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统计分析的步骤(合集7篇)

时间:2023-06-16 16:26:59
统计分析的步骤

统计分析的步骤第1篇

>> 分布式农村分散污水处理系统分析与研究 量子程序设计语言NDQJava2处理系统分析 基于大地控制测量思路下的数据库与数据处理系统分析 安防视频监控系统分析设计 并行处理在电力系统分析中的应用分析 液压双轮铣槽机变幅型式和软管处理系统分析 海水淡化反渗透预处理系统分析 关于并行处理在电力系统分析中的探讨 Matlab下视频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铁路碰撞防护系统分析与设计 网络教学系统分析与设计 图书馆导向系统分析与设计 微机远动系统分析与设计 机场业务支持系统分析与设计 小区信息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高校科研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住宅低压配电系统分析与设计 儿童影楼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网上报销系统分析与设计 高校档案综合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关键词:非透明桥;PCI-E协议;并行运算;视频;同步机制

引言

图像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获取和交换信息的主要来源,据统计人类有80%以上的信息来自于图像。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速普及,人们对视频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电视、内容、数字摄像机等提供的各种形式视频正在向高清转变。高清晰度的视频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3D技术也日趋成熟,需要对海量视频数据进行复杂处理的应用越来越多,这对视频处理技术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传统的视频处理多采用GPU( Graphic Processing Unit图形处理器)进行,限于目前单个显卡的处理能力有限,需要同时对一个大屏幕的高清视频数据进行纹理映射、颜色混合、3D渲染等操作的场合已经很难胜任了。近年来,对于视频并行运算的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提出了很多的解决办法,但是这些办法都是仅仅解决了视频处理中的某一个问题。例如目前利用网络进行并行运算的计算机系统,虽然其并行运算的能力较强,但是对于海量的视频数据,其数据传输能力有很大的局限|生:网络带宽不足以实时地传输信号,这导致出现图像无法流畅显示的问题,随着目前需要处理的视频数据量的增加,这种缺陷已越来越严重。

1 非透明桥技术

非透明桥顾名思义是一座连接两端处理器的桥梁,且两端的处理器均有独立的地址空间,桥两端的主机不能看到另外一个主机完整的地址或者I/O空间。在非透明桥环境中,PCIExpress系统需要在从一个内存地址空间穿越到另一个地址空间时进行地址翻译。每一个非透明桥(NTB)端口都有两套基地址寄存器(BAR),一套是给主设备端用的,另一套是给从设备端用的。基地址寄存器可用来定义在非透明桥另一端的内存地址空间的地址翻译窗口,并允许这个翻译被映射到本地的内存或I/O空间。

非透明桥允许桥两边的主机通过便笺寄存器、门铃寄存器和心跳消息来交换一些状态信息。便笺寄存器在非透明桥的两端都是可读写的,但是,便笺寄存器的数量在具体的实现中是可以不同的。他们可以被桥两边的设备用来传送一些状态信息,也可作为通用的可读可写寄存器使用。门铃寄存器被用来从非透明桥的一边向另一边发送中断。非透明桥的两边一般都有软件可以控制的中断请求寄存器和相应的中断屏蔽寄存器。这些寄存器在非透明桥的两边都是可以被访问的。心跳消息一般来自主设备端往从设备端的主机,可用来指示它还活着。从设备主机可监控主设备主机的状态,如果发现出错,它就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通过门铃寄存器可以传送心跳消息。当从设备主机没有收到一定数量预先规定好的心跳消息时,就可以认为主设备的主机出错了。

2 视频处理系统架构

本文提出了一种并行视频处理的系统架构,具体见图1,该并行视频处理系统包括了多个视频处理系统,一个非透明桥和一个视频输出系统。视频处理系统主要完成规定的各种视频处理,视频输出系统负责完成视频数据对屏幕的输出。非透明桥(NTB)用于连接视频处理系统和视频输出系统,控制数据和视频数据的交互通过非透明桥芯片实现:非透明桥为系统之间提供一个高速的数据交换通道和通信的桥梁。多个视频处理系统和一个视频输出系统通过PCI-E总线和非透明桥(NTB)相连接,利用NTB的交换( switch)功能,实现多个视频系统之间的点对点通信。各个视频处理系统之间相互连接,每个视频处理系统都可以单独和任意一个视频处理系统之间通信和进行海量数据传输:视频输出系统通过非透明桥的连接,也可以和任意一个视频处理系统连接,视频处理系统可以将任意一个视频处理系统的数据输出给屏幕显示。每个视频处理系统具有一个或多个设备相关联的信息处理模块,设备信息通过PCI-E协议进出传输。

数据传输中采用了高速的PCI-E传输通道,该并行架构系统解决了海量视频数据传输的瓶颈问题,为并行处理提供了硬件基础。单通道的PCI―E总线带宽可以达到lOGbps,该总线有Xl、X2、X4、X8和X16、X32(X32目前还不支持)通道规格可选,如果采用X4,通道的总带宽可以达到40Gbps(PCI-E 2.0协议),单方向带宽可以达到20Gbps。超宽的P CI-E数据传输通道为海量视频数据提供了高速通道。例如逐行扫描制式,帧率通常为60Hz的1080P无压缩视频,传输需要3Gbps的数据通道,采用PCI-E通道可以传输多个1080P视频数据,保证了视频信号传输的流畅。

3 视频并行处理方法

在图像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图像进行纹理映射、颜色混合、深度缓冲、模板缓冲等步骤。这些串行步骤的执行均需要非常大的计算量,并且耗时。因此,在上述的并行视频处理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并行视频处理的方法。我们这里将视频图像的处理分成若干个步骤,分别由不同的视频处理系统来处理,最后完成视频图像的处理并通过视频输出系统进行输出显示。每个视频处理系统都具备任意一个图像处理步骤的功能,它根据上一个数据流携带的处理命令来执行相应的处理。我们在传输过程中对视频流数据进行打包,一包数据可以包含一帧图像或者几十帧图像,这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而定,原则是数据交换的次数越少越好,但是数据包也不能太大,以至于影响到图像处理的时间。在数据包里边,专门指定了一个位置用于包含视频数据处理命令。该处理命令在该包数据被成功处理后,该位置的处理命令改为下一个处理命令。若该包数据没有被成功处理,该处理命令不变。

该方法人为地将需要使用的视频处理过程分为若干个步骤,每个步骤分块的原则是处理时间基本相等:视频处理步骤的粒度可大可小,小至包括一个视频数据的深度缓冲或者对数变换,大至视频数据的整个3D渲染过程:每个视频处理步骤由系统内的单个视频处理系统进行处理,同时考虑到每个处理步骤的时间差异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同步机制:在处理过程中,同一个时间内,每个视频处理步骤是同时在每个视频处理系统进行的,达到了并行处理的效果:最后处理好的数据统一由高速的PCI-E通道送至视频输出系统进行输出显示。

因为有了各个视频处理系统间的高速PCI-E通道,所以数据包传送的时间相对于图像处理步骤的时间来说非常少。每个图像处理步骤都包含了一个完整的流程,如图2所示。

我们可以将图像处理的过程分为A、B、C、D四个步骤,每个步骤在一个视频处理系统中执行。如图3所示,我们采用视频处理系统并行做图像处理。

在Tl时间周期内,由视频处理系统1发起图像处理的命令,并且将完成了图像处理步骤A后的数据打包,同时加上图像处理步骤B的处理命令,发送到视频处理系统2。发送完数据以后,视频处理系统1继续对后续进来的视频流信号做处理。在T2时间周期内,视频处理系统2接收到视频处理系统1发送过来的数据包后,首先分析其图像处理命令,发现是图像处理的步骤B,便完成步骤B,同时打包该处理完的数据并加上图像处理步骤C的处理命令,将数据发送到视频处理系统3。发送完数据后视频处理系统2继续完成其后续视频流的处理。在T3时间周期内,视频处理系统1和视频处理系统2在进行视频图像处理的同时,视频处理系统3接收到发过来的视频数据包后,对处理步骤命令进行分析,完成步骤C的处理:处理完毕,数据打包并添加步骤D的处理命令后发送到视频处理系统4。视频处理系统3继续完成后续的视频流的处理。在T4时间周期内,视频处理系统1和视频处理系统2在进行视频图像处理的同时,视频处理系统3接收到发过来的视频数据包后,对处理步骤命令进行分析,完成步骤C的处理:处理完毕,数据打包并添加步骤D的处理命令后发送到视频处理系统4。视频处理系统3继续完成后续的视频流的处理。在T4的时间周期内,视频处理系统1、视频处理系统2和视频处理系统3同时在做视频图像处理:视频处理系统4接收到数据后,判断处理命令,完成步骤D的处理,此时该包图像全部处理完毕,便送视频输出系统进行显示。

上述的处理过程只是一个基本视频数据并行处理方法,它的一个关键在于整个图像处理步骤时间的合理安排,要求每个操作步骤的划分合理。如果前级操作时间恰好等于后级的操作时间,则最为简单,前级的输出直接汇入后级的输入即可:如果前级操作时间大于后级的操作时间,则需要对前级的输出数据适当缓存才能汇入到后级输入端:如果前级操作时间恰好小于后级的操作时间,则必须通过复制逻辑,将数据流分流,或者在前级对数据采用存储、后处理方式,否则会造成后级数据溢出。

4 同步机制与异常处理

为了解决数据溢出问题,本文在对图像处理步骤进行划分时,尽量使得每个步骤的处理时间都相同,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前后级之间处理时间不一致造成的矛盾:同时引入同步机制,在多个视频处理系统之间建立一个同步信息传递机制,每个视频数据包被处理后往同步处理模块发送一个值,当在一个时间周期内所有的处理步骤往同步处理模块发送了处理完毕的值后,由同步处理模块发送视频数据流统一下传的命令。

图4为同步模块处理流程,每次进入一个新的视频图像处理流程后,同步模块开始计数;在同步模块计数器件,图像处理的每个步骤处理完毕后,视频处理系统均会发出处理完毕命令:同步模块接收该命令,并对此进行判断在该图像处理周期中所有的处理步骤是否处理完毕:如果处理完毕则发出下个处理步骤的同步信号:若没有处理完毕则通过计数器判断该次处理周期时间是否达到T,如果达到时间T则强制完成该处理周期,发出下一个处理步骤的同步信号,如果没有达到时间T则转入判断所有步骤是否处理完毕的流程中。

当强制同步信号到来时,由于某种特殊情况,视频处理系统对于本系统的图像处理步骤无法完成,如图5所示,在T3周期,视频处理系统3处理出错。此时,为了不影响整个处理流程的时间,将数据包继续往下一级发送,并且执行相同的处理步骤。在T3时间周期,本来由视频处理系统3完成的处理步骤C,出错后,在T4时间周期,由视频处理系统4完成。上述提到图像处理步骤A、B、C、D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来定义,处理步骤的粒度可大可小。对于一些比较大粒度的功能分工,如3D处理和GIS等,也可以采用上述提到的并行处理方法完成。如图3历示,可以用步骤A表示3D处理,步骤B表示GIS处理,由两个视频处理系统分别完成,同时在视频输出进行叠加显示:并采用方法中提到的同步机制使得两个系统处理后的图像能同时显示。

统计分析的步骤第2篇

【关键词】财务分析高职特色

笔者担任财务分析课程主讲教师两年,对此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以及相关方法论形成一定的看法,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色,特罗列以下几点建议想法。

1概念前后应统一。

高职院校学生多数对参考书籍的使用不够积极,而仅仅限于使用课堂教材,那么在教材的使用和选择过程中应注意前后概念的统一性,降低在教授过程中出现再次解释不同称谓下的同一概念的几率,减少学生学习的难度。现特举两例进行分析。

首先是多数财务分析教材中谈及的趋势分析法,又称比较分析法,该方法主要是将两年数据进行比较,计算出差额,观察绝对额的变动大小,以分析企业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企业规模与盈利变化趋势。有的教材在第一章讲解了方法,在后面的章节才开始使用该方法,但在开始使用后却出现了临时变更名称的做法,例如,将此法的称谓改做了水平分析法,而并未多做解释。笔者认为,这种改法虽然可成为老师授课之必解释的内容,却毫无必要因教材本身的前后不统一而浪费学生掌握方法内容的时间。尤其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所需要掌握的不是理论而是技术方法,更无必要在此问题上多做探讨。若针对的是本科学生,那么可罗列大量的参考教材于其中,而高职院校学生则不然,应更注重其执业技术能力培养,避免使其落入纯理论探讨的误区。其次,多数财务分析教材中将列为综合分析法的必学内容,当然,笔者同样承认其重要性。但是其中所涉及的公式,却有待进一步地注意其本身的正确性,必须对公式进行剖析。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又称杜邦分析法,该法主要以权益净利率为核心,通过计算企业三方面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各自的大小变化,分析企业三大专项能力各自对股东获利情况的影响。其中主要涉及的公式是:

权益净利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该公式是由权益净利率所发展而出,等号左边代表股东获利,右边三个比率分别代表的是企业三项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笔者认为,在此理论公式的讲解过程中应添加一句必须之说明性文字:考虑到杜邦财务分析法中所涉及到的项目出自不同报表,为使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统一,所有资产负债表中的项目,均应先计算当年的平均余额,然后再代入计算公式。例如,权益乘数=资产÷所有者权益,在杜邦分析法中所涉及的权益乘数的计算公式就应当改为权益乘数=资产平均余额÷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这样,权益净利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的这个等式才能成立,否则,动态与静态指标不相统一,该等式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运用上都无法成立,并且也会造成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诸多不稳定想法。

鉴于以上两点的归纳,笔者认为,在使用和选择教材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教材中所涉及的理论的统一性,方便学生的学习,针对不同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方法与教材。

2方法步骤不统一具体化。

提到方法步骤不统一具体,其实是指的在分析报表层面的时候,多数教材并未给出具体的方法步骤。虽然大多数教材在第一章已提出了多种分析中所使用到的方法,但始终未能具体统一地使用。笔者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色,特提出以下想法。

对报表层面进行分析讲解的时候,多数学生即使知道比较分析法等等方法,却不知从何开始下手。笔者认为应为学生找到切入点,按步骤一步一步切入,然后再使用各种方法,这才是助其学习之上策。

例如,对资产负债表进行结构分析的时候,并不是一次性地将自身的分析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而是将分析步骤先进行讲解,然后观察资产负债表和已有分析内容是否按该步骤进行。笔者认为,该步骤的讲解应归纳如下:

资产结构分析步骤:第一步———计算出各项目占总资产的百分比,并得出两年结构变动差异。可相邻几项求和。第二步———分析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各自对资产结构造成了什么影响。第三步———分别分析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中各个项目对资产结构造成了什么影响。并针对每个项目的变化提出合理的评价和建议。

负债结构分析步骤:第一步———计算出各项目占总资本的百分比,并得出两年结构变动差异。可相邻几项求和。第二步———分析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各自对资本结构造成了什么影响。第三步———分别分析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中各个项目对资本结构造成了什么影响。并针对每个项目的变化提出合理的评价和建议。

有了这样的分析步骤之后,按此分析步骤即可引导学生更轻易地学习到对报表层面的分析应从哪里入手,方法步骤也更加具体化。

统计分析的步骤第3篇

关键词:功能角度; 价值角度; 价值知觉; 迭代式; 服务建模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63(2013)02-0006-05

0引言

近年来,随着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服务工程方法论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重视及热议。服务工程方法论是用于助力服务设计与开发人员优质、高效、准确地定义、描述、设计、优化与实现服务系统的,亦是服务工程领域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1]。而作为服务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服务建模方法则是本文研究的主题和重点。服务建模方法可用来对服务系统进行需求分析、设计,并实施、实现模型的转换与映射。

通常,可将各种有形或无形的服务价值认定为是一个服务系统的“产出”。这就决定了,服务模型描述的服务,连同服务系统能否实现、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供需双方期望的价值,即构成了评价服务模型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3]。因此关于服务建模的全过程,就需要进行价值知觉。文献[4]中针对单一服务模型分解方案,已经给出了能够保证服务价值最大化实现的服务建模方法。但是在设计服务系统的过程中,服务设计人员将粗粒度的服务模型向细粒度服务模型进行转换时,经常会面临存在多种可选服务模型分解方案的情况。为了协助服务设计人员能够快速、准确地选择得到高质量的服务模型分解方案,本文提出了针对多种可选服务模型分解方案的价值知觉的迭代式服务建模方法。该方法同时考虑了功能和价值双重角度,其服务建模过程是在上下层服务模型之间迭代地执行价值声明、价值度量、价值分析与优化等有关价值知觉活动,并将服务价值的实现程度作为整个阶段的决策依据,从而保证了选择得到的服务模型分解方案能够最充分、有效地支持其对应服务价值的实现。

1服务建模方法

服务建模方法是使用恰当的服务建模语言,按照特定的方法和步骤,构造得到目标服务和服务系统的模型。典型的服务建模方法包括自顶向下的服务建模、面向对象的服务建模方法、分层服务的建模方法、面向服务的建模方法和目标驱动的服务建模方法。现对各种典型方法分别做以如下分析和简述。

自顶向下的服务建模方法借鉴了“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方法”[5]中的自顶向下思想,将待建模的复杂服务业务逐层向下分解,在初始阶段则是简略、概括地描述服务业务,随着层次的逐渐下行,对服务业务的描述越发详细,直到业务每一部分都可以清晰、准确地描述为止[6]。

面向对象的服务建模方法以对象作为起始出发点,对需要做出区分的对象进行识别,再对各个对象进行功能识别,而后找出使不同对象发生联系的消息或事件,最后一步则是依据接收到的消息或事件,见证对象是否能够正常执行动作。

分层服务建模方法则是遵循MDA思想,将服务系统建模过程分成若干个阶段(例如,需求建模阶段、服务设计阶段和服务系统建模阶段,等),并在每个节点分别建立特定意旨的单体模型,再通过相邻层次模型间的映射与转化,来逐步实现系统构建。其中,有代表性的方法包括SMDA[7]和IBM提出的模型驱动服务工程方法论[8]等。

面向服务的建模方法SOMA[9]采用自顶向下的思想,由业务需求开始,建立服务业务模型,再通过模型驱动的方法对服务进行识别、设计和实现,还要完成对服务构建的支持;与此同时,又采用自底向上的思想,从遗留系统中识别、封装仍可为服务所用的功能;而后,可利用上述新设计或已存在的服务,通过对其进行编排、协同,支持顶层业务获得实现。

另外,有别于上述方法,Gordijn等[10]从服务价值的角度对服务建模方法进行了研究。该方法在进行服务系统建模时,首先由价值视角分析服务业务的未来的经济收益情况,并建立价值网。在价值网中,又介绍了服务业务中经济价值的对象是如何创造、分配和消费的。接着,从业务流程出发,讨论了经济价值的对象的创造、分配和消费是如何在跨组织的业务流程中获得实现的。在实现流程建模时,完成自顶向下的任务分解后,又利用UML-like 语言描述这些任务,由此获得服务流程模型。

综上所述,以上大多数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均采用分层、多维的建模方法,也有部分方法在建模过程中加入了价值维度。但是却都存在不足。有些方法遗漏了价值这个服务系统的重要特征,有些方法只是在策略层计算了经济价值,但却未将对价值的量化分析贯穿到服务系统建模的全过程中。

2多可选服务模型分解方案的迭代式服务建模过程在设计服务系统的过程中,服务设计者将粗粒度的服务模型SMi向细粒度的服务模型SMi+1转换时,会发现存在着多种可选的服务模型分解方案,可将其表示成SMi+1={SMi+11,SMi+12,…,SMi+1m}。本文提出了价值知觉的迭代式服务建模方法,用于从多个可选服务模型分解方案中确定何为最好的方案。该方法中,处理对象集合{SMi, i=1,…,n}中任意一个SMi均可能包含多个可选方案,此处假设SMi的任一可选方案均能使得相对应的服务价值在功能方面的期望约束得到满足。

如图1所示,在模型转换SMi-1SMi执行完成之后,可确知SMi存在5种可选方案,SMi={SMi1,SMi2, SMi3, SMi4, SMi5}。在对其进行局部分析和优化时,首先需要假设第i-1层的面向参与者的价值网模型POVN中服务价值的约束是经过合理声明的。又如图1(b)所示,只有当全部5种可选方案,既无法通过模型优化(即调整相应服务要素的QoS设计值),也无法通过松弛本层价值模型中服务价值的约束使得服务价值的实现值满足约束时,假设才可被认定认为不合理,即i-1层的POVN中服务价值的约束出现不合理时,需要反馈上一层松弛价值约束。

此后,如图1(a)所示,可选方案SMi1和SMi2能直接接使得相对应服务价值的实现值满足其约束,可选方案SMi3则可以通过模型优化使得价值实现值满足约束,而可选方案SMi4可以通过松弛本层的价值约束使得价值实现值满足约束,可选方案集合中存在正确的可选方案,则可以断定假设成立,并将所有正确的可选方案作为进一步的处理对象。其中的可选方案SMi5却无法使得价值实现值满足约束,应该舍弃。

在对SMi1、SMi2、SMi3和SMi4进行全局分析和优化时,也是先假设第i-1层的POVN中价值约束得到了合理声明。只有如图1(d)所示,针对所有4种可选方案,既无法通过模型优化,也无法通过松弛本层的价值约束使得价值实现值满足价值约束,此种情况下,假设判定为不合理,需要反馈上一层松弛价值约束。

而如图1(c)所示,可选方案SMi1显然可使相对应的父价值的实现值满足约束,可选方案SMi2则可以通过模型优化使得父价值的价值实现值满足约束,而可选方案SMi3可以通过松弛本层的价值约束使得父价值的实现值满足约束,存在正确的可选方案,因而认为假设成立,并从中择定最优的可选方案作为下一层的处理对象。由于可选方案SMi4无法使得父价值的实现值满足约束,被舍弃。在此过程中,最优化的可选方案指的是服务价值的实现值满足价值约束的程度最高的。

基于上述分析,下面给出适用于多可选服务模型分解方案的迭代式服务建模过程。输入:{SMi, i=0,…, n},其中,SMi={SMi1,SMi2,…,SMim},SMn表示最终的服务模型;输出:OHQ_SMn,表示最优的高质量服务模型;

建模过程:

步骤1. 令i=0,输入SMi;

步骤2. 建立价值声明模型VPM;

步骤3. 执行服务模型转换SMiSMi+1,判断SMi是否为OHQ_SMn,如果不是,则执行模型转换SMiSMi+1,会得到一组可选方案构成的集合SMi+1={SMi+11,SMi+12,…,SMi+1m};如果是,则输出OHQ_SMn;

步骤4. 建立面向参与者的价值网模型POVN i+1;

步骤5. 建立价值依赖模型VDM i+1;

步骤6. 建立价值声明模型VAM i+1;

步骤7.选择一个未被选择过的方案SMi+1j进行局部分析;判断在方案SMi+1j的支持下实现值是否满足约束,如果实现值能够满足约束,则将方案SMi+1j加入集合SMi+11,且执行步骤10;如果实现值未能满足约束,则执行步骤8;

步骤8. 判断局部优化是否成功,如果优化成功,则将方案SMi+1j加入集合Si+11,且执行步骤10;如果优化未成功,则执行步骤9;

步骤9.判断松弛POVNi+1j是否成功,如果松弛成功,则将方案SMi+1j加入集合Si+11,且执行步骤10;如果松弛未成功,则将方案SMi+1j加入集合Si+12,且执行步骤10;

步骤10. 判断|Si+11|+|Si+12|是否等于|SMi+1|,如果二者不相等,则返回步骤7,如果二者相等,则执行步骤11;

步骤11. 如果集合Si+11的元素数量|Si+11|等于0,则执行i--,并执行步骤12,如果|Si+11|不等于0,则执行步骤14;

步骤12. 判断i是否等于0,如果i=0,则松弛VPN的价值约束,重新建立VPM,并返回步骤3,如果i≠0,则执行步骤13;

步骤13.判断能否成功地选择出新方案,如果能,则返回步骤3执行,如果不能,则执行i--,并返回步骤12;

步骤14. 选择一个未被选择过的方案SMi+1k进行全局分析;判断在方案SMi+1k的支持下相对应的父价值的实现值是否满足约束,如果实现值能够满足约束,则将方案SMi+1k加入集合SMi+13,且执行步骤17;如果实现值未能满足约束,则执行步骤15;

步骤15. 判断全局优化是否成功,如果优化成功,则将方案SMi+1k加入集合Si+13,且执行步骤17;如果优化未成功,则执行步骤16;

步骤16. 判断松弛是否成功,如果松弛成功,那么将方案SMi+1k加入集合Si+13,且执行步骤17;如果松弛未成功,则将方案SMi+1k加入集合Si+14,且执行步骤17;

步骤17.如果|Si+13|+|Si+14| |Si+11|,则返回步骤14,如果二者相等,则执行步骤18;

步骤18.如果|Si+13|=0,则执行i--,并执行步骤19,如果|Si+13|≠0,则选择集合Si+13中最优方案,并返回步骤3;

步骤19.如果i=0,则松弛VPN的价值约束,重新建立VPM,并返回步骤Step3,如果i≠0,则执行步骤20;

步骤20.判断能否成功地选择出新方案,如果能,则返回步骤3执行,如果不能,则执行i--,并返回步骤19;

适用于多可选服务模型分解方案的选代式服务建模过程图示。如图书室所示。

在上述服务建模过程中,提出了4种服务价值模型:价值声明模型VPM、面向参与者的价值网模型POVN、价值依赖模型VDM和价值标注模型VAM。其模型规范及其相关信息请参见文献[4]。此外,文献[4]中也同时给出了服务模型需要包含的语义信息。

3与其他服务建模方法的比较

自顶向下的服务建模方法使用简单、易于理解,但是在为复杂服务系统进行建模时,效果并不好。有的研究者也将面向对象思想引入服务建模领域,形成了面向对象的服务建模方法,只是使用者并不多。分层服务建模方法是一种流行的服务建模方法,遵循MDA思想,并将服务系统的设计过程分为若干阶段,通过相邻层次模型的映射与转化,逐层地实现服务模型的建立。面向服务的建模方法也是一种流行的服务建模方法,采用自顶向下与自底向上相结合的方法快速建立服务模型,并且通过引进目标驱动的思想,能够保证服务模型得到现有可执行服务构件的广泛支持。

上文的服务建模方法在从业务和功能的角度为服务系统实现建模时,均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这些方法都忽略了服务的重要特征,即服务价值。Gordjin提出了面向价值的服务建模方法,探讨从服务价值、业务流程以及信息系统的视角来设计和实现服务系统。但是该方法仅在服务模式和服务业务层进行了面向价值的服务分析,并未将服务价值作为目标或约束用于引导和限定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而且也没有考虑服务价值之间的各种依赖关系对整个过程产生的影响,因而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基于以上的问题分析,本文提出了价值知觉的迭代服务建模方法。该方法集成了分层建模的思想,考虑了服务价值角度,而且进一步将服务价值作为目标和约束来控制服务系统的整个优化设计过程,保证了构建的服务模型具有很高的质量。表1给出了该方法与其余方法之间的结果差异。

4结束语

本文在文献[4]的基础上,针对在实际的服务系统设计过程中,将粗粒度的服务模型转换成细粒度的服务模型时,可能面临对多方案进行选择的情景,提出了适用于多方案选择的价值知觉的迭代式服务建模方法。该方法通过在上下层服务模型之间迭代地执行各种价值知觉活动,最终保障服务设计者能够从众多的可选方案中寻找得到最佳方案,即该方法能够支持其对应的服务价值实现最大化。另外,本文将该方法与一般的服务建模方法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优异性。

参考文献:

[1]PAPAZOGLOU M, TRAVERSO P, DUSTDAR S, et al. Service-oriented computing research roadmap, March 2006, http://infolab.uvt.nl/pub/papazogloump-2006-96.pdf.

[2]徐晓飞, 王忠杰, 莫同. 服务工程方法体系[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7, 13(8): 1457- 1464.

[3]XU Xiaofei, WANG Zhongjie. Value-aware service model driven architecture and methodology [C]//IFIP: E-Government ICT Professionalism and Competences Service Science. New York, USA: Springer, 2008, 280: 277-286.

[4]XU Xiaofei, MA Chao, WANG Zhongjie. A value-oriented iterative service modeling process. VAN SINDEREN M, et al. (Eds.): 2012 International IFIP Working Conference on Enterprise Interoperability (IWEI 2012), LNBIP 122, Harbin, China, September 6-7, 2012: 104-116.

[5]MARCA D A, MCGOWAN C L. SADT: structured analysis and design technique. McGraw-Hill, Inc., New York, NY, USA. 1987.

[6]CONGRAM C, EPELMAN M. How to describe your service: an invitation to the structured analysis and design techniqu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1995, 6(2): 6-23.

[7]XU Xiaofei, MO Tong, WANG Zhongjie. SMDA: a service model driven architecture[C]//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operability for Enterprise Software and Applications. Mar. 28-30, Madeira Island, Portugal. Enterprise Interoperability II: New Challenges and Approaches. GONCALVES R J, MULLER J P, MERTINS K, et al (Eds). ISBN: 978-1-84628-857-9:291-302.

[8]ANABY-TAVOR A, AMID D, SELA A, et al. Towards a model driven service engineering process. IEEE Congress on Services 2008 - Part I, July 2008, 503-510.

[9]ARSANJANI A, GHOSH S, ALLAM A, et al. SOMA: A method for developing service-oriented solutions[J]. IBM System Journal, 2008, 47(3): 377-396.

[10]JU¨RJENS J. UMLsec: Extending UML for secure systems development. In: JE′ZE′QUEL J M, HYSSNABB H, COOK S, eds. Proc. of the 5th Int’l Conf. of the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UML 2002). LNCS 2460, 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2002:412-425.

统计分析的步骤第4篇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授过程仍然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这仍旧是传统教学的侧重点,大多数情况下是按照教材的章节进行教学的安排和实际授课的,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任务驱动法实际上是给予学生一个明确的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围绕这个任务开展学习活动,主动完成学习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过程进行详细划分,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也就是任务设计、分析探索以及效果评价。

1)任务设计。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提出来的就是给学生什么任务,对于任务的提出可以看作整过教学环节的核心。任务提出的优劣可以决定这个课程设计中学生的主动性。所以说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也是它的前提条件。

2)分析探索。一般情况下,任务布置给学生之后,教师首先留出时间,使学生可以搜集任务相关的资料,通过相互的讨论和分析,明确完成本任务需要准备什么、目前仍旧存在什么问题。

3)效果评价。在接受任务、完成任务之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构建还没有完全建立,还需要评价其效果,评价的阶段就是总结反思和知识巩固的阶段。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应总结任务过程中的得与失,分析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并且对于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常用的方法是先分组进行交流,对于小组讨论结果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分享,同时可以对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班级范围的研究和交流。

2 教学实施实例

现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次课作为实例,进行任务教学法教学实施过程的分析。本次课程的知识内容是Excel表格数据计算和图表分析,整个任务需要六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导入任务内容,分析任务,明确学习目标

步骤1:情境导入。以上次课讲解的实例“成绩表”为例,分析制作统计报告的目的。

步骤2:介绍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明确主题,制作电子表格及统计分析报告。

要求:

l)主题鲜明,内容健康,表现形式有创意;

2)字段包含多种数据类型;

3)使用函数和公式两种方式计算、排序、条件格式、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以及分类汇总;

4)统计分析结果不少于五张表格;

5)图表两张,区别在于系列产生方式。

步骤3:展示较规范的“成绩表”。范例的作用是使学生明确正规统计分析报告的设计思路和基本理念,同时任务细化,分为若干个小的任务,通过图表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步骤4:将学习过程进行划分,将其分为多个小的学习活动,并介绍给学生。首先制订合作学习的计划,再探索如何制作统计分析报告,之后确定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以及完成进度。

步骤5:展示作品的评价表、合作学习评价表。

步骤6:介绍小组内部分工的原则。根据“制作统计分析报告”的环节来划分小组成员的任务。一般情况下其环节可以分为主题确定、信息整理收集、电子表格设计制作、统计分析报告制作和成果的汇总。小组成员按照各个环节的特点,寻找自身适合的内容进行划分,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

第二、三、四课时:以独立学习为主,以合作学习为辅

步骤1:小组内容讨论与分析、各环节任务分配。

小组活动:小组成员进行组内交流、问题讨论,对于环节分析、成员特点达成共识,再进行初步分配,最后形成最终方案。

教师任务:负责协调各小组之间活动,解决小组内任务分配时的矛盾问题。

步骤2:以小组为单位,提交环节任务分配计划。

小组活动:小组成员讨论环节任务分配方案,填写表1并确认提交。

教师活动:审阅计划表,并提出指导意见,安排学生按照修改建议进行计划的修改。

步骤3:小组成员根据各自分得的环节分工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通过对于任务分析划分的小环节进行信息检索,再将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完成之后与其他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组内的讨论。

小组活动:小组成员按照设计意图,运用Excel的数据录入技巧快速准确地把搜集到的资料制作成电子表格并美化表格、统计分析数据。小组成员的学习方法主要采用自主学习,遇到问题首先通过组内互助的方式进行解决,如果问题无法解决,再向教师请教。

如学习“制作电子表格”,学生录入由数字组成的文本型数据,遇到高位零输入后却无法显示的问题时,多数小组记得先输入单引号,但对单引号是在中文标点状态下输入还是在英文标点状态下输入模糊不清。因此,有的小组凑巧在英文标点状态下录入的,就没有出现问题;而有的小组在中文标点状态下录入的,就发生了差错。但在小组间的互助中,由于学生对这个问题不是很清晰,做得正确的学生也无法帮助其他小组解决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集中演示、讲解,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题。总之,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或向教师求助等多种方式学习。

教师与学生一起浏览各个小组完成的任务,并以组为单位对任务结果提出修改意见。

第五课时:每组的任务按照意见修改后,进行组与组间的交流

步骤1:组内讨论并修改后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报告,最终提交。

步骤2:对小组的统计结果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同时记录交流情况。

步骤3:每一个小组进行汇报的时候,其他小组可以进行提问,由汇报小组进行问题的解答。

步骤4:各个小组汇报之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步骤5:每组作品返还,各小组根据点评的内容进行作品的修改。

第六课时:任务结果评价分析

本部分内容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中之重,评价分析能否圆满完成决定着学习效果的成败。教师评分占50%,学生评分占30%,自评占20%。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自评、互评,填写表2、表3所示评分表。

统计分析的步骤第5篇

本科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做毕业论文,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让学生独立开发一个具体的计算机应用项目,系统地进行分析总结和运用学过的书本知识,以巩固本科阶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并给予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为了便于实施和管理,规定网络学院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主要以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为毕业实践的课题,每个毕业生通过独立开发一个具体的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开发一个比整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步骤,并从中获得一定的实际经验。

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步骤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步骤及各步骤的基本内容如下:

1、 系统分析

主要工作内容有以下几项:

确定系统目标

系统可行性分析

2、 系统调查

系统的组织结构、职能结构和业务流程分析。其中系统的组织结构图应画成树状结构。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业务流程图

3、 数据流程分析

数据流程图(系统关联图、顶层图、一层数据流图、二层数据流图)

数据词典

代码设计

4、 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

系统的功能结构图,每个功能模块的主要工作内容、输入输出要求等。

系统控制结构图

5、 数据库设计

概念模型设计:实体、实体间的联系、e-r图

关系模式设计:e—r图->关系模式的转换规则

关系模式

数据库表设计:数据库表结构

6、 系统物理配置方案

7、 人机界面设计

8、 模块处理概述

9、 系统测试和调试: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结果

三、开发工具和注意事项

1、开发工具

开发工具可由学生任选。如delphi、foxpro、vb、access等,这些工具的使用全由学生自学。

2、注意事项

(1)项目开发步骤的完整性(系统需求分析、概念设计、物理设计、系统环境和配置、系统实施以及系统测试和调试等)

(2)每个开发步骤所得结果的正确性(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数据词典、hipo图、e-r图、关系模式、人机界面设计及模块处理等的详细分析和说明)

......

目录:

一、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目的和内容

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步骤

三、开发工具和注意事项

统计分析的步骤第6篇

本科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做毕业论文,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让学生独立开发一个具体的计算机应用项目,系统地进行分析总结和运用学过的书本知识,以巩固本科阶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并给予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为了便于实施和管理,规定网络学院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主要以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为毕业实践的课题,每个毕业生通过独立开发一个具体的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开发一个比整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步骤,并从中获得一定的实际经验。

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步骤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步骤及各步骤的基本内容如下:

1、 系统分析

主要工作内容有以下几项:

确定系统目标

系统可行性分析

2、 系统调查

系统的组织结构、职能结构和业务流程分析。其中系统的组织结构图应画成树状结构。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业务流程图

3、 数据流程分析

数据流程图(系统关联图、顶层图、一层数据流图、二层数据流图)

数据词典

代码设计

4、 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

系统的功能结构图,每个功能模块的主要工作内容、输入输出要求等。

系统控制结构图

5、 数据库设计

概念模型设计:实体、实体间的联系、e-r图

关系模式设计:e—r图->关系模式的转换规则

关系模式

数据库表设计:数据库表结构

6、 系统物理配置方案

7、 人机界面设计

8、 模块处理概述

9、 系统测试和调试: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结果

三、开发工具和注意事项

1、开发工具

开发工具可由学生任选。如delphi、foxpro、vb、access等,这些工具的使用全由学生自学。

2、注意事项

(1)项目开发步骤的完整性(系统需求分析、概念设计、物理设计、系统环境和配置、系统实施以及系统测试和调试等)

(2)每个开发步骤所得结果的正确性(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数据词典、hipo图、e-r图、关系模式、人机界面设计及模块处理等的详细分析和说明)

......

目录:

一、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目的和内容

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步骤

三、开发工具和注意事项

统计分析的步骤第7篇

【关键词】财务分析高职特色

笔者担任财务分析课程主讲教师两年,对此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以及相关方法论形成一定的看法,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色,特罗列以下几点建议想法。

1概念前后应统一。

高职院校学生多数对参考书籍的使用不够积极,而仅仅限于使用课堂教材,那么在教材的使用和选择过程中应注意前后概念的统一性,降低在教授过程中出现再次解释不同称谓下的同一概念的几率,减少学生学习的难度。现特举两例进行分析。

首先是多数财务分析教材中谈及的趋势分析法,又称比较分析法,该方法主要是将两年数据进行比较,计算出差额,观察绝对额的变动大小,以分析企业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企业规模与盈利变化趋势。有的教材在第一章讲解了方法,在后面的章节才开始使用该方法,但在开始使用后却出现了临时变更名称的做法,例如,将此法的称谓改做了水平分析法,而并未多做解释。笔者认为,这种改法虽然可成为老师授课之必解释的内容,却毫无必要因教材本身的前后不统一而浪费学生掌握方法内容的时间。尤其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所需要掌握的不是理论而是技术方法,更无必要在此问题上多做探讨。若针对的是本科学生,那么可罗列大量的参考教材于其中,而高职院校学生则不然,应更注重其执业技术能力培养,避免使其落入纯理论探讨的误区。其次,多数财务分析教材中将列为综合分析法的必学内容,当然,笔者同样承认其重要性。但是其中所涉及的公式,却有待进一步地注意其本身的正确性,必须对公式进行剖析。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又称杜邦分析法,该法主要以权益净利率为核心,通过计算企业三方面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各自的大小变化,分析企业三大专项能力各自对股东获利情况的影响。其中主要涉及的公式是:

权益净利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该公式是由权益净利率所发展而出,等号左边代表股东获利,右边三个比率分别代表的是企业三项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笔者认为,在此理论公式的讲解过程中应添加一句必须之说明性文字:考虑到杜邦财务分析法中所涉及到的项目出自不同报表,为使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统一,所有资产负债表中的项目,均应先计算当年的平均余额,然后再代入计算公式。例如,权益乘数=资产÷所有者权益,在杜邦分析法中所涉及的权益乘数的计算公式就应当改为权益乘数=资产平均余额÷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这样,权益净利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的这个等式才能成立,否则,动态与静态指标不相统一,该等式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运用上都无法成立,并且也会造成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诸多不稳定想法。

鉴于以上两点的归纳,笔者认为,在使用和选择教材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教材中所涉及的理论的统一性,方便学生的学习,针对不同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方法与教材。

2方法步骤不统一具体化。

提到方法步骤不统一具体,其实是指的在分析报表层面的时候,多数教材并未给出具体的方法步骤。虽然大多数教材在第一章已提出了多种分析中所使用到的方法,但始终未能具体统一地使用。笔者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色,特提出以下想法。

对报表层面进行分析讲解的时候,多数学生即使知道比较分析法等等方法,却不知从何开始下手。笔者认为应为学生找到切入点,按步骤一步一步切入,然后再使用各种方法,这才是助其学习之上策。

例如,对资产负债表进行结构分析的时候,并不是一次性地将自身的分析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而是将分析步骤先进行讲解,然后观察资产负债表和已有分析内容是否按该步骤进行。笔者认为,该步骤的讲解应归纳如下:

资产结构分析步骤:第一步———计算出各项目占总资产的百分比,并得出两年结构变动差异。可相邻几项求和。第二步———分析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各自对资产结构造成了什么影响。第三步———分别分析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中各个项目对资产结构造成了什么影响。并针对每个项目的变化提出合理的评价和建议。

负债结构分析步骤:第一步———计算出各项目占总资本的百分比,并得出两年结构变动差异。可相邻几项求和。第二步———分析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各自对资本结构造成了什么影响。第三步———分别分析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中各个项目对资本结构造成了什么影响。并针对每个项目的变化提出合理的评价和建议。

有了这样的分析步骤之后,按此分析步骤即可引导学生更轻易地学习到对报表层面的分析应从哪里入手,方法步骤也更加具体化。

3结论。

综上所述,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色,财务分析课程教材在选择和使用的过程中,至少应注意其概念使用的前后统一和方法步骤的具体化。如有必要,则可自行编写教材,以提高授课效率,帮助学生掌握更多分析技术方法而不是一团雾水。[论文格式]

参考文献:

[1]谢志华,《财务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