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校道德教育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5-20 11:25:01
高校道德教育论文

高校道德教育论文第1篇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网络道德教育逐渐凸显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特别是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具有明晰学生网络道德认识、引导学生趋利避害等价值。搞好网络道德教育就要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约束。

关键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当网络由最初的羞羞答答发展到现在的理直气壮地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它在带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更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赢得了我国的新生力量——青少年的积极关注。特别是对于青少年中的高知识高智商而又相对较为自由的群体――大学生而言,网络更是展现了其迷人的风姿。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在带给大学生新知识、新信息与新思维的同时,也会夹杂着这样那样的“病毒”,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由此产生。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及其价值

从某种程度上,网络已经成为了很多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品德来源于生活,因此,网络道德教育理应成为高校德育关注的重点。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

研究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首先要弄清网络道德的含义,所谓网络道德,就是网络社会中的社会公德,是指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专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特殊利益关系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是生活于网络社会中的人们——所有网民都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

道德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具有调节人性与生活的使用功能。道德本身的价值即在于对人性与生活的调节与提升,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也是针对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规范与引导,并在这个过程中彰显其价值。

1、明晰学生网络道德认识

很多大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网络道德问题并非有意为之,而是由于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造成的。而网络道德教育恰好可以澄清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网民对一些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如:仍有16%的人对网上的传闻和性内容感兴趣;有29%的人对网络黑客表示崇拜,更有40%多的人表示有机会想试一下黑客行为;网络文明工程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开展近几年,仍有1/4左右的人对此不清楚,更有7%的人认为此举可有可无。

2、引导学生趋利避害

网络世界既丰富多彩又良莠不齐,既有鲜花也有毒草。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趋利避害,在丰富的信息中善于分辨、善于“批判的吸收”。“网络社会”的诞生和发展引导着人们以更快的速度进入信息社会,面对千变万化的信息社会,大学生是否具有较强信息修养将是大学生能否成才的关键要素之一。

3、拓展了高校德育内容与方法

网络世界是相对较新而且对高校学生有着极大影响的事物,高校德育如果无视这一现象将是不完整的。认真对待学生的网络生活并使之上升为系统的网络道德教育将会拓展高校德育内容与方法,使高校德育能够与时俱进。网络技术的自由性、超地域性的传播方式对人们的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自律性要求。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一直以来,人们对网络、对大学生上网否定多于肯定,指责的声音多于引导的声音,造成了网络道德教育的不良现状。

1、教育者认识模糊

网络社会的到来,使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与幻想的大学生欢呼雀跃。同时大学生们在网络社会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对大学生这个庞大的网络使用群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以应对网络社会给道德带来的诸多变化,应当引起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思考。

2、教育者的观念老化

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价值的引导,在于帮助学生自主构建道德价值体系,形成完美的人格。面对网络的挑战,学校德育应当从德育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重新设计德育内容,彻底更新道德教育观念,以适应全新的、变化中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社会改变或影响了德育过程中各种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3、教育者对网络道德教育不能准确把握

网络为新道德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广大的教育者并没有充分地认识网络道德呈现的新特点。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的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既不能与传统道德彻底决裂,它应当包含着对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部分的充分肯定和继承,又要直面和顺应社会变迁中对道德观念的不断“吐故纳新”的现实。这就要求网络道德教育既要体现历史的内在逻辑联系,又要强调现实性和历史性的和谐统一。

三、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的改进途径

只有针对目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不理想的现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与途径,才能真正搞好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充分认识青年学生接收新鲜信息的丰富性、复杂性,探讨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发挥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优势,如何开拓新型、多样、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发挥教师的指导、主导作用,以“导”代“堵”,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帮助他们将在现实社会中积淀养成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展现在网络社会,遭遇网络道德冲突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采取正确的行为。

(二)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的能力

只有教师驾驭网络的能力提高了,才会对网络道德实施有效引导。首先,教师必须有积极端正的工作态度,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要善于辨析网络上鱼目混珠的各种思想潮流,能主动同错误的思想作不懈的斗争;其次,必须懂得工作的方法和艺术,不是用互联网延续传统的说教,而是要运用网络进行实时多向的、直接坦诚的和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使用知识和经验,能够熟练地掌握网络。

(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约束

网络道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思想与行为习惯上。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在的必要约束。我们在强调道德主体性的自律的同时,也要根据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建立和完善网络道德的外在约束机制,实现网络道德素质教育的社会化。首先,要制定比较完备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准则,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有章可循。这些制度包括《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校园网文明公约》和《大学生网络违纪处理条例》等。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网络行为监督和管理机制,利用网络监控技术对登录校园网的大学生进行登记,建立校园网络责任主体与其网络行为的有迹可循的对应关系,然后由学校派专人负责对学生不良的上网情况进行批评教育或给予相应的处罚。最后,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实践证明:许多事情的解决并非依靠法律手段,而是借助于舆论的力量。如果我们将网络犯罪防患于未然,这将是最为理想的效果。为此,社会媒体应该加强舆论方面的引导,用鲜活的案例教育人,使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逐步深入人心。社会各阶层人员应该主动加强自身修养,为网络道德素质的建设添砖加瓦。

总之,网络道德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的道德教育形式,我们只有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端正态度,提高在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的能力,才能迅速扭转网络道德教育的不利局面,推动整个高校德育建设向着高效、有序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孙建民:《高校校园网络德育问题的分析与对策》《教育探究》2006,4.

高校道德教育论文第2篇

这样的教学都不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产生最积极的和最有效的意义与价值。其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在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进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尊严,忌谈人性和人格尊严,无视他们生命情感中的丰富性和心理的多样性,过多地强调大学生应该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服务,过多地引导和强调大学生应该遵从已有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这样的教育方式和思想理念,从根本上直接导致道德教育目标和法制教育目标彼此偏颇,双方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强调社会生活和建设的稳定,忽视、否定甚至抹杀个人内在的社会需求。其中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在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功能发挥上,不能呈现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不是重视大学生在促进人的个性、特性发展方面的个体,而是过多关注和强调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在促进人类群体发展方面的社会群体,因此,不能使大学生正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失去了最初的宗旨所在。

2高校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效结合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之一便是高校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有效结合。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宗旨是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实现个体化和社会化,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过程是育人、育心、育德的文化教育活动过程,这一过程直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引领和创造学生的幸福人生。实际上,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因为他们在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人的价值的实现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方面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导大学生认识道德中所蕴含的善,认识道德所蕴含的社会崇高理想、完善提高自我意识以及实现自我的一种方式,道德激励人们去不断地超越自我并且去实现自我,在这一过程中能促成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然后再不断超越自我,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和贡献社会。而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目的是让他们认识和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增强对法律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宿感,进而敦促他们自觉地维护和恪守法律观念,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和融入社会,更快地实现超越自我。培养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是道德教育的理想结果,培养一个知法、守法的人则是法制教育的理想结果,还可以进一步引领、加强、促进和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的健康、稳定发展。

3高校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效结合的路径

3.1高度重视和有效利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继续发挥这一门课程的重要载体作用,进而促进大学生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

具体措施如下:把大学生道德与法制教育从传统的常识教育提升为素质教育;让学生深刻地领略和体会到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的的实际效应,让大学生感受到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彼此相互独立、相对线性的静态发展状况,促使二者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动态发展过程,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把道德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具体的法制社会的实践活动充分结合起来,探索多元的教学方法,合理和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使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积极认真地解决他们成长和创新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的现实问题,以便增强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道德素养。

3.2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生动的有机的融合。

高校道德教育论文第3篇

关键词:孝道文化;高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074-02

众所周知,民以孝为先,由此可以看出孝道是中国传统德育的根基,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因此,孝道不仅对个人,也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还能发挥德育教育的职能。作为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对其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孝道教育作为其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

一、孝道文化的内涵

对孝道内涵的解释,现在存在着许多的说法,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且能较好的与传统价值观相符合的是宋代朱熹所作的界定。他在对《论语》“其人也孝弟”一句所作的注解中指出“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可见孝即为“善事父母”。可是“善事父母”说起来容易,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善”呢?“善”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才是真正的“善”呢?这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的。为此,中国古代一些思想政治家们将“孝道”进行了三个层面的划分,第一个层次也是最基本的一层,就是对自己的父母进行赡养,也就是说,当父母到了花甲之年时,作为子女应该尽到赡养的义务和责任,要使其物质生活得到相应的满足。第二个层次是由孔子所提出的,即对父母的赡养不能只是停留在物质阶段,更要给与其良好的精神生活。第三个层次也是孝道的最高层次,即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不能拘于形式,而是要发自内心的来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并对其进行赡养,也就是说,子女在进行赡养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和颜悦色,令父母畅心悦意。当“孝”的含义与层次除上述划分以外,还有服从父母意愿和继承前人遗志的说法。所强调的是子女在提供物质赡养之余,要“子随父愿”、“子承父业”,不违背父母意志,更不要有损父母名望。“孝”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早已积淀成一种纯洁的道德信念,成为中国人神圣血缘关系的重要体现。一般人的心中,“孝”是针对父母的,“孝”就是“顺”,顺从父母就是“孝”。真正的“孝”其实有着更深层的含义,是更广义的做人的品德。孔子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意是说,“孝”,在小处体现在同亲人的关系上;“中”体现在同君主的关系上,在大处体现在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和道德修养上。敬老养老是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主要内容。它是中华民族都认同的优良传统,子女孝敬父母,使老人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二、高校德育教育现状及孝道缺失的原因分析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在经历多年的坎坷后,其生命力依然十分顽强,在倡导现代化文明发展的和谐社会的今天,对高校的大学生进行孝道文化的传播与教育对其道德教育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孝道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现状,其发展趋势和主题方向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可是其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元素,孝道的缺失就是其元素之一,具体体现在:高校对于道德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常常感到乏味和厌倦,主要是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思想报告、政治理论学习等方式进行德育教育,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和自我价值的取向越来越趋于实惠,对于工作和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功利化越来越强,从而使得其对于社会的责任感意识淡薄,道德素质偏低;大学生的个人信仰不同,导致其对传统道德观念的理解趋于弱化,尤其是对孝道文化的思想和感恩报德的意识极为淡薄。由此可以看出,在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孝道的缺失问题是其普遍教育现状,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孝道文化理念受到当代社会价值理论体系及西方文化的冲击。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上升时期,整个社会的价值理论体系发展较为失衡,强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与此同时,西方文化越来越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较快,因此也严重地冲击了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两者都使得传统孝道文化的思想逐渐偏离了原来正确的轨道方向,从而也使在校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受到十分严重的影响。

2.传统孝道文化理念受到高校德育教育力度的影响。高校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既定的教育目标太过于理想化,大多数高校只是一味地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少将人文精神渗透进去,从而使得德育教育的内容十分空洞和乏味,教育方法也比较单一,从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产生抵触的情绪和厌烦的心理。

3.当代大学生偏激的价值取向以及淡薄的孝道意识。由于中国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产生较强的投机心理,学习态度不端正,较为浮躁,对于未来的就业问题也是急于求成,从而限制了视野的开阔与胸怀的拓展。此外,由于当代的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从而造成学生的传统道德观念较弱,对孝道的意识问题十分淡薄。

三、孝道文化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分析和研究了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水平的现状和产生原因,认为孝道文化的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孝道文化在高校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具有重大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高校道德教育论文第4篇

1.1爱国守法、敬业爱生

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必须热爱祖国,拥护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严格遵守宪法及法律法规,自觉贯彻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把依法执教作为自己的职业义务,坚决不做出任何有损于国家利益的言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其基本要求就是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安心于教育工作,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为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所有的光和热。同时,我们要真心关爱学生。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而高校老师对学生的热爱主要就体现在了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1.2教书育人、严谨治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所以,教师敬业的首要表现就是做好教学工作。科学研究是艰苦的、严肃的事情,需要严谨的精神和态度。但是在教师中也出现了求名争利、心态浮躁、治学不严谨等问题,突出表现形式就是科研成果的粗制滥造,重量不重质,甚至出现了伪造数据、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等现象。南京大学韩儒林教授有一副对联: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作为高校教师要要摒弃浮躁情绪,有耐心下苦功夫去弘扬科学精神、恪守学术规范,要坚决抵制学术不端的行为。

1.3服务社会、为人师表

所谓服务社会强调要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而为人师表则要求教师品德高尚,才能卓越,既要言传,更要身教,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措模。说过“: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当代高校教师,要用自身的良好行为,从政治思想、道德水平、治学态度、行为举止等多方面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老师们通过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事的处事态度,教给学生怎么做人、如何做学事。正是这种示范作用,一直以来“为人师表”都是学生们人格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往往“胜于言教”。

2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2.1提高高校教师法律素质

高校教师作为学生们在校期间最为密切的人,他们在管理和教学工作中所体现出的法律素质,会对学生们产生直接的影响。老师们应积极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培养学生们的法律意识、养成守法习惯,提高他们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注重自身法律意识的培养、树立法治的思维习惯,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法律专业的书籍、参加法律讲座、关注与学生有关的法律法规来提高自身的法律修养,树立法治意识。

2.2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理论学习

品德高尚的教师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来的努力,尤其是通过不断的学习、自我修炼与自我完善而逐步积累形成的。只有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才不会在提升道德修养中迷失方向,才能真正培养出高尚的师德。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论学习主要是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和相关部门组织集中学习相结合:自主学习不会受时间、地点得限制,有一定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但是受个人水平和自控力等方面的影响,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组织集中学习,就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职业道德学习,能够克服自主学习的不利因素,使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断提升。

2.3加强高校教师的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最终归宿,只有通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道德实践,才能真正对自身塑造良好的师德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做法有三点:一是钻研业务。二是科学研究。三是关心爱护学生。

2.4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体系

高校道德教育论文第5篇

2011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内容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

1.1爱国守法、敬业爱生

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必须热爱祖国,拥护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严格遵守宪法及法律法规,自觉贯彻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把依法执教作为自己的职业义务,坚决不做出任何有损于国家利益的言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其基本要求就是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安心于教育工作,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为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所有的光和热。同时,我们要真心关爱学生。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而高校老师对学生的热爱主要就体现在了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1.2教书育人、严谨治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所以,教师敬业的首要表现就是做好教学工作。科学研究是艰苦的、严肃的事情,需要严谨的精神和态度。但是在教师中也出现了求名争利、心态浮躁、治学不严谨等问题,突出表现形式就是科研成果的粗制滥造,重量不重质,甚至出现了伪造数据、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等现象。南京大学韩儒林教授有一副对联: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作为高校教师要要摒弃浮躁情绪,有耐心下苦功夫去弘扬科学精神、恪守学术规范,要坚决抵制学术不端的行为。

1.3服务社会、为人师表

所谓服务社会强调要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而为人师表则要求教师品德高尚,才能卓越,既要言传,更要身教,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措模。说过“: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当代高校教师,要用自身的良好行为,从政治思想、道德水平、治学态度、行为举止等多方面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老师们通过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事的处事态度,教给学生怎么做人、如何做学事。正是这种示范作用,一直以来“为人师表”都是学生们人格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往往“胜于言教”。

2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2.1提高高校教师法律素质

高校教师作为学生们在校期间最为密切的人,他们在管理和教学工作中所体现出的法律素质,会对学生们产生直接的影响。老师们应积极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培养学生们的法律意识、养成守法习惯,提高他们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注重自身法律意识的培养、树立法治的思维习惯,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法律专业的书籍、参加法律讲座、关注与学生有关的法律法规来提高自身的法律修养,树立法治意识。

2.2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理论学习

品德高尚的教师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来的努力,尤其是通过不断的学习、自我修炼与自我完善而逐步积累形成的。只有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才不会在提升道德修养中迷失方向,才能真正培养出高尚的师德。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论学习主要是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和相关部门组织集中学习相结合:自主学习不会受时间、地点得限制,有一定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但是受个人水平和自控力等方面的影响,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组织集中学习,就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职业道德学习,能够克服自主学习的不利因素,使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断提升。

2.3加强高校教师的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最终归宿,只有通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道德实践,才能真正对自身塑造良好的师德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做法有三点:一是钻研业务。二是科学研究。三是关心爱护学生。

2.4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体系

高校道德教育论文第6篇

作者:唐晓燕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文昌校区应用技术学院学工办

大学生道德素质低下的社会根源

1.社会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并由此带来的物欲膨胀、竞争意识、实用主义、适者生存的意识深刻地影响当代的大学生,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更加关注个人的物质利益。其次,现代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不仅改变了社会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同时深刻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一方面,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发展使大学生非人格化的虚拟往更加便利,另一方,它阻碍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面对面的现实交往。互联网的虚拟性和自由性,及管理上的诸多缺陷,使大学生淡化了社会法制和社会道德理念。经济全球化也直接加速了中西方思想文化思潮的冲突与融合,西方社会思想道德文化的糟粕,如个人理性主义、享乐消费主义、色情吸毒暴力等,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行为、人际关系等都产生了消极影响。2.学校教育的缺陷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导致大学生道德素质水平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活动,需要各个部门同抓共管,但很多大学对思想道德教育认识不到位,把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完全归于专兼职辅导员,同时赖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混同于其他专业课程,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过于单一;另外,由专兼职辅导员组成的思想道德教育队伍不稳定,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地位没有明确,工作者的职称评定、活动经费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导致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没有归属感,流动性大。高校更多关注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以此为大学生素质和高校教育培养效果的主要衡量标准,对思想道德、公共道德素质的教育十分缺乏。3.家庭教育中国家庭教育普遍存在重智力轻德育的倾向,加之现在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爷爷奶奶辈和其他长辈的共同关心和无原则的过度疼爱,从而使孩子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使孩子养成自私自利、特立独行等性格。同时很多家长都忽视了自身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有的本身道德素质不高,加之教育方法失当等,对孩子的成长严重不利。4.大学生自身特性大学生在心理上还没有完全成熟,社会经历不足等,使大学生看问题不够全面,难以把握事物本质,同时,大学生通常具有自我意识强、自尊心强、情绪不稳等特点,在有了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和观点后,不愿意轻易改变或是纠正自己思想道德方面的片面性等缺点。

大学生道德教育思考

加大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学科的重视,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通过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原则、内容、标准、修养、评价体系等理论问题进行认真地研究,构建出科学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道德标准,使教育者有方向,被教育者有目标,管理者有标准。同时针对当前高校生源复杂的情况,特别加强对成教生、干部子弟、富家子弟的道德教育。在大的社会背景下,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加大校园文化力度,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精神与理念,使大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大学是人类积累、传播和进行知识创新的场所,它是传承人类文明与科学的聚集地,事实上生活在大学中的大学生都有着比较高的文化期待,而不是拒绝接受教育;大学生有着很大的可塑性,他们的选择具有多元性,既能够被高尚、积极的文化所陶冶,也能够被腐朽、低俗的东西所俘虏,这里最关键就是他们所在的教育环境和所能够受到的教育。改革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教育方式,由以往的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向注重师生双向交流的教育方式转变,由以往的侧重知识教育向注重培养大学生公共道德素质的教育方式转变,使学生从一个被动受教者向教育主体转变,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着重培育和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在高校建立起健全的对学生公共道德行为的监督约束机制。健全的道德监督机制的建立,是搞好大学生道德建设的体制保证,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对在校学生行为进行道德规范,如对课堂、宿舍、食堂等设立标准,做到有章可循。在相关机制建立的同时,建立起相关的监督、检查、教育组织机构。充分发挥学校学生管理组织的和学生组织的管理作用。总之,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有积极的方面,但是消极的方面不容忽视,而且整体道德素质整体有下降的趋势。问题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学校应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由上而下,打造一个完备的体系,内外结合,建立一支优秀的教育队伍、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家校合作机制、保障体制,加强对学生全方位了解、教育与引导,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有效的开展,学生得到正确的引导。

高校道德教育论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生活德育德育生活化

一、现代高职院校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

现在,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上大学似乎已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对于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而言,愁的是如何才能上一所重点大学,或者如何进入一个前景光明的专业。于是,更多的孩子在高考时把眼光都投向了热门专业、重点大学。从普通中专、职业中专和成人高校优化组合而成的高职院校,也相应地调整了专业与课程设置,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但是,生源质量的下降,似乎还是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不可否认,这些学生无论在文化基础、道德素养,还是行为习惯上都与普通高校有差距。因此,有部分教师把某些职业院校面临的办学困境归咎到这一点上。从而对高职学生的道德教育也丧失了信心,认为道德教育对这些学生是没有多大的用处的,“孺子是不可教也”。其实,我们认为,一味的埋怨、指责高职学生是不恰当的。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对于这些所谓差生更是如此。他们在小学、初高中阶段,也许因为各种的原因,成绩落后,遭受歧视丧失学习兴趣,滋生一些不良习气。到了职业学校,如何改变这些不良习气,重新树立自信心,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是职业院校的教师们重要的责任。因此,作为非智力因素的德育,即对意志、兴趣、性格、心态的培养,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在职业学校工作中的意义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为了避免道德教育在传统方式下变成教条化的说教,我们可以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对于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将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二、生活德育——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

尽管长期以来人们对学校德育寄予厚望,但是我们在实际中却看到学校德育工作如今都面临着一个尴尬的现状――德育无能。不光是职业学校教师抱怨,几乎所有中小学教师都普遍感到,现在的学生难教(蛮办法不行,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德育的实效性偏低。学校德育如何才有实效性,一直是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对于职业学校而言,更是一个难点。

近几年来,在德育研究与实践领域,有许多学者呼吁德育应该回归生活世界,强调道德主体和道德体验,提出“生活德育”的观点。笔者认为这是“以人为本”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真实体现,真正地把人的完整生命纳入到德育的视野,同时提高了德育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德育内容的实践性。道德教育生活化并不是要德育简单的等同于个人生活,更不是要降低德育的品质,而是要让德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学生的幸福生活服务,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个体在德育情境中,积极自主地思考、发现、探索、理解和领悟,在自我生活世界与生活经验的拓展中去理解生活、发现世界、陶冶情操、锻炼人生智慧。这样,德育过程就成了个体生活世界和价值世界不断发现、增长、丰盈的过程,而不是对个体人生的灌输;学生成为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识与选择愿望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服从的奴隶;教师成了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顾问,而不再是对学生进行简单规训的权威。

三、职业院校如何实现道德教育生活化

1.合理利用当地特有的地理资源和人文资源

职业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该更加要与学生的校内外实践活动联系起来,更加注重道德情感的陶冶,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注重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以优秀的人文精神资源来拓展、敞开学生的人文视界,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来培养学生,以优秀的文化资源来哺育学生”。学校可以定期开展讲座、志愿者、义工等活动,有效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把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体验切实的联系起来,将道德理念化为道德行为。教师要在指导学生对各种道德价值观念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或拒斥一定的道德价值,建构自己道德生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由于受到社会上有些人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的影响,许多职校生觉得职业教育的教师不如普通学校的教师,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前途,造成了职校学生的挫败感,认为自己是失败者、被淘汰者,瞧不起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对自己的专业学习也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不仅要求我们职业教育的教师本身具有宽广厚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要求教师在学生的道德教育上,应以身作则并且坚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心灵,让书本中的理论和学生的心灵相沟通,和学生的思想相碰撞,师生之间应进行心与心的交流,通过平等的对话、诚恳的点拨,使学生由茫然到释然,解决心头的困惑。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职业学校的学生必将面临更多的技术挑战,更多的道德考验。如果说我国的德育观是一种“大德育观”,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那么职业院校的德育内容还要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适应职业变化的教育。我们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者正在探索中不断的取得进步,德育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正是教育者在共识价值和社会主导价值的指引下,从职校生的生活和实际需要出发,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和道德发展水平,促进了学生个人品格的生成与建构,实现了道德主体理性、自由的发展,体现了教育者尊重学生个性和差异性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杜时忠.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十大矛盾[J].当代教育论坛,2004,(12).

[2]刘铁芳.面向生活,引导生活[J].教育科学研究,2004,(8).

[3]李国春.论高职院校德育氛围的营造[J].教育与职业,2006,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