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合集7篇)

时间:2023-08-20 14:47:33
现代农业发展特点

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第1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 内涵 特点 动力

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为了把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好,首先,我们必须对现代农业的内涵、特点与发展动力有一个更为清醒的认识与理解。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与特点

1.现代农业的内涵。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但是,由

于各国的国情条件、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发展状态的诸多差异,各国对现代农业的认识与理解也略有不同。我国对现代农业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个是改革开放前,一个是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内外建设现代农业的经验,我国把现代农业定义为: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构成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2.现代农业的特点。与以往的农业发展形态相比,现代农业呈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显著特点:第一,产业结构由传统的小农经济向规模农业经济方向转变。现代农业不仅包括第一产业,而且还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农村工业、社会服务、文化产业等多种产业集群。它已经不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第一产业,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系统;第二,产业目标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传统农业以满足人的食物需求为目标,追求数量增长。现代农业则在保障必要的数量平衡的基础上,追求质量、效益,以增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第三,产业功能由单一生产功能向生产经营一体化方向转变。现代农业除了从事初级农产品供给和原料生产外,还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第四,生产要素投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现代农业注重集约投入生产要素,比如,资金、技术、土地、装备、管理等,以此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而粗放型农业主要是以增加资源和劳动力的投入为主,其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第五,生产动力从人力、自然力向科技力方向转变。现代农业发展的原动力主要来自科技进步与创新,其整个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用现代农业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是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过程。它在生产、加工、运销等各个环节都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农业生产普遍实现了机械化,而且部分实现了现代化。

二、现代农业的发展动力

通过对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点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从本质上讲,现代农业就是一种高科技产业,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才是现代农业的真正动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怎样才能使科技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真正动力?据此,笔者认为 :

1.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我国应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创新能力建设。启动农业行业科研专项,支持农业科技项目。着力扶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技术研发,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采取综合措施,优化农业科技资源,努力提高与现代农业相关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大能力。建立鼓励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在农业科技研究中的作用。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进行农业技术合作,向基地农户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

2.建设农业信息化工程。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意义深远。当前,各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与整理工作。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加快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加强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启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为农民、农村和农业发展提供多种实用技术。

3.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继续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公益性职能经费保障机制,改善推广条件,提高人员素质。推进农科教结合,发挥农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积极作用。增大国家富民强县科技专项资金规模,提高基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继续支持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着力培育科技大户。

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第2篇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当前各地发展现代农业出现以下特点:

认识有了新高度。新农村建设工作很多,工作从何抓起,力量往哪里使,工作的突破口在哪里?现在地方党委、政府绝大多数都认识到,农业发展水平低,农民增收缓慢,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矛盾,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思想认识的统一,使发展现代农业有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发展有了新思路。绝大多数省市区,特别是农业大省,开始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理念来发展现代农业。湖南省提出从六个层次发展现代农业,即发展设施农业、效益农业、安全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循环农业。沈阳市沈北新区以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为突破口,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工作有了新力度。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多数地方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力度都普遍加大。沈阳市沈北新区在运作建设资金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建立了三大体系:一是放开要素市场,建立民营资本投入体系。将供电、供水、供热等可经营类项目全部市场化,引入民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二是集中使用财政资金,建立“支农、惠民”公共财政体系,集中财力办大事,使财政资金重点向具有长期性、基础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项目倾斜。三是拓展融资渠道,组建国资公司、土地储备交易中心、建设开发公司三大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吸纳银团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

但在看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与成绩的同时,更要分析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的投入大与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矛盾。农业比较效益低,难以吸引资金投向农业;社会上的资金多数投入二、三产业,这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发展现代农业与确保粮食安全的矛盾。有的地方往往是以牺牲粮食生产为代价发展现代农业,显然这与确保粮食安全是相矛盾的。

发展现代农业与分散小农经济的矛盾。我国农户土地规模小,农民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这是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必须面对的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与地方财政紧张的矛盾。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是我国农业地区的基本特点。农业县区既要保人员工资,又要解决一些必需的社会发展问题,无力增加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投入。同时,发展现代农业对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花费时间长,效果不明显,由此而导致一些地方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内在的积极性。

发展现代农业与目前农民素质较低的矛盾。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不断增多,从事农业生产的绝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和未成年人,农业劳动力的素质状况远不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实践经验表明,当前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应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为重点,通过确保“三个安全”、提高“五化水平”,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工农、城乡的协调发展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确保“三个安全”

确保粮食安全。要采取五个措施:一是由良种补贴改为良种免费供给,并由指定良种企业供种。二是提高粮食保护价。对河南的调研表明,小麦市场价格每提高1角钱,粮农只能得到3分钱,但提高粮食保护价,粮农可得到所有利益。三是国家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应落实于承包或转包土地的种粮农民。四是强化对粮食进出口的宏观调控。五是加强农田水利和节水灌溉建设,建立旱涝丰产田。

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全面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一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完善省一级,加强市一级,突破县一级。二是在达到无公害食品水平基础上,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提高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比例。

确保环境安全。有效控制投入品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污染;推广资源节约化,废弃物资源化,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提高“五化水平”

提高农业规模化水平。当前,发展畜牧业规模养殖条件比较成熟,要重点发展数量型的规模化养殖。对于种植业规模化,可主要推行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混合农场,既种粮又种菜,既搞种植业又搞养殖业,能够确保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这种形式有可能伴随小康社会全过程。另一种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服务实现规模经营,可采取服务型、联合型、转让型和产业化经营型等多种形式。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当前提高农机化水平,要因业制宜,分类实施,大田作物的生产过程要实现机械化,畜禽养殖的主要环节要实现机械化或自动化,温室生产要基本实现自动化。

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东部地区要实现全过程的标准化,中西部地区要实现主要环节标准化。当前要重点抓住五个环节:(1)加快完善标准体系,重点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2)加强标准化的组织实施。重点加快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生产基地,逐步实施主要农产品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3)提高实施标准的层次。鼓励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采用国际标准。(4)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和产地认定,加快农产品商标注册。(5)加快全程监管力度,加强产地管理、农业生产资料监管、动植物疫病监控、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生产基地建设,发展“一村一品”,拓展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使龙头企业更好地服务农户,增强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

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要运用现代经济管理方法和手段,对农业进行成本核算和经济效益核算,使期货市场和电子拍卖市场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农户和农业企业的生产决策逐步做到市场化、科学化。

在中国推进现代农业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历史任务,它不仅是一场生产力的变革,也要求生产关系作相应的调整;它不仅要求将农村的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更要求农村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因此,在推进现代农业进程中,要突出抓住“五个结合”。

一是调整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相结合。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农业生产进一步向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如土地流转制度、畜牧业规模养殖用地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农村金融制度等还很不适应,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二是实现长远目标与办好农民最关心的实事相结合。当前,农民普遍关心的有五件事:一是三育,即育土、育种、育人。育土就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培肥地力,增强抗灾减灾能力;育种就是繁育优良种子,实现良种更新换代,提高单产;育人就是提高农民外出务工和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的能力。二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实现科技入户。三是发展农村沼气。四是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五是提供小额贷款。

三是发展规模化养殖与发展大型沼气项目相结合。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要与发展大型沼气项目结合起来,这不仅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还能解决一家一户的能源需要,是新农村“村容整洁”建设的重要内容。

四是直接补贴农民与发展农业生产力相结合。国家补贴对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农民普遍欢迎。但必须看到,发展现代农业最根本的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必须把增加投入的重点放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

五是发展现代农业要与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相结合。据估算,有相当部分农村地区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的60%以上,农业所占比重不到40%。实践表明,现代农业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几乎都是二、三产业比较发达的地方。农村二、三产业既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也是农村劳动力的重要转移渠道。没有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就搞不成新农村建设。

为了实现这五个结合,需要我们采取相关配套的政策措施。

第一,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要调整农业投入核算口径。中央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应实行“一项改革、两个分开”。一项改革,就是明确《农业法》关于中央和县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规定中,“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内涵,同时将这一增量指标改为比例指标,即分别规定中央和县以上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比例。两个分开,即将现行中央财政对农林水气的投入分开;将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和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分开。同时,要开辟新的农业投入资金来源。根据“建设用地税费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的精神,建议明确用于“三农”的比例要高于60%。可发行新农村建设特别国债,重点用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建立和完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农业受自然、市场风险影响越来越大,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迫在眉睫。通过工程、非工程措施,加强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体系建设,开展农业政策保险制度,保障农民增产增收。

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第3篇

政策支持引导激励农业发展

台湾现代农业始终在台当局有关部门的政策引导下运行。为此,台当局出台了一系列相对完备的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政策与法律,如对主要农产品实行高保护价收购、对进口农产品实行贸易壁垒等农业保护政策等;更重要的是,还伴随有大量可操作性的法规条例,如《农业发展条例》、《农业综合调整方案》、《农业中程施政计划》、《台湾核心农民八万农建大军培育辅导计划》、《休闲观光农业条例》等,按照市场化原则谋划农业发展。

在台湾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台当局发挥的作用主要在农田基本建设、农产品安全监管、农业保险与金融支持等方面,通过税收、价格、财政补贴等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水利和农村交通设施全部由当局拨款修建,并对农民实施直接补贴,农业生产经营税收予以减免,特别是对从事休闲农业也给予减免税;通过金融服务,对从事农业生产甚至是家庭生活给予低息贷款和担保及财政贴息,年息仅1.2%~1.5%,对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借助保险救助,对受灾农民进行补助;四是福利政策,对高龄农民(65岁以上)给予资助,对稳定农民阶层安心务农、保证了农业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从上世纪70年代起,台当局推动以县、乡为单位,按不同区域条件,积极鼓励当地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的特色农业,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集中、优势明显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南部的屏东县一带以热带果树为主,盛产木瓜、莲雾和淡水水产为主要特色农产品,中部云林、彰化等县市形成全台最大的有机蔬菜生产和交易集散地,还有阿里山的高山茶、峨嵋乡的东方美人茶、池上乡的稻米、集集镇的香蕉、信义乡的青梅、二林的薏仁和葡萄等,每个县、乡都有独特优势的农产品等,成为台湾现代农业的亮点。

除了政策支持,台当局还设立了财团法人农业信用保证基金,在“农委会”的领导下配合政策为农民提供融资保证服务,包括承保政策性项目农贷、自然灾害低利贷款信用保证以及范围更广的农家消费性贷款。目前已与数百家农会、几十家银行签约合作,截止2012年底,基金成立近30年来累计协助40余万户农民取得农业融资4000多亿元新台币。

此外,台湾一些地方政府还充分利用当地条件,通过整合“产、官、学、研”各项有利资源,集合企业、政府、研发机构群策群力的强大力量,共同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合力,直接从投入和信贷两方面支持扶植一些先导型农业企业发展,推动由单一产品生产向整个产业转型升级。如台南县就是按照这种发展模式,通过建立台湾兰花科技园实现了当地兰花产业的快速发展。台南县当局作为推动产业发展兰花科技园的开发主体与权利主体,在完成规划与公共建设后,采取了公办民营的模式,将园区管理交由公开遴选的经营管理公司进行运作,管理公司运用国际先进技术及管理资源,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竞争力,采用国际行销运作方式,建立起国际研发技术、市场讯息与世界行销的国际兰花交流平台,建立起如今全球最大的兰花生产企业――台湾兰业股份有限公司。

农会起到强大组织功能

台湾最早的农会成立于1899年,是农民自行组织起来要求减租的组织。光复后,当时的台湾省政府将农会和合作社两大系统合并为农会,所以其成员不完全是农民,也有地主和商人,农会可经营合作社法所规定的各种金融信用合作业务,所以也被视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1952年,台湾公布了改进“台湾省各级农会暂行办法”,改组台湾农会,使农会为农民所有,1969年作了部分修正,1974年公布了新修订的《农会法》,2004年6月4日再次修正,删除了有关涉及合作经济的一些内容,但基本精神还在。

根据该法律,台湾农会分为镇(市)农会、县(市)农会、省农会三级,分别接受同级相应当局农业管理部门的指导。各级农会既是独立的民间法人组织,又与上级及其他农会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巨大的组织网络。农会与台当局之间还是一种合作关系,当局对地方有什么政策性的东西可以通过农会进行传达,对农业的奖补政策也通过农会兑现到农户,农民有需求也可以通过农会传达给“农委会”,在农民与当局、农民与市场、农民与农民之间起到桥梁纽带作用,是推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的重要公益性社会团体

农会组织内设有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对外招聘管理人员,其基本要求是大学毕业以上文化程度,负责农会的日常管理、经营、服务等工作。农会的主要功能:一是农业推广,包括协助当局执行农业政策,承办农业方面的推广计划及相关业务,包括推广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优质的农特产品和先进的生产经营模式,组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等;二是供销经营,即办理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推介和营销、运输及批发市场业务,办理包括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及生活用品经营、当局委托的业务经营,主要利用农会的团体优势,投资兴办会员个人能力所不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如仓库、碾米厂、榨油厂、加工厂,购置大型农机具等,有偿提供农民使用,引导农民拓展销售渠道,提高经营效益;三是组织开展农业金融服务,农会信用机构遍及台湾农村各个角落,实行“广存专贷”,存款可来自农会会员和其他团体、机关,放款则仅限于农会会员,提供农业发展所需的部分资金。近10年来金融业务盈利均占农会总盈余98%以上。通过会员入股的方式筹集资金;此外,农会还可办理保险业务,包括农民健康保险、农业和家畜保险等业务,同时还办理旅游平安保险、储蓄保险、机动车保险等业务,保险范围为农会会员及年满15岁以上从事农业工作的农民,形成农村信贷、保险、产销、加工、科技、质检为一体的链条,切实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成为台湾现代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在台湾一些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景点,许多农会都设立了游客接待站和购销服务商店,里面卖的基本上都是当地农会组织农民自己生产和加工的特产农产品。如在花莲县富里乡农会供销部,仅“富里米”产品就多达80多种,既增加了农会的收入,也增强了农会会员的聚合力。

此外,台湾还有一些由几十至上百个农户组成的农业合作社,平时社员仍然是一家一户单独进行生产,只不过在农产品的销售、农产品的运输、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以及一些大型的农业机具的使用方面发挥着作用。如著名的云林县汉光果菜运销合作社是台湾影响力较大的一个合作组织,成立于1989年,社员户数259户,社员耕地面积191.3公顷,年复耕面积为1330公顷,耕地面积190公顷,非社员约800户,下设4个产销班,全部实行计划性生产,有专人负责市场营销,消除了种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严格

为了推动现代农业的精致化和可持续发展,台湾各界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尤为重视。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台湾市场上不合格农产品的比例一度高达30%以上。此后,台当局有关部门采取一系列质量安全和管理办法,首先是完善相关质量标准体系,特别是加快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检测方法标准的修订和施行,包括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农产品安全标准,陆续颁发了《食品卫生管理法》、《农药使用管理办法》、《农药残留检测要点》、《蔬菜安全管理办法》,针对20种作物、289种农药,制定了1149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其次是完善农产品管理部门职责和检测体系,加强检测体系和队伍建设,提高检验检测的工作水平。为此,台当局有关部门规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由“农委会”、“卫生署”和“标准检验局”三个部门分头负责,职责明确,分别承担农产品进入市场前的检验、市场销售农产品的检验、进口农产品的检验;各市县共设有18个农药检测中心和14个农药检测站,各地方村镇农会、合作农场和农产品贸易市场也均设有农药残留生化检验站。另外,畜产会也设立了畜产品药物残留检验实验室,负责培训屠宰卫生检查兽医师,派赴各屠宰场进行畜产品药物残留检验检查,不合格产品一律不得入市。

三是建立质量可追溯制度,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台当局有关部门从生产基地和市场入手,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制度、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等市场准入制度,进入市场的农产品均依据标准进行分级包装,注明农产品名称、产地、生产者、产品等级、供应市场,一旦发现质量问题能准确地追溯到产品的产地和责任人。如今在台湾,所有果菜批发市场均设有果蔬农药残留超标快速检验室,对进场交易的果菜进行抽样快速检测,确定安全后方能进场销售。如果检出农药残留超标,将送当地“卫生局”进一步检测,确认具体超标数,并追究供应人的法律责任,重者可判刑。从生产到餐桌,从土壤到农资,基本上是全过程监控。

四是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生产。各地有关部门通过加强质量认证和标志管理,如在水果和蔬菜方面推行GAP(吉园圃)、CAS(优质农产品)和有机蔬菜的产销履历标章和可追溯性认证,依标章信息可获知产品产地和生产者,建立有机农产品专区,扩大有机农产品生产规模,逐步建构起完整的安全农业产销体系;在畜牧方面推行ISO、HACCP、GMP认证等,并规定要求在每一个产品包装袋上注明“绿灯”(表明是每日必须选用的养生保健食物)、“黄灯”(表示是高速营养、需酌量食用的食物)和“蓝灯”(表示有品牌、经安全认证的生鲜及优良加工食品),树立优质农产品品牌和形象,扩大其农产品在岛内和海外市场的占有率。至2012年底,已推行吉园圃产销班2000余班、CAS产品7800多项、有机农产品验证累计面积5000公顷,有数千个农场或产销班通过产销履历验证,产值达到新台币30亿元,在国际机场及港口每年执行输出入动植物检疫约50万批次,有机耕地面积目标增至5000公顷。

五是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规和生产经营知识,使其变为农业生产者及经营者的主动意识和自觉行为,让他们都知道,不注重产品质量就会失去市场,就会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因而大多能自觉主动地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和规程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如今在台湾,有机蔬菜业发展较快,主要实行无农药、无化肥无污染的全天然栽培措施,生产的蔬菜新鲜、优质、卫生,有机蔬菜面积达上千公顷,全台湾设有近千家有机蔬菜专卖店。

例如汉光果菜运销合作社,从组织生产、管控、采收到加工、截切、分级、包装再到仓储、配送、网络营销,实行全方位一条龙作业模式,并全部实行农业ERP管理自动化。他们生产的所有蔬菜都配有产销履历标识,即通常所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该社设有产销履历管控中心,在电脑上设定“病虫害防治处方签”,由调配室配药配送到农户,同时审核安全采收期,农户按“处方”进行生产,这一全套过程在履历管控中心的电脑上记录下来,就形成了一整套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此外,他们还推动“环保蔬菜三减一省计划”,即减水、减肥、较药,采用“天罗地网”(上搭网棚、下盖薄膜以减少虫害)两阶段围堵栽培及箱形栽培,叶菜类完全不使用农药,大宗蔬菜农药可减量约80%。他们以“安全、追溯、方便、即食”为今后发展目标,推出“健康三好菜”,即“e化的时代”(指通过电脑能马上查到蔬菜生产记录)、“便利的时代”(指生鲜采摘的蔬菜可以马上烹饪吃)和“轻食的时代”(指对人身体有益健康的蔬菜,可以便利食用)。由于有了自己的“身份证”,汉光蔬菜身价倍增,名声远扬,产销两旺,效益倍增。

农产品加工业发达

食品工业是台湾的传统产业,在带动台湾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对台湾农业转型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台湾的农产品加工产值平均约是农林渔牧业总产值的3.6~4.0倍。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比重就一直保持在70%以上,其中食品加工产品出口占60%。

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其食品工业产业结构也呈现动态性的变化。上世纪50年代,台湾以糖和烟酒的加工为主,60、70年代以罐头加工为主,80、90年代则以饲料和冷冻食品工业、饮料、调味品等新兴食品为主。进入新世纪以来,台湾的食品工业发展与调整的方向包括:发展中华美食文化特色,开发中式食品及传统药膳食品;发展农村水果酿酒产业,建立本土化酿酒技术;推动优良食品认证制度,迄今台湾CAS认证的产品已达15大类3000多项;利用当地农、水、畜原料开发新食品,包括推动产地进行果蔬加工,辅导农民和农民团体强化品质安全检测及从事小型食品加工等。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农产品出口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此外,由于台湾食品加工厂大部分设在农村,为农村剩余劳力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目前台湾共有各类食品企业4700多家,每年创造的工业产值超过9000亿元新台币。如“旺旺”、“统一”等都是家喻户晓的大加工企业品牌。

台湾很多高等院校都设有食品科学院或食品工业系,科研实力强厚。顺应岛内饮食习惯变化,食品加工企业建立严格的品质管理和检疫制度,以本地原料加工安全卫生的高品质食品。同时,与高校联手,发展高层次加工技术密集型产品,如调理产品、保健食品、无菌包装食品,以及低脂、低盐、低糖和高纤维的营养强化食品、功能食品等。一些传统食品工业企业正在实施改造,结合土地私有政策,逐步扩大农业经营和加工企业规模,推行共同作业及专业化经营;也有的与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结合改造。

随着经济的发展,台湾提出了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即打破农业经营仅为一级产业的观点,以食品加工带动农业工业化、农业企业化、农业商业化等,以获取较大的利润;同时建立二级产业、三级产业的发展策略,使产、加、销一体化。在农产品收获后,要求进行分级包装,以便利运销,适应市场需求。对于不合格品,予以加工利用。通过发展食品加工,缓解产销失衡的压力,增加附加值,维持农业的持续经营,对推动台湾现代农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台湾到处都是琳琅满目的农产品加工食品。台湾的茶产品,除了包装各异的茶叶外,还加工成多种式样的茶饮料、茶糕点、茶保健品等产品。在每个交通干道服务区,在提供游客停车歇脚的同时都配套展销当地的名优特产品,将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包装成精致的礼盒出售,价值翻番。如普通花生经加工成咸干花生,价值猛增数倍,加工包装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农产品营销体系健全高效

台当局对农产品的运销组织体系十分支持,在健全相关法规制度的同时,从规划、建设、运行、资金、税费等各方面都大力予以鼓励和扶持,不断完善集产地、批发、零售为一条龙的农产品三级运销系统,实现产、加、销一元化。同时,加强农产品营销管理和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指导,综合运用多种营销策略,努力实现农产品产需基本平衡。尤其是加强产地农产品市场建设,大力建设农产品配送、营销中心,保证农产品能顺利销售,完全实现货畅其流的目标。

台湾农产品营销体系的主要形式有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直销店、产销班(设在农会、合作社等之下的产销组织)。其中,台湾各农会下设有各具特色的农产品产销班,专职负责农产品的收购、分级、包装、运销等各类产后业务,他们都是以区域内的骨干农户牵头,以合伙或股份制形式组建而成,使区域内的农业生产经营完全实现产业化运作,支撑和推动了区域农业的发展。

台湾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管理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健全的法律法规。台湾涉及农产品营销的法律法规比较健全,如《农产品交易法》、《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法》等,涉及批发市场建设、管理和运行的方方面面,明确了批发市场的性质、主管机关和运作方式。

2.统一的建设规划。台当局明确规定了设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基本条件,使市场建设能够做到科学规划。

3.切实有力的支持。基于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公用事业这一基本认识,台湾各级农政部门对批发市场的建设高度重视,给予了切实有效的支持。在市场土地上通常由各县市低价租让给批发商场的经营者,并给予财政补贴。地方财政部门对批发市场建设的支持比例大体在50%左右。此外,台当局对农产品的交易实行免税,农产品进场交易的费用也很低。

4.实行便捷有效的管理。台湾从70年代向日本学习农产品批发市场至今,已经建立了由产地到销地的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是现今台湾最主要的农产品营销形式。目前台湾各镇区域均设有不同种类的农产品批发贸易市场,包括花卉、蔬果、肉品、鱼货等鲜活农产品主要通过批发市场来交易。市场建成运营后,明确由独立的市场法人统一进行市场管理,其他部门和机构不得入场干预,避免了多头管理。此外,还执行严格的商品和客户管理制度,采用电脑控制,发挥了集货功能、散货功能、价格形成功能、交易结算功能和信息传递功能,形成了高效快捷的流通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台湾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如被称为台湾最大的4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另外3个为台北、台中和彰化)之一的台南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占地20公顷,该市场的销售运作完全由电脑控制,当天下午成交的花卉,第二天清晨可出现在台北市场。

5.积极推动拍卖交易。台湾的花卉、果菜、生猪、水产品批发大多已经采取拍卖的交易方式。如全台湾最大的水果蔬菜集散中心――台北市农产运销股份有限公司第二果菜批发市场,这里的水果、蔬菜均通过拍卖的形式向外批发,拍卖作业全面实行电脑化,形成了进货、过磅、现货、抽样检验农药残留、评价、定价、电脑拍卖、成交、送货、冷藏、缴款、货款拨付一条龙的操作服务流程。这样做的好处包括:一是确保农产品安全,不合格产品不卖;二是提高农产品价格,优质优价;三是促进公平交易,公正公开。

品牌战略加速规模和产业延伸效益

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第4篇

>> 湖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谈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现代农业的内涵、特点与发展动力研究 台湾现代农业发展的几个特点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及金融支持对策研究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 江苏省丘陵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山西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对策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的承包体制障碍及对策 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及对策建议 广饶县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田东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辽宁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青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汉中市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金华现代农业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cn=E0103,2015-08-07.

[2] 湖北省统计局. 湖北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zlm/tjgb/ndtjgb/hbs/110245.htm,2015-03-04.

[3] 湖北省统计局. 湖北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zlm/tjgb/ndtjgb/hbs/108863.htm,2014-03-04.

[4] 刘守英. 中国的农业转型与政策选择[J]. 行政管理改革,2013(12):27-31.

[5] 张昌尔. 湖北: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强农强省的重要抓手[N]. 农民日报,2014-07-09(1).

[6] 胡琼瑶. 湖北经济30问:农产品加工业能否持续领跑工业增长[EB/OL].http:///xw/jj/201508/t3337770.shtml,2015-08-03.

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第5篇

关键词:现代生产;特点;农牧业;机械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062

现代机械化生产的农牧业,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畜商品率等,来实现农牧业的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为了使农牧业生产可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牧产品的发展方向,应该更加着重强调其多样化、优质化、高效等等,使其符合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农牧业的机械化生产和发展,应该也要根据现代农牧业的发展,不断的做出调整,以便加快农牧业机械化的发展。

1 新疆阜康市城关镇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业基础设施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

新疆阜康市城关镇农业机械化生产和建设起步晚,其农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所以大型、高端、精准作业的农牧业的机械和工具都无法适应本地生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机械化作业的推广和应用[1]。

1.2 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

新疆阜康市城关镇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和投入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补贴资金投入。还有部分是农牧民对农业机械工具的自我投入。新疆阜康市城关镇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资金投入十分不足。大型、高端、精准作业机械保有量很少,并且土地也都比较分散,无法实现大规模化的作业。这都严重的影响其现代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制约了其整体经济的进步。对于农牧业机械使用的推广,以及整体的发展状况,还远远达不到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2]。

1.3 政策不够重视,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

目前,新疆阜康市城关镇的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惠农政策。但是,在现代化的农业发展角度来看,还有很多不足。所以,地方的惠农政策,还需要继续加强和完善。不断的激发农村农牧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农牧业的机械化发展。

1.4 农机技术员技术水平不足,影响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

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农业机械的使用率不高的原因是很多都是基层的农机技术员技术能力不足。在农业机械工具的使用以及后期的维护保养等工作整体水平不足,这就很大程度上的降低了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制约了新疆阜康市城关镇农机化的发展。

2 从现代生产特点看农牧业机械化发展方向

2.1 提高机械化对农牧业综合生产力的支撑作用

为提高新疆阜康市城关镇的农牧业机械化生产力。需要重视机械化在农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大力的开展机械化作业,加快机械化建设的步伐。要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工程技术的推广。积极扶持和推广大型、高端、精准的机械化作业,以及其配套技术。对于机具的更新换代,全力推进现代化的生产。通过地方政府优惠政策扶持的优势,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和机械化技术。要注意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尽快实现生产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2 坚持机械化农业发展道路

新疆阜康市城关镇的农业发展中,由于其受气候的作用影响,其重要的作物都是旱地作物。针对这点,就要注重去发展旱作农业机械化。要使用符合干旱缺水地区的蓄水办法,使用免耕种植等机械化技术。对有效的旱作农业技术与机具进行推广应用。发挥农业机械在旱地作物生产上的作用,提高旱作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旱作节水农业机械装备质量,进一步推广节水灌溉等一体化的机械化滴灌技术。

2.3 不断推广农牧业机械技术的应用

推广农牧业机械技术的应用,需要掌握好关键的机械化作业技术。把握好现代化技术的农业发展方向,选择科学合理的机械化生产方式,提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机械化水平。研究和解决大棚温室智能化技术也是整体技术关键和重点,提高产品的商品率。

2.4 提高农区畜牧业机械装备水平

在新疆阜康市城关镇的农区畜牧业发展中,需要不断的积极推广规模化的机械养殖和经营模式。政府采用优惠政策扶持农牧业的机械化大生产。实现从饲草种植,到后期加工和运输的机械化模式。重点是大力发展一些优质饲料的生产,缓解牧区饲草不足的问题。

3 结 语

本文主要是探讨了从现代生产特点看农牧业机械化发展方向。对于农牧区的合理化机械作业,进行了一些讨论。在农牧区域的划分上,不同的地区可以使用与其相符合的机械化发展模式,从而更好的实现农牧业生产机械化,形成一个标准化的机械化作业系统。

参考文献

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第6篇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的最新结果,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如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构筑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夯实打牢统筹城乡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当前全市“三农”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从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一体化新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

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实现资源集约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农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现代农业是用现代科技和装备武装、采用先进管理的高投入高产出效益型农业。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培植农民增收的现代产业体系,就可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

三是,全面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有力举措。现代农业是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开放型农业。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组织化、科技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通过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信息化和国际化进程,就会迅速推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农业的综合素质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四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前提和基础,没有生产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其它方面的发展目标。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和物质基础,就可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扎实推进。

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对构筑区域发展新高地、打造区域增长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意义重大、至关重要。

二、坚持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准确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和水平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进入“十五”以来,我市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迈进,以科技化、产业化、组织化、市场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农业框架初步形成,但用辩证观点分析研判,可以说,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成就与矛盾问题并存,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优势不够突出,特色不明显、产业竞争力不强,远不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

(一)既要看到农业产出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又要看到继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任务依然繁重。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05.5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38倍;粮棉油、瓜菜、畜产品、果品、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但是应当看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人地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脆弱,抗御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依然繁重。

(二)既要看到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又要看到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难度明显加大。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65元,连续4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仍然高达2.6:1,但同时看到,在连续四年高基数增长的基础上,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的情况下,能否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确实令人堪忧。

(三)既要看到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又要看到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尽管随着各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总体上看,农业基础不牢、后劲不足、装备落后、主要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设施落后不配套、防灾抗灾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远没过关,继续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好形势的难度越来越大。

(四)既要看到农业科技有了长足进步,又要看到农业发展方式落后的矛盾依然突出。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但传统农业比重依然偏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落后的矛盾依然突出,利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任务依然艰巨。

(五)既要看到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明显提升,又要看到继续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难度越来越大。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努力,农业产业化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90余家,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以上,带动基地450万亩、养殖规模1.5亿头只、农户100万户,但农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小、档次水平低、辐射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短、产业体系不健全、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仍然突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仍然艰巨。

同时,也应看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全面开展,各级对“三农”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现代农业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农业农村作为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投入重点和重要取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这些都为下步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要求坚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培植农民增收的现代产业体系。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效益型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求坚持多措并举,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确立了建设特色畜牧大市、淡水渔业强市、生态农业名市的奋斗目标,这是立足实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发展特色畜牧业,壮大做强淡水渔业,发展以高产高效为目标的生态农业,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农业上的具体体现,是我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化和延续,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现代农业的正确选择。

我市已基本具备建设特色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和产业基础:从产业基础看,经过多年来持之以恒地对农业结构实施深度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产品深度培植开发,全市特色优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基础不断加强,并且培植了一大批先进典型、积极了许多丰富的实践经验。从全省位置看:我市农业在全省占据重要地位,畜牧业,地方名优品种众多,常年产值和肉类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10;渔业,我市拥有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淡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省第一,占全省的1/4;种植业,粮食、棉花产量占全省1/10。从所处区位看:我市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通道,既是生态建设的敏感区和脆弱区,又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带,发展生态农业既是客观要求,也是必然选择。总之,我市拥有建设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可靠基础和诸多有利条件。

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总体构想:(特色现代农业的模样)大力开发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鸭等地方畜禽良种,尽快形成品种资源充分开发、生产布局合理、规模优势突出、加工体系健全、质量安全可靠、品牌效益凸显、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畜牧大市。立足淡水资源丰富的实际,加快发展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努力做大做强微山湖系列品牌,尽快形成宜渔资源充分利用、产品结构优化、产业体系健全、品牌优势突出、产量和效益位居全国前列的淡水渔业强市。坚持以优质安全为前提、现代科技为支撑、高产优质高效为目标,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努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尽快建成农业标准化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产出效益突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名市。通过特色畜牧大市、淡水渔业强市和生态农业名市建设的推进,带动提高全市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加快构筑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本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重点:特色畜牧大市建设,以开发保护九大地方畜禽良种资源为依托,重点发展“四畜两禽”,即鲁西黄牛、优质生猪、小尾寒羊、青山羊和肉鸭、蛋鸭。建设“三区一带”,即西部牛羊产业区、中部肉鸭产业区、东部生猪产业区和沿湖蛋鸭产业带。培植“六大品牌”,即鲁西黄牛、优质生猪、小尾寒羊、青山羊和绿源肉鸭、微山麻鸭。淡水渔业强市建设,着力构筑养殖、加工、流通三大龙头企业集群,打造湖区、库区、采煤塌陷区、池塘养殖区和沿黄开发区五大高标准健康养殖基地,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与推广、水产品质量监管、渔业环境监测、水产苗种检疫、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渔政执法管理、渔业风险救助七大支撑体系,实现科学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法制化、生态化、设施化、规模化九化渔业发展格局。生态农业名市建设,通过实施“两减三保”、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旱作农业与节水灌溉、植被绿化与水土保持、现代农业功能拓展七大工程,实现农业结构优化、生产过程清洁、生态技术科学、产品质量安全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

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基本原则和建设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构筑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应遵循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优势、政府引导和市场导向相结合、产业体系协调发展、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原则。按照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的要求,构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重点:

(一)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大力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夯实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物质基础。发达的物质装备条件,是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重要标志。着眼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重点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二)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不断强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科技支撑。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在健全完善高效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服务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特色畜牧业、淡水渔业和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实施联合攻关、集中突破,集成配套、集中推广,不断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三)坚持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升级,不断拓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多种功能。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农业功能已由单纯的食品保障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领域延伸。建设现代农业,就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推动农业结构不断升级、产业形态不断丰富、比较效益不断提升。在确保粮食和农产品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培植发展特色产业和休闲观光、生态旅游、生物质能源等新兴产业。

(四)坚持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创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组织机制。运用现代经营形式重组传统农业,必将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极大地发展农业生产力。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的要求,组织农业发展,不断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组织运行机制,延伸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多环节增值增效。

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第7篇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的最新结果,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如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构筑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夯实打牢统筹城乡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当前全市“三农”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从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一体化新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

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实现资源集约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农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现代农业是用现代科技和装备武装、采用先进管理的高投入高产出效益型农业。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培植农民增收的现代产业体系,就可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

三是,全面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有力举措。现代农业是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开放型农业。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组织化、科技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通过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信息化和国际化进程,就会迅速推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农业的综合素质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四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是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前提和基础,没有生产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其它方面的发展目标。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和物质基础,就可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扎实推进。

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对构筑区域发展新高地、打造区域增长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意义重大、至关重要。

二、坚持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准确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和水平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进入“十五”以来,我市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迈进,以科技化、产业化、组织化、市场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农业框架初步形成,但用辩证观点分析研判,可以说,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成就与矛盾问题并存,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优势不够突出,特色不明显、产业竞争力不强,远不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

(一)既要看到农业产出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又要看到继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任务依然繁重。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05.5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38倍;粮棉油、瓜菜、畜产品、果品、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但是应当看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人地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脆弱,抗御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依然繁重。

(二)既要看到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又要看到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难度明显加大。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65元,连续4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仍然高达2.6:1,但同时看到,在连续四年高基数增长的基础上,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的情况下,能否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确实令人堪忧。

(三)既要看到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又要看到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尽管随着各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总体上看,农业基础不牢、后劲不足、装备落后、主要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设施落后不配套、防灾抗灾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远没过关,继续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好形势的难度越来越大。

(四)既要看到农业科技有了长足进

步,又要看到农业发展方式落后的矛盾依然突出。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但传统农业比重依然偏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落后的矛盾依然突出,利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任务依然艰巨。

(五)既要看到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明显提升,又要看到继续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难度越来越大。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努力,农业产业化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90余家,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以上,带动基地450万亩、养殖规模1.5亿头只、农户100万户,但农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小、档次水平低、辐射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短、产业体系不健全、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仍然突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仍然艰巨。

同时,也应看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全面开展,各级对“三农”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现代农业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农业农村作为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投入重点和重要取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这些都为下步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要求坚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培植农民增收的现代产业体系。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效益型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求坚持多措并举,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市委十一届四次全

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确立了建设特色畜牧大市、淡水渔业强市、生态农业名市的奋斗目标,这是立足实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发展特色畜牧业,壮大做强淡水渔业,发展以高产高效为目标的生态农业,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农业上的具体体现,是我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化和延续,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现代农业的正确选择。

我市已基本具备建设特色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和产业基础:从产业基础看,经过多年来持之以恒地对农业结构实施深度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产品深度培植开发,全市特色优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基础不断加强,并且培植了一大批先进典型、积极了许多丰富的实践经验。从全省位置看:我市农业在全省占据重要地位,畜牧业,地方名优品种众多,常年产值和肉类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10;渔业,我市拥有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淡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省第一,占全省的1/4;种植业,粮食、棉花产量占全省1/10。从所处区位看:我市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通道,既是生态建设的敏感区和脆弱区,又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带,发展生态农业既是客观要求,也是必然选择。总之,我市拥有建设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可靠基础和诸多有利条件。

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总体构想:(特色现代农业的模样)大力开发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鸭等地方畜禽良种,尽快形成品种资源充分开发、生产布局合理、规模优势突出、加工体系健全、质量安全可靠、品牌效益凸显、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畜牧大市。立足淡水资源丰富的实际,加快发展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努力做大做强微山湖系列品牌,尽快形成宜渔资源充分利用、产品结构优化、产业体系健全、品牌优势突出、产量和效益位居全国前列的淡水渔业强市。坚持以优质安全为前提、现代科技为支撑、高产优质高效为目标,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努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尽快建成农业标准化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产出效益突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名市。通过特色畜牧大市、淡水渔业强市和生态农业名市建设的推进,带动提高全市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加快构筑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本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重点:特色畜牧大市建设,以开发保护九大地方畜禽良种资源为依托,重点发展“四畜两禽”,即鲁西黄牛、优质生猪、小尾寒羊、青山羊和肉鸭、蛋鸭。建设“三区一带”,即西部牛羊产业区、中部肉鸭产业区、东部生猪产业区和沿湖蛋鸭产业带。培植“六大品牌”,即鲁西黄牛、优质生猪、小尾寒羊、青山羊和绿源肉鸭、微山麻鸭。淡水渔业强市建设,着力构筑养殖、加工、流通三大龙头企业集群,打造湖区、库区、采煤塌陷区、池塘养殖区和沿黄开发区五大高标准健康养殖基地,健全完善科技创新

与推广、水产品质量监管、渔业环境监测、水产苗种检疫、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渔政执法管理、渔业风险救助七大支撑体系,实现科学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法制化、生态化、设施化、规模化九化渔业发展格局。生态农业名市建设,通过实施“两减三保”、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旱作农业与节水灌溉、植被绿化与水土保持、现代农业功能拓展七大工程,实现农业结构优化、生产过程清洁、生态技术科学、产品质量安全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

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基本原则和建设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构筑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应遵循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优势、政府引导和市场导向相结合、产业体系协调发展、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原则。按照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的要求,构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重点:

(一)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大力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夯实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物质基础。发达的物质装备条件,是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重要标志。着眼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重点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二)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不断强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科技支撑。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在健全完善高效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服务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特色畜牧业、淡水渔业和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实施联合攻关、集中突破,集成配套、集中推广,不断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 (三)坚持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升级,不断拓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多种功能。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农业功能已由单纯的食品保障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领域延伸。建设现代农业,就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推动农业结构不断升级、产业形态不断丰富、比较效益不断提升。在确保粮食和农产品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培植发展特色产业和休闲观光、生态旅游、生物质能源等新兴产业。

(四)坚持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创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组织机制。运用现代经营形式重组传统农业,必将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极大地发展农业生产力。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的要求,组织农业发展,

不断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组织运行机制,延伸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多环节增值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