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数学与生活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5-15 11:36:34
数学与生活论文

数学与生活论文第1篇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也是哲学的一门衍生物。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数学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其产生的踪迹。

关键词:数学;生活;哲学

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素材来源于生活。

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恩格斯

在学习生活中,不考虑所学数学知识的作用,不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小青年来到卖螃蟹的李大爷跟前问:"螃蟹多少钱一斤?"李大爷说:"30元一斤。"甲青年说:"我喜欢吃身子,只有一半应按15元一斤算。"乙青年说:"我喜欢吃爪子,也应按15元一斤算。"于是李大爷就把螃蟹分下来卖给了他们,回家的路上,李大爷仔细一算才发觉上了当,请你们用数学知识来解释一下李大爷为什么上当了?被这一情境引发了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了积极思考,这样,既培养了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

今日,数学被使用在世界不同的领域上,包括科学、工程、医学和经济学等。数学对这些领域的应用通常被称为应用数学,有时亦会激起新的数学发现,并导致全新学科的发展。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公园只售两种门票:个人票每张5元,10人一张的团体票每张30元,购买5张以上团体票者可优惠10/100。我们有37人去公园游玩,按以上规定买票,你认为怎样买最合算?这样的题目可能会想出多种方法:

方法 1:按每张5元购买,要花5×37=185元;

方法 2:采用买3张团体票,再买7张个人票,一共要花3×30+5×7=125(元);

方法 3:买4张团体票,只花30×4=120(元);

方法 4:买票时请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团体票,然后让他们各自出3元钱,我们只花30×4-3×3=111(元);

方法 5:邀请1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票,我班只花30×5×9/10-3×13×9/10≈100(元),这样我们合算,他们13位游客也合算。

可见,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会越来越让人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会变得有活力,学生才会更有兴致地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巩固数学甚至发展数学。

一、把数学带进生活,理论联系实际。

不管数学的任一分支是多么抽象,总有一天会应用在这实际世界上。 ——罗巴切夫斯基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例如:“多少个人拉起手来长度大约是10米?操场上走一走,10米大约有多少步?比你高的人是谁?比你矮的人是谁?和你差不多的人是谁?他们分别有多高?”等。生活中所包含的数学实在是太丰富了,生活是数学的归宿,也就是数学必须服务于生活。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

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回归生活学数学既是让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我们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但需要注意的是,回归生活学数学绝非回到生活中放任自流地学数学,而应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的作用,并重在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惟有这样,才能将数学的有关精神落到实处,更好地通过数学的学习来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使自身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二、数学与哲学的关系。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华罗庚

就像物理学,逻辑学,天体学,心理学等一样数学是哲学中所诞生的一门学科。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数形合的数本源论建立起了以数学方式的哲学思考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认为数学是一切的本源及结构方式。在这个基础上文艺复兴后机械论者们和精细科学支持者们逐步建立了近代数学体系。今天,数学在向一切学科渗透,它的研究对象是一切抽象结构——所有可能的关系与形式。

哲学,在某种意义上是望远镜。当旅行者到达一个地方时,他不再用望远镜观察这个地方了,而是把它用于观察前方。数学则相反,它是最容易进入成熟的科学,获得了足够丰富事实的科学,能够提出规律性的假设的科学。它好像是显微镜,只有把对象拿到手中,甚至切成薄片,经过处理,才能用显微镜观察它。哲学从一门学科退出,意味着这门学科的诞生。数学渗入一门学科,甚至控制一门学科,意味着这门学科达到成熟的阶段。哲学的地盘缩小,数学的领域扩大,这是科学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智慧的胜利。

哲学在任何具体学科领域都无法与该学科一争高下,但是它可以从事任何具体学科无法完成的工作,它为学科的诞生准备条件。数学在任何具体学科领域都有可能出色地工作,但是它离开具体学科之后无法作出贡献。它必须利用具体学科为它创造条件。

模糊的哲学与精确的数学——人类的望远镜与显微镜。

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的和最完美的内涵。 ——克莱因《西方文化中的数学》

参考文献:

数学与生活论文第2篇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存在着数学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生活素材来教学,利用环境来教学,把生活中的生动事例和数学课堂教学与活动课程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合理地组织教学,使学生自觉地进入问题情境,自觉地思考问题,主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直角坐标系时这样引入新课,老师直接问生学生谁能介绍一下自己家的具置,学生纷纷举手回答,都认为这题很容易。有一生说我家在营字村,老师又问营字村在哪?你家在营字村的具体方位说的清楚一点。学生不知所云。老师说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住了。学生急切的想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一个初中生怎么会连自己的家的地理位置都说不清了呢。老师顺利进入研究新知结段,新知内容结束后,老师又回到课前的问题,问学生这回你知道怎样来介绍你家的具置了吗?这样,通过再现生活场景,使学生真正理解了直角坐标系的生活意义。

二、生活数学提高应用能力

同志说过:人类认识事物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为重要,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让学生在现实问题中看到数学问题,得到数学知识后再应用于新的现实,从而使数学成为一种“本领”这是我们进行数学教学要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重视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又如学生在学习“统计”一课后,就能试着举例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统计知识,如统计跳绳比赛成绩、订做校服统计、身高统计等。在这一基础上,我试着让学生为班级开展智力竞赛购买奖品制订采购方案,奖品要符合价钱均等、迎合大多数同学的需要等条件。同学们通过了解情况,收集数据,再加以整理和统计等一系列活动,获得了一个可行方案。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我告诉学生在生产、生活实际中很多地方都用到统计知识,且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实践作业,到马路上去统计一下你家所在地一小时内的车流量。告诉学生一定要注意安全。学生回来告诉我的不仅仅是车流量的事,还有汽车尾气等环保问题习后,已经开始把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了,并能学以致用。这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三、生活数学培养综合素质

理想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生活情境,给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不仅要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而且要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获得极大提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使他们的综合素质获得提高。

如我们学校在去年给操场铺砖地时,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题,让学生到实地测量一下,我们的学校要买多少砖。(场地中有小路、花坛等)。学生经过实践发现,首先要对场地进行测量,包括小路、花坛的相关数据,再对测得的数据进行估算大约需要多少砖,最后要动脑筋思考,如何把砖进行分割,来铺设不规则的地方,并且要做到不浪费。

在经历了发现、讨论、实践、交流的活动过程后,一方面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在生活中有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结果往往具有多样性,但其中必有一种是较符合生活常理的,我们在解决问题、安排和筹划工作、生产和生活时,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比较,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由此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效果。这样,在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同时,亦使他们的生活经验获得丰富和提高。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意识和一定的审美情趣,这不仅是新时代人才素质的要求之一,更为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数学与生活论文第3篇

关键字:数学生活应用

数学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活之迷、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应该算得上是对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完美阐述了吧!新课程标程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而且还要激发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一、创设生活情景,培养浓厚的兴趣,激发探索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从古时候的大马车,秦朝兵马俑中的战车,近代的木轮车,现代的各种各样的火车、货车乃至豪华轿车,找到许多图片,让学生从外形上比较感知人类的进步、文化的发展等。但无论哪一个朝代、哪一种作用、哪一种形状的车,车轮都是永远没有改变的圆形。为什么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各抒己见,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从而使学生对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圆性质的心理倾向,因而效果很好。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就应该密切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合理组织教材,充分挖掘潜在的生活素材,找准每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调动学生生活中的经验,使之产生美感,培养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二、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1、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这些数学知识,而是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分析和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如:在进行“平面镶嵌”的概念教学时,我让学生根据生活中所见到的“瓷砖铺设”问题说说自己的看法.学生争先恐后的说出家庭铺的地板砖、街道上铺的彩砖、浴室里的墙砖……我又接着问学生:“你知道工人师傅在铺时是遵循什么规则吗?”从而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推出“平面镶嵌”的概念,这不仅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都大有裨益。

2、精心设计练习,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责任是尽其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并掌握知识,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学以致用,应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分析、直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是最终的目标。数学源于生活,更应应用于生活。如:在“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为了巩固新知,我们精心设计了以下习题:一所学校在直线l上的A点处,在直线l上离学校A处180米的B处有一条公路m与直线l相交成30°,一拖拉机在公路上行驶,已知拖拉机行驶时周围100米的圆形区域内会受到噪音影响。⑴请问学校是否会受到该拖拉机噪音影响?并说明理由。⑵如果你是该学校中的一名学生,你会有何想法?这样一来,能使新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进一步理解与掌握,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能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与快乐,同时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拖拉机等的噪音对人们的危害,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如:“一次函数的应用”中有例题:A城有肥料200吨,B城有肥料300吨,现要把这些肥料全部运往C、D两乡。从A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是20元/吨和25元/吨,从B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15元/吨和24元/吨,现C乡需要肥料240吨,D乡需要肥料260吨,怎样调用总运费最少?在教学时,我首先设计了几个问题:⑴影响总运费的变量有哪些?⑵由A、B城分别运往C、D两乡的肥料量共有几个量?⑶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解决这三个问题后引导学生建立总运费与其中一条运输路线上的肥料运送数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模型,从而利用函数的最值来解决问题。其实,在解应用题时,特别是解综合性比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建构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对选编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保险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通过建模训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定义、概念、定理、公式等都是从现实世界中经过逐步抽象、概括而得到的数学模型,与现实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可以反过来应用于现实世界解决各类实际问题。

4、拓展生活实践,为学生打造运用数学知识的平台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且反过来又应用、服务于生活,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兴趣化、生活化,为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用生活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实施了这样的实践活动——看一看,谁从生活中发现的轴对称图形的实例多。这样一来,汇报课上争先恐后的情形别提有多热闹了。再如,在教学“用扇形图描述数据”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实践性”作业:请大家课后设法搜集一下我国2006年经济普查数据,制成一张扇形统计图,并读图分析一下我国新时期在发展经济上又取得了哪些成就?这样一来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增强了他们实践操作能力,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的中间,从而激发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他们认真观察并自觉的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动性。

、鼓励学生留意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与生活论文第4篇

1.教学导入阶段的生活化教学究其本质而言,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早期,感性思维比较强,而且小学生普遍不具备很强的理性思维,面对这种特殊的规律,广大数学教师务必清楚地认识到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教学导入阶段的重点内容,只有在此阶段将生活相关内容渗透进去,才能够利于小学生改变学习的动机,并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讲解分类法这一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举一些事例来加以论证,尽量找寻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内容,将数学的思想完全渗透到现实生活当中。

2.教学的内容当中应该完全地渗入生活化当中要想让学生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最为便捷的途径就是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创设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相应的生活情境。也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比较自然地融入教学氛围当中,从而产生对学习的欲望。教师可以通过画图和学生图片唤起学生的兴趣,运用简单数学模型,便能将这些枯燥的数字比较恰当准确地包含进去。一旦生活和数学结合在一起,学生再算起来就比较容易接受,无形之中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进而降低了教师教学的难度。

3.课后布置作业的生活化要求长期以来,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任何一门课程课堂教学之后进行知识回顾的最佳途径。数学课堂结束之后,教师如果每天都要求学生去做一些枯燥的纯数字的习题,小学生必然会觉得枯燥,也不能按时、准确、高质量地完成作业。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当尽量将作业的布置和设计渗透进生活化内容,让学生在数学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同样感知到数学与生活的处处联系。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记录家里在买菜或者去超市购物时候的付账明细,借此让学生在生活中锻炼口算能力,也温习课堂知识,还培养起小学生生活化的数学思想。

二、结语

数学与生活论文第5篇

一、融于生活找数学,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角,并引导学生如何从生活中找到角,归纳角的特征,抽象概括角的概念,让学生发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教学直角的初步认识时,找出生活中的直角,并且用直角板来寻找生活中的直角,让学生体会到直角的特点以及作用,从而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角、生活中处处有直角。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身边就有数学,增加了数学的亲和力,激发了儿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身临其境学数学,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要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适当地做一些处理,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我组织学生利用“我是小小售货员”的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把枯燥的数学问题生活化、情景化,使学生乐于感知接受,易于理解、内化。

又例如:在教学“吨”的认识时,我也考虑到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教材一开始就提示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桥梁的载重量,火车皮的载重量,再看一袋米的重量,找出“吨”和“千克”的关系。为了让学生体会一吨的重量,我设计了这样的数学游戏:请你估计一下老师的重量;请你估计我们小朋友的重量;现在请你去抱抱你的好朋友,感觉一下他的重量;有兴趣的小朋友也可以来体验一下老师50千克的重量。刚才我们体验了25千克的重量,你感觉怎样?一吨等于几千克?要几个小朋友这样的重量?(请班级里40个小朋友站起来)这么多小朋友的体重加起来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一吨的重量。为了让学生体会一吨的重量,我在这里创设了一个“估计——体验——概念”的数学实践游戏。从一开始的估计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重量的研究中来。

再让学生去抱抱他的好朋友,让学生在一种很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感受一个大概25千克小朋友的重量,再引申到1000千克的重量就是这样的40个小朋友的重量。在这样一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学生已经建立了“吨”的概念,这样一个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无法体验、无法感受的概念量化。

三、让数学学习回归社会生活,体会数学植根于生活。

知识源于实践,更应用于实践。结合新学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数学问题,接受周围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可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成功的乐趣。 1、设计应用练习

例如面积计算公式教学完成后,我结合生活中的装修问题——现代家庭几乎都遇到过装修问题,但学生很少参与这项“家庭大事”——让学生画出居室的简单平面图(只是草图),要求学生帮助家长测量后计算家里的实际居住面积。如果房高统一为2.5米,(忽略门窗所占面积)要刷立邦漆多少平方米?每平方米工钱10元,应付多少工钱?每大桶立邦漆350元,能刷60平方米,刷完整个居室立邦漆大约要花多少元?共付多少元装修款?

这样一系列的练习,既使学生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计算能力和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也能与家长一起参与这项“家庭大事”,从而加强了家庭责任感和使命感。

2、开展应用活动

数学与生活论文第6篇

摘要:核心素养培养,说到底就是培养学生的素养,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中明确提出了数学教育的核心素养,“数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为此,我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数感的素养策略分析,逐步帮助学生形成数感,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品质,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感;策略;数学素养 

核心素养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全面素质和谐发展的一种跨学科素养,在各阶段教育目标制订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数感是一种促使人对数及数的运用产生主动、自觉、自动化理解的感悟意识,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着联系数学概念与现实问题的重要作用,因而也可视为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在《2011版数学素质教育课程标准》中,数感被列入数学教育核心素养关键词。作为学生激发学习意识、形成核心素养的重要阶段,阶段对培养学生数感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本文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认知基础,针对如何培养小学学生数感提出建议。 

一、培养小学学生数感的实际意义 

学生们在接受小学数学教育前,经启蒙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影响一般会对数学有了基本的认识,并获得了一定的数感。但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可能会因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影响,而教师过于重视指导学生掌握运算知识,提升运算能力,而不重视引导学生形成数感、发展数感,以此虽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精算能力,但无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形成对数的感悟能力,无法培养其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从而不仅会对数学教学的开展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还会导致学生数学能力水平因缺乏良好数感而难以提高与发展。因此,教师应重视通过培养小学学生数感,帮助其正确认识到数学的实际应用意义、促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魅力,培养其良好的创新意识,引导其形成可受益终身的良好学习意识。 

二、核心素养对培养学生数感的影响作用 

核心素养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可受用于其终身发展,并促使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与能力。详细说来,核心素养要求学生拥有完善的知识基本技能、积极的情感态度、正面的价值观念,而其素养又属于可影响学生各个学科学习质量、学习思维、学习态度的跨学科素养,由此得知,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完善对学生来说具备较为关键的影响作用。而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认知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感,则意味着应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正确意识,使其具备数学学习的必备品格,掌握感知数学的能力。并需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正确思考,确保能真正提升其数学思考能力与学习能力,继而有效地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强化其数学实际运用能力,全面完善其数学素养。 

三、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数感的应用策略 

(一)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知数学,帮助学生形成数感 

现阶段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数感首先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思考”,所谓“数学的思考”主要是要求学生感悟到数是通过对数量抽象转换得来,且明确数与其实施抽象的数量对象之间的关联性。在“数学的思考”中,则要求教师应重视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能够将自身经历过的生活现象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借助对应的数学模型来进行生活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在此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形成对生活事物中包含数与数量关系的感悟能力,继而有助于学生在面对生活现象中自觉地形成数与数量抽象转换的数学思想,并由此形成基本的数感。在感知数学、思考数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地培养起自身的数学意识,并在解决生活实例问题的基础上地锻炼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可见对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可起良好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进行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们学习减法这一知识点时,可在黑板上画出5个糖果,首先请学生们数出现有糖果数,然后擦去一个糖果,询问学生们现在黑板上的糖果数可用几个来表示,当学生们纷纷说出4个以后,教师可再擦去一个,再询问学生现有糖果数。在此过程中,可让学生们理解到减法便是在原有物品基础上去掉相应物品数量,以此可促使学生学会用数来表示数量。在《克和千克》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准备1分硬币、一袋糖、一些豆子等,指导学生掂量看哪个物体较重,学生们便指出一袋糖重,教师便可告诉学生硬币和糖均可用“1”来表示,但硬币是1“克”,而糖是1“千克”,让学生形成数与数量关系的正确把握意识,帮助其对生活实际数的感悟形成基本的数感。 

(二)利用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帮助学生培养数感 

在2011版数学素质教育课程标准中表明,数学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观察、思考、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由此令学生感受到数应用的真正意义,引导学生在自主思考、感受当中切实地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方式,并通过思考以寻找探究答案的不同方式,以此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同样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还能让学生在真正地参与至数学活动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切实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活动问题的过程中,令其逐渐增强自身数感。且在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操作过程中,可显著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挖掘不同问题解决方式,使其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有着高度的契合感。 

例如,在完成《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后,教师可为学生组织“设计师”的活动,要求学生们回到家中在家长的帮助下测量自己房间地板的面积,并为学生提供40×60cm、60×60cm、80×80cm等尺寸不同、花色不同的瓷砖,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瓷砖,然后计算出铺设自己房间地板的面积,需要多少块相应的瓷砖。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激发起探究兴趣,还在亲手测量、计算的过程中锻炼了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增强了自身数感。 

数学与生活论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数学;教学效果;网络资源;人文教育

在高校数学教学互动中,推行人文教育工作改革,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倡导更加深入的素质教育模式的工作应用探究。倡导高校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改革,在于加强高校数学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并且要在高等数学活又校挖掘数学学科的统一之美。倡导在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深入把握数学理性的精神,强调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建设,并且显著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在高校数学教学中推行人文教育改革的重点

推行高等院校教学中人文教学模式改革,重点在于开发数学课程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然后给予充足的时间供学生独立思考,这样才能够挖掘数学人文教学中的理性思维价值。

在人文教学活动中,我们以函数、极限与连续的知识板块为例进行练习。鼓励学生使用综合和分析的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极限类问题的求解活动中,不断地探究极限的多种求解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思考问题。开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需要教师以实用性知识教学为主,发展学生的高层及思维能力,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培养有一定数学能力的学生。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加强引导,鼓励学生的探求研究活动开展。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是教学活动中的重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采用“小组式”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

二、高校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教学模式建设的探究

(一)强调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应用“X+1”的模式,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将多节理论课与一类数学模型教学内容相结合,在板块化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专题性系统化知识内容。引导学生自行成立建模讨论小组,并且对数学模型的作用进行分析,根据模型中不同数据的变化情况,进行对应值的设定。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方针展开教学工作。其中,教师应该积极采用社交软件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和广泛交流活动。向学生了解课程学习中的难点内容,并且重点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解,从而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在数学题连续性的考察中,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视频课程的探究版块内容,并且及时地处理与之对应的课后习题。学生应该更加熟练地掌握常考题型的解决思路,并且要在大量的习题训练中掌握解决极限、函数类型题目的一般性方法。

(二)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数学史专项学习

在数学教学的人文教学模式的建设活动中,教师应该对知识专题的历史发展背景进行介绍,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创设具体情境的方式,让学生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比如,使用数学方法进行海上航行期间,根据旗杆与灯塔的角度,进行船与岸上距离的计算,这种数学计算活动与实际相贴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在高等院校数学人文教育模式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不断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通过阅读大量数学大家生平事迹简介的方式,了解前辈克难奋进、锲而不舍攀登数学巅峰的艰辛之路。学生不仅能够在习题训练中强化个人的数学能力,还能够了解该项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展情况。鼓励学生开展更加深入的数学探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史的学习。向学生介绍伟大的数学家的生平事迹,并且让学生在数学史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情境延伸,让学生简述专项知识板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的作用。

(三)开展理性思维建设,培养集体探究意识

在数学课程人文教学活动中,强调理性思维的运用,能够有效地避免学生在思考问题中出现局限性。

我们以导数与微积分的知识联系分析为例进行分析,强化对于学生导数定义知识体系的考察工作,到学生充分理解导数的定义之后,再对学生微积分知识的理解水平进行开发。其中,强调对于导数与极限两个板块的结合考查,有利于发掘学生的理性思维价值。强调对于导数的性质考察,要求学生学会利用导数的基本性质来求极限值,从而解决更多复杂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邀请小组长作为学生代表进行课堂知识讲授,从而帮助学生在讲述和推理中养成更加缜密的逻辑思维。在小组讨论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学习意识,学生不仅能够互帮互助,还能够在集思广益的学习活动中实现思维观点的碰撞和交流。在课程导入阶段,教师应该为学生的集体讨论确立一个明确的合作目标,从而在指导合作的过程中提出有益的指导性建议,鼓励大家对一道难题从多个角度来考虑解答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活性。

三、结束语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采用分组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在“X+1”的模式中,强调将数学理论应用与生活中具体难题的解决中。这种情景的创设不仅能够使得学生耳目一新,还能够引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数学发展产生浓厚的兴趣,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到自主探索的轨道中来。力求做到以理论知识促进对数学模型的理解和建立,以数学模型案例练习检验与巩固该阶段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雪.京津冀高校数学网络教育资源整合共享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5,(16):170-171.DOI:10.3969.

[2] 林远健,杨飞.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数学实践教学的对策[J].知识经济,2015,(20):148.

[3] 杨云帆,魏建云.高校数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思路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5,(28):152.DOI:10.3969.

[4] 沈定文.新课标下高校数学主干课程教材与教法现状的调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9):27.DOI:10.3969.

[5] 叶万红. 李定平,朱江华.高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5,(16):138-239.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