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民族医学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23 15:21:08
民族医学论文

民族医学论文第1篇

1.1学习上努力认真,但基础往往薄弱

医药类高校的学业特点决定学生学习压力较大,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有过硬的实验技能。少数民族学生大多很珍惜大学的学习机会,有较为强烈的学习愿望,但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在中学阶段是用本民族语言授课,入学后由于学习基础薄弱,表现出学习吃力,学业成绩与同专业汉族学生仍存在一定差距。

1.2交往中容易抱团,但渴望生活丰富

少数民族学生受到原生环境和自身民族文化的影响较为深刻,加之语言、文化、信仰、饮食习惯等方面与汉族学生有明显差异,除了一些民汉考、内高班汉化程度较高的学生,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更喜欢和本民族的学生聚集活动而形成较为固定的活动群体。但他们在主观上还是渴望能和汉族同学有更多交往,融入校园文化生活。

2探索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

2.1树立“一个榜样”,加强示范的引导性

少数民族大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树立典型和榜样,发挥示范教育作用,既是他们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调动他们学习、工作、生活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一条重要途径。高校可从少数民族学生中遴选出优秀分子,通过座谈会、报告会等形式积极宣传他们的优秀事迹,使少数民族学生亲身受到感染,激发自身前进的动力。同时,积极发挥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鼓励他们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加强沟通和联系,与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结对子,从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给予帮助。

2.2落实“一项关怀”,尊重文化的多元性

少数民族族别多,人数众必然带来多元文化的并存。因此,高校应充分尊重、认可每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并在遵从学校校纪校规基础上关照各民族学生。每逢藏历新年、古尔邦节、开斋节等少数民族重大节日,可组织汉族学生为少数民族学生送上节日问候,让少数民族学生感受到来自身边人的关怀和温暖。同时,还可以举办如“少数民族文化节”等活动,鼓励少数民族学生通过活动展示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加强与汉族学生间的交流,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2.3开展“一项实践”,实现专业的延伸性

医药类高校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开展实践性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提供少数民族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作者所在学校针对此特点,精心组建了一支特色社会实践团队,团队以“少数民族医药的传承和保护”为主题,探访少数民族医生、了解和宣传少数民族医药历史和文化,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其中,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少数民族学生在此实践中充分锻炼能力,强化所学,实现了专业知识在课堂外的有力延伸和拓展。

2.4采取“一套措施”,提高服务的全面性

2.4.1全面关注,助力学业发展高校针对不同年级少数民族学生开展针对性教育,如对少数民族新生开展新生入学教育,走好大学生活第一步;针对毕业班少数民族学生开展职业导航教育活动;针对较高年级少数民族学生开展专业思想教育以及优秀校友讲坛系列活动。此外,在各年级成立学习小组,帮助少数民族团员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2.4.2全面覆盖,解决生活困难高校在困难补助和奖学金、助学金方面对少数民族学生给予倾斜,让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学生能够100%获得各类助学金;勤工助学岗位优先安排家庭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同时在资助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注重资助、育人相结合,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改变他们对学校的依赖意识,激励学生自强、自信、自立,在助困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2.4.3全面辅导,扫除就业障碍高校要尽早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就业规划,了解他们的自身情况和就业意愿,帮助他们量身定做职业规划;为每届民族生单独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帮助他们了解就业前景,并为路远回家找工作的学生进行话费和路费补偿。

民族医学论文第2篇

1.在推进校园文化多元化、国际化的同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精神。

来自不同文化国度,带有自身民族特色的留学生不仅可以使校园成为展示自己国家优秀文化的舞台,成为校园的一道亮丽风景,而且有助于冲击当地的思维定势,转变教育理念,逐步营造多元化、国际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展示“有容乃大”的中华特质。

2.有利于中国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在周边国家的传播和推广。

由于地缘优势,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东南亚、南亚、西北亚地区的越南、印度、哈萨克斯坦等国。通过科学规划留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培养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医学的热爱和与当地人民间的友好感情。不少毕业校友都成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3.有利于医学专业留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医术是“仁术”,医学生具备职业素质教育的认知,才能肩负救死扶伤的重任。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医患沟通技能和临床基本技能在内的文化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留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外国留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现状

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外国留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主要存在着两种现状。一是边缘化。外国留学生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外国人,有些高校过于强调其特殊性,对组织留学生的课外活动等事务基本上不敢问津,导致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形成一个个孤立的群体,相互间隔着一堵有形或无形的墙,因小摩擦酿成突发事件的现象屡见不鲜。二是雷同化。大部分高校都以运动会、晚会等文体活动、太极拳、包饺子等文化课作为留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内容,缺乏创意和创新。

三、外国留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规划与开展

为了配合我校自十七届六中全会后提出的“加强领导,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等文化建设目标”,需要科学规划适合我校医学留学生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作为高校文化的延伸,体现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的实践活动。

(一)解放思想,达成共识。

接收外国留学生既体现了我国外交的重要政策,也具有经济和社会效应,是高校国际交流的重中之重。从学校的院系和管理层面来说,只有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才能以包容的心理,将本国学生和留学生同样看待,并引导本国学生积极发扬主人翁意识,主动向留学生伸出友谊之手,从而营造全体关心留学生、努力培养他们成才的校园文化氛围。我校的留学生教育管理事业一直都得到了历任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和管理老师都本着“外事无小事”的高度责任感,辛勤地工作在这一阵线上。由于多年积累下来的诸如“留学生只是外事部门的工作”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使留学生的教育管理缺乏有效配合的机制,并一度制约了来华留学事业的快速发展。2010年底、2011年初,我校党委书记提出了把留学生的教育活动逐步融入学校大学工的体系,以适应教育部提出的“扩大规模、优化结构、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来华留学生指导方针,这一决策首先拉开了我校中外学生在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层面进行趋同管理的序幕。

(二)找准特色,合理组织

1.留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规范,并呈现不同的形式。

1)从原则来说

根据医学院校的特点,首先是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兼顾。我校目前拥有来自35多个国家和地区医学专业的留学生约800人,以东南亚、南亚的国家居多,这些国家传统上比较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属于“实用为先”的教育理念。我校针对本国学生的思想政治等人文课程向来不对来华留学生开放,所以来华留学生缺乏人文素质培养的课程计划,有必要通过校园活动来弥补。其次是点面结合。既要立足于“面”,保证留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又要根据不同的主题和要求分清主次,保证重点。三是按照分层次的逻辑顺序。留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需要贯穿从入学至毕业离校的整个学习和生活过程。从入学教育开始,通过新生的主题班会等各种形式,介绍体现校园文化的校徽、校训、标志性建筑、人文景观等文化蕴涵,带领新生参观校史馆使其从中体会大学的治学精神,增加对所选择的学校的初步了解,减轻因初来乍到异国他乡所带来的疑虑和不安心理。四是勤俭节约。合理规划与使用学校预拨的有限经费,同时争取来自企业、民间团体等社会的经费支持。有些活动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克服奢侈浪费习惯的教育过程。

2)从程序规范来讲

首先是确定主题和场地。我校来华留学生的特色主题活动主要是“入学教育”、“文化体验”、“感恩教育”、“社会义诊”、“互帮共建”、“科普论坛”等。其次是编制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目标与意义、参加时间与人员、过程安排、经费预算等。三是组织活动过程。包括执行和督导。四是记录与总结。

3)就活动的主体来说

以生为主,积极发挥中外学生干部的作用,管理人员只是充当督导的角色。为了增进中外学生的友谊与理解,近年来,我们积极推进中外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相互参与。如“1+1”模式下的医学人文教育活动曾获得了校级优秀成果奖。弥补了学校中外学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型培养模式的空白。

(三)搭建平台,勇于实践

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五个“依托”为平台,积极规划来华留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

1.依托汉语言文化。

留学生无论选择何种专业,都离不开汉语的学习,汉字是汉语言的载体,也是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难点和重点。汉字的演变本身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史,无论是其读音还是偏旁与部首,都蕴含了一定的历史文化。另外,汉字书写过程衍生出来的书法则是汉字文化的艺术升华。留学生除了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还应积极参加大学社团的书法协会,以便巩固对汉字的书写技能,包括理解和认读,品味字里乾坤,增进对我国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这是校园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2.依托我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还有作为中国最大传统节日的春节,其来历和习俗同样孕育着中华民族的独特的文化。在传统节日那天让留学生体验观看诸如龙舟比赛、品尝月饼、吃粽子、放鞭炮等相应的传统习俗,并从中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悠久的历史。这是校园文化的延伸,是高校文化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3.依托少数民族独特的地域文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壮、瑶、侗、苗、等12个民族,各民族均有各自的传统风俗习惯和节日。如壮族“三月三”的对歌,苗族的芦笙斗马节等,每到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我校都会认真组织留学生,通过homestay等多种形式,让留学生亲身体验丰富多彩的当地文化,了解中国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扩大了视野,而针对享有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留学生而言,更是从中学会了感恩。

4.依托生源国的传统文化和宗教节日。

我校留学生来自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各国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宗教节日。如来自东南亚国家的“泼水节”;来自南亚国家的“洒红节”、“灯节”(印度教节日);西亚、非洲伊斯兰国家的“宰生节”等。以往一到这些节日,留学生都会自行聚在一起,热闹非凡,常常闹到很晚才肯散去,第二天又出现缺勤现象。不仅扰乱了其他留学生和附近居民的休息,而且影响了第二天的课堂学习,严重时还有可能出现诸如火灾、打架等突发事件。为此,我校采取了由主管部门老师督导,留学生学生会策划组织,学生国际交流协会配合的方式,积极参与到留学生的这些传统节日的庆祝中,不仅有序地督导了节日的庆祝过程,同时也赢得了留学生的理解和信赖,增进了师生和中外学生的友谊和跨文化的理解与交流。

5.依托医学专业学术文化。

我校来华留学生拥有博士、硕士、本科、进修等多种层次,鼓励留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水平选择不同的论坛和讲座,养成与同班同学讨论和互动的习惯,是提高专业学习能力的途径之一。如参加我校研究生学院定期和不定期举办的面向研究生层次的“南湖论坛”;药学院举办的面向本科层次的“药苑”论坛;此外还有国内外学者来访所做的专家讲座等。二是尊重和支持留学生要求自己承办学习论坛或演讲比赛的意见和建议。如我校留学生会去年在糖尿病日、结核病日、艾滋病日分别举办了全英文的“糖尿病论坛”、“结核病论坛”和“艾滋病论坛”等科普论坛,不少专业老师、专家、同学也受邀到场聆听和指导。这些论坛的举办,使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刮目相看,增进了对留学生需求的理解,改进了以往对留学生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模式。三是让留学生融入每年暑期举办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从2010年开始,我们的不少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起参加了“三下乡”,进行社会义诊服务活动,收获了友谊和知识。四是鼓励留学生组织献爱心活动。比如:利用业余时间到孤儿院、养老院看望和慰问孤儿、老人;到宁养院对病人进行临终关怀;给遭遇困境的同学、老师捐款等。每年的“助残日”,我们都到“结对子”的福建路小学培智班与智障孩A子搞活动,以培养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

四、结语

民族医学论文第3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 毕业病历 重要环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本科学生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经审核准予毕业,其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表明确已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授予学士学位。”

一般而言,毕业论文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理论特长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它分为论文准备、课题研究和论文完成三个阶段,具体包括查阅资料、选定题目、撰写提纲、实验研究、论文撰写等几个主要环节,因此,它并不是一蹴而就之事,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必须有团结协作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但从目前的效果来看,随着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在大量的精品课程不断涌现的同时,毕业论文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毕业论文的结构体系和完成模式上基本沿用以往的民族院校的模式,故在毕业论文的实践中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毕业论文的质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如何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已成为高校目前急需研究解决的课题。

一、当前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因素:

我院有计划内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1500余人,扩招后的招生对象虽然面向全国,但生源主要来自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地区,分别为回、藏、蒙、满、东乡、裕古、土族、维吾尔族等,由于生源地的不同,民族习惯、生活习惯的特点、使它们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实践能力方面,甚至语言方面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另外在大学期间,几乎所有的大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保证英语四、六级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提高,特别是在做毕业论文时,许多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基本实践技能、独立思维能力、论文的写作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能力偏低或参差不齐的现象,同时由于毕业论文完成时间有限,所以大多数学生只是临时抱佛脚,毕业论文的质量自然难以得到保证。

2.教师的因素:

近年来,由于我院校毕业生数量每年都有大幅增长,因此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方面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加之教师还要承担其他教学、科研等任务,势必造成指导教师短期内教学工作量的洪峰,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毕业论文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小题大做,研究内容雷同的现象,以至于有的教师在毕业论文的指导上仍不够认真,投入不足,从而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尽管院校为了确保毕业论文质量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成立由中级职称以上教师负责的指导小组等,但由于毕业论文时间过于集中,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指导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不能放开选题外,还表现在指导教师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是要求学生按照他的思路去研究、构思。这种指导方法是理论教学中的以教师中心的思想在实践教学中的延续,从而抹杀了学生的创造热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造成学生不敢独自涉猎新的研究领域,这也是毕业论文质量难以提高的一个原因[1-2]。

3.其他的因素:

近年来由于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连续增加,而教学资源的投入又相对滞后,因此学生在做毕业论文的时候,一些实验室的场地和设施明显不到位,从而限制了本科毕业论文的进行和质量。

最近几年学生考研和就业压力对毕业论文造成不小的冲击。据调查,有些班级考研人数比例达到一半以上,竞争日益激烈,考研学生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毕业生择业在时间上正好与毕业论文重合,学生为了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好工作, 有些就把毕业论文放到了从属位置,对论文的实验工作投入明显不足。有些用人单位要求学生提前上岗,致使这些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3-4]。

二、民族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新形式探索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计划规定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三基)”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训练,提高独立工作能力,达到培养我院医学生临床综合实践能力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毕业论文工作,学生应掌握检索文献、撰写综述、课题设计、收集资料和撰写论文的基本程序与临床综合实践能力,具备从事科研工作的初步能力。根据我校的具体特点以及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毕业论文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毕业病历,其基本内容按顺序包括《任务书》《指导教师评阅书》《诚信声明》《毕业病历正文》《评阅教师评阅书》《答辩书》;

1.为了加强管理,提高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毕业病历的质量,根据我校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订《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病历工作管理暂行相关要求》;

2.为了使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毕业病历的运行过程程序化、规范化、常规化,依据实际情况制定《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毕业病历流程图》;

3.依据选题指南在指导教师的监督下完成《任务书》的填写:

同学们可在实习医院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同时参考我院提供的“选题指南”确定毕业病历题目,毕业病历的选题一般从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出发,满足大学生的基本能力和要求,选题确定后原则上不得更改,确需更改的,需经指导教师认可。学生根据指导教师下达的《任务书》,认真查阅文献资料,制定研究、实践方案,收集临床病例,进行毕业病历的撰写准备工作。

4.指导教师完成《指导教师评阅书》的填写:

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学生毕业病历进展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及时调整,以确保毕业病历的质量,毕业病历完成后,指导教师或指导医师对学生写好的毕业病历应仔细审阅,认真写出初稿评语,做出恰当评价,提出优点和不足,提出评分意见,然后指导教师毕业病历应与学生一起,充分讨论修改和总结工作。

5.学生认真撰写《毕业病历正文》:

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充分利用毕业病历这一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要求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所选定的某个疾病进行系统问诊、收集病史、体格检查、初步诊断、鉴别诊断和诊疗计划等,让学生通过毕业病历撰写,在上述基本程序与方法等诸方面得到全面训练和提高。

同时学生应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地完成毕业病历,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禁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学生要签署诚信声明,文责自负。

6.评阅教师完成《评阅教师评阅书》的填写:

答辩委员会指派具有资格的教师评阅学生的毕业病历,评阅教师依据“毕业病历的基本内容和格式要求”评阅毕业病历内容是否“正确、完整、全面、严密”,同时评阅教师依据“评阅教师评阅书”基本要求评阅毕业病历学术水平和撰写质量如何,文字表达、专业术语及综合分析的水平。

7.答辩委员会完成对该毕业病历的答辩程序:

在主管教学院长负责之下,成立答辩委员会,同时要组成答辩小组,答辩小组按照专业分为内科组、外科组、儿科组和妇产科组,每组有3-5名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和1名答辩秘书组成。毕业病历答辩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其他教师、学生均可自愿出席。答辩程序主要包括:学生陈述答辩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答辩秘书负责记录答辩小组评定等级答辩小组组长作简短的答辩评价,上述答辩的主要过程原则上应在30分钟内完成,通过答辩以观察和掌握学生对答辩委员所提问题的理解是否透彻、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等诸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临床医学毕业论文的方式、方法及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毕业病历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临床综合实践能力的新方法、新途径和新模式,充分利用毕业病历这一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毕业病历的撰写,在病历书写、查阅文献资料、收集临床病例、改善医患沟通、制定实践方案、增加对该疾病的见解及认识等诸方面得到全面训练和提高。因此做好毕业病历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对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临床工作作风和实际临床工作能力,对全面提高我校医学院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学士学位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毕业病历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韩玉志。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中国高教研究,2012,(9):78-79;

[2]邹吉高,严赞开。关于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若干思考。化工高等教育,2011,(3):57-59;

[3]陈彦凡,黄晓洁。临床医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和实践的探讨。医学教育探索,2012,7(3):329-330;

民族医学论文第4篇

1.1结合民族地区优势,因材施教,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结合民族院校面向各民族聚居区域和不同民族学生的特点和实际,要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以更好地将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同时,虚心向民族地区学生学习,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取民族地区特有的药物资源及其在民间地区的药用方向和使用方法,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手段,更好地开发民族药物资源,同时及时将研究成果传达给学生,以便学生回到家乡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民族地区用药情况有机联系起来,更好地解释民族地区长期使用的药材或者药方的原因,以更好地为民族地区服务。此外,由于民族院校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可能来自不同民族聚居地区,因此在介绍民族区域药用资源时还要启发式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民族区域的用药经验,并根据实际从教材中寻求原理和理论依据,以适应民族地区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自学兴趣和提升其综合能力,教师会在讲述完某章节理论知识后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总结,然后在课程结束后逐一解答。比如在抗微生物药物章节授课结束后,针对铜绿假单胞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天然耐药的特点,会让学生从课堂上讲述过的抗菌药物中选择对其敏感的药物,为相应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避免滥用抗生素。

1.2理论和实践结合,注重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和授课技能水平的提高从事兽医药理学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药理学知识,同时应积极深入生产实践,保证在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及时地把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展示给学生,通过病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药物治疗的原理,积累经验。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兽医药理学理论知识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并从机理上阐述药物选择和使用的前因后果。这样,教师的临床技能和素质也会得到较大的提高,在后期的教学中会更加完善和丰富。此外,在课余时间,教师应积极提升自身素质,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和知识竞猜等方式,改变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教学中教师的教书育人作用,正确引导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念,重视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达到教学相长的有机结合。

1.3改善课题授课模式,注重实践创新通过课堂互动教学与课外兴趣小组相结合,着重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对实践创新的研究和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引导学生在教学和实践环节中焕发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积极提升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习

在动物医学专业理论学习过程中,实习是一个必要环节,结合兽医药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要确定在实验实习、教学实习、毕业生产实习等环节对兽医药理学进行相应的改革和探讨,以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2.1实验实习阶段与国外相比,国内农业院校的兽医专业课程课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理论课时数量不够,实验课时所占比例也比较小,阻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实验课程和理论教学脱节,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素质的培养。因此,在实验实习阶段,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实验教学,要从实验室硬件建设抓起,培养学生的独立创造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根据理论知识设计简单可行的药理学实验,并利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改变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法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problem-basedlearning),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此外,针对现行实验指导书以验证性试验为主的实际情况,尝试调整各类型实验比例,增加药物代谢规律研究和抗微生物实验方法比较2个综合性实验,拓宽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此外,在实习阶段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与校内外相关兽药企业,尤其是民族地区兽药企业的合作关系,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使学校教学资源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促进实践、实习教学基地的建立和完善、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机会,增强其科学研究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2.2教学实习阶段在本科教学实习阶段,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在民族地区基层进行授课训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授课能力,通过讲课的方式把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养殖户,更好地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根据民族院校学生生源广泛的特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深入到基层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结合当地药物资源,引导学生结合当地的民族习惯和生活经验,收集药用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自发设计简单的药理学实验,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实践的内容,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更好地学习动物医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在动物实验方面,引导学生有效利用民族区域的珍稀动物资源,不仅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更能激励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服务家乡特色养殖业发展的热情,同时也可以从实践中验证民族地区用药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3毕业实习阶段在毕业实习阶段,建议安排学生去基层锻炼,养殖场、兽药企业和动物医院等实习基地不仅能够为兽医药理学的实际运用提供空间,而且能够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提供大量的动手机会,培养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是养殖场和动物医院,它能够为学生提供直接的病例,而且在这些实习的地方能够接触到动态的发病病例,能够激发学生培养动态的理疗观念和用药调整等治疗手段的变化,及时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尽可能多地举办兽药知识相关讲座,让学生直接到养殖企业或者农村散养农户进行集中培训,将学到的专业知识时传达给养殖人员。同时,积极吸取养殖人员的临床经验,进行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的互动交流,丰富和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总之,在实习阶段必须要充分发挥兽医药理学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努力把实验实习、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3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简单地将之与其他专业课程割裂开来,更好地发挥其基础地位的作用。通过实习,不仅巩固了课程理论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又锻炼了学生动手和科学观察的能力,更好适应为民族地区培养复合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目标。

3课程考试

课程考试要避免考试方法的单一化和考试内容的条化,改革考试形式,灵活运用笔试、口试和实验操作技能等考核方式,鼓励采取多种考核方式联合运用,达到全面考核的目的。考试内容尤其是笔试范围的内容,不仅要加强教学大纲的学习和试题库的建设,减轻学生的负担,还要增加题型的多样性和覆盖面,通过名词解释、填空、判断改错、简答和材料分析综合题等多种题型来增加内容的覆盖面,同时试题的设置也要有一定的区分度,突出重点,努力加大学习自由度,为学生发展提供空间,对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4结论

民族医学论文第5篇

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教研室,湖南长沙410208

【摘要】湘西民族医药不仅是自然科学遗产,也具有鲜明的文化性。人类学方法在研究民族医药文化中具有较高的价值。本文总结了人类学的特点及其在民族文化研究中的作用,研究民族医药文化常用的人类学方法,以及人类学方法研究湘西民族医药文化取得的成果,探讨湘西民族医药文化的人类学研究可拓展的方向。

关键词 民族医药;湘西;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5-0034-02

湖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等为主,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湖南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0.13%。其聚居区主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怀化市、张家界市、邵阳市等所辖县乡地区。湘西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医药文化,虽然没有文字,但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口耳相传,延续至今。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医药文化近三十年来研究者较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民族医药属于古代留存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但是由于民族医从业人员较少,游离于规范化医疗体系之外,后继乏人,没有得到大力的扶持,因而湘西民族医药面临着传承的危机与困境。我们认为,湘西民族医药应该从文化研究、政策扶持、资源保护、制度建设等多个角度入手,制定战略性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全方位地挖掘、保护,才能使民族医药这种珍贵的文化遗产不至于在医药现代化的今天销声匿迹。在文化保护方面,利用人类学的方法和理论加强对湘西民族医药的研究是最合适也最行之有效的研究手段。

1人类学方法研究民族医药的优势和特色

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是研究人的起源与发展,包括人的体质与文化变迁的学问。它在西方兴起之初曾大量研究世界各地的所谓原始文化或野蛮人文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类学学会成立,人类学开始复兴。期间我国人类学者进行了大量少数民族文化研究。

1.1人类学的特点及其在民族文化研究中的作用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说,人类学这门学科通过研究人类的生活方式,研究全球不同的文化,揭示文化的多样性,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学科特点。人类学的基本理念是文化相对论、文化整体观和文化比较观[1]。文化相对论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和个性,任何文化在价值上是平等的。文化整体观强调人类社会的不同部分是相互整合的,只有对某种习俗生存的广泛背景进行了解,才能真正认识这种习俗的意义。人类学有比较的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比较,比较可以发现文化的差异性,也可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端正我们的文化观,自觉摒弃民族中心主义,去除文化自卑感。

因而,人类方法适合进行民族文化的研究。人类学最重要的分支之一是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又有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三个分支。文化人类学注重对异文化进行共时性研究,狭义的文化人类学在欧洲一些国家被称为“民族学”,因而不同族群文化的描述、分析和研究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热点。

1.2研究民族医药文化常用的人类学方法进行民族文化研究的主要是文化人类学者,他们最本质的研究方法是田野调查,研究者需要深入各民族生活,参与、体验、观察、访谈,从而获得真实客观的第一手资料。文化资料的调查需注重整体性,即对族群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风俗等进行全方位调查,在分析资料时重视定性分析,通过跨文化比较,寻求文化的普通性或差异性。

另外,也有医学人类学者进行民族医学的研究。医学人类学研究健康、疾病、苦痛、医药与治疗的关系。重视民间疗法,生物与文化的交互作用[2]。是健康与疾病的跨文化研究。民族医学是相对于现代西方生物医学的概念,民族医学取向的医学人类学,研究疾病与病征的社会文化脉络及意涵。民族医疗牵涉到信仰、风俗和特殊的技术,它不同于现代医疗体系。医学人类学对民族医药的研究可以提供一系列文化比较和批判思维,从而提高我们的现代医疗理念。

2人类学方法研究湘西民族医药文化取得的成果

2.1各民族医药文化起源问题研究田华咏从苗族原始神话中探寻远古苗族医药文化,认为苗族医药具有“巫医一家,神药两解”的特殊形态,其医药起源可追溯到“神农尝百草”、蚩尤传神药、祝融传熟食、药王传医方等神话阶段[3]。田华咏在侗族医学史考察过程中重视侗族神话故事《玛麻妹与贯贡》,萨岁的故事,蜥婶的故事等[4]。这些研究都表明,湘西民族医药起源源远流长,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民族文化融合交汇的痕迹明显。

2.2民族医药神话、歌谣研究田华咏在苗族医药学发展中通过神农、蚩尤、祝融、欢兜、药王神话故事分析苗药文化特征,包括巫医一家,冷热两因,三生万物等[5]。田华咏对土家族“梯玛神歌”的意义与价值、梯玛神歌对土家族医药文化的贡献进行了阐述,认为梯玛神歌渗透了土家族保健学意识,消灾除疾,体现“神药两解”现象[6]。人类学重视族群中口传神话故事的研究,认为它们反应了早期人类历史文化的诸多方面,可以填补文献记载的空白。湘西的医药神话与歌谣体现了先民积极的保健防病意识,并且深受先秦巫医文化影响。

2.3医药民俗研究李芸等人从文化人类学视角研究湘西苗族赶秋节,对赶秋节源流嬗变、结构组成、和谐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赶秋节是人神共娱的大型活动,极具聚合功能,同时也有娱神和驱邪作用[7]。萧成纹对湘西侗族医药民俗文化和养生保健进行了阐述,认为侗族医药深受冲傩文化影响,巫术祭祀在祛病除邪中起重要作用[8]。湘西少数民族多没有文字,民俗礼仪是研究文化的重要载体。

2.4民族养生保健理念研究刘超祥对土家族卫生保健习俗进行了医学人类学探析,分析了土家族保健习俗的特点,如注重环境卫生,顺和自然环境,讲究生活规律,劳动文体健身,饮食定量均衡,注意食疗等。这些习俗对土家人的健康长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有良莠并存现象[9]。莫代山总结了医学人类学方法研究土家族疾病处置的成果,认为医学人类学的本土化尚处于初期阶段,田野工作有待加强[10]。萧成纹认为侗族人民饮食文化中喜吃糯米、酸食、油茶、苦酒,居住防潮吊脚楼,饮水清洁,有月令驱魔习俗,都是养生保健的措施[11]。湘西民族地区长寿现象得益于世代传承的强烈卫生保健意识,生活习俗、保健礼俗的研究具有历史和现实双重意义。

2.5疾病理论研究目前对湘西民族医药的疾病理论整理初具规模,土家族、苗族等都有自己独特的疾病诊疗体系,不同于汉族传统医学。比较有特色的是土家毒气学说等。彭芳胜对毒气的病因病机,毒气病症候和毒气疗法进行了研究[12],总结了土家医治毒药物的分类整理研究成果[13]。这些研究对我们认识民族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具有一定价值。

3湘西民族医药文化的人类学研究方向拓展

人类学方法在湘西民族医药研究领域的开展只是近十年才开始的,尽管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总体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民族医药文化的整体性考察和分析的深度都有待加强。相关的人类学研究方向拓展可考虑以下几点:

3.1湘西巫医文化的深层次解读湘西处于古代巴、楚、苗蛮之地,深受巴文化、楚文化“巫鬼”习俗影响。土家族、苗族、侗族医药都带有深刻的巫医文化色彩。应该从文化相对论的角度来看待此类文化,只有深层次解读巫医文化形成的源流、心理内涵、医疗效果,广泛运用田野调查法、历史梳理法、跨文化比较法等,才能客观公正地认识湘西医药文化的灵魂。

3.2“神药两解”文化现象研究神药两解是大多数湘西民族医药中的常见现象,指在疾病的治疗中既有祭祀除邪等神巫手段,也有医药使用方法,两者杂糅混合,共同发挥治疗效果。这类现象较为复杂,既有迷信之处,也有心理疗法等合理因素,必须结合医学心理学、医学人类学进行“文化——心理——生理”的综合分析。这方面的研究深度还远远不够。

3.3湘西少数民族生命与疾病观念研究湘西各民族医药文化中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与传统中医和西方医学有一定的差异性,民族医药由于脱胎于自然哲学时代,注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疾病调治方面土家族重视服侍技术,苗族、侗族都有独特养生调理观念。在这些方面进行跨文化研究可以更深挖掘民族医药的合理内核,为现代医疗提供有益的补充。

3.4民族医药的哲学观念研究近三十年来学者对湘西民族医药的研究在文献收集整理方面做出了卓越成效,《湖南世居少数民族医药宝典》、《土家医方剂学》、《苗家实用药方》、《苗家养生秘录》、《湘西土家族医药调查与临床研究》等民族医药专著陆续出版,为保存、研究湘西民族医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目前的文献研究以梳理总结民族医药的理论体系为主,保护传承的侧重点在医疗技术方面。对各民族医药文化的哲学观念研究较少,湘西民族医药形成历史较早,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地域封闭,医药理论变化小,还普遍带有早期自然哲学的观念。如苗族医药三界学说、土家族医药三元理论等。哲学思维是民族医药理论的核心基础,只有理解民族医药的哲学内核,才能更好从根基和整体上把握其特色。

3.5民俗医药文化尚需大力挖掘湘西的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其文化精神是通过一定的仪式、习俗等传承下来的,因此民俗礼仪节日非常多。虽然有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但总体来说还是极少数。湘西五溪地区的盘瓠文化,祭祀时的“椎牛”、“接龙”等仪式,苗族的催生仪式,击猪祭祝融等仪式都值得深度挖掘,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解读,还原文化核心精神,更好地再现民族医药的精神源流。

总之,经过三十年的研究发展,湘西民族医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断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但是目前民族医药的发展还没有走出低谷,急需加大在文化、资源、制度等方面的保护和建设。湘西民族医药不仅是湖湘医学文化的重要分支,也是植根民间的医药宝库,值得有识之士积极努力,将其妥善保护、传承,造福人民。

参考文献

[1]周大鸣.文化人类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6.

[2]周大鸣.文化人类学概论[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333.

[3]田华咏. 从苗族原始神话探寻远古苗族医药文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6,15(80):127.

[4]田华咏.侗族医学史略[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9,15(7):8.

[5]田华咏.略论中国苗医特征及其对人类医学的贡献[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13(9):2.

[6]田华咏.“梯玛神歌”中的土家族医药文化解读[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13(6):10.

[7]李芸,麻没垠.苗族和谐理念的墟场展演——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湘西苗族赶秋节[J].三峡论坛,2014,3(274):62.

[8]萧成纹.论侗族医药民俗文化与养生保健[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 13(11):60.

[9]刘超祥.土家族卫生保健习俗的医学人类学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5(112):163.

[10]莫代山.医学人类学与土家族疾病处置的文化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14(5):59.

[11]萧成纹.论侗族医药民俗文化与养生保健[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13(11):60.

[12]彭芳胜.土家医毒气病因病机及证治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3,9(1):1.

民族医学论文第6篇

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教研室,湖南长沙410208

【摘要】笔者在整理研究湘西民族医药论文、专著并进行实地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湘西民族医药文化的特色,在民族医药的传承保护上指出以文化人类学的观念、方法保护民族医药文化是目前的当务之急,突出民族医药的优势特色是保持民族医药生命力的根本所在,认为将民族药物资源合理开发、实行产业化发展是弘扬民族医药的有力措施,建立合理的民族医培养管理机制是民族医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关键词 湘西;民族医药文化;传承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1-0001-03

湖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等为主,占全省总人口的10?13%,其聚居区主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邵阳市等。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医药文化,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口耳相传,延续至今。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医药文化近三十年来研究者较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民族医药和中医药都属于古代留存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目前湘西民族医药面临着传承的危机与困境,因此加强对这些民族医药文化的研究,制定战略性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尤为重要。

1湘西民族医药文化的特色

1?1湘西各民族医药文化历史悠久,以口承文化为主湘西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都有悠久的医药文化史,从历史资料来看,他们都是没有文字的民族,但是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因此民族医药文化主要靠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等流传下来。苗族医药经历了九黎蚩尤、三苗和荆蛮三个时期的发展,以古歌或神话的形式得以保存[1]。湘西苗族有祭祀神农的习俗,而神农曾“尝百草”,是药物的创始神。湘西苗族称自己的祖先为剖尤或绞黎够尤,其实即传说中的九黎族部落首领蚩尤[2],蚩尤与黄帝部落大战失败后,九黎部落从黄河流域迁徙到长江中游,形成了三苗国。苗族历史上“蚩尤传神药”的故事一代代传了下来。湘黔边区的苗族人民至今还有一首流行的歌谣讲“药王”采药和治病的故事。湘西土家族也有悠久的医药文化,土家人民秦汉时期就定居此地,深受巴楚文化和荆蛮文化影响,有关医药的民间故事也很多,如药王菩萨为民治病,乘白虎升天成佛;药王发现茶叶的解毒功效;英雄卵雨射下十个太阳,其中一个太阳落下成为温泉,土家人可以洗浴祛病等。 湘西侗族则有古歌《玛麻妹与贯贡》,讲的是孝子贯贡遇到仙医玛麻妹治病救母的故事。玛麻妹是侗族的女性神医,这个传说有母系氏族社会的影子[3]。湘西各少数民族的先民在与自然、疾病斗争的几千年中,积累了大量防病治病经验,发现了医药知识,虽带有原始色彩,但是作为早期医药文化弥足珍贵。

1?2湘西民族医药文化具有朴素的自然科学性质湘西各民族的医药文化早在三千年前的部落时代就已经出现,后来由于地域关系,山区险阻,与世隔绝,各民族医药文化独自发展,保留了早期的朴素自然科学特点。土家族医药学具有“天人合一”的认识观,发展出土家特色的“三元学说”。土家医认为天、地、人共同构成自然界,并用天地人或天地水三元关系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变化规律。如人体上元为天统领心神,中元为地统领脾胃,下元为水统领肾。气、血、精三大物质促成生命活动的正常。 苗医也有“三界”学说,用自然界中树、土、水三者关系说明人体功能和相互关系。头颈部为树界,胸腹部为土界,下腹部为水界。分别主心智、营养和生殖[4]。湘西侗族民间流行的医书《医家垒》,记载侗族医学有“天、地、气、水、人”五位一体理论,天与气生人,水与土养人,气多气少人都会生病,五位一体理论将病因、病理、药物性味等理论联系为一个整体。湘西各民族医药文化都带有秦汉早期医药文化的特点,即用自然界的天地水土等自然物质、自然界的层次来类比解释人体,这与中医学基础理论一样,是中国上古医药文化遗存的特点。

1?3湘西各民族医药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在长期的发展中,湘西各民族医药都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如土家族以三元学说为指导,认识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气血精的失调、异常是疾病的基本原因,诊病方法上土家医发展出了“看、问、听、脉、摸”五诊法,治疗学上有“七法”、“八则”,特别是外治法上“五术一体”,“刀、针、水、火、药”综合治疗[5]。湘西侗族医生有看、摸、划、算诊断方法,包括观面色、看异常部位形色、辨指纹、摸脉、摸皮肤、摸筋骨、阴阳推算、画字驱邪等,治病方法有推捏法、熨烫法、针刺法、拔罐法、熏蒸法、烘烤法等[6]。湘西苗医创立了三十六症、七十二疾学说,最早研究苗族医药的欧志安先生提出了苗族医学的“英养学说”、“斩茄学说”、“萎雄学说”、“生恩学说”四大系统,苗医的外治法有放血疗法、生姜疗法、气角疗法、化水疗法等二十多种[7]。

1?4湘西民族医药简便廉验,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尽管有现代医药,但是湘西的民族医药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医疗作用。民族医生多亲自上山采药,或用井底泥、茶枯、京墨、灶心土、烟矢、黄泥等生活常见物治病,治疗费用便宜,方法简单,但是治疗效果却很显著。根据笔者课题组湘西学生工作者对家乡21个民族县乡地区的问卷调查,老百姓对民族医药有广泛的了解和应用,腹泻、感冒、跌打损伤等病痛都会服用一定的草药和采用刮痧、熨烫等民族医疗法。侗族医药在骨折损伤方面有独特疗效,苗族医药在解毒、克毒方面独树一格,土家医药封刀接骨疗法,服侍护理技术卓有成效。至今民族医药在湘西百姓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1?5湘西各民族医药文化具有“神药两解”“巫医一家”等巫术色彩由于地处古代的荆楚和巴蛮之地,湘西民族深受楚巫文化影响,各民族医药都带有宗教色彩,巫术特色浓厚。苗族、土家族、侗族、白族医药都有“神药两解”、巫医不分的特点。土家族有“梯玛”文化,梯玛即巫师,集占卜、算命、祭祀、治病于一身。土家族的“梯玛神歌”中有大量的医药文化内容。如生病要驱邪、驱瘟,消除瘟疫要去除风、寒、湿、火四种邪气,梯玛祭鬼可以消灾祛疾等[8]。 侗族“巫傩医学”有送鬼法、招魂法、驱邪法、祈福法等,以精神疗法结合药物疗法,加上按摩推拿,起到“神药两解”的作用。

1?6湘西民族医药文化有一定保守性目前湘西各民族医药文化的传承确实面临着很大的危机,老一辈民族医固守传统习惯,医药技术传男不传女,彼此学习交流少。新一代年轻人宁愿学习西医、中医理论,不愿意继承民族医术。这与民族医药文化的保守性有一定关系。在课题组访谈调查的民族医中,愿意将自己的医术心得进行交流的几乎没有。近年得益于湘西民族医药研究所专家的努力,《湖南世居少数民族医药宝典》《土家医方剂学》《苗家实用药方》《苗家养生秘录》《湘西土家族医药调查与临床研究》等民族医药专著出版,为保存、研究湘西民族医药做出了卓越贡献。

2湘西民族医药的传承保护策略设想

2?1以文化人类学的观念、方法保护民族医药文化是目前的当务之急随着老一辈民族医年事已高,后继无人,保存好民族医药文化是目前的当务之急。由于湘西民族医药以口承传播为主,文字文献少,不像藏医、蒙医、壮医那样有传世的典籍文献,各民族医药理论体系也正在整理、重建之中,因此湘西民族医药短时间内难以建立完整、完善的理论体系,更谈不上规范化、标准化,做好保存工作才是确实可行的第一步。湘西民族医药相对于西方医学体系,甚至是中医医学体系来说,其文化性远远大于自然科学性。对于少数民族文化、非主流文化用文化人类学的观念、方法来保护、研究、整理、解读是目前国际和国内常用的方法。文化人类学运用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的方法,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族群的文化进行描述、分析和研究,从而探讨人类文化的本质和意义[9]。人类学的优势在于客观对待被研究的文化,重视田野调查、实地观察,了解研究对象的深层观念系统和行为方式。湘西民族医药的特色源于独特的民族文化,这是汉族文化和汉族医药难以解释的,如果从所谓实用、科学的角度去理解民族医药,民族医药将很快失去立足之地。只有从民族医药文化的发展历史和内涵意义入手梳理,才能完整保存。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研究湘西民族医药,才能摒除实用的功利观念,还原文化根脉,才能理解神秘的巫医文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对湘西民族医药进行研究的专家还非常少,研究方向多集中于方药搜集、民族医访谈资料整理等,从文化角度完整保存、解读民族医药的学者更是少之又少。

2?2突出民族医药的优势特色是保持民族医药生命力的根本所在近年一些学者提出湘西民族医药保护也应该注意积极建立民族医院,重视民族医行医资格认证,将民族医培养纳入高等教育体系等措施。但是湘西各民族医药理论体系目前虽有学者研究整理,但是总体来说还只是初具雏形,体系的严整性构建远远不够。民族医的资格认定也不同于目前国内的医师资格认证,如何规范诊疗技术,如何进行疗效考核尚待研究。在主流医学的冲击下,民族医学要得以发展,必须发挥自己的优势。民族医药简便廉验,既有内治法,也有很多独特、有效的外治法,土家族、苗族、侗族医药在跌打损伤、骨折骨伤、虫蛇咬伤、中毒克毒,甚至是养生延寿方面都有优势和强项。因此,充分发挥民族医药的优势,扎根群众基层,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切身病痛才能让民族医药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在建立民族医院有难度的情况下,可以依附地方中医院建立民族特色诊疗科室,对确有绝技的民族医生可由地方扶持建立民族医特色诊所,并由卫生部门建立相应资格审查与考核制度。有了固定的行医场所,民族医才能专心弘扬民族医药,建立稳定的师徒相传培养模式。

2?3将民族药物资源合理开发,实行产业化发展是弘扬民族医药的有力措施民族医药文化的保护不仅要重视文化保存、民族医培养,药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产业化也势在必行。有学者提出建立武陵药物资源生态区的建议[10],认为武陵山区为“华中药库”,药用动植物有2000-4000种之多。湘西植被丰富,药用植物繁盛,延龄草、灵芝、七叶一枝花、杜仲、八角莲等珍贵药物可大力开展规模化生态种植,带动地方经济效益。民族医药不仅要种植产业化,药物推广也需产业化,因此民族医药应加强与医药研究部门的合作,开展民族药物有效成分或验方方剂的科学研究,并积极转化科研成果。湘西民族地区也是长寿老人聚居的地方,如麻阳苗族自治县就是著名的长寿县,可以利用民族医药资源打造养生产业、长寿旅游产业,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融药物种植、养生药膳、长寿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药植园。这样才能扩大民族医药的影响力。

2?4建立合理的民族医培养、管理机制是民族医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目前湘西民族医以家族传承或师徒传承为主,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现有民族医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对民族医药理论缺乏自觉的整理提高意识。只有建立合理的民族医培养、管理机制才能保证民族医药的可持续发展。民族医药与中医药都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相似的发展历史,都以朴素的自然哲学为理论基础,方药使用上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因此省卫生厅和省中医药管理局可以选送部分民族医到中医院校短期进修,加强理论修养,增强科学意识,适当与现代医学研究接轨,更好地传承民族医药文化。中医院校也可以开设民族医药的选修课,提高湘西民族地区学生对民族医药保护的责任感、使命感,培养现代化、高素质的民族医药接班人。民族医的培养和管理规范化必须在民族医整体素质提高、民族医药体系基本建立、突出民族专科优势的基础上施行,同时需要民族医疗科室、民族医疗诊所制度的完善,目前可能尚需时日,但这一步工作已经迫在眉睫,需要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经过三十年的研究发展,湘西民族医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断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建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通道侗族自治县民族医药研究所等众多科研单位,成立了湖南省中医药学会民族医药专业委员会,怀化、通道、麻阳、芷江等地都成立了民族民间医药学会,涌现了一批民族医药研究专家。但是目前民族医药的发展还没有走出低谷,急需加大在文化、资源、制度等方面的保护和建设。湘西民族医药不仅是湖湘医学文化的重要分支,也是植根民间的医药宝库,值得有识之士积极努力,将其妥善保护、传承,造福人民。

参考文献

[1]田华咏.略论中国苗医特征及其对人类医学的贡献[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8(9):2.

[2]田华咏.从苗族原始神话探寻远古苗族医药文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6,(80):127.

[3]田华咏,田兰.侗族医学史略[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9,7(7):8.

[4]杜江,胡成刚,赵俊华,等.苗医“三界”学说探析[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9,3(3):8.

[5]邓星煌,萧成纹,刘逢吉,等.湖南世居少数民族医药宝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25.

[6]萧成纹.论侗医诊疗技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3,(65):328.

[7]田华咏.苗族医药研究20年评述[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7,(2):67.

[8]田华咏.“梯玛神歌”中的土家族医药文化解读[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6(6):10.

[9]周大鸣.文化人类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9.

民族医学论文第7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aspects of thought, content, method, goal and so on, discusses the engagement and conjunction of technology and the national medicine in the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to promote both "win-win" by the brand-new field of vision.

关键词:民族学;民族医药;关系

Key words: ethnology;national medicine;relation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141-02

0引言

民族学是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期”的一门独立的研究民族共同体的学科,又称人类学,以文化为基点,将民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人类学关于医学体系的分类中,西医一般是指科学的医学体系,而民族医药一般是指拟人论和自然论两大体系①。我国的民族医药概念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指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本文试图从思想、内容、方法、目的等方面入手,以全新视野探讨民族学与民族医药的关系,与读者共勉。

1思想上都注重整体观

整体观是民族学的基本学术立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1]”民族所包含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各内容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构成统一的整体。民族学研究是从民族整体出发,研究民族的“来源、发展过程、地理分布、民族心理、民族意识、民族接触和文化交流、社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民族特点和发展规律,进而印证和阐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规律[2]”。民族医药,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实践逐步发展起来的医药体系,是一个民族跟疾病作斗争积累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少数民族由于居住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活动、社会结构、风俗习惯、生育观念等不同,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医疗行为,也必将影响其医学思想、医学理论、医学技术[3]。即民族医药与民族的其他部分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很难单纯地研究民族医药的某一部分并弄清楚。民族医药同样要求从整体观出发,对影响民族健康的生物因素和文化因素进行综合考察。

2内容上都注重文化

民族学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学术同仁都把文化人类学的学派称为民族学派。中国的民族学界认为,文化是人们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财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人们所具有的各种生产技能、社会经验、知识、风俗习惯等[4]。即文化具有相对的特性。文化相对论是民族学的基本立场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民族学和人类学流派提出建立在对早期“以自我为中心”的民族学理论的批判基础上的理论。早期的民族学研究,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将人类社会划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阶段,认为西方民族高于那些落后的“野蛮”民族[5],民族学就是研究“野蛮”民族。19世纪晚期出现的传播学派,主张反对进化论学派,认为每一种文化现象都是在某一个地点一次产生,然后向其他地方传播,各民族的文化主要是从其他文化发明中心向外传播着的文化现象中“借用”来的[6]。20世纪初,“以自我为中心”的民族学理论才得到纠正。美国历史学派代表博厄斯主张民族平等,提出每个文化集团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必须在每个民族的特点中来研究每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有自身的价值,都有自己的逻辑、理想、世界观和道德观,不应该用自己民族的标准去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7]。

博厄斯的学生赫斯科维茨对此深化并加以系统化,创立了文化相对论学派,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具有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都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并与其经济条件相适应的。文化价值没有共同的等价物,不能用欧美的道德观念作为评价其他文化的尺度,人类学应该维护每个民族独立发展的权利[8]”。

民族医药也强调对文化的关注。近年来,一些学者将民族医药归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并积极主张推动民族医药“申遗”,认为“申遗”是保护民族医药的良好契机[9]。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藏医药等名列其中。这表明民族医药也是一种文化。我国的民族医药,是由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各少数民族的民族医药构成了我国民族医药的整体―中国民族医药体系。这个体系是“和而不同”的,彼此之间自成体系,具有层层嵌套的分形自相似特征②。而我国“各个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发展轨迹不同,和主体民族之间相互影响深浅不同,加上有的有文字,有的无文字,各民族医药文化的积淀和发展也是不平衡的[10],”必然形成风格炯异的医学文化和医疗知识体系,在生命观、疾病观、就医方式、医患关系等方面折射出鲜明的文化特色,因而在作出理解和解释时必然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11]。

20世纪50年代,在一项公众对健康项目反应的研究中,人类学家首次使用了“医学人类学”一词,并逐渐发展形成了一门新的边缘学科。该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探讨了项目推行的促进健康的手段为什么不总是成功或不容易建立的问题,分析了项目失败背后的文化因素。得出:医学人类学以文化相对论为学术立场,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不能以别的文化标准妄加评判某一种文化,应该以该文化主体的解释为准。

3方法上都注重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所谓田野调查方法,“就是民族学工作者亲自深入民族聚居地区居住体验,通过勘测、询问、交谈、直接观察等手段取得所需要的研究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和技术[12]”。在民族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之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田野调查。对田野调查具有开拓性贡献的是美国的民族学家摩尔根。摩尔根于1846年被塞纳卡部落氏族接纳为养子,他利用这一身份对易洛魁人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的结构、经济和社会生活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于1851年发表了被誉为世界上关于印第安人的第一部科学著作《易洛魁联盟》。到了20世纪初,当代民族学已经植根于田野调查之中。20世纪中叶,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民族学者的责任》中提出了“马凌诺斯基革命”,开创了“参与观察”式田野调查工作的新局面[13]。其理论和实践对田野调查的方法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至今,民族学田野调查在某些场合中被称为“参与观察”。

田野调查也是民族医药重要的工作方法。我国大量的民族医药都散落在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要挖掘开发,必须开展田野调查。笔者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虽然该县目前已经在桐木镇建立了瑶医医院,在县城也设有瑶医门诊部,有的的乡镇还开有一些私人的瑶医诊所,但在这些医疗机构里从事瑶医药工作的人数加起来仅占该县瑶医总数的一小部分,大量的瑶医依然散落在广大乡村里。散落在民间的瑶医,大多具有一技之长,且在当地具有广泛影响力。以下是笔者于2007年7月调查到的2个典型个案:

个案1:罗香乡琼伍村龙军屯瑶医―蓝甲(化名)蓝甲,男,罗香乡琼伍村龙军屯人,农民,擅长各类疑难病痛的治疗,用药独特,能治疗不孕不育症等。同屯李某的奶奶身上长毛,身酸,不开胃,不能吃东西,吃了就吐,病情严重。蓝甲诊断后,采用瑶医针灸技术配以大瑶山采摘中药治疗,三天就把李某奶奶身上的毛给挑了出来,并能吃饭,有精神。县某医院副院长的爱人每餐只能吃半碗饭,在自己工作的医院治疗了很久都没有好转,便找到蓝甲。蓝甲起初不肯给她治疗。后经一周多接触和观察病人,蓝甲同意给病人治疗,仅用五天就医好病人。同村的李某,结婚三年还没有生育。曾到柳州某医院去检查,被诊断为不孕不育症。于是求助于蓝甲,蓝甲把脉诊断后给李某开了几副药吃,一个月后,李某就有了身孕。

个案2:罗香乡大垌村官窑屯瑶医―黎甲(化名)黎甲,男,罗香乡大垌村官窑屯人,农民,平时帮人杀猪营生,擅长解蛇毒与治疗烧伤。在解蛇毒方面,黎甲仅用一味药就能解大部分的蛇毒,解毒最快的仅用两个小时。黎甲强调绝对要防止蛇毒攻心,一旦被攻心就无药可救,且只在病人第一时间找他治疗时才会施药救人,找过其他医生看过不会再替该病人治疗,治疗独特。他替人治疗主要是助人为主,不为财,没有开诊所的打算,也不培训外人,曾拒绝广西壮族自治区某蛇毒中心的培训邀请。在烧伤方面,黎甲的技术也得到了众人的赞扬。大垌村委双合屯吴某于1996年在蒸酒的时候,整个脸头被酒锅里串起的蒸气烧伤,嘴开不了,眼睛睁开困难。家人为减轻他的痛苦,将他放到冷水里,导致发炎,随即采用在伤口面上放油葱等土方法,但不见效,便请黎甲治疗。黎甲看一眼伤口面,用一副土药敷上,吴某就不疼了。半个月后,吴某完全康复,没有留下任何明显的疤痕。要让像蓝甲、黎甲这一大批散落在民间的“民医”下山进城造福人类[14],需要广大的民族医药工作者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参与观察”,才能积极抢救与挖掘民族医药,为人类健康服务。

4目的上都注重应用

“回顾民族学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学不仅是各民族实际生活状况的调查和文化理论的研究,它还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15]”早期民族学的应用主要用于殖民地的行政管理,殖民官员都要学习有关的民族学课程。20世纪60年代,大量的殖民地走上独立自由之路,民族学在这方面的应用才逐渐消失。民族学在我国的应用成果是令人瞩目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民族学的应用与实践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原因是“与国家的民族工作密切相关[16]”。20世纪50年代,广大民族学工作者在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开展民族识别和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反响很大。近几年来,在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民族医药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应用也是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目的之一。当前,我国民族医药总体上还处于恢复振兴阶段,“特别是少数民族医药长期停留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偏僻地区,受到当地的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未能为全国人民充分认识和应用。许多患者急需某种民族医药,却又苦于找不到购药的门径[17]。”要“让全国的基本医疗接受民族医药,让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接受民族医药,让全国人民接受民族医药,并促进民族医药堂堂皇皇地走向世界[18]。”仍需各方尤其是民族医药工作者的努力。2007年10月2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等11个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为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要加强民族医学临床应用研究、扶持民族药医疗机构制剂开发与使用、发挥民族医药在基层卫生工作中的优势与作用、积极发挥民族医药在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作用等。2010年3月11日,国家卫生部与广西签订《共建兴边固疆卫生惠民工程协议》,提出实施壮瑶医药振兴计划,有利于深化新医改工作,推动广西乃至全国其他民族医药事业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民族学与民族医药既有相似性,又有各自特点,两者是互通互补的的统一体。民族医药为民族学提供了广阔的研究和实践空间,有利于民族学者化知识为生产力,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民族学理论和方法的成熟与进步,又为民族医药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实现民族医药又好又快的发展。民族学与民族医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衔接与契合,将会出现双赢的局面。

注释:

①根据病因学的不同,世界上的医学有三大体系:拟人论(personalistic)、自然论(naturalistic)和科学论(scientific)。拟人论认为疾病是由超自然物、非人存在物和人等媒介引起。自然论认为疾病是由于外界因素扰乱身体平衡所致。详见陈华.方兴未艾的医学人类学研究.《中山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P84-90。

②分形的自相似观点认为:客观事物具有自相似的层次嵌套结构,局部与整体的形态、功能、信息的方面具有统计意义上的相似性,适当放大或缩小它的一部分,该部分的结构仍然保持不变。详见龚永辉.可否引入分形思想―关于中国民族理论创新与发展的一点思考.《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P16-20。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P29.

[2][12]周建新主编.民族学概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P3,P239.

[3][11]王志红、谢薇.民族医学的研究应该具有人类学的眼光和胸怀[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6年第5期,P100-101.

[4][6][7][8][13][15][16]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P379、384,P121,P123-124,P133,P153,P488,P498.

[5]周大鸣.人类学与参与式发展理论.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版,P3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