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商品学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10-14 02:59:42
商品学论文

商品学论文第1篇

经济学中有关商品质量监管的理论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表象到本质的认识深化过程,总结这些理论的演进过程有助于我们开阔思路,完善商品质量监管制度。

一、信息完全假定下的商品质量与市场机制

在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中,商品质量并不是理论关注的重点。因为信息完全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基础假定,按此假定,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市场,买方都拥有商品质量的所有信息,包含功用、风险因素等,买卖双方之间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信息是完全透明的,商品生产经营者无法通过机会主义行为来粉饰商品质量上的瑕疵,消费者的购置决策不会因为信息不完全而被误导,自然也就不会有使用中或使用后的伤害问题。

由于信息完全的假定消除了企业可能拥有的信息优势,所以传统经济学更加关注在不同的市场类型中,如何通过市场竞争和价格断定来揭示有关商品质量的信息。在新古典经济学所推崇的完全竞争市场中,商品是均质的,不存在质量上的任何差异,市场均衡水平所断定的价格就是刻画商品质量高低的唯一信号。而在现实经济社会更常见的垄断竞争市场中,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为获得更大的市场会通过广告主动传播商品质量差异的信息,同一行业内部商品之间的相似性让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充分,企业无法暗藏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偏好和收入约束在某个价格水平上与生产经营者实现均衡,而不同的均衡价格水平将对应不同质量的商品。在纯粹寡头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中,企业行为有明显的市场安排力,价格可能会被企业把持,产生扭曲。然而,处于市场劣势的消费者清楚地知道,高价格下商品的质量到底如何,但由于别无选择,他们只能接受生产经营者制定的高价格。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信息完全的假定下,商品质量更像是一个技巧术语,因此被主流经济学所疏忽。从新古典经济学分析的框架看,该学派实际上是通过价格信号来研究商品质量的。20世纪初微观经济学领域出现的不完全竞争理论,也没有突破新古典经济学信息完全的假定,因此,它对不完全竞争格式下商品质量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价格信号与市场安排力两个因素的经济含义。

二、质量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

1970年,在《旧货市场:质量不断定性与市场机制》一文中,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以二手车为例,首次用信息不对称解释了二手商品市场中的质量问题,从而开创了信息经济学的一个全新领域。他认为,在旧货市场的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拥有的质量信息是不同的,卖方显然知道更多的质量信息,而买方则知道的较少。信息不对称的存在。让信息劣势的一方——买方只能按照一个折中价格来购置并不清楚质量好坏的二手商品,但折中价格将会让实际质量超出折中价格水平的商品无利可图,从而“挤出”这部分质量相对较好的商品。这样,买方实际面对的必然是质量相对较差的商品,“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将在旧货市场上演。随着买方意识到市场商品平均质量在下降并调低报价,市场中的另一部分质量较高的商品将会退出交易。在信息经济学的范畴中,这种现象被称为逆向选择。以上情况循环往复,会导致旧货市场无法交易,出现市场失灵。

西方学者根据购置者对质量信息的可获得性把商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购置时通过观察就可以知道商品质量的搜寻品(searchgoods),第二类是只有使用以后才能获悉商品质量的体验品(experiencegoods),最后一类是使用后也可能无法知道商品质量全部信息,因此购置之处主要是相信其质量的信任品(credencegoods)。显然,消费者在购置后两类商品时会见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按照信息经济学的逻辑,为减少信息不对称将导致的市场交易效率损失。可以设计一些能部分修正市场失灵的机制。例如。卖方供给一份由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出具的商品质量鉴定证明,主动揭示商品的质量信息;卖方供给质量承诺,对一定期限内可能出现的商品质量问题负责,如退货、调换合格商品、保修等,减小信息不对称可能给买方造成的伤害;在法律健全的国家。由第三方仲裁者介入的私法调节来实现对不完全信息的改正,恢复市场机制的作用。由政府监管部门介入信息不对称市场的运行,通过强制性法律来保护消费者和用户的权益,也是改正以上问题的一个可行选择,这就是本文关注的商品质量政府监管问题。

三、商品质量的政府监管

信息经济学所揭示的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市场失灵现象,是政府介入市场商品质量监管的必要条件。按照规制经济学的理论,这种监管属于社会性规制,即政府基于安全、健康、环境等目的对某些产品、服务的生产和消费进行监督、管理。

1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是质量监管的立足点

在西方经济理论中,无论是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还是非主流的奥地利经济学,消费者权益至上或者说消费者利益最大化均为考量商品市场是否具有经济效率的主要标准。按照这一逻辑。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不被那些质量不可靠的商品所损害将是政府部门进行质量监管的立足点。

传统经济学考察消费者利益的主要根据是消费者剩余的大小,即用商品的实际成交价格与消费者的意愿支付价格的差来计算消费者从交易中获得的好处。正如前文所言,消费者剩余概念之所以没有涉及商品质量问题,是因为商品不存在质量问题是经济学的一个潜在假设。在信息完全的经济世界中,理性的消费者必然会抵制可能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或财产等带来危害的不合格商品,因此,市场机制会自动将影响消费安全的问题商品排除在外,实际交易的商品必然是没有质量问题的。在此情形下,价格自然会成为消费者关注的唯一指标。由此而来的消费者福利问题也就成了价格水平的比较了。

现代经济学把信息不完全引入理论分析后,福利最大化标准依然是评价市场运行效率的主要指标。但与传统理论有所不同的是,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不仅包含消费者剩余的计算,还考察他所购置的商品质量是不是合格的、安全的,会不会对其身体健康和财产造成伤害或有潜在风险。

从某种程度上讲,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质量的重要性甚至要超过经济利益的重要性。因此。实现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的目标,要求对商品质量进行有效监管。尽管质量监管的社会效益很难用明确的公式进行计算,但这种社会性规制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2法律法规是质量监管的主要制度保障

经济学领域中所讲的制度是一种规矩,这种规矩可以确保生产、交易、分配、消费等经济行为按照一定秩序进行,能有效防备可能给当事人带来危害的机会主义行为。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作为制度的规矩既有市场自发形成的商业惯例、信任等非正式制度,也有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此二者刚柔相济,是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保障。

对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商品市场来说,通过法律法规这种正式的制度形式来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是缓解市场失灵问题的必然选择。有关商品质量、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要求商品的生产经营者对所售商品质量负责,对因商品缺陷和瑕疵给消费者所带来的危害承担法定责任。这些强制性的法律制度,既是对商品生产经营者事前不负责行为的警示,也是对因质量问题造成危害后对其实施严厉制裁的制度根据,也是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商品质量监管的基础。

法律制度所具有的权威性和强制执行特征,加大了对问题商品责任人进行惩罚的可信度和力度,提高了违法成本,有助于抑制商品生产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确保商品质量的安全性。但是,法律并不会强加给生产经营者无限的质量责任。按照著名的汉德法则,只有在预防成本小于预防行为所带来的收益(包含消费者的福利和企业的收益),而生产经营者却未对商品采取必要的质量把持措施,并对消费者带来危害时。他才将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

研究中我们发明,各国政府都是依法对商品质量实施监管的。例如,1975年,美国颁布针对商品质量的《马格努森一莫斯保证法》(Magnuson-MossWarrantyAct),对生产经营者的保证责任做了明确规定,要求生产经营者对有缺陷产品承担修复及调换的责任。这一法律与《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1979)、《产品责任法》(1982)等一起成为美国监管者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基石。

3最低质量标准是商品质量监管的基础形式

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理念,政府不应过度介入经济运行,即使是出现了市场失灵。政府干涉成为必要时也是如此。因为政府干涉有其角色定位。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从商品的企业生产、市场交易和最终使用或消费流程看,质量监管的重点在企业生产市场与交易的界面。换言之,在商品质量问题上,政府监管切入点不应该是商品生产者的内部质量监控,因为从监管资源的数量看,政府的力量无法覆盖所有企业的每一个生产环节;从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分工看,与商品质量相关的经济决策和技巧决策都属于企业组织的内部事务,政府不能越俎代庖。所以,政府质量监管的切入点应该是对进入市场的商品实行最低质量标准(MinimumQualityStan—dards)监管。即在商品进入市场销售时,监管者必须确保商品质量符合最低的质量要求,将不合格产品拒之门外。不合格产品因不能上市交易而产生的损失由生产经营者自行承担,这是市场约束的一个基础规矩。

从商品的类别看,体验品和信任品应该是质量监管的重点。因为搜寻品的质量是外在的,容易观察到,消费者购置时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对于体验品和信任品来说,如果没有最低质量标准监管,不合格商品将进入市场,给消费者造成福利水平的降低。在体验品和信任品中,那些与消费者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关系密切的商品(如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它所造成的危害就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可能有很严重的社会后果,包含危及使用者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因此,事前的风险防控远远比伤害成为事实后的经济补偿更为重要。从这一意义上讲,最低质量标准具有宏大的社会价值。

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看,最低质量标准将不合格的产品阻挡在市场的大门之外,有助于提高市场现有商品的平均质量,提高消费者的福利水平:而消费者愿意为高质量的商品支付高价,因此,供给优质商品的生产者也可以获得更高的回报。这样,最低质量监管可以使买卖双方的福利状况都得到改良,是标准的帕累托改良。

需要指出的是,在一些供给专业服务的领域。如医疗、法律、会计等,也存在对服务质量的监管问题。与有形商品市场不同的是,由于专业服务依托从业人员而存在,所以,监管者对服务质量的主要监管之一是对从业人员的资格进行认定。通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获得执照或从业资格是进入这些专业领域的一个前提条件,而从理论上讲,具有从业资格或拿到执照许可的人士所供给的专业服务是符合基础专业水准或质量要求的。可以看出,专业服务市场的执照或从业资格监管与商品市场的最低质量标准监管可谓殊途同归。

4市场约束是商品质量监管的基础和有效补充

虽然对于体验性商品和信任性商品来说,政府的质量监管工作非常必要,但这并不意味着监管者可以包办一切。借助市场经济的规矩,靠企业的内在机制来保障商品的质量可能是更为重要的方面,是构建长效监管机制的基础。

首先,市场经济的利益机制有助于企业把质量把持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因为建立有效的质量把持体系,符合企业实现持续经济利益的内在目标。正如前文所言,在最低质量标准下,不合格商品不能进入市场,由此产生的经济损失是由企业自身承担的。利益独享和风险自担是企业进行质量把持时面临的同一个约束机制,它是驱使企业强化质量意识的最重要力量。

其次,对于追求长期繁荣的企业来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声誉机制是规范企业质量行为,确保质量安全的另一个重要约束。因质量引起的经济纠纷甚至安全事故。都会造成企业的声誉损失,损害企业长期培育的市场。而可靠商品质量给企业带来的社会美誉,不仅有利于企业获得富有吸引力的价格。也有利于现有客户忠诚度的提高和吸引更多的优质客户。为企业带来更持久的业绩增长。:

另外,在商品质量存在差异的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有助于提升市场上销售商品的平均质量,广告、产品演示、试用等营销手段还可以让购置方获知更多的质量信息,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

四、知识经济学下的商品质量监管:一个理论延伸

在有关质量监管的经济理论中,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以及规制经济学都把监管的必要性建立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上,而知识经济学却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为质量监管供给更为有力的理论支持。

在知识经济学中,经济主体在生产、交易、消费时经常会见临相关知识匮乏的问题,因为该理论相信,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在此背景下,人类的经济决策有可能犯系统性错误。一个不合适甚至是错误的经济行为可能重复发生,直至某一天人类通过学习发明了能够懂得、纠正这种不当行为新知识为止。按照这种观点,即使是最负责任、技巧水平最高的企业在商品质量问题上也会犯错误。例如,在现有技巧和装备下,无法解决那些可能给使用者带来危害的质量问题,但消费者保持生命存续的强烈需求和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逐有可能让这些商品提前进入市场;在现有质量检测体系下,无法在销售前甄别产品的某些质量瑕疵,尽管这些瑕疵不一定都变成事实上的危害;按照现有理论。可能误把一些有潜在风险的技巧或因素看做是改良某些品质,或提高产量,获得更高经济效益的法宝,等等。从近些年来发生的众多质量安全事故中可以看出,以上问题的严重性一点也不亚于信息不对称问题。

源自生产者知识不足引起的质量风险,是商品质量监管中非常棘手的一个问题,因为其中有太多的质量不断定性,同样也面临知识有限的监管者很难找到一个万全之策。对于这一点,担当市场商品质量监督重任的监管者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在监管实践中,应秉承审慎、预防的原则,设计相应的制度预案。例如。对于那些在现有技巧和装备下暂时无法解决的质量隐患,监管者必须果断出手,将问题商品隔离在市场以外,绝不可因小失大;对于企业事后发明的质量瑕疵,监管者应迅速启动召回制度,最大程度地减小问题商品可能给使用者及社会带来的危害:而对于那些目前无法对是否有质量风险做出肯定断定的高新技巧。监管者切不可高估自己的质量风险监控能力,即使它能大幅改良商品的某些品质,或有助于短期经济效益的提高。质量监管工作也应该摒弃短视策略,把消费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不让那些可能有风险隐患的商品进入市场,为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埋下隐患。

知识经济学中的知识有限性假定超越了信息不对称假定在质量监管中的地位。尽管前者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操作难度比后者更大,但是,这种理论上的宏大飞跃无疑会推进监管理念的创新,提升监管效率。

结束语

商品学论文第2篇

网络课件的教学设计体现着教师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和改革的思想。网络课件的研制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主要目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课件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网络课件的设计制作是要服务于教学的,即使它处于辅助的地位,也依然要体现教学的特性,要服务于课程的总教学目标———以理解为目标。理解是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同时也是教学的终点,理解的含义不仅仅是“明白、懂”的意思,更是应用知识的能力,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中药商品学网络课件在内容安排、结构布局、教学管理、交互等方面要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把握,提供知识应用的机会。其特点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与多媒体软件的强大功能,将中药商品学知识与实践及检测相结合,并与各大药市专业网站链接,实现药材市场商品价格及产销行情的实时更新,反映最新市场动态;文字视频图片形式灵活多样,生动形象有趣,呈现出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并且跨越时间与空间,形象、生动、有趣地向学生展现,充分展现教学的效用性、艺术性和趣味性。

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流程可分为数据收集、网页设计与制作、测试和3大环节(如图1所示),在内容设计上可分为学科知识体系和资源扩展体系2个部分。数据收集网络课件的制作需要大量数据作为支撑,如教学内容与电子书的相关资料、教学的动态视频、中药商品认知真伪与教学实践的相关图片及药材的动态价格等。因此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并分类整理,作为备用。2.2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课件每个单元的设计都需要教学设计人员、主讲教师与媒体制作人员、技术开发人员共同完成,其基本框架包括学习目标、知识点、重点、难点、教学策略及考核方式等。网络课件导航设计包括教学资源、教学电子书、实践教学、药材价格、商品认知及在线交流等部分。学科知识体系在网络课件制作中,教学内容是极其重要的项目,好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整门课程的浓缩与精华。在本网络课件学科知识体系模块,教学内容主体部分可分为总论、各论(中药材商品)两大部分。总论部分着重介绍中药商品学的概念;中药商品的包装与贮藏;中药商品的经营与管理;中药商业机构;中药商品的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等。中药材商品部分是该课程的重点,内容包括中药资源与道地药材;中药材的采收与产地加工;中药材的炮制及各论(植物药与动物药及矿物类药材)。该部分重点掌握药材52种,熟悉药材24种;其重点药材品种为广药(八角茴香、罗汉果、龙眼肉、莪术、肉桂、巴戟天、蛤蚧、钩藤、沉香、南板蓝根、珍珠、金钱白花蛇等)、关药(人参、西洋参、高丽参、鹿茸、蛤蟆油等)、北药(大黄、黄芪、当归、金银花、阿胶、板蓝根、党参、枸杞子、桔梗等)、怀药(怀地黄、怀山药、怀、怀牛膝等)、浙药(白芍、白芷、白术、麦冬等)、川药(川贝母、乌头、附子、黄连、川芎、黄柏、丹参等)、云药(茯苓、三七、石斛等)、贵药(天麻、厚朴、杜仲等)、西药(甘草、秦艽、赤芍、牛黄等)、藏药(冬虫夏草、西红花等)等。尤其在各论部分,为突出特色、大宗药材,设计了商品药材精选模块,运用精炼的文字、丰富的图片及视频,既突出展现具体药材知识信息的全面性,又充分体现学习的重点、难点。为考察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设计有学生自我测试模块。习题库板块,学生通过在线做题,实时对照参考答案,查看掌握知识点的程度;药材连连看板块,通过药材图片和药材名的连线对接,考察学生对中药商品的认知程度;药材真伪鉴别板块,通过对药材正品和伪品的判断,考察学生对药材商品的掌握程度。以上设计涵盖了教学的全过程,学生通过这些学科知识体系模块,就能完整了解课程知识体系结构及教学重点难点,实现自主学习。资源拓展体系课外知识拓展是对学生学习课堂知识的有益补充,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本网络课件资源扩展体系模块包括实践教学、药材价格、商品认知及在线交流等部分。实践教学主要考察内容包括:调查市场经营的中药材的商品种类、道地产地、规格等级、真伪质量、价格波动、商品供求等市场行情。见习场所主要在几个地点:全国十大中药材专业市场———玉林中药材专业市场、历史悠久的靖西端午药市以及桂玉医药有限责任公司等。通过见习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使学习过的相关知识在见习实践中得到综合运用。药材价格部分建立了安徽亳州药市、河北安国药市、广西玉林药市、成都荷花池药市等全国19个大药市药材市场价格的专业网站链接,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可以即时查询药材的市场动态。商品认知部分包括了中药材集锦、药材加工程序及个别药材商品规格等级介绍,以让学生对中药商品特性进行深入了解。在线交流部分主要针对学习或日常生活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在线提问与答疑交流等,建立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实现教学相长。测试和网络课件建立起来后,要对其进行试用和调试,进而,在试运行阶段考察其是否稳定,人机交互是否良好,相关网站数据链接是否畅通、快速等,这是衡量一个课程网站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本课程网站,经过两年的运行,表明技术参数稳定,人机交互良好,各方面指标正常,能保证师生的学习和交流使用。

商品学论文第3篇

论文摘要:明代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商人阶层,当时的文学作品对商人的反映越来越多。而徽商是明代最大的商帮,文学作品用通俗的形式对徽商的价值观、精神世界、经商风险、致富途径、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对徽商人物进行了成功的塑造,对徽商既有同情理解,也有批评宽容,结下了深厚的徽商情结。

明代中期以后,由于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明代文学作品,对商业资本扩大对社会的影响给予极大关注,文学作品对商人的描写也达到历史高峰。邵毅平(2005)认为:中国文学作品对商人的描写分为三个阶段:唐代以前是龙套阶段,处于隐而未显的状态,唐及五代是配角阶段,处于半隐半显状态,明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地位显著增强,商人则成为文学作品的主角。而在明代最大的商人集团是微商,文学作品对商人的描写很多体现在对徽商描写上。徽商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大商帮,兴起于明代成化年间,万历时,徽商与晋商齐名而称雄于全国。谢肇淛说过:“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商业的繁荣商人的活跃必然会带来文学的繁荣,可以说,明代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在万历以后迎来一个创造高峰。明代文学作品的各种体裁特别是三言两拍对徽商有大量的描述和记载,既有褒扬,也有批评,既有客观描述,也有神化夸大,可见徽商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文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认为,明代文学作品与徽商结下浓浓情结。

一、 凸现了徽商的社会地位

众所周知,近代西欧社会的转型完全是由商人推动的,是西欧国家实行重商主义的结果。与之相反,我国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开始实行的重农抑末政策到明朝仍然延续。不过到了明成化以后,徽商队伍的壮大使江南经济繁荣,从而使江南城市化初见端倪,雇佣关系开始产生,市民阶层开始出现,文学也出现一片繁荣景象。明中后期的文学作品一反“士尊为首,商贱为末”的传统,开始对人欲的肯定和人性的尊重,而商人的趋利性正是人欲的反映,明代文学作品力图摆脱徽商的卑贱地位,凸现徽商的社会地位。

1. 肯定了徽商对社会的积极贡献。徽商在经商致富以后,大办义学等社会公益事业,对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然而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对此,明代文学作品深感不公平,为徽商奔走呼号:(1)明确呼吁“经商是善业”。《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九写道:“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这是对千年以来传统贱商思想的宣战,也是对商人地位的积极肯定,在前代文学作品中未曾见过。(2)强烈要求提高商人地位。《何心隐集》卷三写道:“商贾大于农工,士大于商贾,圣贤大于士”,首次把商提到农工之前,打破了传统的士农工商的排序。(3)主张四民平等。针对我国传统的根深蒂固的贱商思想,李贽在《对焦弱侯书》中予以反驳:“且商贾亦何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扶者重,所得者末”。其他文学作品也都主张四民平等。比如,《张孝基陈留认舅》的开场诗写道:“士子攻书农种田,工商勤苦挣家园,世人切莫闲游荡,游荡从来误少年”,表现了作者四民平等、四民皆为正业的思想;李梦阳《空同先生集》卷四四《明故王文显暮志铭》写道:“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主张商与士平起平坐;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五《节庵方公墓表》写道:“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职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即认为四民平等才是正理,四民不平等乃是错误;归有光替徽州商人程白庵写寿辞提及:“古者四民异业,至于后世而士与农商常混,以及君岂非所谓士而商欤,非所谓商而士欤。”即认为四民只不过分工不同而已,没有贵贱之分,徽州商人学者汪道昆在《太函集》中也说:“良贾何负于闳儒”,指出优秀的商人对国家的贡献不比官员差。

2. 对徽商价值观的充分尊重。商人都是以盈利为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本性,它与儒家的“重义轻利”思想是相悖的。以明代大思想家文学家李贽为代表的进步思想与“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相对立,认为商贾“好货”、“多积金宝”的要求是正当的、合理的,对商人的逐利观念应充分尊重,在此影响下,明代文学作品对徽商的价值观念也持有积极的态度。如《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七描述了流行于徽州地区民间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却是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徽人因是尊重那做商的,所以凡是商人归家,外而宗亲朋友,内而妻妾家属,只要你所得归来的利息多少为重轻,得利多的尽皆爱敬趋奉,得利少的,尽皆轻薄鄙笑,犹如读书求名的中与不中归来的光景一般。”这种以赚钱多少作为衡量商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社会阶层高低的重要标准,完全打破了封建社会唯士独尊的格局,为后代商品经济发展和商品思想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于改变人们的世俗观念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徽商的独特贡献,这种观念与长期统治人们思想的儒家义利观是背道而驰的,但作者对此给于充分的尊重。

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明代文学作品与徽商结下较深的情缘,其对徽商社会地位的提升,其思想倾向与李贽的进步思潮相一致,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对于扩大徽商的影响,奠定徽商的地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明代文学作品自身也发生了重大转型,其由虚幻回归现实,从而为文学的发展开辟一条新路。

二、 高度赞赏了徽商精神

新教伦理开创的资本主义精神为西方国家率先进入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同样,徽商能够在商界独占鳌头,同样得益于徽商精神。徽商于明代成化年间形成,嘉靖以后达到鼎盛时期,居于十大商帮之首,素有“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街”之美誉,足迹遍及全国及日本、暹罗、东南亚诸国,其商业资本之巨,人数之众,活动地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开拓能力之强,其他商帮无可比拟,其在我国商界纵横驰骋400余年,打造了一个强大的商业帝国,铸造了徽商精神。明代文学家从徽商的成长中看到了徽商精神的强大力量,同时徽商精神开阔了文学家的视界,他们产生了新的社会判断的价值标准。因此,明代文学作品对徽商精神是备加赞赏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敬业精神的深刻刻画。大多数徽商小本起家,他们敢于冒险、善于经营,靠勤俭致富,有着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取得了经营上的成功,铸就了事业的辉煌,明代文学作品多有刻画:王慎中刻画了徽商为了事业,舍家弃子、远离家乡、长期不归,如在《遵岩先生文集》卷三二《黄梅原传》写道:徽商们为了生活背井离乡,甚至“初娶妇,出至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归,归则孙娶妇而子或不认其父”,他们长途跋涉于外,“水航陆辇,山负海涵,转贸而行四方,各都会衢,诰穰巨丽,下至绝陬遐聚,险味幽阻,足殆遍焉”;许宗鲁刻画了徽商为了经营,一生中经历的酸甜苦辣,如在《少华山人文集》卷十二《处士白翁暮表》对某徽商一生辛劳作了刻画:“翁未冠即服贾,服贾六十年,见星而兴,中漏而寝,寒冒霜雪,暑触瘴疠;水犯波涛,山凌险阻;渠渠仆仆,岁无宁处。故赀日以生,源源若泉流,吾见其继也,未见其止也。”汪道昆刻画了徽商在经营中承受的种种痛苦,他在《明处士休宁程长公暮表》高度赞赏了徽商的敬业精神:“长公乃结举宗贤豪者,得十人,俱人持三百缗,为合从,贾吴兴新市,时诸程鼎盛,诸使少奢溢相高。长公与十人者盟,务负俗攻若。出而即次,即隆冬不炉,截竹为筒,曳踵车轮,以当灸热。久之,业骎骎起,十人者皆致不赀。”虽然这些文学作品刻画不十分具体,但从中也可以看到徽商们的敬业精神是多么可贵!文学家用这么多笔墨对徽商精神进行刻画,说明作者对敬业精神是赞赏的。

2. 诚信精神的推崇。诚信乃为儒家信条,也是徽商成功的法宝,徽商作为典型的儒商将诚信推向至高无上的地位。明代文学作品的作者虽然对程朱理学持批判态度,但对徽商的诚信精神备加推崇,汪道昆在其文学作品中描绘一个徽商的诚信形象:明代徽商汪通保在上海开典铺,生意越做越大,但并未忘“诚信”二字,“处士(汪通保)与诸弟子约:居他县毋操利权,出母钱毋以苦杂良,毋短少;收子钱毋入奇羡,毋以日计取盈”。从记裁可以看出,他不准弟子欺行霸市;贷人银钱,不准杂有恶钱,更不准短少,收人利钱,不要计较零头,也不要按日计算,以多收利息。应该说,诚信是中国商人的一贯传统,但汪道昆作品中的徽商超过以往,体现的是一种诚信精神的精髓,反映了作者对徽商的诚信精神情有独钟。从汪道昆的描写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明代徽商的诚信,为后来的徽商树立了榜样,以至于清代出现吴鹏翔烧毒胡椒的义举,可以说诚信精神铸就了徽商的历史辉煌,是徽商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3. 舍利取义的褒扬。在商业经营中,义利关系往往是对立的,许多商人往往见利忘义。而一些徽商往往能够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有时甚至能做到舍利取义。明代文学作品对徽商的舍利取义行动进行了生动描述。汪道昆在《太函副墨》卷四记载,休宁商人程锁中年经商于溧水,某年大丰收,谷物上市,诸贾人尽量压价收购,程锁却“平价囤积之”,第二年大饥,一些粮商又拼命抬高谷价出售,可程锁售谷却“价如往年平”。汪道昆描写的徽商虽是典型个案,但象程锁这样的徽商绝对不只一个,如此大仁大义的徽商,在商业史上也是少见的,正是因为这种舍利取义舍小我求大我的行为,徽商赢得了顾客的信赖,树立了自己的良好形象。

 

三、 对徽商风险的同情

徽商的故乡本土,客观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土地瘠薄,人口稠密,只有走出去向外开拓空间才能生存。徽州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地无所不至,其货无所不居,惨淡经营,风险很大。明代文学作品对徽商敢冒风险的行为时有记载并予以同情。

1. 对徽商经营风险的同情。徽商经营跋山涉水,千辛万苦,风餐露宿,旅途往来,乘车载舟,风险很大。明代的公案小说涉及商人经营风险之事比比皆是:商人行路遇盗赋,乘船遇水寇,人财两空;商人住黑店黑寺,遭杀人劫货,其中许多就是记载徽商的。《拍案惊奇》卷二四《盐官邑老魔魅色,会骸山大士诛邪》写一个徽商在黑寺丧命的故事:“一日,有个徽商某,泊舟(燕子)矾下,随步到弘济寺游玩,寺僧出面接着,问着姓名,邀请吃茶,”当即留徽商在寺中住下,此徽商崇信佛事,答应捐三十两银子给寺院,当寺僧见此徽商有许多银子时,“一面分付行童整备夜饭款待,着地奉承,殷勤相劝,把徽商灌得酩酊大醉,夜深人静,把来杀了。”这是明代文学作品揭露黑恶势力的缩影,反映徽商在经商中受黑恶势力算计,在黑恶势力面前束手无策的窘境。事实上由于缺乏强有力的保护,徽商经常会遇到地痞无赖的敲诈勒索,往往以破财消灾方式解决,严重者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此种风险在封建社会中是最大的。文学作品虽然没有提到事件的责任问题,显然,它是由于社会黑暗、封建国家治理不力造成,商人只能是受害者。明代文学作品对此表示了同情。

2. 对徽商社会风险的同情。在我国封建社会,商人的地位低下,经常受到贪官污吏的盘剥,由于徽商是最大的商帮,所受盘剥最重,包括捐输助饷、重税等,史学家认为它是徽商衰落的根本原因之一,徽商所受盘剥情况,明代文学作品时有记载。如《点石头》第八卷《贪婪汉六院卖风流》记述了一个专门迫害商人的坏官吾爱陶的事,他想方设法搜刮商人,养了一批打手对商人作威作福,搜刮来的财物,中饱私囊。在受吾爱陶荼毒的商人中,一汪姓徽州商人损失最惨,此徽商在苏州收买了数千金绫罗绸缎,前往川中去发卖,从吾爱陶的税关前经过,照例交纳了税银之后,那班打手还要敲他的竹杠,此徽商不服和打手吵了起来,被打手拖入衙门,吾爱陶寻个借口,说徽商漏税,把他的货物一半没收。明代政治腐败,社会黑暗,文人墨客虽然进行多次抗争,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在此情况下,他们对社会前景感到失望甚至绝望,文学作品也失去政治热情,从抗争转向逃避,通过写徽商的遭遇抒发自己的苦闷和无奈,对徽商的遭遇除了同情之外,爱莫能助。

四、 对徽商致富的神化与夸大

从徽商发展的历史看,其致富过程十分艰辛,但明代文学作品由于对政治黑暗的无奈,有时回避现实,以求解脱,对徽商的描写也不例外。主要是对徽商致富的过程有不同程度的神化与夸大,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现实。其描写有两种形式:(1)巧合。文学作品刻意设计一个特殊的机遇被徽商撞到,从而改变命运。如《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七《叠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显灵》,描写了徽商的发财梦、艳遇梦、得助梦,小说的主人公程宰是徽州商人,到辽阳为商,由于亏光了老本,无法回去,只好为别的徽商掌管帐目,勉强度日,一日幸遇了辽阳海神,又能对他身体有益,其又能使他资用丰足,又能有事出力周济。程宰提出了想要经商的要求,得到神通广大的海神的帮助,“你若要金银,你可自去经营,吾当指点路径,暗暗助你,这便使得”,于是在海神的指点下,程宰的经营无往而不获厚利,“如此事体,逢着便做,做来便希奇古怪,得利非常,记不得许多,四五年间,展转弄了五七万两,比昔年所折的,倒多了几十倍。”后来,程宰又得到海神的帮助,躲过了许多灾害,平安回到家乡。(2)回报。文学作品按好人好报的朴素逻辑,设计投桃报李的机遇青睐徽商。如《拍案惊奇》卷四《程元玉店肆代偿钱,十一娘云冈纵谭侠》,记述了徽州商人程德瑜因为偶然在一个客店里接济了一个萍水相逢的妇人,而得以奇遇了深藏不露的剑侠韦十一娘,并且在遭到强盗抢劫时得到韦十一娘的帮助,得以化险为夷,保全了财物。明代文学作品对徽商致富的神化夸大,一方面反映当时人们求富的急切心理和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从而告诫人们,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致富的,致富是有捷径的,那么不能致富的人不要刻意追求;另一方面文人把徽商看作社会进步的力量,神仙都来帮助徽商,他们哪有不富的道理,说明当时文人把社会的希望寄托在徽商身上。

五、 对徽商奢侈生活的批评和宽容

历史家还认为徽商衰落的历史原因,除了战乱、外敌入侵、政府压榨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自身即徽商资本的非经营性损耗。徽商经营致富后,生活由俭朴转向奢侈,从而带来整个社会风气的侈靡。明代文学作品描写最多的就是这部分,许多文学体载都有反映,概括起来表现为三个方面:(1)描写了徽商广蓄姬妾。《警世通言》卷三二《韩侍郎婢作夫人,顾提控掾居郎署》里纪述道:“元来徽州商人有个僻性,是乌纱帽,红绣鞋,一生只这两件不争银子,其余诸事悭吝了”,小说里的那个徽州商人,偶然间瞥见爱娘颜色,便一定要娶去作妾,“只要事成,不惜重价”,爱娘父母要价三百两,还以为是顶极价钱了,“不想商人慕色心重,二三百金之物哪能放在心上,一说就见,如数下了财物,拣了个日子,娶了过去,开往扬州”。(2)描写了徽商来往娼楼妓馆偷情买爱。《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论述了徽州盐商孙富家资巨万,当他看见美丽的杜十娘时,自信能用一千两银子把她从李甲手中买下来,结果他真说动了对方,李甲答应把杜十娘转让给他。可孙富是个无情无义之徒,背信弃义,结果杜十娘投河自尽,孙富白费心机一场。(3)描写了徽商们的糜烂生活。归有光在《云川先生集》卷一三《白庵程翁八十寿序》写道:“天下都会所在,连屋列肆,乘坚肥策,被绮彀,拥赵女,鸣琴跕屣,多新安人也。”除了这些外,徽商还在结交官僚、出资买官、兴建豪宅园林、修葺坟墓等方面大肆挥霍,明代文学作品虽未提及,但这也是徽商糜烂生活的另一侧面。明代的文学作品对徽商的糜烂生活,一方面津津乐道地描写,另一方面从封建道德的立场进行了批评,但是与前代文学作品不同的是,对徽商的这种生活方式表面上非难,骨子里宽容。明代文学作品由于受当时进步思想的影响,肯定了这种男女之欲的正当性,并把情与欲结合起来,宣扬了市民阶层新的道德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限于历史的局限性,明代文学作品并没有把其看作衰落的标志而予以提醒,也没有将其放到一个高度去认识,更没有分析其危害性,这是历史的遗憾。

总的说来,明代文学作品与徽商结下的深厚情结,使其成为一个非常关注商人的文学时代,也使文学作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通过对徽商形象的生动描写和塑造,勾划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商人世界,可见徽商对我国文学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明代文学作品的徽商情结,不仅奠定了徽商的历史地位,也为后人研究徽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明代文学作品的徽商情结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当代人要接受并研究这份宝贵的历史遗产,将徽商精神和徽商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邵毅平.中国文学中的商人世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徐朔方,孙秋克.明代文学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张德胜.儒商与现代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商品学论文第4篇

论文摘要:明代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商人阶层,当时的文学作品对商人的反映越来越多。而徽商是明代最大的商帮,文学作品用通俗的形式对徽商的价值观、精神世界、经商风险、致富途径、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对徽商人物进行了成功的塑造,对徽商既有同情理解,也有批评宽容,结下了深厚的徽商情结。

明代中期以后,由于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明代文学作品,对商业资本扩大对社会的影响给予极大关注,文学作品对商人的描写也达到历史高峰。邵毅平(2005)认为:中国文学作品对商人的描写分为三个阶段:唐代以前是龙套阶段,处于隐而未显的状态,唐及五代是配角阶段,处于半隐半显状态,明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地位显著增强,商人则成为文学作品的主角。而在明代最大的商人集团是微商,文学作品对商人的描写很多体现在对徽商描写上。徽商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大商帮,兴起于明代成化年间,万历时,徽商与晋商齐名而称雄于全国。谢肇?J说过:“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商业的繁荣商人的活跃必然会带来文学的繁荣,可以说,明代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在万历以后迎来一个创造高峰。明代文学作品的各种体裁特别是三言两拍对徽商有大量的描述和记载,既有褒扬,也有批评,既有客观描述,也有神化夸大,可见徽商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文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认为,明代文学作品与徽商结下浓浓情结。

一、 凸现了徽商的社会地位

众所周知,近代西欧社会的转型完全是由商人推动的,是西欧国家实行重商主义的结果。与之相反,我国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开始实行的重农抑末政策到明朝仍然延续。不过到了明成化以后,徽商队伍的壮大使江南经济繁荣,从而使江南城市化初见端倪,雇佣关系开始产生,市民阶层开始出现,文学也出现一片繁荣景象。明中后期的文学作品一反“士尊为首,商贱为末”的传统,开始对人欲的肯定和人性的尊重,而商人的趋利性正是人欲的反映,明代文学作品力图摆脱徽商的卑贱地位,凸现徽商的社会地位。

1. 肯定了徽商对社会的积极贡献。徽商在经商致富以后,大办义学等社会公益事业,对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然而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对此,明代文学作品深感不公平,为徽商奔走呼号:(1)明确呼吁“经商是善业”。《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九写道:“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这是对千年以来传统贱商思想的宣战,也是对商人地位的积极肯定,在前代文学作品中未曾见过。(2)强烈要求提高商人地位。《何心隐集》卷三写道:“商贾大于农工,士大于商贾,圣贤大于士”,首次把商提到农工之前,打破了传统的士农工商的排序。(3)主张四民平等。针对我国传统的根深蒂固的贱商思想,李贽在《对焦弱侯书》中予以反驳:“且商贾亦何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扶者重,所得者末”。其他文学作品也都主张四民平等。比如,《张孝基陈留认舅》的开场诗写道:“士子攻书农种田,工商勤苦挣家园,世人切莫闲游荡,游荡从来误少年”,表现了作者四民平等、四民皆为正业的思想;李梦阳《空同先生集》卷四四《明故王文显暮志铭》写道:“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主张商与士平起平坐;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五《节庵方公墓表》写道:“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职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即认为四民平等才是正理,四民不平等乃是错误;归有光替徽州商人程白庵写寿辞提及:“古者四民异业,至于后世而士与农商常混,以及君岂非所谓士而商欤,非所谓商而士欤。”即认为四民只不过分工不同而已,没有贵贱之分,徽州商人学者汪道昆在《太函集》中也说:“良贾何负于闳儒”,指出优秀的商人对国家的贡献不比官员差。

2. 对徽商价值观的充分尊重。商人都是以盈利为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本性,它与儒家的“重义轻利”思想是相悖的。以明代大思想家文学家李贽为代表的进步思想与“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相对立,认为商贾“好货”、“多积金宝”的要求是正当的、合理的,对商人的逐利观念应充分尊重,在此影响下,明代文学作品对徽商的价值观念也持有积极的态度。如《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七描述了流行于徽州地区民间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却是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徽人因是尊重那做商的,所以凡是商人归家,外而宗亲朋友,内而妻妾家属,只要你所得归来的利息多少为重轻,得利多的尽皆爱敬趋奉,得利少的,尽皆轻薄鄙笑,犹如读书求名的中与不中归来的光景一般。”这种以赚钱多少作为衡量商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社会阶层高低的重要标准,完全打破了封建社会唯士独尊的格局,为后代商品经济发展和商品思想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于改变人们的世俗观念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徽商的独特贡献,这种观念与长期统治人们思想的儒家义利观是背道而驰的,但作者对此给于充分的尊重。

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明代文学作品与徽商结下较深的情缘,其对徽商社会地位的提升,其思想倾向与李贽的进步思潮相一致,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对于扩大徽商的影响,奠定徽商的地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明代文学作品自身也发生了重大转型,其由虚幻回归现实,从而为文学的发展开辟一条新路。

二、 高度赞赏了徽商精神

新教伦理开创的资本主义精神为西方国家率先进入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同样,徽商能够在商界独占鳌头,同样得益于徽商精神。徽商于明代成化年间形成,嘉靖以后达到鼎盛时期,居于十大商帮之首,素有“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街”之美誉,足迹遍及全国及日本、暹罗、东南亚诸国,其商业资本之巨,人数之众,活动地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开拓能力之强,其他商帮无可比拟,其在我国商界纵横驰骋400余年,打造了一个强大的商业帝国,铸造了徽商精神。明代文学家从徽商的成长中看到了徽商精神的强大力量,同时徽商精神开阔了文学家的视界,他们产生了新的社会判断的价值标准。因此,明代文学作品对徽商精神是备加赞赏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敬业精神的深刻刻画。大多数徽商小本起家,他们敢于冒险、善于经营,靠勤俭致富,有着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取得了经营上的成功,铸就了事业的辉煌,明代文学作品多有刻画:王慎中刻画了徽商为了事业,舍家弃子、远离家乡、长期不归,如在《遵岩先生文集》卷三二《黄梅原传》写道:徽商们为了生活背井离乡,甚至“初娶妇,出至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归,归则孙娶妇而子或不认其父”,他们长途跋涉于外,“水航陆辇,山负海涵,转贸而行四方,各都会衢,诰穰巨丽,下至绝陬遐聚,险味幽阻,足殆遍焉”;许宗鲁刻画了徽商为了经营,一生中经历的酸甜苦辣,如在《少华山人文集》卷十二《处士白翁暮表》对某徽商一生辛劳作了刻画:“翁未冠即服贾,服贾六十年,见星而兴,中漏而寝,寒冒霜雪,暑触瘴疠;水犯波涛,山凌险阻;渠渠仆仆,岁无宁处。故赀日以生,源源若泉流,吾见其继也,未见其止也。”汪道昆刻画了徽商在经营中承受的种种痛苦,他在《明处士休宁程长公暮表》高度赞赏了徽商的敬业精神:“长公乃结举宗贤豪者,得十人,俱人持三百缗,为合从,贾吴兴新市,时诸程鼎盛,诸使少奢溢相高。长公与十人者盟,务负俗攻若。出而即次,即隆冬不炉,截竹为筒,曳踵车轮,以当灸热。久之,业??起,十人者皆致不赀。”虽然这些文学作品刻画不十分具体,但从中也可以看到徽商们的敬业精神是多么可贵!文学家用这么多笔墨对徽商精神进行刻画,说明作者对敬业精神是赞赏的。

2. 诚信精神的推崇。诚信乃为儒家信条,也是徽商成功的法宝,徽商作为典型的儒商将诚信推向至高无上的地位。明代文学作品的作者虽然对程朱理学持批判态度,但对徽商的诚信精神备加推崇,汪道昆在其文学作品中描绘一个徽商的诚信形象:明代徽商汪通保在上海开典铺,生意越做越大,但并未忘“诚信”二字,“处士(汪通保)与诸弟子约:居他县毋操利权,出母钱毋以苦杂良,毋短少;收子钱毋入奇羡,毋以日计取盈”。从记裁可以看出,他不准弟子欺行霸市;贷人银钱,不准杂有恶钱,更不准短少,收人利钱,不要计较零头,也不要按日计算,以多收利息。应该说,诚信是中国商人的一贯传统,但汪道昆作品中的徽商超过以往,体现的是一种诚信精神的精髓,反映了作者对徽商的诚信精神情有独钟。从汪道昆的描写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明代徽商的诚信,为后来的徽商树立了榜样,以至于清代出现吴鹏翔烧毒胡椒的义举,可以说诚信精神铸就了徽商的历史辉煌,是徽商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3. 舍利取义的褒扬。在商业经营中,义利关系往往是对立的,许多商人往往见利忘义。而一些徽商往往能够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有时甚至能做到舍利取义。明代文学作品对徽商的舍利取义行动进行了生动描述。汪道昆在《太函副墨》卷四记载,休宁商人程锁中年经商于溧水,某年大丰收,谷物上市,诸贾人尽量压价收购,程锁却“平价囤积之”,第二年大饥,一些粮商又拼命抬高谷价出售,可程锁售谷却“价如往年平”。汪道昆描写的徽商虽是典型个案,但象程锁这样的徽商绝对不只一个,如此大仁大义的徽商,在商业史上也是少见的,正是因为这种舍利取义舍小我求大我的行为,徽商赢得了顾客的信赖,树立了自己的良好形象。

三、 对徽商风险的同情

徽商的故乡本土,客观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土地瘠薄,人口稠密,只有走出去向外开拓空间才能生存。徽州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地无所不至,其货无所不居,惨淡经营,风险很大。明代文学作品对徽商敢冒风险的行为时有记载并予以同情。

1. 对徽商经营风险的同情。徽商经营跋山涉水,千辛万苦,风餐露宿,旅途往来,乘车载舟,风险很大。明代的公案小说涉及商人经营风险之事比比皆是:商人行路遇盗赋,乘船遇水寇,人财两空;商人住黑店黑寺,遭杀人劫货,其中许多就是记载徽商的。《拍案惊奇》卷二四《盐官邑老魔魅色,会骸山大士诛邪》写一个徽商在黑寺丧命的故事:“一日,有个徽商某,泊舟(燕子)矾下,随步到弘济寺游玩,寺僧出面接着,问着姓名,邀请吃茶,”当即留徽商在寺中住下,此徽商崇信佛事,答应捐三十两银子给寺院,当寺僧见此徽商有许多银子时,“一面分付行童整备夜饭款待,着地奉承,殷勤相劝,把徽商灌得酩酊大醉,夜深人静,把来杀了。”这是明代文学作品揭露黑恶势力的缩影,反映徽商在经商中受黑恶势力算计,在黑恶势力面前束手无策的窘境。事实上由于缺乏强有力的保护,徽商经常会遇到地痞无赖的敲诈勒索,往往以破财消灾方式解决,严重者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此种风险在封建社会中是最大的。文学作品虽然没有提到事件的责任问题,显然,它是由于社会黑暗、封建国家治理不力造成,商人只能是受害者。明代文学作品对此表示了同情。

2. 对徽商社会风险的同情。在我国封建社会,商人的地位低下,经常受到贪官污吏的盘剥,由于徽商是最大的商帮,所受盘剥最重,包括捐输助饷、重税等,史学家认为它是徽商衰落的根本原因之一,徽商所受盘剥情况,明代文学作品时有记载。如《点石头》第八卷《贪婪汉六院卖风流》记述了一个专门迫害商人的坏官吾爱陶的事,他想方设法搜刮商人,养了一批打手对商人作威作福,搜刮来的财物,中饱私囊。在受吾爱陶荼毒的商人中,一汪姓徽州商人损失最惨,此徽商在苏州收买了数千金绫罗绸缎,前往川中去发卖,从吾爱陶的税关前经过,照例交纳了税银之后,那班打手还要敲他的竹杠,此徽商不服和打手吵了起来,被打手拖入衙门,吾爱陶寻个借口,说徽商漏税,把他的货物一半没收。明代政治腐败,社会黑暗,文人墨客虽然进行多次抗争,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在此情况下,他们对社会前景感到失望甚至绝望,文学作品也失去政治热情,从抗争转向逃避,通过写徽商的遭遇抒发自己的苦闷和无奈,对徽商的遭遇除了同情之外,爱莫能助。

四、 对徽商致富的神化与夸大

从徽商发展的历史看,其致富过程十分艰辛,但明代文学作品由于对政治黑暗的无奈,有时回避现实,以求解脱,对徽商的描写也不例外。主要是对徽商致富的过程有不同程度的神化与夸大,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现实。其描写有两种形式:(1)巧合。文学作品刻意设计一个特殊的机遇被徽商撞到,从而改变命运。如《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七《叠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显灵》,描写了徽商的发财梦、艳遇梦、得助梦,小说的主人公程宰是徽州商人,到辽阳为商,由于亏光了老本,无法回去,只好为别的徽商掌管帐目,勉强度日,一日幸遇了辽阳海神,又能对他身体有益,其又能使他资用丰足,又能有事出力周济。程宰提出了想要经商的要求,得到神通广大的海神的帮助,“你若要金银,你可自去经营,吾当指点路径,暗暗助你,这便使得”,于是在海神的指点下,程宰的经营无往而不获厚利,“如此事体,逢着便做,做来便希奇古怪,得利非常,记不得许多,四五年间,展转弄了五七万两,比昔年所折的,倒多了几十倍。”后来,程宰又得到海神的帮助,躲过了许多灾害,平安回到家乡。(2)回报。文学作品按好人好报的朴素逻辑,设计投桃报李的机遇青睐徽商。如《拍案惊奇》卷四《程元玉店肆代偿钱,十一娘云冈纵谭侠》,记述了徽州商人程德瑜因为偶然在一个客店里接济了一个萍水相逢的妇人,而得以奇遇了深藏不露的剑侠韦十一娘,并且在遭到强盗抢劫时得到韦十一娘的帮助,得以化险为夷,保全了财物。明代文学作品对徽商致富的神化夸大,一方面反映当时人们求富的急切心理和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从而告诫人们,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致富的,致富是有捷径的,那么不能致富的人不要刻意追求;另一方面文人把徽商看作社会进步的力量,神仙都来帮助徽商,他们哪有不富的道理,说明当时文人把社会的希望寄托在徽商身上。

五、 对徽商奢侈生活的批评和宽容

历史家还认为徽商衰落的历史原因,除了战乱、外敌入侵、政府压榨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自身即徽商资本的非经营性损耗。徽商经营致富后,生活由俭朴转向奢侈,从而带来整个社会风气的侈靡。明代文学作品描写最多的就是这部分,许多文学体载都有反映,概括起来表现为三个方面:(1)描写了徽商广蓄姬妾。《警世通言》卷三二《韩侍郎婢作夫人,顾提控掾居郎署》里纪述道:“元来徽州商人有个僻性,是乌纱帽,红绣鞋,一生只这两件不争银子,其余诸事悭吝了”,小说里的那个徽州商人,偶然间瞥见爱娘颜色,便一定要娶去作妾,“只要事成,不惜重价”,爱娘父母要价三百两,还以为是顶极价钱了,“不想商人慕色心重,二三百金之物哪能放在心上,一说就见,如数下了财物,拣了个日子,娶了过去,开往扬州”。(2)描写了徽商来往娼楼妓馆买爱。《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论述了徽州盐商孙富家资巨万,当他看见美丽的杜十娘时,自信能用一千两银子把她从李甲手中买下来,结果他真说动了对方,李甲答应把杜十娘转让给他。可孙富是个无情无义之徒,背信弃义,结果杜十娘投河自尽,孙富白费心机一场。(3)描写了徽商们的糜烂生活。归有光在《云川先生集》卷一三《白庵程翁八十寿序》写道:“天下都会所在,连屋列肆,乘坚肥策,被绮彀,拥赵女,鸣琴?屣,多新安人也。”除了这些外,徽商还在结交官僚、出资买官、兴建豪宅园林、修葺坟墓等方面大肆挥霍,明代文学作品虽未提及,但这也是徽商糜烂生活的另一侧面。明代的文学作品对徽商的糜烂生活,一方面津津乐道地描写,另一方面从封建道德的立场进行了批评,但是与前代文学作品不同的是,对徽商的这种生活方式表面上非难,骨子里宽容。明代文学作品由于受当时进步思想的影响,肯定了这种男女之欲的正当性,并把情与欲结合起来,宣扬了市民阶层新的道德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限于历史的局限性,明代文学作品并没有把其看作衰落的标志而予以提醒,也没有将其放到一个高度去认识,更没有分析其危害性,这是历史的遗憾。

总的说来,明代文学作品与徽商结下的深厚情结,使其成为一个非常关注商人的文学时代,也使文学作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通过对徽商形象的生动描写和塑造,勾划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商人世界,可见徽商对我国文学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明代文学作品的徽商情结,不仅奠定了徽商的历史地位,也为后人研究徽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明代文学作品的徽商情结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当代人要接受并研究这份宝贵的历史遗产,将徽商精神和徽商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邵毅平.中国文学中的商人世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徐朔方,孙秋克.明代文学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张德胜.儒商与现代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商品学论文第5篇

论文摘要:明代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商人阶层,当时的文学作品对商人的反映越来越多。而徽商是明代最大的商帮,文学作品用通俗的形式对徽商的价值观、精神世界、经商风险、致富途径、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对徽商人物进行了成功的塑造,对徽商既有同情理解,也有批评宽容,结下了深厚的徽商情结。

明代中期以后,由于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明代文学作品,对商业资本扩大对社会的影响给予极大关注,文学作品对商人的描写也达到历史高峰。邵毅平(2005)认为:中国文学作品对商人的描写分为三个阶段:唐代以前是龙套阶段,处于隐而未显的状态,唐及五代是配角阶段,处于半隐半显状态,明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地位显著增强,商人则成为文学作品的主角。而在明代最大的商人集团是微商,文学作品对商人的描写很多体现在对徽商描写上。徽商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大商帮,兴起于明代成化年间,万历时,徽商与晋商齐名而称雄于全国。谢肇淛说过:“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商业的繁荣商人的活跃必然会带来文学的繁荣,可以说,明代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在万历以后迎来一个创造高峰。明代文学作品的各种体裁特别是三言两拍对徽商有大量的描述和记载,既有褒扬,也有批评,既有客观描述,也有神化夸大,可见徽商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文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认为,明代文学作品与徽商结下浓浓情结。

一、 凸现了徽商的社会地位

众所周知,近代西欧社会的转型完全是由商人推动的,是西欧国家实行重商主义的结果。与之相反,我国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开始实行的重农抑末政策到明朝仍然延续。不过到了明成化以后,徽商队伍的壮大使江南经济繁荣,从而使江南城市化初见端倪,雇佣关系开始产生,市民阶层开始出现,文学也出现一片繁荣景象。明中后期的文学作品一反“士尊为首,商贱为末”的传统,开始对人欲的肯定和人性的尊重,而商人的趋利性正是人欲的反映,明代文学作品力图摆脱徽商的卑贱地位,凸现徽商的社会地位。

1. 肯定了徽商对社会的积极贡献。徽商在经商致富以后,大办义学等社会公益事业,对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然而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对此,明代文学作品深感不公平,为徽商奔走呼号:(1)明确呼吁“经商是善业”。《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九写道:“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这是对千年以来传统贱商思想的宣战,也是对商人地位的积极肯定,在前代文学作品中未曾见过。(2)强烈要求提高商人地位。《何心隐集》卷三写道:“商贾大于农工,士大于商贾,圣贤大于士”,首次把商提到农工之前,打破了传统的士农工商的排序。(3)主张四民平等。针对我国传统的根深蒂固的贱商思想,李贽在《对焦弱侯书》中予以反驳:“且商贾亦何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扶者重,所得者末”。其他文学作品也都主张四民平等。比如,《张孝基陈留认舅》的开场诗写道:“士子攻书农种田,工商勤苦挣家园,世人切莫闲游荡,游荡从来误少年”,表现了作者四民平等、四民皆为正业的思想;李梦阳《空同先生集》卷四四《明故王文显暮志铭》写道:“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主张商与士平起平坐;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五《节庵方公墓表》写道:“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职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即认为四民平等才是正理,四民不平等乃是错误;归有光替徽州商人程白庵写寿辞提及:“古者四民异业,至于后世而士与农商常混,以及君岂非所谓士而商欤,非所谓商而士欤。”即认为四民只不过分工不同而已,没有贵贱之分,徽州商人学者汪道昆在《太函集》中也说:“良贾何负于闳儒”,指出优秀的商人对国家的贡献不比官员差。

2. 对徽商价值观的充分尊重。商人都是以盈利为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本性,它与儒家的“重义轻利”思想是相悖的。以明代大思想家文学家李贽为代表的进步思想与“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相对立,认为商贾“好货”、“多积金宝”的要求是正当的、合理的,对商人的逐利观念应充分尊重,在此影响下,明代文学作品对徽商的价值观念也持有积极的态度。如《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七描述了流行于徽州地区民间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却是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徽人因是尊重那做商的,所以凡是商人归家,外而宗亲朋友,内而妻妾家属,只要你所得归来的利息多少为重轻,得利多的尽皆爱敬趋奉,得利少的,尽皆轻薄鄙笑,犹如读书求名的中与不中归来的光景一般。”这种以赚钱多少作为衡量商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社会阶层高低的重要标准,完全打破了封建社会唯士独尊的格局,为后代商品经济发展和商品思想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于改变人们的世俗观念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徽商的独特贡献,这种观念与长期统治人们思想的儒家义利观是背道而驰的,但作者对此给于充分的尊重。

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明代文学作品与徽商结下较深的情缘,其对徽商社会地位的提升,其思想倾向与李贽的进步思潮相一致,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对于扩大徽商的影响,奠定徽商的地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明代文学作品自身也发生了重大转型,其由虚幻回归现实,从而为文学的发展开辟一条新路。

二、 高度赞赏了徽商精神

新教伦理开创的资本主义精神为西方国家率先进入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同样,徽商能够在商界独占鳌头,同样得益于徽商精神。徽商于明代成化年间形成,嘉靖以后达到鼎盛时期,居于十大商帮之首,素有“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街”之美誉,足迹遍及全国及日本、暹罗、东南亚诸国,其商业资本之巨,人数之众,活动地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开拓能力之强,其他商帮无可比拟,其在我国商界纵横驰骋400余年,打造了一个强大的商业帝国,铸造了徽商精神。明代文学家从徽商的成长中看到了徽商精神的强大力量,同时徽商精神开阔了文学家的视界,他们产生了新的社会判断的价值标准。因此,明代文学作品对徽商精神是备加赞赏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敬业精神的深刻刻画。大多数徽商小本起家,他们敢于冒险、善于经营,靠勤俭致富,有着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取得了经营上的成功,铸就了事业的辉煌,明代文学作品多有刻画:王慎中刻画了徽商为了事业,舍家弃子、远离家乡、长期不归,如在《遵岩先生文集》卷三二《黄梅原传》写道:徽商们为了生活背井离乡,甚至“初娶妇,出至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归,归则孙娶妇而子或不认其父”,他们长途跋涉于外,“水航陆辇,山负海涵,转贸而行四方,各都会衢,诰穰巨丽,下至绝陬遐聚,险味幽阻,足殆遍焉”;许宗鲁刻画了徽商为了经营,一生中经历的酸甜苦辣,如在《少华山人文集》卷十二《处士白翁暮表》对某徽商一生辛劳作了刻画:“翁未冠即服贾,服贾六十年,见星而兴,中漏而寝,寒冒霜雪,暑触瘴疠;水犯波涛,山凌险阻;渠渠仆仆,岁无宁处。故赀日以生,源源若泉流,吾见其继也,未见其止也。”汪道昆刻画了徽商在经营中承受的种种痛苦,他在《明处士休宁程长公暮表》高度赞赏了徽商的敬业精神:“长公乃结举宗贤豪者,得十人,俱人持三百缗,为合从,贾吴兴新市,时诸程鼎盛,诸使少奢溢相高。长公与十人者盟,务负俗攻若。出而即次,即隆冬不炉,截竹为筒,曳踵车轮,以当灸热。久之,业骎骎起,十人者皆致不赀。”虽然这些文学作品刻画不十分具体,但从中也可以看到徽商们的敬业精神是多么可贵!文学家用这么多笔墨对徽商精神进行刻画,说明作者对敬业精神是赞赏的。

2. 诚信精神的推崇。诚信乃为儒家信条,也是徽商成功的法宝,徽商作为典型的儒商将诚信推向至高无上的地位。明代文学作品的作者虽然对程朱理学持批判态度,但对徽商的诚信精神备加推崇,汪道昆在其文学作品中描绘一个徽商的诚信形象:明代徽商汪通保在上海开典铺,生意越做越大,但并未忘“诚信”二字,“处士(汪通保)与诸弟子约:居他县毋操利权,出母钱毋以苦杂良,毋短少;收子钱毋入奇羡,毋以日计取盈”。从记裁可以看出,他不准弟子欺行霸市;贷人银钱,不准杂有恶钱,更不准短少,收人利钱,不要计较零头,也不要按日计算,以多收利息。应该说,诚信是中国商人的一贯传统,但汪道昆作品中的徽商超过以往,体现的是一种诚信精神的精髓,反映了作者对徽商的诚信精神情有独钟。从汪道昆的描写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明代徽商的诚信,为后来的徽商树立了榜样,以至于清代出现吴鹏翔烧毒胡椒的义举,可以说诚信精神铸就了徽商的历史辉煌,是徽商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3. 舍利取义的褒扬。在商业经营中,义利关系往往是对立的,许多商人往往见利忘义。而一些徽商往往能够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有时甚至能做到舍利取义。明代文学作品对徽商的舍利取义行动进行了生动描述。汪道昆在《太函副墨》卷四记载,休宁商人程锁中年经商于溧水,某年大丰收,谷物上市,诸贾人尽量压价收购,程锁却“平价囤积之”,第二年大饥,一些粮商又拼命抬高谷价出售,可程锁售谷却“价如往年平”。汪道昆描写的徽商虽是典型个案,但象程锁这样的徽商绝对不只一个,如此大仁大义的徽商,在商业史上也是少见的,正是因为这种舍利取义舍小我求大我的行为,徽商赢得了顾客的信赖,树立了自己的良好形象。

三、 对徽商风险的同情

徽商的故乡本土,客观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土地瘠薄,人口稠密,只有走出去向外开拓空间才能生存。徽州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地无所不至,其货无所不居,惨淡经营,风险很大。明代文学作品对徽商敢冒风险的行为时有记载并予以同情。

1. 对徽商经营风险的同情。徽商经营跋山涉水,千辛万苦,风餐露宿,旅途往来,乘车载舟,风险很大。明代的公案小说涉及商人经营风险之事比比皆是:商人行路遇盗赋,乘船遇水寇,人财两空;商人住黑店黑寺,遭杀人劫货,其中许多就是记载徽商的。《拍案惊奇》卷二四《盐官邑老魔魅色,会骸山大士诛邪》写一个徽商在黑寺丧命的故事:“一日,有个徽商某,泊舟(燕子)矾下,随步到弘济寺游玩,寺僧出面接着,问着姓名,邀请吃茶,”当即留徽商在寺中住下,此徽商崇信佛事,答应捐三十两银子给寺院,当寺僧见此徽商有许多银子时,“一面分付行童整备夜饭款待,着地奉承,殷勤相劝,把徽商灌得酩酊大醉,夜深人静,把来杀了。”这是明代文学作品揭露黑恶势力的缩影,反映徽商在经商中受黑恶势力算计,在黑恶势力面前束手无策的窘境。事实上由于缺乏强有力的保护,徽商经常会遇到地痞无赖的敲诈勒索,往往以破财消灾方式解决,严重者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此种风险在封建社会中是最大的。文学作品虽然没有提到事件的责任问题,显然,它是由于社会黑暗、封建国家治理不力造成,商人只能是受害者。明代文学作品对此表示了同情。

2. 对徽商社会风险的同情。在我国封建社会,商人的地位低下,经常受到贪官污吏的盘剥,由于徽商是最大的商帮,所受盘剥最重,包括捐输助饷、重税等,史学家认为它是徽商衰落的根本原因之一,徽商所受盘剥情况,明代文学作品时有记载。如《点石头》第八卷《贪婪汉六院卖风流》记述了一个专门迫害商人的坏官吾爱陶的事,他想方设法搜刮商人,养了一批打手对商人作威作福,搜刮来的财物,中饱私囊。在受吾爱陶荼毒的商人中,一汪姓徽州商人损失最惨,此徽商在苏州收买了数千金绫罗绸缎,前往川中去发卖,从吾爱陶的税关前经过,照例交纳了税银之后,那班打手还要敲他的竹杠,此徽商不服和打手吵了起来,被打手拖入衙门,吾爱陶寻个借口,说徽商漏税,把他的货物一半没收。明代政治腐败,社会黑暗,文人墨客虽然进行多次抗争,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在此情况下,他们对社会前景感到失望甚至绝望,文学作品也失去政治热情,从抗争转向逃避,通过写徽商的遭遇抒发自己的苦闷和无奈,对徽商的遭遇除了同情之外,爱莫能助。

四、 对徽商致富的神化与夸大

从徽商发展的历史看,其致富过程十分艰辛,但明代文学作品由于对政治黑暗的无奈,有时回避现实,以求解脱,对徽商的描写也不例外。主要是对徽商致富的过程有不同程度的神化与夸大,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现实。其描写有两种形式:(1)巧合。文学作品刻意设计一个特殊的机遇被徽商撞到,从而改变命运。如《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七《叠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显灵》,描写了徽商的发财梦、艳遇梦、得助梦,小说的主人公程宰是徽州商人,到辽阳为商,由于亏光了老本,无法回去,只好为别的徽商掌管帐目,勉强度日,一日幸遇了辽阳海神,又能对他身体有益,其又能使他资用丰足,又能有事出力周济。程宰提出了想要经商的要求,得到神通广大的海神的帮助,“你若要金银,你可自去经营,吾当指点路径,暗暗助你,这便使得”,于是在海神的指点下,程宰的经营无往而不获厚利,“如此事体,逢着便做,做来便希奇古怪,得利非常,记不得许多,四五年间,展转弄了五七万两,比昔年所折的,倒多了几十倍。”后来,程宰又得到海神的帮助,躲过了许多灾害,平安回到家乡。(2)回报。文学作品按好人好报的朴素逻辑,设计投桃报李的机遇青睐徽商。如《拍案惊奇》卷四《程元玉店肆代偿钱,十一娘云冈纵谭侠》,记述了徽州商人程德瑜因为偶然在一个客店里接济了一个萍水相逢的妇人,而得以奇遇了深藏不露的剑侠韦十一娘,并且在遭到强盗抢劫时得到韦十一娘的帮助,得以化险为夷,保全了财物。明代文学作品对徽商致富的神化夸大,一方面反映当时人们求富的急切心理和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从而告诫人们,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致富的,致富是有捷径的,那么不能致富的人不要刻意追求;另一方面文人把徽商看作社会进步的力量,神仙都来帮助徽商,他们哪有不富的道理,说明当时文人把社会的希望寄托在徽商身上。

五、 对徽商奢侈生活的批评和宽容

历史家还认为徽商衰落的历史原因,除了战乱、外敌入侵、政府压榨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自身即徽商资本的非经营性损耗。徽商经营致富后,生活由俭朴转向奢侈,从而带来整个社会风气的侈靡。明代文学作品描写最多的就是这部分,许多文学体载都有反映,概括起来表现为三个方面:(1)描写了徽商广蓄姬妾。《警世通言》卷三二《韩侍郎婢作夫人,顾提控掾居郎署》里纪述道:“元来徽州商人有个僻性,是乌纱帽,红绣鞋,一生只这两件不争银子,其余诸事悭吝了”,小说里的那个徽州商人,偶然间瞥见爱娘颜色,便一定要娶去作妾,“只要事成,不惜重价”,爱娘父母要价三百两,还以为是顶极价钱了,“不想商人慕色心重,二三百金之物哪能放在心上,一说就见,如数下了财物,拣了个日子,娶了过去,开往扬州”。(2)描写了徽商来往娼楼妓馆偷情买爱。《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论述了徽州盐商孙富家资巨万,当他看见美丽的杜十娘时,自信能用一千两银子把她从李甲手中买下来,结果他真说动了对方,李甲答应把杜十娘转让给他。可孙富是个无情无义之徒,背信弃义,结果杜十娘投河自尽,孙富白费心机一场。(3)描写了徽商们的糜烂生活。归有光在《云川先生集》卷一三《白庵程翁八十寿序》写道:“天下都会所在,连屋列肆,乘坚肥策,被绮彀,拥赵女,鸣琴跕屣,多新安人也。”除了这些外,徽商还在结交官僚、出资买官、兴建豪宅园林、修葺坟墓等方面大肆挥霍,明代文学作品虽未提及,但这也是徽商糜烂生活的另一侧面。明代的文学作品对徽商的糜烂生活,一方面津津乐道地描写,另一方面从封建道德的立场进行了批评,但是与前代文学作品不同的是,对徽商的这种生活方式表面上非难,骨子里宽容。明代文学作品由于受当时进步思想的影响,肯定了这种男女之欲的正当性,并把情与欲结合起来,宣扬了市民阶层新的道德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限于历史的局限性,明代文学作品并没有把其看作衰落的标志而予以提醒,也没有将其放到一个高度去认识,更没有分析其危害性,这是历史的遗憾。

总的说来,明代文学作品与徽商结下的深厚情结,使其成为一个非常关注商人的文学时代,也使文学作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通过对徽商形象的生动描写和塑造,勾划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商人世界,可见徽商对我国文学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明代文学作品的徽商情结,不仅奠定了徽商的历史地位,也为后人研究徽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明代文学作品的徽商情结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当代人要接受并研究这份宝贵的历史遗产,将徽商精神和徽商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邵毅平.中国文学中的商人世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徐朔方,孙秋克.明代文学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张德胜.儒商与现代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商品学论文第6篇

高职生的基础相对较差,而且由于学制所限,一些基础课程未能开设。这对于内容涉及面广的医药商品购销技术课程来说,寻找适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掌握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在医药商品购销技术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将药学基础知识学习与药品经营素质培养相融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运用互动交流、启发式和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一)多媒体教学。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如药物作用机理、剂型等等知识时,往往缺乏感性认识,仅凭教师讲解即使花费很多时间来学习,也收不到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充分利用我校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采用文字、图片、动画以及视频等形式,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大大激发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二)分组讨论教学。在授课前,我们将每个班的学生随机分组,每个小组的人数控制在4-6人之间,参与课堂问题讨论和案例分析。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相互学习、相互监督,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三)案例教学。在讲解药品介绍部分,我们尝试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教师按教学大纲要求选用真实的案例作为工作任务并提出若干中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通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加强教学实训内容的改革

按照有关/高等教育拓宽专业业务范围,加强实践环节0的文件精神。在医药商品购销技术课程建设中,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重点,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医药商品经营中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实训教学计划、大纲等教学文件,以使本课程的结构体系与医药商品购销员的岗位能力要求有机结合。各实训环节都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践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根据实际情况拓宽实践教学途径。原来的医药商品购销技术实训教学一般采用问与答的形式,大多数实训内容缺乏新意,与医药商品购销员工作的实际情况相差较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难以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为了克服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实训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一)模拟药店真实演练。根据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训需要,我们设计了一个仿真型的模拟药店,药店里收藏各系统的常用药物、各种各样的剂型,以及收集的空药盒。在模拟药店可完成顾客服务、问病售药、药品介绍、摆药、盘点等方面的训练。1.模拟药店问病卖药。/问病卖药0是药店为广大群众提供药学服务的重要方式一,为了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打破原来由教师设计案例,学生分析、回答问题的模式,要求学生参与设计实训内容,学生两人一组选择一种常见疾病,结合教材内容,通过查找文献,在课下设计一个含病症、病因、用药和健康指导的案例,然后带着设计好的案例进入课堂演示。在案例设计中,我们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设计问题,达到每一种病症既要对症、对因给药,还要进行个体化给药。通过设计和演示,不但促进了学生对疾病和药物知识的充分理解,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语言交流和药学服务能力。2.模拟药店摆药。摆药是药店、药房员工经常性的一项工作,必须遵循GSP要求的原则和相关规定分类摆药。为使学生熟练掌握摆药原则和技巧,熟悉尽可能多的药品种类,我们将教材中涉及到的所有的药品包装,组成不同种类的多组药品供学生练习。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能很快掌握摆药的方法。(二)企业参观学习。我们选择与医药商品购销员岗位关系密切的药店参观,学习药品陈列、店面布置、营销程序、顾客服务技巧等内容;组织学生到药品批发企业熟悉库房仓储管理的整个作业流程,体会GSP标准对库房面积、设备设施、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的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药学产业化的实际内容和感受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加深了对医药企业的认识,明确了自己的职业规划,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校园或社区实践。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我们鼓励学生自觉承担社会职责,组成团队参加实践以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例如利用课余或节假日在校园、社区等地做调查,进行安全用药知识宣传等。学生通过独立设计调查问卷、制作宣传页、编写课件和宣讲安全用药知识,既能检验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用途、了解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又能体验到自己所学知识的局限性和实际工作所需知识的多样性。

课程改革效果

商品学论文第7篇

宋代的商品经济处于全面发展的状态,表现为商业政策的改变、手工业的繁荣、城市商业的发达以及海外贸易的发展。首先,在商业政策上,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与过去历代王朝都迥异的重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发端于农业社会,从春秋战国封建制度萌芽起,农业都是作为国家统治发展社会繁荣稳定以及军事经济发达的基础,因此对农业格外的重视。在思想层面,汉代以后,董仲舒改革的新儒家思想更是为了体现帝王的统治目的,而将重农抑商思想融入进去,因此此后的历代帝王都鼓励发展农业,控制甚至打击商业活动。而这一点到了宋生了改变,宋初太祖赵匡胤认为“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以享天年”,以博民富。在宋太祖之后,宋太宗赵光义也号为“令两制议政丰之术以闻”。宋神宗在位时“尤先理财”,令众“政事之先理财为急”这样的重视经济的思想一直贯穿于宋朝,这是保证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其次,宋代的手工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达到了封建社会最为繁荣的程度。与唐代相比,宋代的坑矿、茶盐、造船、造纸、制糖、纺织、制瓷等有较为明显的进步。从特点上看,宋代的手工业产地逐步扩大,出现了区域性的手工业企业和家族式的规模企业。手工业产品的产量也随着生产区域和交易范围的扩大而增加。最为显著的变化是当时的手工业技术水平提高非常明显,在制糖业、采矿业、陶瓷制造业等方面都有所提升,比如制糖业出现了“糖冰”(冰糖)的生产技术,宋瓷的技艺手法融入了多种艺术元素。另外,宋代经济发展还体现在宋代城市贸易的繁荣。在宋代之前,不仅国家不重视发展商品经济,而且在城市格局上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宋代以前的城市中,严格限制工商业活动的范围,将城市划分为坊和市“,坊”是指居民居住区“,市”是指商业活动区。同时还规定,所有的商业活动都必须在“市”区进行,不得在“坊”区进行商品买卖活动“,市”的经营时间也被限制在白天有限的时间内。这种规定大大限制了城市商品买卖活动的时间和范围。而在宋代,这一界限被消除了。北宋的都城汴梁城突破了市坊的界限,街道两旁和居民区都有商业活动“,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显示出商业的高度繁华程度超过了长安城。北宋的都城汴梁城还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呈现出了全面繁荣局面。同时,商业城市和市场数量在这一时期也急剧增多,除了北宋都城汴京和南宋都城临安两个最为著名的繁华都城外,成都、建康、镇江及扬州等城市也十分发达,人口规模也逐年增加,汴京和临安的人口大致有170万和120万左右。除了大都市商品交换异常活跃外,众多商业性集镇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全国各角落,这些集镇多集中于海上贸易繁荣的沿海镇市或水陆交通枢纽的内陆商镇,甚至在农村也打破了往日的寂静,于频繁的货品交换中逐渐形成了“草市”或“墟市”,使得整个国家的商品贸易活动都十分活跃,深刻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发达。

二、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律学发展的影响

1.商品经济对律学思想的影响。

不同的时代都有着不同的立法思想,不同的经济水平之下的法律思想和法律研究思想也有很大差异。作为经济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发达,也使得宋代的律学研究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封建法律思想从西汉董仲舒确立新儒学以后而确定,经过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的发展,到宋代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在经济基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就需要一种新的世界观来适应这一变化,理学作为律学的思想基础就在这种情况下得以发展。理学名称的起源来自于宋代儒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它是以儒家的伦理思想为核心,糅合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而成的一种理论形态,其核心内容是强调“理”的先天的存在,把抽象的“理”提到永恒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学习的目的就是“即物穷理”。理学思想肯定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关系,认为“:夫天之生物也,有长有短,有大有小。君子得其大矣,安可使小者亦大呼?天理如此,岂可逆哉?”关于法律他们认为礼与法都是“理”的体现,是为了管理和统治人民而设置的工具“,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法者,天下之理”,“律所以明法禁非,亦有助于教化”。因此,认为治国就需要礼法合一,同时要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制定不同的领域的法律规范。在理学思想之下,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规律,法律要依据这些规律进行,因此对待农与商他们都保持了同等的客观的态度,在商品经济有所发展的情况吸取也加大了对商品经济的调整。立法上统治者调整了历代立法中重刑法轻民法的传统做法,开始探索民事立法和经济领域的立法,专门研究施行了盐法、酒法、茶法等法令。为了顺应商品经济的规律,宋代立法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民事法律,统一了国家与经济活动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同时,立法的科学性也将政府的政策导向更好地促进了商贸发展和手工业的繁荣。

2.商品经济对应用律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律学十分注重法的应用,在法的解释和刑事技术方面的研究最多,形成的研究成果也最为丰富。宋代商品经济的发达,客观上使得社会财富得以积累,民间财富的积累让民众可以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律学研究活动。从国家层面来说,也加大了对律学研究人才的培养,设置了律学博士专门进行律学研究,涌现出了《刑统赋》、《律文音义》、《律令释义》等一些著名的律学研究著作。其中《刑统赋》就是律学博士傅霖编制的,他在研究时认为《宋刑统》不便阅读和记忆,于是将《宋刑统》的全部律文的要旨,用韵文体裁撰为律学读本,并自行作注,解说韵文含义。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理学的繁荣,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也更为客观,不再仅仅看到统治秩序的维护,而更加注重对社会个体正义的维护,突出人的个体价值,在司法实践上更加注重刑事科学技术的应用,出现了诸如《折狱龟鉴》、《棠阴比式》、《洗冤记录》等法律应用领域的著作。其中《洗冤集录》使得法医学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法医学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