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统计交流材料(合集7篇)

时间:2022-07-25 18:10:53
统计交流材料

统计交流材料第1篇

一、夯实基础,建立健全做好统计工作的长效机制

规范的统计工作机制,是提高统计工作水平的基础和前提。我们着重抓了三个方面的规范。

一是抓队伍规范。我们要求从事综合统计工作的人员必须是系统内部公务员或事业编制人员;必须具有敬业负责的精神,熟悉业务,有较好的写作基础;县级局调配专职综合统计人员,必须事先征求市局办公室的意见。同时,市、县两级局注重发现和培养新手。20*年以来,我们按照年轻化、知识化的要求,从新考入的公务员中挑选21名同志从事专兼职统计工作。目前,全系统专职综合统计员16名,工商所及业务科室兼职统计员296名,95%以上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统计工作经验三年以上的超过90%。实施了骨干帮带、业务检查、分片培训、典型示范、外出学习等多项提素措施,做到经常化,形成制度化,不间断进行学习教育,使统计员队伍人员不断优化,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状态饱满,后备力量充足,工作连续稳定,勤奋敬业和创新发展的势头比较好。

二是抓制度规范。20*年全省系统统计工作会议召开后,我们按照省局抓规范的要求,针对全市系统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及时组织业务科室负责人、县局部分统计员骨干,对《*市工商行政管理统计工作规范》进行了讨论,从组织机构、制度建设、统计报表、统计分析和专题调查等方面,研究确立了新的规范和标准,以正式文件下发到各局和各科室。省局《关于认真贯彻省局领导批示进一步做好全省系统统计工作的通知》下发后,我们对照标准和要求,对原有的《统计工作试行意见》、《统计档案管理规则》、《综合统计员职责》、《统计差错反馈制度》和《统计执法检查办法》等制度规定,进行了修改补充,以潍工商办字〔20*〕68号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工商行政管理统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局从组织领导、业务培训、统计台帐及规范化达标等方面出台新的规范和要求,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做到按规定办事、照程序运作、依制度工作,全市系统统计工作的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是抓考核规范。对统计工作的考核,我们坚持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将全年考核分解到日常工作中进行,市局每年集中组织统计检查不少于4次,历次检查均有详细记录,按考评办法打分,纳入年底总评。对调研、暗访、汇表和其他渠道掌握的情况,建立综合考评记录簿,把阶段检查分、平时印象分和年终考评分加在一起考核,督促各单位和统计员及时注意解决问题,自觉改正不足,把工作做在日常。今年初,依据《统计工作规范》的要求,我们对《统计工作考评办法》进行了规范,重点从人员专业化、工作法制化、机构网络化、管理程序化、基础规范化、手段现代化、资料档案化和服务优质化等8个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考评。通过多形式、全方位的考核,统计工作的基础建设不断得到加强,工作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迟报、漏报现象明显减少了,虚报、瞒报现象基本杜绝了,差错率显著降低了。

二、重点把关,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

数据的真实性是统计工作的质量和生命。为此,我们在加强对统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注重从工作环节上把好数据统计关。

(一)采集源头数据,务求一个“真”字。严格按照《统计法》、《保密法》等法规要求,坚持依法统计,严把源头数据采集关。工作中,我们要求各县级局及工商所,全部建立起符合统计报表制度要求的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运用抽样调查、专项调查等方法,对每个科室、行业、企业、市场、业户逐一进行剖析、核实,务求数字真实可靠。特别是对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发展、无照经营数、统计渠道复杂的案件数等项指标,坚持多到基层调查、多向科室问询、多动脑筋思考的办法,在求真上下功夫。对前后变幅较大的统计指标,要求必须弄清变化的真正原因,由领导签字并加盖公章后再上报市局。落实了数据质量责任制,遵循谁分管、谁登记、谁填报的原则进行登录和管理。去年以来,我们又在系统内进行了统计电子台帐的试点应用,在16个县(市)局、分局及198个工商所推广使用了昌邑市局设制的统计电子台帐,填写内容基本做到了及时准确、分类清晰、真实可靠,较好地保障了源头数据的质量。

(二)集中汇审报表,确保一个“准”字。利用季报、半年报和年报时机,组织各局统计员采取集中汇审、交叉审核、相互评议的模式,沟通报表编报方法,交流和审核技巧,查找问题和差错,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汇表分组的办法是,由具体熟悉某专项业务的同志带2—3名统计员组成一组,负责对各单位该专项报表进行逐张审核,并做好差错记录。对一些错行、漏数等常规性错误,要求统计人员及时改正;对表内与表间的逻辑性错误,先由负责该项审查的人员及时通报到各统计人员,并逐项做好记录。市局综合统计人员再集中讲评,谁的报表出了错,出错原因是什么,避免方法和注意事项有哪些,相关统计员对号入座并予改正,起到警示和举一反三的作用。通过交叉审核,特别是通过面对面找问题、找差错,评价报表质量,谁出错谁脸红,使统计员工作责任感明显增强,统计数据准确率明显提高。

(三)报表反馈审核,突出一个“实”字。提高统计质量离不开业务科室的积极参与和协同把关。集中报表结束后,市局综合统计员再予详细审核,并反馈到业务科室再审核,确保达到“三个一致”,即上报到办公室的数据与上报到对口上级的数据一致;各业务口的案件累加数与法制机构的累计案件数一致;年底各业务口案件累加罚没款与财务科罚没款数一致。对案件数、罚没数等敏感数据,通过科室的协同审核把关,更符合政策要求,符合实际情况。对省局下发的各类业务软件,除组织综合统计人员学习掌握外,还及时与业务口统计员共同研究,主动发现问题,借助业务软件的应用,规范统计数据生成、上报流程。20*年,结合新业务软件的应用,我们及时完成了行业代码转换、经济户口管理、业务数据库存整理等工作,确保了统计数据与业务工作实际相符。通过数据反馈审核,较好地解决了填报口径不一、数据混淆和报什么数就汇什么数、报多少就汇多少的错误做法。

(四)日常督促检查,立足一个“改”字。围绕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我们注重抓调研、抓督查、抓整改,力求把影响数据质量的问题发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20*年以来,我局围绕统计数据真实性问题,先后组织了12次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统计执法检查调研活动。其中,去年针对个体、私营、案件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报表填报分类不当和随意填报等突出问题,市局组织县局16名综合统计人员,分成三个组对各县(市)局分局进行了交叉检查,并到38个工商所进行了实地检查,针对抽查中发现的5大类18个主要问题,下发了情况通报,督促各局进行了改进。

三、抓好结合,提高统计分析撰写质量

我们把统计分析作为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要求各县(市)局、分局报送符合行文规范、正式文件形式的半年报、年报统计分析,从行文格式上提出规范要求。围绕提高统计分析的质量,重点抓了“三个结合”。

1、与宣传工作结合,做好“数字”文章。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与群众生活、百姓利益关系密切,通过分析整理工商统计资料,用生动的数字来阐述市场主体的规模和变化,反映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体现工商部门的工作和成果,既是统计工作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要求,也是宣传工商、树立形象的素材来源。工作中,我们注意将统计工作与宣传工作结合在一起抓,撰写统计分析和专题调查,请文秘人员一起参与,统计员和报道员搭联手,共同研究讨论,围绕报表写稿件,围绕数字做文章,根据业务数据的前后变化和对比分析,分析原因、特点和规律,既把统计报表数字变成了鲜活的宣传材料,更使全市系统统计分析撰写水平在文秘人员的参与带动下不断得到提高。据统计,去年以来,全系统专兼职统计员在为上级提供各类专题分析材料的同时,在各级新闻媒体还撰写发表反映民营经济、招商引资、外资企业发展和投诉热点数字分析方面的文章238篇,《三大动力助推*外商投资企业蓬勃发展》、《我市个体私企注册资金超过内资企业》等文章,在《*日报》、《*晚报》等媒体发表后,都引起了相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显示了统计队伍的写作水平和统计服务的重要性。

2、与信息工作结合,做好“辅政”文章。我们利用政务信息反映情况迅速及时的特点,对报表中涉及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经过综合分析,形成各类统计专题调查和文字分析,以政务信息的形式,向上级部门和领导汇报反映,发挥综合统计“以文辅政”的用。去年,*市委、市政府把民营经济列入了全市经济发展的三大杀手锏之一,要求各级各部门立足职能强化服务。我们每次季报、半年报、年报结束之际,都把民营经济发展变化的情况进行整理,以翔实的数据对比,把全市民营经济发展的走势、呈现的特点、遇到的问题以及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等内容,分别上报市委、市政府信息部门,通过“每日信息”、“重要情况呈报件”等形式,报给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参阅了解,对我们提出的建议给予了好评。在今年全市民营经济工作大会上,市委张传林书记、市长张新起分别对工商部门服务民营经济的政策和做法,提出了表扬和鼓励,并以市委《参阅件》的形式转发了我们的做法。据统计,去年以来市县两级局共编发《统计信息》12期、36篇,上报党政信息部门后,有7篇得到了市领导的批示,19篇被市统计局采用。与信息工作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统计资料的利用率,增强了统计服务的成效。

统计交流材料第2篇

县局党组对创建部门统计规范化系统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认真学习了《××省部门统计工作规范化管理办法》、《关于创建××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统计工作规范化系统的实施方案》以及《关于认真贯彻省局领导指示进一步做好全省系统统计工作的通知》等重要文件,提出了年度统计工作达标目标要求,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强化了全局开展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按照《统计法》的要求,积极组织系统内没有统计从业资格证的在岗人员参加统计从业资格培训;组织已持证上岗的人员参加统计从业资格继续教育培训,以增强统计人员依法统计的意识,确保统计工作质量;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制度,及时对创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协调和解决;加强与市局各业务科室的沟通与协调,充分利用垂直业务部门之间的业务关联,确保统计信息真实、准确、实效。

二、创新举措,夯实基础

(一)健全机构,稳定队伍。一是抓好统计机构和人员配备关。在创建工作中,我们在统计队伍建设上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确保机构健全,人员到位,责任到人。目前,我局设有_名专职综合统计人员,各相关业务科室配有兼职统计人员具体负责本单位专项统计工作,基层工商所在人员少、工作量大的情况下,仍然保证由一名业务骨干从事统计工作,在全系统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相联、反应灵敏、快捷畅通的统计工作网络,保证了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抓好统计队伍建设关。做好统计工作,队伍建设是关键。随着统计报表制度的不断修改完善和新的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我们坚持把统计培训列入全员培训的重要内容,邀请市局专家现场授课指导,对新统计报表制度、统计法律法规知识、统计软件、统计分析写作、电子表格在统计中的应用和统计业务基础知识等内容进行全面培训。目前,全局专兼职统计人员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二)多措并举,严格规范。一是强化制度建设。完善的制度是做好工作的保证。去年以来,我们根据市工商局统计工作目标计划和关于统计工作的“两个办法”要求,结合实际,进一步修订完善了《统计工作考评办法及其细则》和《统计分析考核暂行办法》。_月份,我们又根据年度工作重点制定了《××县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统计工作管理试行办法》,对统计工作管理制度进行修改完善,印发了《××县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统计工作管理制度》共五十五条,涵盖了统计调查项目管理制度、统计机构和人员管理制度、统计资料管理制度、统计数据报送及质量检查评估制度、统计信息化建设及管理制度、统计检查监督和考核评比制度等,形成了由《工商行政管理统计报表制度》、《统计工作管理试行办法》、《统计工作考评试行办法》、《统计分析管理暂行办法》、《统计电子台帐使用管理办法》及《××县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统计工作管理制度》组成的比较全面的统计工作制度体系,实现了统计工作全过程、全方位的制度化。二是加快硬件建设。随着全省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开展,统计工作信息化程度也有很大提高。按照规范化建设要求,我局统计工作所需硬件设施全部配备到位,专兼职统计人员人均一台微机,并配有打印机,专门为综合统计人员配备了笔记本电脑,系统统计人员每人设有电子邮箱,实现了统计工作网上办公,微机取代了计算器,电子统计台帐取代了手工台帐。统计数据汇总、整理、存储、应用和管理已全部实现信息化,减少了工作流程中的人为错误。三是强化规范管理。为保证统计数据真实性、准确性,我们严格依据《统计法》及《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统计报表制度》规定,首先从报表流程上进行规范。严格要求以案件性质归类统计,由业务科室、综合统计人员及法制科层层把关,对大案要案统计仔细审查,确保准确,杜绝了案件重报漏报现象的发生;其次,利用季报、半年报、年报时机,组织各科室、所统计人员采取集中汇审、交叉汇审和汇报工作等模式,互相沟通、交流经验,对汇审中出现的问题,县局综合统计人员及时总结并进行集中讲解,并在年报结束后及时下发通报,指出各科室、所存在的具体问题,便于整改,使统计人员业务水平明显提高。

(三)拓宽渠道,强化服务。一是把好统计资料质量关。根据《实施方案》要求,我们对原有的《统计资料管理制度》进行修改,对统计档案的归档范围、保存期限、整理装订及档案内容做出具体要求,并从设计封面、档案盒制作、确定装订标准等基础工作入手,高标准、高起点重整统计档案。同时将所有统计资料包括统计数据库、文字材料等的电子版刻录成光盘,移交局档案室统一管理,真正使统计档案达到规范化。二是把好统计服务效能关。为了为领导决策提供快捷的服务,我们以多种形式开展统计信息服务工作。设立了红盾信息网统计网页,设置统计法规、统计数据、统计分析、统计汇编和统计动态等五大板块,充分利用掌握的数据信息,每月及时整理刊发统计工作文件、统计数据、文字分析等相关统计资料,为局领导和各业务科室提供参考,也便于统计人员互相沟通,方便了内部人员查阅统计资料,实现了最短时间内了解最新工作动向和情况。三是狠抓统计分析质量关。每半年报、年报结束后,我们都认真组织撰写统计分析和专题调查报告,以详实的数据对比,详细记录全县查处的案件情况、工作特点及民营经济发展情况和发展对策建议等内容,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帮助。

三、完善机制,确保实效

为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开展,我们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一是教育培训制度。推行定期培训制度,每季度利用_天时间,邀请市局相关领导对全系统专兼职人员进行综合培训,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二是定期督导制度。每季度定期由县局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成督查组,采取现场观摩、现场督导的方式,对创建工作中涌现的出“亮点”及创新性的工作及时进行推广;对工作不力或不到位的单位,分别予以通报批评或限期整改,使以往笼统的弹性考核,变为具体细致的钢性考核,有效调动了全系统统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奖惩考核制度。也就是加强目标管理,确保创建活动各项重点工作目标完成。我局研究制定了《奖惩考核办法》,将创建工作的开展情况纳入年终考核和评先树优的重要内容。各科室、所分别制定本单位重点工作目标及绩效目标考核办法,将本单位承担重点工作任务梯次分解落实到个人,明确完成时限、考核办法及奖惩措施,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身上有压力,有效促进部门统计工作规范化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统计交流材料第3篇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变化的国内外环境中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也必然是我省国税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有力保障。当前,计统工作要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实现新发展,就必须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工作的始终,下真功夫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计统干部头脑,强化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理念,提高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的水平。

众所周知,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通过深入学习,我们认识到,只有彻底清除那些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才能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全省计统工作乃至河北国税事业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引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具体措施,同时,也才能转化为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自觉行动,从而为开展好各项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组织基础。为此,我处对这次学习活动极为重视,除对规定的教材、省委和总局以及省局的动员大会精神进行集中学习和讨论交流外,还多次召开讨论会,交流心得、查找问题,真正做到了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通过持久深入地学习、卓有成效地实践,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深入剖析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问题。

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指出,要着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提高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领,把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联系计统工作实际,我们认为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加强调研工作。目前来看,对调研工作重视不够,在机关查询数据的时候多,到实地调研的时候少,电话交流的多,当面交流的少,主要是主观上缺乏科学发展观的意识。二是要加大培训力度。计统业务专业性比较强,相应地对培训再教育的需求比较多,近年来,全省计统系统一直高度重视培训工作,但由于计统部门人员变动频繁,对新进人员的培训不够及时,培训的人员范围不够广,大部分为利用业余时间自学,集中培训的时间、密度和人员范围不够充分。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计统工作发展,实现工作水平新提升。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着眼于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坚持把查找问题和解决问题贯穿活动始终,并在工作实际中,优先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努力贯彻落实相关规定,加快完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机制。

针对我处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查摆的问题,我们着重从以下两方面整改提高。

一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加大调研力度。今年以来开展了全省宏观税负分析、行业税负分析、欠税分析、亿元纳税企业季度分析、钢铁、铁矿石、电力等六大重点行业的税收分析,为准确把握经济税收规律,掌握税源变动,促进税收管理和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提供参考。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调控政策的陆续出台,使得经济税收关系更加复杂,各种不确定因素和潜在减收因素在明显增多,对我们深化经济税收分析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的形势,我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省局“提高年”、“跨越年”的工作部署,更加密切关注经济、政策变化,全面抓好税源调查,努力加大调研力度,深入到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掌握第一手资料和最新讯息,摸清税源底数,及时深入分析变动原因和对税收收入的影响,研究和总结新形势下经济税收的内在联系,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进一步提高税收收入分析预测水平,为保持全省国税收入的稳定,避免出现大的起落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我们加强与财政、国库、银行等部门的合作,积极推进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工作,目前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为明年在全省推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进一步调动计统人员工作积极性。离开了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是全体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近年来,我们一直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培训方面,今年举办了全省税收分析员培训班、会统票证培训班和重点税源监控培训班,明年将举办科(股)长培训、税收调查、税收分析预测等多项培训,不断提升计统人员业务水平。在加强业务交流方面,我处以分析报告、工作简报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介绍和推广先进经验,加强地市间研讨学习,促进计统人员素质和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各市、县局也结合工作实际,加强岗位练兵、业务培训,大力提高计统人员业务素质,发展壮大人才队伍。

统计交流材料第4篇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全国统计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将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作为政府统计部门不辱使命,担当责任的关键要素,要求“必须把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这是在全面客观分析统计工作所面临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正确判断,对于我们深入把握统计的发展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拟对政府统计部门公信力的含义、影响因素及其提高途径将作一探索,以供参考。

一、政府统计部门公信力的含义

所谓公信力,就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据此,我们认为,政府统计的公信力是政府统计部门能够获得社会公众信任的能力。反映了政府统计部门以统计数据为主体的信息产品被公众认可,信任乃至赞美的程度。

统计公信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统计部门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体现了政府统计部门存在的权威性、在社会中的信誉度以及在公众中的影响力等特征。公信力的核心是信任、信赖,而这种信任的主体是社会公众,统计公信力建立在社会公众对统计部门的信用体验和认定的基础上。社会公众是统计数据质量的评价主体,也是统计部门公信力的评价主体。

二、影响政府统计部门公信力的因素分析

客观的说,多年来政府统计部门一直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作为统计工作的永恒主题,并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追求客观真实、优化统计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统计部门的辛勤劳动赢得了社会公众的承认。在计划考核中,各级大都采用作为“第三方”的统计部门的数据作为重要依据;在行风评议、有关测评等涉及民意调查的方面也多请调查队来开展,统计部门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威信。然而,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以及制约统计工作正常发展的一些因素的影响,政府统计部门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统计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影响政府统计部门公信力的因素主要有,统计数据的自身质量,对统计数据的使用,统计宣传等方面。

(一)真实客观搞准统计数据的难度前所未有的增加

首先,统计调查对象的情况日趋复杂。统计调查对象面广量大,变化频繁,给搞全统计资料增加了难度。统计调查对象的业态混合多元,成份多样,给搞准统计资料增加了难度。由于这个原因,社会上对统计部门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质疑时有提出。

其次,统计调查对象的配合度有所降低。心存疑虑,怕如实上报会产生不利后果。搪塞推脱,不愿意承担法定的统计责任。

第三,统计部门力量相对薄弱。社会各界和有关方面对统计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时间越来越早,指标越来越细,而统计部门无论从人力、财力还是素质上都难以适应需要。

第四,统计制度难以充分支撑。先有定性的认识才有定量的反映。对于社会各界和有关方面对于新经济的信息要求,统计部门有一个学习研究和认识的过程,才能制定出统计制度加以贯彻执行。例如,若对于“创意经济”的内涵和外延没有正确的认识,便难以从量的角度进行真实准确的反映。

第五,统计方法尚待不断优化。目前,对于限额(标准)以下的众多单位,采取的是抽样调查方法,而这种抽样调查的方法难以满足多目标和多层次的统计信息推断的要求。再加上抽样调查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统计误差,因而,需要对统计资料进行统计评估,但是,如果统计评估的合法性、合理性、科学性不高,势必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并直接影响统计部门的公信力。

第六,统计数据质量时常受到人为干扰。

(二)科学合理使用统计数据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首先,统计指标具有局限性。一个指标只能说明一个方面问题。以偏概全的使用统计数据是造成统计数据公信力不高的重要原因。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能说明城市居民收入的平均状况,不配套公布相应的离散系数,是不能准确说明问题的。

其次,考核数据需要确定性。在考核所涉及的统计指标中,有一些是通过核算产生的,就其产生的过程和性质来看,其中具有一定的主观判断和加工、推算成份,存在一定的误差区间。因此,不应该选择有较大推算、估算成份的指标作为考核指标。

第三,相关数据存在匹配性。在使用统计数据时,必须要注意数据链的关联,对于出现的异常情况,必须要在公布时即做出解释。如从全国范围看固定资产投资额与水泥产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工业生产与电力供应存在相关关系等等,如果出现趋势不一,要及时进行说明。正如初建堂局长在内蒙古调研时所说的那样,“统计指标与指标之间揭示的是经济社会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相互间有着高度的匹配性和协调性,统计数据就要符合这种匹配性和协调性。从本质上讲,统计数据揭示的是经济社会的必然性,统计数据只有符合经济规律,符合自然规律,符合统计规律,才能让人信服,政府统计的公信力才能真正树起来。我们的统计数据出来后,一定要先评估评估是否符合经济、自然和统计规律。如 果不相符,就要深入查找原因,作出充分说明”。

第四,部门数据有着协调性。在公布不同部门数据时,必须注明是什么部门、为着什么目的、搞的什么时间和范围的数据,指标含义与统计部门的指标含义是否相一致,等等。以避免误导社会公众并进而影响政府统计部门的公信力。

(三)切实有效宣传统计成果的力度亟需持续不断增大

当前,影响社会公众对统计数据评价的主要因素有:

第一,主观标准的评判因素。这个标准是个性化很强的尺度,主要来自于自身的实际体验。如对于平均工资的问题,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来自于自身的衡量标准,一旦差异较大,便产生不信任感。同时,这种不信任感还具有波及效应,使得他们由于对一个指标怀疑而连带着对其他统计指标也产生不信任感。

第二,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拟态环境一方面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另一方面,拟态环境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成为了一种“拟态”的现实。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一些地方在统计上弄虚作假所产生的不良影响,通过“拟态环境”使一些社会公众产生对统计数据的怀疑,对于政府统计部门不信任,从而影响了统计部门的公信力。另外,一些地方新闻媒体的主持人,或是由于对统计部门存在一定的误解,或是对于统计指标不甚了解,在节目中,想当然的对统计数据进行不正确的评论,在一定程度上使政府统计的公信力受到损害。

从目前情况来看,对于统计宣传,统计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是显得力度不够,无论是宣传的方式、方法、应对技巧和宣传队伍的建设等方面都与提高统计公信力的要求相差甚远。

三、提高政府统计部门公信力的途径

(一)统计的成果必须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

统计数据作为统计部门的重要成果,是统计部门公信力的承载主体,社会公众对于统计部门数据的认同度,直接决定着统计部门的公信力。而对于统计数据的认同,一方面与统计部门提供数据的质量和提供方式有关,另一方面又与社会公众对于统计数据的感知有关,这就决定了要提高统计部门的公信力就必须从统计供给方(政府统计部门)和信息接受方(社会公众)两个角度来狠下功夫。

1、从统计供给方的角度来说,统计信息产品的质量要高

(1)必须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

所谓真实,就是指统计资料跟客观实际情况相符合,不是造假的结果。真实性是相对于虚假所说的。要提高统计部门的公信力,统计部门的对外公布的统计资料必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真实反映,而不是为了某种目的,刻意弄虚作假,欺骗社会公众的假信息。统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统计信息最根本最重要的要求,它体现了统计工作的重要目的之一--使社会公众获得可资依赖的各项讯息。真实性原则要求无论通过何种渠道、借助何种方式,的统计信息(包括数字的和文字的)应当是以客观事实或具有客观事实基础的判断和意见为基础的、未曾被扭曲或修饰的方式再现或反映真实状况。它是用法律认可和统计制度要求的表达方式,“镜像”般的反映所要表述的客体的客观真相。失真的统计信息势必背离公众的感受,日久会极大地影响统计信息的公信力和政府的形象。

(2)必须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

对于不同的统计信息,准确性原则的要求有不同的标准。统计信息划分为“文字信息”和“数字信息”:前者包括以文字为主要表达方式的统计公报、统计分析等;后者包括以统计指标为表达方式的各种统计年鉴、统计月报等。对于“文字信息”,准确性要求政府统计部门所要表达的信息(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或者重要观点等)必须与客观事实相符,用某种表达方式呈现的客观信息必须与信息接受者所理解或感知的结果相一致。不得含有具有广告效应和模糊不清的语言,要减少误导性陈述和不实陈述的发生。而对于“数字信息”则有不同的要求:首先,要说明数据资料的调查目的和调查者。其次,要说明指标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指标的时间要素。在对公开公布的统计信息的准确性理解与解释上应当以一般社会公众的判断能力作为标准。如“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个指标就与社会公众对于“收入”的理解有较大的区别,因为根据统计制度的要求“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个指标,“既包括货币收入,又包括自产自用的实物收入”[1],也就是说,农民自产自吃的蔬菜也要按照市场价格计算收入和支出,而这些一般人是不理解的。因而时常产生误解,需要在社会公众正常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细分。

同时,要及时澄清不实信息。当社会上出现可能影响政府统计部门信息准确性的非统计部门的统计信息时,如果得不到及时澄清,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已公开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就会动摇。

(3)必须确保统计数据的及时

政府统计部门应以最快的速度公开其信息,并保证所有公开信息的最新状态,不应给公众过时陈旧的信息。这首先体现了政府统计部门对于法律的严格遵守,是统计公信力题中应有之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公布统计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六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该条例第十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九条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确定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具体内容,并重点公开下列政府信息:……(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其次,体现了政府统计部门“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实现信息的时间价值,减少各种猜疑和误解,增强统计公信力的途径之一。

(4)必须确保统计数据的完整

完整是相对于《统计调查制度》而言的,一方面,在设计统计调查制度时,必须根据需求,将所有可能影响社会公众决策的信息均应得到充分考虑。另一方面,在公布某一具体统计信息时,必须对其相关方面进行全面、充分的揭示;不仅要公开有利的信息,更要公开有问题的统计信息。因为社会公众的判断是对政府公开披露的全部信息的综合反映,如果政府统计部门在公布统计信息时有所侧重、隐瞒、遗漏,导致社会公众无法得到有关决策的全面信息,即便已经公开的各个信息具有真实性,也会在总体上构成整体的虚假性。

2、从统计需求方的角度来说,必须提高对统计产品的接受度

(1)加强统计科普,提高社会公众的统计素养。一是要向社会公众普及基本的统计常识。使其了解基本的统计知识(平均数、百分比、指数等)和统计指标的含义及其形成过程。二是要学会鉴别使用统计资料。如对于统计资料在使用时要做到“五问”。即一问,这统计资料是谁说的?美国资料分析法创始人之一、普度大学统计学教授戴维.s.穆尔说,“好数据是人们智慧及努力的产物,坏数据则是懒惰、不了解甚至存心误导。每当有人丢个数据给你,你第一个该问的问题就是:‘这个数据是打哪儿来的?’”[2]。二问,他是如何知道的?三问,遗漏了什么(所公布的统计资料是否把各种因素公布齐全了)?四问,是否有人偷换了概念?五问,这个资料有意义吗?

(2)优化统计宣传,改进统计宣传的方式和途径。在当前“拟态环境”的形势下,必须要用社会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强化宣传统计的力度,注重提高统计宣传的针对性,及时释疑解惑,避免以讹传讹,消除对统计的误解。不仅要宣传统计法律法规,还要宣传统计科学常识。不仅主动统计数据,还要主动解读统计数据。不仅主动面上指标,还要主动配套内部构成指标。不仅主动统计调查的结果,还要主动公布统计工作的过程。不仅主动纳入基本统计报表制度的统计信息,还要创造条件专项开展的热点调查信息。不仅主动统计横段面的状态,还要成因分析和趋势判断的分析。要建立以统计部门为主的、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统计评论员队伍,对于网络上、电视广播上涉及到对统计数据、统计方法误解的情形,及时加以解释、纠正和引导。

(二)统计的过程必须公开透明

高质量的结果离不开高质量的过程。要提高统计公信力必须要使统计信息的生产过程公开透明,这已经为世界有关国家的统计实践所证明。如美国的政府统计公信力较高,就与这一点密切相关。美国劳工统计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向全社会做出了这样的承诺,“我们努力做到:……5、透明性和负责性:我们公开方法和过程,从而使你对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有信心。”[3]

首先,统计的调查制度和程序要公开透明。如4月7日,国家统计局召开座谈会,全面介绍cpi的统计方法和生产过程。参加会议的,既有国家统计局有关领导各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员,也有最基层的采价员、居民记账户;既有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包括对统计工作提出尖锐意见的各界人士,也有京城诸多媒体。有关专家认为,“即使对此项工作质疑最强烈的人士,如果详细研读这篇报导(指对于cpi的统计方法和生产过程的介绍,作者注),也应该对这项关系国计民生的统计工作,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公开透明,确是提高统计公信力的一条重要途径”[4]。

其次,统计调查的质量控制方法及其执行度要及时披露。

第三,统计数据的汇总和质量评估要让社会公众互动参与。对于重要的统计指标要开听证会,以此提高社会的认同度。

(三)统计的方法必须符合科学原理

统计方法的科学决定着统计数据的科学,它是统计公信力的决定因素。首先,统计的制度设计,必须要坚持按照统计规律办事,遵循科学的原则,不得为了验证主观意图,违反统计调查的科学要求,而有倾向的设计调查制度。此外,不能不顾基层单位的实际,要求统计调查对象过早的提供统计报表。其次,统计调查样本的选择必须要遵循随机原则的要求,同时,不得人为破坏样本的“后随机效应”。如在居民收入调查中,假定样本户是按照随机原则抽取出来的,但是,为了提高地区的收入,仅仅只针对抽中户给予政策扶持,促进其家庭人员就业,增加收入,结果就破坏了随机性原则了。第三,重大统计决策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如国家统计局成立统计咨询委员会就是进一步完善政府统计决策机制的有益尝试。“可以使得国家统计局在作出重大统计决策时,进行更为慎重周密的考虑,更多的听取国际统计界、国内经济和统计专家和其他政府部门的意见,防止个人的价值判断、长官意志和行为方式主导决策,同时也防止搞封闭式、独断式的‘拍脑袋’决策。”[5]是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政府统计社会公信力的重要措施。

(四)统计资料的目的必须正当

政府统计部门统计资料的目的必须正当,所谓正当,即必须合法合理。这对于统计部门公信力具有较大的影响。第一,政府统计部门统计数据的目的必须要符合《统计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知情权的需要,而不是为了统计部门的部门利益。如统计部门不能为了商业目的,去搞企业排名信息的;未经当事人许可也不得编辑出版涉及统计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的资料汇编,等等。如果统计部门统计资料的目的是为了获利,则其公信力必然受损。第二,政府统计部门统计数据的目的必须要符合行政合理性的原则要求。所谓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在统计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凡统计法律没有详细规定的,统计行政机关在处理具体资料事务时,可以根据其合理的判断,决定作为或不作为,以及如何作为,但这种决定应符合法律精神和公平正义原则。如在公布统计资料时,究竟要公布什么分组的汇总资料,凡统计制度有规定的分组,必须公开,统计制度没有规定的分组,可以由统计部门根据本地的实际需要以及可能性自主决定是否汇总公布。第三,政府有关部门在统计资料的时候,必须完整全面,而不能为了所谓的“自身形象”,对统计指标有选择的加以公布,报喜不报忧,误导人们的判断。

(五)统计人员必须恪守求真原则

统计人员在提高统计公信力方面处于主导地位。首先,作为统计人员应本着只对数据真实性负责的原则搞统计。其次,作为统计人员要视统计数据质量为生命,敢于坚持原则,抵制干扰,依法维护统计数据的声誉,为提高统计部门的公信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统计交流材料第5篇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全国统计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将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作为政府统计部门不辱使命,担当责任的关键要素,要求“必须把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这是在全面客观分析统计工作所面临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正确判断,对于我们深入把握统计的发展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拟对政府统计部门公信力的含义、影响因素及其提高途径将作一探索,以供参考。

一、政府统计部门公信力的含义

所谓公信力,就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据此,我们认为,政府统计的公信力是政府统计部门能够获得社会公众信任的能力。反映了政府统计部门以统计数据为主体的信息产品被公众认可,信任乃至赞美的程度。

统计公信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统计部门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体现了政府统计部门存在的权威性、在社会中的信誉度以及在公众中的影响力等特征。公信力的核心是信任、信赖,而这种信任的主体是社会公众,统计公信力建立在社会公众对统计部门的信用体验和认定的基础上。社会公众是统计数据质量的评价主体,也是统计部门公信力的评价主体。

二、影响政府统计部门公信力的因素分析

客观的说,多年来政府统计部门一直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作为统计工作的永恒主题,并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追求客观真实、优化统计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统计部门的辛勤劳动赢得了社会公众的承认。在计划考核中,各级大都采用作为“第三方”的统计部门的数据作为重要依据;在行风评议、有关测评等涉及民意调查的方面也多请调查队来开展,统计部门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威信。然而,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以及制约统计工作正常发展的一些因素的影响,政府统计部门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统计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影响政府统计部门公信力的因素主要有,统计数据的自身质量,对统计数据的使用,统计宣传等方面。

(一)真实客观搞准统计数据的难度前所未有的增加

首先,统计调查对象的情况日趋复杂。统计调查对象面广量大,变化频繁,给搞全统计资料增加了难度。统计调查对象的业态混合多元,成份多样,给搞准统计资料增加了难度。由于这个原因,社会上对统计部门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质疑时有提出。

其次,统计调查对象的配合度有所降低。心存疑虑,怕如实上报会产生不利后果。搪塞推脱,不愿意承担法定的统计责任。

第三,统计部门力量相对薄弱。社会各界和有关方面对统计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时间越来越早,指标越来越细,而统计部门无论从人力、财力还是素质上都难以适应需要。

第四,统计制度难以充分支撑。先有定性的认识才有定量的反映。对于社会各界和有关方面对于新经济的信息要求,统计部门有一个学习研究和认识的过程,才能制定出统计制度加以贯彻执行。例如,若对于“创意经济”的内涵和外延没有正确的认识,便难以从量的角度进行真实准确的反映。

第五,统计方法尚待不断优化。目前,对于限额(标准)以下的众多单位,采取的是抽样调查方法,而这种抽样调查的方法难以满足多目标和多层次的统计信息推断的要求。再加上抽样调查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统计误差,因而,需要对统计资料进行统计评估,但是,如果统计评估的合法性、合理性、科学性不高,势必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并直接影响统计部门的公信力。

第六,统计数据质量时常受到人为干扰。

(二)科学合理使用统计数据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首先,统计指标具有局限性。一个指标只能说明一个方面问题。以偏概全的使用统计数据是造成统计数据公信力不高的重要原因。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能说明城市居民收入的平均状况,不配套公布相应的离散系数,是不能准确说明问题的。

其次,考核数据需要确定性。在考核所涉及的统计指标中,有一些是通过核算产生的,就其产生的过程和性质来看,其中具有一定的主观判断和加工、推算成份,存在一定的误差区间。因此,不应该选择有较大推算、估算成份的指标作为考核指标。

第三,相关数据存在匹配性。在使用统计数据时,必须要注意数据链的关联,对于出现的异常情况,必须要在公布时即做出解释。如从全国范围看固定资产投资额与水泥产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工业生产与电力供应存在相关关系等等,如果出现趋势不一,要及时进行说明。正如初建堂局长在内蒙古调研时所说的那样,“统计指标与指标之间揭示的是经济社会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相互间有着高度的匹配性和协调性,统计数据就要符合这种匹配性和协调性。从本质上讲,统计数据揭示的是经济社会的必然性,统计数据只有符合经济规律,符合自然规律,符合统计规律,才能让人信服,政府统计的公信力才能真正树起来。我们的统计数据出来后,一定要先评估评估是否符合经济、自然和统计规律。如 果不相符,就要深入查找原因,作出充分说明”。

第四,部门数据有着协调性。在公布不同部门数据时,必须注明是什么部门、为着什么目的、搞的什么时间和范围的数据,指标含义与统计部门的指标含义是否相一致,等等。以避免误导社会公众并进而影响政府统计部门的公信力。

(三)切实有效宣传统计成果的力度亟需持续不断增大

当前,影响社会公众对统计数据评价的主要因素有:

第一,主观标准的评判因素。这个标准是个性化很强的尺度,主要来自于自身的实际体验。如对于平均工资的问题,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来自于自身的衡量标准,一旦差异较大,便产生不信任感。同时,这种不信任感还具有波及效应,使得他们由于对一个指标怀疑而连带着对其他统计指标也产生不信任感。

第二,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拟态环境一方面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另一方面,拟态环境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成为了一种“拟态”的现实。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一些地方在统计上弄虚作假所产生的不良影响,通过“拟态环境”使一些社会公众产生对统计数据的怀疑,对于政府统计部门不信任,从而影响了统计部门的公信力。另外,一些地方新闻媒体的主持人,或是由于对统计部门存在一定的误解,或是对于统计指标不甚了解,在节目中,想当然的对统计数据进行不正确的评论,在一定程度上使政府统计的公信力受到损害。

从目前情况来看,对于统计宣传,统计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是显得力度不够,无论是宣传的方式、方法、应对技巧和宣传队伍的建设等方面都与提高统计公信力的要求相差甚远。

三、提高政府统计部门公信力的途径

(一)统计的成果必须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

统计数据作为统计部门的重要成果,是统计部门公信力的承载主体,社会公众对于统计部门数据的认同度,直接决定着统计部门的公信力。而对于统计数据的认同,一方面与统计部门提供数据的质量和提供方式有关,另一方面又与社会公众对于统计数据的感知有关,这就决定了要提高统计部门的公信力就必须从统计供给方(政府统计部门)和信息接受方(社会公众)两个角度来狠下功夫。

1、从统计供给方的角度来说,统计信息产品的质量要高

(1)必须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

所谓真实,就是指统计资料跟客观实际情况相符合,不是造假的结果。真实性是相对于虚假所说的。要提高统计部门的公信力,统计部门的对外公布的统计资料必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真实反映,而不是为了某种目的,刻意弄虚作假,欺骗社会公众的假信息。统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统计信息最根本最重要的要求,它体现了统计工作的重要目的之一--使社会公众获得可资依赖的各项讯息。真实性原则要求无论通过何种渠道、借助何种方式,的统计信息(包括数字的和文字的)应当是以客观事实或具有客观事实基础的判断和意见为基础的、未曾被扭曲或修饰的方式再现或反映真实状况。它是用法律认可和统计制度要求的表达方式,“镜像”般的反映所要表述的客体的客观真相。失真的统计信息势必背离公众的感受,日久会极大地影响统计信息的公信力和政府的形象。

(2)必须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

对于不同的统计信息,准确性原则的要求有不同的标准。统计信息划分为“文字信息”和“数字信息”:前者包括以文字为主要表达方式的统计公报、统计分析等;后者包括以统计指标为表达方式的各种统计年鉴、统计月报等。对于“文字信息”,准确性要求政府统计部门所要表达的信息(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或者重要观点等)必须与客观事实相符,用某种表达方式呈现的客观信息必须与信息接受者所理解或感知的结果相一致。不得含有具有广告效应和模糊不清的语言,要减少误导性陈述和不实陈述的发生。而对于“数字信息”则有不同的要求:首先,要说明数据资料的调查目的和调查者。其次,要说明指标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指标的时间要素。在对公开公布的统计信息的准确性理解与解释上应当以一般社会公众的判断能力作为标准。如“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个指标就与社会公众对于“收入”的理解有较大的区别,因为根据统计制度的要求“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个指标,“既包括货币收入,又包括自产自用的实物收入”[1],也就是说,农民自产自吃的蔬菜也要按照市场价格计算收入和支出,而这些一般人是不理解的。因而时常产生误解,需要在社会公众正常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细分。

同时,要及时澄清不实信息。当社会上出现可能影响政府统计部门信息准确性的非统计部门的统计信息时,如果得不到及时澄清,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已公开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就会动摇。

(3)必须确保统计数据的及时

政府统计部门应以最快的速度公开其信息,并保证所有公开信息的最新状态,不应给公众过时陈旧的信息。这首先体现了政府统计部门对于法律的严格遵守,是统计公信力题中应有之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公布统计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六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该条例第十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九条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确定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具体内容,并重点公开下列政府信息:……(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其次,体现了政府统计部门“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实现信息的时间价值,减少各种猜疑和误解,增强统计公信力的途径之一。

(4)必须确保统计数据的完整

完整是相对于《统计调查制度》而言的,一方面,在设计统计调查制度时,必须根据需求,将所有可能影响社会公众决策的信息均应得到充分考虑。另一方面,在公布某一具体统计信息时,必须对其相关方面进行全面、充分的揭示;不仅要公开有利的信息,更要公开有问题的统计信息。因为社会公众的判断是对政府公开披露的全部信息的综合反映,如果政府统计部门在公布统计信息时有所侧重、隐瞒、遗漏,导致社会公众无法得到有关决策的全面信息,即便已经公开的各个信息具有真实性,也会在总体上构成整体的虚假性。

2、从统计需求方的角度来说,必须提高对统计产品的接受度

(1)加强统计科普,提高社会公众的统计素养。一是要向社会公众普及基本的统计常识。使其了解基本的统计知识(平均数、百分比、指数等)和统计指标的含义及其形成过程。二是要学会鉴别使用统计资料。如对于统计资料在使用时要做到“五问”。即一问,这统计资料是谁说的?美国资料分析法创始人之一、普度大学统计学教授戴维.s.穆尔说,“好数据是人们智慧及努力的产物,坏数据则是懒惰、不了解甚至存心误导。每当有人丢个数据给你,你第一个该问的问题就是:‘这个数据是打哪儿来的?’”[2]。二问,他是如何知道的?三问,遗漏了什么(所公布的统计资料是否把各种因素公布齐全了)?四问,是否有人偷换了概念?五问,这个资料有意义吗?

(2)优化统计宣传,改进统计宣传的方式和途径。在当前“拟态环境”的形势下,必须要用社会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强化宣传统计的力度,注重提高统计宣传的针对性,及时释疑解惑,避免以讹传讹,消除对统计的误解。不仅要宣传统计法律法规,还要宣传统计科学常识。不仅主动统计数据,还要主动解读统计数据。不仅主动面上指标,还要主动配套内部构成指标。不仅主动统计调查的结果,还要主动公布统计工作的过程。不仅主动纳入基本统计报表制度的统计信息,还要创造条件专项开展的热点调查信息。不仅主动统计横段面的状态,还要成因分析和趋势判断的分析。要建立以统计部门为主的、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统计评论员队伍,对于网络上、电视广播上涉及到对统计数据、统计方法误解的情形,及时加以解释、纠正和引导。

(二)统计的过程必须公开透明

高质量的结果离不开高质量的过程。要提高统计公信力必须要使统计信息的生产过程公开透明,这已经为世界有关国家的统计实践所证明。如美国的政府统计公信力较高,就与这一点密切相关。美国劳工统计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向全社会做出了这样的承诺,“我们努力做到:……5、透明性和负责性:我们公开方法和过程,从而使你对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有信心。”[3]

首先,统计的调查制度和程序要公开透明。如4月7日,国家统计局召开座谈会,全面介绍cpi的统计方法和生产过程。参加会议的,既有国家统计局有关领导各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员,也有最基层的采价员、居民记账户;既有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包括对统计工作提出尖锐意见的各界人士,也有京城诸多媒体。有关专家认为,“即使对此项工作质疑最强烈的人士,如果详细研读这篇报导(指对于cpi的统计方法和生产过程的介绍,作者注),也应该对这项关系国计民生的统计工作,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公开透明,确是提高统计公信力的一条重要途径”[4]。

其次,统计调查的质量控制方法及其执行度要及时披露。

第三,统计数据的汇总和质量评估要让社会公众互动参与。对于重要的统计指标要开听证会,以此提高社会的认同度。

(三)统计的方法必须符合科学原理

统计方法的科学决定着统计数据的科学,它是统计公信力的决定因素。首先,统计的制度设计,必须要坚持按照统计规律办事,遵循科学的原则,不得为了验证主观意图,违反统计调查的科学要求,而有倾向的设计调查制度。此外,不能不顾基层单位的实际,要求统计调查对象过早的提供统计报表。其次,统计调查样本的选择必须要遵循随机原则的要求,同时,不得人为破坏样本的“后随机效应”。如在居民收入调查中,假定样本户是按照随机原则抽取出来的,但是,为了提高地区的收入,仅仅只针对抽中户给予政策扶持,促进其家庭人员就业,增加收入,结果就破坏了随机性原则了。第三,重大统计决策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如国家统计局成立统计咨询委员会就是进一步完善政府统计决策机制的有益尝试。“可以使得国家统计局在作出重大统计决策时,进行更为慎重周密的考虑,更多的听取国际统计界、国内经济和统计专家和其他政府部门的意见,防止个人的价值判断、长官意志和行为方式主导决策,同时也防止搞封闭式、独断式的‘拍脑袋’决策。”[5]是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政府统计社会公信力的重要措施。

(四)统计资料的目的必须正当

政府统计部门统计资料的目的必须正当,所谓正当,即必须合法合理。这对于统计部门公信力具有较大的影响。第一,政府统计部门统计数据的目的必须要符合《统计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知情权的需要,而不是为了统计部门的部门利益。如统计部门不能为了商业目的,去搞企业排名信息的;未经当事人许可也不得编辑出版涉及统计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的资料汇编,等等。如果统计部门统计资料的目的是为了获利,则其公信力必然受损。第二,政府统计部门统计数据的目的必须要符合行政合理性的原则要求。所谓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在统计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凡统计法律没有详细规定的,统计行政机关在处理具体资料事务时,可以根据其合理的判断,决定作为或不作为,以及如何作为,但这种决定应符合法律精神和公平正义原则。如在公布统计资料时,究竟要公布什么分组的汇总资料,凡统计制度有规定的分组,必须公开,统计制度没有规定的分组,可以由统计部门根据本地的实际需要以及可能性自主决定是否汇总公布。第三,政府有关部门在统计资料的时候,必须完整全面,而不能为了所谓的“自身形象”,对统计指标有选择的加以公布,报喜不报忧,误导人们的判断。

(五)统计人员必须恪守求真原则

统计人员在提高统计公信力方面处于主导地位。首先,作为统计人员应本着只对数据真实性负责的原则搞统计。其次,作为统计人员要视统计数据质量为生命,敢于坚持原则,抵制干扰,依法维护统计数据的声誉,为提高统计部门的公信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统计交流材料第6篇

一、抓改革,建网络,不断夯实基层基础。

县全面贯彻落实省市有关统计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按照有机构、有人员、有设备、有经费、有档案资料的“五有建设”要求,加大了对乡镇规范化建设的力度,率先打造了坑田、鹿冈等乡镇规范化建设“示范点”,其中坑田镇获得了“省级规范化建设乡镇”。2020年乡镇机构改革,各乡镇仍然保留统计专岗2人,续聘原来统计人员。目前,全县各乡镇共有专职统计人员28人,兼职8人;县统计局(含普查中心)定编14人,实有14人。全县基层统计系统队伍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

二、抓制度,促规范,着力提高整体水平。

为更好地规范统计工作,县建立了统计工作、统计考核、统计奖励“三项制度”,由县政府印发了《关于做好全县主要经济指标预警监测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和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四上企业”入规入统工作》等一系列文件,确保了统计计基础工作的落实。县统计局制定了《县乡镇规范化建设考核细则》《乡镇高质量发展考评办法》《县联网直报企业规范化建设考核细则》等文件,提高了统计数据质量,健全了统计法制建设。同时,为全面提高乡镇、企业统计人员的对统计工作的积极性,建立了统计工作奖励制度,给予乡镇和“四上”联网直报企业统计员给予150元/月的统计补贴,实行按年度考核发放。

三、抓利用,促服务,积极参与政府决策。

县统计局重点关注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多层次的调研分析,充分发挥统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为领导决策、服务群众提供更真实准确的统计数据支撑。每年编印《统计年鉴》,每月及时公布月度统计数据,编印《统计月报》,每周在政务信息公开平台上政务信息,2020年累计各类政务信息100余条。同时,紧跟省市统计工作研究课题,2020年共撰写30余篇统计报告、统计分析,分别在省市统计内外网。县统计局近年来在省市统计部门领导的关心关爱下,多次获得省、市统计工作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获县直单位综合考评先进单位等荣誉,赢得了各级领导的认可。县统计局作为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县长办公会常驻列席单位,参与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

四、抓学习,促管理,打造统计部门新形象。

统计交流材料第7篇

一、认真学习,提高认识,统计工作新定位

近年来,我认真学习党的理论,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在思想上与上级保持一致,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的思想,做到无私奉献。我在工作上除了学习政治理论外,重点是学习统计法规、统计制度和统计工作纪律,做到学深学透,掌握在脑海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自己做好各项本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我熟悉和掌握了统计法规、统计制度及基本业务知识与技能,增强了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和水平,做到与时俱进,增强大局观,能较好地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贯彻执行,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取得良好成绩。

二、加强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我作为统计部门负责人,精心组织科内统计人员认真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认真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统计理论水平与工作业务技能;开展统计职业道德教育,使广大统计人员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学习中紧密结合工作实际,解决当前统计工作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促进统计工作的全面发展。通过学习教育,有效提高了统计人员的素质,形成刻苦学习、勇于开拓、求真务实、努力创新的良好风气,成为思想坚、作风硬、干劲足的统计人员,为我市(县)的统计工作上水平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力保障。

三、真抓实干,努力完成统计工作任务

在平时日常工作中,我对自己做到高标准,严要求,也同样严格要求科内统计人员,及时布置安排好统计日常工作,要求大家认真、细致、按时完成,保证统计工作质量。我自己认真、细致审核统计报表,确保每个数据正确,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同时,对我自己和科内统计人员,要求强化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坚决克服工作懒散、办事拖拉的恶习,抓紧时机、加快节奏、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进度,做到当日工作当日完成,当月工作决不延至次月,以优异成绩奉献统计事业。

四、认真细致,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准确的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生命,我切实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放在工作的首位,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修订完善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办法,以保证评估有理有据,切实可行。同时严格落实数据质量评估责任制,做到分级负责,层层把关,责任到人,理顺政府统计与企业统计的关系,加强对企业统计的指导和数据管理,规范统计数据的提供和使用制度,保证统计数据的一致性,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认真组织开展统计分析工作,提出统计分析内容,充分利用统计结果。

五、加强统计基层建设,提高统计服务水平

我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落实,切实提高全市企业统计基层建设。一是加强企业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基层统计台帐平台。积极检查、督促企业按要求建立健全统计台帐,完善统计资料的审核和交接管理制度,以确保源头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真正做到数出有据。二是加强基层统计网络建设,做到与企业“综合查询系统、质量动态分析系统、ERP系统”等多个应用系统相结合,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的作用。三是加强企业基层统计队伍建设,积极组织业务培训,加强统计工作业务的指导,以提高企业基层统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加强企业统计基层建设的基础上,我提高统计服务水平,树立真诚、优质服务思想,加强统计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发挥统计信息“快、精、准”的优势,在统计信息的提供上做到超前、及时。

六、执行《统计法》,提高统计监督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