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跨文化沟通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22 17:41:35
跨文化沟通论文

跨文化沟通论文第1篇

关键词 文化差异 跨文化沟通 跨文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LI Qi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Economics and Law, Northea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29)

Abstract The world today is toward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n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business development into a new trend. Transnational development to bring a good opportunity also brings great challenges, especially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barriers caused by cultural differences, how to effectively eliminate communication barriers, and promot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To effectively adopt strategies to address barriers to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successful business management.

Key words cultural difference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1 跨文化沟通相关理论

1976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 T.霍尔提出文化具有语境性,他将语境分为高语境与低语境。霍尔认为任何事物均可被赋予高、中、低语境的特征。高语境事物具有预先编排信息的特色,编排的信息处于接受者手里及背景中,仅有微小部分存于传递的讯息中。低语境事物恰好相反,大部分信息必须处在传递的讯息中,以便补充语境中丢失的部分(内在语境及外在语境)。①东西方在这方面的差异比较明显,东方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西方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因此,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中,人们交往重“意会”、“领会”,“尚象”,而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在交际中十分重视“言传”,即“尚言”。②简而言之,在低语境文化里,人们往往对一些非语言交际行为视而不见;而在高语境文化里,交际者的面部表情、行动、微妙的手势及周围环境细节都是丰富的信息符号,给敏感的交际者以无限的信息。所以,来自高低不同语境文化的人在交际中产生冲突、误解等都是跨文化沟通所要解决的问题。

2 跨文化沟通的障碍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语言层面与非语言层面的差异

在跨文化沟通中,语言的多样性、复杂性是造成沟通障碍的主因,此外在非语言层面也存在着沟通障碍。例如掌心向下的招手动作,在中国主要是招呼别人过来,在美国是叫狗过来。在高语境文化的国家,沟通双方常用非语言沟通,而在低语境文化的国家,人们则较多使用直接的沟通方式,用大量明确清晰的语言传递信息。现实中存在着高情景与低情景文化交叉沟通,一方表达含蓄内隐,另一方不能明白其真实意图。

2.2 价值观念差异

价值观念是构成文化与社会的基干,也是跨文化沟通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在跨文化沟通中,不了解对方的价值观,势必会造成跨文化沟通障碍。价值观念的差异是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中最根本、最难以把握的一种差异。如果沟通的双方持有不同价值观,那么他们会以不同的价值观作为假定前提,并以此对外界的信息作出不同的反应。

2.3 法律规范与风俗习惯差异

在一国被允许的事情,在另一国可能就是违法的,沟通各方要适应所在国的法律规范。风俗习惯是在一定范围内大多数人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表现在饮食、居住、礼节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不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就会伤害对方的感情,造成沟通双方心理上的不快。欧美人注重在拜访前进行预约,事先没有预约会被视作无礼之人。而中国人在拜访他人时往往随心所欲,很少提前预约,对于不速之客,主人即使手中有十分紧急的事,也要抽出空来予以接待,否则反而会被视为不好客。③

2.4 思维方式与沟通风格的差异

不同国家和民族在思维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而这又会导致人们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问题。在跨文化沟通中,很多人都认为对方也用与自己相同的方式进行思维。正是这种错误认知,常常使跨文化沟通难以顺利进行。因为,由一种思维方式组织起来的一套语言信息发出之后,接受者以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去破译或者重新组织,可能发生歧义或误解。例如中国人注重统一,美国人注重对立。中国人在处理问题时不拘泥“要么对,要么错”的方式,更多是中庸,美国人则把事物分为两个相互对立面,把工作和娱乐分得很清楚。在商务沟通中,中国的商务工作者多是以双方获利为宗旨,力求长期合作,体现诚意;而美国人则是往往一次性的解决所有问题,为日后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④

3 跨文化沟通的策略

3.1 了解其他文化,建立共同的价值观

不同的企业也会因为所处国度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企业文化。比如美国的企业文化更多地表现为追求卓越和创造,强调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推崇硬管理,重视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日本企业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强调等级制度、民族精神和“忠孝”“报恩”的价值观;中国企业文化具有比较浓厚的政治色彩,注重伦理道德,是“人治”、“情治”与“法治”相结合的企业文化。⑤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可以消除文化差异造成的隔阂,使人们更快地融入到组织中来。

3.2 实行差异化管理

由于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社会规范等方面差异巨大,所以差别化管理是跨文化管理沟通中一个有效的策略。差别化管理首先要求管理者为所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公平的意愿,而不考虑他们在性别、民族、年龄和所在地区方面的差异;其次要注意遵守制度,按照既定的、为大家所公认的规则行事,避免因疏忽法律规定而出现错误的行为;第三,要求根据不同工作地及工作地所处社会的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的不同特点,选择相应的管理沟通策略。⑥

3.3 建立开放的双向沟通渠道

不同语境国家文化之间要实现顺利沟通,必须保证沟通渠道的双向畅通,这样高低语境的人们能互相了解和学习,而不是处于封闭状态。不同文化背景员工应有相同机会参与企业管理,同时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建立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渠道,相互沟通学习,消除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树立包容多元文化的观念,培育全球经营的观念,实现不同文化成员的真正融合。此外在沟通方式上应尽量减少沟通层级,减少跨文化沟通成本。

3.4 发展文化移情

文化移情是指人们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摆脱原来自身本土文化的约束,从另一个不同的参照系重新审视原来的文化,同时以客观的立场对待他文化,而不是盲目地落到另一种文化俗套之中。应当本着积极的态度去理解相互间的文化,对其他文化作出中立的反应,要摆脱“自我参照准则”来评判对方。对自己的文化模式首先要理解清楚。因为只有在深刻理解和领会自己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他文化,才能有助于文化移情。

4 小结

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往中必然产生沟通的障碍,而且由于文化是根深蒂固的,很难在短期内改变,因此需要长时间的沟通和交流来消除跨文化沟通障碍。因此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进行跨文化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注释

① 贺琳.高低语境文化冲突及有效沟通策略.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57.

② 胡超.高语境与低语境交际的文化渊源.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4):51.

③ 倪凌.浅谈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沟通.中国商贸,2011(10):192.

④ 于岩.商务活动中的中美文化差异与跨文化沟通.考试周刊,2011(72):42.

跨文化沟通论文第2篇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 跨文化商务沟通 情感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具备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合作日益频繁;跨国企业由于其国际扩张与合并,企业内部员工背景也趋于国际化。在这种大环境之下,企业之间与企业内部的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也成为商务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文化的融合与冲突解决的根本是通过有效而正确的跨文化交际。交际分为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语言交际早已为人们所熟悉,但非语言交际作为沟通中的必要一环却常常由于其内隐性而被人们所忽略。然而,非语言交际在商务沟通中有着实际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它是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可以加强和补充语言表达,使沟通更为流畅。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在人们的交际行为中,语言交际所传达的信息仅占35%,而65%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交际来传递的。不论这一研究结果的可信程度如何,但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程度却是毋需置疑的。

非语言交际的界定

从广义上来说,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都可以统称为非语言交际,它包括表情语言、手势语言、体态语言、空间语言、形象语言和首语等。据统计,一个人的面部就能表达25万多个表情,用手可以做出1000种不同的姿势。可见表情语言与手势语言的强大交际能力。体态语言是通过人的姿势来传递某种信息的非语言符号。空间语言是指讲话人之间的距离、人们之间的身体接触等。形象语言是指人们的服装打扮可能会传递出的信息,它既与先天素质有关,也受文化修养影响。首语是人们通过点头、摇头等方式发出的信息符号。以上所涉及的各种非语言交际方式是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沟通双方的仪态和举止所提供的信息往往大大超过他们谈吐所提供的信息量。

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语言交际方式的差异

(一)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人类互相传递信息中最重要且变化最多的一种交际方式。大多数面部表情由于人们的生理特性的制约而呈现相同的意义。但是,面部表情也是会受到文化背景的制约的。西方人认为缺乏目光交流就是缺乏诚意或者是逃避,而中国人却会为了表示礼貌、尊敬或服从而避免直接的目光交流。如果在中英商务交往中,中国人的礼貌就容易被误解为没有诚意,而西方人频繁的目光接触却会被中国人扣上没有礼貌的罪名。这种商务谈判终会由于不必要的误会而失败。一般来说,西方人的外露型性格给他们带来了丰富而夸张的面部表情,而东方人的内敛型性格则常常提醒他们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隐藏真实情感。因此,这是东方人在与西方人进行商务沟通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

(二)手势语

手是表达情感和愿望最有效的肢体部位。打手势时,动作稍有不同,就会与原来的意图有所区别,对某种手势理解错了,也会引起意外的反应。就商务沟通中最为常见的握手而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它的方式与含义也不尽相同。如美国男人之间的握手一般十分有力,而中国人握手往往是轻握一下,因为紧紧握手可能表示一种挑衅。在法国,在客人进来与离别之时都应与主人握手,但在德国只是在进门之时与主人握手即可。由此看来,握手的文化是如此丰富,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以免文化冲撞与误会。

(三)体态语言

姿态动作的幅度和速度以及姿势和坐立习惯也能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心态。例如在动作幅度方面,南欧、中东、拉丁美洲地区人们讲话时动作幅度较大;而北欧、英美、中国、日本等国家就属于动作较小、幅度较小的一类。这些体态语的不同可能是源于东西方人士由于价值观念上的差异。西方人崇尚自由、平等,认为个体具有至高无上的内在价值和尊严。因此人与人之间是平等而非等级的关系。但是,东方人士受到几千年封建制度的影响,形成了重群体轻个体,等级分明的社会观念。在商务交往中,不仅要看到不同的体态语表现,同时也应关注造成这些不同的深层原因进而指导正确、适度的商务交往。

(四)空间语言

不同的文化群体对于空间的使用具有不同的看法,这包括个人的领域、体距、位置的意义等。有学者研究显示西方人奉行的是一种独立的、外向的、有冒险意识的精神,长期形成一种“离散型”行为模式;而中国人群体观念强,往往把自己看成是群体的一部分,奉行一种“聚合型”行为模式。在不同的行为模式的指导之下,人们对空间的要求也有所区别。例如,西方人在交谈时不喜欢离得太近,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中国人这种概念就比较淡薄。如果在商务交谈中,中国人以主动靠近而表示亲切,而英国人却为这种靠近而感到不适进而本能的后退,但中国人可能会把这种后退解读为有意疏离。

(五)形象语言与首语

自古以来服饰都是人类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服饰作为文化标志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现代社会中,衣着也象征着身份和地位。在西方国家,政府工作人员、律师和大公司员工衣着一般比较正式;在中国,这种工作对服装的要求相对较少,特别是政府工作人员衣着比较随意。但如果是在跨国商务会谈中,中西方的服装应该协同,为表示尊重而着装正式。在形象语言之外,首语也值得关注。虽然在大部分文化中点头都表示同意或打招呼;摇头表示“不”或不赞同,但这种情况也有例外。在北美,上下点头表示“我同意”,但在日本,上下点头只是表示我正在听呢。

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对第二语言形式(如英语)的理解只是成功商务沟通的第一步,而紧接而来的则是对不同文化中非语言形式的了解以及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非语言交际的能力。

体态语对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影响

在商务沟通过程中,交际双方丰富的非语言行为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感情交流,加大沟通信息量。优秀的商务沟通者除了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外,他们一般都很重视非语言交际在实际沟通中的作用。对这些细节的注意往往成为他们沟通中无往而不胜的法宝。

正确、恰当的体态语沟通能够促进跨文化交际双方的情感交流,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强大力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的表情、眼神、身姿、手势无不影响着他们各自的心境和态度,进而对双方的情绪产生极大的暗示性和感染力。积极的非语言符号会使对方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情感,为有效沟通创造理想的环境。一次适度的握手,一个恰当的微笑都会促进沟通的和谐。和谐的沟通氛围更加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同时,恰当地把握非语言符号,必然会赢得交际双方的信任和喜爱,使他们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思维潜力,进而形成活跃的沟通氛围,这对整个沟通的成功无疑也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体态语可以传达更为丰富的信息,加大交际信息密度。正确接受这些信息可以使商务沟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多种形式的信息同时作用于人脑,可以刺激人脑两个半球同时活动,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得到和谐的统一。这样产生的沟通和交流往往效率更高而且信息更多。而且,非语言符号与有声符号相比,更加直观,能生动、准确的表现人的内心活动。有时还能够避开委婉甚至虚假的语言信息而看到事物的本质。由于非语言符号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人体本能。所以,在人们言行不一致的时候,非语言信号较之于语言符号更容易反映人们的真实想法。同时,非语言交际,如眼神、身体姿态等可以表现微妙模糊的思想变化,有利于传递深层复杂的整体及内涵意义。从上述这些方面来看,非语言交际完全可以加大交际的信息量,使我们的商务沟通更加顺畅。

综上,人类的交际与文化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一方面,各国的不同文化逐渐融合,但在另一方面,非语言交际现象毕竟是体现各国不同文化和习俗的窗口,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并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因此,对于不同国家的非语言交际方式的差异应该采取包容和学习的态度,通过了解和理解这些差异调整交际方式以便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促使跨文化商务交流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程同春.非语言交际与身势语[J].外语学刊,2005(2)

2.王军.中西体态语差异的文化透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5)

3.石定乐,彭春萍.商务跨文化交际[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跨文化沟通论文第3篇

【关键词】 跨文化沟通;沟通障碍;消除障碍

一、跨文化沟通

跨文化沟通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或沟通行为,其特点在于双方文化背景存在文化差异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沟通主体进行直接和间接的接触。由于地域、种族、国别甚至意识形态的不同,常常导致较大的文化差异。跨文化沟通具有以下特点:(1)文化对接的难度很大。对接是沟通者和被沟通者在一个文化符号中获得一致的意义,只有实现文化对接,才有双方对一致意义的认同,从而达到理解和沟通,跨文化沟通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符号中实现对接。(2)沟通成本高于传统沟通成本;(3)沟通时间往往较多花在双方对事物的认识理解上面; (4)沟通成功率较传统沟通为低。

二、跨文化沟通存在严重障碍,文化背景的不同加剧了沟通的困难

跨文化沟通有别于传统沟通,各方面差异加剧了沟通困难,比如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在谈判差异会损害共同认识,并且常常怀疑对方的意图以及诚实性和可靠性,甚至将注意力从关注商业谈判转向了对对方意识形态的防范上了。意识形态的差异会导致谈判者很难交换意见,比如穷国的谈判者多考虑、尊严一类问题,富国可能仅着眼于个人所有权、可观的利益是很正常的事情。总之谈判各方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意识形态的冲突还会导致谈判者采取强硬的手段和对立。因此,意识形态的差异会损害共同认识,加剧沟通困难。

三、在商务谈判中如何把跨文化沟通障碍降到最低

1.需要充分、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有一个经典故事:妈妈把一个橙子给了邻居的两个孩子,吵来吵去,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由一个孩子负责切橙子,另一个孩子选橙子,结果各自取得了一半橙子拿回家去。第一个孩子把半个橙子拿到家,把皮剥掉扔进了垃圾桶,把果肉放到果汁机上打果汁喝;另一个孩子回到家把果肉挖掉扔进了垃圾桶,把橙子皮留下来磨碎了,混在面粉里烤蛋糕吃。上述情形说明:他们在事先并未做好沟通,也就是两个孩子并没有申明各自利益所在,没有事先申明价值导致了双方盲目追求形式上和立场上的公平,结果双方各自的利益并未在谈判中达到最大化。可能的一种情况,就是遵循上述情形,两个孩子想办法将皮和果肉分开,一个拿到果肉去喝汁,另一个拿皮去做烤蛋糕。也可能经过沟通后是另外的情况,恰恰有一个孩子既想要皮做蛋糕,又想喝橙子汁,这时如何能创造价值就非常重要。结果想要整个橙子的孩子提议可以将其他的问题拿出来一块谈。他说:“如果把这个橙子全给我,你上次欠我的棒棒糖就不用还了”。两个孩子的谈判思考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沟通,创造价值的过程,双方都在寻求对自己最大利益的方案的同时,也满足对方的最大利益的需要。

2.既重视语言沟通也重视非语言沟通。国际商务谈判中,当一个人讲第二语言时,误解或听错的百分比将会急剧上升,所以跨文化谈判总是面临着语言障碍。为了确保沟通的顺利进行,一个好的翻译不但要具备双语能力,还应具备相应的技术知识和词汇。又有研究表明,面对面沟通中,语言文字的信息不超过35%,有65%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形式传送,并且有时非语言信息比语言信息要更具有说服力。非语言沟通中的主要方式是体态语言,它包括眼睛、脸部和身体语言,读懂体态语言会有助于改善沟通效果。

3.利用外部因素传递某种信息。沟通过程中,有几个外部因素也在传递信息:时间、空间和距离。生活的快节奏和激烈的竞争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守时,在美国等一些国家认为时间就是金钱,在谈判中守时表示诚信,有助于更好地沟通;在世界的另外一些地方,人们的时间观念不强,谈判者迟到为家常便饭,比如拉美国家。此外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比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需要的个人空间大。

4.尽量规避意识形态障碍。价值观沟通是跨文化沟通的核心,有效交流,增强互相理解、互相学习、信任,实现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妥协、相互改变,寻求共性,找到文化由此及彼的桥梁,使沟通双方受益。

5.始终把合作原则作为商务谈判基本原则。谈判思考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沟通,创造价值的过程。双方都在寻求对自己最大利益的方案的同时,也满足对方的最大利益的需要。

6.打造跨文化沟通能力。要求谈判者至少具备四项基本能力:认知差异能力、 避免歧义能力、 建立互信能力和换位思考能力。认知差异比如守时问题,不应用自己的行为规范去要求对方。为了具备上述能力就要尽可能的掌握多种语言,商务谈判中涉及到跨文化(多种文化),就必须掌握有效语言交际的能力。而这是打造跨文化沟通的起码要求。

跨文化沟通论文第4篇

摘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文化对于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各个方面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国际商务活动既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中国商务人员要在国外寻求市场、供应商、合作伙伴、或建立合资企业,都需要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使用不同语言的商务人士产生往来,因此,很有必要深入研究跨文化交际对国际商务活动带来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我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过程中,不仅适应国际商务活动之间的经济环境,更能适应相互之间的文化环境,并能取得竞争优势和获得国际经营活动的主动权.

本文通过对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国际商务活动中不同文化所引起的冲突,以及如何合理避免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文化冲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并提出了如何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冲突的解决方法,即将矛盾冲突变为互相适应文化,学会在倾听中了解文化差异,加强沟通与交流,建立相互尊重的合作原则,加强中外管理人员的跨文化培训,进行文化整合与创新企业文化。

关键字:商务活动; 文化差异; 策略; 沟通

On Strategies of Dealing with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s

Abstract

In the intercultural business activities, cultures exert a direct impact on every aspect. International activities are not only a kind of economic activities but a kind of cultural activities. The Chinese managers need to seek the foreign markets, suppliers, co-operative enterprises, joint-companies. At this time, businessmen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languages will communication with each other.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carefully about the impac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 the inter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s. Meanwhile, som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help our company adjust to not only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but the cultural backgrounds, finally win the compet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world markets.

The essay will focus on 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the defini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the cultural barriers and conflicts i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and the strategies of dealing with the conflicts : change from conflicts to adaptation to the new culture, learn to know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listening, enhance communication and build the principle of respecting each other, enhance cross-cultural training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anagers, create new culture of a company by integrating different cultures.

Acknowledgements

First and foremost,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hearted gratitude to my supervisor, Professor Tao Lixia, who has made a number of corrections, offered valuable suggestions on improvements and provided insightful comments. Without her guidance and encouragement, this thesis could not have been as it is.

跨文化沟通论文第5篇

二、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涉外商贸谈判中跨文化沟通,是国内企业谈判者难以把握的内容。如何处理好涉外谈判中的文化沟通,如何避免谈判中的误解……,是国内许多涉外谈判者十分关心的问题。论文从谈判中常见的中外商务谈判的文化冲突分析出发,结合东西方思维方式、商业习惯、社交禁忌与法律等方面的差异,提出了涉外谈判中的跨文化沟通的策略

商务活动开展必须依跨文化沟通来实现。跨文化沟通往往会受到不同的文化差异因素的阻碍。这些文化差异包括语言文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法律规范、风俗习惯等因素。要进行有效的跨文化的沟通,应采取适当的沟通途径,克服文化差异的不利因素,加强理解和融合。

三、选题的学术前史

跨文化沟通是跨国公司管理中的重要方面。文化、文化层次及文化差异在跨国经营中对跨文化管理和谈判的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的基础有着重要影响。肩负跨文化沟通任务的跨国管理者们应该认识文化差异、尊重其他文化及努力协同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跨文化沟通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的交际行为、审美观念、时间观念和个人成就观会有所不同

四、选题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沟通问题的重要意义。

2、商务谈判中的文化语言文化差异。

3、商务谈判人员的跨文化交通能力。

难点:商务谈判人员应该具备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五、计划采用的方法

6月到9月查找资料,10月整理资料,11月完成初稿,12月修改,定稿。

将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进行论述。既对跨文化交流学进行论述,又结合涉外秘书的具体工作进行分析。把跨文化交流学的理论有效的运用到商务谈判的具体工作中去。

六、论文纲要

目录

第一章商务谈判中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关于跨文化交流学

第一节内容

第二节文化交流学研究的目的

第三节跨文化交流学的基础研究提高跨文化意识

第四节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第三章商务谈判人员应该具有的跨文化语言修养

第一节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文化差异

第四章商务谈判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七、参考文献

⑴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第1版

⑵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⑶王兴孙,陈洁,报道国际贸易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最新信息,介绍国际商务知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北京)

⑷王健宜、滑本忠编著:潘雪辉、滑本忠、刘肖云、张季芸,书中所讨论的问题是由三方面的专家共同认为在国际商务沟通方面至关重要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第2版

姓名:

学号:

专业:

跨文化沟通论文第6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跨文化沟通;大学英语;教学设计

引言

全球化、经济一体化、“一带一路”倡议、新时代下人才培养等都对21世纪的大学生提出新的标准与要求。针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河北省某省属重点高校对大学英语进行了教学范式改革,在通用大学英语(EGP,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的基础上为学生增设学术英语(EAP,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和跨文化沟通(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课程,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能适应全球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做出努力。本研究试图通过《跨文化沟通》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大学英语对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路径,为相关研究提供基于实践的一手资料,为其他高校的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翻转课堂

近年来,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的研究与实践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翻转课堂的“翻转”是针对传统课堂而言。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课上讲,学生课后练,知识学习在课堂上,知识内化在课堂外。而翻转课堂是将知识学习和知识内化颠倒顺序,即知识的学习发生在课堂外(课前),知识的内化发生在课堂里(课上)。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课前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微课视频等方式自学相关内容。课上师生合作,一起解答疑难问题,再通过教师引导下的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活动达成知识的内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选择翻转课堂理念来设计《跨文化沟通》这门课程是由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和翻转课堂的优势所决定的。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一些实际困难。首先,教学任务多,课时少。大多数高校目前都在压缩大学英语的课时,而教学任务并未减少。其次,班容量大,师生互动少。学生人数众多,英语水平差异较大,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传统教学模式下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少。再次,反馈不及时,学习效果不佳。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时间主要用于知识的传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只能通过课后的作业或小测验。教师难以及时、动态地掌握学生学习状况,也就很难对学生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造成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

(二)翻转课堂的特点和优势

教育界的很多学者和一线教师对翻转课堂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了研究。虽然说法不一,但大多数学者都认可相对于传统课堂,翻转课堂在以下几方面更具有优势。第一,翻转课堂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行掌握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遇到难题,学生既可以跟同伴一起讨论;也可求助于教师。每个学生遇到的问题可能都不同,但这才能使学生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难题。第二,翻转课堂有利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均发生了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1]。学生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学习参与者。翻转课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2]。第三,翻转课堂能充分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发现个性化问题,课堂上大大增加了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更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最终贯彻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3]。综上所述,翻转课堂的特点与优势恰恰可以克服传统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些不足。因此,本研究采用翻转课堂的理念和模式对《跨文化沟通》课程进行教学设计。

二、跨文化沟通教学

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使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因此,跨文化沟通能力成为这个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4]指出,我国大学教育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针对大学英语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5]中也明确指出:大学英语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地跨文化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本研究是课程教学设计,因此,仅对近5年的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沟通研究做一个简单梳理。在知网搜索页面按主题“跨文化交际”或“跨文化沟通”,并含“英语教学”,时间限定为2013-2018年,搜索到2444条记录。但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仅有220条记录。再手工剔除“学界动态”、“征稿通知”等无关信息,仅余138条记录。由此可见,虽然近年来跨文化沟通教育受到了广泛关注,但高质量的论文并不多见。通过知网,对这138篇文章做计量可视化分析。2013-2018年间,关于此领域的研究一直保持较高的发文量,但总体趋势平稳,变化不大。被引最多的文献是上个世纪末出版的一些关于跨文化的著作,如《跨文化交际学》(贾玉新,1997)、《文化与交际》(胡文仲,1994)、《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1999)[6-8]等。或许可以推测:关于跨文化沟通教育,近年来并没有突破性的创新之作,对该领域的研究还需要向更深的层面推进。从热点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教学”和“外语教学”等可以看出该领域的研究关注点上浮,更多是宏观层面和整体趋势的探讨,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也少有更深层次的创新研究。因而,本研究着眼于大学英语教学实际,力图对跨文化沟通教学有所创新,特对“跨文化沟通”课程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三、《跨文化沟通》教学设计

《跨文化沟通》是河北省某省属重点高校进行大学英语教学范式改革的举措之一。自2014年起,为推进大学英语教改的内涵式发展,顺应时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针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该高校在大学英语即通用英语(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EGP)基础上增设了《跨文化沟通》课程。基于翻转课堂理念,对《跨文化沟通》课程进行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等方面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是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的依据。在前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将《跨文化沟通》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采用翻转课堂模式,通过《跨文化沟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跨文化沟通的基本常识和基础理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思辨思维、合作学习能力和课堂展示技巧。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是教学设计的重头戏。跨文化沟通课程组根据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着眼于学生的需求和综合能力发展,拓展学习资源,整合教学内容。课程组经过反复讨论,选择庄恩平和NanM.Sussman(美)所著的《跨文化沟通》一书作为课程教材,并筛选了几个模块作为学生小组讨论分析的学习资源。模块话题包括节日(HolidayandFestival)、婚礼(Wedding)、教育(Education)、体育(Sports)、艺术(Arts)、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Collectivismvs.Individualism)等。课程组还特意安排了两周的自选模块,即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或学生的兴趣自行安排学习内容。除了课本,课程组为学生课前自学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包括相关文章、音频资料、短视频、微课、电视节目、演讲、电影等。同时,学生也可以在课程网络平台上分享学习资源、补充资源库。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基于翻转课堂的理念和合作学习模式。因此,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放在课前,由教师提供学生所需的学习资源包并安排学习任务。学生分为讨论组和评价组,隔周交换角色。讨论组学生课前自学资源包里的材料,并进行小组讨论,提交作业。评价组则以小组为单位,对讨论组的作业进行评价,并准备课堂展示。。此外,为了帮助学生进行课前自学和评价展示,课程组教师还分别设计了DiscussionForm和Reflec-tionForm,制定明确的讨论框架和评价标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跨文化沟通课程,不仅在设计上体现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翻转”,也体现了师生关系的改善。无论课堂上还是课堂外,师生之间的互动数量大大增加,互动质量也有所提高。教师在翻转课堂的各个阶段都体现了学习促进者、帮助者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反馈,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模块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注重课后的总结反思,要求学生在课后撰写反思日志。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框架写(收获-问题-解决办法或建议),也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写。通过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反思,一是可以深入理解所学内容,二是可以培养提升思辨思维。在后期的访谈中,有些学生就提出“写反思日志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写反思日志,我学会了独立思考,自己分析问题,再想办法解决……”。对教师而言,通过学生的反思日志可以看出学生真正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难点、重点没有掌握;这次课学生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问题又在哪里。通过学生的反思日志,教师也要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教学资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式的改善等等。

(四)教学评估的设计

《跨文化沟通》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指导,大大增加形成性评估在学生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其中,形成性评估(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终结性评估(期末测评)占总成绩的60%。考虑到《跨文化沟通》课程的特殊性,课程组对期末测评也做出创新性的改革。期末考核要求学生就某一个跨文化现象录制评析视频,并配以文字报告,对该跨文化现象进行深度解读。

四、《跨文化沟通》教学实践

经过3轮教学实践,课程组不断修改完善《跨文化沟通》的教学设计,并就课程满意度对学生做了问卷调查,选取个别学生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再辅以学生平时的反思日志,验证《跨文化沟通》的教学效果。课程组随机选取《跨文化沟通》的4个班179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52份。随后挑选了12名学生就跨文化沟通课程进行访谈。问卷结果表明,94%的学生对该课程持积极态度,认为“有必要(很有必要)开设《跨文化沟通》课程”。92.1%的学生认为“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更能激发学习积极性”。87.5%的学生认为“跨文化沟通课程能够提高跨文化能力”。在之后的访谈中,学生虽然觉得翻转课堂模式下,他们的学习任务增加,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学生仍然认可翻转课堂对他们的积极作用。有学生在访谈中提到“这是上大学以来让我觉得收获最大的一门课”,“学习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地方,很有动力继续做下去”,“小组合作讨论时大家各抒己见,个人认为这种学习方式非常好,能有效提升我们的思辨思维”等等。学生的反思日志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总体来看,基于翻转课堂的《跨文化沟通》教学设计符合学生需求,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从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反馈来看,教学效果良好。

跨文化沟通论文第7篇

[关键词]跨文化 沟通 问题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046-01

全球一体化过程中,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已成为当今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之一。我国的大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培养和提升大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一、大学生跨文化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风俗习惯差异性不了解导致大学生跨文化沟通问题

风俗习惯是大学生跨文化沟通过程中的敏感因素之一。许多中国大学生与外国友人第一次见面时,往往会问及对方年龄、婚恋、收入等,以表示关心。西方人总是不明白为什么中国学生对他人的私事这么感兴趣,给出的回答往往是“None of your business(不管你的事)”,因为这些在西方被视为个人的绝对隐私。

(二)对语言运用的片面理解导致大学生跨文化沟通问题

语言包括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双方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在沟通对语言的使用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相同的言语符号,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比如,“白色”在各种文化中表示颜色时如出一辙,但其引申涵义却是大相径庭。西方人认为白色纯真无邪,红色代表着血腥、厄运。相反,中国人则往往将白色与不幸、丧事联系在一起,红色则象征着吉祥、喜庆。

除了言语符号,人们通常还通过眼神、手势等进行沟通。竖起拇指在中国表示“好”,在美国表示请求搭便车,用手指在太阳穴旁画圈儿,在中国意味着动脑筋,在美国和巴西等国家却表示着“发疯”!可见,同样的言语、动作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意义,而且差异微妙,如果大学生缺乏对对方文化习俗的了解,势必会造成沟通的障碍。

二、大学生跨文化沟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和价值取向的不同是造成大学生在跨文化沟通过程中遇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跨文化沟通问题的出现

国学大师季羡林这样描述东西方文化:“东西文化最根本不同的表现在思维方式方面,这是其他一切不同点的基础。”由于不同的文化态势和生存环境,使得各国家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会有所差异,当大学生在进行跨文化沟通时,常常将思维建立在自身本有的思维模式上,沟通失败在所难免。

中国人的思维善“意会”,对于问题靠心性进行体悟;而西方人讲究“理论”,注重于对于问题的论述,通过论述将各种知识形成逻辑体系。中国人在思考问题时,常常不在意论证过程,只注重表达的结果。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其中的内容没有具体的逻辑论证,说的都是具体的做人做事的方法。西方人从概念入手,通过层层论述,最后形成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理论。被誉为西方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资本论》,作者马克思通过三个阶段,即从感性的具体到思维的抽象,最后到思维的具体的逻辑论证过程,最终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价值观的差异导致跨文化沟通问题的出现

价值观的差异是影响跨文化沟通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受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的影响,每种社会文化形态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它成为人们判断事物好坏、价值高低的标准,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理由。来自不同国度、文化的大学生,由于不了解沟通对象所持的价值观,势必会造成沟通的失败。

自古以来,中国人强调群体意识,个人作为集体的一部分,应当以集体利益为重。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与中国人相反,西方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对个人价值的尊重超越了集体价值,在个人利益面前,有时候甚至要以牺牲群体乃至家庭的利益为代价。这种崇尚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在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国家主导着大众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建立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机制,提高大学生跨文化沟通素质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世界成为了地球村。跨文化教育将逐渐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跨文化沟通能力不仅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是新时代大学生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跨文化教育发展的程度也间接影响着国家和民族能否在世界一体化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作为教育方针制定者的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确立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制定相关开放性的政策,创造有利于跨文化沟通的环境与氛围;其次,作为教育具体执行者的高校,要切实将对大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只重视应试教学而缺少文化背景教学的培养的模式,还应当积极开设跨文化相关课程,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最后,作为教育直接受益者的大学生要有提高自身跨文化素质的紧迫感,行动上要提高跨文化学习的主动性,思想上要能以合理的态度对待异域文化,扬长避短。

大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培养新一代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国际通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