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电视新闻报道(合集7篇)

时间:2023-07-10 16:04:03
电视新闻报道

电视新闻报道第1篇

所谓深度报道就是指对社会重要事件进行深入的探究,追踪事件的来龙去脉,探索事件背后的规律,这是一种独立的新闻形式,属于介于新闻通讯和新闻评价之间的一种独立的新闻形式。同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观众对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凭借于生动的画面和现场感,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电视深度报道的特点。

1.1客观性电视新闻报道通过视频记录和反映客观的事实,通过多方面的取证追踪事件的最新动态,最终加以评论和总结,发现事情的真相。电视新闻报道与报纸新闻深度报道和杂志新闻深度调查的区别就是在于其画面的真实可感性,观众可以从电视画面上直观的感受到整个新闻事件的发展和变化过程,并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

1.2启发性观众观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需要用理想的思维去剖析和解读新闻事件背后蕴含的真相和规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为了争取更多的观众,就必须收集各种一手资料,通过媒体表现技巧来揭露事情的真相。观众在观看新闻报道节目的同时,也会从中受到启发,得到警策。从这个角度说,新闻报道对观众具有道德启发作用。

2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现状

相比于西方国家的媒体,中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起步较晚。中国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才开始引入这种新闻形式,中国第一个新闻深度报道节目是央视的《观察与思考》,这个节目的特点是不仅是对新闻世纪的评说,而且还深入到新闻事件背后,寻找到其中隐藏的故事。之后,诸多电视台都开播了类似的节目,显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其中,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就属于成功的典范。当前,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以下问题。

2.1注重叙述,缺乏评论当前,各级电视台的新闻深度报道节目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注重叙述而缺乏评论。有的媒体在进行报道是,为了突出新闻的新奇特点,用夸张的手法渲染气氛,而缺乏对事件的思考。有的电视台甚至以这样的方式作为标准,例如中央电视台就明确指出:“把编辑记者对事实本质的认识通过对事件的报道,对事物内在逻辑的揭示,达到引导观众思考判断的目的”。例如,央视的焦点访谈节目就是访谈多于谈论。实际上,电视新闻不仅要记述新闻事实,还要表面自身的立场和态度,这也是媒体应该具有的责任。

2.2不能正确处理“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关系电视新闻具有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职责与功能。正面的新闻报道可以歌颂先进典范、弘扬社会正气,而负面报道则是通过对社会负面典型的批评来警示群众。很多电视台都不能正确处理好两种报道之间的关系,有的电视台走了红色路线,只注重报道证明新闻,宣扬英雄事迹;有的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专门报道负面新闻,通过批判性报道吸引观众眼球。各级电视台在处理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关系时都存在一定的倾向性,不能很好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2.3新闻报道缺乏应有的深度很多电视台在制作深度报道节目时,往往选题门槛过低,深度不足的问题。为了达到播放时长,就拖长新闻叙述,在节目中融入了很多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或者利用新闻手制造悬念,渲染气氛。这样的新闻报道,虽然包含了很多内容,但是缺乏对新闻事件深度的思考。同时,由于采编人员业务素养的限制,他们对事件的评价和趋势的预测也缺乏理性的分析。

2.4过于重视形式,节目缺乏内涵纪实手法是新闻报道常用的手法,合适的新闻手法可以帮助观众理解新闻的来龙去脉,让观众置身其中。对新闻人物的报道也会增强其性格色彩,让报道变得更加鲜活。但是,一些电视台的新闻报道节目过度注重新闻手法的运用,虽然视觉效果很好,但是内容上却没有做到精益求精,选题过滥,缺乏核心主题。

2.5节目过多过滥,缺乏新意当前,各级电视台都制作播放新闻深度报道节目,如央视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地方的文涛拍案、新闻夜航等等。有的节目能够深入社会,关注老百姓的生活,深受关注的喜爱。一些地方电视台纷纷仿效央视的节目制作方法。但是,由于不同级别电视台掌握的资源不同,所以一些实力较差的地方电视台很难像央视那样掌握独家的资源,只是将报纸、杂志和其他电视台重点报道的节目重新报道,缺乏足够的新意。

3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策略

3.1抓好选题工作深度报道的选题来源应该多元化,注重实效性,除了有关大政方针的新闻外,还应该选择和普通百姓有关的社会新闻、百姓生活的细小问题,例如就业问题、住房问题、城市环境问题等等。所以,新闻报道应该选择有“热度”的新闻,将新闻视角放在社会上的热度问题之上。例如,哈尔滨电视台曾经做过一期《追踪假冒五常大米》的新闻报道,对于假冒五常大米的生产、加工、销售的环节都进行了追踪报道,并且还指出其食用的危害和预防策略。

3.2深入社会生活,注重新闻表达技巧对于新闻深度报道,选题是一份十分重要的工作,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适合进行深入的报道,电视台应该选择一些影响重大的社会事件作为深入报道的题材。同时,新闻还应该有个核心的主题,通过严密的论证来表达自身的观点而不是直接把自身的观点强加给观众。最后,也应该注重叙述说理的方法,事情的形成和发展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电视新闻应该深入新闻事件,探索背后的故事。

3.3做好对新闻事件的再现工作新闻的深度报道工作不仅要报道新闻的现在状态,还要追溯新闻事件的发展背景和其产生的原因。新闻事件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其历史画面是不可再现的,但是电视工作者可以通过深入报道,将新闻事件发生时的诸多事件联系起来,利用电视技巧帮助观众复原当时的画面。这样的画面复原可以是目击者的回忆,也可以是一种电视画面的虚拟。

电视新闻报道第2篇

所谓深度报道就是指对社会重要事件进行深入的探究,追踪事件的来龙去脉,探索事件背后的规律,这是一种独立的新闻形式,属于介于新闻通讯和新闻评价之间的一种独立的新闻形式。同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观众对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凭借于生动的画面和现场感,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电视深度报道的特点。

1.1客观性

电视新闻报道通过视频记录和反映客观的事实,通过多方面的取证追踪事件的最新动态,最终加以评论和总结,发现事情的真相。电视新闻报道与报纸新闻深度报道和杂志新闻深度调查的区别就是在于其画面的真实可感性,观众可以从电视画面上直观的感受到整个新闻事件的发展和变化过程,并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

1.2启发性

观众观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需要用理想的思维去剖析和解读新闻事件背后蕴含的真相和规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为了争取更多的观众,就必须收集各种一手资料,通过媒体表现技巧来揭露事情的真相。观众在观看新闻报道节目的同时,也会从中受到启发,得到警策。从这个角度说,新闻报道对观众具有道德启发作用。

2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现状

相比于西方国家的媒体,中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起步较晚。中国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才开始引入这种新闻形式,中国第一个新闻深度报道节目是央视的《观察与思考》,这个节目的特点是不仅是对新闻世纪的评说,而且还深入到新闻事件背后,寻找到其中隐藏的故事。之后,诸多电视台都开播了类似的节目,显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其中,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就属于成功的典范。当前,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以下问题。

2.1注重叙述,缺乏评论

当前,各级电视台的新闻深度报道节目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注重叙述而缺乏评论。有的媒体在进行报道是,为了突出新闻的新奇特点,用夸张的手法渲染气氛,而缺乏对事件的思考。有的电视台甚至以这样的方式作为标准,例如中央电视台就明确指出:“把编辑记者对事实本质的认识通过对事件的报道,对事物内在逻辑的揭示,达到引导观众思考判断的目的”。例如,央视的焦点访谈节目就是访谈多于谈论。实际上,电视新闻不仅要记述新闻事实,还要表面自身的立场和态度,这也是媒体应该具有的责任。

2.2不能正确处理“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关系

电视新闻具有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职责与功能。正面的新闻报道可以歌颂先进典范、弘扬社会正气,而负面报道则是通过对社会负面典型的批评来警示群众。很多电视台都不能正确处理好两种报道之间的关系,有的电视台走了红色路线,只注重报道证明新闻,宣扬英雄事迹;有的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专门报道负面新闻,通过批判性报道吸引观众眼球。各级电视台在处理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关系时都存在一定的倾向性,不能很好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2.3新闻报道缺乏应有的深度

很多电视台在制作深度报道节目时,往往选题门槛过低,深度不足的问题。为了达到播放时长,就拖长新闻叙述,在节目中融入了很多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或者利用新闻手制造悬念,渲染气氛。这样的新闻报道,虽然包含了很多内容,但是缺乏对新闻事件深度的思考。同时,由于采编人员业务素养的限制,他们对事件的评价和趋势的预测也缺乏理性的分析。

2.4过于重视形式,节目缺乏内涵

纪实手法是新闻报道常用的手法,合适的新闻手法可以帮助观众理解新闻的来龙去脉,让观众置身其中。对新闻人物的报道也会增强其性格色彩,让报道变得更加鲜活。但是,一些电视台的新闻报道节目过度注重新闻手法的运用,虽然视觉效果很好,但是内容上却没有做到精益求精,选题过滥,缺乏核心主题。

2.5节目过多过滥,缺乏新意

当前,各级电视台都制作播放新闻深度报道节目,如央视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地方的文涛拍案、新闻夜航等等。有的节目能够深入社会,关注老百姓的生活,深受关注的喜爱。一些地方电视台纷纷仿效央视的节目制作方法。但是,由于不同级别电视台掌握的资源不同,所以一些实力较差的地方电视台很难像央视那样掌握独家的资源,只是将报纸、杂志和其他电视台重点报道的节目重新报道,缺乏足够的新意。

3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策略

3.1抓好选题工作

深度报道的选题来源应该多元化,注重实效性,除了有关大政方针的新闻外,还应该选择和普通百姓有关的社会新闻、百姓生活的细小问题,例如就业问题、住房问题、城市环境问题等等。所以,新闻报道应该选择有“热度”的新闻,将新闻视角放在社会上的热度问题之上。例如,哈尔滨电视台曾经做过一期《追踪假冒五常大米》的新闻报道,对于假冒五常大米的生产、加工、销售的环节都进行了追踪报道,并且还指出其食用的危害和预防策略。

3.2深入社会生活,注重新闻表达技巧

对于新闻深度报道,选题是一份十分重要的工作,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适合进行深入的报道,电视台应该选择一些影响重大的社会事件作为深入报道的题材。同时,新闻还应该有个核心的主题,通过严密的论证来表达自身的观点而不是直接把自身的观点强加给观众。最后,也应该注重叙述说理的方法,事情的形成和发展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电视新闻应该深入新闻事件,探索背后的故事。

3.3做好对新闻事件的再现工作

新闻的深度报道工作不仅要报道新闻的现在状态,还要追溯新闻事件的发展背景和其产生的原因。新闻事件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其历史画面是不可再现的,但是电视工作者可以通过深入报道,将新闻事件发生时的诸多事件联系起来,利用电视技巧帮助观众复原当时的画面。这样的画面复原可以是目击者的回忆,也可以是一种电视画面的虚拟。

3.4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

新闻深度报道必须建立在诸多的新闻事实之上,为了保障结论的客观性和正确性,就必须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采访和报道,这样的深度报道才更加说服力。特别是对那些有争议的社会问题,更应该从多角度采访不同类型的群众,听取不同人群对问题的看法,让观者形成独立的价值判断。对于批判性报道,更是要讲求证据的真实性,多听取专家的分析和评价。

电视新闻报道第3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 深度报道; 对策

1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定义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随着市场需求的转变以及媒介之间的竞争加深而产生的。我国新闻媒体界对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并未达成统一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定义有:(1)徐占昆认为:“深度报道是运用唯物辩证法,进行宏观思维和全面剖析,提供广阔、丰富的新闻背景,采取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深入事物本质的一种报道方式。” (见《新闻界》2000年第3期);(2)朱菁在其《广播电视新闻学》一书中解释道:“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3)甘惜分在其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一书中将“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界定为:“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归纳总结目前有关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相关研究,笔者认为可以将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定义为:利用现代传媒技术,通过电视这一传播媒介,传播社会重大事件和民众关心的社会热点,并着重挖掘事件和热点问题的本质,以期揭示人的生存状态和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2 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中央电视台创办的《观察与思考》被广泛认为是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起步的标志。改革开放后,受国际先进的新闻理论和报道方式的影响,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获得了长足发展,并逐步取代纸质媒介,成为我国新闻传播的主流形式之一。截至目前为止,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这段时间是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初生阶段。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创办了一个全新的专栏节目《观察与思考》,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评述性的节目。因为该节目注重新闻的思想性、时效性,且首创国内“记者出图”的播报形式,这些特征决定了《观察与思考》是中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节目。由于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的限制,《观察与思考》终究只能随大局,仍然属于国家政策宣传的工具之一,无法真正达到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应该具备的独立性、广泛性和实效性。

这一时期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所使用的新闻采集形式和节目传播理念都带有启蒙性质,借用著名记者张建伟曾经说过的话:“无论是分析研究性的深度报道,还是充分信息化了的深度报道,由于他们的时代性,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启蒙的特征。尤其是80年代中期对新体制的呼唤,对新观念的钟情,都使这些报道带有很强烈的启蒙性。”第二阶段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0年初,这一阶段属于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全方位发展时期。

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节目是由中央电视台创办的1993年开播的《焦点访谈》。199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开播,该栏目下的《焦点访谈》因其内容着重社会时事和民生热点,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焦点访谈》将新闻事实和解说员的评论相结合,一方面真实的传播了新闻事件,另一方面又将媒体的舆论监督纳入相关事件中。这个阶段我国处在全方位的改革期,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新闻内容更多的关注的是普通大众的生活,各类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类型的节目逐渐以社会守望者的角色来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第三阶段是从2000年至今,这个阶段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不仅仅在局限于就事论事,而是站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的分析和挖掘,以期实现预警的效果。所以说,这一阶段,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开始从新闻监督角色转向社会预警角色。总的来说,由于发展时间比较短,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问题,主要问题有主观化倾向比较严重;理想思辨不足,感性表现过度;人文关怀不够等等。

3 关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几点建议

针对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新闻传播形式以及自身实践经验,文章给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针对于主观化倾向严重的问题。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一定要坚持客观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新闻传播不可动摇的真理。坚持客观性原则关键在于报道者要坚持自身立场和态度的独立性、客观性和理性。因此,在新闻采编过程中,媒体人应该努力做到既能深入新闻事实中,以保证客观性原则;同时又能够及时从新闻事实中抽离出来,以保持自身的中立性,创造性的表达新闻事实。第二,针对理想思辨不足,感性表现过度的问题。在实际报道过程中,我们应该合理的将理性思辨和感性表现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首先要具备理性思考的精神,面对新闻事实,能够以自己的思辨来深化和展现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主题。其次,新闻工作者要树立“理论来源于实践”的观念,同时在播报时,要关注事件的生动细节,以再现事件情境。而不是一味的凭空揣测事实。第三,针对人文关怀不够的问题。我国新闻深度报道往往强调播报的力度而导致人文关怀不足。要解决这类型问题,应该建立新闻播报力度与人文关怀之间的互动关系,始终坚持新闻深度报道应该站在平民的角度来关注民生,承担起电视传媒应有的社会责任。

由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立足整体,具备全方位的播报、分析以及预测功能,同时,它着重于探索事件的本质,揭示事件背后的内涵,为人民提供更高层次的分析和帮助。基于这些优势,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值得各位媒体人进一步研究,以促进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国源. 深度报道:理念与操作.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8).

电视新闻报道第4篇

电视新闻所担负的社会职责和广大电视受众的热切要求,使电视深度报道有了产生、生长的土壤,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在搞好电视的深度报道上下功夫。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深度报道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电视新闻工作者的采访作风是否能够深入

深入的采访作风对新闻工作者来讲,还要加一个“更”字。电视新闻工作者,不同于广播电台、报刊的记者,后者可能在办公室、家中,通过电话,就可以获得一条信息,报道出一条新闻,而电视记者是用摄象机去观察世界、反映社会,他必须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用摄象机把现场发生、发展、变化的事态无一遗漏地记录下来,然后制作出生动地、有血有肉的新闻报道,并通过现代化的传送技术手段,播放给千家万户。

记者采访要深入,就是既要“身”入,也要“心”入,在采访中,还要看看问题的核心抓住没有,必须得围绕问题的中心,从侧面、反面以及相关的方面进行深入细致了解。用心深入到现实生活中,既不会让有重大价值的新闻从身边溜走,也不会把重大新闻处理成一般消息而终生遗憾。

二、牢固树立电视意识,是搞好电视深度报道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1.电视深度报道要强调时效性。我认为,时效性强的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本身就蕴含着一定的深度。我们知道,深度报道是针对一些重大事件所做的报道,然而事件的重大和观念见解的新旧,是在相对的时间空间成立的。试想,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一些事件已不显得那么重大,一些见解观念已不那么新鲜,并且有时可能也已被其他传播媒介炒得没什么味道了。出色的深度报道,通常都是时效性比较强的报道。

2.搞好电视深度报道还要注意展现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让过程说话。新闻要求让事实说话,让过程说话,则是电视报道的特有的规律。因为,电视线性传播的特点制约着观众只能按照时间顺序来“阅读”,而不能像看报纸那样来回翻阅,重点重读,所以新闻事实的过程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就显得举足轻重。丰富的新闻事实过程还可以对观众产生较强的吸引力或向观众揭示更深层次的内容。

电视新闻报道第5篇

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与一般现场实录的新闻片的主要区别是记

者直接出现在现场向观众作实地口头报道。这就仿佛电视记者将新闻现场和新闻人物一齐带到了观众面前,向观众当场阐述所发生的一切情景。这种传播方式有一种超越媒介的穿透力,能产生当面会晤,一对一的人际直接传播效应,这就大大缩短了传者与受者的距离,增加了电视新闻的真实感和亲切感。这好象是看一部某国风光纪录片听播音员画外音介绍,与听刚从美国归来的好友指着录像绘声绘色的介绍不同一样,人们总觉得后一种方式更为亲切可信。1986年10月15日,英国伊丽莎白女王访问上海,中午11点45分,客机准时降落虹桥机场,电视记者在现场叙下舷梯接受儿童的献花。记者如同面向自己的朋友,介绍这里正在发生的一切,这种当面播报的方式,使观众倍感亲切。

由于电视记者与新闻现场一起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记者的形象也成了电视新闻传播的一种信息。从传播学的观点看来,现场上一切信息因素都有助于提高传播效能,一位电视记者,尤其是一位名记者所作的现场报道必将大大增强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二、电视现场报道强烈的现场感,能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参与其事的临场感、介入感。

现场报道的规定环境是在新闻发生的现场。电视记者作为新闻事件的目击者甚至参与者向观众讲述,现场的特定环境,气氛甚至种种细微末节,除了电视画面已揭示的内容以外,都可由电视记者向观众作口头报道,使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在观众的眼睛展开。在“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期间看电视,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面对镜头手持话筒在事件现场播报的记者们。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边观察一边思考,随时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面对镜头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并不时的向身边的目击者或当事人发问。因此,他们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记者,准确地讲是:“现场报道员“或“出镜记者”。更精彩的现场报道出现在北京奥运会上。在空中、地面和场馆内外,在同比赛有关的各个角落,都活跃着现场报道员的身影,伴随着一枚枚金牌的产生后对冠军的现场采访,虽然时间短暂,但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收视期待。2008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现场报道员的群体亮相,以不可阻挡之势展现了电视现场报道的魅力。

三、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形式也向前方的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能使观众产生同步、现场感、亲信感、参与感的优势,要得以充分发挥,除了选准报道现场与具备必要的摄播器材外,对从事现场报道的前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从事现场报道的电视台记者,不同于一般的记者,他是出画面的,是现场报道节目意图的具体体现者,又是节目与受众之间感情交流的桥梁与纽带。因此,他要格外注意自己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包括言谈、神态、举止、仪表等等。

第二,从事现场报道的电视台记者,要在新闻事件发生、进展的现场,迅速准确地选择新闻事件与新闻人物,或口齿伶俐、语音纯正地亲自播有关新闻事实,或访问有关新闻人物与知情人物(当事人),还要指挥摄像师富有价值与传播意义的情景与特写镜头。

电视新闻报道第6篇

(一)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发展状况

自1980年5月《国际新闻》栏目开办至今,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已历经30多年,使得深度报道逐渐走向成熟。《国际新闻》的出现为我国新闻界打开了新的思路,成为驱动电视新闻改革和深度报道的引擎。紧接着同年7月,中央电视台开办了第一个新闻评论性的专栏节目《观察与思考》,该栏目注重报道的思想性、政策性及时新性,独创了采用评论员形式与观众对面交流。杂志型新闻栏目《东方时空》于1993年开播,其中的《焦点时刻》凭借其内容触及到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1994年创办了《焦点访谈》,该栏目在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不仅成功架构了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基本形式和框架,并且开批判性报道之先河,通过将舆论监督和新闻事实报道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深度报道的道路。1996年开播了《新闻调查》节目,其节目的定位为调查性深度报道,融社会性、故事性、调查性为一体,无论片子的长度还是报道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新的突破,自此标志着中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成熟。

(二)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存在的一些问题

1.深度报道缺乏评论当前,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普遍存在注重叙述而缺乏评论的问题。一些媒体在报道时,过于注重选题的新奇性及表现手法的夸张,而忽视了对事件的思考。中央电视台更是明确指出,对事件的报道只是为了达到引导观众思考判断的目的,并没有标明自身的立场与态度。

2.主观倾向性过于明显电视新闻具有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职责与功能。正面的新闻报道可以弘扬社会正气,传播社会正能量;而负面报道则是通过对社会负面典型的批评来警示群众。然而,各级电视台在很多都存在一定的主观倾向性,不能很好的处理两者的关系。比如,有的电视台只走歌颂路线,仅仅报道宣扬英雄事迹的新闻事件;有的电视台只做批判性报道,专门报道负面新闻,以提高栏目的收视率。

3.记者自身素质有待加强一些记者往往为了凸现自己在镜头前的形象而陷入“自我表现”的误区,总会在喜欢在提问的时候,不忘在镜头前表现自己,比如,通过不断地提问、追问甚至逼问的方式,来塑造自己的“名嘴”形象。更有甚者,个别记者竟然完全不顾自己采访的任务,借题发挥,本末倒置。

二、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应对策略

(一)树立以电视观众为中心理念

现阶段,各个地方电视深度报道栏目,逐渐关注社会民生,开始真正面向他们的观众。当前的大众传播活动,受众群体开始崛起,他们已由被动接受逐渐转为主动选择,并且希望平等地参与交流和对话。观众本位时代的来临,意味着运作深度报道栏目,就要立足于电视观众群体,加强与观众的沟通交流。新闻记者要全面深入生活,真正触摸生活中的事件和现象。总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制作必须树立以观众为中心的理念,与观众面对面地实行交流和对话,并逐步由过去单一的宣传功能转变为复合型的传播模式。

(二)合理运用电视新闻表现手法

电视新闻表现手法的合理运用能够提高节目的播出效果,在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中,运用各种特技手法把受众带入节目中,如蒙太奇,进而传达一种潜在的情感和主题。比如,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对于一些感情冲突比较激烈事件进行处理时,可以在导语之后直接插入人物在事件发生后的反应,也可以直接展示事件的结果,并配以震撼力的场面或音响效果,从而快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导观众在节目不断深入进行中能够继续看下去,使其跟随节目引导者进入报道主题,从而对报道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三)坚持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新闻报道应坚持客观性,站在中立的立场报道新闻,使受众对新闻事件有一个真实的认识。然而,新闻工作者作为社会中的人的角色,是无法完全避免人的情感表达的,而且新闻工作本身就具有惩恶扬善的工作原则,带有主观性的态度在所难免。新闻调查节目《双城的创伤》中,记者型主持人柴静蹲下身去,用手拭去男孩的泪水的画面,久久停留在观众的脑海里。这一抹,拭去的是眼泪,留下的是温暖的人文关怀。诚然,这种情感的表达必须要有一个“度”,一个基于对新闻事实尊重的度。总之,新闻工作者既要主动深入新闻一线亲自做采访,把新闻事实原原本本传达给受众,同时又要从事实本身跳出来,体现“人”的特质,展现新闻报道独有的魅力。

(四)加强高校新闻人才的培养工作

高校应加强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为新闻也提供高素质的后续力量。这部分大学生自身有无限的潜力可供挖掘,非常宝贵,然而,一部分学生在报考这个专业时具有盲目性,比如有些同学单纯地觉得记者这个职业好玩,可以通过针孔摄像机记录、曝光社会的不良现象。对于媒体来说,这些学生并不能做好新闻工作。只有心怀对事业的热爱、对真相的渴求,才能像水均益那样,即使身临伊拉克前线进行报道,也能纹丝不动,处之泰然。尤其是对于深度报道来说,负面性新闻题材较多,需要记者的高度投入和奉献精神,高校应优先选择具备这些特质的学生,并对其进行逐渐的实践培训,有助于为他们将来的新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电视新闻报道第7篇

一、避免基层新闻“休闲化”的趋势

当下的中国电视新闻,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因素的高速发展以及新媒体的共同冲撞下,体现了与传统新闻不同的特征与表现:电视新闻的及时性、娱乐性、可复制性、快餐性等日益凸现,因此,基层电视新闻还需树立避免过度“休闲化”的报道观。

新闻事业最基本的报道观是报道新闻、引导舆论。作为基层电视新闻,不但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合理需求,更要起到对广大受众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但是,蜂拥而上的基层新闻节目注重的是“收视率”经济。为吸引眼球,追求轰动效应,电视媒体不惜迎合某些受众的低级趣味,大搞“独”“惨”“俗”新闻,偏好于特困、悲惨、媚俗等题材的报道;再者就是大量报道城管、物业、交通、法律纠纷等无足轻重的百姓琐事。这些过分的新闻和负面报道已经大大偏离了新闻报道的初衷和宣传的主旋律,一方面削弱了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另一方面也使受众降低,甚至丧失了对社会的信任感和是非的判断能力。

二、克服基层新闻的“浮浅化”报道

有些基层新闻一味追求短小快捷,节目内容单调,多为“浮浅化”报道,仅仅流于表面,呈现在荧屏上的只是浮在面上的东西。有些简单的还原事实也反映得不全面,缺乏对新闻主题深度的审视和把握,缺乏更深的挖掘和鲜明的批判力度,这种对事件报道的不足导致民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从而使受众缺乏对事件的深入认识与进一步的思考。因而,要达到宣传大众、教育大众的目的,就要树立克服基层新闻的“浮浅化”报道观。

电视采编人员受到的电视新闻理念束缚多,只关注既发新闻事实,而不去更多关注新闻线索的来龙去脉、时间背景、现实意义、社会反响、受众的心理反应等等,使本来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新闻素材被消弱,淡化了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我们的很多新闻报道应该对一些社会现象刨根问底、解疑释惑,要学会“小题大做”。

三、突出基层新闻采访的“责任化”意识

基层新闻必须要突出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报道观,切实履行新闻媒体作为公众舆论传播工具的职责。同时,基层新闻应跟踪市场调查,找准重点、热点和兴奋点,对重点内容进行基层反馈,努力提高基层新闻节目质量和水平。对热点社会问题的报道,要注意另辟蹊径,着眼于引导,帮助人们解惑释疑。为找准基层新闻的兴奋点,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基层新闻应着重处理好大众关注与社会舆论之间的关系。基层新闻只有强化责任意识,才能加深对事件的报道认识,才能使社会崇尚的人文精神得到很好的弘扬。

四、保证基层新闻采访的“客观化”本质

客观真实是基层电视新闻制胜的报道观。基层新闻的主要意义是告知受众:媒体代言,要说民众想说的事,说百姓想知的事,说大众身边的事;发挥现场电视同期声情并茂、身临其境的优势,提高媒体自身在大众心目中的影响力,保证始终树立基层新闻采访的“客观化”报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