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作风管理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7-10 20:48:41
作风管理论文

作风管理论文第1篇

风险就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高,风险就越大。由于分析角度不同,对银行风险分类的标准也不一。一般可分为市场风险(利率、汇率和资产价格)、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道德风险和国家风险。一般业界所说的三大风险是指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这是国际上巴塞尔委员会要求提取资本金的三类风险,是国际银行业和银行监管机构重点关注的三类风险。

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操作风险是个新概念,但这并不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中没有操作风险管理活动。事实上,各商业银行一直都有自己的操作风险管理实践,但一般使用“内部控制”一类的表述,而且,在多年内控管理过程中,各商业银行都程度不一地建立和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框架、制度和措施。不过,相对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管理而言,操作风险管理还缺乏识别标准、管理模式、数据积累等。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具体表现就是商业银行因办理业务或内部管理出了差错;由于内部人员监守自盗,外部人员欺诈得手;电子系统硬件软件发生故障,网络遭到黑客侵袭;通信、电力中断;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原因导致损失的银行风险,这些都属于操作风险。可见,操作风险不仅仅包括操作中的风险,还包括内部程序、信息科技系统和外部事件所带来的损失。

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相比,操作风险主要有几个特点。第一,具有内生性,除自然灾害等外部事件引起的操作风险损失外,操作风险大多是在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生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则为外生风险。第二,广泛性,操作风险的覆盖的范围相当广泛,与市场风险主要存在于交易类业务和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于授信业务不同,操作风险普遍存在于商业银行的业务和管理中。此外,对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来说,风险越高,收益越高,存在风险与收益的对应关系,而操作风险和收益没有太多联系。

二、操作风险识别和管理

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商业银行在经营中需加以识别和管理。

(一)人为因素。主要为内部欺诈、主观违规、操作失误。主观违规有超授权授信行为、逆程序、过度信任造成管理缺位、岗位设置不合理造成监督空位、不良爱好(如涉毒、涉赌、涉黄)引发的违法违规。操作失误是由于员工技能水平不高、态度不认真在业务过程中的失误造成的,如数字输入错误、将取款记作存款等。由银行员工操作失误引起的操作风险一般具有损失小(当然不排除特殊情况)、发生频率高、难以事先预测的特征,因而非常难以防范。人员因素引发的操作风险,有的是作为,如主观违规,有的是不作为,如业务不熟出错,疏忽大意。

(二)流程因素。包括操作程序遗漏或忽略、产品设计缺陷、业务流程设计不合理等。过去认为流程越复杂、相互制约性越强越好。事实上,流程越简单越易于操作,流程越短越便于管理,设计越合理越利于控制。这样才能适应变化,确保效率和风险管理,流程设计不合理,有瑕疵,往往容易出现风险隐患。

(三)系统因素。系统是现代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命脉。无论是业务发展如网上银行、现金管理还是风险监控,都离不开信息系统紧密支持。但是,商业银行高度依赖信息系统,信息数据高度集中也给银行带来新的风险管理难题,如系统安全稳定、IT技术风险防范、数据和信息质量,系统设计和开发战略风险,等等。系统出现如故障、瘫痪,系统不安全、通讯中断以及系统兼容性、稳定性、适宜性方面的操作风险很容易给银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无法估量的信誉损失。此外,从操作风险发生的部位来看,当前与系统有关的操作风险日益增加。由于系统原因和流程问题导致犯罪分子利用系统漏洞实施金融诈骗已经成为妨碍我国银行业资金安全重大问题。

(四)外部因素。银行经营都是处于一定的政治、社会、经济环境中的,经营环境的变化、外部突发事件都会影响到银行的经营活动,甚至会产生损失。外部事件引起银行损失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外部欺诈、外部突发事件与外部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外部人员的蓄意欺诈行为是近年来给银行造成损失最大、发生频率最高的操作风险之一,而内外勾结作案更是令商业银行防不胜防。外部欺诈包括骗贷、抢劫、偷盗、爆炸等风险因素。外部突发风险包括遭受冰冻雨雪、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恐怖袭击、火灾等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损失。外部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引起的操作风险是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银行监管法规变化使银行发生损失的风险。宏观经济环境的不利变化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管尚处在一个较为初期的发展阶段。由银行监管部门以规范性文件关于操作风险监测方法或者具体操作模式还为时尚早。监管机构主要把重点放在提高操作风险(或内部控制)管理质量上,并且要求银行提高对操作风险的重视。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监管要求。2004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了新的资本协议,对银行操作风险提出了新的资本要求。据巴塞尔委员会估计,在银行业所有风险中,操作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已经仅次于信用风险。2006年10月巴塞尔委员会的新版《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中,专门为“操作风险的监管”新增一条原则,制定了评估该原则执行情况的标准,提出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最佳做法和监管指引。

目前,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国家都按照新协议要求,明确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范畴,国际上已形成了对操作风险加强监管的共识,已经形成了相关制度和监管标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操作风险的有关规定是近年来国际金融界日益注重操作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现,也是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方面的新要求。

在未来几年内,我国银行界按照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实施操作风险管理已是大势所趋。根据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指引》要求,操作风险监管机构是中国银监会和派出机构。商业银行要履行报告义务,提交有关方面的审议报告,对有关政策和程序要报备。银监会定期要进行检查评估。对于高管严重违规、重大抢劫银行等操作风险事件商业银行必须报告银监会和其派出机构。另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指引》要求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实际操作风险管理的政策、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管理,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降低操作风险。

(二)操作风险机制建设。国际上巴塞尔协议将人们的视线更多地集中于操作风险的监管资本要求上。但实际上,一个银行的资本量多少并不是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最关键是加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机制建设。

1.关于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关于操作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各银行间存在着重大差异。各商业银行主要依据银监会《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要求逐步建立和探索适应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董事会的监督控制;高级管理层的职责;适当的组织架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方法和程序;计提操作风险所需资本等基本要素。董事会从总体上履行操作风险管理的职责。如制定总体战略、政策、定期审批报告等。高级管理层在操作风险管理中职责主要为执行董事会的有关决议,定期向董事会报告。各商业银行一般以与自身的风险管理战略和组织结构相匹配成立管理操作风险的部门。具体执行中操作风险人员可能被放在一个部门——操作风险管理部门,主要拟定本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具体的操作规程;建立并组织实施操作风险识别、评估、缓释(包括内部控制措施)和监测方法;定期检查操作风险的管理情况。有些银行在总行层面上建立了首席风险官,在各营运业务条线设置风险经理,对主要业务的关键、高发风险点进行实时监测。有些银行在专业领域内如法规部门、审计监察部门设立单独的风险监管部门,在管理好本部门的操作风险的基础上,为其他部门管理操作风险提供相关资源和支持。

2.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有关政策。各商业银行正积极探索制定有效管理操作风险的政策和方法。首先,在操作风险政策制定方面,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制定《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框架》、《操作风险管理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各行各级机构和部门在操作风险中的管理职责。针对操作风险的执行,制定具体执行措施,如详细的《案件防控及整改方案》、《基层机构关键风险点监控检查内容与操作指引》,同时,将操作风险控制基本要求植入业务流程改造和IT蓝图建设中。其次,为衡量分析操作风险建立操作风险管理技术标准。各商业银行正在积极研发风险控制与评估、关键风险指标、重大事件报告制度、损失数据收集和业务持续经营计划等工具。再次,识别操作风险,制定有关制度措施。根据银行风险的特点,加大对操作风险的识别,并针对性地制定制度措施,如对系统风险、外部等操作风险,有关行制定了详细的风险应急预案,增加应急措施;建立与新产品、新业务发展相对应的制度规定;修改更新产品和流程,塑造流程银行,按流程操作;增加制度执行建设,强化日常检查的频率,加强员工行为排查,等等。

四、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几点启示

(一)引入全面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Enterprise

wideRiskManagement简称ERM)是西方商业银行比较成熟的风险控制理念和技术。全面风险是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全面风险管理,主要体现在它的全面性、全程性、全员性和系统性。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有高度的相关性,操作风险与其他风险结合将导致风险更加复杂、更加分散,风险损失更加显著,将数倍、数十倍地被放大。因此,在风险管理中应将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各种风险联系起来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保证风险管理政策统一、工作协调。同时,操作风险遍布商业银行内部各业务环节、产品线和不同的管理层面,不仅仅是依赖于一两个专门的部门监管,应该从本行、本部门、个人操作抓起。各商业银行应及时上升层次,逐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辖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政策,形成总体规划,发挥资本在风险覆盖、部门配置方面的作用。

(二)操作风险的缓释。操作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人群、行为和活动,就一定存在操作风险,应尽量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和所造成的损失。从操作风险的规避角度分析,操作风险可以分为可规避的操作风险、可降低的操作风险、可缓释的操作风险。除极少数应承担的操作风险外,大部分操作风险都有规律可循,其发生过程类似多米诺骨牌,有前因后果的连锁关系。因此,要查找出其发生规律,通过技术手段切断引发操作风险的关键环节,并通过必要的管理措施加以缓释。

1.商业银行一揽子保险和打包保险。火灾、自然灾害等引起的商业银行财产损失,商业银行的内外部欺诈,对高级管理层和员工的责任险等都可以通过保险公司一揽子保险和打包保险承保予以缓释,通过承保转移给保险公司。然而,目前国内保险公司尚未开发更多的针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保险产品,保险方式、有关保险业务品种还有待保险公司创新。另外,保险公司对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和财务承受能力还不能准确精算评估,各保险公司保费收取也存在重大分歧。如对于内外部欺诈引发的操作风险,各保险公司普遍收费高,无疑增加了银行的成本管理,也直接约束了操作风险的缓释。不过,相信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这一局面将逐步得到改善。

2.业务外包。除保险外,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业务外包来缓释操作风险。将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的有关业务交由专业机构管理,增加操作风险管理的效益性。如有关法律风险可聘请具有符合条件的外聘律师诉讼和仲裁;对于风险性高的守护、保卫、押运可聘请符合资质条件的保安公司管理;对于产品评估、网络维护、系统开发也可招标专业公司。当然,选择外包公司,不可能一包了事,也需加强双方之间的沟通,通过签订合同,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合理转移风险。事实上基于双方的委托关系,最终的权利和义务应由商业银行承担。

(三)建立健全制度管理,狠抓制度落实。总结有关操作风险损失案例,其中大部分为有法不依,有章不循,制度落实不到位,管理缺位造成的风险损失。因此,要建立健全制度管理,狠抓制度落实,才能够使操作风险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才能使因操作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一是做到制度到位,及时立、改、废有关制度,形成制度数据库,并根据实际情况将有关规章制度分解到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个岗位,形成操作指南和岗位流程;二是责任到人,处理到人。要及时跟踪检查执行,增加检查的频率和有效性,加大违规处罚力度,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加强合规管理与合规文化教育。商业银行要倡导和强化全员合规文化,引导全行员工树立对风险管理的责任意识,使风险意识突破传统的部门界限,真正融入全行各个部门、每位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工作习惯之中,让员工认识到自身岗位关键风险点,形成防范风险的有效屏障。

总之,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要求不是一时之需,而是伴随商业银行发展的长期任务,如果要想保持现有的竞争优势,甚至在国际金融市场取得一定的地位,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全面加强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陈余化,赵榄.警惕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走向误区[J].经济论坛,2006,(13).

[2]姜燕.新巴塞尔协议框架下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度量与管理[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3]曾向阳.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J].广西金融研究,2005,(8).

[4]杨满沧.企业银行博弈与共赢[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5]刘毅.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作风管理论文第2篇

关键词:风险投资项目管理风险控制

经过多年的探索,中国风险投资事业在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显示出其对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及高科技产业化的重要作用。风险投资是专指萌芽状态中的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这种投资的高风险性和高回报率要大于传统意义上的投资。风险投资的资金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项目中,由于风险投资项目大多数是由技术创新而产生的高科技项目,过去同行业的历史资料很少或几乎没有,因此在项目运作过程中除了具有一般项目的风险以外,还具有本身的特殊性。风险企业在整个项目运作过程中因管理不善而导致投资失败的风险统称为风险投资的管理风险,主要表现为:组织风险、决策风险、过程风险。进行科学的管理风险控制,对于有效运用风险投资这一手段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使风险投资项目实现最好的综合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团队建设———组织风险控制的核心工作

风险投资项目主要以技术创新为主,项目的增长速度比较快,如果不及时加强企业的组织管理,就会造成项目规模高速膨胀与组织结构落后的矛盾,成为风险的根源。

风险投资作为知识经济社会中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新型事物,其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组织的管理。与传统项目相比,风险投资项目不但要求项目组织内的人员有较高的素质,有一定的项目管理经验,对项目的风险性有较高的认识,并且这种知识和技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协调运用。而只有高性能项目团队才能实现这种充分协调,所以在项目组织风险控制中,团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团队在现有传统组织结构中的引进,改变了组织过程实施的方式。即组织过程变成了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不是职能部门,项目经理变成了“过程所有者”。为了从事项目的人员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团队应围绕着用于获得过程流的焦点进行建设。如果项目人员和工作要求不相匹配,有冲突,士气低,将会影响项目团队性能的发挥,更会使整个项目的顺利实施受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作为项目经理,如果能营造一个让参与者发挥自己才干的适当环境,会使项目成员的忠诚度高度提升,增强项目团队性能的发挥。为建立一个高效率的项目团队,我们需要了解其主要推动力和障碍。

推动力是同项目环境相联系的正面因素,可以加强团队的有效性,它们和团队性能是正相关的。障碍是同项目环境相联系的负面因素,它们被认为妨碍了团队性能,在统计上同性能是负相关的。在置信度为95%或更高时,这些团队特性和团队性能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通过推动力的把握和障碍的排除来创建高性能的项目团队,是组织风险控制的关键内容,是项目成功非常必要的条件。

二、项目评价———决策风险控制的首要工作

我国许多风险投资出现严重亏损,很大程度上在于投资项目本身先天不足,是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的。决策风险是指风险项目因决策失误而带来的风险。由于风险项目具有投资大、科技含量高、产品更新快的特点,使得对于项目的决策尤为重要,决策一旦失误将会直接导致项目的失败。

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价值评估是投资决策的关键环节,如果在进行价值评估过程中,仅靠风险投资家、市场的经验和直觉进行决策,会使评估结果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为风险投资项目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远远大于传统的投资项目,所以如何从模拟风险的角度以及能够反映这种风险的价值范围方面预测价值,是进行风险投资项目决策的关键。全面的价值评估工作主要取决于对企业及其所在行业普遍的经济环境的了解,选择正确的价值评估方法,拥有较多的财务、统计数据,采用科学的态度去认真分析和预测,才能得到真实可靠的结论。因为风险投资项目历史财务数据相对较少,或者没有可比项目数据,评估时应采用类似项目和自身的历史数据相互替代的方法来进行。在取用同类项目数据时,还要考虑项目之间的相似程度,以及信息的丰富程度、稳定程度。选取了合适的财务数据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预测项目预期现金流量及选定项目的必要收益率或资本成本(折现率)。为了计算由该项目引起的不同时点的现金流量,需要采用折现现金流量法,将不同时点的现金流量调整到统一时点进行比较。估测项目预期现金流量具体工作包括:分析企业财务状况,计算扣除调整项目后的营业净利润与投资成本,将企业经过审计的现金流量表进行分别细化分析;了解企业的战略地位及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制定绩效前景;预测个别详列科目;检验总体预测的合理性和真实性;结合企业经营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分析预测得出和风险相适应的企业预计现金流量表,以此为基础计算出的项目的净现值。估测并调整项目必要收益率工作包括:权益资本成本估算;债务资本成本估算;确定目标市场价值权数;估计不同的企业的报酬率随整个市场平均报酬率变动的情况;估计根据机会成本要求的最低资金利润率;将与特定投资项目有关的风险报酬加入到企业要求达到的报酬率当中,形成按风险调整的贴现率,从而合理选定折现率。

企业在识别与估量投资风险后,对选定的投资方案,还要针对其可能面临的风险,运用杠杆原理,协调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由于营业风险是一个项目资本成本的主要决定因素,而且由于技术、效率及其生产上的因素,企业通常无法控制项目的营业杠杆,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总杠杆、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杠杆程度有限的组合,来控制企业的总风险。

三、借助信息技术———实施过程风险控制

项目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风险项目往往起源于一种想法,并采取一种概念化的形式,要求有足够的物质要素,使组织中关键的决策制定者选择该项目。在整个项目运作过程中,不同的阶段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并以一种连续的生命周期的模式,强调了进行风险项目过程管理的必要性。

风险投资项目由于其预期的市场容量往往事先不能确定,致使对项目的过程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产生风险,这种风险贯穿了风险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针对于风险投资项目的特点,项目各阶段不应仅满足应完成的任务,必须随着项目运作过程环境的变化进行资源的再分配以及项目参数的调整。根据这种变化表现的强烈程度,要求项目经理通过改变分派到整个项目和各项工作的混合资源,来相应地做出动态反映。这项工作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来进行。建立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EnterpriseRisk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新领域。任何企业的运营都需要信息,源于项目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决策必须基于及时的和适当的信息。信息流在质量和速度上都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有了这些,才能有效地和高效地使用资源,满足项目的要求。风险的产生来源于信息的不完全,因此为了优化企业风险管理系统就要优化整个信息流程。项目风险信息整理伴随着风险及管理信息的产生、收集、处理及发送过程展开。这种信息既包括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管理支持信息,还包括项目自身风险与风险管理政策的信息以及企业外部可以给企业风险管理提供支持等信息,是一种全方位立体性的信息网络。借助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组织者可以准确地发现并协调风险管理活动、根据风险控制效用报告组织未来计划等活动。对于每一阶段的工作,信息使用者可在在界面上得出该项工作的风险等级,明确这一风险正面与反面的后果,还可以发现其他企业的风险管理战略、最佳的风险管理实践及风险评价工具。例如在项目计划阶段,输入该项目信息内容,查询系统会提供一个逻辑的树状结构,一方面指出项目中必须的工作要素,另一方面提供该项目可以借鉴的网络信息以及计划实施的模拟流程等。根据风险表现的强烈程度,项目经理通过改变分派到整个项目和各项工作的混合资源,来相应地做出动态反映。根据新的资源的配比情况,项目成本、时间和性能参数也要随之调整,即以已完成方面的新数据重新安排未完成阶段的工作。通过对项目过程风险动态、适时地控制,可以保证项目阶段目标最大程度的实现。

风险投资项目的管理风险起始于项目的考察论证阶段,结束于项目退出以后,贯穿了风险投资项目的整个运作过程。根据情况的变化,对风险投资项目的管理风险进行合理的分析,把握引起风险的关键因素,及时进行有效的控制,可以避免和减少风险,保证预期经济效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美]戴维。I.克利兰著,杨爱华等译。项目管理战略设计与实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杨乃定。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的新趋势。中国软科学,2002(6)

3.王景涛编著。新编风险投资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杨雄胜主编。高级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作风管理论文第3篇

关键词:风险投资项目管理风险控制

经过多年的探索,中国风险投资事业在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显示出其对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及高科技产业化的重要作用。风险投资是专指萌芽状态中的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这种投资的高风险性和高回报率要大于传统意义上的投资。风险投资的资金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项目中,由于风险投资项目大多数是由技术创新而产生的高科技项目,过去同行业的历史资料很少或几乎没有,因此在项目运作过程中除了具有一般项目的风险以外,还具有本身的特殊性。风险企业在整个项目运作过程中因管理不善而导致投资失败的风险统称为风险投资的管理风险,主要表现为:组织风险、决策风险、过程风险。进行科学的管理风险控制,对于有效运用风险投资这一手段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使风险投资项目实现最好的综合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团队建设———组织风险控制的核心工作

风险投资项目主要以技术创新为主,项目的增长速度比较快,如果不及时加强企业的组织管理,就会造成项目规模高速膨胀与组织结构落后的矛盾,成为风险的根源。

风险投资作为知识经济社会中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新型事物,其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组织的管理。与传统项目相比,风险投资项目不但要求项目组织内的人员有较高的素质,有一定的项目管理经验,对项目的风险性有较高的认识,并且这种知识和技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协调运用。而只有高性能项目团队才能实现这种充分协调,所以在项目组织风险控制中,团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团队在现有传统组织结构中的引进,改变了组织过程实施的方式。即组织过程变成了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不是职能部门,项目经理变成了“过程所有者”。为了从事项目的人员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团队应围绕着用于获得过程流的焦点进行建设。如果项目人员和工作要求不相匹配,有冲突,士气低,将会影响项目团队性能的发挥,更会使整个项目的顺利实施受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作为项目经理,如果能营造一个让参与者发挥自己才干的适当环境,会使项目成员的忠诚度高度提升,增强项目团队性能的发挥。为建立一个高效率的项目团队,我们需要了解其主要推动力和障碍。

推动力是同项目环境相联系的正面因素,可以加强团队的有效性,它们和团队性能是正相关的。障碍是同项目环境相联系的负面因素,它们被认为妨碍了团队性能,在统计上同性能是负相关的。在置信度为95%或更高时,这些团队特性和团队性能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通过推动力的把握和障碍的排除来创建高性能的项目团队,是组织风险控制的关键内容,是项目成功非常必要的条件。

二、项目评价———决策风险控制的首要工作

我国许多风险投资出现严重亏损,很大程度上在于投资项目本身先天不足,是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的。决策风险是指风险项目因决策失误而带来的风险。由于风险项目具有投资大、科技含量高、产品更新快的特点,使得对于项目的决策尤为重要,决策一旦失误将会直接导致项目的失败。

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价值评估是投资决策的关键环节,如果在进行价值评估过程中,仅靠风险投资家、市场的经验和直觉进行决策,会使评估结果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为风险投资项目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远远大于传统的投资项目,所以如何从模拟风险的角度以及能够反映这种风险的价值范围方面预测价值,是进行风险投资项目决策的关键。全面的价值评估工作主要取决于对企业及其所在行业普遍的经济环境的了解,选择正确的价值评估方法,拥有较多的财务、统计数据,采用科学的态度去认真分析和预测,才能得到真实可靠的结论。因为风险投资项目历史财务数据相对较少,或者没有可比项目数据,评估时应采用类似项目和自身的历史数据相互替代的方法来进行。在取用同类项目数据时,还要考虑项目之间的相似程度,以及信息的丰富程度、稳定程度。选取了合适的财务数据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预测项目预期现金流量及选定项目的必要收益率或资本成本(折现率)。为了计算由该项目引起的不同时点的现金流量,需要采用折现现金流量法,将不同时点的现金流量调整到统一时点进行比较。估测项目预期现金流量具体工作包括:分析企业财务状况,计算扣除调整项目后的营业净利润与投资成本,将企业经过审计的现金流量表进行分别细化分析;了解企业的战略地位及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制定绩效前景;预测个别详列科目;检验总体预测的合理性和真实性;结合企业经营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分析预测得出和风险相适应的企业预计现金流量表,以此为基础计算出的项目的净现值。估测并调整项目必要收益率工作包括:权益资本成本估算;债务资本成本估算;确定目标市场价值权数;估计不同的企业的报酬率随整个市场平均报酬率变动的情况;估计根据机会成本要求的最低资金利润率;将与特定投资项目有关的风险报酬加入到企业要求达到的报酬率当中,形成按风险调整的贴现率,从而合理选定折现率。

企业在识别与估量投资风险后,对选定的投资方案,还要针对其可能面临的风险,运用杠杆原理,协调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由于营业风险是一个项目资本成本的主要决定因素,而且由于技术、效率及其生产上的因素,企业通常无法控制项目的营业杠杆,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总杠杆、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杠杆程度有限的组合,来控制企业的总风险。

三、借助信息技术———实施过程风险控制

项目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风险项目往往起源于一种想法,并采取一种概念化的形式,要求有足够的物质要素,使组织中关键的决策制定者选择该项目。在整个项目运作过程中,不同的阶段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并以一种连续的生命周期的模式,强调了进行风险项目过程管理的必要性。

风险投资项目由于其预期的市场容量往往事先不能确定,致使对项目的过程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产生风险,这种风险贯穿了风险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针对于风险投资项目的特点,项目各阶段不应仅满足应完成的任务,必须随着项目运作过程环境的变化进行资源的再分配以及项目参数的调整。根据这种变化表现的强烈程度,要求项目经理通过改变分派到整个项目和各项工作的混合资源,来相应地做出动态反映。这项工作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来进行。建立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EnterpriseRisk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新领域。任何企业的运营都需要信息,源于项目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决策必须基于及时的和适当的信息。信息流在质量和速度上都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有了这些,才能有效地和高效地使用资源,满足项目的要求。风险的产生来源于信息的不完全,因此为了优化企业风险管理系统就要优化整个信息流程。项目风险信息整理伴随着风险及管理信息的产生、收集、处理及发送过程展开。这种信息既包括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管理支持信息,还包括项目自身风险与风险管理政策的信息以及企业外部可以给企业风险管理提供支持等信息,是一种全方位立体性的信息网络。借助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组织者可以准确地发现并协调风险管理活动、根据风险控制效用报告组织未来计划等活动。对于每一阶段的工作,信息使用者可在在界面上得出该项工作的风险等级,明确这一风险正面与反面的后果,还可以发现其他企业的风险管理战略、最佳的风险管理实践及风险评价工具。例如在项目计划阶段,输入该项目信息内容,查询系统会提供一个逻辑的树状结构,一方面指出项目中必须的工作要素,另一方面提供该项目可以借鉴的网络信息以及计划实施的模拟流程等。根据风险表现的强烈程度,项目经理通过改变分派到整个项目和各项工作的混合资源,来相应地做出动态反映。根据新的资源的配比情况,项目成本、时间和性能参数也要随之调整,即以已完成方面的新数据重新安排未完成阶段的工作。通过对项目过程风险动态、适时地控制,可以保证项目阶段目标最大程度的实现。

风险投资项目的管理风险起始于项目的考察论证阶段,结束于项目退出以后,贯穿了风险投资项目的整个运作过程。根据情况的变化,对风险投资项目的管理风险进行合理的分析,把握引起风险的关键因素,及时进行有效的控制,可以避免和减少风险,保证预期经济效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美]戴维。I.克利兰著,杨爱华等译。项目管理战略设计与实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杨乃定。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的新趋势。中国软科学,2002(6)

3.王景涛编著。新编风险投资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杨雄胜主编。高级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作风管理论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迅速加快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能力,稳定金融市场秩序,是每一个国家面临的新挑战,也是国际金融市场必须高度重视的难题。根据2003年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征询意见稿,把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一并纳入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框架,既是近年来国际金融界日益注重操作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现,同时也是从全面风险管理和保持银行体系稳定的角度对操作风险管理的新要求。因此管理学论文,以新协议的公布和实施为标志,商业银行必将面临一个如何根据新的监管要求有效引入操作风险管理的现实问题。

二、国内外对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近年来,国际银行业越来越重视操作风险管理。2001年巴塞尔委员会要求金融机构为操作风险配置相应的资本金水平,并于2004年6月了新的资本协议,对银行操作风险提出了新的资本要求。据巴塞尔委员会估计,在银行业的所有风险中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已经仅次于信用风险杂志网。

1. 国际对操作风险管理状况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金融环境面临又一重大考验。巴林银行、爱尔兰联合银行、长期资本基金、雷曼兄弟、AIG等个体事件,到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拉美部分国家出现的金融动荡、华尔街金融风暴等系统性事件,处处透漏出操作风险的阴影,人们对于商业银行的关注焦点逐渐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转移到操作风险上面,无论是国际组织还是国家内部管理层都开始认识到操作风险监管对于银行安全发展的重要性。(孙鹏, 2010)

在巴塞尔委员会的推动下,英国金融监管当局开始重视和加强对操作风险的监管。2002年7月,英国金融服务业管理局(FSA)了《关于操作风险系统与控制》的咨询文件,在咨询文件中,对操作风险管理的具体过程―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监测、风险控制和记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FSA认为银行应该规避、转移、防止或减少操作风险出现的可能性或潜在的冲击。银行可以通过调整本行的风险文化、完善内部控制过程与系统,来促进操作风险控制策略的执行;也可以通过外部采购和保险等机制来转移和改变操作风险暴露;还可以通过提取预期损失准备金,维持充足的金融资源以应对非预期损失管理学论文,来控制银行的操作风险。

在美国银行业,董事会对本行的风险承担最终责任和义务,负责审批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确定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并要求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积极予以落实。风险管理部门则根据预定的风险管理原则,确定资本比例情况,对公司业务活动及其带来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同时,成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对风险管理进行评估,以保证公司战略和政策得到遵守。

德国商业银行采用了巴塞尔委员会关于操作风险的定义,只是对操作风险的分类上略有不同,对于操作风险的度量,考虑到诸方法的优缺点,德国商业银行现阶段则着重考虑采用内部衡量法,因为该方法能较好地结合绝大多数德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类别和范围等自身情况,对风险的衡量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并且还不断地熟悉与完善内部衡量法的具体操作过程管理学论文,不断积累经验,为将来使用更为精确、更加灵敏的度量模型做准备。(孔繁利, 耿玉新 2007)

2. 我国对操作风险管理状况

近期,国内商业银行大案要案频发。2005年1月,中国银行黑龙江省河松街支行发生内外勾结票据诈骗案,涉案金额高达10 亿元。2006年2月,中国银行黑龙江省四马路支行4亿元巨款下落不明杂志网。2007年4月,邯郸市农业银行金库被盗窃现金人民币近5100万元。纵观这些案件,不是和银行员工越权交易、操作失误有关,就是流程或系统存在漏洞,或者就是外部环境出现了变化,这些风险属于操作风险。

伴随国家审计署的“审计风暴”和银监会公布的金融机构处理涉案人员的人数、发生经济案件和违规经营案件数,我国业界对银行操作风险的关注程度也日趋深入。不论是金融监管部门,还是金融从业机构,都前所未有地加大了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和控制的力度。银监会的《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等文件也说明银行监管机构对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化、规范化的高度重视。由于我国大多数银行还处在向真正的商业银行转型的过程中,内部控制机制还不完善,因此,操作风险广泛存在管理学论文,而且也给银行带来了巨大损失。目前,银行业的风险管理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领域,而操作风险研究由于缺少足够的数据以及成熟的研究方法而罕见报道。此外,操作风险的研究较为匮乏,有关操作风险事件和数据积累也十分贫乏。因此,研究操作风险管理对于国内商业银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加强我国操作风险管理的策略

我国银行业无论是在操作风险管理理念,还是操作风险管理手段上都与国际银行业存在较大差距。为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深入研究巴塞尔协议对操作风险监管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制并不断完善。在新巴塞尔协议操作风险度量方法及管理框架的基础上,讨论了保险在操作风险缓释方面的作用,要从确立资本配置观,建立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及良好的内控制度出发加强操作风险管理。

2. 通过解决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不力及由此产生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和对经营管理层的监督与激励不足杂志网。要减少和杜绝管理层内部欺诈事件的发生,就必须从银行产权结构多元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入手,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与此同时,改革和完善对管理人员的激励政策。

3. 在深入分析操作风险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操作风险主要计量方法的内容及其适用性规范文本,并针对我国操作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管理学论文,推进高级风险计量模型开发与应用。

4. 以各类操作风险数据为基础,根据事件类型或者业务类型区别风险并逐步进行统计分析,以提高对操作风险的敏感度,更精确地计量此类风险与银行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程度。通过抽取事件、事件原因分析、风险映射、风险控制、资本管理等流程,在进行风险计量和数据收集的同时,还将定量管理和定性管理以及监测、检查等功能进行有机的结合。更加科学的对操作风险进行研究管理。

四、结语

随着银行业的产品日趋多元化、业务流程日趋复杂化、人文环境不断变化,对于操作风险管理的要求日益提高。如果操作风险管理适当,将会保证商业银行正常顺利地运营,以获取利润。相反,将会导致商业银行蒙受巨大的损失,甚至会给商业银行造成毁灭性的打击。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是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的基本保障,加强对银行的各种风险进行科学的管理和防范必将有助于银行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繁利,耿玉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中外对比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2007(7)

[2]李海红,徐思云.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防范措施[J].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9(10)

[3]栾淑彦,试论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及其管理[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9)

[4]张同健,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绩效测度体系实证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 2008(5)

[5]孙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探究[J].经济与法,2010(9)

作风管理论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迅速加快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能力,稳定金融市场秩序,是每一个国家面临的新挑战,也是国际金融市场必须高度重视的难题。根据2003年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征询意见稿,把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一并纳入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框架,既是近年来国际金融界日益注重操作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现,同时也是从全面风险管理和保持银行体系稳定的角度对操作风险管理的新要求。因此管理学论文,以新协议的公布和实施为标志,商业银行必将面临一个如何根据新的监管要求有效引入操作风险管理的现实问题。

二、国内外对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近年来,国际银行业越来越重视操作风险管理。2001年巴塞尔委员会要求金融机构为操作风险配置相应的资本金水平,并于2004年6月了新的资本协议,对银行操作风险提出了新的资本要求。据巴塞尔委员会估计,在银行业的所有风险中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已经仅次于信用风险杂志网。

1. 国际对操作风险管理状况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金融环境面临又一重大考验。巴林银行、爱尔兰联合银行、长期资本基金、雷曼兄弟、AIG等个体事件,到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拉美部分国家出现的金融动荡、华尔街金融风暴等系统性事件,处处透漏出操作风险的阴影,人们对于商业银行的关注焦点逐渐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转移到操作风险上面,无论是国际组织还是国家内部管理层都开始认识到操作风险监管对于银行安全发展的重要性。(孙鹏, 2010)

在巴塞尔委员会的推动下,英国金融监管当局开始重视和加强对操作风险的监管。2002年7月,英国金融服务业管理局(FSA)了《关于操作风险系统与控制》的咨询文件,在咨询文件中,对操作风险管理的具体过程―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监测、风险控制和记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FSA认为银行应该规避、转移、防止或减少操作风险出现的可能性或潜在的冲击。银行可以通过调整本行的风险文化、完善内部控制过程与系统,来促进操作风险控制策略的执行;也可以通过外部采购和保险等机制来转移和改变操作风险暴露;还可以通过提取预期损失准备金,维持充足的金融资源以应对非预期损失管理学论文,来控制银行的操作风险。

在美国银行业,董事会对本行的风险承担最终责任和义务,负责审批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确定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并要求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积极予以落实。风险管理部门则根据预定的风险管理原则,确定资本比例情况,对公司业务活动及其带来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同时,成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对风险管理进行评估,以保证公司战略和政策得到遵守。

德国商业银行采用了巴塞尔委员会关于操作风险的定义,只是对操作风险的分类上略有不同,对于操作风险的度量,考虑到诸方法的优缺点,德国商业银行现阶段则着重考虑采用内部衡量法,因为该方法能较好地结合绝大多数德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类别和范围等自身情况,对风险的衡量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并且还不断地熟悉与完善内部衡量法的具体操作过程管理学论文,不断积累经验,为将来使用更为精确、更加灵敏的度量模型做准备。(孔繁利, 耿玉新 2007)

2. 我国对操作风险管理状况

近期,国内商业银行大案要案频发。2005年1月,中国银行黑龙江省河松街支行发生内外勾结票据诈骗案,涉案金额高达10 亿元。2006年2月,中国银行黑龙江省四马路支行4亿元巨款下落不明杂志网。2007年4月,邯郸市农业银行金库被盗窃现金人民币近5100万元。纵观这些案件,不是和银行员工越权交易、操作失误有关,就是流程或系统存在漏洞,或者就是外部环境出现了变化,这些风险属于操作风险。

伴随国家审计署的“审计风暴”和银监会公布的金融机构处理涉案人员的人数、发生经济案件和违规经营案件数,我国业界对银行操作风险的关注程度也日趋深入。不论是金融监管部门,还是金融从业机构,都前所未有地加大了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和控制的力度。银监会的《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等文件也说明银行监管机构对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化、规范化的高度重视。由于我国大多数银行还处在向真正的商业银行转型的过程中,内部控制机制还不完善,因此,操作风险广泛存在管理学论文,而且也给银行带来了巨大损失。目前,银行业的风险管理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领域,而操作风险研究由于缺少足够的数据以及成熟的研究方法而罕见报道。此外,操作风险的研究较为匮乏,有关操作风险事件和数据积累也十分贫乏。因此,研究操作风险管理对于国内商业银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加强我国操作风险管理的策略

我国银行业无论是在操作风险管理理念,还是操作风险管理手段上都与国际银行业存在较大差距。为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深入研究巴塞尔协议对操作风险监管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制并不断完善。在新巴塞尔协议操作风险度量方法及管理框架的基础上,讨论了保险在操作风险缓释方面的作用,要从确立资本配置观,建立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及良好的内控制度出发加强操作风险管理。

2. 通过解决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不力及由此产生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和对经营管理层的监督与激励不足杂志网。要减少和杜绝管理层内部欺诈事件的发生,就必须从银行产权结构多元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入手,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与此同时,改革和完善对管理人员的激励政策。

3. 在深入分析操作风险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操作风险主要计量方法的内容及其适用性规范文本,并针对我国操作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管理学论文,推进高级风险计量模型开发与应用。

4. 以各类操作风险数据为基础,根据事件类型或者业务类型区别风险并逐步进行统计分析,以提高对操作风险的敏感度,更精确地计量此类风险与银行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程度。通过抽取事件、事件原因分析、风险映射、风险控制、资本管理等流程,在进行风险计量和数据收集的同时,还将定量管理和定性管理以及监测、检查等功能进行有机的结合。更加科学的对操作风险进行研究管理。

四、结语

随着银行业的产品日趋多元化、业务流程日趋复杂化、人文环境不断变化,对于操作风险管理的要求日益提高。如果操作风险管理适当,将会保证商业银行正常顺利地运营,以获取利润。相反,将会导致商业银行蒙受巨大的损失,甚至会给商业银行造成毁灭性的打击。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是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的基本保障,加强对银行的各种风险进行科学的管理和防范必将有助于银行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繁利,耿玉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中外对比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2007(7)

[2]李海红,徐思云.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防范措施[J].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9(10)

[3]栾淑彦,试论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及其管理[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9)

[4]张同健,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绩效测度体系实证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 2008(5)

[5]孙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探究[J].经济与法,2010(9)

作风管理论文第6篇

[摘要]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一起被巴塞尔协议界定为金融机构面临的三大主要风险。本文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对商业银行员工操作风险进行了分析,并相应地提出了改善员工操作风险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行为科学员工操作风险风险管理

一、银行操作风险概述

操作风险是指在金融机构内由于工作人员的行为错误、不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错误,以及不可控制的事件所引起的收入或者现金流的波动。操作风险可以分内部操作风险和外部操作风险。内部操作风险分为员工风险、流程风险和系统风险。员工风险又分为操作失误、员工内部欺诈和内外勾结、越权行为、违反用工法、关键人员流失。本文所研究的操作风险指的是员工操作风险。员工操作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其在商业银行风险中的比重远大于国际同行的水平。近几年我国的商业银行员工操作损失频发,已经引起了我国金融界高度重视。因此,员工操作风险管理的研究在我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行为科学的商业银行员工操作风险管理分析

1.组织价值观在商业银行员工操作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现代行为科学理论认为组织价值观是规范和管理人员行为的核心。根据行为科学理论,人的一切行为都出自于人的心理活动,即人的动机、态度,而动机、态度又受制于人的需求和环境的刺激这两大因素。环境是一种客观事物,人无法选择,而需求则是主观的东西。因此为了控制人的行为,就要对人的需求进行调节。由于价值观对人的需求具有巨大的作用,因此就可以成为行为的控制器,也自然成为了员工操作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所以要对员工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使得员工按照银行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的业务操作,使得员工时刻保持以银行利益最大化的自觉性,就必须从员工的职业观、价值观着手,努力营造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共创银行业绩的氛围。同时,对员工操作风险的管理不是通过强迫命令、硬性服从来统一员工的行为,而是用柔性化的手段对人的心理进行改造。通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它内化为员工的意识、观念、态度和习惯,自觉地将自己的行为与组织的目标保持一致,使员工有归属感和价值认同感,进而使得银行员工始终按照银行的规则和程序来操作,减少操作失误。这还可以减少监督成本,提高银行业绩。

2.行为激励功能在商业银行员工操作风险管理的作用

由诱因触发动机,再由动机到达目标的过程就称为激励过程。根据行为科学理论,银行员工风险的激励功能可以从以下方面解释。从“目标理论”看,目标是引发人的动机诱因,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激励因素,缺乏目标激励的行为将是低效率的。应该将员工的理想追求与银行的目标结合起来,使双方为了共同的目标奋斗。这种共同目标的形成不能只是对员工进行价值观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整套的规章制度,在制度中实现二者目标的统一。在银行内部设置完善的奖惩制度,使员工受到激励,这样可以使员工尽量减少操作失误,从根本上降低员工操作风险。同时银行良好的激励机制,使得员工增加自我意识,使得员工更加认真工作以争取奖励,尽量减少操作失误以避免惩罚,透明的奖惩制度还可以减少关键员工的流失风险。

三、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对加强商业银行员工操作风险管理的研究

根据行为科学理论,可以从价值观和激励功能角度来加强员工操作风险管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员工操作风险的管理。

1.在银行内构建全体员工与银行共同发展的价值观。行为科学告诉我们,共同的价值观能很好地团结全体员工为银行的利润和声誉共同努力。首先,要构建商业银行内部的企业文化,形成一种为抑制操作风险共同努力的氛围。其次,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团队建设,员工之间形成一种分工协作的关系。再次,要把这种共同的价值观体现在银行的规章制度中。这种共同价值观会增加员工的责任感,降低操作风险。

2.完善银行风险管理规章制度。首先,银行内部要建立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操作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员工要按照此规章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金融业务操作。其次,对于一些难以规定、时效性较强的金融业务要有一个大致的应急方案。再次,要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面对一些特殊情况能随机应变,做出最合适的选择。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可以使员工进行金融业务时有据可依,降低操作风险。

作风管理论文第7篇

操作风险,指因操作流程不完善、人为过失、系统故障或外来因素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传统意义上,操作风险一直以来被定义为除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之外的所有风险。巴塞尔银行委员会新资本协议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或因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并明确规定不包括策略风险、信誉风险和体制风险,但包括法律风险。

"效"有两种解释,一是效果,二是效率。全面地看,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效”也应该包含这两个方面:

(一)效果方面。前提是要了解希望风险管理

对什么产生效果这又涉及到风险管理的目标问题。传统意义上,风险被定义为损失的可能,因而风险管理的目标也相应地被理解为控制可能的损失,包括降低其可能性和严重程度,风险管理的效果应该表现在潜在的损失得到控制甚至消除。

(二)效率方面。风险管理为控制潜在损失所付出的代价应该是经济的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代价是什么。显然管理过程中人、财、物等资源的消耗是代价的重要内容,但是,从现代观念看,这并非代价的全部。在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的市场经济体系中,降低风险也相应地降低盈利机会和水平,降低风险也可能要失去一部分客户和市场份额。因此,风险管理的代价还包括盈利机会和水平的降低、客户和市场份额的减少以及机构经营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降低等方面。

现代风险观念将风险视为损失可能与盈利机会的结合体,所以,操作风险管理的目标就不仅限于控制可能的损失,而且还包括利用盈利机会,进而达到为金融机构实现价值增长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最终目标。这样,风险管理的“效果”和“效率“得到了的机统一。

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对风险的防范、管理和化解是银行业发展的永恒主题。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正式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它体现了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最新理念和风险管理的最新成果。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它把操作风险纳入了最低资本充足要求的管理框架内,对国际银行业操作风险的度量以及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资本协议要求对资本充足的监管能够更为准确地反映银行经营的风险状况,为银行和金融监管当局提供更多的衡量资本充足的可供选择的方法,从而使巴塞尔委员会的资本充足框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来适应金融体系的变化,以便更准确及时地反映银行经营活动中的实际风险水平及其所需要配置的资本水平,进而促进金融体系的平稳健康发展。

目前,国际上许多一流活跃银行已明确界定了操作风险的概念,并收集了进行操作风险管理所必需的损失数据,还在纷纷努力开发最适合自己的内部测量模型,以实现对操作风险的精确管理。然而,对于中国银行业而言,操作风险的计量无论在意识上还是在行动上,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操作风险定量管理严重不足。这样通过直接借鉴新资本协议有关操作风险度量的先进做法,了解国际银行的先进风险管理思想和技术。

由此可见,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问题的本质在于金融机构作为经营风险的专业机构,不仅在防范未来可能的损失(包括降低其可能性和严重程度)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承担风险,利用风险机会为金融机构创造价值和形成核心竞争力方面是否有效。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失效的主要原因

(一)对操作风在认识不足,内控文化缺失,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管理比较重视,但是对于操作性风险的界定和作用却存在认识误区。把操作风险与操作性风险混为一谈,缩小了操作风险的覆盖范围。由操作失误,越权行为等人员因素所造成的操作性风险仅仅是操作风险中发生频率最大,占有最高的风险类型,是操作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操作风险简单的等同于金融犯罪,没有把那些由于银行自身制度的不完善或系统漏洞以及外部事件等因素造成的操作风险考虑在内;操作风险管理的全面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未形成一种完整的,健全的内控文化,疏不间亲孤立地分析和处理每次发生的操作风险,认为是局部的、促偶然的,只关注表面现象,没有深入分析不同操作风险产生的根源。大量信贷损失案件表明,信贷损失是由于信贷流程关健环节人员人情贷款、违规操作、内控控制制度不严等问题造成的,操作风险很大程度上引发和放在了信用风险;只注重结已经发生的操作风险事件进行查处和处罚,忽视对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措施的施行。

(二)操作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架构都属于大型、非集中式的管理模式。多层次管理模式增加了操作链的长度,管理半径过长,管理效力衰减,发生操作风险的可能性和诱发因素也随之增加;操作风险信息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传递,对于操作风险事件的处理也不能尽快得到实施;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普遍缺乏对内部欺诈异常指标和业务活动监测的相关制度。对基层机构第一负责人进行有效约束的制度不健全,基层分行和支行行长权力过大极易由于个人或者小集团的利益寻租行为而引发操作风险不同操作风险的管理职责由各个业务部门分别负责,存在职能交叉、管理目标冲突、音理流程紊乱,缺乏统一的操作风险的具体管理上过于依赖内部稽核部门仅仅是与其它业务部门平行的机构,并不是直接隶属于银行监事会,使内部稽核部门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三)操作风险计量技术手段落后

我国商业银行缺少短期内实施先进风险计量的必要支撑。在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上以定性估计与职业判断为主,不能做到定量分析;没有成熟的操作风险计量模型阶段商业银行分产品核算工作刚刚起步,尚不足以支持采用标准法。在短期内也不存在实施高级计量法的前提条件和数据积累;对操作风险进行定性分析的流程和目标不清晰,不能对操作风险事件给以全面的定性评估;MIS:信息系统不能满足复杂的操作风险计量要求,MIS信息系统的建设水平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有很大差距,很多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在MIS信息系统的建设上各行其是。

操作风险已经成为全球银行业风险管理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全球范围内,金融机构因为操作风险导致巨额损失的事件屡屡发生,从而对于操作风险的关注日益加强。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新资本协议中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框架中,并且要求银行为操作风险配置相应的资本金。外部监管压力和内在动力同时促使全球银行业改进操作风险管理,开始着手建立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我国大多数银行还处于向真正意义的商业银行转型的过程中,内控机制和运营管理尚不成熟,面临着比国际同行更大的操作风险,事实上发生的操作风险损失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根本的缺陷在于没有建立起健全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我国要致力于构建操作风险管理的整合框架,并为我国商业银行引入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提供策略建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推动操作风险管理演进上的努力,以及操作风险管理的演变进程和趋势,国际银行业的先进做法。而建立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乃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发展趋势。构建操作风险管理框架的理论与实务。该框架由环境、组织机构、战略、工具和技术、流程等五个互相关联的关键要素组成,分别对这些要素要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三、提高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战略

专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可概括为"理性、稳健、审慎“,银行的风险偏好由董事会确定。风险偏好又决定风险管理战略,操作风险管理战略既要置于银行发展战略之下又要考虑股东偏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就是要坚持全面的风险管理,包括: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全额的风险计量模式等六个方面。在这个战略中,全面是核心,全员和全程是保障,全球是表现,全新和全额是手段。

(二)建立独立高效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关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是商业银行实施操作风险管理的载体。在我国金融业已全面对外开放的形势下,商业银行应建立独立的职能部门负责操作风险管理,并制订相关政策、程序和步骤,以管理存在于银行重要产品、业务、程序和系统中的操作风险,从而有效地辅助高级管理层履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责任。在商业银行现有组织架构下,要建立独立高效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要将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扩展至操作风险管理,下设专门的操作风险管理小组,然后按条线在分支行分别建立操作风险垂直管理职能部门(即风险管理部)和风险管理岗位系列,同时把独立的稽核(审计)部门职责扩展至操作风险管理的审计。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实行垂直管理模式,下一级单位要对上一级单位负责如遇紧急情况可越级报告,甚至可直接向高级管理层提交报告,以确保信息流的畅通无阻。

就目前状况来说,在风险制度建设方面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整合、梳理原有内部管理制度,加以完善并强化其风险管理作用;二是坚持制度创新,引进并吸收国内外风险管理方面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机制,进行合理消化,结合各银行实际,形成有本行特色的风险管理方法,以此建立起较为完整的银行风险管理制度框架。

一是建立风险识别和评估系统。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风险的监控、评价和预警系统,执行贷款风险集中度及关联企业授信监测和风险提示办法,提高对风险集中度的早期预警,认真实施重大违约情况登记报告和风险提示制度。同时,加强对风险数据的收集,通过对风险的定性分析与定量测算,正确评价风险的状态与程度,为风险控制与监管提供基本依据。

二是强化相互制约的经营管理及决策机制。加强授权、分权管理,规范决策程序,通过科学合理地分配责权利,在各级、各部门之间实行权力制衡,减少决策失误。杜绝任何个人或部门独立完成某一业务而不受监督和制约情况的发生。另外,推行管理决策信息化,实现风险管理由事后管理向全程管理、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的转变。

三是健全内部监督机制。促进内部控制建设,建立科学有效、防患于未然的监督防范体系,把加强内控作为防范银行风险的关键环节。实行内部风险评级制度,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并以此作为银行内部和银行间在横向和纵向上比较的依据。健全独立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逐步提高内部稽核工作的层次和效率。

四是规范银行内部控制。在内控制度层次上,改变将内部控制单纯视为对员工工作的一般要求的状况,将其上升为法律、法规、制度。在内控对象上,改变对员工控制制约较多,对管理层控制制约较少的现象,不但要强化会计、出纳、信贷工作操作环节控制,还要加强对业务的决策、部门管理和相互制约等方面的控制,确保内控能够涵盖内部管理和经营活动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

(三)建立以提高执行力为目标的制度体系

在一定程度上,防范操作风险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方法就是制定尽可能详尽的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使内控制度建设与业务发展同步,让制度管住人、约束人,用制度规避操作风险。当然,制度建设与狠抓落实、提高执行力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内部风险管理,提高制度执行力,真正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纠。建立和规范操作流程,把各项制度绘制成清晰的流程图,让每个人都能一目了然地了解办事程序,将工作中形成的先进经验固定下来,并且通过流程图能够比较容易发现内部风险控制中的不足之处和风险隐患从而有助于内部风险控制管理的持续改进。

重点构筑三条主要风险监督防线:第一道是横向防线,即岗位监督制约防线,如会计业务,要合理进行岗位设置和人员分工,做到账、证、押分管,从签章确认、交叉复核到主管岗位的总体监控,从柜员授权额度管理到会计主管的审核确认,把好每一笔业务的进口关和出口关,使会计业务风险降到最低;又如信贷业务,要在调查-审查-审批-检查岗位,以及决策-执行-监督岗位之间建立相互监督制约的内控防线。

第二道是纵向防线,即从总行、省行、市行到县级支行,形成自上而下的条线自律监督防线,上级行各职能部门根据所辖业务范围内各类经营风险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信贷管理、会计出纳业务、资产质量、人事管理等方面的专项检查。在支行范围内,要重视支行信贷、财会监管员和会计主管的日常坐班监管作用,因为它是防范日常业务风险的主要防线。

第三道是综合防线,即由稽核部门控制的综合防线,稽核部门可对各机构、部门、岗位的所有业务实施全面检查监督。同时,不断改进检查督促方式,多采用"飞行"检查手段,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定时间地下基层,对重要风险点进行突击排查。要狠抓责任追究,措施落实,限期整改,强化稽核部门监管的威慑力,提高违规成本。

(四)完善风险预测预警机制

完善的风险预测预警机制,就是要为管理者提供早期信息,给决策者提供做出正确判断的依据,使其能及时采取措施,从而实现对风险的早发现、早预防、早化解。现阶段,商业银行需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建立严密的风险监控机制,要从资格审查、贷前调查、贷款审查、贷款审批、贷款发放、贷款使用等各环节入手,加强对各个风险点的稽核监督、内控约束和责任认定。可建立逐户分析、逐笔测算和定期分析制度,为风险预警提供准确的早期信息。二是建立分级预警机制。按风险程度可将操作风险分成若干等级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设置相应的处置方案。如:对轻度风险预警可风险预警信号,指示相关机构和人员实行重点监控,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等;对中度风险预警,应及时采取措施实施现场监管,对业务风险进行分散、阻断和转化·对高度风险预警应紧急应对,并采用特别处置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损失。三是借助计算机网络和分析软件提高风险预警能力。商业银行加快开发用于风险监控和预警的系统平台,对每个客户、每笔贷款、每项业务进行连续跟踪、监测和警报提示,以辅助管理人员及时有效地防范业务风险。四是加强对操作风险的前瞻性研究。操作风险具有隐蔽性、突发性,隐蔽时使人不知不觉,突发时让人措手不及。要掌握其分布状态、特征及走向需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听取一线员工的意见及建议,分析风险要害点,定期交流情况,特别是对新业务、新产品的管理要加强研究,找出风险隐患,分析原因,更新技术,完善制度,总结经验。

(五)加快推进以风险量化为核心的金融技术创新

科技进步是推进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途径。商业银行应加快改进风险计量的方法、技术和手段,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含量,努力向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迈进。因此,需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启动技术创新机制,加快系统平台和工具体系建设。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构筑防范辖内银行业操作风险的屏障。这一屏障是以银监局外部监管、银行业机构的内部控制、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四位一体”的安全体系为保证。

银行业操作风险的一般理论作为一种古老的险种,自商业银行诞生伊始,操作风险就伴随其左右,但操作风险并没有在金融业中得到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相平等的重视。国际金融界对操作风险的关注和认识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在巴林银行、日本大和银行因严重的操作风险管理失败带来巨大损失后,才将视角投向这个古老而又陌生的范畴。目前,世界上对操作的风险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英国银行家协会(BBA)把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内部进行引导。同时我省企业也应该面向市场,发展新技术。开发新产品,随着人结构变化和消费倾向的变化,探索可能产生的新的消费热点,以适应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和消费结构开始加快变动、转型、升级,使产业结构的调整符合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

一是加强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健全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信息平台,在信息采集、资源共享、业务处理、数据集中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实现全程优化。

二是全面升级客户内部评级体系,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导向,引入先进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设计开发如客户违约概率模型等,提高操作风险计量的科学性。三是在贷款五级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发以预期损失率为基础的l2级分类系统,提高贷款定价和限额设定的精确度。四是实行风险资本金分配方法在风险评估体系中,事先设定风险指标衡量各机构风险管理程度的标准、依据指标、自我评估报告,将这些综合产生商业银行某一个营业网点操作风险的高、中、低度报告,同时根据新资本协议所手所提供的方法,主要是基本指标法,计算操作风险与成本资金挂构实行依据不同的风险管理表现不同的资金作为成本。由此,不但可以减少操作风险损失,还可以提高商业银行各级机构负责人对操作风险资本的认识,提高对操作风险水平。

(六)培育健康向上的风险管理文化

健康向上的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实现有效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保障。商业银行需采取多种手段加强风险管理知识教育培训,倡导和强化全员风险意识,树立“全面风险管理、全员风险管理”的理念,让员工充分认识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风险管理的持久性,全面培育健康向上的风险管理文化,实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目标由“实现零风险”向“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过渡。同时,要推行涵盖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置的全程风险管理行为,将风险管理贯穿到所有业务中去,树立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形成风险控制的文化氛围、风险防范的道德环境。树立风险管理意识是落实风险管理制度,防范化解风险,把风险管理理念贯穿到每一项管理活动中去的基础。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环境不确定性的进一步增强和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树立并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势在必行。

强化风险管理意识首先要把风险管理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范畴,着力培育独特的“风险文化”。

一是要加强教育培训,对全行员工,特别是对处在市场开拓一线的员工和风险控制岗位的员工,要进行持续不断的教育灌输,使其全面掌握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培育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

二是要加强行为控制,任何岗位的银行员工做任何事情都要自觉地考虑到风险因素,把防范风险作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并尽可能将风险控制到最低限度。

三是要建立起共同的风险管理价值观与行为模式。通过高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推动,结合制度规范、业务流程及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沟通,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原理、工具等传递给下一环节相关人员。

近些年来,国内外出现了一系列属于操作风险的损失事件,表明目前银行面临着巨大的损失隐患。“Basel新资本协议”及时地将操作风险纳入监管的范畴,并在第一支柱中,要求银行通过量化操作风险而为其配置监管资本,具体提出了三类度量方法。而在我国,涉及到内部欺诈的操作损失事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内外勾结,它具有发生频率小但损失大的特点。此类操作风险给我国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必须为其配置监管资本金,以管理IF类操作风险。本文试图从整个商业银行系统出发,搜集属于IF类操作风险的损失事件,并借鉴适合厚尾分布特征的极值理论的POT模型,来量化IF类操作风险,通过其整体度量VaR_(99.9%)和超过99.9%分位数的损失期望值(?)_(99.9%),扣除掉银行日常防范中已经配置的风险准备金,从而得到为IF类操作风险配置的监管资本,只要配置了足够的资本金,银行就可以抵御此类风险损失。并指出我国商业银行进行操作风险量化管理,必须建立各业务部门的风险损失数据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不同业务不同类型的操作风险管理采用不同的度量方法,从而完善银行的资本金配置。

由于《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把风险区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同时把操作风险纳入到资本充足率的计算之中,使得金融界对它的关注显著提高,并对量化操作风险提出了迫切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国际上一些大银行在量化和度量操作风险管理上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一定的成就。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缺乏风险意识,尤其是在操作风险方面基本没有什么量化操作风险的科学方法,不能正确反映所承受的风险,操作风险的管理水平亟待提高。面对加入WTO之后国际金融机构在国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我国金融机构应广泛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加强操作风险的量化管理和研究。

风险文化的培育应贯穿于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个过程,在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的设置上,要充分体现决策、执行、监督三权相互制衡的原则;在制度建设上,要按照有效性与可操作性的要求,经常性对各项内部管理制度进行评价,对存在的制度性漏洞和缺陷加以修订完善,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

总之,风险文化一旦建立,能够创造一种浓厚的风险管理氛围,进而培养出具有较强风险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员工。风险管理亦是如此,通过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和有效措施,使每个员工长期在一种风险管理的环境中工作学习,养成优秀的行为习惯。而优秀的行为习惯是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有力保障,它可以使每一个员工共同遵循风险管理的行为产生整体重视风险管理的效应,并构成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

同时,在风险文化的培育过程中要尽力消除一个认识误区:即风险文化不仅是风险管理人员所拥有的,而且应该是整个银行的每一个员工、每一个岗位都要拥有的。风险文化在整个银行中推广之后,便不会因某个领导人的职务变动而发生改变了。

主要参考材料:

[1][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王松奇金融学(第2版)[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陈四清.打造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长效体制[N]金融时报,2005-06-06。[N].金融时报,2∞5-06-06.

[4]阳.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有效性一一对风险管理长效机制问题的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06(5):58-64

[5]武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十大长效机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4):20-22

[6]黄海峰,马弘毅.论中国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9):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