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合集7篇)

时间:2023-08-17 17:35:05
商品经济价值规律

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第1篇

[关键词] 价值价格产出足球产业

一、1994年~2002年中国足球产业发展回顾

8年来,中国的职业足球联赛共进行了2000余场,遍及20多个省、30多个城市;据不完全统计,电视观众达几十亿人次;直接到场观看的人数达3000多万,职业足球联赛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8年来,中国足球协会从国际管理集团共获得3亿元人民币的收入,各会员协会获得200万元的收入,各俱乐部每年的收入多者3000万元,少者1000万元,14个职业俱乐部共计22亿多元人民币。全国到场直接观看比赛的观众消费按每年300万元计算,共计24000万元。还有足球所带动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通讯、交通、服装、饮食等等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尽管如此,我国体育产业的收入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6%,而西方发达国家该项指标高达5%左右。其中巨大的发展空间是另许多商家垂涎的。

二、近年来中国职业足球发展步入困境

短短的10多年,中国的职业足球发展就经历了大起大落,从体育产业的龙头变成了近年来被全国球迷所冷落的行业。一时间球迷、赞助商、媒体等,似乎放弃了中国职业足球,这块风水宝地难道对他们失去了吸引力?就连报刊杂志、电视新闻里出现足球的机会都少了许多。增经带来巨大商业价值的中国职业足球难道价值一下跌到如此地步?国内如此,国外对中国职业足球的发展持什么态度呢?

2003年德国西门子移动与中国足协签约,之后又拿到中国之队的赞助权,成为中国足球的主要赞助商。2005年年初,由于经营不善,西门子宣布放弃赞助中超,面对日益不景气的联赛,转而赞助中国之队项目上。2005年6月,明基全面收购西门子,中国之队的赞助商更名为明基・西门子。2006年9月底,因过度亏损,明基・西门子公司欧洲分部宣布破产,中国之队主赞助商缺失。这意味着中国各级国家队失去主赞助商。之前曾经与中国足协签约的海外公司诸如1999年LSL公司,负责电视转播权、广告权、杯名权、门票经营权及整体人员的肖像权等,保证向中国足协提供两亿五千万元人民币的资金;同年IMG公司在与中国足协的“五年职业联赛”协议到期后,为继续占领中国足球市场,咬紧牙关以每年2000万元人民币的保证金签订了新协议,购买了中国队的“装备权”。但所获得的商业利润与他们的期望并不相符。在中国足球这块肥地上投资是一种风险,现在的状况证实了他们的预见。其他的公司企业会继续向中国足球投资吗?中国足球的价值何在?

三、用商品的价值规律来探讨中国的足球产业

1.足球作为商品进入市场

足球职业化改革已经10多年了,作为一门特殊的产业进入到市场经济,足球既是商品又是一个巨大的、深不可测的市场。我们从商品的角度来看足球,用商品的价值规律来分析它的生存与发展。它必须具备商品的基本属性,既使用价值与价值。但足球是特殊的商品,因为足球的“产出”是由俱乐部球队的胜率来衡量的。它的特殊性在于至少有两支球队在一起比赛才能产生产出。这种俱乐部之间同时需要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只存在于体育产业中。

(1)足球有使用价值。它能够满足人们健身、娱乐等的需要,能让千万人为之振奋、为之欢呼。这是足球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2)足球拥有价值。价值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的特有属性。价值量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这正是我们关注的问题。例如中国足球联赛的一张门票只需要几十元钱,而一张英格兰联赛的门票(1999年甲级联赛)平均价格为16.27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00元。而现在的一欧洲五大联赛的门票甚至炒到几千欧元。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的足球价值就和别人相差这么远?我们要从一家企业的产品来进行分析。

2.足球俱乐部的产出现状

(1)足球俱乐部的特殊性。足球产业化以来,我们通常把俱乐部看成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企业。因此它一切运作要通过市场,它的产品要进入生产、流通、消费的良性循环,并向社会提供服务。足球作为一门产业不仅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要加入国民经济的大循环,为国民经济增加产值,提供社会就业机会。但足球俱乐部却是一个特殊的企业,因为只有通过球队之间的合作才能产生比赛,才能有共同的产量。单一的企业团体是不能供应整个市场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整个足球联盟(足协)被看成一个企业,是一个多植被的大企业,而各个俱乐部是植被,它必须服从足协的决定并坚决贯彻落实,整个企业才能健康发展。

(2)对足球产出的主要表现形式(门票)进行探讨。直到现在,对于足球的经济分析大都取决于需求的决定因素或是有关比赛出席人数的数据统计。从当今全球角度看,虽然电视转播、球员转会和赞助方面的收入不断攀升,但门票收入在多数俱乐部的总收入中占据重要比重。现场观众不仅仅是被动的消费者,因为他们的参与而产生的热烈气氛是一种最基本的、最直接的方式提高了比赛的质量。这种“热情效应”使得供应与需求真正达到相互依赖。因此对门票的销售量进行研究可以反映出市场的供求关系,也可以了解俱乐部的运作是否正常。因为广大球迷观众是足球的忠实消费者,他们的需求是足球产出的最终消费承担者。

(3)中国足球联赛门票销售现状。中国足球联赛从1994年~2002年共计进行了2000多场,平均每场2万多人,最高记录达6万人。门票价格平均在30元~50元左右。2002年到现在,中国足球在低谷中挣扎了4年多依然没有反弹的迹象。除了山东鲁能、上海申花、天津泰安极少数俱乐部还拥有一定的人气外(一天津泰达俱乐部为例,主场观众保持在2万人左右),其它俱乐部的看台是空空如也,一场中超联赛的门票只卖出几十张已不再是新闻。难道中超的门票涨价了?非也,甚至不及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水平,而且是贬值最快的物品。中超的球迷哪里去了?中国球迷的人口基数下降了?非也,每当直播欧洲五大联赛的时候,仍然是各电视台体育频道收视率最高的时段。球迷不愿意去现场看球是因为他们心寒了。水平低下,一系列的假球、黑哨等充斥中超联赛,球迷已经不敢再相信眼前的比赛了。近年来,中超没有球迷关注,大多数俱乐部一年的票房根本不够场租费用。联赛赞助商相继退出,甚至有的俱乐部的主要投资人也在撤退。以至于整个中国职业足球的产业链处于持续崩溃之中。对比足球联赛火爆的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就像是一场泡沫经济,中国足球产业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4)欧洲五大联赛门票销售现状。欧洲五大联赛2000赛季每个国家的顶尖俱乐部平均国内出席人数都高达5万~6万人,如国际米兰(65930)、巴塞罗那(65526)、多特蒙德(64535);以下图表是各大俱乐部主场出席人数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顶尖俱乐部的平均出席人数较为相似。

欧洲五大联赛的各大牌俱乐部长期以来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主场观众。也就是说对足球市场需求的一种稳定性。而中国足球市场却经历了大起大落,存在着不稳定因素。

3.对中国职业足球经济危机的分析

(1)中国职业足球市场的供求关系发展。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从长期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其价值是一致的。但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在短期内会出现价格与价值的偏离,甚至这种偏离的幅度会很大。中国职业足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受西方国家发达的足球产业(特别是欧洲五大联赛)100多年历史的影响,全国人民迫切需要有一支值得骄傲的国家队,为此我们曾经付出几代人和巨额资金投入的代价,但结果是令大多数人失望的。我们更需要有自己发达的足球产业,1994年~2002年间,各足球俱乐部和足球训练基地如雨后春笋在我国得到蓬勃发展,大大小小的职业联赛更是达到了火爆的程度。这一期间,足球市场的需求远远超过了供应,在强大的市场需求拉动下,中国职业足球在短期内得到了飞速发展,是足球产业发展的高涨期。许多俱乐部的门票出现供不应求,球迷对足球的热爱达到疯狂。

(2)需求的质与量的关系。中国职业足球从起步到上世纪90年代末已经基本满足了球迷们对足球产出量的需求,但对于足球产出的质的需求与全国人民的期望值相差甚远。其中存在的隐患是我们难以发觉的,年薪过百万的“球星”不断涌现,球星成了各种广告商的摇钱树,成了万人瞩目的偶像。但好景不长,我们没有抓住足球产业这样高速发展的大好机遇,在利益的驱使下,假球、黑哨充斥联赛,球员和裁判参与,职业水平低下等等。中国足球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蜜月到2002年世界杯后就一直在走下坡路,2002年世界杯中国队一球未进,2006年世界杯入选失利,甚至国家队败在也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国手上,随之而来的是全国球迷的抱怨和对中国足球信心的缺失,媒体、商家一下抛弃了足球,全国人民对中国足球的发展产生了怀疑,曾经带来巨大商业价值的足球产业陷入了困境。在这期间,中国职业足球产品的价格受巨大需求的影响已经远远偏离其价值,它的高速发展不排除有炒作的成分。我们没有预先意识到失去球迷的中国足球产业从此会举步维艰,因为球迷远离了职业足球,我们的足球产业失去了消费的主体,足球产品的生产将失去意义。西方足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拥有稳定的需求之上的。悔之晚矣,再把球迷拉回赛场看台谈何容易?

四、走出中国职业足球目前的经济危机的对策探讨

1.提高职业足球产出的质量

球迷们暂时的远离中国职业足球不是别人所为,正是我们足球产业自己,我们的球迷依然热爱足球,只是我们职业足球产出的质量无法满足广大球迷的需求,如何提高一支职业球队的技、战术水平是我们足球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失去球迷的足球产业,其发展是没有根基的。

2.尊重足球市场的价值规律

在目前足球产业萧条的目前,不宜再有“量”方面的产出,注重“质”的提高,面临困境的俱乐部可以通过合作或兼并,使得职业技术水平高的球队得以暂时的集中,等到发展成熟后再拓展。因为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我们足球改革的步伐在前段时间发展过快,许多市场经济所具备的条件还不成熟,而其中职业技术水平低下是不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各俱乐部在自身建设不成熟的情况下频繁的队员高额转会只能加剧炒作的攀升,要把整个足协看成是一个企业,任何有损足球职业联赛的违法行为(假球、黑哨、等)不但损害了俱乐部本身,而且整个中国职业足球的生存也受到威胁。

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第2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主体劳动 价值规律 主体劳动价值论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就势必发生作用。

价值规律一般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从商品经济产生时起,就发挥着作用。人们认识价值规律的理论,就是价值理论,也就是价值论,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因而,就有不同的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就是劳动创造和实现价值的理论,就是劳动是价值源泉的理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亚当・斯密,对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的探索,形成了对价值规律的认识,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关于劳动价值规律的理论――劳动价值论。他区分了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从劳动分工论出发,把商品价值归结于劳动时间,指出创造价值的不是某种特殊的劳动,而是一般商品的劳动。然而,由于他理论体系的混乱和局限性,在考察资本与雇佣劳动交换时,劳动价值规律便失效了。李嘉图将劳动价值论发展到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高程度,坚持了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但是由于混淆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无法解决资本与雇佣劳动相交换和劳动价值规律的矛盾,又由于混淆了价值和生产价格,无法解决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和价值规律的矛盾。

价值规律包括价值决定规律和价值实现规律。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伟大功绩就是对劳动价值规律的一般探索,从而形成了劳动价值论,然而它的最大的缺陷,就是试图用这个劳动价值论一般理论,来解释和说明资本主义这个商品经济特殊发展阶段的特殊历史现象,没有看到劳动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形式的特殊性,结果致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终结。

价值规律特殊

价值规律就是劳动价值规律,它是一个历史范畴。伴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产生而产生的,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不同的社会形态,价值规律总是以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大量的、占主导的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服从于自然经济,价值规律虽然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但是,在强大的自然经济下不起主要作用。“价值规律一般”是不能直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以一般的形式发生作用的,它必须改变它的实现形式。马克思认为李嘉图不如斯密的缺陷,就在于“价值规律随着资本的出现而发生的特殊发展,丝毫没有引起他的不安”。①李嘉图就是看不到资本主义特殊的发展,试图用价值规律一般,试图用简单商品生产的劳动价值论来说明和分析资本主义,结果遇到两个无法解决的难题,最终导致李嘉图学派的解体。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劳动价值转变为剩余价值的客观基础和直接原因。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随着劳动价值转变为剩余价值,价值规律也转化为剩余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以剩余价值规律表现出来的,之所以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论的基石,也是指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说,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特殊的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剩余价值规律是基本经济规律。这样就回答了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搞不清楚为什么在资本主义有两个基本经济规律。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价值规律如何发挥作用?劳动价值论还有没有现实意义?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看法:有人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简单商品生产的产物,特别是以实物交换形成的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是没有存在的意义的;还有人简单化地理解,认为建立在简单商品生产上的价值规律一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是可以直接发生作用的,不需要什么改变;另一些人认为价格论与价值论相比更有现实意义,因此,深化对劳动价值规律的认识意义不大。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教训之一,就是对商品经济的认识,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对价值规律的研究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上出现问题。

主体劳动价值规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商品经济阶段,但是,它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商品经济,而是一种全新的商品经济,它恢复了商品价值的创造者――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是主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而不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创造价值,在资本主义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等价交换是以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社会主义是主体劳动创造价值,价值规律以其本来面貌表现出来,因此,价值规律就是劳动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就是主体劳动价值规律。主体劳动价值规律就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首先,应确立几个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范畴,并从基本经济范畴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中,来把握主体劳动价值规律。

第一,创建“主体劳动”范畴。主体劳动是劳动者具有主体地位的劳动,社会主义革命使劳动者由被压迫者转变为国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企业的主人,劳动者由被剥削的雇佣劳动者转变为主体劳动者,劳动者的劳动具有了主体地位。

第二,创建“劳动资本”范畴。劳动资本就是主体劳动者的资本,简称劳动资本。劳动资本是“资本一般”在社会主义的特殊表现形式。它不仅具有“资本一般”的本性,而且又增加了社会主义特有的内容。劳动资本是能够给劳动者带来增殖价值的价值,而雇佣资本则是能够给资产阶级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劳动资本归劳动者所有,而雇佣资本归资产阶级所有;劳动资本是劳动者作主人的基础,而雇佣资本是资产阶级作主人的基础;劳动资本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而雇佣资本则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劳动资本和雇佣资本是性质完全不同的资本,劳动资本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范畴之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主体劳动者具有两重性,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劳动者;既有劳动所得,又有资本收益。我国现阶段的劳动资本包括公有资本和私有资本,由于公有资本在总资本占有主体地位,因此决定了资本的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雇佣资本是劳动资本的一部分,是劳动总资本的一部分,便具有了社会主义性质,具有了劳动资本的性质。从全国社会劳动总资本的一部分上看,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财富。

第三,创建“增殖价值”范畴。增殖价值就是主体劳动者的增殖劳动创造的价值。社会主义条件下,主体劳动替代了雇佣劳动,资本成为主体劳动者的资本,主体劳动者作为整体,已经不存在剩余劳动,劳动者的一切劳动都是为了自己的劳动,因此,剩余劳动转化为增殖劳动。增殖劳动就是增加国家、社会、企业、个人财富的劳动,就是通过主体劳动增加创造价值的劳动,因此,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就必然转变为增殖价值。增殖价值是主体劳动创造的,而剩余价值是雇佣劳动创造的;增殖价值是主体劳动与劳动资本相结合的产物,而剩余价值是雇佣劳动被资本剥削的产物;增殖价值是归主体劳动者所有的资本收入,而剩余价值是归资产阶级所有的剥削收入;增殖价值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之一,而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因此,可以说,虽然剩余价值和增殖价值都是历史范畴,但是二者的性质却根本不同。

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的表现形式。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是通过剩余价值规律表现出来的,资本主义是雇佣劳动创造价值的价值规律,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主体劳动创造价值的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规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则是表现为增殖价值的生产;价值规律是商品交换规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价值转形由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则是增殖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利润归资产阶级所有,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则是归劳动者所有。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主体劳动替代了雇佣劳动;雇佣资本转变为劳动资本;剩余价值也就转化为增殖价值。这些变化表明,创造价值的劳动已经不是雇佣劳动,而是主体劳动创造价值,价值规律也就改变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规律这个特殊的实现形式,改变为“主体劳动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通过“主体劳动价值规律”表现出来的,因此“主体劳动价值规律”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特殊的实现形式。

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规律的理论,即“主体劳动价值规律”的理论,就是关于社会主义主体劳动创造和实现价值的理论,也就是“主体劳动价值论”。“主体劳动价值论”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价值论,是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劳动价值论,尽管它在某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地探讨和研究,然而,作为理论上的探索和创新是必要的。(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共抚顺市委党校基础教研部;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高等教育出版社)

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第3篇

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和商业时代的基础规律,根据这个规律,人们可以解释人类在市场经济下的种种经济现象。而现代的中国则是在重新确立了这个价值规律在意识形态上的地位后才可能完全地进入市场经济与商业时代的,学者们(如顾准、孙冶方等杰出人士)为了将中国引入商业时代----从而促进中国的发展,寻找的突破点就是确立 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和商业时代的基础规律,根据这个规律,人们可以解释人类在市场经济下的种种经济现象。而现代的中国则是在重新确立了这个价值规律在意识形态上的地位后才可能完全地进入市场经济与商业时代的,学者们(如顾准、孙冶方等杰出人士)为了将中国引入商业时代----从而促进中国的发展,寻找的突破点就是确立价值规律的意识形态合法性与地位。可见价值规律对于目前的市场经济与竞争剧烈的商业时代来说是基础、基石性的。 一 价值规律所说的是商品之价值所在,及商品在市场与流通中的价值依据。一个商品凝结有多少价值,它就会要求市场实现其多少价值,实现过高当然是好事,但同时会使别人受损(这是别人所不愿意的),反过来,实现过低,则这个商品的价值就未能完全实现出来,所有者会亏损(这又是他自己所不愿意的)。因此价值规律的首要性质就是“等价交换”----两个商品以相同价值而互相交换。当然,由于互相交换者难以明白对方商品到底耗费了所有者多少(劳动与资本的)代价,因此“等价交换”总是难以按数学上的明晰关系来进行,只能通过市场长时间的运作而形成的价格比率来进行。对于个别性的商家来说,商品价格是既定的,你只能按这个市场价格而组织生产,如果你预估的生产成本太高,那就不必生产了。这也就是价值规律中“等价交换”的实现方式,以市场既定价格的方式来实现。另外如果一个商家的商品(由于其劳动与资本耗费更低因此)其价值低于商品的市场价格,则他会在交换中以“不等价交换”的方式而获得更大的利益,这是价值规律中“等价交换”原则的一个有积极意义的变异,通过这个变异,“等价交换”不再是死水一潭了,它是活的,并将引导价值规律通向其新的形式----价值本质规律;而“等价交换”本身则完全变成了一种动态的等价交换形态了。 但是价值规律并不总是具有动态的方面,实际上它更多的还是静态的方面。此时的市场处于“供需平衡”的状态。实际上,经济学家们在考虑价值规律时更多的是预设了市场供需平衡的理想状态,比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价值规律研究就无形中预设了商品市场的供需平衡状态。这个状态的基本特点是缺乏竞争。于是,在市场缺乏竞争的平静状态下“等价交换”得以平稳地进行,一个商品具有多大内在价值(所谓‘内在价值’就是它在生产过程中内在地凝结有的劳动与其他资本的量),就能够在市场中实现出多大价值、实现出多大利益。于是我们在市场经济还不十分成熟、还很缺乏竞争的状态下就看到:一个商品凝结着多大的价值,就“要求”实现多大利益。比如在许多年以前的中国,企业家和经济学家们要求按价值规律办事(而不是“计划地”人为调拨)其目的就是要能够在商品交换中完全实现出一个商品的价值,尽管当时由于生产成本很高、因此这些商品的价值都很大;因此中国就开始了一系列“价格理顺”的改革活动,而这种价格理顺主要便是将产品的价格提高到其成本以上(原来的产品价格由于整个社会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福利性质,因此总是过于偏低)。所以价值规律具有静态的方面,在这种静态规律起作用的时候,人们无不认为‘价值创造得越高越好’,因为它总能在静态价值规律起主导作用的市场上完全实现出来。因此当价值规律发展成为一种动态的规律、动态的等价交换形式后,价值规律实际上便发展成了一种新的规律,即“价值本质规律”。当商品市场仍然是所谓的‘卖方市场’时,商家们的商品在静态价值规律之下悠然自得地按自己的内在价值(通过货币)与别的商品交换,而不管商家们的商品生产力有多低,其劳动生产率有多低,其劳动者的素质与劳动积极性有多低。而在目前这样的所谓‘买方市场’之下,商家们紧张起来了,他们忙着裁减人员(据说这样可以“减员增效”),忙着技术改造,忙着合并引资,同时忙着打价格战(比如中国现在的电视机价格大战、微波炉价格战等)。此时价值规律的动态方面起了作用,商品的内在价值不再自动、完全地转化为交换价值了。但这却是价值规律的更高运作方式。 二 对于动态规律下的上述那种“非等价交换”的情况,在市场存在竞争的情况下,等价交换的“价值点”会续渐降低下来,从而一方面淘汰掉价值高于这个价值点的商品,另一方面迫使商家增进效率,以减少商品的成本(从而减少其内在价值)。我们看到,现实

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第4篇

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和商业时代的基础规律,根据这个规律,人们可以解释人类在市场经济下的种种经济现象。而现代的中国则是在重新确立了这个价值规律在意识形态上的地位后才可能完全地进入市场经济与商业时代的,学者们(如顾准、孙冶方等杰出人士)为了将中国引入商业时代----从而促进中国的发展,寻找的突破点就是确立 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和商业时代的基础规律,根据这个规律,人们可以解释人类在市场经济下的种种经济现象。而现代的中国则是在重新确立了这个价值规律在意识形态上的地位后才可能完全地进入市场经济与商业时代的,学者们(如顾准、孙冶方等杰出人士)为了将中国引入商业时代----从而促进中国的发展,寻找的突破点就是确立价值规律的意识形态合法性与地位。可见价值规律对于目前的市场经济与竞争剧烈的商业时代来说是基础、基石性的。 一 价值规律所说的是商品之价值所在,及商品在市场与流通中的价值依据。一个商品凝结有多少价值,它就会要求市场实现其多少价值,实现过高当然是好事,但同时会使别人受损(这是别人所不愿意的),反过来,实现过低,则这个商品的价值就未能完全实现出来,所有者会亏损(这又是他自己所不愿意的)。因此价值规律的首要性质就是“等价交换”----两个商品以相同价值而互相交换。当然,由于互相交换者难以明白对方商品到底耗费了所有者多少(劳动与资本的)代价,因此“等价交换”总是难以按数学上的明晰关系来进行,只能通过市场长时间的运作而形成的价格比率来进行。对于个别性的商家来说,商品价格是既定的,你只能按这个市场价格而组织生产,如果你预估的生产成本太高,那就不必生产了。这也就是价值规律中“等价交换”的实现方式,以市场既定价格的方式来实现。另外如果一个商家的商品(由于其劳动与资本耗费更低因此)其价值低于商品的市场价格,则他会在交换中以“不等价交换”的方式而获得更大的利益,这是价值规律中“等价交换”原则的一个有积极意义的变异,通过这个变异,“等价交换”不再是死水一潭了,它是活的,并将引导价值规律通向其新的形式----价值本质规律;而“等价交换”本身则完全变成了一种动态的等价交换形态了。 但是价值规律并不总是具有动态的方面,实际上它更多的还是静态的方面。此时的市场处于“供需平衡”的状态。实际上,经济学家们在考虑价值规律时更多的是预设了市场供需平衡的理想状态,比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价值规律研究就无形中预设了商品市场的供需平衡状态。这个状态的基本特点是缺乏竞争。于是,在市场缺乏竞争的平静状态下“等价交换”得以平稳地进行,一个商品具有多大内在价值(所谓‘内在价值’就是它在生产过程中内在地凝结有的劳动与其他资本的量),就能够在市场中实现出多大价值、实现出多大利益。于是我们在市场经济还不十分成熟、还很缺乏竞争的状态下就看到:一个商品凝结着多大的价值,就“要求”实现多大利益。比如在许多年以前的中国,企业家和经济学家们要求按价值规律办事(而不是“计划地”人为调拨)其目的就是要能够在商品交换中完全实现出一个商品的价值,尽管当时由于生产成本很高、因此这些商品的价值都很大;因此中国就开始了一系列“价格理顺”的改革活动,而这种价格理顺主要便是将产品的价格提高到其成本以上(原来的产品价格由于整个社会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福利性质,因此总是过于偏低)。所以价值规律具有静态的方面,在这种静态规律起作用的时候,人们无不认为‘价值创造得越高越好’,因为它总能在静态价值规律起主导作用的市场上完全实现出来。因此当价值规律发展成为一种动态的规律、动态的等价交换形式后,价值规律实际上便发展成了一种新的规律,即“价值本质规律”。当商品市场仍然是所谓的‘卖方市场’时,商家们的商品在静态价值规律之下悠然自得地按自己的内在价值(通过货币)与别的商品交换,而不管商家们的商品生产力有多低,其劳动生产率有多低,其劳动者的素质与劳动积极性有多低。而在目前这样的所谓‘买方市场’之下,商家们紧张起来了,他们忙着裁减人员(据说这样可以“减员增效”),忙着技术改造,忙着合并引资,同时忙着打价格战(比如中国现在的电视机价格大战、微波炉价格战等)。此时价值规律的动态方面起了作用,商品的内在价值不再自动、完全地转化为交换价值了。但这却是价值规律的更高运作方式。 二 对于动态规律下的上述那种“非等价交换”的情况,在市场存在竞争的情况下,等价交换的“价值点”会续渐降低下来,从而一方面淘汰掉价值高于这个价值点的商品,另一方面迫使商家增进效率,以减少商品的成本(从而减少其内在价值)。我们看到,现实

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第5篇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理解:(1)结合实例,分析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2)从调节、激励、分化三个方面说明价值规律的作用。运用:用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商品生产者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力要求: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而在实际生活中,价格与价值往往是不相符的。同样质量的黄瓜,夏天的价格比冬天要便宜;春节左右的价格比平时的价格要贵;不同销售摊点的价格也不相同。要使学生正确理解这一问题,必须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不管价格怎样变化,离不开商品的价值,从长远的、整体的观点看,商品交换是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过程与方法

通过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和市场竞争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明白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他们的市场竞争意识和时间效率观念,以便更好地投身社会实践以及为将来适应社会服务。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价值规律的含义: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我国正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为了能够使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必须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用价值规律指导我们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价值规律的含义,教师可以运用具体实例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规律。它不是整个人类社会所共有也不是某一特定社会形态的产物,而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规律。只要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存在价值规律。

2、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它主要包括两部分的要求:

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②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3、价值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就要求我们尊重价值规律,特别是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尊重价值规律。任何违背价值规律的做法必将受到价值规律的惩罚。但我们可以利用价值规律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重视、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对于这个作用,教师可以结合书中的实例来进行说明,或者让学生自己来分析例子然后教师进行概括、归纳。

这一点教师在分析的时候,可以结合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来分析:

由于价值决定价格并且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使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某一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就会上涨而当高于价值的时候,生产者生产这一商品就有利可图。商品的生产者为了追求利润,纷纷转向生产这一产品,这样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就会向这一部门集中。这样这一商品就会被大量生产出来,导致市场上这一商品供过于求,商品的价格就会下降而低于价值,商品生产者就会无利可图,商品生产者又会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转向生产其他有利润的商品。这样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就从这一部门自觉地向另一部门转移。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关于这一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设问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劳动生产者生产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很明白是为了获取利润。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弄清楚商品生产者如何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下获取更高的利润。主要讲清楚:

在市场交易中要求等价交换,而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下似乎不可能获取比其他企业更高的利润。关键要弄明白这里的“等价”指的是价值规律内容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而商品生产者可以减少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商品。而商品仍然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销售,这样商品生产者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而要减少个别劳动时间就要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呢?就是要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讲清楚了第二个作用第三个作用就不难理解。由于商品生产者的技术、生产条件等各不相同,劳动生产率也不一样。这样商品生产者生产某一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也不一样,当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商品生产者就能获取更多的利润,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而一旦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就会赔本,在生产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必然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

三、等价交换原则是如何贯彻的

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对这个原则,学生很难以理解,因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着不等价交换的“事实”。因此对这个问题教师讲解起来往往比较困难。关键是要让学生透过不等价交换的现象看到其背后的本质。

首先,应该肯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着不等价交换的现象。但这并不能否定价值规律,相反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只不过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已。

其次,价值规律的内容要求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交换双方的价值量要相等。如果价值量不相等就会影响商品生产者的积极性。但是,等价交换并非在每一个交换过程中、每一个场合都能实现。

第三,等价交换的原则在货币出现以后就表现为价值和价格相等。但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价格经常与价值不相符,价格往往偏离价值即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主要是因为价格除由价值决定外,还要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供大于求,价格下降;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价格经常和价值相背离。这似乎和等价交换不相符合,但这说明的是短期的现象。但从长期看:

第四,等价交换的原则是在长期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背离价值:

但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价格还是和价格相等的。这是因为:

(1)价格的变动是以价值为轴的,无论价格怎样变动都不会偏离价值太远。也就是说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

(2)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同时供求关系反过来也影响价格,使价格不能偏离价值太远。

(3)虽然在每一次商品交换中价格与价值并不一致,但从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和商品的价值相一致。

四、教学重点、难点

1、价值规律的含义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我国正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为了能够使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必须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用价值规律指导我们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价值规律的含义,教师可以运用具体实例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规律。它不是整个人类社会所共有也不是某一特定社会形态的产物,而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规律。只要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存在价值规律。

(2)、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它主要包括两部分的要求:

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②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3)、价值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就要求我们尊重价值规律,特别是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尊重价值规律。任何违背价值规律的做法必将受到价值规律的惩罚。但我们可以利用价值规律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重视、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

2、等价交换的原则是怎样贯彻的

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对这个原则,学生很难以理解,因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着不等价交换的“事实”。因此对这个问题教师讲解起来往往比较困难。关键是要让学生透过不等价交换的现象看到其背后的本质。

首先,应该肯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着不等价交换的现象。但这并不能否定价值规律,相反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只不过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已。

其次,价值规律的内容要求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交换双方的价值量要相等。如果价值量不相等就会影响商品生产者的积极性。但是,等价交换并非在每一个交换过程中、每一个场合都能实现。

第三,等价交换的原则在货币出现以后就表现为价值和价格相等。但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价格经常与价值不相符,价格往往偏离价值即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主要是因为价格除由价值决定外,还要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供大于求,价格下降;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价格经常和价值相背离。这似乎和等价交换不相符合,但这说明的是短期的现象。但从长期看:

第四,等价交换的原则是在长期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背离价值:

但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价格还是和价格相等的。这是因为:

(3)价格的变动是以价值为轴的,无论价格怎样变动都不会偏离价值太远。也就是说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

(4)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同时供求关系反过来也影响价格,使价格不能偏离价值太远。

(3)虽然在每一次商品交换中价格与价值并不一致,但从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和商品的价值相一致。

3、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对于这个作用,教师可以结合书中的实例来进行说明,或者让学生自己来分析例子然后教师进行概括、归纳。

这一点教师在分析的时候,可以结合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来分析:

由于价值决定价格并且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使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某一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就会上涨而当高于价值的时候,生产者生产这一商品就有利可图。商品的生产者为了追求利润,纷纷转向生产这一产品,这样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就会向这一部门集中。这样这一商品就会被大量生产出来,导致市场上这一商品供过于求,商品的价格就会下降而低于价值,商品生产者就会无利可图,商品生产者又会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转向生产其他有利润的商品。这样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就从这一部门自觉地向另一部门转移。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关于这一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设问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劳动生产者生产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很明白是为了获取利润。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弄清楚商品生产者如何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下获取更高的利润。主要讲清楚:

在市场交易中要求等价交换,而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下似乎不可能获取比其他企业更高的利润。关键要弄明白这里的“等价”指的是价值规律内容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而商品生产者可以减少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商品。而商品仍然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销售,这样商品生产者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而要减少个别劳动时间就要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呢?就是要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讲清楚了第二个作用第三个作用就不难理解。由于商品生产者的技术、生产条件等各不相同,劳动生产率也不一样。这样商品生产者生产某一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也不一样,当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商品生产者就能获取更多的利润,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而一旦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就会赔本,在生产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必然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

教法建议:

1、价值规律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步步引导让学生归纳出价值规律的内容。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某一种商品的价格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进行调查,说明价格并不完全与价格相一致,而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3、价格与供求的关系:教师结合上面的调查,接着让学生调查不同时期商品的供应和需求情况,让学生分析价格与供求的关系。

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第6篇

知识技能

理解:(1)结合实例,分析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2)从调节、激励、分化三个方面说明价值规律的作用。运用:用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商品生产者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力要求: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而在实际生活中,价格与价值往往是不相符的。同样质量的黄瓜,夏天的价格比冬天要便宜;春节左右的价格比平时的价格要贵;不同销售摊点的价格也不相同。要使学生正确理解这一问题,必须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不管价格怎样变化,离不开商品的价值,从长远的、整体的观点看,商品交换是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过程与方法

通过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和市场竞争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明白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他们的市场竞争意识和时间效率观念,以便更好地投身社会实践以及为将来适应社会服务。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价值规律的含义: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我国正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为了能够使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必须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用价值规律指导我们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价值规律的含义,教师可以运用具体实例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规律。它不是整个人类社会所共有也不是某一特定社会形态的产物,而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规律。只要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存在价值规律。

2、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它主要包括两部分的要求:

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②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3、价值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就要求我们尊重价值规律,特别是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尊重价值规律。任何违背价值规律的做法必将受到价值规律的惩罚。但我们可以利用价值规律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重视、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对于这个作用,教师可以结合书中的实例来进行说明,或者让学生自己来分析例子然后教师进行概括、归纳。

这一点教师在分析的时候,可以结合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来分析:

由于价值决定价格并且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使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某一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就会上涨而当高于价值的时候,生产者生产这一商品就有利可图。商品的生产者为了追求利润,纷纷转向生产这一产品,这样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就会向这一部门集中。这样这一商品就会被大量生产出来,导致市场上这一商品供过于求,商品的价格就会下降而低于价值,商品生产者就会无利可图,商品生产者又会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转向生产其他有利润的商品。这样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就从这一部门自觉地向另一部门转移。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关于这一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设问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劳动生产者生产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很明白是为了获取利润。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弄清楚商品生产者如何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下获取更高的利润。主要讲清楚:

在市场交易中要求等价交换,而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下似乎不可能获取比其他企业更高的利润。关键要弄明白这里的“等价”指的是价值规律内容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而商品生产者可以减少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商品。而商品仍然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销售,这样商品生产者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而要减少个别劳动时间就要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呢?就是要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讲清楚了第二个作用第三个作用就不难理解。由于商品生产者的技术、生产条件等各不相同,劳动生产率也不一样。这样商品生产者生产某一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也不一样,当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商品生产者就能获取更多的利润,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而一旦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就会赔本,在生产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必然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

三、等价交换原则是如何贯彻的

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对这个原则,学生很难以理解,因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着不等价交换的“事实”。因此对这个问题教师讲解起来往往比较困难。关键是要让学生透过不等价交换的现象看到其背后的本质。

首先,应该肯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着不等价交换的现象。但这并不能否定价值规律,相反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只不过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已。

其次,价值规律的内容要求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交换双方的价值量要相等。如果价值量不相等就会影响商品生产者的积极性。但是,等价交换并非在每一个交换过程中、每一个场合都能实现。

第三,等价交换的原则在货币出现以后就表现为价值和价格相等。但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价格经常与价值不相符,价格往往偏离价值即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主要是因为价格除由价值决定外,还要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供大于求,价格下降;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价格经常和价值相背离。这似乎和等价交换不相符合,但这说明的是短期的现象。但从长期看:

第四,等价交换的原则是在长期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背离价值:

但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价格还是和价格相等的。这是因为:

(1)价格的变动是以价值为轴的,无论价格怎样变动都不会偏离价值太远。也就是说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

(2)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同时供求关系反过来也影响价格,使价格不能偏离价值太远。

(3)虽然在每一次商品交换中价格与价值并不一致,但从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和商品的价值相一致。

四、教学重点、难点

1、价值规律的含义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我国正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为了能够使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必须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用价值规律指导我们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价值规律的含义,教师可以运用具体实例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规律。它不是整个人类社会所共有也不是某一特定社会形态的产物,而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规律。只要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存在价值规律。

(2)、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它主要包括两部分的要求:

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②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3)、价值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就要求我们尊重价值规律,特别是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尊重价值规律。任何违背价值规律的做法必将受到价值规律的惩罚。但我们可以利用价值规律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重视、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

2、等价交换的原则是怎样贯彻的

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对这个原则,学生很难以理解,因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着不等价交换的“事实”。因此对这个问题教师讲解起来往往比较困难。关键是要让学生透过不等价交换的现象看到其背后的本质。

首先,应该肯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着不等价交换的现象。但这并不能否定价值规律,相反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只不过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已。

其次,价值规律的内容要求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交换双方的价值量要相等。如果价值量不相等就会影响商品生产者的积极性。但是,等价交换并非在每一个交换过程中、每一个场合都能实现。

第三,等价交换的原则在货币出现以后就表现为价值和价格相等。但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价格经常与价值不相符,价格往往偏离价值即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主要是因为价格除由价值决定外,还要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供大于求,价格下降;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价格经常和价值相背离。这似乎和等价交换不相符合,但这说明的是短期的现象。但从长期看:

第四,等价交换的原则是在长期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背离价值:

但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价格还是和价格相等的。这是因为:

(3)价格的变动是以价值为轴的,无论价格怎样变动都不会偏离价值太远。也就是说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

(4)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同时供求关系反过来也影响价格,使价格不能偏离价值太远。

(3)虽然在每一次商品交换中价格与价值并不一致,但从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和商品的价值相一致。

3、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对于这个作用,教师可以结合书中的实例来进行说明,或者让学生自己来分析例子然后教师进行概括、归纳。

这一点教师在分析的时候,可以结合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来分析:

由于价值决定价格并且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使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某一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就会上涨而当高于价值的时候,生产者生产这一商品就有利可图。商品的生产者为了追求利润,纷纷转向生产这一产品,这样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就会向这一部门集中。这样这一商品就会被大量生产出来,导致市场上这一商品供过于求,商品的价格就会下降而低于价值,商品生产者就会无利可图,商品生产者又会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转向生产其他有利润的商品。这样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就从这一部门自觉地向另一部门转移。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关于这一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设问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劳动生产者生产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很明白是为了获取利润。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弄清楚商品生产者如何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下获取更高的利润。主要讲清楚:

在市场交易中要求等价交换,而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下似乎不可能获取比其他企业更高的利润。关键要弄明白这里的“等价”指的是价值规律内容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而商品生产者可以减少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商品。而商品仍然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销售,这样商品生产者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而要减少个别劳动时间就要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呢?就是要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讲清楚了第二个作用第三个作用就不难理解。由于商品生产者的技术、生产条件等各不相同,劳动生产率也不一样。这样商品生产者生产某一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也不一样,当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商品生产者就能获取更多的利润,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而一旦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就会赔本,在生产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必然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教法建议:

1、价值规律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步步引导让学生归纳出价值规律的内容。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某一种商品的价格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进行调查,说明价格并不完全与价格相一致,而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3、价格与供求的关系:教师结合上面的调查,接着让学生调查不同时期商品的供应和需求情况,让学生分析价格与供求的关系。

4、价格不会永远偏离价值: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依据上面的两个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让学生进行思考价格的这种变化对消费者、生产者、市场有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影响为什么没有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从而让学生明白价格不会偏离价值太远的原因。]

5、价值规律的作用: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对当前社会上的一些热门和冷门行业进行调查,看一看这些部门中的人员和资金的流向,以及一些企业获得成功的经验和倒闭的企业的经验教训。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

上课之前,让文艺委员指挥大家唱一首歌,带动课堂气氛。

刚才我们一定能够体会得到指挥着大家旋律,节奏,力度和速度等千变万化的指挥棒的威力。在商品市场上,在纷繁复杂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也有一支威力无比的指挥棒,这是一支无形的指挥棒,支配着商品经济的变化和发展,这一无形的指挥棒就是―――――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规律,这些规律有些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有些只存在于某几个社会形态中,而价值规律既不是人类社会共有的规律,也不是某一社会特有的规律。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要发生作用。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属于商品经济,因此我们现在的市场经济也要遵循这一规律。如果违背这一规律,就会受到价值规律的惩罚。无论是国家的经济发展还是企业的生产都应该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否则必然要受到惩罚。

那么,我们应该遵循什么样的价值规律呢?价值规律到底是什么样的规律呢?请大家结合书上所讲的内容并看视频后回答(播放视频《价值规律的内容》)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这条规律要求:

(1)商品生产要符合“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符合“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等价交换原则是价值规律的交换原则。为什么要实行等价交换原则呢?

这是因为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的实质是他们的劳动,如果有一个人吃亏,另一个人总占便宜,这种交换不会持久。商品生产者总想提高价格,而消费者又想降低价格,所以在长期的市场交换中,必然形成等价交换的趋势。

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要符合等价交换原则,即商品的价值要和生产者所付出的劳动量相等。

在货币出现后,商品的价值就表现为价格。价格与价值应相符。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价格与价值的不相符。有时价格高于价值,有时价格低于价值。这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就是:

1、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从这个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出,价格总是在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而我们在前面已经学到价格和价值应该是相符的。那么,在我们日常的经济生活中的价格和价值不一致的现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这主要是由供求关系引起的。

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第7篇

关键词:价值规律 市场经济 国际市场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作用

1.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就是马克思提出的:“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并在此基础上实行等价交换。”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①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所讲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生产同一种产品平均耗费的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耗费的劳动时间。而在第三卷,讲的则是不同部门生产的不同类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问题。“商品的价值规律决定社会在它所支配的全部劳动时间中能够用多少时间去生产每一种特殊商品。”②这个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它像一只无形的手自发地调节着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说明了价值量既决定也实现价值规律。

1.2价值规律的作用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价值规律恰好正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商品生产的目的是为追求更多的价值,商品的生产时为了交换,为了价值而生产。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生产者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力求使自己的产品的个别劳动耗费低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以便使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是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和市场竞争是这个作用的理论源泉。商品生产者因为竞争和商品生产内部矛盾,生产者只能通过价格来判断市场的供求关系。具体体现就是,当商品价格上涨时,现在市场中的该种类型的商品是供大于求的;当商品价格下降时,现在市场中该种商品是供不应求的。其次,激发生产者的积极性。根据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又与劳动生产率生反比。竞争获利的过程就在客观上对生产者起到了促进和刺激的作用,使他们有强烈的愿望进行技术革新,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价格,以获得更多的利益。

2、市场经济下价值规律的具体体现

市场经济的根本就是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商品经济发展到最高阶段、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调节机制时,就形成了市场经济。在这个过程中价值规律是灵魂,是根本。

2.1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资源(如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资源)在社会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的使用。正如马克思所阐述的:“社会必须合乎目的地分配自己的时间,才能实现符合社会全部需要的生产,因此,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的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这甚至在更加高得多的程度上成为规律。”③

资源配置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计划配置,指的是以计划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一般中央计划机构是资源配置的决策者,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另一种是市场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来进行资源分配。市场配置的特点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总的市场被分为不同的市场主体,分别进行决策,生产要素在企业间自由流通,市场需求是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2.2市场机制的功能

市场机制有三大功能,分别是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基础。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进一步说,价格上升,供给增加,需求降低;价格下降,需求增加,供给减少。所以,价格与供求一起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但是这其中价格始终是核心,所以价格机制是基础。

供求机制是辅助。只考虑供求机制是无法决定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活动的,它与价格机制一起发挥作用。之所以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就是因为有供求矛盾的存在。所以供求机制与价格机制合力使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进而促进市场经济合理发展。

竞争机制是结果。因为有了价格和供求的波动,竞争就产生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各不相同,那么优胜者的利润就越来越高,失败者就面临着消亡。这也是价值规律的作用之一,它使生产者优胜劣汰,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3、国际市场中价值规律的具体体现

3.1国际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在国际市场上的作用与其在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市场上的作用是否发生了变化?这是一个学术界众说纷纭的问题。马克思首先提出了国际价值的范畴,第一次把劳动价值论应用到了国际方面,揭示了价值规律的国际性质,并指出了价值规律在国际市场上的作用的重大变化。

商品的国际价值不是取决于各国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是取决于“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这个平均单位是在世界的平均技术条件下,在各国劳动者的平均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时所需要的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平均的劳动单位随着世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说:“国家不同,劳动的中等强度也就不同;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了一个阶梯,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因此,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国民劳动,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而这又表现为更多的货币。”④

3.2价值规律在国际市场上的作用

马克思明确地提出“商品流通的国内领域或民族领域,同他们的普遍的国际市场领域是分开的。”国内市场上商品的交换一般是等量劳动的交换;而在国际市场上,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上是不等量劳动的交换,或者说是不平等的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