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美学教师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22 17:45:33
美学教师论文

美学教师论文第1篇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教师教育教学过程

近年来,高师美术教育在“艺考热”、扩招热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推动下,其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高师院校打破了单一培养教师的传统,面向市场设置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强劲态势。同时,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两种趋势也十分明显给高师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传统上,我国美术教育大体延续着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高师美术教育三大类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术学院设置国、油、版、雕、史论等传统专业,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工艺美院以实用设计门类划分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大体沿袭了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为专业培养目标。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不断缩小,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大中城市也渐趋饱和,而设计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至90年代,设计类专业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热点。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争相开办设计类专业,而高师美术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学科,并按“综合绘画和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招生;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油画、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其中只有美术教育系为师范类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系,并按照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培养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专门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只有美术学为师范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非师范类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系,多数为近年来新兴的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目标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科专业的综合化。但在现有的高师本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二者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大势所趋。主要途径有:一是形成“大美术”的理念。今天,美术在人们的观念中除了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外,还有建筑设计、工业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艺术、多媒体网页设计等等,在这些专业中还可以分出多个分支,它们都是美术的范畴。二是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当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基础教学,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及就业形势之后,再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少高师院校,已经开始试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二、教师教育趋于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意识更倾向于是一个画家而非美术教师。这种状况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提出而有所改变。教师专业化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来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两份报告,指出公共教育质量只有当学校教育发展为一门成熟的“专业”时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000年,《职业分类大典》也将教师归人“专业技术人员”。从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些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是针对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突出,以至于产生较大的职业可替代性提出来的,意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专业地位。尽管与“画家”的名头相比,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比较低。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术教育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而获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进专业发展是高师美术教育的义务

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职业教育,其课体系基本上是参照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设置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很低。为此,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三个层面来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是加强专业课教学。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目标,《课程方案》从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五条规格要求并从课程体系中辟出一个专门领域——“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其中“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与“美术教育实习”为必修课,“中国美术教育史”、“教学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外国美术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为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体现课程的师范性。二是增强人文内涵。多年来,我国的高师美术专业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取向,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种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在美术课程观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新课程方案中,美术欣赏课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因而需要在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三是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一般说来,教师的知识可分成两类,即“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师美术《课程方案》中的实践性课程达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会实践(军训、社会调查、就业指导、劳动等)、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答辩、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等,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趋于数字化

(一)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关于美术的感知方式

一般认为,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艺术形象。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关于美术作品的感知方式越来越技术化了。上世纪90年代后,数字化的印刷、摄影技术高度成熟,大幅广告、精美照片、时尚杂志、网络世界、数码影像等,凡是能够吸引眼球的功能都被商家广为采用,以致导致人们普遍的审美疲劳。而关于美术创作的经典手法,也被数字化时代颠覆了。以前,从设计到完成一幅作品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对手绘技术要求很高。现在,人们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摆脱了铅笔纸张、直尺圆规、颜料调色盒等绘画工具限制。即使是一个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人,只要使用Photshop等普通绘图软件,也可以制作出令人满意的图片来。不仅如此,数字时代还促生了以美术学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尤其是广播、电视、动漫、环境、设计、广告等新兴产业的迅速成长,对高校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大的拉动。为适应这一需求,许多高师类院校都开设了基于信息技术的艺术设计专业。比较典型的有;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三维动画创意及制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广告、新传媒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后期合成、电脑剪辑、特效制作以及影视作品技术处理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游戏动画设计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游戏制作领域胜任原型设计、模型制作、纹理制作、动画调试等岗位的工作,并进行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技能型人才,等等。这些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与传统美术人才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所从事的美术活动很难以传统的美术概念来界定与归类,但往往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也引领高师美术教育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美学教师论文第2篇

1.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

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不仅为了使学生对世界有个更全面的认识,最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众所周知,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怎样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触美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因为这种能力需要经过后期的培养,而美术教学可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学生发现美、探索美的热情。因此,师范美术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在美术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可提高学生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学生生活阅历不足,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有待加强,稍有不慎容易误入歧途,而在美术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总之,师范美术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应结合美术教育实际情况,将审美教育当做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加以落实,以充分发挥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综合审美素养的作用。

二、师范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途径

在师范美术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包括很多内容,要求教育工作者结合教学实际,寻找实施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大量实践表明,采用以下方法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因此,美术教师可结合自身状况加以灵活的应用,为审美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

1.培养学生的形式美感

学生学习美术时,最先接触的是美术的审美形式,即,构成美术的肌理、质感、色彩、线条等基础元素。但如没有美术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很难对上述形式美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因此培养学生的形式美感,成为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组成内容。师范美术教学中,线条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基础美术元素,线条的疏密、干湿、浓淡、粗细等可表现质感不同、形式多样的事物。因此,教师应从线条入手培养学生的形式美感。即,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要求学生加以认真的分析与欣赏,并要求学生进行白描训练,以对其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加深对线条表现力的感受。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师范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首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析研究著名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与认识。同时,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表象的认识;其次,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临摹课,通过实际动手促使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最后,根据课时情况,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写生,一方面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另一方面通过写生,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美术之美与社会、自然间的联系,无形之中实现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审美理想

无论是感受事物之美还是由此引发的情感反应均是审美活动的表现形式,一定程度上受审美理想的约束。同时考虑到青少年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对是非标准的把握不够准确,因此,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法,例如学生讨论法,进行相关题目的创作等,实现培养学生审美理想和观点的目的。另外,美术教师讲解作品时,应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探讨空间,而不是凭借自己的权威,认为自己的说的都是正确的。例如,教师表达对某美术作品的看法时,应注意使用“我认为……”“我觉得……”等,使学生认识到教师的理解与认识并非不可改变,以引导学生积极发言,通过与其他学生交流观点,加深对美术作品深层次理解,以及全面的认识。采用这种方法教学,可确保学生理性的分析、评价美术作品,避免评价的盲目性。

4.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师范美术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不能忽略对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一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因此,美术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运用肌理、质感、构图等知识,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另外,美术作为一项与生活联系密切的艺术,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引导和鼓励其去认识生活中的美,并加以想象去创造美。例如,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选择典型的美术作品,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美术作品的美,从而激起他们创作的热情与欲望,逐步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

三、总结

美学教师论文第3篇

作者:商应丽 王英伟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学生身心健康、乐观、自信,充满丰富情感去面对生活;使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充满热情,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美术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邻域,从书籍装帧、广告招贴、服装设计到工业造型、城市建筑、园林设计,将来无论做什么行业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美术素养。所以,艺术教育能帮助学生拓展发展空间,规划人生。我们应该相信,艺术教育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实现创作与自然科学运用实证、逻辑推理来求证一个固定结果不同的是,艺术没有固定答案,不可重复,艺术的自由、想象空间的开阔与对人心灵和情感的呵护是自然科学所无法比拟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与人的情感、体验发生关系,因为体验的个体不同,所以在对艺术进行表达的时候会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存在,正是这种可能性的存在,才使得艺术像今天这样的丰富多彩和动人心魄。学生对创作实践的尝试不仅体现了学生对艺术语言熟练的驾驭,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尝试,调动他们周身的感官把各种可利用的因素进行组合,从而创造出新的图像。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一方面,学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不自信的因素,随着作品的不断完善,学生会逐渐克服它们,从而体验到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学生会把这种成功的体验运用到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谋求更好的发展。在欧洲的中小学,“艺术理念重于绘画技法,以艺术的创造力培养人完善人”的教育理念已经在后来的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证明:在学生走出学校后,不论他们从事什么行业,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和与众不同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很快脱颖而出,而且这种教育强化了整体国民的创新意识。

艺术创作实践对本科一年级的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艺术教育不同于技术教育艺术教育是一门专业的学问,它的发展大大落后于艺术的发展。在这个一切以实用性最大化为最高价值前提的社会,教育全面适应社会,艺术被当成了提供固定的技术与知识的作坊,而学生则是大作坊里生产出的具有同样面孔、同样行为和同样思想的产品。现有的教育模式完全脱离了人的情感需要,单方面的完成知识与技术的传承,并把技术与知识当成用来炫耀和谋生的手段。这种把艺术知识当作艺术,把技术教育等同于艺术教育的误导,只会一味强调技术知识的重要,而“人的教育”在美术课上,教师总是习惯先把制作步骤或作画方法一一交给学生,遇到个别的学生,教师还亲力亲为;或者一味强调“模仿”和“基本功”的技术训练,这种方式对于帮助学生掌握美术技能确实有一定的暂时的效果。但是长此以往,这种灌输的强权式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依赖性,不独立思考,习惯于人云亦云,更谈不上创造。所以,“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基础教学的根本。

美术教师在学生创作中的作用美术教师在评价学生创作的时候,能否在给出判断之前先倾听一下学生对自己作品的想法以及创作意图,能否以学生的视角去评价一幅作品?我们的教育常常忽略了学生对客观物像的体验与感受,而单方面的去判断学生作品的优劣。对待同样一件事物,每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是不可能相同,所以,不同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应该千差万别,但这里绝没有“好坏”之分,美术教师应该在尊重每个学生独特感受的基础上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而不是用一种评价标准规范所有的学生。美术教师要使创作课堂充满神圣感,要告诉学生我们正在做一件独一无二的作品,只与自己的体验有关,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一个与现实世界无关的只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图像世界,那种创造的快乐只有自己才能体会,使学生在创作中学会“热爱”、“信仰”与“尊重”等,认真对待创作过程,并对自己的作品充满自信。当学生的某件作品和想法受到大多数人质疑的时候,美术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身边支持他,同时肯定学生独特的感受力和他的勇气,并与他深入亲切的交流。只有这样,美术教师才能很好地保护那部分具有天赋又不循规蹈矩的学生的自尊心,并以自己的人格的力量去感染学生,给他们创新的勇气。明确艺术教育的目标是美术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更是美术教师进行具体教学的核心与基础。因此,美术教师对艺术教育目标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美学教师论文第4篇

关键词:美术教师美术教学心理因素

美术教师肩负着对学生实施培养和提高具有良好美术素质教育的重任,要以现代美术知识技能武装学生头脑,把他们塑造成具有高尚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操的人,时代对美术教育和美术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有教师和艺术家共有的心理素质,以及相应的师德和艺德。美术教师良好的教学心理品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在美术学习和美术教学实践中自觉培养和逐步形成的。

一、美术教师的教学兴趣

对美术教学的兴趣,是美术教师创造性地完成本职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美术教师对美术学科和美术教学法的研究兴趣,对所教学生的情感,往往是教学兴趣的中心。这种兴趣不仅促使美术教师积极、刻苦地钻研美术专业知识技能,认真、负责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且促使美术教师接近学生,研究学生美术心理和美术学习的发展规律,从而探寻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专业兴趣,往往也会萌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对国画有兴趣的教师,会引起学生对国画发生兴趣,对设计有兴趣的教师同样也会引起学生对设计发生兴趣。

美术教师的兴趣不应局限于美术学科,更不应局限于某一画种,而应具有广阔的求知兴趣。如美术教师应有一定的文学兴趣,缺乏文学修养的教师,语言不生动、不丰富,难以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再如,音乐、摄影、书法、集邮等都与美术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美术教师若对此有广泛的兴趣,必然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艺术爱好,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因此,美术教师的兴趣广,不仅有助于教师本身对美术教育工作产生稳定、持久的兴趣,而且对学生学习美术的活动具有一种积极有效的推动力量。

二、美术教师的教学情感

美术教师的教学情感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感染作用,是教师重要的职业素质之一。

美术教师的教学情感,首先体现在对美术教育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它与美术教师的职业兴趣,对于教育年轻一代的社会责任感、荣誉感有关。作为教师应该具有一种高尚的敬业精神,才会具有良好的情感品质。

事实证明,做一名“美术教育家”要比做一名“画家”难得多。一个美术教师能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看到自己培养的学生能把所学的美术知识技能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的时候,一种强烈的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美术教师有了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自豪感,就会产生踏实的工作作风、坚定的工作志向,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三、美术教师的工作意志

美术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必定会遇到各种主客观困难,特别是在当前教师待遇偏低、美术学科在学校教育中还十分薄弱、教学环境和条件尚未得到彻底改善的情况下,美术教师没有克服困难、勇于进取的意志,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

美术教师的工作意志主要应具备以下四点:1.具有完成美术教学任务的明确目的性和力求达到这一目的的坚定意向,这是动员自己全部力量以克服教学工作困难的内部条件。2.具有教学内容和方法选择的果断性和坚定性,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的内在力量。3.具有沉着、自制、耐心和一贯的坚持性,这是美术教师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效地影响学生的重要品质。4.美术教师具有的工作精力和毅力,这是影响教育和教学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当前,学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困难很多,有来自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等方面的许多现实问题,针对这些暂时无法立即解决的困难和障碍,教师的工作意志的培养就更为重要。

四、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美术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自身应掌握美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为全面而扎实的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表现能力,掌握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教学方法,具有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了解国内外美术教育的发展动向,胜任学校美术教育和教学工作,并能组织学生的课外和校外美术活动。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是他们业务规格的基本内容,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指标,具体包括:1.掌握美术历史和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如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心理学、美术技法理论。2.掌握绘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素描、色彩画、中国画、版画等画种。3.是掌握设计与工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设计与工艺基础、现代艺术设计、现代工艺制作。4.掌握教育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美术教育学、美术教材教法、教育实习等。

五、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从事学校美术教育活动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是美术教师区别于其他职业的工作能力。它主要包括:

1.具有多方面的组织能力,以保证美术教育和教学工作有条理、有系统地进行。其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和使用教材,以及组织课堂教学方面。

2.全面掌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实践能力。如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编写教材教案的能力、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教育能力、启迪学生进行视觉思维的能力等。

3.具有善于了解个性和美术学习心理的观察能力。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个性和学习心理的发展是一种学习的历程,由于美术学习的活动性强,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过程明显,学生在纪律、意志、耐力等方面都有可能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应善于及时观察到学生某些不良反应的预兆,尽可能事先防止学生纪律和学习上某些差错的发生。

4.具有敏感、迅速而准确的分析、比较和判断能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善于分析、比较、判断视觉造型艺术形象的基本要素和特征,而且需要美术教师灵活机智地应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

5.具有教学的创造与想象能力。美术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手持金钥匙的人”,这意味着美术教师是打开学生心扉的智者,应该富有教学方面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6.具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教师在教学和非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这对所有学科的教师来说,都是有必要的。

六、美术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

现代社会的一切活动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这个进步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美术教师若要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准和教学素质,必须从凭经验办事转向以科学为依据的轨道上来,这就要开展科学研究,这是美术教师创造优异工作成绩的重要条件。

美术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首先应该是从事美术教育和教学研究的能力。因此,美术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科研与探索的能力主要包括:1.自修与自学提高的能力;2.收集教学资料与获取信息的能力;3.开展教学实验、进行教学改革的能力;4.综合分析信息资料的能力;5.编写教材和撰写论文的能力;6.确定教育科研选题,组织或承担课题研究工作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对于美术教师加强学科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它能使我们在吸取古今中外美术教育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和发现新的美术教育方式和方法,有利于发展和创造适应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术教育。

总之,美术教师的心理因素并不止这些,例如教学观、治世态度、性格、身体等因素也都是教师成功地进行美术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从美术教师的心理因素来看,它是一个范围相当广泛,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各种心理因素的形成和发展,都要求每一个美术教师在各自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学习提高,力求自我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威信。

参考文献:

[1]郭绍刚,范凯熹.美术教育方法论[M].岭南美术出版社,1993.

美学教师论文第5篇

关键词:美术教师美术教学心理因素

美术教师肩负着对学生实施培养和提高具有良好美术素质教育的重任,要以现代美术知识技能武装学生头脑,把他们塑造成具有高尚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操的人,时代对美术教育和美术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有教师和艺术家共有的心理素质,以及相应的师德和艺德。美术教师良好的教学心理品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在美术学习和美术教学实践中自觉培养和逐步形成的。

一、美术教师的教学兴趣

对美术教学的兴趣,是美术教师创造性地完成本职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美术教师对美术学科和美术教学法的研究兴趣,对所教学生的情感,往往是教学兴趣的中心。这种兴趣不仅促使美术教师积极、刻苦地钻研美术专业知识技能,认真、负责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且促使美术教师接近学生,研究学生美术心理和美术学习的发展规律,从而探寻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专业兴趣,往往也会萌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对国画有兴趣的教师,会引起学生对国画发生兴趣,对设计有兴趣的教师同样也会引起学生对设计发生兴趣。

美术教师的兴趣不应局限于美术学科,更不应局限于某一画种,而应具有广阔的求知兴趣。如美术教师应有一定的文学兴趣,缺乏文学修养的教师,语言不生动、不丰富,难以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再如,音乐、摄影、书法、集邮等都与美术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美术教师若对此有广泛的兴趣,必然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艺术爱好,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因此,美术教师的兴趣广,不仅有助于教师本身对美术教育工作产生稳定、持久的兴趣,而且对学生学习美术的活动具有一种积极有效的推动力量。

二、美术教师的教学情感

美术教师的教学情感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感染作用,是教师重要的职业素质之一。

美术教师的教学情感,首先体现在对美术教育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它与美术教师的职业兴趣,对于教育年轻一代的社会责任感、荣誉感有关。作为教师应该具有一种高尚的敬业精神,才会具有良好的情感品质。

事实证明,做一名“美术教育家”要比做一名“画家”难得多。一个美术教师能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看到自己培养的学生能把所学的美术知识技能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的时候,一种强烈的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美术教师有了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自豪感,就会产生踏实的工作作风、坚定的工作志向,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三、美术教师的工作意志

美术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必定会遇到各种主客观困难,特别是在当前教师待遇偏低、美术学科在学校教育中还十分薄弱、教学环境和条件尚未得到彻底改善的情况下,美术教师没有克服困难、勇于进取的意志,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

美术教师的工作意志主要应具备以下四点:1.具有完成美术教学任务的明确目的性和力求达到这一目的的坚定意向,这是动员自己全部力量以克服教学工作困难的内部条件。2.具有教学内容和方法选择的果断性和坚定性,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的内在力量。3.具有沉着、自制、耐心和一贯的坚持性,这是美术教师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效地影响学生的重要品质。4.美术教师具有的工作精力和毅力,这是影响教育和教学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当前,学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困难很多,有来自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等方面的许多现实问题,针对这些暂时无法立即解决的困难和障碍,教师的工作意志的培养就更为重要。

四、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美术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自身应掌握美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为全面而扎实的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表现能力,掌握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教学方法,具有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了解国内外美术教育的发展动向,胜任学校美术教育和教学工作,并能组织学生的课外和校外美术活动。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是他们业务规格的基本内容,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指标,具体包括:1.掌握美术历史和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如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心理学、美术技法理论。2.掌握绘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素描、色彩画、中国画、版画等画种。3.是掌握设计与工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设计与工艺基础、现代艺术设计、现代工艺制作。4.掌握教育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美术教育学、美术教材教法、教育实习等。

五、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从事学校美术教育活动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是美术教师区别于其他职业的工作能力。它主要包括:

1.具有多方面的组织能力,以保证美术教育和教学工作有条理、有系统地进行。其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和使用教材,以及组织课堂教学方面。

2.全面掌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实践能力。如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编写教材教案的能力、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教育能力、启迪学生进行视觉思维的能力等。

3.具有善于了解个性和美术学习心理的观察能力。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个性和学习心理的发展是一种学习的历程,由于美术学习的活动性强,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过程明显,学生在纪律、意志、耐力等方面都有可能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应善于及时观察到学生某些不良反应的预兆,尽可能事先防止学生纪律和学习上某些差错的发生。

4.具有敏感、迅速而准确的分析、比较和判断能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善于分析、比较、判断视觉造型艺术形象的基本要素和特征,而且需要美术教师灵活机智地应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

5.具有教学的创造与想象能力。美术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手持金钥匙的人”,这意味着美术教师是打开学生心扉的智者,应该富有教学方面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6.具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教师在教学和非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这对所有学科的教师来说,都是有必要的。

六、美术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

现代社会的一切活动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这个进步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美术教师若要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准和教学素质,必须从凭经验办事转向以科学为依据的轨道上来,这就要开展科学研究,这是美术教师创造优异工作成绩的重要条件。

美术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首先应该是从事美术教育和教学研究的能力。因此,美术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科研与探索的能力主要包括:1.自修与自学提高的能力;2.收集教学资料与获取信息的能力;3.开展教学实验、进行教学改革的能力;4.综合分析信息资料的能力;5.编写教材和撰写论文的能力;6.确定教育科研选题,组织或承担课题研究工作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对于美术教师加强学科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它能使我们在吸取古今中外美术教育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和发现新的美术教育方式和方法,有利于发展和创造适应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术教育。

总之,美术教师的心理因素并不止这些,例如教学观、治世态度、性格、身体等因素也都是教师成功地进行美术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从美术教师的心理因素来看,它是一个范围相当广泛,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各种心理因素的形成和发展,都要求每一个美术教师在各自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学习提高,力求自我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威信。

参考文献:

[1]郭绍刚,范凯熹.美术教育方法论[M].岭南美术出版社,1993.

美学教师论文第6篇

美国是早期实行全球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的代表性国家。二战以后,在《富布赖特法》(FulbrightAct)与一系列基金会以及国际组织的推动下,美国院校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一系列学生互换计划,许多美国学生选择暑假期间到欧洲进行游学,积累多元文化经验,增强国际理解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教育、国际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进一步得到发展。社会环境的变革要求扩展课程内容的国际维度,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和“全球交往能力”的国际性人才。一些研究者一致建议变革当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将全球教育融入教师教育课程之中。他们认为在教师养成阶段,就应该培养未来教师具备全球视野及对全球化议题的敏锐度,强调对教师全球观念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对于如何建立新的教师教育课程项目,给予学生直接的实践体验,将学生派遣到国外进行跨文化的体验,积累更多的海外实习经验,了解国外教学实践是一种理想的途径。因此,跨文化的“国际教学实习”在职前教师培养中就渐趋普遍起来。

“国际教学实习”(InternationalStudentTeaching),作为一种跨文化教师教育项目,与之相似的概念还有“海外教学实习”(OverseasStudentTeaching)或“全球教学实习”(GlobalStudentTeaching)等。国际教学实习主要是通过语言训练课程、文化活动、在当地家庭或院校宿舍寄宿及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活动等,使未来教师具备丰富的跨文化教学体验,形成未来的教师的全球观念与跨文化意识,培训教师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任教的能力。让实习生到另外一种文化情景中进行文化体验,对于实习生个人能力、专业能力以及跨文化能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影响。M.Merryfield(1998)指出跨文化的经验是培养未来教师能够有效地应对K-12年级多样化背景、语言和世界观不可或缺的经验,是超越国内学习经验,能帮助师培生在生活与宽广的世界中搭起联系的桥梁。

这些国外实习的学生具备跨文化交往技能与跨文化意识后,将更好地面对国内学校多元文化环境,展示出优秀的教学能力。“这些海外学生学会了各种教学方法的知识,比如来自新西兰的全语言教学(Wholelanguageinstruction),来自英国的现场管理,来自澳大利亚的代表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班级的教学模式,来自俄罗斯的继续教育程序,”他们带回的这些不同教学思想、教学策略与教学资源,将是学校提升教育品质改善学校声誉的重要而宝贵的教育资源。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情景下,以美国为代表的高等院校,更加关注教师的全球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重视职前教师的跨文化经历,为此创新实践各种形式的国际跨文化教学实习,它正逐步成为美国许多大学或学院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共同特征。根据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IIE)发表的年度报告所提供的数据,2002-2003学年,美国高校学生从海外获得学分的总人数为174629人,比上学年增长8.5%。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负责承担师资培养任务的高等院校在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中,将多元文化教育与跨文化教育列为核心课程之一,实习生必须在当地的托儿所为新移民提供服务,体验跨文化的经验。有研究统计,美国大概有一百所大学或学院提供了类似的本科生海外教学实习计划。早期主要是美国的中密西根大学(1975)、印第安纳大学(1977)、北伊利诺大学(1980)、贝塞尔学院/圣克劳德州立大学(1987)等中西部地区的院校。这些院校创造性地结合学校与州地方实际,选择师范生到海外进行教学实习,推出各自的全球跨文化教学实习计划。

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文化体验方案

目前,开展跨文化教学实习计划已经成为美国院校日益普遍的教师教育的教学实践活动。其中印第安纳大学的文化体验方案(CultureImmersionProjects),提供该校各类教育学课程的实习教师为期八周的海外学习方案(OverseasProject),使实习教师通过该方案的实施中,体验不同文化间的教育方式,拓展其国际视野及跨文化的理解,是美国院校中国际跨文化教学实习实践中比较成功和富有特色的一项计划。

(一)海外学习方案的目标

印第安纳州是美国移民聚居的集中区域,不同人种与肤色的人汇聚形成了丰富的多元文化。为了让不同文化的教师与学生能够相互包容、理解与尊重,印第安纳大学负责教师教育的领导者们开始尝试各种让职前教师走进少数族裔社区,与有色人种进行零距离接触的尝试,推出一系列的文化体验方案,包括“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地方案”(A-mericanIndianReservationProject)、“都市项目”(urbanPro-ject)等。印第安纳大学海外学习方案就是该大学文化体验方案的一部分。有意申请海外实习的在校各类教师教育专业的实习教师均可參与海外方案,请求安排到澳大利亚、中国、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英国、印度、爱尔兰、日本、肯尼亚、新西兰、俄罗斯、西班牙和土耳其等地区的合作学校、家庭和社区。凡是最后参与并完成海外学习的学生可以获得印第安纳大学毕业的3个学分。

通过海外学习方案的实施,该大学希望到海外教学实习的学生都能够:发展对于生活的多元世界以及世界上国与国的互相影响之较为宽广的认识;提供其它国家不同文化间的教学和社群发展经验,即提供真实、深入体验其它生活方式和学校教育的经验;通过增强自信、自尊、更佳的适应能力以及获得新的与不同的教学方式、理念和哲学观來促进专业和个人成长。近几年以来,印第安纳大学深刻体会到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不断深化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它强调将新的教师教育培养计划融入其中,力求重构印第安纳大学海外学习方案的理论框架,因此海外学习方案的目标有所调整,这主要希望在以下六个方面获得突破。①在参与该方案的所有人员中间,包括申请计划者、印第安纳大学教职工、接受国学校相关人员等,培育一种社群感。②在学校功能发挥以及关于社会与教育议题的国际观方面的多种场境中,鼓励批判性反思。③注重终身学习,努力提高个人以及专业智力的成长。④不断获得在接受国学校与社区有意义的体验。⑤增进具有良好基础的学科知识,通过多种形式来理解学生所处的教室环境。⑥提供个人化的学习方式,允许计划参与者利用自己的兴趣与价值来改变涉及他们海外方案的体验的主要方面。

(二)海外学习方案的实施

印第安纳大学的文化体验方案的推行,是与国际教育基金会密切合作下实施的。印第安纳大学的海外方案由以下三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预备阶段,包括出席所有晚间的研讨会,参与一系列工作坊,阅读和记录接待国家的教育、历史、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议题。同时要和计划小组会面访谈,准备一个海外计划日志等,以筹备安排未来的跨文化实习活动。第二阶段是为期至少十周的印第安纳实习。海外计划的參与者必须在报到海外国家前,成功的完成至少十周的在印第安纳的小学或中学的实习。该安排活动的目的是检验这些海外实习学生是否在专业教学方面具备必要的资格。该资格的确认是通过印第安纳中小学的课堂教师、学校校长及印第安纳大学的教师教育管理者集体决定的。只要完成准备阶段任务且具备相应资格的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申请该计划。接下来就是为期八周(40天的教学)的海外体会经验阶段。海外生活学习主要由接受学生教师的对方学校教师安排,实习教师通常生活住宿在教师的家庭中。

在海外国家进行教学实习期间,计划参与的学生必须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首先,要保证在四十天的安排时间里,与国外的同行开展直接的教学以及参与一系列其它的专业活动。其次,计划参与者要住在学校社区的教师家庭里,确保接受更充分的文化体验。为此,所有的计划参与者必须适时参与社区活动,完成每周的文化反思(CulturalReflection)报告,并寄给计划小组。最后,计划参与者要尽可能学习获取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材料,同时与当地教师、学生以及社区成员建立稳固的联系,完成每年可能不同的研究计划。同时,在国外教学实习结束的最后一周完成所有涉及该方案的评估和调查。

(三)印第安纳大学跨文化教学实习方案的评估

总的来看,从早期就开始实行跨文化教学实习方案以来,印第安纳大学为此付出许多努力,始终将该方案的跨文化与社区参与作为师范生学术发展组成的一部分,30多年来已经有近2000名的实习教师在国外学校实习,拓宽了他们的全球视野,丰富了他们的专业能力。近几年,参与海外实习计划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2001年,该方案获得了国家的认可,获得了美国师资培育机构协会(AACTE)特别设置的“BestPracticeAwardsforGlobalandInternationalTeacherEducation”奖项,该奖项专门用来奖励在国际文化、全球、跨文化、以及国际地区合作等方面作出重要实践的教师教育项目或计划。随后,在2005印第安纳大学跨文化教学实习方案又获得高盛(GoldmanSachs)基金会设置的“国际教育卓越”(ExcelenceinInternationalEducation)奖。

为了更好地推动该方案持续进行下去,印第安纳大学通过每届的国外教学实习结束的最后一周学生所完成的评估和调查,对之成果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评价。这些报告都认为海外学习方案的实施达到了其开初表述的目标,实习生与接受国的学校以及师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专业伙伴关系。在这些报告中,都传递这样的讯息:国外的专业学习体验、参与社区活动任务以及所要求的反思性报告,都是一种新的学习,除了课堂教学教学本身的收获之外,许多积极的影响都业已超越教室场景之外了。

三、美国国际跨文化教学实习的影响

美国国际跨文化教学实习推行以来,取得了许多正面效能,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的目光。一些研究者开始从实证研究的角度,通过观察实验、访谈与个案研究方法;还有的研究通过现象学研究方法,从定性的角度,深入具体分析这些海外教学实习项目,对其效用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总的来看,国际跨文化教学实习对于实习教师在个人成长,世界视野与跨文化能力及专业能力三方面均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但也还存在一些影响其发展的实践性问题。首先,国际跨文化教学实习提高了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教学能力。在国外实习过程中,普遍提高了与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及家的合作与沟通能力,明显提高了实习生对他人的关注程度。B.H.Myers(2001)研究教师跨文化的经历对尔后课程与教学的各种感知的影响,其研究结果发现,受试者察觉到国际经验对教师教学实践的影响,甚至还超过在一般教师培训课程学习的知识技能。

在专业能力方面,有学者指出海外教学实习让实习教师学习教学策略与技巧,发展他们关于跨文化教学(interculturalteach-ing)的策略与教材,增强了他们的教学反思能力。通过比较访问国与母国的教育制度及教学方式,这些学生对于教育体制的认识得到了提升,对于教育体制对学习环境的影响具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在另外一项关于跨国教学实习的计划报告中,认为该项目对于支持美国学生与英语学习者一起工作所需要的教学技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为职前教师未来多元文化的教室里教学准备,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其次,国际跨文化教学实习提升了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技能。Heyward(2002)指出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literacy)的多面性,包括文化知识、语言能力、适应能力、对不同文化的态度、参与性及认同程度。

国际跨文化教学实习主要通过让学生在不同于自己的文化社区中进行教学实习与生活,其实习实际上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沉浸课程,在上述几方面都有积极正向的影响。这些实习生在不熟悉的文化环境中,通过与当地人接触及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令实习教师认识了访问国的文化,在当地家庭的寄宿生活及活动增加了他们对异国文化的了解,增加了他们的跨文化知识,拓宽了全球观念;通过学习当地的生活方式、学习当地的沟通方式,并跟当地的家庭建立亲密的关系,并积极与孩子们、其余专业人士及不同文化背景的成人互动,增强了多元文化教育的信念。

美学教师论文第7篇

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为以后评价健美操教师的教学能力提供了理论基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设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阅读教育学,为本课题奠定理论基础.

2.2.2逻辑推理法

在健美操教学能力评价模型构建的准备阶段,我们主要参考了教育学等专著.并围绕着健美操教学的教学准备,教学开展,教学评价,教学综合四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并通过专家访谈打分法,经过检验筛选,逻辑思辨概括了这四个方面的指标,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

2.3.3特尔菲法

该方法主要用于指标的筛选,因为经过逻辑推理出来的指标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要用这个方法来筛选指标,本文选择的专家为学校体育学专家教授3名,副教授3名,普通高校的体育部主任3名作为调查的对象.在问卷中对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赋值,并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

3理论框架指导下的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选取

3.1健美操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在体育教师教学的开展中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健美操的教学设计是在遵循体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结合健美操教学的特点,把整个的课堂教学资源利用起来.将音乐,器械有效结合的过程.健美操的教学设计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把握教材的能力;2全面掌握学生情况的能力;3动作创编能力;4绘图能力;5音乐创编能力;6制定教学文案的能力.

3.2健美操教师教学实施能力

健美操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学实施是教学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是健美操教学实施的主要体现.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影响到教师的情绪体验和自身的发展.健美操的教学实施能力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1语言能力;2示范能力;3组织能力;4教学管理能力;5教学应变能力.

3.3健美操教师教学评价能力

健美操教师教学评价能力是判断体育教学活动的价值及优缺点的一种能力,也是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在现代体育活动中,评价已成为体育活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健美操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两个中心环节.其包括:1教学效果评价;2对学生成绩评定.

3.4健美操教师教学综合能力

健美操教师教学综合能力主要有:1训练能力;2教学科研能力;3教学创新能力.确立指标的步骤为:1经验选择,大概确定一级、二级指标.2第一轮专家问卷法.在问卷设计之前先对问卷进行效度的检验,检验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然后对经验选择的指标进行赋值,分别用1,2,3,4,5来代表不重要、一般、重要、较重要,很重要.要求专家对其进行选择,之后计算其离散程度:集中程度的检验公式为:E軍i=1p5j=1ΣEjnij,离散程度的检验公式为:Si=1p-15j=1Σnij(Ej-E軍i)2姨离散程度小于0.63的指标进入下一轮专家问卷.3第二轮专家问卷.根据第一轮问卷专家的修改意见,对指标进行修改进入下一轮问卷.然后对第二轮问卷进行处理,结果表明第二轮专家意见已经高度一致.所有该评价指标就可以确定.

4利用AHP法确定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权重

4.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即建立评价系统的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本研究中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系统的目标层按照四个维度分解出子系统目标层.

4.2逐层构造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师教学能力评价

指标的两两判断矩阵对于从属于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较阵,直到最下层.

4.3判断矩阵求解

求解判断矩阵有多种方法:和积法,最小平方法,特征向量法等,其中,特征向量法被大量实践证明科学性最好,因此AHP方法中一般用此方法来计算矩阵的排序向量.对求出的特征向量作归一化处理.

4.4一致性检验

根据逻辑思辨,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要求其符合基本的逻辑关系.用这样的方法,来进行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权重的计算.最终得出: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