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量化投资的优点(合集7篇)

时间:2023-06-08 15:46:36
量化投资的优点

量化投资的优点第1篇

第一个投资优势是量化投资能够做到理性决策。与传统主动投资不同,量化投资是通过量化模型进行交易,剔除了主观因素,按已经编制好的程序进行,不会因为情绪而产生投资冲动,我觉得这是量化投资最大的一个优势。一般而言,量化投资有着模型研究——模型测试——实盘操作这样的流程,首先有一个投资策略,讨论确定其逻辑合理性,随后将其固化为量化投资模型,综合历史回测业绩和风险考量指标进行评测,试运行3至6个月进行虚拟交易,如果试运行结果和历史回测及其他预期结果一致,该模型将得到正式确认,最终将此模型上线交易运行。一旦交付运行,将充分遵照模型的指令进行投资,降低情绪影响,克服人性贪婪恐惧的弱点,做到有计划、有原则、有纪律地进行投资。一般而言,通过这样的流程制定的量化投资策略能够理性决策,获取市场非理性的收益,大概率战胜市场。

在这个过程中,量化投资不仅排除了人为的主观因素,并且可以做到更精确,以精确的值达到一个最优结果,这是量化投资的第二个优势。比如说什么叫成长性好的个股,是每年业绩增长20%,还是更多?什么样的标准才是他选股的标准?一般投资者判断某个行业或个股好坏,往往凭借主观经验与判断,量化投资则有一套完整的逻辑和规则,可以进行有效的评价和识别。比如有观点认为医药行业成长快,量化投资或许会考虑用某个指标去度量成长性,比如ROE增速,如果这个指标超出一定阀值,就可确认该行业确实成长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量化投资采用量化工具将主动投资逻辑规范化,能够带来规范化的收益。

量化投资的第三个优势是对海量信息的处理。现在沪深两市已经有2000多只个股,和10多年前相比,一个最大的区别是信息爆炸。现在人脑是永远不可能记住这么多信息的,并且对海量数据之间的关联不可能做出迅速判别,而电脑可以做到。

从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数量化投资运行的量化模型来看,量化模型获取的超额收益是非常显著的。除已经实际运行的多因子模型和即将运用在大摩量化配置基金上的行业配置模型外,还有五六个量化模型在模拟运行,包括价值量化模型、成长量化模型、技术量化模型以及事件驱动模型等。截至三季度末,模拟运行的模型均取得明显的超额收益。实际运作中的大摩多因子基金,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10月26日,今年以来基金收益率为2.84%,与该基金的小盘风格比较类似的中证500指数则下跌3.17%。

量化投资的优点第2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

随着我国人们房地产消费的理性化以及建筑市场管理力度的不断增加,现代建筑成本控制管理对投资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房地产是一项投资大、风险高的行业,企业投资必须要有一定的回报率,为了提高建筑工程投资效果,优化建筑工程设计方案,是有效提高工程经济合理的关键。

1、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概述。

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是依据设计任务书而编制的文件。主要由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投资估算、透视图等四部分组成。是关着国家及地方有关工程横建设政策和法令的基础文件,是建筑工程投资有关指标、定额和费用标准的规定。建筑工程设计方案对建设投资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科学的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能够有效降低工程造价10%左右,同时还能够对工程施工成本、施工质量起到简介的促进作用。因此,加强现代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对提高投资使用率、提高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已经成为现代工程建筑投资与建设的首要工作。

2、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优化分析

由于建筑工程设计方案对工程投资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优化已经成为现代工程建设的重要工作,是影响投资收益、建筑施工质量与成本控制的关键。

2.1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主要是本着对投资方要求负责的理念进行,有关部门仅对图纸等进行简单的审核,这就造成对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缺乏必要的考核与评价。而且投资方没有认识到方案设计对投资的影响,仅注重投标价与标底价的差距,没有认识到设计方案的优化对投资的影响。因此导致在投标过程中方案审核不细、概算粗略、要求出图时间紧、刻意压低设计费用。种种原因导致了建筑工程设计方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设计方案的优化也无从谈起,最终导致工程投资超标的现象屡屡发生。针对这样的情况,建筑工程投资企业必须认识到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的重要性,认真审核投标方设计方案,通过对设计方案的优化达到降低工程投资、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目的。

2.2如何提高我国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水平

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水平的提高不仅仅是提高投资方对设计方案的认识,还要通过国家主管部门提高监管力度、提高设计监理推广、完善有关法规、强化综合性设计方案优化等多方面工作共同提高我国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水平。通过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不能够单纯的强调节约投资,应从综合性考虑出发,注重设计的科学性、技术的先进性,以提高设计价值目标为基础、总体效益为出发点,达到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效果。

3、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重点

3.1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综合优化

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优化以工程功能需求出发,以技术先进性、工程造价严谨性、财务审核规范性为重点,科学的进行设计方案优化。通过对施工技术的先进性的设计,科学的应用现代建筑施工技术,提高工程施工效率,达到降低施工成本、降低投资的目的。通过工程造价严谨性控制,达到工程造价对施工的指导目的,为施工成本控制奠定基础。通过财务审核规范性对工程造价、施工资金使用等进行控制,达到工程投资的科学使用,避免职务侵占、偷工减料等情况的发生。同时科学的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还需要对施工过程材料进场数量、进场时间、堆放场地与堆放方法的进行设计优化。通过科学的进场数量设计减少材料进场过多造成的场地占用、资金占用以及材料管理费用。通过科学的堆放场地设计能够有效减少施工过程二次运输费用,提高施工效率。通过科学的堆放方法设计优化能够有效的避免材料堆放不当造成的材料损失。总之,科学的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施工对施工全过程各项工作的充分考虑,建立现代化、精细化施工管理,以此达到建筑工程施工设计方案的最终目的。

3.2建筑工程设计方案质量管理部分的优化

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优化对工程施工质量也有着一定影响,因此要加强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中关于质量的设计与优化,以此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建筑工程质量设计与优化首先要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组织架构进行优化,构建以法人为主的、专业技术人员与专家为主导地位的、基础质量管理人员为管理基础的全方位质量管理架构。同时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体系,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质量管理与技术管理规程进行具体化与细化,以此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可靠性,做好质量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注重质量管理工作的连续性与全过程管理执行力,为确保工程质量奠定基础。

3.3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优化与管理

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优化与管理对建筑投资企业与施工企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为了提高工程设计质量、满足设计规范要求、达到高标准工程的关键。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优化是通过人员优化、项目设计管理优化以及科学的统筹安排来完成的系统工作。设计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基础,并对每个设计人员的专业项目进行整合,是专业人员的强项得到发挥,以此提高设计方案质量的提高。项目设计管理过程要抓住重点与关键点、对项目设计的方案图、施工图、预算等进行重点控制,以此提高建筑工程设计方案质量。设计过程中还要通过优化统筹安排工作、提高设计效率与各环节的交接,对交叉工作进行统筹安排。通过设计工作的统筹安排提高设计工作效率、缩短设计时间。对于工程设计中需使用新技术、新材料的,还要加强对可行性的分析与验证,对比同类工程中新技术新材料使用情况确保工程质量。设计部门或企业还要加强自身设计人员综合水平与素质的优化,通过在职学习、交流等方式提高设计人员的综合水平,有针对性的对专长人员进行培训。

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化管理对设计项目的方案有着重要的意义,建筑设计方案的确定不仅仅是为了评选好的方案,优化选取方案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在建筑设计方案运行中进行优化管理。当建筑设计方案选取后,按专业部分进行优化、细化、量化而后运行。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管理,旨在于打破旧的、固定不变的教条,采取积极地动态管理方法。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在于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与管理。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关键在于建筑设计思想目标的确立,建筑设计思想的优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因此,建筑工程设计部门或企业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通过人才培养提高建筑工程设计方案质量、提高优化水平,以此提高企业的综合市场竞争力。

量化投资的优点第3篇

关键词:精细管理;投资效益;投资管理

一、油田精细投资管理创效益提出的背景

“十二五”以来,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老油田开发难度逐年加大,稳产开发成本不断升高,新增探明储量品位下降,新老区产能建设投资加大、投资回报率走低。在投资拉动和经济可采储量减少的双重影响下,折旧折耗高速增长,完全成本逐年上升。面对严峻的勘探开发形势,以及油价持续走低的客观现实,必须认真查找制约影响投资效益提升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坚持一切工作向质量效益聚焦,努力促进效益提升。

二、油田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油田经过投资拉动下的持续上产,经济总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折旧折耗带动成本以更快的速度上升,经济效益变差。

(一)储量开发条件差,投资效益低下

新增优质储量明显减少,储量替代率低,现有储量难以有效动用,致使投资无适合区块,严重影响其效益拉动作用。目前油田单位低渗透储量占比重大,初期具有一定的产能,但递减大,投资高,开发难度较大。同时新区新增优质可动储量规模减少,老区增加经济可采储量的规模非常有限,严重制约投资申请与下达,导致新区产能建设投资项目效益变差,影响投资整体发展。

(二)基础配套薄弱,投资效益难以持续提升

弹性开发单元增多,老油田注采井网不完善,资金短缺是制约投资提质增效的关键因素。油田自然递减率逐年上升,而采油单位新建产能区块受低渗油藏特点制约,配套工艺技术不完善,部分单元主要采取弹性开发方式。同时水驱单元自然递减进一步加大,注水工作基础投入不足问题制约着效益提升。

(三)原油产量高位运行,开发投资过快增长

近年来,为了保证原油产量,加大了新井投资投入力度,由于开发投资过快增长,加上自身地质条件,投资效益持续下降。产能建设投资规模逐步上升,单位产能逐年下降,导致开发成本大幅攀升。投资过快增长,造成油气资产固定资产的折旧折耗水平也快速上升。

三、油田实现精细投资创效益的思路和措施

面对油田新的发展形势和部署,应坚持一切工作向提高质量和效益聚焦,积极完善投资回报、利润导向、精细管理等机制,全力抓好储量、产量、工作量结构调整和优化配置工作,突出强化技术创新和企业精细管理,真正实现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优化前期论证,提升产能建设投资回报率

从投资前期方案入手,优选投入少、效益好的思路,突出精细管理,从源头上做细做精投资预算。突出建产过程精细管理,努力提升产能建设投资回报率。优选产能建设区块,注重统筹兼顾和综合效益,确保实现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目标;优化产能建设方案,在方案设计上根据开发方式、油层保护、新技术等运用,提高单井产能,使投资见到实效;精细产能建设实施,立足“井工厂”模式,加大同台井实施力度,减少钻井、征地等配套投资;优先实施成熟区块,确保产能建设能够顺利推进;立足“四化建设”,优化油气集输、道路、注水系统等地面工程建设,提高产能建设投资效益。

(二)明确投资方向,提升投资效益,打造长期效益机制

以提高投资项目管理水平为目标,突出项目精细管控,努力提升投资综合效益。进一步强化投资项目的优化决策,设立重点项目前期项目组,负责投资项目的技术论证、方案优化、运行实施、验收结算以及审计监察全过程管理,严格按照《投资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做到高效项目优先投入、重点项目足额投入、低效项目控制投入、无效重复项目绝不投入,不断提高投资效益。

加快推进投资项目库建设,超前做好投资项目规划和前期工作,按照效益高低做好项目筛选,实现投资项目的有序高效运行。同时完善投资项目考评机制,加大对项目组的考核力度,实现责权对等,提升项目决策、运行水平和质量。

(三)加大技术运用水平,提升投资水平

大力推进以地质为主,工艺、采油矿共同参与的勘探开发一体化运行模式,促进采油厂勘探技术水平和优质储量发现率的双提升。强化断裂系统、沉积体系、成藏规律的研究,加大储层反演、拓频等物探新技术的应用力度,按照效益优先、技术可行的原则,分动用、攻关、暂缓开展分级分类评价,确定未动储量产能建设序列,提升投资利用水平。

(四)强化投资项目过程监控,切实保障投资优质运行

进一步加强投资项目运行管理,强化投资项目的设计管理、定额控制、预决算审查,严格执行“限额设计”制度,杜绝计划内项目超支,狠抓项目建设管理,加强现场施工监管,严把工程验收结算关,为提高投资项目质量和效益奠定坚实的基础。对项目管理实行项目组负责制,项目组直接参与工程管理,抓好过程管理,合理安排施工程序,合理调度,抓住具备条件的项目突破,循序渐进。对于单项费用占项目造价的比重较大,从节约资源、优化配置、杜绝浪费入手,对重要费用进行重点监察,确保费用支出合理,切实保证采油厂投资利用度。

量化投资的优点第4篇

关键词:创业风险投资 税收激励 税收政策

2006年2月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配套政策》(国发[2006]6号)中第一次出现“创业风险投资”的概念及税收优惠政策。为贯彻《配套政策》,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2007年2B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31号)。这不仅是对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地位的一种确认,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国家对创业风险投资在推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与价值的认可。

一、理论分析

(一)税收影响创业风险投资的经济学分析 一般来说,税收负担的轻重和税收优惠的多少会成为影响投资抉择的重要因素。实践中,税收政策从许多方面影响着风险投资,尤其表现在对风险投资资本投放量及预期收益的影响上。(1)税收优惠可以通过降低企业资本成本,从而影响资本投放量。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任何旨在提高资本成本的政策,将抑制投资的增长;任何旨在使资本成本下降的措施。将刺激投资意愿。假如用S表示资本供给量,D表示资本需求量,t表示税率。从(图1)可以看出,在没有税收的情况下,资本供给数量与资本成本的均衡点在E1点,此时资本供给数量为Q1,资本成本为c1;征税t后,资本供给数量与资本成本的均衡点移到E2点,此时资本供给数量为02,资本成本为c2。显然,征税使得c2大于c1,Q2小于Q1,导致资本成本增加,资本投资数量减少。这说明政府征税使企业使用资本成本增加,从而抑制资本投资量的增加,而税收优惠可以降低资本使用成本,使资本投资量增加。(2)税收使企业投资收益减少,影响投资量影响。税收对投资收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所得税的课征上,由于政府征收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将会压低企业和个人的投资收益率,并使投资收益和投资成本的对比发生变动。根据替代效应原理,此时人们会以储蓄或消费代替投资。如(图2)所示,OAI为税前投资者所得收入的可能性曲线,投资者提供的资本数量(横轴表示)越多,投资者的总投资收益(纵轴表示)就会越高;投资收益被课征比例税率t后,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可能线向右下方旋转移到OA2。设税前投资者在E1点所确定的资本数量――投资收益组合获得效用最大化,税后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变为E2点,投资者愿意提供的资本数量下降,由税前的OQI下降为税后的OQ2。可以看出,征税使投资者投资收益减少,资本投资数量减少。

(二)创业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创业风险投资的产生与技术创新理论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1)技术创新是风险投资的重要源头。Gompers和Lemer(1999)认为,更快的知识创新速度为未来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创新者不可能确切地预见到技术创新的所有可能后果并作出适当的安排。为了消除这种不确定性的问题,即创新企业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而银行显然不能承担这种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在这种背景下,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技术创新的风险分担机制应运而生,其主要功能就是与创新企业共同分担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从而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降至最小。(2)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互为支撑。创业风险投资实际上是一个投资管道或投资集合,是天生的技术创新工具。因此。与传统投资相比,风险投资具有以高科技产业为投资目标、以资本增值而非企业分红为目的、以某些项目的高额回报补偿另一些失败项目的亏损等特点。由此可见,创业风险投资为高新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高新企业为风险投资者提供投资空间,其发展直接决定风险投资企业的生存(图3)。(3)风险投资一般支持对象都是创新企业。对于风险企业而言,技术创新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风险投资可为创新企业提供任何传统金融投资形式都无法带来的“投资+增值服务”的效果。Kortum和Lemer(2000)对美国的情况作了实证研究,发现风险资本对技术创新的贡献大约相当于其他资本的三倍。与银行贷款、公开证券市场融资等外部渠道相比,风险投资者通过取得一定的控制权,深入到创新企业管理活动中,能够很好判断投资对象的内部信息,不仅融资支持有力,而且能监控资金使用,并保证安全性,因此风险投资一般支持的对象都是传统金融机构和工具难以支持的高新企业。风险投资通过发现有潜质的小企业,通过股权投资和提供增值服务,伴随着小企业的成长壮大,风险投资家将会得到高额回报。

二、我国创业风险投资现行税收激励政策内容

(一)激励风险投资者及风险投资公司的税收政策目前我国适用于创业风险投资者和创业投资公司的税收优惠税种主要是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2006年国务院的《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规定,对主要投资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实行投资收益税收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税收优惠政策。相对于现行税收优惠政策而言,此配套政策的变化出现两大亮点:一是“创业风险投资”作为新概念首次出现在政府文件中。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创业风险投资存在的双重征税问题。为贯彻《配套政策》精神,扶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2007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31号)规定: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含2年),凡符合条件的,可按其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额的70%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二)激励创业风险企业的税收政策目前我国的风险企业主要是高新技术企业。现行促进高新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中就包括符合风险投资要求的政策。按优惠对象和优惠税种总结如下:一是对创新活动主体的优惠政策。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科技税收政策的优惠对象涉及到了创新活动的各个主体,其中以企业为对象的优惠政策数量最多33项、占比最大33.33%,其次是科研单位29项,占29.9%,再次是服务机构6项,占6.66%,剩余对教育培养和个人优惠有31项,占31%左右。二是对创新活动税收优惠税种结构。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科技税收优惠政策涉及13个税种,其中主要是所得税31项,占比32.29%,流转税方面主要是增值税和营业税,共32项,占比34.38%。其中增值税21项、营业税12项。形成了以所得税为主、所得税与增值税、营业税相结合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体系。

三、我国创业风险投资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立法级次低 国外风险投资的发展表明,立法是促进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保证,但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未形成专门针对风险投资的具体法规及管理条例,在税法方面也是如此。由于《风险投资法》、《基金法》等尚处于研究与起草阶段,税收法律条文的空缺难以避免。政府针对风险投资进行税收立法的宗旨、目标任务、具体形式以及要求和条件等,尚未在法律的框架内加以明确。我国风险投资税收立法较为滞后。与风险投资有关的税收政策,基本上是以级次最低的税收补充文件和行政解释的形式出现的,层次较低、变化频繁、稳定性差,缺乏应有的权威性、严谨性和稳定性。

(二)税收政策支持体系不完整

尽管我国陆续出台了一些鼓励风险投资的税收政策,但就风险投资整体而言,对于风险投资机构、风险投资者以及风险投资的退出环节都没有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税收优惠政策。现阶段我国为数不多的支持风险投资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主要集中于风险企业方面,缺乏对风险投资者的税收优惠,不利于发挥风险资金投资者的积极性。另外,对于风险投资公司也无明确的税收优惠政策,只能对应于《公司法》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执行和享受有关税收优惠,而高新技术企业通常根据行业的不同,既有一般的税收优惠政策,又有特别的税收优惠技术处理规则,风险投资公司往往难以找到税收优惠方面的对接方式。

(三)税收优惠方式不科学税收优惠的方式有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两种,减税、免税、退税等都属于直接优惠,直接优惠反映企业的近期利益,具有透明度高、鼓励性强特点,但主要是针对企业的类型和最终的经营结果进行减免,针对性不强,减免效果欠佳,且管理复杂,容易出现滥用现象。直接优惠的结果是国家财政收的直接减少,这种减少不可逆转,国家要以牺牲财政收入来保证税收优惠的实施。间接优惠可以弥补直接优惠的不足,对于具有长期投资计划和创业投资计划企业较为有利,而间接优惠只是改变财政收入的时期而不改变收入量,对国税收收入的影响相对小得多。从(图4)可以看出,在我国现行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中直接优惠占绝对比重63%。直接优惠虽具有透明度高、激励性强的特点,但由于受益对象主要是那些已经获得了技术创新收益的企业,因而对于正在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来说则难以享受到这一优惠,这种事后优惠对于引导企业事前进行科研开发和技术改进往往作用不大。

(四)税收优惠环节不合理从(图5)可以看出,我国现行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作用在支持企业创新的生产投入环节(26%)和成果转化应用方面(14%),税收政策主要偏重于对已经形成科技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已经享有科研成果的技术性收入给予优惠,而对企业创新最需要事前资金投入和研发过程则缺乏有力的税收支持,缺乏对风险投资者的优惠政策。重成果、轻转化,重产品、轻投入,重结果、轻过程的最大受惠者往往是已经有较强科技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及有成果转让收入的单位,而对正在进行研发活动的企业则缺乏相应的税收鼓励措施。这种“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的优惠政策在保证技术创新的资金来源和有效使用、调动投资者投资和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以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上出现了调控的缺位。

四、我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风险投资立法,建立健全风险授资税收法律体系我国要实现风险投资税收服务于风险投资进步的目的,必须加强风险投资立法,建立健全有关风险投资税收法律体系。在与现行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对接”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完全符合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这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借鉴国际经验,笔者认为我国风险投资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应该分为三个步骤进行,首先,制定《风险投资法》,然后以此为基础制定《税收促进风险投资发展进步条例》,使税收支持风险投资发展进步的工作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其次,开征“风险投资发展进步税”。再次,以《税收促进风险投资发展进步条例》和《风险投资发展进步税暂行条例》为基础,辅之以其他税收法律法规,在风险投资过程的不同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最后,制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基本法》,对目前零散的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各种通知、规定中的具体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归纳梳理。

量化投资的优点第5篇

工业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以来,浙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改善投资环境,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工业投资规模、结构和效益处于不断提升发展过程之中,但依然存在明显不足。规模排名节节后退。2006年和2010年,全省工业投资规模在全国的排名分别为第四位、第八位,呈现出节节后退的态势,并开始明显落后于经济总量第四位的排名。“十一五”全省工业投资额19620亿元,仅为山东的47%、江苏的70%、河南的79%和广东的97%。工业投资规模相对兄弟省市低,关键是规模扩张速度远远落后于兄弟省市。“十一五”全省工业投资年均增速9.7%,分别比河南、江苏、山东、广东低23.4个百分点、15个百分点、5.2个百分点和3.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已从2006年的42.2%下降到2010年的37.2%。投资结构持续固化。多年来,工业投资仍主要围绕纺织、轻工、冶金、化工、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领域扩张,投资结构调整步伐不快。除了风电设备、太阳能光伏等产业得到较快甚至过热的扩张外,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投入严重缺乏。2006年,全省工业投资额前十大行业分别为电力、纺织业、化学、通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塑料制品、专用设备,2010年新增非金属矿物,替代了纺织服装,其余行业排序仅略有不同。而同期的江苏省,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培育重点,聚焦政策、加大力度,形成合力进行重点扶持,以加快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2010年江苏省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2188.3亿元,占当年工业投资的比重已高达26.7%。

投资效果明显落后。工业投资效益主要体现在对工业增加值的拉动作用上。从2006年到2008年,浙江工业投资效果系数(滞后两年)分别为2.52、2.29和2.66,分别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滞后两年)低0.31、0.42和0.26。从与江苏、山东、广东等兄弟省市横向相比看,浙江滞后两年的工业投资效果系数相对偏小,2008年浙江工业投资效果系数(滞后两年)仅为广东的51.8%、江苏的68.2%、山东的95%。深层矛盾依然存在。本质上,浙江工业投资存在的这些问题在于工业经济母体自身内在的素质性、结构性和资源性矛盾尚未得到有效缓解。首先是大量的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自身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支撑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格局也没有根本改变。其次是浙江在石化、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和新材料等原材料工业领域,与国内外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最后是土地、能源和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制约明显,其中工业用地的制约作用尤为突出。从全省工业投资规划用地面积看,自2007年以来工业投资规划用地面积增长缓慢,从3.52亿平方米增长到3.76亿平方米,年均增长仅为2.2%;从实际征用和购置土地面积看,2006年以来处于下降状态,从2006年的7262万平方米下降到2010年的5771万平方米,年均下降5.6%。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浙江工业用地极为紧张,可利用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

明确工业投资重点方向

“十二五”是浙江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发展既要承担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任,又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提升,再创浙江工业发展新优势,为实体经济大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投资领域上,要更加注重产业协同。着力培育发展一批迎合世界技术革命浪潮、增长潜力大的新兴产业,以形成浙江经济新增长点,尤其要重点投资和发展省政府确定的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高科技、信息化和资本三种手段改造、提升一批浙江“有文化、有历史、有品牌、有市场”的传统优势产业,打造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的产业链向研发、设计与营销、品牌两端延伸。充分发挥浙江民间资本比较雄厚的特点,打破制度,突破“弹簧门”和“玻璃门”,引导民间资本重点投资矿产资源、能源、生产服务业等行业领域。投资规模上,要更加注重加快扩张。

短期看,工业投资是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没有一定量的资本投入,工业经济就不会有较大幅度的产出和发展。要抓住三大国家战略等重大战略机遇,尽快制订出台鼓励工业投资的政策意见,切实加大工业投资的扶持力度,保证工业投资总量合理增长。投资结构上,要更加注重软性投资。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不仅要加快工业的硬性投入,通过土地指标倾斜、信贷资金支持、平台建设扶持等途径加快建设重点项目,更要注重软性投入,切实加大人才、科技创新和劳动者技能培训的投入,加大购买品牌、企业重组、营销网络等市场开发性的投入,提高投资有效性。投资方式上,要更加注重内涵集约。以切实提高投资项目效益为核心,增强工业投资项目的科技含量。大力推进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实现投资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兼并重组、联合并购等各种间接投资方式,实现投资方式的突破和创新。投资管理上,要更加注重制度创新。引导浙江高度活跃的民间资本进入新准入领域投资,实现民间投资的健康发展。推进投资审批备案制度改革,推广应用全省统一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投资项目联动审批效能。

切实优化工业投资环境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加强工业有效投资,重点是要优化投资环境、调整投资结构和加强要素保障,增强工业投资的有效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优化投资环境。一是优化配套服务。深化以减少审批部门、事项、环节、时间为主要内容的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不必要的项目审批环节,完善项目的核准制和登记备案制,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完善重大项目管理机制,积极采取旁听、听证、网上讨论等各种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不断提高行政决策的群众参与程度。二是夯实落地基础,不断优化工业投资的硬件环境。要加快推进浙江交通运输服务、能源供应等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动以产业链为纽带、产业资源要素集聚的平台建设,重点推进建设一批高水准工业园区(开发区、工业功能区),优化工业园区布局。

量化投资的优点第6篇

摘要:面对新世纪的发展要求,培育和不断壮大投资形成能力无疑具有突出的意义。在未来的投资战略设计中必须妥善解决以下两大问题:投资形成总水平的合理确定;投资形成的结构优化。科学地制定空间投资战略,其前提是明确这一战略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明确投资的空间结构。关于产业投资战略需要特别关注的是:产业投资优化的价值标准与基本目标的确立;产业投资连带效应的最优实现。

关键词:投资战略;投资形成战略;空间投资战略;产业投资战略

一、关于投资形成战略

面对新世纪的发展要求,培育和不断壮大投资形成能力无疑具有突出的意义。在未来的投资战略设计中,促进投资高水平形成是不可回避且必须着力解决的焦点问题之一。这方面,我们认为必须妥善解决以下两大问题。

(一)投资形成总水平的合理确定

投资形成总水平的适度化取决于对这样几个因素的准确测度: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全社会潜在投资资源的存量;社会对潜在投资存量的实际动员能力。由于我国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仍将处于经济加速起飞阶段,增长与发展过程中的投资扩张几乎不存在动力抑制,即投资的客观需要基本上可以认为是无限制的,因而合理确定投资形成的总水平,关键是把握住投资形成的条件和能力,即主要应建立在对后两个因素准确分析的基础上。

一般地说,要确定潜在投资资源总量的边界受哪些基本方面的制约并不困难,它大致等于国民收入中剔除消费等其他必要的非积累性分配内容后的余额、可运用的折旧基金数量、由消费延迟及沉淀后直接或间接向投资转化的数额,以及可从国外流入的投资之和。然而,如果缺少审慎和系统的测算依据,仍不可能找到潜在投资数量的准确界限。例如,确定投资从国民收入中可分离出来的数量,需要从动态的角度考虑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随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适度处理问题;确定折旧中的投资潜在形成量,既涉及到折旧存量的充分动用、逐期补偿保障问题,又涉及到对资本折旧加速趋势的准确把握问题;确定消费向投资转化的数量水平,则要考虑消费基金总规模、分配结构、边际消费倾向、储蓄动因与结构及其他各种实现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制约因素;而从境外形成投资,则需要对投资环境发展动态及对国外游资的变动状况进行准确分析。

潜在的社会投资资源量并不等于实际的投资形成量,很简单,社会对这一潜在存量的实际动员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是十分充分的。因此,在制定投资形成战略时,除了根据各种相关因素准确地测算出投资资源存量边界外,还必须着重分析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这些潜在资源的实际动员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尤其应着重分析这样几方面的条件:一是资金市场融资功能的强弱及其充分释放的保障程度;二是微观经济主体自其内部进行积累的主动性与能力;三是国家在社会投资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直接干预能力及组织调度能量的大小。

(二)投资形成的结构优化

投资可以形成于不同的渠道,而不同渠道形成的投资,在数量水平、流量稳定性及运用效应的优劣上可能存在相当大的差别,故投资形成结构的优化,是设计投资形成战略时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投资形成的渠道可以从两种涵义上理解:一是以社会总产品价值中各构成部分包括国际资本流入部分为分析对象的投资价值源流;二是指能够使潜在投资资源真正得到动员、最终进入社会投资领域的、与一定的经济主体或融资系统相关联的原始供给渠道,亦即融资实现的渠道。鉴于从社会总产品价值中形成的投资数量水平实际上缺乏弹性,主要适于抽象的理论分析,而特定投资形成目标的实现保障更现实地取决于各种融资途径的状态,投资形成过程中的利益关系也主要体现在各种融资信用活动中,故这里的讨论主要是指后一种意义的投资形成渠道及其结构优化问题。其中,以下两点无疑应是战略设计者考虑的重点:

一是保证投资按预期战略目标形成的融通渠道完善问题。这属于投资形成结构要素优化的范畴。目前我国的投资融通渠道已多元化,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产生的新渠道(如证券市场等)大多尚不够通畅或容量相当有限,其功能尚无法充分释放;同时还有一些在市场经济国家普遍运用的投资融通方式在我国尚未规模化、规范化地出现;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发展态势进行投资融通渠道的创新更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此外,资金市场的开放程度及其准入水平也还相当低。这样一种存在诸多空白和缺陷的融资系统如果不能得到充分的改善,既有的投资潜量也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动员,这本身也是导致我国长期以来实际投资要素供给能力不足的基本原因之一。要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促进投资充分形成,首先就必须把注意力放在形成尽可能全面、高效、有自身特色的融资渠道系统上。在未来的投资战略选择中,扩大我国投资融通渠道包括工具体系,形成功能强大的融资系统的目标,予以专门的规划,并设计出强有力的推进措施,无疑是投资形成战略中需要着重研究部署的问题。二是不同融资渠道在社会投资形成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间比例关系的合理确定问题。面对新世纪发展需要的融资系统是建立在经济运行市场化基础之上的,因而其结构的优化在保证投资形成战略目标的同时,也必须能够全面适应市场经济高效、有序发展的内在要求。显然,提供不同投融资服务的资金市场必须在投资形成渠道中占据主导地位。但资金市场本身是一个庞杂的体系,它们所提供的不同的服务对投资形成的意义显然不尽相同。同时,不同的市场部分在发展、培育的条件与难度上也存在很大差异,这就需要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确定出应着重发展的市场类型。从促进投资形成的角度上说,证券市场等长期资金市场显然应是重点发展的部分。另一方面,由于新世纪我们将面临大幅度的经济推进要求,而我国的特定国情,决定了某些必不可少的投资领域在经由市场导向时有可能得不到足够的支持,政府可以直接动员的投资资源显然也必须保持相当的比重。但如果政府对社会财力的集中过度,或多或少都会对培育企业投资主体、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产生影响。因此,如何确立市场形成投资与政府直接动员投资之间的最优动态比例包括其实现的保障,就需要结合不同投资主体的分工范围、投资结构战略、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及市场机制发育的实际状况来慎重考虑。

二、关于空间投资战略

生产力布局状况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重要尺度,科学地制定长期的空间投资战略极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应予以高度重视。

(一)空间投资战略确定依据的合理设定

科学地制定空间投资战略,其前提是明确这一战略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可能的选择角度大致有三:其一,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发展的效益目标为主要基点,兼顾地区经济发展的均衡化;其二,以实现地区经济均衡发展为主要基点,兼顾效益目标;其三,兼顾效益目标与地区均衡发展双重目标,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从理论上说,第三种选择角度似乎不偏不倚,最能体现出公平性,也是许多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教科书宣传的信条。但事实上,这种模棱两可、无所侧重的原则在实践中几乎等于无原则,既不能有效地促进效益目标实现,也不能真正有助于地区经济发展均衡化的实现。而前两个选择角度,本身并不排斥效益与均衡的结合,作为原则又是具有明确侧重点的,其操作过程也便于规范。由于不同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均有其特定的不均衡性,对应的战略选择也从来都是有所侧重的。我们认为,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面向新世纪的空间投资战略设计的出发点,还是应当侧重于最大限度地实现比较效益目标,在此前提下兼顾地区经济均衡化目标。

(二)空间投资战略设计中对某些关系的合理处理

空间投资战略设计中更现实的问题,是明确地规划出投资的空间结构。这里我们并不企图勾勒出这一结构的框架,仅提出在这一结构确定过程中常被忽视而实际意义又十分突出的几个关系,以期引起设计者的重视。

其一,宏观角度的地区投资分工优化与实际宏观集成效益的非拟合性问题。由局部利益最大化动机导致的不同地区投资的雷同化,固然不符合整体的投资效益实现要求,而按照分工协作要求形成的理论上的区域投资专业化,也未必能保证宏观投资集成效益的最优化。如果目前实际存在的地区经济之间相互封闭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区域投资分工后形成的地区产业结构,显然就不能达到预期的宏观效益目标,甚至由于基于分工要求实现的各地区产业体系的相对单一化,还可能导致宏观与地区自身投资效益普遍的下降。因此,在设计地区投资分工战略时,必须充分考虑地区之间进行协作沟通的条件问题,即推进各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须建立在区域经济联系渠道通畅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战略规划中只单一地强调地区优势的发挥和分工,而不考虑协作进行的条件,同样会造成严重的宏观效益损失。需要顺带指出的是,地区之间经济沟通、协作关系的强弱,既取决于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性,也取决于某些硬环境条件,如交通设施、信息通讯手段的健全、充分。有鉴于此,任何地区,无论其投资和发展的具体优势何在,都应当同时把现代交通、通讯、信息产业等作为投资的重点之一。其二,地区投资分工与区域内经济体系相对完整化矛盾的处理问题。总体分工要求进行的区域投资战略设计,必然带来地区投资内容的相对集中化。与前一点相关,在地区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的背景下,这种状况可以通过区域经济互补来解决;但经济互补的实现,在实践中是不可能做到完全充分的;至少,在满足各地区发展需要的及时性上就存在弱点;何况某些难以预料的经济异动,也完全可能导致相对单一的地区经济在某一时期陷入某种程度的萧条甚至瘫痪状态中。同时,由于价格关系等方面的问题,某些地区在宏观角度上确立的发展优势特别是资源优势所在,投资实施后短期内未必能为地区带来比较效益,因而它还可能影响到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均衡性。这样,地区内经济体系在各有侧重基础上的相对健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客观要求,而这与实现地区分工的战略无疑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强调地区投资分工的战略不能走极端,它并不意味着对地区经济体系化的忽视,只不过地区经济体系的健全,应当围绕着优势或主导产业而逐步拓展形成,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比重应有较大区别罢了。在投资形成总量有限的背景下,如何合理确定各地区优势、主导产业与一般性产业的比例关系,也是设计空间投资分布战略时必须认真处理好的一个重要问题。

其三,地区资源优势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资源优势利用的空间投资分布战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直接、突出且具有长期性的。鉴于经济增长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成为阻碍社会发展质量的极为突出的因素,新世纪人类自身生存环境质量的优劣也将成为更重要的发展质量指标,生态环境保护和优化的意义无论如何估计都不过分,因而在空间投资战略的设计过程中,处理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避免竭泽而渔的短期行为,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这一点虽然早已被人们不同程度地认识到,但在以往实际的投资战略规划中却常常被忽视。有鉴于此,在设计投资空间分布战略时,需要对此确定明晰的准则与规范,并作出系统而严格的处理与稽核规定。

(三)对投资滞后地区社会福利提高要求的合理满足

以追求比较效益为主要基点,兼顾地区均衡发展的空间投资战略,或多或少会带来某些地区发展速度的相对缓滞,甚至可能导致其难以自我满足区内社会福利提高的目标,乃至出现某种程度的马太效应,成为影响政治、社会稳定的潜在隐患。中央政府作为全社会经济运行的组织管理和利益协调者,必须承担满足投资滞后地区社会福利与其他地区同步提高要求的责任。需要注意的是,投资滞后地区通常也是过去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中央对其传统的扶持方法主要是增加财政补贴,实行转移支付政策,但仅此显然是不够的。可以考虑采取的其他政策是:降低中央对投资滞后地区收入的集中度,实行特殊的税收返还制度以确保这些地区的政府对其区内形成的税收保有高于一般地区的水平;对其优势资源实行流出保护政策(侧重于优势资源流出的高收益保障而非限制其流出);实行重点发展地区部分投资收益向投资滞后地区直接进行转移流动的责任制度(在理论上,这实际上是对后者发展机遇损失的必要补偿,同时也是为了在国家财力集中量有限的背景下,满足必要的转移性支付需要);允许产业政策确定的产业发展序列在这些地区执行时具有较大的弹性,以使其有限的投资集中用于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的产业领域;鼓励来自境外的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性投资以更高的比例流入这类地区等。采取上述措施,可有效地缓解投资发展滞后地区社会福利增长目标实现的压力,体现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三、关于产业投资战略

投资战略设计过程中最为人们所重视的内容,是投资在产业领域之间的合理分布。在这方面,我们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是以下两个问题:

(一)产业投资优化的价值标准与基本目标的确立制定产业投资战略,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以什么为产业投资优化的价值判断标准及在此基础上的产业投资优化目标的确定问题。面向新世纪的产业投资战略,可以有以下多重的优化标准和目标:一是实现既有产业体系相互间的发展均衡;二是追踪世界产业发展的新动态,适应国际潮流和现代化要求,进行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与重组,在新的技术基础上推动高效益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分析世界范围内的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产业发展的优势所在,集中力量扶持发展某些创新的和可望在世界范围内居于领先地位的产业,以体现超前发展的战略意图;四是促进我国产业走向国际化经营,以实现对国际市场的高比例占领,最大限度地获取国际比较效益;五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注意发挥人力资源上的优势,保持对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比重;六是产业投资分布格局的设计除应明确体现出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外,还应更加突出对社会发展质量的直接改善目标。

(二)产业投资连带效应的最优实现

量化投资的优点第7篇

关键词:优化设计;投资管理;投资回报

1 概况

大唐山东发电有限公司2009年1月9日登记注册成立是中国大唐集团公司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公司主要经营发电业务,开发投资建设火电、热电、清洁能源电力项目。目前,大唐山东发电有限公司在役装机283.65万千瓦,其中:火电222.5万千瓦,风电45.75万千瓦,光伏15.4万千瓦。

大唐山东发电有限公司自公司组建以后,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投资回报意识,努力追求最大的投资收益,规范经营,精细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投资管理基本原则

大唐山东发电有限公司以提高投资效益,防控投资风险为目标,坚持六个投资原则,促进公司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1)战略引领原则:投资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公司发展战略,坚持"电为基础、多元经营",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促进公司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2)优化发展原则:投资项目应有利于公司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电源结构和股权结构,不断改善资产质量;

(3)效益导向原则:投资项目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把盈利能力作为项目决策的重要标准,不断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区域竞争能力;

(4)程序规范原则:投资项目必须按照投资管理程序科学决策和规范运作;

(5)能力匹配原则:投资规模应与公司及所属企业实际投资能力相适应,综合平衡公司业务发展需求与资产负债率水平,确保公司稳健发展;

(6)防控风险原则:投资项目必须进行风险的定性与定量评估分析,制定相应的防范和规避方案,加强风险预警,做好风险处置。

3 投资管理模式

大唐山东发电有限公司对其所属企业投资活动进行的全过程管理,主要包括投资项目立项决策、实施和效果评价的管理活动,全面推行"三优、四严、五控制"管理办法,有效地提高项目先天优势,控制了投资节奏,防范投资风险,提高了项目投资收益。

(一)坚持"三优"提高先天优势

多年的实践证实,正确的投资方向、科学的开发部署和优化的方案设计是保证投资有效回报的基础。

(1)优化投资方向

当前主要发电企业战略趋同,同质化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以市场为导向优化投资方向,加大重点优质项目推进力度,合理控制发展速度和节奏,提高项目自我竞争能力,构筑项目低成本经营的核心竞争优势,打造本质盈利型企业。

通过重点研究论证项目竞争能力,电力市场情况,上网电价政策、项目经济效益等来优化投资方向。确定了优先投资火电,稳步推进风电,慎重开发光伏的投资方向。在投资项目的决策上,要求项目开发基本条件投产项目当年净利润大于零,全投资内部收益率大于项目投资基准收益率,按照项目收益率排序优选投资项目、安排计划开工项目并配置相应投资优选投资项目。通过有效运用项目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控制项目投资,避免低效投入,杜绝无效投人,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效益。通过优化投资方向,优选投资项目,为公司持续有效发展奠定了基础。

(2)优化开发部署

优化开发部署是控制开发投资的关键,大唐山东发电有限公司在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始终坚持把"持续有效发展"作为基本原则进行开发部署, 重点开发大型高效环保热电联产机组,适度发展与热电联产项目"网源一体化"配套的热网项目。积极开发风资源条件好、电价高、送出落实、具有一定规模、消纳能力强的风电项目。稳步、有序、择优推进风资源好、抗风险能力强的海上风电项目。坚持科学、有序、有效益的发展光伏项目,重点推进光资源条件好、外送条件落实、装机规模在5万千瓦及以上并网式光伏发电项目。部署了重点开发一批,稳中推进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

(3)优化方案设计

实施项目全过程优化设计管理,从项目可研、初设到建成的全过程全方位各边界条件的优化。各项目按照优化后确定的建设目标和技术经济指标要求,倒逼设计方案、设备选型、施工队伍选择和各阶段的优化。坚持把项目前期可行性优化作为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基点。前期项目优化设计以"优化设计、提高效率、降低造价"为目标,优化项目建设边界条件,确定合理的技术路线,注重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节省投资,提高项目的整体性能。建设过程中强化重大设计方案、主要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选型的优化论证,加大新技术、工艺和设备的调研及应用,全面提高优化水平。最终实现项目长期安全、稳定、高效和经济运行。

(二)推行"四严"控制投资节奏

通过对各类电力项目的投资过程认真摸索和总结,逐步形成了适合强化项目投资过程控制"四严"管理办法。

(1)严格投资预算管理

以公司审定的年度开发方案为依据,把投资项目投资计划纳入年度预算之中。一是投资预算编制做到"全、准、细"。每年10月份根据项目的前期进展、工程进度、投资能力,组织编制下一年度投资和资金计划。二是集团公司审核后下达年度投资计划,根据下达的计划进行季度分解,月度控制,落实控制责任。建立谁主管谁负责的目标责任体系,并依据根据计划安排工程进度和筹措资金。三是建立预算执行分析制度,每月进行投资完成分析,及时发现投资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严格投资计划管理

投资计划管理是项目安排工程建设进度、组织资金到位的重要依据。严格执行投资计划刚性和指导性。以下达的年度投资及资金计划合理安排工程进度、筹措资金、拨付资本金。严格禁止超计划投资和融资,未下达计划的项目一律不发生投资和融资,禁止挪用其他项目资金垫资建设。提高计划编制的准确率和资金使用效率,严禁大量资金闲置,严禁超融资计划安排贷款到位。执行概算或预计总投资超过计划总投资项目,暂停下达投资计划和资金拨付,需重新履行决策审批程序。

(3)严格造价管理

全面贯彻"目标管理、分类对标、全程控制" 造价管理的思路,通过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分类分项对标管理,保证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工作可控在控。

一是建立工程标杆造价指标。根据招标和合同及时编制执行概算,并与造价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严格控制执行概算超造价指标。 二是项目预算审查做到"四个结合"。即:与项目前期工作相结合、与施工图设计相结合、与现场实际相结合、与信息价格和市场价格相结合,认真核对定额子目,细化量化工程量,做到"严、细、全、准、精"。三是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变更设计和工程签证,对其中引起投资变化较大的项目,组织优化设计和重大变更专题审查,对合同变更、结算、支付,非生产性费用等严格控制。

(4)严格采购管理

优秀的施工队伍和质优价廉的设备是降低工程造价重要因素,规范的采购管理是控制投资的重要措施。一是严格施工管理。加强资质审查,对于业绩和资质不满足条件的不予准入。二是严格物采市场管理。对工程建设所需主要设备由集团公司统一集中招标采购,降低采购价格。

(三)做好"五项控制"提高投资收益

严格设计变更、施工质量、现场验收、结算过程和项目后评估等五个环节的控制,是确保工程质量和造价,提升项目投资回报的关键。

(1)加强施工现场工作量变更的控制

为减少或杜绝项目建设决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的"钓鱼工程",一是完善设计,减少设计漏洞。提供周密的设计委托书,配合设计人员做好地面普查、勘测,认真审查设计图纸,减少设计漏洞,控制设计变更单的发生。二是加强施工过程组织,保证工期要求。加强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核,依照设计要求组织项目施工,保证物资供应,减少工程停工、误工现象。

(2)加强项目施工质量控制

做到开工有报告、图纸有审查、施工有方案、工序有交接、质量有检查、过程有记录、隐蔽有签验、交接有验收、验收有资料。重大项目实行工程监理制和第三方检测制,确保施工质量。

(3)加强验收质量控制

一是提升机组验收质量,控制尾工和缺陷数量,确保设备即投产、即稳定。通过定期的春秋季质量监控,结合日常不定期专项抽查,充分发挥现场工作组的优势,将项目建设的整体质量水平保持在高位。二是建设过程中以建设精品工程为目标,建立参建单位排名机制,以激励方式保证设备安装、调试水平,通过结果考量各单位施工安装水平。 三是动态管控施工期的缺陷和尾工,随时检查、限时处理,在整体启动、移交生产验收之前力争做到少缺陷、零缺陷;做好验收前自查和整改,各项工作均闭环管理,不拖延、不妥协。

(4)加强结算过程控制

严格执行合同,做好工程变更设计审查和控制,工程项目结算必须经过项目公司和上级公司两级审查,实行结算会签制,防止企业利益损失。

(5)加强投资项目效益的跟踪控制

项目投产一年后,开展项目的后评价。后评价是项目建设投资全过程管理的最后环节,是对工程建设和投资管理中的经验教训总结,也是对项目今后持续性的预测、提出项目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对完善项目及发展规划、投资决策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4 结论

大唐山东发电有限公司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投资回报意识,努力追求最大的投资收益,规范经营,精细管理。通过在项目投资管理上全面推行"三优、四严、五控制"管理方式,对建设项目投资全过程管理,在实现公司规模稳定增长的同时,投资效益取得明显成效。

展望未来,生存与发展是不容回避的首要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国家加快电力市场改革进程,加剧发电市场的竞争。强化项目投资管理,提高投资回报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