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内容(合集7篇)

时间:2023-07-25 16:33:52
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内容

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内容第1篇

关键词: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桂林理工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122-02

旅游景区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和空间载体,是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激励旅游者出游的最主要目的和因素。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出现了一系列与旅游景区相关的问题,如旅游旺季景区的饱和与超载、景区的过度开发、景区的同质化、旅游体验不佳、景区的安全问题等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旅游景区管理的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懂专业、懂操作、职业化的景区管理服务人员将成为景区竞争力的主要构成要素。

一、《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简介

《旅游景区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讲授旅游景区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景区管理的相关理论以及在景区管理中的应用,初步具备景区管理工作要求的理论素养和操作技能。

《旅游景区管理》是在我国旅游业及景区行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旅游景区概述,包括旅游景区的基本概念、分类、发展简史及各类景区概述,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旅游景区的基础知识;第二部分为旅游景区产品的概念、特性及开发规划,从产品的角度探讨景区产品的特性及构成,让学生深刻理解旅游景区产品的内涵,并了解景区开发规划的重要性及景区规划的主要要素;第三部分为景区的经营管理,包括景区的经营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管理、游客管理、日常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第三部分的内容讲述了景区运营的各个环节,是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整个课程教学的重点,

二、《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的目标及内容

《旅游景区管理》是直接为旅游业服务的应用性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与此相适应,实践教学就成为了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1.实践教学目标。《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目标应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以旅游景区管理理论为指导,不断巩固深化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操作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对旅游业和旅游景区的热爱感和责任感。

(1)知识目标。《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的知识目标是通过实践教学,巩固和深化旅游景区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景区管理课程中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强化的理论知识有:旅游景区的基本概念和类型、旅游景区的管理模式、景区开发规划的相关理论、景区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

(2)技能目标。《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的技能目标是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具有从事旅游景区管理的职业素养和能力。通过实践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及团队精神,使学生具备从事旅游行业的基本素质;通过参与景区相关岗位的工作,使学生了解景区的具体运营,具备胜任景区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好基础。

(3)情感目标。《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的情感目标是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对旅游行业的热爱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践中体会到景区的核心地位和重要性,认识到学习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对旅游业及景区管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实践教学内容。《旅游景区管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课程内容的第三部分: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部分,根据景区经营管理各环节的内容来设计组织实践教学的内容。其中,旅游景区的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大多是由具有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专业背景的人员来进行的,故这两部分内容不作为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

(1)旅游景区市场营销――教学目标:能够运用景区营销的相关理论,掌握景区市场细分定位及市场营销策略制定的具体方法;教学形式:先设计调查问卷进行景区市场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2)旅游景区解说系统――教学目标:结合前期相关知识内容,近一步掌握景区解说系统的类型及内容;教学形式:考察具体景区的解说系统并进行评价,提出相应建议。

(3)旅游景区游客行为管理――教学目标:了解景区游客行为管理对景区体验的重要性,掌握景区游客行为管理的具体方法;教学形式:考察景区在对游客行为进行正确引导方面有哪些措施和手段,并进行评价。

(4)旅游景区排队管理――教学目标:结合相关知识内容,掌握景区排队管理的方法;教学形式:考察具体景区在旅游旺季如何有效管理游客的排队问题,如采用哪些排队队列,如何处理热门景点的等待问题等,并对此进行评价。

(5)旅游景区服务――教学目标:结合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景区服务的方法和技能,增强学生景区服务责任感;教学形式:参与景区某一岗位的具体服务,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学习景区服务的基本技能。

三、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桂林理工大学位于山水甲天下的国际旅游城市桂林市,基于当地旅游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要,1985年创建了旅游管理专业,目前有旅游社与会展管理和旅游开发与景区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学生在大二分方向进行专业学习,《旅游景区管理》为旅游开发与景区管理方向的专业必修课。课程共4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环节30学时,课程实践环节10学时,开课时间在第四学期。基于景区管理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对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分为三个部分:认知实习、课程实习及生产实习,每个环节针对旅游景区管理的实践内容及目的都不同,分别有所侧重。

1.认知实习中的景区认识体验实习。认知实习的时间安排在第二学期期末,实习时长为两周。这时学生刚入大学,主要进行一些基础课程的学习,认知实习安排学生到旅行社、景区、饭店等旅游企业及旅游管理部门参观学习,使学生对旅游业的各部门状况有所了解。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每个景区进行讨论。实习结束后,小组需要提交小组讨论报告,同时每位同学需提交景区认知实习报告,总结认知实习的体验和收获。小组讨论报告和景区认知实习报告作为检验认知实习效果的途径。

2.课程实习中的景区调查体验实习。在《旅游景区管理》授课的过程中,该环节与课堂理论学习同时进行,时效性好,可及时将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结合起来,加深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如对景区市场营销管理现状的调查,要求学生设计问卷调查景区的客源市场,设计针对景区营销人员的访谈提纲调查景区市场营销状况。再如对景区解说系统及游客管理的调查,学生可结合相关理论知识点,通过自身的旅游体验,评价景区现有的解说系统及游客管理成效。

课程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课程实习报告,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经过这个过程,可将学生对景区经营管理的认识提高一个层次,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生产实习中的景区操作技能实习。生产实习是大学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完专业基础课和大部分专业课以后,到旅游企业和管理部门参加实际工作,了解和认识旅游服务生产过程和管理的教学环节。时间安排在第五学期,实习时长为半年以上。通过实习,学生能够巩固和加深对景区管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并直接向景区的员工和管理人员学习景区管理有关实际知识,进―步学习景区服务的基本技能、了解景区经营管理的实践经验,研究旅游景区企业管理现状,为以后的学习和将来参加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开发与景区管理方向生产实习主要安排在一些知名景区进行,在学习掌握实习岗位的基本要求、操作技能和作业规范的同时,学生应该了解实习所在组织的有关情况和经营管理运作,如单位沿革、组织形式和人员构成,有关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程序,有关部门、岗位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接待客源的构成及市场营销方式,经营管理现状、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等等,锻炼管理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并通过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的编写培养业务写作能力。

学生到景区进行生产实习,景区首先会安排1~2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上岗后有老员工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指导,学生能够很快熟悉并掌握所在岗位的操作要求和技能。在生产实习的过程中,要求每位同学写工作日记,记录实习工作的收获和感悟。实习结束返校后,要求提交实结和实习报告,分小组宣讲讨论,与老师同学一起进行交流。实习工作日记、实习鉴定及实习报告作为学生生产实习考核结果的依据。

经过认知实习、课程实习及生产实习三个阶段、由浅入深逐步了解进而参与的过程,学生能够不断巩固深化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相关知识,并且掌握景区某些岗位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对景区行业的热爱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达到《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凌云.旅游景区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

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内容第2篇

关键词:旅游景区管理;案例选择;教学方法;案例展示

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产业的龙头,对旅游者形成的直接吸引力使旅游活动得以成行;旅游景区是游客完成旅游体验活动的重要场所,景区旅游的体验效果决定着游客整体旅游体验的质量。所以旅游景区是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由过去的外事接待转变为包括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入境旅游等在内的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旅游景区的建设也由最初的以开发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经营管理为主的道路上来。《旅游景区管理》作为与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课程,其教学改革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梳理《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希望为《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深入提高借鉴。

一.《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学的意义

案例教学是一种运用各种媒介手段将客观情景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对案例情形的掌握与讨论,建立真实的感受和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教学方法。近年来,案例教学方法被广泛引入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景区实践案例,对《旅游景区管理》的课堂教学意义明显。

第一,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一般来说,单独观察每一门课程,每一门课程都有自己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但如果放在专业培养方案中,不同课程之间会存在一定的知识点重叠,这是引起理论教学中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所在。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培养计划中,《旅游景区管理》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一般被安排在管理学、经济学、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学等课程之后,其后续有导游学、旅行社管理、旅游环境管理等课程。《旅游景区管理》的教学内容构建应该综合考虑其在专业培养方案前后续课程的情况,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在分析《旅游景区管理》的景区运营管理与景区战略管理等相关教学内容时,如果能够引入景区运营管理或战略管理相关案例,则可形成该课程自成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从而避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业已存在的教学内容重复现象。

第二,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旅游景区是指具有吸引国内外游客前往游览的明确的区域场所,能够满足游客游览观光、消遣娱乐、康体健身、求知等旅游需求,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并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的地域空间,但这一概念还是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很难激发出学生的想象空间。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引入,将使课堂教学中形成一个直观具体的、生动而丰富的教学内容展示平台,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较合理的思维空间,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

第三、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可以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实践性教学是应用性专业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但是,将实践课与理论课完全分开并不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培养方案中,既有课程实践也有专业实践课时的安排,《旅游景区管理》的实践环节无疑是该专业重要的教学过程。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因此在《旅游景区管理》理论教学过程中引入旅游景区管理案例,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对《旅游景区管理》的理论应用就有了初步认识,实践教学环节的深入开展就有了保障。

二.《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2011年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各类旅游景区20976家,其中,A级旅游景区5573家。再加上国外大量存在的旅游景区案例,则《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选择面临海量的选择范围。如果没有取舍,《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对教师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笔者认为,案例选择应有一定的原则:

首先,《旅游景区管理》案例应与教学内容有关。《旅游景区管理》教学内容涉及旅游景区产品设计、游客体验管理、服务运营管理、景区旅游资源与环境管理、经营行为管理、营销管理等景区运营管理与战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既成体系,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某个方面有特色的的景区管理案例,可以迅速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使师生产生共鸣。其次,《旅游景区管理》的案例应与教师涉入有关。旅游景区管理的案例引入,不是简单的故事展示。教师对所选旅游景区案例地涉入,是形成师生共同探讨、共同分析案例的前提条件。教师涉入并不是要求教师一定要对案例地亲自进行实地考察,而是要求教师对旅游景区案例地有深入的了解,或者通过搜集相关二手资料,或者通过现场实地考察,最终能够形成自己的认识。试想,如果任课教师引入一个自己并没有真正研究过的旅游景区案例,那他如何能引导学生去积极分析探讨这一景区案例呢?

再次,《旅游景区管理》的案例应与教学目标有关。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旅游景区管理》的教学目标在于促进学生掌握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旅游景区运营的基本规律和管理方法,初步具备旅游景区管理工作要求的理论素养和操作技能。从旅游景区赋存的旅游资源类型来看,旅游景区可以分为自然类旅游景区、人文类旅游景区、复合类旅游景区、主题公园类旅游景区等四大类型,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其运营管理过程存在一定差别,因此,景区案例的选择应当充分考虑景区的多样性特点,这样才能适应《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

根据上述旅游景区管理案例选择的原则,我们就有了合理的选择范围。在选择国外旅游景区案例时,尽量选择知名度高、资料容易查找的案例,如主题公园类、海滨度假型景区以及世界遗产类景区等。国内景区除了考虑世界遗产类景区以及大型主题公园类景区外,所在院校周边景区应是任课教师选择案例的重点。因为在选择周边景区作为教学案例的情况下,任课教师容易通过实地考察获得第一手材料,也容易引发学生进一步实地探究的热情,以笔者所在岳阳市为例,岳阳市域范围内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景区,特别是最近几年不同景区的经营管理方式均形成了一定特色,如张谷英古村落旅游景区、6501-银沙滩景区、岳阳楼-君山景区、五尖山森林公园景区以及上山下乡生态休闲农庄等,选择他们作为笔者在《旅游景区管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案例,均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三.《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与“学”的方式

在《旅游景区管理》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方式的引入,将形成围绕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教学模式,但如果不注意教学模式的灵活性,案例教学方法在《旅游景区管理》课程中不一定会产生预期的效果。这个问题也就是《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与“学”方式的问题,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旅游景区管理》的任教者思考:

第一,要注意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展示方式。旅游景区是一个三维的空间,作为案例的景区展示即是要展示与该三维空间相关的信息,展示的方式有很多,如旅游景区视频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等,甚至于还可以将几种方式进行动态与静态组合、图片与文字组合、视频与音频组合,也可以选择将案例景区的核心区域进行详细展示,这样可以将该景区的资源环境信息、产品设计信息、服务质量信息、游客行为管理信息等展示出来,以达到最佳展示效果,为引入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提供足够的信息材料。

第二,要注意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引入时机。在《旅游景区管理》课堂教学中,景区案例的引入时机也是要考虑的。例如,可以选择开始讲授新课时引入景区管理案例以带来一种悬念,也可以选择理论讲授完成后引入景区管理案例以形成新的教学兴趣点,还可以根据理论知识讲授进度即时穿插展示景区管理案例的不同信息以增强讨论效果。选择某一种时机引入景区管理案例要根据理论讲授内容与景区案例的特点进行全盘考虑。

第三,要注意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提供方式。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的提供方式是指景区案例材料的引入由谁来完成。一般来说,任课教师是最主要的责任者,因为任课教师把握了《旅游景区管理》理论教学内容的进度、教学内容选择的大方向。也就是说,在《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与“学”的方式中,教师为主导。但是在这种“教”与“学”的方式中,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学生也应当成为景区案例材料的引入者。例如可以指导学生课余搜集某个区域的景区案例信息,或者搜集某个类型的景区案例信息,或者直接安排学生搜集某个具体景区的案例材料,并适当引入学生的景区案例,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也可以使案例教学的案例资源更加丰富。

第四,要注意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展示程度。景区管理案例信息的展示要适可而止,只要能够达到引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效果就够了。但要注意的是,过于简单的案例信息展示未必能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这样的结果明显就偏离了旅游景区案例教学的目标了。究竟一次景区管理案例或者一个景区管理案例的信息展示达到什么程度才算适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来进行取舍。

在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相对来说,《旅游景区管理》是一门教学内容体系还不够完善,教学方法还不够成熟的课程,本文的分析只是作者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要发挥《旅游景区管理》在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作用,有待于《旅游景区管理》教学内容体系完善,也有待于教学过程中对景区管理案例教学方法的进一步落实。

参考文献:

[1]庾小玲,生延超.案例教学在《旅游经济学》中的应用[J].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06,13(1).

[2]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2011年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M].中国旅游出版社,北京:2012.

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内容第3篇

关键词:公益性景区;景区容量;容量测定;景区管理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162-03

旅游容量是对某一旅游地而言无害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量,景区容量就是景区所能承载的无害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量。景区容量是一个空间和时间描述范畴,总是对应于某个有限空间时才有效,因此存在资源的空间分配问题,同时内涵于其中的是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涉及到资源的代际分配问题,涉及到人的感知和产业发展诸多问题。

一、公益性景区容量的测度方法

一个景区的接待能力有多大,受制于旅游资源、生态环境、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状况以及游客、景区居民心理承受能力等综合因素。公益性景区这个系统功能的发挥,必须以系统中各个功能因子的协调运行为前提。所以景区在某一时间内的容量,是由其环境容量、经济容量和社会容量各个限制因子中任意一个瓶颈因子所决定的。

具体测度时,基本要求是对资源容量和设施容量进行测算,对生态环境容量和社会环境容量进行分析。有条件的话,也应对后两个容量进行测算。如果上述四个容量都有测算值的话,那么一个公益性景区的环境容量取决于生态环境容量、社会心理容量、空间容量与设施容量之和的最小值。

1.环境容量测度。景区的资源容量、生态容量和旅游者心理容量共同构成景区的环境容量。心理容量从旅游者的需求出发,资源容量和生态容量从旅游供给出发,只有当资源容量和生态容量合理时,才能满足旅游者心理需要,反之亦然。所以实际测量时一般不再区分三者,而测量能同时满足三方面需要的环境容量。测量公式是:

Rc=×

Rc为景区基本空间旅游环境容量(景点、道路、设施);A为可利用基本旅游空间规模;A0为基本空间标准(单位利用者在一定时间内所占用的空间规模或设施量);T为每日开放时间;T0为人均每次利用时间。

表1 部分旅游场所容量的基本空间标准

2.经济容量测度。决定经济容量的因素很多,可分为内部因素(旅游接待设施如食宿、娱乐设施等)和外部因素(基础设施、支持性产业等)两个方面。就满足旅游者的基本要求而论,景区经济容量大小可以食宿与娱乐设施的供给能力为指标。以食宿为限制因素的经济容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Ec=

Bc=Bj

其中,Ec为主副食供应能力所决定的旅游容量;Di为第i种食物的日供应能力;Ei为每人每日对第i种食物的需求量;m为旅游者所需食物的种类数;Bc为住宿床位所决定的旅游容量;Bj为第j类住宿设施的床位数;n为住宿设施的种类数。

3.景区容量测度。一个公益性景区往往包括若干个景点、若干条连接景点的道路和非活动区。景区容量的测定包括景点容量和景区内道路容量的测定。景点是旅游者从事旅游活动的具体场所,以及围绕这一场所的短暂休息和即时服务使用的空间。故景区容量的测定公式是:

C=Si+Ri

式中,C为景区容量,Si为第i个景点容量,Ri为第i条景区内道路容量;m、n为景点数和景区内道路条数。

在测量公益性景区容量的实际工作中,对不同的旅游容量有不同的测量方式,有的是量取极限容量,有的则应量取合理容量。对于经济发展容量,一般只关心设施容量;就设施和自然生态来说,合理容量难以把握,所以一般取其极限容量。资源的合理容量一般和心理容量一起考虑。容量计算中的时间单元,可以是某一时点容量,也可以是较长时间如日容量、周容量、月容量和年容量等。社会容量的测量很困难,一般是通过社会学者运用民意调查方法来确定,也可简单的根据当地居民对待旅游者的态度作为衡量社会容量是否合理的标志。

二、公益性景区容量的调控手段

(一)限定上限

凡资源导向型的景区如森林、溶洞、古迹等应尽可能多地通过资源的承载力来限制景区日最高接待量,以减少客流过大对于资源的破坏。如莫高窟每日限定数百游客进窟参观,九寨沟每日限定12 000名游客进区旅游,并实行网上预售。黄山则实行轮休制度以保护资源。

(二)容压平抑

容压指的是资源利用强度与容量的比值。容压平抑是当今以至未来中国客流调控的最突出问题。容压平抑可从稳压、防压、调峰、调价、分压、扩容等方面着手。

稳压:把握促销时机与力度,维护供需平衡。

防压:建设安全设施,重视安全宣传,规避超载事故。

调峰:管理交通、交叉口或入口,调节客流峰值。

调价:应用价格杠杆,调节需求高峰。

分压:改善结构布局,调整容量配比。

扩容:改善供给,扩大设施承载容量。

三、公益性景区容量管理的对策

(一)景区容量管理的目标

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的保持是景区容量管理的首要条件。公益性景区的各类资源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达到以下目标:(1)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效应与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2)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3)改善旅游接待地区的生活质量;(4)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5)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

(二)景区容量管理的保障措施

1.健全法律体系。中国旅游业相对重开发、轻保护,重经营、轻管理,旅游环境与资源保护措施落后。目前,综合性的旅游基本法还未出台,不能满足旅游资源保护的需要。旅游资源的法律保障还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相关条文主要散布于各环境与资源单行要素保护法律及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中。就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专门立法的,现在全国有厦门、内蒙古和汕头经济特区等,其分别制定了《厦门市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管理暂行规定》、《内蒙古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暂行规定》、《汕头经济特区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管理规定》。

完善中国旅游资源保护立法应不断完善配套的系列法律法规,如《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特别区域保护法,针对自然文化资源的整体性与特殊性,适当时候应制定一部统一的法律对自然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并以之为依据,完善、协调、充实有关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的保护管理条例、标准和规范。如《景区管理法》、《旅游资源保护法》等。

2.加强科学规划。制定公益性景区总体规划。通过规划对于景区内各种旅游活动进行合理的设置和建设、对接待容量进行科学的确定以及合理进行功能分区等,使得景区内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效益达到最优化,最终实现景区的持续发展。如按照景区的类型和资源性质,将其分为核心保护区、游憩缓冲区和密集游憩区。核心保护区禁止游客进入,以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生态;游憩缓冲区内严格限制游客数量和活动类型,一方面减缓人为活动对于核心区的保护,另一方面扩大核心区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密集游憩区可允许较大数量的游客进入,但也要对最大容量进行限制。 目前绝大多数景区都制定了相关的规划,但有些仅限于“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景区在实际开发建设中,并没有按规划制定的方向和内容操作。其中一个原因是对规划的不重视,只是把它作为应付检查的工具,没有按规划行使也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导致开发的随意性和破坏性。因此应加强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同时加强规划的约束力。

3.建立监测系统。加强对公益性景区及重要旅游城镇的环境综合治理,搞好城镇、景区垃圾和污水的无公害化处理。实施“净水、净气、净声”工程,对景区附近的工业企业实施搬迁,避免对景区大气的污染。在景区服务行业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使用无毒无害无污染的材料,使用基本不散发有害物质的办公用具;选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高效安全的照明设施。例如为减少煤烟的污染,近年来庐山投资5 000万元实施“煤改电、油改电”工程,在全国首创了“无烟山”;投资7 000多万元建设污水治理工程,对生活排水进行控制和处理,防止水体和大气的污染;在全山推行垃圾袋装管理化,收集率达100%。

4.做好宣传教育。人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与公益性景区发展密切相关的人有景区管理人员、景区内居住的居民、游客以及其他相关人员。作为景区发展最迫切也是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加强景区管理人员和当地居民的宣传教育,树立“环境兴旅”的观念和目标,使他们知道景区的持续发展和他们的利益密切相关,树立保护景区自然生态和当地文化传统的良好意识。具体可通过设立生态保护警示牌(宣传栏)或橱窗、指示牌等;对景区管理员和当地居民进行生态环保知识的培训;通过企业内部布置和公益活动,对企业员工进行绿色消费、文明消费、节约型消费的宣传。特别是通过景区人员的身体力行和周围社区的环保氛围使旅游者受到教育和感染。还可以在景区内部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约束,避免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如美国旅行社协会(ASTA)则提出生态旅游者十条“道德标准”,对游客行为进行约束等。

参考文献:

[1]刘益.大型风景旅游区旅游环境容量测算方法的再探讨[J].旅游学刊,2004,(6).

[2]田勇.旅游环境容量调控系统的探讨[J].旅游科学,2000,(2).

[3]郭亚军.旅游景区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4]宋玉蓉,姜锐.景区管理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

[5]王响雷,杨永平,郭亚军.旅游景区空间容量控制方法新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内容第4篇

关键词:应用型;旅游景区管理;实习教学;呼伦贝尔学院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中出现了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旅游景区管理也逐渐引起学术研究者和操作实践者的共同关注。与此同时,国内很多高校也相应开设了旅游景区管理的相关课程,其课程体系初步形成。《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是呼伦贝尔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其主要内容和基本任务是揭示旅游景区的历史发展过程,全面、系统地阐述旅游景区和旅游景区管理的概念体系和基本原理,展示国内外旅游景区管理和旅游资源保护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因此,《旅游景区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证性高度结合的应用型课程。

1 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实习教学目标

1.1 知识目标

通过实习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旅游景区的发展趋势和景区管理的新技术,使学生掌握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旅游景区经营活动中的基本策略和技巧,使学生能够胜任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区规划与管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

1.2 情感目标

通过实习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旅游景区对于呼伦贝尔旅游业、地方经济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对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接受和认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呼伦贝尔旅游资源、旅游景区、旅游业的热爱感、责任感、使命感和认同感。

1.3 技能目标

通过实习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增强旅游景区管理工作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一是学生的职业操守、团队合作、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等基本素质的培养;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1]。

2 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实习教学内容

鉴于旅游景区管理课程为呼伦贝尔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侧重学生社会实践技能的培养。每次实习的内容由授课教师先进行理论讲授,强调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正确性。授课结束后,都要给学生布置相应进入旅游景区实习的内容,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并对相应的内容提出旅游景区实习要求。针对目前呼伦贝尔旅游发展状态是旅游景区服务质量不高,品牌建设需进一步提升。课程实习教学的内容按12课时工作量计算可设计为:旅游景区服务质量管理实习、旅游节庆策划实习、旅游景区解说管理实习和旅游景区品牌建设实习四大主题。以这四大主题串连所有理论知识点,同时加深学生对呼伦贝尔旅游景区管理现状的进一步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旅游景区管理能力。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3 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实习教学环节

3.1 实习准备工作

授课教师根据理论教学内容设计实习教学的主要内容,给予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熟悉旅游景区,收集实习旅游景区相关资料,包括旅游景区的书面信息资料、影像资料、示意图、导游词等。

3.2 实习组织工作

授课教师要求学生在做好前期准备的基础上,按照实习的要求以集中和分组的形式开展具体的实习活动;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引导作用,使每一个学生能愉快地参与实习活动,从而实现实习教学目标[1]。

3.3 实习后续工作

授课教师在实习结束后要及时总结,总结本次实习的体会能够及时与学生分享,为教师和学生今后的实习工作积累经验,以便不断改进实习方式;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应完成实习报告和实习体会,使学生能够通过实习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消化,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分析旅游景区现实问题的能力。

4 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实习教学方法

4.1 实训室开放教学

随着呼伦贝尔学院旅游实训室建设步伐的加快和现代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逐步应用,尤其是模拟导游实训室、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训室和呼伦贝尔旅游景区光电沙盘在教学过程中的充分利用,通过现代多媒体录播系统对旅游景区概况、旅游景区管理等方面有了深刻认识,为进入旅游景区实地调查做好准备,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2 旅游景区实地教学

将学校教室的第一课堂和旅游景区的第二课堂紧密衔接,使实习准备工作、实习组织工作和实习后续工作三者的有机结合,这里的实习既包括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短途实习(海拉尔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实习、世界反法西斯海拉尔纪念园实习、成吉思汗广场和天骄生态园实习以及周边景区实习等),又包括假期的长途实习(旅游认识实习、模拟导游实习、酒店实习、旅行社实习等),通过授课教师的实地讲解,聘请景区管理人员讲解使学生能够把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和亲身实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真实体验紧密联系起来。

4.3 3D虚拟景区网络教学

借助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训室,授课教师依据实习教学内容和要求,引导学生如何构建3D虚拟景区,提供虚拟化的仿真体验旅游,提供3D网络视频三维实景互动的旅游景区开发和管理模式[2],使学生直接网游体验,认识该景区的开发与管理过程;然后要求学生自己构建一个3D虚拟景区,自己创业经营,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创业意识和能力,让学生感悟出旅游景区管理的要点与精髓[1]。

5 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实习教学考核

实习的考试方式为考核,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各个实习平均成绩为实习课成绩,实习课成绩占该课程总成绩的20%。考核方法主要依据实验的考勤、实习认真程度、实习报告的成绩等综合评定。实习教学考核的主体为教师和学生,考核方式为学生自评、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三结合[2],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实习结束后,首先由学生依据自己的实习情况打分,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然后采用自愿结合的方式,以4-5人为一组,并选出组长、副组长。在这里一定要赋予组长、副组长相应的权力,在实习结束后对自己的组员进行相应的打分评价,允许并要求他们带领组员共同完成实习任务,这样可以更深入地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调组织能力[3]。最后授课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得到最后实分。

6 结语

旅游景区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核心课程之一,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实习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学生将旅游景区管理理论与地方旅游结合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顺利进行本科毕业论文撰写和就业的保障[4]。只有通过精心安排,加强实习过程管理,不断总结经验,才能达到旅游景区管理实习目的,培养出满足呼伦贝尔旅游需求的旅游景区管理人才。同时,旅游景区管理工作内容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旅游景区管理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会不断涌现,因此旅游景区管理课程也就必须与时俱进,这就需要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团队共同努力,使旅游景区管理实习教学体系更加完善,更好地适应呼伦贝尔旅游景区发展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 周武生.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6):60-62.

[2] 程程,邓小威等.3D虚拟景区:旅游景区营销新模式[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13(3):124-126.

[3] 郭明珠,王刚.高职院校多元化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构建[J].出国与就业,2012(2):129-130.

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内容第5篇

1课程性质作用《旅游景区管理》是学生从事景区相关岗位工作应掌握的必修课程,是高等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旅游景区相关岗位工作人员必须要学习和掌握的集知识性、技能型为一体的课程。其作用是缓解我国景区迅猛发展需要管理人才但创新型知识化人才严重缺乏的矛盾。因此,近年来很多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开设了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或者旅游景区管理专业下设景区开发与管理方向,进而开设旅游景区管理方面的课程。2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旅游景区的概念以及分类;理解旅游景区的管理要素;掌握旅游景区管理职能的相关内容。2能力目标使学生或景区管理人员掌握旅游景区各方面管理工作的流程,能够初步具备景区前期开发建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推广管理,以及景区开放后的游客管理、设施设备管理和景区长期的环境管理、财务管理、品牌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和危机管理等工作方面的能力。

二、《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改革教学方案

1课程整合和优化打破学科体系,改革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选,精简教学内容,注重体现高职教育特色。从旅游景区管理者应职岗位出发,将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加课程实用性和针对性,删去一些与今后工作关系不大的枝节。例如,笔者在选教材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教材出现的数据都是与当下实际情况相差两三年甚至是更久。某教材广西的5A景区有两个,分别是漓江景区和乐满地主题乐园,然而事实上在2012年桂林的王城景区也荣晋为5A景区。从教材内容设置上看,不少教材大篇幅讲解景区设施设备管理以及景区财务管理的内容、如何进行设备日常保养以及设施设备的概念。而景区财务管理章节则是出现了不少财务类的相关知识和公式。但在实践中,景区财务管理大部分并非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而是财务类专业人才,设施设备管理亦是如此。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职学生,重点应该放在实训上面。例如景区服务质量管理章节就应在《旅游景区管理》教材中被主要介绍和学习,因为旅游服务质量问题屡屡在旅游旺季被各类媒体大肆报道。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吗?2加强与专业方向的对接旅游类专业几乎都会开设旅游景区管理的课程,有些院校会设置《旅游景区管理》这门课程的选修课,但专业方向不同,学生所需知识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教师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上课时,授课内容要注意各学科学生专业知识不同的特点。对非旅游专业的学生授课时,应该更加注重从旅游常识方面的内容来引导学生学习旅游景区管理;而对旅游景区管理专业学生授课时,则应更注重从旅游现象看本质,由旅游现象进而引出景区管理相关理论,然后将理论联系景区实际来学习。3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相较于本科生,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对基础知识、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精心组织,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类比法、案例分析法、实际演练法等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提高学生求知欲。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章节,要多注重引入各种案例,反复强化重要知识点,务必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4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拓宽教学手段对于实践性强的《旅游景区管理》课程,讲解理论容易觉得枯燥乏味,若能巧妙利用辅助教具,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通过教学视频,如讲到旅游安全管理章节时,放一些和旅游安全相关的新闻或者案例的视频。或者通过搜集实事图片新闻制作成课件,通过图文并茂的课件,让学生产生兴趣,开拓学生眼界,在有限时间内增加教学信息量。为了适应目前既要减少课堂理论教学课时,又要增加课堂信息量的教改趋势,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学是最有效的方法。建议以某些高校为版样,在校内网上提高课程电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利用网络收集学生意见并及时给予反馈。5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旅游景区管理》是旅游管理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该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更要把这些知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但基于学时的限制以及其它安全相关方面因素的限制,学生到旅游景区中实践或者说深入实践的机会非常少,从而无法了解旅游景区是如何具体管理和工作的。基于此,在本课程教学中,每一章都应从案例出发,由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了解景区管理的重要性。提出景区出现相关问题该如何解决,继而引出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以景区服务质量管理章节为例,授课前,先以实事的旅游质量投诉为案例,由现象向学生提出该如何解决问题,然后引入本章理论学习。在结束课堂教学后,组织学生前往附近旅游景区参观调研,并让学生分组讨论旅游景区在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并写出书面报告。这样的学习方式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动机。6改善课程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强调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考试不再局限于闭卷一种方式,而是采取开放式的考试方法,包括开卷考试、课程论文、调查报告、实际操作等形式。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训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组成。为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到日常学习当中而非临时抱佛脚的死记硬背。以本课程为例,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40%,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占20%,实训成绩(课外调查报告)占40%。最终考试成绩的公布并不代表着本门课程的结束,笔者认为,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得到考核结果,而在于根据考核结果得到反馈。通过反馈的结果知道学生的不足之处和自身教学的不足之处。一方面,教师反省自己教学过程中今后该如何教学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学生则从考核结果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与老师讨论并在今后的学习中改正。

三、结语

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内容第6篇

摘要:旅游业是当今世界最兴旺、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产业,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加,旅游胜地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在景区旅游得到较好发展的同时,游客的过量涌入给景区发展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甚至出现了超载的严重局面。使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考验,把握旅游景区承载力已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但目前就我国而言。各景区承载力控制的目前状况令人担忧,在一定程度上已限制了旅游景区的快速发展,因而对景区承载力进行怎样的管理和调控已经成为我们探究的重要课题。

旅游景区是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直接因素,是旅游者的终端目标,更是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重要体现。无论从旅游的发展,还是地方的发展来看,旅游景区的发展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承载力出现了严重的饱和和超载,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开始重视景区承载力的新问题了。对景区承载力进行一个更好的把握,才能够使其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景区承载力的概述

在19世纪后半叶,旅游的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随着全球旅游人数的显著增多,游客给旅游景区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冲击也日益明显。游客面对的全部新问题只是为周末或假期找一个“最佳目的地”。而对于旅游景区不论是名满天下的老景区或是新开发的旅游景区,其面临的挑战是摘要:如何找到一个合理而又经济的方式来管理旅游景区的发展,使其收益能超过所带来的负担。旅游景区承载力规范了一个景区使用的数量和质量。为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旅游承载力条件也称景区旅游容量,它是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旅游资源的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能力,即满足游人最低游览要求,包括心理感应气氛以及达到保护资源的环境标准,是旅游资源的物质和空间规模所能容纳的游客活动量。景区承载力强调了土地利用强度、旅游经济收益、游客密度等因素对旅游地承载力的影响,在内容上包括了资源空间承载量、环境生态承载量、理承载量、经济发展承载量、社会地域承载量等基本内容,一个旅游地的旅游承载力是这些承载力的综合能力,这些基本内容是景区开发和规划中所必须考虑到的新问题。只有把握好旅游景区承载力的尺度才能为旅游的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

二、把握旅游景区承载力的重要性

为了避免旅游景区因超量接纳外部的强制输入而导致景区生态系统失衡,旅游承载力指标对旅游景区接待地的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产业活动,如接待人数、空间分布、旅游者行为等作出了一定的规定,把握旅游景区承载力的重要性是景区规划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新问题。旅游承载力在内容上主要包括资源承载量、生态环境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发展承载量、社会地域承载量等基本内容。从这五个基本内容来把握是体现景区承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第一,资源承载力的确定是景区接待游客量的前提

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大大削弱了旅游景区资源所能容忍的旅游活动强度。有些旅游资源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重要资源,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景区资源的保护必须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头等要事,旅游活动的开展必须考虑资源保护的合理承载力要求。

第二,旅游心理容量是以服务旅游者的满足度为基础

旅游心理容量包括旅游者的直接旅游心理容量(感知容量)和旅游地居民的相关旅游心理容量,即游人的数量应限制在不破坏游兴和心理快适的范围之内,否则就达不到旅游的目的。

第三,景区生态承载力的把握是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办法

旅游生态承载力是以在一定的旅游时间、地域内的生态环境不会导致恶化,在以此为前提的条件下所容纳的旅游活动强度。生态承载力是衡量景区生态环境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江西流坑古村落旁有一个面积2公顷的龙湖,上游有活水流人、下游有乌江相连,古村落的生活污水通过排水沟流入龙湖,经湖泊的自净后排入乌江,是一个生态的污水处理设计。但是,随着村落人口的增加和游客的大量来访,污水的排放量大大超过湖泊自身净化能力。如今的龙湖已经成为臭湖、死湖。这种生态环境因为大量旅游者的到来和旅游设施的强制插入而遭到破坏。

第四,社会承载力是游客和景区居民增强交流的渠道

旅游社会承载力是指接待地的人口构成、、民族风俗、生活方式、社会开化程度等所决定的当地居民可以接纳和容忍的旅游活动强度。随着旅游业的不断成熟和发展,景区居民和有关多种文化背景人的接触和交流加强,增强了彼此的了解。旅游者的意识也在影响和改变着居民的各种观念,同时也给居民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这样就会使居民对旅游者的接纳能力在不断提高,承载力也在不断增加。

第五,经济承载力是提高景区效益的有力保证

旅游经济承载力涉及的范围比较宽泛,有设施承载量、投资旅游开发的能力、当地和旅游业相关的产业、投入旅游业的人力资源、发展旅游业对某些产业的限制等。一般以设施承载量作为旅游经济承载量的主要方面,它决定了接受游客的数量、旅游活动强度以及旅游经历的质量。旅游景区的设施应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为基础,这样在旅游高峰期,景区其食宿设施和容量能够供求平衡,不会造成景区的困扰,限制景区的发展。

三、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目前状况分析

20世纪80年代,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饭店瓶颈、交通瓶颈,主要是数量上的制约。而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旅游者意识和品位的提高,旅游业和国际的接轨,质量制约就显得越来越突出。质量制约主要表现在旅游景区上。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核心要素,是旅游产品的主体成分。但作为旅游产业链上中心环节的旅游景区,却是现阶段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其发展水平和旅游产业快速扩张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而旅游景区承载力所面临的新问题已不容忽视。

第一,经济水平较低、景区管理不善

当前,我国的旅游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高速发展,但由于现有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旅游业在开发中碰到的旅游容量饱和、超载的新问题远比发达国家严重得多。旅游景区容量的超载,会对旅游资源带来严重的破坏,降低旅游景区的质量,影响游客的出游积极性,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黄金周政策的实施加重了景区负荷的压力

我国三大黄金周期政策的实施更始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各个热点的景区也随之出现负荷不了的局面,景区承载力也随之下降。旅游者的大规模转移,尤其是假日旅游的火暴更是加深了景区承载力的压力。

第三,旅游旺季热点景区人流过于集中

旅游景区的核心区域闻名的景点四周是人流最集中的地区,在旅游旺季往往形成人流过于集中,负荷过重的局面,给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例如摘要:“瑶琳仙境”溶洞高峰时日游客量达1.5万人,不但危及旅游环境,妨碍正常观赏游览,而且由于近几年洞内一直处于饱和状态,酸雾污染导致许多晶莹的石钟乳色泽变黑,亿万年造就的自然奇观面临着毁于一旦的危险境地。这些景区都是在没有以旅游承载力为依据可承受的情况下过度地接待游客而造成的后果。

四、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管理和调控

(一)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管理

每个景区都具有独特魅力,让当地居民引以自豪,同时也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蜂拥而至。然而随着旅游业蓬勃发展,游客过量涌入却破坏了其独特品质。旅游景区承载力作为衡量景区发展的一项重要考评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功能,对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管理是旅游地达到既定的旅游承载力目标的管理决策过程。由于旅游需求者和旅游供给者是旅游活动系统的主体,也是影响旅游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所以,对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管理应着重于旅游供给者和需求者的管理。在其旅游规划中,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管理规划是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摘要:

第一,依据景区承载力的特性,确定游客接待量

确定合理的游客接待量,要求我们把握景区承载力容纳量的尺度,强化旅游景区承载力在实践中的应用,做到景区承载力和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相协调。游客过多超过景区负荷能力则势必对景区造成破坏,影响到游览质量,另外有些景区因自然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过多的游客涌入具有危险性的地段则会威胁到游客游览的平安。例如摘要:桂林主要风景点芦笛岩长约500米,而高峰时的日游客则达到万人,这种超负荷接待如同赶庙会,游客量和景区的承载力已严重失调。这就必须在衡量景区的承受情况下才能准确地把握多少的游客量才是合理的接待。

第二,在管理组织规划中,应设立旅游景区管理委员会

管委会负责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对旅游景区承载力进行监测和审计,以便于及时发现旅游活动中的饱和和超载的现象,避免在旅游开发中因景区承载力长期处于负荷状态而导致景区生态系统失衡的后果。

第三,在旅游景区人力资源开发规划中,应加强导游队伍的服务和责任

对导游队伍的建设提出了非凡的要求,即导游在做好导游服务的同时,必须担负起两方面的责任摘要:一是对游客加强旅游生态观、旅游资源观和历史古迹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起到一个旅游宣传员的功能。同时也要制止和纠正旅游者不良的旅游方式和行为,起到监督员的功能;二是推出景区的新特色,通过导游的讲解,引导旅游者从传统的观光游览向体验旅游转移,让游客懂得怎样去赏析景区的前提下提高保护旅游资源的观念。

第四,在旅游景区经营规划管理中,从旅游投资管理体制入手

实行政府指导下的景区四周居民或村民的切身利益和景区长远发展利益联系起来,将居民或村民参和纳入到景区经营管理中,加强村民的文化素养、社会价值观念的培养,做好景区和旅游者、村民等各自利益保障的情况下,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景区承载力的调控

对旅游景区承载力的饱和和超载的调控办法是防止景区承载力的负荷进一步加深的重要手段。对于景区承载力的调控有很多方面,其中主要考虑的有一下几方面摘要:

第一,协调好旅游景区的供给关系,适当引流

针对整个景区承载力长期连续饱和或超载的,应适当地采取分流性办法摘要:一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告诉潜在游客由于超载给其带来的诸多不便和危害,所造成的景区环境破坏等后果,让游客改变景区的选择决策。二是答应或以法规的形式要求景区经营者和管理者采取浮动价格,如在旅游旺季提高门票、食宿、交通等费用,以使部分游客因经济原因而改变流向。三是替代性开辟新的旅游景区,选择景区总体的旅游效果近似,而在时间上,价格上更节省的旅游地以替代其他景区饱和或超载的旅游地。四是选择本身具有较高吸引力,区位远中,价格较低的邻近旅游地,通过强大的传媒促销吸引旅游者,从而减轻景区整个连续性饱和或超载的压力。

第二,淡季的休养生息和景区环境补给

对短期旅游饱和或超载的景区应充分重视旅游淡季的休养生息和环境补给。由于在旅游旺季,景区环境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等消耗过量,在旅游淡季时,就不能仅靠环境本身的调节能力去休养生息,还需要人工的补给大量物质,能量和信息等来促使景区环境尽快恢复保持其容纳能力。

第三,轮流开放景区,分区恢复

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内容第7篇

【关键词】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体验式教学

旅游是伴随着人类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从其独有属性上,旅游体现为人们在空间上的移动,在本质上则表现为“寻求异于日常生活环境和氛围,能够满足愉悦、刺激、好奇、求知和审美等心理需要的体验剧场,即旅游场”。其实,旅游场则是由旅游吸引物所构成的,它的主体也就是旅游景区。因此,旅游景区不但是旅游活动开展重要载体,也是激发人们出游动机的核心要素。于是,如何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旅游景区,最大化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成为旅游景区赖以持续健康发展目标所在,也是旅游景区管理的核心诉求。1996年,“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开设以来一直作为各高校的专业核心课程,不同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景区管理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旅游景区管理人才的培养带来积极影响。然而,自兴办民办院校至今,部分民办高校对本科层次的“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教学无论从指导思想上,还是从具体的教学实操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尤其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本文尝试着对独立学院“旅游景区管理”的课程教学改革做些思考。

一、独立学院“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定位

“旅游景区管理”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旅游管理专业五大能力课程之一(另外四门课程是《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和《旅游管理专业英语》),足以看出该门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各本科院校(包括独立学院)都按照国家旅游局的相关规定开设了“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并将其设置为专业必修核心课程。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向是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即要求培养的本科人才具有备创新性、能力性、复合性、实践性和市场性。因此,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五大能力课程之一,“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是直接为旅游业服务的应用性课程,强调理论性的同时,更为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而对于独立学院的“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尤为需要在“应用性、实操性”方面建构起特色,必须强化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才能形成独立学院的人才优势。

二、独立学院“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般而言,独立学院建校的历史较短,其教学工作大都是依附于母体学校的条件,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基本类同于母体学校的原有模式,致使难以实现独立学院的“应用型”培养目标。下面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将“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教材内容层面,重理论、轻服务

业已出版的教材编写思路大都存在“就管理论管理”的问题,对旅游景区的运营实践逻辑和核心产品――服务的诠释较为欠缺,并且目前尚无专门针对独立学院的“旅游景区管理”的教材。另外,在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中,作为专业基础课的《管理学原理》课程基本上已经能够为学生建构“管理”的理论基础,而“旅游景区管理”教材中过多的“管理理论”则存在重复,并且其最能体现旅游景区“服务”的“应用性”的内容却十分薄弱,导致输入给学生的知识“重理论,轻服务”,在思想层面无形中给学生塑造了“重管理,轻实践”的意识,甚至为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到一线服务岗位就业埋下了伏笔。

(二)教学形式方面,重课堂、轻实践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更多的是围绕精英教育的观念开展教学活动,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和“重专业、轻能力”的消极因素长期存在,这在许多独立学院也同样存在(实际上,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往往成为一句口号,并未落至实处)。正如上述所提及,“旅游景区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对于“应用型”导向的独立学院尤为重要。很多独立学院由于办校的历史短,“双师型”的教师非常缺乏,实习基地建设也落后,“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为薄弱,使得“旅游景区管理”的课程教学仍然是课堂式理论教学。

(三)学习方式层面,学生以被动式的学习为主

正是由于上述“重课堂、轻实践”的教学现状,填鸭式的理论灌输成为独立学院“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或参与性,并且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教”却不引导学生主动“学”,而学生又仅满足于通过课程考试而乐于“被灌输”,所以“教”与“学”就难以形成良性互动,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学生对“旅游景区管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仍然停留在表面,学生 “应用能力”的培养就大受影响了。

三、独立学院“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本身就是应用型很强的专业,而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更加强调“应用型”,塑造学生的“应用能力”是核心诉求。针对上述所提出的“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尝试着对改善独立学院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提出如下改革对策。

(一)编写适用于独立学院的“旅游景区管理”教材

有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从宏观层面规范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和高职院校等各类高校选用“旅游景区管理”教材的类别或层次,以给各高校的教材选取工作提供参考。而对于独立学院而言,“旅游景区管理”教材的使用首先必须改变使用纯粹的“管理理论”本科层次教材的理念,并组织学院或整合兄弟院校的该领域的师资力量,根据独立学院的生源情况、人才培养目标方向以及教学重点等特征,编写特定适用于独立学院的“旅游景区管理”教材,教材内容必须注重“应用性、实操性”,并且特别是要增加“景区服务”的内容。对于旅游景区“管理”而言,游客的排队、售票检票、景点讲解、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活动虽属管理范畴,其实质上就是服务。所以,教材的编订必须围绕上述“服务”内容,增加“景区服务”章节,促进学生对“旅游景区管理”的全面理解,也保证教材能够将“服务”真正落地,让“管理”不再是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

(二)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从书本到书本,只能让学生一知半解地了解“旅游景区管理”的规律,但“应用性、实操性”更多要依赖于真正的实践。正如前所述,部分独立学院只“重课堂,轻实践”,导致学院不重视“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另外,从现有的课程实践层面来看,“旅游景区管理”课程设置的实践学时比较短,而景区从维护企业工作秩序角度考虑一般是不愿意接收学生短暂的实习,这也成为建设“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实习基地难度很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或矛盾,独立学院必须从战略层面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并鼓励、引导该领域的专业教师积极地投入到实习基地的建设中来,学院和专业教师个人都要给予强烈的责任心,并体会到严重的危机感,主动多方寻找,发挥社会公关能力,甚至可以寻求政府部门的牵线搭桥,与旅游景区企业达成合作关系。在建设实习基地的实际过程中,不管遇到何种困难,学院都要从财力、物力上给予最大的支持,以保证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取得较大的成果。当然,为了学生实践和对其管理的方便性,建设教学实习基地的旅游景区时应该尽量优先选择与学院在同一城市的旅游景区企业,这样更能有效地安排学生的短期课程实践。

(三)引入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从本质上,体验式教学法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倡导的是“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强调学生的“手”与“脑”相结合。因此,体验式教学法正好切合了独立学院“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诉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验式教学不但直接应用在教学实习基地的环境中,还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应用在传统的课堂情境里,促使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以提高教学效果。而结合教学实习基地的实践,还可以将课堂搬到景区,或者开设模拟课堂并聘请企业员工到现场“以身教学”,一者加强学生“感同身受”的体验式学习,二者也可为景区员工的理论学习提供平台,促进学校与景区的互动,并实现学校与景区企业的双赢。

四、结语

独立学院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而“旅游景区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五大能力课程之一。因此,必须清晰地界定独立学院“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教学定位,并通过编写教材、建设实习基地、创新体验式教学等措施进一步完善独立学院的“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将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理论、较强的实操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的致辞[R]. 2013-03-22

[2] 龙江智.从体验视角看旅游的本质及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J].旅游学刊,2005,20(1).

[3] 张志宏.“旅游景区管理”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J].法制与经济,2012(7):137-138.

[4] 刘楠,郑美群.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4,31(1):104.

[5] 别荣海,俞海洋.地方“211工程”高校建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1-3.

[6] 施国柱.“体验”教学法的创建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2(10):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