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文化翻译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4-03 09:55:28
文化翻译论文

文化翻译论文第1篇

    论文摘要】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与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语言与文化的个性给翻译带来重重障碍。本文试以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为切入点,从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翻译及文化与翻译三个方面来阐述翻译实际上是翻译文化这一概念。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意义的交流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而每种语言都是一个独特文化的部分载体。在转换一个文本中的语言信息时,也在传达其蕴涵的文化意义。汉译英是译者将作者为汉语读者所写的汉语文本转换成功能相似、意义相符、供英文读者阅读的英语文本的活动。词汇是文化信息的积淀,各民族的文化观、价值观等文化的各个层面均反映于各自的词汇系统中,并形成带有文化色彩和文化内涵的文化词汇。由于负载着特殊的民族文化内涵,文化词汇往往构成了作为跨文化交际行为的翻译的难点和重点,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对于中西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国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什么?各国学者定义不一。八十年代,我国学者对语言作了这样的界定: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符号系统(刘伶,1984)。后又有学者指出:语言是一种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符号系统(刑福义,1993)。西方语言学家一般把语言视为“人类特有的、具有任意性的符号系统”。笔者倾向于这样一种较为全面的界定:“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时候,它是表达相互反应的中介;当它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认知的工具;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许国璋,1987)

1.1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而语言则是人类特殊的语言能力通过后天社会语言环境的触发而习得的一套知识体系。陈宏薇和李亚丹主编的《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并根据《文化语言学》的文化分类法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由于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语言自然是文化的一部分。

1.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亦即它又是文化其他组成部分得以存在和延续的基础。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人类形成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比如“三生有幸”和“一尘不染”是反映我国佛教观念的词汇,“灵丹妙药”和“回光返照”则与道教有关。“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反映了我国的政策,“闹元宵”和“赛龙舟”则反映了我国的民俗。由于“贝”曾为原始生活的货、币,汉字中不少与“钱”或“贸易”有关的字都带有偏旁“贝”。如:贩、财、购、贸、贷等。“皿”是象征字,象征家用饮食器具,该偏旁出现在某些字中表示盛物的日用品。如:盆、盏、盘、盖、盂、盅等。这些字都承载着我国古代物质文化的信息。

1.3 文化是语言的底座。英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先驱泰勒曾将文化定义为“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有一切能力与习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e,a.nida)则将文化简明扼要地定义为“thetotalityofbeliefs and practices of a society”。 1921年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sapir)就在其著作《语言论》中指出 :语言有个底座,语言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格和信仰的总体,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植根于语言。

2 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目前,我国翻译界新崛起的“文化学派”认为: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种表象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张今曾在《文学翻译原理》一书中对翻译创作做过精辟的论述:“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因此,对于以语言转换为基础的翻译工作来说,文化传达就成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翻译的本质是意义传达活动,即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蕴涵的思想内容完整、准确地重新表达出来。表面上翻译好像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事情,实际上译者的翻译过程更是文化信息传递的过程,因为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符号,其使用方式与表达内容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翻译与文化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的背景产生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包容了不同的文化。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翻译作为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之一,更是一个语言间文化传输与移植的过程。因此,作为译者,在恰当理解语言文字层面的意思的同时,应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有效地将源语言中的文化信息在译文中加以传达。

3 文化交际中文化词汇的翻译策略

3.1 音译。对于源语文化中特有的物象在译语中是“空白”或“空缺”,这时可采用音译法把这些特有的事物移植到译语中去。音译主要是指用汉语中谐音的字或字的组合翻译英语的词语,而这些字或字的组合并不是汉语中现成的有意义的词。例如:脱口秀(talkshow),酷(coo1),黑客(hacker),伊妹儿(e-mail),艾滋病(aids),色拉(salad),可口可乐(coca-cola),阴(yin),阳(yang)等。

在介绍中国特色的独一无二的事务时大多采用汉语拼音拼写,以最大限度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民族语言的风格。现在国内食品名称多崇洋媚外,但是洋人却用tofu来替代beancurd 作为豆腐的英文名称。同样,饺子就是jiaozi,而非dumpling。 这类词语由于在英语没有相对应的同义词,以全新意义进入英语词汇,具有形式上独一无二性和表达准确性,反而不容易被英语词汇排挤,牢牢抢占一席之地;其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反映了文化发展的趋同性以及外国读者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和认可。

3.2 音译加类别词。由于汉字的表意特征,在音译英语词语时,汉语读者一开始可能不了解该音译词的确切含义,必要时可采用在音译词后面加类别词的方法,如:汉堡包(hamburger),高尔夫球(golf),爵士乐(jazz),桑拿浴(sauna),来福枪(rifle),芭蕾舞(ballet)等

3.3 音译加解释性翻译。解释性翻译是我们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时候一贯采用的翻译策略,是移植文化的必要手段。翻译时为了避免疑问含义模糊不清,进行解释性翻译,将意思完整表达出来,从而达到最佳翻译效果,从而实现跨文交际的目的。例如:“压岁钱”:topresentchildrenwithnewly printed cash as ya suiqian or gift money is one ritual of chinese in celebrating lunar new year.

由于原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而造成的词汇空缺,翻译时无法用准确贴切的词语译出其词义内涵,因此对于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基本共识是采用汉语拼音音译加解释性译文的方法。

3.4 直译。直译法指用译语中“对应”词语译出源语中的文化信息。这能够尽可能多地保留源语文化特征,开阔译语读者的文化视野,然而不能生搬硬套,应做到以不引起目的语读者误读误解为前提。例如:o1iverbrarich (橄榄树),纸老虎 (paper tiger),一国两制(one courtry with two systems)等等。

3.5 意译。意译法即着眼于传达原文意义的翻译(诠释),它舍去源语的语言形式和字面含义,在译语中,用跨文化的“语用对等”词来表达出原语的文化信息。例如:文艺复兴(therenaissance),辛亥革命(the1911 revolution against qing dynasty)等

3.6 替换。替换指在保留原文交际意义的基础上,用译语中某个概念意义不同但文化意义相近的词语代换原文词语的方法,即用译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取代源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如:to1aughoff one's head (笑掉大牙);1ead a dog's 1ife (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挥金如土 (to spend money 1ike water);力大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信息体现于语言之中。翻译作为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活动,传达的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文化信息。在尽可能忠实于原文字面信息的基础上,有效地传递文化信息是翻译的首要任务。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人们都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翻译实际上就是文化翻译。

参考文献

[1] 白靖宇文化与翻译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 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 与文化 [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文化翻译论文第2篇

论文摘要】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与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语言与文化的个性给翻译带来重重障碍。本文试以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为切入点,从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翻译及文化与翻译三个方面来阐述翻译实际上是翻译文化这一概念。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意义的交流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而每种语言都是一个独特文化的部分载体。在转换一个文本中的语言信息时,也在传达其蕴涵的文化意义。汉译英是译者将作者为汉语读者所写的汉语文本转换成功能相似、意义相符、供英文读者阅读的英语文本的活动。词汇是文化信息的积淀,各民族的文化观、价值观等文化的各个层面均反映于各自的词汇系统中,并形成带有文化色彩和文化内涵的文化词汇。由于负载着特殊的民族文化内涵,文化词汇往往构成了作为跨文化交际行为的翻译的难点和重点,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对于中西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国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什么?各国学者定义不一。八十年代,我国学者对语言作了这样的界定: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符号系统(刘伶,1984)。后又有学者指出:语言是一种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符号系统(刑福义,1993)。西方语言学家一般把语言视为“人类特有的、具有任意性的符号系统”。笔者倾向于这样一种较为全面的界定:“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时候,它是表达相互反应的中介;当它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认知的工具;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许国璋,1987)

1.1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而语言则是人类特殊的语言能力通过后天社会语言环境的触发而习得的一套知识体系。陈宏薇和李亚丹主编的《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并根据《文化语言学》的文化分类法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由于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语言自然是文化的一部分。

1.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亦即它又是文化其他组成部分得以存在和延续的基础。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人类形成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比如“三生有幸”和“一尘不染”是反映我国佛教观念的词汇,“灵丹妙药”和“回光返照”则与道教有关。“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反映了我国的政策,“闹元宵”和“赛龙舟”则反映了我国的民俗。由于“贝”曾为原始生活的货、币,汉字中不少与“钱”或“贸易”有关的字都带有偏旁“贝”。如:贩、财、购、贸、贷等。“皿”是象征字,象征家用饮食器具,该偏旁出现在某些字中表示盛物的日用品。如:盆、盏、盘、盖、盂、盅等。这些字都承载着我国古代物质文化的信息。

1.3 文化是语言的底座。英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先驱泰勒曾将文化定义为“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有一切能力与习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E,A.Nida)则将文化简明扼要地定义为“thetotalityofbeliefs and practices of a society”。 1921年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Sapir)就在其著作《语言论》中指出 :语言有个底座,语言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格和信仰的总体,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植根于语言。

2 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目前,我国翻译界新崛起的“文化学派”认为: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种表象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张今曾在《文学翻译原理》一书中对翻译创作做过精辟的论述:“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因此,对于以语言转换为基础的翻译工作来说,文化传达就成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翻译的本质是意义传达活动,即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蕴涵的思想内容完整、准确地重新表达出来。表面上翻译好像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事情,实际上译者的翻译过程更是文化信息传递的过程,因为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符号,其使用方式与表达内容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翻译与文化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的背景产生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包容了不同的文化。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翻译作为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之一,更是一个语言间文化传输与移植的过程。因此,作为译者,在恰当理解语言文字层面的意思的同时,应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有效地将源语言中的文化信息在译文中加以传达。

3 文化交际中文化词汇的翻译策略

3.1 音译。对于源语文化中特有的物象在译语中是“空白”或“空缺”,这时可采用音译法把这些特有的事物移植到译语中去。音译主要是指用汉语中谐音的字或字的组合翻译英语的词语,而这些字或字的组合并不是汉语中现成的有意义的词。例如:脱口秀(talkshow),酷(coo1),黑客(hacker),伊妹儿(e-mail),艾滋病(AIDs),色拉(salad),可口可乐(Coca-cola),阴(yin),阳(yang)等。

在介绍中国特色的独一无二的事务时大多采用汉语拼音拼写,以最大限度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民族语言的风格。现在国内食品名称多崇洋媚外,但是洋人却用tofu来替代beancurd 作为豆腐的英文名称。同样,饺子就是Jiaozi,而非dumpling。 这类词语由于在英语没有相对应的同义词,以全新意义进入英语词汇,具有形式上独一无二性和表达准确性,反而不容易被英语词汇排挤,牢牢抢占一席之地;其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反映了文化发展的趋同性以及外国读者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和认可。

3.2 音译加类别词。由于汉字的表意特征,在音译英语词语时,汉语读者一开始可能不了解该音译词的确切含义,必要时可采用在音译词后面加类别词的方法,如:汉堡包(hamburger),高尔夫球(golf),爵士乐(jazz),桑拿浴(sauna),来福枪(rifle),芭蕾舞(ballet)等

3.3 音译加解释性翻译。解释性翻译是我们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时候一贯采用的翻译策略,是移植文化的必要手段。翻译时为了避免疑问含义模糊不清,进行解释性翻译,将意思完整表达出来,从而达到最佳翻译效果,从而实现跨文交际的目的。例如:“压岁钱”:Topresentchildrenwithnewly printed cash as Ya suiqian or gift money is one ritual of Chinese in celebrating Lunar New Year.

由于原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而造成的词汇空缺,翻译时无法用准确贴切的词语译出其词义内涵,因此对于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基本共识是采用汉语拼音音译加解释性译文的方法。

3.4 直译。直译法指用译语中“对应”词语译出源语中的文化信息。这能够尽可能多地保留源语文化特征,开阔译语读者的文化视野,然而不能生搬硬套,应做到以不引起目的语读者误读误解为前提。例如:o1iverbrarich (橄榄树),纸老虎 (paper tiger),一国两制(one courtry with two systems)等等。

3.5 意译。意译法即着眼于传达原文意义的翻译(诠释),它舍去源语的语言形式和字面含义,在译语中,用跨文化的“语用对等”词来表达出原语的文化信息。例如:文艺复兴(theRenaissance),辛亥革命(the1911 Revolution against Qing Dynasty)等

3.6 替换。替换指在保留原文交际意义的基础上,用译语中某个概念意义不同但文化意义相近的词语代换原文词语的方法,即用译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取代源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如:to1aughoff one's head (笑掉大牙);1ead a dog's 1ife (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挥金如土 (to spend money 1ike water);力大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信息体现于语言之中。翻译作为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活动,传达的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文化信息。在尽可能忠实于原文字面信息的基础上,有效地传递文化信息是翻译的首要任务。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人们都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翻译实际上就是文化翻译。

参考文献

[1] 白靖宇文化与翻译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 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 与文化 [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文化翻译论文第3篇

论文摘要】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与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语言与文化的个性给翻译带来重重障碍。本文试以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为切入点,从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翻译及文化与翻译三个方面来阐述翻译实际上是翻译文化这一概念。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意义的交流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而每种语言都是一个独特文化的部分载体。在转换一个文本中的语言信息时,也在传达其蕴涵的文化意义。汉译英是译者将作者为汉语读者所写的汉语文本转换成功能相似、意义相符、供英文读者阅读的英语文本的活动。词汇是文化信息的积淀,各民族的文化观、价值观等文化的各个层面均反映于各自的词汇系统中,并形成带有文化色彩和文化内涵的文化词汇。由于负载着特殊的民族文化内涵,文化词汇往往构成了作为跨文化交际行为的翻译的难点和重点,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对于中西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国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什么?各国学者定义不一。八十年代,我国学者对语言作了这样的界定: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符号系统(刘伶,1984)。后又有学者指出:语言是一种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符号系统(刑福义,1993)。西方语言学家一般把语言视为“人类特有的、具有任意性的符号系统”。笔者倾向于这样一种较为全面的界定:“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时候,它是表达相互反应的中介;当它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认知的工具;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许国璋,1987)

1.1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而语言则是人类特殊的语言能力通过后天社会语言环境的触发而习得的一套知识体系。陈宏薇和李亚丹主编的《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并根据《文化语言学》的文化分类法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由于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语言自然是文化的一部分。

1.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亦即它又是文化其他组成部分得以存在和延续的基础。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人类形成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比如“三生有幸”和“一尘不染”是反映我国佛教观念的词汇,“灵丹妙药”和“回光返照”则与道教有关。“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反映了我国的政策,“闹元宵”和“赛龙舟”则反映了我国的民俗。由于“贝”曾为原始生活的货、币,汉字中不少与“钱”或“贸易”有关的字都带有偏旁“贝”。如:贩、财、购、贸、贷等。“皿”是象征字,象征家用饮食器具,该偏旁出现在某些字中表示盛物的日用品。如:盆、盏、盘、盖、盂、盅等。这些字都承载着我国古代物质文化的信息。

1.3 文化是语言的底座。英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先驱泰勒曾将文化定义为“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有一切能力与习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e,a.nida)则将文化简明扼要地定义为“thetotalityofbeliefs and practices of a society”。 1921年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sapir)就在其著作《语言论》中指出 :语言有个底座,语言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格和信仰的总体,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植根于语言。

2 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目前,我国翻译界新崛起的“文化学派”认为: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种表象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张今曾在《文学翻译原理》一书中对翻译创作做过精辟的论述:“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因此,对于以语言转换为基础的翻译工作来说,文化传达就成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翻译的本质是意义传达活动,即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蕴涵的思想内容完整、准确地重新表达出来。表面上翻译好像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事情,实际上译者的翻译过程更是文化信息传递的过程,因为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符号,其使用方式与表达内容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翻译与文化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的背景产生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包容了不同的文化。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翻译作为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之一,更是一个语言间文化传输与移植的过程。因此,作为译者,在恰当理解语言文字层面的意思的同时,应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有效地将源语言中的文化信息在译文中加以传达。

3 文化交际中文化词汇的翻译策略

3.1 音译。对于源语文化有的物象在译语中是“空白”或“空缺”,这时可采用音译法把这些特有的事物移植到译语中去。音译主要是指用汉语中谐音的字或字的组合翻译英语的词语,而这些字或字的组合并不是汉语中现成的有意义的词。例如:脱口秀(talkshow),酷(coo1),黑客(hacker),伊妹儿(e-mail),艾滋病(aids),色拉(salad),可口可乐(coca-cola),阴(yin),阳(yang)等。

在介绍中国特色的独一无二的事务时大多采用汉语拼音拼写,以最大限度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民族语言的风格。现在国内食品名称多崇洋,但是洋人却用tofu来替代beancurd 作为豆腐的英文名称。同样,饺子就是jiaozi,而非dumpling。 这类词语由于在英语没有相对应的同义词,以全新意义进入英语词汇,具有形式上独一无二性和表达准确性,反而不容易被英语词汇排挤,牢牢抢占一席之地;其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反映了文化发展的趋同性以及外国读者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和认可。

3.2 音译加类别词。由于汉字的表意特征,在音译英语词语时,汉语读者一开始可能不了解该音译词的确切含义,必要时可采用在音译词后面加类别词的方法,如:汉堡包(hamburger),高尔夫球(golf),爵士乐(jazz),桑拿浴(sauna),来福枪(rifle),芭蕾舞(ballet)等

3.3 音译加解释性翻译。解释性翻译是我们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时候一贯采用的翻译策略,是移植文化的必要手段。翻译时为了避免疑问含义模糊不清,进行解释性翻译,将意思完整表达出来,从而达到最佳翻译效果,从而实现跨文交际的目的。例如:“压岁钱”:topresentchildrenwithnewly printed cash as ya suiqian or gift money is one ritual of chinese in celebrating lunar new year.

由于原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而造成的词汇空缺,翻译时无法用准确贴切的词语译出其词义内涵,因此对于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基本共识是采用汉语拼音音译加解释性译文的方法。

3.4 直译。直译法指用译语中“对应”词语译出源语中的文化信息。这能够尽可能多地保留源语文化特征,开阔译语读者的文化视野,然而不能生搬硬套,应做到以不引起目的语读者误读误解为前提。例如:o1iverbrarich (橄榄树),纸老虎 (paper tiger),一国两制(one courtry with two systems)等等。

3.5 意译。意译法即着眼于传达原文意义的翻译(诠释),它舍去源语的语言形式和字面含义,在译语中,用跨文化的“语用对等”词来表达出原语的文化信息。例如:文艺复兴(therenaissance),辛亥革命(the1911 revolution against qing dynasty)等

3.6 替换。替换指在保留原文交际意义的基础上,用译语中某个概念意义不同但文化意义相近的词语代换原文词语的方法,即用译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取代源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如:to1aughoff one's head (笑掉大牙);1ead a dog's 1ife (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挥金如土 (to spend money 1ike water);力大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信息体现于语言之中。翻译作为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活动,传达的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文化信息。在尽可能忠实于原文字面信息的基础上,有效地传递文化信息是翻译的首要任务。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人们都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翻译实际上就是文化翻译。

参考文献

[1] 白靖宇文化与翻译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 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 与文化 [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文化翻译论文第4篇

关键词: 翻译;语言;文化;文化负载词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意义的交流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而每种语言都是一个独特文化的部分载体。在转换一个文本中的语言信息时,也在传达其蕴涵的文化意义。汉译英是译者将作者为汉语读者所写的汉语文本转换成功能相似、意义相符、供英文读者阅读的英语文本的活动。词汇是文化信息的积淀,各民族的文化观、价值观等文化的各个层面均反映于各自的词汇系统中,并形成带有文化色彩和文化内涵的文化词汇。由于负载着特殊的民族文化内涵,文化词汇往往构成了作为跨文化交际行为的翻译的难点和重点,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对于中西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国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什么?各国学者定义不一。八十年代,我国学者对语言作了这样的界定: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符号系统(刘伶,1984)。后又有学者指出:语言是一种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符号系统(刑福义,1993)。西方语言学家一般把语言视为“人类特有的、具有任意性的符号系统”。笔者倾向于这样一种较为全面的界定:“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时候,它是表达相互反应的中介;当它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认知的工具;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许国璋,1987)

1.1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而语言则是人类特殊的语言能力通过后天社会语言环境的触发而习得的一套知识体系。陈宏薇和李亚丹主编的《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并根据《文化语言学》的文化分类法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由于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语言自然是文化的一部分。

1.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亦即它又是文化其他组成部分得以存在和延续的基础。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人类形成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比如“三生有幸”和“一尘不染”是反映我国佛教观念的词汇,“灵丹妙药”和“回光返照”则与道教有关。“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反映了我国的政策,“闹元宵”和“赛龙舟”则反映了我国的民俗。由于“贝”曾为原始生活的货、币,汉字中不少与“钱”或“贸易”有关的字都带有偏旁“贝”。如:贩、财、购、贸、贷等。“皿”是象征字,象征家用饮食器具,该偏旁出现在某些字中表示盛物的日用品。如:盆、盏、盘、盖、盂、盅等。这些字都承载着我国古代物质文化的信息。

1.3 文化是语言的底座。英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先驱泰勒曾将文化定义为“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有一切能力与习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E,A.Nida)则将文化简明扼要地定义为“thetotalityofbeliefs and practices of a society”。 1921年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Sapir)就在其著作《语言论》中指出 :语言有个底座,语言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格和信仰的总体,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植根于语言。

2 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目前,我国翻译界新崛起的“文化学派”认为: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种表象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张今曾在《文学翻译原理》一书中对翻译创作做过精辟的论述:“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因此,对于以语言转换为基础的翻译工作来说,文化传达就成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翻译的本质是意义传达活动,即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蕴涵的思想内容完整、准确地重新表达出来。表面上翻译好像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事情,实际上译者的翻译过程更是文化信息传递的过程,因为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符号,其使用方式与表达内容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翻译与文化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的背景产生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包容了不同的文化。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翻译作为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之一,更是一个语言间文化传输与移植的过程。因此,作为译者,在恰当理解语言文字层面的意思的同时,应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有效地将源语言中的文化信息在译文中加以传达。

3 文化交际中文化词汇的翻译策略

3.1 音译。对于源语文化中特有的物象在译语中是“空白”或“空缺”,这时可采用音译法把这些特有的事物移植到译语中去。音译主要是指用汉语中谐音的字或字的组合翻译英语的词语,而这些字或字的组合并不是汉语中现成的有意义的词。例如:脱口秀(talkshow),酷(coo1),黑客(hacker),伊妹儿(e-mail),艾滋病(AIDs),色拉(salad),可口可乐(Coca-cola),阴(yin),阳(yang)等。

在介绍中国特色的独一无二的事务时大多采用汉语拼音拼写,以最大限度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民族语言的风格。现在国内食品名称多崇洋媚外,但是洋人却用tofu来替代beancurd 作为豆腐的英文名称。同样,饺子就是Jiaozi,而非dumpling。 这类词语由于在英语没有相对应的同义词,以全新意义进入英语词汇,具有形式上独一无二性和表达准确性,反而不容易被英语词汇排挤,牢牢抢占一席之地;其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反映了文化发展的趋同性以及外国读者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和认可。

文化翻译论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 翻译;语言;文化;文化负载词

论文摘要】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与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语言与文化的个性给翻译带来重重障碍。本文试以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为切入点,从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翻译及文化与翻译三个方面来阐述翻译实际上是翻译文化这一概念。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意义的交流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而每种语言都是一个独特文化的部分载体。在转换一个文本中的语言信息时,也在传达其蕴涵的文化意义。汉译英是译者将作者为汉语读者所写的汉语文本转换成功能相似、意义相符、供英文读者阅读的英语文本的活动。词汇是文化信息的积淀,各民族的文化观、价值观等文化的各个层面均反映于各自的词汇系统中,并形成带有文化色彩和文化内涵的文化词汇。由于负载着特殊的民族文化内涵,文化词汇往往构成了作为跨文化交际行为的翻译的难点和重点,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对于中西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国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什么?各国学者定义不一。八十年代,我国学者对语言作了这样的界定: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符号系统(刘伶,1984)。后又有学者指出:语言是一种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符号系统(刑福义,1993)。西方语言学家一般把语言视为“人类特有的、具有任意性的符号系统”。笔者倾向于这样一种较为全面的界定:“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时候,它是表达相互反应的中介;当它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认知的工具;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许国璋,1987)

1.1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而语言则是人类特殊的语言能力通过后天社会语言环境的触发而习得的一套知识体系。陈宏薇和李亚丹主编的《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并根据《文化语言学》的文化分类法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由于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语言自然是文化的一部分。 1.3 文化是语言的底座。英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先驱泰勒曾将文化定义为“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有一切能力与习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E,A.Nida)则将文化简明扼要地定义为“thetotalityofbeliefs and practices of a society”。 1921年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Sapir)就在其著作《语言论》中指出 :语言有个底座,语言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格和信仰的总体,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植根于语言。

2 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目前,我国翻译界新崛起的“文化学派”认为: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种表象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张今曾在《文学翻译原理》一书中对翻译创作做过精辟的论述:“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因此,对于以语言转换为基础的翻译工作来说,文化传达就成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翻译的本质是意义传达活动,即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蕴涵的思想内容完整、准确地重新表达出来。表面上翻译好像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事情,实际上译者的翻译过程更是文化信息传递的过程,因为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符号,其使用方式与表达内容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翻译与文化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的背景产生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包容了不同的文化。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翻译作为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之一,更是一个语言间文化传输与移植的过程。因此,作为译者,在恰当理解语言文字层面的意思的同时,应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有效地将源语言中的文化信息在译文中加以" 传达。

3 文化交际中文化词汇的翻译策略

3.1 音译。对于源语文化中特有的物象在译语中是“空白”或“空缺”,这时可采用音译法把这些特有的事物移植到译语中去。音译主要是指用汉语中谐音的字或字的组合翻译英语的词语,而这些字或字的组合并不是汉语中现成的有意义的词。例如:脱口秀(talkshow),酷(coo1),黑客(hacker),伊妹儿(e-mail),艾滋病(AIDs),色拉(salad),可口可乐(Coca-cola),阴(yin),阳(yang)等。

在介绍中国特色的独一无二的事务时大多采用汉语拼音拼写,以最大限度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民族语言的风格。现在国内食品名称多崇洋媚外,但是洋人却用tofu来替代beancurd 作为豆腐的英文名称。同样,饺子就是Jiaozi,而非dumpling。 这类词语由于在英语没有相对应的同义词,以全新意义进入英语词汇,具有形式上独一无二性和表达准确性,反而不容易被英语词汇排挤,牢牢抢占一席之地;其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反映了文化发展的趋同性以及外国读者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和认可。

3.2 音译加类别词。由于汉字的表意特征,在音译英语词语时,汉语读者一开始可能不了解该音译词的确切含义,必要时可采用在音译词后面加类别词的方法,如:汉堡包(hamburger),高尔夫球(golf),爵士乐(jazz),桑拿浴(sauna),来福枪(rifle),芭蕾舞(ballet)等

3.3 音译加解释性翻译。解释性翻译是我们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时候一贯采用的翻译策略,是移植文化的必要手段。翻译时为了避免疑问含义模糊不清,进行解释性翻译,将意思完整表达出来,从而达到最佳翻译效果,从而实现跨文交际的目的。例如:“压岁钱”:Topresentchildrenwithnewly printed cash as Ya suiqian or gift money is one ritual of Chinese in celebrating Lunar New Year.

由于原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而造成的词汇空缺,翻译时无法用准确贴切的词语译出其词义内涵,因此对于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基本共识是采用汉语拼音音译加解释性译文的方法。

3.4 直译。直译法指用译语中“对应”词语译出源语中的文化信息。这能够尽可能多地保留源语文化特征,开阔译语读者的文化视野,然而不能生搬硬套,应做到以不引起目的语读者误读误解为前提。例如:o1iverbrarich (橄榄树),纸老虎 (paper tiger),一国两制(one courtry with two systems)等等。

3.5 意译。意译法即着眼于传达原文意义的翻译(诠释),它舍去源语的语言形式和字面含义,在译语中,用跨文化的“语用对等”词来表达出原语的文化信息。例如:文艺复兴(theRenaissance),辛亥革命(the1911 Revolution against Qing Dynasty)等

文化翻译论文第6篇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意义的交流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而每种语言都是一个独特文化的部分载体。在转换一个文本中的语言信息时,也在传达其蕴涵的文化意义。汉译英是译者将作者为汉语读者所写的汉语文本转换成功能相似、意义相符、供英文读者阅读的英语文本的活动。词汇是文化信息的积淀,各民族的文化观、价值观等文化的各个层面均反映于各自的词汇系统中,并形成带有文化色彩和文化内涵的文化词汇。由于负载着特殊的民族文化内涵,文化词汇往往构成了作为跨文化交际行为的翻译的难点和重点,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对于中西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国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什么?各国学者定义不一。八十年代,我国学者对语言作了这样的界定: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符号系统(刘伶,1984)。后又有学者指出:语言是一种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符号系统(刑福义,1993)。西方语言学家一般把语言视为“人类特有的、具有任意性的符号系统”。笔者倾向于这样一种较为全面的界定:“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时候,它是表达相互反应的中介;当它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认知的工具;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许国璋,1987)

1.1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而语言则是人类特殊的语言能力通过后天社会语言环境的触发而习得的一套知识体系。陈宏薇和李亚丹主编的《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并根据《文化语言学》的文化分类法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由于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语言自然是文化的一部分。

1.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亦即它又是文化其他组成部分得以存在和延续的基础。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人类形成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比如“三生有幸”和“一尘不染”是反映我国佛教观念的词汇,“灵丹妙药”和“回光返照”则与道教有关。“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反映了我国的政策,“闹元宵”和“赛龙舟”则反映了我国的民俗。由于“贝”曾为原始生活的货、币,汉字中不少与“钱”或“贸易”有关的字都带有偏旁“贝”。如:贩、财、购、贸、贷等。“皿”是象征字,象征家用饮食器具,该偏旁出现在某些字中表示盛物的日用品。如:盆、盏、盘、盖、盂、盅等。这些字都承载着我国古代物质文化的信息。

1.3 文化是语言的底座。英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先驱泰勒曾将文化定义为“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有一切能力与习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E,A.Nida)则将文化简明扼要地定义为“thetotalityofbeliefs and practices of a society”。 1921年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Sapir)就在其著作《语言论》中指出 :语言有个底座,语言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格和信仰的总体,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植根于语言。

2 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目前,我国翻译界新崛起的“文化学派”认为: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种表象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张今曾在《文学翻译原理》一书中对翻译创作做过精辟的论述:“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因此,对于以语言转换为基础的翻译工作来说,文化传达就成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翻译的本质是意义传达活动,即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蕴涵的思想内容完整、准确地重新表达出来。表面上翻译好像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事情,实际上译者的翻译过程更是文化信息传递的过程,因为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符号,其使用方式与表达内容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翻译与文化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的背景产生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包容了不同的文化。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翻译作为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之一,更是一个语言间文化传输与移植的过程。因此,作为译者,在恰当理解语言文字层面的意思的同时,应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有效地将源语言中的文化信息在译文中加以3 文化交际中文化词汇的翻译策略

3.1 音译。对于源语文化中特有的物象在译语中是“空白”或“空缺”,这时可采用音译法把这些特有的事物移植到译语中去。音译主要是指用汉语中谐音的字或字的组合翻译英语的词语,而这些字或字的组合并不是汉语中现成的有意义的词。例如:脱口秀(talkshow),酷(coo1),黑客(hacker),伊妹儿(e-mail),艾滋病(AIDs),色拉(salad),可口可乐(Coca-cola),阴(yin),阳(yang)等。

在介绍中国特色的独一无二的事务时大多采用汉语拼音拼写,以最大限度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民族语言的风格。现在国内食品名称多崇洋媚外,但是洋人却用tofu来替代beancurd 作为豆腐的英文名称。同样,饺子就是Jiaozi,而非dumpling。 这类词语由于在英语没有相对应的同义词,以全新意义进入英语词汇,具有形式上独一无二性和表达准确性,反而不容易被英语词汇排挤,牢牢抢占一席之地;其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反映了文化发展的趋同性以及外国读者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和认可。

3.2 音译加类别词。由于汉字的表意特征,在音译英语词语时,汉语读者一开始可能不了解该音译词的确切含义,必要时可采用在音译词后面加类别词的方法,如:汉堡包(hamburger),高尔夫球(golf),爵士乐(jazz),桑拿浴(sauna),来福枪(rifle),芭蕾舞(ballet)等

3.3 音译加解释性翻译。解释性翻译是我们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时候一贯采用的翻译策略,是移植文化的必要手段。翻译时为了避免疑问含义模糊不清,进行解释性翻译,将意思完整表达出来,从而达到最佳翻译效果,从而实现跨文交际的目的。例如:“压岁钱”:Topresentchildrenwithnewly printed cash as Ya suiqian or gift money is one ritual of Chinese in celebrating Lunar New Year.

由于原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而造成的词汇空缺,翻译时无法用准确贴切的词语译出其词义内涵,因此对于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基本共识是采用汉语拼音音译加解释性译文的方法。

3.4 直译。直译法指用译语中“对应”词语译出源语中的文化信息。这能够尽可能多地保留源语文化特征,开阔译语读者的文化视野,然而不能生搬硬套,应做到以不引起目的语读者误读误解为前提。例如:o1iverbrarich (橄榄树),纸老虎 (paper tiger),一国两制(one courtry with two systems)等等。

3.5 意译。意译法即着眼于传达原文意义的翻译(诠释),它舍去源语的语言形式和字面含义,在译语中,用跨文化的“语用对等”词来表达出原语的文化信息。例如:文艺复兴(theRenaissance),辛亥革命(the1911 Revolution against Qing Dynasty)等

文化翻译论文第7篇

论文摘要:翻译的“文化转向”被认为是翻译研究的主流。本文提出,语言、文化与翻译关系密切,翻译是一种深层的跨文化交流活动,文化翻译应基于语言转换,借助文化关联的认知语境,从语境干涉的语言层、认知层、交际层、语用层等多维层面获得最佳的关联才能使译语获得与源语高度一致的文化源语效应。 

1. 引言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深深根植于语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转换的活动,而且是一种深层的跨文化交流活动。面对这样的跨文化活动,译者必须通过有效的途径,平衡两种语言文化关系,避免走向极端,对源语的文化内容或因素进行有效的传译。文化的翻译与源语折射的意图的翻译是建立于对源语和译语两种文化进行深入细致地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是充分考虑两种语言文化之后的选择。如何选择译语需要我们对双语的文化等要素进行推理,以获得合理的文化关联,以顺应为手段在动态的翻译过程中选择和优化最佳的语言表达。本文讨论运用关联原则,以获得双语文化的最佳关联认知效果,使译语获得与源语高度一致的文化源语效应。 

 

2. 文化关联与文化翻译 

2.1 文化翻译的关联与推理 

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交际的目的也就是交际者的意图和听者的期待。(gutt, 1991:47;赵彦春,2005:114)本文根据斯波伯和威尔逊的关联论与维绪尔伦的顺应论(verschueren, 2004:63)建构了关联顺应理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语际间的明示—推理—顺应—选择的阐释活动,是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是一种不同语言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多维度的交际活动。关联论通过明示—推理—顺应—选择给译文提供最佳的语境效果。据关联理论的翻译观,译者应首先根据自己的认知语境对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和受体的期待进行理想化的语境假设,然后进行语码选择。在翻译载有含意的话语时,在确定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能够接受和理解原文的含意,译者应尽量采取直译将原文话语中的形象和文化特征传达出来,而将含意留给读者去推敲。例如: 

(1)三月里刘熏宇君来信,说互生病了,而且是没有希望的病,医生说只好等日子了……想不到这么快互生就殁了!(朱自清《哀互生》) 

译文:in march i heard from mr. liu xunyu that husheng was sick and hopelessly sick at that. the doctor said there was nothing he could do but to wait for the day to arrive...how quickly the day had arrived! 

“等日子”是汉语中特有的委婉语,即“不久于人世”,直译为“wait for the day to arrive”在上下文的关联下应能理解其语用含义。最后一句用了“how quickly the day had arrived!”来译“殁”字,与上文相呼应,保留源语含蓄的同时表达了源语的感叹语气。 

文化关联与语言使用的语境密切关联。译者必须在动态的交往中关注交往干涉的各因素去理解文化和传递文化。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稳定固体,而是处于不断嬗变和演化的动态过程之中。文化的这种属性决定了语言文化、心理文化、制度文化等不同程度的变异特性。语言变体、民族文化心理、文化价值观、审美观念和文化习俗的逐渐变异都是文化动态性的具体形态。译者敏锐地抓住原文文本语言的各种变体差异是正确理解原文语言文化的关键。在译者与原文文本的对话中,译者的跨文化意识是译者理解和捕捉语言变体和文化流变的首要前提条件,这需要发挥译者的创新能力和还原能力,从而实现译者从跨语言的理解到跨文化的解读。译者在翻译时应通过文化语境进行关联顺应才能选择正确的词义,最大限度地进行译文的语言重构。

同时,为了获得最佳语境效果,译者必须力图灵活地使用各种翻译手法,例如归化、异化、注释或增添解释性等,顺应文化语境以获得与源语高度一致的翻译效果。 

(2)“我所谓爱,非瓜葛之爱,乃夫妻之爱。”(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二》) 

译文:what i mean by love is not the love between gourds on the same vine, but the love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这里译者把“瓜葛之爱”译做“葫芦之爱”,这样的爱是什么样的爱呢?源语读者和译文读者虽付出一定的努力也难以获得最佳的语境假设与认知效果。此句可以意译为“the love between distant relatives”使读者获得最佳关联。 

2.2 文化关联与文化传递 

翻译的根本任务是传递不同语言的文化。文化传递与关联的认知过程可以描述为:源语文化的解码与关联——源语文化理解的解构与关联——源语与译语之间文化意义的关联与解析——文化的表达与传播。(曾文雄,2007:70)由于各个国家、民族的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民情风俗,思维方式,心理差异和语言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语言隐含的文化内涵给翻译带来种种的障碍,甚至出现文化误读的可能性以及翻译中所谓的不可译性。这些文化的差异,使得源语的指称、语用和言内言外等方面几乎无法在译语找到合理的对应。虽然如此,完全将源语文化价值体系排除在外也是不可取的。对于文化成分的传递必须全面地综合考虑多层面的因素,并采取不同的对策,用译语为文化交流架起桥梁。译者必须在译语文化的背景下建构起一种相应的文化语境,取得与双语语篇合理的关联性,处理不相容的文化与文化冲突,寻求冲突的调节点。 

(3)she is a fox. 

译文1:她是个狐狸精。 

译文2:她是只狐狸。 

译文3:她是位时髦迷人的女郎。 

中英文化中“狐狸”都可以与狡猾或诡计多端的人联系在一起。但当“狐狸”与女性联系时,汉语与英语具有不同的文化色彩。译者必须要有语用思维,对源语的文化进行推理,获得最佳的认知效果。若按照中国人的心理,把fox译做“狐狸精”,那无疑是错误的,因为在英语中它指的是时髦迷人的女子;第二个译文看似忠实于原文,实际上容易引起误会,没有把真正的语用意义传递出来。在跨文化翻译中存在文学典故、宗教信仰、社会生活等文化词的翻译。译者若产生词义联想错误或缺乏适宜的文化意象,就难以避免出现错误或误译。 

(4)every family is said to have at least on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译文:据说家家户户多多少少都有自家丑事。 

译文只是把源语的基本含义表达出来,不过失掉了原文的形象表达中所体现的修辞手段。若将其译为“据说,每户人家的壁橱里至少都藏有一具骷髅”虽把源语的意象表达出来,却未能很好表达其意义,这可能会给不熟悉西方文化背景的读者带来理解的困难。我们可以把源语译为 “常言道:壁橱里藏骷髅,家丑事家家有。”这样可以把源语的表象与意义表达出来。为此,文化的差异不是绝对的和不可逾越的。只要译者通过的认知思维去解读源语,尽可能平衡原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认知差异,运用翻译技巧,突破语言和超越语言因素的制约,就可以实现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移植。 

2.3 文化翻译的关联顺应策略 

翻译策略上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原作者和译者的交际意图。作为交际的翻译,对源语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对语码的选择依据的是关联—顺应性。成功的翻译是源语的交际目的与译语的读者的期待相吻合。

(gutt, 2004:120;赵彦春,2005:114)在形式与传达源语的意图存在差异时,我们要根据交际目的进行取舍。文化信息的传译翻译是一个文化移植的过程。由于源语读者和译语读者生活在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中,形成了不同的认知环境,同一信息由于接受者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道德规范、风俗礼仪等的不同,而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因此,关联理论要求译者具备与原文读者相同的背景知识,尽可能挖掘文化内涵,达到准确的理解,用恰当的译语来重构原文信息,从而填补原文读者认知的空白。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我们把翻译原则归结为文化再现。“文化再现”首先指再现源语文化特色。鲁迅说翻译必须保持着原作者的“丰姿”,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所谓“异国情调”指尽量保存原文所蕴含的译语文化特色。译者必须忠实地把源语文化再现给译语读者,不得任意抹杀和损害源语文化色彩,力求保持源语文化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5)其形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秀目,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沈三白《浮生六劫》) 

译文:of a slender figure, she had drooping shoulders and a rather long neck, slim but not to the point of being skinny. her eyebrows were arched and in her eyes was a look of quick intelligence and soft refinement. the only defect was that her two front teeth were slightly inclined forward, which was not a mark of good omen.(林语堂) 

中国传统的美女在西方并不显得美,“两齿微露”似不祥之兆,可能也难被西方读者所接受。但是通过字里行间的信息,读者可以取得认知关联,获得足够的认知语境,推理出文化背后的含义。在可以获得相关的认知语境的前提下,显然译者应尽可能保持源语的文化特色,保持文化的源语效应,这有利于传递异域的文化。 

(6)(赵辛楣)一肚皮的酒,几乎化成酸醋……(钱钟书《围城》) 

译文1 :the wine in hsin-mei’s stomach turned to sour vinegar in his jealousy. 

译文2:the considerable amount of wine hsin-mei had consumed earlier was burning inside and make him sick with jealousy. 

由于文化的差异,英美人很难把醋与妒忌联系起来,若把“酸醋”像译文1一样直译为“sour vinegar”,则起不到保留原文形象的作用,也无法让读者明白其真正的文化语用含义,因而改成“妒火中烧”较好。可见文化翻译并不是静态的,它关联到平衡双语的文化,不能不顾译语的文化特点而一味照搬源语的结构形式,进行“形式对等”的逐字死译。 

 

3. 结语 

语言的翻译实质上为文化的翻译,文化关联的翻译视角为文化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它在注重翻译本质——语言转换的基础上,探讨翻译认知过程与意义转换所涉及的接受美学、审美心理、文化生态、社会环境、历史条件等因素。我们探索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文化在翻译中的转译,目的是让我们清楚理解语言所具有的语言价值、文化价值、语用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等。为了更好平衡双语的文化,我们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平等对话,发挥能动性,在两种不同语言的文化中取得平衡,避免文化翻译走向极端,综合分析语境、交际者智力、认知等制约和影响文化翻译等因素,通过多维的关联,寻求最佳的语境效果和认知效果,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传递源语的文化。这为语用文化的翻译提供新的研究和解决的方法。 

 

参考文献 

gutt, e. a.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91: 47.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beijing: fltrp, 2000: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