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世界机械发展史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22 17:41:41
世界机械发展史论文

世界机械发展史论文第1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1;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082-02

一直以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都争议不断。有的哲学家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的是实践性,不涵盖辩证性与历史性特点,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唯物主义为主。还有部分哲学家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在于辩证性和历史性,所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义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认可实践唯物主义这一说。对于以上定义,笔者比较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并且其实践性本质特点中还包含了辩证性与历史性的特征,故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也说得通。

一、旧唯物主义的缺点

旧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不懂得社会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只限于对世界的解释和说明;注重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反映论。由于马克思主义是针对旧唯物主义的不足而形成的,因此在掌握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前,应先分析旧唯物主义的缺点。

(一)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必然会导致机械性的缺点

旧唯物主义对事物的理解以直观形式为主,而这样一来就使得事物的本质得不到体现,难以获取事物内部的能动性及事物能动性的变化和发展情况,只掌握了事物的外部现象。在事物运动过程中,只能获悉直观感受下的机械运动情况,认为运动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而形成起来的,使得原本多样化的运动形式变得机械化,而且围绕机械运动来揭露各种不同的现象。尤其将人的所有生理现象纳入到机械运动范畴。比如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学者拉美特利将人的身体比作机器,指出人的一切活动都属于机械运动,且通过实例证明自己的说法正确性:当人站在深不见底的悬崖边,身体会机械性的往后退;寒冷的天气人的身体毛孔会机械性的闭起来,防止寒流涌入体内。可见,唯物主义的机械性缺点并非偶然形成的,而是因其直观性缺点最终所致。

(二)旧唯物主义未结合实践来直观世界,必将导致唯心史观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类历史存在的根本在于存在有生命的个人,个人自觉和动物分开的第一个历史行动并非凭自己思维而进行,而是个人清楚的知道开发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的重要性。个人最初的劳动实践,是人类社未来发展的引领,在此基础上逐渐扩大各种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领域,这样一来,就强调了人类社会发展史和物质生产发展史间的一致性,人类口中津津乐道的世界历史体现的就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由此可以证明,在历史唯物主义整个领域中,实践占据重要位置,若不结合实际情况来考察历史,忽略历史发展中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实践关系,忽略自然科学和工业,那么就会产生一种与自然、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相脱离的以抽象为特征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旧唯物主义之所以难以涉及社会历史方方面面,是因为旧唯物主义忽视了实践对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和意义,只是通过感性的形式直观客观世界。所以其在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过程中,仅仅将人和社会作为直观的对象来认识。这样直观到的人就非常的抽象,是感情领域中承认现实的、单独的、肉体的人。由主观感受到的社会历史仅仅是各类偶然事件的积累过程,不能突出实际存在的必然联系。由于旧唯物主义未结合实践来直观人类社会,因此无法清晰的明确人类社会就是实际的物质过程,最终朝着唯心主义方向发展。所以我们应以不同的层次角度了解旧唯物主义的缺点,而直观性忽视了实践的作用与意义是旧唯物主义最突出的缺点,该缺点必然会导致机械性、唯心史观等缺点的产生。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由于旧唯物主义存在机械性、唯心史观等缺点,因此落实科学实践观,从实践角度出发理解事物现实、感性,扬弃旧唯物主义缺点,实现具有实践本质、辩证本质及历史性的唯物主义已刻不容缓。实践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突出的一种本质,其内部蕴含了辩证性特征、历史性特征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本质特征决定了辩证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从实践的角度看待真实存在的世界,实现了能动性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明确指出,人类实际开展的活动就是能动的改造现实存在的世界。在此基础上理解真实的世界,那么就将真实的世界作为了人类能动的改造领域及结果的过程。马克思认为,自然社会中的人存在自然力和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而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紧密联系实践来看待客观世界,通过全方位的分析研究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意义,有效促进了唯物主义和人的主体能动性间的统一,并基于此产生了实践的辩证法。其次以实践的角度为出发点理解世界,可以清楚的获悉世界并非是长期不变的事物的全面综合,而体现的是全过程。人类实际活动过程中,在对外部世界施加作用的同时,外部世界也会通过自身存在的能动力量对人施加作用,对实际存在的人的活动方式进行制约,决定了实践活动的成与败,让人们充分的了解客观世界原本就存在的能动发展的规律。同时,实践活动还使人们得到了了解客观世界本质特征与客观必然性的渠道。由此可见,人类要想理解真实世界,就必须注重实践这一“平台”,人们通过该平台全方位的认识客观世界辩证发展的规律,并积极主动的体现真实世界中潜在的辩证法。通过统一实践辩证法和真实世界中潜在的辩证法后,赋予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具体内容,全方位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集唯物论和辩证法为一体的目标,使得唯物论与辩证法达到了统一性,而一切的统一性都离不开实践观。因此辩证唯物主义是在实践性特征下了解世界的必然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本质特征决定了历史的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规律,而要想切实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规律,首先就要从实践理解历史的角度获悉社会生活的本质。只有结合实践理解人类社会,才能清楚的获悉社会生活实况和历史发展中所遵循的规律。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本质特征强调以实践为出发点来理解事物、实际、感性,因此就获得了了解历史的途径,进而正确认识唯物史观。除此之外,应树立正确的实践观意识,清晰了解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类实际活动间的联系性,突出人类的本质特征,从而对不断变化的历史观中的重大课题予以有效处理。从揭露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依旧强调以物质实践角度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现象,通过深入分析物质实际情况及其内部矛盾,可及时准确的获悉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具体规律,从而促进了历史唯物主义。由此不难看出,实践性本质特征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本质特征突出阶级性

在传统哲学中,总是将人类的理论思维活动看的比较重,而对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却关注的较少,将看待与认识世界作为了核心任务,无法主动地站在哲学的角度来改造客观世界。和传统的哲学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本质特征直接强调了其不仅要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来解释世界,还要以实践的角度来改变客观世界。以哲学的方式改造客观世界最根本之处在于建立符合于世界的哲学思想,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获悉具有符合世界的哲学思想的实践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强调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改造,通过共产主义社会带领人类走向解放。毫无疑问,无产阶级就是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实践主体。所以马克思非常清晰明确的提出了将无产阶级作为新唯物主义不可或缺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则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了主要的精神武器。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性本质特征和阶级性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淋漓尽致展现。

(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解放思想主要强调了以马克思主义为重要指导,消除一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陈旧思想观,加强对各类新情况和新问题的研究力度,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革命批判的本质;实事求是强调的是始终站在客观实际的角度,从中找寻其本质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关键一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概括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其次,与时俱进强调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紧密联系现代社会,注重规律性,强调创新性和创造性,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理论品质,而且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强大的功能。解放思维与实事求是都必须符合与时俱进。

此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彼此间存在渗透、促进的关系,将这三者紧密联系可全面体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据重要位置。构建一套涵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内的机制,从而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本质特征、社会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的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使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得到了统一,唯物辩证中自然观及其历史观得到了统一,客观科学性与革命性得到了统一,体现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实践性,始终以实践的角度为出发点对事物、现实、感性科学合理的理解,因此形成了实践唯物主义,消除了将直观性、机械性、唯心史观作为本质特征的旧唯物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综合特征得到了全面体现,因此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之间存在互通性,有效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沐.实践时空观[D].吉林大学,2009.

〔2〕李冲.马克思理论对近代人道主义的超越[D].吉林大学,2009.

〔3〕相秀丽.从理论到实践[D].吉林大学,2008.

〔4〕卢继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D].安徽师范大学,2007.

〔5〕周春妹.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原理[J].才智,2009,(12).

〔6〕王伟光.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N].人民日报,2010-9-28.

世界机械发展史论文第2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一直以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都争议不断。有的哲学家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的是实践性,不涵盖辩证性与历史性特点,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唯物主义为主。还有部分哲学家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在于辩证性和历史性,所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义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认可实践唯物主义这一说。对于以上定义,笔者比较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并且其实践性本质特点中还包含了辩证性与历史性的特征,故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也说得通。

一、旧唯物主义的缺点

旧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不懂得社会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只限于对世界的解释和说明;注重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反映论。由于马克思主义是针对旧唯物主义的不足而形成的,因此在掌握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前,应先分析旧唯物主义的缺点。

(一)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必然会导致机械性的缺点

旧唯物主义对事物的理解以直观形式为主,而这样一来就使得事物的本质得不到体现,难以获取事物内部的能动性及事物能动性的变化和发展情况,只掌握了事物的外部现象。在事物运动过程中,只能获悉直观感受下的机械运动情况,认为运动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而形成起来的,使得原本多样化的运动形式变得机械化,而且围绕机械运动来揭露各种不同的现象。尤其将人的所有生理现象纳入到机械运动范畴。比如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学者拉美特利将人的身体比作机器,指出人的一切活动都属于机械运动,且通过实例证明自己的说法正确性:当人站在深不见底的悬崖边,身体会机械性的往后退;寒冷的天气人的身体毛孔会机械性的闭起来,防止寒流涌入体内。可见,唯物主义的机械性缺点并非偶然形成的,而是因其直观性缺点最终所致。

(二)旧唯物主义未结合实践来直观世界,必将导致唯心史观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类历史存在的根本在于存在有生命的个人,个人自觉和动物分开的第一个历史行动并非凭自己思维而进行,而是个人清楚的知道开发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的重要性。个人最初的劳动实践,是人类社未来发展的引领,在此基础上逐渐扩大各种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领域,这样一来,就强调了人类社会发展史和物质生产发展史间的一致性,人类口中津津乐道的世界历史体现的就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由此可以证明,在历史唯物主义整个领域中,实践占据重要位置,若不结合实际情况来考察历史,忽略历史发展中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实践关系,忽略自然科学和工业,那么就会产生一种与自然、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相脱离的以抽象为特征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旧唯物主义之所以难以涉及社会历史方方面面,是因为旧唯物主义忽视了实践对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和意义,只是通过感性的形式直观客观世界。所以其在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过程中,仅仅将人和社会作为直观的对象来认识。这样直观到的人就非常的抽象,是感情领域中承认现实的、单独的、肉体的人。由主观感受到的社会历史仅仅是各类偶然事件的积累过程,不能突出实际存在的必然联系。由于旧唯物主义未结合实践来直观人类社会,因此无法清晰的明确人类社会就是实际的物质过程,最终朝着唯心主义方向发展。所以我们应以不同的层次角度了解旧唯物主义的缺点,而直观性忽视了实践的作用与意义是旧唯物主义最突出的缺点,该缺点必然会导致机械性、唯心史观等缺点的产生。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由于旧唯物主义存在机械性、唯心史观等缺点,因此落实科学实践观,从实践角度出发理解事物现实、感性,扬弃旧唯物主义缺点,实现具有实践本质、辩证本质及历史性的唯物主义已刻不容缓。实践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突出的一种本质,其内部蕴含了辩证性特征、历史性特征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本质特征决定了辩证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从实践的角度看待真实存在的世界,实现了能动性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明确指出,人类实际开展的活动就是能动的改造现实存在的世界。在此基础上理解真实的世界,那么就将真实的世界作为了人类能动的改造领域及结果的过程。马克思认为,自然社会中的人存在自然力和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而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紧密联系实践来看待客观世界,通过全方位的分析研究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意义,有效促进了唯物主义和人的主体能动性间的统一,并基于此产生了实践的辩证法。其次以实践的角度为出发点理解世界,可以清楚的获悉世界并非是长期不变的事物的全面综合,而体现的是全过程。人类实际活动过程中,在对外部世界施加作用的同时,外部世界也会通过自身存在的能动力量对人施加作用,对实际存在的人的活动方式进行制约,决定了实践活动的成与败,让人们充分的了解客观世界原本就存在的能动发展的规律。同时,实践活动还使人们得到了了解客观世界本质特征与客观必然性的渠道。由此可见,人类要想理解真实世界,就必须注重实践这一“平台”,人们通过该平台全方位的认识客观世界辩证发展的规律,并积极主动的体现真实世界中潜在的辩证法。通过统一实践辩证法和真实世界中潜在的辩证法后,赋予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具体内容,全方位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集唯物论和辩证法为一体的目标,使得唯物论与辩证法达到了统一性,而一切的统一性都离不开实践观。因此辩证唯物主义是在实践性特征下了解世界的必然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本质特征决定了历史的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规律,而要想切实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规律,首先就要从实践理解历史的角度获悉社会生活的本质。只有结合实践理解人类社会,才能清楚的获悉社会生活实况和历史发展中所遵循的规律。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本质特征强调以实践为出发点来理解事物、实际、感性,因此就获得了了解历史的途径,进而正确认识唯物史观。除此之外,应树立正确的实践观意识,清晰了解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类实际活动间的联系性,突出人类的本质特征,从而对不断变化的历史观中的重大课题予以有效处理。从揭露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依旧强调以物质实践角度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现象,通过深入分析物质实际情况及其内部矛盾,可及时准确的获悉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具体规律,从而促进了历史唯物主义。由此不难看出,实践性本质特征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本质特征突出阶级性

在传统哲学中,总是将人类的理论思维活动看的比较重,而对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却关注的较少,将看待与认识世界作为了核心任务,无法主动地站在哲学的角度来改造客观世界。和传统的哲学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本质特征直接强调了其不仅要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来解释世界,还要以实践的角度来改变客观世界。以哲学的方式改造客观世界最根本之处在于建立符合于世界的哲学思想,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获悉具有符合世界的哲学思想的实践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强调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改造,通过共产主义社会带领人类走向解放。毫无疑问,无产阶级就是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实践主体。所以马克思非常清晰明确的提出了将无产阶级作为新唯物主义不可或缺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则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了主要的精神武器。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性本质特征和阶级性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淋漓尽致展现。

(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解放思想主要强调了以马克思主义为重要指导,消除一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陈旧思想观,加强对各类新情况和新问题的研究力度,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革命批判的本质;实事求是强调的是始终站在客观实际的角度,从中找寻其本质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关键一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概括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其次,与时俱进强调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紧密联系现代社会,注重规律性,强调创新性和创造性,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理论品质,而且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强大的功能。解放思维与实事求是都必须符合与时俱进。此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彼此间存在渗透、促进的关系,将这三者紧密联系可全面体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据重要位置。构建一套涵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内的机制,从而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本质特征、社会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的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使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得到了统一,唯物辩证中自然观及其历史观得到了统一,客观科学性与革命性得到了统一,体现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实践性,始终以实践的角度为出发点对事物、现实、感性科学合理的理解,因此形成了实践唯物主义,消除了将直观性、机械性、唯心史观作为本质特征的旧唯物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综合特征得到了全面体现,因此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之间存在互通性,有效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发展。

作者:陈磊 单位:安庆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沐.实践时空观[D].吉林大学,2009.

〔2〕李冲.马克思理论对近代人道主义的超越[D].吉林大学,2009.

〔3〕相秀丽.从理论到实践[D].吉林大学,2008.

〔4〕卢继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D].安徽师范大学,2007.

〔5〕周春妹.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原理[J].才智,2009,(12).

〔6〕王伟光.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N].人民日报,2010-9-28.

世界机械发展史论文第3篇

关键词: 历史决定论;唯物史观;辩证的决定论

决定论,在哲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关于事物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哲学理论。学术界根据对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的不同回答,把历史决定论分为四大类:神学目的论的历史决定论、唯心论的历史决定论、机械论的历史决定论及唯物史观的辩证的历史决定论。

神学目的论的历史决定论是把社会历史中的因果性联系归结为上帝、天命或天意预先安排的结果,历史的过程和结局完全由这种神秘物来决定。这种观点表面上看神或上帝是一切事物的缘由,实际上从根本上否定了事物自身的因果性和规律,因而从本质上说属于唯心论的历史决定论。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西欧中世纪时的圣・奥古斯丁,他在《上帝之城》中将上帝引入历史,把世界分为上帝之城和人间之城,认为整个历史就是一部这两个世界的斗争史,同时也是上帝对人类的拯救史,它必然要按照上帝预定的目标前行①。

唯心论的历史决定论承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却否认历史运动的客观实在性。它把精神性的东西作为社会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作为历史过程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动力。例如维科把人的“常识”或“共同理性”视为历史前进的终极原因;康德把造物主赋予人的天性中诸如傲慢、贪婪、自私、妒嫉等恶的一面视为历史发展的动力,认为人类是通过这些恶的天性走向理性和进步的②。而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人的精神力量则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说:“它(理性或精神)是自己的本性的判断,同时它又是一种自己回到自己、自己实现自己、自己创造自己,在本身潜伏的东西的一种活动。依照这个抽象的定义,世界历史可以说是精神在继续作出他潜伏在自己本身精神的表现。”③黑格尔以所谓“绝对精神”作为一切变化的主体和轴心,因而真正现实的物质世界和历史主体,成了绝对精神实现自身的转化环节和工具。因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又具有神秘色彩和宿命论倾向。

机械决定论是把物质及其机械运动作为决定性的因素,简单地把物理学的动力学决定论从自然界直接推广和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这种决定论的典型代表是“拉普拉斯精灵”说。法国物理学家拉普拉斯假定存在着一个“拉普拉斯精灵”,它可以在一个力学公式中,根据宇宙此刻的状态去推知宇宙的过去和未来。在近代机械决定论观点支配下,哲学家们的思维方式也受到了极大影响。荷兰的斯宾诺莎把承认偶然性视为认识的无知,法国的拉梅特利提出“人是机器”,霍尔巴赫用人体内分子的机械运动来说明历史事件的发生等等。近代唯物主义决定论与科学结盟,坚持从物质世界本身来说明世界的思想是正确的,但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一方面,它把一切视为必然的,否定偶然性,把所有的联系都归结为必然的因果联系,否定了联系的多样性。这样,把因果性和必然性绝对化,势必要导致宿命论,与宗教的神学目的论殊途同归;另一方面,用机械的原因解释一切,这就意味着把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等同和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从而否定了人类特有的自觉能动性,否定了社会历史规律的特殊性,因而无法揭示社会生活的特殊本质和发展规律,陷入谬误和唯心史观。

机械决定论仅仅适用于宏观物体,而对于微观领域以及客观世界中大量存在的偶然现象的研究就产生了统计决定论。它以现代概率论的发展为基础,认为并不存在严格的普遍的一一对应的因果决定论和必然性。在广大的领域,现象只是具有一种倾向性或概率性,只是一种统计学意义上的决定论。这种观点与现代科学相关,反映出普遍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本质上看,它是承认偶然性与必然性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决定论。因而机械决定论和统计决定论的结合为后来的唯物史观的辩证决定论开了先河。

那么在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中,究竟包不包含“决定论”呢?且看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经典表述: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④在对“社会形态”作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著名的二分法之后,马克思明确提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⑤可见,在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中,确实存在着“决定论”。

马克思的“决定论”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三种关系:(1)因果关系,经济基础是因,上层建筑是果;(2)制约关系,上层建筑受经济基础“制约”;(3)适应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其中,第一点主要讲的是历史的唯物论,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⑥而第二和第三点则主要讲的是历史的辩证法,说明历史是在制约与被制约、适应与不适应的矛盾中发展变化的,因而是有规律性的。很显然,在马克思历史决定论中,历史的唯物论是最根本的,而历史的辩证法即历史的规律性,则是从前者引申出来的。

由此,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认为:

第一,社会历史领域是存在着社会发展规律,它隐藏在社会历史事件的单一性的背后,体现社会历史事件背后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因果联系,因而具有重复性。否认社会历史规律只是停留在历史表象,混淆了现象与规律的区别。

第二,社会历史过程具有客观性,内在于这一过程之中的社会历史规律同样具有客观性。否认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实质上是把人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混同于主观任意性,把社会历史过程的选择性与社会历史的客观性绝对对立起来。

第三,社会历史领域不仅存在规律,而且人们可以根据对这种规律的认识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进行预测。以社会历史领域中预言实现方式的特殊性而否认在社会历史领域可以作出预言并且将其作为否定社会规律的根据的做法是没有理由的。

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不是历史宿命论,也不是机械决定论。恰恰相反,它是以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能动的辩证的决定论。它所揭示的社会历史规律,在时空分布上具有“统计”性质,在作用形式上具有“合力”性质,在实践过程中具有“趋向”性质。⑦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正是为了为历史主体的选择活动开辟广阔的天地,使历史主体的本质力量和能动作用发挥得更充分、更有效,使人们能够更自由、更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参考文献:

[1]徐浩,侯建新.当代西方史学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5-7.

[2]徐浩,侯建新.当代西方史学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6:10―14.

[3]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47.

[4]马恩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2):82.

[5]马恩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2):82.

世界机械发展史论文第4篇

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意义在于,它是我们党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在深刻认识与总结当代世界历史进程、发展变革实践经验和人类文明智慧基础上,提出的关于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系统的根本观点,科学阐明了发展是以人为本为核心,注重“五个统筹”,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等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发展这个时代主题上的一次飞跃。显然,它不是一般的学科理论,而是属于世界观范畴的理论体系。因此,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和国际化整个历史进程,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具有长期的根本指导作用。我们一定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创新的高度,来深入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破除关于发展问题的落伍理念和陈旧公式,才能真正提高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反映信息时代人类社会变革及认识成果的世界观方法论

同志最近在全军军事训练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军事训练要“围绕推进从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转变这个主题。”同志提出的这个当代世界从机械化条件向信息化条件转变的论点,是对邓小平当代世界主题转变理论的深化和拓展,深刻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基石。所谓信息化条件,就是当今时代的信息革命、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进程。它是当代世界发展变革、时代主题转变的基础和发动机。它推动着全球经济、产业、劳动、社会、政治、文化等的全面重构,引起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活动方式,生活方式和国际交往方式的深刻变革,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从标准化、均质化、物本化的、周期震荡的、激烈冲突的机械化时代,向着个性化、多样化、人本化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开放包容和谐、世界和平合作的信息化时代,不可阻挡的艰难曲折的漫长演进。这都在催动和昭示人们进行思维方式的变革,进行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和发展观的创新。坚持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而准确地把握世界历史进程的新趋向、新阶段,研究吸取人类文明进步的最新成果,进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发展创新,形成了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科学与和平发展等新的社会理念,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因此,我们要深刻地理解和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使自己的思想认识超越机械化时代的水平,充分认识信息化时代世界的根本变化和认识成果,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与时俱进。

提升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把人类社会推向了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和全球化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为其社会本性所决定,它又把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变成为它追逐利润的手段,社会发展被物本化,人成了物的附属物,变为“单向度的人”,生产主义,科学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成了它的世界观、历史观和发展观。于是,人类社会不仅遭受了它推行殖民掠夺、世界战争的劫难,又面临着资源、能源浪费,环境严重破坏,生态日益失衡,贫富差别加深,社会腐败,道德堕落等等问题。尽管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罗马俱乐部、生态环境主义者和未来学家等有识之士就发出了警告,一些发达国家也进行了若干的探索。但是整个世界特别是不发达世界的发展仍然陷入巨大的困境,增长难以为继。这些现展的通病,在走上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道路的中国,也日益显现出来,成为我们发展面对的难题。我们党是一个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进政党,对这个关系人民福祉、国家前途、人类命运的大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积极应对,同时也不必惊慌失措,裹足不前,甚至走回头路。因为我们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制度。由于发挥这种独有的思想政治优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思考发展问题,我们能够科学地借鉴人类发展的经验,深刻检讨发展的进退得失,勇于破除发展的思想的和体制的障碍,适时地提出了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等等反映时代要求、符合中国实际和体现人民利益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并扎实地逐步地把它们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轨道,展现着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前景。这就是我们党科学发展观的威力和奥秘所在。所以,要真正把握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信心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历史经验和现实发展中探寻现代中国的发展理念和战略。

世界机械发展史论文第5篇

关键词: 车辆;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广泛使用,不仅影响了车辆的运输行业和汽车行业,是我们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但也对农业和国家的防御装备现代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车辆工程范围从原来的力学,机械设计,材料,流体力学和化学机电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计算机,电子技术,测试计量技术和控制技术,这不仅是相互渗透,也进一步与医学结合,生理学和心理学。它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综合学科,包括多重的高科技和工程技术领域。

关于机械工程发展,在许多研究机械工程史著作中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机械工程史、近代机械工程史、现代机械工程史。

机械始于工具。公元前3000年以前(史前期),人类已广泛使用石制和骨制的工具。搬运重物的工具有滚子、撬棒和滑橇等,如古埃及建造金字塔时就已使用这类工具。公元前3500年后不久,苏美尔人已有了带轮的车。史前期的重要工具有弓形钻和制陶器用的转台。弓形钻由燧石钻头、钻杆、窝座和弓弦等组成,用来钻孔、扩孔和取火。埃及第三至第六王朝(约公元前2686年~前2181年)的早期,开始将牛拉的原始木犁和金属镰刀用于农业。约公元前2500年,欧亚之间地区就曾使用两轮和四轮的木质马车。叙利亚在公元前1200年制造了磨谷子用的手磨。

公元前600~公元400年的古罗马称为古典文化时期,这一时期木工工具有了很大改进,除木工常用的成套工具如斧、弓形锯、弓形钻、铲和凿外,还发展了球形钻、能拔铁钉的羊角锤、伐木用的双人锯等。广泛使用的还有长轴车床和脚踏车床,用来制造家具和车轮辐条。脚踏车床一直延用到中世纪,为近代车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约在公元前1世纪,古希腊人在手磨的基础上制成了石轮磨。这是机械和机器方面的一个进展。约在同时,古罗马也发展了驴拉磨和类似的石轮磨。

表是1500年前开始制造的。重要的改进是用螺旋弹簧代替重物以产生动力,此外还加了棘轮机构。机械式钟表创造的成功,不仅为现代文明所必需,也推动了精密零件的制造技术。机械式钟表后来又得到全面改进,如单摆式时钟取代了原来的天平式时钟。1676年英国为格林威治天文台制作了摆长不同的两种精密时钟。怀表采用双金属条,解决了平衡轮的温度补偿问题。

在欧洲诞生了工程科学。许多科学家,如牛顿、伽利略、莱布尼兹、玻意耳和胡克等,为新科学奠定了多方面的理论基础。为了鼓励创造发明,意大利和英国分别在1474年和1561年建立了专利机构。17世纪60年代出现了科学学会,如英国皇家学会。英国于1665年开始出版科学报告会文献。法国约于同时建立了法国科学院。俄、德两国也分别于1725年和1770年建立了俄国科学院和柏林科学院。这些学术机构冲破了当时教会的禁锢,展开自由讨论,交流学术观点和实验结果,因而促进了科学技术以及机械工程的发展。

在1750~1900年这一近代历史时期内,机械工程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飞速的发展,并获得了广泛的应用。1847年,在英国伯明翰成立了机械工程师学会,机械工程作为工程技术的一个分支得到了正式的承认。后来在世界其他国家也陆续成立了机械工程的行业组织。

机械工程的发展,在工业革命的进程中起着主干作用。如18世纪中叶以后,英国纺织机械的出现和使用,使纺纱和织布的生产技术迅速提高。蒸汽机的出现和推广使用,不仅促进了当时煤产量的迅速增长,并且使炼铁炉、鼓风机有了机器动力而使铁产量成倍增长,煤和铁的生产发展又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蒸汽机用于交通运输,出现了蒸汽机车、蒸汽轮船等,这反过来又促进了煤、铁工业和其他工业的发展。汽轮机、内燃机和各种机床相继出现。

其中动力机械技术的突破,促进了各技术领域的突飞猛进。第一台有实用意义的蒸汽动力装置是英国的T.钮科门于1705年制成的大气式蒸汽机,曾在英国的煤矿和金属矿中使用。1712年制成的钮科门蒸汽机,它的蒸汽气缸和抽水缸是分开的。蒸汽通入气缸后在内部喷水使它冷凝,造成气缸内部真空,气缸外的大气压力推动活塞做功,再通过杠杆、链条等机构带动水泵活塞运动。1765年瓦特制作了一台试验性的有分离冷凝器的小型蒸汽机,1781年他又取得双作用式蒸汽机的专利。1776年瓦特与M.博尔顿合作制造的两台蒸汽机开始运转。到1804年,英国的棉纺织业已普遍采用蒸汽机作为生产动力。

19世纪中期,内燃机问世。第一台在工厂中实际使用的内燃机是1860年法国的勒努瓦制造的无压缩过程的煤气机,其基本结构与当时的蒸汽机相差不多。1862年,法国A.E.B.de罗沙提出四冲程循环的基本原理。1876年,德国N.A. 奥托制成四冲程往复活塞式单缸卧式煤气机,比勒努瓦的煤气机效率更高,功率更大。1878年,英国D. 克拉克制成二冲程作出了重要贡献。1897年他制成第一台压缩式点火式内燃机(柴油机),使用液体燃料,按四冲程原理工作,热效率高于当时其他任何内燃机。早期的压缩式内燃机的转速比较低,进入20世纪后内燃机的转速大幅度提高。

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世界开始进入电气时代。中心发电站迅速兴起,大功率的高速汽轮机应运而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30年间,机械工程的发展特点是:除原有技术的改进和扩大应用外,与其他科技领域的广泛结合和相互渗透明确加深,形成了机械工程的许多新的分支,机械工程的领域空前扩大,发展速度加快。这个时期,核技术、电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迅速发展。生产和科研工作的系统性、成套性、综合性大大增强。机器的应用几乎遍及所有的生产部门和科研部门,并深入到生活和服务部门。

世界机械发展史论文第6篇

关键词:机械史;社会发展;爱国主义;学习热情

作者简介:林志平(1955-),男,山东沂南人,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机械制造与加工;章轶鸣(1972-),男,安徽太湖人,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074-02

一、中国机械史与历史发展简述

在我国“机”和“械”二字有着不同的含意,有时分开使用,则“机”为机关之意;“械”为器械之意,如《新唐书・李密传》有“以机发石,为攻城之械”之句。在《韩非子・卷十五・难二》中又有“舟车机械之利,用力少,致功多”的记述。至于二字何时合二为一尚无定论。但不管如何机械一词都有“用力少而致功多”的作用。因此,任何满足这一条件的工具都是“机械”。

根据这一论说,我国古人类在原始社会所使用的石器和木棒进行的狩猎与采集等劳动都是古人类使用最简单的机械器具在生产、生活。为此也揭开了中国机械史发展的序幕。根据大量的出土文物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人们已能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来开采石料,生产工具的种类也较多。后期出现了原始织机和制陶用转轮,工具的改进明显加快了生产力的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发展。

大约从四千多年前直至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古代机械经历了一个由迅速发展阶段向成熟阶段再趋于缓慢的演变过程。迅速发展阶段铜和铁相继得到广泛应用,用金属制作了高效工具和机械的重要零件。机械的种类由少到多、结构由简到繁、制作技术由粗到精、机械加工方法日趋完善。运输用车拉,耕地用畜力,提升重物和灌溉用了辘轳、滑轮和绞车,打仗用了弩箭和战车,机械产品的种类不断增加。到了成熟阶段。大约是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机械的发展已趋于成熟,冶炼、铸造及锻造水平都已很高,尤其是冶铁技术发展很快,创造了迭铸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当时的一些机械上出现了复杂的齿轮传动,还有绳带和链条传动。指南车和记里鼓车,以及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马都是当时的科技成果。可见当时冷热加工的技术高超、工艺精湛。还有农业上出现了连续提水的翻车、精选粮食的风车和手摇纺车等。到宋元时中国的古代机械发展到又一个高潮,尤其是天文仪器方面,出现了莲花漏法、水运仪象台、水银浑仪、巨型浑仪、五轮砂漏和简仪等众多发明。苏颂的水运仪象台中已先于世界各国应用了擒纵装置;郭守敬的简仪应用了滚动支承。火药开始用于实践,出现了火炮、喷射火箭等武器。至明代以来的几百年间,由于封建集权统治的进一步加强,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一阶段除兵器和造船方面有较为可观的进展,与机械相关的方面几乎没有出现过有价值的重大发明。这一阶段也称缓慢前进阶段。

二、学习中国机械史的意义和作用

一部机械史堪称半部社会史,学习机械史就是要了解它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要了解在促进机械科技发展史上涌现出的历史人物和他们创造发明的成果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学习机械史更为重要的是学习古人对待科学技术的严谨态度及为科技发展的献身精神。

(一)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技术是生产实践的直接产物,技术成为社会发展过程的关键,成为助推社会前进的动力,技术是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是科技与生产联系的纽带,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条件。

机械技术是科学技术的组成部分,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与保证,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例如:春秋时期农业机械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而封建社会的形成,更带来了秦汉时期生产力的大发展。国内是如此,国外也是如此。就拿几次产业革命来说,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在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它始于纺织工业的机械化。随着蒸汽机的广泛使用,1807年发明了轮船,1814年发明了火车。使交通运输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工业的发展,人们称之为第一次技术革命。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是电力时代的开始,电作为新能源用于生产,电动机的单独驱动使机器结构简化。在同一时期内燃机技术逐渐成熟,相继出现了汽油机和柴油机。二十世纪以内燃机技术为基础建立了汽车工业,拖拉机工业和航空工业等。以电和内燃机技术的应用为代表的时代又称第二次技术革命。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逐渐出现了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及空间技术,开始了第三次技术革命。通过这三次技术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技术作为人类进行生产的重要手段,人们发展技术,有力的促进了生产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了解中国机械科技名人与成就激励学习热情

作为机械专业的学者与学生,在学习现代科学知识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我们既不盲目自卑,也不妄自尊大,更不能数典忘祖。要记住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上曾长期领先,其中许多机械成就至今文明世界。中国的先代机械科学技术也已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成就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诚,激励着我们学习机械专业知识的热情。古代许多科技名人对事业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对科学技术的献身决心和创新精神以及他们顽强拼搏和刻苦钻研的意志;实事求是和严谨治学的态度,为我们学习科学技术树立了楷模与典范。

我国古代机械科技杰出的成就举不胜举,它告诉世人一个道理,科学家们的卓越贡献,在于他们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深入研究并汲取经验。在科学崎岖的道路上,他们敢于攀登,敢于创新,他们的精神可贵,催人奋进,值得我们思考、借鉴、学习和发扬。

三、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

我国古代机械一直领先于世界,而近一百五十年来一直积贫积弱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近代中国缺乏先进的机械设备,从而导致社会生产力不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已在某些科技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重要设备依赖进口,这将直接制约着我国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面对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但人均确排在一百位之后的窘况,我国急需创造丰富的物资财富来惠及十三亿国人,而高技术含量的机械设备将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

为了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国务院在2006年2月9日印发了《关于实施<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提出了一系列鼓励自主创新的具体政策。在推进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社会的大主题下,创新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话题。自主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有力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能依靠外国,更多要依靠自己实现自主创新。否则,将受制于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拥有自主创新品牌,依靠自主创新才能改变我国在国际产业中的地位,才能真正让“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

2007年10月1日我国重要战略装备项目―世界上第一台16000吨级水压机在德阳进行第一次热负荷试车并获成功,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万吨级水压机,它的投产将彻底改变我国超大型锻件依赖进口的局面。试车时就锻造了重达150吨的大型钢锭,这台水压机是中国二重集团自行设计、自行制造,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它标志着我国重型锻造设备的设计制造水平已跨入国际领先行列。

这些设备是我们国家最新一代的战略装备,是我国极端制造的最关键设备。它有效地解决了我国第三代核电,大型水电,超临界火电,巨型船舶,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以及国防装备等领域所需要的高端大型锻件将不再“受制于人”。从而为更多领域的自主创新与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并同意组建大型客机股份公司。我国自主研制大型飞机,发展有市场竟争力的航空产品,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带动科学技术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竟争力,加快现代化步伐具有重大意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今的中国在制造业的许多领域已经拥有了完全自主创新,科技领先的核心“利器”。在超级大型技算机中我国有“龙芯”;五轴数控机床我国有“中国脑”;如今的高铁时代,我国有世界上最快的“G”字头列车。有了它们“中国制造”才是实际意义上的“中国创造”,才能将“制造”二字真正演变成“创造”。

“十一五”期间,我国采取六大措施保证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其中第三大措施便是“完善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提高科学教育水平”。从中不难看出,科普工作和教育从娃娃抓起的决心。而作为直接向社会输送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理应将中国机械史的学习和普及在机械专业的学生中率先开始。要让他们了解中国机械过去的辉煌历史和科技名人对待科学的态度,去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学习激情,明确历史赋予的光荣职责,“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世界机械发展史论文第7篇

[关键词] 中国特色 军事变革 思想先导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是“为应对当代世界新军事变革挑战,从中国国情、军情出发,在军事领域实行的以信息化为本质特征和核心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的革新”[1]。过去五年,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某些方面仍存在同现代信息化战争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是党的十报告“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向全军发出的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新的进军号角”[2]P335。结合对十报告中关于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学习,本文着重从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的时代要求、理论先导和关键环节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的时代要求――紧跟世界新军事变革加速发展潮流,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新军事变革的核心,人类社会的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战争转化为信息化战争,工业时代的机械化军队正在转化为信息化军队。建立在新的物质技术基础上的新军事变革,必然导致军队建设和作战方式等一系列领域发生革命性变化。世界各主要大国和我国周边一些国家的军队,大力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加快改造和重塑军事力量及形态,变革军事理论和军事组织体制,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整体转型,以赢得军事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战略主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面对这场广泛而深刻的世界新军事变革,国防和军队建设在某些方面与现代信息化战争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还相当突出。

党的十报告,充分肯定了过去五年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今后发展提出要“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潮流,积极稳妥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2]。这突出地表明了我们党对世界军事变革发展规律的清醒认识和对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重大责任意识。今后20年,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新军事变革的本质,正确把握这场变革的发展趋势,清醒地看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各种矛盾,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充分利用全面战争较长时间打不起来和国内经济技术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积极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加快我军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全面提高我军的威慑力和实战能力,为维护国家的完整统一、长治久安,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只有通过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加速国防和军队正规化建设的进程,建设强大巩固的国防,才能解决国防和军队建设存在的各种矛盾,才能使我军在世界军事变革的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果不以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紧紧跟上世界新军事变革加速发展的潮流,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我们就很难适应国际军事改革形势的发展,这势必将进一步拉大我国同发达国家军事实力的差距,难以有效应对各种危机,难以为国家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二、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的思想先导――用党的军事思想特别是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作指导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党的军事思想是国防和军队建设健康发展的指南。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不同时期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从、邓小平、、再到,党的军事思想总是在回答和解决各个历史时期所提出的重大问题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从而充满生机和活力,指引国防和军队建设实践不断迈上新的历史台阶。坚持用党的军事思想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是我们党的根本特点和政治优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以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2]P42

在世界新军事变革大潮中,以新的军事思想为先导,积极推进新军事变革,努力抢占世界军事竞争的制高点,已经成为世界新军事变革时代潮流的主要方向。我们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的着眼点,要放在紧盯时代潮流的主要方向,顺应时代潮流并力争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列。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我们党根据时展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军事文化传统,坚持党领导军队建设发展的重要原则,充分吸纳世界军事理论的先进成果,融合现代军事思维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落实主题主线、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贯彻以人为本建军治军理念、科学统筹军队建设和改革全局、着眼提高国家战略能力、坚持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揭示了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建设发展规律、军队全面建设规律和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规律,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发展道路和发展保证,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的根本问题,为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先导。

在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的实践中,必须牢固确立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在军队各项建设和改革中的指导地位,深刻认识积极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使之成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思想先导,坚持用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统筹建设、谋划改革,指导实践、引领实践,不断提高军队建设和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的关键环节――立足我军军情,走机械化与信息化复合式发展道路

新形势下,要想抢占世界军事制高点,提高信息化条件下整体防卫作战能力,必须把握未来信息化战争的主动权,必须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严峻挑战,“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P42。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离不开我军军情,从我军军情出发,走机械化与信息化复合式发展道路成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的关键环节。

首先,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必须紧密结合我军军情。我军总体上还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阶段,机械化建设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又面临信息化的严峻挑战。如果采取跟进式、渐进式发展,按部就班地在完成机械化建设任务后再进行信息化建设,就会坐失良机,很难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而假如放弃机械化建设,把建设重点全面转向信息化,又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军情,还可能欲速而不达。因此,要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既不能采取先机械化后信息化的“阶段式”发展模式,等走完机械化路程再发展信息化,也不能抛开机械化发展信息化,直接进行全面信息化的“超越式”发展道路,而要在完成机械化的过程中注重信息技术提高机械化的水平,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技术、完善机械化武器装备,大胆跨越机械化建设的某些阶段和环节,尽可能缩短机械化建设的进程,走出以功能建设为中心的“烟囱式”发展旧框框,推动机械化建设向高层次、高水平跃升,这也是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

其次,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的落脚点是提高我军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能力,走机械化与信息化复合式发展道路是提高我军作战能力的最佳选择。军事技术革命从军事工程革命过渡到了军事信息革命,现代战争也从机械化战争逐步进入到信息化战争,信息技术成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全面提高了作战效能并大大减少了其他战斗力要素的投入。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强力地推进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深入发展。军队建设只有建立在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之上,把信息化贯注到军队质量建设的各个方面,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才能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因此,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适应信息化战争的要求,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战略重点,摆到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

再次,走机械化与信息化复合式发展道路是提高我军信息化作战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工业文明社会向信息文明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由于全球信息社会发展程度的巨大差异,使当前世界战争形态出现了多元化特点,传统的工业时代的战争样式并没有完全退出战争舞台,战争的主要形式和基本特点仍将是传统的作战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共同发挥作用。因此,提高战争转型期的综合作战能力,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和辩证思维来正确处理信息化与机械化的关系,既要看到未来战争,谁拥有信息优势,谁掌握制信息权,谁就可能在未来战争中赢得主动权并夺取战争的胜利,又要看到信息化战争的人和武器离不开机械化的作战平台,应把军队建设的瞄准点牢牢聚焦在“打赢”上,抓住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的机遇,坚持以作战需求为牵引,以机械化挂靠信息化,以信息化推动机械化,努力实现我军战斗力的整体跃升,不断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