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合集7篇)

时间:2023-08-03 16:10:09
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

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第1篇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行业的代表企业,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和国内其它金融行业以及各商业银行之间所带来的巨大的竞争。因此,对于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的研究迫在眉睫。人力资源管理的好坏已经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谁能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更胜一筹,谁就能在商业银行竞争中更有优势。人力资源规划就对人力资源管理起到指导性和调控性的作用,因此,人力资源规划对商业银行至关重要。

【关键词】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

现代商业银行的竞争,是财力、资源、技术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自然增加。而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之前应该制定的,对企业长远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指导的一项规划。任何一项制度的施行都需要前期的规划做准备,只有具有完善的前期规划,制度的施行才能顺利,人力资源管理也是如此。

1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的界定

1.1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的定义

目前学界一般都认可的对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的定义是,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在根据银行现有人力资源的状况,合理预测银行未来人力资源发展状况的前提下,进而组织银行人力资源按照一定模式和方式发展的过程。

人力资源规划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瞬间即可完成的一个动作,它具有系统性,程序性等多个特点,因此在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做到谨慎变通。

1.2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

根据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的定义可以知道,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是一个需要一定时间而完成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有一定系统性和规律性的,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一般包括: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分析,预计未来人力资源的发展,确定未来发展目标和计划,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在充分认定当前形势,合理分析未来发展的前提下而产生的过程,是人力资源管理科学进行的保证。

2 我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现状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人力资源规划的实行是在最近几年形成的,因此,还不够成熟,但是,根据我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的特有状况,我国的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也存在一定的优点。

2.1 我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

制定规划前缺少对于现有人力资源情况的准确分析。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就是对银行现有人力资源情况进行合理准确的分析,但是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并没有准确的分析银行现有人力资源状况,甚至在一些商业银行内存在为了节省时间,或者应付工作而完全不分析现有人力资源状况而直接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情况,这样制定出来的人力资源规划一定是不符合银行自身情况的,也很难实现规划的目的。

制定规划的过程中对于银行未来人力资源发展方向宏观把握不够。对于银行人力资源发展方向的把握是指导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的导航,人力资源规划最终是要服务于银行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如果缺少对于人力资源发展的宏观把握,那么人力资源规划就很难真正与银行的人力资源协调发展,也很难知道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

对于人力资源规划的执行力不够。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也是影响比较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于人力资源规划缺乏执行,很多银行都存在一定规划是一回事,执行是另一回事的现象,这样,人力资源规划并没有对银行的发展发挥作用,而缺乏人力资源规划指导的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终会显出诟病。

2.2 我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的优点

人力资源规划注重细节把握。我国的商业银行管理人员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一般态度谨慎,对于人力资源规划的细节做了有效的把握,这样可以保证整体人力资源规划在制定后执行起来相对容易,同时,对于细节的谨慎把握,也有利于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

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具有自己特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在进行着对自身发展的特色化,商业银行也不例外,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尤为明显,很多商业银行都针对自身发展特点和业务侧重点而制定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人力资源规划。

3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建议

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的实行还不够成熟,因此,对于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可以提出如下建议:

3.1 加强与员工的交流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最终是对人的管理,银行的员工是人力资源规划的核心,因此,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应该与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这样才可以获得员工中存在的问题,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注意这些问题的解决。另外,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是对银行人员的合理规划,与员工的交流,可以掌握到每个员工的特点,这样,就能认真分析银行员工的优点和缺点,在未来人力资源规划中,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优势,有效回避每个员工的劣势,做到人尽其用,人尽其职,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问题。

员工是银行业务的基层执行者,因此,对于银行业务中的很多问题的了解程度比银行高层的管理人员要高,和员工的交流也可以让高层人员获得更多信息,这对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也是十分有帮助的。

3.2 注意对银行未来发展的定位

人力资源规划时在现有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银行未来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计划,因此,对于银行未来发展的定位是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的指导。每个银行对于长期发展都必须有一个战略部署,只有这样,银行的发展才能有序高速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就是为这种战略部署服务的,因此,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适合当时的银行发展状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的目标。

3.3 合理借鉴其它银行人力资源规划

每个银行的人力资源规划都有一定的特点值得其它银行的借鉴和学习,因此,任何一个商业银行在人力资源规划制定时都可以借鉴其它银行的,这样在很多问题上就可以省去时间,进而提高银行的工作效率,但是在借鉴的过程中注意对自身实际状况的分析。

4 结束语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作为人力资源发展的指引,对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人力资源规划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在未来的发展中有效运作,合理分配人员,保证商业银行在竞争中获得成绩。因此,对人力资源规划的分析研究是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陈京民,韩松.人力资源规划[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2]胡八一.人力资源规划实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1月.

[3]仇莉娜,曹亚克.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探讨[J].商业研究,2005(4).

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互联网技术 人力资源配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金融服务从实体网点服务扩展到以互联网为中介金融服务,并产生了互联网金融这种新的金融服务形式,颠覆了传统商业银行服务模式,也给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就人力资源配置而言,互联网技术给传统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配置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商业银行只有积极应对挑战,创新人力资源配置机制,才能在互联网时代中持续健康发展。

一、互联网技术发展对传统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配置的挑战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断削弱人工网点的基础作用,减少传统柜员数量需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带来了电子支付和移动网络支付市场的高速发展,使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人们也已经习惯通过互联网来开展金融活动,人工网点的基础作用不断削弱。因此,商业银行对传统柜员的需求持续下降。同时,由于科技的发展,很多银行网点采用自助设备来取代人工劳动,这也进一步减少了对于传统柜员的需求。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带来挑战,人力资源投入将呈下降趋势。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抢占了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市场份额,导致传统银行业务的竞争压力加大,营业收入持续下滑。首先,互联网金融分流了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使商业银行在储蓄存款方面的业务受到影响,并且这还会导致商业银行资金成本的提高,进一步削弱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其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改变了商业银行的贷款模式和人们的贷款习惯,对商业银行的核心信用功能造成损害。可以看出,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传统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而这两个业务也是商业银行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业务。二是传统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过高,导致盈利能力不强。与互联网金融相比,传统商业银行要承担营业场所、网点运营等费用,总成本较高,不利于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也给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带来了影响。而人力资源成本是商业银行成本的重要部分,通常占总成本的一半以上,甚至高达60%。因此,人力资源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盈利水平,这就要求商业银行控制和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这必然会造成对人力资源投入的下降。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银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商业银行人力资源使用效率达不到市场发展要求。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导致了大量互联网金融机构的诞生,同时,一些小的银行和金融机构也积极的运用互联网技术,将线下业务和线上业务结合起来,大量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这打破了银行业原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平衡,互联网金融机构不断抢占市场份额,而传统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占比不断下降。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不断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进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在白热化竞争的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然而,现阶段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使用效率还比较低,人均净利润和人均产出比都出现下降趋势,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要求。

二、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配置对策

(1)优化商业银行实体网点布局,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优化商业银行实体网点布局,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资源耗费是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要对商业银行重合交叉服务网点进行整合,提高单个网点的服务范围,改变传统商业银行网点小而乱的状况。其次,要优化低效商业银行实体网点。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大对电子设备的运用,用自助设备来取代部分人工操作,甚至是将商业银行的实体网点改造成自助式银行的形式,减少人力资源成本,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2)科学规划用工总量,强化人均成本效益理念。主要分为两点:一是要以盈利能力为导向规划用工总量。对于能快速适应互联网技术发展,并在市场竞争中能达到较高的盈利水平的商业银行或网点,可以适当的增加其用工人数,并将引进的人才配置到新兴市场中去,实现商业银行的“开源”,促进非利息收入的增长,进一步促进其盈利水平的提高。而对于发展缓慢,不适应互联网技术发展要求的商业银行或网点,要严格控制人员规模,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放在对现有人员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挖掘上,实现现有人员的优化配置。二是不仅要关注商业银行的总体效益,更要重视人均效益。在用工规模一定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每名员工所创造的价值。因此,商业银行要强化人均成本效益理念,在绩效考评中加大人均效益指标所占的比重,并将其与人均成本结合起来,以实现人员向效益较好的方面倾斜,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3)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互联网技术对人力资源配置的支撑作用。首先,要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特别是大数据技术对员工进行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方面的分析,提高人员与岗位的匹配度,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要积极借鉴成功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在数据挖掘和应用方面的实践经验,推进商业银行自身的数据收集、整合和应用,便于商业银行管理者了解其网点、人员总量和经营情况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为管理者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三、总结

总之,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打破了银行业原有的市场结构,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给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要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调整和变革,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来促进自身的发展,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万建华.金融e时代 [M].中信出版社,2013.

[2] 程瑛.试论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5,(12).

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第3篇

【关键词】低碳信贷;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控制

一、资源型城市城商行开展低碳信贷业务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以城市信用社为基础,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城商行)。城市商业银行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中央金融主管部门整肃城市信用社、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产物。截至2010年底,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数量达到147家,共有从业人员20.66万名,绝大部分是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虽然出现了上海银行这样跻身于全球银行500强行列的优秀银行,但中国大部分城市仍然是中小型城市,这些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还是比较小,无论是存贷款资金量、中间业务量,还是网点的数量,都比不上四大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作为城市金融体系中的新生力量,要想尽快融入城市金融系统大环境,就必须在价值创新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机会。

低碳城市的发展是低碳经济的核心,如何立足于本地资源条件、资源需求和政策环境,借鉴国内外经验,科学有效地发展低碳产业是能源资源型城市立足自身实际、顺应世界产业发展潮流的必然需求。资源型城市产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基本摆脱了简单性资源开采,围绕资源利用和加工已经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和产业集中度,但与此同时,资源型城市产业的环境污染问题相比其他城市,也较为严重。城市商业银行是市场经济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微观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本质要求。在资源型城市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城市商业银行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通过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信贷渠道的拓宽、信贷手段的创新来推动资源型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经济影响。

二、发展低碳经济对资源型城市城商行信贷业务的影响

(一)导致信贷客户结构和资产结构调整

自中国银监会2007年11月出台《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以来,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按照文件要求对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三高”企业提高了授信准入门槛,降低了信贷支持力度。特别是在资源型城市,由于传统信贷客户多是和资源开发利用有关的客户,不少属于“三高”客户,对于那些规模较大的、与银行已经有多年业务往来关系的“三高”客户,大多不会改变信贷渠道,而那些规模较小的、新成立的“三高”客户,则很难从大型商业银行获得信贷支持,这部分客户必然转向城市商业银行;同时,随着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被整治和压缩,一些新型的低碳绿色产业得到扶持和鼓励,资源型城市大型商业银行将大量信贷额度投放于国家支持倡导的低碳环保及相关行业,积极争取这类客户,城商行很难在同等信贷条件下争取这些客户。所以,低碳经济必然导致城商行的信贷客户结构和信贷资产结构发生改变。

(二)促进信贷业务创新

一方面,由于看到了新能源等节能减排领域的“低碳”价值,许多企业转战到这个领域来,于是新设备、新项目纷纷上马,项目扎堆、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开始浮现,在资源型城市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由高碳向低碳转型方面,目前尚欠缺有效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政策,往往会导致转型企业的经营成本大幅度上升、盈利能力下降,低碳经济有社会效应但缺乏经济效应,直接导致银行信贷风险也会上升。另一方面,在资源型城市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必然催生新的金融需求,不仅有传统的信贷等资产负债业务需求,还有理财顾问等中间业务需求,更有围绕碳交易衍生的新兴业务需求,因此,城商行若想抢占市场先机,必须针对差异化需求,加强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

(三)创新信贷利润增长点

发展低碳经济、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转型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潮流与趋势,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必然为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利润提升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目前部分大型商业银行在资源型城市已开始对碳交易进行初步探索,通过密切跟踪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情况,对其合作模式和风险收益评估进行研究,为后期业务开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碳交易市场的逐步成熟,低碳金融衍生产品、低碳金融工具的逐步丰富,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围绕低碳金融市场需求,不断拓宽业务领域并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资源型城市城商行开展低碳信贷面临的问题

(一)自身对于对低碳经济把握能力不足

虽然低碳经济的概念早已不再陌生,但就国内起步较晚、规模较小的资源型城市城商行而言,对于低碳经济和碳交易的认识还不够,尤其是对于技术、经济和环境问题的内在联系还缺乏清晰的认识。目前,国际主流商业银行早已深入到碳交易的各个环节,以至于国内的CDM项目中介市场也几乎被国际金融机构垄断;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源型城市城商行在该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主要盈利一方面来自于息差,其余则主要通过中间业务、金融市场业务来获利,但在公司治理、营运水平、风险控制以及流程管理等诸多方面还与国际一流商业银行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城商行的业务范围和投资理念都亟待完善,对于新兴市场投资机会的把握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缺乏低碳领域的专业机构及人才

城市商业银行改革正逐步推进,资源型城市城商行普遍缺乏针对低碳领域的专业机构,但由传统的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不仅仅是在组织架构上实现向流程银行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在业务流程层面进行重构,针对低碳领域而言,资源型城市城商行前台的投资银行部、信贷管理部门、电子银行部门以及金融市场部门等均不健全,如何进行低碳投资、低碳信贷、低碳信用卡、碳交易市场金融产品及衍生品开发等还没有理清思路,整个流程的各个环节要求对碳金融的本质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而大量的优质金融人才仍以流向全国性的大型商业银行为主,城市商业银行无疑在该方面有着巨大的金融人才缺口。

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第4篇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总结了商业银行的运营特征及价值创造途径,重点分析了商业银行企业价值影响因素,并就如何提高商业银行价值提出了个人看法。

关键词:商业银行;企业价值;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8011701

1 商业银行企业价值及其创造

资金的运作是银行资产增值的主要部分,研究商业银行各个环节发挥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1.1 商业银行的运营特征

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相同,均以盈利为目的,特殊的是,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货币及货币信用产品,主要处理的是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业务。

1.2 商业银行价值创造途径

商业银行的资产主要依靠庞大的负债来支撑,自有资金所占比重较低。大多将存贷利差作为主要收入来源,高财务杠杆是其净资产回报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商业银行的资金筹措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起始环节,关系到资本成本。而资金运用是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关键环节,是利润的重要来源。从价值最大化的角度形成的管理方式,才能实现资本在各项业务之间的合理分配。

2 商业银行企业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已经从运营机制的竞争上升为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的竞争,分析研究影响商业银行企业价值的核心因素,有利于商业银行有效地制定战略计划。

2.1 外部环境特点

外部因素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成长和获利能力,为了有效地创造价值,必须分析和适应外部环境。

(1)政策环境。

我国金融产业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货币供给量是商业银行存款的主要来源,扩大货币供给,会导致利率下降,反之,则造成利率上升。目前银行的发展,有赖于政府进一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可以从各个方面对商业银行价值产生影响。从人口情况方面,不同年龄结构的社会可能导致不同储蓄率的出现,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将使储蓄率出现下降的趋势。此外,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渐提高,也会给储蓄率带来双向的影响。

(3)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对银行业的发展起到基础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高速度发展,我国银行业总资产也是随之快速发展。

2.2 内部资源和经营能力

商业银行无形资产所占比重较大,而内因一般是事物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由内部资源所引起的商业银行企业价值的变化更加值得关注。

(1)银行信誉。

总体来说,信誉是对商业银行履约能力的评价,是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情况的体现,可以通过企业的财务状况来考察。商业银行信誉也受很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资本充足率、经营时间、经营规模等。

充足的银行资本使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上有良好的形象,同时也带来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损失时,可以用自身的股本承受损失而不至于破坏银行正常的经营。

(2)银行客户资源和制度资源。

商业银行的客户和潜在客户是商业银行信息的来源,银行可以根据所搜集的数据资料分析判断借贷企业的风险情况。商业银行的客户分为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其中企业客户是贷款的去向,而个人客户是存款的来源。

银行的制度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以及银行办理业务的交易制度。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取决于它的制度资源,它是一种知识资本,还影响着银行的经营效率和经营成本。

(3)银行特许权价值。

政府对银行业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使其市场存在不完全竞争,从而实现超额利润。银行的特许权价值越高,银行做出风险行为的可能性就越低。

3 提升商业银行价值、提高竞争力的途径

有金融业界人士表示,“我国金融业下一步的改革方向将从股份制改革转为公司内部治理,增强核心竞争力,使我国金融业能够顺利渡过难关,稳定快速地发展。”

3.1 提高银行信誉

提高银行信誉,很重要的是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上市融资是补充资本金的迅速方法,而发行金融债券或可转换债券可以增加附属资本。为了降低风险加权资产,银行应当优化业务结构,剥离不良资产。

3.2 维护和发展优质客户资源,改善制度资源

银行应当看准时机与目标细分市场,制定有效方案开展营销工作,提高客户的忠诚度。改善制度资源,加快业务创新,主要集中在中间业务领域,深化服务理念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这是保证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3.3 优化股权结构

与以往的国有独资银行不同,我国股份制银行向现代银行又迈近了一步。而且有一部分股份制银行进行了上市融资,因此在符合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在改革中还应当遵循上市公司的管理理念,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银行股权结构。

4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企业价值受到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双重影响,虽然商业银行目前的盈利较高,但仍面临诸多问题。尽快适应市场要求,改进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成为商业银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孙露菡.股权结构与效率的关系—对我国上市股份制银行的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6).

[2]何加伟.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价值评估方法探析[D].厦门:厦门大学,2009,(4).

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第5篇

随着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不断的向前推进,并且现阶段我国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人力资源所能够起到的作用已经逐渐的在发展的过程中超过了物质资源和金融资源所能够起到的作用,进而成为了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相关活动中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过程中所能够起到的作用已经经过了实践的证实。我国政府有关部门也推出了关于人才在我国各个领域发展的过程中所能够起到的作用的相关政策。在中国市场受到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影响逐渐加深的背景之下,对专业素质水平高的人才进行的竞争相关活动也越发的激烈了,这就使我国的商业银行金融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所施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考核相关工作面临着一些问题。笔者根据实际工作经验从多个角度对商业银行金融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所应当施行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希望能够在今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改革的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促进性作用。

关键词:

商业银行;金融改革;金融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

一、前言

众所周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性因素的影响比较重、矛盾较多、机制陈旧。如果想要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改革、创新的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发挥出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考核相关工作应有的作用,应当站在变革的角度上对商业银行金融改革、创新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施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考核相关工作不断的完善,从而使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考核相关工作能够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改革、创新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性作用。

二、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改革、创新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所施行的薪酬体系应当得到一定程度的改革与完善

考核指标的权重、密度设置,影响了基层银行业务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其具体表现在:一是考核指标“导向性”不突出。绩效考核是对绩效目标实现过程的一种控制,是通过权重指标的设置来实现被考核对象绩效的改进和提升,促进其业务发展。而现有的考核办法指标下达过多过细,追求考核指标的“统一性”和标准值的“同一性”。考核指标的“统一性”使得基层行只能围绕上级下达的指标进行业务经营,无法围绕当地金融资源做好特色优势业务;而标准值的“同一性”使得一些落后目标较大的基层银行缺乏努力完成目标的勇气,优于目标较大的基层行则会缺失超额完成目标的压力,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营绩效的更好提升。二是忽视了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就指标论考核,其考核结果有时不能全面评价和反映基层行的经营业绩。有时甚至出现盈利行排名落后于亏损行,盈利多的行落后于盈利少的行,高效网点与低效网点员工收入倒挂等现象,影响绩效导向作用的发挥在商业银行改革、创新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对施行的薪酬体系不断的调整、完善,使商业银行施行的薪酬体系能够拥有一定程度的市场竞争力、激励作用以及吸引力,这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改革、创先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所应当重视的问题。在商业银行中从事管理相关工作的人员在对薪酬体系进行设计相关工作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全面薪酬管理机制这一个具有一定程度科学性的体系所能够起到的作用,它是将直接层面的薪酬、间接层面的经济薪酬以及非经济薪酬在一定程度上的统一。对在商业银行中工作的人员所提出的需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考虑,对不同阶层的员工所实施的激励机制也存在着不同。与此同时,商业银行金融改革、创新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商业银行核心阶层的员工所提出的要求,尽可能的满足员工所提出的物质、精神层面的相关要求。上文中所叙述的这种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的人性化程度相对来说比较高,肯定能够吸引到专业素质水平比较高的人才到商业银行中进行工作,从而在商业银行金融改革、创新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性作用。

三、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改革、创新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所施行的绩效评估体系应当添加具有一定程度的科学性的内容——开发人才

现阶段我国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时代,商业银行所进行的竞争相关活动都是以商业银行所具有的核心能力之间的竞争活动为基础展开的。人力资源是商业银行所具有的竞争力中的一种模仿难度很高、具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的资源,是商业银行在竞争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能够保持优势的源泉,是商业银行在竞争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能够取得成功还是失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同样在商业银行中工作的每一位员工的绩效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也能够在商业银行提升竞争力以及达成经营目标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促进性作用。在商业银行的总体战略目标制定完毕之后,基本任务也就大致上确定下来了,能够使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出来的就是完成基本任务所能够获得的效益和完成基本任务的效率了,在商业银行中工作的每一位员工的绩效水平就基本上能够体现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了。那么,怎样对在商业银行中进行工作的员工的绩效进行评估?通过怎样的激励手法才能够使在商业银行中工作的员工的绩效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这是商业银行在金融改革、创新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所面临着的问题。对在商业银行中工作的员工进行的激励只有在商业银行现行的绩效评估体系具有一定程度的公正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才能够达到激励的预期性作用。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应当将绩效考核与责任追究作为关键性因素,对现行的人才考评机制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第一个方面是要构建人才绩效考核档案。在商业银行中从事管理相关工作的人员应当对商业银行中层以上干部进行考核,应当针对商业银行中层以上干部、各个岗位之中的业务骨干、具有助师以上职称的人员以及在商业银行中进行相关工作的所有员工构建绩效考核档案,既要做好年终考核相关工作,又要将在商业银行中工作的每一个员工做的个人总结以及民主评议所得到的结果存档,与此同时日常性考核相关工作所得到的结果也应当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以一个季度为一个阶段,将在商业银行中工作的每一个员工的工作情况及时的录入档案之中,重点考核其对工作指标的完成程度,其在工作的过程中所得到的业绩,其进行的研究相关工作所得到的结果,其进行日常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所得到的荣誉,其进行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以及其进行的日常工作出现的结果所产生的影响,作为日后进行晋级、晋职相关活动的时候的重要根据。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逐渐的呈现出了稳步发展的趋势,并且远远的超过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平均速度,为世界范围内各个阶层相关人士所关注。很多我国银行家都在摸索怎样才能够在商业银行金融改革、创新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将银行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变为一种具现化的东西,并且还在考虑怎样才能在商业银行金融改革、创新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使从事管理相关工作的人员产生一定程度的凝聚力。随着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推行的现代银行制度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很多从事银行管理相关工作的人员已经认识到了:“人”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其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具有持续性。只有在商业银行金融改革、创新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重视企业文化构建的银行,才能够使商业银行的领导人员从长远的角度去看待商业银行的发展,才能够在商业银行金融改革与创新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把握先机,吸引到更多的专业素质水平比较高的人才投入到商业银行中进行相关的工作,使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孙宗宽.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2]王冰.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乔元博.中小型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

[4]程颖.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与相关环境因素分析:现实与诠释[D].西南财经大学,2007.

[5]石成泰.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

[6]严红.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8.

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第6篇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商业银行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外资银行的大量涌进,以及金融危机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的巨大影响,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国商业银行要获得长远发展,就要以投行业务为基础,逐渐进入资本市场。本文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旨在提出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措施,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商业银行;投行;发展趋势

1 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发展现状

2002年,我国工商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内部率先建立投资银行部,专门用来开展投资业务,自此,国内各商业银行纷纷紧随其后,推动了投资银行业务的不断拓展。自2007年年底,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浙商银行、浦发银行以及兴业银行等先后成立了投资银行部门,加大了投资银行业务的普及力度。各商业银行要获得足够的经济利益,实现银行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的变革,就要积极发展投行业务。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其中间业务尤其是投行业务发展迅猛,在整个商业银行内部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在我国境内,中国工商银行在2010年上半年的银行业务总收益为86.66亿元人民币,已经连续八年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已经达到8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投行业务逐渐成为其核心收入来源。在海外,中国工商在香港设立了子公司——工银国际,在较短的时间内即获得了业绩的突破,在国际投行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工行负责人曾表示,工行增长最快的新兴业务即投资银行业务。2002年我国银行界普遍设立了专门的投资银行部,工商银行也逐步建立起以债券承销、银行贷款、资产证券化、财务顾问业务、重组并购顾问以及结构化融资为基础的“工商银行投行模式”和投资银行业务产品线。

2 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存在的基本问题

2.1 竞争环境、政策法规以及内部条件等都制约了投行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在现有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有必要不断优化法律法规环境,以促进投行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受银行分业制度的限制,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范围主要局限于债券融资,在股本融资市场中只能象征性的开展一些配套性业务。同时,商业银行一般采取证券化以及组建合资资产管理等手段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导致其在会计处理、出资、外汇汇出以及税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法律障碍。投行业务市场在我国发展历程不是太长,但是国内市场竞争的主体却各具特色,包括合资投行、国内知名投行、国内券商、商业银行以及民营咨询公司等,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格局初步建成。

就商业银行内部而言,也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在很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包括企业文化、经营体制、业务流程以及运作机制等。比如,传统的商业银行倾向于发展传统业务,而投资银行的服务意识更强;商业银行受传统企业文化的影响,在开拓市场和开发业务品种方面的压力较小,而投资银行在运作机制上更显成熟,效率更高。目前,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指出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是大势所趋,但如何在维持商业银行整体架构的前提下推动投行业务的大力发展,从而实现投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的和谐发展,仍值得我们深思。

2.2 投行业务发展的思路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逐渐将发展中间业务提升日程,对发展投行业务的重要性有了初步认识,但是在制定经营策略时,并未将资产负债业务和投行业务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其对增加银行收入的重要作用,它在通常情况下被视为竞争客户、稳定存款、抢占市场份额以及提供服务的一种重要手段,所以重数量、轻结果以及贪大求全等问题屡见不鲜,阻碍了投行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对投行业务的重视力度不够,特别是在开展业务阶段,各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和联系,没有形成强大的市场合力,难以充分发挥信息以及客户的固有优势,导致大量机会的流失。

2.3 投行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时间相对较短,所以对投行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够充分,尤其是精通投资银行业务的专业人员极度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拓展。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能提供的投行业务服务有限,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投行人员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可靠的市场信息,努力争取目标客户;将外部资源与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解决投行业务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突出问题;详细了解客户需求,对企业的真实需求也要充分掌握。这些业务实施起来都要涉及大量的物力、人力,一般与复杂的产权交易结合起来。所以,投行的成功需要专业知识和合作团队的共同参与。例如,张裕集团在重组并购财务顾问的过程中,工行总行充分发挥了领导作用,山东省分行、两家会计师事务所、三家律师事务所以及一家中资银行、一家外资银行共同合作,为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目前的人员配备相对欠缺,难以满足高层次投行业务的发展需求。

3 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的若干建议

发展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逐步完善商业银行的服务功能,降低资本占有、巩固银行与企业的关系以及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所以,商业银行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战略优势,必须大力推进投行业务的发展。

3.1 实现收益结构的调整,逐步提升投资银行业务对企业收入增加的贡献

实现收益结构的多元化,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的利益需求,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场波动对商业银行造成的巨大冲击,实现商业银行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多元化业务规模已初见雏形,但是中间业务所占的比例仍相对较低,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加快收益结构调整的步伐,充分发挥多元业务的优势。

3.2 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资源的整合,保证各项业务的协调发展

目前,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取得了快速发展,商业银行面对这种形势,要加快资源整合的步伐,不断发挥综合金融服务的突出优势,实现投资银行业务和信贷业务的共同发展。商业银行要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必须充分发挥其丰富的客户资源。商业银行各部门要实现各户资源的共享,在满足客户金融服务需求的前提下,提升其对银行的综合贡献度。

3.3 建成高质量的专业化团队,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投资银行业务不同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它的集成性和专业化更强,所以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也相对较高。要建立健全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管理体系,统一管理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在商业银行内部,要建立健全投资银行业务部门,开展好投资银行业务及各项配套业务。同时,要大力引进复合型人才,逐步建成高素质、高层次、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丰富以及熟练掌握各种复杂金融工具专业化团队,大力拓宽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渠道。除此之外,要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探索组合营销的新模式。客户经理要全面负责客户关系的维护和管理,产品经理要提供无条件的支持。商业银行要组建高素质的专业团队,将投行、公司、资金、会计、信贷以及国际等纳入服务体系内,积极开展跨专业的大型合作,保证服务质量的优良。

3.4 进一步完善定价和评价体系,理清收费与收息的关系

(1)改变传统观念的束缚,逐步形成非利息收入和利息收入协调发展的收入格局。(2)建立健全利费组合定价机制,在制定利费结合的经营策略时,综合考虑客户的偿债能力和风险状况,对于未来潜力和外部竞争要充分考虑。对于风险相对较大的客户,可以在多种费率定价的基础上辅之以较高利率,而对于具备可靠偿还能力的客户,可以在较低费率定价的基础上辅之以较高利率。在制定利费组合定价机制的过程中,还要健全利益分享机制和绩效评价体系。

3.5 建立并完善导向性考核激励机制

投资银行业务作为一项新的创新型业务,并没有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激励制度,经营单位也不断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业务和发展新客户,所以投资银行业务实际上并未取得显著成效。由此,商业银行要逐步建立起专门的投资银行部,实现业务和人员的整合。同时,要给与投资银行部一定的经营决策权,以便于对市场环境及时做出反应,抓住企业发展的最佳时机,实现内外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投资银行部拓展业务范围和加强业务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3.6 充分发挥品牌优势,提高投行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银行业也逐步形成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商业银行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战略优势,必须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从经营机制、研发能力、人力资本、管理能力、营销网络、企业文化以及品牌等方面着手。投资银行业务作为一项新业务,竞争异常激烈,其不论在服务还是产品上的优势都易于模仿,业务策略优势也只在一定时期内有效,而企业文化却是推动商业银行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形成品牌效应,提升投行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骆璇;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问题的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12(03)

[2]刘涛;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回顾与展望[J]银行家;2013(06)

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第7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主成分分析,金融创新力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11-0085-04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金融创新过程是商业银行不断变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持续的金融创新会引起商业银行从产品业务的不断完善丰富和制度观念的交替更迭,继而提升商业银行在整个行业中的竞争力。事实上,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创新的现状各不相同、良莠不齐,因此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力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金融创新力与商业银行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现状

创新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而金融创新是几十年以来金融发展的主旋律,为商业银行的腾飞和崛起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为不断地争夺市场份额,培育和设计有生命力的金融创新产品,各商业银行积极尝试改革和推陈出新。然而相较于国外较为成熟和丰富的金融创新成果而言,国内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依然停留在探索的初级阶段,金融创新在整个银行业务中所占的比例还较低。因此,如何积极有效地进行金融创新对各商业银行来说,任重而道远。

通过对我国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10家股份制银行2008年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的分析,可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现状进行综合的分析,具体如图1可示:

由图1可以看到,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的比重都很高,基本都保持在80%以上,这可以反映出各商业银行主要还是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新型的增值服务和产品比重还不高,仍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根据亚洲银行家杂志统计的2006年亚太地区不同国家和地区300强的平均利息收入占比为66.8%,对比表中所列14家商业银行,可以看到选取的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创新水平要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而纵观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历程,虽然各家银行采取的措施和开展的业务存在着差异性,但是毋庸置疑的是,金融创新在商业银行的发展中已经开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经逐渐被重视起来。

(二)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力界定

Prahalad和Hamel于1990年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并定义为企业独有的、保持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它蕴涵于企业内质中,并使企业在长时期内在竞争环境中获得主动的核心的能力。具体到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其中金融创新力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金融业的开发,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外资银行在金融创新发展的经验和技术上,都要远远优于国内的商业银行;不仅如此传统的产品和服务的利润空间也在不断的减少。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金融创新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地培育和增强自身的金融创新力,真正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我国商业银行为了应对在竞争中可能出现的被动地位,积极推行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树立金融创新观念和制度,取得了一系列可观的成效。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力对于商业银行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清楚的界定。金融创新力顾名思义是指金融创新的能力。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金融创新力体现在商业银行利用金融创新资源(譬如高新人才等)开展的一系列金融创新业务和服务的多样性、采用的金融创新技术的先进性以及金融创新风险的控制水平上。

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发展现状以及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力的界定,对于构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目前关于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评价研究比较丰富和完备,但是鲜有侧重于对银行金融创新力的分析和研究,因此构建一个清晰和完整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为商业银行明晰金融创新力所涉及的要素和内容,并对它们定位自身在行业中的地位有着极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应按照系统论的方法将总目标逐步分解成一组组既有侧重又能够相互联系的指标集,从而来综合反映银行的金融创新水平。总体而言,构建这个评价指标体系要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整个指标体系的建立要在充分认识金融创新内涵的基础上,所选择的指标要反映出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性。

2、易收集性。实用的指标体系要清楚明了,不仅要便于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还要易于量化,具有可操作性。

3、针对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旨在对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力进行评价,因此,选取的指标不需要面面俱到,只要能够反映出金融创新的内容和特点即可。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

从上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出发,结合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经验,可构建出适合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力评价的综合指标体系。整个指标体系以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力作为总评价目标,在此基础上,将它分解为三个一级指标层:

1、金融业务创新能力。这是衡量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力的重要内容,在现阶段,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主要着力在金融产品和业务的创新上。金融产品创新力反映的是商业银行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开发和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2、金融创新技术水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力也体现在金融创新技术水平上,只有不断的提升金融创新技术水平,才能够保持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3、金融创新人力资源水平。人力资源是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的重要资本和能量,只有具有适当的人力资源投入,才能产生最终的金融创新成果。

4、金融创新风险控制力。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密不可分,商业银行不仅要积极高效地开展金融创新,还要注重对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在对4个一级指标层进行深入分析和量化的基础上,选取与之相匹配的二级指标,由此构建出整个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为反映各个一级指标的内容和代表意义,在遵循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的基础上,共选取了11个二级指标来共同反映整个评价目标:

1、为体现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水平,选取了具有代表性意义的6个指标。目前商业银行所开展的金融业务按照对象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公司金融业务和个人金融业务。对于这两大

类金融业务而言,各商业银行除了在保持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地推行金融创新产品和业务。第一是对公理财和个人理财方面,为顺应债券市场,纷纷推出灵活性的理财业务,理财业务规模连创新高。第二是在信用卡业务方面,为不断的完善银行卡产品体系,提升产品功能和服务,各商业银行积极的推行信用卡业务,刺激个人消费贷款。第三是中间业务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得:银行卡品种更加多样化、保险业务和基金代销业务风生水起、资产托管业务稳步提升以及投资银行的不断兴起。

2、为反映金融创新技术水平,选取了电子银行交易额和自动柜员机数量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能够反映金融创新技术水平的当属银行的分销渠道。伴随着科技的发展,金融产品和业务的营销不再仅仅依附于传统的物理网点,而逐渐转向于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手机银行等等,这些技术的不断创新不但节约了人力资源,也提高了业务办理的效率。各商业银行近几年的电子银行交易额都在不断地攀升。自动柜员机是最初的金融创新技术之一,随着不断的发展,各商业银行已初具规模。

3、为反映金融创新人力资源水平,选取了员工中大学本科占总人数比例来进行衡量。

4、在金融创新风险控制力上,随着贷款业务的不断创新由此可能引发不良贷款率的上升以及其他金融创新可能导致的流动性风险,因此在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对金融创新风险的控制。

三、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力的实证分析

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力的实证考查,选取的是14家商业银行,其中包括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4家国有商业银行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是交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样本数据均来源于14家商业银行2008年年报。

(一)实证分析的原理

由于评价对象具有多样性的属性,金融创新力的内涵丰富,评价结构复杂,难以采用定量方法或者采用单一指标进行分析评价。本文采取的是主成分分析法,因为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因变量太多的情况导致许多变量因可能存在相关性从而增加问题分析复杂性的后果。并且,如果只单独分析每个指标又会造成分析是孤立的,而非全面的。主成分分析法恰恰可以成功的避免上述提到的一系列的缺陷和不足,它在减少分析指标的同时,也尽量减少原来的指标所包含信息的损失,从而能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

(二)计量分析过程

通过对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和计算后,运用SPSS软件,录入相应的数据。为了消除量纲不一致的影响,可以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确定主成分个数=3,具体结果参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到,前三项的特征值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已经达到86.908%,说明这三个因子基本上包括了全部指标的信息,所以选择这三个主成分作为评价的综合指标,并记为F1,F2,F3。在此基础上,对主成分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旋转后主成分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F1在银行卡手续费、业务费、托管业务费和咨询顾问费、电子银行交易额和自动柜员机(ATM)投放数量的指标上载荷较大,因此可以将F1解释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和技术创新发展水平的综合因子。第二主成分F2在受托理财金额和信用卡累计发卡数量以及资产流动性比例上的载荷较高,因此可以看成是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创新水平的综合因子。第三主成分F3在员工中大学本科占总人数比例和不良贷款率上载荷较高,可以视为金融创新人力资源和风险控制水平的综合因子。

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到各主成分的算术表达式,并通过计算可以得出所选取商业银行在各个主成分上的得分,并由此计算出各商业银行的综合得分,详见表4。

(三)实证结果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和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所选取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力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归纳起来:

1、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水平要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整体水平。在综合实力上,国有商业银行中的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的排名靠前,次之的是股份制银行的招商银行。这是因为: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过去一直处于高度垄断的地位上,发展起步较早。虽然在进行了商业化改革后,众多股份制银行新兴起来,市场结构不断演化,加大了竞争程度,但是国有银行在金融业务创新和市场拓展上仍然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保有较强的金融创新竞争力。

2、4家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综合实力中,建设银行表现最优。建设银行在2008年加大了金融创新力度,调整业务结构,建立了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提升经营业绩,提高对抗风险的能力;不仅如此还积极推进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建行于2007年启动“建设产品研发与创新机制项目”,创建了产品创新流程体系;2008年应用产品创新流程实施了“大丰收”、“建行财富一双周盈”、“聚财1号”等产品创新项目,均取得了良好的市场业绩。仅2008年一年,建行实际完成产品创新就达到了372项。

3、在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的金融创新力最为突出。这主要得益于招商银行所采取的一系列金融创新措施和加大了对金融创新的投入力度,诸如招商银行的理财产品品种丰富,仅2008年一年受托理财额度就达到了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之最。中间收入创新产品丰富,使得其中间收入规模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也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