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精准农业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11-27 17:47:43
精准农业论文

精准农业论文第1篇

1.1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是研究的基础,调查问卷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收集数据的真实性,并且还能够影响到研究的结果。所以,调查问卷的设计是一个重要环节,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是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综合了解精准农业的相关技术和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黑龙江垦区精准农业技术应用特点而设计。调查从2013年5月至2013年7月,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黑龙江垦区北安管理局逊克农场和红色边疆农场农户使用精准农业技术现状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为了确保调查数据真实有效,采用访谈的方式对农户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全面,包括农户的基本情况、农户使用精准农业技术的基本情况、考察农户对精准农业技术的认知和需求情况。此次调查共走访109户,发放问卷109份,回收问卷109份。

1.2农户的基本情况

1.2.1农户的性别、年龄、家庭人口规模和文化程度情况调查主要以男性为主,占到83.49%,女性为16.51%。从家庭人口规模上来看,3口人及以下的农户占32.11%,4口人和5口人分别占44.04%和17.43%,6口人及以上的占6.42%。从年龄结构上看,30岁以下占到7.34%,30~39岁之间的占到59.63%,40~49岁之间占到30.28%,50岁以上的占2.75%(如表2)。如图1所示,农户的初中文化程度占67.89%,小学文化程度占5.50%,高中和大专分别占15.60%和11.01%,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农户文化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主要集中在初中文化程度。

1.2.2农户的家庭收入现状从农户家庭收入情况上看,农户家庭收入在10万元以下占40.37%,10~20万元占24.77%,20~30万元占13.76%,30~40万元占12.84%,40万元以上的占8.26%。

1.2.3农户的家庭收入来源从家庭收入来源结构上看,种植业的收入占75.23%,养殖业的收入占3.67%,经商收入占6.42%,外出打工的占10.09%,其他收入途径占4.59%,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种植业是农户主要的收入来源。

1.2.4农户农机经营现状如图4所示,农户的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较高,而且在种植业上普遍使用了精量播种技术。在与农户访谈时了解到,农户家里有两台或两台以上的拖拉机,是由于农业机械补贴实施办法出台后,农户将小型拖拉机(40马力以下)更换成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的农机具,多数农户家里的小型拖拉机处于闲置状态,甚至有一些等着报废,只有个别农户的小型拖拉机还从事农田作业或者跑运输。

1.2.5农户耕地面积从农户耕地情况上看,10hm2以下的占37.61%,10~20hm2占22.94%,20~30hm2占16.31%,30~40hm2占13.97%,40hm2以上的占9.17%。1.2.6农户关注的信息如表4所示,农户对农业政策的信息关注最高,所占比例为30.19%,其次是气象农情信息关注的比例为27.36%,产品市场信息关注比例占20.75%,相比之下,不被农户关注的信息是休闲娱乐和劳务需求。在与农户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农户现在种地的费用越来越高,这几年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得农户主动去关注农业政策和气象农情。

2农户对精准农业技术的认知和需求情况

2.1农户对精准农业技术的认知情况

农户中有84.40%的农民不知道什么是精准农业技术,没有听说过精准农业技术。对于精准农业技术里的自动导航技术、播种监控技术和GPS面积仪,有77.98%农户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只有2.75%从来没听说。由此可以得出,农户不了解精准农业技术,甚至有的农户都没有听说过精准农业技术,但是农户对精准农业技术里的个别一个或两个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在精准农业技术里,农户对自动导航技术、播种监控技术和GPS面积仪都有一定的了解。

2.1.1农户获取精准农业技术信息的途径对于农户获取精准农业技术信息的途径,有96.23%的农户是通过农场(或者农业相关部门)的推荐获得的。在农户访谈过程中了解到,由于农场条件的限制和自身文化水平的原因,通过农场(或者农业相关部门)的推荐获得的相关精准农业技术信息的可信度高;只有3.77%的农户是通过互联网获取精准农业技术信息,多数农户利用互联网主要关注时事政治和娱乐。由此可以得出,农户通过农场(或者农业相关部门)推荐获取的精准农业技术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1.2农户没有使用精准农业技术的原因如表5所示,目前农户没有精准农业技术的原因包括:缺少资金占53.77%,缺少技术占20.75%,信息获取不畅占16.89%,耕地太少占8.59%。可以得出,农民没有使用精准农业技术主要因素是缺少资金。在与农户访谈过程中了解到,由于农场地处偏远,目前市场上销售精准农业技术设备多数是国外的技术产品,普遍购置价格高、操作性复杂,而且零部件更换的费用昂贵,这些已经超出了农户所能接收的范围。

2.2农户对精准农业技术的需求情况

2.2.1农户所关注的精准农业技术对于农户所关注的精准农业技术,如图5所示,有89.91%的农户会关注自动导航技术和播种监控技术,有55.96%的农户会关注GPS面积仪,只有12.31%的农户(种植水稻的农户或打算种植水稻的农户)关注土地精平技术;通过对变量施肥和变量农药喷洒技术的介绍,农户考虑减少农业生产的成本和环境因素,对变量施肥和变量农药喷洒技术也非常感兴趣,变量施肥技术和农药变量喷洒技术吸引了10.53%和6.58%的农户关注。在与农户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农户对自动导航技术和播种监控技术关注率高是因为目前能够给他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农户中有31.20%的农民使用过自动导航技术、播种监控技术和GPS面积仪,有47.06%的农户是自己单独购置使用自动导航技术和播种监控技术,其中包括31.87%的农户是自有资金购置使用,有5.28%的农户是借款购置使用,有62.85%的农户是贷款购买使用;农户中使用的GPS面积仪都是自己购置;有23.53%的农民是与别人合伙购置使用;有29.41%的农户是农机手,给别人开车的时候使用过自动导航技术和播种监控技术。

2.2.2农户使用精准农业技术考虑的因素农户使用精准农业技术主要考虑的是:价格占34.91%,相关售后服务占27.36%,工作效率占13.21%,使用的方便性占12.26%,功能和性能占12.26%(如表6)。可以得出,农民在使用精准农业技术的时候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相关的售后服务,在与农户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农户使用的精准农业技术设备普遍存在价格高、设备零部件更换费用昂贵的现象,而且农场地处偏远,精准农业技术售后服务不够完善。

2.2.3农户接受精准农业技术培训的意向从表7可以得出,对于组织精准农业技术的培训,有80.19%的农户表示愿意接受精准农业技术培训,对于参加精准农业技术培训,农户的积极性非常高,而且学习精准农业技术能够给他们带来经济效益,农户对精准农业技术很感兴趣。有19.81%的农户表示不愿意参加精准农业技术培训,他们认为自己的耕地都是农场“统一”管理,不需要自己再去学习精准农业技术,也没有时间去参加精准农业技术的培训。

2.2.4农户购置精准农业技术的意向如表8所示,对于使用精准农业技术,有26.41%的农户表示是可以购置使用,他们认为使用精准农业技术收益超出了它的成本,不仅会给他们带来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让他们去发展其他的产业。有29.25%的农户表示不愿意购置使用精准农业技术,农户认为购置使用精准农业技术的投资较高,而且手头没有充裕的资金去购置,再加上现在农场都“统一”管理,自己没有必要再去购置使用精准农业技术设备。有44.34%的农户表示会根据精准农业技术价格等情况再做决定,因为农户把钱都投入到种植业上,没有购置精准农业技术设备的资金,而且购置精准农业技术的投资较高、回报周期长,所以农户会根据精准农业技术价格等情况再做决定。

3精准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3.1精准农业技术设备成本过高,农民缺乏购置的资金

与农户访谈时了解到,有71.69%农户手中有借款或者是贷款现象。对于农户来说,农业种植费用越来越高,农户的资金大多都投入到种植业上,农户手里没有资金去购置精准农业技术设备,而且精准农业技术投入的资金较高,回报周期长,普通的农户没有能力去购置使用精准农业技术,再加上农场对购置精准农业技术的补贴力度不够完善,农户购置时还得去银行贷款或者亲朋好友那去借钱,由于农场地处偏远,精准农业技术的售后服务费用昂贵,已经超出了农户所能接收的范围。

3.2农户缺乏对精准农业技术全面的了解

调查结果显示,农户对精准农业技术不了解,甚至有的农户都没有听说过精准农业技术,但是农户对精准农业技术里的个别几个技术有一定的了解,而且目前农场组织的培训种类单一,农场安排什么培训,农户就跟着学什么,主要集中在农业理论方面,几乎没有组织关于精准农业技术的培训,同时,农户渴望对精准农业技术了解和学习。

3.3精准农业技术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黑龙江垦区应用的精准农业主要技术完全依赖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设备安装及使用费用较高,而且农场距离售后服务点远,在农忙时精准农业技术设备出现故障,售后服务人员不能第一时间赶到进行修理,甚至会出现无法联系上售后服务人员,造成售后服务不够完善,而且精准农业技术设备更换零部件费用昂贵。

4促进精准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4.1完善对精准农业技术的补贴政策,降低精准农业技术生产成本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的政策,应该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的补充调整完善,并提高偏远地区的补贴比例,同时还应该提供低息贷款、健全基金及贴息方式,以充分调动农户使用精准农业技术的积极性。农场还应该降低精准农业技术设备的作业收费,使之降低农户生产成本,吸引农户使用精准农业技术设备作业,为农户提供一些对精准农业技术设备购置使用的优惠政策和相应的补贴,引导和扶持农户购置使用精准农业技术设备。

4.2加强对精准农业技术宣传力度,完善精准农业技术的培训农场及农业相关部门应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积极组织好精准农业技术宣传工作,加强对农户精准农业技术相关知识的培训和技术指导,重点提高农户精准农业技术的意识、实用技能和经营能力,通过精准农业示范区,带动农户的积极性,让他们全面的了解精准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和环境的深刻影响,同时充分利用好冬闲时间,从实际情况出发,有计划的开展培训工作。对农户的培训要以精准农业技术的实际操作规程、使用方法和维修技巧为主,让农户掌握精准农业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在农场建立推广办公室,农户都可以去推广办公室获取录像、CD等精准农业技术相关资料。农场应该为农户提供技能培训的公共实训基地,并且能够引导农户利用互联网获取相关的精准农业技术的信息,让网络在农场发挥出它的作用。

4.3完善精准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提高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企业应该提高售后服务人员的自身文化素质,掌握操作高科技设备的能力,紧抓住技能培养、技术交流等环节,强化技能操作训练,规划和指导好高技能人才服务人员的建设。建立电话支持服务、现场维护和修理,优化售后服务站,以保证精准农业技术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第一时间赶到进行处理。创新培养企业技能人才,在具备条件的农场,建立布局合理、技能含量高、面向黑龙江垦区的技术服务站。同时,国家应该增加研究费用,加大对精准农业技术的自主研发,创新国产化,提高各个科研单位的积极性。让专家和农民面对面的接触,加快农业实用技术以及农业高新技术的转化速度和效率。农场还应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力度,针对农民的具体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推广。

5结论

精准农业论文第2篇

DSS是很多的模块根据特定的规律构成的,模块与构造的不同均可能导致最终实现效果的不同。定义方式折射出DSS技术的实现方法以及它与外界环境、人的关联,在最基础的开发研究过程中,整个DSS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以及决策的过程进行叙述。DSS的系统结构由各模块间的关系组成,系统的作用和用途都是根据系统的结构做出判定。因此,各领域具有各异功能的DSS也有着不一样的系统结构。DSS主要包括模型库、数据库以及与数据库管理系统对话的管理子系统,其主要执行过程分工明确,步骤清晰。首先,由对话管理子系统与用户直接对接,通过人机交互界面获取决策者的指令或请求;经过管理子系统对指令或请求的检测后,发出下一级命令;数据库管理系统接收到命令后对信息进行相应操作,将提取出的数据传递给用户。决策系统通过对问题的识别,根据原先构建的执行模型,在方法库中挑选最佳的算法,进一步完成对数据的处理。数据库子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对信息的储存和管理,为DSS提供基本模块支持和维护手段,是保障模型库子系统和方法库子系统顺利运行的重要前提。数据库子系统主要由数据库、数据字典、析取模块、数据库管理系统及数据查询模块组成。MIS等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称为源数据库,是DSS数据库中数据的主要来源,DSS数据库是源数据库的拓展和延伸,二者共同组成模型库、方法库以及交互系统的基本结构,但在使用方法和结构层次上存在较大差别。数据析取模块是从源数据库中选择进行决策支持的数据,析取过程也是对源数据的优化过程,对所需数据进行查找、整理以及转换。数据字典在数据库子系统结构中对数据项的属性、来源和关系进行描述和维护。数据库管理系统用于管理和维护数据,为其他子系统提供连接接口。

2机械化农业精准操作仿真平台构建

基于DSS技术的机械化农业精准操作仿真平台与一般的仿真平台有很大的不同,其主要是引入了决策支持系统DSS的思想,集合机械化农业精准操作过程中的传感器网络来进行仿真平台的研究与二次构建开发。本文根据机械化农业操作的特点,采用开源的离散事件仿真器NS-2(networksimulatorversion2),主要是基于其使用无线传感网络来进行数据的传输处理,同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并开发相应的模块,扩展性很强,由于是使用无线传感网络,从而使得网络协议创建更加的精准,同时使得仿真模型更具有扩展性能。NS-2的传感器节点模型主要是由传感器功能模块和传感器节点构成。其中,传感器功能模块又有两个子模块构成,一个负责网络通路,一个负责传感器通路,而使传感器节点主要是保证无线及电源通络的畅通。与NS-2结合的仿真工具TOSSIM主要是运行于一些传感器节点和相应的开发程序之上,通过二次开发使得整个仿真具有可视化的操作界面。本文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主要是采用Crossbow最新推出的IRIS节点,其主要特征是工作在2.4GHz、支持IEEE802.15.4/ZigBee协议;为保证整个平台的服务器运行质量,采用IBMSystemx3650M47915R51服务器,应用MicrosoftSQLServer数据库技术构建数据库。机械化农业精准操作仿真平台有比较多的模块组成。其中,电源模块被其集成在整体结构中,无线射频可以接受外界信号,与外界通信,唯一的缺点是距离受限。NS-2通过C++与TOSSIM融合入最终实现仿真平台的构建,C++主要是实现数据传输过程中网络协议,同时完成NS-2的传感器节点模型库与平台之间的融合,TOSSIM是建立和控制整个平台中仿真环境的重要模块,负责数据的导入、修正、输出及仿真等。基于DSS技术的模型思想,可以构建相应的能像消耗模型,从而实现对整个周围数据集硬件采集器采集数据的分析仿真。

3精准定位感知实现关键技术

为了能够对机械实现远程的控制,以机器小车代替农业机械,在机器小车上安装配置了以Socket为基础的网络服务,通过对接口的不同定义,实现对程序驱动运行,及软件驱动硬件,完成相应的控制操作。当机械的操作环境已知的情况下,机器小车在执行远程控制控件作业的时候,首先在系统中要能够确定小车在仿真平台与实际的位置,通过位置的判断,也就是决策支持的系统分析,再决定下一步移动的位置;在其运行的每个周期内,根据传感器的数据,不断更新并完善周围环境中障碍物及机器自身的位置。如果小车的位置是(Robot(i).x,Ro-bot(i).y),则其可以向其周围的8个栅格运动,栅格数据由传感器提供,并由仿真平台进行决策分析,判断当前所感知到的位置周围哪部属于障碍物,哪部分可以行走。通过传感节点的数据决策分析,决定行走路线,小车在作业环境内传感范围边界的某一个具体的栅格坐标。

4结语

精准农业论文第3篇

1、精准农业

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某种形态或农业生产形式由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农业生产关系)所决定。影响农业生产形式的主要外界因素有农业自然资源保障系统、农业及农村劳动力资源、农业自然条件和农村经济条件及社会生产力水平4个方面。

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农业上。通过大量高能耗工业产品(机械、化肥、农药、燃油、电力等)的投入来维持系统的产出。机械化农业的主要优势是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如土地压实、水土流失、地下水及地表水污染,农药的使用导致了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环境方面的问题,品种基因单一化的危害、农产品品质的下降,水土资源及能源制约等。这种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促使科学家和农民努力寻求一种在继续维持并提高农业产量的同时,又能有效利用有限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新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并进行了多种探索,提出了多种解决途径,如自然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等。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农业应用电子技术和作物栽培有关模拟模型以及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DDS)技术研究的发展,"精准农业"已成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种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

2、精准农业的技术体系

精准农业是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最新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其核心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精准农业系统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复杂系统,是实现农业低耗、高效、优质、安全的重要途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构成见表1。

2.1现代信息技术

精准农业从9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兴起,目前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英美法德等国家纷纷采用先进的生物、化工乃至航天技术使精准农业更加"精准"。美国把曾在海湾战争中运用过的卫星定位系统应用于农业,这项技术被称为"精准种植",即通过装有卫星定位系统的装置,在农户地里采集土壤样品,取得的资料通过计算机处理,得到不同地块的养分含量,精准度可达1-3m2。技术人员据此制定配方,并输入施肥播种机械的电脑中。这种机械同样装有定位系统,操作人员进行施肥和播种可以完全做到定位、定量。还可将卫星定位系统安装在联合收割机上,并配置相连的电子传感器和计算机,收割机工作时可自动记录每平方米农作物产量、土壤湿度和养分等的精数据。

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将土壤和作物信息资料整理分析,制成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田间管理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遥感技术以及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根据空间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通过调整资源投入量,达到增加产量、减少投入、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质量的目的。同时在农田经营管理决策的环节上,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单纯获取高产","以适量投入,获取较好经营利润"或"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等多种不同优化目标。这项技术的构成包括空间定位的农作物产量信息采集技术和土壤信息定时采集技术、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定时更新技术及空间定位的农业投入控制系统等。

2.2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从广义上讲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微生物工程等,最富有生命力的核心技术是基因工程。现代生物技术最显著的特点是打破了远缘物种不能杂交的,即用新的生物技术方法开辟一个世界性的新基因库源泉,用新方法把需要的基因组合起来,培育出抗病性更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营养更丰富,且生产成本更低的新作物、新品种;另外还具有节约能源、连续生产、简化生产步骤、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等功效。如美国把血红蛋白转移到玉米中,不仅保持了玉米的高产性能,而且提高了它的蛋白含量。抗转基因水稻、玉米、土豆、棉花和南瓜等已在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数百万公顷土地上试种。1998年,全世界利用原生质体培养技术已成功地开发了100多种再生植物,转基因牛、羊、猪和鱼也培育成功。美国是采用转基因技术最多的国家,1998年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达2050万hm2,是1997年的2.5倍;目前其转基因种子播种面积已占大豆播种面积的36%,占玉米播种面积的45%。阿根廷是继美国之后大量采用转基因技术的国家,1998年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达550万hm2,是1997年的4倍,其中75%的大豆播种面积采用经过改变基因的豆种。加拿大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从1997年的130万hm2,增加到1998年的280万hm2;50%的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采用了经过基因处理的种子。

微生物农业是以微生物为主体的农业。微生物在合成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各种酶方面的能力比动物、植物高上百倍;微生物还可利用有机废弃物,变废为宝、保护生态环境。利用有益微生物,不仅可获得大量生物量,用于制作食用蛋白质以及脂肪、糖类等专门食品,而且在生物防治、土壤改良方面也有突出表现。日本研制的EM(含80余种微生物的生物制剂),被称为可以挽救地球的有效微生物群。施用EM可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和抗生素药物,净化环境,。

2.3工程装备技术

现代工程装备技术是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硬件",其核心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精准农业中,应用于农作物播种、施肥、灌溉和收获等各个环节。

精准播种。将精准种子工程与精准播种技术有机结合,要求精准播种机播种均匀、精量播种、播深一致。精准播种技术既可节约大量优质种子,又可使作物在田间获得最佳分布,为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创造最佳环境,从而大大提高作物对营养和太阳能的利用率。

精准施肥。要求能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土壤类型以及土壤中各种养分的盈亏情况,作物类别和产量水平,将N、P、K和多种可促进作物生长的微量元素与有机肥加以科学配方,从而做到有目的地肥,既可减少因过量施肥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又可降低成本。要求有科学合理的施肥方式和具有自动控制的精准施肥机械。

精准灌溉。在自动监测控制条件下的精准灌溉工程技术,如喷灌、滴灌、微灌和渗灌等,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间土壤墒情和作物需水量,实施实时精量灌溉,可大大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率。

精准收获。利用精准收获机械做到颗粒归仓,同时可根据一定标准确分级。

3、我国精准农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明显,农业生产水平差距较大,农业集约化总体水平较低。表2示出1994年中印日美4国农业集约化程度及世界的平均水平。可以看出,我国农业具有以下特点:1)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低于印度、日本,同美国相差甚远。2)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每万公顷拖拉机拥有量,仅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4.7%,甚至低于印度的水平。3)化肥投入水平高。每公顷化肥投入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7倍,高于美国,但低于日本。

同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集约化水平较低,要实现现代化,是继续走农业发达国家已走过的以牺牲土质、环境及使用对人类健康有不良影响的大量依靠农药、化肥的石油农业发展道路,还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装备技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农业,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应根据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农业发展之路,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1重点发展节水、节肥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1)实现精准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短缺是我国许多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据测算,我国全年降水量约为6.19万亿m3,其中约55%消耗于陆面蒸发,只有45%转径流和地下水,实际利用率不到10%(约5000亿m3)。

当前我国农业灌溉用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灌溉农区面积约5000hm2,其中渠灌面积较大,多属粗放型灌溉模式。在华北井灌区特别是华北平原地区,自从将"两年三熟制"改为"一年两熟制"后,水分亏缺部分全靠超采地下水来弥补,地下水位连年下降,给北方灌溉农业造成严重威胁。

同时我国农业节水潜力巨大。我国渠灌面积约3900hm2,井灌面积1100多万hm2,合计约5000万hm2。渠水灌溉的利用率约为0.3,井水灌溉利用率约为0.5,两者加权平均值为0.35左右,与发达国家0.7-0.9的利用率相比,差距巨大。有关部门测算,如将农业用水(按4000亿m3计算)的利用率提高0.2,即达到0.55,则可节水800亿m3。

山东海阳引进以色列技术,建成约33hm2(约500亩)果园自动化控制微喷工程,采用微机控制。根据土壤吸水能力、苹果生产阶段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定时、定量、定位给果树供水。据有关专家测算,粮田自动化喷灌可节水30%-40%;省地1.5%-2.0%;果园和菜园的微灌可节水50%-60%;防渗渠道与土渠相比可节水约50%。

有研究认为,北京市耕地面积与以色列耕地面积基本相同,但北京市水资源总量和农业用水量都约为以色列的2.4倍,如采用精准农业战略,以管道灌溉、喷灌、滴灌和渗灌等方式取代大水漫灌,在产量上达到以色列现水平,可节水约2/3,即约18亿m3。

2)实施精准施肥,提高化肥资源利用率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化肥对粮食的贡献率约占40%。我国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应该说化肥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发现,从1980-1995年的十几年间,化肥施用总量增加了183.1%,年均递增率达7.2%。1995年化肥总施用量约达3600万t,而同期粮食总产只增加了46.6%,年均递增率仅为2.7%。期间化肥投入所生产的粮食由31.5kg.kg-1下降至17.70kg.kg-1。我国化肥施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低。据大量试验资料统计,平均单产6500kg.hm-2的谷物,1季产量从土壤中带走N100.5-169.5kg,P2O549.5-75.0kg,K2O120.0-175.5kg,N,P,K比例为1:0.45:1。我国许多省区都存在过量施用氮磷化肥,钾肥施用不足的问题。1995年我国N,P,K实际施用比例为1:0.43:0.17。由于农田复种指数和作物产量的大幅度提高,有机肥施用量下降,化学钾肥投入不足,我国土壤缺钾面积日益扩大。

国外文献报道,氮肥平均利用率可达50%-60%,当季利用率磷一般为10%-30%,钾为20%-60%。据我国有关学者的研究,我国N,P,K平均利用率分别为35.0%,19.5%和47.5%,可见我国氮素化肥利用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仅浪费了资源、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而且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氮素向大气挥发、向水体淋溶,形成对环境的污染。

近年来我国农田微量元素缺乏面积不断扩大,而目前施用微量元素肥料的面积仅约1600万hm2,为缺乏微量元素面积的11.3%。

在我国通过实施精准施肥技术,不但可以提高化肥资源利用率,还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作物产量。

3.2发展精细设施农业

所谓设施农业是指应用某些特制的设施来改变动植物生产发育的小气候,达到人为控制其生产效果的农业生产形式。设施农业主要有:1)设施种植业,如温室栽培、塑料大棚栽培、无土栽培;2)设施畜牧业,如畜禽舍、养殖场及草场建设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装备技术,进行设施农业生产,即为精细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在国外发展较早,目前已达相当高的水平。在欧洲,多数国家以温室生产为主,其中荷兰和英国的温室主要是玻璃温室,用来生产蔬菜和花卉。荷兰生产的蔬菜80%用于出口,花卉出口达世界出口量的71%(1987)。日本温室栽培蔬菜和果树的技术十分发达,几乎所有品种的蔬菜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温室生产。

我国设施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世界塑料大棚和温室面积约36.576万hm2,其中我国面积最大,达15.67万hm2,占42.8%。设施农业同普通农业相比,产业化程度高,效益好,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强。

在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较快的地区推广、应用精准设施农业可以达到增加农产品产出、提高农产品品质,节约水、肥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

1)精准农业是在现代、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最新成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理代农业生产形式。其核心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

2)在我国建立现代精准农业系统应从开始就将现代信息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农业工程装备技术等各方面的专家有机组合在一起,协同攻关,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3)我国农业仍属于高耗、低效型农业,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发达国家已达50%-70%),化肥当年利用率仅30%,因此,近期应重点发展节水、节肥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精准农业论文第4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专家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图1 马常杰、陈守余提出的G-IDSS参考模型框架

3.结语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既发挥了专家系统以知识推理形式解决定性分析问题的特点,又充分利用了决策支持系统以模型计算为核心的解决定量分析问题的特点,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它不能直观、精确而灵活地描述组织对象的位置布置、空间分布等地理信息,也不能描述组织对象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信息。精准农业实现的全过程均依赖于地理信息。论文参考网。论文参考网。因此,针对精准农业的特点,将GIS和IDSS结合起来,辅助决策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地理信息是实现精准农业的核心系统,它管理所有的农业信息,并对空间信息进行分析,对精准农业实施给出精准的作业方案。论文参考网。我国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GIS软件在城市建设、农田规划和土壤养分管理方面已广泛应用。目前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开发出具有自主产权的用于精准农业的基于计算机网络农田管理决策系统。将GIS与IDSS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使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更加实用化、智能化,对于提高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性和工作效益将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IDSS) 研究综述.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14期

[2]孔祥强.GIS与ES的结合及在精确农业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7.1

[3]吴雨华.国内外智能决策系统的发展概况及推广应用.农业与技术,2005年1月

[4]张卫建,卞新民,柯建国等.基于网络GIS 的区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集成思路与方法.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0,23 (2):23~26

[5]郑文钟,何勇,张玉林.基于GIS的农业机械化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31(3):329-332,2005

[6]马常杰,陈守余.基于GIS的IDSS模型研究.计算机与现代化,2003年第2期

[7]周勇,田有国,任意等.基于GIS 的区域土壤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年3月

[8]刘书华,杨晓红,蒋文科等.基于GIS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决策支持系统.农业工程学报,2003.7

[9]周舟,王秀,王俊,阎波杰.基于GIS的变量喷药决策支持系统.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9月

[10]张梅,文静华.基于分布式Web-GIS的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737-2738

[11]张东彦,杨武德,冯美臣.专家系统在我国农业上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农业网络信息,2007年第2期

[12]夏敏,张佳宝,赵小敏等.基于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与应用.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6年11月

[13]郭银巧,李存东,赵春江等.玉米栽培理论及智能决策系统的研究进展.2005,13(1):95~98,102

[14]杨长保,吴秀媛,马生.基于GIS的专家系统及其在农业宏观决策中的应用研究.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4 ,26 (1) :111~115

[15]陈文伟.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开发.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16]夏安邦.决策支持系统引论.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精准农业论文第5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专家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图1 马常杰、陈守余提出的G-IDSS参考模型框架

3.结语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既发挥了专家系统以知识推理形式解决定性分析问题的特点,又充分利用了决策支持系统以模型计算为核心的解决定量分析问题的特点,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它不能直观、精确而灵活地描述组织对象的位置布置、空间分布等地理信息,也不能描述组织对象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信息。精准农业实现的全过程均依赖于地理信息。论文参考网。论文参考网。因此,针对精准农业的特点,将GIS和IDSS结合起来,辅助决策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地理信息是实现精准农业的核心系统,它管理所有的农业信息,并对空间信息进行分析,对精准农业实施给出精准的作业方案。论文参考网。我国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GIS软件在城市建设、农田规划和土壤养分管理方面已广泛应用。目前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开发出具有自主产权的用于精准农业的基于计算机网络农田管理决策系统。将GIS与IDSS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使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更加实用化、智能化,对于提高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性和工作效益将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IDSS) 研究综述.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14期

[2]孔祥强.GIS与ES的结合及在精确农业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7.1

[3]吴雨华.国内外智能决策系统的发展概况及推广应用.农业与技术,2005年1月

[4]张卫建,卞新民,柯建国等.基于网络GIS 的区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集成思路与方法.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0,23 (2):23~26

[5]郑文钟,何勇,张玉林.基于GIS的农业机械化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31(3):329-332,2005

[6]马常杰,陈守余.基于GIS的IDSS模型研究.计算机与现代化,2003年第2期

[7]周勇,田有国,任意等.基于GIS 的区域土壤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年3月

[8]刘书华,杨晓红,蒋文科等.基于GIS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决策支持系统.农业工程学报,2003.7

[9]周舟,王秀,王俊,阎波杰.基于GIS的变量喷药决策支持系统.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9月

[10]张梅,文静华.基于分布式Web-GIS的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737-2738

[11]张东彦,杨武德,冯美臣.专家系统在我国农业上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农业网络信息,2007年第2期

[12]夏敏,张佳宝,赵小敏等.基于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与应用.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6年11月

[13]郭银巧,李存东,赵春江等.玉米栽培理论及智能决策系统的研究进展.2005,13(1):95~98,102

[14]杨长保,吴秀媛,马生.基于GIS的专家系统及其在农业宏观决策中的应用研究.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4 ,26 (1) :111~115

[15]陈文伟.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开发.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16]夏安邦.决策支持系统引论.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精准农业论文第6篇

【关键词】:新形势;产业扶贫;精准扶贫;政策论析

2013年11月,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以此为契机,中国的扶贫政策开始从过去的粗放扶贫向更科学、更系统的方向发展。相关产业扶贫精准化理论政策的研究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1. 精准扶贫的概念界定

中共十以来,结合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为促进新时期农村扶贫模式的创新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中央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相关要求,标志着精准扶贫开始由理论向实践的过渡。

精准扶贫的概念是相对于粗放扶贫提出的,两者在理论以及工作要求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不同。精准扶贫要求工作人员必须进村入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判断确定扶贫对象,同时深入了解扶贫对象的致贫原因和他们的诉求,从而定性贫困性质,确定具体的扶贫政策。由此可见,精准扶贫是一种更加集约、高效、具体的扶贫模式,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2. 产业扶贫的概念界定

改革开放以来,不少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这给政府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使他们明白走产业化扶贫道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村地区脱贫的关键。

产业扶贫具有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体系化、现代化的特点,因此一个地区要进行产业化扶贫必须对现有的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充分挖掘本地的特色资源,结合专业化的生产团队,实现农作物产业化生产,进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帮助困难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3. 产业扶贫精准化的政策论析

3.1产业扶贫精准化的概念界定

产业扶贫精准化是借助于产业扶贫的手段,实现精准扶贫的目的,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贫困人口多、居住分散、贫困程度深入的特点使得我国扶贫任务十分艰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传统的粗放扶贫注定被淘汰,将产业扶贫和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将成为创新农村扶贫模式的最佳途径。

3.2产业扶贫精准化的实施原则

产业扶贫精准化的实施不是建立在对现有资料的总结上,而是工作人员深入基层,了解地方特色和群众诉求,结合产业发展、市场规律等相关理论,来进行路径的建设。具体需要坚持的原则有以下几点:1)目标精准化原则。要求相关政策内容必须具体到一个村,甚至一个贫困户,确保每一位贫困群众都能够得到扶持。2)对象精准原则。工作人员需要深入到基层群众家中,精确识别困难群众,分析造成贫困的具体原因,并详细记录建立贫困对象档案资料,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3)产业精准原则。每一个贫困地区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因此要结合实际情况,发展适合本地区的特色产业,而不能盲目跟风,破坏市场规律。4)保障精准化。产业扶贫精准化的目的是使扶贫政策惠及每一个贫困人口,因此在政策落实的过程中,还需要完善相应的保障体系,实现对困难群众的全覆盖和帮扶到户。

3.3产业扶贫精准化的具体实施策略

3.3.1结合地方实际建立产业扶贫项目

产业扶贫精准化的“精准”之一体现在具体产业的选择方面,地方政府要对本地区自然地理状况进行深入调研,探索特色基地联合扶贫龙头企业帮扶贫困户的产业链式的扶贫新模式,提高农户的参与力度,使每一位贫困群众感受到产业项目带来的优惠。首先,地方政府要提高对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体系,发挥地方优势,带动贫困地区人口就业。其次,结合市场规律,实现扶贫龙头企业的重组、兼并、股份合作,促进企业规模的扩大,鼓励龙头企业同农民及农村生产合作社的联系,提高农户在企业生产中的参与度。

3.3.2开展贫困农民技能培训工作

在引进扶贫龙头企业时,政府要对企业进行筛选,选择能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主要从事加工业的企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的组织模式,增强企业对贫困户的扶持力度。同时,政府还要对贫困户进行技能培训,坚持经济扶贫和文化扶贫相结合的政策,提高农户的知识技能水平,为产业扶贫精准化的推进奠定基础。为此,教育部门要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投入,开展农民培养工程,定期组织农民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一到两种专业技能,以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就业能力的提高。

3.3.3建立产业扶贫绩效考核奖惩机制

为促进产业扶贫精准化不断深入发展,需要将对扶贫成果的总结添加到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中,自上而下增加扶贫的力度。首先,要改革政府产业扶贫考核机制,以落实各级工作人员的权利和责任,将贫困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和贫困人口数量的变化作为考核政府工作人员政绩的重要参考数据,从而促进相关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避免腐败渎职行为的发生。其次,要建立健全产业扶贫精准化工作机制,在整个农村开发扶贫工作意见的基础上,分析产业扶贫同地方贫困现状之间的联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流程,激励政府工作人员积极开展扶贫工作,帮助农户脱贫致富。最后,合理分配扶贫资金,根据各地区的贫困状况和政府工作完成情况,将扶贫资金的一部分用于奖励补助,以促进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和基层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结束语

总的来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实施产业扶贫精准化政策是政府扶贫工作的必然趋势。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对产业化和精准化有透彻的了解和解读,建立符合地方特色的产业扶贫模式,采取有效的保障激烈政策,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努力减少贫困人口数量。

参考文献

精准农业论文第7篇

发挥精准服务新功能的理论基础

远程教育精准服务各类农民新功能的实现,既需要切中相关群体利益需求,更需要根据各类人群的文化背景和心理需要,形成与该类人群认知结构对应的远程教育课程结构,才能产生出“耦合–共振”效应。(一)精准服务教育对象的理论1.多网合一“耦合”运作的原理“耦合性广泛地存在于教育技术理论研究与实践之中。”[5]结合本文的语境看,则是指多部门、多种远程教育载体之间存在的“耦合”作用关系。这种耦合关系是以合力方式进行的,相互作用的要素之间会产生能量、信息的互补、放大、共振等效应,形成1+1>2的功能。2.针对学员群体的“耦合–共振”心理原理网络有效学习,涉及学习者内在心智变化的活动,而动机、元认知和元意志又是心智系统中激发自我学习的三个重要因素[6]。因此,诊断出教育对象的认知结构特征,针对学习者利益需求及其认知特点,制定精准服务的导航图,以提升其学习监控力,既能从教育内容上满足学习者的功利追求,又能强化其学习动机,拓展其元认知,在教育资源与学习者之间产生出“心灵相通”的共振效应。3.教育资源“质–量–度”有机统一的结构优化原理农民之所以愿意接受农村远程教育,是因为能满足其兴趣和利益追求,帮助其完成奋斗目标。而接受教育的内容广度和深度,却受其认知基础和能力制约。在以海量知识传输的远程教育中,需要根据各类教育对象的特征,准确定位教育资源的“质”所体现出的社会价值和难度水平。同时,为了让农民将学到的知识、技能予以有效地巩固,还需要相应数量的变式训练。因此,统一运筹的远程教育就需要在资源的“质”上把握好梯度,在量上把握好“数”度,分类设计出“质–量–度”结构优化的教育资源库。4.标准化系统教育与个性化片段教育有机结合的原理多网合一的远程教育,既融入了标准化的学历教育,又有移动和网络化的个性学习。标准化,有助于发展科学技术等专门化教育,有助于大面积、高质量地向农民推广科技知识。个性化,则有利于满足农民的兴趣爱好,丰富农村的文化资源。因此,需要遵守标准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的教育原理。(二)适应e时代教育特征的新理论1.“社会–人本–技术”功能一体化设计理论要达到让农民“适用–乐用–争着用”的教育资源设计目标,就要有满足社会需求的价值,才能让农民学到的知识有用武之地,顺利转化为其获益的目的。但是,要让农民“看得懂,听得进,学得会”,则需要从其认知水平出发进行设计。这就需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即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将实时教学转化为延时教学,将课堂教学转化为掌上教学。因此,教育的“社会功能–人本功能–技术功能”必须有机统一到远程教育资源的整体设计中。2.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标准化理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7]。虽然在教与学的方式和教学环境上可以展示个性,但是学科教育有专门的课程标准,而且整合后学员的学习业绩也需要以标准化的统一试卷进行检测,这样学员获得的毕业证书才能得到社会的公认。因此,整合理论所达成的主要是标准化远程教育结果,实施对象也主要是现代教育技术与规范化课堂教学的整合,其价值在于为提高学历教育的效率奠定教育技术理论基础。3.弥补标准化缺陷的个性化移动学习理论体系学科整合教育理论在提高效率上优势明显,但对于随时随地的愉快学习却显得不足。基于移动学习形成的非正式学习、情境学习、境脉学习、活动学习、经验学习等系统的移动学习理论[8]15,具有满足个性化学习的优势,恰好弥补了课程整合理论突出标准化的不足,成为精准服务新功能发挥的理论依据。4.角色互换的资源研发理论为了充分发挥贴心地远程教育服务功能,将上述标准化教育和个性化移动学习理论综合加以运用,就应站在学习者的立场来考察哪些教育需要标准化,哪些教育领域需要个别化。其有效的办法就是换位思考,让农村远程教育资源设计专家下地方,深入农户;让现场培训者、学员代表上电视台,参加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角色互换,在教师与专家、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经验同构、情感共振的效应。

远程教育精准服务农民新功能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