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合集7篇)

时间:2023-08-14 16:42:00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第1篇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道德教育 绿色学校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要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护好环境,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一系列危机进行深刻反思的产物。

1 生态道德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必然趋势

传统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虽然带来了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但是,它采取控制和掠夺的方式,以惊人的速度消耗全球自然资源,大量排放废弃物,打破了全球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和自我平衡,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从上世纪30年代以来连续发生了多起造成许多人死亡和痛苦的“马斯河谷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水俣病事件”、“米糠油事件”等重大环境公害事件之后,人类才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有鉴于此,西方国家很早就将环境教育和人与自然的道德教育引入学校教育体系,在实践中加以重视。比如美国分别于 1970年和 1990年两次颁布环境教育法,在教育总署下设立环境教育司,并设立了环境教育基金会和各种环境教育奖金。在英国设有环境教育委员会,并且设有国际环境保护教育中心。此外,日本、印度、泰国、澳大利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都十分重视环境教育,并具有完整的中小学和大学的环境教育的教学计划,同时十分注重环境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在各科教师中进行环境教育的职前培训。应当说日本人民高度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素养与其长期以来在学校教育中所接受的环境教育密不可分。

2 我国的发展现实要求加强生态道德教育

2.1 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在第一位。这表明,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党的重点关切问题。官方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2007年入夏以来出现的太湖、巢湖、滇池等地爆发的蓝藻水污染危机,说明二十多年积累的环境问题已到了危险的临界点。空气污染、酸雨等环境污染现象也极为严重,一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辐射、电子垃圾等新的环境问题也在不断增多,生物多样性锐减。经济增长对资源的消耗已经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不断扩大。我国、印度和俄罗斯名列世界污染最严重的地区榜首。作为传承知识的载体、培养人才的学校必须将环境教育和人与自然的道德教育引入学校教育体系,在实践中加以重视。生态道德教育将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心纳入德育的整体结构,通过对人们进行环境知识、生态意识、环境伦理的长期教化和引导,使人们自觉养成热爱自然,善待生物,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试想在一个“生态盲”、“环境盲”的国度里,要想根本改变生态环境是十分困难的。

2.2 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转变伦理价值观的迫切需要

生态文明认为,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彻底摒弃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由于贪得无厌的利己主义本性,使得个人或民族不可能从“人类”整体的利益出发,不可能从长远利益出发,也不可能对其活动后果真正负责。发达国家由于自己的资源无法维系现有的经济规模与生活水准,就通过资本全球化进行悄悄的剥削,让全世界发展中国家为他们的资源环境买单。全球化加快了生态危机的转移和扩散,生态殖民主义愈演愈烈。中国制造的商品的主要进口商是美国(21%)、欧盟(19%)、中国香港(16%)、日本(11%)及南韩(5%)。全球消费者受益于中国商品的好处,而环境负担却是由中国公民来承受。据报道,发达国家目前正以每年 5000万吨的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运送有害废物。自1980年以来,发达国家已有1000多艘船只,总计1163亿吨有害废物运抵第三世界国家。因此要把关心和爱护生态系统纳入到新的道德观念中,构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要提倡人人负有为人类整体利益和子孙后代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神圣职责和义务,谴责和抵制为贪图私利和眼前利益而制造、转嫁污染的不道德行为。

2.3 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内在要求

我国古代天人合一、万物平等的思想,反映了人与自然万物相互依赖、和谐相处的精神。《礼记•中庸》说道:“惟天地至诚,故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天地万物均是自然化育而来,包括人在内的万物,只有彼此尊重,和谐相处,才能生生不息,世代绵延。我们的祖先还十分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和客观规律,并从中吸取营养。在《易经》乾卦《象传》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指出了君子要效法天道刚健有力、周而复始的品格,努力奋斗,自强不息。坤卦《象传》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指出君子要效法地道平顺居下负载万物的品格,醇厚品德并勇于承担重任。这是我们祖先悠久的生活智慧和对宇宙认识的结晶。构建生态文化,必须弘扬这种深厚绵长的精神和理念,对中国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深厚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

3 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措施

3.1 创建绿色学校,实施环境教育

环境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尊严和荣誉的尺度,环境意识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象征。实施环境教育,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而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则是实施环境教育的有效方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首先必须把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的生存和人类的可持续教育,纳入绿色学校的教育之中。学校的定位,不仅在于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服务,而且也为恢复自然生态、建设自然生态服务。因此,绿色教育已成为生存教育、发展教育和未来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传统办学观念的根本转变。其次,“绿色学校”是人类生态观念变革在学校系统的积极响应。在这一社会生态的转型期,迫切需要发挥学校作为绿色文明中心的精神辐射作用,既使建设未来的文明使者熏陶了绿色文明,也使社会感受到学校的绿色文明。其三,“绿色学校”将解决“绿色无知”问题。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环境问题,并非人们故意所为,而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反映出人类在生态上的“无知”。“绿色学校”的任务,就是要将人类、非人类生物、人与自然关系三个层次共同体的生存方式,用绿色理念认识其规律、规范其行为。理解三个层次共同体的生存方式,确立起人与自然关系中由自然到必然的人类义务和责任,树立“绿色意识”。以“小手牵大手”的方式,营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氛围。目前我省绿色学校累计达到1665所,其中部级14所、省级97所;已创建绿色社区(小区)575个,其中部级8个、省级21个、市级201个。

3.2 建立和完善生态道德建设责任制,提高领导层的生态道德水平

各级领导层是党的方针、政策、法制法规、社会经济重大事项的决策者,在环境保护和公民道德建设中起着决策者的主导作用。但是,现行考核政绩制度容易产生短期经济行为,既不符合经济规律,更违反生态规律。这些局部的“成就”掩盖了巨大的社会成本。此外,它还将管理部门和领导人的前程紧紧捆在一些机械的、形而上学的主观数字上,成为统计腐败的源头。毫不奇怪,代表人民利益的环境,往往成为经济政绩比赛的最大牺牲者。早在1994年我国就对淮河污染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治污金额超过600亿元,地方政府官员每年签署环保“军令状”,而淮河污染依然如故。资料显示,淮河流域至今没有一位领导因为未完成治污目标而被处分、处罚或下台。因此,抓好领导者的生态道德教育是我党的重要任务。要把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和责任制落到实处,建立和完善生态道德建设责任制,正确把握和处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同时在环境保护中抓好环境教育,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本位主义,不断提高领导者的环保意识和环境道德水平,进而激发领导者带头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

3.3 鼓励节约资源,倡导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就是指人类怀着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道义感和责任感,以“绿色、和谐、自然、健康”为宗旨进行的适度消费,是在避免过度消费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前提下,有益于人类健康的一种消费方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提倡绿色消费、节约资源,这一工作的主体是企业、消费者和政府,而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最为关键。政府应大力推进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杜绝“炫耀性消费”和“形象性过度消费”,引导公众从社会主义新文明的角度认识环境友好型社会,倡导环境文化,培养公众的环境危机意识,让全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和行动中节约资源,并且利用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充分改进现有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绿色消费的实现,将促进绿色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因为广大消费者将通过“绿色选票”遴选那些有益健康,无害环境的产品,并向消费品的生产市场发出“绿色信号”,这种绿色需求将刺激企业转变产业结构,挖掘绿色产品,以增加绿色食品的供给,从而保证绿色消费的实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俭以养德”之古训,选择节俭,不仅选择了科学生活方式,追寻一种高尚的精神品质,更是确立了一条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

3.4 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

按照生态文明观念,资金、技术不再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唯一钥匙,道德文明的力量最终能够调节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将其纳入道德与文明规范及评价体系。这就要求人民从生态知识过渡到信念,树立一种新的价值观,培养人对自然的文明程度,自觉地反省自身的道德观念,反省文明地评价人对自然生态活动的善恶,寻找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文明准则。

生态文明包括生态善恶、生态良心、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四大范畴。生态善恶 ,是指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凡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行为都是善的,反之则是恶的。只有树立正确的生态善恶观念,才能使生态保护成为人类的自觉行为。生态良心,能使人类肯定地认识到人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与统一关系,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的责任,监督和评价其它人的社会行为。生态正义,帮助人们树立生态正义感,与所有危害人类环境、破坏自然生态的不文明行为作斗争。生态义务,建立在人民对生态危机及后果共同认识的基础上,在生态道德文明原则指引下,自觉自愿地承担义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公民树立正确的生态善恶观,凭藉生态良心,以强烈的生态正义感承担生态义务。长期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竭泽而渔的做法,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受到自然的无情报复。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来办事,改变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在全社会培养环境伦理和道德,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制度,形成善待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第2篇

一、生态文明建设对自然观的要求

生态文明是自然观进步的产物,其核心理念是尊重和保护自然。首先,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中,它更注重系统性和整体性,不仅针对具体的自然物。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万物构成的系统,从自然系统、生态系统到城市生态系统,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到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局部的破坏可能会造成系统的失衡,进而危及生态乃至人的生活,这种复杂性远超出我们的已知。我们对自然物的处理,未必能预料后果。我们遭受了后果,未必能明白原因。我们节省了一种资源或许消耗了其它更多的资源。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上是我们对自然规律认识的过程,我们只能以客观的态度、慎重的实践,不断增进认识,不断修正建设行为,不能靠社会系统中权力或情感的力量,更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形式主义的思想和作风。

其次,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中,它更强调人的节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本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人是主要方面。人类适应、改造、利用、保护、破坏自然,把自然界称为环境或资源、当作文明建设的内容,都是本体意识。即便是人对自然界的崇敬,终究也是本体对客体的情怀,而不是以自然为本。人依赖自然而生存,而人趋利避害的欲望和能力,又在不断超越着这种依赖,甚至引发自然灾害。所以,生态文明建设要处理的基本矛盾是人对自然既利用又保护的矛盾。

二、生态文明建设对民生观的要求

人对自然的态度,说到底是生活态度。无论是对个体、社会或城市而言,现代生活并没有因为现代化而远离自然,相反,自然因素在生活质量和价值意识中占据了更重要的位置。为了自己和代际的利益,人们更关注大气、水土等安全,更关注自然物的处置,发生了更激烈的利益纠纷,采用了更多样的利益诉求行动,这是必然的现象和现实的矛盾。所以,生态文明建设是民生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民生观的新内容,它必须以人为本,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使民生需求与自然系统保持普遍而持久的协调,这是非常重要的立论,也是需要得到广泛共识的立论。有了这个目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才会有公众的参与和支持,才能依靠公众的力量,才能协调公众之间的矛盾。

改善民生是我们所有建设的出发点,生态文明作为其内容,不能孤立地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政府从经济、产业和城市基建的角度关注得较多,从政治、文化、社会的角度关注得较少,对生态文明中的利益协调问题、生活方式和态度问题、公共服务和公众参与等问题缺乏研究和引导。所以,我们要按照中共十报告的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所谓“突出地位”,就是要把生态文明理解为“五位一体”建设中的共同目标,而不是单独的事项。所谓“融入”,就是要把这种目标转化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要求和任务,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部分。

三、生态文明建设对工业化的要求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以后的人类文明形态,甚至被认为是工业文明反思的成果,因为工业文明过于消耗资源和加剧污染。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经济增长的依靠。生态文明提升了现代化的目标,自然对工业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我们的工业化不能助长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我们要用生态文明理念来完善经济利益和工业建设意识,政府要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建立管理制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发挥市场和企业的作用,使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成为利益,促进工业科技创新,提升工业生产质量和效益,开辟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生态文明建设对城镇化的要求

城市是文明起源的标志,现代城市集中了工业文明的精华,工业化又强烈刺激着城市建设。人们普遍认为,为了工业化乃至经济发展,我国必须加快提升城镇化水平,并把城镇化作为我国现代化的重要任务,这时特别容易造成生态文明问题,因为我们的工业化本身不够先进。更重要的是,城市作为人工生态系统,天生具有脆弱性,它巨大的物质和能量需求,必须依赖其它生态系统,因此与其它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总理在与两院院士座谈城镇化建设时指出,“新型城镇化,要树立集约高效绿色理念,努力寻求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办法”。这是很高的要求。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第3篇

××市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确定的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真抓实干,高标准,严要求,开展各项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推动了我市两个文明建设共同发展,全市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文明程度有了显著的提高。尤其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实施“双百万十”工程,以建设生态文明村为载体,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培育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营造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氛围,开创了我市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一、建设生态文明村的基本做法和体会

(一)上下联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

1.实施“双百万十”创建工程,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薄弱点。它不仅影响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相对落后的生活方式和小农经济的思想观念也不利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以提高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结合我市农村实际和特点,经过分析研究,决定在全市开展“双百万十”创建工程,即创建100个文明单位、100个生态文明村、10000个文明户、10条文明示范街活动。在农村则以建设生态文明村作为载体,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全面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2.领导挂点,深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村建设。在市委的领导下,市精神文明委员会制订创建百个生态文明村活动方案,确定在三县一市以及郊区力争在3年内创建100个生态平衡、环境良好、秩序良好的生态文明村,使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连片发展的新格局,使我市精神文明建设上一个新台阶。为了确保创建活动落到实处,成立××市创造生态文明村领导小组,由市副书记×××担任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点,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制订和落实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具体措施,解决了具体问题,确保生态文明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市长×××多次到×县×××镇×××调研,与镇领导和村民一道研究建设方案,解决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副书记×××深入到×××市×××镇大和村,与村民一道研究建设生态文明村的规划问题,并现场拍板解决一些困难。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与×××县文镇新村挂点,帮助村解决建设生态文明村急需的部分资金和水泥等问题。副市长×××则与×××村五组挂点,协调各部门大力扶持该村搞好生态文明村建设。在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有力地推进了我市生态文明村建设。同时,市文明委多次组织召开县、镇文明办主任会议,了解情况,做好协调工作,并在×××市和×××县召开创建生态文明村现场交流会,交流情况,推广经验,使我市的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得到全面推开。

3.三级联动,调动各方积极性。在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过程中,形成了市、县和镇三级联动机制。爱卫、卫生、水电、土地、建设、规划、教育、环保、能源、林业、农业等部门做到明确分工,挂点定村,明确目标和任务,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同时,各部门领导带队进村入户,抓规划、抓项目落实等,有力调动各方参与共建生态文明村的积极性。各部门按照各自的特点,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及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和扶持。如×××县免收城市建设配套费、耕地占用税等税费,金融部门实施贷款建房优惠政策等。在资金方面,市、县镇三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也给予支持,×××县政府拨款5万元,县建设局拨款2万元,县各单位支持资金15万元,镇政府支持3万元,市建设局支持水泥130吨,扶持挂村建设生态文明村。规划、环保、农业、卫生、水电等部门单位也通力合作,帮助创建村做好规划、生活环境卫生治理和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等工作。据统计,目前,市、县、镇三级各部门支持资金万元,水泥吨等物资支持我市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

(二)建设生态文明村,农村精神文明带来新变化

从去年4月开始,我市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全面启动至今,全市已初步建成个生态文明村,新铺水泥路米,新建沼气池座,新建卫生厕所座。基本上达到了创建标准。在生态文明村中基本实现道路水泥化,饮水洁净化,能源沼气化,村内环境绿化美化,村风民风文明化,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农村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1.以道路硬化,能源沼气化作为突破口,加大创建力度。在创建活动中,开始时,村民对建成生态文明村信心不足,往往看不到好处,因此创建热情不高。我们抓住了这一情况,以实施村道硬化和能源沼气化作为突破口,先抓示范村,以带动其他村的创建活动。在各级领导的挂点定村和各级部门支持下,×××县挂村、×××县×镇良村,×××市台村、×××县连村、郊区新村5组等10多个村作为创建示范村。由各县(市)、区、镇领导组织人员到示范村,深入了解,观农家厕,闻猪栏“味”,踏泥泞路,体农家难。面对面倾听农民意见。帮助农民做好规划,筹建创建项目,落实具体任务,解决资金、用地、技术以及政策优惠等问题。×××县挂村修建了一条主干村道宽8米,巷道4米宽,长880米的水泥路。×××县江镇良村修建了一条长2.3公里的主干水泥道路,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户,建成沼气池45座。郊区新村修建了一条长近3公里,宽10多米的水泥路,家家户户出门就能踏上水泥路,其中5组村民家家用上沼气。在示范村的带动下,各村也纷纷加快了创建力度,×××县江镇在良村的带动下,也掀起了修建水泥村道和沼气池的热潮,权村、大山村、大水村修建了水泥路,大洲村修建了一条环洲水泥路,建成了11个水泥码头,同时,修建沼气池,煮饭、冲凉用上了沼气。据镇政府统计,全镇各村共修建水泥路32公里,建沼气池2780多座。目前,在我市各县(市)区的家村正掀起了创建生态文明村新一轮热潮,从原来确定创建100个生态文明村增加到105个目标。已建成的生态文明村村道和巷道基本上修建或铺设了水泥路面,家家户户建起了沼气池和打水井,饮上洁净的井水或山泉水,实现了水、电、路三通。配合改厕,新建住房在村内修建了排水系统,改变了过去卫生赃、乱、臭的现象。许多村建成了文化活动室、球场、村头花园。电视电话进村入户。在改善生活环境的同时,各村根据各自的特点,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有的村以发展水果种植为主,有的以发展养殖为主,充分利用沼渣沼液发展生态农业致富。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使农村的社会经济文化发生可喜的变化,村民的文明程度有较大的提高。

2.农村面貌新变化。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载体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给农村带来了可喜的新变化。一是村容村貌发生新变化。在创建前,在村内看到的是赃、乱,牛粪猪粪鸡屎遍地,污水随处流,闻到的是猪栏和厕所的臭味。创建后,道路宽阔洁净,村内绿树成荫,果树飘香,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三层五层错落有致。村中公园有凉亭小息,并建有单杠、秋千等健身场所,有些村建成了水泥篮球。在村民家中,家家户户用上沼气炉和沼气热水器,既节约能源又干净卫生。如×××市容镇和村,呈现在人们面前是一座漂亮的山庄,内有游泳池、篮球场、冲浪池、花园和鱼池等。×××县良村,村头建起了一座标准的篮球场,村中周围荔枝树花蕊飘香,一条平坦的水泥路通向各家各户,一座座沼气池整齐建在村边,同时建成了完整的排水系统。村中建起2-5层不等的新房,外墙装饰漂亮的墙砖,家中打制水井和抽水管道,屋内建有卫生系统,沼气炉和沼气热水器。村容村貌发生根本的变化。二是村风民风出现可喜变化。在创建生态文明村前,由于缺乏高尚的文化娱乐活动,现象时有出现,封建迷信思想较为严重,建庙搞迷信活动大有市场。创建生态文明村后,制订村规民约,经常进行法制教育,法制观念和意识有较大的提高,村民的整体文明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形成了良好的村风民风。良村以前民风骠旱,、偷窃、迷信活动常有出现。创建后,、偷窃现象没有了,甚至喝酒时行拳的现象也少了。村民办白事时,也没有大操大办,更不会大搞封建迷信活动。关心集体,相互帮助在村中已蔚然成风。良村郑组长,以人工1000多元把几个困难村民请来种植蘑菇,使他们既学到种植技术又增加了收入。许多村成立篮球队,与邻村举行比赛,在节日期间参加县、镇举办的各种体育比赛。三是思想观念发生可喜变化。在创建活动中,村民得到实惠,使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已悄悄地发生变化,尤其是改变了过去的小农经济的意识,逐步树立起开放的意识和市场经济的意识,村民文明意识也得到提高,增强了村民的集体观念和凝聚力。如在修建村道时,需占用到的屋地或房屋,村民能以集体利益为重,自动拆除,也不需要补偿。修建集体项目全部由村民义务投工,在资金方面,大家踊跃集资,有些困难村民,较富裕的村民主动借款。在修建沼气池中,能互相帮助,共同修建。村民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了新的认识,着重发展绿色食品,利用沼液沼渣作为肥料种植蔬菜、瓜果,建立生态农业。×××县良村发展蘑菇种植和荔枝种植,同时发挥靠近圩镇优势,大力栽种绿色蔬菜,目前已发挥效益,一些单位、酒店已专程到村内定购蔬菜,而且价格比其他蔬菜高出2-3角钱,去年17户种植的蘑菇每户收入达4000-5000元,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江镇大山头村和郊区新村等则发展种桑养蚕业。生态文明村建设,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增加了收入,农民对建设生态文明村的自觉性不断提高,热情更加高涨,村与村之间出现了你追我赶的争创热潮。如×××镇二叉、三叉两村,提出了各自的创建招数,大摆创建“擂台”。四是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党群、干群关系融洽了,干部自觉深入农村基层,察民情、体民意,解民忧,真真正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农民也自觉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三提五统”自觉上交,过去“天下第一难事”的计生工作好做了,村民自觉执行计生政策,结扎率达100%,超生现象也没有了,个别村民自愿只生一个小孩。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城乡互动,促进全市人民群众文明素质的提高

一是大力宣传,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互动发展的局面。在开展“双百万十”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中,通过×××日报、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情况进行大力的广泛的宣传报道,各县(市)、镇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宣传创建活动的典型。同时召开创建活动经验座谈会,组织人员到农村参观学习,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相互促进,互动发展。城镇单位和居民在感受到农村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的热情,深受鼓舞,也加大了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小区的活动,投入资金建设文化娱乐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如×××花园小区,经常组织住户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和文艺比赛等,活跃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二是城市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创建精神文明活动中,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也出钱出物或从技术上为农村生态文明村建设出力。有些单位送书送技术,为农民送上精神食粮,有些单位送去水泥,厕所瓷盘等物资。在全市文明单位中开展“工农手拉手,文明单位助农友”活动,文明单位积极从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有些单位与农村结成对子开展共建活动,出现了军民共建、村镇共建、城村共建等创建形式。

(三)一点体会

1.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作为突破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能事半功倍。在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中,首先确立了真真正正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谋利益的创建新思路。因此,从修路、改水、改厕、建沼气池等作为创建突破口,使农民能得到实惠,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深得农民欢迎,农民对创建活动热情高涨。因此,以为农民办实事好事的形式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适应了当前梧州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需要;适应了农民渴望文明,追求新生活水平需要;适应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自身发展的需要;适应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极具生命力。农民积极投身到创建活动中,甚至能牺牲个人的一些利益,自筹资金,积极义务投工,毫无怨言。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第4篇

(一)上下联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

1.实施“双百万十”创建工程,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薄弱点。它不仅影响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相对落后的生活方式和小农经济的思想观念也不利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以提高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结合我市农村实际和特点,经过分析研究,决定在全市开展“双百万十”创建工程,即创建100个文明单位、100个生态文明村、10000个文明户、10条文明示范街活动。在农村则以建设生态文明村作为载体,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全面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2.领导挂点,深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村建设。在市委的领导下,市精神文明委员会制订创建百个生态文明村活动方案,确定在三县一市以及郊区力争在3年内创建100个生态平衡、环境良好、秩序良好的生态文明村,使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连片发展的新格局,使我市精神文明建设上一个新台阶。为了确保创建活动落到实处,成立××市创造生态文明村领导小组,由市副书记×××担任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点,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制订和落实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具体措施,解决了具体问题,确保生态文明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市长×××多次到×县×××镇×××调研,与镇领导和村民一道研究建设方案,解决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副书记×××深入到×××市×××镇大和村,与村民一道研究建设生态文明村的规划问题,并现场拍板解决一些困难。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与×××县文镇新村挂点,帮助村解决建设生态文明村急需的部分资金和水泥等问题。副市长×××则与×××村五组挂点,协调各部门大力扶持该村搞好生态文明村建设。在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有力地推进了我市生态文明村建设。同时,市文明委多次组织召开县、镇文明办主任会议,了解情况,做好协调工作,并在×××市和×××县召开创建生态文明村现场交流会,交流情况,推广经验,使我市的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得到全面推开。

3.三级联动,调动各方积极性。在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过程中,形成了市、县和镇三级联动机制。爱卫、卫生、水电、土地、建设、规划、教育、环保、能源、林业、农业等部门做到明确分工,挂点定村,明确目标和任务,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同时,各部门领导带队进村入户,抓规划、抓项目落实等,有力调动各方参与共建生态文明村的积极性。各部门按照各自的特点,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及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和扶持。如×××县免收城市建设配套费、耕地占用税等税费,金融部门实施贷款建房优惠政策等。在资金方面,市、县镇三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也给予支持,×××县政府拨款5万元,县建设局拨款2万元,县各单位支持资金15万元,镇政府支持3万元,市建设局支持水泥130吨,扶持挂村建设生态文明村。规划、环保、农业、卫生、水电等部门单位也通力合作,帮助创建村做好规划、生活环境卫生治理和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等工作。据统计,目前,市、县、镇三级各部门支持资金万元,水泥吨等物资支持我市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

(二)建设生态文明村,农村精神文明带来新变化

从去年4月开始,我市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全面启动至今,全市已初步建成个生态文明村,新铺水泥路米,新建沼气池座,新建卫生厕所座。基本上达到了创建标准。在生态文明村中基本实现道路水泥化,饮水洁净化,能源沼气化,村内环境绿化美化,村风民风文明化,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农村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1.以道路硬化,能源沼气化作为突破口,加大创建力度。在创建活动中,开始时,村民对建成生态文明村信心不足,往往看不到好处,因此创建热 情不高。我们抓住了这一情况,以实施村道硬化和能源沼气化作为突破口,先抓示范村,以带动其他村的创建活动。在各级领导的挂点定村和各级部门支持下,×××县挂村、×××县×镇良村,×××市台村、×××县连村、郊区新村5组等10多个村作为创建示范村。由各县(市)、区、镇领导组织人员到示范村,深入了解,观农家厕,闻猪栏“味”,踏泥泞路,体农家难。面对面倾听农民意见。帮助农民做好规划,筹建创建项目,落实具体任务,解决资金、用地、技术以及政策优惠等问题。×××县挂村修建了一条主干村道宽8米,巷道4米宽,长880米的水泥路。×××县江镇良村修建了一条长2.3公里的主干水泥道路,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户,建成沼气池45座。郊区新村修建了一条长近3公里,宽10多米的水泥路,家家户户出门就能踏上水泥路,其中5组村民家家用上沼气。在示范村的带动下,各村也纷纷加快了创建力度,×××县江镇在良村的带动下,也掀起了修建水泥村道和沼气池的热潮,权村、大山村、大水村修建了水泥路,大洲村修建了一条环洲水泥路,建成了11个水泥码头,同时,修建沼气池,煮饭、冲凉用上了沼气。据镇政府统计,全镇各村共修建水泥路32公里,建沼气池2780多座。目前,在我市各县(市)区的家村正掀起了创建生态文明村新一轮热潮,从原来确定创建100个生态文明村增加到105个目标。已建成的生态文明村村道和巷道基本上修建或铺设了水泥路面,家家户户建起了沼气池和打水井,饮上洁净的井水或山泉水,实现了水、电、路三通。配合改厕,新建住房在村内修建了排水系统,改变了过去卫生赃、乱、臭的现象。许多村建成了文化活动室、球场、村头花园。电视电话进村入户。在改善生活环境的同时,各村根据各自的特点,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有的村以发展水果种植为主,有的以发展养殖为主,充分利用沼渣沼液发展生态农业致富。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使农村的社会经济文化发生可喜的变化,村民的文明程度有较大的提高。

2.农村面貌新变化。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载体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给农村带来了可喜的新变化。一是村容村貌发生新变化。在创建前,在村内看到的是赃、乱,牛粪猪粪鸡屎遍地,污水随处流,闻到的是猪栏和厕所的臭味。创建后,道路宽阔洁净,村内绿树成荫,果树飘香,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三层五层错落有致。村中公园有凉亭小息,并建有单杠、秋千等健身场所,有些村建成了水泥篮球。在村民家中,家家户户用上沼气炉和沼气热水器,既节约能源又干净卫生。如×××市容镇和村,呈现在人们面前是一座漂亮的山庄,内有游泳池、篮球场、冲浪池、花园和鱼池等。×××县良村,村头建起了一座标准的篮球场,村中周围荔枝树花蕊飘香,一条平坦的水泥路通向各家各户,一座座沼气池整齐建在村边,同时建成了完整的排水系统。村中建起2-5层不等的新房,外墙装饰漂亮的墙砖,家中打制水井和抽水管道,屋内建有卫生系统,沼气炉和沼气热水器。村容村貌发生根本的变化。二是村风民风出现可喜变化。在创建生态文明村前,由于缺乏高尚的文化娱乐活动,现象时有出现,封建迷信思想较为严重,建庙搞迷信活动大有市场。创建生态文明村后,制订村规民约,经常进行法制教育,法制观念和意识有较大的提高,村民的整体文明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形成了良好的村风民风。良村以前民风骠旱,、偷窃、迷信活动常有出现。创建后,、偷窃现象没有了,甚至喝酒时行拳的现象也少了。村民办白事时,也没有大操大办,更不会大搞封建迷信活动。关心集体,相互帮助在村中已蔚然成风。良村郑组长,以人工1000多元把几个困难村民请来种植蘑菇,使他们既学到种植技术又增加了收入。许多村成立篮球队,与邻村举行比赛,在节日期间参加县、镇举办的各种体育比赛。三是思想观念发生可喜变化。在创建活动中,村民得到实惠,使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已悄悄地发生变化,尤其是改变了过去的小农经济的意识,逐步树立起开放的意识和市场经济的意识,村民文明意识也得到提高,增强了村民的集体观念和凝聚力。如在修建村道时,需占用到的屋地或房屋,村民能以集体利益为重,自动拆除,也不需要补偿。修建集体项目全部由村民义务投工,在资金方面,大家踊跃集资,有些困难村民,较富裕的村民主动借款。在修建沼气池中,能互相帮助,共同修建。村民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了新的认识,着重发展绿色食品,利用沼液沼渣作为肥料种植蔬菜、瓜果,建立生态农业。×××县良村发展蘑菇种植和荔枝种植,同时发挥靠近圩镇优势,大力栽种绿色蔬菜,目前已发挥效益,一些单位、酒店已专程到村内定购蔬菜,而且价格比其他蔬菜高出2-3角钱,去年17户种植的蘑菇每户收入达4000-5000元,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江镇大山头村和郊区新村等则发展种桑养蚕业。生态文明村建设,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增加了收入,农民对建设生态文明村的自觉性不断提高,热情更加高涨,村与村之间出现了你追我赶的争创热潮。如×××镇二叉、三叉两村,提出了各自的创建招数,大摆创建“擂台”。四是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党群、干群关系融洽了,干部自觉深入农村基层,察民情、体民意,解民忧,真真正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农民也自觉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三提五统”自觉上交,过去“天下第一难事”的计生工作好做了,村民自觉执行计生政策,结扎率达100,超生现象也没有了,个别村民自愿只生一个小孩。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城乡互动,促进全市人民群众文明素质的提高

一是大力宣传,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互动发展的局面。在开展“双百万十”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中,通过×××日报、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情况进行大力的广泛的宣传报道,各县(市)、镇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宣传创建活动的典型。同时召开创建活动经验座谈会,组织人员到农村参观学习,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相互促进,互动发展。城镇单位和居民在感受到农村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的热情,深受鼓舞,也加大了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小区的活动,投入资金建设文化娱乐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如×××花园小区,经常组织住户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和文艺比赛等,活跃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二是城市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创建精神文明活动中,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也出钱出物或从技术上为农村生态文明村建设出力。有些单位送书送技术,为农民送上精神食粮,有些单位送去水泥,厕所瓷盘等物资。在全市文明单位中开展“工农手拉手,文明单位助农友”活动,文明单位积极从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有些单位与农村结成对子开展共建活动,出现了军民共建、村镇共建、城村共建等创建形式。

(三)一点体会

1.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作为突破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能事半功倍。在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中,首先确立了真真正正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谋利益的创建新思路。因此,从修路、改水、改厕、建沼气池等作为创建突破口,使农民能得到实惠,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深得农民欢迎,农民对创建活动热情高涨。因此,以为农民办实事好事的形式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适应了当前梧州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需要;适应了农民渴望文明,追求新生活水平需要;适应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自身发展的需要;适应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极具生命力。农民积极投身到创建活动中,甚至能牺牲个人的一 些利益,自筹资金,积极义务投工,毫无怨言。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第5篇

关键词:林业产业建设;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86

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实践与探索,明确了“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在林业产业建设方面自然也不例外。事实证明,建设林业产业的同时,必须兼顾林业生态效益,方可保障生态林业的丰富性,促成林业生态体系的形成与完善,从而带动林业产业发展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生态林业发展的核心理念,也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在发展林业产业建设的同时,促进森林生态文明健康持续的发展,是林业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下面将对其建设路径进行探讨和分析。

1 树立正确的观念

1.1 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发展林业要立足于增加资源、改善生态,满足全社会在物质、文化、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对林业的需要。在发展林业的同时,不仅要考虑林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应该考虑林业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人,所以在建设和发展林业的同时要考虑到农民的收入和合法权益问题,只有树立以人文本的发展观切实改善林业职工的物质生活条件,才能更好的促进林业的发展。

1.2 树立不侵害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

在社会发展中,有的资源是可再生的、有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所以,当下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而是要树立合理的不侵害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当代人在发展中不仅要利用现有的森林资源,而且要保护森林资源,最大限度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这样才能既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为后代人留下了可赖以发展的森林资源。

1.3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的长河中,人与自然经历了一个由和谐到恶化的关系的演变。在农业文明阶段,人们的生产力及其低下,对自然资源尤其是林业资源的利用和开采都处于低级阶段,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逐渐进入了工业文明,生产力迅速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欲望不断加强,于是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始了掠夺式的开采。当代社会的发展也是在重复工业文明的老路子,如果不对这样的方式加以制止,人类文明必将衰落甚至毁灭。所以,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当代人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在林业发展中,不管是开采、培育、造林,都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并及时的做好林业保护和恢复的工作,这样才能促进林业和人类的和谐发展。

2 转变生活方式

工业文明的生活方式以物质享受为标准,这样的生活方式直接导致了高消费、多浪费问题的产生。生态的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破坏了生态的平衡。所以,要倡导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不仅节约也更环保。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在追求物质发展的同时,也更多的追求精神的丰富和满足。不仅满足了当代人的需要,也不会对后代人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所以说,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是人、社会与自然的动态平衡和协调发展。

3 弘扬森林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血脉,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精神支柱。要不断扩大森林文化载体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它的建设和发展要依托当地的历史文化来完成,只有重视当地的文化建设,并加以利用和改进才能使森林文化更加厚重。鼓励森林文艺创作,扩大森林文化对外交流,就不失为一条正确的途径。要认真落实林业救灾扶持政策,特事特办,维护好林业生产秩序,特别是防止乱砍滥伐现象的发生。对于基层清障设备比较缺乏的问题,林业相关部门还应组织人员做好帮扶工作,如疏通河道、清理枯树等。制止乱砍乱伐现象的发生,加强对林业的监督和管理,促进林业生态文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林业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和物质基础,是林业产业化的重要目标。我们要认识到林业产业化的重要性,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林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伟丹.浅谈林业产业化发展及其生态文化建设[J].科技致富向导,2011(27).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第6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要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将其作为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才能更容易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但是我国乡村经济发展期间,还存在很多问题,无法形成科学合理的经济格局,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不能协调发展,为此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引入新型农业机械设备,形成新型的生产模式,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形成我国特色的乡村经济格局。

一、生态文明建设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和谐共存为主要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追求人、社会、资源等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蕴涵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尊重和保护自然的真谛,准确阐述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发展乡村经济过程中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赢。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一)有利于转变落后经济发展观念,改善生活环境

一些村民受到传统观念的限制,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可有可无,甚至认为其阻碍乡村经济发展。在农业生产期间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这种观念会影响到村民的行为,内心抵触生态文明建设,日常生产时可能出现一些破坏行为。事实上,通过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包括气候、土质、地理位置等,选择最适合当地的农作物,一方面可以控制种植难度,减少劳动负担,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经济收益,达到增收的目的,在实行新型种植模式以后,农民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其中。

(二)有利于实现城市乡村环境保护工作相统一

近些年我国越来越重视环保,并采取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同样,在乡村经济发展期间,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式,推动乡村环保事业发展,逐渐缩短乡村与城市的差距,共同向着一个目标努力奋进。

(三)转变乡村原来的农业发展模式

乡村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推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乡村开始调整经济格局,将绿色农业放在首位,转变原有农业发展模式,在保护生态文明的同时发展农业经济,在生产期间减少化学肥料使用,一方面可以减少肥料对土壤的污染破坏,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农作物上残留的化学物质,为人们提供安全放心的食物。

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在乡村经济发展期间,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让两者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站在保护环境的角度上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才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要求。

(一)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农业

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发展观是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的正确的经济发展观,因此在乡村经济发展期间,保证质量的基础上追求速度,要形成新的经济组合模式,不能发展单一的经济模式而要将各种资源组合运用,才能注入新鲜血液,营造一个良性循环,持续推动生态经济发展,同时还要做好推广工作,对于已经破坏的生态环境,则要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治理保护工程,才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后续的乡村经济发展奠定基础。要建设新型农业,就要加强乡村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可循环资源,才能更好地缓解资源紧缺的矛盾。相关部门可以加强新型技术的宣传,深入乡村教授各类新型技术,例如沼气制作技术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乡村的农作物秸秆数量庞大,用于制作沼气可以提供能源,同时避免火烧秸秆引发污染问题,制造出来的沼气用于厕所、自来水改造等,可以实现对水源的净化处理,减少蚊虫繁衍,为农业种植奠定良好的基础,避免出现虫灾。

(二)重视农业技术的研究及创新

要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要从农业生产入手,传统技术存在较多弊端,为此可以加强技术革新,选择关键性技术作为研究对象,例如病虫害防治、农作物研发等,以往的研发工作重点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现阶段要转变思想观念,将提高农作物品质放在首位,推广新型农作物,尽可能提高科技成果转换率。国家应出台相关扶持性政策,给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以足够的资金支持,为农业种植业提供帮助,提高农业收益。

(三)推动农业经济结构改革

现有的农业经济体制存在不足,需要优化改革,首先加强新型农业设备的采购,实现机械化作业,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工业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累积了经验及理论知识,可以将工业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农业经济结构改革中,实现对现有乡村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一方面可以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可以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快速推动农业改革。其次,相关部门则要加强对农业改革的扶持,出台一些合理的鼓励政策,帮助农民购置现代化设备,可以逐渐实现机械化生产,推动农业生产向着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采用机械设备替代劳动力,农民也可以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最后,还要加强对农作物质量的监测,一方面是为了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标准,实现对农作物质量的全方面管控,另一方面可以让农作物更加安全,出口给其他国家,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四)大力发展农业区域化

农业区域化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进程,在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应当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规划。以东北平原地区农业发展规划为例,东北平原以外向型、城郊型农业模式为发展方向,在中部与西部地区根据区域不同条件制定了农业发展计划并达成了区域生态平衡。在东北中部地区,当地采取了以小麦种植为主、畜牧业为辅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优势作物的种植和补充性农业养殖实现区域农业经济协调发展。而在东北平原西部,则充分考虑了当地生态环境恶劣的现实条件,以退耕还林还草为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优先措施,在生态环境改善的基础上发展起了畜牧业,从而实现区域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我国农业区域面积辽阔,不同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水文、土壤等生态条件差异,因此乡村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于当地的生态特色,在践行农业生产规律的基础上做到区域发展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五)建立统一规范的农业生产标准及农产品质量标准

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应当以统一规范的农业生产标准及农产品质量标准对农业市场进行严格规范。首先,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形成制度化的农业生产、销售链条,确保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市场流通都有切实可依的条文规范。其次,有关部门应当做好农业生产的监督管理,以切合实际的法规政策为依据,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等各个环节做好对农产品的质量管控。具体而言,规范化的农业生产管理需要从种苗、种畜检疫购进的源头开始,对机械设备及化肥农药等有关设施用品的功效和质量都做好严格把关,确保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食品安全要求,从而构建起科学化、标准化的农业发展模式。

(六)构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若要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乡村经济发展,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在科学的检疫准入基础上,通过交易制度的完善和销售渠道的拓展带动农业经济发展。农产品交易制度的完善依托于相关法规政策的制定与完善,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为农产品交易提供良好的环境。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拓展,可以借助当今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搭建起广阔的农产品交易平台,从而为买方与卖方提供便捷的渠道服务,提高交易质量与效率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不断优化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型乡村经济发展的方式方法

(一)实施惠民支农政策

通过财政手段优化支持乡村经济发展,应当以惠民性质的农业支援政策为基础,通过农业税费改革、良种补贴以及借助价格杠杆调节农业经济等方式,予以农业生产者财税优惠并减轻经济压力。政策扶助是政府以财政手段支援农村经济建设、促进农业经济效益增长的基础前提,支农政策得以顺利实施,首先需要明确相关部门机构的权责划分,实现支农工作的公开透明,保障各项政策可以切实落实;其次要充分了解农业生产动态,根据地方农业生产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供科学的政策支持;第三要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配合支农政策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增长最大化。

(二)加强农业财政管理

良性的农业财政管理是实现财政手段优化的关键所在,要实现乡村经济增长,必须加强乡镇政府财政管理力度。乡镇政府财政管理的加强,一是要制定规范的财政管理制度,通过工作人员素养的提升,强化乡镇财政管理水平;二是要调整上缴财政金额和支农资金补助,转变市区代为编制预算的财政工作模式,实现财政资金由市区到乡镇的支付转移,将财政主动权交还乡镇;三是要实施透明的乡镇资金流动管理措施,通过公开报账等方式监测财政资金动向,实现报账流程、资金支出的公开化。

(三)加大农业补贴资金投入

在生态文明型乡村建设过程中,应当加大农业补贴的资金投入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重视对农业生产环境条件的营造,实行科技、水利、环保及粮食安全与农业资源储备方面的补贴,以此弥补病虫害、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的损失,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与效率;重视对农业生产及其技术的革新,实行农业收入保险、灾害救济等方面的补贴,以此强化地区农业生产援助,为农业生产提供支持;重视对农业生产者经济效益与合法权益的保障,实行农产品价格、出口及农业生产所需的种子、肥料、灌溉等方面的补贴,以此减少市场形势变化、生产者经济压力等因素对农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为农业生产与农产品贸易提供切实可靠的保障;重视农业生产与生态文明同步发展的平衡关系,实行休耕、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补贴,以此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四)强化农业产业化建设

为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推动生态农业进程,应当不断强化农业产业化建设。首先,加大资金技术投入,研究培育高产高质新品种,推动农商产业基地建设。其次,加大人才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者生产与经营水平,充分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第三,以高品质生产成品为根基,增强农产品交易规范性,加大农商宣传力度,构建出特色农产品市场。同时,利用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拓宽农产品交易渠道,创新农产品交易模式,实现农商产业可持续发展。

(五)突出农业科技推广投入

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加大资金投入,只有把握核心技术才能提高农作产量,财政部门从点、线、面三个层次进行农商扶持,建立农业技术展示区,每个乡镇以科技展示区为核心,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二是选择乡村示范基地,形成以农业科技为核心的示范区,三是支持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使农村形成一个包括技术推广、农民培训、防病治病、信息服务多功能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同时,还应加大农业科研、农民培训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六)突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一是突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在确保重点水利项目建设资金需要的同时,实施“小工程大群体”,投入一定资金广泛开展乡村小水利建设,以普遍增强乡村农业抗旱、防汛、蓄水、灌溉等能力。二是安排结构调整扶持生产资金、农技推广补助资金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用于良种繁育、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病虫害防治以及支持改造中低产田。通过扶持。提高乡村集体统一的功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发挥双层经营积极性,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县乡财政财力有限,支农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当前县(市)财政大多财力严重不足,加之硬性增支因素较多,为保工资兑现,保政权机构正常运转,保教育、社保等重点支出,使得部分地方预算内安排的支农资金远远低于《农业法》的规定,而乡镇财政则更无力直接投入农业。

四、结语

综上,农业经济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为此要加强对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现阶段,国家倡导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乡村经济则要利用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优势,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才能找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平衡点,实现优势互补,逐渐发展节约型及集约型农业,给人们提供安全放心农产品的同时还可以保护当地环境,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梅,代和平,桂峰.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格局优化的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8(08):256+258.

[2]金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格局优化的措施[J].时代经贸,2018,440(15):15-16.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第7篇

关键词:碳汇林;发展策略;生态文明建设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与收入的增加,使人们对生活环境更为关注,环境问题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环保意识开始增强。在此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迅猛发展。温室效应是较为突出的气候环境问题之一,导致世界气候发生了较大变化,厄尔尼诺现象的频繁出现,给各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碳汇林有着良好的固碳作用,可以将大气中CO2固定到土壤、植被中,并释放出O2,缓解温室效应,大力发展碳汇林,是当前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积极举措。

1碳汇林内涵概述

所谓碳汇林,就是为应对全球变暖问题,通过行政、法律、市场等多种方式,加强森林的培育、保护与建设,让公民、企业等都参与到造林中,增强森林的碳汇能力,充分发挥森林碳汇作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碳汇林已经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基本发展战略,在具体发展策略上,包括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加强对森林的管理,做好湿地、林地的保护,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等行为,预防病虫害与火灾等,实现森林面积的扩大与质量的提升,增强森林整体的固碳能力,在改善气候环境的同时,对林区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2碳汇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2.1有助于遏制全球变暖趋势

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为减缓其发展趋势,各国签署了一系列公约、协议,推进减排工作,森林对减排、固碳的作用得到了广泛认可,建设、发展碳汇林,可以起到良好遏制全球变暖的作用。

2.2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从2007年开始,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我国开始将发展林业作为重点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碳汇林建设相关的措施,推进碳汇林的发展。2015年,生态文明法制化建设被提出,绿色、低碳、文明成为建设发展的主要趋势,碳汇林作为承担固碳、减排功能的重要方式,对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2.3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在2015年,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进一步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对工业污染物减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保护的地位不再是从属于经济发展,被提高到新的水平线上。同时,政府作为减排的主要监管部门,环境保护也成为政府政绩考核的指标之一。在此背景下,作为有着突出固碳减排作用的碳汇林,对节能减排目标实现有着重要意义。

3碳汇林发展的有效策略

3.1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相关制度

碳汇林发展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政府作为主要引导者,需要加强对碳汇林的重视,加大对碳汇林发展的扶持力度。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3.1.1加大宣传教育。使群众充分认识到碳汇林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到碳汇林建设中,减少对碳汇林的人为破坏,积极主动地保护碳汇林,为碳汇林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1.2加强政策方面的支持。通过在贷款方面给予一定的鼓励和优惠,对碳汇林建设给予部分补贴等措施,降低碳汇林建设的门槛,减轻种植户的压力,使更多人参与到碳汇林建设中,促进碳汇林发展。

3.1.3完善相关制度。发展碳汇林是一项长期的、庞大的工程,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在此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矛盾,如果没有完善的制度,就会对碳汇林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因此,必须做好相关制度的完善工作,具体内容有:(1)完善基本规章制度,保护碳汇林的权利与利益,并明确对应的义务和责任,使碳汇林建设与发展做到有据可依,避免出现权责混乱等情况,为发展碳汇林创造良好的环境。(2)完善森林补偿制度,制定合理的价格体系与产权规划,补偿碳汇林建设过程中林农受损的利益,减轻或消除其抵触情绪,实行公平透明的交易,减少碳汇林发展过程中的阻碍,促进碳汇林区建设迅猛发展。(3)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全面、可靠的管理体系,将管理责任层层划分到各个岗位,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做好病虫害预防措施,减少乱挖、乱采等不良行为的发生,强化对碳汇林区植被的保护,使其可以健康生长,加速碳汇林区的发展。(4)完善考核制度。考核是评价碳汇林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在考核制度中,制定考核目标设定方式和具体考核执行原则、方式,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考核目标,以此对各级工作人员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详细的考核,发现工作中存在不足并及时改善,督促碳汇林区建设目标的实现,为碳汇林发展提供足够的保障。

3.2做好整体规划,实行市场机制

碳汇林的建设并不能盲目进行,需要通过合理地规划,保证建设的效果,因此,各级政府在发展碳汇林过程中,需要先深入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包括地形坡度、气候条件、土壤、植被覆盖度以及自然灾害等,从整体上进行合理布局与规划,比如,在坡度超过25亿°的地区,适宜种植的树种有马尾松、桉树等;25°以下坡度地区,可以种植经济林果,在取得良好生态效益的同时,提升碳汇林的经济效益。此外,碳汇林发展仅依靠政府支持是极为有限的,其发展速度较慢,因此,需要实行市场机制,将企业、个人引入到碳汇林业中,鼓励其建设碳汇林区,完善碳汇林发展所需的各项基础设施,扩大碳汇林区建设的规模,大力推动碳汇林的发展。最后,在市场机制实行的过程中,从商品林、经济林发展方面人手,使碳汇林业与经济发展间达成良好协调、平衡关系。并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等第三产业,延伸碳汇林的产业链,在确保碳汇林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提升碳汇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3.3提高专业水平,实施科学管理

在碳汇林建设中,为建设高质量森林,提高林木成活率,需要聘请专业的造林人员与施工队伍,根据不同的土质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采取合适的种植改造方案,为碳汇林区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在碳汇林建设完成后,还需要对其实施科学的管理,以加强对碳汇林资源的保护,管理措施主要有:一是做好病虫防疫等工作,根据树种差异以及易发病害等,定期对碳汇林区进行检查与喷施农药,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并在此过程中,及时消除火灾等隐患,使碳汇林区林木可以良好生长。二是做好资源使用的管理,根据市场林木需求实际情况与碳汇林生长情况,合理安排采伐计划,减少乱砍滥伐等情况的发生,实现碳汇林区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