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世界经济概论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28 15:05:06
世界经济概论论文

世界经济概论论文第1篇

[关键词]世界经济概论;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6 — 0158 — 02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在加快,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逐渐上升,同时受世界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需要大量熟悉世界经济运行规律,掌握世界经济知识的专门人才。为了适应这种发展,高校开设了《世界经济概论》这门课程。

一、《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特点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是逐渐在中国开设的。20世纪60年代,陆续有一些中国高校把《世界经济概论》作为财经专业的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的专业课。随着中国不断改革开放以及逐渐融入世界,国家教委1998 年在高校课程设置目录中,把《世界经济概论》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同时,其他经济类专业也将《世界经济概论》作为基础课。这大大促进了该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发展。

《世界经济概论》是一门综合经济学课程。该课程主要是借助于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分析工具,研究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运行规律以及发展趋势,并运用马列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考察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转轨国家经济特点,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分析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该课程涵盖的内容很广,包括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世界不同发展模式、世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等。它向学生展示了世界经济的整体脉络和走向,客观而辩证地透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而这些内容所涉及的理论都非常丰富,所涉及的相关问题也错综复杂,需要学生深入探讨,这使得该课程的学习难度比较大。不仅如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以及各国越来越对外开放,世界各国在商品、劳务、技术、资本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深入,《世界经济概论》逐渐成为一门开放性很强的课程。

高校开设《世界经济概论》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正确理解世界经济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运行机制及发展趋势,世界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发展道路以及世界基本政治经济格局和当代世界主题,增强学生对世界经济的学术动态和前沿的了解,明确世界经济运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不断吸收新的信息,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开设这门课程也是为了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国际化的视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开设这门课程也有助于为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对外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客观依据。

二、《世界经济概论》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世界经济概论》这门课程十分重要,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内容陈旧。世界经济经常发生变化,甚至瞬息万变,新事物、新现象更是层出不穷,但《世界经济概论》教材的更新速度远远跟上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教材比较着重于世界经济一般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教材着重当代资本主义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的研究,21世纪的教材重点则放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所带来的世界性问题上。即便进行了更新,教材内容仍落后于世界经济的实际发展。比如,绝大部分《世界经济概论》教材都没有包含欧债危机、人民币国际化等最新内容。不仅如此,时至今日,各种社会信息和信息传播渠道飞速发展,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信息量大增,其接受知识途径的选择面越来越多。这使得在讲授《世界经济概论》过程中,教师如果在内容和形式上不及时更新,不断调整,紧跟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将无法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学术水平不高,对教学内容缺乏研究,没能及时补充新知识,致使传授给学生的都是陈旧的知识。

第二、教学方法单一,满堂灌现象严重。在大学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教师以自己为中心,学生是教学中的被动者,《世界经济概论》教学亦不例外。很多教师是课堂的唯一表演者,经常唱独角戏。这集中表现在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满堂灌,课堂气氛沉闷,讨论和实践环节较少甚至没有。满堂灌使学生处于非常被动的学习状态,严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更严重的是,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还机械地照本宣科,语调单一,讲解枯燥无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这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和情感相联系的,它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积极的心理成分,是学习动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如果人们对某事物有兴趣,那么兴趣就会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他们,促使他们排除干扰,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创造的潜能。但在《世界经济概论》教学中,很多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有些学生经常逃课,即使上课的学生也不集中精力听讲。尽管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教师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却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不仅如此,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不重视情绪、动机、兴趣因素对学习的重要促进作用,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三、《世界经济概论》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世界经济概论》课堂教学需要改革。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及时补充新知识。世界经济是发展中的学科,而教材的更新又难以跟上实际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世界经济概论》时,注重充实新内容、新数据和新资料。比如,在讲授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章时,课本中关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内容比较陈旧。作为教师,应该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告诉学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启动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教材在叙述欧盟成员国时给出的数据是2004 年5月1日的,当时只有25个成员国。老师需要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欧盟成员国到2007 年1 月1 日增加到了27个,到2013年7月1日克罗地亚加入后则会变成28个。在讲到全球经济危机时,教师不仅要讲1997年的亚洲经济危机,还应补充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一直持续到现在的欧债危机以及它们发生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又如,教材在谈到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时,中国经济还不像现在这样强大。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中国的GDP在2010年就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现在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这些补充能大大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讲授与讨论并行,改变了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呆板,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从互动效果来看,讨论式教学可以引起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就扩大了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渠道,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了一个网络结构,学生不仅可以向老师学知识,而且也可以从同学中学到知识。老师根据教学安排,可以适当增加讨论课的次数,及早将要讨论的题目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课后查阅资料。在讨论时,教师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分组,每个组都要参与讨论,甚至提出问题。在讨论结束后,先让每个组进行归纳总结心得体会。然后,老师再就相关的知识和学生的表现进行讲解和点评。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讨论的问题有一个更直观、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在下一次讨论时,学生也能吸取上一次的经验教训。在讨论主题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安排,选择一些与专业知识有关的热点问题作为讨论的题目。这既能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又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第三、实施案例教学。在《世界经济概论》学习过程中,经常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学生认为这是一门纯理论课,和实际没有多少关联。对此,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案例让学生明白《世界经济概论》是一门理论和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课程。例如,在讲授汇率一节时,教师可以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实行的是一种什么汇率制度?中国为什么不愿意让人民币大幅升值?1985年的广场协议对人民汇率变动的启示是什么?又如,在讲到贸易保护主义这一章时,教师可以列举中国最近几年遭到的反倾销调查事例,并指出原因所在。教师有针对性的采用案例教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从枯燥的理论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又能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案例要真实可靠,具有典型性,且应该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的联系。二是案例要具备生动性,可激发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第四、补充影音资料,增加感性认识。讲授《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许多老师现在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这种多媒体其实就是单纯的PPT,仅将书本上的知识复制到了PPT上,仍然是比较死板的知识。如果只是按照这种PPT授课,学生没有实地调研,很难理解或是形成感性认识。因此,对一些重要的历史性事件或背景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补充影音资料来帮助学生提高认知度。像《大国崛起》、《货币战争》、《经济制高点》、《金砖之国》、《华尔街》等都是极佳的辅助材料。教师可以将其中最主要的内容融合到PPT相关章节里播放。这样的教学手段才叫真正的多媒体,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听讲集中度,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王钰.《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探索

〔J〕.经济研究导刊,2011,(08).

〔2〕 管延芳.《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04).

〔3〕 赵梅等.关于改进《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12,(02).

〔4〕 张烨.如何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浅谈《世界经济概论》的教学思路〔J〕.科技资讯,2008,(21).

〔5〕 关立新,等.世界经济概论教学效果反思〔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0).

〔6〕 易先桥.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9).

〔7〕 汪瑾.《世界经济概论》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1).

世界经济概论论文第2篇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方法论;理想世界;现实世界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10-0015-04中图分类号:F822.2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More and more economists have had great eagerness to study the exchange rate of RMB and there have been many papers and books.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se papers and books, we find out the error of research method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judging the value of these achievements and promoting future research. We hold that there are contact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idealized world and realistic world and between science concept and everyday concept. We criticize the error of methods that economists confus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idealized world and realistic world and between science concept and everyday concept. Then, we sum up the two main viewpoint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etical model and realistic world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and point out their shortcomings separately. We believe that the solid methodology foundation is the necessary prerequisite to the effective research of the exchange rate of RMB.

Key words: exchange rate of RMB; methodology; idealized world; realistic world

一、引言

于1948年底诞生的人民币,一开始就被严厉的外汇管制封闭在中国边境之内,与世界经济的长期隔离使人民币汇率研究缺乏现实意义,30余年少有问津。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对外经济交往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中国对世界经济影响的日益增强,人民币汇率越来越为世人关注。围绕人民币汇率的一连串重要事件,诸如起始于1979年连续15年的贬值、起始于1981年为期13载的汇率双轨制、1994年实行的汇率并轨改革、1996年底实现的经常项目可兑换、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引发的贬值压力以及当前由于国内外经济失衡引起的升值压力等事件将人民币汇率研究一次次推向高潮,以其为考察对象的科研成果数量逐年递增,形成了数量庞大的科研文献。

对业已形成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无论从现实层面,还是从理论层面来看都具有重要意义。梳理工作往往按照两个向度来进行。一个向度是通过文献梳理来回答“我们认识了什么”的问题;另一个角度是通过梳理文献来回答“我们是如何认识的”的问题。对于前一个向度,研究者一直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绝大多数以人民币汇率为考察对象的研究工作都是以梳理前人的观点作为自己研究的起点。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专门整理人民币汇率研究观点的综述文章。通过这一向度的文献梳理,我们发现在人民币汇率研究领域,不仅仅一些核心问题,诸如人民币均衡汇率、汇率波动以及汇率制度等问题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而且一些细分问题,诸如人民币汇率调整对中国就业、进出口,甚至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也进入了汇率研究的视野。

研究者对以上问题几乎都没有形成彼此相同的意见,相反,哪怕在任何一个细分问题上都存在着多种相互竞争的观点。对相互竞争的观点进行分析、评价必然会突破这些观点“是什么”的范围,而进入更深入的探究层次,即“这些观点是如何得来的”。这样,我们就自然而然由梳理文献的第一个向度进入到第二个向度,即“我们是如何认识的”,可见,对现有观点的分析评价不仅仅局限于考察其内容,还要深入考察其研究方法,达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后一个向度的考察属于方法论范畴,往往具有更加根本的地位,却经常为研究者所忽视。

本文沿着文献梳理的第二个向度审视过往的人民币汇率研究,以人民币汇率研究方法为考察对象,或者更为明确地说,是透视过往研究中普遍存在却为研究者视而不见的方法谬误。这些错误的研究方法在人民币汇率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清理这些方法魔障对于该领域的有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相反,不能在方法论层次上深刻认识这些错误的研究方法,而舍本逐末,仅仅对建立在这些方法基础上的各种观点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价丝毫无助于该领域研究的进步。

关于方法对错的探讨注定是颇有争议的。毋庸说研究方法的对错,就是经济学理论的对错也被许多经济学家判定为是一个“伪问题”。比如,以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53)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在这一问题上即持有工具主义立场,他们认为经济学理论不过是人们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而已。既是工具,则无对错之分,仅存在有用和无用的差别。如果说经济学家在经济学理论是否可以用对错来判定这一问题上存在广泛争议的话,他们对于研究方法是否可以用对错来判定这一问题上的意见却一致得多。广泛认同的观点是:研究方法,如同工具,仅有适当与否之别,而无真伪对错之分。即使是方法的适当性或恰当性问题也是一个与研究主体、研究对象相关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独立于这些因素之外的问题(Dudley Shapere,1984)。既然如此,那么本文是在何种意义上来讨论方法的对错呢?

无论适当与否,效果高低,任何研究方法最基本地都被要求是逻辑一致的。本文即从这样一个最一般意义、或曰最低限度要求的视角来讨论方法的对错。亦即在本文中只有那些连逻辑一致这样一个最基本要求都没有达到的方法才被判定为是一种错误的方法。而这种错误的方法在人民币汇率研究中并不鲜见。可见,是否违反逻辑在本文中被确立为判定方法对错的惟一标准。本文将遵循这一标准,梳理过往文献,揭示人民币汇率研究中的错误方法。

二、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分合

(一) 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

现实世界即我们生活于其间的世界,它鲜活无比,也最为实在。理想世界是理论模型所反映的世界,理论模型通过改变假设条件来改变分析结果,相关因素被置于各种假设条件之下,或者说,理想世界是被条件化了的现实世界,二者具有本质区别。以汇率决定理论中的绝对购买力平价说为例,该理论选取汇率e、本国物价水平P与外国物价水平P* 三个变量,并将其置于如下假设条件之下:1.对于任何一种可贸易品,一价定律都成立;2.在两国物价指数的编制中,各种可贸易品所占权重相等。如果满足以上条件,采用直接标价法的汇率e与P、P*之间具有如下函数关系:e=P/p*。绝对购买力评价理论通过选择相关变量、确定假设条件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这就构建出了一个理想世界。这个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虽然相关,却具有本质区别。表现在:1.在现实世界中,汇率e不仅与P、P*两个变量相关,而且与本国的利率水平、国民收入、货币供给水平以及外国的利率水平、国民收入、货币供给水平等诸多变量相关,从严格意义上说,与汇率e相关的变量是无穷的,而非有限的,更不仅仅是P与P* 。理想世界将现实世界中除P与P*之外的其他与汇率e相关的因素全部简化掉了。2.现实世界不能满足该模型的假设前提。从假设的功用角度来说,理论模型中的任何假设都不会与现实完全相符,否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可见,不仅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而且其他汇率决定理论,更进一步说所有理论模型所给出的都是理想世界,揭示的都是理想世界中的相关关系,而绝非现实世界和现实世界中的相关关系。

(二) 科学概念与日常概念

科学概念是指理论模型中所使用的概念,仅仅存在于理想世界。而日常概念是指现实生活中所使用的概念,存在于现实世界。有许多概念,诸如汇率、利率、国民收入、货币供给等概念既在理论模型中被使用,又在现实生活中被使用。他们中有些概念是先在理论模型中被提出,后来也在现实生活中被使用,比如GDP、总需求等概念;还有一些概念是先在现实生活中被使用,后来被理论模型所借用,比如价格、汇率、利率等概念。尽管科学概念与日常概念存在一定联系,但我们不可以因此模糊了科学概念与日常概念的根本不同之处。

我们的语言体现着理解,这主要是说,我们的概念结晶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概念虽然是人类理解中最稳定的结构,但概念的含义仍然处在不断变迁之中,最根本地取决于使用概念的语境,语境不同,含义往往大相径庭。理论模型中的科学概念被现实生活借用,或者现实生活中的日常概念被理论模型借用,使用概念的语境都将发生根本性转变,即从理想世界向现实世界转变或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转变。被借用概念的含义将会因为语境的改变而发生系统性改变(Erwin Schroedinger,1959)。我们还以汇率决定理论中的绝对购买力平价说为例,本国物价水平、外国物价水平以及汇率这三个概念既作为科学概念在理论模型中被使用,又作为日常概念在现实生活中被使用,后者最典型的例子是各国在其每年的统计年鉴中对以上三个指标所记录的统计数据,这些数据是统计部门对现实世界,或曰现实生活中的物价水平和汇率所作的统计。在这些资料中,物价水平和汇率是在日常概念的意义上被使用。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具有本质区别,所以以上统计数据绝非是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中的P、P*以及e这三个科学概念的度量,P、P*、e只存在于满足假设条件的理想世界中。以物理学中的自由落体定律(h=1/2at2)为例,研究者只有在满足假设条件的理想试验中获得的高度、加速度和时间的数据才是对科学概念意义上的h、a、t的正确度量。相反,在现实生活中测量的高度、加速度和时间的数据仅仅是日常概念,绝不能作为是对科学概念h、a、t的正确度量。可见,对于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来说,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科学概念意义上的P、P*、e,所以他们无法测量,甚至无法为我们所经验。

(三)错误地游走于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

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科学概念与日常概念具有本质区别,混淆二者将违反基本的逻辑规律。譬如,经典力学中的自由落体定律告诉我们,假设没有空气阻力,从同一高度下落的两个物体,无论质量是否存在差异,他们都将同时落地。该定律揭示了一个理想世界中高度h、加速度a以及时间t这三个科学概念之间的函数关系,h=1/2at2。然而,无论比萨斜塔实验是否做过,是谁做过,我们都不难想象,从比萨斜塔顶上抛下一块软木和一个铅球,它们下落的速度将是不一样的。如果是这样,比萨斜塔实验是否否认了自由落体定律呢?或者,如果比萨斜塔实验中的软木与铅球恰巧同时落地是否证明了自由落体定律呢?答案显而易见,无论软木与铅球是否同时落地,比萨斜塔实验既不能证实也不能否证自由落体定律。因为前者属于现实世界,后者属于理想世界,在现实世界中测量的高度、加速度以及时间与自由落体定律所反映的理想世界中的h、a、t具有本质区别,前者属于日常概念,后者属于科学概念。

在有关人民币汇率研究的文献中,这种混淆却普遍存在。研究者往往用理论模型所反映的理想世界中存在的必然关系来论证现实世界中也存在同样的必然关系,或者研究者通过考察现实世界中的统计数据来验证理论模型的对错真伪。他们错误地游走于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违反了逻辑,却浑然不知。正如我们已经论证的那样,理论模型中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仅仅存在于理想世界,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函数关系。用取自现实世界的统计数据(属于日常概念)来验证理想世界中的理论模型,或曰验证理想世界中变量(属于科学概念)之间的函数关系,已经违反逻辑,犯了方法论上的错误。

易纲、范敏(1997)使用《美国统计摘要》、《美国消费物价指数报告》、《中国生产资料市场统计年鉴》、《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等统计资料中的数据,加上自己在美国和中国亲自取样得来的数据验证汇率决定理论中的购买力平价说和利率平价说。这种验证工作从逻辑上说是一项错误的工作,他们居然也给出了答案,即现实数据不支持购买力平价说和利率平价说,进而得出以上理论模型不适合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的结论。由此使我们想到,正是由于这些研究者没有正确地认识到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科学概念和日常概念的本质区别,才导致有些学者企图搞 “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他们不懂得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完全是两回事。退一步讲,如果他们的验证工作是合理的话,我们可以肯定,购买力平价说和利率平价说,甚至包括像自由落体定律那样的一切理论模型不仅不适合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也不适合美国等发达国家,事实上他们不适合任何现实世界。我们说理论模型具有普适性,并不是说它普遍地适合于一切现实世界,恰恰相反,它与一切现实世界具有本质区别,它仅仅适合于它所构建的那个理想世界。易纲、范敏进而提出为了使购买力平价说与利率平价说适合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必须对其加以修正,使其符合现实世界。修正的办法就是在原有函数关系的基础上加上一个摩擦系数λ,用这个摩擦系数λ来代表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之间的差异,λ是一个随机变量,随着时间、地点等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于是,利率平价模型由原来的(Eet+1-Et)/ Et=RRMB-R$ 被易钢、范敏修正为(Eet+1-Et)/ Et=RRMB-R$ +λ,其中,Eet+1表示对下一期汇率的预期,Et表示t期汇率(汇率采用直接标价法),R$表示外币存款利率,RRMB表示人民币存款利率。同样,相对购买力平价模型也被易纲、范敏如法炮制,由原来的(Et-Et-1)/Et-1=лRMB-л$修正为(Et-Et-1)/Et-1=лRMB-л$+λ,λ=-a-b,于是有,(Et-Et-1)/Et-1=лRMB-л$-a-b。其中,л$和лRMB表示外国和中国t期的通货膨胀率,Et-1和Et分别表示t-1期和t期汇率,a表示中国通货膨胀中非贸易品涨价幅度高于外国的部分,b表示中国贸易品生产力提高速度快于美国的部分。

易纲、范敏通过给原有理论模型简单地加上一个代表理论与现实之间差异的摩擦系数λ的方式企图消除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本质区别。如果这样的修正能够算作理论改进或创新的话,我们完全可以给任何理论模型,诸如利率平价理论这样的经济学模型以及自由落体定律那样的物理学模型简单地加上一个代表理论与现实之间差异的摩擦系数λ,一劳永逸地达到理论创新的目的。然而,事实上这是徒劳无益的。研究者通过确立假设前提来简化现实世界,构造出一个被简化了的理想世界,在这个理想世界里,数量极其有限的几个变量在假设前提的规范下表现出了某种确定的函数关系,这种关系由于其具有确定性而具有必然性,汇率决定理论是这样,自由落体定律也是如此。易纲、范敏给原来的模型加上一个摩擦系数λ,而λ随着情况的改变而改变,是一个随机变量。这样一来,模型中的变量就由确定性的函数关系变成了非确定性的统计关系,这种统计关系是随机的,不具有任何确定性,因而也不具备普适性。而普适性是科学理论的基本品格,缺乏普适性便丧失了科学理论的地位。

混淆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科学概念与日常概念的逻辑错误在人民币汇率研究文献中相当普遍,比如陈学彬(1999)、惠晓峰(1999)、张晓朴(2000)、俞乔(2000)、李亚新(2002)、王志强(2004)、邱冬阳(2006)等都曾用现实世界中的统计数据来验证汇率理论的正确性或适当性。如果有人用这样的方法来验证自由落体定律的正确性或适当性的话,其逻辑错误昭然若揭。为什么在经济学中这样的错误却大行其道,值得我们深思。

三、娜拉出走后怎样

“娜拉出走后怎样”出典于《玩偶之家》。意思是说我们不满意于一种境遇,从它出走,又能到哪里去呢?理论模型毕竟不是智力游戏,构建模型的目的在于使我们更易于认识现实世界,把握现实世界。如果我们驳斥并放弃了以上那种通过混淆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来建立理论模型与现实生活联系的方式,那我们又能通过何种方式来搭建他们之间的桥梁呢?当我们思索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思维便与晚近半个世纪的那次方法论之争实现了对接。

正如曼昆(Mankiw,N.G,2000)所言,要完全真实地构建任何一个模型都会复杂到使任何一个人都无法理解,简单化是构建一个有用模型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假设方法来营造一个理想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简单化的不二法门。对于像物理学那样的自然科学而言,他们可以在现实世界中通过“可控实验”人为地制造出一个符合理想世界的实验环境,提取具有科学概念性质的实验数据,来验证理论模型的对错。而经济学却没有那样幸运,虽然实验经济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与自然科学的可控实验相比,经济学实验还简陋得多。那么如何来验证经济学模型的对错与否呢?这个问题牵动了当代最优秀的一批经济学家的神经。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以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和以萨缪尔森(Samuelson)为代表的卡内基―梅隆学派。两派观点针锋相对,却在一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即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具有本质区别,来自现实世界的证据既不能证实也不能否证理论模型。鉴于理论模型与现实世界之间存在难以跨越的鸿沟,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放弃了验证理论模型正确与否的努力。退而求其次,从构建理论模型的目的角度来确立评价理论模型的其他可行标准。

一种普遍的认识是:构建经济学模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实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解释和预测,即能够对现实问题给予有力的解释,并对无论有没有某种政策措施影响下的未来进行预测,理论模型如果能够同时做到这两点,那就再理想不过了(道,2005)。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53)认为能够做出成功的预测是理论模型的首要目标,也是我们选择理论模型的主要指标。在他看来,理论的对错无法验证,我们应将这个问题搁置一旁,不去理会。而构建理论的目的是借助理论对现实生活中变量的未来值做出预测,由于预测是针对现实世界的,所以可以用现实世界的数据来验证。通过验证预测的准确程度来判断理论模型的“好用性”。在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那里,理论被当作工具,只有好用与否的区别,而无对错之分。同时,他认为解释和预测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一个理论能够用来做出成功的预测,也必然能够用来对现实问题做出有力的解释。弗里德曼的观点招来了强烈的反对,对方反对他预测标准至上的观点,而且指出解释和预测具有替代关系而非互补关系。萨缪尔森(Samuelson ,1963)就是反对方的代表,他指出理论模型的首要目标应该是解释现实问题,而不是预测变量未来的发展趋势。若要使理论具有解释力,就必须要求理论模型能够反映现实世界里的本质关系,而理论模型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之上的,所以就要求假设必须具有现实性。于是,如同弗里德曼一样,他实际上也将验证理论对错的问题搁置一旁,转而验证假设是否具有现实性,以确保理论模型能够被成功地用来解释现实。然而,“现实性”本身就是一个极其模糊的概念,对其进行有效验证几乎是不可能的。两派观点的争论开始于上世纪中叶,一直绵延至今。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在解决问题的道路上困难重重,但是经济学家在对问题的认识上却相当明晰。他们虽然并未走上康庄大道,但毕竟已经绕过了陷阱与沼泽。反观 人民币汇率研究,我们发现研究的内容是21世纪的,而犯的错误却属于上个世纪前半叶。人民币汇率研究若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就必须深刻认识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学彬.近期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态势分析――兼谈分析实际汇率应注意的问题[J].经济研究,1999,(1).

[2]道.经济学方法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71.

[3]惠晓峰等.基于购买力平价和简单货币学说的人民币长期汇率组合模型[J].国际金融研究,1999,(10).

[4]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四版).上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0.

[5]李亚新等.关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测算与应用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2,(10).

[6]王志强.人民币汇率购买力平价的界限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2).

[7]邱冬阳.人民币购买力平价――1997―2005年数据的协整分析[J].经济研究,2006,(5).

[8]易纲,范敏.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及走势分析[J].经济研究,1997,(10).

[9]俞乔.购买力平价,实际汇率与国际竞争力:关于测算我国加权实际汇率指数的理论与方法[J].金融研究,2000,(1).

[10]张晓朴.购买力平价思想的最新演变及其在人民币汇率中的应用[J].世界经济,2000,(9).

[11]Boland,L.A,1979:‘A Critique of Friedman’s Critics’,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7:503-522.

[12]Dudley Shapere,1984:Reason and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p.181.

[13]Erwin Schroedinger,1959:Mind and Matt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101.

世界经济概论论文第3篇

一、经济社会的概念

经济社会(the economic society),这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对此概念的不仅是一个语义学的,而且是确定经济-社会史研究单位和时段的前提。经济社会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不是经济与社会两个概念的合并。从语意内容上看,经济社会是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展开而形成的一种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由于本文所指的经济社会概念在国内学术界很少有人明确界定,故此予以咬文嚼字式地说明,以免引起歧见。为了具体阐明本文的经济社会概念,笔者认为,有必要把握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概念,并依据经典马克思主义者的有关论述,进行界定。

(一)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概念

国外学术界较早提出“经济社会”(the economic society)概念者,是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L.海尔布伦纳(Robert L. Heilbroner)。他在1962年出版的《经济社会的形成》一书中提出了“经济社会”的概念。但是他的“经济社会”是指欧洲中世纪以来的经济生活及其组织形式,主要是社会组织生产和分配的方式。[3] 在此基础上,他把经济社会的演进划分为中世纪的经济社会、近代早期以来的市场社会(the market society)、市场机制 (the market mechanism) 衰落后的人类自我管理的社会三个历史阶段。显然,他对经济社会的界定仍然是以广义的社会概念为基础的,并不是本文界定的概念。

日本新经济史学界借鉴了海尔布伦纳的经济社会概念,并作了修正。他们认为,“某个社会、即在其中居住的人们从事基本经济性活动的社会应当正确地称之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是经济社会的“集中表现”;经济社会是近代以来才存在的历史现象。[4] 这一修正的概念与海尔布伦纳的经济社会概念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他们认为经济社会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并不始于中世纪而始于近代。

此外,以布罗代尔和沃勒斯坦等人为代表的世界体系论者所提出的“经济世界”、“世界经济体”、“世界体系”等概念则更为广泛。布罗代尔认为,“经济世界是它集合下的各具特色的经济空间和非经济空间的总和,它占有辽阔的地域(原则上它是一个具有严密内在结构的区域,出现在某个和地球的特定部位),通常超越历史的其他门类的界限”,甚至自远古的腓尼基时代就有了“经济世界的雏形”。[5] 然而沃勒斯坦则认为,他的“世界体系”把主权国家“看成是这单一社会系统之内诸多结构的一种有组织的结构”,这一世界体系是近代以来随着欧洲的世界扩张而形成的。[6]

显然,以上学者所界定的经济社会、经济世界以及世界体系概念都是把经济与社会合并而来的概念。事实上,这种界定方式和分析问题的在不同程度上都继承了19世纪经济史学在德国创建以来所形成的传统。19世纪作为“历史学的世纪”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得到了充分体现,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是在经济学领域运用历史分析的先驱。他认为,“作为我的学说体系中一个主要的特征是国家。国家的性质是处于个人与整个人类之间的中介体,我的理论体系的整个结构就是以这一点为基础的”,但他并不认为自己的学说是重商主义的回归,而是“以历史与事物的本质为依据的”,并吸取了重商主义体系中的“有价值的部分”。[7] 这就把经济学研究领域大大扩展了。此后德国经济学领域兴起了分别以威廉.罗雪尔为代表的旧历史学派和以古斯塔夫.施穆勒为代表的新历史学派。他们普遍地超越了古典经济学派的纯经济理论研究,把经济学研究领域扩展到国家社会生活乃至于伦理道德、心理因素等诸多方面,为经济史研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德国经济史学发展和向其他国家传播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法国社会学思想的,在德国出现了伟.桑巴特、马克斯.韦伯等在历史学派基础上运用社会学方法研究经济社会历史现象的巨匠。伟.桑巴特甚至把他的现代资本主义史研究称为“经济社会学”,主张“在人类社会生存的大联系中编制经济生活”。[8] 这种大经济史观传播到法国对新史学的重要旗帜“年鉴学派”的形成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英国则影响较小,因为英国经济学家更愿意关注经验性的经济现象和统计数字。

这样,欧洲的经济史研究基本上形成了德国和英国两种范式,分别并对美国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大体上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的经济史研究主要继承了欧洲大陆德国和法国的大经济史观,形成了旧制度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经济史学派的兴起则又从英国继承了经济史研究的传统,并强调计量统计的重要性;在新经济史的竞争推动下,旧制度学派发展为新制度学派,并在社会学思想影响下出现了一批“社会经济史学家”。[9]

综上所述,国外主要是欧美经济史学界对经济社会的界定主要是一种大经济史观的反映,“经济社会”并非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而是在运用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方法研究人类经济活动领域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概念。

国内学者至今还没有明确界定经济社会这一概念。但是,20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吴承明、李根蟠等先生为代表的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傅衣凌、杨国桢等先生为代表的厦门大学历史系和以侯建新先生为代表的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分别形成了经济史或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心,出现了一大批相关的高质量研究论著,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

最近吴承明先生对国内社会经济史研究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他指出,经济史学“在我国,大体上说有三大学派。一派偏重从历史本身来研究经济发展,包括历史学原有的和典章制度研究。一派偏重从经济理论上来解释经济的发展。有的并重视计量分析。一派兼重社会变迁,可称为社会经济史学派”,他还就经济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问题提出要重视社会包括政府和文化等“非经济因素”。[10]

这些认识是十分可贵的,对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史或社会经济史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但是,也应当看到,由于我国经济史或社会经济史研究兴起较晚(从20世纪20、30年代起),中经“文革”的曲折,至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兴起,其中可以看出国外经济史学影响的痕迹,对经济社会的认识以及展开经济-社会史的研究仍有待深化。

(二)经典马克思主义者的有关论述

本文的经济社会概念将在国内外学者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依据经典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市民社会的论述进行界定。最近几年,国内学术界主要是社会学界兴起了市民社会的研究热点,其中关于市民社会的界定偏重社会学方法,笔者认为它不足以准确概括对应的历史现象,而以经济社会概括是比较恰当的。因此,准确理解经典马克思主义者有关市民社会的论述,是本文界定经济社会概念的理论依据。

市民社会的概念是黑格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马克思主义者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同时,曾经使用过这个概念,但是,其内涵已经从根本上被颠倒过来,还原了其应有的历史地位。那么,什么是经典马克思主义者的“市民社会”呢?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制定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他们指出:“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这个社会是以简单的家庭和复杂的家庭,即所谓部落制度作为自己的前提和基础的”,“从这里已经可以看出,这个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11] 随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市民社会的内涵进行了明确概括:

“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它包括该阶段的整个商业生活和生活,因此它超出了国家和民族的范围,尽管另一方面它对外仍必须作为民族起作用,对内仍必须组成为国家。‘市民社会’这一用语是在18世纪产生的,当时财产关系已经摆脱了古典古代的和中世纪的共同体。真正的市民社会只是随同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但是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12]

因此,经典马克思主义者的市民社会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首先它是指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制度,“即决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物质关系的总和”;其次它是指随着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资产阶级的物质关系”。[13] 这种物质关系的总和主要是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但又不仅仅是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这就是说,市民社会正如资产阶级一样,它有一个发展过程。在此以前的市民社会犹如“第三等级”一样,并不是独立的市民社会。因此真正完成形态的市民社会是随着资产阶级的形成而发展起来的历史现象。这正如说自有人类文字记载以来一切社会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但是阶级的真正完成形态是社会划分为现代无产阶级和现代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社会,在此以前的阶级是通过政治的等级形式表现出来。

经典马克思主义者曾经把市民社会的特征及其发展阶段作出了这样的概括:早期资产者即第三等级通过政治革命上升为阶级是市民社会形成和独立的开始。在此以前的“旧的市民社会直接地具有政治性质,就是说,市民生活的要素,如财产、家庭、劳动方式,已经以领主权、等级和同业公会的形式升为国家生活的要素。”[14] “在这里,国家的物质内容是由国家的形式规定的。在这里,一切私人领域都有政治性质,或者都是政治领域;换句话说,政治也是私人领域的特性。在中世纪,政治制度就是私有财产的制度,但这只是因为私有财产的制度就是政治制度。”[15] 笔者据此把旧的市民社会称为“政治社会”。

通过资产阶级政治革命而形成的独立的市民社会就是“消灭了市民社会的政治性质”的真正完成形态的市民社会。政治革命“它把市民社会分成两个简单组成部分:一方面是个人,另一方面是构成这些个人生活内容和市民地位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政治革命使国家“不再同市民生活混在一起,把它构成共同体、人民的普遍义务,成为一种不受市民社会上述特殊因素影响而独立存在于观念中的东西”;这样,“国家的唯心主义的完成的同时也是市民社会的唯物主义的完成”,市民社会的利己主义精神从政治中获得解放,使瓦解了的封建社会只剩下“利己主义的人”作为政治国家的基础和前提,政治国家对“利己主义的人的自由和承认这种自由,无非是承认构成这种人的生活内容的精神要素和物质要素的不可阻挡的运动”。[16] 这就是近代早期西方人权概念的主要内容。因此,笔者认为经典马克思主义者的市民社会实质上就是指一种由“利己主义的人”组成的经济社会。

市民社会的独立形成,使国家的物质内容与政治国家这一外在形式分离,同时也使人自身分化为“公人和私人”、“政治人”与“非政治的人”、“人”与“法人”。[17] 这种人自身的分离是走向人作为类获得解放的最后阶段。当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形式、政治人与非政治人不再分离,政治国家形式还原给市民社会和人自己的时候,“人类解放才能完成”。[18] 在这种条件下随着政治国家的消亡,市民社会必将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三)本文的经济社会概念的界定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考察,我们发现:国外学术界虽然提出了“经济社会”的概念,但它只是大经济史观的产物,实际上成为以经济为中心观察人类社会历史的工具,从而把经济学泛化。国内学术界的经济史或社会经济史研究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从总体上看,这种“经济学的帝国主义”至今在国内外学术界仍有较大的影响。经典马克思主义者虽然使用过黑格尔等人的“市民社会”概念,但是已经对其内涵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并把它界定为封建社会解体后由“利己主义的人”组成的市民社会,实质上是一种经济社会。然而,它只限于资产阶级的经济社会,经典马克思主义者并没有论及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的经济社会,因为当时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革命在巴黎公社的短暂实践还没有直接面临这一问题。

本文正是在以上两方面考察的基础上,依据经典马克思主义者的市民社会观和现实实践的发展,进行经济社会概念的界定。所谓经济社会是指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由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运动而产生的、相对独立于上层建筑的社会;与经济社会相对应的上层建筑部分则是政治社会。因此,经济社会不仅包括生产关系,而且包括生活方式即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二者共同构成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经济社会是确立了个人主体权利的社会、是具有健全的私法体系的法制社会、是按照经济运转的市场社会、是个人普遍自觉的道德社会、是上层建筑的物质内容和现实基础的社会、是相对独立于上层建筑而又逐步展开的开放社会。

经济社会是历史的、发展的。它形成于封建社会瓦解之际,存在于近现代以至于将来,并随着政治社会的消亡而消亡,最终走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封建社会及其以前的历史是经济社会前史即政治社会史。经济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分立,构成封建社会解体以来历史主线之一。二、-史

在明确了本文的经济社会概念的界定之后,经济-社会史的研究只是一个实践的了。经济-社会史研究是针对经济社会这一特定的现象而展开研究的学术领域。在上,经济-社会史研究的任务在于探讨经济社会兴衰的历史;在实践上,经济-社会史研究针对一定的经济社会及其发生、的过程而展开,主要包括:个人主体及主体权利发生、发展史,私法体系发生、发展史,市场机制发生、发展史,经济社会的道德伦理史,经济与关系史,经济社会与政治社会关系史,不同经济社会之间的交往史,经济社会整体史等等。经济-社会史研究不仅要还原、描述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经济社会,而且要解释、说明其存在状态及其变迁的理由。

经济-社会史研究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是:在时间上,始于15世纪末以来欧亚大陆西端的封建社会迅速瓦解、经济社会初露端倪,直到当代。在空间上,包括封建社会瓦解、走向或已完成化的国家和地区,在现实性上它至今仍然以民族国家为主要存在领域。

经济-社会史研究的主要理论和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经济-社会史研究的理论基础;唯物辩证法是经济-社会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主要运用历史学方法,并吸收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作为方法。因此,经济-社会史研究是历史学的重要学术领域之一。它的理论方法具有其他学科理论方法不可取代的地位。

因此,经济社会不是经济与社会二者简单联合起来的模糊概念,经济-社会史也不是经济史与社会史交叉而来的学术领域,因为国外的社会史研究仍然处于初建阶段,[19] 国内外关于其研究对象和领域仍存在分歧。经济-社会史也不是国内外学术界盛行的社会经济史,这是因为社会经济史仍然是经济史,只是一种大经济史观支配下的经济史。经济-社会史也不同于世界体系论者所展开的经济世界或世界体系的研究,因为他们的经济世界或世界体系只不过是在地域上扩大了的大经济史观支配下的经济史或世界经济史。

事实上,在我国已经有一批知名学者逐渐从大经济史观下的社会经济史接近了经济-社会史。北方主要以侯建新等先生为代表,结合社会转型理论和转型社会的研究,把“社会经济史”研究逐步集中于现代化研究的时段和单位之内,其实质上已经属于经济-社会史研究的范围。南方则以杨国桢等先生为代表在傅衣凌先生的社会经济史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立海洋人文社会和展开海洋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构想,并日益集中于明清以来的“社会经济史”研究,尤其注重探讨明清以来由古代向近代社会转型问题。此外,在我国许多科研院所和大学里也逐步展开了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经济史”研究。其中许多研究领域和方向已经逐步接近了经济-社会史。

三、余论

本文不揣浅陋,冒昧地提出经济社会概念,并初步勾勒经济-社会史研究的轮廓,决不是文字游戏或自我标新立异,而是试图在理论前进的前提下,为开拓历史学研究领域尽一份绵薄之力。正如于沛先生曾经郑重指出的:“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20世纪中国史学研究的实践证明,理论是基础,任何一次史学实践的重大发展,都是以史学理论的进步为前导”,“不少历史学家认为,在21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前景,首先在于史学理论研究有无建树”。[20] 这一论断是富有远见的。历史学研究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方法体系,但这并不排斥在历史研究中广泛吸纳其他学科包括科学诸学科的理论方法,只是这种吸纳是为我所用,是作为历史学研究的方法被吸收、借鉴的。然而,近年来,历史学领域的“经济学帝国主义”或“社会学帝国主义”势力日益增强,以至于有人认为历史学只是其他学科研究的“原料产地”。这一方面反映了一些人对历史学知之甚少,另一方面也说明历史学自身的理论建设日益迫切。

就经济社会和经济-社会史研究而言,它将有助于排除其他学科“帝国主义”对历史学的误解和“掠夺”,还历史学以科学面目;将有助于学术界深入认识历史学的社会转型理论和转型社会研究,从而推动世界现代化理论和进程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不断深化;将有助于学术界以发展的观点看待21世纪学科综合与细化的辩证发展趋势。同时,经济-社会史研究的展开必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注释

[1] 龙秀清:《转型时期社会和文化国际研讨会综述》,《世界》2000年第6期,第112页。

[2]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济南出版社2001年版,齐世荣先生的“总序”。

[3] Robert L. Heilbroner, Making of Economic Society, Prentice-Hall, INC. 1962, p.29.

[4] (日)速水融 宫本又郎编:《日本经济史》卷1,《经济社会的成立》,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5-16页。

[5] 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3卷,北京: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4-5页。

[6] 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第1卷,北京:高等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7]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7-8页。

[8] 伟.桑巴特:《现代资本主义》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重印版,“第二版序言”,第14页。

[9] Thomas C. Cochran, Economic History, Old and New,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ume74, No. 5, pp.1561-1572.

[10] 吴承明:《经济史的和》,《中国经济史》1999年第1期,第115-117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88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131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4页注释5。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1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4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0页。

[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0页、第442-443页。

[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页。

世界经济概论论文第4篇

关键词:世界经济概论;教法;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2.4;F11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136-02

世界经济概论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在修完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后的必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笔者结合几年的教学工作心得,对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一、世界经济概论课教学法的重要性

世界经济概论从国别经济、国际经济联系和世界经济整体三大方面,考察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转轨国家运行模式和发展趋势,研究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及国际货币体系的前沿理论,探讨世界经济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面临的新形势和需要解决的若干重大问题,能够在日后的工作中提供合理建议。

世界经济概论是门综合性课程,每部分涉及的理论非常丰富,相关问题也较多。但课程涉及内容过广,使得课程显得面面俱到;而对相关理论和问题的介绍较为简单,容易使学生产生浅尝辄止的感觉。

二、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教法改进探索

(一)适时扩充学生知识面

世界经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教材的出版往往与当前经济大环境滞后若干年,较为陈旧。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应注重及时补充新讯息。在讲授“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发展”一章时,课本中并无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相关知识。由于烟台作为环渤海中心城市和东北亚重要城市,具有建立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的优势。日本的三菱、本田和丰田等,韩国大宇、LG、现代、斗山等世界500强企业纷纷落户烟台,学生有很多实习机会与就业选择。因此,学生们很渴望从课堂上了解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相关知识。教师及时补充该方面的知识,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求,还有助于学生日后读研出国或工作。

(二)采用案例教学,注重先修、后修课程的关联

世界经济概论是门大杂烩的课程,很多先修课程都会从某一角度对其侧重介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引用上述课程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授汇率一节时,教师可以就当前人民币汇率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美国逼迫日元升值,签订广场协议,造成日本20世纪90年代十多年的经济衰退,而为什么同样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逼迫西德马克大幅升值,却没有见到德国经济增长缓慢?在讲授贸易保护这一章时,教师可以就当前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反补贴贸易争端,深入分析中国成为全球受贸易保护措施伤害最重的国家的原因。

(三)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当前,较多学校采取多媒体教学,教师易在制作课件时堆满文字,授课时基本不使用粉笔,念课件即可,学生兴趣不高。教师应充分利用先进多媒体技术,将视频、音频、图片添加到课件中;遇到重点问题,扩展开来详细讲解。否则,学生容易感觉上课是在走马观花看电影,不重视该课程的学习。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在课堂上没时间播放的与教学相关的视频、网页、电子版图书等学习素材,发到网络教学平台或公共邮箱,供学生课后观赏和阅读,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满足求知欲强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设定讨论题目,鼓励学生通过留言方式提交自己的独到见解。这种互动交流,既拉近师生关系、促进学术交流,又提高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

(四)教师讲授与学生分组讨论并举

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教师在讲台上列举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后,给出结论。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本身即在应付课堂工作,造成学生单向接收信息,注意力差。教师应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将学生进行分组,布置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制作PPT,撰写发言稿,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不是教师自讲自听。不能将分组讨论简单地理解成分组上台汇报,造成台上只顾着念,台下无心听。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同学可提出问题,参与探讨,最后教师进行适当分析点评。这样,既可以使下组讨论的学生吸取经验教训,又可以使学生对讨论的问题有更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五)紧密联系中国实际情况

讲授《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时,虽然课本中各章内容相互独立,但教师应适当联系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了解社会,看清楚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位置。如讲美债、欧债危机章节时,最好对比一下中国的国债相关情况,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讲日本经济章节时,从经济扩展到政治热点问题,探讨民众表达反日爱国情绪时,打砸日货不可取,破坏公民的私有财产,影响中国的形象,应理国;讲科技进步章节时,重点介绍中国的航空母舰、神舟系列载人宇宙飞船等,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改变考核方式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以期末论文为主,论文成绩通常占总成绩的70%,甚至80%,平日成绩以考勤和作业为主,占30%,甚至更少。它不能了解学生平日学习状况,容易助长学生抄袭网上现成论文,而一般学校又无法提供给教师免费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进行甄别,造成学生对最终成绩存在争议。应在平时布置需独立思考、开阔思维的作业;应以分组讨论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临场发挥和口头表达的能力,组长应注明组员在前期准备中的分工和相应负责的部分。应通过考勤情况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如果学生对该课程兴趣浓厚、参与意识强,考勤就可适当减少。期末应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通过开放式的论述题考察学生的活学活用能力。

结语

笔者已经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该课程的魅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对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方式上的进一步改进上,我们还将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韦倩青.《世界经济概论》教学方法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2] 时宏远.《世界经济概论》课堂教学改革刍议[J].理论观察,2013,(6).

[3] 管延芳.《世界经济概论》课堂教学方法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4).

Discussion about the teaching method of the course of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world economy

ZHU Jie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llege,Yantai University,Yantai 264005,China)

世界经济概论论文第5篇

关键词:《世界经济概论》课;教学方法;教学目的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4-0173-02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其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有了点滴体会。在此,对《世界经济概论》课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索,以此与学界同仁交流,试图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目的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进入了“全球性大规模竞争的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引人注目。《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正确理解世界经济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运行机制及发展趋势,世界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发展道路以及世界基本政治经济格局和当代世界主题;增强学生对世界经济的学术动态和前沿的了解,不断吸收新的信息,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使中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培养后续人才。

二、《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中要注重充实新内容

世界经济是发展中的学科,新的事物、现象不断出现,而教材的更新难以跟上实际的变化,所以在讲授《世界经济概论》课时,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要注重充实新内容、新数据资料,紧跟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比如,在讲授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章时所采用的课本中并无东亚共同体的相关知识,而东亚共同体正随着“10+3”进程的推进在逐步构建中。中国是构建中的东亚共同体的一员,作为教师,应该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又如,讲解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现状时,只是依照课本引用2004年的数据就没有说服力,最好引用2007年的数据。必要的数据更新,需教师花费精力去寻找,应尽量使用各国官方、国际组织公布的数据,以保证新数据的来源准确、可靠。

(二)跳出“论点加数字”的传统模式,加强理论分析,做到上下游课程的关联

相当部分的《世界经济概论》教材,甚至不少论文,常常体现“论点加数字”的传统格式――在陈述观点之后,即以数据加以佐证,缺乏理论上的深入分析。在教学中,为了对论点进行展开分析,用数字来加以佐证,确有必要。但若一味重复“论点加数据”的模式,势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应当用经济理论进行剖析,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教学进行理论升华,使世界经济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性。

同时,还要注意上下游课程的关联性,融进邻近学科的知识。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在教学中应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则会使教学内容丰富,理论剖析达到一定的深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从理论上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经济的知识点,而且有利于学生将学过的课程与《世界经济概论》的学习联系起来,为今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采用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藉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的学习中,教师应适当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身处特定的案例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世界能源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三次世界石油危机,并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会爆发石油危机?现如今的石油价格猛涨,会不会爆发第四次世界性石油危机?

另外,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和实际性。因此,要求教师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合理加工,选出适用于教学的素材,进行修正和更新,使案例适合于世界经济教学的要求。这从另一方面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提高,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课堂讲授与讨论并行,口头练习和笔头练习相结合

讨论教学方法提倡教师与学生讨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它改变了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呆板,丰富了课堂的信息量,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网络结构。教师根据教学安排,可适当增加讨论课的次数,提前将讨论的题目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撰写发言提纲。在讨论课上,让学生陈述观点,提出问题,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共同学习。

文科的基本功包括“口头”与“笔头”,即便一个人有许多创新的见解、缜密的逻辑思维、搜集了翔实且丰富的资料,但最终要通过“说”与“写”表达出来。经济类专业严格地说应介于文理科之间,因此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要锻炼“说”与“写”的能力。课堂讨论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说”的能力,书面作业或者小论文则是锻炼学生“写”的能力。因此,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中,适当让学生写一些课程作业或小论文,不仅可以训练学生查找、搜集资料的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

(五)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辅助教学

在现在的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似乎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甚至有的教师整堂课都不用粉笔,都在课件中体现出来。多媒体教学固然有诸多好处,如方便快捷,特别是针对一些烦琐的表格可以直接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便于教师的讲解。但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反映,用多媒体教学有时感觉像放电影,记不住。因此,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中应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制作的课件力求简单美观,充分体现教师的授课内容,而不可全盘用多媒体教学。

在网络时代,教学方法也可以网络化。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向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素材,如教师在讲授后,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网站,让学生去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申请一个共享的信箱或者网络U盘,将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素材放上去,让学生阅读。这些为学生加深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六)适当联系中国经济的实际

我们是中国人,因此在讲《世界经济概论》课时,应适当联系中国经济的实际,这样听者更爱听,教学效果也好些。如谈美国的GDP、失业率、通胀率等时,最好对比一下中国的相关情况。这样更具说服力,也使学生看清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位置,也更好地体现出世界经济的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中国经济腾飞。

(七)教学离不开科研,宜寓科研于教学之中

教学必须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不能脱离科研,科研可充实教学内容。笔者在讲课过程中发现,一般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研究过的问题,讲起来不仅内容丰富、思路清晰,而且效果较佳;如本人缺乏研究的部分,讲起课来总觉得十分别扭,费力并且教学效果不佳。因此,作为讲授《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师,要重视与该课程相关的科研,并将其科研成果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可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小结

以上仅仅是本人从事《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工作的点滴体会。由于世界经济学科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殊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情况因材施教,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碧玉.“世界经济”教学改革探析[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1,(3):63-65.

世界经济概论论文第6篇

关键词:世界经济;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258-02

一、《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特点

众所周知,人类从地理大发现开始逐渐步入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将世界各国都深深地卷入了世界市场,各国在科学、技术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逐渐走向一体化进程。在此过程中,世界资源的争夺和矛盾日益突出和激烈,包括人口、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全球性经济问题。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世界经济中心不断转移,格局不断变化,跨国公司、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加剧了这种动荡。中国虽然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时间不长,但也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还要明确很多意识和思想,因此普及相关的知识是尤为重要的。

《世界经济概论》是经济类专业课程的基础课,作为经济学门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对于学生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向学生展示了世界经济的整体脉络和走向,客观而辩证地透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框架,明确世界经济运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知悉各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形成原因,为以后其他各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为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应当对教学的形式进行改革。传统地按照教材从理论观点到数据图表演示的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要求了。比如在介绍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时,如果仅是单纯从观点上去说教,学生是很难深刻领会的。所以一般要把历史的一些经典情况进行还原和说明,再结合有关国家的发展史来说明每一个历史阶段上所发生的事件。有时许多经济事件的发生与政治、军事行为密不可分,这时也要简要地向学生介绍相关国家当时的状况和事情的来龙去脉。例如在讲授廉价石油时代结束这部分内容时,要向学生交代清楚石油危机一共有几次,每次的起因,持续的时间和最终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于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全面认知,也才能更好地掌握将要学习的知识点。当然这种改革还不应局限于教学内容的补充,还应该包括教学方法的创新,终极目标的核心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喜欢这门课,并通过这门课夯实经济学基础知识,提高能力。

二、《世界经济概论》现有的教学方法和特点

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大意义。当确定了教学目的,并有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就必须有富有成效的教学法。否则,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就要落空。就一定意义来说是关系着教学成败的重要问题。

目前《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开设虽然在国内比较晚,但发展比较快,例如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和仰恩大学都比较重视该课程的建设,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做了不少有效的改革和尝试,使得目前该门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已经比较完善了。如仰恩大学的刘政永主张以“把握最新发展趋势,紧密联系中国实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特征的教学改革思路,进行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范,还重点对教学方法和手段作了改革和探索。武汉大学已经将本门课程建设为部级精品课。

总体上看,《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目标多以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和思考力为主;二是授课以多媒体方式进行,以便对资料和数据进行演示;三是考核方式摆脱了以考定成绩的做法,选择能考评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方式,如通过课堂讨论、小论文写作等给出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和体现了本门课程的特点和要求。

三、《世界经济概论》的教学改革思路探索

(一)课程内容体系扩展动态化

《世界经济概论》的授课内容包括世界经济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一个大跨度时间段内的问题,所以基础性的内容主要是涉及过去的历史和现在的状况,前沿性的内容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之道以及相关的争论。又由于世界经济涵盖了众多的领域,随着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事情都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着,因此只讲历史是不完整的,只讲问题也是不全面的,只有三者都结合了才是完美的。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以池元吉主编的《世界经济概论》为蓝本,协调其他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的基础上,编排教学内容。不断地结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问题,不断地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介绍前沿问题时,博采众长,不只讲一家之言,应该让同学能了解不同人的不同思想,自己进行评判。允许解放思想,各持己见。

对于某些课堂上涉猎而不能一一介绍的内容给学生列明书目或是直接提供电子版的阅读、视听材料,提倡学生自己赏析。

(二)教学方法灵活化,手段多样化

教师的教法制约着学生的学法,同时对学生智力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生,就会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例如教师的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老师给出知识点,学生先记笔记后背诵。这样老师讲授,学生听受,不给学生以独立思考与独立活动的机会,学生就会缺乏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就很难培养出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因此,好的教学方法就应“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要经过“深思熟虑,融会贯通”,使学生成为具有聪明才智、科学头脑的合格人才。好的教学方法至少应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教学气氛轻松;二是知识掌握牢固;三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必要的能力。

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教学核心以引发思考,培养思想为重。丁学良教授在北大的《何谓一流大学》的演讲中指出:“在21世纪,一个中等规模以上的国家,如果不拥有世界水平的大学,那么它就永远只能充当国际分工的小配角,拣人家的残余,当‘大脑国家’的‘手脚’。要看21世纪究竟是谁的世纪,不看别的,就看谁拥有更多世界水平的大学。”由此可见,大学是培养思想家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学生到大学里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拥有一个更智慧和更会思想的头脑。世界经济的历史已经不能重演,我们只能从过去得到一些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作好准备,因此了解世界经济的过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所以《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经济思想,养成思考的习惯和爱好,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去认知、分析和解决问题。

2.授课方式的选择应视授课内容而定。《世界经济概论》的授课内容有这样三部分构成:对历史的评述,对现状的分析和对未来的探讨。由于历史上东西现在的人基本已经有定论了,所以可以采取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辅之以数据和视频材料,就可以让学生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一切。对于现在出现的问题就应在介绍和了解时事的基础上,让同学们讨论,甚至是争论来得出结论,主要是分析这种局势的影响,然后找到对策。对于学术前沿的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应介绍学术大家的经典文章或是组织同学们收听、收看其学术讲座来掌握学术动态,之后可以用提交论文或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思考并拿出个人的观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世界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貌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又可以充分关注和参与具体问题,对其发表个人见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适当填充影音资料,增加感性认识。经济学的许多问题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有一些因素在教材或是学术文章中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概述,无法详细说明当时的实际背景。如果只是单纯讲授,学生没有实地调研,很难理解或是形成感性认识,因此有一些重要的历史性事件可以通过填充影音资料来帮助学生提高认知度。例如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大国崛起》、《货币战争》、凤凰卫视的《经济制高点》等都是极佳的辅助材料,可以提供给学生供其在课后观看。对于比较热点的问题还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专家学者们的讲座或是演讲视频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认知水平。

4.在校内网站上建立交流学习互动平台。为了方便学生在课下学习和复习,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公共资源,通过下载可以使用,例如课件、资料、电子书籍等。随着网络的普及化,学生上网的便利性增加,在课下复习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看到上课用的课件和其他辅材料,将极大地提高授课效果。上课时间有限的条件下,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扩展知识储备,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一对一的问答和讨论。尤其是对于当前的热点问题,可以设定题目,让学生通过留言的形式展开讨论,学生可以将自己思考成熟的观点提交上去,没有课堂上面对面讨论的拘谨,可以畅所欲言,既能加强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又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表达能力,教学效果将得到较好的提升。

(三)考评能力化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成绩考评如果采用传统做法是很难考出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的。对此也有一些成熟的解决办法。结合教务管理部门的要求,我们将考评成绩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布置作业作为期末成绩的10%;布置一次学习论文作为期末成绩的10%;平时签到作为期末成绩10%;期末考试成绩为70%。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较为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知之者不如乐之者”,考评方式的改革有利地增强了学生的思考意识和习惯,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世界经济概论》对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将知识点讲透并结合实际进行有力地分析。再进一步结合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喻教于乐,从喜欢学到乐于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池元吉.世界经济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世界经济概论论文第7篇

关键词:《世界经济概论》课;教学方法;教学目的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其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有了点滴体会。在此,对《世界经济概论》课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索,以此与学界同仁交流,试图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目的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进入了“全球性大规模竞争的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引人注目。《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正确理解世界经济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运行机制及发展趋势,世界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发展道路以及世界基本政治经济格局和当代世界主题;增强学生对世界经济的学术动态和前沿的了解,不断吸收新的信息,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使中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培养后续人才。

二、《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中要注重充实新内容

世界经济是发展中的学科,新的事物、现象不断出现,而教材的更新难以跟上实际的变化,所以在讲授《世界经济概论》课时,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要注重充实新内容、新数据资料,紧跟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比如,在讲授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章时所采用的课本中并无东亚共同体的相关知识,而东亚共同体正随着“10+3”进程的推进在逐步构建中。中国是构建中的东亚共同体的一员,作为教师,应该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又如,讲解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现状时,只是依照课本引用2004年的数据就没有说服力,最好引用2007年的数据。必要的数据更新,需教师花费精力去寻找,应尽量使用各国官方、国际组织公布的数据,以保证新数据的来源准确、可靠。

(二)跳出“论点加数字”的传统模式,加强理论分析,做到上下游课程的关联

相当部分的《世界经济概论》教材,甚至不少论文,常常体现“论点加数字”的传统格式——在陈述观点之后,即以数据加以佐证,缺乏理论上的深入分析。在教学中,为了对论点进行展开分析,用数字来加以佐证,确有必要。但若一味重复“论点加数据”的模式,势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应当用经济理论进行剖析,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教学进行理论升华,使世界经济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性。

同时,还要注意上下游课程的关联性,融进邻近学科的知识。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在教学中应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则会使教学内容丰富,理论剖析达到一定的深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从理论上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经济的知识点,而且有利于学生将学过的课程与《世界经济概论》的学习联系起来,为今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采用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藉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的学习中,教师应适当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身处特定的案例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世界能源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三次世界石油危机,并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会爆发石油危机?现如今的石油价格猛涨,会不会爆发第四次世界性石油危机?

另外,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和实际性。因此,要求教师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合理加工,选出适用于教学的素材,进行修正和更新,使案例适合于世界经济教学的要求。这从另一方面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提高,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课堂讲授与讨论并行,口头练习和笔头练习相结合

讨论教学方法提倡教师与学生讨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它改变了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呆板,丰富了课堂的信息量,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网络结构。教师根据教学安排,可适当增加讨论课的次数,提前将讨论的题目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撰写发言提纲。在讨论课上,让学生陈述观点,提出问题,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共同学习。

文科的基本功包括“口头”与“笔头”,即便一个人有许多创新的见解、缜密的逻辑思维、搜集了翔实且丰富的资料,但最终要通过“说”与“写”表达出来。经济类专业严格地说应介于文理科之间,因此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要锻炼“说”与“写”的能力。课堂讨论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说”的能力,书面作业或者小论文则是锻炼学生“写”的能力。因此,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中,适当让学生写一些课程作业或小论文,不仅可以训练学生查找、搜集资料的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

(五)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辅助教学

在现在的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似乎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甚至有的教师整堂课都不用粉笔,都在课件中体现出来。多媒体教学固然有诸多好处,如方便快捷,特别是针对一些烦琐的表格可以直接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便于教师的讲解。但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反映,用多媒体教学有时感觉像放电影,记不住。因此,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中应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制作的课件力求简单美观,充分体现教师的授课内容,而不可全盘用多媒体教学。

在网络时代,教学方法也可以网络化。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向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素材,如教师在讲授后,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网站,让学生去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申请一个共享的信箱或者网络U盘,将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素材放上去,让学生阅读。这些为学生加深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六)适当联系中国经济的实际

我们是中国人,因此在讲《世界经济概论》课时,应适当联系中国经济的实际,这样听者更爱听,教学效果也好些。如谈美国的GDP、失业率、通胀率等时,最好对比一下中国的相关情况。这样更具说服力,也使学生看清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位置,也更好地体现出世界经济的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中国经济腾飞。

(七)教学离不开科研,宜寓科研于教学之中

教学必须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不能脱离科研,科研可充实教学内容。笔者在讲课过程中发现,一般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研究过的问题,讲起来不仅内容丰富、思路清晰,而且效果较佳;如本人缺乏研究的部分,讲起课来总觉得十分别扭,费力并且教学效果不佳。因此,作为讲授《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师,要重视与该课程相关的科研,并将其科研成果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可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小结

以上仅仅是本人从事《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工作的点滴体会。由于世界经济学科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殊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情况因材施教,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碧玉.“世界经济”教学改革探析[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1,(3):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