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多元文化的价值(合集7篇)

时间:2023-06-16 16:26:58
多元文化的价值

多元文化的价值第1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价值;涵义;特征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9(C)-0068-02

一、多元文化价值的涵义

据不完全统计,文化概念的界定已有一百多种,不同的学科对其有着不同的定义,以哲学和社会学的定义比较深刻和权威。哲学认为,文化是由人类智慧外化,劳动实践创造出来的一切成果,其中积极的成果就是文明。社会学认为,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如果把这两种解释合二为一,文化的界定就很有概括性和完整性。

基于这样的宏观把握,我们认为,多元文化中的文化是指:一定区域、社会、群体中的人的全部生活方式。由于这种生活方式是建立在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信仰、艺术审美、法律观念、思维方式、风俗和行为习惯之上,其中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主导部分,因此,文化与价值密不可分,被称之为文化价值。一个群体有了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即有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标准,就有了这个群体中个体成员所普遍认同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从而就形成了该群体的文化。一旦一种文化形成,也就意味着具有一定意义的某种群体(比如:民族、阶级)的正式诞生,群体就是由共同的价值为核心的文化而凝聚起来的个体组合,由于他们的价值观趋向一致而形成了共同的生活方式,反过来又强化了该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和个性。

文化与价值观须臾不离,是相同层次上的概念,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存在,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要素和主导力量。“文化是一个社会或社会群体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信仰和意义体系”[1]文化是一种价值文化,是以价值为核心内容的文化,而价值必定是文化形成的导向力量和文化的内在固定要素。因此,文化与价值可以并列使用,即文化价值。由于价值是一种主体性现象,有什么样的价值主体就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所以,不同的民族、群体、阶层、阶级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这就形成了文化的多元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的多元性是文化自身固有的属性。故而,文化价值又可以称之为多元文化价值或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可以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做出界定,即从历时态界定,也要从地域性视角做出界定,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理解多元文化的内涵。就历时态而言,不同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在不同性质社会形态中,有着不同的主流文化和主导性文化。在奴隶社会时期,有把人当做是会说话的工具的文化价值观念,形成了奴隶社会的文化特色。同样,在资本主义社会,文化以资本为价值轴心,形成了资本文化,即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就是以资本为价值取向的观念体系,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都是资本文化价值的表现形式,同时还并存着社会主义、社群主义等各种非主导性文化价值。

就地域性而言,在同一地域内就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因为同一地域内存在着不同的社会群体,他们在该地域内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和社会资源的占有关系不同,他们的价值观也就不同,文化也就各不一致。

尤其在社会转型期,新的主流价值观和大众文化观尚未确立,各种思潮又异常活跃,导致价值观在各种文化的交织、碰撞、融合、创新中不断地嬗变着。多元化的、异质性的、多样性的文化价值格局是社会转型期的突出特色。

二、多元文化价值的基本特征

依据以上定义,多元文化价值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多元文化的核心特征就是文化的多样性及其所含价值的异质性和多元性。

首先,社会生活的本土性导致了文化的多样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是人们的生活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生活。多元文化源于生活实践的地域本土性,不同地域的人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组织、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信仰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民族、不同群体、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各自不同的文化,导致了文化的多样性。其次,文化及其所含价值的专属性导致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异质性。文化是一个社会组群、团体、群体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信仰和意义体系,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要素。由于价值是主体性现象,归某一群体、阶级、阶层所专有,作为价值判断、价值取向、价值评价标准体系的价值观也具有了专属性。各种文化之所以相互区别,是由于各种文化都有自己专有的价值和价值观,这就是文化的质。文化之所以是多元的,就是由于文化之间的异质性。再次,文化的历史性也导致了文化的多元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征,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产生出了不同文化价值,这种不同的文化及其内含着的价值观念,作为一种意识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并非完全随着社会形态的跃迁而亦步亦趋。在同一社会形态中或在同一历史时期,会同时存在着多种文化形态。尤其在社会转型期,不同的利益集团或群体,各自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诉求。各种价值交错并呈现出流动性,将传统打散,将保守击溃。人们的思想与各种动态着的价值相碰撞,期间价值趋向一致或近乎一致的个体逐步走近,而形成诸多的价值共同体。拥有这些共同价值的人们,对事物和社会现象采取共同的态度、形成了自己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他们就造就了自己的文化。有诸多的价值共同体,就有诸多的文化表现,各种文化呈现出来,丰富多样,即形成了多元文化价值的态势。

第二,多元文化价值在一元主导多元交织、碰撞、冲突、融合中并存。文化价值的多元性应该以兼容并包的态度承认多种文化的共存,并且在相互对话与交流中不断发展。多元文化之间不是一种完全天然对立的关系,例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就不应该是敌对关系,而是一种互补关系。文化价值的异质性,又使得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不可能达成完全一致,有时会发生冲突。但是,没有这种冲突,就没有它们之间的互补、融合与发展。不能单纯以对立思维来审视多元文化价值的客观性事实,还应该以同一的思维来认可多元文化价值并存的合理性。同一并非大一统,唯我独尊,排除异己,而是要照顾到各自存在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达到一种融合,在核心文化价值中保留多元文化价值的参与、对话和互补。

世界本来就是一个五彩纷呈的绚烂花园,是一个多元文化价值的对立统一王国。多元文化价值的存在,意味着既不是一种文化价值吃掉另一种文化价值,否则就是文化独裁,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也不是失去主导文化价值的多元文化,否则就是文化价值相对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唯我独尊、排除异己,实际上窒息了自己的生命力。任何一种文化价值,都应该有着开放与包容的心态,在多元文化价值中汲取自己的营养,壮大发展自己。

第三,代表着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多元文化是历史的潮流,是信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了信息和观念的交流与传播。同时,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了国际间的社会经济交往,也促进了文化的跨国流动。这种带有各国或各民族特色的文化,既相并存,又各自呈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和生活诉求,形成了多元文化价值的历史发展趋势。

多元文化是人类智慧进步的必然要求。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罗杰・基辛指出:“文化的歧异多端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人类资源。一旦去除了文化的差异,出现一个一致的世界文化――虽然若干政治整合的问题得以解决――就可能会剥夺人类一切智慧和理想的源泉,以及充满分歧与选择的各种可能性。演化性适应的重要秘诀之一就是多样性……去除了人类的多样性可能到最后会付出持续的意想不到的代价。”[2]人类的智慧是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闪现灵光的,单一文化没有激发智慧和创造灵感的因子,只能导致愚昧和固步自封。中国封建专制文化曾经导致中国数千年的愚昧和落后,教训可谓深刻。专制的、单一的文化价值观念只能禁锢人们的头脑,封闭人们的思维,消磨人的理性,最终导致一个民族的愚昧与落后。

作者单位:李世忠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刘洪文 山东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李世忠(1966― ),男,汉族,山东淄博人,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主要致力于哲学原理、道德哲学的研究;刘洪文(1969― ),男,汉族,山东诸城人,2004年获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山东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哲学。

参考文献:

多元文化的价值第2篇

[关键词] 多元文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维系

一、多元文化的原因

首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是内因。自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被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市场经济体制所代替。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不单壮大了公有制经济,而且发展了非公有制经济,从而调动了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基于此,社会经济利益逐渐多样化,也出现了不同的经济利益主体。不同的经济利益主体之间具有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可以说,经济活动的变革从根本上造成了社会经济利益主体的分化与组合,进而造成了伴随着经济活动展开的过程中的价值观分化与变化。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其分化必然导致社会意识的多元化,进而导致文化的多元化。因之,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多元文化产生的内因。

其次,多种外来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外因。改革开放不但带来了国家经济的繁荣,而且也促进了国际政治、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发展。政治经济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各种社会思潮大量涌入内地,导致国内思想与文化的复杂与多样,也进而从宏观上影响了民众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以及社会生活方式。与此同时,社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等等各种样态的文化思潮之间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不仅带来了社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在更为精细化、更为微观化的社会空间里改变着民众的单一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所以,外来文化从宏观和微观上都导致社会文化的多元化。

二、多元文化对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其一,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丰富了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新的发展空间,也增强了大学生的智力和社会理解的能力。多元文化社会里,存在多元的文化视角,是名副其实的信息资源库,是价值观教育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知识宝库,同时也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取向,有助于增强他们的价值选择能力,使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中,锻炼自己的智力,增强理解社会的能力。

其二,多元文化激荡、多元思潮各领,不仅拓宽了价值观教育的思路,也拓展了价值观教育的思维方式。多元文化的存在为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价值取向,赋予价值观教育更多的教育思路,有利于学校价值观教育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多元的视角来进行工作,从而使价值观教育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更加明确的针对性,也使价值观教育更具有活力和稳定性。

三、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维系

第一,发挥高校思想教育主阵地作用,宣传主流文化,合理引导非主流文化,以维系正确的价值取向。高校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自觉地去建构自身所在专业的宏观、微观的校园文化。对教育而言,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传播精英文化,也要鼓励学生在课下阅读精英文化产品,以提高其文化品位。但是对大众文化也不应一概拒斥,要看到它存在的合理性,分析其意义和价值,重视它在促进校园文化勃兴、增强学生自主精神等方面的作用,并培养学生对大众文化的分析鉴别能力。对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也应持同样的态度。

第二,加强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知识传播,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做到在理想的鼓舞下追求现实,在现实的激励中坚持理想,以维系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要通过深入开展基本国情和科学发展教育,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要求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客观必然性。在了解新时期新阶段国家发展的巨大成就,又了解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真切感受到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从而自觉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积极热情地为之奋斗。

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是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就需要我们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以此来建构教学体系,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以增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苏丽萍.对多元文化视阈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J].职教论坛,2012,(14).

[2]吴岳军.多元文化语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1).

[3]唐全中.对多元文化视域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08).

[4][6]胡忠玲.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8,(01).

[5]李芳芳.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多元文化的价值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材价值取向多元化现状策略

教科书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根本依据,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和观念培养的载体。因此,教科书往往难以保持价值中立,其中蕴含某种特定的价值取向,代表着某种特定团体的利益。其中,语文教材作为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现代化教育的思路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对于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内涵

价值取向是指在原有价值观的基础上,主体在进行各种矛盾、冲突处理时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立场、态度及价值倾向。价值取向是被个体所认同的,内化在人格和行为内部的思想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主体评价事物、唤起态度以及指引和调节行为的产生,对于主体自身、主体之间以及其他主体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价值取向分为人们有关最终目标理想实现的信念和人们对实现既定目标手段和方法的看法两种。多元化是价值取向的本质特征之一,可以从经济取向、政治取向、社会取向、理论取向、审美取向和宗教取向等诸多方向对人类的价值行为进行引导和控制。

就语文教育来看,语文因其本身的特殊性与其他学科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是对学生语言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因此,语文教材的价值取向大致可以分为人文价值、工具价值两大类,一方面强调学生对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另一方面强调学生的理解、感悟、想象、创新等能力。在新的课程标准下,现代教育教学体制要求语文教材的编制必须遵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特征从多个角度关注对学生技能和情感的全面教育。

二、语文教材价值取向多元化的重要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科书编写过程中的价值取向问题已逐渐成为各学科改革关注的焦点之一。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中,价值取向不断趋于多元化,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影响,对于现代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其他学科教学的顺利开展

语文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核心内容。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语文具有专业性和技能性特征,有着明显的独立性。但在某种程度上,语文因其语言的特点,与其他学科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其他学科教学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语文教材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将直接造成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使得学生在单纯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其理解力和想象力都有所提升,有利于其他学科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语文教学是我国的国语教育,在每个阶段的学生教育工作中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关系着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近年来,语文教材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给语文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尤其表现在人文精神上,得到了传统语文教材单一价值取向所不能实现的目标。

(三)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深化

我国现代教育体制新课程改革要求,要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系统性改革,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目的在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高水平、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语文教材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是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现代教育体制对于语文教育的新要求,有利于现代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语文教材价值取向多元化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深化。

(四)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语文教材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是我国教学体制改革的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环境下的必然趋势。就我国的传统语文教育来说,单一的技能性培养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产物,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其局限性势必会给学生成长造成不良影响。语文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人文精神,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我国语文教材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表现

语文教材价值取向是对语文教育内容中的教学目标实现其指导和规范作用的观念理论,其多元化是对语文教学目标的拓展和丰富,使得学生能力得到综合培养和全面提高,更加适用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语文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必须严格进行价值取向的研究定位,实现语文教材价值取向多元化对语文教育水平的有效提高。当前,语文教材价值取向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中心取向

我国语文课程的目的在于社会本体,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要求来确定,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从而使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人与社会不和谐而造成的孤独感构成了社会中心取向的价值理念。

(二)人与自然和谐取向

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要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是语文教育中反应现代社会主流意识的价值取向。

(三)重视传统文化取向

在语文教育中,古代文学作品占有重要地位。这一价值取向下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增强文化意识,从而弘扬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

(四)对人生的体验思考取向

生命教育就是进行关于生命现象、体验、理解、感悟的教育,其在语文教材编写中的体现,树立了学生的生命意识,提升了学生的生命境界,这是语文人文性的具体体现。

(五)语言应用取向

语言应用是语文教育的本质目标。在语文教材中,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强调的是对字、词的朗读及拼写能力。而研讨与练习主要是对句子、段落及课文思想与主题的把握。

四、结语

受我国教育不断发展和教育投资及受益主体多元化的影响,教育课程知识体系多极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就语文教材的编制来说,其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极大地反映了对学生人文价值的教育,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培养,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市场经济建设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丽 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冯梦龙 警世通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4]林传鼎 陈舒永 张厚粲 心理学词典[Z].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5]摩罗 鲁迅反对《呐喊》入选中小学课本[J].文萃,2005,(9):26-28

多元文化的价值第4篇

一、民族教育

民族教育是少数民族教育简称,是对少数民族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中国教育的组成部分。广义的民族教育是指在继承本民族文化基础上,吸收和引进外来民族先进文化的过程;狭义的民族教育则是对少数民族进行文化知识教育。民族教育的目的是让少数民族人民进入主流社会,培养大批民族知识分子,同时将先进文化知识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保持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1]

二、多元文化对民族教育的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会文化更新日益加快,各种文化发展面临不同机遇和挑战。在我国现代复杂社会结构下,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求各种文化都要服务于社会发展,因此造成了文化的多元化。

多元文化具有时代特点,多元文化传播方式、文化内容反映鲜明的时代信息和历史信息。多元文化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客观上影响到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多元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改变了民族教育内容和理念,民族教育受到多元文化影响下,教育价值取向发生转变。为了促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跟上发达地区文化发展形式,民族教育不得不把多元文化作为教育出发点。多元文化内容丰富,扩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内容,使少数民族教育吸收优秀的先进文化知识,从而更好地发展本民族文化教育。[2]

三、民族教育情况

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处在阴湿、高寒、贫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办学经济条件差,普及教育难度大,普遍存在教学质量差的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客观因素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民族教育把重点放在本民族文化传承上,吸收外来文化机会较少,教育内容和方式根不上时代变化,严重影响民族教育发展。

民族教育经费短缺。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但教育经费不足现象仍然存在。中央财政的教育经费大多投入到高等教育当中,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主要是由当农民和地乡政府承担,民族教育经费不足,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

民族教育的双语教学实施困难。民族教育双语教师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水平不高。目前我国缺少专门的双语教师培训机构,少数民族地区使用双语进行教学的教师非常少。由于缺乏双语教师,汉语课程很难开展,学生学习汉语机会少,不能学习汉族文化,不能了解全国文化发展情况,民族教育价值取向没有明确的方向。

四、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民族教育价值取向

1、以全国主导性文化为价值取向

民族教育长期以民族特色为主,民族教育的原则是发展本民族特色文化,这个原则无论是在过去、现在、将来都是必须坚持的。目前随着多元文化发展,现代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随之改变,教育价值取向走向重新建构的过程。全国文化是先进的多元文化主流代表方向。民族教育要想跟上主流文化步伐,就要以全国文化为价值取向,使民族教育逐步过渡到现代化教育进程当中[3]。

2、以现代化城市教育为价值取向

民族教育是为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的,主要目的是发展人的知识文化水平。现代化城市人们素质较好,这是由于现代化城市教育方式比较先进,教育内容上吸收多元文化内容。少数民族地区与现代化城市地区相比,民族教育比较落后。确立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与现代化城市教育为共同价值取向,可以摆脱民族教育长期以来在民族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徘徊不定的状态。把民族地区和现代化城市地区教育的发展方向、目标融合在一起,能够消除两者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平衡状态和分离状态,从长远意义来看,有助于打破民族地区和现代化城市地区二元文化对立状态,实现文化一体化。这种价值取向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进入主流社会,而且还能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的现代化发展,甚至对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都具有深远意义。[4]

3、以现代社会发展为价值取向

多元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教育本身的未来性和超前性决定民族教育要超越现实,以现代社会发展为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是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是对现代教育的追求,它集中反映了现代社会发展对民族教育发展的诉求和价值期待,构成现代社会对民族教育发展的一种价值规范,从而在更高层次上获得新的文化知识。民族教育实践推动者和理论研究者要认同这种价值取向,坚决地朝着社会发展方向努力。只有清楚地理解和把握民族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内容,并坚持民族教育以社会发展为最终目的,民族教育才会真正走上现代社会发展之路。

4、以民族地区特色为价值取向

我国少数民族需求不足,主要原因是民族教学方式和教育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到民族地区文化的特殊性,没有体现民族地区特色生活状况。民族教育一方面要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这是民族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因此,民族教育要以民族地区特色为价值取向。在多元文化影响下,把少数民族的文化精髓融入到民族教育当中。民族教育内容除了现有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外,还要把民族文化、民族活动、民族工艺融入到民族教育当中,让学生在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中,寻找它们之间的共性,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素质,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发展。这样不仅能让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到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能够通过良好教育继承本民族语言、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

少数民族教育在吸收多元文化同时,要保持本民族特色文化。在继承本民族文化基础上才能吸收、引进外来先进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具体体现在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和社会活动上,因此民族教育要以民族地区特色为价值取向,教育上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根据实际生活情况吸收外来先进文化。[4]

多元文化的价值第5篇

【关键词】 文化多元化;民族教育;价值取向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教育成为研究的热门。无论是微观的民族课堂教育,还是宏观的民族教育政策,都离不开民族教育价值取向问题,如何在多元文化视角下确立和选择民族教育价值取向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民族教育

民族教育是少数民族教育简称,是对少数民族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中国教育的组成部分。广义的民族教育是指在继承本民族文化基础上,吸收和引进外来民族先进文化的过程;狭义的民族教育则是对少数民族进行文化知识教育。民族教育的目的是让少数民族人民进入主流社会,培养大批民族知识分子,同时将先进文化知识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保持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1]

二、多元文化对民族教育的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会文化更新日益加快,各种文化发展面临不同机遇和挑战。在我国现代复杂社会结构下,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求各种文化都要服务于社会发展,因此造成了文化的多元化。

多元文化具有时代特点,多元文化传播方式、文化内容反映鲜明的时代信息和历史信息。多元文化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客观上影响到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多元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改变了民族教育内容和理念,民族教育受到多元文化影响下,教育价值取向发生转变。为了促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跟上发达地区文化发展形式,民族教育不得不把多元文化作为教育出发点。多元文化内容丰富,扩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内容,使少数民族教育吸收优秀的先进文化知识,从而更好地发展本民族文化教育。[2]

三、民族教育情况

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处在阴湿、高寒、贫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办学经济条件差,普及教育难度大,普遍存在教学质量差的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客观因素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民族教育把重点放在本民族文化传承上,吸收外来文化机会较少,教育内容和方式根不上时代变化,严重影响民族教育发展。

民族教育经费短缺。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但教育经费不足现象仍然存在。中央财政的教育经费大多投入到高等教育当中,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主要是由当农民和地乡政府承担,民族教育经费不足,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

民族教育的双语教学实施困难。民族教育双语教师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水平不高。目前我国缺少专门的双语教师培训机构,少数民族地区使用双语进行教学的教师非常少。由于缺乏双语教师,汉语课程很难开展,学生学习汉语机会少,不能学习汉族文化,不能了解全国文化发展情况,民族教育价值取向没有明确的方向。

四、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民族教育价值取向

1、以全国主导性文化为价值取向

民族教育长期以民族特色为主,民族教育的原则是发展本民族特色文化,这个原则无论是在过去、现在、将来都是必须坚持的。目前随着多元文化发展,现代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随之改变,教育价值取向走向重新建构的过程。全国文化是先进的多元文化主流代表方向。民族教育要想跟上主流文化步伐,就要以全国文化为价值取向,使民族教育逐步过渡到现代化教育进程当中[3]。

2、以现代化城市教育为价值取向

民族教育是为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的,主要目的是发展人的知识文化水平。现代化城市人们素质较好,这是由于现代化城市教育方式比较先进,教育内容上吸收多元文化内容。少数民族地区与现代化城市地区相比,民族教育比较落后。确立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与现代化城市教育为共同价值取向,可以摆脱民族教育长期以来在民族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徘徊不定的状态。把民族地区和现代化城市地区教育的发展方向、目标融合在一起,能够消除两者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平衡状态和分离状态,从长远意义来看,有助于打破民族地区和现代化城市地区二元文化对立状态,实现文化一体化。这种价值取向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进入主流社会,而且还能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的现代化发展,甚至对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都具有深远意义。[4]

3、以现代社会发展为价值取向

多元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教育本身的未来性和超前性决定民族教育要超越现实,以现代社会发展为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是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是对现代教育的追求,它集中反映了现代社会发展对民族教育发展的诉求和价值期待,构成现代社会对民族教育发展的一种价值规范,从而在更高层次上获得新的文化知识。民族教育实践推动者和理论研究者要认同这种价值取向,坚决地朝着社会发展方向努力。只有清楚地理解和把握民族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内容,并坚持民族教育以社会发展为最终目的,民族教育才会真正走上现代社会发展之路。

4、以民族地区特色为价值取向

我国少数民族需求不足,主要原因是民族教学方式和教育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到民族地区文化的特殊性,没有体现民族地区特色生活状况。民族教育一方面要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这是民族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因此,民族教育要以民族地区特色为价值取向。在多元文化影响下,把少数民族的文化精髓融入到民族教育当中。民族教育内容除了现有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外,还要把民族文化、民族活动、民族工艺融入到民族教育当中,让学生在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中,寻找它们之间的共性,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素质,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发展。这样不仅能让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到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能够通过良好教育继承本民族语言、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

少数民族教育在吸收多元文化同时,要保持本民族特色文化。在继承本民族文化基础上才能吸收、引进外来先进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具体体现在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和社会活动上,因此民族教育要以民族地区特色为价值取向,教育上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根据实际生活情况吸收外来先进文化。[4]

五、总结

民族地区文化与发达地区文化长期分离,形成民族教育与我国整体教育二元对立的格局,使民族教育在价值取向上摇摆于民族文化与多元文化之间。这种摇摆不定形式使民族教育与城市教育相对立,同时也使民族教育走上边缘化。在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今天,民族教育要利用多元文化优势,把民族教育价值取向和内地现代化城市教育发展方向相结合,把社会发展最为教育目的,在保持本民族文化基础上,引进外来多元文化,这样才能扭转民族教育落后局面,使民族教育跟上城市教育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雷明珠.民族学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教育问题探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01)124-127.

[2] 王鉴.论我国民族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2006(01)26-29.

[3] 张诗亚.多元文化与民族教育价值取向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2005(06)97.

[4] 金志远.论多远文化视域下的民族教育价值取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03)218-220.

多元文化的价值第6篇

一、作文命题应体现多元的价值追求

一个作文的题目,如果限得太死,甚至只指向唯一的选择,就会扼杀学生写作的自由,限制学生展现个性的空间。因此,要想学生写的作文是灵动的,作文的题目就应体现多元的价值追求。

首先,高考的作文题目应体现多元的价值观。高考作文的方向影响着教师的教学。2002年的全国高考的作文题目,面对“诚信”这一话题,你还敢选择“健康”、“美貌”、“机敏”、“才学”、“金钱”、“荣誉”吗?你别无选择。2008年四川省高考作文题目:坚强,只能写“我”要坚强。也就是说,这些高考的题目就是要学生只能迎合命题者的意图,于是说假话、空话、套话就成了一种风气。

其次,平时的作文训练题目也应朝价值观多元化的方向迈进。命题应尽量贴近学生的成长经历,尽量避免命题对学生思维认识的诸多限制,要体现开放性的原则,力崇多元化。如我根据学生对成绩的排名很敏感这点,抛出一条消息:山西高考成绩只通知考生本人,各级招生考试机构不得向除考生本人外的任何机构和个人提供高考考生成绩信息,高考分数成隐私这一事。让学生评论其利与弊。如,我还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情景:美国一对夫妇叫医生替他们不能自理的9岁的女儿注射一种永远不会长高的药剂,目的是为了方便照顾她。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争论这对夫妇有没有权利去剥夺女儿生长的权利。不定题目,不限思路,不限主题,而是定场景,这样的作文模式也许更能调动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积累,有利于学生抒写真情实感,张扬个性。因此,有关作文题目的设置研究应当成为作文教学研究的重要一环。

二、给学生松绑,认可并鼓励学生有多元的价值取向,并引导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刻

虽然有些学生能关注时代,结合社会现实立意,但也还只是停留在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列举层面,看问题简单又僵化,缺乏对生活的深层思考和感悟,不能轻易形成自己的独立的看法,很少能够进行深度的分析。

如我市将要举行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作文比赛,在语文课堂上,我让学生即席演讲。有的学生赞美了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而有的学生却抨击了社会上的种种弊端,这时,我没有因为学生不唱赞歌而冠以他们思想不健康的帽子,而是倡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当然,作为教师,认可并鼓励学生有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还要引导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刻,这样才会少一份偏颇,少一份冲动。我的做法是根据学生由浅到深的认知过程,选用一些新闻事件或发生在身边的事件,让学生通过上网和阅读报纸,遵循从参考别人的评论到同学共同聊再到形成自己思考的三步曲的梯度训练过程。随着时间的迁移,学生会慢慢形成自己的见解,而且看问题也会更客观深刻。

第一步,教师可以提供观点及理由给学生,并教学生多角度思考的方向。如根据“张磊承诺将向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赠888.8888万美元”这则新闻。教师提供以下的思路给学生:(1)指责张磊为“新派汉奸,忘本”(道德层面);(2)批评他炒作(利益的层面);(3)中国人向耶鲁捐款是一种鞭策,中国教育界应反省(教育层面);(4)张磊支配自己的正当收入,无可厚非(捐款自愿的层面);(5)别把向耶鲁捐款搞成爱不爱国事件,捐款是一种荣耀(捐款无国界的层面)。从而让学生明白原来一件是可以有这么多种看法的,让学生认识到这个世界是多元化的。

第二步,让学生以自由聊的方式畅谈对事件的看法。例如,针对班上有男生模仿谢霆锋等明星戴耳环一事,叫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有学生认为谢霆锋戴耳环照片很酷;有的学生认为明星戴耳环是“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为了出名;有的学生认为当今社会是多元化社会,我们包容非主流时尚流行的东西;有的学生觉得对流行的东西不要盲目跟风,要理性思考,明辨是非,对流行的东西不能趋之若鹜,应树立健康的审美观,追求应符合学生的身份,学生的服饰应是自然、简朴、健康、青春,崇尚自然,不要刻意去装扮,穿着不应走在潮流的前沿。通过聊一聊这种自由开放的方式,让学生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学生才敢想,敢说,才会有多元化价值观滋生的土壤。

第三步,教师让学生说出对事件的个人看法及说出理由。比如,对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何东旭、陈及时、方招等勇救落水儿童事件,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个人看法及说出理由。有人赞美他们用青春传承了见义勇为的精神,用无畏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有人认为精神上的超越永远比价值可贵。学生思考问题也呈现了价值多元化的趋势,看问题也开始走出僵化和简单的怪圈,少一份偏颇,多一份深刻,多一份成熟。

三、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体现评价的多元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面对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作为语文教师,要深入思考并不断地适应社会。作文教学应体现多元的价值追求,首先要使所选的作文题目呈现审美的多元化,接着是创设一个允许学生作文的立意呈现多元化的宽松情景,最后在作文评价的具体操作中,应体现评价的多元化价值标准。这样,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才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激情和洒脱,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呈现“百家争鸣”局面,才紧跟多元和谐共存的趋势。

参考文献

多元文化的价值第7篇

【关键词】 多元文化教育;价值诉求

1.多元文化教育的定义

关于何谓“多元文化教育”,历来就有争议。

美国著名的民族教育家詹姆斯•A•班克斯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学校工作必须做出重大改革,使多种群体的每个学生获得在学业上成功的平等机会,提高不同性别、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群体的学生以及一些特殊学生的教育素质。这些改革涉及全部学校或教育环境的体制改革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课程的改革,班克斯把这一过程 称为“多元文化教育”。他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个意义广泛的概念,它包括民族研究、多民族教育、反种族教育、妇女教育、残疾人教育等。〔1〕沃特森在《多元文化主义》中指出多元文化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认为传统教育对非主流文化的排斥必须得到修正,学校必须帮助学生消除对其他文化的误解和歧视以及对文化冲突的恐惧,学会了解、尊重和欣赏其他文化。”〔2〕

2.多元文化教育的价值诉求

2.1 追求教育的平等。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的价值诉求之一即是改变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追求全社会的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平等。

在具体教育实践中,考虑到教育结果会因学习者原来的生活际遇、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各级学校中人文课程的改革也朝着教育平等的方向发展。在课程内容和比例上除考虑主流文化外,同时也顾及了非主流文化的需求。这种为不同的个体提供有选择性教育内容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差别性对待原则,保证处于弱势地位的人获得最大的利益,使非主流文化的学习者能自信地、有尊严地、从容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同时,多元文化主义的价值观指导下的多元的评价方法则充分考虑到学习者起点和学习方式的差别,保证了学习者最终平等地会的成功的可能性。

另外,多元文化教育所倡导的反偏见和歧视的思想,除了帮助学生走出自身文化的局限性,形成平等、宽容、接纳而非歧视的态度对待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价值观外,还致力于培养学生解决偏见的行动能力,使他们也能成为消除教育差异,维护社会公正的力量。对教师而言,多元文化教育不只是向学生传授有关多元文化的知识和价值观,它对教师本身的教育行为也提出了要求――在教育过程对每一个学习者有相同的期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把对学生的主观偏见和好恶悬置起来,不因学习者的民族、信仰、语言、家庭和经济条件、外贸、性别等的差异而区别对待,从而保证了每个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2.2 强调对学习者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尊重。以往的教育在处理文化传承与学习者发展的关系上,倾向于从社会的需要出发选择“有文化价值的文化”,而这种社会需要的文化反映的往往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利益。从这个角度看,教育是被看作用精心选择的、反映社会需要的文化去塑造人性,忽视了学习者自主选择文化的权利,忽视了文化本身也是人的本性的外化特制。而多元文化教育不剥夺非主流文化的存在价值,尊重学习者的文化选择和认同,这也就是把学习者看作是由选择权力和批判能力的个体。《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指出:“应该使每个人有其截住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多元文化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在面对不同文化时的抉择能力、批判能力和反思能力,这正是这一教育理想的体现。

有些批评者认为,虽然多元文化教育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学校采取的创新仅仅是象征性的或者说形式上的,而且无论他们的意图是多么美好,他们都不可能认真地处理现行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和结构变革中存在的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对于这些批评家来说,虽然多元文化主义提升了人们对少数民族的认识, 但在实际过程中,不少教育机构和人员还是把少数民族视为异类。因此,就事实而言,文化分歧以及少数群体的自卑还将长期存在。这些批评家认为,这些在学校里不能够捕捉到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现象被作为文化认同的标记,但是因为将其文化琐碎化了,因而无法探索少数民族校园经历的更为深刻的现实,致使少数民族文化引起人们的注意只是停留在肤浅的表面。针对此种批评,有些多元文化主义思想家回应道,在学校里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仅仅是拒斥无知,而且还要真正帮助一些少数民族群体摆脱劣势状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并使更多的家长投身到教育当中去;同时,还要通过更多的教师理解少数民族的经历,这不仅仅是象征性的,而是需要通过实实在在的行为去完成,如通过语言传媒给家庭提供一些教育,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加强对当前教育体系的运作系统的严格审查和深刻反思。

参考文献

[1] 哈经雄,腾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