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精准农业市场规模(合集7篇)

时间:2023-08-14 16:41:56
精准农业市场规模

精准农业市场规模第1篇

(20__年5月)

根据省农业厅通知要求和市委领导批示,为掌握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进一步加快鲁南地区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对策,我们组织专门力量,采取全面统计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就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全市国土面积1.1万KM2,总人口8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6万人,耕地783万亩。20__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8亿元,占鲁西南五市的29.5%;粮食、棉花、油料、水果、肉类产品、淡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395.14万吨、15万吨、27.8万吨、152.08万吨、75.35万吨、30.92万吨,分别占鲁西南五市的25.2%、34.7%、16.7%、18.1%、32.2%、55.0%;农民人均纯收入4590元,列五市第三位。——是山东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鸭、金乡大蒜、鱼台大米、北方落叶大乔木的集中产区,常年粮食产量占全省的1/10,淡水产品产量占全省的1/4。——也是全国最大的大蒜种植、淡水产品养殖和味精、氨基酸、淀粉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经济占比水平,决定了——在鲁西南五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和核心作用。

近年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着眼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和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推进战略,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推进力度,全市农产品加工水平快速提升,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生产基地不断膨胀,龙头带动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据调查统计,到20__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85家,年销售收入达到369.7亿元,实现利税33.8亿元,出口创汇4.34亿元。其中,规模较大、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较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各类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达到64家,企业员工6.13万人,拥有固定资产85.67亿元,销售收入达到212.76亿元,年出口创汇2.51亿美元,实现利税18.86亿元。年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量的57.5%和57.8%。按加工原料来源分类,其中粮食加工13家,棉花加工5家,油料加工3家,瓜菜加工8家,造纸和木材加工7家,畜禽产品加工12家,乳制品加工3家,水产品加工3家,中药材、食用菌、甜叶菊、杞柳等其它加工10家;按级别分类,其中部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18家,市级40家,市级以下4家;按销售收入规模分类,1200-5000万元19家,5000-10000万元13家,亿元以上32家。从调查的情况看,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食品加工为主导,以油料、棉花、畜禽产品、水产品、木材加工为骨干的农产品加工经营格局。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由过去以粮食、棉花、油料为主的种植业领域,逐步向瓜菜、畜禽产品、乳制品、木材、水产品以及中药材、食用菌、甜叶菊等特种种植和养殖大农业领域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由初级产品、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延伸。像蒙牛、维维、华龙、华丰、正龙、白象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集团,已进入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

二是农产品加工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推进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加快发展,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加工规模不断膨胀。全市64家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平均固定资产规模达到1.34亿元,平均销售收入达到3.32亿元。以菱花集团、雪花生物化工公司为主的玉米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玉米56万吨;以鲁王集团、利生集团、鲁宝集团和华龙集团、白象集团为龙头的小麦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小麦120万吨;以利丰公司为主的淀粉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淀粉7万吨;以华仙公司、奥星公司为主的甜叶菊加工企业,年生产甜菊糖1000吨;以兖州绿食品公司、邹城呱呱鸭制品公司为加工龙头的肉鸭加工企业,规模快速膨胀,加工能力迅速提升,年宰杀分割肉鸭3200万只。兖州市绿源食品公司今年投资1亿元新上年加工4000万只肉鸭生产线一条,使肉鸭年加工规模达到6000万只,年销售收入可达到7亿元。

三是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提升。立足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着眼市场需求,企业不断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企业的产品档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山东太阳纸业集团与国际纸业巨头强强联合,投资2.6亿美元准备新上一条年产30万吨无菌液体包装纸生产线,投产达产后新增年产值52亿元,利税7亿元。山东臻嘉食品进出口公司今年投资1400万元,新上冰鲜牛羊肉深加工生产线一条,企业年加工规模达到1万吨,销售收入2.16亿元,出口创汇800万美元。山东绿维果蔬汁有限公司投产20__万元,引进国内蔬菜和水果清汁生产线一条,年生产各类系列清汁9000吨,产品畅销上海等国内大中城市。山东方健制药有限公司近年投资2亿元,新上GMP生产线20条,研发中心1处,生产10大类、140个型号系列中药产品,年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带动中药材种植基地5万亩。

四是农产品加工配套生产基地快速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发展,有力带动了区域主导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发展。以金乡宏昌公司、宏泰公司、东远公司、华光公司、鱼台益群公司等一批大蒜圆葱深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全市大蒜圆葱种植基地180万亩;以邹城华源公司、普泰贝尔公司为龙头的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带动邹城、鱼台发展食用菌生产基地680万M2;以兖州太阳纸业集团、中都木业、兰氏木业、三联木业为龙头的木材加工企业,带动全市速生丰产林种植基地90

万亩;以兖州绿源食品公司、邹城呱呱鸭制品公司、微山营养食品公司、湖产品经贸公司为龙头的肉蛋鸭加工企业,带动全市肉鸭养殖存栏900万只,蛋鸭养殖存栏800万只;以华仙公司、奥星公司为龙头的甜叶菊加工企业,带动任城及周边甜叶菊种植6万亩。五是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培植得到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十分注重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品牌的培育、保护和开发,通过提升传统品牌、引进嫁接外地知名品牌、培植开发新品牌,着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培育得到快速发展。20__年,全市有181个农产品通过了国家和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三品”认证总数达到300个,面积158.6万亩。农副产品注册商标达到780件,农产品著名商标认证11件,新增5件。“菱花”牌味精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华仙”、“利生”、“鲁宝”、“微山湖”等17个品牌食品获山东省名牌产品。农业标准化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农产品出口创汇较快发展。金乡大蒜在宏昌、宏泰、东远、华光、山阳等一批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企业的带动下,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迅速扩大、水平快速提升。全县大蒜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35万亩,其中有机基地1.5万亩,20__年全县大蒜出口创汇2.16亿元,占全市农副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52%。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调查情况表明,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以优势主导产业产品为主的精深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但就整体和综合水平来着,无论与外地先进水平、还是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都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资金瓶颈制约突出,投入不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普遍存在着融资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多数企业由于自身资本积累速度慢、能力弱、贷款担保手段缺乏,企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需求矛盾十分突出,有些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建设项目,因资金缺乏不能快速上马;由农产品加工企业性质决定的流动资金季节性需求矛盾突出,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发展商机错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

二是企业生产规模小,档次水平低。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仍然沿用传统和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产业链条衔接不紧密、市场竞争力不强,生产产品初级加工和粗加工产品多,能够抢占领域高地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制高点的拳头产品和优势产品的企业为数少。在全国65家涉农上市公司中,我市仅有太阳纸业集团一家,而仅南京市就有5家涉农上市公司。

三是企业结构不合理,整体加工能力低。从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行业构成看,粮棉油和畜禽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多,瓜菜和果品加工企业数量少,瓜菜和果品精深加工几乎是空白。在全市64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中,粮棉油加工18家,占28.1%;而瓜菜加工企业仅有8家,占12.5%,且多数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像大蒜圆葱、淡水产品、果品是我市最具特色、最具规模的优势产品,但目前加工转化能力特别是精深加工能够很弱,有些几乎是空白,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优势农产品产业链条的延伸、产业效益的提升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四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和专门的研发经费,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产品为数极少,企业瞄准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不强;各级政府对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机制不完善、科研队伍人才资源作用发挥不充分、科研创新能力弱,农产品深加工业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据调查,全市除20家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建有专门研发机构外,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和专业研发人员。

五是市场开拓手段落后,营销方式不适应。市场营销方式落后,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的现代市场营销方式,像电子商务、连锁、产销直挂等还没有得到较快应用,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信息搜集不及时,特别是对品牌农产品的培育、开发和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特别是通过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直接进军国内外大市场、与国内外大客商进行洽谈合作的渠道不畅、实力不足。

六是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产业链条不紧密。主要表现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发育滞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接关系松散,“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种养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推广普及的面还很小,没有真正形成围绕区域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发展,大市场带动大龙头、大龙头带动大基地、大基地联接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格局。一方面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因缺乏稳定、批量化、标准化的原料供给,不敢接受订单和满负荷生产;另一方面,基地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因缺乏龙头企业持续稳定带动,造成价格大幅度波动。这是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面临的重大课题。

另外,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难度加大、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匮乏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滞后等问题,也是制约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根据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立足现有基础,以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加快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手段,以完善政策和投入支撑体系为保障,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发展,快速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规模、产品档次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精深加工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

(一)加强领导,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业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把加快农产品深加工作为促进全市加工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突出重点和重要切入点,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和决策指导。尽快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建议各级政府设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农产品加工业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决策、协调和调度、指导。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产业体系。立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基础,着眼长远发展,加快制定全市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粮食加工、棉花加工、油料加工、瓜菜加工、果品加工、木材加工、畜禽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专业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业产业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业聚集度。

(三)突出重点,积极培植农产品骨干加工龙头企业。围绕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加工能力,集中资源、集中投入、集中帮扶,尽快做大做强、做优做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骨干龙头企业。提升食品加工企业、优化棉纺加工企业、膨胀畜禽加工企业、加快发展瓜菜和果品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业,以菱花、雪花集团公司为主,继续扩大规模,坚持高端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产业基地。棉纺加工业,以樱花、德源

、双龙公司为主,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创新产品,形成年销售收入30亿元产业基地。畜禽产品加工业,以绿源、嘉隆、臻嘉、恒达公司为主,膨胀规模,提升档次,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的产业基地。瓜菜和果品加工,以宏昌、绿维、山阳公司为主,立足现有资源基地,瞄准国内外高端市场,加快建设高水平生产线,形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的产业基地。(三)配套政策,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围绕促进和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根据中央、省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快制定含金量高、扶持力度大、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体系,从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费用优价、用地优待、配套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

精准农业市场规模第2篇

作者:张艳芳 单位:唐山市农业广播学校

目前,乐亭县吉祥寺村的祥瑞生态园、故里生态观光园和赵蔡庄试验示范生态农庄获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观光采摘园)称号,年接待游客7万多人,实现收入100多万元。他们通过发展种养特色农业和和特色餐饮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水平,农民人均年收入过万元。乐亭现代农业产业园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之中,它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充分体现了园区的示范性、引导性、观赏性、休闲性。(二)唐山沿海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农产品市场化和外向化程度还不高乐亭县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冀东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县果菜产品的80%通过冀东果菜批发市场销往京、津、沪等全国26个省、市、区。水产品市场部分主要通过水产品批发市场面向市内销售,大部分淡水鱼通过中间商销往东北、内蒙古等地,出口品种以红鳍东方鲀、章鱼等为主,主要出口日本、韩国。畜产品销售以经济人或中间商为主,由于检测手段和生产标准化程度的制约出口外销受到限制。虽然沿海县的市场化和外向化走在了全市的前列,但与山东烟台等地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如市场渠道还显狭窄,层次较低。烟台市已形成出口带动新型农产品的发展态势,而唐山沿海地区只有几个水产品和蔬菜加工出口企业,规模相对小,出口量相对不高。2.设施农业的设施水平还比较低在海水水产养殖中,池塘标准低,养殖效率差;工厂化养殖发展不稳定,占海水养殖的4.5%,与同样环渤海的烟台市比较要低15个百分点。在设施菜生产中,尽管沿海4县(区)设施农业所占比重较全市平均水平高出了8个百分点,但也只占了47%,并且在设施菜中,日光温室也仅占到了三分之一多,高标准大棚还不多。在养殖业中,生猪和皮毛动物的农户散养还占有一定比例,即规模养殖率不够高。3.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升唐山市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可烟台市达到了13家。与烟台相比,农产品加工业滞后,深加工能力弱,目前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未经加工的原产品占了销售产品的绝大部分。虽然沿海4县(区)农民各类专业合作社达到了527个,但规模尚小、利益联结不紧密,带动作用在大多地方不明显。农民收入多来源于种植、养殖和附加值很低的农产品加工。在品种和类型上也以普通的居多,高端精品农业尚处在起步阶段。4.品牌化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唐山沿海地区4县(区)特色农业品牌注册情况:水产品注册品牌6个,蔬菜注册品牌19个,畜牧业注册品牌11个,和同样沿海地区的烟台相比,数量少,品牌基地生产规模小,在市场上叫得响、立得住的知名驰名品牌少,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分量轻,难以形成国家重要农产品集散地。除品牌因素外,生产规模也是农业发展滞后的因素之一,没有大规模的生产,吸引不了大的客商,大的市场形成困难,反过来就会直接影响到农业的生产。5.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和先进地区相比,农业科技投入还显不足。烟台市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引导龙头企业与部级科研院所合作,围绕新品种德育、新技术推广等组织科研攻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7个,而唐山市只有2个;农业科技推广队伍部分人员素质较低,且不稳定。现有部分人员专业水平低,不能适应现代种养殖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乡镇村农业技术人员专业不对口问题有一定比例的存在;农村信息化进程不快,在城市已普及的计算机网络,在农村还显不足。2011年12月份在对唐山11个县12个行政村124户进行的调查中了解到,网络普及率28%,沿海滦南、乐亭、丰南3县(区)被调查的24户中,只有6户实现了计算机上网。

涧河河口以西至冀津东部交界处的池塘和滩涂为泥质底,水质浑浊、饵料丰富,非常适合南美白对虾、毛蚶的养殖。其次,要促进产业升级。依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确立了如下三方面的发展对策。一是按照海水养殖功能区分布规划,确定适宜开展各具体品种养殖的产业集聚区,科学利用海洋上、中层和底质资源,开展立体养殖模式的研究与推广。二是对现有海水养殖池塘进行改造升级、提高设施标准,充分利用池塘养殖水体空间,发展多品种生态健康养殖,并在条件适合的地区适当增加精养的面积,把生态养殖和高效精养有效地结合起来,做到“宜精则精、宜粗则粗,精养、半精养和混养”齐发展。三是通过技术改造和成套技术的推广应用,发展工厂化集约养殖,特别是高密度封闭式循环水养殖,逐步实现工厂化养殖向工业化设施渔业发展,提高工厂化集约养殖水平。2.设施菜生产重点加快日光温室建设,提升沿海设施菜发展质量和水平。蔬菜生产在保证现有蔬菜种植面积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减少露地菜种植面积,增加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特别是高标准日光温室的比重,提高生产效益。通过示范基地和标准园建设,推动生产布局向“一村一品,一乡一品,数乡一品”转变,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商品性强的蔬菜产业种植区。加快培育主导产品,不断壮大特色产业,着力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在抓好乐亭县省级蔬菜产业发展示范基地的同时,加大对丰南、滦南县市级蔬菜产业发展示范县的建设,培育蔬菜产业重点乡镇,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档次。3.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跨越。以国家补贴扶持的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为契机,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建设。据笔者对生猪的调研了解到:2012年上半年,规模较大,管理、防疫比较到位的养殖场,一头猪的利润是100元。育肥户是赔钱的,因为仔猪较贵、用料涨价。中间的视规模和管理情况的不同收益各不相同。下半年市场预测生猪要涨价,管理好的每头猪的利润是100~200元。所以养猪还是要有规模,同时防疫和管理技术跟上是有利润空间的。在巩固奶牛全部实现规模养殖的基础上,提高生猪、珍惜皮毛动物规模养殖比例。加强养殖场备案管理和档案管理,完善、健全养殖档案,实现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达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目的。实现畜牧业总体生产水平明显提高、畜产品供需基本平衡、畜产品质量安全可靠、资源开发利用适度4大目标,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生猪、奶牛、皮毛动物,一方面是沿海4县(区)现实的养殖构成,另一方面也是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加快良种繁育和优质饲草饲料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奶牛、生猪、蛋鸡和毛皮动物等优势养殖业,扩大肉鸡、肉牛、肉羊养殖规模。推进集中饲养、规模饲养、绿色饲养,发展标准化养殖场,完善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京津优质(无公害)肉类等畜禽产品生产供应基地。”4.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形成的一个具有相当需求的市场。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开发集生产、生活、观光、休闲、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形成沿海观光旅游带。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农业一是加强政府引导;二是做好发展规划;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四是依托资源,突出特色;五是加强对休闲农业旅游村镇(企业)分管领导、乡村旅游点经营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六是实现产业化经营,发展地方特色农业。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一是依托现代农业重点项目,有针对性地选择招商对象,提高招商质量;利用外资,采用全面招商与重点招商相结合的办法,加快沿海特色农业与国际接轨;三是探索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吸引内资,通过入股、联合等合作方式,吸引外来资本、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建设。面向京津发展食品加工业,将沿海地区的特色农业建设成为京津等一线城市有影响的食品生产和加工基地。特别是发展规模大、势头猛的大宗农产品,需要精深加工来消耗原材料,带动农业生产的延伸和发展。例如,乐亭县有大面积的桃树种植,每年的桃果实生产量大、上市集中,而该果实又不耐贮藏,只有发展桃子精深加工,才能将农民种出的桃果实尽快消耗掉,提高其产品附加值。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并与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搭建小生产走向大市场的组织通道。根据沿海地区特色农业的类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放宽政策,在信贷、登记注册、税费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组织农民与龙头企业对接,把更多的农户纳入产业化链条。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沿海地区特色农业市场竞争力加强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基地是品牌的生存之本,也是品牌建设的基础。打造安全化、优质化、标准化农产品基地,进行原产地标识和产地产品认证,开展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的基地认定,培育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培育和引进行业领军企业。加强沿海特色农产品自有品牌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加大品牌培育力度,积极申报部级、省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主推同种(类)产品同一商标,共享同一品牌。引进国内或国外行业巨头,借助外力开展精深加工,提升品牌档次,丰富产品品种,提高市场竞争力。建立品牌营销网络。开设“特色农产品指定专营店”,实施连锁经营和指定专卖。指定专营店进驻超市、大型商场和繁华商圈,首先在京津冀开设发展,逐步向全国和海外扩展。变名品为精品,以精品占领市场,占有市场高端客户群体。加强品牌宣传与推介。广告宣传与媒体推介相结合,积极举办和参加各种农交会、博览会和农超对接会。

精准农业市场规模第3篇

精准乡镇化是在城市化率较高,农村常住人口相对较少的情况下进行的,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农村人口居住环境,使农村人口享受到城市服务,提升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是城市化率逐年提高,农村人口逐年向城市转移,为精准乡镇化发展创造了人口条件。精准乡镇化不是城市化,实质是农村现有常住人口聚集一起居住,规模只能是相对较小的,而且还要严控“房地产”化。推动加快发展重点城市群,推进都市圈同城化建设,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特别是明确提出了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的战略任务,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19个城市群成为承载发展要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空间,承载全国78%的人口。未来将以重点城市群发展为动力,推动新一轮的城市化,城市化率逐年较快提升。出台了有力政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城市便捷落户,探索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资源有偿转让,使土地等农村农业资源更加集中,以便农村产业化发展。以上这些政策措施都会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入,减少农村人口,为精准乡镇化发展减轻负担,释放动能。

二是农村产业化发展已有了一定水平,而且还在进一步做大做强,为精准乡镇化提供了产业条件。精准乡镇化需要通过农村产业化解决农民的就业和收入提升问题,目前我国农村产业化在长期政策推动下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等国家战略推动下,农村产业化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农村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和模式是参照工业化的思路和模式来进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建立起了部级、省级、市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我省为例,目前已创建10个部级、119个省级、55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农业县实现了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覆盖,基本实现“一县一园”,形成了部级、省级、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梯次发展格局。更为重要的是农民市场化观念在增强,支持土地流转发展乡村产业化的意识很强烈,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致富奔小康的愿景很高涨。这些都为推动精准乡镇化、农村产业化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三是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日趋成熟并广泛普及运用,这为精准乡镇化提供了精准的技术支持。乡镇化是在精准下推动的,而不是盲目的,是建立在对全镇全乡各种人口数据、农村“三权”(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数据、当地产业发展规模等经济数据准确掌握并精准运用基础上的。这一系列庞大数据要精准运用到乡镇化建设上来,没有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作支撑是难以实现的。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状况

精准乡镇化的具体操作模式:(一)在房屋置换方面

现有乡镇政府周边已建立起相对比较完善的科教文卫体系及政府服务体系和一定程度的商业形态,要充分利用这已有的基础,此外农村产业化建立起来了产业园,吸纳了一定农村劳动力就业。精准乡镇化要以乡镇政府为中心或以新建立起的产业园为中心,或者各自都有一定数量布局,按常住人口的房屋面积来拆来建,乡镇化要新建的房屋是和农村常住人口现有房屋面积数是大致相等的,建立起十个左右(根据各个乡镇常住人口不同而有所区别)中型社区。常住农村村民以家庭为单位以登记确权的农村“三权”(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按照统一的标准置换一套与原村里房屋面积相当的房子居住(当然有一定最高面积限制和最低面积保障)。仍拥有农村户口且拥有农村“三权”人员长期在城市居住,在城市拥有房屋的不在乡镇社区分房,所享有的农村“三权”权益在农村产业化中通过多种形式获得更多的收益来进行弥补。仍拥有农村户口且拥有农村“三权”人员长期在城市居住,在城市没有房屋的可以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置换房屋和不置换房屋,两者的获益一定是要相等的,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矛盾产生,避免各种相关问题产生,才能使精准乡镇化顺利推进。

(二)精准乡镇化是建立在农村产业化基础上的,特别是精准乡镇化就伴随着农民“三权”利益的最大化实现。精准乡镇化有两个重要功能,一个是让农民就地享受到城市化居住环境、居住服务,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实现农民“三权”

精准农业市场规模第4篇

精准乡镇化是在城市化率较高,农村常住人口相对较少的情况下进行的,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农村人口居住环境,使农村人口享受到城市服务,提升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是城市化率逐年提高,农村人口逐年向城市转移,为精准乡镇化发展创造了人口条件。精准乡镇化不是城市化,实质是农村现有常住人口聚集一起居住,规模只能是相对较小的,而且还要严控“房地产”化。推动加快发展重点城市群,推进都市圈同城化建设,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特别是明确提出了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的战略任务,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19个城市群成为承载发展要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空间,承载全国78%的人口。未来将以重点城市群发展为动力,推动新一轮的城市化,城市化率逐年较快提升。出台了有力政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城市便捷落户,探索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资源有偿转让,使土地等农村农业资源更加集中,以便农村产业化发展。以上这些政策措施都会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入,减少农村人口,为精准乡镇化发展减轻负担,释放动能。

二是农村产业化发展已有了一定水平,而且还在进一步做大做强,为精准乡镇化提供了产业条件。精准乡镇化需要通过农村产业化解决农民的就业和收入提升问题,目前我国农村产业化在长期政策推动下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等国家战略推动下,农村产业化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农村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和模式是参照工业化的思路和模式来进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建立起了部级、省级、市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我省为例,目前已创建10个部级、119个省级、55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农业县实现了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覆盖,基本实现“一县一园”,形成了部级、省级、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梯次发展格局。更为重要的是农民市场化观念在增强,支持土地流转发展乡村产业化的意识很强烈,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致富奔小康的愿景很高涨。这些都为推动精准乡镇化、农村产业化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三是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日趋成熟并广泛普及运用,这为精准乡镇化提供了精准的技术支持。乡镇化是在精准下推动的,而不是盲目的,是建立在对全镇全乡各种人口数据、农村“三权”(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数据、当地产业发展规模等经济数据准确掌握并精准运用基础上的。这一系列庞大数据要精准运用到乡镇化建设上来,没有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作支撑是难以实现的。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状况

精准乡镇化的具体操作模式:(一)在房屋置换方面

现有乡镇政府周边已建立起相对比较完善的科教文卫体系及政府服务体系和一定程度的商业形态,要充分利用这已有的基础,此外农村产业化建立起来了产业园,吸纳了一定农村劳动力就业。精准乡镇化要以乡镇政府为中心或以新建立起的产业园为中心,或者各自都有一定数量布局,按常住人口的房屋面积来拆来建,乡镇化要新建的房屋是和农村常住人口现有房屋面积数是大致相等的,建立起十个左右(根据各个乡镇常住人口不同而有所区别)中型社区。常住农村村民以家庭为单位以登记确权的农村“三权”(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按照统一的标准置换一套与原村里房屋面积相当的房子居住(当然有一定最高面积限制和最低面积保障)。仍拥有农村户口且拥有农村“三权”人员长期在城市居住,在城市拥有房屋的不在乡镇社区分房,所享有的农村“三权”权益在农村产业化中通过多种形式获得更多的收益来进行弥补。仍拥有农村户口且拥有农村“三权”人员长期在城市居住,在城市没有房屋的可以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置换房屋和不置换房屋,两者的获益一定是要相等的,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矛盾产生,避免各种相关问题产生,才能使精准乡镇化顺利推进。

(二)精准乡镇化是建立在农村产业化基础上的,特别是精准乡镇化就伴随着农民“三权”利益的最大化实现。精准乡镇化有两个重要功能,一个是让农民就地享受到城市化居住环境、居住服务,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实现农民“三权”

精准农业市场规模第5篇

(一)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干旱缺水成为制约*农业快速发展的最大瓶颈,尚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农业生产有机肥投入不足,土壤贫瘠,营养失衡,农作物产质量难以有效提高。

(二)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北部和旱腰带地区还存在一定面积的低产粮田,小麦品种多乱杂问题依然突出,粮食单产提高幅度不大;设施蔬菜和特色产业规模过小,反季节精细菜供应不足;苹果优质率、商品率不高,中早熟品种比例偏小;畜牧业发展缓慢,在大农业中比例偏小,对种植业支撑作用不强。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加工转化能力和市场拉动能力不强;优势农产品在加工、储藏、包装、品牌建设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工作相对滞后,缺乏市场竞争力。

(四)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农民经营观念落后,管理粗放,缺乏商品生产意识、质量效益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先进技术覆盖率和机械化作业率不高。

(五)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业发展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投入严重不足,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难以有效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难以有效提高。

(六)农民收入水平较低。2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全国平均水平低1250元;较*市平均水平低1701元;县际间发展不够平衡,*区高出*县1371元。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我市各级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核心,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迅猛发展,20*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24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11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2.2%和20.5%。

(一)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已成为闻名全国的优质苹果基地、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西北地区最大的蔬菜和奶畜基地。20*年,全市粮食总产204.9万吨,产值40.6亿元;水果总产388.4万吨,产值72.8亿元;蔬菜总产286.5万吨,产值67.5亿元;肉蛋奶总产74.5万吨,牧业产值61.6亿元,四大产业产值占到农林牧渔总产值的93.7%,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9.6%。

(二)基地建设初具规模。通过大力实施科技增粮工程,初步建成了关中优质小麦、高产夏玉米产业带和渭北春玉米粮食产业带。通过积极推广果园四项关键技术,初步建成了渭北绿色苹果基地和南部时令鲜果基地,*苹果获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域产品保护。通过积极推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初步建成了南部奶畜、瘦肉型猪、笼养鸡及北部肉牛、肉羊、肉兔六大畜牧养殖基地和渭北优质牧草基地。通过加快发展设施栽培,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初步建成了咸宋路和西宝高速沿线“V”字形反季节精细菜、沿渭清水莲菜、辣蒜、食用菌和渭北脱毒马铃薯等五大蔬菜基地。

(三)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坚持“发展产业化就是发展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外抓招商引资,内抓培育壮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3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5家,建成部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1、市级重点龙头企业75家。

(四)流通体系日趋完善。全市现有果菜营销重点企业41家、果品专业市场66个、蔬菜专业市场44家、机械化储藏冷库90余座,*新阳光等五家市场被确定为农业部鲜活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龙泉市场被确定为省级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

(五)农业标准化稳步推进。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目标要求,制定完善了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等一系列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建成了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74个、国家绿色果品基地118万亩、欧盟有机认证苹果基地3200亩、苹果良好农业规范基地2.3万亩,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苹果)180万亩,认证国家无公害农产品29个,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2个。

(六)一村一品亮点纷呈。以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创建区域优势品牌为核心,积极组织实施一村一品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全市共建成一村一品示范村354个,其中省级示范村160个,市级示范村100个,20*年省级示范村主导产业总收入17.4亿元,主导产业收入比重达到78%以上,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918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407元。培育形成了一系列一村一品知名品牌,涌现出了一系列一村一品先进典型,一村一品板块经济初具雏形。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原则,发挥区域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升级一村一品,推进形成板块经济;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推进农产品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市场化营销,不断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效益,全面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促进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注重效益原则。实现主要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生产。

——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原则。深化结构调整,突出区域特色,培育优势特色主导产业。

——坚持板块推进,培育品牌原则。以一村一品为抓手,形成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发展态势,提高产业聚集度和产品知名度。

——坚持依靠科技,集约经营原则。大力推广种植业高产创建、畜牧业规模养殖、果业提质增效、蔬菜设施栽培等先进生产模式,不断提高科技入户率。

——坚持龙头带动,产销互动原则。形成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联结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建立起稳定的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产业链条。

——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原则。坚持产业发展与资源保护并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主要目标

——粮食单产稳步提高。2013年粮食面积稳定在600万亩以上,单产达到367公斤,总产220万吨以上。

——果业实现提质增效。2013年水果规模发展到400万亩,水果总产400万吨,其中苹果330万亩,产量350万吨,优果率达到78%以上。

——畜牧业规模快速扩大。2013年牛存栏54万头,其中奶牛存栏23万头;猪存栏200万头,羊存栏110万只,家禽存栏1400万只。肉类产量28万吨,禽蛋产量10万吨,奶类产量80万吨,建成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场)800个以上,专业村镇规模养殖比例达到45%以上。

——设施蔬菜迅猛发展。2013年蔬菜面积达到130万亩,总产350万吨,其中大棚蔬菜基地规模达到20万亩。

——龙头企业不断壮大。2013年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达到28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15家、收入过5亿元企业3家,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80%以上。

——流通体系日趋完善。2013年农产品流通企业总数达到90家,流通业对农民增收贡献率每年提升一个百分点。

——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13年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500个,农户覆盖率80%以上,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完整的农民合作组织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2013年无公害蔬菜、水果规模达到80%以上,无公害畜禽规模达到50%以上,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10元,年均增长14.5%,确保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三)发展思路

——坚持一个根本。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根本,努力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实施三大战略。一是提质增效战略,大力实施粮食单产提高工程、绿色果品工程、畜牧富民工程和蔬菜增收工程,坚持一村一品发展方向,引导农产品加工、流通、储运等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着力构建跨区域、大范围、集约化支柱产业,努力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带,不断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二是龙头带动战略,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外抓招商引资,内抓改造提升,拓展产业链、完善利益链、健全组织链、强化服务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功能。三是占领市场战略,以市场为核心,以企业为龙头,以技术创新和质量管理为手段,以名优产品营销为重点,着力抓好产品推介和产销衔接,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和精品战略,努力提高*优势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实现五大突破。一是粮食单产实现新突破,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增加总产,为结构调整腾出更大空间。二是果菜效益实现新突破,通过提高品质、扩大规模,全面提升果业和蔬菜产业科技含量和效益。三是畜牧养殖规模实现新突破,围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加快转变养殖方式,促进畜牧业规模扩张。四是农产品加工实现新突破,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落实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粮油和肉蛋制品精深加工,开发果脯果干系列产品和净菜加工包装,加快奶制品和果汁产品升级扩能,努力构建农产品大生产、加工大、大流通产业格局。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新突破,按照“生态、绿色、安全”要求,突出源头治理、标准生产、质量检测、市场监管四个关键环节,确保农产品安全生产、放心消费。

四、发展农业产业化主要任务

(一)精心实施四大工程

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大力实施粮食单产提高工程、绿色果品工程、畜牧富民工程和蔬菜增收工程,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做优做强主导产业,实施产业提质增效,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大力实施粮食单产提高工程。按照“良种引路,良法跟进,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的思路,突出抓好小麦、玉米两大作物,不断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大力推广良种统供、测土施肥、科学播种、旱作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五项关键技术,扎实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2013年粮食单产达到367公斤,较20*年提高47公斤,总产220万吨,增加15万吨。

优化粮食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粮食区域布局,调减北部低产小麦面积,扩大春播地膜玉米面积,着力建设南部高产小麦和夏玉米生产基地,开发建设北部高产春玉米生产基地,2013年全市小麦面积稳定在310万亩以上,单产达到340公斤,总产稳定在105万吨,玉米面积稳定在260万亩以上,单产达到420公斤以上,总产稳定在110万吨以上;精心实施种子工程,加快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良种引进繁育,建设一批综合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和新品种示范展示园,建设高质量粮食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完善种子加工设备和仓储库房配套建设,建立健全种子质量检测体系,加快良种更新步伐,实施良种统繁统供,着力提高良种应用覆盖率,2013年优质小麦和优质专用玉米推广比例达到100%。

积极实施“吨粮田”建设工程,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快南部灌区百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建立小麦、玉米“吨粮田”核心区300万亩;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改善土壤品质,提高土地产出率,2013年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100%;积极推广小麦“四改”技术和玉米“四改一增一晚”技术,加快实施旱作农业栽培技术推广项目,着力提高科技增粮能力;扎实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建立一批小麦、玉米百亩核心攻关田和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实现小麦亩产500公斤、夏玉米亩产600公斤、春玉米亩产800公斤以上创建目标,推动区域大面积平衡增产。

大力实施绿色果品工程。按照“适度扩大规模,着力提质增效,转变生产方式,推进果畜结合”的思路,积极推进果业生产标准化和管理规范化,全力提高优果率。在北部苹果优生区实施退耕扩果、畜牧促果、科教兴果、全民抓果战略,压缩低产粮田、开发荒山荒坡,着力扩大绿色果品基地规模,旱腰带及其以北地区每年新栽果树10万亩以上,到2013年七个苹果基地县人均果树1.5—2亩,全市建成标准化果品基地150万亩。在兴平、三原及旱腰带地区重点发展葡萄、鲜桃、石榴等时令鲜果,2013年建成优质时令鲜果基地70万亩。

大力推行果园减密度、改树形、强拉枝、有机肥、标准化、无公害等关键技术,加强新增果园标准化管理,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加效益。加强新品种选育和良种苗木繁育,在礼泉扩建果树种苗扩繁圃,在其它果业基地县新建6个200亩的果树种苗扩繁圃,加快老果园更新换代。开展苹果标准化示范园建设和认证,促进绿色有机果业发展,加快建设“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生态果园,推动果业大县优先发展畜牧业,以畜促果,良性互动,全市建设有机果品示范乡7个、生态果园示范村50个、有机苹果标准化示范基地1万亩。大力推广果园病虫害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果品品质,到2013年全市苹果优果率达到78%以上。

大力实施畜牧富民工程。按照“板块推进,规模扩张,标准化养殖,良种化繁育”的思路,以稳定奶业、发展生猪为重点,着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积极实施畜牧大县建设战略,大力推行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模式,积极推进优势畜产品基地建设,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聚集度,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畜牧业。

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积极推广礼泉白村“果畜沼”生态养殖模式、正大标准化养殖等科学养殖模式,积极实施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在发展奶牛方面,积极扶持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场),每年新建千头奶牛养殖小区(场)10个、300头以上奶牛养殖小区(场)50个,到2013年建成千头奶牛示范场(小区)50个、300头以上的标准化奶牛场(小区)350个。在发展生猪方面,积极建设万头生猪养殖示范村,提倡果园养猪和家庭适度规模养殖,推广武功县自然养猪技术,到2013年全市建成百万头生猪大县2—3个、万头生猪示范村40个,5000头以上的专业村80个、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场)200个以上,专业村、专业乡规模养殖率达到50%。在发展肉牛方面,以北部五县为重点,积极扶持年出栏300头以上秦川牛育肥场和出栏1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形成肉牛养殖集中产区。在发展羊产业方面,以奶山羊发展为重点,推广10只以上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建设养殖专业村。在发展家禽方面,重点扶持养殖大县发展存栏5000—10000只以上的蛋鸡养殖场(户)和出栏10000—20000只以上的肉鸡养殖场(户),提高家禽规模化养殖水平,在渭城区建设2000万只肉鸡基地。积极发展人工种草和秸秆青贮,到2013年全市牧草保留面积达到100万亩,秸秆青贮量达到200万吨以上。

完善畜牧良种繁育体系,在旬邑、兴平各建设1个基础母猪存栏1000头以上的原种猪场,全市共建成基础母猪存栏1000头的扩繁场5个、基础母猪存栏600头以上的商品代场40个。积极实施奶牛良种补贴项目,开展奶牛登记建档,建立高产奶牛核心群,加快良种奶牛扩繁。积极实施三原奶山羊良种繁育场和淳化莎能奶山羊场改扩建项目,使其基础母羊存栏达到500头以上,带动奶山羊产业快速发展。

加强疫病防控和投入品监管,完善市县动物疫病控制和卫生监督基础设施,加大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力度。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预案,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处置能力。建立完善畜禽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强化畜禽养殖档案管理。加强对饲料、饲料添加剂及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管,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大力实施蔬菜增收工程。按照“布局区域化、品种优良化、栽培设施化、管理标准化”思路,以*、三原、*、渭城、兴平、武功基地县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栽培,引导蔬菜产业向现代化、规模化、设施化、安全型方向发展。巩固建设西宝高速和咸宋路沿线以日光温室为主的“V”字型绿色蔬菜长廊;开发建设以彬县、*、旬邑、淳化为重点的北部绿色蔬菜产业带;加快建设以渭城、兴平、武功为重点的*渭河北岸百里清水莲菜产业带。每年新增大棚蔬菜2万亩、新增清水莲菜3万亩,到2013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30万亩,发展大棚蔬菜28万亩、清水莲菜10万亩。

加快蔬菜种苗繁育体系建设,在*建设工厂化蔬菜育苗中心2个,在*、三原、*、渭城、兴平、武功6个基地县建设专业化育苗站180个,实行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确保种苗专业化生产和供应。加快蔬菜示范园建设,在6个基地县各建1个占地100—150亩的高标准、高产出、高效益蔬菜科技示范园,重点开展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示范,辐射带动全市设施蔬菜产业快速发展。

(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以农产品加工流通转化增值为核心,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全力优化投资环境,落实扶持政策,外抓招商引资,内强培育壮大,积极吸引国内500强企业、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国外企业来咸投资,重点引进建设粮油食品精深加工、肉蛋制品精深加工、果品配送加工、净菜包装等企业,开发面包饼干及速冻面食品、酱醋调味品、肉食制品、禽蛋加工品、果脯果干等系列产品;支持加快兴平丰益粮油深加工、永寿雨润10万头肉牛初加工等重大项目建设,促其尽早投产运行;支持引导通达果汁、鲁洲生物、自强面粉、神果乳品、*光明等企业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技术改造升级,扩大生产能力,开发系列精深产品,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支持龙头企业资产重组,整合资源,引导企业向优势区域聚集,向产业集群基地集中,加快形成集群式、园区化发展新格局,着力培育七大农产品加工物流企业群,即以礼泉通达、乾县海升为代表的果汁加工企业群,以*光明、红旗、金桥为代表的乳品加工企业群,以兴平鲁糖、西瑞、金龙鱼、康师傅为代表的粮油加工企业群,以礼泉软香酥、心特软、子祺为代表的副食品加工企业群,以咸果集团、*溢辉、*惠远为代表的鲜果物流企业群,以新阳光、泾云现代为代表的蔬菜物流企业群,以三原正大、铁骑力士为代表的饲料加工企业群。到2013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80家,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建成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15家、收入过5亿元企业3家。

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建立银企合作长效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加大龙头企业信贷投放额度,鼓励企业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高原料收购能力。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引导企业在大型批发市场、超市和旅游商品经营场所设立销售专柜和专卖点,实行连锁经营、直销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健全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公司+协会+基地+农户”模式,通过合同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保障企业原料供应,促进农产品生产销售,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功能。

(三)推动一村一品发展

按照“根本在特色,做大在规模,做强在品牌,关键在提升”的基本思路,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推动形成农业区域板块经济。

实施板块推进。以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为重点,培育一批绿色果品、无公害蔬菜、优质畜禽专业村和专业乡镇;以民间工艺和食品加工为重点,培育一批手织布、草编、刺绣、锅盔麻花等专业村和专业乡镇,坚持“集中连片,板块推进”思路,推进特色主导产业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推动一村一品向一乡一业、一县一业转型,力争到2013年,全市建成一村一品示范村1500个,示范村覆盖率达到50%以上,示范村农户覆盖率达到70%以上,建成一乡一业示范乡镇50个,建成旬邑苹果、*蔬菜、武功手工艺品一县一业示范县,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优势产业群和优势产业带。

强化科技支撑。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广泛开展农业先进技术、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专业培训活动,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年培训农民30万人次以上。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在区域内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产品质量,促进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新进展,不断提高一村一品科技含量。按照无公害生产的基本要求,改善生产环境,创建无公害生产基地,引导一村一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质量安全型路子。

强化品牌培育。以特色主导产业为依托,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包装销售上下功夫,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努力打造代表*形象、市场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推行专业化、标准化、商品化生产,面向大城市组织好农产品促销活动,以产品俏销带动产业升级,用3—5年的时间,培育一批在全省有较高知名度、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一村一品品牌。

(四)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完善市场流通体系。按照综合和专业市场相结合、产地和销地市场相兼顾、宏观调控和市场需求相统一的原则,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升级。以鲜活农产品流通为重点,规划建设旬邑、*、彬县、永寿、淳化果品批发市场,兴平、武功蔬菜批发市场和兴平、旬邑生猪批发市场,改造完善*新阳光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泾云蔬菜批发市场、三原惜字恒丰蔬菜批发市场和礼泉西北果品交易中心,加强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建设市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系统,搞好市场物流配送、冷链运输、保鲜仓储等基础建设,尽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运营规范、竞争有序、覆盖主产区的农产品批发流通网络,2013年建成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64个,年交易额90亿元。加快农产品贮藏能力建设,在南部重点建设以兴平果菜储销、武功鑫兴商贸为龙头的蔬菜储藏企业群,在北部重点建设以旬邑川兴、*惠远、永寿好农夫为龙头的果品储藏企业群,2013年,全市果品储藏能力达到120万吨,加快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推进农产品分等分级和规格化包装上市,有效解决农产品集中上市滞销问题。加快网上销售平台建设,落实绿色通道政策,支持发展农产品直销配送业务,规范流通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立农产品销售行业协会,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全市年新增农产品流通企业5家,2013年农产品流通企业总数达到90家。加快供销合作社组织创新和经营创新,提升为农服务水平,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农超对接”,组织实施县镇集贸市场改造工程,加快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市场、大流通。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依托,强化政策扶持,优化配套服务,创新发展模式,完善运行机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2013年全市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500个,社员总户数达到18万户,积极扶持永寿市级示范县合作社建设,建成示范合作社20个以上。各县市区重点抓好一批县级示范合作社建设,组织开展合作社组建咨询、典型培育、政策落实、业务指导、宣传培训等工作;强化合作社服务指导,引导合作社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联结关系,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逐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疏通和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按照生态、绿色、安全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筹建*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进一步健全县级质量安全工作机构,加快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完成*、武功、三原、兴平、乾县、*等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抓好新阳光、泾云现代、惜字恒丰、金元果品等批发市场检测室建设,指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建设产地质量安全检测点,加快形成覆盖产地和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年制修订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10项、组织申报农业“三品”认证50个,建立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基地);严格农资市场监管,杜绝违禁农资生产流通;加强产地监管,推行产地准出,强化市场监管,推行市场准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努力形成有标可依、按标生产、凭标流通的农业标准化局面,切实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放心消费。

五、发展农业产业化保障措施

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需要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共同推动。

(一)加强农业产业化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服务“三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加强组织领导,理清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形成农业产业化发展良好氛围。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农业产业化工作,特别是县级领导要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抓发展、促增收上。强化各级农业产业化工作机构,加强农业产业化组织领导,市上成立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负责牵头组织实施,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扶贫开发办等部门和县市区政府予以配合,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发展农业产业化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作,强化服务意识,共同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完善考核机制。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工作责任制,制订农业产业化发展绩效考评体系,将产业化各项指标纳入县市区领导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并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市上每年对农业产业化工作成绩突出的县市区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落后的县市区给予通报批评,主要领导不得提拔。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坚持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以农民投入为辅助,以金融信贷为主导,努力形成农业产业化发展多元化投入格局。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从2009年起,省财政每年新增5—7亿元产业化专项资金,对粮果畜菜等优势特色产业进行重点扶持,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场大户等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健全和完善良种繁育、市场信息、科技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服务体系,各县市区要积极争取。市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信贷贴息,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每年列支1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和农民培训工作,各县市区也要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市县财政对农业产业化投入增长幅度应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要认真落实中省惠农补贴政策,增加补贴种类,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

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加强银政企战略合作,省农行在未来五年中拟向*投放贷款不少于200亿元,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要稳定和发展农村服务网络,积极扩大涉农业务范围,加大对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农村信用社要发挥为农服务主力军作用,增加农村信贷资金总量,确保农业信贷投放量占到当年信贷总量的70%以上,积极试点推行小额贷款业务,力争每县至少设立1个小额贷款公司。要稳步推进政策性保险工作,逐步扩大保险品种和试点范围,加快建立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协同推进、市场运作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健全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加快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着力改善农业灌溉条件。实施户户通自来水工程,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切实搞好水土保持。加快通村公路建设,实现村村通油路(水泥路)。完善农村电网,全面解决农村用电问题。推进信息入村工程,促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办好各级农业信息网,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加强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

(四)强化科技支撑功能

深入实施咸杨农业产业一体化进程,探索建立科技“特派员”试点制度,深入开展市校合作,充分发挥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带动效应。鼓励支持企业和科技人员、农业技术人才领办创办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经费必须达到科技经费总量的1/3。全面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队伍。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普及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转化率和贡献率。推动农业科技服务从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从单纯的公益向公益与经营相结合转变,建立健全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精准农业市场规模第6篇

一、精准对接主导产业

承德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农业资源丰富,发展后劲十足。宽城板栗、兴隆山楂、隆化有机大米、平泉食用菌、围场马铃薯、承德县国光苹果、丰宁牛奶、滦平道地药材等八项农副产品已经形成知名产地品牌;设施农业、林果业、中药材、畜牧业和休闲观光构成本区域五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

在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跨越的关键节点,农广校作为培育工程的实施主体,牢牢抓住承担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整市推进示范市的难得机遇,把有限的培育资源用在了产业发展需求最迫切、具有农业项目支撑、农民素质提升空间最大的群体。2014年,选择了农业主导产业相对发达的53个乡镇、102个村的8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3个产业园区、45家农民合作社、26家农业龙头企业的2324名生产经营型农民作为首批培育对象,集中优势培训资源,精准发力。经过一年多的持续培育,培育对象中951人从事设施农业食用菌露地蔬菜等种植业生产、445人开办了果园、255人加入专业养殖大军;有1958人加入了农民合作社(占总数的84.4%),其中有41人成为合作社的负责人;有293人申请注册和正在申办家庭农场,有效推动了优势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精准遴选培育对象

根据培育资金等培育资源的有限性和农民培训需求的分散性特点,在经过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承德市精心选择有从事农业主导产业创业计划、扩大农业主导产业规模愿望、求知欲和参加培育欲望强烈的25091名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作为培育对象,分类排序,分期分批滚动培训。在2014年2324名生产经营型培育对象中,家庭农(牧)场主166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135人、种养大户1503人。形成了以农业主导产业为阵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骨干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三、精准对接培训环节

在实施教育培训上,紧密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遵循农民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精准施教。

一是师资队伍与培训需要精准对接。本着既接“天线”,又接“地气”的原则,组建了由知名农业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市县农林牧系统专业技术人员、专职教师和乡土专家组成的高端引领、专业技术培训、实践操作指导、技能绝活传授等四个层次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二是培训教材与培训规范精准对接。组织编写了《北方特色农业高效种植新技术》、《冀北地区农业新技术集锦》等融入本市农业主导产业、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课教材,学习内容更加有针对性,学习效果更为明显。

三是培训形式与农业生产规律精准对接。针对农业生产经营的实战型和季节性特点,在产业园区、合作社建立教学实训基地179个,按照农事季节分段施教,全面推行课堂授课与基地现场讲解相结合、教师授课与学员互动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员动手操作体验相结合、“学校课堂+实训基地”、“农民点菜,专家下厨”、培育对象与专家结对子的教育培训模式,学员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良好的学习氛围已经形成。

四、精准扶持跟踪服务

在培育过程中,坚持认定标准与培育对象产业发展规模、考试考核、综合文化素质等要素精准对接,专家考核评估、领导小组审核确定,过程公开,结果公示,力求精准公正。2014年从2324名生产经营型培训对象中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727人,占培训人数的74.3%。

坚持培育对象与产业技术项目精准对接,将农业重大技术推广项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示范县建设项目、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项目以及产业扶贫开发项目等向新型职业农民集中倾斜,先行先试先受益。

坚持培育对象与扶持政策精准对接,对认定后的新型职业农民建档立卡,作为享受申报项目、贴息贷款、农业担保、跟踪服务的依据,以此扶持培育对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五、精准培育初见成效

精准农业市场规模第7篇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历史沿革 制度构建 土地流转

党的十报告指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以及城市转移,农业经营劳动力供需呈现结构性不平衡的特点;另一方面,留守农村农户经营分散化、零星的土地,无法进行规模化以及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效率低效,而且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土地确权工作尚未完成也给我国农业经营效率的提高提出了挑战。本研究尝试从农业经营模式的历史沿革着手,探讨我国农业经营的模式种类与内涵,为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以及组织化的农业经营制度的构建提供借鉴,为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制度路径。

我国农业经营模式发展历史沿革

从其历史演进来看,我国农业经营模式主要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①: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伊始的个体经营模式。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为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提供了法律依据。之后,农民不但拥有土地所有权而且拥有土地经营权,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第二阶段,农业合作化时期的集体经营模式。之后农民虽然分配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但对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平均化配置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严重效率低下,导致农业生产资料严重短缺,集体经营模式兴起;第三阶段,时期的集体经营。农工业合作社经营模式之后,农业土地政策所有制改革方面又实行了所谓的“三级所有”的制度,掀起了运动;第四阶段,新时期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的经营模式完成了从包产到户到包干到户的双层经营模式的转变。包产到户要求通过生产队统一组织生产任务,进行统一分配、统一核算,农民收入的高低取决于自身经营的好坏以及集体经济的制约;第五阶段,新型农业经营模式阶段。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特点在于生产关系上倾向于规模经营,生产力水平上倾向于集约生产以及精细化生产②。

综上,我们可以对中国农村经营模式的发展进行一个基本的梳理:从生产关系决定的农户经营形式以及经营规模来看,我国农户经营经历了包产到户、兼业农业、专业户到专业大户的发展轮廓;对于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农业经营范式来讲,经历了从粗放经营、集约经营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农业的转变。

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选择与创新路径

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类型。从农业经营的制度形式来看,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兼业户、专业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具体来看:以农业经营包产到户模式为基础的兼业经营的内涵在于将剩余劳动力投入到非农部门的选择过程,季节性与钟摆性兼业是主要表现。从分工角度来看,兼业经营是一种农户经营分工彻底化的重要过渡形式,符合经济学中理性农户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要求;专业化农户是农户兼业经营的重要目标形式,农业兼业经营虽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专业化分工,但是农户主业与副业的经营形式并没有改变土地分散、零散化的局面,土地流转以及集约规模化生产停滞不前,不利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朝向分工明确、集约生产、规模集中的专业户的经营模式是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专业户具有兼业经营不具有的精细分工协作、企业家精神以及市场适应能力;专业大户是专业户发展的重要方向,适度规模经营是专业大户的重要特点,其具有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农业业务素质强、市场意识好等特点,结合了家庭经营与规模经营的优势,通过土地流转以及要素集聚演化而来;家庭农场是农业经营形式的一大创新。家庭农场是家庭从事农业经济活动而衍生的内部分工的结果,融入了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适度规模经营以及企业化管理的重要要素,逐渐演变为家庭农产企业③。

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选择。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选择需要确立重要的参照标准:区域性资源禀赋与地区特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适应性要求以及农业生产市场化以及规模化的基本要求。

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的重要趋势。小农经营模式占据我国农业经营模式的主导地位,而且也会长期与其他的经营模式共同存在。小农经营不必然导致土地利用效率的改善,而规模化土地利用的资源配置能够显著改善土地利用效率。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空间范围之内,规模经营的要求必然淘汰传统的手工农业经营模式,实现规模效应的资源配置效率需要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土地流转自由以及土地的规模化集聚等,小农经济不具备以上特点,所以进行,使得土地自由流转集中,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经营模式发展的趋势。

专业农户+精准农业发展模式选择。农业经营的专业化以及规模化是判断其实现价值的重要标准,我国的基本农业经营模式和国情决定了短期内大规模化的农业制度不能实现,众多中小农户在分散化的土地基础上实行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是发展的重要方向,规模化若不能够取得重要突破,就需要从粗放化的农业经营模式转为集约化的经营模式,实现农户的专业化经营。从实施步骤来看: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以及地域条件,对于分散化小农户、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大农户以及规模化经营水平较高的经营地区,应该区别化处理。规模化以及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应该开展精准农业的试点,建立专业农户精准农业示范区,进而不断推广。在落后的分散化的经营体制之下推行农业信息化的精准管理模式。

并行不悖的多元化农业经营模式选择。生产力发展不均衡,生产关系演进多层次,收入水平、技术水平以及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的差异都决定了我国农业经营方式不能够大一统,而应该实践并行不悖的多元化农业经营模式。现实生活中农业经营模式的发展路径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区域可以尝试发展相同的农业经营模式,同一区域也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点以及不同的政策背景下发展不同的农业经营模式④。现实国情下,小农经济、专业农户、专业大农户以及兼业经营均广泛的存在,但是专业农户的精准化生产是我国的目标农业经营模式,短时期内不能够实现,所以应该允许多元化的农业经营模式的存在,不能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地域差异、资源禀赋差异以及地域文化特色差异而采取“一刀切”的政策。

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实践路径。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实践需要坚持以农户价值实现为基本导向,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及地域特色差异,走规模化、专业化以及精准农业的发展道路。首先,应该根据区域资源禀赋的具体特点选择农业经营的主体以及经营的方式,这就需要考虑到目标发展区域内是否存在土地或者劳动力资源短缺的问题。其次,要选对人。所谓选对人就是发现具有专业化农业经营素养的人才,选对人是农业经营的核心⑤。作为理性经济人,具有专业化素养的农民能够给农业经营组织带来效益的提高以及资本的积累,对农业经营模式的改革带来较强的经济激励效果,有利于实现农业经营全员生态链的锻造,客户个体行动理性带来集体行动不理性的委托人问题。再次,充分把握农业经营模式的生命周期特点,根据其成长的周期制定针对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在起步阶段,农业经营结构单一、功能单一而且发展速度水平比较低,就应该坚持既存的农业经营组织规模;在成长阶段,随着农业经营模式不断成熟,内部资源不断整合、优化提升,机会主义开始泛滥,个体理性导致的集体不理性问题严重,此时应该在组织结构上进行适当调整,考虑到经营者的异质性导致合作的异化。最后,应该大力发展农业企业龙头,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农业经营不是空话,应该走企业管理和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强调农户利益的实在性,在实践中获取价值。

新型农业经营模式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

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现代农业进入战略化结构调整,我国新兴农业经营模式尤其是以龙头企业以及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村合作社等发展模式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也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很多体制机制障碍⑥。

土地管理制度不健全。我国土地所有权归属集体所有,农户仅仅享有土地部分承包经营权,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某些成熟的试点地区推行土地物权化、长期化以及流转的改革,但政策不到位以及旧有的按照人口调整土地的观念阻碍了农民的积极性,因为缺乏对未来土地增值以及收益的有效预期,土地流转的意愿不强,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经营模式规模化的重要障碍。此外,国家对农业生产建设性用地管制较为严格,很多规模化的农业经营主体对于农业生产建设用地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限制了规模化农户的融资能力。

城乡分割户籍管理制度依然未能放松。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速,以及为满足城市与农村在医疗、健康、养老以及住房等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求,国家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是大中城市,尤其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户籍门槛依然非常高,2013年11月12日刊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决定》放宽了中小城市的户籍限制,严格限制特大城市规模,是一项战略之举。我国目前出外务工人员接近2亿人,但很多农户外出务工意愿不强,影响了土地流转的灵活以及农业经营模式规模化的实现。

农村金融制度滞后。虽然从政策层面已经达成发展农村中小金融的共识,但对于金融机构来讲,考虑到农村金融监管难度大、系统风险发生的概率高,从而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实行严格的限制政策。这就直接导致融资需求比较大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以及其他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资金短缺,很难从正规的途径获得信贷支持,对自身经营规模的扩大以及专业化水平的提高造成很大的制约。从保险制度来看,农业保险制度在中央财政保费补贴的基础之上,覆盖范围以及保费比例不断提高,但总体上依然处于农业保险的低水平发展阶段,具有总体上覆盖范围窄、赔付水平低、农户及地方政府参与积极程度不够的问题,保险机制的风险分散以及转移功能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制约了我国多样化农业经营模式的发展。

农业技术服务机制不完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需要先进的农业技术服务支撑,但从我国发展实际来看,农业技术服务机制不健全,对农业经营投入力度不够。在今后的发展当中,农业行政部门、科研部门以及相关农业院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功能要求,深入基层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亟需的农业技术服务,提高农业技术服务的覆盖范围。另外,地方基层农业服务人员服务基层意识比较薄弱,因为政府专项支持财政补贴不到位,考核机制不健全,很多农技人员不愿深入基层。

创新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为进一步发展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要在我国农业经营制度基础上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农业经营支持政策,不断培育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农业专业化组织,以农业产业化以及发展农业产业龙头为突破点,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实现农业经营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以及组织化的实现。

加强土地管理,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加强土地的确权工作是保障农业经营主体土地使用权的重要前提。首先应该对农户的土地所有权进行确认,通过土地确权使得农户对未来土地流转收益具有稳定的预期,有利于提高农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其次,应该完善农业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土地流入农民与土地流出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盟,通过完善以及探索土地入股分红以及租金动态调整的方式保障农户收入,稳定土地流转关系。再次,应该完善土地流转的服务管理机制,可以尝试建立土地信托服务以及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明确土地流转的法律边界,遏制农村土地非农业化利用。最后,积极探索农业生产性建设的用地制度,尽可能少占用耕地,多利用集体建设用地以及荒废地,并且在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允许一定比例用于建设包括粮仓等基础设施。

深化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是创新农业经营制度的前提,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以及农业服务部门的大力发展是保障农业经营制度的重要内容,农业合作社以及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是农业经营制度创新的重要载体。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破除机制体制障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土地市场化交易机制、农村金融信贷支持、多方农业经营主体利益共享机制以及为掌握农业技术的高端人才创造条件,提供政策帮扶。鼓励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以及商品的质量。最后,应该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前提之下,探索农业现代化的多种经营模式,为创新农业经营制度提供可能性。

加强农业技术人才培训,大力推广农业信息技术。政府应该加强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为农业经营模式创新提供人才支持。培训的内容不仅仅要包括传统农耕的基本知识,更要围绕现代农业经营的发展进行专业化培训,包括培训其对农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的理解与认识,培育其对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管理才能,使其成为新世纪的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专门复合型人才。此外,应该加强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建立精准农业推广技术体系,以农村职教中心为载体,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形成多层次、多渠道以及趣味性并存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商贸系)

【注释】

①曾福生:“中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创新的探讨”,《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10期。

②李嘉,何忠伟:“体验经济下的休闲农业经营模式研究”,《经济导刊》,2011年第12期。

③徐光良,严力蛟,何一波:“ 鄞州区东吴镇休闲观光农业经营模式现状与对策”,《浙江农业科学》,2012年第9期。

④韩国明,高建海:“乡村能人与欠发达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供给”,《农村经济》,2008年第5期。

⑤楼栋,孔祥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多维发展形式和现实观照”,《改革》,2013年第2期。

⑥张照新,赵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摆脱及其体制机制创新”,《改革》,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