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资产定义的变化(合集7篇)

时间:2023-06-28 16:52:12
资产定义的变化

资产定义的变化第1篇

关键词:当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F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285-0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新的而且十分深刻的变化,资本主义也表现出了其顽强的生命力。许多人由此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现在的资本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存在剥削的性质了;有的人认为,资本主义还有很多的发展空间,还有很强大的生命力;更有甚者认为,资本主义不会灭亡,资本主义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状态”。因此,我们应当科学地认识和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表现、原因及实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

二战结束以来,当代资本主义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马克思曾经在《共产党宣言》里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特别是二战结束后的这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和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科技水平大幅度上升,生产工具不断创新,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从而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因此,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和快速的发展。

2.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所有制关系、劳资关系以及分配关系等方面。在所有制关系方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法人股份所有制的出现和发展,使得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更加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营造了新的空间;在劳资关系方面,资本家及其人通过采取职工参与决策制度、终身雇佣制度以及职工持股制度等等措施,对劳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调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良了劳资关系,缓和了阶级矛盾;在分配关系方面,发达国家为了缓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建立了一系列的社会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人阶级的购买能力,从而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

3.资本主义国家的上层建筑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国家不再只是充当资产阶级的“守夜人”,而是更多地参与到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加强了资产阶级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控制力和作用;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制度不断完善,公民的权利不断得到重视和扩大;改良主义政党在整个国家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这些变化使得公民的权利越来越得到保障,公民能够利用对国家权力部门的监督和制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从而使阶级矛盾得到了一定的缓和,也就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产生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当代资本主义之所以发生如此深刻的新变化,是多方面的原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产生的根本原因。二战结束以来,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核能技术、宇航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不断蓬勃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普遍。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就要求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在资本关系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和变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使这一矛盾得到一定的缓解。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的斗争,是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二战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不仅不断壮大,而且无产阶级越来越团结,越来越具有组织性,他们为争取自身的权力和利益同资产阶级做着激烈的斗争,显示出了无产阶级的巨大力量。资产阶级开始感到恐惧,并逐渐意识到:“企业规模越大,雇用的工人越多,每次同工人发生冲突时所遭受的损失和营业困难也就越多。因此,工厂主们,尤其是大的工厂主们,就渐渐感染了一种新的精神。他们学会了避免不必要的纠纷,默认工联的存在和力量,最后甚至发现罢工――发生得适时的罢工――是实现他们自己的目的的有效手段。过去带头同工人阶级作斗争的最大的工厂主们,现在却首先起来呼吁和平和协调了。” 因此,资产阶级开始做出让步,进行了一些资本关系范围内的制度改革和改良,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工人的劳动时间,提高了工人的工资,改善了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从而缓和了阶级矛盾。如果没有工人阶级团结一致的斗争,资产阶级是不会做出让步的。

3.社会主义制度日益明显的优越性,是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产生的重要原因。随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出现并逐渐发展壮大。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表现出的自身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得更多的无产阶级起来反对资产阶级的压迫,争取自身的权利,资产阶级不得不向社会主义学习,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作出某些调整;随着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国家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国家宏观调控对本国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因此,资本主义国家也开始放弃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进而学习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化”、计划经济等手段对本国的经济实行宏观调控;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解阶级矛盾,学习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和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通过采取征收高额累进税等形式给低收入的无产阶级发放福利等措施,缓解了阶级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是当代资本主义产生新变化的重要因素。二战结束以来,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改良主义政党相继获得了执政地位,这些改良主义政党,在不触动资本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许多方面都进行了改良和改革,如: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推行资本主义“国有化”,以股票“分散化”建立所谓“全民资本家的无阶级社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福利制度;在以市场调节为主要的经济调节形式的同时,实行计划调节,增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在保证效率优先的情况下,通过征收高额累进税和福利支出等手段,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兼顾公平,等等。

三、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虽然二战结束以来当代资本主义在多个方面、多个层次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资本主义新变化也并没有违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虽然资本主义国家推进了“国有化”进程,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所谓的“股权全民化”,“ 但是,无论转化为股份公司,还是转化为国家财产,都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它越是把更多的生产力据为己有,就越是成为真正的总资本家,越是剥削更多的公民。工人仍然是雇佣劳动者,无产者。资本关系并没有被消灭,反而被推到了顶点。”而且社会福利其实只是工人们总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中的极少部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按资分配的实质,因而也改变不了贫富两极分化的根源和现实。并且,虽然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国有化以及通过计划调节来调控经济,但是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没有改变,就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生产的无组织性,也就根本逃脱不了由于生产相对过剩而造成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厄运,而且随着全球化浪潮和金融资本在全球的扩张,这种经济危机必将扩大到更广的世界范围,2008年的金融危机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是违背而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一般的规律。虽然当代资本主义又表现出了其顽强的生命力,从表面上看,这与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给资本主义判的“死刑”(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以及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判定的资本主义已经到了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阶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很多人认为资本主义是不会灭亡的,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状态”。但是,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已经得出,资本主义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和改良是受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的。因为“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并且,这些在资本主义新变化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的社会关系的体现,已经包含了另一种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的一些特征,因此,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是离社会主义越来越远了,而是离社会主义越来越近了。因此,资本主义依然会必然灭亡,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趋势并没有改变。因此说,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是违背而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综上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资本主义在其社会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和调整,在这些变化和调整中也呈现出了许多更高级社会形态的一些特征。由于这些调整,资本主义为其生产力营造了新的生存空间,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但是,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它只是在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框架内对某些社会关系作了调整和改良,因而也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两极分化、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从而也就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那就是“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29.

[2] 张雷声.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及其历史走向[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3] 徐崇温.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资产定义的变化第2篇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未过时;资本主义;新变化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恩格斯曾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并加以重复的教条。”这一名言高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并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不断丰富发展的历程。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向低迷;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下,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发展态势。于是,一些理论家便急不可耐地提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但是,当我们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的这些新变化时,我们会发现资本主义的一些新变化是在借鉴马克思主义、它并非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而且资本主义的一些新变化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可能。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新变化是在借鉴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指出:资本家进行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为了要享用工人为他生产的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攫取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殖。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采取了一些措施,从剩余价值规律中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只要有资本主义的存在,矛盾就会存在,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大发展,这些矛盾会越来越加深,为了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生产关系的一些调整,使资本主义仍在苟延残喘。从早期的俾斯麦的“铁血政策”、“罗斯福新政”到如今的“奥巴马新政”,他们采取的一些政策是在实施国家宏观计划调控,以取代纯粹的自由竞争,并且实施一些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使工人阶级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但我们要明白,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没法消除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特有财产多一些。”只不过表明“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

二、资本主义的一些新变化是科技革命带来的,并不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的一些新变化是科技革命带来的,资本主义最显著的变化是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也可以说是资本的积累。正是由于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物质财富。无论是1840年前后,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生产力,还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科技产业迅速崛起的科技革命,都使得生产力发展,物质财富增加,而且也使得经济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它促使第一、二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下降,第三产业的比例迅速上升,随之带来了就业结构的变化,第一、二产业的就业人数不断减少,人口大量地向第三产业转移。但我们要明白这些主要是伴随着科技革命的出现而产生的,与资本主义无本质联系。科学技术革命是在科学技术起决定作用下而实现的社会生产力的根本变革,它一方面使资本主义生产走向更全面的社会化,为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另一方面,又为社会主义国家向共产主义过渡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它的出现及其产生的一系列的进步的、积极的社会效应,在总体上都是自发地进行的,是实践的需要。机器的改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本来是增加社会财富、缩短劳动时间的有力手段,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却变成了提高劳动强度、增加失业人口、使无产阶级陷于贫困的手段。

三、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从侧面呼唤马克思主义的归来

美国发生金融危机,使得美国从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变为最大的债务国。而最近这几年,美国经济几乎没有增长,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不得不依靠借贷过日子,而其它被金融危机波及到的资本主义国家日子也不好过,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个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庞大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正像一个魔术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唤出来的魔鬼了。”我们不得不思考,这真的与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商品交换的二重性的内在矛盾没有关系吗?难道是为了转嫁压力,为扩大他国奴役找借口?还是为了想证明马克思的幽灵从坟墓中复活了?其中的原因,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如果我们稍对马克思主义流行背景进行了解,我们不难发现每当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出现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受到西方世界的追捧,但如果经济发展比较平稳,就会攻击马克思主义及其社会主义国家。例如:法国著名哲学家德立达在1993年出版《马克思的幽灵》、英国学者吉登斯、美国学者乔姆斯基等在他们寻求出路上,都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或许他们也并没有觉得马克思主义过时了。

四、资本主义的一些新变化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可能

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最广大的共识范围的基础上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原则的劳动者有序自由联合的社会经济形态。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它是以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找到适合它发展的土壤,意味着人类社会走向以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更具有客观必然性;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出现的技术合理化趋势,产生了对社会政治民主化的客观要求。实际上,与这种社会政治民主化相适应的只能是马克思描述的那种人民群众享受真正的自由、民主的理想社会;最后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结构的变化,使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从直接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些变化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可能。

资本主义虽然有一些新的变化,但并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资本主义制度,它对剩余价值的贪婪,它对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必定导致两极分化,而它所宣扬的自由、平等、民主,不过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生产资料私有制衍生出的雇佣劳动制从何谈自由;富得流油的资本家与徘徊在贫困边缘的底层人民,又何谈平等;而所谓的民主程序不正是通过财富决定的吗?所以,我们要信仰马克思主义,做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参考文献】

[1] 罗文东.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4.38-44.

[2] 李青宜.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马克思的“两个必然”思想[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2.36-40.

[3] 徐崇温.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3.1.30-35.

[4] 陈奎元.高校生态文明通识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4.5-10.

[5] 陈学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证伪”还是“证实”了马克思主义[J].西南大学学报,2012.6.5-17.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5.2.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

资产定义的变化第3篇

【关键词】当代资本主义 新变化 主要原因 正确认识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表现

新科技革命的形成和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力要素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力要素的变化又推动了生产力的飞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力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持续快速。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二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科技水平大幅度上升,生产工具不断创新,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社会财富也迅猛增长。第二,经济发展趋于稳定和有序。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波动性越来越小,经济危机爆发的时间间隔延长,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破坏力也大大下降。第三,产业结构发生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三产业则迅速崛起,尤其是信息产业和生物工程得到了迅猛发展。

(二)生产关系方面

第一,在所有制关系上,二战后,随着个人购买股票和企业法人之间互相购买股票情况的增多,出现了股权分散化趋向。第二,在劳资关系上,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采取职工参与决策制度、终身雇佣制度以及职工持股制度等措施,对劳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调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第三,在分配关系上,发达国家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建立了一系列的社会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人阶级的购买能力,从而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三)上层建筑方面

二战后,为了巩固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上层建筑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第一,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不断扩大,国家对经济和社会各领域活动的渗透增强。第二,公民权利得到扩大。在消除选举的种族、性别歧视并实现较为完整意义上的普选制的基础上,公民可以在法制范围内较广泛地通过个人或全体行为。第三,国家的法制化程度大大提高。资产阶级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以及文化生活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制定了非常详细的法律法规。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这些变化是多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的根本原因。纵观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般有加速向前发展的趋势,其中的加速器就是科技革命。二战后,以电子和原子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了西方经济的飞速发展。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

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国家在不损害其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从而使经济的运行机制、所有制形式、分配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三)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的斗争

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了争取自身的权力和利益,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展开了斗争。资产阶级因恐惧而逐渐做出让步,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工人阶级的不懈斗争实际上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深刻变化的强大动力。

三、辩证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决不会”和“两个必然”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是客观存在的,有一定的进步性。但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其剥削的实质没有改变,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

(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尚有一定的容纳空间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使生产关系较过去更趋成熟,对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相当的容纳能力。但这种新变化,是采取适合自身生存发展的方式和手段带来的结果,而不是简单地否定传统的制度及模式。关于社会形态变迁问题上,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资本主义要走完自身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尚需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二)资本主义新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首先,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和改良吸收了一些社会主义的因素,相对缓和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但资本主义的基本性质并没有因为新变化的发生而有所改变。其次,尽管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实行劳动法、最低工资法、公共福利等措施,但是资本主义剥削工人阶级剩余价值的本质没有变。最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计划调节来调控经济的手段改变不了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生产的无组织性。资本主义难逃由于生产相对过剩而造成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厄运。

可见,资本主义自我扬弃的弹性并非是无限的,其最后限度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因而也就不能最终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参考文献】

资产定义的变化第4篇

关键词:当代资本主义;自我扬弃;部分质变

作者简介:于金富(1956-),男,辽宁建平人,河南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理论经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0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4-0005-03 收稿日期:2007-04-25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在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现代科技与信息化迅速发展,从而使资本主义开始从工业经济步入知识经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呈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新特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特点,说明它已经发生了某些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它正处在向更加高级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非爆发式转变的过程中。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需要,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观点与方法为指导,实事求是地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对其作出合乎实际的理论解释,提出令人信服的科学观点,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

一、应当摈弃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错误方法与观点

实践经验充分证明,如何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传统社会主义在理论与实践上,没有正确解决这一重要问题而招致了严重的挫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理应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正确地认识资本主义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许多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和新变化进行了科学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同时,在学术界也存在着一种值得注意的观点,即认为无论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怎样的新变化,都完全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没有改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根本对立的基本态势。徐崇温先生(2005)发表的《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的几个界限》一文(载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4期,以下简称为徐文),就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徐文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而且也绝不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界限,没有而且也绝不可能向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笔者认为,徐文观点存在许多纰漏之处。对此,笔者要在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方法、态度及其基本观点等方面同徐文作者进行商榷。

首先,从其内容来看,徐文观点包括这样三个具体论点:一是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是资本主义本质的改变,而只是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的手段、形式和斗争策略的改变。二是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意味着当代资本主义具有了社会主义特征,不意味着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具有趋同性。三是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意味着当代资本主义会自行长入社会主义。很显然,这些论点的实质在于仍然坚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社会形态“非此即彼”的完全排斥论,坚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根本对立论,坚持“灭资兴社”的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革命飞跃论。这些论点,尽管其表面上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据的,但实际上则是无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际情况、无视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密切联系的客观现实,教条主义地照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某些业已过时的具体结论的结果,因而是脱离实际的理论观点。就其实质来说,这些论点仍然是斯大林为代表的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在当前新形势下的翻版.是以往长期存在的固有观念的变种。因此,这些论点是难以看作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科学观点的。

其次,从其根据来看,徐文观点的提出有这样三个主要论据:一是主观目的决定论。徐文指出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中所采取的各种新措施的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与发展,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决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二是客观效果有限论。徐文指出当代资本主义采取新措施的结果,只是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与社会矛盾,而没有也不可能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三是和平演变论。徐文强调当代资本主义并没有改变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只是改变了斗争策略,因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完全排斥和根本对立的基本格局。很显然,这些论据是主观化和绝对化的观点。根据徐文作者的分析,只要资产阶级自己不想或不愿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不管它采取什么样的自我扬弃措施,都绝不会改变其资本主义制度。相反地,最终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是戈尔巴乔夫及其错误思想和路线。这是典型的“唯意志论”和“英雄创造历史”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用资产阶级的主观动机来论证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必然结果,完全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变化根本原因和客观趋势的科学原理;用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和政治背叛来说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也完全违背了人民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根据徐文作者的分析,资本主义要么是实现根本质变,要么只是形式变化而绝不发生任何性质变化;当代资本主义制度要么保持不变、踏步不前,要么飞跃突变、一步到位。这是形而上学的机械论观点,而完全违背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从量变经由部分质变而到根本质变的科学原理。毫无疑问,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确实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确实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质变。但这绝不意味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丝毫没有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没有实现总体上的根本质变不等于它没有发生局部性和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徐文在否认当代资本主义根本质变的同时,也武断地否定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引起部分质变的可能性,这显然不是科学的方法与观点。

根据徐文作者的分析,由于当代资本主义仍然推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因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仍然是势不两立、不共戴天的。这同样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论观点。它既没有看到或不承认当代资本主义自身自我扬弃、逐步向社会主义渐进发展的客观现实,也没有看到或不承认现代社会主义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学习和广泛利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文明成果的现实情况。当前,和平与发展早已经是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之间互相学习、相互借鉴、互相影响也成为不可改变的客观趋势。徐文根据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就断定资本主义与社会主

义仍然是根本对立的,既是有悖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逻辑的,也是不符合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客观现实。

最后,从其实质和危害来看,徐文提出的观点实际上是传统观念在作祟和传统观点的变种。它所宣扬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完全排斥的根本对立论、排除资本主义而另起炉灶建设社会主义的“空地论”、坚持同当代资本主义进行针锋相对的阶级斗争论,在理论与实践都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从理论上来说,这些观点不利于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客观现实,不利于根据新的历史条件进行理论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从实践上看,这些观点不利于我国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学习与利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成果,不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部分质变

笔者认为,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而不是固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某些具体结论。一是应当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生产方式变革的必然趋势来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基本过程和必然结果。二是应当运用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辩证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特征与基本性质。根据这些方法,笔者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既不是资本主义本质的根本改变,也绝不只是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的手段、形式和斗争策略的改变,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部分质变,是资本主义自我否定而不断地向社会主义渐进发展。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而生产方式的变革,则必然伴随着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的变革。因此,生产方式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直接起着决定性作用。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从根本上和总体上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进程。生产方式既决定着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性质,也决定着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基本方向与进程。恩格斯十分明确地指出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根据这一基本原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新技术革命的结果,是以信息化为首要标志的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而绝不是什么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资本主义制度而进行改良的结果。换言之,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根本原因,既不在于资产阶级择善而从的良知,也不在于资产阶级维持生存的本能,而在于现代生产力及其生产方式发展与变革的客观物质原因。只有把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归结为现代生产力及其生产方式的发展与变革的结果,才能科学地说明现代生产力及其生产方式发展与变革的深刻的物质根源,进而才能科学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性质、特征及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部分质变,而绝不只是资产阶级统治与剥削的手段、形式和斗争策略的改变。其主要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从生产方式方面来看,现代信息化、自动化的生产技术条件已经代替了机械化、电气化的生产技术条件,现代扁平化、网络化的生产组织已经代替了等级化、官僚化的生产组织,“计划化”的现代市场经济已经代替了自由放任的古典市场经济,社会化、人力化的现代资本形式已经代替了以私人、物质资本为主要代表的传统资本形式。从生产关系方面来看,以管理民主化、利润分享化、福利全民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取代了以家长制管理制度和独占制分配制度为主要特征的古典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此,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基本特点,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的积极扬弃已经取代消极扬弃而占主导地位,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我扬弃已经跨越临界点,超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的界限。现代资本主义是不断自我否定,日益生长社会主义因素并向社会主义渐进发展的新型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其中,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计划化的现代市场经济是向社会主义自觉调节的生产形式转变的过渡形式,公众股份制和职工股份制是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的过渡形式,职工参与管理是社会主义民主管理制度的初级表现形式,全民福利制度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初级实现形式。总体上来看,如果说在古典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日趋尖锐化,从而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外壳”被炸毁,社会主义的大厦将在资本主义的废墟上建立起来。那么,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过其自身积极的自我扬弃,不断地实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部分质变,社会主义因素日益生长和不断增加,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外壳”正在逐渐自行脱落,其发展趋势必将是一个新的、更高级的生产方式――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最终脱颖而出。

三、基本结论与主要启示

笔者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既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也绝不只是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的手段、形式和斗争策略的改变,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部分质变,是资本主义自我扬弃而不断地向社会主义渐进发展。

根据上述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内容及其特征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两个基本结论: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包含新社会的因素、新的经济制度的要素,已经具有一些社会主义特征。二、当代资本主义正在向社会主义和平发展,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趋势日益明显。

资产定义的变化第5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新变化;发展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内涵和实质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对经济全球化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曾对经济全球化下过这样的定义:“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1 ]经济全球化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492年全球化起源到19世纪70年代;第二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末;第四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并继续延续。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它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全球化既是社会生产力和劳动分工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也是资产阶级在全世界范围内追逐利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向全球扩张的历史进程。《共产党宣言》中写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2 ]

然而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和未来结果看,其实质又是共产主义的。因为经济全球化的高度发展,不仅意味着人类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全面进步,意味着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广泛传播和高度发展,而且还预示着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暴露、累积和激化,从而导致资本主义最终的自我否定和灭亡,取而代之的是共产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胜利。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是生产工具、分配和交换为私人所拥有,并为私人利益服务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产生迄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7世纪40年代到18世纪60年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初阶段,亦即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第二阶段,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80年代,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转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其中在整个20世纪,垄断资本主义又经历了从私人垄断( 19世纪末至20 世纪初) ,到国家垄断( 20 世纪初至80 年代)再到国际垄断(20世纪90年代至今) 。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以下新的变化:

(一)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生产总值迅速增长由于新技术革命的群体化、智能化、高速化,使工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工艺化和管理科学化,迅速地提高了工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 5%。到2000年,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约为30万亿美元,其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约占75% ,美国约占27%。[ 3 ]

(二)生产关系方面的变化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当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局部范围内对生产关系进行了新的调整。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继续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使国家干预经济活动成为一种经常性、稳定性的内在机制。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地采用凯恩斯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使得国家同资本融为一体的国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第二,国际资本有了迅速发展,集中表现为跨国公司的迅速扩大。第三,加强和完善社会福利政策。从20 世纪50年代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当权者,为了缓和阶级对抗和冲突,拿出剩余价值中的一小部分,除提高工人工资外,实行广泛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即实行了一套“从摇篮到坟墓”都由国家包下来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开支在政府开支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大。第四,实行“人民股东制”。随着股份公司的普遍化,资本股权向社会广泛扩散,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逐步实行“人民股东制”,即把股票作为奖金发给工人,或者把企业的股票较多地卖给工人,一些工人经常用工资节余购买股票,这种作法一方面为资本家筹集了资金,另一方面工人也可以成为企业的所有者并得到一定的股息红利,成为关心企业发展的主人。第五,实行“工人参与管理”制度。随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过程的加快,企业管理权转入经理人员手中,出现了职工参与管理的各种形式,有的国家还明文规定,股份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要有一定比例的工人代表参加,使工人的利益和要求得以表达。

(三)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

当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通过不断调整上层建筑,扩大资产阶级民主,建立健全资本主义法律制度,从而使资产阶级的统治更加完善、更加有效。第一,实现了政治制度与法制的有效结合。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使国家权力的构成、权力结构中各权力主体的关系和活动,官员的任免、提升、奖励和监督等都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法律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第二,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国家在调节社会各阶层矛盾方面的作用越发突出。第三,不断完善选举制度,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范围,为“主权在民”原则的实施提供一个具体有效的途径,使资产阶级统治的“合法性”建立在民意的基础之上,化解和缓和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维护了社会的政治稳定和良性发展。第四,监督和制约国家权力结构的内外因素大大加强。在进一步贯彻分权制衡原则的基础上,还设立一系列监督和协调机构,以调节各权力主体及其它方面的矛盾。此外,大众传媒作为除立法、行政、司法以外的“第四种权力”,对政府及政府官员的作用越来越大。[论文网 LunWenData.Com]

(四)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升级,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进入了一个大变化、大调整时期。由于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许多新科技的发明和运用,已经形成了一批新的高精尖产业,如原子能工业、宇航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等,导致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知识密集型产业代替了劳动密集型产业,非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部门的比重越来越高,第三产业及服务业逐渐居于主导地位,第一、第二产业相应地在减少,第四产业(信息业)正在发展。

(五)社会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当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政治民主的扩大,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显著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当代资产阶级内部发生分化。1、工商、金融、科技和信息大垄断集团阶层,他们是操纵国计民生的大财团,其中势力最大的是金融资本巨头,它左右着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政治; 2、经理资本家增多,形成了一个新的高级经理阶层,即职业资本家阶层; 3、非垄断资产阶级,包括一般中小企业主、农场主。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大垄断资产阶级的欺压和排斥,随时有被吞并的危险。资产阶级内部结构的这种变化,把反对垄断资产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提到了十分重要的议程上来。

第二,当代无产阶级内部结构的变化。随着当代资本主义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化,无产阶级的数量和质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相对减少,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增加; 2、体力劳动者减少,脑力劳动者增加; 3、随着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涌现以及妇女地位的提高,还出现了“金领工人”、“粉领工人”等等,就业层次多元化。

第三,新的“中间阶层”出现。中间阶层是指一些不拥有或少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但却拥有对工人劳动的支配权和对生产资料日常控制权的人。主要包括科技人员、中层管理人员、政府中的中上层公务员、大学教授、医生、律师、记者和大多数自由职业者等。中间阶层介于资产阶级和工人之间,他们收入较高,生活优裕,既向着两极分化,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甚至队伍还在不断地继续扩大,其中大部分成员加入到工人阶级队伍,极少数发展成为资产阶级分子。

三、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只是资产阶级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过程的“自我扬弃”,暂时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社会阶级矛盾,但由于它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性质,因而也就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而且随着科技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使社会生产力的更高度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更加深化,同时,也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其他矛盾。因此,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其主要理由如下:

(一)资本主义国有经济的发展,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性质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是在新科技革命推动下,为缓和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收买、投资、渗透、合营等方式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和发展,既是生产社会化程度极大提高的表现,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的标志。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原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但是资本主义的国有经济不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不是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国有经济的性质取决于参与经济运行的国家的性质。资本主义的国有经济虽然形式上表现为是对私人垄断资本的否定,但这只不过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范围内的“自我扬弃”,它丝毫不会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二)“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和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并没有改变工人受剥削的地位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保护工人利益只是保护资本主义生产正常进行的手段。西方社会福利政策和工人参与企业管理本质上是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其基本功能不过是防止社会低收入者因社会分配不公而产生对资产阶级长远利益的破坏。因为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剥削关系依然存在,工人阶级还是处在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社会福利支出只不过是工人阶级劳动力总价值一部分的转化形式。

(三)股份制的发展,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随着股份公司的普遍发展,资本股权向社会广泛扩散,许多工人和职员也成了股票所有者,名义上成了股东。西方一些学者称之为“人民股东制”、“资本的民主化”,说资本主义己经变成“人民的资本主义”了。其实,资本主义股权分散化的实质,只不过是把过去集中在极少数人手里的私有财产转化成为相对分散的私有财产,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四)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并没有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政治领域,通过发展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制,使社会不满在平时有所发泄,不至于积攒到矛盾总爆发的程度,实际上起到了政治“减压阀”的作用, [ 4 ]并没有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总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财富和资本仍高度集中在少数垄断资产者手中;资产阶级剥削剩余价值本性依然未变;周期性经济危机仍没有根除;各种社会腐朽现象层出不穷;劳动人民不满与反抗斗争始终存在等。只有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才能彻底根除,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

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但马克思也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消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5 ]经济全球化是先进生产力的全球化过程,是社会化大生产在内涵和外延上不断放大、上升的过程,是更大规模的生产社会化。而其性质远远超出了资本主义的驾驭能力。因为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是一对永远不可能解决的矛盾。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肯定。共产主义的实现取决于两个最根本的条件,即物质生产力充分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正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创造着必需的物质条件、社会条件和主体力量。

(一)经济全球化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准备了必需的物质前提和条件,是人类进入社会主义的最佳入口

当代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条件,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发生了部分质变,出现了一些社会主义的新因素,为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例如: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世界经济组织的产生与发展为未来社会提供了现实的组织形式;经济运行的有序化、企业管理的社会化、社会生活福利化等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经济全球化每前进一步,总是伴随着生产力、科学技术以及物质财富的巨大发展,经济全球化在推动资本主义物质财富极度膨胀的同时,也在悄悄地积累着推翻资本主义的庞大物质力量。当资本主义不能再容纳其创造的巨大生产力和物质财富的时候,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会取代它。同时,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通过全球化这个平台与资本主义平等竞争,发展自己,为自己最终在全球取代资本主义准备条件。

(二)经济全球化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向全球化扩展,为社会主义力量的国际联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扩展至全球,使得阶级关系逐渐超越国界。这样就给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实现新的联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普通劳动者的国际联合。为分享社会发展成果,他们团结起来,为进一步争取自己的利益而斗争。2、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无产阶级的联合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发展中国家的无产阶级将联合起来与发达国家进行斗争,争取国际民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3、有利于全世界劳动者的联合和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形成。国际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剥削世界人民,必然引起全世界人民的一致反抗。国际垄断资本的发展孕育着一个全球剥削阶级即全球资产阶级,而全球资产阶级必然会造就一个与自己的对立阶级即全球无产阶级。4、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全球扩展,资本主义掘墓人的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由于各国无产阶级政治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和无产阶级的觉醒意识增强,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有可能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国家政权,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胜利。

(三)当代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建立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基础,而这些不能等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立以后再确定,而需要在资本主义现有成果的基础之上,借鉴其有益的经验,比如:当代资本主义的法律制度比较完善,可以予以借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化管理水平也越来越先进,各项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越来越健全,这些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文明,社会主义可以大胆借鉴这些经验,发展自己的制度文明,建立比资本主义更加优越的社会制度。

(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球两制”的关系

“一球两制”是对当今世界社会制度状况的简要描述。两种制度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将成为21世纪两者关系的主旋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种性质上根本不同的社会制度,两者之间的对立、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以经济利益为主导因素。能否在竞争中取胜,成为决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前途命运的大事。为了在竞争中取胜,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但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改变两制关系的实质,只是改变了它的内容和形式。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依次相继的两种社会形态。但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不是直线性的。在整个过渡时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将长期并存,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出矛盾性、复杂性、曲折性和多变性的特点。但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并存性仅仅是它们之间相继性的过程形式。这种并存性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以及资本主义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趋势。[ 6 ]

参考文献

[ 1 ]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 经济全球化大潮与中国对策[M ]. 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1

[ 2 ]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所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38

[ 3 ]  赵汇,吴涛. 透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 J ]. 学术界, 2005 (6) : 157~163

[ 4 ]  郭伟伟.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历史发展总趋势的研究述评[ J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5 (2) : 42~47

[ 5 ]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所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98

资产定义的变化第6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新变化;发展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内涵和实质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对经济全球化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曾对经济全球化下过这样的定义:“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1]经济全球化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492年全球化起源到19世纪70年代;第二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末;第四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并继续延续。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它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全球化既是社会生产力和劳动分工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也是资产阶级在全世界范围内追逐利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向全球扩张的历史进程。《共产党宣言》中写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

然而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和未来结果看,其实质又是共产主义的。因为经济全球化的高度发展,不仅意味着人类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全面进步,意味着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广泛传播和高度发展,而且还预示着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暴露、累积和激化,从而导致资本主义最终的自我否定和灭亡,取而代之的是共产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胜利。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是生产工具、分配和交换为私人所拥有,并为私人利益服务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产生迄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7世纪40年代到18世纪60年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初阶段,亦即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第二阶段,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80年代,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转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其中在整个20世纪,垄断资本主义又经历了从私人垄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到国家垄断(20世纪初至80年代)再到国际垄断(20世纪90年代至今)。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以下新的变化:

(一)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生产总值迅速增长

由于新技术革命的群体化、智能化、高速化,使工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工艺化和管理科学化,迅速地提高了工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5%。到2000年,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约为30万亿美元,其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约占75%,美国约占27%。[3]

(二)生产关系方面的变化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当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局部范围内对生产关系进行了新的调整。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继续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使国家干预经济活动成为一种经常性、稳定性的内在机制。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地采用凯恩斯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使得国家同资本融为一体的国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第二,国际资本有了迅速发展,集中表现为跨国公司的迅速扩大。第三,加强和完善社会福利政策。从20世纪50年代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当权者,为了缓和阶级对抗和冲突,拿出剩余价值中的一小部分,除提高工人工资外,实行广泛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即实行了一套“从摇篮到坟墓”都由国家包下来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开支在政府开支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大。第四,实行“人民股东制”。随着股份公司的普遍化,资本股权向社会广泛扩散,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逐步实行“人民股东制”,即把股票作为奖金发给工人,或者把企业的股票较多地卖给工人,一些工人经常用工资节余购买股票,这种作法一方面为资本家筹集了资金,另一方面工人也可以成为企业的所有者并得到一定的股息红利,成为关心企业发展的主人。第五,实行“工人参与管理”制度。随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过程的加快,企业管理权转入经理人员手中,出现了职工参与管理的各种形式,有的国家还明文规定,股份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要有一定比例的工人代表参加,使工人的利益和要求得以表达。

(三)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

当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通过不断调整上层建筑,扩大资产阶级民主,建立健全资本主义法律制度,从而使资产阶级的统治更加完善、更加有效。第一,实现了政治制度与法制的有效结合。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使国家权力的构成、权力结构中各权力主体的关系和活动,官员的任免、提升、奖励和监督等都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法律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第二,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国家在调节社会各阶层矛盾方面的作用越发突出。第三,不断完善选举制度,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范围,为“在民”原则的实施提供一个具体有效的途径,使资产阶级统治的“合法性”建立在民意的基础之上,化解和缓和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维护了社会的政治稳定和良性发展。第四,监督和制约国家权力结构的内外因素大大加强。在进一步贯彻分权制衡原则的基础上,还设立一系列监督和协调机构,以调节各权力主体及其它方面的矛盾。此外,大众传媒作为除立法、行政、司法以外的“第四种权力”,对政府及政府官员的作用越来越大。

(四)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升级,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进入了一个大变化、大调整时期。由于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许多新科技的发明和运用,已经形成了一批新的高精尖产业,如原子能工业、宇航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等,导致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知识密集型产业代替了劳动密集型产业,非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部门的比重越来越高,第三产业及服务业逐渐居于主导地位,第一、第二产业相应地在减少,第四产业(信息业)正在发展。

(五)社会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当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政治民主的扩大,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显著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当代资产阶级内部发生分化。1、工商、金融、科技和信息大垄断集团阶层,他们是操纵国计民生的大财团,其中势力最大的是金融资本巨头,它左右着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政治;2、经理资本家增多,形成了一个新的高级经理阶层,即职业资本家阶层;3、非垄断资产阶级,包括一般中小企业主、农场主。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大垄断资产阶级的欺压和排斥,随时有被吞并的危险。资产阶级内部结构的这种变化,把反对垄断资产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提到了十分重要的议程上来。

第二,当代无产阶级内部结构的变化。随着当代资本主义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化,无产阶级的数量和质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相对减少,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增加;2、体力劳动者减少,脑力劳动者增加;3、随着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涌现以及妇女地位的提高,还出现了“金领工人”、“粉领工人”等等,就业层次多元化。

第三,新的“中间阶层”出现。中间阶层是指一些不拥有或少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但却拥有对工人劳动的支配权和对生产资料日常控制权的人。主要包括科技人员、中层管理人员、政府中的中上层公务员、大学教授、医生、律师、记者和大多数自由职业者等。中间阶层介于资产阶级和工人之间,他们收入较高,生活优裕,既向着两极分化,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甚至队伍还在不断地继续扩大,其中大部分成员加入到工人阶级队伍,极少数发展成为资产阶级分子。

三、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只是资产阶级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过程的“自我扬弃”,暂时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社会阶级矛盾,但由于它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性质,因而也就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而且随着科技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使社会生产力的更高度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更加深化,同时,也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其他矛盾。因此,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其主要理由如下:

(一)资本主义国有经济的发展,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性质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是在新科技革命推动下,为缓和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收买、投资、渗透、合营等方式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和发展,既是生产社会化程度极大提高的表现,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的标志。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原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但是资本主义的国有经济不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不是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国有经济的性质取决于参与经济运行的国家的性质。资本主义的国有经济虽然形式上表现为是对私人垄断资本的否定,但这只不过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范围内的“自我扬弃”,它丝毫不会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二)“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和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并没有改变工人受剥削的地位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保护工人利益只是保护资本主义生产正常进行的手段。西方社会福利政策和工人参与企业管理本质上是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其基本功能不过是防止社会低收入者因社会分配不公而产生对资产阶级长远利益的破坏。因为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剥削关系依然存在,工人阶级还是处在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社会福利支出只不过是工人阶级劳动力总价值一部分的转化形式。

(三)股份制的发展,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随着股份公司的普遍发展,资本股权向社会广泛扩散,许多工人和职员也成了股票所有者,名义上成了股东。西方一些学者称之为“人民股东制”、“资本的民主化”,说资本主义己经变成“人民的资本主义”了。其实,资本主义股权分散化的实质,只不过是把过去集中在极少数人手里的私有财产转化成为相对分散的私有财产,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四)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并没有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政治领域,通过发展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制,使社会不满在平时有所发泄,不至于积攒到矛盾总爆发的程度,实际上起到了政治“减压阀”的作用,[4]并没有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总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财富和资本仍高度集中在少数垄断资产者手中;资产阶级剥削剩余价值本性依然未变;周期性经济危机仍没有根除;各种社会腐朽现象层出不穷;劳动人民不满与反抗斗争始终存在等。只有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才能彻底根除,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

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但马克思也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消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5]经济全球化是先进生产力的全球化过程,是社会化大生产在内涵和外延上不断放大、上升的过程,是更大规模的生产社会化。而其性质远远超出了资本主义的驾驭能力。因为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是一对永远不可能解决的矛盾。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肯定。共产主义的实现取决于两个最根本的条件,即物质生产力充分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正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创造着必需的物质条件、社会条件和主体力量。

(一)经济全球化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准备了必需的物质前提和条件,是人类进入社会主义的最佳入口

当代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条件,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发生了部分质变,出现了一些社会主义的新因素,为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例如: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世界经济组织的产生与发展为未来社会提供了现实的组织形式;经济运行的有序化、企业管理的社会化、社会生活福利化等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经济全球化每前进一步,总是伴随着生产力、科学技术以及物质财富的巨大发展,经济全球化在推动资本主义物质财富极度膨胀的同时,也在悄悄地积累着资本主义的庞大物质力量。当资本主义不能再容纳其创造的巨大生产力和物质财富的时候,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会取代它。同时,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通过全球化这个平台与资本主义平等竞争,发展自己,为自己最终在全球取代资本主义准备条件。

(二)经济全球化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向全球化扩展,为社会主义力量的国际联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扩展至全球,使得阶级关系逐渐超越国界。这样就给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实现新的联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普通劳动者的国际联合。为分享社会发展成果,他们团结起来,为进一步争取自己的利益而斗争。2、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无产阶级的联合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发展中国家的无产阶级将联合起来与发达国家进行斗争,争取国际民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3、有利于全世界劳动者的联合和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形成。国际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剥削世界人民,必然引起全世界人民的一致反抗。国际垄断资本的发展孕育着一个全球剥削阶级即全球资产阶级,而全球资产阶级必然会造就一个与自己的对立阶级即全球无产阶级。4、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全球扩展,资本主义掘墓人的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由于各国无产阶级政治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和无产阶级的觉醒意识增强,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有可能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国家政权,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胜利。超级秘书网

(三)当代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建立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基础,而这些不能等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立以后再确定,而需要在资本主义现有成果的基础之上,借鉴其有益的经验,比如:当代资本主义的法律制度比较完善,可以予以借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化管理水平也越来越先进,各项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越来越健全,这些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文明,社会主义可以大胆借鉴这些经验,发展自己的制度文明,建立比资本主义更加优越的社会制度。

(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球两制”的关系

“一球两制”是对当今世界社会制度状况的简要描述。两种制度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将成为21世纪两者关系的主旋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种性质上根本不同的社会制度,两者之间的对立、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以经济利益为主导因素。能否在竞争中取胜,成为决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前途命运的大事。为了在竞争中取胜,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但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改变两制关系的实质,只是改变了它的内容和形式。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依次相继的两种社会形态。但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不是直线性的。在整个过渡时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将长期并存,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出矛盾性、复杂性、曲折性和多变性的特点。但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并存性仅仅是它们之间相继性的过程形式。这种并存性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以及资本主义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趋势。[6]

参考文献

[1]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经济全球化大潮与中国对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

[2]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所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8

[3]赵汇,吴涛.透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J].学术界,2005(6):157~163

[4]郭伟伟.关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历史发展总趋势的研究述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2):42~47

资产定义的变化第7篇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新变化是在借鉴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指出:资本家进行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为了要享用工人为他生产的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攫取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殖。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采取了一些措施,从剩余价值规律中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只要有资本主义的存在,矛盾就会存在,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大发展,这些矛盾会越来越加深,为了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生产关系的一些调整,使资本主义仍在苟延残喘。从早期的俾斯麦的“铁血政策”、“罗斯福新政”到如今的“奥巴马新政”,他们采取的一些政策是在实施国家宏观计划调控,以取代纯粹的自由竞争,并且实施一些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使工人阶级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但我们要明白,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没法消除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特有财产多一些。”只不过表明“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

二、资本主义一些新变化是科技革命带来的,并不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的一些新变化是科技革命带来的,资本主义最显著的变化是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也可以说是资本的积累。正是由于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物质财富。无论是1840年前后,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生产力,还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科技产业迅速崛起的科技革命,都使得生产力发展,物质财富增加,而且也使得经济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它促使第一、二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下降,第三产业的比例迅速上升,随之带来了就业结构的变化,第一、二产业的就业人数不断减少,人口大量地向第三产业转移。但我们要明白这些主要是伴随着科技革命的出现而产生的,与资本主义无本质联系。科学技术革命是在科学技术起决定作用下而实现的社会生产力的根本变革,它一方面使资本主义生产走向更全面的社会化,为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另一方面,又为社会主义国家向共产主义过渡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它的出现及其产生的一系列的进步的、积极的社会效应,在总体上都是自发地进行的,是实践的需要。机器的改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本来是增加社会财富、缩短劳动时间的有力手段,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却变成了提高劳动强度、增加失业人口、使无产阶级陷于贫困的手段。

三、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从侧面呼唤马克思主义的归来

美国发生金融危机,使得美国从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变为最大的债务国。而最近这几年,美国经济几乎没有增长,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不得不依靠借贷过日子,而其它被金融危机波及到的资本主义国家日子也不好过,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个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庞大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正像一个魔术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唤出来的魔鬼了。”我们不得不思考,这真的与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商品交换的二重性的内在矛盾没有关系吗?难道是为了转嫁压力,为扩大他国奴役找借口?还是为了想证明马克思的幽灵从坟墓中复活了?其中的原因,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如果我们稍对马克思主义流行背景进行了解,我们不难发现每当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出现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受到西方世界的追捧,但如果经济发展比较平稳,就会攻击马克思主义及其社会主义国家。例如:法国著名哲学家德立达在1993年出版《马克思的幽灵》、英国学者吉登斯、美国学者乔姆斯基等在他们寻求出路上,都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或许他们也并没有觉得马克思主义过时了。

四、资本主义的一些新变化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可能

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最广大的共识范围的基础上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原则的劳动者有序自由联合的社会经济形态。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它是以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找到适合它发展的土壤,意味着人类社会走向以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更具有客观必然性;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出现的技术合理化趋势,产生了对社会政治民主化的客观要求。实际上,与这种社会政治民主化相适应的只能是马克思描述的那种人民群众享受真正的自由、民主的理想社会;最后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结构的变化,使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从直接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些变化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可能。

资本主义虽然有一些新的变化,但并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资本主义制度,它对剩余价值的贪婪,它对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必定导致两极分化,而它所宣扬的自由、平等、民主,不过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生产资料私有制衍生出的雇佣劳动制从何谈自由;富得流油的资本家与徘徊在贫困边缘的底层人民,又何谈平等;而所谓的民主程序不正是通过财富决定的吗?所以,我们要信仰马克思主义,做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参考文献】

[1]罗文东.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4.38-44.

[2]李青宜.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马克思的“两个必然”思想[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2.36-40.

[3]徐崇温.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3.1.30-35.

[4]陈奎元.高校生态文明通识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4.5-10.

[5]陈学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证伪”还是“证实”了马克思主义[J].西南大学学报,2012.6.5-17.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5.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