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调查研究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6-16 16:26:59
调查研究论文

调查研究论文第1篇

1.单向选择问题1~11的调查结果本组396名学生中,男同学208名,女同学188名;临床医学专业186名,法医学专业166名,预防医学专业44名。对开设医学写作课方面,有221名学生认为有必要;231名学生认为有利于将来工作的开展;261名学生认为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医疗能力;246名学生认为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171名学生希望其内容紧贴实际,与今后的医疗工作紧密相联系;188名学生希望开展时机为大一;292名学生希望课时宜为3个月;240名学生希望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222名学生希望其考核应以考试为主问题12的调查结果241名学生希望医学写作课的内容紧贴实际,与今后的医疗工作紧密相联系,84名希望还应与总结提高,让自已懂得如何在今后的日常工作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37名希望其可开拓未来,在工作中获得灵感并开展科研。

2.问题13的调查结果有71份问卷的13题附学生意见,综合整理如下:学生对医学写作知之甚少,故课前的宣传工作很重要,如先开设讲座;因为搜索软件的发达,很多人依赖网络,而忽视了自身写作,更多的专业写作技巧被遗弃;医学写作是每个医务人员均要涉及的,希望尽快开展此课程;教学宜生动有趣,要注重师生的互动;医学课程较紧张,宜合理调整课程;教学内容要联系实际,对未来有指导作用。不同性别的调查结果比较本次调查的问题7、11中,男生与女生选择的答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分别为6.85与4.54,P<0.01或0.05),余单项选择题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专业的调查结果比较不同专业的医学生对各单向选择题的答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二、讨论

1.医学写作课可教授医学写作的基本理论和一般规律,以便为学生将来在工作中能写出规范的常用文书打下良好的写作基础。开设医学写作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和文字运用的能力,通过课程学习使医学生了解医学科技论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熟练掌握常用医学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以适应将来工作岗位的写作技能的要求,不但要学生明白医学论文写作的重要性,锻炼其独立写作的能力,提高文字的逻辑性、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将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升到新的高度。良好的医学写作能力不但利于构建一个医学专业知识结构,还利于开展医学科研。因为医学生在医学写作过程中不断强化的逻辑推理能力,可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萌发科研意识,启迪科研智慧,憧憬科研硕果。

2.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特定的个人固有活动和需要(包括原始的本能和获得的习惯)。教学的好坏取决于对学生的需求了解的程度大小,学生的需要是高校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中国高等教育追寻着生本教育的理念,时时处处要求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改革和发展的首位,从学生成长、发展的角度出发开展教学工作,满足学生合理的需要是高质量的课程教学、高频率的师生交流、高期望的课程设置和高水平的教学创新的基础。高校课程的开发应建立在对学生需要和企业需求科学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在教学设计阶段应完成调查学生需求情况及确认其差异并进行对比的研究。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的方法来了解学生对开展关于开设医学写作课的看法,理想中的医学写作课教学模式,提出以学生需求为依据的教学设置方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强调学生在教学结构中的中心地位,保障和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本调查结果显示,过半数的医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医学写作课,认为有利于将来工作的开展,提高自身的医疗能力和综合能力,可见多数学生对此方面的需求;过半数的医学生希望医学写作课的教学内容紧贴实际,与今后的医疗工作紧密相联系,其教学形式为课堂教学,考核以考试为主。

调查研究论文第2篇

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核心,是进行统计研究和分析的基础。我们如何得到统计数据,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科学地搜集统计资料,也就是统计调查。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有统计报表、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各种调查方式各有其特点,又各有其适用条件。传统的统计调查方法是以全面调查为主,非全面调查为辅,统计数据上报方式以统计报表为主,其他方式为辅。是适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和分级管理的要求。各级统计力量与统计任务的矛盾越发突出,即使近年来统计网络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仍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入世以后,的公司、企业将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他们不会理解,也不会去应付按月、季、年填报的统计报表,因为这与国际惯例不一样。统计部门再以全面报表作为信息的主渠道,已不适应新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1994年国务院下发(国发〔1994〕42号)文件——《国务院批转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国家普查制度改革统计调查体系请示的通知》,明确提出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以必要的统计报表、重点调查、综合分析为补充的统计调查体系的改革模式,并将其纳入国家《统计法》。抽样调查在统计调查体系中的地位突显出来。

二、抽样调查是最完善、最有科学根据的非全面调查方法。

抽样调查是一种专门组织的非全

本文出自/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在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观察,借以推算总体指标数值的一种调查方式。抽样调查及其推断分析方法不同于其他调查的方法。首先它选取单位的时候,是按随机原则抽取调查单位,抽取的组织方式和方法又有多种如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简单随机抽样、整群抽样、机械抽样、类型抽样和多阶段抽样等。其次,抽样推断是建立在概率论的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基础上的科学推断方法。

抽样调查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从原则上讲,取得大量现象的数量方面的资料,在许多场合都可以运用抽样推断的方法取得;在某些场合,甚至还必须应用抽样推断的方法取得;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1、对不可能进行全面调查的现象总体,必须应用抽样推断的方法。对于无限总体的调查是不可能进行全面调查的。也不可能对具有破坏性的产品质量检查和检验等进行全面调查。只能使用抽样推断的方法。2、有些总体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但实际上不必要进行全面调查。例如,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统计数据是反映中国基本国情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从建国以来我国进行过五次大型的人口普查,掌握了大量的人口数据。但是,人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

本文出自/口的变动情况不可能,也不必要进行全面调查。3、抽样推断的方法,可以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的监控。抽样推断不仅广泛用于生产结果的推算和估计,而且应用于对工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监控,经常监督和检查生产过程是否存在某些偏差,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以便于分析原因,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预防。4、利用抽样推断方法,可以对于某种总体的假设进行检验,来判断这种假设的真伪,以决定取舍。5、抽样推断得到的资料,可以补充全面调查所得到资料的不足,从而对全面调查的质量进行检查和修正。6、抽样调查还适用于这样的场合,调查对象总体中包括的单位很多,而且缺少原始记录可供参考。这样的场合很难进行全面调查。如果需要了解情况,取得全面资料,那就必须依靠抽样调查。

三、抽样调查在统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如今书刊和报纸上,经常有抽样调查分析报告及相关的文章,但绝大多数没有说明进行的是什么性质的抽样调查。是概率抽样还是非概率抽样?因为两种抽样的样本的代表性和适用条件是不同的。理论上非概率抽样是我们对研究的问题掌握的不够充分或问题本身比较特殊,很少有人涉及时运用。它不是按照同等机会原则抽取样本,而是根据人们的主观经验或其他条件来抽取样本,样本的代表性小,抽样误差比较大且无法估计。概率抽样要求把人为的主观因素全排除在外,使抽样过程客观而自然,让样本趋近于总体。要力求客观决定,概率抽样就要有一套严密思索和符合数理原则的程序。否则就会在实践中产生一些非概率抽样。

与经济发展相伴互联网的兴起,网络调查风起云涌,与传统的方法比较,它时效性强、能降低调查费用、调查范围大、调查形式多样和利于管理等优点,对于收集大量的数据也十分方便。但是网络调查本身也存在着不足。1、样本的代表性不够充分。当抽样框不能涵盖目标总体的全部单位,或者包括了非目标总体的单位,这会造成目标总体与抽样框不一致,而产生抽样框误差。2、调查回复率较低。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抽样时,要科学地设计调查方案,正确确定目标总体。以更好的发挥网络调查的优势。

调查研究论文第3篇

[关键词]情报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向

[分类号]G350

1 引言

硕士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情报学教育发展的热点,随着情报学硕士点的不断增多和情报学研究队伍的日益壮大,我国的情报学教育事业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迎来了其发展的又一高峰。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院信息网的数据,截至2008年2月,全国共有67所高等院校及研究院所招收情报学研究生。情报学硕士学位论文,是作者在对大量信息资料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在导师的指导下,对情报学领域的问题进行专业研究与探索,提出见解和主张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创新性。情报学硕士论文选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情报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变化趋势,是情报学研究的重要文献参考资料。之前曾有学者通过对情报学研究生招生专业方向的分析统计……来预测情报学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那么作为情报学硕士教育成果之一的学位论文,应该更能反映这一学科的真实面貌。

2 数据来源及基本情况统计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万方数据――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和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学位论文数据库,检索情况如表1所示:

对检索结果信息进行去重处理后,共得到来自于1990-2007年情报学硕士学位论文1637篇。以上均为情报学硕士论文数量的调研情况,博士论文的数量较少,因此没有纳入本次讨论的范围(虽然选择了两个数据库进行数据查询,但是受到数据库收录不完备和数字化程度的影响,数据的收集仅限于此年限之间)。

图1为1999年-2007年情报学学位论文数量增长变化图(1990-1998年总共获取的论文数量为27篇,数据量过少,没有列入比较的范围):

受情报学硕士教育改革的影响,情报学硕士教育逐渐施行弹性教学制度,课程学习压缩为2年制,因此,从2004年开始部分院校同时有两批学生毕业,论文数量明显增多。从总体上来看,随着硕士培养单位的日益增多和研究生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多,自2001年后,学位论文逐年增多的趋势明显。图2为情报学硕士点的增长变化情况:

3 论文选题分布

这1637篇硕士论文中共出现关键词5768个,其中不重复关键词3400个。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为序,前50个高频次关键词如表2所示:

本次调研的1637篇学位论文中有1150篇是围绕这50个研究热点展开,占调研论文总量的70%。从某种意义上说,这50个关键词代表了情报学硕士论文选题中最受关注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情报学硕士论文选题所关注的研究方向。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问题,将表2中列出的50个关键词依研究方向归属类型进行分类,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br>

将这些关键词依其所属研究方向类型进行区分后发现:50个关键词中有27个落人应用类,占总数的54%,16个落入技术类,占总数的32%,7个落入理论类,占总数的14%。综合表2、表3分析,目前情报学硕士论文选题中最为关注的是应用领域的研究,其中知识管理、信息检索、竞争情报、信息服务等是关注度最高的研究领域。知识管理、竞争情报等是情报学的前沿领域和热点研究方向,硕士论文选题也印证了这一点。技术领域的研究也是情报学硕士论文选题较为关注的领域,表2显示,数字图书馆、搜索引擎等出现的频次较高,互联网和因特网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示,因此网络领域的发展也是关注度比较高的。硕士论文选题清楚地反映出数字图书馆、网络技术等作为情报学新兴领域的研究,的确引起了研究者的研究兴趣。50个关键词中仅有7个落入了理论类的研究,说明情报学硕士论文选题中对于学科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不够关注,虽然也有信息资源、图书馆等高频词的出现,毕竟总体数量有限。情报学硕士论文选题中的这一情况,反映出我国情报学硕士教育中不够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事实。

抽取的关键词中,不重复记录的关键词有3400个,挑选出的这50个关键词仅占总数的1,4%,但这50个关键词的总词频数为1060,占关键词总数的18%。总关键词中有50%以上都是出现频次仅为一次的关键词,剩余30%的关键词也是出现频次较低,因此都没有列入比较的范围。应该指出的是,如此众多的关键词涉及到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的各个方面,因此笔者认为多样性是目前情报学学位论文最为明显的特点。情报学属于综合叉学科,其学科特点以及多学科融合对我国情报学教育的影响,是学位论文多样性的直接原因。多学科融合促进了本学科课程设置和研究方法上的全面革新,这种转变的最终结果也鲜活地体现在了情报学学位论文上。

4 具体方向研究

笔者从关注热点、领域前沿、基础研究等角度出发选择了几个较为有代表性的情报学研究方向,试图通过对情报学硕士论文选题方向的具体分析来展现情报学研究的趋势和动向。

为方便说明问题,现引人参数I,其具体定义如下:

I=具体研究方向/当年论文总量×100%(0≤I<1)

参数I的引入,有效地避免了单纯从论文数量增长判断硕士论文选题趋势变化的不合理性,可以更加科学准确地说明问题。

4.1知识管理和竞争情报的研究

知识管理是情报学研究的新兴领域,其主要涉及知识组织、知识管理、知识资产评估、知识创新、知识员工和专家管理等。竞争情报研究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竞争态势和竞争策略的分析和研究,是对竞争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并由此形成的情报或策略。

从表2硕士论文高频关键词统计表中可以看出,知识管理和竞争情报是硕士论文中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两者虽然在研究时间上晚于传统的情报学研究领域,但其研究内容的新颖性和较强的实践应用性激发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因此本文将学科领域前沿的知识管理和竞争情报一并进行分析。

论文选题中对于知识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如图3所示,自2001年开始知识管理的研究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是调研的学位论文中始终保持上升趋势的研究领域。从调研结果来看,自2003年开始,其参数值I平均保持在10%,这表明作为新兴领域的知识管理的确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曾有学者提出这种趋势形成的原因是国内外教育界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实践,认为培养知识管理人才是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需要,知识管理课程涉及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因此知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于硕士、博士高层次人才。笔者的实际调研结果也证明了我国情报学从文

献信息世界走向知识内容世界的发展趋势,是目前情报学研究中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论文选题中,竞争情报的研究早于知识管理的研究,参数值I平均保持在9.7%,反映出竞争情报是情报学硕士论文选题的热点。但是,由于竞争情报学历教育在我国并不普及,正式开展竞争情报学的单位不多且主要是集中在大城市的重点院校,很多都没有固定的教材且师资力量有限,所以目前的研究都仅是停留在竞争情报的概念、基本内容、发展状况和情报搜集方法的介绍上。由此笔者推测,在竞争情报的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和成熟之前,竞争情报研究可能会不够稳定,出现震荡发展的趋势。

4.2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的研究

电子商务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整个商务(买卖)过程中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电子政务是政府部门通过以互联网为主要标志的信息通信技术在政府事务中的应用,改变政府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等方面的水平能得到全面的提高,创造出更优秀的政府。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从事经营的基本方式,也改变了国家管理机构的职能手段,电子政务的发展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电子商务的发展为电子政务的向前推进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支撑,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如图4所示,电子商务的参数值I在5%和13%之间振荡。这说明作为信息科学的电子商务是当前情报学论文选题的热点之一。但是,作为一种新生事务的电子商务,其发展变化深受网络信息技术的影响,新技术的出现必然刺激电子商务的研究和发展,而网络信息技术的更新交替迅速,电子商务的研究必然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受制于信息网络基础水平,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但是笔者认为,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更加安全、符合人性化需求的商务形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受到日益的关注。如何实现电子商务中的价值增值,可能会成为电子商务研究中最受关注的问题,未来的情报学研究者可以围绕这个中心议题展开相关研究,电子商务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和全面。

如图4所示,论文选题中对电子政务的研究起步较晚,参数值I保持在3.5%,基本处于较低的研究水平。中央门户网站的开通和“十一五”计划的影响,政策面的积极因素在一定程度刺激了电子政务研究的发展,但是笔者认为这种趋势难以持续和保持。这是因为电子政务是多学科融合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征,且我国的电子政务研究偏重于理论层面,应用研究少,基本上是边实践边研究的路线,基于这些原因,短时间内,电子政务的研究仍将不会成为情报学研究的重点问题。

4.3信息检索与信息服务研究

信息服务是信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信息管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领域,是用不同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的一项活动。信息检索是情报学的核心领域,是一种有目的的信息存取活动。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不断丰富更新着信息服务的内涵和外延,但在浩瀚纷繁的信息资源中如何寻找到有用的信息,也成为了信息使用者最大的难题,信息检索就是为了有效的解决用户在信息需求中所遇到的困难,从而达到提高信息服务效率,提升信息服务质量的目的。

如图5所示,信息服务的参数值I平均保持在6.4%。这也说明目前信息服务研究还不是情报学论文选题的热点问题。但是笔者认为作为情报学研究的归宿性问题,随着信息资源网络的发展和基于网络的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推进以及信息服务到信息集成服务概念的演变,情报学研究中必将更多的关注于信息服务的研究。

如图5所示,信息检索的研究道路呈现出很多波折,参数值I平均保持在6.1%,图中折线显示出其总体趋势是向上发展的,只是这种趋势显现的较为缓慢。笔者分析这主要是因为信息检索课题一般都比较复杂,完成课题花费的时间和投入的精力较多,需要人财物力多方面的配合,技术要求也比较高,作为硕士阶段的研究完成有一定的难度。但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数字信息呈爆炸性增长,出现了许多富有挑战性的信息检索课题,很多导师的课题和实践研究都是围绕这个领域展开的,因此笔者认为信息检索研究仍将处于不断探索、逐步向前发展的领域,今后情报学的研究势必会更多的关注到这个领域的发展。

4.4数字图书馆与数据挖掘研究

数字图书馆是情报学研究的新兴领域,其实质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数据挖掘是通过对数据库中大量数据的分析,发现数据中存在的关系和规则,从而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知识。

种类繁多的各类数据库是构成数字图书馆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研究数字图书馆的同时研究者逐渐关注到大量集成数据信息资源背后所蕴含的潜在价值,互联网的普及推动了数字图书馆的应用,同时也为数据挖掘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资源空间。

如图6所示,数字图书馆研究基本呈现出一种V字形趋势,发展历程经历过高潮也遭遇过低谷,参数值I平均保持在8.12%,这说明数字图书馆是情报学的热点研究领域。作为更加有效的收集和使用知识的途径,以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关注。笔者认为这种高度的研究兴趣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还将继续保持,这是由于拥有图书馆学知识同时又拥有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新技术人才是数字图书馆的灵魂,在实际应用领域中受到普遍的欢迎,由此,硕士培养阶段对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必将给予更多的关注。

我国情报学硕士教育对数据挖掘的研究起步较晚,自2004年起,其参数值I平均保持在4.4%,处于较低发展水平。近些年来数据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拥有的数据量急剧增加,为数据挖掘的应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但笔者认为这种研究力度薄弱的状况可能会日益凸现,这主要源于情报学自身并不是单纯的技术性科学,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其发展必将受到具体技术水平的限制,因此在某些程度上制约数据挖掘的研究。

4.5基础理论方向的研究

情报学基础理论研究是推动情报学向前发展的基石,其中包括情报学自身理论建设问题和相关学科理论的可用性问题。本文调研的论文选题都是情报学自身理论建设问题。

如图7所示,涉及理论研究领域的论文数量与当年论文总量之比平均保持在6.1%、5.8%、5.3%。平均保持在5.7%,研究力度有限。和本文关于学位论文选题方向上的统计结果一致,基础理论研究不是情报学学位论文研究的关注点。

曾有很多学者指出,一味追求应用技术领域的发展而忽视情报学自身理论的研究会使学科发展缺乏原动力,阻碍情报学的发展进程。就笔者调研数据来看,这种情况在目前的情报学硕士教育中是普遍存在的基本事实,且短时期内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这主要是由于对理论研究的投资需求大,时间也比较长,而现实情况是为了出成绩,尽早得到回报,大家都不愿在理论研究上有太多的投入。因此,似乎情报学的理论研究仍将处于这种尴尬的研究境地。

调查研究论文第4篇

>> 我国高校数字学位论文资源开放获取现状研究 我国图书馆参与学术信息资源开放获取的调查研究 我国高校学位服系统设计研究 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调查研究 我国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调查研究 对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现状的调查研究 对我国高校大学生余暇体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对影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因素的调查研究 我国高校图书馆微博服务现状调查研究 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生存现状调查研究 我国高校师德现状调查研究及启示 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调查研究 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我国高校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我国高校俄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调查研究 我国部分田径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特征研究 我国档案学硕博学位论文研究热点透视 我国网球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分析 基于学位论文统计的我国竞争情报研究现状分析 从博硕学位论文看我国少数民族档案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位论文提交系统[EB/OL].[2012-10-26]..

[8]香港科技大学机构知识库[EB/OL].[2013-04-18]..

[16]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EB/OL].[2012-12-15].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sa3q5G/webmge?mode=basic.

[17]倪富玲.开放获取环境中的“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J].中国校外教育,2012,(6):26.

[18]袁晓川.学位论文开放存取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9.

[19]于新国.我国高校数字学位论文资源开放获取现状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6):27.

[20]逢甲大學電子學位論文系統[EB/OL].[2012-12-29].http://ethesys.lib.fcu.edu.tw/web_root/index.htm.

[21]嘉南药理科技大学学位论文全文系统[EB/OL].[2012-12-12].http://ethesys.chna.edu.tw/ETD-db/ETD-search

-c/search.

[22]国立中正大学学位论文系统[EB/OL].[2012-12-12].http://140.123.21.164/ETD-db/ETD-search-c/search.

[23]让知识共享简便易行[EB/OL].[2013-01-12].http:///n1/jcrb895/ca473831.htm.

[24]香港大学投千万建“全民共享”学术库[EB/OL].[2013-01-18].http:///gao_xiao_zi_xun_1091/2010

0608/t20100608_483536.shtml.

[25]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簡介[EB/OL].[2013-01-15].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

调查研究论文第5篇

同志在延安时就说过:“在全党推行调查研究的计划,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改造我们的学习》)同志在中央党校的讲话《谈谈调查研究》中也深刻地指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企业工会干部深入广大职工群众,调查研究,体察民情,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可以随时掌握职工群众的思想情绪,及时发现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使我们开展的各项具体工作,都真正代表群众的利益,反映群众的愿望,真正体现“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的党的基本工作方法。只有经常深入职工群众调查研究,与职工群众同甘共苦,休戚与共,才能造就一支深受职工信赖、热爱工运事业的企业工会干部队伍,才能充分发挥好企业工会在服务职工、构建和谐企业中的桥梁作用。

二、企业工会干部调查研究工作的主要特点

担任不同职务的干部,其调查研究工作具有不同的要求,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对于企业工会干部,就总体而言,其调查研究工作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实践性。

企业工会的大量工作,是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地、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上级各项方针、政策和指示。企业工会干部调查研究,是在贯彻执行上级既定的方针政策过程中的调查研究,是为了解决企业工会工作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虽然,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也需要从企业和职工群众的实际出发制定出一些具体的工作措施和办法,但这都是为贯彻落实上级规定的总方针、总政策服务的。因此,企业工会干部开展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克服坐在屋子里看材料、听汇报,或者下去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工作作风,而要深入职工群众,深入班组,深入到企业生产运营的第一线去发现问题,获得真知。在广大职工群众的生动实践中吸取营养,找到解决各种问题,推动改革开放与企业和谐发展的“钥匙”和答案。

2、预见性。

企业工会干部的调查研究,不能只限于对表面的、眼前的问题的探讨,而应当着眼于对潜在的、长远的、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的研究,即应具有前瞻性或预见性。没有预见就没有决策,没有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讨,就难以理清具体工作思路。企业工会干部不仅要对贯彻落实上级指示会遇到些什么问题,应采取什么对策做到心中有数,还应当对上级的这些指示在本企业与职工群众中贯彻落实以后,会出现些什么新的问题和情况也能够成竹在胸。这就要求企业工会干部,在调查研究中力求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悉心研究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把其中带普遍性、方向性的东西提炼出来,引出政策思想,制定可行措施,并通过具体而有力的工作解决问题,兴利除弊。

3、典型性。

在企业工会实践工作的范围内,需要调查研究的课题错综纷纭,企业工会干部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把注意力集中于那些具有示范、引导和鼓舞作用的典型调查上来。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是我们党传统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在今天企业的工会工作中仍然适用。因此,发现识别和精心培育先进典型,从先进典型中总结经验,推动面上工作,是企业工会干部的一项重要任务。注重对具有典型意义的课题调查研究,还有助于企业工会干部从个别事物的特殊本质中认识事物的普遍性质,从典型中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和经验,深化认识,引出结论,为促进企业工会提升总体工作水平、不断创新提供思路和经验。

三、企业工会干部提高调查研究素养的基本要求

1、.要加强对马列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

当前特别要重视学习党的十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党中央有关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并以此学会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与分析问题,做到在实际工作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自觉为深化改革开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2、坚持和发扬实事求是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企业工会干部对上级方针、政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原则,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绝不允许打折扣和走样;但对其具体规定,则要善于结合本企业与广大职工群众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贯彻落实,反对脱离实际、不负责任地照抄、照转。只有树立实事求是的作风,认真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把党的路线、方针和上级的有关指示,卓有成效地贯彻到自己所在企业工会的每一项实际工作中去。

3、要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现代经济管理与社会管理知识,丰富思想,开阔视野。

一个企业的工会干部,要同与本企业发展相关的社会、经济的许多方面打交道。只有熟悉和了解这些方面的情况和知识,才能驾轻就熟,顺利开展工作。因此,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和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知识的修养,是提高调查研究素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否则,以己昏昏,不会使人昭昭。要努力学习掌握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与社会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宝库,提高分析和解决企业工会工作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4、掌握和运用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加强基本功训练。

调查研究论文第6篇

在晚清发起的兴农运动中,人们在充分地认识引进国外优良畜种以提高畜牧生产能力的同时,牧草在发展畜牧业中的作用也被有识之士给以高度重视,因而在引进国外优良畜禽品种的同时,也伴随着国外优良牧草种子的引进,一些学者还从发展畜牧业的角度对草原和草地进行调查研究,对牧草进行栽培、选育、贮藏试验,从而揭开了中国近代牧草科技发展的序幕,本文现对中国近代牧草方面科研活动作一综述。

一、近代对中国草原草地的调查研究

中国近代对草原草地的调查研究始自1840年前后。那时的调查活动主要从植物学,而不是从饲料学的角度来进行考察的。起初,一些欧洲人对中国北方的植被进行研究、调查,清末英美两国的植物学者对中国西南和的植物研究尤其着力(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近代畜牧兽医史料集》,农业出版社,1992年,第333—334页。)。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东北后,为了更好地利用东北的草地发展畜牧业,对东北和内蒙古进行了广泛详细的有关草地植物资源的综合调查(注:富象乾:《中国饲用植物研究史》,《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中国学者对草原和饲料科学的研究始自本世纪二十年代,不过早期主要是从植物学的角度进行调查研究,其中涉及到草原和牧草方面的调查研究。三十年代后,有关北方草原和南方草坡的调查工作才陆续展开。

(一)晚清时欧洲人对中国草地的研究

1830年,俄籍德国人Bunge受帝俄派遣率团到内蒙古、华北等地采集植物标本。同时俄国人科罗廖夫(1830,1841)、库托佐罗夫(1830—1841)、格瑞斯基(1840)、让佐夫(1840)等亦在内蒙古地区采集植物,编成《贝加尔—达乌里植物区系》一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人海德尔研究了蒙古和中国西南地区的植物,并在1930年发表了《中国植物地理和亲缘》一文。美国人威尔逊在1899年至1911年,对华中、四川、东部植物作过考察和研究,并有专著发表;英国人瓦特1911年以后对东部和云南西北部植物作了研究,并发表了许多论文;美国人诺克于20年代在云南设工作站,对云南西北部、东部、甘肃南部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20—40年代英美学者十余人在云、川、藏等地研究当地的植物,均有。搜集中国牧草资源的则以美国人为主,迈耶尔1905—1918年在新疆、蒙古、东北、华北、华中等地广泛搜集农作物、园艺作物和牧草种质资源。专门搜集牧草种质资源的有汉松(1899)、皮蓬(1911)、斯蒂芬和墨密兰(1934)(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近代畜牧兽医史集料》,第333—334页。)。

(二)清末至民国日本人对东北地区的草原调查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东北,开始其征服中国的美梦。征服东北是日本征服中国的庞大计划中的第一步,对东北资源的调查自然受到侵略者的高度重视。1907年,日本在东北成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该机构的活动涉及东北草原的调查与研究,公开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报告。计有1915年满洲产业部务农课的《满蒙牧草植物调查》;1916年矢部吉祯的《东蒙古的牧草和杂草》;1927年小佐井元吉的《满洲的牧草》;1934年佐滕润平的《东乌珠穆沁植物调查报告》;1937年三浦密成的《察绥植物目录》;1940年兴农部畜产司马政局的《满洲的野生牧草及毒草》;1939—1940年,大陆科学院斋滕道雄等的《满洲产野草的饲料科学研究》,内容涉及74种饲用植物的适口性、化学成分、开花期、产量等性状;1941年,斋滕等人又对树叶进行分析,发表《满洲产树叶的饲料学研究》一文,内容涉及22种树叶的适口性、化学成分及单宁的含量;1943年,北满经济调查所发表《兴安北省牧野调查报告》以及《兴安北省三河地区的畜产及牧野》一文;1942年三木茂、川濑勇发表了《北支那牧草资源调查报告》;1943年,满铁北支经济调查所发表《蒙疆牧野调查报告》(注:富象乾:《中国饲用植物研究史》,《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所有这些报告,都是从实地调查中所得,这些有关东北的草地及牧草资源调查工作,直接为其掠夺东北地区的资源服务。然而,不可否认,这些调查也使我们对东北的牧草及草地资源有了比较深入而详细的了解。

(三)民国时期中国学者对草原的调查与研究

民国时期中国学者对草原的调查始于20年代,开始主要从植物考察的角度,后来开发西北的呼声高涨,掀起了考察西北的热潮,牧草也被视为一种宝贵资源,因而对西北草原的调查给予足够的关注。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向西南方向溃退,一些学者又开始对南方的草山草坡进行调查研究。

1.民国早期的植物学研究

20年代,钱崇澍研究了黄山的植被;胡先研究了南方的森林。30年代,焦启元、耿以礼研究了江苏、内蒙古的禾本科植物种类及其分布;樊庆生、王启元、郝景盛分别研究了安徽九华山、内蒙古南部和青海湖周围的植被;孔宪武、陈怀封分别研究了兰州、燕山、长白山等地的植被(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近代畜牧兽医史料集》,第333—334页。)。

2.西北草原草地的研究

西北人稀地广,除矿产资源丰富外,草地资源是一大优势,畜牧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畜牧业潜力十分大。1932年,开发西北之声一度高涨,由于矿产资源开发手段有限,只能任其埋于地下,作为潜在资源,而草地资源则易于利用,因此在当时的形势下,许多学者对西北草地进行了考察研究。

1938年前后,孔宪武在辛树帜教授的授意下,研究了渭河流域的杂草,以供研究农业者参考。该研究对渭河流域的杂草植物学特征,以及作为牧草的性能作了详细的考察和分析(注:孔宪武:《陕西渭河流域之杂草》,《西北农林》,1938年第3期。)。

1938年,沙凤苞在《陕西畜牧初步调查》一文中指出,西北地区牛羊矮小瘦弱的原因之一是牧草质量不佳,他认为应该减少耕地面积以栽培牧草,并推荐紫花苜蓿和雄刈草为最佳草类,这两种草类一来可用作饲料,二来可以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一举多得。此外还宜引进国外牧草,进行栽培试验并推广种植(注:沙凤苞:《陕西畜牧初步调查》,《西北农林》,1938年第3期。)。沙凤苞有关西北地区畜牧调查一文中关于牧草的论述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是他认为要充分认识到草地和耕地具有同样重要性,盲目减少草地扩大耕地不仅不能受益,反而会因此受到惩罚,这一点我们曾经有过很多教训;二是在栽培牧草之时要充分注意水土保持,因为土地干旱,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如不考虑水土保持问题,当草地被家畜食后,极易使地表,造成水土流失,形成恶性循环。

1942年,顾谦吉对西北草原进行考察调查以后,根据自然条件及植被类型将西北草原分为七大草区,它们分别是蒙古草区、祁连山草区、青海环海区、柴达木区、巴颜喀拉山区、玉树区、陇南及西倾山区。顾氏对每一区的草类特征都作了详细的描述(注:顾谦吉:《西北畜牧调查报告之设计》,《西北农林》季刊第2卷第1期,西北专号(一),1942年3月。)。

1943年,美籍畜牧顾问,草原专家蒋森来中国,对宁夏的草原进行考察。宁夏地区由于冬末春初饲料缺乏,家畜因之大量死亡。他认为要改变这一局面,除了在入冬前减少牧畜存栏量,使家畜的饲料需求和饲料供给达到平衡外,还需栽培牧草制成干制牧草,以备饲料缺乏之需(注:蒋森:《宁夏畜产考察报告》,《畜牧兽医月刊》1945年5卷3、4期合刊。)。

1944年,许康祖在《西北羊毛研究》一文中指出,西北地区绵羊大多天然放牧,由于草场质量不佳,春秋之季尚可,入冬以后多营养不良,羊群终日游牧而不得一饱。因此他建议把改良草场作为发展畜牧业最为关键的措施(注:许康祖:《西北羊毛事业》,转引自郭文韬、曹隆恭主编:《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年,第489页。)。

1944年,耿以礼、耿伯介父子考察了甘肃、青海一带的草地情况,对甘肃、青海草地类型,草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以及草地改良办法作了较全面的研究。耿氏指出:(1)甘、青一带山坡草地辽阔,但牧草质量欠佳,亦无占优势之草种,系放牧过度所致;(2)平原草地面积有限,优势之草类亦显著;(3)青海湖之平原牧草,要优于拉卜楞甘坪寺之平原牧草,而甘坪寺之平原牧草,又较优于三果乎之平原牧草;(4)在牧草改良过程中,宜首先铲除毒草。毒草有醉马草和极恶草两种。铲除毒草后,以狼尾草替代青海湖“芨芨草”,用鹅冠草替代羽毛属植物群落,用粗穗野麦替代“醉马草”,用豆科植物苜蓿与芫香草替代豆科植物之“极恶草”(注:耿以礼:《甘青牧草考察简要报告》,《中央畜牧兽医汇报》,3卷1期,1945年1月。)。这些考察与研究,对于甘、青一带的草原资源的了解以及草地的改良都具有指导意义。

1945年,何景教授对祁连山一带的草场情况也进行了考察研究,写成《祁连山之牧场草原》一文(注:富象乾:《中国饲用植物研究史》,《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

3.南方草山草坡调查研究

对南方草山草坡的调查,主要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进行的。因为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使得大批学者退至西南地区,由此西南一带的草山草坡成为草地工作者的主要考察对象。

1942—1943年,畜牧草原工作者对广西的野生及栽培牧草进行较全面的调查。结论认为:广西牧草以禾本科牧草为最多,次为莎草科等,在草地建设中,对一些有毒或与畜病有关的植物应特别加以注意(注:《广西牧草调查研究》;《中央畜牧兽医汇报》,3卷1期,1945年。)。

1944年,美籍学者蒋森赴西康考察,对西康的主要草地类型、植被群落情况作了较详细地分类归纳。他指出西康草地虽然优良,但是载畜量也十分大,属充分利用的草地,如果进行深度放牧,草场退化则立等可见。因此建议在开发过程中,要适时对草场进行改良,以使之能持续利用(注:蒋森著,汤逸人译:《西康畜牧考察报告》,《畜牧兽医月刊》,5卷7—8期合刊,1945年8月。)。

4.草地草原改良与利用研究

有关草地的改良和利用研究,直接关系到畜牧生产的效益,一些草地工作者对此多有涉及,而其中着力最多者是叶培忠和王栋教授。

1944年,王栋对粗劣草地的利用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中国许多草地的粗劣现状,大多是由于人为管理粗放所致,牧草生长任其自然,致使草地质量低劣,生长缓慢。因此,他认为粗劣草地是可以改良的,并分别针对干燥砂质草地、潮湿黏质草地、酸性草地、碱性草地、劣质草地提出改进措施。在改良过程中,他还建议应先将草地分成若干小区,使用不同的改进方法,择其收效快而大的进行推广,这样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注:王栋:《粗劣草地之改进》,《畜牧兽医月刊》,4卷6—7期,1944年7月。)。关于西北的牧草,王栋不仅作过专门研究,他还提出了西北草地产权归属问题,认为可通过利益激励机制的作用,使草地利用趋于良性循环,这些工作对于合理地利用西北天然草场,发展畜牧业具有积极意义(注:王栋:《西北牧区之草原问题》,《畜牧兽医月刊》,6卷8—9期,1947年。)。

抗日战争期间,叶培忠在甘肃天水水土保持站工作,他从水土保持与发展畜牧两个方面对西北牧草改良问题进行了研究。叶氏说:“多数人认为举凡不耕种之土地即为荒地,均可移民垦植,于是有木伐之,有草犁之,改种五谷。”他指出这一观点十分有害,因为林木有其特殊之价值,牧草为牲畜饲料,其价值不亚于农作物。西北素为牲畜繁盛地区,但数千年来,只知索取,不知保护,过度放牧,可食之草皆食之殆尽。西北气候寒冷,燃料缺乏,草木往往被连根挖掘而作为燃料烧掉,造成水土流失,旱则赤地千里,涝则田舍漂没。叶培忠是较早把发展畜牧与水土保持结合起来的学者,他较早地提出了在不宜农的地区种草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他还建议西北地区牧草种植应将饲料价值和保持水土价值兼顾,对一些不宜农的地区,应退耕还牧(注:叶培忠:《改进西北牧草之途径》(抽印本),由北京农大动物学院胡兴宗教授提供。)。

近代中国学者对草地草原的调查研究,使人们对草原和草地有了新的了解,使人们认识到,草原和草地也是一种资源,合理地利用草原草地其意义不在种植农作物之下。当然,尽管许多学者指出草地草原改良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旧中国政治腐败,致使草原草地的改良仅仅停留在考察和研究阶段,改良与合理利用的工作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以大力开展。

二、中国近代牧草的引进

1875年,比利时传教士马修德将红车轴草由其本土引入湖北省巴东县与建始县交界的细沙河天主教教堂附近种植,作为养马饲草,有“洋马草”之称,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牧草引进行为。其后,该牧草逐渐传播,至今遍及鄂西山区(注:富象乾:《中国饲用植物研究史》,《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但是,这一引进活动仅仅是一孤立的行为,没有造成反响和产生示范效应。

1897年,《农学报》在上海创刊,该报先后发表了《紫云英栽培法》、《苜蓿说》、《谈栽培苜蓿之有利》、《间作豆科绿肥之利益》、《论种苜蓿之利》等文章,率先提倡种植牧草,并阐述栽培牧草之意义。《农学报》创办人罗振玉更是亲自撰文,呼吁引进优良牧草,他认为应“讲求牧草,移植欧美良品牧草”(注:罗振玉:《论农事移植改良(下)》,《农学报》卷95,1899年。)。由此,国外优良牧草陆续被有识之士引入中国。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8月,奉天农事试验场试种从国外引进的牧草达37种之多(注:《奉天全省农事试验场报告》,转引自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

日本人进入东北以后,也曾引进牧草在东北地区进行栽培试验。1908年,日本人大岛义昌在任关东都督之际,将苜蓿引到大连民政署广场附近种植(注:富象乾:《中国饲用植物研究史》,《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1914年,“满铁”公主岭农事试验场引入苜蓿,后来在铁岭、辽阳、郑家屯等地进行栽培试验。1922—1923年间,东北地区引进红车轴草、白甜车轴草、杂三叶、白车轴、长叶草、燕麦草、牛选草、禾萱草等,分别在铁岭、公主岭、辽阳、大连、爱河等地作引种观察试验。1927—1928年,又在上述地区引种猫尾草、小麦草等进行栽培试验(注:吴青年:《新引进两种牧草介绍》,《农业技术通讯》,1950年,第5期;《东北优良牧草介绍》,《农业技术通讯》,1950年第7—9期。)。

30年代,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央林业实验所,从美国引进100多份豆科和禾本科牧草种子,主要有紫苜蓿、红车轴草、杂车轴草、绛车轴草、百脉根、胡枝子、各种野豌豆、多花黑麦草、多年生黑麦草和苏丹草,在南京进行引种试验。1933—1939年,新疆省从苏联引进猫尾草、红车轴草、紫苜蓿等,分别在乌鲁木齐南山种羊场、伊犁、塔城及布尔津阿留滩地区试种(注:富象乾:《中国饲用植物研究史》,《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82年1期。)。1940年,成都华西大学丁克生等曾在云南试种从缅甸引进的象草。1941年,程绍迥托赴缅甸考察的邹秉文引进象草、天竺草、洛直草、锡兰草等(注:程绍迥、周泰冲:《象草——种新引进之青饲料之研究》,《中央畜牧兽医汇报》3卷3—4期,1945年。)。1944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来中国访问,在兰州将92种抗旱性能较强的牧草种子交给当时甘肃省建设厅长张心一(注:莫容:《白兰瓜是怎样落户我国》,《北京晚报》,1985年10月3日。)。1946年,联合国救济总署援助中国21个品种的牧草种子,总重量达15吨,分配给全国的78个农业试验站、畜牧试验场(站)和教育机构,供栽培试验之用。具体情况如下:

(1)品种名称及其重量

白花草木樨1000磅二年生苜蓿1984磅

白花三叶草3000磅Alsike三叶草1000磅

野牛草1000磅加拿大早熟禾900磅

Bue三叶草900磅猫尾草660磅

画眉草2000磅一年生黑麦草2000磅

豆1900磅红花三叶草900磅

冰草990磅鸭茅1980磅

雀稗2000磅Grimma苜蓿2000磅

倒伏狐茅1000磅小糠草1000磅

雀麦草1000磅共计29304磅

(2)分配机构此次分配机构包括当时各个综合性大学、各农事试验场、各农业推广站等八十余个单位。

同年,联合国救济总署饲草专家,加拿大籍的Mecokey教授(加拿大Guelph大学)从美国和加拿大向中国引进食用作物、纤维作物、水土保持作物改良品种共194个品种(1561袋,每袋2磅),于1947年分配给20个不同的生态试验区进行小区试验(注:胡兴宗:《1949年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几年的饲草研究工作资料》(未刊稿)。)。1948年,中央农业实验所从美国FAO(粮农组织Washington办事处)处引进饲草作物种子62个品种,分别分配给一些大学以及农事试验机构进行栽培试验,具体机构如下: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中央畜牧实验所、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工作站、西北山丹培黎学校、四川大学农学院、贵州农业改进所、云南农业改进所、广西大学农学院、岭南大学农学院、青海省建设厅等(注:胡兴宗:《1949年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几年的饲草研究工作资料》(未刊稿)。)。在本世纪上半叶,优良牧草的引进工作在断断续续地进行,但是由于政局动荡,政府腐败,不可能真正重视这一工作,引进以后处于一种有试验而无结果的状态,许多工作仅仅停留在试验栽培阶段,大规模的栽培推广工作并未进行,所产生的效果因此十分有限。

三、近代牧草的栽培、育种及贮藏研究

(一)近代牧草栽培试验研究

近代牧草栽培试验研究,着力较多的是时期东北地区的牧草栽培试验,这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掠夺政策十分契合。此外就是西北农学院的王栋教授。

日伪在东北地区牧草栽培试验涉及面十分广泛,栽培牧草种类有猫尾草、红车轴草、苜蓿、禾萱草、白甜车轴、杂三叶、白车轴、大叶红车轴、长叶草、小麦草、狐尾草、牛选草、燕麦草等。栽培试验内容包括生长发育、饲草品质、干草产量、各类牧草在各地的适应性等。试验结果为:苜蓿、禾萱草、白甜车轴、小麦草、狐尾草、牛选草、燕麦草等在公主岭、铁岭、辽阳、爱河、大连等地生长良好,而猫尾草、红车轴、白车轴除在公主岭因气候寒冷不适应外,其它各地栽培试验均生长良好(注:吴青年:《新引进的两种牧草介绍》,《农业技术通讯》,1950年第5期;《东北优良牧草介绍》,《农业技术通讯》,1950年第7—12期。)。

1941—1942年,程绍迥、周泰冲等在农林部渔牧司作象草栽培试验,试验项目包括:经过长途运输之成活率;在荒山上生长情况;六月及八月份使用分根繁殖情况;在六月使用切插法繁殖之结果;各种土壤对生长之影响;气候对生长之影响等(注:程绍迥、周泰冲:《象草——种新引进之青饲草之研究》,《中央畜牧兽医汇报》3卷3—4期,1945年。)。

1942年,张仲葛等在广西第四区农场进行牧草引种栽培试验。试验材料选用国内外优良牧草,计有苜蓿、红顶草、猫尾草、州蓝草、果园草、马唐草、狗尾草、野稗草等。试验结果表明:以狗尾草发芽率最高,可达73%,发芽整齐,生长情况良好;以狗尾草和紫苜蓿发芽速度最快,平均分别为3.6日和3.7日,次为白花苜蓿,所需时日为4.6日;红顶草最慢,为6.3日。通过这一试验,得出的结论是豆科牧草以紫花苜蓿最优,禾本科则以当地野生狗尾草性能优良,不亚于一些引进的西洋牧草(注:张仲葛、刘应周等:《牧草引种试验》,《畜牧兽医月刊》,2卷9期,1942年5月。),本试验结果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1942—1948年,任教于陕西西北农学院的王栋教授,长期从事牧草的栽培试验。他的主要试验内容有:(1)牧草幼苗时期根茎生长之比较,样本有苜蓿、野豌豆、红三叶、白花草木樨、黑麦草、燕麦、鹅冠草等,试验结果为牧草幼苗期根的发育较早较快,而茎的发育则较迟较缓。(2)牧草种子室内及田间发芽试验之比较研究。(3)苜蓿种子发芽试验,使用材料包括一年、二年和三年种子。从发芽率来看,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二年种子比一年要高;从发芽速度来看,田间试验时二年种子远比一年种子发芽快,三年种子则与二年种子发芽速度相若,室内则二年以上种子比一年种子稍慢;(4)苜蓿植株增长速度观察,结果为苜蓿植株在幼苗期增长较慢,在发育期则增长较快;花后由于养分供应种子发育,成熟期株高增长较缓,种子成熟后增长又快,但纤维老化。因此王栋建议,收割期宜在盛花期。此时牧草产量高营养最丰富。(5)牧草茎叶花实各部比例统计,样本为苜蓿、苕子和野豌豆。结果发现,牧草愈老,茎之营养成分愈减;此外还受气候影响,天旱则茎叶发育差,雨水充沛则牧草生长旺盛。(6)苜蓿收割次数与产量之关系,结果为春播苜蓿当年产量以每隔六个星期收割一次为最高;每二个星期收割一次,则连割两次后,死亡较多;每四个星期收割一次,也影响其生长,产量较低;每八个星期收割一次,虽不影响生长发育,但比每六个星期收割一次产量要低。(7)苜蓿收割次数对次年产量之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上年每六个星期收割一次则次年产量最高,上年每八个星期收割一次者,次年产量次之,上年每四个星期收割一次者,次年产量再次之,最次之产量则为上年每二个星期收割一次者。(8)苜蓿按株高收割与产量之关系,盛花期收割产量最高,次为株高16英寸,以下按株高12英寸、8英寸、4英寸、2英寸收割者,产量依次递减。(9)苜蓿历年产量之比较。苜蓿播种后,第二年产量最高,第三至四年逐渐降低,至第五年则降低最多。(10)苜蓿各月份产量之比较。经过三年的连续试验,发现以四月份产量为最高,约占全年的1/3,次5月、次9月,夏季则产量较低,十月至翌年二月则停止生长(注:王栋:《牧草栽培及保藏之初年研究》,《畜牧兽医月刊》,5卷1—6期,1945年;王栋、卢德仁:《第二年牧草栽培试验报告》,《畜牧兽医月刊》,6卷1—2期,1946年;王栋:《六年牧草栽培与保藏试验之简要报告》,《畜牧兽医月刊》,6卷5—7期,1947年。)。王栋有关牧草栽培方面的一系列试验,多为国内首次,其中许多结论,成为今天牧草栽培工作的科学依据。特别是通过科学试验论证了一个古老的牧草何时收割营养价值最高的问题。17世纪无名氏《法天新意》一书中已有:“豆有花,犁翻豆种入地,胜如用粪,麦苗易茂”(注:明·佚名:《法天新意》,转引自闵宗殿《中国农史系年要录》,农业出版社,1989年,第177页。)的记载,但这一结论,大约是凭直觉观察得来的。王栋用科学比较试验的方法,认为牧草收割期应在盛花期中,此时营养价值最高,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了盛花期掩青的正确作法。在今天的牧草种植过程中,依然遵循着盛花期收割的原则。

(二)牧草育种及选育研究

近代牧草的选育工作未能全面展开,仅甘肃天水水土保持站的叶培忠从事此项研究,并选育出新的品种类型。在杂交育种中,育成叶氏狼尾草;而在选育方面,培育的天水二年生白花草木樨具有良好的栽培性能。

1.叶氏狼尾草的育成

野生植物在自然界与相近的植物常常杂交产生一些新的品种,这就是自然界的远缘杂交现象。但是这种自然杂交由于缺乏必要的人工干预、培育,产生的新品种类型多无较强的生存能力而自然淘汰,自然杂交费时多而成功者不多。叶培忠在天水水土保持站工作时,通过选择适合于该地的优良品种,通过控制其繁殖的方式,以期培育出理想牧草品种。该试验从1944年开始,用甘肃地区的@①草、狼尾草、徽县狼尾草进行杂交,@①草、狼尾草、徽县狼尾草三种植物的生长发育期大致同步,而@①草开花时,雌蕊先放,雄蕊吐粉较迟,于是叶培忠将@①草雄蕊剪掉,以狼尾草及徽县狼尾草之花粉,涂于@①草柱头上,结实情形良好。第二年(1945年)采得种子,是为杂交的一代种子,将种子播种后,得一代杂交幼苗三株,各与母本大致相似而稍异,生长健壮,并都开花结实。这是近代通过远缘杂交方式育成的唯一牧草品种——叶氏狼尾草(注:叶培忠:《改进西北牧草之途径》(抽印本)承北京农业大学胡兴宗教授提供。)。

2.牧草选育

1942—1949年,叶培忠在甘肃天水水土保持站进行牧草杂交的同时,还从事牧草的选育工作,曾选育出天水二年生白花草木樨,十分适合于西北地区种植,与农作物轮作,既可肥田,亦可保持水土,又可作为饲草,更可作为农家炊用柴草,民众十分欢迎,被广泛推广,不仅甘肃种植,还推广至周围省份,种植面积一度达100万亩,直至80年代还长种不衰,被当地居民称作“宝贝草”(注:金陵大学南京校友会编:《金陵大学建校百周年纪念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70页。)

(三)近代牧草的贮藏研究

由于牧草的生长受季节限制,也就不能全年均衡供给家畜的需要,而在牧草收获的季节,大量牧草如不马上利用,就容易腐烂变质,造成浪费。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使收获季节的多余牧草能在不收获的季节如冬季得到利用,是摆在畜牧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对此西北农学院王栋从牧草青贮和牧草干制两个方面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1.牧草的青贮

青贮是通过贮藏以保持牧草青绿的特征的贮藏方法。此研究自1943—1946年在陕西武功共进行了四次。方法是择地势高燥处,挖掘土窖,深宽各6英尺,长约20英尺。如地下水位过高,则深度稍减。所用材料是苜蓿和玉米的青绿的植株,其比例为1∶3,即三成玉米植株配一成苜蓿。窖底先铺一层麦秸杆,厚约1—2英寸,然后二层玉米间铺一层苜蓿,铺毕,上盖2英寸麦杆,其上面再封以厚约1尺的细土,踏实密封,贮放三个月后开封,除接触土壁之部分稍有霉烂外,其它皆色味俱佳,大部分呈棕黄色,味芳香而略带酸味,用以饲喂家畜,家畜俱喜采食。这一试验结果表明,在地势干燥地方,牧草青贮不仅能使青绿饲料得以保存,还可以提高其适口性。在西北地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其法取材方便、制作简单、乡民皆可仿效。1947年,王栋等又在南京中央畜牧实验所重复此项试验,效果也很好(注:王栋:《牧草栽培及保藏之初步研究》,《畜牧兽医月刊》5卷1—2期,1945年;《六年来牧草栽培与保藏试验之简要报告》,《畜牧兽医月刊》7卷4—5期,1948年5月。)。

2.牧草干制研究

牧草干制是一种仅仅通过降低牧草水份即达到可较长时期保存牧草目的的贮藏措施。在牧草干制时,一般以牧草水份降至20%为目标,这时,既能保持牧草的大部分营养物质,同时又能使之长时期存放,不会霉烂。干制牧草的关键是如何降低水份,如果水份蒸发太快,则细胞易死亡,牧草原味保存较少;如果蒸发太慢,则暴露时间太长,养分损失太多。为此王栋教授在1943年夏秋之间从事干草调制试验,目的是确定水份蒸发的速度与环境的温度、湿度、风速、草质老嫩、草层厚薄的关系,以供调制干草时参考。试验用苜蓿作材料,试验结果表明:草质愈嫩水份蒸发愈快,气候晴热干燥水份蒸发较快,草层愈薄水份蒸发愈快,草料中水份含量愈高蒸发愈快,因此王栋建议,在调制干草时,需薄铺草层,多行翻转,如逢天气晴热干燥,则上午刈割,当日即可调制成功;若逢阴雨,则须数日方可蒸发至适宜程度(注:王栋:《牧草栽培及保藏之初步研究》,《畜牧兽医月刊》5卷5—6期,1945年。)。这一试验结果,对于畜牧生产具有指导价值。

3.其它研究工作

1946年5月,联合国救济署官员到达中国,与中国农林部官员左舜生部长、程绍迥博士会谈,会谈中救济署官员指出中国没有接触饲草作物,应立即开展此方面的研究。首先计划在广西省良丰饲草试验站、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兰州某一机构(未确定)饲草试验站等三处从事饲草研究。

1947年1月,加拿大人Meconkey教授)加拿大Guelph大学)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指派为农林部顾问,促使粮农组织与农林部从事饲草作物方面的合作,此时中央农业实验所的东北公主岭农业试验场和东北农学院开始饲草作物小区试验,后由于战事未能继续,在南京的总部则成立饲草作物组,由蒋彦士博士领导,开始以下研究项目:

1.发展并扩大中国不同地区饲草作物,以改良草地和草原,以及畜牧业区的冬季饲草问题。

2.发现并推广豆科绿肥植物,以增加作物区土壤肥力,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

3.发现优良水土保持植物,以便在水土保持试验站试验,并栽种于土壤被侵蚀的农业区。

4.在中国草原地区进行调查,并绘制草原分布图,以便表示主要的植物群落与土壤和气候的关系;收集草原植物、绿肥植物和水土保持植物在农业试验站试验,以确定当地的最佳饲草、绿肥和水土保持植物。

5.在中央农业实验所进行丘陵草地的改良试验,和沟式窖贮青贮饲料试验。

6.对抗战时引入中国的364个饲草和水土保持植物品种进行试验。

1947年1月起,中央农业实验所共进行了如下有关研究工作:

1.绘制了中国草原类别图1∶100万比例尺地图一幅。

2.200多个饲草品种的田间小区试验。

3.引入所有饲草作物品种分配给有关省份的农业试验站。

4.搜集饲草作物文献与报告,包括Meconkey的“最近欧洲草地管理的成就”,H·Richardson(1946),“GrasslandofsouthChina”等(注:胡兴宗:《1949年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几年的饲草研究工作资料》(未公开发表)。)

调查研究论文第7篇

“公正与效率”是人民法院的工作主题主题,这是多年来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在不断调查研究,总结审判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法治化的科学命题,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是对人民法院工作目标的高度概括,是对审判工作的理性认识,集中反映了审判工作的本质特征,完全符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担负着维护司法公正的最后“防线”。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所带来的各种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法院的审判工作日趋复杂。如何面对新形势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更好地实现“公正与效率”这一新世纪法院主题,这就需要我们进行调查研究。因此,调查研究是搞好审判工作的一个前提,是法院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近几年来,各级法院都把调查研究工作作为一项目标纳入重要日程,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不断探索搞好调查研究工作的新经验和新途径。笔者就在法院工作的亲身经历和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切身体会,认为搞好法院调查研究工作必须处理好五个关系: 一、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 调查研究工作在人民法院工作中虽区别于一线的审判工作,但它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硬性工作,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首先,调查研究工作可以提高干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以及文字综合等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干警业务素质,从而提高执法水平。其次,调查研究工作可以及时发现审判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办法,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促进审判工作的不断提高;第三,调查研究工作还可以提高审判工作的预见性和超前性。通过调查研究,对今后一个时期审判工作的重点及着力方向提出预测性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和可行性参考。因此说调查研究工作是一项“实”工作,必须作为一件“实事”来抓。 但是,调查研究工作也需要务“虚”。由于调查研究工作并非是一个或几个专职调研人员即能解决的问题,调查研究,调查的是审判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的是新方法、新思路、新对策、 新途径。因此,它需要熟知情况的审判一线全体人员的参与与配合。而当前由于审判工作任务较重,加之很多人对调查研究工作持有偏见,认为审判机关的工作重点是做好审判工作,调查研究工作是一项不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工作,是多余的,可有可无的,不乐于或不善于搞调查研究工作。因此,要搞好调查研究工作,必须从务虚入手,首先加大对调查研究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从思想这一根本上提高干警对调查研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通过采取必要的奖惩措施,纳入目标管理考核评比之中,这样虚实结合,才能使调研工作贯穿于审判工作的每一个方位,扎扎实实的开展起来。 二、处理好领导与群众的关系 调研工作既然是法院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要搞好这项工作就必须领导重视、群众参与。首先,领导重视是前提。俗话说羊群走路靠头羊。领导领导,顾名思义,他要起到“领”和“导”的作用,也就是领路和导航人即指引和带领。要搞好调研工作必须领导重视,所谓领导重视,第一,要领导认识到位、宣传到位,即“言传”;第二,要布置到位,检查到位;第三,要领导率先垂范,以身做则,作出表率即“身教”这一点尤为重要,人命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领导以身作则了,群众自然也就重视起来了,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好群众。其次,群众参与是关键,实践出真知。因此,调查研究必须来源于实践。法院的实践,就是一线的审判及与之相关的各项工作,因此要搞好调查研究工作单凭某个人或某几个人是不行的,调查研究它是一项实践性、体性较强的工作必须有各个方位全体干警的参与。这样,才能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办法。因此说,做好调研工作必须领导与群众相结合,领导重视,群众参与。 三、处理好专职与兼职的关系。 调研工作既是一项专项工作又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全方位工作,既需要具有一定功底的专职人员专门负责这项工作,又需要有兼职人员辅助配合,要专兼结合,互相配合、互相促进。首先要发挥专职人员的特长与主脉的作用,发挥其指导、协调以及质量把关作用。其次要充分发挥兼职调研人员支脉的作用,调动起各个方位的兼职人员的骨干作用,利用他们熟悉“一线”情况,扎根群众之中的优势,带动起广大干警积极开展调研工作。使它们成为调研工作伸向各个方面的“触角”,及时对各个方面情况变化产生“反映”。使调研工作不断从“实践”的土壤中吸收营养,补充血液。形成主脉与支脉接通,支脉与血肉相连的脉络贯通血肉相连的调研结构和 态势。 四、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 审判工作要重视质量,调研工作同样要重视质与量,要质量并重。量是基础、质是关键。 调查研究工作的目的是指导审判工作,为领导决策服务,所以无论是调查、分析还是预测,都要扎扎实实的深入实际,加以分析、研究,有针对性的提出自己切合实际和切实可行的见解,这样才能起到调研工作对审判工作指导和对领导决策的参谋作用。如果调查的情况不实或调研成果脱离实际,使领导的决策失误、对审判工作起不到指导作用,甚至影响或贻害审判工作,那么就丧失了调研的真正作用。因此调研工作要特别注重“质”。但从法院目前的人员情况看,一是机构改革后人员偏少,审判任务过重;二是人员素质和写作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要使调研文章都能达到要求的标准和水平是不可能的,但是差距是可以靠勤奋来缩短的,只要勤思索、勤动笔、勤写、勤练,通过互相交流、学习、借鉴,调研水平是可以也一定会提高的,因此,在目前情况下,数量是质量的基础,强调数,也就是强调人人参与,这是保证和提高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五、处理好成果与应用的关系 调研的目的是出成果,成果的目的是应用。因此成果是应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成果就谈不上应用,而应用是成果的目的和归宿。只有成果不能实现转化应用,那成果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搞好调研工作首先要注重出成果,出了成果以后,要千方百计的使成果转化应用,成为指导审判工作实践或领导决策的依据或参考。但并不是所有的成果都能转化应用,为了减少无用之功,或劳而无功,在开发成果的同时,首先要考虑它的应用价值,它的实用性、指导性,提高成果的转化率,实现调研工作的目的和效率效果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