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电影植入式广告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16 16:26:26
电影植入式广告论文

电影植入式广告论文第1篇

【关键词】电影;植入式广告;传播世界上第一个电影植入式广告出现在1951年美国电影《非洲皇后》中,片中明显表现了戈登杜松子酒的商标,随后外国的影视剧都出现了植入式广告。“植入式广告对于电影而言,它披着大众文化的外衣,脱离了传统广告直白的诉求模式,以更加隐蔽的形态潜入了观众的视野。”[2]我国电影植入式广告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影视中的人物形象、服装、道具乃至影视剧的名字,都可以转化成商品的广告,给制片商带来巨大的利润,因此各种品牌标识都被搬到大银幕上,这一现象在进入21世纪后发展更为迅猛。

1电影植入式广告的表现方式

1.1广告植入电影置景

广告以置景画面的形式出现在电影当中,产品的海报或店铺的招牌会直接出现在画面中。这种广告不需要用语言或行为来表现,产品的宣传海报直接出现在画面里,符合客观环境,所以比较隐蔽,比较适合服务类和信息类广告,少量的应用不会影响电影情节的发展,但可能无法引起受众的注意,达不到广告效果。因此,目前只能通过让产品在环境中反复出现并以特写镜头加以强调,以较高的出镜率来加强受众对产品的记忆。然而,频繁的出现广告信息有可能会破坏电影的艺术性。只有选择合适的产品信息放在恰当的位置,既不用多次表现,也不会影响电影,才能取得良好的广告效果。

1.2广告植入电影台词

每一部热播的电影都有几句经典的台词,而将台词内容改编成广告语。这些台词的广告痕迹再明显不过了,而由台词改编的广告宣传语能轻易的引起受众的注意。受众对台词的记忆较强,并会向周围传播,这种口口相传有利于产品的宣传。但这种方式也最容易引起受众的反感,将广告加到台词里显得很突兀,与剧情毫无联系,会使受众感到无聊、厌烦。因此,这种植入方式尽量少用,最好用幽默的语言来表现。

1.3广告植入电影道具

现实生活中,人们离不开各种商品,电影中这些商品的出现也很正常,植入式广告正是借助了这一点,以影片中人物的生活必需品来展示广告信息,通过画面的反复出现来强调商品。因此,片中人物用的、吃的、穿的,甚至住的都可能是植入式广告的产品。

2我国电影植入式广告存在的问题

2.1广告植入生硬

近年来,赞助商和电影制作方在电影植入式广告中都获得了良好的收益,纷纷试水植入式广告,但是植入的手法生硬,广告痕迹明显,影响了影片的美感,这对植入式广告的发展是不利的。

要在一部完整的电影中硬性的植入这么多广告,这样一个灵魂完整、情节连贯的作品就会被破坏掉。植入式广告依附于电影,作用于受众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在受众的认知层面可能会取得一定效果,提高品牌知名度。然而在作用于受众的情感层面时却产生了偏差,由于广告的大量植入,加重了受众厌烦广告的心理,无法取得美誉度,从而直接影响到受众的行为层面,无法有效拉动销售。因此,广告信息的传播要遵循适量性原则,只有在一定限度和尺度之内的信息量,才是最适合受众感知的信息吸收量,才能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2.2广告植入失当

电影是具有一定艺术表现力的,影片中有好坏、对错、美丑等价值评判的内容,广告则没有这么多是非的区分,只是向大众介绍产品。电影作为植入式广告传播的载体,其传播范围广、受众数量多,广告的信息能够被受众接触的机会也大。“在电影播放的氛围中,人们往往会全身心投入,也就不自觉的接受了里面植入的广告,更重要的是,受众在一个昏暗的密闭的环境中观看电影,与外界分隔,在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和音乐音响效果的冲击下,无法自主的选择要接收或拒绝哪些信息,因此受众只能接受这些广告,不论好坏。”如果广告的表现方式不对,受众就会依照自己的惯性思维来理解,导致对广告本意的歪曲,影响信息的正常传播和准确理解,发展到与传播目的相背离的地步。就像班尼路案例一样留在受众心中并产生负效果,这样就完全与广告的诉求目的相悖。

2.3广告的植入影响电影的艺术性

中国的广告尚处于后发展阶段,在广告创意方面需要向西方国家借鉴和学习。广告植入到电影中,使商品信息依托电影剧情表现出来,然而中国的植入式广告还停留在表层,只是认为让观众看到商品就行,这种见缝插针的露脸式广告对提高品牌知名度不仅没有帮助,还造成了广告的植入过于暴露化、刻意化。观众在观看电影前会对影片进行揣摩,对其产生期待,但广告生硬的植入不仅破坏了电影的艺术性,还会影响受众的期待心理。

电影本身是一种艺术形式,是对社会艺术化的反映。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单纯的文艺片由于内容深奥,表现手法抽象,不易被大部分受众理解接受,票房惨淡。为了电影产业自身的发展,电影商业化是增加票房收入的唯一手段。商业运作对整部电影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这就造成了商业与艺术的失衡。赞助方希望影片中多植入广告信息,但这势必会影响到电影的艺术表达;然而没有赞助方的前期经济支持,电影就失去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样也无法使其艺术性更完整的体现出来,这就是我国电影与植入式广告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3电影植入式广告的创新策略

在电影中植入广告,不应该是见缝插针式的,电影创作者们应该充分了解商品的性质,考虑好产品应该出现在哪类电影的哪个地方比较合适,怎样才能让产品信息更好的融入电影中,使受众认为这就一个整体,而不是在广告电影两张皮,这样才能真正达电影到商业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3.1选准电影投放广告

有的放矢地传播信息,这是传播的起码要求。每个商品也都有自己的目标受众。因此在投放广告时,赞助商应考虑电影的情节、风格等问题,并不是每一部电影都适合自己的产品。正因为电影的受众范围广,不同风格的电影,其受众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也不同,赞助方才应该深入分析,根据自己的消费群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电影平台。“这种有针对性的传播方式有利于提高广告信息传播的贴近性和吻合性,有利于增强广告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如果不考虑电影的情节内容,而盲目的将产品广告投放进去,就可能使企业得不偿失,甚至会影响电影的质量。”广告的植入在于精而不在于多,这样才能保证电影的艺术质量不受破坏。

3.2广告融入电影情节

我们目前所看到的植入式广告很难充分融入到电影中,只是被人们当作道具可有可无而已。真正好的广告应该拍的像一件艺术作品,不只是想要卖东西的宣传品。为了不影响受众的观看,同时不削弱广告的效果,创作者应该把广告植入到电影情节中去,与电影融为一体成为一部艺术作品,“不必刻意的追求产品的出镜率,应该恰到好处的,不失时机地导入产品信息,使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它”。

在信息传播中,受众记忆的结果,常常是只记忆那些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自己愿意记住的信息,影响受众这种选择性记忆的往往是一些能吸引受众兴趣以及重要的信息。若商品在推动电影情节中有重要作用,则能增强受众的记忆效果,这对广告信息的传播是十分有利的。

3.3把握表现力度

电影植入式广告表现不明显的话观众就看不到,太明显又会使受众产生抵触情绪。好的广告就能达到产品诉求目的,不好的广告则会对产品产生负面效果,因此正确表现广告是需要特别注意的。超级秘书网

(1)以正面形象示人

广告商在电影中植入广告是希望能传达商品信息,让受众能通过电影对产品有所了解并产生购买的行为。如果产品与影片的反面形象有所关联,就会使受众对该产品产生不好的印象,因此广告植入时应注意与正面形象产生联系,尽量让产品给人以积极正面的认知。

这种积极形象能促使受众认为产品具有权威性和可信性,能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信誉作为商品在受众心中长久形成的良好感觉,可以增强广告的传播效果,正面形象在受众心中就是信誉的代名词,所以二者结合是正确的选择。

(2)增强广告艺术性

品牌信息主要依靠广告创意来体现,有好的创意才会有好的作品。目前我国广告的问题就是表现直白、创意乏力,因此,电影植入式广告的发展方向之一便是增强艺术性。而增强幽默感是广告创意的有效途径之一。广告更不例外,尤其要将自己的产品表现在电影里,幽默的广告创意往往比较吸引受众。“根据电影风格和情节设置,将广告巧妙植入,造成一种充满‘笑果’,引人发笑而又耐人寻味的幽默意境。受众往往在娱乐时是毫无防备的,很容易在笑声中接受所要宣传的信息”。

受众看电影是为了娱乐,但在大众传播媒介中消遣娱悦的信息所占的比例正呈日益上升趋势,娱悦性将成为大众传播信息的一个越来越鲜明的特征。增强广告的艺术性使其与电影艺术融为一体,正适应了受众对娱乐性信息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徐伟杰,曹增节,刘剑.隐性广告例证分析[J].新闻界,2006,(2)

[2]李由,徐光胜.浅论隐性广告与媒介传播[J].新闻传播,2007,(4)

[3]罗永泰,王丽英.基于隐性营销模式的隐性广告策略[J].当代财经,2005,(4)

电影植入式广告论文第2篇

关键词:基本属性;广告效果;接受程度

一、引言

随着我国商业电影不断向产业化发展,电影的制作成本逐渐增加,电影制作者发现不能单单依靠票房作为其主要收入,并希望能在不影响电影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收入。与此同时,随着显性广告逐渐大面积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有意识地避开传统形式的广告,这使得这些广告的边际效益逐渐减少,于是企业开始希望能够找到更有效的广告媒介。植入式营销的出现将二者的需求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电影制作者可以通过为电影植入相关的商品而获得商家的资金支持,而商家则通过电影的形式对产品进行巧妙的营销。可以说,电影中植入商品广告的形式为电影制作者和商品厂家提供了一个双赢的平台。这种新型的广告形式将商品或品牌甚至服务内容通过置景道具、对白、情节和拍摄地4种方式植入电影作品中,使其策略性的展现在观众眼前,以达到隐性营销的目的。

近几年来,尽管影视作品中的植入式广告在我国蓬勃发展,但国内关于这种新型广告效果的研究尚未真正开始。另外,以往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消费者以外的层面,对消费者本身因素,尤其是基本属性因素是否会影响植入式广告效果的研究甚少。本研究以辽宁省沈阳和大连两个城市的部分电影观众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然实验法,来探究电影观众的基本属性是否会影响植入式广告效果。

二、文献回顾及简评

(一)植入式广告的定义

CTR媒介智讯对植入式广告的定义是:植入式广告(Product Placement)又称植入式营销,是指将产品服务、品牌、代表性的视觉符号甚至传统广告片策略性地融入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等各种媒介内容中,通过场景的再现,让观众留下产品及品牌印象,继而达到营销目的的一种营销方式。

(二)影视植入式广告产生的背景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充斥的时代,越来越多的观众在长期的广告刺激之下对广告信息产生了抵触心理,他们或者对广告采取主动躲避的措施,或者经常受到多个广告的相互干扰,这些都使得显性广告的有效性逐渐下降。

与此同时,随着技术上的创新,一种具有跳过电视广告功能的数码视频录像机(DVR)使得观众越来越有能力避开电视广告。这对传统影视广告的形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除此之外,我国的相关法规文件也对传统形式的广告在播放时间和播放数量上有所限制。这样也缩小了广告的播放空间。

基于以上原因,越来越多的商家将目光瞄准了影视作品中的植入式广告。

(三)电影作品中植入式广告发展现状

在美国,植入式营销行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逐步发展至今,现在有专业的营销咨询公司为客户量身定做各种营销方案。在澳洲,每年会举行盛大的全球植入式广告颁奖典礼,以此来提高植入式广告的质量。2003年,全球品牌内容营销协会(Branded Content Marketing Association)在伦敦成立,为植入式营销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在国内,植入式营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可谓是异军突起。前几年热播的电影《天下无贼》成功的将10多种品牌植入影片之中。该片仅植入式广告收入就达到4000万。2009年初,虽然全球经济处于低谷时期,各商家却在辞旧迎新之际打起了贺岁电影植入营销战。电影如《非诚勿扰》、《爱情左右》、《游龙戏凤》、《疯狂的赛车》等都融入了众多品牌。就连看似没有植入式广告的电影《梅兰芳》也促使参观梅兰芳故居的游客数量大幅度增长。由此可见,我国电影作品中的植入式广告为电影业和商业的蓬勃发展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但是,由于中国影视节目植入式广告尚在起步发展阶段,在植入手法和植入技巧上还有一些不足。哪些因素会影响影视节目植入式广告的效果,如何评估植入式广告的效果,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电影作品中植入式营销影响因素

薛敏芝(2007)总结了目前影响植入式广告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内容因素、产品或品牌因素、观众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观众因素主要考虑了观众的外在因素,包括:观众对节目的关注度,对植入式广告的态度和对植入品牌的熟悉度。林升梁(2007)提出从消费者的层面,植入式广告效果主要受到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和价值观的影响。其中,消费者的价值观对植入式广告效果的影响使得消费者层面的研究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即由消费者的外在因素上升到内在因素。

从目前国内学者已有的研究可知,从消费者的层面来看,影响植入式广告效果的因素可以从消费者的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因素来考虑。尽管林升梁(2007)提出的消费者价值观,经研究证明是很重要的内在因素,但该因素的衡量过程太过复杂,在实际的社会调查中很难操作。另外,它不能将目前多数为宏观解释植入式广告的研究和实证类研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本文旨在探究消费者的内在因素是否会影响电影作品中植入式广告效果,试图探究消费者的基本属性,即性别、年龄、文化和职业是否会影响电影作品中植入式广告效果。

(五)影视植入式广告效果评估

Siva K(2006)根据广告的效果层次理论,提出植入式广告的效果变量可以从认知-情感-行为这3个方面来设定。为了进一步区分广告对商家和消费者产生的不同效果,程蓉蓉(2008)提出影视植入式广告效果评估主要分为事前评估和事后测量两方面。其中,事前评估侧重于对广告本身效果的评估,事后测量是指影视节目播出后对一段时间内的广告效果加以评估,它主要包括影视植入式广告本身效果和销售效果测评。其中广告本身效果测评包括4个维度,即消费者对影视节目的认知度、回忆率、评价度和促购度。

从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可知,植入式广告的效果可以分为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估。由于本研究侧重于研究消费者的基本属性是否会影响植入式广告的效果,因此主要采取了事后评估指标。综合现有的研究结果,以及国内植入式广告业尚在起步发展阶段这一事实,主要采用了消费者对电影植入式广告的认知层面,即接受程度,来衡量目前国内电影植入式广告的效果。

三、研究主题

(一)研究框架

本文重点研究消费者的基本属性,即性别、年龄、文化水平和职业是否会影响电影植入式广告的效果。本研究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二)研究假设

根据前述的研究目的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以下假设:

H1:不同性别的消费者对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呈负相关

H2:不同年龄的消费者对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呈负相关

H3:不同文化程度的消费者对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呈负相关

H4:不同职业的消费者对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呈负相关

(三)研究方法

1、调研方法。调研对象为沈阳和大连市部分电影观众,目的是为了解目前电影观众的性别、年龄、文化水平和职业四个基本属性,并掌握了目前电影观众对于国内电影作品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调研过程中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60份,其中有效问卷276份,有效率达76.67%。

2、数据分析方法。本研究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根据样本资料的性质,分别列举出平均值、标准差、最大及最小值等统计量,用以了解样本的组成概况,对样本在各变量中的反应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差异性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和T检验。分析工具为SPSS、EXCEL。

3、问卷设计。本文指标选择方法,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多个指标进行判断和筛选,最终确定评价国内电影作品植入式广告效果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具体分两步进行,对相关指标进行初步筛选,即邀请专家学者对待选指标进行筛选:一是采用定性分析方法的指标进行筛选,得到一个初步的指标范围。二是运用相关分析,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进行计算,求取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后确定有代表性的指标。据了解,目前电影市场的观众组成以青少年和中年观众为主,因此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会因其不同的基本属性而不同。本文通过对沈阳和大连市不同层次的部分电影观众进行问卷调查, 希望能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并对商家和电影制作者在进行广告植入时给予一定的指导作用。

四、数据统计与结果讨论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调查的调查对象为沈阳市和大连市部分电影观众,被调查者按不同基本属性分类对电影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如表1所示(注:本研究中观众对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的作答方式,由被调查者在李克特5点量表尺度上,依照接受程度等级:很反感、反感、没有注意、勉强接受、能够接受,来描述被调查者对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并分别依次给予1、2、3、4、5的分数,分数越高,说明被调查者对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越高)。

(二)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又称变异系数分析或F检验,其基本思想是将出现在所有测量值上的总变异按照其变异的来源分解为多个部分,然后进行比较,评价由某种因素所引起的变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现将本研究方差分析结果陈述如下:

1、Sig>0.05,说明不同性别的受访者在0.05水平上对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没有显著差异(见表2)。

2、Sig

3、Sig

4、Sig>0.05,说明不同职业的受访者对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在0.05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见表5)。

综上所述,不同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受访者分别对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在0.05水平上有显著差异。

(三)相关分析

为了确认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分别对电影中植入式广告接受程度的影响强度,本文进行相关性检验(见表6)。

由相关性分析可知,基本属性中只有年龄和文化程度对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有较强的影响,呈负相关。需要说明的是,相关分析是一种一元统计分析,其相关系数只能说明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不能说明他们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因此下面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四)回归分析

首先,在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之前 ,对各评估项目进行了描述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由统计数据来看,观众对植入广告接受程度的均值为3.59,满分为5,表明电影观众对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整体上居于没有注意和勉强接受之间。在简单相关分析中,只有年龄和文化程度对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

为验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这4个维度对植入式广告接受程度的影响关系,需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结果(见表7)。

其中R square=0.073,说明此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073,意为自变量的7.3%可以解释因变量,再根据P值应该小于0.05,而本模型中,所有自变量中只有年龄变量的p值满足要求,并且小于0.01,说明年龄变量在0.01水平上对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有显著影响。结合之前做过的相关性检验(见表6)可知,电影观众年龄每增加一个单位,会使其对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降低0.249个单位。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在0.01水平上,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的消费者分别对电影中植入式广告接受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呈负相关。

在0.01水平上,当变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共同作用于植入式广告接受程度时,仅有年龄变量存在显著性差异,电影观众年龄每增加一个单位,会使其对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降低0.249个单位。

(二)研究局限

1、样本选择的局限性。由于人力、物力和时间上的限制,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仅为沈阳市和大连市的部分电影观众。另外,调查人群中19-25岁观众比例过高,虽然样本总量达到276,但样本范围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研究结论的局限性,因此研究样本的代表性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2、变量选取的局限性。本文研究观众的基本属性(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对植入式广告接受程度,由于篇幅有限,仅选择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作为观众基本属性的代表,可能还有一些更具代表性的基本属性没有被选中。另外,对电影中植入式广告接受程度测量的维度和测量指标都是作者参照以往文献自己设计的,因此观众对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的测量标准考虑的不一定很细致,难免有局限之处。另外,由于样本总量有限,变量文化程度和职业在选项设置上存在分类过于笼统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研究结论的局限性。

有统一意见,测量也没有标准问卷,本研究的调查问卷是在参考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之后修订和设计的,因此对各项影响因素的维度测量考虑不一定很细致,难免有局限之处。

(三)建议

电影制作者和商家在将商品植入到电影作品中时,应考虑观众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对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的影响,特别要考虑年龄这个因素,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程蓉蓉.影视节目植入式广告效果分析[J].市场周刊,2008(2).

2、林杰斌,林川熊,刘明德.SPSS 12.0统计建模与应用实务[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3、林升梁.植入式广告效果的实证研究――以影片《一声叹息》为例[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7(1).

4、刘佳琼,李本乾.植入式广告的运用和处理研究[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7(4).

5、罗永泰,王丽英,卢政营.基于隐性营销模式的隐性广告策略[J].当代财经,2005(4).

6、齐炳南.“贼光”乍现―谈《天下无贼》中的植入式广告[J].艺术与市场,2005(3).

7、王晓乐.解析隐性广告:内涵,本质与背景[J].新闻界,2007(5).

8、薛敏芝.植入式广告的国际运营及国内发展趋势[J].中国广告,2007(9).

电影植入式广告论文第3篇

【关键词】植入式广告 营销策略 广告研究

植入式广告(隐性广告),是指将产品或品牌及其代表性视觉符号,甚至是服务内容策略性融入电影或电子游戏等各种媒介内容中,通过场景再现让观众留下对产品及品牌的印象,继而达到营销目的①。近几年,国内植入式广告发展迅速。按照植入的媒介,植入式广告大体分为六种类型:影视植入式、电视节目植入式、电子游戏植入式、网络社区植入式、图书植入式。其中,影视植入式与电子游戏植入式,是目前广告主较青睐的方式。本文主要以影视为例来讨论目前研究趋势。

一、国内植入式广告的研究

笔者分别以“植入式广告”“内置式广告”“嵌入式广告”等为关键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结果如图一。

可看出,国内学术界对植入式广告的关注总体呈上升趋势。较早关注植入式广告的文章是:《隐性广告――广告人的新把戏》(谈伟峰等,2003)和《无所不在的植入式广告》(莫梅峰,2003)。分别从营销手段和应用范围的角度对植入式广告进行剖析,指出植入式广告将有广阔发展前景。

硕博学位论文是学科前沿、系统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笔者对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尚未发现相关的博士学位论文。但2006年至今,以植入式广告为主题的硕士学位论文数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如图二。

最早以植入式广告为研究主体的学位论文是《植入式广告研究》(刘檑,2005),系统梳理了相关概念并确定了植入式广告的范围,归纳了植入式广告的类型和特点并探讨了运作过程及操作技巧。

二、植入式广告的研究领域

尽管国内植入式广告研究侧重点不同、分析角度不一,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可行性研究:对植入式广告兴起原因、国内发展现状、植入形式、优劣势、存在的问题讨论,广告商业性与影视艺术性的平衡是热点;二是植入式广告的营销策略研究:结合营销学理论对植入式广告在各种媒体中的运用策略进行探讨,利用传播学、心理学等知识指导植入式广告的设计应用,主要侧重于方法运用的指导和技巧的总结;三是植入式广告效果的研究:主要以影视剧为研究对象,采用宏观阐述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剖析影响植入式广告效果的各种因素,并试图建立较理想的效果评估体系。

(一)植入式广告的可行性研究

植入式广告作为商业性与文化性的天然结合体,意味着它本身具有冲突性,主要体现在“广告商业性与影视艺术性”上。面对植入式广告的现状、发展及其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国内学者们对其可行性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主要分为反对方、支持方和中立方三大阵营。

1、反对方。影视作为一种美学文化载体,承载着提高审美意识,完善审美教育,提供审美娱乐的文化责任。植入式广告虽然以与影片情节、人物相结合的形式出现,但为引起受众足够注意,它需要在片中有足够的出镜时间,甚至需要影视情节造势配合。这些要求与影视自身艺术标准相冲突。目前植入式广告存在过于直白,插入不当,与故事情节融合度不高,广告与影视主次定位颠倒等现象,破坏了影片的艺术性,损害了观众的利益,广告效果也大打折扣甚至是有损品牌形象。另外,有学者对植入式广告的伦理性和合法性提出质疑。1937年颁布的《国际商会广告行为准则》提出“任何广告不管形式或是使用的媒介,必须是清晰易辨的;当一则广告在含有新闻或文章的媒介上时,它应该轻而易举的被认作广告”。显然,植入式广告的隐形特征恰与广告的基本伦理性相违背。②

2、支持方。在传统广告发展面临瓶颈,新媒体环境与技术呼唤新广告形式的大背景下,具有隐蔽性、强制接收性、低成本高回报等特点的植入式广告将为我国广告业及影视业带来新机遇③,广告与媒体合作是双赢的。经济方面,广告的植入拓宽了影视业资金来源,而资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影视制作质量。植入式广告以道具植入、对白植入、场景植入等形式,对植入的产品或品牌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高频率曝光,将品牌形象甚至是产品功能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受众,相对于传统广告是一种低投入高回报的形式。艺术方面,植入式广告以道具、场景等形式与故事情节进行巧妙结合,真实还原现实生活场景,增加影视作品真实性生活化气息,带给受众似曾相识的亲切感。

3、中立方。中立者们既肯定植入式广告具有顺应市场需要的特点,也注意到它自身商业性与影视艺术性不可调和的矛盾。广告商业性与影视艺术性,是一对此消彼长不可调和的矛盾体。因此,只有正确的定位影视与广告的主次关系并恰切把握两者平衡度,才能相得益彰实现双赢。

(二)植入式广告的营销策略研究

最小破坏影视艺术性,最大发挥植入式广告商业价值,是广告界与媒体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优化运作策略。虽然,不同广告植入形式不尽相同,但仍存在需要共同遵循的策略。

1、植入形式:匹配和谐。影视风格、题材、主题内容与品牌定位是否相符;影视目标受众人群与植入产品的目标客户是否相符;不能为了植入而植入,应综合考虑产品的特点、目标受众特点及媒体特点是否相匹配。当广告品牌的价值理念与影视内容所倡导的价值理念达到和谐一致时,广告商业性与影视艺术性才能达到最佳平衡;影视目标受众与产品目标客户达到一定程度的契合时,才能最大程度影响目标客户达到广告目的。

2、植入度量:适量有度。广告植入的数量与程度,是影响广告商业性与影视艺术性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植入式广告的本质决定它需要尽可能多的重复出现,表达自己的品牌理念及产品功能,达到让受众留下印象的广告目的。然而,这样做势必会伤害主体影视的艺术性,影响收视率,间接有损广告的商业性。故应适当控制植入广告的数量和深度,保证影视第一,广告第二的合理定位次序,尽量不破坏影视原本内容及完整性。

3、植入手段:多元整合。在产品品牌与影视内容相匹配,数量适当的前提下,植入手段尽可能多元、创新、整合,以实现最佳广告效果。

(三)植入式广告的营销效果研究

最佳营销效果,是广告的终极目标,也是众学者研究热点之一。18篇硕士学位论文中,有4篇以植入式广告效果为研究主题。通过案例分析、实证分析、对比研究等研究方法,结合传播学、营销学等知识分析影响植入式广告效果的因素,提出科学的植入策略及模式。综合研究发现,影响植入式广告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影视内容、产品品牌、受众、及受众所处的环境、产品或品牌植入的过程五个关键因素。④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研究不深入

与植入式广告发展速度和复杂程度相比,目前国内相关学术研究大大落后。大部分文献是对植入式广告的可行性、现象评论及感性的经验总结等宽泛的描述性研究,缺乏使用规范的研究方法设计和科学论证过程的文献资料。部分学者开始尝试定量实证研究(林升梁2006;CTR媒介智讯2007;Tsai,Liang,&Liu2007)将国外学者的研究方法引用到国内,并取得了一定的探索性成果。但国内广告产业结构模式、受众对广告信息接收方式和接受心理与国外都有较大差异,并且国内外消费文化也不尽相同。因此,笔者认为今后国内对植入式广告的研究必须注重本土化的发展状况,规范使用研究方法进行科学论证,唯有如此得出的理论才能有效的指导实践,促进国内植入式广告健康快速发展。

(二)产业体系不完善

与巨大市场需求相比,国内相应的价值评估和效果测量体系还不完善,信息支持平台还较为缺乏⑤。并且对行业运作和发展起保障作用的行业知识学习系统及法律法规等交易保障系统几乎是空白。一个产业的运作水平取决于产业链的各个方面,理论与实践必须相互扶持,才能保证整个产业按照正确的方向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国内植入式广告是在传统广告发展遇到瓶颈,传播环境日益复杂,新媒体时代呼唤新广告形式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并以其自身非对抗性、强制接受性、隐性传播性等特征展现出强大生命力,给营销业与影视业带来新机遇。虽然,目前对于植入式广告的可行性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有很多争议,但它是顺应时展的,随着学者们后续研究的深入和自身机制的完善,将有广阔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①陈丹阳,《论植入式广告在影视中的发展与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0(8)

②周培勤,《对影视植入广告的伦理和法律思考》[J].《电影艺术》,2008(2):61

③李佩兰:《植入式广告为中国电视剧产业带来新的机遇》[D].重庆:重庆大学,2009:40

④祖婕:《影视作品中植入式广告传播效果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53

⑤毛璐敏,《电视植入式广告效果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56

电影植入式广告论文第4篇

关键词:植入式广告;非诚勿扰;群体满意度

植入式广告,又称植入式营销、“隐性广告”或“嵌入式广告”。它是指将产品或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视觉符号甚至服务内容策略性地融入电影、电视剧或其他电视节目内容中,通过场景的再现,让观众不自觉地接受到商品或品牌信息,留下对产品及品牌印象,继而达到最终的营销目的。

从2005年的《天下无贼》到2009年的《非诚勿扰》,植入式广告的巨大收益,广泛性和持久性的影响等,都显示出一种全新广告传播模式的冲击力,同时也显示传统广告的发展开始显现出瓶颈,影视广告新的营销时代已经来临。

一、《非诚勿扰》系列电影广告植入分析

《非诚勿扰》系列电影将植入式广告再次推向了高潮,片中大量的、品类繁多的商品广告,可谓是植入式广告的登峰造极之作。下面我们将对两部影片中植入广告概况进行探究。

1)手机产品:《非诚勿扰》影片中主要演员使用的都是Motorola手机,利用画面和手机铃声向观众提示品牌。特别是当女主角写完遗书后,随手拿起Moto―Aurarl向观众们展示了这部豪华手机的绚丽外表,在人物内心独白的同时,镜头给了这款手机15秒的特写。虽然这些植入方式缺乏创意和创新,但对于像摩托罗拉这样的大品牌而言,足以延续与观众的交流。

2)酒类产品:酒作为人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产品,植入电影之中理所当然。

片中植入的酒类有2种―――“剑南春15年”和“温莎威士忌”。这两种酒在剧中的植入手法遭到了许多观众的诟病。例如,剧中“剑南春15年”摆放在男女主角之间,无论镜头怎么切换,精美的剑南春酒瓶都能从各个角度被拍摄。但由于对细节的把握不够,光线、瓶身颜色等问题,品牌曝光度不够。“温莎威士忌”的“加冰块不加绿茶”植入广告虽略显“粗鲁生硬”,但在该品牌的广告语已被传播的基础上,该则植入广告效果明显,这在后面会有研究。

3)汽车产品:影片中出现的所有车辆均为斯巴鲁赞助。影片中葛优与好友在北海道之旅结束道别时,车内GPRS上闪烁的商标引人注目。电影充分展示了斯巴鲁汽车的安全、舒适和先进的导航系统,充裕的车内空间和在野外行驶中优越的操控性。斯巴鲁公司随着电影的公映迅速跟进公关活动,扩大声势,一时间品牌随着电影的情节与日本北海道美景一起为中国观众津津乐道。

《非诚勿扰Ⅱ》中的植入式广告

1)汽车产品:奔驰汽车。《非诚勿扰Ⅱ》影片中主角所使用道具全为奔驰,典型的道具植入手法,且姚晨头顶的车厢上出现硕大的GMC汽车logo,由于植入手法粗俗和出现场合频数太高,很多观众调侃其为“最抢眼”和“最刺眼”的植入。

2)手机产品:朵唯手机。舒淇在剧中所使用的一款新品牌手机,影片中笑笑就是拿着朵唯手机与秦奋保持联络,传达她的关心,爱护,问候。这些道具或场景的植入是剧情不能规避的,表现方式相对自然流畅,朵唯的植入式广告也收到很好的广告效果。在得知影片开拍之后,朵唯手机斥资上百万资助《非诚勿扰Ⅱ》全球推行宣传,力捧品牌代言人舒淇。据说,自从上映以来,朵唯手机销量大幅增长,销量也爆增30%以上。

3)酒类:剑南春。李香山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为了借酒消愁,居然花50万元在拍卖会上拍得一瓶酒,并请秦奋一起品尝,这瓶天价酒就是剑南春,与剧情的脱节及无厘头的植入让观众大跌眼镜。

二、《非诚勿扰》系列电影中植入式广告效果调查

《非诚勿扰》两部电影不长的剧情中却通过镜头特写、角色口述等方式植入大量直白浅显的广告,电影虽然取得了票房上的巨大成功,整体广告植入观众记忆最深刻,但两部影片中每则植入广告效果却大不相同。对两部影片中植入数量惊人的广告,但通过研究发现最有可能很快获得知名度的产品是快速消费品,像保险、理财品种以及豪华酒店,太过高端和昂贵消费人群有限,这样的植入不一定有效果。

植入式广告的大小影响观众对品牌的认知和记忆,但对购买意向没有影响。植入式广告的位置影响观众对品牌的记忆,但对品牌认知和购买意向没有影响。观众对植入式广告的态度,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对他们的品牌认知、记忆和购买意向都没有显著影响,植入广告对提升消费者的好感度和购买意向都没有体现很大作用。

通过研究学习消费者心理相关论文发现,参与程度高的消费者群心理、实体行为以及情感上的付出要比参与程度低的消费者群高;又由于他们对产品或服务本身可能较感兴趣,且对植入产品或企业理念较有认同感,因此他们会有更强的决策控制和认知控制感,容易产生较高的满意度。

三、从《非诚勿扰》系列电影看我国植入式广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从《非诚勿扰》系列电影植入效果来看就存在如植入过度,生硬,失当等等问题。集中体现以下在四个方面:广告植入过多,在影视剧或节目中,可供植入广告的容量有限,过度使用会引起受众反感;广告植入生硬,植入的手法生硬,故事情节与植入品牌牵强,品牌与情节不能无声胜有声的,只能制造一种分离,造成两张皮,严重影响了影片的美感;广告植入失当,电影是具有一定艺术表现力的,影片中有好坏、对错、美丑等价值评判的内容,广告则没有这么多是非的区分,只是向大众介绍产品。

冯小刚系列电影开创了中国电影内嵌软广告的商业模式先河。植入式广告也是一个复杂的操作过程,不是“想植就植”,一植就‘入’,成功是需要策略,通过影片的成功与失败品牌植入对比研究,我们得出以下建议:要充分考虑目标人群。广告主的目标消费者与影视剧或节目的目标受众分析有没有交集,这一点是采用植入式广告时优先考虑的问题;植入式广告要考虑品牌或产品自身的特点。虽然植入式广告是一种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但是并不是任何一种产品使用此种方式都会取得良好的信息传播效果。因此要先从产品自身的特点出发,来判断其是否适用于植入式广告。(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史庭飞.电影《非诚勿扰》中的植入式广告分析[D],2009年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论文.

[2]周黎明.植入广告,奥秘何在[J].看电影, 2009.(19).

[3]廖秉宜.从广告形态变迁看植入式广告的未来发展[J].《广告大观》,2010.(2).

[4]方怿.浅析冯小刚电影中的植入式广告[J].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2009年第12期.

[5]张珊珊.影视植入式广告的策略化研究[J].影视传播,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第16期.

电影植入式广告论文第5篇

【关键词】美国大片 植入式广告 跨文化传播

自1994年首部分账大片《亡命天涯》引进中国开始,美国的惊险与浪漫大片就不断占据着国内影院的最佳票房宝座①。高票房收入不仅为影片投资方赚得盆满钵盈,并且大片中的植入式广告也为广告主赢得了更加广泛的市场。除了经济方面的巨大收益,美国大片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美国文化模式的植入。美国大片以及其中的植入式广告在让中国老百姓心甘情愿地掏钱观看的同时又是怎样进行文化传播的?笔者先对美国大片以及植入式广告的运作模式进行介绍说明,并用消费文化、跨文化传播理论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一、“软实力”营销:美国大片文化的广告植入

大片是好莱坞在20世纪70年代后形成的一种新的商业策略,是在美国批量生产大制片厂时代结束后,由原来注重影片的产量转为注重单部影片的市场利润,市场上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被少数影片占有。而植入式广告与电影的联姻似乎是天作之合,二者各取其利。植入式广告的出现得益于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植入式广告又称为软广告,因为广告被植入到电影的情节、台词或者道具中,对观众产生潜在影响,较难被察觉。这就是采用的心理学上的“阈下知觉”理论,当植入式广告在电影中播放时,没有超出观众对广告感知的阈限值,公众是很难察觉的。

美国大片在世界各地的风行,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即“美国大片文化”。当然这种文化是大众的消费文化,其最终目的是追逐利益。自《亡命天涯》引进入中国开始,美国大片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创造了不凡的票房收入,如《泰坦尼克号》,《阿凡达》更是取得了4亿元的票房收入,这些大片的引进在中国不仅刺激了国内电影脆弱的神经,同时也使得观看电影成为一种时尚、一种生活主张。据统计,进口大片占据全年票房总额的50%左右,大量的票房却要分账给国外的制片方。②为保护民族文化,扶持国产电影的发展,我国对电影、书籍等进口采取了不少措施,以此抵御美国文化的侵蚀,但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引进大片并接受其带来的西方文化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更是被国际条约所裹挟着进入这场由发达国家制定规则的游戏之中。这些大片的引进与播放,一方面刺激了渐趋衰落的中国电影市场,使原来“门可罗雀”的中国电影院开始热闹起来,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电影创作理念和市场营销策略;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软实力”的渗入,国外大片、尤其是好莱坞大片在中国电影市场攻城略地的同时,也逐渐培养了国人一种文化观念,改变着人们的认知和生活方式。

二、植入式广告是数字时代广告的生存形态和文化营销的有效手段

最早的电影植入式广告出现在1929年的卡通片《大力水手》中,其后的电影如《阿甘正传》、《E.T》、《变形金刚》、《穿普拉达的恶魔》等中都不乏出现成功的植入式广告。可以说这些植入式广告不仅取得了商业的成功,同时在艺术上也与电影融为一体,显示出的电影广告植入的新颖独特的创意,另一方面对于广告商来说,借助电影的高收视或者高票房也提高了企业或品牌的知名度、联想度、忠诚度与好感度。

美国大片中的的植入式广告是其文化营销的主要手段。很多广告批评人认为广告是生产商企图来为他们的产品营造出足够的消费市场的一种主要武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广告于是在人们中间制造出一种虚假的需求。而从世界各国广告史来看,广告自诞生以来就与符号意义有着必然的联系,广告就会把一些过于直白的信息加以合并加工,然后再提供给消费者。苏特・杰哈利认为应该把消费看成一种社会文化模式的一部分,从商品中呈现的某些文化成分,让文化得以延续和稳定发展。由此可见电影中的广告不仅是为了促销商品,更是为了传递与营销美国文化。

举例来说,美国著名导演马克尔・贝在电影《变形金刚》中,成功地植入了购物网站Ebay。男主角山姆在Ebay上拍卖过祖父的古董眼镜,而汽车人和南霸天也都是通过这条线索找到山姆时,山姆吃惊问:“你们怎么找到我的?”擎天柱用电子混合男低音回答:“Ebay!”从表面上看,这个植入式广告的目的是向观众推销美国最大的C2C购物网站――Ebay网站,但是从其深层次上看,实质上是在传递一种美国的价值观念、生活模式甚至是思考方式、心理象征符号等。

三、美国大片以及植入式广告的跨文化传播

这些美国大片中的植入式广告植入得相当巧妙,广告的效果已经达到了,其跨文化传播的作用不可小觑。在影片中不仅传递着美国商品的广告信息,还传播者着美国的文化理念。

首先是消费文化理念。美国大片及其植入式广告中无一不充满着消费主义文化特征。电影本身的消费,可以说是一种“景象”的消费③。美国大片采用高科技创造炫目的特技效果,电影由叙事向景观转变,更加注重“景象”的塑造,将人物、服装、场景、画面通过拍摄、特技制造出具有冲击力的视觉奇观。电影已经发展为最能满足消费者感官享受的“景象”文化,能够最有效凝聚消费者注意力,这是电影植入广告的“先天优势”。

其次是植入式广告的精神消费导致对广告产品的实际消费。植入式广告在电影中不仅传递着美国产品或品牌的信息,还传输着美国的消费文化观念。电影中的植入式广告向人们传递的文化讯息是通过一种“仪式”④的方式进行的,电影用整个影片故事、强大的明星阵容、豪华的视觉盛宴,完美地向观众树立着这种“仪式”的范例。人们享受着电影,消费着其中编制的广告符号和影视符号,也消费了符号包含的社会意义。这种精神消费所产生的影响改变着消费者的态度和思想,最后可能转化为消费行为,成为广告商所期望的现实商品的“消费者”。

第三是美国大片文化及其植入式广告通常涉及到文化霸权、文化入侵等软文化传播的论题。电影无疑是横跨传播系统的文化传播,是一种以视听觉为主的符号传播系统,作为符号,它必定会一部分为人们所共享,而且可以迅速协调人际间彼此的期望值及行动,因此符号聚合了类型不同与重要性不等的事物、目标及影响范围各异的互动。彼得・卢德思曾在他的《视像的霸权》⑤中提出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公众视像”与“默认性知识”间是相关联的,“默认性知识”是指大家由于心照不宣地知道了解一些知识,因而可以不必点明在任何情景中直接运用,它们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并且是不言自明的。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大片容易被人接受的缘故,很显然好莱坞总是乐于用明星,这些明星全球共知;好莱坞也热衷于拍热门电影的续集,这些电影全球票房不菲,大家对这些已经有了“默认性知识”。同样中国的观众长期观看接受也会对美国的文化很了解,最后就成了一种“默认性知识”,对影片中的场景或情节有意识地模仿,比如前面所说的,有的中国的年轻人看了《变形金刚》也会上Ebay网购物,在这里就实现了植入式广告的效果。

四、美国大片以及植入式广告对国产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启示

中国电影自1905年诞生以来,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⑥。从题材和内容的角度,可以将中国电影分为三个阶段:抗日救亡深刻揭示旧社会黑暗和本质;反映改革实践、针砭社会时弊以及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新民俗片、贺岁片、武侠片等等新样式电影。近几年来,中国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如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其作品《黄土地》、《红高粱》等成功地将中国电影推向了国际电影舞台。此外中国的电影植入式广告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如《天下无贼》、《疯狂的赛车》、《非诚勿扰》等等商业片,这类电影的植入式广告收入可谓不菲,如《非诚勿扰》其植入式广告收入就高达2500万元左右,创下了中国电影史上单部电影广告植入纪录。其中植入的广告包括了海南航空公司、威士忌酒、招商银行信用卡、摩托罗拉手机⑦等等,然而很多人对片中植入大量的广告褒贬不一,其广告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那么中国的电影以及植入式广告应当怎样进行跨文传播呢?很多学者对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中确实有很多好的建议可供中国电影的跨文化发展提供借鉴,比如邵培仁教授认为利用跨文化传播的“双重编码”策略,使国际化与本土化相契合;二是利用传播中的“把关人”与“涵化分析”,让西方人进入东方情境⑧。笔者认为植入式广告可以结合这两点,发挥自身的优点,达到跨文化传播的作用。商品及其流通的国际化,商品及品牌已经完全符号化。所以中国电影的植入式广告可以借此传递中国人的生活消费观、人生价值观等等。对于中国的植入式广告跨文化传播而言,首先要契合影片的目标受众,如果针对的是外国观众,那么植入式广告应该仔细分析该电影的的受众,然后选择适当的产品和品牌信息,植入电影中,向外传递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①吴予敏:《传播文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②ent.省略/x/2009

-01-07/13292332053.shtml

③向娟,《植入式广告的消费主义文化分析》[J].《东南传播》,2009(9)

④[美]苏特・杰哈利:《消费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学和拜物现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⑤[德]彼得・卢德思:《视像的霸权》[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⑥李少白:《中国电影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⑦李德军,《电影植入式广告融入策略探析――以电影〈非诚勿扰〉为例》[J].《东南传播》,2009(7)

⑧邵培仁、潘祥辉,《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电影植入式广告论文第6篇

1.1研究背景

1.1.1植入式广告发展迅速,投放效果仍需提高

近年来,随着媒介环境的日趋复杂以及信息投放量的逐渐增大,传统商业广告的投放效果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面对大量广告信息的轰炸,消费者显示出愈加强烈的排斥及逃避心理,具体表现为对传统商业广告的回避与不关注(王晓乐)。根据中国CTR媒介智讯对中国城市居民观看电视广告转台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33.6%的电视观众在看到广告后会选择“立即转换频道”,而仅有8.4%的观众会依然继续观看。传统商业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力大大降低。此外,2011年国家广电总局“限广令”,明确指出“每集电视剧中间不得再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该规定一经出台不仅导致传统电视广告年投放量的整体缩水,同时也令每则广告的投放成本大大增加。面对当前传统商业广告投放成本的不断增加以及投放效果的逐渐降低,不少广告主开始将目标转向具有不可回避性和相对隐蔽性特点的植入式广告,这就为近年来植入式广告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然而,随着人们对植入式广告认知的不断加深,以及影视剧中产品过度植入趋势的不断上升,观众识别植入式广告的能力不断增强,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植入式广告本身以及植入品牌态度的下降。与国外电影中贴合影片情节的植入方式不同,国内很多影片中的植入式广告过于简单、直白,与情节的关联度较低,有些品牌甚至只是在其中“露个脸”而已。如此生硬的植入方式非但没有获得观众良好的评价,反而对其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导致观众对影片本身,甚至对植入品牌的极度反感。因此,如何在保证观众良好品牌记忆的基础上,有效地提升植入品牌的评价是许多厂商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营销理论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在植入式广告领域国内外的学术研究都还处于进一步发展阶段,不少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的解释和理论的证明。通过文献回顾,本研究发现,尽管在植入式广告领域国外学者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大部分研究的重点仍还停留在植入式广告本身,探究不同植入类型和植入方式如何能够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而较少有学者关注植入式广告与其他类型广告的联合投放对品牌传播效果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从传统商业广告与植入式广告联合投放的角度出发,探究在两类广告的共同作用下对受众植入品牌回忆和品牌态度的影响,并尝试通过改变传统商业广告的位置来影响受众的品牌态度。另外,本研究还加入了品牌熟悉度作为调节变量,探究其对传统商业广告与植入式广告在联合投放下的调节作用。

.........................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基于当前国内外植入式广告的研究现状以及营销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本文在基于前人关于在植入式广告前播放传统商业广告会导致受众品牌态度降低这一结论的基础上,通过加入调节变量“品牌熟悉度”来改变消费者的消极评价,从而提升植入式广告的投放效果。

(2)基于说服知识理论,通过改变传统商业广告的播出位置来调整受众说服知识激活的时间点,从而影响受众对植入品牌的态度,以此验证传统商业广告出现的不同位置对于植入式广告效果的影响。

(3)根据品牌熟悉度和传统商业广告出现的位置对于植入式广告效果影响的研究结论,并结合实践中植入式广告的具体操作方法,为厂商进行影视剧中植入式广告的投放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建议。

1.2.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第一,从受众的信息处理机制视角研究植入式广告。回顾年以前植入式广告领域的有关研究,,将影响植入式广告效果的因素分为植入刺激因素和受众差别因素两类,目前,国内外关于植入式广告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两类因素方面,而从受众信息处理机制的角度研究植入式广告的文献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将从受众的信息处理机制这一研究视角出发,以说服知识理论为基础,探究传统商业广告作为说服信息对于植入式广告传播效果影响,进一步丰富植入式广告方面的理论研究。

第二,进一步探究了传统商业广告对植入式广告的影响。目前,随着植入式广告在电影、电视屏幕上的盛行,不少商家开始加大植入式广告的投放力度,甚至出现在电视剧或电影前投放传统商业广告,同时在剧中再进行产品的软性植入,从而达到增加产品曝光率的目的。然而,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对于植入式广告的研究仍然还集中在植入式广告本身,较少有研究从传统商业广告与植入式广告的作用关系角度出发,探究传统商业广告对植入式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

.......................

第2章文献综述

2.1植入式广告

2.1.1植入式广告的定义与分类

(1)植入式广告定义

植入式广告又称置入式广告、隐形广告,自其产生以来众多学者都对它进行了界定,鉴于概念定义时每位学者所处的时代以及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因此,时至今日学术界对于植入式广告尚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尽管如此,但诸位学者在对植入式广告的概念表述上仍存在一定的共性:

首先,学术界所研究的植入式广告主要是指在媒介中进行有偿植入的宣传推广活动。与那些仅用来增加场景真实性或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的背景道具不同,产品或品牌的植入式广告有着明确的付费主体,因此,有偿性是植入式广告的首要特征。

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变迁,植入式广告所依托的媒介形式也逐渐趋于多样化。早期关于植入式广告的定义局限于电视、电影以及录影带等传统媒介,而到了20世纪末学者们对于植入式广告的媒介形式进行了丰富的补充,除上述三类媒介外,还包括广播、舞台剧、小说以及流行歌曲等。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植入式广告的运用媒介已经扩展到了电脑游戏、互联网、手机等各类新兴媒体。

第三,植入式广告的目的在于通过相对隐形的产品曝光方式,提高消费者对产品或品牌的认知度与好感度,最终以实现产品销售的增加。

基于前人观点以及植入式广告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新变化,本研究提出,植入式广告是指以付费的方式将产品或品牌等具有代表性的视觉符号策略性的融入电影、电视剧等各类娱乐化媒体的一种广告营销策略,其目的在于提升消费者对产品或品牌的认知度与好感度,最终实现促进产品销售的目的。

2.2传统商业广告与植入式广告

2.2.1传统商业广告与植入式广告的比较

(1)露出方式不同

回顾以往关于传统商业广告与植入式广告的比较研究发现,信息的露出方式是两类广告最显着的差异。不论是在电视、报刊这类传统媒体,还是互联网、手机这类新兴媒体,传统商业广告都是独立于媒体本身的内容之外,以单独的时间或版面呈现给受众的。然而,与之相比,植入式广告的信息露出方式则更为隐蔽。作为媒体自身内容的一部分,植入式广告常常无法与媒体本身的内容相分离。尽管在显着性植入的情况下,产品或品牌的信息露出方式对受众存在一定的强迫性,但许多学者仍旧坚持将这种强迫性的信息接受方式归结为“植入”。

(2)传播效果不同

广告本身的说服性信息与媒体内容之间的嵌入程度会严重影响受众的信息处理方式,进而导致受众对传统商业广告与植入式广告

的评价及回忆效果存在显着差异。研究发现,与传统商业广告相比,植入式广告中说服性信息的深度嵌入致使其更容易获得受众积极的态度评价。究其原因在于,信息来源可信度理论,传统商业广告中所包含的信息与其所在媒介本身的内容相比,受众对其感知的可信度更低,他们将广告中的信息归结为广告商单方面的利益诉求,因此不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去处理这类说服性信息;而相比之下,植入式广告则是以内容嵌入式的信息露出方式展现给受众,由于受众对媒介本身的内容更容易接受,因此他们对植入式广告的态度也更为积极。 而这两类广告在品牌回忆方面的效果,学者们则给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研究发现,在游戏竞赛节目中出现的植入式广告其品牌回忆效果不及传统商业广告;对广播媒介中两类广告品牌回忆效果的对比研究中则恰好提出了相反的结论;电影中两类广告的品牌回忆效果会受到了植入显着程度的调节作用,即当电影中的植入式广告为显着性植入时,其品牌回忆效果要好于传统商业广告,而当植入方式为微妙性植入时,两类广告的品牌回忆效果则刚好相反。由此看来,不同的植入媒介对两类广告的品牌回忆效果存在显着的影响,其可能原因在于不同媒介环境下,受众的卷入程度不同,当人们对媒介自身信息更为关注时,植入广告的效果可能会好于传统广告;而当人们的卷入程度过高时,可能导致人们过分关注内容本身而忽略了其中曝光的植入式广告,从而导致其回忆效果不及传统商业广告。

........................

第3章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22

3.1研究框架与研究假设..............22

3.1.1实验一:研究框架与研究假设...........22

第4章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38

4.1实验一.........38

4.1.1描述统计..........38

4.1.2信度分析.........39

第5章研究结论与建议..........54

5.1研究结论.........54

5.1.1传统商业广告对植入品牌回忆效果存在正向影响...........54

第4章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4.1实验一

实验一的目的在于(1)验证传统商业广告在影片播放前曝光会对被植入品牌的记忆效果及品牌态度的产生影响;(2)考察收看传统商业广告后,品牌熟悉度对于受众品牌态度的调节作用。实验1采用2(传统商业广告:有/无)×2(品牌熟悉程度:高低)被试间完全随机化实验设计。

4.1.1描述统计

(1)数据收集情况

实验一共回收问卷216份,其中剔除外国籍实验被试、没有认真参与实验以及未完整填写问卷等情况的实验样本外,实际有效问卷为208份。鉴于研究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对被试的问卷填写提出明确严格的要求,因此问卷的整体有效性较高。具体各组有效问卷数量如表4-1所示。

.......................

第5章研究结论与建议

5.1研究结论

5.1.1传统商业广告对植入品牌回忆效果存在正向影响

本研究发现,与单独播放含有植入品牌的影片相比,在影片前加播同品牌的传统商业广告会提升受众的植入品牌回忆效果,假设H1a成立。而前人关于传统商业广告与植入式广告联合投放的研究发现,在广播中两类广告形式联合投放所产生的品牌回忆效果不及单独投放植入式广告的品牌回忆效果,而本研究的结论则与之相反。其原因在于不同的植入方式会对受众的品牌回忆效果存在显着影响,与视觉植入相比,听觉植入能够获得更好的品牌回忆。对比前人研究发现,广播中的植入式广告以听觉植入的方式展现,而本研究中电影植入式广告则是以视觉方式展现,因此即便在没有传统商业广告的配合下,广播植入仍然能够获得较好的品牌回忆,但对于单纯的视觉植入而言,传统商业广告的提示性作用会对植入品牌的回忆效果起到显着性的提升。

电影植入式广告论文第7篇

关键词:电影植入式广告;受众;广告主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1-0058-02

就发展历程来谈,西方电影植入式广告从起步到现在历经了较长的时间。在这些时间里,电影制片方、广告商以及广告主都为之做出了相当多的探索和尝试。因此,西方电影植入式广告的成型是一种相对成熟的形态。与之相对,中国电影引入植入式广告的时间晚,但发展又极为迅速。虽然在引进的过程中中国电影能够得到大量西方电影的经验借鉴,但这些经验并非在短时间内能够被消化的。换句话说,中国电影引进植入式广告的实质是单纯地看中了它的商业价值而没有引入规范的运作流程和操作机制。

一、广告主和观众的矛盾――植入与否的问题

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等依然势头不减。一方面,传统媒体的高收费令广告主望而却步。另一方面,观众在长期的“信息轰炸”中,对于某些传统广告形式已经产生了“抗体”。在这种情况下,电影植入式广告的出现更像是黑暗中迸射出来的一道曙光。与传统的广告形式相比,电影植入式广告拥有着太多的魅力。

首先,电影植入式广告的受众数量与传统媒体相比毫不逊色,某些电影植入式广告的受众数量甚至超过了传统媒体。

其次,从接收环境来看,电影植入式广告要优于其他媒体。当受众在阅读报纸或是收看电视的时候,他们对于这些媒体内容的接收将受到诸如光线、噪音、周围其他人等多方面的影响。而电影院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有利于观众沉醉在这个虚拟的殿堂之中。

第三,电影植入式广告的传播效果十分理想。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认为,借助于某种刺激与某一反应之间的已有联系,经由练习可以建立起另一种中性刺激与同样反应之间的联系[1]。以此理论为模型,我们将广告视为中性刺激,将观众的感受视为反应。我们知道,观众感兴趣的是电影而非广告。如果单纯地给观众观看电影和广告,他们在此后的时间内对于二者的看法并不会改变太多。但是对于植入式广告来说,二者同时被观众接受。因此,观众由对电影产生强烈反应转为对广告品牌产生反应变为可能。这个转变的促成,缺少的仅仅是一个多次的刺激。希望消费者通过广告的接收,进而产生对于产品、品牌的感情是每一个广告主最乐意看到的事情。由此推断,如果外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广告主采用植入式广告所得到的广告效果将会大于其他广告形式。

第四,电影植入式广告将有可能以最小的代价间接利用明星为自己服务。 模仿理论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榜样作用而习得的,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会形成怎样从事某些新行为的观念[2]。毫无疑问,电影植入式广告就是一个模仿的绝佳途径。广告主在向电影中植入广告的同时,所获得的效果不仅仅源于影片内容,也源自于明星们的举手投足。而这一趟“顺风车”,并不需要广告主额外支出广告费用。

最后,广告主可以将电影植入式广告加入到自己的整个营销策划活动之中,使其与其它广告、活动配合以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近年来,电影制片单位越来越注重“事件营销”。倘若广告主能看清这一机遇,与电影制片方、放映方取得更多的合作机会,将会使自身的植入式广告效果放大数倍。

在传统广告形式的巨额费用和效果面前,在植入式广告的诸多优势面前,广告主选择电影植入式广告不仅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必然。然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观众必须对这种广告形式欣然接受。

二、电影投资方和电影制片方的矛盾――植入数量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电影似乎打破了长久以来的沉闷,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名导演、名演员、大制作加上“话题炒作”的模式,为电影投资者带来了一个个盆满钵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电影投资是一个一本万利、牢不可摧的投资。相反,电影投资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

从电影投资方的角度来看,小成本电影犹如,但是即便赔钱也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而大投资电影虽然相对稳妥,但一旦赔钱则损失巨大。因此,电影投资方在注入资金的那一刻开始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鉴于投资者的巨大压力,电影人一方面尽力保证影片拍摄的质量,另一方面还要尽自己的最大力量控制影片成本,提高影片利润。影片拍摄成本包括工作人员薪酬、演员酬劳、道具费用、场租费用、特技费用等等数十种。在这数十种制作成本之中,道具费用、场租费用等弹性很小,即便是严加控制也难以降低太多;工作人员薪酬、演员酬劳在又是票房的一个保障,电影制片方不希望从这笔费用下手精简;特技费用、拍摄费用、剪辑费用直接关系到电影的产品质量,在成本中的分量举足轻重。因此,电影制片方在电影成本上的操作余地并不多。在这个基础上,电影制作方想取得更多的利润,就只能从电影收入上动手。

电影的收益包括票房、广告、音像制品、衍生品等[3]。如前所述,票房收入的影响因素太多,而且电影制片方已经穷尽其力去照顾到每一个细微的地方。相比之下,电影植入式广告收入则显得弹性十足。

电影植入式广告似乎是电影制片方、广告主和观众达成妥协的最终产物。在中国目前的法律背景和社会背景之下,制片方在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数量并不受到限制,这意味着电影投资方将对制片方施加巨大的压力以达到植入最多广告的目的。

电影制片方在电影植入式广告上的妥协并不代表他可以无限制的容忍。植入式广告数量毫无限制的上升,将会导致植入广告与电影的契合程度无限地下降。同时,观众对该广告形式的忍耐也并非毫无限度。从单部影片来看,最大化地植入广告将有可能使电影投资方获取超常的广告收入,但是电影制片方和导演将担负着名誉扫地的危险。

最后,电影投资方和电影制片方的矛盾最终化为电影植入广告数量多与少的问题。事实上,无论是观众、电影制作方还是广告主都知道电影植入式广告的植入数量应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但问题是这个范围到底多大,如何控制?

三、广告主和电影制作方的矛盾――植入质量的问题

毫无疑问,电影制片方的从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是电影植入式广告的植入质量的保障。但是,电影植入式广告的质量好坏并不仅仅在于此。

显而易见,要提高植入式广告的质量,必然要在广告的植入程度上选择与剧情最为贴切的深度植入。深度植入的方式与电影情节和人物关系甚密,如果不在电影剧本定稿之前寻找到合作的广告主,那就意味着制片方必须要将剧本做出相应改变。事与愿违,电影制片方往往不能在影片策划期、剧本创作期招揽到广告。在现实中,广告主在影片拍摄之中硬性植入的例子并不在少数。

由此看来,电影植入式广告的质量问题不仅仅是电影制片方的技术手段问题,也是广告植入的时机问题。广告主并非不愿意在剧本创作期间就与电影制作方合作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与之相反,他们乐于如此,但却有很多难言的苦衷。

目前,中国的电影植入式广告价格主要依据镜头数和曝光时长,但是如果植入广告深入,收费会有所上涨。在这个数额的前提之下,广告主需要对植入广告的电影和植入方式慎之又慎。当他们真正确立下来在某一部电影中植入广告的时候,也许早已错过了最佳时机。

其次,广告主的广告投入必然会与公司的营销策划方案挂钩,这意味着广告主在电影中植入广告的时机本身就会受到限制。例如,某广告主希望在新产品上市之机联合电视、报纸、网络和电影媒体发起一场强势的广告宣传。他们搜寻到与产品上市同期上映的所有电影,终于找到适合的一部电影,但是这部电影也许早已进入拍摄期。在这种情况下,广告主要么换掉这个最佳选择,要么只能委曲求全,在拍摄期强行植入广告。

第三,广告主越早接触电影投资方和电影制片方,就面临越多的不确定因素。在电影开拍之前,剧本、导演、演员、上映时间,甚至是该部电影能否顺利完成都含有太多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对于广告主来说就是一种风险。例如,广告主在看到剧本的时候被告知某明星将出任该片女主角,而该明星被广告主认定为与自己的产品形象十分符合。于是,广告主投入资金,在该电影中植入广告。在随后电影的筹备期中,导演认为该女明星不适合出演女主角而将其否定。广告主此时面临两个选择――要么继续植入,要么退出。如果广告主选择继续植入,则需考虑新任女主角是否符合被植入品牌形象。而如果退出,则完全打乱了整体的广告宣传。

因此,从电影制片方的角度来看,选择早期植入对自己的工作最为有利。从广告主的角度来看,选择在哪一个时间段接触电影投资方和电影制片方并不是直接选择早期这么简单。这两方在植入时间上的各自立场构成了一个似乎无可调和的矛盾。

四、建 议

首先,通过完善广告法等方式填补植入式广告的法律空白,从法律上对植入式广告做出定义并予以规范管理。

其次,从政策上、经济上给予从事电影植入式广告的公司以优惠,大力扶植一批专业从事电影植入式广告的公司,并以此建立起沟通广告主和电影制片方的桥梁。

第三,电影植入式广告作为电影内容的一部分直接交由国家广电总局审查,但是广电总局的审查主要针对电影内容而非广告内容。因此,完善电影植入式广告的审查刻不容缓。

最后,在当前缺少电影植入式广告的法律规范的前提下,电影从业者、广告从业者和广告主的自律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郗建明,艾尼瓦尔.广告的本质与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J].现代营销,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