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人才培育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4-03 09:56:26
人才培育论文

人才培育论文第1篇

传统的高校体育专业教育侧重于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使其掌握体育运动技能、继承体育文化。但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是不够的,所以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创新力,使体育专业教育摆脱单一的指向性,发展学生其它方面的能力,实现综合能力的方面成长。总之,21世纪需要的体育人才要符合社会的现实需求,不仅懂得体育知识、技能,也要懂得体育市场经济,懂管理、懂经营,才能促进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2面向社会需求构建多元化的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2.1明晰教学思想,指导高校体育专业教育活动

根据社会对体育人才的现实需求,明晰了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思想,即促进学校与用人单位的相互联系,加强人才需求与培养衔接,力求从根本上转变体育教学只重视运动技能训练的思维定势,形成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创造力及经营管理等综合能力的教学思想,推进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2.2确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基于体育市场急需的两大类体育人才,高校体育专业应确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使培养目标呈多元化,同时还要消除过去体育人才培养指向性太强的弊端。在高校体育专业设置中,有体育教育、民族体育、社会体育等类别之分,所以即使确立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也要有主次之分,而如何界定主次,则因专业不同而不同。例如,体育教育专业以培养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的人为主,民族体育专业以培养从事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人为主,社会体育专业则以培养从事社会体育事业工作的人为主,并着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环境及市场竞争的应对与适应能力。

2.3优化课程设置,在专业设置与用人单位需求上实现有效衔接

在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下,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要由单科向多课转变,跨学科设置选修课,合理配置各学科课时比例,力求全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拓宽整合现有的专业,打破各专业间的壁垒,拓展学生知识面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之,绝大部分高校开设的体育专业,其课程设置素来局限于基础理论和竞技运动项目的范畴内,很少涉及民间体育、新兴的体育项目。对此,应将传统的基础理论教学、运动训练与人文社会学等内容有机整合起来,增设新的体育项目,既保持了体育专业的专业性,又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了人文教育,拓展了教学范围,这对培养复合型的体育人才是十分有益的。总的来看,优化课程设置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学内容上将理论知识讲授与育人、育德相结合;第二,教学结构上将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第三,在课程比例上增加选修课,适当减少专业课;第四,在能力培养上要专业技能与其它能力相适宜,不可忽视实践能力、创造力的培养。

2.4强化师资力量建设,保障人才培养策略顺利实施

高校要定期组织培训,帮助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了解体育教育的最前沿信息。与此同时,教师本身要具有积极学习的精神,以及高度风险的精神,能主动的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手段,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此外,教师要办教学与教研结合起来,用教学推进教研,用教研带动教学,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当然,除了内部培养、教师本身自学之外,还要强化外引的力度。比如:聘请客座教授、兼职教师等,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为最大程度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校方可在教师评级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使教师尽心尽力的做好本职工作。

2.5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搭建体育理论教学与体育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平台

为培养实践能力好、综合能力强、专业素养高的体育人才,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要加强教学实践环节,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平台的构建,为学生提供将体育理论“内化”为技能的途径。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分为课堂训练、课外见习等部分,形成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全过程的实践中夯实体育理论,以及对各项运动项目的运用能力。与此同时,让学生参与教研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课题的探究能力与分析能力,全力发展学生运动能力以外的其它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3结语

人才培育论文第2篇

1.多专业渗透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文秘这个老牌专业为基础,结合学院现有的专业资源和条件,制定了文秘(法律事务方向)专业培养方案、文秘(行政管理方向)专业培养方案和文秘(会计方向)专业培养方案,紧密围绕北海乃至广西地方经济和历史文化名城产业发展及秘书行业岗位群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以“能力本位”为基本价值取向,采用多专业渗透的方式进行高职类文秘专业课程模块的设置,以能力为主体,以知识和素质为两翼,构建“一体两翼”的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多专业渗透的复合型文秘人才。本专业主要面向各种所有制体制的中小型企业和部门、法律服务部门等培养掌握文秘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法律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的毕业生。

2.多专业渗透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是与英语教育专业渗透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方案主要是通过与教育类专业的渗透,使学生掌握相关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和提高就业竞争力。二是与报关(报检)专业渗透的复合型高技能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方案主要是通过报关专业的渗透,使学生掌握报关、报检等技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和提高就业竞争力。多专业渗透港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港口专业为基础,编制了物流管理(港口物流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主要面向港口、外贸公司、交通运输企业等,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运输(配送)、搬运、装卸、包装、储存、保管、客户服务、订单处理流程计划、运作计划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能利用精益思想和方法指导物流管理活动,培养使企业从单个企业物流运作向跨企业的供应链服务转化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些方案已经在学院试点实施,通过前期的实践,学生反响好,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充实感,对多专业渗透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强烈的认同感。

二、问题

1.实践上的误操作:完全移植本科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起步较晚,是在职业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尤其是一段时间无序盲目的发展之后,学界才提出的一种旨在优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张。这种主张在提出之初实质上是效仿复制本科及以上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移植本科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讨论较多的也是走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路子,而学科的概念在职业阶段提的并不多,在职业教育阶段我们研究较多的是关于专业的问题。学科交叉的路子在职业院校并不适合,也不一定具有走下去的实力和条件。职业教育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否则就容易与其他类别的教育混同。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的专门人才。与培养高层次的研究型或应用型的通才型或者具备不同学科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目前职业教育阶段移植本科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一种错误。

2.管理上的不灵活:课程设置权限未能放开即便是探讨多专业渗透的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问题,在实践中仍无法更新关于课程设置上的传统理念,在管理上仍然十分僵化。最典型的问题就是关于技能训练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未能被正视,在整个课程体系上固守传统的结构,课堂的教学仍是绝大多数职业院校教学的重头戏,而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权重仍旧偏低。而职业教育的技能性特征要求加大实践教学或技能训练的权重,对于传统的理论知识则需要科学合理地控制在够用和实用的范围内。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感知和体验,这也正是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别教育的典型差异。忽视这些差异实际就是放弃职业教育。现实的情况却是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在绝大多数的职业院校中不到50%。将这种实践教学的权重搁置在整个职业教育阶段看,情况更让人揪心。那么多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开设的与职业教育关联并不太大的课程,占用了学生那么多的时间。公共课和其他的素质类课程不能说不重要,但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我们可以改变对这些课程尤其是非技能性课程的看法,可以大胆地对这些国家强制要求开设的课程进行科学的整合,无须墨守成规,如此方能还职业教育以本色。课程设置僵化势必直接或间接影响校企合作,尤其是校企之间的订单式合作。订单式合作办学强调合作培养满足单位利益的诉求,合作培养单位也肯定有相当比例的教学内容需要纳入整个人才培养阶段。同时,订单式人才培养也必然涉及多数课程要移步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教学,教学必然要与岗位实践无缝对接。但这样一来,矛盾出现了,能否赋予合作培养单位这么多的开课权限?抑或充分满足合作培养单位的岗位技能培养需求?目前似乎没有哪个职业院校能大胆突破现有的体制或观念上的限制,文化课程的地位好像还没有院校敢撼动,但职业教育毕竟有职业教育的特点,中心并不在文化教育。倘能很好地解决前述问题,职业教育的灵活性将得到极大的发挥,校企之间的合作自会深入。

三、展望就现有文献分析

人才培育论文第3篇

(一)要把提高学生的物流职业技能放在重要位置

传统教育模式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完成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体系的完整为重要的任务。在开放教育模式下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需要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自己开放式教育的特色,理论知识“够用”为度,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开展提高学生技能的活动,重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结合开放教育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践课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构成,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灵活的教学方式,将课程理论以案例分析和基地实习的方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企业实践中体会。开放教育体系,教学活动主动与各方联系,学校企业进行互动式产学工学合作。

(三)要加快课程体系的改革

坚持职业能力为主线,目标是能力的培养,以此来优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出发点,可采用“平台+模块”的构建方式,即必修课由通识教育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专业主干必修课平台构成,构建以应用为主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知识技术的应用突出。

二、开放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番禺广播电视大学为例

2006年开始,番禺广播电视大学开设课物流管理专业,应市场的需求,招生情况良好,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设施的建设为专业发展奠定了更好的基础,特别是在教学资源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投入的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经过几年的发展,根据专业的发展,番禺电大在物流专业建设和改革方面也做出不少有益的探索,其中有请物流方面的专家开专题讲座及与本地知名的物流企业广州市宏峰物流公司商量合作事宜等。

(一)番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式教育物流专业校企合作实践

开放式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也需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2009年番禺广播电视大学与宏峰物流公司达成了初步的协议,在互利互惠的前提下,开展了以下合作的项目:企业方面

1.针对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建立短期的培训项目

(1)宏峰物流公司面临的车辆调度管理问题,进行排车管理培训。

(2)运输司机进行运输SOP(standardoperationprocedure)教育,提高服务水平及意识。

(3)进行ISO相关背景知识培训,帮助企业员工更深入的了解企业文化以及详细的业务操作流程(包括:客户投诉问题,日常文件控制问题,仓库操作流程问题等)。以月为单位,定期进入企业举办研讨会,了解企业当前面临难题,共同分析每个月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针对企业员工缺乏的专业知识,可以通过研讨会及时发现,为以后的培训方案制订打下基础。

(4)商务礼仪培训。

2.针对中层管理人员,建立中长期合作项目。番禺电大将为宏峰物流公司提供一个人才培养的平台,有需要的员工可以到番禺电大物流管理专业进行长期的学习,获取相应的学历证明。这些主要是针对中层的仓储、船务和销售管理人员,由于他们在长期的工作中已经拥有相当的实际操作能力,需要的是理论的补充,比如管理人员执行力的提高,物流新理念的教育,物流形势的认识能力等等。

(1)仓库管理人员:仓库操作流程构建能力的培训;货物知识培训;消防知识培训;叉车使用方法;货物包装基本常识。

(2)物流管理人员:制订货物操作流程能力的培训;成本控制培训;报关知识的培训;仓库管理的培训;团队构建的培训。

(3)销售人员:风险意识的培训;成本核算培训;地理知识培训;国际贸易知识的培训,谈判技巧培训。

3.建立专项培训。比如信息操作系统的培训,公司自动化系统操作培训和办公系统的培训等(Excel软件的培训)。

4.跟学生签订校外实习协议,联系校外实践基地。宏峰物流公司作为合作企业,接收学校一定数量物流专业的学生学习,实习结束后待学生毕业可以择优录取,从而补充企业的物流人才。学校方面

1.改善实训条件,加大设备投资。在现有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引进先进的物流实训系统,比如购进用友or金蝶公司开发的ERP软件系统,在学校现有的教学硬件设备上,加强安装并进行相关人员的培训,从而改进教学手段,提高培训能力和质量。

2.建立学习培训制度。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培训领域,缺乏师资和经验。为此,必须加强教师实践的培训,例如利用寒假暑假,安排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业进行学习,理论指导实践。

3.建立项目负责人制度。确定专门项目负责人,既是校企合作的协调员,也是专业建设的责任人。建立激励机制,对工作成效突出者给予表彰奖励,工作不利的及时调整,以确保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力顺利实施。

4.学校跟企业保持联系。由宏峰物流公司根据需要,从公司里选出优秀的高级管理人才或技术人才到学校开设专题讲座,并任教学生的专业课程,让理论跟实践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学校方面也尽力邀请其他企业的专家开专题报告会议,互相指导,相互学习。

5.加强校企交流。为了促进教学和学用结合,校企通过各种方式比如联谊活动,联办问题比赛。技术交流和校企互访的形式,在活动过程中提高人才质量培养。

(二)番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物流专业开展“双师型”人才培养

1.为落实中央电大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北京博奥中才教育科技公司共同签署的《中央电大技能人才职业导向式培养培训项目研究与合作意向书》和《关于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开展“以职业人教育为核心的职业导向式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改革”项目工作的通知》(电校教〔2009〕9号)精神,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共同制定了项目实施细则。按照此细则的要求,物流管理专业属于双证改造专业,按照中央电大教务处的要求我们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案进行了改造,2010秋季开始实施。

2.在双师改造专业中,物流专业的核心课程有五门。职业技能实训课程设在综合实践环节,五门双证课程和职业技能实训(一)成绩达到60分者,可获得四级职业资格证书(物流员级);三门核心双证课程成绩达到85分、另外两门双证课程和职业技能实训(一)(二)达到60分者,可获得三级职业资格证书(助理物流师级)。

3.在这样的教育方针指导下,番禺广播电视大学严格执行,狠抓五门核心课程的授课,使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能拿到职业技能证书,使其在工作岗位上更具竞争力。

三、结束语

人才培育论文第4篇

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经验告诉我们,职业教育体系应该具有开放性、终身性和衔接性三大特点。其开放性是指在国家资格框架下的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相对独立的。一方面职业教育自成体系,有层次、有类别,系统内部相互衔接;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体系又与普通教育体系有机结合,通过资格框架实现体系间的流动。其终身性是要求职业教育从关注经济的发展转向关注个人发展的全过程,从关注岗位的职业能力转向关注支持个人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强调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互通、职业院校与职业培训结构的通路及打破工作与学习的壁垒,实现一体化的终身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其衔接性是指一方面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转换通道,而且通道要足够宽,另一方面是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各层次职业教育要相互衔接、相互贯通,不仅职业教育层次要完整,而且强调各级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要顺畅,强调中职和高职的衔接,高职与本科衔接,逐步建立从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乃至专业硕士的职业人才成长通道。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就是基于上述三大特点,具有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中国特色,其主要内涵:一是适应需求,指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求符合人的全面发展,遵循职业人才的成长规律,实现科学定位、科学分工和科学布局;二是有机衔接,指统筹协调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以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促进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领域相互衔接,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三是多元立交,指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相互沟通,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立交桥,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撑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设计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数量,如高职专科、高职本科和专业硕士层次的数量。同时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面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各自的人才培养数量也要具备合理的结构,结构的设计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相匹配。另外,不同层次应体现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安排、人才评价的标准等方面,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赋予其独特的内涵。

2顶层规划,分段衔接,构建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在深刻理解和把握现代职业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北京联合大学根据学校实际办学情况,加强顶层设计,对高职、专升本作为职业教育统筹考虑,探索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构建高职、专升本相互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两个层次教育的课程体系均按照基本素质教育、专业能力培养、实践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拓展4个平台建设。实现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教学深度、广度与本科教育水平的有效衔接;实践技能培养与综合实践水平提升的有效衔接。培养目标的有效衔接:高职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专升本的培养以此为基础,向高层次延伸和扩展,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专升本教育的课程设置在于适度提升与专业学习和应用相关的理论知识;重点拓展专业知识,培养与专业相关的新科技知识和新技能;注重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每个平台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专业任选课程主要是专业拓展和前沿性课程,要求学生必须选取一定学分。考虑到专升本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实践能力和专项训练能力,因此课程设置重点放在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上,每个专业设置2个以上(含)的综合技术训练项目,每个项目的周期为2~4周,以强化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并与毕业设计(论文)有效衔接。将专升本教育纳入高等职业教育范畴,把高职和专升本教育统筹设计,构建职业教育的两个阶段,一个整体的高职专科、专升本一体化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专科阶段与本科阶段的3个有效衔接。

3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素质和技能培养逐层递进,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将人才培养路径和学生职业成长路径融合统一,其课程体系按照四个平台进行搭建,即基本素质教育平台、专业能力培养平台、实践技能训练平台和职业能力拓展平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真正将基本素质培养和实践技能培养落到实处。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通过将课程的拆分、整合重组,在完成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同时,实现学生的专业技能从初学者到提高者,再到熟练者,直至成为能手的成长。坚持以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素质培养和技能培养并重。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迁移能力出发,加强英语实用能力培养,做到英语教育不断线;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使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先进软件的应用能力得到提高,鼓励学生考取高级别计算机等级证书。专业技能课程从关键技术和最新工艺出发,将专业能力分成若干单项技能贯穿于课程体系中低年级以单项能力培养为主,高年级以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主要以项目、任务和实务为载体进行。通过设计出不同层次(专科、本科)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质量标准,使学生在完成高职三年和专升本两年教育的同时,也成功地完成由初学者、提高者、熟练者到技术能手的蜕变过程,人才培养路径和职业成长路径达到同步递进,实现了人才培养过程和职业成长过程的有机融合。

4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全面对接,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要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将学以致用落到实处。校企双方成为实质性的协同合作和创新联盟,具体实现以下3方面的合作育人。其一是共同设计课程体系,知识转移贯穿合作全过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1)知识从显性向隐性转移;

2)技能从技巧向技术转移;

3)任务完成从确定向非确定性转移;

人才培育论文第5篇

教师是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推动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在高职教育的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是十分重要的。强调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师德教育、重视引导教师树立职业理想、强化教师队伍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是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当前双师型教师在高职教育中所具有的优势已经逐渐体现出来,而高职院校要彰显职业教育特点并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就有必要继续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当做师资队伍建设中重要的工作内容。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有必要引进具有较强技术服务能力以及较大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来推动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以及教学水平的提升;对于新进教师,则应当要求具有与自身专业能力相关的企业经历,从而从选拔关来为教师队伍双师素质的提升构建保障;而对于在职教师,高职院校则应当重视培训工作的开展,这种培训可以以校企合作的深化为契机;同时,高职院校有必要吸引一些企业中的技术人员来担任兼职教师,从而满足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高职院校适应我国发展战略要求的必要途径。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在从较高的投入和耗能以及较低的技能与附加值向提升技术含量、优化产品结构、提高附加值转变,这对高素质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而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与应用型人才重要阵地的高职教育需要重视以育人为本,在重视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强调文化育人以及人才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从而以社会需求为指导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同时高职院校有必要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引入人才培养过程并对双证书制度进行完善,从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使高职院校学生在掌握精湛的专业技艺、具备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来提升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并使我国在基础产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中具有一批用得上且留得住的高素质人才。

三、高职教育推动就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高职教育提升自身促进就业的能力能够让高职院校以及高职学生适应就业性矛盾日益凸显的就业环境。无论是当前社会中的就业形势还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社会就业形势,都具有着严峻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尤其体现为就业矛盾的交叉出现。在产业优化升级以及劳动供大于求的压力下,社会岗位需求与劳动者技能难以匹配形成了就业结构性矛盾,因此,高职教育需要在较长的时间内面对稳定就业的要求以及就业形势严峻所带来的挑战。作为高职院校,应当在认识到这种就业形势的基础上重视对社会需求的了解,并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从而对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进行缓解,并培养出能够适应产业升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四、高职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人才培育论文第6篇

粮食流通产业的人才培养一直处于较低层次,其他学科培养的人才在粮食流通产业常常具有较大的不适应性,导致了粮食流通产业人才队伍学历层次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的现实。我国粮食流通产业的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又必须以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支撑。因此,迫切需要以应用经济学为基础、以工商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信息技术与科学等学科为支撑,培养既掌握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又懂得粮食科学技术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粮食流通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特点,高层次人才培养可以采取如下模式:1.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坚持以应用经济学为基础,工商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复合,以适应我国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对人才的特殊需求。2.需求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在设计上坚持以我国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高层次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解决我国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粮食市场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复合性定价机制的形成、综合政策支持体系的构建等)为目标。在体现需求导向性方面,围绕粮食流通领域重大现实问题,凝练科学问题,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3.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在设计上坚持“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大型粮食企业、粮食科研机构、国际粮食组织、用人单位合作培养,联合建立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保证学生真正了解和把握我国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进行研究,为我国粮食流通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人才培育论文第7篇

我国高职教育自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迅猛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应用型技能人才。然而,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反思、解决和完善的问题,其中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缺位是一个关键问题。只有科学认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在人才的教育培养中把握好方向和重点,才能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自身的发展产生深远的积极作用。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的缺位主要表现为过于以“就业”为导向。当然,高职院校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一味追求“能就业、好就业、高就业率”就过犹不及了。这具体表现在:

1.1专业设置过于追求实用性。当前市场急需什么专业就开设什么专业,未能充分考虑将本校的特色及教学师资能力,专业设置的功利性过重,导致学生实际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技能有限,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不强,未来学生发展空间有限。

1.2课程体系设置过于狭窄,重技术轻人文,忽视品质修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些高职院校简单认为高职教育强调实用技术,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这样的问题:专业课知识往往是学些皮毛,素质课一带而过或者完全忽略,实践操作往往是手把手教学生掌握步骤一二三,甚至直接“下放”到某些急需工人的工厂去以实习的名义做“短工”。导致的结果是既达不到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又形成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学生的理论功底不深、动手能力不强、个人修养不高。

1.3教学管理、考试管理、毕业把关过于宽松。很多高职院校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顺利毕业、顺利就业,在处理学生无故旷课、长期缺课、考试作弊、毕业论文水平极低等问题的过程管理中存在严重的“放水”现象。

1.4鼓励学生盲目考证。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一些高职院校花费很大精力动员学生去考证,让学生参加各种培训班,去考各种各样的证书,而实际上学生花费重金得到的这些证书对提高动手能力并无多大裨益。

1.5将学生就业压力分摊在授课教师身上。同样是在就业导向下,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很多高职院校明确将推荐学生就业作为对授课教师的考核指标之一,较大程度束缚了老师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专业能力的发挥。

2高职教育院校要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从教育部的发文精神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期望是培养德才兼备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然而,正是社会上很多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认识的缺位,造成在人才培养中存在一些偏激的行为,导致社会各界对高职毕业生产生了这样的偏见:高职毕业生属于低层次人才、人文素质偏低、个人修养较差、学习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强等等。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教育思想的基础,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教学观和质量观。高职院校有必要对人才培养进行准确认识和清晰定位,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用于指导实际操作和规划设计。高职毕业生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才能更符合社会需求和群众期待呢?个人认为,高职院校在加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以下素质和能力:

2.1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要注重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和个人修养。引导学生摒弃社会上过度追求个人物质利益、强调个人价值的思想,在工作和生活的点滴中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保有一颗仁爱之心、谦让之心。

2.2培养较高的综合文化素养。当今时代,随着科学、经济和社会观念的发展,社会更加需要复合性人才,知识的综合、学科的交叉、文理的交融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这不仅要求大学生成为专才,更要求他们成为全才、通才;不仅要知识广博、有技术专长,而且还要情趣高雅。在人才的成长、成熟过程中,较高的文化素养往往是“厚积薄发”的强大助动力,有利于提高个人创新能力、社交能力,适应能力,对培养科学的价值观、正确的审美观和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2.3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员工自身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心、敬业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比经验、知识、技能更为重要。后者可以在岗位上、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培养,但前者必须从学校教育时抓起,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因此,高职院校要通过必要的教育与训练来培养学生树立公正廉洁、踏实诚信、高度责任感的职业道德和勤奋爱岗、乐于奉献、业务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2.4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虽然社会上竞争日趋紧张激烈,但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尤其作为竞争团队,成员间各自为政、个人英雄主义、一盘散沙是无法取得成功的。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竞争意识,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培养谋求共赢、共同发展的优良品质。

2.5培养积极进取、主动参与的精神。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依赖性比较强,各方面的自立性欠缺;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面对名牌高校的学生时,或多或少存在自卑心理,因而更容易滋生不思进取、随波逐流、羞于表现自己的行为倾向。高职院校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尊自信、敢于争先、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

2.6培养善于独立思考、积极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社会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一般善于创新者,都有独立主见,善于思考,敢于弃旧图新,勇于迎难而上、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恰恰是绝大部分高校毕业生所欠缺的。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自己重实训、强操作的优势,锻炼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7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能力,即在与他人沟通时,良好的表达自己、恰当的表现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即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协调合作、融洽相处的能力。现在许多大学生在陌生人面前或人多的场合讲话脸红,甚至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也有的说话做事极少考虑他人的感受,无法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别说与他人密切合作了。

2.8培养善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各种知识、技术、观念更新换代日新月异。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自学书本知识的能力,也要培养他们在各种场合通过各种途径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学无止境,只有会学习、善学习,不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充实自己,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

2.9培养较强的抗挫折能力。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的时期,他们面临着角色的转换、环境的适应、学业的竞争、社会的挑战、人际关系的困惑等,在各种压力之下容易产生心理挫折,给学习、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磨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正确引导和调适大学生的挫折心理。

3结束语

优发表网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