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数字经济和知识经济(合集7篇)

时间:2023-06-18 10:36:03
数字经济和知识经济

数字经济和知识经济第1篇

【关键词】数字经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

一、信息经济的内涵

“信息经济”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和波拉特对于知识生产的有关研究。马克卢普1962年在《美国知识的生产和分配》中建立了一套关于信息产业的核算体系,奠定了研究“信息经济”概念的基础。1977年,波拉特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按照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分类的四次产业划分方法,获得广泛认可。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保尔・霍肯在《未来的经济》中明确提出信息经济概念,并描述信息经济是一种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技能贯穿于整个社会活动的新型经济形式,其根本特征是经济运行过程中信息成分大于物质成分占主导地位,以及信息要素对经济的贡献。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范围内拉开了讨论“信息经济”概念及理论体系的序幕。目前,比较成熟的研究观点认为信息经济可以从微观和宏观角度理解。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主要研究信息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系统中的运作规律。这种观点同知识经济相通,属于同一个范畴;而从微观经济角度看,信息经济所涉及到的重点研究内容是分析信息产业和信息产品的特征、以及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力度。这种观点强调信息经济是信息产业部门经济。由于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微观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因而相当多的专家学者更倾向认为信息经济一定程度上主要是指信息产业经济。

二、网络经济的内涵

“网络经济”概念的提出同上个世纪90年代全球范围内因特网的兴起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网络经济又被称为因特网经济,是指基于因特网进行资源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为主的新形式的经济活动。在网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兴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伴随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大量新兴行业不断涌现,资源配置得以进一步优化,构成网络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带来虚拟网络交易模式,传统交易活动演变成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的网络交易活动,构成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数字经济相比,网络经济这一术语的区别在于它突出了因特网,并将基于国际互联网进行的电子商务看视作网络经济的核心内容。

三、知识经济的内涵

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技进步,全球知识生产、流通速度不断提高,分配范围不断扩大,社会经济面貌焕然一新。在此背景之下,相当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知识与经济社会之间的联系,知识经济的概念逐渐形成。例如,美国丹尼尔・贝尔和日本屋太一等学者分别从“后工业社会”、“知识价值社会”的角度论述了知识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这些论述虽然还没有提出知识经济的基本概念,但却已经涉及到了知识经济的基本内容。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年度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知识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因而“知识经济”是一种知识为基础要素和增长驱动器的经济模式。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和应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知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加明显,已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引擎。正如美国学者美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所言:信息科技强化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换言之,知识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知识的创造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比重大幅度地增加了。

四、比较及总结

通过上述各概念分析,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和数字经济之间的确存在差异。知识经济强调知识作为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信息经济强调信息技术相关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网络经济强调因特网进行资源分配、生产、交换和消费为主的经济活动;数字经济则突出表现在整个经济领域的数字化。但正是存在差异,才产生必然联系性。虽然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早已提出,但是“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并受到重视却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知识经济的产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并最终孕育了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诞生。同时,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广泛应用更加促进人类知识的积累,并加速人类向数字时代的过渡。知识经济、信息(产业)经济、网络(因特网)经济这些概念在同一个时代提出并不是相互矛盾或重复,而是从不同方面描述当前正处于变化中的世界。“知识经济――信息(产业)经济、网络(因特网)经济――数字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基础内容――催化中介――结果形式”。知识的不断积累是当今世界变化的基础;信息产业、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是当代社会发生根本变化的催化剂;数字经济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表现形式。因而这几个概念相辅相成,一脉相传。

图1 数字经济等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参考文献

[1]乌家培,肖静华.信息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吴季松.知识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3]乌家培.信息社会与网络经济[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2.

[4]纪玉山.网络经济学引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5]刘列励.信息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

数字经济和知识经济第2篇

1.1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生产分配和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经济”。在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如下特征。知识是主要资源。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为主要资源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时代,一切都需要知识作为基础,基本所有的经济行为都离不开知识。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信息化是知识经济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主要区别。信息化打破了时空上的限制,突破了国与国之间的障碍,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加剧了竞争。知识经济时代突出了人才的重要性。传统的诸如农业经济等经济形态都是建立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的,其竞争的对象也主要是土地、劳动力等重要的资源。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才是首要的生产要素,而知识的产生传播、继承、创新更加离不开人,这就突出了人才的重要作用。

1.2数字出版

数字出版时相对于传统出版的一个泛化的概念。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于出版的认识,大大的拓宽了出版的领域,对于出版物的种类也是一种丰富,同时还打通了各个出版环节。数字出版的概念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出版过程数字化、内容产生的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的数字化。数字出版技术包括数字化编辑技术、数字化复制(印刷)技术等其它与出版相关的其他技术。数字编辑所编辑的对象不仅仅是数字文本,也包括数字图像、数字音频和数字视频。数字文本的编辑在大多数的windows应用程序中都是一致的,需要掌握以下基础:定位插入点、文本选定、字符删除等。对于数字图像的编辑需要掌握图像的裁切、拼合、修整,例如为图像添加文字等。数字化复制(印刷)包括了生产流程数字化、媒体数字化、控制自动化、生产集成化、传输网络化。生产流程数字化是将印前、印刷、印后加工工艺过程中的多种控制信息纳入计算机管理。生产流程的数字化使得生产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整合

2知识经济时代数字出版对文化建设的影响

2.1消极影响

外来文化的冲击,弱化民族精神,使得民族文化受到冲击。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已经按照承诺逐步地对外开放了我国相关的文化市场。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水平。为了能够维护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我国禁止了外商投资设立和经营新闻机构、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音像制品、文艺表演团体、电影进口和发行等等。然而知识经济时代产生的数字出版则可以不拘泥于传统纸质媒体的传播,通过新的渠道与形式进行传播。通过数字出版使得外国文化在中国的盛行,通过这些文化入侵,西方资本主义国际不断的推销他们所谓的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从而引起了部分国人对传统民族文化产生怀疑、否定,对一些传统美德视而不见,民族精神被大大的弱化,十分不利于我国文化建设。知识经济时代的数字传播为不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大力的提升,带来了人类文明的跃进,数字出版虽然对促进知识的传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却不可避免的为某些不良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途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数字出版的高速发展,网络出版发展也在不断加速。然而网络却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使得各种涉嫌色情暴力的网络游戏的广告科在网络上随处可见。在网络上充斥着色情及其他的各种低俗信息。整治这些不良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净化社会文化的环境的重要举措。

2.2积极影响

数字经济和知识经济第3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数字出版;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14(C)-0112-02

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文化能够决定一个民族是否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和国家是否能够持久发展。如今知识经济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共识。我们已经不必像几年以前那样炒作“知识经济”的概念,对其他人灌输知识经济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知识经济已经是这个世界运转的基本规则。然而在我国知识的价值却被远远的低估,各种山寨产品、侵犯知识产权、非法拷贝等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国家对教育、文化创意、科技发展等都进行了大力的支持,而且有着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些都意味着我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历程,文化建设也出现欣欣向荣的趋势。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出版,尤其是科技出版和学术出版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一、知识经济与数字出版简介

(一)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生产分配和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经济”。在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如下特征。

知识是主要资源。在农业经济社会,土地是最重要的资源,在工业经济时代,还需要各种原料和能源作为重要的依托。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则是以以知识为主要资源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时代,一切都需要知识作为基础,基本所有的经济行为都离不开知识。如今知识资本已经开始成为创造与积累财富的主要条件。

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信息化是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基础上实现的,而数字出版则是信息化后的重要产物之一。信息化也是知识经济与传统的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的主要区别。信息化打破了时空上的限制,突破了国与国之间的障碍,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加剧了竞争。

知识经济时代突出了人才的重要性。传统的诸如农业经济等经济形态都是建立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的,其竞争的对象也主要是土地、劳动力等重要的资源。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才是首要的生产要素,而知识的产生传播、继承、创新更加离不开人,这就突出了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数字出版

数字出版时相对于传统出版的一个泛化的概念。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于出版的认识,大大的拓宽了出版的领域,对于出版物的种类也是一种丰富,同时还打通了各个出版环节。数字出版的概念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出版过程数字化、内容产生的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的数字化。数字出版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广义上来讲,在出版的任何一个环节如果使用了二进制技术手段,那么就可以归属于数字出版,包括了原创作品、编辑加工、印刷复制等等的数字化,如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网络游戏、在线音乐等。从狭义上讲是从传统出版扩展到数字出版领域,例如很多出版社所推出的各种在线工具书和电子图书等。

数字出版实现了出版物载体的拓展,可以利用各种先进的数字媒体来作为出版的载体。同时也可以让我思考到底何谓“书”。数字出版的出现使得出版业商业模式的重建。如今已经不是传统的为书寻找用户,而是为用户寻找内容,出版企业必须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进行转变。在如今这知识经济时代,数字出版使得文化交流的特性更加突出和易于实现。传统观的出版物在交流上则很难解决从一开始就与读者进行及时沟通的问题,也很难在创作的过程就能够与读者进行有效的交流,不利于知识的传播。而数字出版则可以大大的解决这些问题,它能使一部好的作品可以根据读者的要求不断改进延续,同时因为网络的存在,数字出版的产品可以进行广泛而又快速的传播,有利于知识的传播,也有满足知识经济时展的基本要求。

二、知识经济时代数字出版对文化建设的影响

(一)消极影响

外来文化的冲击,弱化民族精神,使得民族文化受到冲击。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已经按照承诺逐步地对外开放了我国相关的文化市场。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水平。为了能够维护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我国禁止了外商投资设立和经营新闻机构、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音像制品、文艺表演团体、电影进口和发行等。然而知识经济时代产生的数字出版则可以不拘泥于传统纸质媒体的传播,通过新的渠道与形式进行传播。通过数字出版使得外国文化在中国的盛行,通过这些文化入侵,西方资本主义国际不断的推销他们所谓的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从而引起了部分国人对传统民族文化产生怀疑、否定,对一些传统美德视而不见,民族精神被大大的弱化,十分不利于我国文化建设。

知识经济时代的数字传播为不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大力的提升,带来了人类文明的跃进,数字出版虽然对促进知识的传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却不可避免的为某些不良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途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数字出版的高速发展,网络出版发展也在不断加速。然而网络却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使得各种涉嫌色情暴力的网络游戏的广告科在网络上随处可见。在网络上充斥着色情及其他的各种低俗信息。整治这些不良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净化社会文化的环境的重要举措。

(二)积极影响

虽然数字出版对我国的文化建设有着一定的消极影响,但是我们也不能够忽略其起到的积极影响。

数字出版有利于将我国文化推向世界,从而增加文化的开放性。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在知识经济的推动下,全球化的进程逐渐加快,从而为人类知识的组合与利用开拓出了广阔的天地。如今数字出版已经是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一大亮点。不同于传统的出版物,数字出版则可以有效的改善语言、内容、传播渠道和营销网络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正是因为数字出版没有了这些限制,可以使得我国的文化更容易走向全世界。同时也可以让我们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吸取其中的精华,去其糟粕,使得我国的文化更加具有先进性。

有增强我国文化的科学性,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社会要进步,就需要有先进生产力作为主要支柱。知识经济时代十分重视人才,而人才则又是提供生产力的关键。在知识经济时代,新兴的文化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并且已经逐渐的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以出版数字化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如今已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层出不穷,数字出版打破了传统观念、传统业态以及传统机制的束缚,推进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丰台区莲花池西里7号法律出版社

参考文献:

数字经济和知识经济第4篇

[关键词]数字鸿沟特征属性

一、数字鸿沟概念界定

数字鸿沟一词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但是,追溯其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相关理论,则是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知识沟理论。

数字鸿沟本身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跨学科性。数字鸿沟涉及了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信息学和政治学等多个学科范畴;(2)动态性。数字鸿沟研究的ICT随着经济和技术发展而不断变化,从传统的电报、电话到互联网,从拨号网络到发达国家的宽带上网,数字鸿沟的范畴在不断发生变化;(3)综合性。人们必须从多个视角来描述数字鸿沟,因为数字鸿沟的水平和发展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交叉、相互作用,为数字鸿沟的研究造成一定的难度。

因此,针对数字鸿沟具有的特征,本文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界定数字鸿沟的概念。从狭义上来讲,所谓的数字鸿沟就是不同主体之间在互联网为代基于经济视角的国际数字鸿沟研究表的新兴ICT普及和扩散中的不均衡状态;从广义上来讲,数字鸿沟是ICT在各个国家、地区、行业之间存在的差距的集合体,表现为个人和企业在ICT接入、使用、生产和应用创新上的差距,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知识与信息的创造、理解、应用和吸收能力的差距。其中,狭义的概念强调时效性,主要针对目前互联网这种新兴的通信技术在各个主体之间普及和扩散问题,强调数字鸿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不均衡,表现为各个主体在信息通信技术拥有数量上的差异,强调“硬”鸿沟;广义的概念则将数字鸿沟的范畴扩大化,将“数字”泛指信息通信技术,从信息化的广度来理解数字鸿沟的动态性和综合性,强调“硬”鸿沟和“软”鸿沟两方面的内容。

二、数字鸿沟的属性

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界定了数字鸿沟的概念后,本文归纳数字鸿沟具有如下的基本属性。

1.技术属性

不同的技术在各个主体之间的差距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从早期的电报、电话、传真等基础技术,到目前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ICT,在应用和普及方面的不平衡状态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传统的技术差距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普及而不断缩小,但是新的技术差距又不断出现,说明数字鸿沟的研究范畴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的不断创新造成的。就像20世纪80年代强调电话接入的差距一样,当前的数字鸿沟主要针对互联网接入,关注不同地区、种族、年龄、收入之间在互联网接入水平上的差距,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则更多地关注互联网宽带接入上的差距。

因此说,只要客体目标在变动,技术水平的差距持续存在,数字鸿沟的技术属性使数字鸿沟同时存在着量变和质变的发展形态。不同的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和普及都遵循S型增长曲线,其中美国已经基本完成传统ICT的普及过程,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新兴ICT正处在快速增长期。这种技术扩散的变化趋势对数字鸿沟的广度和深度都存在很大的影响。

2.社会属性

数字鸿沟同时表现出社会性。不同年龄、种族、性别和地理位置的个人和群体是否能够访问和使用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表现出社会的公平性,体现了社会包容和数字民主,数字鸿沟的存在无疑导致部分弱势群体的边缘化。ICT的普及和使用已经深深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传统道德、传统家庭的看法,决定了人们在数字化时代的全新生活方式。正如著名的美国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所说的:“计算机不再与计算有关,它将决定我们的生存……。我们经由电脑网络相连时,民族、国家的许多价值观将会改变,让位于大大小小的电子社区的价值观”。数字鸿沟的存在,无疑将产生传统价值观和现代网络生存观的并存与冲突。

3.经济属性

数字鸿沟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传统的技术差距在信息经济时代的延伸,这些差距与信息经济特征与规律的融合和发展,将对微观个体的经济效益提高与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产生作用,从而很大程度上凸显出它的经济意义。在2002年世界电信发展报告中,研究者就曾经直接将数字鸿沟等同为经济鸿沟。

从ICT本身的经济特征来看,互联网为代表的ICT具有不同于传统经济的规律和特征,表现出网络外部性、知识溢出以及报酬递增等特点,对于各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从经济视角考虑,消除数字鸿沟的实质就在于如何利用互联网为主的ICT来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宏观上促进经济增长、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数字鸿沟的特殊性正在于将工业化中的物质财富差距延伸到信息化时代中的数字财富差距,又进一步影响到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差距。

4.知识属性

从狭义概念上看,数字鸿沟表现为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ICT在不同主体中的普及和使用水平的差异。数字鸿沟溯源于知识沟和信息沟理论的基本思想,也就是网络经济时代的知识沟现象。信息通信技术只是承载知识的工具,数字鸿沟的存在更多地表现为对知识发现、获取、理解、吸收和应用上的差距。在新经济形态中,知识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变量。发达国家利用其在信息通信技术上的优势,不断扩展知识的边界,导致发展中国家所追赶的始终是不断变动的目标。因此,数字鸿沟更多地表现为创建知识、理解知识、获取知识、吸收知识和应用知识等能力上的差距。

综上所述,数字鸿沟是一种综合性的现象,从技术层面来看,数字鸿沟是技术鸿沟,信息通信技术本身的特点影响其普及和扩散;从社会层面看,数字鸿沟就是社会鸿沟,是传统社会分化现象在信息网络时代的延续;从经济层面看,数字鸿沟是经济鸿沟,不仅仅是各主体之间经济水平的不平等和不平衡在网络经济中的体现,同时也造成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恶化;从知识层面看,数字鸿沟是知识鸿沟,是不同群体在获取和利用知识的能力上存在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卢斯夏诺•弗兰克:数字帝国主义与文化帝国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5)

数字经济和知识经济第5篇

【关键词】数字经济;经贸法语;模式;措施

基于数字经济背景,该文从经贸法语的教学方式、师资力量、职场实践等方面,对经贸法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高经贸法语人才的质量,顺应数字经济的发展,助推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

1重视数字经济发展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创新的今天,数字经济成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出现。近两年,我国不断从多个角度来观察数字化的经济问题,也因此数字经济不断被社会各界所关注。通过数字经济的发展,也预示着未来一定期间内,数字经济将成为全球发展的经济主要命脉。就如数字经济在贸易行业的地位,当前,数字贸易在全球体系中的地位已经同等于传统贸易,甚至高于传统贸易的地位。在20世纪,商品、服务、资金流动三大状态使全球化经济的重要体现,然而在2017年,三大表现形式的资金流动达到了历史最高——约为30万亿美元,而在此之后,不但增幅不是很明显,甚至会出现停滞的状态,与之相对的,数据流动的速度却是飞速增长,如今已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占据绝对优势地位[1]。

2经贸法语专业中的不足

2.1学生对经济话题不敏感

在经贸法语的教学中,学生在大学的前两个时期内已经完成了法语基础文化的多洗,对基础的语法、词汇、句法等有了初步的认识。进入到第三学期,加入了更多的素质教育课程,如经贸法语、专业词汇、中法互译等内容。但是,这时学生接触的经贸类题材较少,对经贸中的专业名词接触的很少。并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游戏娱乐更为关注,极少会关注经济、贸易类的新闻,导致学生对经济话题不敏感,影响经贸法语课程的进行,降低经贸法语课程的授课质量。

2.2学生对经贸法语课程的主观能动性较低

当前时代,继续传统模式下的单一教学方式,很难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且当前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必须根据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同时提高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对学习的看法,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可以提高个人素养和能力,会对自己产生实际价值,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的学习和知识的拓展。

3基于数字经济,改变经贸法语教学模式的措施

3.1教学方式

丰富教学形式和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将课本上的经贸法学专业知识进行提炼总结,以图片(多以PPT为主)、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现出来,便于学生抓住课程学习的重点。进行情境模拟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创建的经贸工作场景总,让学生主动加入到学习中来,加上情境的渲染,学生可以更深刻的掌握知识[2]。模拟结束后进行及时的点评,从学生的肢体动作,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指导,达到教学的目的。在经贸法语的试卷考察时,教师应合理的设置试卷的考题难度和考题类型,在经贸法语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多的进行对学生主观问题的考察,检验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避免给学生制造压力,让学生可以正面积极地学习。

3.2师资力量

随着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下,其开始向各种领域进行渗透。党的报告提出,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推动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单纯的经贸法语教师不再满足现在的教学要求,实际中,也很少有具备数字经济背景和经贸法语知识的教师,这就需要学校提高经贸法语教师的教学资质,根据培训计划,匹配最合适的教师资源,去学习和了解数字经济,在丰富自身的同时,将数字经济与经贸法语进行融合,形成协同效应,培养走在专业知识前端的经贸法语人才。

3.3职场实践

经贸法语课程最重要的还是应用,深入校企间的合作,学生掌握了法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后,进入到企业,学习了解经贸的运作模式,对经贸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动手能力,避免手高眼低。企业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使得企业可以高效的招聘到需要的人才。在职场实践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当实时关注学生实践情况,并给予相关建议。

3.4经贸法语中加入数字经济模块

数字经济即在互联网的发展下,交易方式对网络的依赖性较大。因此,在企业发展中需要职工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及信息处理能力。经贸法语人才培养中需要结合数字经济发展要求,改变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3]。数字经济模块融入经贸法语可建立学生对数字时代的认知,并以经济学眼光看待教学。在此过程中,为强化数字经济模块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邀请经济学家进入课堂讲座,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从而可全面提升经贸法语的教育质量。

数字经济和知识经济第6篇

关键词:数字化成长;农村;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4-0113-04

“十二五”规划纲要确立了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吹响了我国农村向城镇化发展全面进军的冲锋号。而在当今信息时代,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必须将信息化作为其主体内涵,推进它的途径抉择也必须是信息化发展的路子。由此在当前我国城乡间存在严重数字鸿沟的情况下,通过数字化成长引领农村城镇化发展就成了必然的战略抉择,非如此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村在各方面相对落后的面貌。

一、当今时代城镇化的本质内涵是信息化,推进城镇化的目标是构建信息化的城镇

在以信息经济为主导的时代大环境下,所谓城镇化就是以信息化、知识化为本质内涵的城市化。正如美国著名经济与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所指出的,“信息时代引入了一种新都市形式,即信息化城市。”按照他的信息经济理论,信息时代的城市和城镇的特性应该是:其一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其二是围绕网络组织起来,其三是部分地由流动的空间组成的。他所说的这样的城市、城镇,不是以往概念上的仅以一种形式而存在,而主要表现为一个社会经济运作的信息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网络为特征的信息流动空间取代了原来的城市地域空间。由此,推进城镇化的目标,就是要构建以知识经济为内涵、围绕网络形式组织起来的社会经济结构,亦即信息化的城市结构模式。具体到当前我国农村推进城镇化的要求,就是除让一部分农民进城工作而转为大中城市的居民外,大部分农民要就地向县城或附近城镇聚集,来建设以上所说以信息化为主体支撑的,并与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起来的小型化的城镇群体。例如江苏省张家港那样的城镇群体,除其结构规模小于大中城市外,其构成模式基本是按照信息化的小城市样式,以知识、数字、科技为内在支撑、围绕数字网络形式组织起来的。又如河南省新乡县的刘庄、龙泉镇和小冀镇京华社区,它们在通过数字化成长之路使农村向城镇化发展方面,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为我国广大农村面向城镇化发展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二、“鸿沟”阻碍农村面向城镇化发展,数字化成长是跨越它的必由之路

(一)我国城乡间存在严重阻碍农村面向城镇化发展的数字鸿沟

城乡数字鸿沟是指农村居民同城市居民间在拥有信息技术、信息能力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方面存在的差距。根据国家有关信息部门在四年前的调查,我国农村信息技术综合指数仅为城市的35%,其中城市居民固定电话普及率是农村居民的162%,移动电话普及率是农村的2.5倍,城市居民家庭计算机拥有量是农村的16倍,城市网民普及率是农村网民普及率的6.5倍。这种城乡数字鸿沟,是城乡间在技术、知识、经济、社会等多层面上存在信息差异的综合反映。从技术层面看,它是信息通信技术不均衡扩散在城乡间引发的技术鸿沟;从知识层面上看,它是城乡间在获取和利用信息、知识方面存在巨大差距而表现的知识鸿沟;从经济层面看,它是城乡经济水平的不平衡在网络经济发展中所反映出的经济鸿沟,并能够导致城乡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这种由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应用的差异引发的城乡在技术层面、知识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所形成的多层面的“鸿沟”,在很大程度上隔断和割裂开了城乡间的信息沟通和经济联系,显示出了乡村与城市间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上存在的巨大差距及其形成差距的根本动因,严重阻碍了农村面向城镇化发展的步伐。

(二)数字化成长是农村跨越“鸿沟”、面向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作为不同主体之间信息差异的数字鸿沟的填补、消除,必然要求通过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含量的繁衍增殖来实现,即必然要求通过数字化成长的方式来实现。而数字化作为信息化的内涵体现,实现它的技术与量能的增长又必须建立在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上。这就是说,只有通过信息化发展搭建数字化成长之桥,才能够使农村得以用之来跨越城乡间的数字鸿沟而实现城镇化发展。另从信息化作为城镇化本质内涵的界定看,它也必然导致农村推进城镇化的途径抉择也只能是走信息化发展的道路。这是因为在此情况下,一方面,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信息化的差异,信息化的差异只能通过信息化发展的方式来消除;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这种信息差异又是造成整个城乡间一切差距的根本原因之所在。由于城乡间对信息、知识获取和利用条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的不对称,就造成了其在经济发展、文化进步以至人们的收入、消费上的巨大差距。因此,从根源上消除整个城乡差别也就必须通过信息化发展的途径。

三、推进农村数字化成长、跨越城乡数字鸿沟应采取的战略举措

(一)要把信息化发展放在整个农村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来抓

信息化发展作为数字化成长的先决条件和根本推动力,只有在它大力推进的情况下,才能够大幅度地提升整个农村经济的知识化、数字化水平,使农村从根本上快速拉近与城市之间的现代化水平差距。因而,当前必须将信息化发展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要尽最大努力、采用多方面措施尽快推进它的发展。为此而要在农村的经济建设中做到,建设其信息高速公路要更重于建设一般的公路、铁路,推进其信息化手段的运用要更重于推广机械化农器具的使用,建设其信息数据库、知识库、智能库要更重于建设粮仓、水库,开发利用其信息资源要更重于开发利用其地上地下的物质资源。

数字经济和知识经济第7篇

按张晓晶(1996)的说法,对现代经济实现方式作明确区分的首推彼得·德鲁克。德鲁克在1980年《未来经济学趋势》和1986年《管理的前沿》两书中,把现代经济一分为二:实体经济与符号经济。在定义上,实体经济是指产品和服务的流通,而符号经济是指资本的运动、外币汇率及信用流通。前者以货物、工作、劳务为构成要素,后者以货币、信用、贷款为构成要素。循着这样的认识基点,张晓晶进一步论述了“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性”(1996)。他认为,符号经济肇始于货币产生后实物流与货币流的分离,而股份公司的兴起,两权分离使符号经济在现代经济中取得支配地位。所有者远离以其资本购置生产的机器、厂房和材料及产品,但运用股票、债券等符号能有效地控制和影响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在资本市场上,符号经济斩钉截铁地引导着资本流动进而直接影响各个上市公司——实体经济的基本组成单位。符号经济为实体经济提供了信用支持,使迂回的生产过程得以顺利完成,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实体经济的运作效率。同时,符号经济一定程度上分担了实体经济所产生的个别性风险,大大地减少了实体经济领域的振荡(破产倒闭),促进了资源配置与运作的健康发展。现代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和运用,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阿伦·格林斯潘1994年在向美国国会作证时曾作出结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批衍生金融工具提高了经济效率。这些合约的经济功能是使以前被绑在一起的风险分解成不同的部分,而把每一部分风险转移给那些最愿意承担和管理这些风险的人。”不过,符号经济往往又会扭曲反映实体经济,从而对实体经济产生消极影响。例如,导致企业片面地追求利润,追求高分红,追求高增长率,以换取市值的上升,这容易使企业陷于经营行为短期化的陷阱。

无独有偶,欧美学者拉鲁什和EIR也曾提出,  现代经济过程包含两个方面:1.金融和货币过程;2.实物产品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过程,包括技术进步。按他们的看法,现代金融体系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底层是实物产品,其上是商品和真实的服务、商业与贸易,再上层是复杂的和名义上的债务、股票、通货、商品期货等,最上层是衍生期货和其它纯粹的虚拟资本。他们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揭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的失衡(何清涟,1998)。

由此可见,对现代经济发展实现方式,经济学界已形成了实体(实物)经济与符号(货币)经济的两分法观点。货币经济占主导统治地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这种分析,为深化对现代经济的认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不过,这种分析仍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这就是忽略了无论是认识实体经济,还是认识货币经济,或是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一般都是借助于一系列数据进行的,离开了这些数据,所谓实体经济与货币经济,皆成为不可捉摸的东西。现实中,人们所认识的,首先是数据表现的实体经济与货币经济,而不是实体经济与货币经济本身。为此本文把数字表现的经济世界,称为“数字经济”。我们认为,现代经济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货币经济,首先以数字形式表现出来,并为人们认识和管理,因此,现代经济已客观地表现为三重形态:实体、货币、数字。在理论上肯定数字经济的客观存在及其在现代经济中的重大作用,将为正确认识、研究并控制现代经济提供一种比较完善和实用的分析方法。

必须指出,本文所指的数字经济,与现代流行的数字化经济或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含义是不同的。实体经济、货币经济、数字经济的规范说法,应该是经济活动的实物形式、货币形式和数字表现,因此,本文认为它们是同一个经济活动的三重世界而非三个世界。经济的数字化、网络化是最近几年世界经济发展所凸现出来的一种趋势,但经济的数字表现即数字经济却是与实体经济、货币经济与生相伴的现象,其历史与统计、会计的历史一样悠久。只是在初期,实物化的数字经济为主,到后期尤其是现代,货币化的数字经济占了统治地位。

二、实体经济、货币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关系

1.数字经济是实体经济、货币经济的直接反映

数字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是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离开了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数字经济就不复存在,也无法为人们理解。可以这样说,数字经济只是对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按人们认识与管理的要求所作的“录相”。就此而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货币经济并非二物。

2.数字经济是人们认知、管理实体经济、货币经济的通用语言

经济活动规模小、范围窄、关系简单,实体经济与货币经济不但合而为一,而且极易为人们认知管理。此时,对之所作的一些记录只对历史学家有用,对日常管理则可有可无。但若经济活动的主体规模扩大、范围广泛、关系复杂,实体经济与货币经济开始分流运行,此时,对其运行过程及结果作出同步的记录,从而形成数字表现的经济,对于管理决策而言,是必不可少的。现代经济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在其活动中,贯穿始终的是三种流动:一种是人力、物力的流动,一种是财力的流动,一种是随上述两种流动产生的大量数据、资料、指标、图纸、报表等信息的流动。前两种流动是现代经济的主体流程,其通畅与否决定着经济活动效果的好坏。人流、物流、财流畅通的前提条件是信息流的畅通。因此,现代经济的顺利发展客观上需要一个灵敏的信息系统。以信息系统表现的数字经济,成为人们认知、管理实体经济、货币经济的通用语言,并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立管理意义的领域。因此,从事现代经济管理的人们,首先要能解读数字经济。不然,管理就难免无的放矢。

3.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货币经济会产生偏差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货币经济产生偏差的原因在于:首先,数字经济并不是实物经济、货币经济的直接“录相”,而是对实体经济、货币经济的语言化“录相”,是按管理决策要求所作的系统化描述。这种描述,强调的是及时、准确、适用、经济,而不是实体经济、货币经济的“同声翻译”。其次,数字经济的形成往往是统计、会计工作的成果,作为统计尤其是会计,对实体经济、货币经济的系统化描述,往往需要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四个环节。在各个环节上,会计人员根据经济业务的性质和会计准则,发挥其职业判断能力,对各事项作出处理。由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限制,又由于会计准则对众多经济业务的处理往往提供了多种方式,加上会计信息生成与报告过程会受到会计人员自身利益和单位领导操纵行为的影响,使会计信息与实体经济、货币经济发生各种各样的偏差。

实践表明,我们管理经济,依据的既不是实物经济,也不是货币经济,而是数字经济。因此,在现代经济的三重世界里,数字经济是一个最值得我们关注的领域,它是连接管理与经济的桥梁。因此,强调数字经济的规范化,客观地反映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的运行是至关重要的。

三、现代会计是数字经济的主体

会计之产生,完全出自人类社会对物质生产过程及结果数量方面的关心。明确资源的具体数量,无论是占用资源,还是消耗资源以及分配资源,都是管理成败的关键,也是实现经济目标的基础。会计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这种普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会计职业也因此为社会所必需而越来越重要。换言之,会计之存在,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一旦形成,则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运行便均建立在此基础之上。

会计成为数字经济的主体,是通过以下效用逐步确立并体现的:

1.会计信息披露了企业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现代典型的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经营者承担着所有者所赋予的经管责任,包括财产的保管和使用责任。这种受托责任是决定现代企业成败的一块基石。经营者是否称职,所有者能否实现目标,完全取决于受托责任关系是否得到了维护。会计信息可被认为是维系这种受托责任关系的一根纽带,它向投资者提供企业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便投资者作出有关决策。

2.会计信息的加工与报告,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目标的实现。首先,会计信息全方位和有效地满足了管理的各种需要。会计反映一定时期会计单位所发生的经济活动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的影响,提供有关会计单位未来经济活动的信息,便于经管当局对未来的经济活动作出预测、决策和规划、预算。其次,会计信息在生成过程中,还发挥着监督、引导、分析等职能,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及其是否符合管理要求、达到管理标准实施动态监控,把企业目标的实现落到了实处。

3.会计信息服务于资源分配,能发挥维护企业利益的积极作用。现代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会计就成为保护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有力工具。比如,在确定损益过程中,体现资本保全原则,坚持权责发生制原则,贯彻配比和谨慎原则,将利润计算建立在资本保值和维护基础上,使企业发展后劲、资本所有者的利益都得到充分保障。由于存货计价、固定资产折旧、准备金等制度日臻完善,会计在生成信息过程中对企业和投资者经济利益的保护能力较前有了很大提高。

4.会计信息提高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必须与其它主体进行商品交换,方能实现预期目标。为此,必须对客户和竞争能力有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其基本途径就是会计报表。具体地说,企业对外投资、购销、借贷、担保等都需了解对方单位的会计信息,以便作出正确的决策。

5.会计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可以督促企业更好地履行现代“市民”的基本责任。现代企业不但要对投资者和政府负责,而且要对社会公众和社会进步负责,从而产生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会计披露在慈善、公用事业、公共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所尽的具体责任及开支情况,可以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使社会更全面地评价企业。

6.在宏观管理中,会计信息的公开,确保了市场配置资源机制的顺利运行,投资者、赊销企业、银行的业务开展,均离不开财务会计信息。税务机关依法征收税款离不开财务会计信息的帮助;社会保障部门对各单位社会保障义务履行情况的了解,完全依靠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处理,能客观地起到督促企业守法经营、依法分配,遏制经济活动中的腐败现象等作用,对国家政治、经济民主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会计信息的上述效用,体现了数字经济的本质要求。在现代,数字经济的职能,只有借助于会计系统才能实现,会计已成为数字经济的主体。

四、严格会计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现代经济的主要特征是数字经济,作为数字经济主体的会计,在现代经济中将担负重大的历史使命,这必然要求反映实体与货币经济世界的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可靠性特征,以确保三重世界的内在一致性。因此,现代会计研究,不能就会计论会计,还要紧密联系经济发展与制度建设的现实环境,使会计信息不仅成为经济发展与管理行为及效果的唯一权威记录,而且成为经济与管理行为的主要依据和动力,成为现代经济与管理不可缺少的基础资源。

中国会计改革以1993年《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为标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的具体会计准则尽管在真正执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仍为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并且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了遵循国际会计惯例的意识,这为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重要基础。然而,中国会计要达到上述改革与发展目标,仍任重道远。除了实务中存在会计信息质量现状令人担忧外,在会计基本理论方面还面临着如下挑战:

1.资本泛化的挑战。传统的会计所说的“资本”,主要是指“股本”,广义上还包括“负债(借入资本)”;现代经济环境中的企业,出现了“研究与开发资本”、“工程资本”、“制造资本”、“服务资本”、“质量资本”等众多过去会计中未曾出现过的新资本概念,资本已泛化(戴布拉·艾米顿,1997)。传统的会计只关注经营起点意义上的“资本”,这与工业社会货币资本的决定作用紧密相关;在现代经济中,经营过程的资本比起点资本,对经营发展更具决定作用。按马克思的说法,会计应更关注“过程”资本。会计要满足现代经济管理的需要,必须拓展资本概念,把过程资本纳入工作视野,提供相应的信息。

2.资产扩展的挑战。传统的会计主要关注有形资产,现代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资产中,起决定作用的已不是有形资产,而是金融资产、技术资产尤其是智力资产。对智力资产的计量,是传统会计的缺欠。在国外,尽管度量与管理新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智力技术、技能、知识和信息这些无形资产令会计师们伤透了脑筋,但据美国《财富》杂志1994年10  月号发表的托马斯·A·斯图尔特的文章,由于目前公司的智力资产通常是有形资产账面价值的3—4倍,知识已成为企业经济的决定因素,智力资本已是企业资本的主体,一些国际公司开始重视对智力资产及资本会计的研究应用,从而拓展了会计作用的领域,较好地适应了现代经济对会计发展的迫切要求。拓展的会计树立了如下新观念:(1  )智力资产价值要超过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价值许多倍;(2  )智力资本是企业最重要的原材料,可产生财务成果;(3  )企业必须分清智力资本的决定因素及其基本类型。智力资本由满足客户需要的个人技能——人力资本、满足市场需要的组织能力——结构资本、公司特权力量——客户资本组成。智力资产包括人力智力资产和结构智力资产、客户智力资产三种基本类型。人力资产是创新更新的来源,结构资产是把分散的个人创新更新能力转化为集体资产的能力,客户资产是创造满意顾客的能力。这样,企业就能有效地把自己的创造变成顾客的需求,甚至可以说,把顾客最满意的需求作为自己创造的动力和目标。

3.企业经营模式转换的挑战。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单一,即简单的市场导向,企业资产的买是为了卖,低进高出,从而使企业取得更多的利润,损益表由此成为最重要的会计报表。然而,在现代经济中,企业经营的模式将多种多样,买卖模式已不占主流,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是合作模式。  

项目

买卖模型

联系模型

合作模型

眼光

盈利

任务

战略意图

战略

产品推动

市场拉动

平衡产品/市场

管理

依据数据

依据信息

依据知识

联系方式

由上至下

向上/向下

  网络学习

关注方向

线性

合作

协作

资本主体

产品作为资本

资金作为资本

知识作为资本

目标

扩大市场份额

提高市场满意度

创造新的市场,

造就客户的成功感

[资料来源:戴布拉·艾米顿(1997,P60)所述改制]

在合作模式导向的企业经营体制下,培养、激发企业创造能力将是会计的主要目标。企业创造能力综合表现在知识的运用和创造上。所谓知识的运用,是指知识得以顺利学习和传播,从而产生最佳效应。企业运用的知识,包括形式知识与无形知识,前者是组织共有的知识(相当于结构智力资本),后者属于个人智慧(相当于人力智力资本)。所谓知识创造,是通过无形知识和形式知识的高度结合使用中产生新的知识。在这方面,目前会计确实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会计只有充分反映了单位在运用与创造知识方面的能力和效果,才能满足现代经济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在这方面,会计确有很大且十分光明的发展空间。

会计迎接这些挑战,必定带来一场深刻的会计革命。为此,现有的会计理论与实务必须围绕以下目标作出实质性的改革:

1.会计信息必须能真实、全面、综合、及时地说明实体经济与货币经济的质量。而目前所能做的,只是有限地反映货币经济的质量。

2.会计信息必须完整地反映企业履行受托责任的状况,包括人、物、财各种资源的受托责任,也包括企业在运用社会资源、促进社会进步、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受托责任的履行状况。迄今为止,会计只反映了对财产所有者委托责任的履行状况。

3.会计信息必须清晰地说明企业财务收支的内容、过程、结果,以证明其是否合理合法。这一点对发挥会计在经济民主中的积极作用,对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均有重要作用。但在目前,会计在这方面所做工作还很不到位,一张现金流量表并没有真正地体现会计的这一目标。

完成上述任务,会计理论与研究尚有很多工作要做,会计准则体系和内容亦需要尽快完善。世纪之交,我们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这样才能正确把握会计改革发展的大趋势,有效地革新中国会计并通过会计改革推动中国市场经济建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应当积极投身于中国会计改革实践,不断汲取中国会计这块特定土壤中的营养,使自己的理论观点得以检验,从而形成既符合国际会计惯例又能有效地解决中国会计问题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为中国会计改革和会计准则体系建设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要达到此目标,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关心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会计界的自觉不懈努力则更为关键。

【参考文献】

1.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1998年版。

2.[美]戴布拉·艾米顿:《知识经济的创新战略》,新华出版社(北京)1998年版。

3.陈毓圭译:《论改进企业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北京)1997年版。

4.[美]商业周刊等:《超越2000年》,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5.[美]托马斯·A  ·斯图尔特:“公司中最有价值的资产:智力资本”,《经济资料译丛》(厦门大学)1997年2期。

6.蒋义宏:“利润操纵的行为与动机”,《证券市场会计问题实证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张晓晶:“试论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2期。

8.何清涟:“中国经济的断裂带”,《战略与管理》(北京)1998年5期。

9.“令人疑惑的10%”,《参考文选》(北京)1998年22期。

10.“利维特指陈美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中的问题”,  《会计研究》(北京)1999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