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调查工作报告(合集7篇)

时间:2022-06-19 02:52:27
调查工作报告

调查工作报告第1篇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

调查报告有以下几个特点:

,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一)写实性。调查报告是在占有大量现实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用叙述性的语言实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观事物。充分了解实情和全面掌握真实可靠的素材是写好调查报告的基础。

(二)针对性。调查报告一般有比较明确的意向,相关的调查取证都是针对和围绕某一综合性或是专题性问题展开的。所以,调查报告反映的问题集中而有深度。

(三)逻辑性。调查报告离不开确凿的事实,但又不是材料的机械堆砌,而是对核实无误的数据和事实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探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提示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分类

调查报告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情况调查报告。是比较系统地反映本地区、本单位基本情况的一种调查报告。这种调查报告平方根是为了弄清情况,供决策者使用。

(二)典型经验调查报告。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总结工作中出现的新经验,从而指导和推动某方面工作的一种调查报告。

(三)问题调查报告。是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项调查,澄清事实真相,判明问题的原因和性质,确定造成的危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建议,为问题的最后处理提供依据,也为其他有关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一种调查报告。

三、写法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这实际上类似于“发文主题”加“文种”的规范格式,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思考》等。作为公文,最好用规范化的标题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题结合式标题。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调查工作报告第2篇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是国务院部署组织的一项国土系统工程,也是重大的国情省情和市情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全国全省全市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推进城乡地籍工作,实现土地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与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特区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搞好全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是推进城乡规划,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工作的重要保障;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经济宏观调控,实施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国土资源和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根本手段;是贯彻落实《物权法》,保障用益物权人合法权利的基础;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二、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目标

按照国家和省制定的统一技术标准,采用先进技术方法,全面查清全市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掌握准确的各类现势性土地数据;全面查清全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成果;建立和完善我市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制度;建设市、区二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对全市土地利用状况和变化情况实行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服务;满足编制规划、实施土地宏观调控、科学决策以及落实各项土地严管措施的需要。

(二)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

根据国土部和省国土厅要求,我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逐地块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和面积,掌握全市耕地、园地、林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房地产以及未利用土地等各类用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逐地块调查全市城乡各类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掌握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调查全市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对每一块基本农田上图、登记、造册;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市、区二级辖域的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1、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我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具有良好的基础,一是完成了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形成了覆盖全市范围的1:5000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成果,该成果于20*年10月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的验收,并已衔接纳入我市20*年、20*年变更调查成果中;二是具备了与民政勘界成果一致的区级及区级以上行政界线数据成果,市民政部门提供的乡镇界线数据成果,以及刚刚完成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的界线数据成果,另外还具备了国有河流、国有水库、国有道路的权属调查成果。

根据全国二调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要求,我市将以20*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利用新的1:5000卫星遥感影像图,对城镇及村庄以外的可调整耕地、"批而未用"土地、原独立工矿用地、滩涂、苇地、海岸线、耕地坡度和新增建设用地等开展补充调查。按照二调新的土地分类体系做好地类衔接工作,同时采用西安80坐标系重新计算和统计图斑面积。

按照图件、数据和实地三者相一致的原则,通过对20*年变更调查成果进行补充调查和数据衔接,获取全市各类土地利用信息及其空间分布状况,汇总形成全市各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2、基本农田状况调查

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依据我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基本农田保护区(块)划定资料,在本次调查形成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基础上,逐片将基本农田保护地块(区块)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统计汇总出各级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分布、面积、权属等状况。

3、农村土地权属调查

国家和省对我市的任务要求是:查清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公路、铁路、河流以及农、林、牧、渔场(含部队、劳改农场及使用的土地)等国有土地的使用权状况,加快推进土地登记发证,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

对我市来说,近年来早已先行全面开展并基本完成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调查工作,并制作完成了无争议的土地所有权证书。因此,我市农村土地权属调查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1)对此前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工作中遗留的425宗争议地进行调处;

(2)对公路、铁路、河流以及农、林、牧、渔场(含部队、劳改农场及使用的土地)等国有土地的使用权状况进行调查;

(3)根据这几年土地征用情况,国有土地使用权调查登记情况,以及对宗地权属、面积、界址等发生的变化情况,对集体土地所有权进行变更。

(4)充分利用上述成果,加快推进登记发证工作。

4、城镇、村庄地籍调查

国家和省对我市的任务要求是:按照地籍调查技术规程,充分利用已有地籍调查成果,对城市、建制镇、农村居民点内部的建设用地逐宗进行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每宗地的位置、范围、面积、用途等状况;统计汇总各级行政区的城镇、村庄各类土地面积数据,包括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用地、住宅用地、开发园区、房地产用地以及村庄内部农村宅基地等土地利用数据。

我市在这些方面已有相当的基础,一是自20*年以来,我市相继完成了本岛大部、同安、集美、海沧等部分城区约180平方公里的1:500比例尺地籍精度数字地形图的测绘工作;二是在本岛老城区、集美区、海沧区和同安区的地籍调查均有较广泛的数据基础;三是近三年来开展的农村土地房屋登记发证工作成果显著,具有相当的数据积累。

经过调查摸底后,扣除原已做的可利用的成果,我市城镇、村庄地籍调查还需要做的工作有:

(1)农村土地权属调查部分。需要对6.1万宗土地房屋进行测绘和调查,对已完成测绘未调查的约5万宗土地房屋进行调查;

(2)1:500大比例尺基础图测制部分。一是对**~20*年期间测绘的海沧、杏林城区约30多平方公里现势性约可以达到70%的大比例尺图进行局部更新测绘;二是对本岛东北部地区、岛外部分城区、绝大部分建制镇和独立工矿等无1:500比例尺基础图近120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成片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

(3)对原有或新完成大比例图测绘的建成区和建制镇的区域进行成片地籍调查或补充调查和变更调查。一是对本岛老城区、东部地区,集美区、海沧区和同安区翔安区开展成片地籍调查,预计城区需调查的面积为135.7平方公里,38695宗;二对本岛西北部进行变更核实,面积为52平方公里;三是对全市建制镇进行地籍调查,约有357个街坊,34979幢房屋,39.23平方公里。

5、土地调查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

在利用现有网络系统,进一步升级和完善基础软硬件设施,加固安全系统等基础上,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数据库建设标准和规范,遵循集中统一管理、资源和信息共享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市管理模式,由市国土房产局统一建立土地调查各基础信息数据库和专题信息数据库,建立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和社会化服务信息系统,满足市、区两级对数据库的管理、更新、利用和社会化服务等工作需要。

(1)建立土地调查相关基础数据库

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中应用的卫星影像图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建立全市“1:5000卫星正摄影像图数据库”;对城镇村土地房屋权属调查中测绘的地形图进行加工整理,建立“1:500数字地形图数据库”。并按照一数一源、一数多用、杜绝重复的原则,数据库建成后直接并入我市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库,丰富其基础数据内容,并通过**城市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与其他数据库的互连互通和共享,满足各方面需要。

(2)建立土地调查各专题数据库

按照国家、省土地调查有关数据库建设标准和规范,在市级统一建立“市、区两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库”、“城、镇、村一体化土地房屋权籍数据库”三大土地调查专题数据库;结合本次土地调查、日常动态更新和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各种成果图、成果表、以及调查簿、册、卡等数据和资料信息,建立“成果数据库”。

(3)升级完善现有土地利用信息系统

对我市已经部署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和在平台上建立的土地利用计划规划管理子系统、耕地保护管理子系统、用地预审子系统、农用地报批管理子系统、建设用地供地管理子系统等5个应用子系统进行进一步升级完善,实现对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和土地调查各专题数据库的查询检索、实时调用、综合统计、分析输出等功能,满足市、区两级的管理需要。

(4)建立城镇村一体化土地房屋权籍管理信息系统

按照地籍信息系统建设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结合我市市区垂直、城乡一体、房地合一的管理模式,建立城镇村一体化土地房屋权籍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空间地理基础数据的查询检索和实施调用功能,实现对城镇村土地房屋权籍数据库的查询检索、统计输出、实时调用和综合分析等功能,满足权籍管理需要,实现编辑录入、制图输出、登记发证、信息变更以及办公流程等管理功能,满足日常业务需求。

(5)建立土地调查数据资源数据汇总与辅助分析系统

土地调查数据既包括大量空间图形数据,又包括关联复杂种类繁多的属性数据,汇总统计时点要求严格,因此数据的汇总必须采用基于标准数据库的专门应用系统来完成,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标准化。此外,土地调查数据是国家重要基础资源数据,对该数据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专题分析以及综合分析,并形成相应的分析成果,是充分利用和发掘数据价值,准确掌握市情,为制定市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相关管理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的必然要求。辅助分析系统就是要构建科学的数据分析模型,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实现数据的全面深入分析,获取丰富的分析成果,满足计划、规划和管理政策制定的需要。

(6)建立数据库运行维护管理系统

实现对建立的各信息系统和集中存储的各数据库的权限管理、日志管理、目录体系管理、数据库结构管理、图形符号管理、备份管理、数据转换与导入导出等功能,满足系统和数据库安全正常运行维护管理需要。

(7)建立数据交换系统和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系统

利用已经建成的网络系统,建立我市与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的数据交换系统,实现数据资源的上传、接收、日常业务的网上申报审批等功能;建立我市国土房产局内外网的安全数据交换系统,实现内外网间的数据交换。建立基于市政务网的共享和社会化服务系统,为政府各部门提供土地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公众服务系统,为市民和社会公众提供必要的土地信息服务。

6、成果汇总

土地调查获取的各类成果要按规范要求进行整理汇总。首先进行区级调查成果的整理、汇总,再通过对本辖区各区级调查成果进行接边、整合,形成市级调查成果。

(1)数据汇总

借助数据库技术,按照要求对区级土地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在区级数据汇总基础上,通过接边、整合,形成市级和省级相关数据成果。

(2)图件编制

在区级标准分幅图件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库管理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技术,采用缩编等手段对土地调查图件成果进行逐级整理,编制不同比例尺、不同要素内容的系列图件成果,主要包括市、区、镇三级不同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图件和各种专题图件等。

(3)成果分析

根据土地调查结果,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分析。一是对耕地和基本农田等各类土地的数量、分布及其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二是对土地利用结构、集约程度进行分析,预测土地变化趋势;三是分析城镇、村庄建设用地数量、结构和分布情况,为城镇、村庄土地的开发利用与潜力挖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出建议。

(4)报告编制

根据土地调查结果,编制市、区二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综合报告(工作报告、技术报告、自检报告、成果分析报告)以及专题报告(基本农田状况分析报告、城镇、村庄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7、建立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在我市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在全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完成后,制定成果管理使用办法,加强土地调查成果应用,充分发挥土地调查成果在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建立地籍管理和国土资源其他业务管理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明确各成果应用部门对地籍成果使用和更新的责任和义务;建立科学的土地调查成果更新制度,继续采用3S(遥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先进的调查技术手段开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和成果变更工作,保证成果准确、客观、现势;充分发挥市、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快速更新中的作用;加大地籍工作的经费投入,加强地籍管理人才的培养,健全地籍管理队伍,为快速更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基本保障。

三、技术依据与方法

(一)技术依据

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国土资源部20*年)。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国土调查办发〔20*〕7号)。

3、《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国土资源部20*年)。

4、《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规范》(国土资源部20*年)。

5、《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闽国土调查办〔20*〕004号)。

6、《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补充技术规定》。

7、《福建省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工作方案》。

8、《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国家土地管理局**年)。

9、《土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国土资源部20*年)。

10、《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国家土地管理局**年)。

11、《城镇变更地籍调查实施细则(试行)》(国家土地管理局1998年)。

12、《土地分类(试行)》(国土资源部2001年)。

13、《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国土资源部20*年)。

1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

15、《福建省县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福建省国土资源厅20*年6月)。

16、《福建省县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库规范(试行)》(福建省国土资源厅20*年7月)。

17、《土地登记规则》。

18、国土资发〔2001〕359号文。

19、《**市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技术方案(试行)》。

20、《**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全市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厦府〔20*〕67号)。

21、有关测绘技术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的国家或行业标准、规范和图式。

22、**市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技术要求。

23、其他有关土地调查、更新调查、变更调查、土地登记的文件、规定等。

(二)技术方法

1、坐标系统

(1)高程系

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2)平面坐标系

A、城市一级导线及其以上各等级测量控制网测量中观测值改化和平差计算应分别在92**坐标系和西安80坐标系中完成,分别获得各控制点在两个坐标系中的坐标成果。这就要求在各等级测量控制网加密过程中,应尽可能选择同时具有92**坐标系和西安80坐标系坐标的控制点作为起算,且符合此条件的控制点数量和分布应符合控制测量的规范要求。

B、大比例尺地形图、地籍宗地图均采用92**坐标系。

C、1:5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均采用54北京坐标系,通过坐标系转换获取一套“西安80坐标系”1:5000土地利用现状成果图和1:5000卫星正射影像图,所有的数据计算和汇总统计成果均要求为“西安80坐标系”。

2、城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采用具有良好现势性分辨率0.6米的"快鸟"卫星遥感影像图制作1:5000正射影像图(DOM),作为本次土地调查的基本工作底图;采用内外业一体化的作业方法,将内业判读与外业调绘相结合,内业数字化与外业全站仪和GPS坐标测量相结合,将全面调查与局部更新相结合;在城区、建制镇和独立工矿、农村居民点内外区域调查数据的结合上,界线位置和坐标要遵循小比例尺服从大比例尺,判读服从实测,低精度服从高精度的基本技术原则;内业数据处理上,采用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图形及其属性数据的编辑、处理和统计计算,并且要尽可能多采用软件批处理的方式,将手工处理的事务减少到最低,以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可靠性;在新旧地类体系的衔接上,地类分割、地类范围线变更必须在外业实地调绘的基础上进行,或者在有经批准的用地红线、权属宗地界线的基础上进行;必须做好现状数据的时点控制,记录和保持清晰的数据流向。

城区、建制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内部的土地现状调查,充分利用大比例尺地形图信息丰富、直观、精度高的特性,结合地籍调查成果,对宗地地块直接利用,对宗地以外的区域,遵循外业调查为主,内业判读为辅的原则,按照土地调查地类对图上的地类要素信息进行提取,形成图斑线,并建立地类拓扑关系和属性信息。

3、城镇、村庄地籍调查

地籍调查必须全部在具有良好现势性的1:500数字图的基础上展开,缺少现势性1:500数字地形图的地区必须首先测绘1:500地籍精度的数字地形图,且在利用1:500图进行地籍调查过程中,必须对已经发生变化的房屋、道路、围墙或其他具有界线或标志特征的地物进行修补测,且地籍宗地的界址点、界址线必须采用解析法准确确定坐标。

数字地形图测绘中,各级控制网的布网、观测和平差计算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范要求;一二级地物要素测量必须采用全站仪解析测图法,位于道路或开阔地带的次要地物可以采用GPS的RTK实时测量技术进行测量;地物要素的精度必须符合《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要求;内业地形成图必须采用“城市数字测绘与管理系统(UDSMS)”软件,地籍宗地图的成图和属性数据录入编辑必须采用“**市地籍宗地管理系统”;地籍调查过程中形成的图、表、册、卡等与登记发证有关的重要资料应进行整理并扫描,形成可以建库的数字化资料成果。

4、数据库与信息系统

在市国土房产局数据中心现有设施资源基础上,按照"统筹利用、资源共享"的基本原则,配备和优化升级相应配套的软硬件;系统采用双数据库服务器群集,海量光纤存储,多应用服务器硬件负载均衡的基本架构;以ArcGIS9.2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图形平台,以Oracle10g大型数据库管理软件为后台管理数据库,存储各类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实现对土地利用的图形、属性、栅格影像空间数据及其它非空间数据的一体化集中管理;采用J2EE的系统架构和电子政务基础平台的技术路线,在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电子政务系统1期开发建设的基础上,开发土地调查应用信息系统;各业务信息系统采用以B/S结构为主,C/S结构为辅的基本技术模式;应用系统必须实现对空间和非空间数据的关联综合查询、浏览、调用、更新、统计分析、成果图表打印输出、多时序历史数据回溯等功能,实现组织机构管理、统一身份管理、流程管理等功能,满足数据管理与更新维护,业务申请审批办理等需要。

5、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

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土资源信息网”、“数字福建金宏网”、“**市政务网”,结合市信息产业局牵头开展的“**市城市地理数据库共享服务平台”和市国土房产局开展的“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库系统”、“国土资源与房产电子政务系统”等项目建设,建立先进、高速、大容量的信息管理网络体系,按照纵向“国家—省—市—区”四级、横向各部门多节点的结构模式,实现各级各部门互联互通和数据资源的及时交换和传输,为四级国土资源日常管理,为我市各政府部门公共服务管理提供信息支撑,为社会公众提供基础地理信息、土地基础信息和房屋基础信息的应用服务。

四、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

通过开展**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全面获取覆盖全市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形成一系列土地调查成果,主要包括:数据成果、图件成果、文字成果和数据库成果等。

(一)数据成果

1、市、区、镇、村四级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等各类土地面积数据;

2、市、区、镇、村四级基本农田面积数据;

3、市、区、镇、村四级不同坡度等级的耕地面积数据;

4、市、区、镇、村四级飞入地面积汇总数据;

5、市、区、镇、村四级海岛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数据;

6、市、区、镇、三级城镇、村庄地籍调查汇总数据;

7、市、区二级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房地产等用地情况汇总数据。

(二)图件成果

1、市、区外业调绘原图及外业成果图;

2、市、区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3、市、区、镇三级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4、市、区、镇三级基本农田分布图件;

5、城镇、村庄地籍调查成果图件;

6、土地权属界线调查底图及成果图件;

7、全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图集。

(三)文字成果

1、相关记录簿册

(1)外业调查记录手簿;

(2)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争议原由书及相关文字记录;

(3)相关修改情况记录。

2、综合报告

(1)市、区两级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2)市、区两级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3)市、区两级第二次土地调查自检报告;

(4)市、区两级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3、专题报告

(1)市、区两级基本农田状况分析报告;

(2)市、区两级城镇、村庄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四)数据库及管理系统成果

1、市、区两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

2、市、区两级多源、多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库;

3、市、区两级基本农田数据库;

4、城镇、村庄地籍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5、市、区两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

五、工作进度安排

根据《通知》和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对时间进度的要求,**市应于2008年上半年基本完成调查工作任务(不含城镇、村庄地籍调查),至2009年底基本完成全市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工作任务。具体安排如下:

(一)准备阶段20*年7月~10月

1、工作准备阶段:20*年7月~8月

(1)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准备工作,学习领会《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等方案和规范材料。建立市、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组织体系;搜集资料、编制工作方案和经费预算。

(2)开展业务培训与舆论宣传;

(3)分析准备已有的成果资料,数据资料,配套基础设施等。

2、技术准备阶段:20*年9~10月

(1)完成技术调研工作;

(2)完成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城镇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大比例尺数字图测绘,城镇地籍调查的技术要求、规程或细则。

(3)确定各阶段大比例尺数字图测绘和城镇地籍调查开展的具体区域,招标方案,编写招标文件。

(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实施进度

1、20*年11月~2008年4月

(1)20*年12月,完成全市0.6米快鸟卫星遥感影像图的采购和1:5000卫星正摄影像图的处理制作。

(2)20*年12月,完成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招标采购工作。

(3)20*年12月~2008年1月,完成工作底图制作、打印和西安坐标系的转换工作。

(4)2008年1月~2008年3月,完成地类调查的地块内业判读、外业调绘、新增地物实地补测、海岛调查。

(5)2008年3月~2008年4月,完成调绘底图标绘、地类归并转换和手簿填写,权属界线套合。

(6)2008年4月,区级自检、市级预检、省级图件核准。

(7)2008年4月,完成建库数据的预处理形成入库的标准数据。

2、20*年11月~2008年4月

基本农田调查上图,处理成入库的标准数据;检查验收,面积计算、成果汇总。

3、2008年5月~6月

成果上报确认、资料成果存档、经验总结。

4、2008年10月31日

2008年变更调查。

5、2009年10月31日

以2009年10月符合标准的DOM,套合2008年10月以来到2009年10月批准的用地红线,以2008年年度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进行2009年年度变更调查。

(三)城镇和村庄地籍调查的实施进度

1、20*年9月~11月

开展城镇地籍测量和地籍权属调查招标工作等。

2、20*年9月~2008年9月

开展全市剩余村庄土地房屋成片测绘工作,并根据测绘工作进度开展村庄地籍权属调查工作。

3、20*年11月

开展已有测绘成果的城区、建制镇(大同街道、马巷镇、灌口镇)试点工作。

4、20*年11月~2009年6月

变更和查清农村部分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大宗国有土地使用权状况,确权达到可发证的90%以上。

5、2008年3月-2009年6月

全面开展城镇土地调查,完成建成区、建制镇的城镇土地调查。

6、2009年6月-2009年底

汇总统计调查,查清工业、基础设施、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和房地产等用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7、2009年6月-2010年6月

整理建档。

(四)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

1、20*年10-12月

完成数据库及系统建设的配套软硬件的采购和安装部署工作。

完成数据库及信息系统的需求调研和招标文件的编写工作。

完成数据库及信息系统主要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

2、2008年1月

完成数据库及信息系统的整体招标采购工作。

3、2008年2月

完成数据库及信息系统的详细设计工作。

4、2008年3月-7月

完成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库建库。

完成基本农田数据库建库。

5、2008年3月~2009年7月

完成全部数据库及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工作。

结合其它土地利用调查,城镇和农村地籍调查进度将各种数据入库。

结合系统运行应用,实现各种数据的动态更新。

完成数据交换系统和社会化服务系统的开发建设工作。

完成数据汇总统计和分析工作

6、2009年7~12月

系统试运行,并整体检查验收。

六、组织实施

(一)组织保障

1、领导机构

为保证我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市政府已成立**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和市国土房产局局长任副组长、市发改委、财政局、建设与管理局、规划局、农业局、民政局、环保局、统计局、海洋与渔业局和市国土房产局各一名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国土房产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国土房产局副局长担任。财政局、民政局、农业局、统计局各一名处长为联络员。各区人民政府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组织协调,研究审定实施方案、经费安排和重大土地权属争议的调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本辖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

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负总责。各有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各负其责,确保**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顺利开展。

全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由市国土房产局具体组织实施,相关成员单位应积极配合市国土房产局开展工作,及时提供有关保障和相关适用资料。

2、职责分工

市人民政府负责全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包括:

(1)负责**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宣传、培训;

(2)制定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市的工作方案、按专题和项目分别制定**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有关技术设计或技术要求、**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有关检查验收细则等文件规范;

(3)审查各区各阶段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计划及各部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设计文件;

(4)负责调查工作的检查监督与技术指导;

(5)负责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检查验收;

(6)开发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及信息系统;

(7)检查督促所辖各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

(8)对所辖各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进行预检,督促有关单位按照省级检查、验收意见和市级预检意见整改到位;

(9)对辖区内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进行统计、汇总、分析和上报。

各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包括:

(1)按照市统一制定的计划和技术设计组织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对在本区区域实施土地测绘、调查等作业单位的工作情况进行跟踪、督促、检查和协调配合;

(2)制定区各阶段工作实施计划;

(3)协调并处理本辖区土地调查涉及的指界和权属纠纷调处等问题;

(4)对本区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进行自检,上报市预检、省验收,按照省、市级检查意见完成整改工作;

(5)全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统计、汇总、分析和上报;

(6)组织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宣传动员工作。

(二)确定作业单位

本次调查采取招标方式确定作业单位,以合同方式规范调查行为。以《任务书》方式下达调查任务并督促执行与检验。市调查办和负责各部分实施的专题工作组应加强对承担调查任务的作业单位资质审查和调查人员的培训,取得相应资质并通过省、市国土部门专门培训和考核后的专业队伍方可承担调查任务。

(三)宣传培训

要通过报刊、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大力宣传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重要意义,报道调查内容及工作进度,宣传典型经验及做法,提高全社会对调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要组织作业单位参加省、市国土部门组织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对市、区有关单位部门、国土资源部门和专业队伍的技术骨干开展土地调查任务、规程规范、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培训,明确要求、统一方法,确保我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技术保障

1、明确技术要求

在国家和省统一制定的实施方案和土地调查相关规范、标准基础上,按专题和项目分别制定《**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细则》等标准,明确我市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技术要求。

2、建立质量监督检查和技术咨询制度

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的各工作组,由市、区国土资源部门业务与技术骨干组成,负责监督检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针对问题向市、区提出整改意见。为解决调查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问题,由调查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和聘请的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具体负责全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技术问题的研究、咨询。

3、建立检查验收制度

严格按照《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检查验收办法》,《**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检查验收办法》等,做好检查验收工作。

(1)加强基础资料的质量检查监督。委托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部门对航空摄影的成果、正射影像图、大比例尺地形图等基础测绘产品和相关资料进行检查验收。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部门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规定和要求,加强对作业过程的跟踪,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能够按时提供合格的航摄成果、正射影像图和大比例尺地形图等基础测绘产品。

(2)实行调查成果分阶段检查制度。我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检查验收分三个阶段进行,即试点验收、外业验收、内业验收暨总验收。各区外业调查工作必须采用先试点后铺开的方式,试点外业成果验收合格后,方可全面开展外业工作;外业成果验收合格并对验收存在的问题全面整改到位后,方可转入内业工作;内业工作完成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调查成果总验收。

(3)实行严格的分级验收制度。根据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土地调查办对市级汇总成果进行验收的要求,我市采取省、市、区分级负责检查验收的办法,区级土地调查成果由区级自检,市级预检,省级组织验收。

(4)实行一票否决制。在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进行检查验收时,实行"一票否决制",即在检查验收时,发现人为篡改土地调查成果的,检查验收不通过,调查的所有成果必须按步骤重新进行核实、修改;若连续三次发现同类性质问题的,该成果不予验收,同时要追究主要当事人的责任。

(五)经费保障

根据我市实际情况,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经费由财政部门予以保障。要积极配套工作资金,确保土地调查任务按时保质完成。

调查工作报告第3篇

开展作风纪律和典型案件教育,加大警示提醒力度。加强对节水监督检查考核和调研的统筹规范,推动深入一线调研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落实乡村振兴水利帮扶工作。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节约用水调查工作报告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2021年水利系统节约用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大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推动节水制度、政策、技术、管理创新,动员全社会参与节水建设,推进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为“十四五”节水工作起好步、开好局。

一、增强政治自觉,坚决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

1.全力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贯彻党的和五中全会精神,统筹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建好用好节约用水工作部际协调机制,开展地方落实情况督导,压茬推进取得实质性效果。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协调细化省级实施方案,明确相关部门2021年度工作任务,会同发展改革部门推动完成年度任务,按时向水利部提交年度工作总结报告。

2.积极推动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梳理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要求,提出工作目标举措,印发实施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指导意见。黄委和沿黄九省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抓好指导意见贯彻落实,结合实际制定年度工作任务清单并严格实施,加快推动黄河流域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

3.推动打造雄安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样板。贯彻关于南水北调要与就地节水紧密结合指示精神,按照雄安新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总体要求,围绕落实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印发实施雄安新区深度节水控水指导意见和节水指标体系。河北省水利厅要积极行动,指导雄安新区有关部门单位,坚决执行指导意见具体措施,严格落实新区规划建设节水目标。

4.印发实施“十四五”节水规划。按照国家“十四五”发展要求,结合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提出“十四五”全国节水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联合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实施“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在国家规划指引下,及时本地区“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并抓好落实。

二、强化组织协调,深入推进节水重点行动相关任务

5.持续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研究制定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管理规程,规范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内容和程序。组织开展2021年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复核工作,公布第四批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区名单。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推动各县级人民政府积极开展达标建设,组织实施评估初验,加强经费保障和分类指导,及时提炼经验做法,积极开展县委书记谈节水等活动。

6.将节水纳入严重缺水地区政绩考核。调查了解各地节约用水相关考核内容、考核方式方法、发挥作用及存在问题,研究健全节水考核指标体系。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研究完善节约用水相关考核内容和指标,强化节水考核结果应用。严重缺水地区要将节水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当地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进一步完善节水考核内容,提高指标权重。

7.开展水利行业节水型单位建设。在已完成水利行业节水机关建设基础上,充分发挥节水机关标杆示范作用,开展水利行业节水型单位建设。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所辖省、市、县三级水利单位、水利部直属单位要组织各所属单位,积极开展节水型单位建设,按照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强化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明确时间节点和工作措施,按期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8.进一步推进节水型高校建设。根据关于深入推进高校节约用水工作部署,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结合各地实际和高校数量,加大对各高校节水工作督促指导力度。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节水型高校建设工作,掌握各高校上一年度实际用水情况,责成超计划超定额用水高校制定整改措施,限期整改。

9.试点开展典型地区再生水配置利用。按照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指导意见,落实水利分工任务。制定印发典型地区再生水配置利用试点实施方案,组织实施试点工作。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组织试点申报工作,编制试点工作方案,协调相关部门做好试点支持和保障工作。

10.加强节水技术征集推广。针对节水计量、监控等关键技术,组织开展国家成熟适用节水技术征集、评审和,遴选一批管用实用的节水技术。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加强节水技术推广应用。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围绕节水重点领域,推动节水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加强成熟适用节水技术遴选,积极探索线上技术展示交流平台,灵活开展线下技术交流会、现场会、展览会等活动,提高节水技术应用推广水平。

三、发挥支点作用,加强节水体制机制改革和宣传工作

11.基本建成国家用水定额体系。按照2019—2021三年推进计划,全面完成105项国家用水定额制订。编制印发严格用水定额管理指导意见,规范和加强用水定额编制、和执行。在黄河流域选择火电行业开展用水定额对标达标,推动火电行业用水效率提升。各流域机构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要求,科学编制各行业用水定额,严格督导检查,强化定额执行。

12.加大计划用水管理力度。加快修订《计划用水管理办法》,进一步发挥计划用水约束作用。黄河流域和京津冀地区要推动尽快实现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及以上的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单位计划用水管理全覆盖。地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快推进计划用水规范化管理,严格按照用水定额和区域用水计划下达单位用水计划。

13.深入落实和完善节水评价机制。严格水利部层面节水评价审查,把好重大项目节水关。指导流域和地方加强节水评价台账管理,抽查复核涉水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内容。各流域机构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快推进节水评价工作,从建机制向严管理转变,指导规范节水评价章节编制,细化实化节水评价审查标准,从严叫停节水评价审查不通过项目,将节水优先落到实处。

14.加强重点监控用水单位监督管理。研究制定重点监控用水单位监督管理办法,完善监督内容和方法,压实相关各方节水目标责任。以国家、省、市三级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为重点,以计划用水制度执行为主要内容,开展节水监督检查。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按要求制定监督检查计划,认真组织开展节水业务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限期整改。

15.积极推动重点领域合同节水管理。梳理总结“十三五”期间合同节水管理项目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和节水成效等。建立合同节水管理服务平台,推介“十三五”合同节水典型案例,为节水服务企业、用水单位搭建沟通桥梁,促进节水服务市场发展。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推进合同节水管理,打造一批合同节水典型示范项目。

16.加强节水统计体系和机制建设。组织编制2020年度中国节约用水报告、节约用水管理年报。依托用水统计调查制度,完善节水统计体系,改进节水统计调查方式方法。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节水数据收集、统计和复核工作,提高节水统计数据质量,建立健全节水统计机制。

17.提档升级节水宣传教育活动。做好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节点和日常节水深度宣传,组织“节水中国 你我同行”主题宣传联合行动,举办第二届全国节水知识大赛等活动,上线“节水中国”网站,持续创建节水校园。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总结提炼节水典型经验,加大在中央媒体的宣传力度,扩大节水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等宣传范围,充分发挥水情教育基地平台作用,组织开展富有特色的节水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

四、坚持从严从实,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18.加强政治建设。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机关意识,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从讲政治高度做好节水各项工作。全面落实党史学习教育目标要求,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认真开展巡视整改“三对标、一规划”专项行动,不折不扣地抓好中央巡视整改落实工作。

19.加强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强化全面从严管党治党政治担当,做好党员干部教育、监督和管理。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准则,执行节约用水管理领域廉政风险防控手册规定,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做好源头治理,确保节约用水工作资金安全、质量安全、干部安全。

调查工作报告第4篇

第一阶段。学习摸底,准备阶段。我镇成立了“两基”工作迎国检领导小组,由分管教育工作的镇领导和学校校长为组长,亲手抓“两基”工作,镇政府和学校相关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具体负责“两基

”工作相关材料的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宣传动员阶段。主要任务是:制定“两基”自查工作方案。学习市“两基”实施安排,分层次学习“两基”工作的各种细则、要求,通过学习、宣传、动员和培训,大家吃透了“标准”,落实了责任,提高了对实施“两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了自查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明确了目的、任务和工作方法。

第三阶段。对照“标准”自查整改、查漏补缺阶段。

第四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自查整改结果,撰写自查报告汇报材料。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隐峰镇又名洞仙桥,位于东经104025,北纬3606,地处成都平原西北边沿的鸭子河、小石河冲积扇上,东南与元石马井相邻,西部与彭州市接壤,北与师古南泉镇毗连。年撤乡建镇,集镇位于什邡市城区以西8公里处,全镇幅员面积36.04平方公里,年末总人口25827人,辖10个行政村、139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

全镇现有中小学2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村完小1所,教学点2个;有教学班35个,其中,初中教学班14个,小学教学班21个;有中小学在校学生1500人,其中,初中在校学生680人,小学在校学生820人;有专任教师134人,其中:初中专任教师56人。小学专任教师78人。

二、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情况

(一)普及程度

1、入学率

2010学年度,全镇有适龄儿童1856人,适龄少年1082人,正常儿童已入学1835人,入学率为99.4%,有适龄女童673人,正常女童已入学664人入学率为99.3%,。2010学年度,有残疾儿童少年10人,其中丧失学习能力0人,入学率为100%。

2、辍学率

至2010学年度小学实有在校学生2759人,学年内辍学0人,辍学率为0%;初中实有在校生1528人,学年内辍学4人,辍学率为0.26%。

3、完成率

(1)15周岁人口受完初等教育情况

至2010学年度,本年龄段人口为606人,小学毕业606人,完成率为100%。

(2)17周岁人口受完初级中等教育情况

至2010学年度本年龄段人口563人,初中毕业559人,完成率为99.3%。

(二)师资水平

1、我镇有小学教职工78人,其中专任教师75人,学历合格率为100%,取得大专以上学历65人,占专任教师比例的85.6%,年起补充新教师10人,学历合格10人,合格率为100%。

2、有初中教职工56人,其中专任教师52人,学历合格率为100%,取得本科以上学历17人,占专任教师比例的28.9%,年起补充新教师8人,学历合格8人,合格率为100%。

3、全镇共有中小学正(副)校长4人,参加校长岗位培训并取得了校长岗位合格证书4人,合格率为100%。

(三)办学条件

1、我镇自年对学校的布局作了进一步调整,整合了教育资源,使我镇的义务教育逐步得到了均衡发展,能满足我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

2、全镇学校舍面积21400平方米,其中云岭先锋小学校舍面积2400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14.2平方米,校舍面积5860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6.3平方米,全镇中小学无危害,专用教室达标率为100%。

3、中小学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均按标准配齐。

4、小学共有图书18387册,生均13.9册,中学有图书17450册,生均达17.4册。

(四)教育质量

1、认真落实课程计划,按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2、新生入学采取随机分班,并接受社会监督,使学生能平等接受教育。

3、至2010学年度小学毕业班人数730人,毕业730人,毕业率为100%;全科合格人数674人,全科合格率为92.33%。初中毕业班人数434人,毕业434人,毕业率为100%,全科合格人数181人,全科合格率为41.71%。

(五)教育经费

1、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2、积极争取上级教育建设项目,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六)学校安全管理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牢固树立“学校安全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做到学校安全工作的安全意识,做到学校安全工作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保证了校园平安,多年来在

学校中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

1、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各种安全规章制度,全方位设防。

2、狠抓落实,不留漏洞,确保安全万无一失。

3、积极开展学生森林防火、交通安全、食品卫生、防疾病、师生心理健康等安全教育活动。

(七)扫盲工作

1、年全镇15—50周岁人口13061人,丧失学习能力44人,非文盲13017人,非文盲率99%;近三年脱盲55人,脱盲巩固50人,巩固率为95%。

2、利用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和远教设备,因地制宜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举办果蔬栽培、蛋鸡及奶牛的饲养等实用技术培训,把扫盲培训与帮助脱贫致富有机结合。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落实责任,狠抓“保学控辍”工作

1、依法控辍、制度控辍。镇政府充分利用宣传车、宣传单、固定标语等形式多样地开展教育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强化镇、村干部和群众教育法律、法规

的意识,切实增强广大家长依法送子女入学的观念,让社会、家长、学生明确接受义务教育是一种守法行为,使送子入学真正成为大家的自觉行为。成立了镇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控辍”领导小组,落实责任制,实行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承包责任,配合学校共同做好流失学生复学动员工作。镇督导检查工作组认真抓好全镇中小学控制辍学工作的专项督查工作,把“控辍”问题作为“两基”的重要工

作内容,并列为“两基”一票否决的主要指标,督促各村支两委及学校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辍学,要求各村(居)将家长送子女入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纳入村规民约。

镇党委、政府明确规定,镇属部门和村主任为“控辍”工作第一责任人,建立定期检查汇报制度。新学期开学前向家长送达由镇政府签章的《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每学期开学后,镇根据学校提供的

未到校学生名单,将任务分解到部门、村的干部职工,通过家访等形式,了解学生未到校的原因,并动员学生及时到校学习。坚持义务教育阶段辍学通报制度和“两基”工作例会制度,通过专题会议的形式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领导亲自抓,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制定奖惩办法,将控辍保学列入干部考核内容,并作为对校长、学校目标管理重点考核内容。各班主任建立学生家长情况、学生在校学习及生活备忘录等档案,健全科任教师点名制度,发现学生缺课,及时报告班主任,班主任及时与家长联系。特殊情况及时向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报告,学校、镇、村共同配合做好动员学生复学工作。

2、实行扶贫助学降辍。多年来我镇坚持实施“希望工程”、“阳光工程”等捐资助学活动,政府干部职工带头帮扶贫困学生,对家庭确有经济困难的学生,视其情况对贫困学生给予补助,让其完成九制义务教育。三年来,镇干部职工共捐款17860元,用于贫困学生家庭补助。

3、抓好辅差培优减辍。学校坚持向全体学生,因人施教,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快进步提高,不讽刺挖苦、不歧视体罚、不以考试成绩排学生名次。科任教师根据所任班级后进生具体情况进行帮教,让其进得来,坐得下、跟得上,留得住,避免学生因学习困难而厌学、逃学、弃学。

4、通过督查防辍。镇在与各部门、村签定目标责任时,把控辍作为村、校督促检查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年就有白马等部门因控辍不力被取消评先资格。双流镇属县的工业大镇,企业多,用工量大,为严格控制企业招收未成年人,协调劳动保障、工商、妇联、教育等部门打击雇佣童工的企业或个体经营户,对预防控制学生辍学工作不力的村、校领导干部,给予严肃处理。

(二)坚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镇要求各学校,稳步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学管理,走以研兴教、以研强校之路。使新的理念深入人心,千方百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质量吸引学生,留住学生。

(三)强化实验室、图书室的管理,充分发挥图书、教学仪器的作用

镇加大了学校常规管理的督促检查力度,要求学校严格按要求开展实验教学,仪器药品及时填平补齐,配齐学校图书室,图书、教学仪器管理要建章立制,加强管理,充分发挥设备、书籍效益,学校图书向学生开放并建立借阅登记制度,学生实验有实验登记和学生实验报告等。同时,充分利用远程教资源整合学科教学,并用于农村党员和农科技培训,要求学校开展远程教育工作进一步规范。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

为了配备一支与教育相适应的教师队伍,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不同形式的学习,认真开展好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五)因地制宜抓培训,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促进农村产业调整

今后的扫盲工作重点将由扫盲培训转移到农业科学技术的培训上来。镇本着扶贫先扶智的理念,在新农村建设中,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作为重点,以乡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阵地,因地制宜

地开展各种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举办果蔬栽培、蛋鸡及奶牛的饲养等实用技术培训班,请市、县科技、农技、畜牧技术人员为学员讲课,把扫盲培训与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村委会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中的重要作用。

(六)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

全面排查校园及周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安全隐患,从加强教育入手,在治理上下功夫,探索建立长效机制,认真整治影响校园及周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安全隐患,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周边存在的突

出问题进行集中整治,查处违规网吧,清理校园周边“三室一厅”、小吃店、道路交通等隐患,给学校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三年来,组织公安、工商、卫生等部门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的集中整治5次,吊

销了2家小商品店的营业执照。

(七)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

“两免一补”政策是中央对中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免课本费、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该政策的实施切实减轻了农民经济负担,使学生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确保农村贫困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四、存在的问题:

调查工作报告第5篇

乡政府始终坚持以扶贫开发总揽农业农村工作大局,理清扶贫思路,明确扶贫目标,强化扶贫措施,紧紧围绕加快脱贫致富,改善基础设施,民生生产保障,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为目标,持续开展专项扶贫、社会扶贫、部门帮扶“三位一体”的扶贫开发工作,农村贫困状况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

(一)新村建设逐步实施,农村民生显著改善。

建成南溪、大屋、五星新村建设示范村,通过示范村的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大改善,村容村貌大改观,农村文明大进步,农民收入大提高。

(二)产业扶贫有效落实,致富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技术技能培训贫困农户,资助贫困学生、医疗卫生救助以及“十大救助”政策的不断落实,不断激发贫困主体的动力和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按照市场导向、项目覆盖、示范带动、产业扶持的原则,形成了南溪村的魔芋产业、五星村的栀子产业发展。

(三)扶贫攻坚有序开展,精准扶贫初显成效。

今年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乡政府编制完成了全乡精准扶贫户帮扶总体规划,156户558人精准扶贫人口全覆盖。在市、县两级大力帮扶下,__乡今年全面启动实施“十里画廊·银杏谷”项目,扶贫攻坚工作进一步深入,大力推进项目扶贫、增收扶贫、教育扶贫、保障扶贫工程。基本形成“政府投、项目带、群众筹、社会帮”的扶贫格局。同时,乡政府将扶贫攻坚工作纳入个人考核,出台了新的考核办法,责任落实到个人,推进精准扶贫攻坚工作不断深化。

(四)高山移民搬迁扎实推进,异地脱贫步伐加快。

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科学编制搬迁安置总体规划,逐步实施计划,安置高山搬迁户26户 115人。同时,搬迁房屋与配套同步实施,做到新村建设与产业同步实施,基本做到“搬得出,移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一)新村建设规划不尽合理,群众参与不高。

公路沿线和高山社建设标准不一致。规划实施随意性大,特色亮点不够突出,群众参与新村建设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还存在等、靠、要思想,不能够积极投工投劳,主动配合。个别村在农村建设中侧重基础设施、美化亮化等“面子”工程,对发展主导产业和引导致富能人返乡创业重视不够,各村主导产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水平低、效益不高现象,难以形成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

(二)扶贫攻坚项目实施难度大,任务艰巨。

我乡共有精准扶贫156户558人,分布较散,各村社均有涉及,贫困程度参差不齐,大部分生产生活条件差、素质偏低、思想相对保守、致富门路不多。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始终存在,群众因灾、因市场等因素影响而致贫和返贫现象时有发生,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三)农业结构单一,尚未形成真正骨干支柱产业。

我乡群众经济来源以打工和种植业,特别是以种植玉米和洋芋等为主,尚未形成骨干支柱产业,传统的农牧业和非农产业弱小,其产品产量低、质量差、增产不增收。

(一)立足村情、突出特色,推进示范村建设打造新农村。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逐村逐社充实完善规划,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用规划引导新村建设,避免盲目建设和资源浪费。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原则,充分调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加强项目整合和资金捆绑,鼓励、支持、引进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新村建设。要结合实际制定出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长、中、短”适合本地优势的产业,努力建成一批民风民俗、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美丽乡村,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二)明确任务,强化措施,打好扶贫攻坚战。

紧紧抓住秦巴山区集中连片开发战略和市纪委帮扶的良好机遇,严格落实择贫而扶、扶贫到富原则,让贫困群众切实享受到国家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提升贫困群众和农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用好用活信贷扶贫政策,全面推行小额贴息贷款。不断完善部门包村、干部包户精准扶贫工作制度,建立健全考核办法,确保扶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三)创新模式,强化考核,切实做到精准扶贫“扶真贫”。

进一步夯实工作责任,创新工作模式,按照抓点示范,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和一个示范点一个发展模式的总体要求,着力突出政策扶贫,产业扶贫,技能扶贫,信心扶贫,增强帮扶实效性。增强考核制度,强化督促考评,增强工作能力,推动精准扶贫深入发展,确保按制度完成各项帮扶目标任务。

(四)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打造地方特色产业。

结合当地实际,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选择适合本地条件,有优势、有特色的农业和产品作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引导农民规模生产,形成有特色的代表性的主导产业,使潜在的优势尽快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创造最佳经济效益。比如__这几年的生猪、土鸡、乌药等都很有名气。

调查工作报告第6篇

一、基本评价

调查组认为:自新修订的《产品质量法》2000年9月1日颁布实施以来,县人民政府对贯彻执行《产品质量法》高度重视,县质监局等相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强力推进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全县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为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多措并举,学习宣传《产品质量法》成效明显。县质监局、工商局、经济商务局、农业局、药监局等部门在认真组织干部职工特别是执法人员率先学习《产品质量法》的基础上,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质量月、法制宣传日等有利时机,广泛采用印发资料手册、张贴宣传标语、咨询服务、宣传车、新闻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产品质量法》及相关知识,并举办培训班对企业生产、产品经营管理人员、质量检验检测人员开展法律知识集中培训,“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理念在全县各生产企业得到广泛认同,人民群众产品质量意识不断增强,为贯彻实施《产品质量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认真组织,推进质量兴县活动成效明显。一是围绕提高全县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水平,县政府组织开展了质量兴县活动,成立了质量兴县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制定了精品名牌创建奖励办法,与乡镇签订了产品质量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加强了检查、考核和兑现,强化了各级各部门产品质量管理工作责任。二是坚持以争创精品名牌活动为载体,积极引导企业申报、创建精品名牌产品,继东圣牌磷酸一铵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全省名牌产品后,全县又有四类产品被授予省名牌产品,三类农产品被授予绿色产品,四类农产品被授予无公害食品,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促进了企业提质增效,有效地推动了工业立县战略实施。三是制定了全县产品质量发展规划,并引导和督促企业建立健全了产品质量管理制度,投入人力、财力和精力强化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管理,东圣、花林水泥、楚园春、森源等企业严格加强质量控制和管理,加大技改投入力度,不惜重金引进高素质质量检验检测人员,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工作人员培训,并加大产品检测设施设备建设力度,实行原材料送检、产品自检、委托检验、接受抽检等多重检验把关,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得到不断的加强和夯实,实现了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成本下降、生产效益提升的“多赢”。四是质监、工商、农业、药监等部门在乡镇、村分别设立了质量维权站、协管员、信息员等机构和队伍,建立健全了产品质量监督网络,对产品质量实行了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形成了主管部门负责、专业部门主导、社会参与的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格局,为强化产品质量监管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突出重点,依法实施产品质量监督效果明显。一是县质监局等部门突出依法履职重点,严格按照《产品质量法》的规定,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加强企业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的服务和指导,寓服务于监督之中,工作到位、方法得当,结合各自行业实际和职能定期、不定期地开展产品质量监管活动,真正做到了监督与服务相结合、履职与促进发展相结合、保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与维护企业合法利益相结合,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二是突出合法生产经营重点,各部门加强了全县各生产加工企业的调查,分门别类建立了基础台账,执法管理人员实行分片区域监管,加强产品质量源头管理和服务,为提高产品质量、维护群众利益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突出人民群众关注热点,各部门相互联动、联合执法,开展白酒、农资、食品、药品、饮品等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假冒伪劣产品和产品质量违法行为,仅质量技术监督局就立案查处各类案件200余起,查获假冒伪劣产品货值300多万元,规范了产品经营市场秩序,维护了消费者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四是突出企业产品质量重点,积极引导企业开展质量认证,加强企业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先后有五家企业产品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25家企业建立了完备的质量档案,2家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同时,质监部门依法开展产品质量抽检,及时指导企业改进工作,提高产品质量,2007年以来,国家、省、市抽查我县重点产品504批次,合格率达94%,比十五时期上升了20个百分点,县级质监部门对一般产品定期监督检查348批次,合格率由2007年的79.6%上升到2009年的88.7%,产品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我县产品质量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走在前列的战略目标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相比,仍然还存在问题,需要以贯彻执行《产品质量法》为抓手,予以研究和解决。主要是全社会关心、参与质量管理工作的氛围还未形成;小型加工企业和部分市场的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还存在死角和漏洞;精品名牌申报、创建和保护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部分企业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设施、检测手段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企业内部质检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个别加工企业产品质量还存在不稳定性等。

二、几点建议

认真贯彻实施《产品质量法》,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大局,既是一项经济工作,也是一项政治任务。因此,全县产品质量监管工作要紧紧围绕走在全省山区县市前列的战略目标,不断加大《产品质量法》贯彻落实力度,深化质量兴县活动,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巩固良好的市场经营秩序,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产品质量法》宣传教育。要突出企业管理人员、质量检验检测人员、产品经营人员等重点,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大力宣传《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和要求,大力宣传加强质量安全管理的先进典型,认真剖析相关反面典型案例,进一步增强生产企业、经营业主、消费群体的法制观念,使全社会真正树立产品质量和依法生产经营意识。

(二)切实加强产品质量监管队伍建设。各相关部门要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执法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法律、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增强服务和监督并重的意识,并大力加强全县产品质量协管员、信息员培训和考核,强化工作责任,调动工作积极性,有效发挥产品质量监督的主力军作用。要引导企业牢固树立“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命”的理念,积极引进高素质的质量检验检测专业人员,并加强全员业务技能培训、制度管理和考核奖惩,增强工作责任,切实强化产品源头管理。

(三)进一步夯实质量管理工作基础。要根据“十一·五”产品质量发展规划要求,以改进监管手段、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和任务为重点,细化工作规划,指导全县产品质量监督工作;要积极创造条件,增加投入,逐步解决相关部门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设施不足的问题,为提高质量检测水平打下基础。要按照《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规定,认真研究保障依法开展抽检、购买抽检样品、加强质量监管的工作经费问题。各相关部门要建立产品特别是农产品抽检成果运用办法,在按照一定程序审批后进行公开,督促生产、加工企业依法生产经营,指导群众安全消费。要指导企业改进改善质量检验检测设备和设施,提高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科技含量,严格相关管理制度和程序,改进生产工艺,稳定产品质量。

调查工作报告第7篇

区高度重视对各级党政“一把手”监督和管理。制度落实上做文章,坚持从注重教育入手。开拓创新上下功夫,大力推进制度建设,逐步完善监督机制,初步形成了加强对“一把手”监督的总体框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每年各级党委班子民主生活会前征求意见的情况来看,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全区各级党政“一把手”基本评价是好的普遍认为,全区各级党政“一把手”能够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市委精神,能够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能够把主要精力用在发展区域经济和为广大群众谋福利上来,较好地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强化区级领导班子内部监督。一严格执行党内监督条例。

一是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做到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必经集体讨论作出决定,规范约束“一把手”权力运行。区级领导班子始终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原则。实现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二是健全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区纪委认真梳理意见,提高组织生活的质量。区级领导班子坚持每年召开一次专题民主生活会。民主生活前都要通过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并原原本本地向本人反馈,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民主生活会这个平台,不仅加强了班子成员对“一把手”监督,也促进了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

疏通党内民主监督的渠道。二实行党代表常任制。

一是实行了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党代表每年都要审议区委工作报告。也是对区党政“一把手”履行职责情况的检查。党代表可以就区委重大决策实施情况,这既是对全区工作的审议监督。重要项目、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和党的建设有关情况进行视察调研,可以向区委提出提案和建议,有力地加强了对区委及其成员的监督力度,提高了区委的决策水平和执政能力。

为党代表在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行使监督权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二是健全完善了党的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的八项制度。即党的代表大会年会(次会制度、党代表视察制度、党代表提案制度、党代表述职制度、区委全委会定期向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制度、党内重要情况通报制度、党代表联系党员、群众制度、党代表学习培训制度。

发挥纪检监察机关对“一把手”监督作用。三忠实履行赋予的职责。

一是按照“强化双重管理。下管一级”要求,反映同级。区纪委与相关部门配合,积极做好市委巡视组来我区巡视、对党政班子民主评议、政绩考核等具体工作,认真履行对区级领导班子及成员的监督职能,及时向市纪委汇报监督情况。

不断增强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注重制度规范,有针对性地制定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区纪委领导同处级领导干部进行廉政谈话、经济责任审计公示等十几个方面的规范性文件。注重强化监督,对“三重一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诫勉谈话以及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各项制度执行情况开展监督检查,严格考核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二是认真落实《实施纲要》和《工作规划》努力形成对“一把手”监督的长效机制。注重加强教育,举办领导干部培训班、组织专题教育座谈会、集体观看正反面典型电教片等形式。通过加强领导班子中心组学习。

三是加强组织协调。提高对“一把手”监督的效能。区纪委成立了一支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的特邀监察员队伍,整合监督资源。通过组织明察暗访,强化了对各级党政“一把手”经常性监督;实行了向区各派通报反腐倡廉工作情况邀请区各派参加专项检查的实施细则》通过邀请派参与专项检查,强化了对“一把手”民主监督;定期与区委组织部、人事局等干部主管部门沟通情况,共同研究拟定主题,强化了对“一把手”培训的针对性;积极与审计部门配合,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组织召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会议,较好地发挥了经济责任审计对“一把手”规范管理和监督考核作用。

依靠和发动群众监督的力量四营造监督氛围。

一是大力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不仅对外公开办事的结果,通过区政府门户网站和各单位子网站。而且公开权力运行的过程;不仅公开用权的依据,而且公开违规的后果,充分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是进一步畅通群众监督的渠道。公布监督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区纪委设立廉政举报投诉中心。及时受理群众举报。

三是每年通过区党风廉政建设民意调查问卷。广泛征求意见,邀请群众对“一把手”廉洁自律的情况以及对“一把手”实施监督的情况进行评议。促进了一把手”监督工作的改进。

三、宏观上看当前“一把手”监督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

监督难。这是一个长期探讨解决的重点问题。虽然我党对加强党政“一把手”监督推出了一系列的举措,监督“一把手”更难。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形势下,宏观上看“一把手”监督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监督的总体效果还不尽如人意。目前对党政“一把手”监督还普遍存在着上级监督下级太远;下级监督上级太难;同级监督同级太软;法纪监督太晚的问题。究其深层次的原因,认为:

第一。难以监督“一把手”体制原因。按目前的党内领导体制,现行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存在弊端。纪检监察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并以同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为主,特别是监督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不是由同级党委或行政机关的领导成员兼任,就是由同级党委或行政机关任命,而同级党委又是同级纪委的监督对象,因此便出现了监督客体领导监督主体,监督主体依附于监督客体的现象,这在客观上使监督者缺乏执纪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监督往往处于一种“两难”境地。

第二。难以监督“一把手”心理原因。应该承认,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接受监督的意识淡薄。封建主义色彩的官本位”思想仍在左右我一些领导干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各种腐朽错误思潮都会反映到党内来,西方资产阶级腐朽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对党的思想作风建设也必将产生影响。从全国及我市发生的大案要案看,有的一把手”由于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忽视了党性修养的锻炼,各种思潮的侵蚀下,权力观发生了异化,对监督制约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淡薄,甚至对监督有反感和厌恶情绪,把来自各方面的正常监督看作是对自己的束缚”而拒绝接受监督。

第三。监督力度泛化,监督空气不浓。难以监督“一把手”社会原因。监督主体监督“一把手”主动性不强,思想上存在种种顾虑。有的上级在对下级“一把手”进行监督时,担心别人说自己对下级不信任、不放手,甚至怕丢选票,因此对下级“一把手”存在问题麻木不仁,甚至包着、护着,该提醒的不提醒,该批评的不批评,该查处的不查处。班子成员对“一把手”监督时,担心别人说自己破坏团结,怕今后不好共事,因此也是一团和气,遇到问题绕道走。下级由于处在一把手”管理监督下,更是担心领导打击报复,给自己穿小鞋,而不敢监督。

第四。监督制度不完备,监督内容不全面。难以监督“一把手”制度原因。近年来,领导干部监督特别是对“一把手”干部监督上已经确立了不少制度,但这些制度比较原则,正面要求多,具体实施细则少,与制度配套的相应措施更少,对“一把手”监督常常陷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被动局面,监督的作用和效果也不是很好。主要表现为监督违法违纪多,监督决策失误少;事后追惩多,日常监管少;具体微观事项监督多,全面宏观控制少;对事监督多,对人监督少;行使任免权多,行使弹劾权少;应急性治标性规定多,长效性治本性规定少;正面规范行为的规定多,违反规定的处置措施少;一般性、抽象性规定多,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性规定少。监督者在实施监督过程中容易产生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影响了监督工作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四、强化对“一把手”监督的几点设想和建议

优化监督环境一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监督意识。

强化对“一把手”监督。正确行使权力”主题教育活动这个契机,首要还是要加强思想教育。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深度决定了其接受监督的态度。当前要抓住“弘扬新风正气。教育各级党政“一把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教育党政“一把手”正确对待监督、自觉接受监督,积极配合监督,树立越是担子重、责任大,越是要接受监督的观念。

除了对党政“一把手”即监督客体要加强思想教育外。破除各种错误观念,还要注意教育监督主体。真正承担起对党政“一把手”监督的责任,增强监督主体履行监督职责的主动性,努力营造勇于监督、扶正祛邪的社会氛围。

二完善监督体系。打造立体监督网络拓宽监督渠道。

改革和完善监督机制。还需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加强对“一把手”实行有效监督的保证。目前的体系建设。

要实行监督权与管理权相统一的原则。哪一级管理的干部就要以那一级为主进行监督。上级组织要对下级“一把手”工作和思想作风等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不但要听“一把手”本人的汇报,也要多听取包括副职在内的其他领导和干部群众的意见,将下级班子“一把手”政治思想、领导活动、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表现全部纳入组织视野,及时发现和解决带有苗头性的问题,防患于未然。同时上级纪检监察机关也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要针对党风和行政生活中容易发生违纪问题的环节,积极主动地采取防范措施,搞好事前监督。进一步增强对“一把手”监督的有效性。从实践情况看,一是强化上级管理监督。对“一把手”最有效的监督,还是上级监督。因为来自班子成员和群众的反映,最终还是需要组织调查处理。加强上级机关对“一把手”管理监督。

二是强化班子内部监督。着力健全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民主科学决策机制,进一步增强对“一把手”监督的针对性。坚决执行民主集中制。制定合理、可行而有效的议事决策规则,形成刚性制度,严格加以执行,将“一把手”权力合理分解并置于有效监督之中。干部管理工作中,要把“一把手”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情况作为其升降的重要内容,定期或不定期对“一把手”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是强化专门机关的监督。使纪检监察机关党内监督、行政监督的作用得到更有效的发挥。现行的双重领导体制不变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强对“一把手”监督的权威性。一方面要理清现有的体制。应对体制作稍微的调整,下级纪检监察机关应从同级党政领导为主、上级纪检监察机关领导为辅,改为以上级纪检监察机关领导为主、同级党委领导为辅,从而使下级纪检监察机关对同级党政“一把手”实施监督有较大的独立性。

摆正各种监督主体在监督系统中的地位,真正做到不同的监督部门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其次要通过制定联系例会制度或联席会议制度,首先要通过制定有关监督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建立人大、政协、审计、反贪等相关监督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规定各监督主体的职责、权限。加强监督主体间的沟通,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共同研究监督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改变各自为政,互相封闭的工作格局,形成“一把手”监督的合力,提高监督的实效。

四是强化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感觉最直接,进一步增强对“一把手”监督的全面性。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过程。反应最敏锐。因此我要依靠和发动群众的监督力量,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监督制度,拓宽和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配套的约束权力运行的人民民主监督机制,使人民监督具有规范的系统的制度保证。同时也要继续深入推进“两公开一监督”和干部提拔使用任前公示制度,不仅让监督人有知情权,还要创造条件让他敢于监督,能够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使其一以贯之地支持干事者,鼓励改革者,教育失误者,揭露腐败者。

三加强管理。构建防范制约机制创新制度。

坚持制度建设是健全有效预防。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的监督工作机制的根本途径,及时发现、严肃查处。也是监督工作持续、深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认为,当前应该从三个方面推进“一把手”监督制度的创新。

一是抓细化。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加强《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配套制度建设。党内监督条例明确提出了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分别对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处理、巡视、谈话和诫勉、询问和质询等十种监督制度做出了具体规定,构成了一个监督制度体系。但这十项制度都是较为原则的规定,需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不断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建设,使其进一步细化,具有更强操作性,从而充分发挥出制度对“一把手”行为的规范约束作用,达到教育、诫勉、激励的目的。

二是抓系统。针对监督党政“一把手”较为全面系统的专门制度规定却比较少,建立专门监督党政“一把手”制度规范。对党政“一把手”监督是对领导干部监督的重中之重。但目前。因此,有必要出台一个专门的全面系统的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监督的制度,严格把好对“一把手”监督的四个关口。即:选拔关,建立健全选人用人责任制,扩大考核和选用领导干部的公开、民主程度,如实行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和任前公示制度等,真正把那些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政绩突出、清正廉洁、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到一把手”工作岗位上来。管理关,对选用的一把手”上级组织应有一套严格的制约机制,如“一把手”任期试用制度,试用合格者才能正式上岗;经常性的教育谈心制度,根据群众反映和考核掌握的情况及时向“一把手”反馈,经常提醒,警钟常敲;领导干部工作汇报和报告制度,要求下级“一把手”定期或不定期地汇报工作情况,特别是重大情况。考核关,加强对“一把手”廉政勤政情况和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考核,建立和完善对“一把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考核、使用相脱节的问题,创造一个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的公平竞争环境。交流关,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淘汰机制和交流制度,根据对“一把手”德能勤绩考核的情况,经常不断地选优汰劣,使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不断的动态调整中保持优化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