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民族团结诗歌(合集7篇)

时间:2022-07-19 16:11:23
民族团结诗歌

民族团结诗歌第1篇

五十六朵鲜花共栽盆,

五十六棵翠竹共连一条根.

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条心,

就能把祖国建设得繁花似锦.

五十六窑砖瓦筑成一栋房,

五十六车矿石炼成一炉钢.

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条心,

就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

忙绿的身影,轻松走来,打开时光旭日,看到拉十一的彩旗,是多么美好,是多么壮丽,是从惊涛骇浪中走来,从民族渊源流长走来,无数的历史的延续,无数的新的起步,历史不会忘记,风云历历在目,贫穷和屈辱都成啦,让发扬光大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不怕在接再励,珍惜轻盈笑声,神采奕奕,大家汗水中赢得的微笑,为今日喝彩,为今日干杯,为祖国强大讴歌,为拉明天美好抒发内心祝愿,祖国万岁,欢笑,民族团结,金色大道.

礼炮声声震天下,

五星红旗似彩霞.

光辉历程世瞩目,

神州大地遍地花.

改革开放扬起帆,

祖国跃上千里马.

今日再展战洪图,

灿烂前景世人夸.

视如今,

风雨过后更神气.

万里晴空,壮丽山河,赤旗飘扬.

看九州方圆,普天同庆;江河歌唱,遍地流芳.

社会稳定,幸福,改革开放谱新章.

新,如世界巨龙,屹立东方.

今朝如此辉煌,赖党政国策指方向.

忆峥嵘岁月,生灵涂炭;黎民多难,长夜茫茫.

民族团结诗歌第2篇

关键词:音乐舞蹈史诗 《东方红》 少数民族 文化

音乐舞蹈史诗从歌舞发展而来,它是依附广大人民群众百年以来的革命斗争历程发展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以音乐、舞蹈、诗歌等表演形式展现出重大历史事件,呈现历史的流变和发展,颂扬先进人物和事件,以艺术的形式再现历史场景,使观众获得鼓舞、教育。1964年9月,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公演,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音乐舞蹈史诗,概括性地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同志带领下进行革命斗争的故事,是一部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经典文化作品,被誉为20世纪华人音乐的经典舞蹈剧。虽然说《东方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经典作品,但其母体文化则是民间地方性文化,涉及到地方文化与中心文化、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上层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这其中就包含有少数民族精英与普通少数民族的关系、汉族精英与少数民族精英之间的关系。《东方红》诞生之初,中国刚结束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如何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进音乐舞蹈史诗中,将少数民族形象与国家形象联合起来,并不失其艺术特色,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形象表述

《东方红》首次实现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同台共舞,哪怕时间非常有限,但在各族人民心中已形成生动、满含情感、具体的国家形象,实现边缘文化与中心文化的融合。在这部音乐舞蹈史诗中,我们可以看见多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情感表达,如才旦卓玛与的几次会见。又如,汉族精英与少数民族精英之间的相遇交流,成就了中华民族各族之间的友谊。

从叙事角度来说,整部音乐舞蹈史诗中,少数民族的总体形象为:载歌载舞、充满欢乐、阳光向上。从此之后的40多年里,少数民族的形象表述基本上都定义在这一表述上,没有太大的变化。而且,各民族欢聚一堂的模式也成为一个固定模式,在接下来的建国庆典活动中出现。可以说,中国少数民族形象表述已与国家形象表述紧密联系起来,少数民族虽然人数少,但其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的团结、和谐成为国家形象的一个基本点。

二、舞台表述与时空转换

《东方红》总共有8场,其中,第六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以少数民族为主,另外,第三场中的几首歌曲也涉及到对少数民族形象的表述。文化研究者认为,我们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下才能设想某些真实的事物,舞台的空间叙事功能使得时间成为社会文化现实,每一场舞台表演都是时间、空间、历史的凝聚和表达。《东方红》的时间起点是1921年,在舞台的表述中,存在时空转换问题,如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树立起两面红旗:党旗和有毛主义半身像的红旗,这两面红旗的并置显然与实际历史不符,之所以进行这样的时空转换是因为《东方红》的主题是总结历史经验,学习、宣传思想。

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少数民族也有权在《东方红》上出现,展现其历史,而从主流意识形态角度来说,则要重点阐述中国共产党如何寻找少数民族的历史。从1956年到1964年,在《东方红》公演之前,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已历经8年,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各民族的来源、生产状况、政治结构、意识形态、文化风俗、、社会现象等基本内容已调查清楚。这个时候,为抢救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政府先后组织各种大规模的调查轰动,拍摄少数民族影片,征收民族文物,建设民族文化宫等。其中,民族文化宫在少数民族文化的抢救、继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东方红》则将民族文化宫的展览变成少数民族现实生活的活态,让人们看到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另外,《东方红》也培养出一些少数民族杰出艺术人才,如:胡松华、才旦卓玛等人自从在《东方红》中亮相后,成为建国以来的第一代民族歌唱家,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他们在舞台上的表演表述了当时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也让人们看到革命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的团结。

三、民族文化整合

《东方红》在短短的两个多小时中应用了30多首歌曲,并且有多首歌曲为民歌调子改编而成,这体现出新文化观的大众化,树立民族主体,体现各民族的团结,但并不是简单的复古。如:《情深意长》改编自彝族民间曲调《月琴之歌》,这首民间曲调流传在四川雷波彝族地区,唱词古朴自然,展现丰富的生活情趣。改编成《情深意长》后,既有民歌的唱法调子,带有丰富的生活意味,同时将歌词与革命历史联系起来,展现中国共产党倡导民族团结的决心。

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革命红色文化的整合、交融唤醒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向往,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弥补物质生活的贫乏,如:《百万农奴站起来》的歌词中就可体现出少数民族对以前落后、暗无天日痛苦日子的深恶痛绝,对新生活的向往。《东方红》的序曲《葵花向太阳》中的葵花是各族人民,太阳是,这一整体基调有特定的政治寓意。几乎所有的歌词、朗诵词中都有红与黑、新与旧、光明与黑暗这样的关键词,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舞台上的革命世界分成两个完全对立的世界,观众在视听、想象中认同新中国,从个体情感走向集体认同,正是这种集体认同才使得每一个参与者都告别过去,进入集体狂欢状态。只有政治认同才能改变各族人民的命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团结,走向现代化,通过这种民族文化整合的方式寻求政治的认同。

四、结语

《东方红》的成功上演开辟民族团结的新途径,国家形象通过民族形象表述展现出来,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结合起来,民族文化的汇编和改变赋予民族文化特定的政治意义,从而使民族文化走上主流文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黄婉蓄.中国当代三部音乐舞蹈史诗的叙述视角和结构呈现[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2,(04).

民族团结诗歌第3篇

云南省第十三届新剧目展演,双年巨献,精挑细选。追溯到上世纪的盛事开篇,传统民俗的沿袭与时代脉搏的碰撞,汇集全省21台原创优秀剧目,集中展示各门类舞台艺术精髓,两年时光的磨砺,2016年1月15日到1月27日,来自云南各地市的各家院团,带着他们的心血之作,把春城观众的新年伊始,变成舞台艺术的饕餮盛宴。

京剧、滇剧、花灯剧、话剧、白剧、舞蹈诗、舞剧、音乐剧、儿童剧、交响乐、音乐会等将轮番上演,点亮2016年开端。

历史剧 《护国忠魂》

百年前的几个滇军官兵,从现代人开凿的时光隧道中走了出来。在他们断断续续的回忆中,还原了蔡锷将军和云南滇军将士在重九起义及护国运动中可歌可泣的辉煌历史。还原了蔡锷将军对云南这方水土这方人的情感,还原了百年前云南人对中华民族命运的担当与胆识。

《护国忠魂》是云南省话剧团为“护国运动”100周年打制的纪念剧,剧情大气磅礴,台词精炼隽永,加之云南省话剧院的雄厚表演实力,使得这一剧目与云南人心中的百年护国情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彝 歌》

彝族崇拜火,被誉为火的民族,舞蹈诗《彝・歌》选取彝族最具代表性的十月太阳历、火文化、虎图腾崇拜、毕摩、音乐舞蹈、服装服饰等元素,运用新颖的舞蹈创作手法,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力求以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舞台效果呈现,刻画出一个内涵深刻、特色鲜明的彝人世界,以不断挖掘、展示和传承彝族底蕴深厚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舞蹈诗《彝・歌》分为:序《开天》、上篇《彝》、下篇《歌》、尾声《传承》四个章节。

花灯剧 《天边一抹云霞》

这是一个纯真、质朴的亲情故事,重现上个时代纯净、朴素的人间真情,以及“跪乳之恩,反哺之义”的人文情怀。

李家的养女山花从小随母亲来到继父家,从小亡父的小山花重新获得了家庭的关爱,然而不幸突然降临,使这个久寒初暖的家庭重新陷入困境,小山花的继父在外做工时摔下了房顶,为给继父治病全家人耕尽钱财,欠下债务。妈妈为讨生计,外出打工,留下兄妹三人和年迈的奶奶。山花偏不信自己无法改变命运,她要让两位哥哥奔上好前程,于是主动退学,用稚的肩膀扛起了全家人的希望。在山花精心护理下,继父的病渐渐好转,哥哥同济大学毕业,有了自己事业。当一个摇摇欲坠的家庭终于走上正轨,山花却有了自己的选择。

滇剧 《选才记》

公元973年宋太祖赵匡胤改革考试制度,亲举殿试选拔人才的故事,触发了强烈“表现”选才用人这个题材的创作欲望。《续资治通鉴》记载,开宝六年,落第进士徐士廉在朝堂上击鼓鸣冤,指控当时的主考官李P徇私用情。宋太祖得知情况后,立即在讲武殿重新复试新科及第的进士。这一试果然分出了泾渭,李P的同乡、新科进士武济川应对失次,被撤去功名。而受屈的名士徐士廉对答如流,才能卓越,被钦点为进士。李P等考官则受到降级处分。这一事件在历史上影响很大,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宋赵之世。”宋代文化高度发达,人才辈出,这一局面的开创者,正是宋太祖赵匡胤。他对科举制度的改革,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根据历史上这一真实的故事,创作新编历史剧《选才记》,目的在于温故知新,让历史的烛光穿透时空,为今日增辉。

交响音乐会 《家园》

《家园》,由云南本土作曲家组成的创作团队合力完成,以交响乐形式绘就“和平之声、和谐之声、发展之声”, 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建设注入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艺术内涵和活力。《家园》交响音乐会的主题思想是以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云南为理念,以歌颂云南各民族大团结为主题,奏响云南各民族儿女之真情,展现云南和谐发展之风采。

《家园》交响音乐会的创作构思是以云南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元素为素材,以传统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的手段为创作技巧,研究出新颖的符合表现云南各少数民族形象的和声语言和色彩,用鲜明的创作语言和色彩,用合理的结构和织体,以交响组曲、交响诗、交响套曲等形式,描写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文化、风情、节日情景,谱写云南民族和谐之声,打造一部具有独特云南民族风格的,能够代表云南各个民族和谐发展的交响乐《家园》。

京剧《天道行》

《天道行》是云南省京剧院新编剧目,该剧是一出以小生为主演的传统剧目,同时也是“叶派”表演艺术的代表作。该戏题材来自于“叶派”传统戏《双合印》,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梳理、整理改编,创作出一出崭新的新编传统京剧。该剧目编剧叶少兰、张志高,导演叶少兰,副导演蔡晓龙,音乐唱腔设计叶少兰、张耀鸾,舞美设计赵国良,服装设计蓝玲。3个小时的精彩演出,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坐镇指导,“梅花奖”获得者、云南省京剧院副院长朱福领衔主演,并集结了省京剧院的多位优秀演员参与演出,可谓阵容强大。该剧讲述的是明代巡按董洪乔装相士私访,惩奸除恶的故事。

《诺玛阿美》

很久很久以前,哈尼族先民在美丽的家园中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突如其来的外敌入侵打破了原本的安宁与平静。哈尼族年轻英雄纳索临危受命,带领族人走上迁徙之路,在恋人戚姒和母亲的鼓励下成长为勇敢、担当的哈尼族头人。迁徙中哈尼人与其他兄弟民族不断交融,最终同仇敌忾,抵御外侮,谱写了一段荡气回肠、流传千古的民族史诗。

云南省第十三届新剧目展演时间表

演出单位 剧目 演出地点 演出时间

云南省话剧院 话剧《护国忠魂》 昆明剧院 1月15日

楚雄州民族艺术剧院 舞蹈诗《彝・歌》 昆明剧院 1月17日 云南省京剧院 京剧《天道行》 昆明剧院 1月19日 大理州民族文化工作团 白剧《榆城圣母》 昆明剧院1月21日 昆明市民族歌舞剧院 儿童剧《战德与他的藏獒犬》 昆明剧院 1月23日 云南省花灯团 花灯剧《定西岭》 昆明剧院 1月25日

曲靖市滇剧花灯剧非遗展演中心 花灯剧《蝌蚪情缘》 云南艺术学院实验剧场1月16日

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 音乐舞蹈诗《心语香巴拉》 云南艺术学院实验剧场1月19日

德宏州民族文化工作团 歌舞乐诗《目瑙纵歌》 云南艺术学院实验剧场1月22日

云南大德正智传媒有限公司 音乐剧《阿诗玛》 云南艺术学院实验剧场1月24日

红河州民族文化工作团 舞剧《诺玛阿美》 云南艺术学院实验剧场 1月27日

云南省滇剧院 滇剧《乡谣》 云南省滇剧院西南大戏院1月17日

玉溪市滇剧院 滇剧《选才记》 云南省滇剧院西南大戏院1月20日

玉溪市花灯剧院 花灯剧《天边一抹云霞》 云南省滇剧院西南大戏院1月22日

大理州弥渡县非遗展演中心 花灯剧《山村小河月亮》 云南省滇剧院西南大戏院 1月24日

文山州广南县民族文化传承展演中心 歌舞剧《寻梦世外桃源》 云南省歌舞剧院小剧场1月16日

腾冲市文广局 史诗剧《天地正气》 云南省歌舞剧院小剧场1月18日

普洱市澜沧县民族文化工作队 歌舞诗《牡帕密帕》 云南省歌舞剧院小剧场1月23日

临沧市民族歌舞演艺有限责任公司 舞蹈剧《山情水韵》 云南省歌舞剧院小剧场 1月21日

民族团结诗歌第4篇

一曲传世的歌舞

“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姊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这是柳亚子先生1950年国庆期间,观看了哈萨克族舞蹈《圆月》后,欣然写下的诗章,同志还写诗奉和,一时传为佳话。

作为伊犁州歌舞团的传统节目,《圆月》一直保留至今,阿娜尔・苏云拜从1980年开始,至今仍担任这个舞蹈的领舞,每年都要演出。

在伊犁,没有其他任何一个歌舞能如此被关注,并能数十年被传承和改编发展。哈萨克族歌舞《圆月》从1950年轰动中南海、响彻海内外开始,直到现在仍然生机无限,成为舞台表演场次最多的哈萨克族歌舞。

轰动中南海

1950年10月3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新中国的缔造者们在兴致勃勃地观看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当来自新疆伊犁的11名哈萨克族演员登台表演时,场上气氛更是热烈,舞蹈演员巴黑的单人歌舞《圆月》在演员们的传统乐器伴奏下婉转、翩跹,高兴地让身边的柳亚子赋诗词以纪念这一盛况。柳亚子即赋赠《院溪沙》一首:

十月三日之夕于怀仁堂观西南民族文工团、新疆文工团、吉林省延边文工团、内蒙古文工团联合演出歌舞晚会,命填是阕,用纪大团结之盛况云尔!

火树银花不夜天。

弟兄姊妹舞翩跹。

歌声唱彻月几圆。(新疆哈萨克民间歌舞有“圆月”一歌云。)

不是一人能领导,

那容百族共骄阗:

良宵盛会喜空前!

也唱和一首:

1950年国庆观剧,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因步其韵奉和。

长夜难明赤县天,

百年魔怪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乐奏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

随着这两首诗词的传播,许多人知道了哈萨克族有一首著名的歌舞叫《圆月》,表演歌舞的演员也成了那个时代的“明星”,有的还留在了中央民族歌舞团学习,跟随国家领导进行慰问演出。然而,就是这样一曲美丽的歌舞,在”十年浩劫”中却一样遭到了摧残和禁锢,在重大场合的演出停演了许多年。

“新生”从1979年开始

粉碎“”后不久,1979年,在全国文艺复苏的土壤里,歌舞《圆月》也重新焕发了生机。伊犁州歌舞团将这个歌舞重新创作编排,从单人歌舞扩展为女子集体歌舞,当年参加了自治区北疆片文艺汇演,1980年被自治区文化厅确定为重点节目,赴北京参加了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在人民大会堂的隆重演出受到首都各界人士和同行们的一致好评并获得优秀奖。

1980年后,《圆月》以其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歌词内容、绚丽的舞姿成为伊犁州歌舞团的传统保留节目。第一个将《圆月》演唱并推出盒带的是演员夏库拉,她在著名作曲家温中甲的帮助下,将《圆月》的词曲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和编排,“朦胧胧的沙光,朦胧胧的笑口,朦胧胧的夜里,你在陪伴着我,如果没有你陪伴,我会多么寂寞,如果美丽太苦,我会陷入孤独。你像圆圆的明月,照亮我的希望……”。现在的歌舞《圆月》一般由33个穿着13个民族服装的男女演员表演。舞蹈着重表现明月当空,伊犁各族人民在草原上载歌载舞,欢聚一堂的景象。结束时,13个民族手挽手,肩并肩做出圆月的舞蹈造型与夜空里的明月遥相呼应,体现了伊犁各族人民友好团结、和睦相处、共同建设伊犁的动人场面。

1989年,在首届新疆天山之秋艺术节开幕式上,哈萨克斯坦功勋歌唱家茹扎,俄日拜瓦的演唱,则再次使《圆月》广为人知。

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火炬传递时,在伊犁,60名身着鲜艳民族服饰的哈萨克族儿女也表演了歌舞《圆月》。

1992年,在昆明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上,《圆月》获得优秀奖。

1993年,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上,《圆月》演出。

至此,哈萨克族歌舞《圆月》达到了她的艺术顶峰,经过内容、形式、旋律上的大胆创新,成为接待国内外嘉宾和欢度节假日的必演节目。

表演《圆月》25年

阿娜尔・苏云拜是伊犁州歌舞团团长努尔兰・坎吉哈里的爱人,1980年开始担任《圆月》的领舞至今,演出了数百场,这也成了她最钟爱的节目。

同样是舞蹈演员出身的努尔兰,坎吉哈里认为,《圆月》的最早创意应该是取自民间,哈萨克族人民长期从事放牧生活,在夜晚的月光下会自娱自乐,后来经过不断编排,形成现在的样子。他认为,《圆月》有雄厚宽广的音乐,欢快动人的旋律,载歌载舞的舞蹈情绪,小伙子的动作有力,姑娘们轻巧,如月光式的柔美旋转,给人温柔的视觉享受。舞蹈最大的特点是运用月亮造型的舞蹈动作比较多,手拉手,肩并肩,象征着各族人民大团结。

阿娜尔・苏云拜说,这些年表演《圆月》到底多少场,自己也说不清楚了,反正是感觉已经很难舍弃了。参加过1950年怀仁堂演出的老人们大多都已经不在人世了,但这个美好的歌舞却越传越广,成了哈萨克族舞蹈的代表。每当看到自己影集里那些泛黄的老照片、每当和爱人一起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的时候,她都会不由自主地翩翩起舞……

前不久,伊犁州歌舞团在欢庆五十周年的晚会上,《圆月》又一次隆重上演,许多老演员都落泪了。多少年了,一曲不舍的歌舞连起了多少人的情感,大家商议着,要赋予这个歌舞更多的时代气息,让它继续传承下去。

相关链接:

民族团结诗歌第5篇

【关键词】厦门自唱;蒲风;李焕之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87-01

在众多抗战歌曲中,《厦门自唱》是一首有点特别的小曲。说它小,是就这首歌曲的长度而言;说它特别,则是指词曲作者赋予其强大的能量。

一、《厦门自唱》打响东南保卫战

这是一首关于城市保卫战的歌曲,但词作者采用了拟人化歌词。“我是厦门,我是炸弹”,开篇两句怒吼即以第一人称表明歌曲的主题“厦门的愤怒”;接下来,目标直指来犯侵略者,“我满贮着杀敌的火焰,安放在厦门港中――告诉他,那贪食的东邻野兽哟,别要妄想鲸吞,一天他们胆敢尝试,他们的骨肉会立刻炸碎成粉,从他们的兽心上惊散了野蛮的灵魂。”

曲作者李焕之面对这首短小的诗词使用了多种鲜见的(就群众歌曲而言)作曲技法。首先,这首歌曲的音域指向为男低音。男低音是人声最低的音域,音色深沉浑厚,擅于表现庄严雄伟和苍劲沉着的感情。其次,曲作者没有使用规律的曲式结构,如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而是采用了自由的乐句联合,仿佛吟诗一般将诗词娓娓道来;为了弥补诗词的短小,曲作者将原曲变调再唱一遍,即从e小调转为g小调,两调之间为小三度,这是一个通过提高音域强化感情又不会显得突兀的调性调整,同时也增加了歌曲的长度。最后,该曲的旋律极富个性特征:一是开篇两句“我是厦门、我是炸弹”,曲作者竟大胆采用了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主题,XXX |X XXX |X,使其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二是频繁使用三连音节奏型,营造出紧张的情感氛围;三是使用临时变化音造成级进式的旋律推进以具有咄咄逼人的气势,但也使得该曲不易在普通民众中传唱。

二、革命诗人蒲风

词作者蒲风,现代诗人。原名黄日华,常以蒲风为笔名发表作品。蒲风1911年出生于广东梅县一个贫农家庭,1927年开始诗歌创作。左联成员,组织中国诗歌会,创办《诗歌生活》,抗战开始后在广州主编《中国诗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中,他携笔从戎,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创作。1942年因病去世,年仅31岁。代表作品有《现代中国诗坛》、《抗战诗歌讲话》、《茫茫夜》、《生活》、《抗战三部曲》等论著及诗集。

蒲风的诗既写被压迫农民的痛苦、灾难和反抗,更写抗日反帝的战斗主题。诗歌类型则涉及抒情诗、长篇叙事诗、讽刺诗、街头诗和明信片诗等多种体裁,语言通俗易懂,朴实无华,感情真挚且热情奔放。

蒲风致力于新诗歌运动,把诗当作斗争的武器。他在中国诗歌会主持工作时,针对当时诗坛上“新月派”、“现代派”的颓风开展诗歌的理论研究和创作,提倡新诗歌的大众化,积极探索新诗的民族化形式。

三、民族音乐家李焕之

曲作者李焕之,1919年出生于香港的一个商人家庭。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李焕之从小就经常接触粤剧、南曲、歌仔戏、梨园戏等民间音乐;由于很早就参加了基督教的唱诗班,李焕之又接受了基督教圣咏和欧美通俗歌曲的洗礼。这些都成为李焕之良好且全面的音乐启蒙教育。

1936年春,李焕之以特别选科生的名义入学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随萧友梅博士进行专业的音乐学习,为期一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厦门市成立了群众性的爱国组织“厦门抗敌后援会”。李焕之在成立大会上认识了著名进步诗人蒲风。他与蒲风合作写了许多抗日歌曲,如《厦门自唱》、《抗日救亡》、《慰劳二十九军之歌》等。后来,李焕之作为进步青年奔赴延安,进入了刚刚成立的“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成为该系第二期的W员,毕业后留系任教。自此,李焕之正式开始音乐创作及教学活动。

建国以后,李焕之主要从事一些新建专业团体的领导工作,如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团长,中央歌舞团的艺术指导,中央民族乐团的团长兼指挥。在这些专业团体中,李焕之在处理行政事务之余,主要参与了创作工作。同时,他还是中国音乐家协会的常务理事,后被选为主席。主编音乐创作领域的核心刊物《音乐创作》等。难能可贵的是,即使有如此众多的事务活动,李焕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笔耕不辍。他的作品主要涉及民族器乐和古代歌曲合唱等领域,如筝与民族乐队的协奏曲《泪罗江幻想曲》,琴歌合唱套曲《胡茄吟》,男声合唱《秦王破阵乐》等。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李焕之的创作凸显出他对民族风格、中国特色执着的追求和探索,在中华民族新音乐的建设征程中这一点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

参考文献:

[1]杨俏凡.蒲风研究综述及其他[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4).

[2]汪毓和.作曲家李焕之及其创作[J].人民音乐,1985(3).

[3]汪毓和.抒时代之音融华夏之情――李焕之及其音乐创作[J].人民音乐,1995(4).

民族团结诗歌第6篇

和谐与欢乐一同唱响 ,多彩与奋进同台展现。

从2009年11月30日起,为期11天的第四届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精彩节目在黔东南州凯里市行政中心纷纷亮相。由省民委、省文化厅、省广电局主办,黔东南州委、州政府承办的本届民族文化盛会不仅汇集了全省各地州市的十多个民族文艺精品,在会演人数、演出规模等方面也创下了历届之最。以“荟萃少数民族文艺精品、检阅少数民族文艺队伍,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展示少数民族文艺风采”为主题的第四届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得到包括专家评委、现场观众等各方好评的同时,为激发我省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团结、民族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一次民族团结的盛会,也是我省原生态民族文化之花的又一次惊艳绽放。

各族喜相聚

歌舞庆盛世

四年一届的全省民族文艺会演是我省规格最高的民族文艺盛会,它将充分展示各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魅力和风采,充分表达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美好愿景。缘于此,它让我们充满了期待和想象。

2009年11月30日傍晚时分,凯里市行政中心灯火辉煌 、锣鼓喧天,一片欢快景象。

“ 四年一次,实在难得呀!”来自凯里市文化艺术团的段金平一边挥舞着板凳舞一边如是告诉记者。在广场迎宾道两旁,凯里学院艺术系的李晓娟老师则带来了100多个学生有节奏地击起了撼山鼓,她说:“自己和这100多个学生都是少数民族、而且都是学艺术的,今天正是他们自己的盛会,所以大家都很有激情。”

7点半,随着10支代表团的入场,第四届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式准时启动。副省长刘晓凯及主办单位领导和各地州市代表团、观众共聚一堂参加了开幕式。

第四届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举办和首届全省民族文化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是检阅和规划我省民族文化的大好机遇,对我省少数民族文化大繁荣无疑是件双喜临门的大事。

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是我省设立的四年一届的省级少数民族文艺重大活动,是全省各民族群众的文艺盛会。

据了解,和前三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不同的是,第四届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是首次尝试从省会贵阳转移到市州地举办。这样的尝试和改革,其意义不仅仅是强化文艺会演对地方民族文化工作的助推,同时也更直接地促成了对承办地区民族文化的展示和推介。

展多元文化风采

看民族文艺崛起

在11天的会演中,随着一个个精品节目的精彩上演,我省少数民族独具魅力、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得到了淋漓的展示和生动的表达。各代表团的演员们用优美的舞姿构筑民族团结的花环,用甜美的歌喉唱响了和谐社会的强音,用真情和汗水展示了贵州多元的文化生态和民族文艺的崛起,在歌舞声中回归民族文化的沃土。

从11月30日至12月10日每晚8时起,在凯里市行政中心演出大厅,9个市州地代表团和贵州民族学院代表团轮番带来了民族风味浓厚、地方特色鲜明的专场演出。在历史进程中,我省各少数民族纷纷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独具魅力、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为个性化展现这些特色,有的代表团将民族、美声、流行等演唱形式融于一体,有的将舞蹈、声乐、说唱等节目类型相结合,更多的代表团则选择了以大型歌舞剧(诗)这种较高难度的舞台表现形式编创节目。

作为首场演出的代表团,黔西南州在70多分钟时间里为观众奉献了大型民族歌舞《山舞水歌》。该剧总导演、国家一级编导、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欧阳林说:“《山舞水歌》的出现,将在今后较长时间里影响着黔西南的民族文艺发展,全省少数民族会演这个平台对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2月1日晚,安顺市代表团演出的苗族舞蹈诗《我的巴朗(身小)・我的家》至今仍为观众津津乐道。据该剧总导演、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编导彭学艳介绍,这是安顺市黄果树艺术团第一次排演舞蹈诗,他们采取了最古朴、最直接的方式,一方面强调故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从服饰、音乐、舞蹈、意境等元素上下功夫,营造了一场如梦如幻的巴郎族人生存景象。

在铜仁梵净山脚下,土家族寨子人人碰面常说:“摘起花儿开嘞。”意思是祝福也是祝贺。铜仁代表团歌舞乐《四季花儿开》就是一曲地产的土家调子的名字。该剧在结构上按春夏秋冬来排列,有最具代表性的土家族摆手舞贯穿始终,田间地头的土家族农民演绎的最纯正的土家族民歌,真是名副其实的歌舞乐。舞蹈生活化、民俗化,是一部原生态和现代表现手法完美结合的剧目。

《风情凉都》是以六盘水市境居住的彝族、苗族、布依族原生态的歌舞元素创作编排的大型生态民族歌舞。整台节目民族风情浓郁、地域特色鲜明,多角度再现了“凉都”六盘水绚丽多彩的地域风情和厚重的少数民族文化底蕴。

“一柱水冲天而起,彩虹漫天,美丽的仰阿莎诞生了……”

作为承办单位,黔东南州代表团在9日晚以这样的序幕拉开了苗族歌舞剧《仰阿莎》的神秘大幕。在该剧中出演主角仰阿莎的演员是苗族歌手阿幼朵。

苗族歌舞剧《仰阿莎》是根据流传在黔东南苗族聚居区的同名苗族古代叙事长诗改编而成的。《仰阿莎》是传唱在贵州清水江流域和都柳江部分苗族聚居区的一首苗族神话爰情叙事歌,被誉为苗族“最美丽的歌”。《仰阿莎》剧本创作荣获了第四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金奖。该剧融黔东南苗族歌曲、舞蹈、服饰三大资源优势为一体、再创苗族音乐美、舞蹈美、服饰美,升华出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黔南州代表团表演的布依族歌舞剧《刺梨花红》是一台探寻布依儿女人文精神家园的颂歌,一部关于文明进步与愚昧落后两种思想意识矛盾的传奇故事。该剧的成功演出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贵阳市代表团向观众和评委们捧出了他们倾情演绎的民族歌舞《和谐贵阳 民族风彩》。导演卢家麟介绍,这台节目是一台歌颂贵阳各民族人民团结拼搏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民族歌舞,是一幅蕴含丰富底蕴的贵阳民族文化。整台节目是由210多名演职人员历时3个多月精心编排而成的。

贵州民族学院代表团是唯一的院校代表团。12月7日晚贵州民族学院代表团大型歌舞剧《我爱贵州》隆重上演后,引来了众多观众的反响与好评。他们的舞蹈将校园文化与民族文化混搭,洋溢着青春和朝气,以现代元素与民族氛围完美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深深打动了众多观看者。

毕节地区大型歌舞剧《夜郎魂》是在赫章歌舞团排演的歌舞诗《夜郎魂》基础上改编的。该剧分神秘夜郎、源、竹、王等章节,通过对赫章重大考古发现揭开千年古夜郎之谜。60多位舞者以虔诚的赞美之情将古夜郎风貌融入歌舞中。演出中,灵动的舞姿、浑厚的乐音,将观看人员带入了寻觅古夜郎千古之谜的迷途中……

会演精品纷呈

节目精彩不断

和上一届比较,本届会演上亮相的10台精彩节目均为各地最新编创的作品。大多数代表团创新编创理念、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特色,以大型歌舞剧(诗)这种较高难度的舞台表现形式艺术地呈现我省各少数民族的寻根情结、存在状态和精神世界,让观众走近了他们的家园了解了他们的生活,同时通过参加此次会演,也锻炼出一批编导、演员、舞美等艺术人才,为我省民族文化大繁荣奠定了基石。

12月10日晚8时,历时11天的第四届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落下帷幕。经过现场评委和其他工作人员十余天的持续努力,会演评奖结果也在当晚同期揭晓,黔东南州代表团的苗族歌舞剧《仰阿莎》、贵州民族学院代表团的校园青春民族歌舞剧《我爱贵州》、安顺市代表团的苗族舞蹈诗《我的巴朗(身小)・我的家》分获优秀剧(节)目一等奖。

民族团结诗歌第7篇

前来观看此次诗词演唱会的有教育部文化素质指导办公室相关领导,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庄丽君,校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陈旭,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胡显章,以及众多的清华师生员工。

著名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李元华、姜嘉锵、高育发与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合作,共同为在场观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序幕音乐响起,全场寂静,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合唱队一首《元日》把观众带进了一种悠远静谧的氛围当中。古诗词演唱会正式开始。

演唱会以各个朝代和历史时期的诗歌和词为演唱对象。李元华老师演唱饱含深情,时而激烈高亢,时而婉转绵长,合唱团的伴唱低沉而缓慢,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气氛,完美地体现了《黄鹤楼》中诗人所要表达的苍凉与无奈。而悠远的古筝把观众带到了浩荡长江之上的楼阁,姜嘉锵老师浑厚圆润的嗓音,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首送别之诗演唱出了一种雄壮的气势,给在场观众以全新的感受。一首激昂悲愤的《满江红》又将全场观众带回南宋时金戈铁马,民族志士精忠报国的历史时代。高育发老师朗诵的《南乡子》气势恢宏,而李元华老师的演唱则是激昂中带有温婉,将这首带有强烈豪情壮志的词演绎得淋漓尽致。

除去十四首古诗词的演唱外,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舞蹈队带来了群舞《踏歌》。这段舞蹈轻快而活泼,欢快的音乐,轻盈的舞步将现场气氛变得舒缓轻松。男子独舞《考殇》则表现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人才思想心灵上的残害,和书生对科举制度的痛恨及强烈的反抗。舞者优美的舞姿、精湛的舞技博得了热烈的掌声,也将整场演出推向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