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职场学习计划(合集7篇)

时间:2023-03-14 15:17:41
职场学习计划

职场学习计划第1篇

小泽桂辅

在丰田汽车公司工作42年

主要从事品质管理、工厂运用管理

曾负责丰田史上最高品质,最高产能,最高技术水准的装配工厂――田原工厂的高级轿车生产工厂的运用管理工作。

对于熟知“丰田生产方式”的人而言,提到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第一时间浮现在脑海的图片应该是丰田安全屋(如图1)。

图1:丰田安全屋(资料来源:小泽桂辅《T-TPS》课件)

丰田方式两大支柱之一: “JIT”

小泽老师介绍说,丰田生产方式的起源来自其两大支柱,“JIT”和“自动化”。JIT即准时化生产,是指在必要的时间内以必要的数量生产必要的产品。此种生产方式能够让材料如流水般传送,使其停留在生产现场的时间最短,降低库存量,尽量不会产生不必要的浪费。在JIT生产方式中,出现了“丰田生产方式”非常重要的工具――看板。看板的出现与“后工序领取”密不可分。后工序将需要的原料的数量提前告知前工序的人员,才能保证定量的材料定时到达,定时生产出定量的产品。计划需求量告知就通过看板来实现。看板会实时更新,原材料的进入与领用都有记录。这种拉动式的生产方式能有效减少半成品的堆放而造成的浪费。但看板仅适用于长期批量生产的产品,对于只是在一段时期生产的产品而言,看板的导入不一定有效。小泽老师建议企业在导入看板时,可以先从公司内部开始,从一条简单的生产线开始,比如加工、组装或者仓库,先进行尝试。效果明显并且稳定后,可以再尝试全面导入看板。除了看板以外,JIT的实现也离不开均衡化生产。单品种的大批量生产就无法避免庞大的中间库存,无法降低浪费,因此需要采用小批量均衡化的生产减少浪费。

图2:均衡化生产(资料来源:小泽桂辅《T-TPS》课件)

图2中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工厂的产品组装需要ABCD四种半成品,他们的生产节拍分别是4分钟/台、10分钟/台,10分钟/台和20分钟/台。组装成产品分别需要50%A,20%B,20%C,10%D。那么落实到月的生产计划为每月1-10日生产A,每月10-15日生产B,每月15-20生产C,之后生产D。ABC生产完以后需要等到20日左右,等到D生产完以后才能进行成品组装。此种方式会造成大规模、长时间的库存。同时,员工在生产节拍密集时非常繁忙,机器损耗大;而在节拍相对没有那么密集的时候,员工较为轻松,劳动力并没有完全被利用。于是,丰田设计小批量均衡化生产来改善这样的问题。具体操作方式为,一台机器同时可生产ABCD四种半成品,而且按照生产节拍安排生产次序。这样,在降低半成品库存的同时,也平均化了员工的工作强度和机器运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可谓一举多得。

此“自动化”非彼“自动化”

“丰田生产方式”的另一个不可缺少的支柱为“自动化”。此“自动化”非彼“自动化”。“自动化”,即用机器生产代替人工生产。自动化以后,一旦有次品出现,就会不间断一直出现次品。但丰田的“自动化”多一个人字旁,意思是丰田的“自动化”需要像人一样智慧地去自动,保证做到只制造合格品、不流出不良品、不接收不良品。要实现以上目标,首先要做到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同时保证异常情况出现后可以及时停止设备。丰田是如何做到这两点的呢?丰田在确保工序能力的同时,启用安灯(ANDON)装置以便及时能够掌握异常情况。防错装置和QA网络的设置确保异常情况出现后可以及时停止设备。丰田的“自动化”取消了设备监督人员、返修作业,提高运转效率和合格品率。小泽老师建议中国企业对于防错装置的构建可以先从不花钱或者少花钱的环节进行。比如,采用不同颜色作为材料识别的标志;在相似部件和材料的放置区设置隔板或分隔空间;尽量使事项的标示大而显眼;不同部件采用不同卡口,发生错误则不能安装等等。

职场活性化

T-TPS (Total-TOYOTA Production System)是丰田现在采用的生产方式,是在TPS的基础上加入了职场活性化和全过程品质保证。职场活性化是指工厂创建一个让员工感觉开心、生机勃勃的生产环境。丰田意识到损失一位成熟的员工将花费较大的成本,因此它一直努力建设让员工长治久安的环境。丰田主要从明确组织结构、明确管理监督者的职责、开展QC小组活动、培养作业人员的多能工化、推行创意改造提案制度、制定生产率评价指标、人才培养等方面来打造职场的活性化。丰田制造部门的组织分为7个层级,从上到下依次为工厂负责人、制造部长、制造科长、工长、组长、班长以及操作工人。只有职场经验(主要以从业年限为判断标准)达到一定标准,通过专业考核之后,才能进行晋升。每层的管理者都有不同的技能要求,并且有明确细致的规定。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晋升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丰田定期会开展QC小组活动,以班长为单位,一般为10人以下,每个参与者轮流作为活动主持人。QC小组会针对职场问题点的改善展开主题,在工作中实施改善,并将最终改善成果制作成为创意改造提案。年末,丰田会对创意改造提案进行评价,包括有形效果(减少人员、成本、设备投资等)、无形效果(削减工时、提高安全性、改善环境、提高品质)、利用程度(能否横向展开)、独创性、构思性和努力程度等方面,并对优秀的创意改造提案进行表彰。此外,丰田还致力于培养人员的多功能化。培养人员的多能工化一方面能提高作业人员的能力、追求和寻找工作意义;另一方面有利于作业人员间的互助、有利于作业改善的推进;同时有利于管理者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调配人员。在生产方面,丰田每月会举行一次生产部门会议,就生产率进行评价。会议内容包括确认现场的改善活动、防止重要问题的再发生、对生产率(生产能率)的评价及结果。丰田会根据生产能效评价等级设定奖金差距。在人才培养方面,丰田主要围绕三大支柱展开:传承技能、培养新人、培养后继人,以保持个人的活性化,同时保证企业的长存和发展。目前,丰田的人才培养已经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详细可见图3。

图3:丰田人才培养体系(资料来源:小泽桂辅《T-TPS》课件)

“顾客至上”的全过程品质保证

丰田的全过程品质保证是在“顾客至上”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每一个丰田人都知道到后工序是前工序的“顾客”,他们绝对不会向后工序流出不良品。在全过程品质保证的过程中,每一个丰田人都需要彻底坚持T-TPS的“自动化”的基本思想,即防止次品发生以及防止次品流出;这就要求各个部门在各个工序之中打造子工序完结,在设计、生产准备、生产的各个阶段实施先行改善,在工序内遵守标准作业、实施自主检查、实施质量相互检查、改善成容易操作的作业等,以确保没有次品发生和流出。丰田是采用QA网络来保证产品品质。QA网络是指从作业方法、工具设备、工序的流化、品质检查的方法、检查工具以及管理方法来提高保证水平的改善措施。全过程品质保证特别注重对变化点的管理。当人、设备、作业方法、材料、检查方法等发生变更时要进行工序确认。同时,丰田会设定品质专栏,清楚详细的列出生产台数、不良发生的状况、后工序产生的不良、品质不良对策状况以及对不良品的实物展示等,旨在让任何人都能明白制造工序的品质状况。每月的制作品质月报,制造部门定期召开各个工序的品质会议,品质管理部也定期召开全公司的品质会议也是丰田全过程品质保证的工具。小泽老师向学员们介绍了丰田对于采购件的质量保证措施,即采用指导供应商加质量监察的方式,而不是抽查检验的方式。丰田认为即使是抽查也不可能保证采购产品100%合格,那么抽查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丰田会指导供应商在产品质量、制造工序上进行改善,以达到指定的标准;这样丰田可以对供应商采用无监检查接收方式。丰田对于认定的质量优良的供应商均采用无检查接收,并对于无检查接收的部件供应商给予一定的优惠。

三个小时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在小泽老师精彩讲解下,学员们对T-TPS的体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这样一家伟大的企业而言,今日所学还只是皮毛,学员们纷纷表示,学习永无止尽。

职场学习计划第2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营销与策划专业;辅修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01-02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以就业为目标,在中央提出“五化同步”的市场背景下,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要求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对营销和策划方面的知识要有充分的储备,所以高职院校在培养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时要增强市场营销和策划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掌握正确的方法.

1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的必要性

为了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满足市场对计算机类专业岗位人才的发展需求,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辅修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十分必要.

1.1 拓展知识面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计算机类专业的工科生,需要具备营销和策划方面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宽阔,知识结构不断改善.在我国目前高职教育中,经常根据学生的专业来设置专业技能课程,而其他学科的设置很少,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视野不太开阔,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其他方面知识懂得很少,特别是市场经济非常需要的营销与策划知识更少.所以为了培养更多综合性人才,让学生掌握本专业之外的其他学科知识,就需要在高职院校中开设辅修课,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开设市场营销和策划专业课程.

高职院校的教育主要以促进学生就业为目的,为社会提供技能型人才,同样社会越来越需要综合性人才[1].如果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只懂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只懂计算机技术,而对其他专业一无所知,特别是市场经济需要的营销与策划知识贫乏,就会导致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没有优势,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处于学习时期,可塑性比较强,对知识的接受比较快,所以在这个时间段加大市场营销与策略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就业时更有优势.

1.2 加深对计算机类专业内容的学习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学科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计算机类专业和市场营销与策划等专业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比如计算机网络推广的知识就涉及很多营销和策划专业的知识,通过对市场营销与策划等专业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类专业的认识,帮助学生从其他学科的角度对计算机类专业进行理解.另外,计算机类专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其他专业的帮助,所以学生通过对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的学习可以使本专业所学的技能在技术、理论、市场等应用方面得到更大的提高.当然,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辅修市场营销与策划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市场营销和策划专业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推广应用.

根据我院对近5年计算机类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有平均20%的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自主创业、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等,与营销与策划专业知识密切相关,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平均24.2%,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23%,软件技术专业12%.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应该为学生提供在校内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的机会,从而促进这部分学生职业生涯的个性发展.

1.3 推进学校学风建设和发挥商科类高职院校优势的需要

由于我国招生体制的原因,高职院校所招到的学生质量不是太高,学习的兴趣不太足,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是特别喜欢,而开设辅修课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推进学校学风建设[2].计算机的专业性较强,需要编代码等比较复杂的程序,需要学生认真刻苦的学习.而市场营销与策划比较贴近市场,相对较为简单易懂,学生在辅修时可以增加自己对学习的信心,改变以往不认真的态度,努力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从而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素质.

商科类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营销与策划专业,该专业都是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专业师资强大,市场需求旺盛,让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正好能发挥优势专业的带动作用,从而提升商科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实力.

2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我国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已经辅修了营销和策划专业,但是这种辅修还处于起步阶段.

2.1 我院校内辅修第二专业的探索与实践情况

我院是安徽省最早探索和实践辅修第二专业的院校之一,2009年与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探索实践校校之间辅修第二专业,两所学校各选出了3个专业来实践辅修第二专业,经过3年的实践,辅修体系比较完善,取得一些辅修第二专业的经验.

我院于2012年开始探索和实践校内辅修第二专业,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制定了辅修方案,选择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与商贸类专业中的重点专业院校与策划专业之间进行互选辅修第二专业.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计算机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与营销与策划专业的校内辅修第二专业在2013级得以实施,借助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中的卓越技能型营销与策划人才培养计划和卓越技能型软件技术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资金,经过学生自愿选择,已经成立了2个校内辅修第二专业班级,分别冠名为卓越电信班和卓越营销班,其中电信班52人,占计算机类专业2013级在校生26%,该数字与市场岗位需求非常吻合.

2.2 计算机类专业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问题分析

2.2.1 辅修内容与本专业相差太大

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要按照计算机类专业的具体特点来设置课程内容,但是目前开设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的计算机类专业没有很好地将辅修内容与本专业相融合[3].虽然计算机类专业和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之间存在着很多联系,但是毕竟二者属于不同的专业,计算机类专业属于工科,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属于经济学,所以在专业内容上相差很大,而如果设置的市场营销与策划课程内容没有与所学的计算机类专业相关联,就很难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

2.2.2 辅修课程难度偏大

通过以上分析,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时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再加上高职院校的学生质量相对较差,所以在设置辅修时要对其难度进行控制.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设置的辅修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时往往没有考虑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课程的难度与营销与策划专业学生相等,甚至教材都一样,没有因材施教,非但没有调动学生学习市场营销和策划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反而在学习中加大了学习的难度,最终会滋生厌学心态,无法达到教学目的[4].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以就业为目标,所以在设置市场营销和策划辅修时不能把难度设置太高,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2.2.3 学生的认可度和学校的支持度有待提高

对于刚刚步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非常朦胧,只有到二年级后期才能了解职业规划,而校内辅修第二专业要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开始,这个时间节点的矛盾造成了学生对辅修第二专业的认识茫然,积极性不高,需要在宣传工作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下功夫.同时,大多数学校没有教育主管部门校内辅修第二专业的政策支持,有的虽然在口头上支持,但是在具体的方案制定上、收费、经费等关键环节上没有具体的落实,只靠系部和专业负责人的努力很难在全校范围内推广校内辅修第二专业.

3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的措施

3.1 辅修内容与计算机专业相衔接

由于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就业为目的,所以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辅修要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可以设置计算机方面的营销与策划、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课程,让学生将辅修与主修相结合,在学习辅修课程的同时也提高了专业技能,使学生增加了学习兴趣,树立了良好的学风.

可以参考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编写辅修所用教材,在讲课时,让学生熟练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将专业知识与辅修知识相结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5].

3.2 对辅修课程难度进行控制

在设置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时,要针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教材、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安排,把难度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既能确保学生在学习时可以轻松掌握知识又能在毕业后熟练运用市场营销与策划方面的技能.

高职院校学生的辅修课程学习不是为了科研,而是为了以后的就业,所以辅修课程的难度应保持在学生可接受的程度内,这样可以使学生腾出大量时间来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保证在主修、辅修两方面都不耽误.

参考文献:

〔1〕张文秀,刘庆吉.高职院校营销与策划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9:243-244.

〔2〕张兴华,张成.高职院校营销与策划专业实践教学路径研究[J].科技视界,2012,31:17+45.

〔3〕干冀春,刘毅,赵璨.浅析高职营销与策划专业实训基地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4,06:159-160.

职场学习计划第3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培养计划;知识;技能;能力;职业目标;学习情境;评估

中图分类号: G4

1 引言

目前,工厂企业单位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侧重于他们对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加看重他们是否能直接胜任所要求的工作。为了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我国职业教育正在进行课程改革,由典型工作任务或项目来决定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学中做,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其教学还是基于学校环境的,对学生的职场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仍然是有所欠缺的。因此,要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工厂、企业的工作环境,直接胜任相应的工作,就应该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考虑,对传统的教学环节进行改革,把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思想贯彻到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其职业目标紧密联系起来,而制定一个基于工作目标的学生培养计划,就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2 职业教育的学生培养计划内容

(1)与学生职业目标相关的学习目标;

(2)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工作任务。学生在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时,能获得达到其职业目标所需的相关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

(3)对学习效果的评估方法。这里的学习效果是要看通过实习后,学生向其职业目标靠近的程度。

学生培养计划应该说明全部基于学校的教学和基于工作现场的教学内容,并说明如何将这两部分结合起来构成完整的教学过程,在计划中要清楚地规定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以及完成这些工作的先后顺序,以使学生通过现场实习后,能在所选择的职业领域中熟练地工作。另外,培养计划还应该包括对学生现场实习的指导、对向学生分配工作任务的现场指导教师的工作要求、现场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效果进行评估的指南等。

3 职业教育中学生培养计划的制定

3.1 确定对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

基于工作目标的学生培养计划的制定,首先就要对学生的职业目标有一个清楚的说明,决定在所选择的职业领域中就业或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为了使基于工作目标的教学能满足工厂企业的要求,并向学生提供在劳务市场上最有价值的工作技能,职业知识、技能以及能力就必须被每一个职业群的企业所识别和承认。

要确定满足工厂企业标准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可以采用工作分析的方法,即系统地收集、记录和分析企业员工在完成其工作任务时所采取的行动的相关信息,分析整个企业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和工作环境。在建立技能标准的时候,必须深入地考虑到各种知识、技能和能力,考虑到各个技术层次的经验和工厂企业对被招聘学生的要求,特别是对工作技能方面的要求。在进行这一工作时,可以由一个专家小组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充分地讨论和分析,列出在这个职业中的工作任务清单以及所要求的技能。在所有的技能标准确定以后,专业带头人就可以设计总课程和相关教学方法。

3.2 排出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教学顺序

一个实用的学生培养计划,应使从学生比较简单的工作任务开始,通过训练使学生获得进步,最终完成学生职业目标内的所有工作。因此,工作任务的安排是相当重要的,对培养计划制定者来说,是非常费心思的工作,并且要求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工作任务应该以符合逻辑的顺序排列,保证上一个工作任务所要求的技能和知识是学习下一个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

3.3 设计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就是设计用来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学习活动。这些活动包括教室内的活动、教师的讲授以及在工作中的学习。一旦学习情境设计完成,课程就可以在学校教室和实验室、基于工作的学习现场、或两者相结合学习场地来完成。学习情境设计完成后,专业带头人和现场指导教师要在一起讨论,决定课程中的哪一节采用哪些学习情境、在哪一种学习场所中进行教学最为合适。可以说,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是以传统教学和基于工作的学习现场互相补充的学习情境为特征的,而一个成功的学习情境取决于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以及适当地将各个独立的学习场所串联起来。

3.4 设计工作现场培训计划

在前面的分析完成后,专业带头人和工作现场指导教师就可以从已确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中导出工作现场学习的目标,并就这些目标与学生进行讨论。在以后的计划实施过程中,将由工作现场指导教师按照这些目标监督和指导学生。

3.5 确定学生要完成的任务

在培养计划中应该明确基于工作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并对这些任务进行分析,在工作现场指导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指导下组织学生结合培养计划进行讨论,找出在教室中完成的学习任务和在工作现场完成的学习任务之间的区别。

3.6 相关的理论――职业拓展

在基于工作目标的培养计划中,除了注重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外,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扩展学生的知识,向学生介绍将从事的行业的各个方面的知识。

(2)教授在职业环境中有效工作所需的人际关系处理技能,使学生具有在团队中工作的能力、清楚的表达能力、正确地安排个人时间的能力等。

(3)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述能力都应该写入学生培养计划中,并落实到基于学校学习的教学模块中。如果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全面地将这些技能都包括了进去,那么这种基于工作目标的教学过程就能使学生获得在任何职业生涯中都非常有用的综合理论和职业技能。

3.7 制定针对学生的评估方法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定是基于工作目标的教学过程的一个关键部分,在培养计划中不但要说明学生将学习什么和在工作环境中要做什么,而且还必须提供一个记录表,用以记录学生完成了什么以及完成的效果如何。专业带头人和工作现场指导教师必须能够考核和记录学生的相关理论和职业表现,以评定学生在工作现场取得的成绩;而且学校为了证明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并给予学生相应的学分,记录学生的表现也是必需的。对学生的评估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掌握职业技能上取得的进步;

(2)工作态度和行为举止;

(3)学生个人的特点。

在很多情况下,评估是安排在学习情境中的,并且工作现场指导教师和学生对评估过程都是很重要的。通常工作现场指导教师要完成对学生表现的书面评估报告,学生也要完成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评估和对该学习情境的实用价值的评估。

教育培养计划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格式,但应该根据现场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完善,所以,教育培养计划的修订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制定的教育培养计划经过专业带头人、现场指导教师和学生的仔细讨论修改并获得学校批准后,就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性文件,是学校教学和工作现场学习的指导性文件,也是评估学生向着教育和培训目标进步程度的指南。

职场学习计划第4篇

一、教学模式的内涵与选择依据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一种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五个因素或要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

教学模式是为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所以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最优化的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设计。2012 年 6 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我国新时期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向进行了新定位:高职教育要“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1]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其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上与中国普通高等教育以知识本位的学科体系教学有很大的不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办学,强调在教学中体现职业岗位与职业行动,本质是要将“工作”和“学习”这两个不同的过程有机融合,最终达到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目标,真正完成高职学生的社会化过程。

课程是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活动的主要载体,市场营销策划课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对市场营销策划课程进行了多年工学结合教学的实践探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情境教学模式。

二、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情境教学模式的内涵与五要素

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情境教学模式,就是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行业背景与岗位需求,结合市场营销策划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将这些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学生的学习任务,创设若干学习的情境,从而将工作的内容与学习的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以下从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五个方面介绍该教学模式在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中的设计与实施过程。

(一)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情境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情境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利用感觉吸收并且建构意义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知识,而是同学习者接触的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建构主义还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我们不能离开实际生活而在头脑中抽象虚无的、孤立的事实和理论”。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不应该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和“灌输者”,而是学生建构知识过程的帮助者、促进者、组织者和“向导”。第二,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建构主义强调创建与学习有关的真实世界的情境,这种情境应具有多种视角的特征,使学习者在相关情境中解决现实问题,并为他们提供社会性交流活动。第三,注重协作学习。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理解问题更加丰富和全面;教学应该提倡师徒式传授及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和学习;提倡学生和教师进行对话与协商,这样对学生疑难问题解决很有帮助。第四,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要营造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提供各种信息条件。[2]

(二)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情境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要确定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目标要从毕业生在市场营销工作岗位上对市场营销策划能力的需求出发来分析。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市场营销类人才,市场营销岗位可分为基层、中层和高层三个层级,各级岗位对营销策划能力都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具体来说,基层营销岗位是学生毕业实习与毕业后就业的工作岗位,主要有销售员、客服员、市场推广人员、市场调研人员等岗位,他们是企业营销策划方案的执行者,需要对营销策划方案有很好地的理解力和执行力;毕业生有两至五年的营销基层工作经验后,有可能晋升到中层营销管理岗,具体有店长、销售经理、区域经理、营销策划师、市场部经理等,他们是企业营销策划方案的参与设计者与组织执行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策划能力和很强的方案组织执行力;毕业生在中层管理岗位上经过五年以上的锻炼,有可能晋升为企业营销总监或营销副总,他们是企业营销策划方案的设计者、需要有很强的营销策划能力、决策能力和组织实施的能力。

通过对市场营销策划工作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的调研,结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双证书要求,将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养目标和证书目标这四个方面。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能力目标是课程教学追求的最终结果,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做出正确的营销策划方案,具体包括:(1)运用现场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以及网络查询法等方法搜集并处理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各种信息的能力;(2)对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各因素进行市场分析的能力;(3)进行营销策划方案设计的能力,具体包括对企业产品进行目标市场选择与市场定位策划的能力,进行产品定价能力、营销渠道策划能力、促销策划能力,进行年度营销规划能力,以及进行营销活动成本分析、收入与盈利分析的能力。知识目标为了达到营销策划能力必须具备的相关知识,具体包括:(1)搜集并能准确运用与营销策划设计任务相关的宏观环境知识、行业背景知识、企业知识;(2)掌握各类营销策划书的基本内容与书写格式;(3)理解并能熟练运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与营销策略相关知识。素质目标是通过课程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获得的职业素质,具体包括:(1)自学能力,这包括阅读与分析能力、搜集与分析信息的能力;(2)团队协作的精神;(3)创新能力;(4)口头.表达与沟通的能力;(5)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和按时完成任务的工作习惯;(6)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合作共赢的职业素养。最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所能实现的证书目标就是,与其他专业核心课程一起对学生参加国家劳动保障部颁发的助理营销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提供支撑。

(三)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情境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1.创设情境。市场营销策划课程进行了学习情境的设计,这些学习情境涉及到学生未来就业的主要行业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将这些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情境,具体设计了以下四个学习情境:零售企业店铺节日促销策划情境,企业店铺开发策划,房地产企业楼盘营销策划,汽车4S店年度营销计划与策划,以学习情境为载体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2.确定问题。在具体实施课程时,任课教师与相关校企合作企业及相关企业及时联系,引入具体实际的策划工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完成策划方案的课业设计,并制作成WORD文档与PPT。

3.自主学习。在面对要完成策划方案的学习任务时,学生一开始会感到有些茫然与困惑,但这正是有学习动机的开始,接下来在学生自主思考及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在策划工作程序、策划方案的内容框架、行业与企业背景知识、市场调研的内容方法与路径等方面进行探索学习,思路逐渐明晰,有了豁然开朗的开悟感。

4.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共同完成课业任务的过程中,进行现场的调研、观点的碰撞,创意的交流,扩展了视野,开阔了思维,学会了计划、分工、沟通与合作,并最终形成了一份策划方案。

5.成果评价。学生制作的策划方案的PPT要在全班进行交流与点评,这个过程尽可能地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对学生策划方案的评价,如果能将学生优秀的策划方案运用到企业的营销活动中,更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动力。

整个教学过程真正实践了建构主义教学观所提倡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调研能力、策划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等能力。

(四)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情境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

1.课程组应具有一支双师型素质的教师团队

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情境式教学模式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都坚持了工学结合的教学原则,因此课程的实施保障主要表现在对教师的双师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上。要求课程组负责人与专业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既是课程设计专家,又是实践专家,对经济形势和各行业发展现状有密切的关注和深刻的认识,有丰富的营销策划实战经验。

2.不断扩大校企合作企业队伍并与之保持密切联系

课程组只有不断扩展校企合作企业的队伍,并与行业企业专家保持密切的联系,才能不断引入新颖的、生动的营销策划实战案例,并不断更新学生的学习任务,使学习任务更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

(五)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情境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

市场营销策划课程对学生的学业考核结合课程目标把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考核结合起来,把过程性评价与水平性评价结合起来,从而有利于引导学生更重视投入学习的过程,更注重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其中,对学生的考勤考核占10%,完成四个学习情境的课程设计的过程及结果评价占60%,期末知识点考试占30%,并制定具体的考核评价细则,通过考核点细化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

三、在组织实施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果的几点措施

在市场营销策划课程实施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保证教学效果,任课老师做了以下尝试与努力:

1.根据企业当前的工作任务动态调整学生的学习任务,保证学习的内容与时俱进

市场营销策课程工学结合的教学任务载体不是一陈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形势、企业经营活动与营销模式的变化做出不断调整。以学习情境一“零售企业节日促销策划”为例,任课教师通过广泛搜寻,精心遴选了在校园内大学生创业中心两个企业的工作任务作为学生学习任务,一是“道和绿松石母亲节促销策划”,另一个是本年级学生创业项目“智联电脑维修中心的开业促销策划”。在这两个学习任务中,学生在企业专家的引导下认识、学习、设计和体验了微营销、O2O营销模式的策划与实施过程,企业专家参与了对学生策划方案的汇报与评价活动,学生设计的优秀方案被企业采纳并获得了奖励,有的学生还参与到企业对方案的实施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做到了深度的校企合作和紧密的工学结合,并使学习内容与时俱进。

2.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给学生课业设计方向上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如在学习情境二“店铺的促销策划”学习中,将学生的课业设计任务变通为三个:其一为XX店铺的经营损益分析;其二为XX店铺开发的可行性分析;其三为XX店铺创业策划方案。第一个任务针对的是已有店铺的分析,第二个任务是针对连锁经营企业在进行店铺开发时需要做的可行性分析,第二个任务的创业项目就需要自己根据市场分析做出选择与设计,这三个课业设计用的核心知识点相同,但设计难度依次递增,这样就照顾到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

3.通过明确分工调动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避免学生搭便车的情况

小组合作学习中最大的问题是有些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小组课业指望个别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完成,这样参与不足的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成长,而承担任务多的学生有强烈的不公开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老师直接根据课业设计方案大小与难易程度,将课业分为个人单独完成,若干个人合作完成的不同要求,并将小组任务具体分工到人。

4.重视对学生的工作思路与分析方法的训练

职场学习计划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市场营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73X(2015)06-0050-06

高职课程标准是实施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教高〔2008〕15号)强调高职院校应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经过近年来的研究与实践,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已普遍采用高职课程标准替代了原来的教学大纲,对课程教学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仍不够规范统一。因此,对高职课程标准设计与实践的进一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职课程标准的内涵

高职课程标准是对高职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教育质量在高职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1]。高职教育的本质是职业教育,高职课程标准应体现为满足特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工作的需要而必须具备的职业知识、能力和素质。高职课程标准也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细化,是在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将工作领域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内容,并对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以及考核评价等提出要求或建议,用于指导课程教学具体实施的主要依据。

二、高职课程标准研究与应用的现状

(一)高职课程标准的研究现状综述

1.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主体刘晓欢(2009)认为高职课程标准的制定不仅包括高校教师、高职课程研究专家,更应包括行业、企业一线的实践专家。韩利伟(2011)提出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标准应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来制订。鲍洁(2009)建议示范性院校应在课程标准建设上发挥积极作用,科目层面的课程标准应以院校为主体进行建设。2.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开发的思路夏勇(2015)认为高职课程标准应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朱林(2010)对高职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国家职业标准》是制定课程标准的基础,但是以《国家职业标准》取代高职课程标准不符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覃国蓉、何涛(2012)针对IT行业从业要求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权威厂商认证标准建设课程标准的开发思路。李贤政(2010)认为应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3.关于高职课程标准的设计与实施王淑文(2014)从高职课程标准架构的六个方面出发,编制了“毕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的内容,并指出了高职课程标准实施的要点。杨君、袁利鹏(2011)指出高职课程标准实施应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韩利伟(2011)对工学结合下高职课程标准的制订流程进行了简介。周慎、张玲(2011)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情境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课程标准设计的要点。总体来说,现有的课程标准研究成果对高职教学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但有些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如课程标准制订的内容范围不够统一,课程标准的整体设计还比较笼统,还没有国家或行业层次的高职课程标准等。

(二)高职课程标准的应用现状分析

1.关于高职课程标准的制订自2008年项目化教学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得到广泛引进和不断普及之后,高职课程标准逐渐成为教学中的基本指导性文件。2012年11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发行了《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以财经大类和文化教育大类为例,只有个别专业如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考核标准三个方面进行了简介[2]。当前高职课程标准多是学校层次制订的,国家或行业层次上系统的课程标准基本处于空白。即使在学校层次上制订的课程标准,也往往是下达到系部教研室,由教研室再指定课程负责人制订课程标准,有的直接根据当前使用的教材来制订,有的则是对原来教学大纲的修订,课程标准制订缺乏系统的科学论证,行业企业参与度低,职业情境化设计程度不高。2.关于高职课程标准的应用高职课程标准是编写或选取课程教材、制订教学计划、设计教案和课程讲义的依据,但在实际中,课程标准多用于学校专业人才评估或教学督导时的文件检查[3]56。课程标准是项目化教学改革之后替代教学大纲的教学文件,但目前有的课程教案仍遵循教学大纲的范式编写,使得教案设计与课程标准并不匹配,如课程标准下的教案强调应围绕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设计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学习内容,而传统的教案更侧重于课程重难点知识的把握。而且在实际授课中有的课程以选取的教材为导向,授课内容与课程标准相差较大;有的课程则由于行业、企业技术革新导致课程内容变化较大,教师一般只对授课内容和教案进行更新和补充,但对课程标准的修订较少关注,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与实施方面的指导价值缺失。

三、高职课程标准的内容设计

(一)参与主体

高职课程标准制订需要“政行企校”共同参与,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政府部门主要为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提供平台,发挥社会人力资源培育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推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和高职课程标准的规范化建设;行业企业实践专家主要分析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任职要求和岗位关键能力;高职课程开发专家,主要指在高校或教育部门工作的从事课程开发的专业人才,负责课程学习模块的构建与分类以及课程标准开发的指导;课程教学团队主要对各个课程模块进行具体学习内容和教学实施的设计,即课程标准细化;学校教学处主要负责课程开发的组织与协调工作[3]57。

(二)设计过程

高职课程标准建设应基于职业导向和工作过程导向,结合地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特点,遵循“技能为主,学生为本”的课程设计理念,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标准。高职课程标准的设计过程有四个步骤:1.岗位能力分析首先,通过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明确高职学生胜任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类型;其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解析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关键工作任务;然后,分析完成关键工作任务应具备的素能,结合岗位任职要求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特征,提炼出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发展能力,构建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表。2.学习模块归类根据职业岗位完成工作任务内容的相似性、活动的连贯性和技能的复杂性,遵循职业能力培养逐步递进的教育规律,先将工作任务进行分类和序化,对照工作任务与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表,再将工作任务转化为相应的学习模块。根据学习模块之间的关联性、衔接性和系统性,划分课程门类,分析各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确定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并明确各课程学习目标、开设阶段、学时数等基本信息,形成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各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3.课程标准细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将各类课程的学习模块进一步细分,构建各课程学习项目下的子任务。根据各课程子任务的学习目标,按照任务导向法,将工作领域的活动内容向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进行转化,形成课程学习项目、学习子任务的基本内容规范及要求。高职课程标准细化应对照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表,针对课程学习面向的职业岗位,合理设计课程标准内容,满足职业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要求。4.课程标准修订高职课程标准经过调研、分析、讨论与制订之后,应作为课程教学计划安排、内容设计和活动实施的指导依据,贯穿于课程教学到考核评价的整个过程。通过与课程学习相对应的职业技能考核,检验课程标准制订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还要结合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关注产业的动态发展,不断修订与完善课程标准。

(三)设计内容

1.课程概述(1)课程定位。高职专业课程定位是指所学课程面向的专业或专业群、课程性质(选修或必修;基础、核心或拓展)、课程作用(服务的职业岗位或专业深造学习)、课程学习阶段安排(前导课程、同步课程、后续课程)等[4]。如“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是营销类专业学生在完成“市场营销”“消费者心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等专业课程学习之后开设的一门必修的专业核心课。通过该课程学习,主要帮助同学们掌握从事工商企业营销策划工作的基本技能,并为今后在营销策划方向的后续学习和深造打下基础。(2)课程理念。高职课程理念包括课程设计理念和课程教学理念。高职课程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坚持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和以就业为导向等。课程教学理念是指课程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和坚持的理念。如“市场营销策划”课程遵循“技能为本,鼓励创新”的原则,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与学同步”的课程理念。(3)设计思路。课程设计思路是指从课程内容组织到课程实施的整个逻辑路线,具体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学时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条件的配置、考评模式的设计等。“市场营销策划”课程学分为4,计划教学为64课时,该课程以工商企业营销策划活动的基本目标为起点,以营销项目策划的工作流程为主线,吸收并借鉴行业最新的策划方法,以培养学生营销专项策划能力和综合策划能力为目标。2.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学习的预期结果,课程目标有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高职课程总体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将达到的胜任某一职业岗位的专项技能或综合技能;课程具体目标是指完成某一完整的职业技能活动应达到的具体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总体目标主要是培养营销与策划专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工商企业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围绕要解决的问题而进行系统策划、构思与创意的能力和素质等。“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具体目标就是围绕营销策划实际工作涉及的策划主题确定、营销环境分析、目标市场选择策划、营销组合策略策划、企业整体形象策划、营销策划书撰写以及创意技巧应用等方面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还包括从事营销策划工作应具备的市场竞争意识、营销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3.课程内容标准课程内容标准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将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模块学习的具体内容。一般来说,将能开展项目化教学的课程内容分为若干个学习项目,每个学习项目下又有若干任务或子任务,然后针对每个学习任务的学习目标、课时分配、工作任务、相关知识和拓展知识等进行设计。根据营销策划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市场营销策划”课程共分为9个学习项目、30个学习任务和3个专项技能实训(见表1)。4.课程实施建议(1)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应以职业岗位中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根据任务难度,可分小组实施任务驱动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问题引导法”“情境假设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或平台如多媒体、微课、精品课程资源网站等手段,选择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现代多媒体教室、实践教学场所等实施教学。(2)教学师资配置。课程标准下的高职专业教学要求配备具有丰富理论教学经验和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能真正指导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对于实际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课程最好由企业兼职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同讲授。(3)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课程资源库建设内容包括与课程标准相匹配的教学计划、教案、课件、题库、视频、教材和网络资源等。教材应按课程标准来进行组织和编写,教材选用应参照课程标准内容,优先选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4)考核评价方式。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任务,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考核包括课堂出勤、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平时作业、阶段性考核以及职业素质表现等评价;终结性考核为课程学习完成后对综合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考核,可以采用笔试、综合技能项目设计等方式考核。

(四)评价原则

高职课程标准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课程标准设计是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高职课程标准设计应以形成职业能力为核心来组织教学内容,授课中应以技能传授为主,教学组织与实施上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课程考核上更注重能力的考核。二是课程标准设计是否与实际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相对应。高职课程标准设计应体现教、学、产的统一,即教学任务、学习任务与产业或行业的职业岗位关键工作任务要相对应,紧密关注产业发展动态及职业能力变迁,更新职业知识、技能与素质培养的内容。三是课程标准设计是否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但实现就业绝不是唯一目标。高职课程标准设计不仅要体现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还要体现对思维技能、人际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处理好市场需求导向与学生终身发展的矛盾性,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5]。

四、高职课程标准的实践研究

(一)高职课程标准实施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传统课程设计注重知识学习过程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一般是先讲后练,从理解和掌握知识再到应用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并通过不断练习来形成和强化技能,侧重于将知识学习转化为技能应用,其弊端在于如果理论知识学习不牢固则影响技能应用的水平,还可能存在所学非所用的现象,而且理论学习向技能转化还需要一个过程。而新的高职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一般是从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或要实现的工作成果出发,帮助学生建立对课程学习任务的直观印象,通过在寻找解决学习任务的途径和方法的过程中,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并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职业素质,最终完成并解决相应的学习任务,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实现了很好的对接。高职课程标准实施下的教学设计是通过技能学习引导知识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精神,而且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拓展学习能力,与传统教学通过大量练习来提升技能的方式相比,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因此,高职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活动更加注重对学习型工作任务、学习情境、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完成与工作任务对应的学习任务为主线,将知识与技能学习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了知识学习与技能应用的同步。如“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以开发消费者饮料消费需求这一学习任务为例,从营销策划的基本内容如环境机会分析,STP战略策划和4P策略策划,指导学生完成一整套营销策划方案。

(二)高职课程标准实施对教学组织的影响

高职课程标准对教学组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教学组织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增加,传统教学注重对课堂教学环节的组织,而对课前或课后的教学组织较少,一般以知识预习、复习和技能练习为主,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组织不仅注重在课中通过互动教学解答学生的疑问,指导学生实施并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在课前应设置问题以引导学生对学习任务预先分析,在课后要指导对课堂实施的学习任务进行整理、完善和补充,为开展后续学习任务做好衔接工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二是在教学组织的形式上更加灵活开放,注重双向互动教学,根据学习目的、要求和学习任务的难度等,采用团队分组学习,以主题讨论、技能演示、任务实施、3D模拟情境教学等形式选择在实训室、一体化教室或实践场所等地点来组织教学,教学组织的形式和场所更加灵活开放,教学组织实施的过程更加复杂;三是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更加注重技能学习的实效性,高职课程标准强调以技能培养为导向,目前对于技能型课程主要推行项目或任务驱动教学,与案例教学不同在于,学生可以通过完成学习型工作任务直接形成职业技能,而非只是通过案例学习间接获取职业技能,与情景模拟教学相比,学习任务更具有真实性,增强了学习体验。

(三)高职课程标准实施对教学考核的影响

高职课程标准的指导意义不仅在于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且也要求改变考核的形式、内容与方式。如“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考核形式由传统的以试卷考核为主变为现在的“实践考核+试卷考核”,其中实践考核是主要考核形式,考核学生对学习型策划任务的实施及完成情况,注重对策划工作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并兼顾职业素质和学习态度考核等;试卷考核转变为辅助考核手段,而且试卷考核的重点也有较大变化,过去多以记忆、理解和分析为主要题型,现在多以理解、分析和技能应用为主要题型,其中技能应用又是整体考核的主要部分。高职课程标准下的考核方式主要采用“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过程性考核比例大于终结性考核比例,要求教师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平时学习进行及时评价与督促,并形成过程性考核的反馈机制,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侧重点各不相同且相互补充,两种考核方式结合更能全面、客观、及时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高职课程标准实施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高职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表明,教学效果有明显提升。首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通过学习型工作任务布置、任务实施和任务成果总结三个过程,较好地引导学生对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产生学习兴趣,并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积累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和培育职业素养,通过任务成果总结与展示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创新精神。其次,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学习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探究、实施到最后完成,全过程以技能学习为主线,代替原来以教师单向的知识或技能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了更充分的锻炼和展示。再次,学生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增强。课程标准下的课程内容设计与职业岗位工作内容相对应,实现了校内所学与岗位要求的接轨,尤其是工学结合型学习任务的实施,学生以准员工的资格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校企双导师共同参与指导,既将校内所学融入岗位实践,又将实践所得进行总结与反馈,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技术技能和思维技能,并进一步明确了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及要求,增强了职业岗位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晓欢,向丽.高职课程标准基本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4):78-79.

[2]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财经大类、文化教育大类[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82-85.

[3]韩利伟.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标准研究[J].职教论坛,2011(11):56-58.

[4]王淑文.高职课程标准的内涵、构架及实施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3):126-127.

职场学习计划第6篇

目前,工厂企业单位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侧重于他们对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加看重他们是否能直接胜任所要求的工作。为了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我国职业教育正在进行课程改革,由典型工作任务或项目来决定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学中做,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其教学还是基于学校环境的,对学生的职场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仍然是有所欠缺的。因此,要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工厂、企业的工作环境,直接胜任相应的工作,就应该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考虑,对传统的教学环节进行改革,把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思想贯彻到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其职业目标紧密联系起来,而制定一个基于工作目标的学生培养计划,就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2 职业教育的学生培养计划内容

(1)与学生职业目标相关的学习目标;

(2)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工作任务。学生在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时,能获得达到其职业目标所需的相关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

(3)对学习效果的评估方法。这里的学习效果是要看通过实习后,学生向其职业目标靠近的程度。

学生培养计划应该说明全部基于学校的教学和基于工作现场的教学内容,并说明如何将这两部分结合起来构成完整的教学过程,在计划中要清楚地规定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以及完成这些工作的先后顺序,以使学生通过现场实习后,能在所选择的职业领域中熟练地工作。另外,培养计划还应该包括对学生现场实习的指导、对向学生分配工作任务的现场指导教师的工作要求、现场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效果进行评估的指南等。

3 职业教育中学生培养计划的制定

3.1 确定对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

基于工作目标的学生培养计划的制定,首先就要对学生的职业目标有一个清楚的说明,决定在所选择的职业领域中就业或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为了使基于工作目标的教学能满足工厂企业的要求,并向学生提供在劳务市场上最有价值的工作技能,职业知识、技能以及能力就必须被每一个职业群的企业所识别和承认。

要确定满足工厂企业标准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可以采用工作分析的方法,即系统地收集、记录和分析企业员工在完成其工作任务时所采取的行动的相关信息,分析整个企业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和工作环境。在建立技能标准的时候,必须深入地考虑到各种知识、技能和能力,考虑到各个技术层次的经验和工厂企业对被招聘学生的要求,特别是对工作技能方面的要求。在进行这一工作时,可以由一个专家小组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充分地讨论和分析,列出在这个职业中的工作任务清单以及所要求的技能。在所有的技能标准确定以后,专业带头人就可以设计总课程和相关教学方法。

3.2 排出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教学顺序

一个实用的学生培养计划,应使从学生比较简单的工作任务开始,通过训练使学生获得进步,最终完成学生职业目标内的所有工作。因此,工作任务的安排是相当重要的,对培养计划制定者来说,是非常费心思的工作,并且要求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工作任务应该以符合逻辑的顺序排列,保证上一个工作任务所要求的技能和知识是学习下一个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

3.3 设计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就是设计用来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学习活动。这些活动包括教室内的活动、教师的讲授以及在工作中的学习。一旦学习情境设计完成,课程就可以在学校教室和实验室、基于工作的学习现场、或两者相结合学习场地来完成。学习情境设计完成后,专业带头人和现场指导教师要在一起讨论,决定课程中的哪一节采用哪些学习情境、在哪一种学习场所中进行教学最为合适。可以说,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是以传统教学和基于工作的学习现场互相补充的学习情境为特征的,而一个成功的学习情境取决于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以及适当地将各个独立的学习场所串联起来。

3.4 设计工作现场培训计划

在前面的分析完成后,专业带头人和工作现场指导教师就可以从已确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中导出工作现场学习的目标,并就这些目标与学生进行讨论。在以后的计划实施过程中,将由工作现场指导教师按照这些目标监督和指导学生。

3.5 确定学生要完成的任务

在培养计划中应该明确基于工作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并对这些任务进行分析,在工作现场指导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指导下组织学生结合培养计划进行讨论,找出在教室中完成的学习任务和在工作现场完成的学习任务之间的区别。

3.6 相关的理论――职业拓展

在基于工作目标的培养计划中,除了注重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外,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扩展学生的知识,向学生介绍将从事的行业的各个方面的知识。

(2)教授在职业环境中有效工作所需的人际关系处理技能,使学生具有在团队中工作的能力、清楚的表达能力、正确地安排个人时间的能力等。

(3)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述能力都应该写入学生培养计划中,并落实到基于学校学习的教学模块中。如果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全面地将这些技能都包括了进去,那么这种基于工作目标的教学过程就能使学生获得在任何职业生涯中都非常有用的综合理论和职业技能。

3.7 制定针对学生的评估方法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定是基于工作目标的教学过程的一个关键部分,在培养计划中不但要说明学生将学习什么和在工作环境中要做什么,而且还必须提供一个记录表,用以记录学生完成了什么以及完成的效果如何。专业带头人和工作现场指导教师必须能够考核和记录学生的相关理论和职业表现,以评定学生在工作现场取得的成绩;而且学校为了证明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并给予学生相应的学分,记录学生的表现也是必需的。对学生的评估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掌握职业技能上取得的进步;

(2)工作态度和行为举止;

(3)学生个人的特点。

在很多情况下,评估是安排在学习情境中的,并且工作现场指导教师和学生对评估过程都是很重要的。通常工作现场指导教师要完成对学生表现的书面评估报告,学生也要完成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评估和对该学习情境的实用价值的评估。

教育培养计划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格式,但应该根据现场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完善,所以,教育培养计划的修订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制定的教育培养计划经过专业带头人、现场指导教师和学生的仔细讨论修改并获得学校批准后,就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性文件,是学校教学和工作现场学习的指导性文件,也是评估学生向着教育和培训目标进步程度的指南。

职场学习计划第7篇

一、课程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职业教育是否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体现就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否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相一致。

为了培养现代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应包含在课程目标中。关键能力是指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无直接关系,超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的能力。它属于社会以及方法能力的更深层次的发展,同时也属于抽象后的专业能力,该能力重点关注的是:在个人的岗位出现更换或是其劳动组织出现变动的情况下,员工仍然具备在这方面的能力,面对新生地工作条件与本身的职业知识技能存在差距时,不会慌乱而不知道怎么办,反而会根据其转变后的环境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本文将关键能力理解为在学习、计划、工作中的独立能力。上述能力都应该在课程培养目标中体现出来,这样才能在课程的执行中更好地完成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的设计要以职业活动作为其核心

要想获得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和完成,就必须要依赖于课程。要实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就必须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设计课程模式,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形成。“学习领域”创建的基础是从某一工作具体过程出发,确定要完成此工作应该采取的行动,按职业行动体系来组织和建构复杂的教学内容。结合“学习领域”的创建,在课程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做法如下:

1.课程设计理念

在《市场调研》课程中课程设计本着内容编排按照市场调研工作的“程序编排”、能力培养按照工作岗位的要求确定、教学实施通过实际的项目载体实现、学生学习在任务驱动下完成的设计理念设计课程整体教学方案。即对工作程序的划分和提炼的前提是对市场调研工作的了解,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序化并设计课程内容;课程能力目标的确定要在了解企业对市场调研工作的需求及岗位对能力要求的基础上,从各个方面来对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进行确定和分析,这些方面要在市场调研中进行,包括各工作程序岗位、流程、能力、对象、方法、知识、职业素养、职责、任务等方面。

对教学目标的各个知识点的覆盖要用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的实际项目,然后再由点到面,这些项目组成一个各种各样不同的项目群,最后教学设计的布局渐渐完整起来,让学生对市场调研的工作技巧和方法有所掌握,可以通过让学生完成实际的训练来达成目标。知识与技能、市场调研过程与方法等组织,给学生规定特定的任务,然后学生根据这些任务来主动探索研究。

2.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的思路是按照确定市场调研工作的典型职业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并构建学习情境二个步骤设计实施方案。

第一步:市场调研工作最具有代表性的职业任务。

在进行一个市场项目的调研的时候,其专业调查人员或者市场调查机构都会通过调研项目测算、市场调研任务的承接、组建项目组、拟订工作计划、签订合同(协议)、市场调研实施、项目验收、提交报告初稿专家组评审、资料处理和分析预测、修改并完成报告终稿等步骤来完成。分析这类工作的步骤,可以总结提炼出6个典型的职业任务。包括:市场调研项目策划与实施方案设计、撰写市场调研企划书、设计问卷、访谈和文献查询、运用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及数据分析、撰写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第二步:确定行动领域,构建学习情境。

本课程根据市场调研实际工作程序,将典型职业任务与技能集成的教学内容有机组合为以下的3个主学习情境。

情境1,××休闲服装市场调研项目策划与问卷设计,对典型工作任务:市场调研项目策划与实施方案设计、撰写市场调研企划书;

情境2,大学生通讯市场概况调查,对应典型工作任务:调查问卷的设计、访谈法和文献查询法的应用、撰写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情境3,武汉中百光超市连锁营业点经营策略分析预测,对应典型工作任务:运用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及数据分析。

通过结合企业工作流程来确定课程知识目标,通过知识目标确定能力目标,能保证学生所学习的专业技能是企业所需要的,体现专业用能力的培养。依据能力目标确立行动领域,构建学习情境则主要体现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整个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以职业活动为核心,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三、“双元”合作是课程实施的基础

学校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训,对企业合格职业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学校和企业要加强合作关系,培训课程是教育活动的主要部分,因此合作双方事实上是通过在对课程的相互配合来完成的。这样做有几大优势:其一,两方的相互协作可以让学生获得符合企业实际工作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从而满足企业的职员素质需求;其二,加强社会企业加入其职业教育的观念,通过各个渠道提供支持;其三,双方合作既保证了企业的需求,又符合学校的需要。

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学活动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才能体现出能力培养的价值。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老师和学生的身份都发生了转变,老师作为指导咨询者的身份出现,学生学习上也从被动变成了主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活动实施的关键是灵活设计和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把学生推动到主体的位置上。

比如,在课程中灵活运用了项目导向法、情境设置法、角色扮演发,设置了7个教学单元,老师的任务是在每一个单元的教学中对学习情境进行构建,然后由行动领域再分解为若干个子情境。根据不同的课堂,让学生扮演不同工种来模拟工作过程,让学会在参与实践工作中进行学习讨论,对策划行动方案和市场调查知识进行学习。

这样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改变了教师为主体、过于强调知识传输、学生被迫学习的情况,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提高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探索和创新意识,提升了教学效果。同时,在核心能力的培养上也起到了十分明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敏等.职业教育中培养关键能力的思考[J].今日科苑,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