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专题课外活动总结(合集7篇)

时间:2023-03-13 11:25:22
专题课外活动总结

专题课外活动总结第1篇

一、加强教育技术的学术交流与指导

今年通过“2009教育技术征文评选”,中国电化教育社团史的编写,部级课题的开展、国外教育技术著作的翻译与出版等活动,加强教育技术的学术交流与指导。支持协会各专业委员会、地方协会组织的学术活动。坚持与有关学校、企业联合开展科研、培训、评选、展示等活动。

1、“2009教育技术征文评选”要突出时代主题,配合“班班通,堂堂用”实践的开展,研究分析教育技术在新时期的发展问题,通过征文活动主题和题目的设计,引导正确的研究方向。征文活动要发挥各地协会组织的积极性。

2、要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在协会已经开展的教育技术史研究的基础上,协会秘书处、专业委员会、地方教育技术研究会、远程教育研究会要进一步开展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社团史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协会老同志的作用,整理文献,梳理脉络,总结经验,启发未来。编写计划由秘书处牵头做出。

3、做好协会合作出版译著《教育技术定义与评析》的相关工作。这本书是协会组织专家翻译的,主要阐释教育技术AECT08新定义,内容包含了美国AECT协会专家对教育技术当前发展阶段的思想认识和理论观点。要借此机会在会刊《现代教育技术》及其他刊物组织专题研讨与,深入研究我国教育技术理论的创新发展。

二、全力做好部级课题的攻坚和结题工作

全力做好部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的研究》攻坚和结题工作。要保证研究的质量。各协会组织的子课题今年要重点抓好结题工作。

1、上半年总课题组重点指导子课题提炼研究成果,形成结题报告内容框架。重点子课题要重点指导。

2、总课题组制定子课题结题的时间表,制定子课题结题时间和结题目标要求。下半年开始接受子课题结题。

3、各子课题组归纳研究成果,力争出好成果。部分开题较晚子课题的结题工作顺延到2010年。

4、总课题组与各协会、专业委员会合作,组织高水平专家群体,鉴定子课题成果,提出总课题结题内容框架。为总课题的最终完成做准备。

三、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资源建设是教育技术发展的重点,要推动资源共建共享工作。

1、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开展资源编制,推进校际共享。支持协作工作委员会、外语专业委员会等组织在资源建设方面的工作。

2、与基础教育网合作,开展网上评课,集结优秀成果,向国家推荐优质资源。

3、国家十一五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法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的研究》中资源类成果,“2009教育技术征文评选”活动的获奖软件(PPT、案例、网站、资源包)凡可以公布的,一律在协会网站公布,免费供协会成员下载使用。

4、宣传协会、学校间的资源共享群体的成功经验,促成协会组织之间,组织与企业之间的共享合作。协会、专业委员会、省级协会组织的网站或专题网站,要及时更新,采用先进技术,办成协会成员学术交流、资源交换的园地。

四、抓应用促进新成果在学校的普及与推广

2009年,各级协会组织要将抓应用作为首要的任务。推进“班班通,堂堂用”。

1、评选优秀应用成果。协会课题结题评优和征文活动都要重视应用类成果,鼓励应用创新。优秀子课题必须是有课堂实践验证的,受到师生肯定的。

2、开展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协会培训中心、专业委员会、各地协会组织要尽可能针对实际需要加大开展培训的力度。

3、开展专题研究,联合软硬件企业和专家研究推出集“信息化班级教学环境 + 优质课堂软件资源(平台)+ 多种应用模式”于一体的“班班通、堂堂用解决方案”。

五、发展对外学术交往

1、按照当前国家的政策和要求,从严做好教育技术工作者、协会会员出国的组织选派工作和业务学习、交流的安排工作。2009年协会秘书处继续与有关外事机构合作,继续开展组团出国培训。各专业委员会、地方协会与秘书处要协作搞好教育技术骨干出国培训选派的有关工作。

2、继续参加美国等国家的教育技术团体的学术活动。加强与香港、澳门、台湾的教育技术、远程教育组织的联系,开展交流活动。

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专题课外活动总结第2篇

【关键词】涉外护理;高职生;英语课外活动;三维体系框架

英语课外活动对于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对程度差、缺乏主动学习意识的高职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涉外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各高职院校英语课安排的课时数每周有周8的、周12的等,但最多没有超过周14的。课时少、内容多、任务重就成了目前英语课很难克服的三道关。为了达到课程教学要求,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在涉外护理专业,我们有必要构建一个有效的英语课外活动体系,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弥补英语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上的不足。

1 构建涉外护理专业英语课外活动体系的理论依据及其内容

维果茨基提出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亦即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在与周围人交往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的。其实现的具体机制是通过物质工具,如刀斧、计算机等,以及精神工具,如各种符号、词和语言等实现的。为此,维果茨基特别强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尤其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另一方面,内在的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因此,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课外活动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英语课堂知识的梳理和归纳总结,二是,结合日常生活、劳动等的模仿与创新,三是,英语的实践应用。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完整的英语课外活动体系,它们同时存在并互相发生作用,理想的境界是形成互动的促进机制,促进英语学习的深入、创新的活跃和应用的深远。在这个体系下,知识的梳理和归纳是英语课外活动的基础,模仿与创新是英语课外活动的中间环节,应用则是英语课外活动的目的和指向。

2 涉外护理专业英语课外活动体系框架

高职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课外活动体系应为三维式立体框架,该体系由三个分支构成,每个分支都有自己的分级。

2.1 活动管理分支

由主管涉外护理专业英语学习的教学部主任担任组长,成立院级管理组(成员包括学生会、团总支干部)由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师组成的教师管理组由班级学生干部组成的班级管理小组。从制度制定、经费支持、院系内外关系协调等方面为涉外护理专业英语课外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管理。

2.2 活动主题分支

班级学生干部收集建议,上交班级小组讨论教师组给与课堂教学的支持和课外活动辅导院级组进行竞赛等形式的组织和开展。通过自下往上的形式,使活动贴合学生学习的进度和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活动的质量。

2.3 活动助推分支

由学院学生会、团总支牵头,以涉外护理专业学生为主体,发展壮大院系英语学习类学生社团,开展各类涉外护理就业、深造和专业前景等的宣传咨询活动,举办相关的专家学术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营造校园学术氛围,形成全员参与、骨干带动、整体提高的良好发展模式。

3 涉外护理专业英语课外活动体系的实施和运作

3.1 活动管理分支的实施和运作

院级小组对活动的条件、特色、可利用资源、纪律、时间要求等进行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制定,通过教师小组和班级管理小组的具体实施来达到全员参与、常态管理,使各项活动有计划、有秩序的开展。

3.2 活动主题分支的施和运作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组收集学生的各种看法和意见。教师组根据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建议,循序渐进、难易结合的拟定活动主题,如晨读朗诵竞赛、词汇达人、英语演讲比赛等。院级组在经过讨论和研究的前提下,安排活动的时间、场地等,并给予资金、院系内外协调等方面的支持,真正使活动做到内容丰富、有始有终。

3.3 活动助推分支的实施和运作

学生会和团总支要将英语课外活动的开展作为年度计划中的重点项目认真进行规划安排,成立学生社团,以特色月、季度和节日等形式进行涉外护理专业的宣传,积极邀请校外专家、学者到学院进行学术讲座、宣讲,营造英语学习氛围,让学生对自己的努力有认同感和成就感。同时,也要在各项活动开展之后进行宣传和总结,给学生活动反思的时间和机会。

4 涉外护理专业英语课外活动体系实施的问题和难点

首先,活动的指向是应用,因此活动的主题要以帮助学生英语知识的梳理为基础,如晨读活动、阅读活动等。还要鼓励学生多说多练,结合实际社会体裁,模仿生活场景,创新活动形式,以帮助学生英语知识的内化。活动主题之间应有一定的关联,有简到难,促进学生语言输出和应用。

其次,学院要高度重视。英语课外活动能否成为涉外护理专业学生校园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辅助和补充,关键在于领导的重视程度和决心。

第三,要有一支强有力的执行各项制度和政策的干部队伍。学院涉外护理学生多来自山区农村,英语(尤其是听说方面)基础差,自主意识较差,自我发展能力也较弱。因此,特别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干部队伍来引领各项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的发展和自我完善。如何建立和培养一支教师和学生干部队伍就成了关键和难点。

最后,正因为英语课外活动体系是一个三维立体框架,所以它的实施依赖于每个分支的正常运转,缺一不可,有任何一个分支分级出了问题,就会给课外活动的开展带来打击,甚至无法顺利进行。因此,只有把该体系当做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爱芬.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昌吉学院学报.2001(04).

专题课外活动总结第3篇

新课程改革教学工作总结现将本学期实验情况总结如下:一、一些做法1.认真做好前期工作总结,和二册教材培训,保证实验稳步发展。寒假期间,教研室组织任课教师,进行了培训。培训中,布置了典型个案发言(9人次)、论文交流、专家讲座以及教材教法分析等。老师们通过这些不同的形式,总结第一学期实验工作,找到经验,反思不足,并展望第二学期的工作,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以专题研究的形式,推动课改的发展。要想让课改稳步发展,只靠几个人来推进是不行的,必须要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就必须为老师们提供一个研究的载体。否则,老师们还会用以前的方法,来教现在的教材。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失去了实验的意义。出于上述考虑,在实验中,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让老师们确定专题,为其自我发展,搭建平台。首先,我组建了课题组。组建的办法是:老师自己报名,只要有愿望,愿意在课改中展开研究,就可以报名。结果70余名教师报了名,老师们积极性很高。第二步,让课题组老师确定自己的研究专题。我先公布区里的专题“情境化课堂教学”,并配发了一些相关的资料。课题组老师在确定自己的专题时,可以在区内专题下来研究,也可以从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出发,自己来确定专题。现在,已在区里备案的专题,包括来自22所学校的23个,占全部实验校(35所)的63%。本学期末,准备进行专项总结。3.加强实效,组织课题中心组献课活动,促进实验的深入发展。(因课题组过于庞大,我又在此基础上,确定了20人的课题中心组。)本学期,课改的任务很重。要进一步的学习、贯彻新理念;要进行二册教材的使用实验;并要进行评价方案的实验;及专题的研究等。为了完成上述的工作任务,我区组织了课题中心组献课的活动。组织课题中心组成员(20人),每人献课一节。献课过程向全区任课教师开放,自愿参加听课、评课。活动中,老师们通过听课、评课,思考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贯彻与落实,并观摩、研讨教材的使用;通过自评、他评等形式,

来学习和使用基教研中心的评价方案;结合献课活动,进行短期专题的研究。我们把这次活动的专题定位在“计算教学”的研究上。通过研究,找出了计算教学低年级的一些方法,确定了基本思路:积累表象发展思维形成技能,并拿出了研讨课,在全区展示。另外,本学期,我区还完成了全市研究课、与宣武区交流研讨等任务。二、课改以来,课堂的变化1.课堂教学气氛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一年的课改,我区一年级课堂教学的气氛,与以前相比有很大变化。以前的课堂,教师总是认为学生不懂事,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主体意识差,所以更多的是指令性语言。学生的一举一动都是在老师的指令下,这样直接导致了课堂气氛沉闷。现在的教学,老师们认识到了学生的重要,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轻松、自如地学习。现在的课堂,老师的指令性语言越来越少,而与学生商量、征求学生看法的语言越来越多,批评性的语言在很多学校的很多班级中已经绝迹,激励性评价已深入人心。2.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根本性转变。原来的课堂教学,教师更多的思考知识如何传授,强调知识的完整,是以教知识为目的的。教师把学生看作客体,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现在,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情况。绝大多数老师能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出发(即从学生共性特征出发),并有一些老师能针对本班学生情况,以及本班学生中的个别学生情况出发(即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来设计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针对性。另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的情感,把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形成作为学生的发展要素来看待,而不再是关注知识的本身。3.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较大的转变。随着课改的进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学服务。4.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随着“情境化课堂教学”专题的实施,课堂中教学的情境化已得到落实。从情境的组织形式上,老师们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形式。一些老师在教学“计算”或其他思维密度较大的内容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并列式”方式组织教学(多个情境依次出现,相对独立),通过不断变换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在一些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课中(如统计等),则采用“因果式”组织形式,即后一情境的出现是前一情境

的结果(或说由前一情境推出后一情境)。从设计情境的内容选择上,老师们紧贴生活,有的就从身边找素材,有的则直接组织学生活动参与,有的则与现实世界相联系。(如一位老师在加法的教学中,与今年春季北京沙尘暴相联系,设计了环保主题。)从情境使用的目的上,有的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调动学生积极性;有的老师创设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习兴趣;有的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操作,获得自我发展……总之,随着课改的实施,课堂教学已摆脱了原来那种严肃、死板的模式,一种活泼的、充满童趣的、更为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模式,正逐渐形成

专题课外活动总结第4篇

一、教学开放日活动的问题诊断

1.活动组织方面

(1)管理指导缺位。教学开放日活动是学校对外展示和交流学习的一项常规教学教研活动。虽然学校非常重视,但是缺乏深入调研,对往年活动未做总结,未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改进措施,缺乏专业性指导,只满足于活动的开展和公开课的“公开”上,没有定位到对“课”的研究上,活动的教研性不强,以至于各校开展的活动雷同,无创新性和特色。

(2)活动安排不周。各学校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缺乏校际的横向联系与交流。全市职业学校每年举办教学开放日活动的次数一般在6~8次,多集中安排在5月或11月,往往连续几周都有活动,过于频繁的活动致使多数学校在活动期间疲于应付。

(3)活动形式单一。活动多以教师公开课教学形式为主,仅是授课教师一节课45分钟的表演,没有评课环节。活动期间,校内教师听课自主安排,校外教师自由听课,没有教师间的交流及对,也没有教学探讨与研究。

(4)开课要求不严。每个学校安排的公开课节次一般在30节左右,专业或学科达十几或二十多门,学校仅要求获得荣誉称号的教师上展示课或示范课,而对本校其他上课教师未做要求,来者不拒,缺少把关,公开课质量参差不齐;邀请外校教师上公开课,受邀学校多安排需要职评的教师参与活动。

2.公开课教学方面

(1)“假”课频现。有的教师为了给听课教师留下好印象,不惜借用管理好的班级来上课;或借课上课,即不上自己教学的课,而上自己所学专业或擅长的课;或旧课重上,即将往年上过的公开课拿来再上一遍;或“炒”课上课,即不顾教学进度,将已上过的课重上一遍;或搬课上课,即全盘下载网上的教学设计和课件,搬来就上。

(2)主题不明。学校对公开课的内容没有做具体的要求,上课教师自选课题,多以选择自己拿手的课和难度不大的课,而不考虑教学进度,不考虑是否有研究价值。

(3)缺乏分类。对公开课没有分类,所有的课都按同一模式组织实施,学校安排获荣誉称号的教师、需要职评的教师、青年教师上课,执行的是统一评价标准。

(4)避“评”就“听”。对听课教师未做要求,听课大众化,同科教师听课少,未安排评课环节,无实质性的教研交流活动,以听课记录代替评课。

3.活动总结方面

活动结束后,学校及相关部门对活动的得失未做认真总结,也没有征询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更谈不上总结提炼;听课教师缺少交流,上课教师缺乏教学反思。

二、教学开放日活动的改进措施

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教学诊断与改进方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统筹,确保高效

一是将教学开放日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统筹安排时间及承办学校,每学期安排两所学校举办,时间错开安排;二是安排上年度获市级以上优质课教学奖的教师上展示课,提高活动品位;三是发挥中心教研组的作用,有计划地安排2~3个中心教研组开展研究课教学活动。

2.明确主题,确保有效

学校教务处会同相关教研组共同确定公开课类型,例如课改课、同课异构课、专题研究课等,明确主题,确保“研”之有物。

3.筛选课题,确保实效

依托市中心教研组和学校教研组,征集教学课题,确定授课内容、类型和教师,安排教师听课、评课,突出教研的实效性。

4.丰富活动,增大吸引力

教学开放日活动可邀请教学名师上示范课,安排专家开设讲座,邀请外校教师参与学术沙龙,请名师、专家诊断课堂教学,不同学校的同专业组可对接交流教学活动,以提高活动的质量。

5.丰实活动,保证教研

在安排好活动的同时,对上课、听课、评课提出具体要求,确定具体负责人,实现既“公开”又落实在“课”上。

三、小结

专题课外活动总结第5篇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 示范引领 培养教师 专业发展

2010年1月和2013年8月,我两次被任命为龙岩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我担任了两轮的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工作室共有成员18人。7年来,我们工作室按照《龙岩市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工作室管理规定》的要求,在提高成员教育理论水平、开展“送教送培”活动、开展课题研究、探索课堂教学方法、确解教学疑难问题、培养中青年教师、总结教学经验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充分发挥了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指导和辐射作用,积极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学校均衡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了“带一支团队,抓一批项目,出一批成果”的工作目标。

一、带一支团队

名师工作室是培育名师的摇篮,承载着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名师工程建设的期望,同时,也承载着工作室全体成员的梦想,我作为工作室领衔人,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领团队成员的专业成长,把团队成员培养成为优秀教师乃至名师。

1.抓好理论学习,打造专业功底

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从根本上说,是由他所从事的教育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所决定的。为了提高工作室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我把抓好教育理论学习,打牢成员专业功底,当作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要求成员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博览群书。7年来,我们工作室给每个成员购买了《名师名课(成名篇)》《名师名课(经典篇)》《名师名课(异构篇)》《名师名课(珍珠篇)》《写作并非难事》《名师最有效的激励智慧》《名师怎样观察课堂》《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等18本专著,引导成员深入研读,并摘抄读书笔记,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成员在研读过程中,都注重对专家、名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智慧加以分析、比较和提炼,以促进自己的感悟、内化和提升,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使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2.组织外出学习,开阔教育视野

为了提高工作室成员的教学水平,促进成员的专业成长,使成员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我们工作室多次组织全体成员赴省内外参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观摩研讨活动中,全体成员自始至终听着、看着、想着、悟着,默默地吮吸着全国名师们的数学课堂甘露,可以说是受益匪浅,收获颇丰,满载而归。既是一次思想精神的洗礼!也是一次专业水平的提升!

3.深入课堂观察,引领专业成长

为了引领工作室成员的专业成长,我创造条件给成员多提供机会,多压担子,在理念上进行引领,在实践上进行指导,在服务上用心用情,使他们的专业素养、教学艺术、人文关怀、人格魅力、情感世界和师德修养都得到大大提升。我特别关注成员的课堂教学情况,经常深入课堂观察成员的课堂教学,与成员交流探讨应树立什么样的教学主张和教学思想,鼓励成员逐步形成“求真、求实、求活、求深”的教学风格,引领成员专业成长,走向名师。

4.开展“送教送培”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指导和辐射作用,引导基层学校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我们工作室定期组织成员到基层学校开展“送教送培”活动。每次“送教送培”,从确定活动主题,物色上课和讲座人选,选定教学内容和讲座专题,指导教学设计,到最后组织现场观摩活动,我都能做到精心策划、认真准备、有序组织,确保“送教送培”活动顺利进行,提升了活动质量。7年来,我们工作室组织成员到龙岩市各县(市、区)开展“送教送培”“送教下乡”活动23场次,作专题讲座28个,执教示范课69节。工作室成员先进的教学理念、扎实的教学过程、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基层学校教师的广泛好评。工作室开展“送教送培”“送教下乡”活动,提升了成员的教学水平,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了课堂教学研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二、抓一批项目

名师工作室是引领基层学校开展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的团队,名师工作室以传播先进教育思想、探索有效教学方法、破解教学疑难问题、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目标和任务。为了完成这些项目任务,我带领工作室全体成员将一些重点工作落到实处。

1.开展课题研究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研相结合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为了提高工作室成员的教育科研水平,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始终把工作室开展课题研究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做到有计划措施,抓好过程落实;组织研讨交流,做好反馈评价;深入开展研究,总结研究成果。7年来,由我主持、工作室承担的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共5个,我认真、有序、扎实地推进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一是精心确定工作室课题研究总课题,并制定总课题研究方案;二是要求工作室成员根据总课题确定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三是制定学年课题研究计划和做好学年课题研究总结;四是认真抓好过程落实,组织课题研讨交流、展示汇报活动。一方面,由成员所在学校围绕课题研究、组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另一方面,将课题研究与工作室开展“送教送培”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送教送培”活动中交流、展示、汇报课题研究成果。

2.破解教学疑难问题

为了破解教学疑难问题,我充分利用工作室建立的博客和QQ群,引导工作室成员和龙岩市各县(市、区)基层学校的教师开展教学疑难问题研讨。一是利用工作室网站开展教学疑难问题研讨。工作室成员先搜集一些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并将疑难问题用邮件发给我,我再将疑难问题汇总、梳理,并整理出普遍性的疑难问题,然后在工作室网站“疑难问题研讨”栏目,最后组织工作室成员和基层学校教师在工作室网站上发帖,进行交流研讨,发表意见或见解,共同破解教学疑难问题。二是利用工作室QQ群开展教学疑难问题研讨。我和工作室成员轮流主持教学疑难问题研讨,定期组织成员和基层学校教师参加工作室QQ群教学疑难问题研讨活动。做到研讨时间有保证(每周星期一晚上安排2小时),研讨有主题和问题(每月一个主题,每周一个问题),研讨有各类人员参加(包括工作室成员、龙岩市各县(市、区)基层学校教师、外地区优秀教师或名师、省内外部分杂志社数学编辑等),研讨实况记录及时(在交流研讨的第二天,将研讨实况记录分别在工作室网站和龙岩市教研网站)。互动促进专业成长,激情演绎教育人生。QQ流研讨是人与人之间的零距离交流研讨,深受基层学校一线教师的欢迎,通过交流、互动研讨,帮助基层学校教师破解了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促进了基层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

3.培养中青年教师

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和成员除了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外,还承担着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要做好传帮带,要培养一批中青年教师。根据龙岩市名师工作室管理文件的要求,工作室领衔人和每个成员在任期内要培养中青年教师3~5人,带动一批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7年来,我和工作室成员共培养了80多名中青年教师,承担他们的专业引领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发挥引领和指导作用。在这些中青年教师中,有的教师参加了县、市、省组织的课堂教学或教学基本功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工作室成员发挥传帮带的作用,用心用情培养中青年教师,得到了基层学校领导的高度评价。

4.帮扶薄弱学校

名师工作室还有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要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帮扶一些薄弱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选择了几所教学质量相对薄弱的学校作为工作室的帮扶对象,并带领工作室成员定期到这些薄弱学校传播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开展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活动,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探讨课堂教学方法,总结课堂教学经验,有效促进了这些薄弱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出一批成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7年来,我们工作室成员认真总结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教研成果,专业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有的成员受到表彰奖励,获得荣誉,有的成员职称得到晋级。

1.认真总结经验,教研成果显著

我作为工作室领衔人,始终坚持潜心教研,勤于笔耕,不断总结,取得了显著的教研成果。我担任工作室领衔人7年来,在《福建教育》《小学教学研究》等省级教育刊物上发表教学文章130多篇(任教以来共发表教学文章370多篇),出版个人著作1部,主编或参与编写师生用书9部。

7年来,我们工作室成员积极主动参与写作交流研讨,逐步掌握写作技巧,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并取得了显著的教研成果,他们在省级教育刊物上共发表教学文章80多篇。

2.课题研究顺利结题,研究成果得到推广

工作室开展课题研究,不仅打造了一支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工作室团队,提高了工作室成员的教育科研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工作室成员引领所在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我们工作室成员认真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搜集和处理有关资料,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分析、提炼,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富有个性的发展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实验研究的态度,掌握了基本的科学实验研究方法,工作室成员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写作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7年来,我和工作室成员共有20多篇课题研究文章发表在省级教育刊物上,其中我撰写的课题研究论文《理应追求高效的数学课堂》《奏好高效数学课堂“三部曲”》发表在《小学数学教育》上,工作室成员、龙岩漳平市实验小学余仙老师撰写的课题研究论文《“三疑”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发表在《云南教育》上,推广了课题研究成果,受到读者的好评。

3.职称晋级,获得荣誉,受到表彰

荣誉总是属于爱岗敬业、充满激情、成绩显著的人,我和工作室成员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敬业奉献的精神,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同行的认可。2011年4月,我被福建省教育厅确定为福建省中小学百名名师培养对象;2015年2月,我被批准认定为福建省中小学名师;2016年9月,我被批准认定为福建省正高级教师。工作室成员中,有7人由“小学高级教师”职称晋升为“小学中学高级教师”职称,有10人被授予“龙岩市名师”,有3人参加省课堂教学评比获一等奖,有4人参加市课堂教学评比获一、二等奖,有6人参加县课堂教学评比获一等奖,有多人被评为县、市、省级“优秀教师”。

教育事业需要名师,打造名师工作室优质品牌,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发挥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指导和辐射作用,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为继续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向更高层次发展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专题课外活动总结第6篇

【关键词】教研组;备课组;学科

1 准确定位

1.1 从功能上定位教研组和备课组:教研组与备课组在这当中具有不同的功能,需要全体教师加以明确。

教研组的基本功能有三:一是协助学校教务处进行教学管理。二是组织本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三是教师培养。通过开展理论学习、专题研讨、教学反思、个别指导等活动,不断提高本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备课组的基本功能是组织教师开展教材教法、教学设计、学生作业、学业检测评价的研究,重点是开展集体备课活动。随着年级管理机制的普遍推行,许多学校的备课组已不只是集体备课的组织形式,而且具有了一定的教学管理的功能,主要是协助年级组对本学科教学工作进行业务管理。

1.2 从职责上定位教研组和备课组:教研组工作职责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定期的学习制度。(2)加大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献计献策。(3)加大对公开课研究的力度,要善于捕捉公开课教学中的某一环节进行深入研究。(4)加强对考试命题及评价的研究。(5)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开展教育科研,充分发挥课题在提高教师素养中的导向作用。(6)做好教师培养工作。确定和落实指导青年教师、培养骨干教师的具体目标及工作措施。

备课组工作职责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教师研究制订详细的本年级本学科的教学计划。

(2)认真备课活动。

(3)组织教师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学生的作业练习、课外阅读、社会实践等课外校外活动,并认真组织、指导、总结评价。

(4)组织教师研究和改进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精心组织开展学业水平检测评价。

(5)分工协作,加强对本年级学生的个别辅导,特别是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和帮扶工作。

(6)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共同积累教学资料,形成资源共创共享机制。

2 统筹兼顾

教研组与备课组具有不同的功能,是不可相互替代的。必须根据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对两者的工作和活动统筹兼顾,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

2.1 建立和谐的管理机制:要建立教研组和年级组协调管理备课组的机制,年级部主要为集体备课活动提供保障,解决落实上的困难,教研组要加强对备课组集体备课的业务指导、评价和管理。集体备课活动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不能仅靠年级部的行政管理,更要靠专业引领。学校要加强对教研组、备课组学科教学质量的捆绑式考核,淡化竞争意识,增强合作意识,把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成“和谐、竞争、合作”的教研共同体。

2.2 统筹安排研究内容:教研组,可以从本学科的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中选定一到两个专题,作为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研究重点。或者从教研组设立的课题中选择某个研究内容作为专题,组织教师围绕专题搜集材料、学习理论,结合实践思考问题,积极开展实践创新,及时进行总结反思。集中一两个专题,扎扎实实去做,努力做出成效,创出特色,这是教研组工作的有效抓手,

是提高教研活动水平的重要策略,也是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和培养骨干教师的重要途径。

备课组,要与本年级本学科的教学进度相匹配,着重研究每堂课或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方法以及相应的课程资源和作业练习,努力使全组教师都能正确把握教学要求,深入思考教学细节,不断优化教与学的设计。同时,根据学生学习评价的需要,穿插一些命题制卷、考查情况分析等研讨活动。在一次次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建立档案,积累资料,逐步建立起合作共享的课程资源库。

2.3 统筹安排活动时间:备课组首先要利用好学校安排的一周一次备课组活动,组织教师对每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材疑点、活动设计等作些交流研讨,或者是先各自备课再交流讨论,或者是先集体讨论、达成一定共识后再各自备课。其次,要利用一些业余时间,及时召集大家就备课中遇到的问题想一想、议一议。

教研组一方面由学校安排一定的教研组集体活动时间,由教研组自主开展研讨活动。一学期至少3次,期初1次,各教研组讨论工作计划、商量研究专题、策划教研活动以及开展业务学习等;期中1次,各教研组总结前阶段工作和专题研究情况,就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中遇到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研讨;期末1次,各教研组对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专题研究等进行总结反思,汇总成果,提炼思想,分析问题,讨论对策。另一方面,教研组长要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聚集整个团队的智慧和力量,自主自动地抽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参考文献

专题课外活动总结第7篇

我们区语文名师工作室(本名:刘友开工作室)由镇江市润州区教育局组建,2011年1月26日发文公布,工作室主研的课题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研究》。

本课题为总课题包涵18个子课题,课题组是一个大的研究团队,本人是这一总课题团队的领衔主研者;各个子课题组都是一个小的研究团队,有成员5―8人,也有一个领衔的组长负责。总课题的研究团队开始有108人,后来又有所增加,大都是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坛新秀,也有部分成员是特级教师后备人选的培养对象。他们都工作在区内各学校的教学第一线,我们的研究活动也覆盖到了全区的每一所学校。

本课题历经3年的研究于2014年5月19日比预期提前了半年顺利结题,取得的丰硕成果先后于2014年5月17―19日在“全国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与语文和数学名师示范教学观摩暨江苏省教学研究课题《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研究》成果论证展评会”和2015年1月8―9日在“江苏省教学研究(第九期)课题(镇江地区)成果推广应用研讨会暨江苏省教研课题管理工作会议”上向江苏全省以及全国多省、市进行推广应用,均受到高度评价。

二、 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团队教师的专业成长

1. 构建了小学语文教材中18种不同类型课文的有效教学基本结构模式,研发了近百篇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的精品课例。

我们构建的18种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结构模式,己覆盖到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1―6年级课文的各种类型。每种类型不是停留在散文、小说、诗歌、应用文等传统文体分类的宏观层面上的“基本式”构建与应用,而是深入到语文教材中各种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的具体教学研究中,进行模式构建和课例研发。

如,诗歌类课文具体到古诗、新诗、“文包诗” 、儿童诗等不同类型的课文;散文类课文具体到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议论说理、科普小品等不同类型的课文;故事类课具体到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等不同类型的课文;说写类课文具体到口语交际、习作练笔、课外阅读活动指导等不同类型的课文;应用文类课文具体到读书笔记类、书信类、日记类、留言条类、新闻报道类、简单的研究报告类等不同类型的课文,进行有效教学的模式构建。

这些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结构模式的构建都不是在书斋里冥思苦想而来的,而是在课堂教学现场构建并通过反复践行和不断完善研发出来的。其中,研发出的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的精品课例己达近百篇。这样深入课文、深入课堂的微观领域中“基本式”的构建与应用,对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同类型课文的有效教学起到了很好地指导作用。

2. 发表了数十篇课题研究的优秀论文和精品课例,出版了58万字的课题研究成果专著。

三年来,我们工作室研究团队的成员老师仅在省级及全国性刊物上就发表了数十篇课题研究的优秀论文和精品课例,出版了58万字的研究成果专著――《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基本结构模式:关于不同类型课文的教法研究》。

专著中的18个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基本结构模式的构建与应用,除了以“模式构建”、“活动侧记”、“课例呈现”、“研讨纪实”、“思考探索”等栏目作全方位地展示其研究的丰硕成果外,每一个子课题还有“同行点评”和“专家论证”等栏目,选录了如崔峦、朱家珑、袁浩、于永正、高林生等全国著名教学专家、特级教师的论证和上海、广东、山东、江苏等省、市、区、校教研人员的点评。

全国著名的教学论专家,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对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和专著的出版作了高度评价。他在“序言”中指出:这样在教学现场践行的研究是一种真正的课题研究,“仅就这本著作本身而言,它就像一本活着的教育学,也像一本生长着的教学论,还像一本发展着的教学法。因此,可以说,它是实践着的教育学,教育的实践学;是实践的教学论,教学的实践论;是实践的教学法,教学的实践法。”

3. 培育了积极向上的教科研训团队的学术精神和培养了一大批教学能力得到提升、教研水平得到提高的优秀语文教师。

成尚荣先生在“序言”中称之为“体现了一种研究的方向,培育了一种研究的品质和精神,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语文教师”的“比著作本身的意义更大、也更重要”。

三、 课题研究引领团队建设的基本经验和深刻反思

1. 创新教研活动形式,主研引领注重实效。

一是分解课题,明确分工。我们将总课题分解成如上所述的18个有效教学基本结构模式的构建及应用研究的子课题,由每个子课题的研究团队各自认领其中的一个,按总课题的研究方案落实每个子课题的研究目标、时序、措施、办法等,先由小的团队各自组织自研,再组织大的团队合力攻关。

二是分步实施,各个击破。总课题研究团队根据各子课题组自研的进展情况,对初具雏型的不同类型课文基本结构模式分期分批地研讨,并在研究课的试教中力求体现。待修改完善后再组织工作室全体成员参加的专题研讨会,上课评课,评改模式。

三是总结提升,向外辐射。会后再总结提升,待基本成熟就及时向外辐射。除在每期《润州教育》的“刘友开工作室”专栏中发表外,还通过“润州教育”门户网站和个人网站、博客等网络途径向外辐射,并择优推荐到省或部级教育期刊上发表。

如,在研究的启动阶段,我们先以“古诗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构建与应用”为例,先由总课题主持人刘友开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到所在点上的学校去上调研课,对学生读诗写诗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调研,然后和所在学校的子课题组老师共同研讨古诗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构建与应用,发挥集体的智慧来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待比较成熟时再举办由各子课题组成员老师和所在学校语文教研组全体老师参加的观摩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先上课听课,再由子课题主研教师介绍对此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构建的设想,然后是集体研讨,每一位课题组成员老师都要对此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构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作出评议,指出优缺点,提出改进建议,最后由本课题总主持人对本次活动作出总结,提出改进意见,为进一步不断完善的滚动研究作出指导。这就为其他各子课题组研究活动的开展开了个好头,放出了好样子。会后,各子课题组再结合本组子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开展各自的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构建与应用的再完善、再创新的研究活动。

对这样扎实的教研活动形式,成尚荣先生称之为“在教学现场建构,在教学现场践行”的、“培育了一种研究的品质和精神”、“完善了一种研究的路径”的基本结构模式。

2. 响鼓须得重槌敲,众人拾柴火焰高。

课题研究离不开专家的引领和指导。对每个子课题的系列研究成果,我们都分别诚请一位如成尚荣、崔峦、朱家珑等全国著名的语文教学研究专家,如袁浩、高林生、卢松森、杨献荣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以及如朱纷、黄树生、赵志祥、陈建先等省、市级教科研专家以及像孔凡成、马建强等高校的教授学者或是撰写“专家论证”,或是请他们亲临研讨现场进行批评指正。

譬如,崔峦先生对古诗类课文有效教学课例与古诗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评论中指出:这是“小学古诗教学的可贵探索”,“这是一项十分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刘友开老师带领的语文名师工作窒团队总结研发的古诗教学基本式,是一种活着的生长着的古诗教学的范式,也是一种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的生长着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孩子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学写‘新古诗’是有可能的,其能力也是可以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的。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悠久的优良的诗教传统,也才能在新时期新课改的母语教学中‘走下神坛’、走向学生、走进课堂,并得以‘薪火相传’和大力弘扬及不断创新”。

课题研究也离不开外地同行老师们的参与研讨。对每一个子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我们还约请市内外的教研人员和学校的教科研骨干老师进行“同行点评”,征求他们对有关“基本式”的构建及课例应用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批评指正的意见,然后进行改进完善。

3. 好花还要绿叶扶,他山之石可攻玉。

我们善意请教和征求意见正合课题研究和学术行为的本意。他们如此的倾情厚爱和“文人相亲” 则是对我和我们团队研究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也是对我们的研究工作灌注了鼓励和鞭策的正能量。我想,这不仅仅是我和我们团队需要感谢的,而且更是大兴协作攻关的良好教研之风气所要倡导的。

专家、同行们在审读和写作评论文稿的过程中也对我们的课题研究和团队建设工作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批评意见和改进建议。不论是赞扬还是批评,我们都正确对待。尤其是赞扬之声越多,我们越会更加保持清醒和自省的头脑。

4.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香满园。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和我们团队所构建的这些不同类型课文的基本结构模式都是基本的、初步的、原创的。但却都是可以变化的、发展的、活用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结合具体课文的特点和随老师的教情与学生的学情的变化需要进行适当改变、不断改造、继续创新的。

我们语文名师工作室的团队建设工作也是在摸索中进行的。我们竭诚地期望能有更多的专家和同行为我们的团队建设和课题研究来指点迷津、点石成金。

5. 山重水复开新路,百尺竿头更进步。

学无止境,名师团队建设和课题研究更是没有止境。

今后,我们将立足自主研发、多种途径积思广益地继续进行深入广泛地滚动式再反思、再研究、再完善、再创新,百尺竿头更进步地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在理论论证和课堂实践与推广应用中不断完善、不断创新,力求使之更科学、更有效、更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