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骨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合集7篇)

时间:2023-06-16 16:27:16
骨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骨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第1篇

关键词:多发性骨折;休克;急诊室护理

人体共分为24部分,多发性骨折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部位发生骨折,常常合并脑、肺、腹腔脏器、神经、血管等其他系统损伤,发病突然、并且容易发生感染、休克等重症,血药及时采取合理护理措施[1]。发生的原因主要为交通事故、压砸损伤、坠落损伤等,导致患者大量失血等,所以合并主要为失血性休克,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因此需要迅速的采取急救措施和护理措施,纠正患者的休克[2]。本文通过收集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多发性骨折合并休克患者,探讨急诊室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急诊科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多发性骨折合并休克患者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在19~65岁,平均(42.34±6.79)岁,伤后到就诊时间1~48h,平均(24.56±4.36)h。轻度休克26例、中度休克18例、重度休克16例。骨折原因:交通事故23例、压砸损伤20例、坠落损伤17例。所有患者进入急诊室经过相应的诊断为多发性骨折合并休克,排除患者诊断不明确,以及受伤原因不明的患者,或者患者需要及时手术治疗;再者就是患者同时还有严重的器官方面的损伤的都应排除。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紧急进入抢救室,根据患者基本病情采取急救护理措施缓解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以配合手术治疗。首先进行全身病情评估,全身检测、及时控制出血和休克治疗。主要的护理措施: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人工吸氧改善缺氧状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各项生命体征(血压、体温、脉搏、呼吸等)、尿量观测和中央静脉压的检测以及心理安抚等。休克纠正:首先及时止血、根据患者病情确定合适的避免移动,严重者输血,尽量纠正生命体征正常。

1.3研究指标 观察不同性别、年龄段患者恢复率、脏器损害率、死亡率、病残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取P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过严格的急诊室护理60例患者中有44例恢复,占73.33%,10例脏器损伤,占16.67%,4例病残,占6.67%,2例死亡,占3.33%。恢复率、脏器损害率、死亡率、病残率等在男性与女性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恢复率在≥45岁以上年龄组中为58.33%,明显低于

3 讨论

多发性骨折是由人体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或者创伤后造成,起病快,危害严重,并发症较多,同时会危害多个器官组织损害,严重的威胁的生命安全,但是抢救过来,也会致残或者留下后遗症[3]。所以及时抢救和严格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主要在创伤后1h是抢救的最佳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是提高成功率、减少伤残率和死亡率的重要环节,主要为创伤性休克和失血性休克[4]。入急诊室最主要的措施不是治疗多发性骨折,而是及时对症治疗,纠正患者休克,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对于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5]。所以合理的护理措施是现在探讨的重点。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均经过严格的急诊室护理60例患者中有44例恢复,占73.33%,10例脏器损伤,占16.67%,4例病残,占6.67%,2例死亡,占3.33%。恢复率、脏器损害率、死亡率、病残率等在男性与女性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率在≥45岁以上年龄组中为58.33%,明显低于

综上所述,多发性骨折合并休克的急诊室护理及其的重要,并且对于年龄较大患者更重要,老年人创伤后恢复较慢。

参考文献:

[1]张洪波,陈晓安.多发性骨折60例的急诊护理[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3,34(5):S3-S6.

[2]吴凡.多发性肋骨骨折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5(5):773-776.

[3]徐爱香,陈哲,李竹,等.多发性骨折合并休克的急诊室护理体会[J].现代护理,2010,7(16):146.

骨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第2篇

摘 要 目的:探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10例,1例截肢,无死亡病例。结论:对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早期观察,早期诊治,加强术后护理,提高治愈率,可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

关键词 护理 切开减压术 骨筋膜室综合征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253

骨筋膜室综合征(OCS)是指骨筋膜室内的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因急性严重缺血而并发的一系列病理改变1。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骨科常见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常见于小腿及前臂挤压伤后,如不及时处理,常导致肌肉坏死、肢体残废,甚至造成肾衰,导致死亡。2008~2011年收治外伤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11例,确诊后即刻行切开减压术,术后实施精心护理,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18~53岁,平均46岁,车祸伤6例,挤压伤2例,高处坠落伤3例;小腿伤8例,前臂伤3例;切开减压9例,1例因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因肢体肌肉坏死行截肢术,余病例肢体功能均恢复正常。

术前观察及护理措施

加强患肢局部观察:护理人员应配合医生早期密切观察和精心护理,观察挤压伤、车祸伤等高能量损伤引起的四肢骨折患者,观察患肢疼痛、肿胀程度、感觉及肢体远端血管搏动及末梢血运。入院后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有关症状和体征,若出现变化应立即告知医生、护士。一旦可疑患者会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应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告知患者手术的必要性,让患者接受手术的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疼痛是骨筋膜室综合征最早出现的症状,常表现为持续性疼痛、进行性加重,应密切观察疼痛特征,有无进行性加重,以便早期发现,及时治疗,若足趾出现被动牵拉痛高度重视。OCS患者早期肿胀逐渐加重,应密切观察,立即松开外固定物,进行护理,适当抬高患肢,禁止过高,否则会引起患肢小动脉灌注不足,局部冷敷,严禁按摩及热敷,患肢制动,避免增加组织耗氧。OCS患者早期表现:①持续性疼痛并进行性加重;②感觉异常、过敏或迟钝;③肌肉被动牵拉痛。OCS发生后大动脉的搏动不一定会阻断消失,不能把远端动脉搏动的存在或消失作为诊断OCS是否发生的指标2。测量骨筋膜室内压力>30mmHg可确诊,一旦确诊应立即切开,减少酸中毒、肾衰等并发症。

手术过程护理措施:OCS一旦确诊,护理人员应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协助医生进行切开减压术,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患肢不打止血带,术后伤口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定期换药。

术后护理措施:观察伤口变化及渗液,合理应用抗生素,术后配合医生及时进行伤口换药,清除坏死组织,充分引流渗液,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伤口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观察患肢肿胀、疼痛及末梢血运、感觉,观察体温变化,护理人员将患肢抬高45°,局部烤灯照射患肢,以促进血液循环,2次/日,每次20分钟3。术后1~2周后根据伤口情况进行减张缝合或游离植皮。术后患肢即可进行肌肉等长收缩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水肿,预防血栓等并发症,3周后进行指导患者进行患肢各关节功能锻炼。

讨 论

熟悉小腿骨筋膜室的解剖,掌握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便于护士早期观察,早期诊断和治疗,防止延误造成小腿肌肉广泛坏死,引起患肢严重的功能障碍,甚至截肢。在骨筋膜室综合征治疗过程中,以肿胀、疼痛及指端等局部情况进行早期观察与护理,给患者进行相关医学知识的宣教至关重要4。

通过对11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护理,认为除早期诊断,及时切开减张外,良好的护理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根据护理诊断及心得等,使护士能预见性的实施措施,及指导功能锻炼,可促进患肢康复,减少病残率。

参考文献

1 赛小珍.骨科护理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1—273.

骨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第3篇

关键词:公路桥梁维修;维修加固;技术措施;措施研究

一、公路桥梁常见隐患问题及产生原因

1.桥体路面铺装层

桥体路面铺装是公路养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可以保护桥梁上部结构行车道板不受车轮或履带的直接磨损,使桥体路面平整,以确保行车的安全,防止上部结构遭受雨水、雪水等侵蚀。因为直接与车轮接触,同时受到气候、温度的影响,其磨损较其它构件更易出现。其常见缺陷有:表面松散、露骨、纵、横向裂缝或龟裂、表面磨耗、坑槽等。桥体路面铺装层视缺陷的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养护维修措施。目前建设的高速公路桥梁均为沥青桥体路面,因此桥体路面车辙,多数采用铣刨原桥体路面后参照沉陷应对的措施进行沥青混合料的表层面铺设;桥体路面坑槽,多数采用沥青混合料加热拌和或常温拌和后填补。

2.施工不当导致原桥承载力差

施工是将设计付诸实践的过程,设计的合理性将在施工中得到验证。此外,工程的质量也对桥梁的整体性能产生效果。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虽然设计是科学合理的,但有时因为施工方的管理不当,或工人的水平较低会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会导致桥梁承载能力差,不能达到预期设计的效果。

3.桥梁年久失修,损坏严重。许多桥梁因为维护修理工作不够,年久失修,损坏严重。特别是修建在软土地基上的拱桥,因为地基的沉陷和推移引起桥梁变形开裂,使损坏加剧。

二、公路桥梁的诊断技术

公路桥梁的诊断技术主要分为一般诊断(经常性诊断)、基本诊断(定期诊断)、专门诊断(特殊诊断)三种形式,也可以看做是诊断的三个不同阶段。

1.一般诊断,就是负责公路桥梁的养护人员日常的巡视检查,以公路桥梁得到及时的养护为目的,同时对一些自然灾害和一些不可抗力作出相应的报告。如: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公路桥梁的破坏情况,巡检员应及时将准确信息及时上报。

2.基本诊断,即专业人员对公路桥梁的质量进行定期的跟踪式检查,特别是一些新建公路桥梁和一些通过一般诊断出现问题的公路桥梁,需要专业的工程师形成跟踪小组,通过目测、摄像及其它测量仪器进行专业的诊断,并制定诊断计划,以保证公路桥梁的使用寿命消除安全问题。必要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相应的问题公路桥梁做出限行或者禁行的交通建议。

3.特殊诊断,当被诊断的公路桥梁确定存在严重问题时,公路桥梁专家应及时提出特殊诊断的要求。经上级批准同意后,组织专家成员组,通过检测手段对公路桥梁进行无破损检验。通过对桥体进行全方位的检查,探寻隐患位置,从而制定相应补救措施。通常来说,需要特殊诊断的公路桥梁应禁止使用,待问题应对结束后方可恢复使用。

三、公路桥梁维修加固措施

1、桥体表面铺装隐患问题维修加固措施

桥体表面铺装加固措施一般分为:局部挖补和铺装层改造。对于桥体表面铺装层局部的坑槽泥浆,可以采用局部挖补的维修措施。而对于铺装层损坏严重的,采用铺装层改造应对①剔除原桥体表面铺装层至梁顶,并清理干净:②加固水泥混凝土铺装层,一般采用15cm厚度的C40防水混凝土:③设置双层桥体表面钢构骨架网架结构:④在梁顶布设钢构骨架,使其和钢构骨架网紧密焊接:⑤设置桥体表面防水保护层,在放水层施工前对水泥铺装进行凿毛应对,要保证凿毛质量,以水泥混凝土露出粗骨料为准,之后清理干净:⑥摊铺4或5cm厚AC-13改性沥青混凝土。

2、伸缩缝隐患问题维修加固措施

伸缩缝隐患问题如需彻底解决需要对桥体进行大修,所以一般情况下,进行局部的修缮填补,待适宜时间对其彻底修补。伸缩缝更换与新建桥梁伸缩缝安装措施基本相同,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新的安装措施注意事项:①剔除原有混凝土要彻底,不能有松散的混凝土,锯缝时应注意要把沥青混凝土路面切透,以免开槽时缝处的沥青混凝土有松动;②锚固钢构骨架的应对,尽量保留原梁体的预埋钢构骨架,但是维修更换中,能够利用的钢构骨架较少,这就要通过植筋补齐植筋,一般采用φ16二级钢构骨架,要保证植筋深度和强度;③增设钢构骨架网;④桥体表面钢构骨架网伸入到伸缩缝混凝土中,并与伸缩缝锚固环焊接。

3、混凝土梁体裂缝维修加固措施

当裂缝宽度在超限范围以内时,通常采用裂缝封闭措施进行应对,在这里我重点介绍下当裂缝宽度超限时,裂缝的应对措施。1)粘贴钢板法,采用环氧树脂或建筑结构胶,将钢板直接粘贴在被加固的钢构骨架混凝土结构物的受拉区或抗剪薄弱部位,使之与被加固结构物形成整体共同受力以提高结构的刚度,改善其受力状态,限制裂缝的开展,提高结构的承载力。粘贴钢板工艺流程如下:钢板制作基底应对卸荷配胶粘贴固定及加压固化检验防腐应对。其中基底应对十分关键,它关系到钢板与被加固混凝土梁体之间的粘结是否牢靠,两者是否能共同工作。2)粘贴纤维法,它是利用树脂类粘结材料将纤维布、片材、粘贴于混凝土表面,利用其良好的抗拉性能达到结构修补加强的目的。

4、上部结构横向联系隐患问题维修加固措施

横向关联对于装配式梁桥来说十分重要,如果说横向联系结构遭到破坏,导致的后果就是单梁承受力,易造成结构损毁。对于板梁铰缝损坏、单梁受力的情况,我们通常采取剔除损坏的铰缝混凝土,在铰缝内加设钢构骨架,同时在相邻板梁间植筋使之彼此连接,然后重新浇注高标号的混凝土。

5、T梁横隔板维修保养措施

T梁横隔板隐患问题很多情况下,出现在干接头中。①干接头改造。一般常见的措施是将干接头改造为湿接头。做法是首先凿除干接头一定范围内的混凝土,视横隔板尺寸而定,然后利用与原横隔板钢构骨架同规格的钢构骨架将开焊、断裂的钢构骨架进行焊接,同时在横隔板下缘再适当增加受力钢构骨架,随后吊模浇筑水泥混凝土灌浆料,其有免振、快硬、高强的特点。②横向预应力,字面意思就是在横隔板处,沿横桥向方向施加一定的预应力,以抵抗过大的弯矩。先在横隔板处的T梁腹板下缘打孔,穿过螺纹钢构骨架或钢绞线,设置钢垫板,利用千斤顶等施加设计的预应力,使用锚具进行固定,最后利用环氧砂浆或聚合物砂浆对外露的钢材进行防腐保护完成对T梁横隔板的加固。

四、结束语

我国的公路桥梁的总长度位居世界前列,公路桥梁的维修和养护与道路建设具有同等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具有更高的作用。做好公路桥梁病害的预防性养护工作,及时对桥梁采取合理的维修与加固措施,不仅可以确保桥梁安全,降低维护成本,同时对于整个道路交通运输系统的正常运行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引起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骨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第4篇

【关键词】 肋骨骨折;多发;肺挫伤;护理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胸部损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常常表现为复合性及多发性,以多发肋骨骨折合并肺挫伤多见,属于外科急症,常伴有呼吸困难、休克等严重的并发症,在胸部损伤后及时、快速及准确诊断对于救治来说就显得极为重要。研究显示,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有助于促进患者病情康复。本研究中,笔者通过分析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多发肋骨骨折合并肺挫伤的护理措施及效果。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10月胸部多发损伤患者35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2例;年龄20-60岁,平均(35.4±12.3)岁。所有患者均于外伤后1h-24h入院,经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确诊。

1.2 临床表现 致伤原因包括交通事故伤22例、坠落伤9例、打击伤4例。闭合伤19例,开放伤16例。单侧外伤27例,双侧外伤8例,肋骨骨折3-16根,合并血胸19例,血气胸8例,颅脑损伤15例,四肢骨折9例,腹部脏器损伤7例。患者表现为患处疼痛、呼吸困难、咯血等,8例患者伴有休克。影像学检查显示多发肋骨骨折,肺组织内片状高密度影,血胸表现为胸膜腔内高密度影,血气胸可见气液平面。

1.3 治疗方法 入院后,完善辅助检查,吸氧、补充血容量、应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应用肋骨带固定,防止胸廓异常运动,11例患者行开胸探查肺裂伤修补术,术后行胸腔闭式引流。对复合伤进行相应处理。6例患者由于呼吸困难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1.4 护理措施 ①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及时通知临床医师,采取迅速的处理措施。②保持呼吸道通畅,措施包括教育患者合理的咳痰方法、雾化吸入、吸痰器吸痰、纤支镜吸痰及气管切开等。③疼痛护理,通过交流,给予患者信心和信念,获得其理解,应用胸带固定胸部,减轻患者创伤疼痛,必要时可以应用药物止痛。④心理护理,通过交流和宣教,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病情及预后,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缓解焦虑情绪。⑤合理应用抗生素。⑥加强营养支持。2 结 果

35例患者中,1例患者因多发复合伤,病情严重而死亡,死亡率为2.86%。外固定治疗患者于3周内改用胸带固定,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者于2周内停用呼吸机,开胸手术并闭式引流者均恢复良好,治疗有效34例,有效率97.14%。3 讨 论

胸部的解剖结构复杂,包括胸壁软组织、胸廓骨骼、胸膜、肺、食道、气管、心脏及大血管等,胸部创伤常为复合伤及多发伤,多发肋骨骨折常合并邻近肺组织挫伤,并常伴有全身多个部位组织器官的损伤。胸部多发伤死亡率高低与休克发生率密切相关,而后者与肋骨骨折后血胸及大血管损伤有关。多发伤伤情危重、复杂,需多学科协作急诊处理,早期伤情评估和诊断是后期治疗成功的前提。因此,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准确判断伤情,病史、临床表现和查体仅能初步定性,多数情况下不能满足指导手术的需要,X线平片及多层螺旋CT可以清晰显示骨骼及肺组织形态及密度改变,对疾病的诊断和病情的评估有重要的意义。

骨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第5篇

【关键词】 中医护理; 四诊法; 外科; 观察

“望、闻、问、切”的中医四诊法是一种从外测内、全面查微的诊断手段,即从不同方面综合采集患者的自觉症状和临床表现,以此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证候、缓急[1]。中医外科存在着危重多、抢救多、卧床多的“三多”特点,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传统医学医护不分家[2],临床实践中,笔者将中医四诊应用于伤外科的护理诊断中,准确做好急诊患者的评估治疗工作,收到满意的综合治疗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本科共收治外力损伤患者215例,男146例,女69例;年龄11~72岁,平均(34.7±9.8)岁;受伤至就诊时间30 min~4 d,平均(116.7±67.4)min。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3例、交通事故伤117例、刀刺伤45例、高处坠落伤37例、挤压伤13例。受伤部位:头部31例、脊柱23例、四肢105例、胸部18例、腹部27例、骨盆8例、颌面3例。受伤类型包括开放性损伤92例,闭合性损伤123例,其中,骨折52例、脱位33例、内脏器官破裂38例。排除有心脏病、高血压和精神病史及烧伤、冻伤、电击、毒蛇和昆虫咬伤、化学伤等其他外伤患者。对所有伤者均根据不同伤情及时采取了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抗菌消炎及手术缝合修补等相应的抢救治疗措施。护理上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观察组115例,两组性别、年龄、受伤种类、部位及程度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望、闻、问、切的中医四诊进行护理干预。四诊护理干预方法如下。

1.2.1 望诊及护理 望诊包括望神色、形态、局部肿胀、畸形、出血等。如只见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而神色无明显改变,则只需进行外科常规护理准备;如见表现面色苍白,局部畸形,肿胀明显,功能障碍,则要积极做好协助整复、固定等抢救的术前准备;如见神志恍惚,面色苍白或灰暗,大汗淋漓,呼吸急促或微弱,要立即配合医生做好开放静脉通道,做好吸氧、止血、抗休克、抗感染治疗,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再行清创处理。

1.2.2 闻诊及护理 闻诊主要是指听语音、呼吸音、骨擦音和嗅气味,如伤者语音过低、呼吸音弱则提示伤势较重,需改变,协同医生止血、止痛、吸入氧气;如有明显骨擦音,则应妥善固定患肢,并予抬高;如嗅气味异常则反映腹部有损伤势,要及时协助医生加强支持疗法,行胸腔穿刺,引流或做好缝合修补受损内脏的手术准备。

1.2.3 问诊及护理 问诊是审察伤理病机之关键,是伤科辨证的一个非常重要环节,询问对象包括患者及其家属,询问内容不仅包括损伤发生的时间、经过、伤势、伤者感受等伤情,还要询问年龄、职业等一般资料,既往伤病史、家族病史及药物过敏史等病史及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惯,然后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如发现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要禁止搬动绝对卧硬板床,有药物过敏史者要提示医生;加强饮食禁忌告知等。

1.2.4 切诊及护理 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脉诊是切患者的脉象,不仅可掌握受伤范围、程度,还可掌握内部气血、虚实、寒热等变化,若脉弦紧为疼痛剧烈,需查明原因行止痛处理,脉细数为出血较多,需进行止血扩容处理。触诊主要是观察患者的静脉走向、曲直、充盈情况,由此了解病体温度、皮损、受伤部位与邻近有关脏腑和整体的关系等,从而鉴别外伤轻重深浅的不同,也为患者手术时输液作准备。如脉温肤热则表示存在瘀血、感染,需解除受压,活血通络,加强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标准 统计患者有无四肢畸形、有无压疮、外周静脉功能是否正常等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出院前两组分别进行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

疗效标准:本组外伤患者受伤类别不一,没有统一的疗效衡量标准,鉴于大部分为骨科伤,故参照《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以生存和伤残为疗效评定标准。痊愈:完全恢复生理功能,能正常学习、工作;致残:生命体重稳定,治疗结束,丧失部分功能,留下明显残疾。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在整体疗效、患者满意度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中医向来十分重视护理,整体护理、标本缓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辨证施护是其倡导的主要理念,主要措施包括扶正祛邪、同病异护、异病同护[4]。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正是中医护理中护理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中医四诊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收集资料、核实资料、整理资料,为实施整体护理中进行护理评估、为辨证施护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中医四诊法调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掌握临床症状与证候,有助于分清轻重缓急,有效实施同病异护、异病同护,更好地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本观察中,观察组痊愈率和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 (P

伤外科患者护理中实施中医四诊法不在形式,而重在细节,讲求实效。如“望诊”包含望精神、望气色、望舌象等,古人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而观察患者的精神、意识状态,动作是否协调,反应是否灵敏,面色是否红润、有光泽,全身及术区皮肤是否完整需要体察如微薄,所谓“有诸于内、必行于外”[5]。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变化在于以此为诊断依据去指导护理实践,望精神、察心态在于加强心理及情志护理的针对性;望气色,望舌象推断表病、新病、轻病、久病、重病,在于从整体护理观念出发,掌握疾病的变化,做好基础护理、疼痛护理和生活起居与饮食调护。闻诊亦如此,“闻其声尤见其人也”。通过听声音、嗅气味推测出病情的轻重及心理活动也突出细心观察的重要。问诊一方面要全面,要问寒热、问汗液、问饮食、问二便、问病因或诱因、问旧病、问职业、问妇女月经、问家族史疾病,全面了解情况;另一方面则要抓住重点和关键问题,不能按主观意愿套问、暗示和诱导患者,否则效果适得其反。切诊重点在掌握全身与局部的关系。如脉浮无力,为气血不足;邪气深闭为脉沉,表明遗毒在内,气血凝滞未解;脉迟,表示气血衰少,伤口脓毒已泄,而溃疡脉数,为热邪未净,毒邪未化,脉滑而大,为热邪未退,或痰气多虚;肿疡脉涩,为实邪窒塞,气血凝滞……凡此种种都当以辨证施护为出发点[6]。

总之,伤外科患者护理中应用中医四诊法护理是全面观察病情的需要,更是强化辨证施护的针对性的基础,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岑,曹克刚,林良达,等.老年颤证中医四诊信息的调查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8(2):1-4.

[2] 魏睦新.中医护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6-8.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第2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89-190.

[4] 刘彩霞.中医“四诊”法在护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7):175-176.

[5] 解建国.中医微观辨证学临证要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4.

骨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第6篇

【关键词】高空坠落;救治护理;措施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日益发展,各个城市里面的高层建筑不断增多,城市在茁壮成长。高空坠落的事故也时有发生,人体从高空坠落产生的高速冲击力会对患者组织和器官造成严重的损伤,病情危重,同时还常常会合并颅脑损伤、骨折、多脏器损伤。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0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50例高空坠落儿童,年龄3-11岁,平均(5±2.3)岁,女20例,男30例。分类:泌尿系损伤7例、头面创伤3例、颈椎脊髓损伤9例、腹腔脏器伤10例、颅脑外伤11例,股骨、骨盆骨折5例,其它部位骨折5例。所有患儿儿童均有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50例患儿入科室时能看到明显的躯体伤害和极度的心理伤害,45例(90%)出现了严重的昏迷。

1.2 方法

1.2.1 迅速检查与会诊 将每位入科室患儿儿童迅速认真查体,同时请院内外科有经验的大夫(必要时请专家)组织会诊:如普外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五官科等。及时提出紧急检查和治疗措施,如:CT、MRI、DR、彩色超声波、胸腹腔穿刺等协助诊断,初步实施治疗性措施,并迅速及时建立静脉通路,加压止血包扎等。然后将所有检查结果进行汇总,并结合患儿儿童的临床表现及体征,请会诊大夫或专家对患儿儿童的初步诊断进一步进行分析,再次做出诊断,提出最佳救治护理措施。

1.2.2 救治护理措施

(1)有效止血

高空坠落伤的儿童常合并腹腔内脏出血及大骨折的出血,腹腔内脏破裂出血较易发现,而往往忽视的大骨折出血量易造成漏诊,骨折伤员有大量血液丢失在软组织中,据统计,一侧闭合性股骨骨折失血量约为800~1200 mL,而儿童总血容量估计为80mL/kg。本组病例中,由于及时有效的止血措施,入院手术时,患儿的生命体征较平稳,血色素维持在正常或偏低水平,为患儿手术及后期恢复打好了基础。对于坠落伤造成的复合伤患儿,在大量输液输血后出现不可解释的低血压,应高度警惕胸、腹、腹膜后的大出血,及时采用止血措施。

(2)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

由异物或分泌物造成的呼吸道堵塞是高空坠落儿童最常见的问题,可引起伤者出现窒息、青紫和呼吸困难。在现场急救中要首先查清有无呼吸道堵塞。清除堵在口腔、咽喉部的异物或分泌物,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为进一步的救治奠定基础。判定患儿呼吸停止后,应立即对患儿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是:将一块干净的手绢或其它透气好的布料置于患儿的嘴上。施救者深吸一口气,尽量张大嘴包严患儿的口唇。左手拇指食指捏住患儿的鼻孔,缓慢持续地吹气,看到患儿胸廓有起伏即可。吹气时间为每次两秒钟,连续吹两口气。吹气不要过猛,以免引起胃扩张。

(3)严密观察预防治疗并发症

高空坠落儿童病情复杂,常伴有颅脑损伤,各种脏器损伤四肢及脊柱损伤,胸腹部及骨盆骨折等,针对这些病情,处理时应先“重”后“轻”,即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情况,即先检查颅脑、胸腹、骨盆后四肢,在处理这些情况时,必须密切观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重度颅脑损伤时,患儿易发生恶性颅内压增高,颅脑感染以及低钠低钾等,尤其是在损伤或手术后的5-7天达最高峰。严密观察患儿的意识、生命体征及电解质变化;胸腹损伤常合并失血性休克和血气胸,如不及时有效地处理,可造成严重的后果;脊柱损伤易合并患儿机体功能损伤或功能障碍;骨盆骨折易合并MODS和ARDS等;本组有3例合并恶性颅内压增高,3例内脏损伤出血性休克,2例低钠血症。

(4)心理护理

儿童高空坠落多为意外伤,由于心理紧张、害怕和眼部疼痛,多数不能配合医生做好检查和处理,这样就给检查、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故护士应沉着、冷静,先稳定家长情绪,多给予心理安慰及必要的解释,再共同向患儿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对诊疗手段的焦虑和恐惧心理。

2.结果

50例患儿中,16例3周后治愈出院;20例6周后好转出院;13例8周后好转出院;1例患儿入院13天后经抢救无效死亡,救治成功率达98%。

所有出院患儿在出院后第3月复诊,3例有颅脑后遗症(2例言语不利,1例癫痫);1例颈髓损伤导致双下肢瘫痪;治愈率达90%。

3.讨论

学龄前和学龄期的孩子天真无邪,好奇心强,好动性强,安全意思较低,城乡郊区的父母偶尔也疏于看管孩子,所以高空坠落伤患儿儿童发生率较城市内高。高空坠落伤患儿儿童病情较重,而且又复杂,诊断、治疗、护理难度性大,如不及时明确诊断,快速系统治疗,死亡率较高,本资料50例高空坠落伤患儿儿童在急诊院前较快明确诊断,院内系统救治与护理,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吴光辉, 高如生, 蔡智基, 林晖. 颅脑伤合并其他脏器损伤180例临床总结[J]. 伤残医学杂志, 2001,(01):134-138.

[2] 邵海, 王建良. 高空坠落所致颅脑损伤及合并伤诊治(附80例分析)[J]. 包头医学, 2005,(03):145-148.

[3]顾洪库,冯国余,车万民,重型颅脑损伤低钠血症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4):263-268.

骨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第7篇

【关键词】创伤骨科患者并发急性假性结肠梗阻;护理观察;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105-01

急性结肠假性梗阻综合征(Ogilvie)是结肠继发性扩张的综合征。患者一旦被确诊,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1]。临床在治疗该病时,需要严密观察治疗的各个环节(禁食、留置胃管、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等),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实施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来更好的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2]。本次研究60例创伤骨科患者并发急性假性结肠梗阻治疗时的护理观察及措施,具体研究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期间,60例创伤骨科患者并发急性假性结肠梗阻患者,患者的平均年龄在(37.3±11.6)岁,60例患者中有20例股骨骨折、29例腰椎骨折11例骨盆骨折、10例合并慢支肺气肿、10例高血压、5例冠心病、15例上呼吸道感染、12例糖尿病以及8例应激性溃疡。

1.2护理观察与护理措施:根据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治疗期间的护理观察与护理措施进行详细的总结。

1.2.1护理观察:观察患者入院开始到病情恢复时的变化

1.2.1.1患者腹部观察:创伤骨科患者入院后12-48h后出现持续性、进行性腹胀、腹痛、少量排气排便、恶心、呕吐症状。患者表现出烦躁不安。紧张、不止。体格检查发现,患者腹部膨隆、叩诊鼓音、听诊肠鸣音减弱、腹软、有轻度压痛,无反跳痛。

1.2.1.2低压灌肠与肛管排气观察:观察患者肛管排气时和灌肠后排气情况,排便的次数、量、性状和颜色,以及患者腹部体征的变化。

1.2.1.3胃肠加压观察: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性质、量和颜色。患者置管初期,常有大量的气体析出,随后逐渐减少,引流液多为草绿色、黄褐色、无色液体。

1.2.1.4饮食观察:患者进行禁食和肠外营养,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营养状况,患者每天的出入量等。

1.2.2护理措施:针对患者治疗时的护理观察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2.2.1腹部护理: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腹部体征,没2小时进行听诊肠鸣音1次。协助患者进行检查,及时响医生进行汇报,排除腹腔内脏器器质性病变,协助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医嘱对患者进行腹部护理(热敷、按摩)腹部用热水袋或湿热毛巾热敷,温度50-70℃,注意防止烫伤;按摩时用双手食、中、无名指重叠在腹部,依肠走行方向,横结肠、降结肠至乙状结肠作环形按摩,3-4次/d,20-30min/次。

1.2.2.2低压灌肠与肛管排气护理:根据医嘱对患者进行低压灌肠和肛管排气。灌肠液温度38-40℃,用量100-200ml,插管r动作轻柔,插入深达15-30cm,悬挂高度低于30cm,20-30min灌注完毕。拔管后护士床旁守护,鼓励并指导患者尽量长时间保留灌肠液,达10-30min后再排便。肛管排气每次30min左右。

1.2.2.3胃肠加压护理:置管前,首先向患者和家属耐心解释胃肠减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置管时的配合要点、胃管留置的大致时间、拔管指征和胃肠减压期间的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置管后,首先用胶布将胃管固定于鼻翼,再用细松紧带扎紧后系于头侧,妥善固定,保持胃管的通畅和减压装置有效的负压,标记并记录胃管置入的长度。

1.3效果评价:评价患者治疗期间有无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住院时间以及患者满意度评分,以100分为标准,优秀:>90分,护理水平好,患者很满意;良好:>70,护理水平较好,患者基本满意;良:>60,护理水平一般,患者评价一般;差: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60例患者术中无1例发生并发症;住院平均时间为(20.5±10.5)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患者对护理水平的评分为,总优良率为98.3%(59例),总优良率=(优+良好+良)/总人数×100%,具体数据结果见表1

3讨论

临床对Ogilvie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可能与支配结肠运动的交感神经活动过多和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导致结肠运动功能障碍有关;也可能因平卧状态时间过长致液体积聚于回盲部肠襻,引起气体的积聚,肠内气体无法通过液体经排出,引起气液闭锁而发生[3]。临床并发该病者,一般经保守治疗可痊愈,不需手术治疗。如在早期得到正确诊断,及时正确地处理,一般于3-6d后症状可缓解,发病7d以上其病死率比4d以内高出5倍[4]。本次研究60例创伤骨科患者并发急性假性结肠梗阻治疗时的护理观察及措施,在创伤早期出现进行性腹胀时即得到高度重视,及时诊断,有效地处理,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综上所述,及时严密的护理观察与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促进治疗的顺利进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病,更容易让患者接受。

参考文献:

[1]张永艳.妇科术后并发急性假性结肠梗阻护理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4,(36):4917-4918.

[2]田爱弟.妇产科术后并发急性假性结肠梗阻患者的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9):1242-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