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专题课程总结(合集7篇)

时间:2023-02-12 21:48:42
专题课程总结

专题课程总结第1篇

本期沙龙尝试性地借鉴了头脑风暴的形式,激励集体智慧,以创新快速的方式突破个人的思维瓶颈,寻求问题解决之道,设计的沙龙子议题为1、培训课程开发与设计的理解、感悟与困惑2、课程选择的讨论3、作业难点交流。4、快速学习的讨论。

除06期7位学员参加本期沙龙外,刘海纳老师和易炜老师也莅临指导,可谓“智囊后援”,同时来自上海来伊份公司的俞老师和沈老师也列席了沙龙,精彩的分享也让沙龙增色不少,轻松畅谈的形式以及集思广益的所获让每位参加者兴致倍增,原定21:00结束的沙龙,直到21:20分才在意犹未尽中音落最后一句总结呈辞。有关沙龙讨论内容分享如下:

一、议题讨论涉及

1、选课题最需考虑市场需要及讲师胜任力

2、关于培训细分??细分的必要性,细分后的市场

3、易老师分享考试面试环节的流程及技巧(三个模块①资质介绍与问答②5分钟案例分析(建议分理论,对题意理解,案例分析三方面回答,且建议多谈些内容,这样可以缩短被提问时间,规避被动)③课件分享15分钟(可能考官会仅要求对最精彩部分进行展示)

4、如何进行有效的培训需求调查(找对短板,制定以解决问题或标准为目标)

5、讲师应避免以ppt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思路(结构化管理,方法详见海纳课程开发设计工具)

6、逻辑思维的方法在课程开发中的重要性及运用

二、对头脑风暴式沙龙基本程序的建议

作为合拓06期学员首次在沙龙中尝试的头脑风暴这样一个讨论形式,在此应用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主题未细分、偏题、时间失控、准备不充分、未充分调动、制定的规则执行不充分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最后的沙龙总结中,被大家所提及并共识,现进一步细化头脑风暴沙龙基本程序,期待增加下一次同形式沙龙有效性。

1、确定议题并对议题进行细分

2、前期准备:每位成员必须作好预习,带上问

3、明确分工:设定一名主持人,2名记录员。主持人在头脑风暴畅谈会开始时重申讨论的议题和纪律,在会议进程中启发引导,掌握进程。设立指定轮转发言和自由讨论环节,确保能充分听到每位参与者的意见。

4、纪律:要针对目标主题发言,不偏离,集中注意力积极投入,不私下议论,

专题课程总结第2篇

本期沙龙尝试性地借鉴了头脑风暴的形式,激励集体智慧,以创新快速的方式突破个人的思维瓶颈,寻求问题解决之道,设计的沙龙子议题为1、培训课程开发与设计的理解、感悟与困惑2、课程选择的讨论3、作业难点交流。4、快速学习的讨论。

除06期7位学员参加本期沙龙外,刘海纳老师和易炜老师也莅临指导,可谓“智囊后援”,同时来自上海来伊份公司的俞老师和沈老师也列席了沙龙,精彩的分享也让沙龙增色不少,轻松畅谈的形式以及集思广益的所获让每位参加者兴致倍增,原定21:00结束的沙龙,直到21:20分才在意犹未尽中音落最后一句总结呈辞。有关沙龙讨论内容分享如下:

一、议题讨论涉及

1、选课题最需考虑市场需要及讲师胜任力

2、关于培训细分――细分的必要性,细分后的市场

3、易老师分享考试面试环节的流程及技巧(三个模块①资质介绍与问答②5分钟案例分析(建议分理论,对题意理解,案例分析三方面回答,且建议多谈些内容,这样可以缩短被提问时间,规避被动)③课件分享15分钟(可能考官会仅要求对最精彩部分进行展示)

4、如何进行有效的培训需求调查(找对短板,制定以解决问题或标准为目标)

5、讲师应避免以ppt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思路(结构化管理,方法详见海纳课程开发设计工具)

6、逻辑思维的方法在课程开发中的重要性及运用

二、对头脑风暴式沙龙基本程序的建议

作为合拓06期学员首次在沙龙中尝试的头脑风暴这样一个讨论形式,在此应用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主题未细分、偏题、时间失控、准备不充分、未充分调动、制定的规则执行不充分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最后的沙龙总结中,被大家所提及并共识,现进一步细化头脑风暴沙龙基本程序,期待增加下一次同形式沙龙有效性。

1、确定议题并对议题进行细分

2、前期准备:每位成员必须作好预习,带上问

3、明确分工:设定一名主持人,2名记录员。主持人在头脑风暴畅谈会开始时重申讨论的议题和纪律,在会议进程中启发引导,掌握进程。设立指定轮转发言和自由讨论环节,确保能充分听到每位参与者的意见。

4、纪律:要针对目标主题发言,不偏离,集中注意力积极投入,不私下议论,

专题课程总结第3篇

1.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结构的内涵

课程设置即教学计划,是课程总规划,是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学科门类及活动,确定教学时数,编排学年及学期顺序,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1]。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指依据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门类及活动,确定教学时数,编排学年及学期顺序,形成合理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是指课程的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一般指课程类型,各类型课程所占比例及各类课程怎样构成整体[2]。

2.国内外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结构的比较研究

2.1国内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结构

华东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要求具备一定的幼儿教育方面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其课程设置分为三大类:知识类、技能类和实践类。知识类课程是为学生提供教育理论和心理学观点,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幼儿教育中的问题,并为问题解决提供思路,包括教育通论、心理发展、课程与教育以及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学及幼儿园课程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技能类的课程为培养学生毕业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各项基本技能,包括艺术素养课程、幼儿教玩具制作、幼儿园教学设计、教学法和教师口语等;实践类课程是通过教学实践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幼儿的实际问题及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分为幼儿园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3]。宁夏师范学院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主要由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构成,其中通识课程大约占总课程的31%,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占总课程的53%~56%,专业技能课程大约占3%,实践课程约占13%[4]。万莉以华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学院和广西师范大学等多所高师院校为研究对象,综合得出课程设置大致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四大模块。其中通识教育课程约占总学分的27%,学科基础课程约占总学分的24%,专业课程约占总学分的38%,实践教育环节约占总学分的11%[5]。

2.2国外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结构

美国学前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一般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实习课程。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教师关心周围事物的能力,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包括艺术、人文、社会等内容;专业课程种类繁多,分科精细,着力于使学生构建扎实的教育理论,涵盖早期儿童教育、安全和营养等课程;专业实习课程是为了使学生从中获得教育经验,这部分课程在学生的整个课程培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学生每学期都要参加教育实践,约占整个教育时间的30%[6]。

英国学前教育本科层次的课程设置通常包括四大模块:核心课程研究、专业研究、学科研究和学校体验。核心课程研究包括师范生必学的英语、数学、科学三门国家核心课程及教学法;专业研究是为了思考和研究教育的基本问题,涵盖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等方面知识。学科研究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门学科作为专攻领域;学校体验模块主要包括见习、实习等内容[7]。

澳大利亚学前教育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在三年的专业教育中,每年每学期都必须到各种不同的学前教育机构见习实习,教育实践总时间为19周。而每年的必修课程主要分配为:第一年学习教育实践导论,教学策略;第二年包括儿童心理教育、社会教育等;第三年包括儿童音乐教育、特殊儿童教育等[8]。

3.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李可娟选取陕西省开设有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六所院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发现这六所院校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通识课程结构不合理,专业课分配不合理,实践课程执行效果不佳,课程设置与执行不同步[9]。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实践类和专业技能类课程较薄弱,专业知识陈旧且脱离幼儿学习生活,专业课程内容过分重复,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养成[10]。文颐、唐大章等选取四川省幼儿园园长和成都中职学校优秀教师作为调研对象,调查结果显示,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限选课程种类少,缺少一些重要却总是被忽视的课程如教学资源开发、家庭教育指导,意外事故处理等[11]。

总之,结合国内外研究与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需求,各高校在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从知识类课程、技能类课程、实践类课程这个角度来分析。其中,知识类课程可分为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在这些课程中,知识类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通识课程中职业素养类和自然科学类的比例偏低;专业基础课覆盖范围小,且理论知识陈旧冗杂,某些知识点在各个课程之间重复出现,而新兴学科如0―3岁婴幼儿保育知识、学前儿童的卫生与保健、学前教育的研究方法等却鲜有开设;通过对幼儿园园长的调查研究发现本科生虽然理论方面优于专科生,但技能较弱,进入幼儿园后还要经过培训,不能直接上岗工作。此外,技能类课程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学生反映艺术素养课程如钢琴课,能够在课后练习的机会比较少,琴点紧张,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实践类课程中,美国的专业实习课程占总课程的30%,澳大利亚的学前教育专业也尤为重视学生的教育实践,而我国各高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实践类课程仅占全部课时的11%―13%,且在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得到的指导和评价较少,影响实践效果,突出表现在培养的学前教育人才走上工作岗位后,实践能力不足。

4.对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结构的建议

“任何一所高校的课程设置、结构、学时、内容及衔接、交叉,都是这个学校(专业院系)的核心,也是该专业设计的科学性和全面性的体现”[12]。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结构也是各高校实现其培养目标的载体,因此,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与结构至关重要。如史丽君从《专业标准》的视角出发,指出各高校应该加强基础课程建设,完善选修课课程体系,并适当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增加保育类知识课程,改革艺术类专业技能课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13]。邵小佩,周灵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研究了就业取向下学前教育本科课程现状,并提出要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和冗杂,增加课程中的展示性活动,合理安排课程设置顺序[14]。李学杰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和幼儿成长教育,提出应增设幼教热点问题透视、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等多门选修课程,开设专家讲座,使学生及时了解学前教育的前沿知识[15],把握本专业的研究趋势,增强学生研究意识。

结合国内外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结构的现状与社会对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需求,按照知识类课程、技能类课程与实践类课程的维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首先,在知识类课程中,应拓宽专业基础课程的覆盖范围,增设0―3岁婴幼儿保育知识、学前儿童的卫生与保健、学前教育的研究方法等新兴课程,整合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等课程,删减并系统性地归纳这些学科中重复出现的知识点,并在教材中适量地加入实践性活动,可以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幼儿园见习,与幼儿园教师合作等方式,定期透过幼儿在课堂和游戏中的表现更好地认识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实际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避免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造成理论脱离实际的不良后果。此外,在设置专业选修课时,要与专业必修课有一定的联系,拓展并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通识课程中,提高职业素养类与自然科学类的课程比例,在培养学前教育优秀教师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出品德高尚、具有人文素养的人。

专题课程总结第4篇

1.课程设计的组织

为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得知识,平时的课堂教学大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式获取知识的模式。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不同于平时的课堂教学,应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借鉴校内外其他专业课程设计的组织模式,并结合本校“光电通信”专业现有的教学体系结构,将本专业的课程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展开阶段和验收阶段[2]。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如图1所示。

1)准备阶段。指导教师以加深基础知识、增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提高创新研究能力为主线,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根据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结构,设置课程设计题目,尽量做到以下几点:设计内容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在突出本专业课程重点内容的基础上所覆盖的知识面尽可能广;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难易适中,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针对设计内容中学生还未学到的理论,安排理论辅导课,学生根据大纲提供的课程设计选题范围,并结合个人爱好及特长确定题目,为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工作量,需限制每个题目的选择人数。题目选定之后,组织小组内讨论,明确个人分工。

2)展开阶段。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组内讨论,运用所学知识对选定的题目进行分析、设计,完成设计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明确设计任务与要求;提出设计方案,给出总体原理框图;对所选方案进行理论分析、仿真或实验;讨论设计结果的可行性。在此环节,教师进行启发与引导,只讲解难点,充分尊重学生的设计思想,并在中期检查每组设计的进展情况,及时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原理错误及设计缺陷,对于细节上的小错误,可以由学生自己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和修改。

3)验收阶段。学生进行总结,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并进行结果演示与答辩。教师根据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总体表现、书面总结报告、设计结果演示及答辩情况评定最后的成绩。其中,答辩是课程设计的深入,在较短的十几分钟内可以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熟练程度、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正确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而言,准备答辩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因此,答辩在课程设计的验收阶段必不可少。图1专业课程设计的三个阶段在上述三个阶段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任务在于抓住关键环节组织教学,将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融会其中,给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启发其创造性思维,培养其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2.课程设计的实践

按照上述课程设计的组织模式,本专业的课程设计已完成了一次实践。在准备阶段,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并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设置的专业课程设计内容以光通信及光信息处理中常用的光器件设计和光学成像原理应用为主,相应地安排了6学时的理论课及2学时的答疑时间,每个设计题目由3名学生分工完成。在展开阶段,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和组内讨论完成设计内容,在中期检查中,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总结,汇报设计任务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提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学生进一步查阅文献资料,完成设计任务。在验收评定阶段,学生总结课程设计内容,撰写报告,并进行结果演示和现场答辩。最后考核包括了平时表现、书面报告及答辩三部分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20%、60%和20%。这样的考核方式将评价标准分解在了学生课程设计的三个阶段中,因而可以比较全面、公正地反映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情况。从最后的考核结果来看,每个设计小组都至少有一个认真完成的学生,能主动找老师答疑,有的学生还对设计内容进行了扩展,并总结了自己在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收获体会以及不完善之处。同时,也存在个别学生自己不做,抄袭别人的情况。另外,在课程设计总结报告中要求对结果进行讨论,但从报告及最终答辩情况看,学生对设计结果,主要是结果曲线的讨论很少,大部分学生只是单纯得完成了设计任务,对结果所反映的物理意义及应用价值理解较浅。因此,在今后的实践中,还需进一步启发学生多查阅文献,了解每个设计题目的实际应用方向,使学生能体会到学有所用,认识到专业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尽可能消除个别学生完全不动手的情况,让每组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程设计中来。

专题课程总结第5篇

对于刚入校的大学新生来说,他们对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的理解还只局限在媒体报道的“雾霾”、“温室效应”、“富营养化”及各种污染事件上,迫切希望了解自己所选择的专业的具体方向及内容。在此情况下,为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应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教师总体讲授,使学生对环境专业有总体认识。然后,学生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结合身边环境问题,成立课题小组,开展一些研究型课题的学习。这些研究型教学课题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资料、社会实践调查等,对身边环境问题的发生根源、基本原理、解决措施等进行深入了解。这样,在完成课程任务的同时,既熟悉了环境工程专业的学习、研究方法,了解到环境工程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又激发了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习兴趣,建立起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责任心,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环境工程概论研究型教学的具体实践

根据环境工程概论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要求,本课程的研究型教学由课题设计、课题实施、成果评价三部分组成。

(一)课题设计课题设计是研究型教学的基础,是以课题为中心对学习内容进行的重新规划。根据学生人数,并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认知水平,结合桂林市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取得的成果,将《环境工程概论》教学内容课题设计为以学生调查实践为主题。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通过调查发现的问题所作的汇报作为各章内容的开题,进而引出各章理论主题内容。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研究内容进行总体讲授、指导,使得课程生动、课堂气氛热烈,进而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题设计的具体内容包括:桂林市水污染状况调查、桂林市大气污染状况调查、桂林市固体废物状况调查、桂林市声环境以及桂林市的生态之城建设五个部分。

(二)课题实施1.成立课题小组。课程第一堂课为导论课,由教师对目前的环境问题及环境工程研究方向等内容进行总体讲授,布置研究型课题并对课题进行说明。课后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报名,教师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微调,保持各组同学水平相当,每组6名同学。2.方案设计与实施。各小组成员首先根据课题题目,明确完成目标,讨论课题实施方案;然后进行组内分工,完成资料收集、查阅、现场调查、数据分析汇总、书面总结及口头汇报等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以课下业余时间完成为主,教师轮流跟组进行指导、答疑以及必要的理论知识补充,帮助学生解决在课题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经过分组讨论,各课题小组方案设计内容如下表1所示。在完成过程中,数据信息来源主要包括图书馆的图书、期刊、统计年鉴、环境公报等纸质资料,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如CNKI数据库等,以及环保局网站、环保局实时监测系统等网络数据资源。然后,再结合实地调查结果,完成课题的研究。

(三)课题成果评价1.成果展示与评价。首先由组长作为代表对课题完成内容进行汇报,同时对课题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介绍,课题组成员共同对其他小组的提问进行解答。根据汇报结果和答疑情况对课题成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由三部分组成:组间评价、组内互评和教师评价。课题小组根据评价内容对课题内容进行进一步修改,并形成书面报告上交。2.成绩评定。研究型教学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6]。其中课程总成绩由学生个人的平时表现(包括课题表现、对小组课题项目的贡献)、所在课题小组成绩(要求3~4名环境工程专业老师对小组作品进行评定,取平均分)、期末考试成绩(闭卷考试)三部分组成。

三、总结与反思

专题课程总结第6篇

[关键词]专业课程设计 光电通信 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TN29

一、引言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我国教育体系的逐渐完善,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能综合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敏锐的观察力等都是能力的具体体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而注重从“应用型”向“设计型”人才培养的转变,已成为各大高校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专业课程设计属于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其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对前期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的检验[1-3]。为实现“设计型”人才培养,在专业课程设计中同样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思维引导。

“信息工程(光电通信)”专业是本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新发展的本科专业方向之一,其相对应的教学体系还处于不断探索与发展的阶段。目前,专业课程设计安排在大四秋季学期,共3周时间。在过去几年,专业课程设计都采用“信息工程”大专业统一进行的模式,内容一般包括4次讲课、5个基本实验和1个完整的专题设计。其目标是通过几个基本实验使学生了解典型的电路或系统结构、分析方法和设计实现方法;通过专题设计是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EDA设计工具、新器件、新方法解决专业问题。因此,本专业过去的课程设计采用了传统的组织模式,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专业课程设计的内容也没有体现“光电通信”专业的特点。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本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并根据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结构,设置具有“光电通信”专业特点的课程设计题目,使学生能应用现有理论知识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在设计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为毕业设计及以后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

为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得知识,平时的课堂教学大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式获取知识的模式。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不同于平时的课堂教学,应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借鉴校内外其它专业课程设计的组织模式,并结合本校“光电通信”专业现有的教学体系结构,将本专业的课程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验收阶段[4]。

1)准备阶段。指导教师以加深基础知识、增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提高创新研究能力为主线,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根据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结构,设置课程设计题目,在此过程中尽量做到以下几点:①设计内容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②在突出本专业课程重点内容的基础上所覆盖的知识面尽可能广;③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④难易适中,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针对设计内容中学生还未学到的理论,安排理论辅导课。

学生根据大纲提供的课程设计选题范围,并结合个人爱好及特长确定题目,为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工作量,需限制每个题目的选择人数。题目选定之后,组织小组内讨论,明确个人分工。

2)实施阶段。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组内讨论,运用所学知识对选定的题目进行分析、设计,完成设计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明确设计任务与要求;②提出设计方案,给出总体原理框图;③对所选方案进行理论分析、仿真或实验;④讨论设计结果的可行性。

在此环节,教师进行启发与引导,只讲解难点,充分尊重学生的设计思想,并在中期检查每组设计的进展情况,及时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原理错误及设计缺陷,对于细节上的小错误,可以由学生自己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和修改。

3)验收阶段。学生进行总结,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并进行结果演示与答辩。教师根据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总体表现、书面总结报告、设计结果演示及答辩情况评定最后的成绩。

在上述三个阶段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任务在于抓住关键环节组织教学,将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融会其中,给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启发其创造性思维,培养其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设计的实践

按照上述课程设计的组织模式,本专业的课程设计已完成了三次实践。下面分阶段总结实践情况。

1)在准备阶段,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并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设置了9个专业课程设计题目,如表1所示。表中的设计内容以光通信及光信息处理中常用的光器件设计和光学成像原理应用为主,其中包括4个应用型和5个设计型题目,具体内容稍有难易差别,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基础水平,选择相应的设计题目,每个设计题目由3名学生分工完成。此外,根据学生当前还缺少的专业知识,相应地安排了6学时的理论课及2学时的答疑时间。

2)在实施阶段,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和组内讨论完成设计内容,在中期检查中,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总结,汇报设计任务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提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学生进一步查阅文献资料,完成设计任务。

3)在验收阶段,学生总结课程设计内容,撰写报告,并进行结果演示和现场答辩。最后考核包括了平时表现、书面报告及答辩三部分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20%、60%和20%。这样的考核方式将评价标准分解在了学生课程设计的三个阶段中,因而可以比较全面、公正地反映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情况。

四、实践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从最后的考核结果来看,80%以上的学生态度认真,能主动找老师答疑;每组都实现了课程设计的内容,有的组还进行了扩展;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总结了自己在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收获体会,还有学生指出了当前结果的不完善之处。同时,也存在个别学生自己不做,抄袭别人的情况。另外,在课程设计总结报告中要求对结果进行讨论,但从报告及最终答辩情况看,学生对设计结果,主要是结果曲线的讨论很少,大部分学生只是单纯得完成了设计任务,对结果所反映的物理意义及应用价值理解较浅。综合评定后有60%的学生成绩为“良好”以上,也有不到10%的学生为“及格”。

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今后还需进一步启发学生多查阅文献,了解每个设计题目的实际应用方向,使学生能体会到学有所用,认识到专业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尽可能消除个别学生完全不动手的情况,让每组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程设计中来。

五、学生的体会

学生在书面总结报告中这样写道:“虽然在设计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一开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但是在不断地停滞不前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大脑得到充实,知识得到丰富,思维更加敏锐,总之是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认识到理论方面的知识也是比较有趣的,结合以往学到的一些知识,比较顺利地解决了课设中遇到的问题,更加激发起了我学习的热情。”

“对于知识,需要经常回顾,否则再熟悉的技术也会变得非常陌生。”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也锻炼了我程序编写的能力。同时,小组的同学,相互协助,各司其职,也是我们能顺利完成这个设计题目的重要原因。”

从这些切身的体会可以看出,学生对本专业课程设计的积极性比较高,在专业知识应用与设计能力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并对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有了更高的认识。

六、结束语

专业课程设计是学生大学教育期间各阶段所学知识回顾和提高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结合本校“光电通信”专业的教学体系现状,我们对本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改革与实践。在实践中注重从“应用型”向“设计型”人才培养的转变,尽可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课程设计的选题、查阅文献、任务分工,到设计内容的实现、调试与总结答辩,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还需不断探讨本专业课程设计的内容和组织模式,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创新设计的能力。

基金项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立项项目

[参考文献]

[1]胡兵.信息工程专业综合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 2011, 28(2): 28-30.

[2]邹道生,黄光华.独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6): 89-91.

[3]王少刚.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 2007(8): 23-25.

专题课程总结第7篇

【关键词】学程总结;小专题;“四题”策略;“三要”;“三防”

00000000

2课堂教学点评

2.1本节课的三个亮点

本节课的课题定为《二次函数中的线段最值问题》,具有目标明确,切入口小的特点.再从备课组所选编的题组以及教学过程来看有以下三个明显的亮点值得大家学习.

1.定位“标本”化

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位准确,充分依据课程标准和课本要求踩点,这些选题所涉及的知识、方法、能力紧扣考点要求不超范围.比如求线段长度,都保证所求线段平行于坐标轴或有一个点在坐标轴上,可以直接求值或通过勾股定理解决,不涉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这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不超纲本也是南通市中考命题一直坚持的,这一点也是专题总结编题时要注意的,一味的移植新知识,超越“标本”打“球”的做法不值得提倡.

2.题组系列化

本节课的最大特色就是通过题组教学充分榨取例题的教学价值.通过精心编制的系列题组,层层递进,实现由一题通一类,一法多用,让学生在解题中学会解题.比如,求线段最值问题首先转化为求线段的函数解析式问题,让学生形成基本的方法,接着进行变式,改为求与x轴平行的线段,原有的方法不好直接应用了,再引导学生改变思路向基本方法靠拢.这种做法,让学生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会产生联想,联想“问题的原型是什么?”“当时的路径是怎样的?”“我们现在往哪个方向思考比较好?”这样就能促使学生形成良性的自我启发.这种“用前面的结论来解决后续的问题”的思想方法是我们需要的,也是我们在中考试卷中常采用的方法.南通市有好几年中考题,第一小题,第二小题实际上都是铺垫,是为后面的问题做准备的,学生要有这样的意识,而且在解题中要有这样的行为,这样才能有助于他获得解题的成功,才有利于他循着他原来的解题的步子走下去.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本节课的题组设计是很成功的.可以说是既紧扣了“求线段最值”这个主题,又将思路、方法、策略“串珠成链”,值得借鉴.

3.引领重启发

本节课教师的教学引领充分激发了主体的求知需求,以启发学生的“元认知”为主.老师的教学语言简洁,富有启发性,语速平缓,一字一句,让学生听清楚,想明白.这样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指令,还是对题意的阐述都能给学生帮助,加深了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解题自信,也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们一直讲,在解题教学里面一定要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教会学生思维,而不仅仅是教具体的解题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元认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在今天的课堂中,老师做得非常好,比如,老师说“你看到这个题目里要求PQ的范围,你最想做什么?”这其实就是一个思维定向,在学生第二问出现困难时,老师说“我们来看看,这个第二问和刚才解决的第一小问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等等这些充分说明了教者有了教学生思维的意识和做法,只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学生一定会慢慢学会解题,掌握一定的解题策略.

2.2小专题总结的“四题”策略

除了以上三点,在本节课中教者还从“读题”、“析题”、“说题”、“品题”四个角度将题组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演绎得精彩纷呈,具体简述如下.

1.读题――点线成面,纵览全局

小专题总结尽管切入口小,但是同样有一个由点连线,点线成面的过程.而这一过程除了教者在设计教学材料时的匠心独运外,更重要的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体会.因为总结过程是一个自主提升的过程,所以教者在设计学材时更多的是将显性的教学目标隐性化,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经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教者的教学意图就隐藏在题组之中,如何引导学生从题组中“读”出“题意”就成了本节课的关键.教者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母题与各种变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在与x轴“垂直、平行、斜交”中看出了题组中暗藏的“主线”,形成了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化为垂直方向”,实现由点连线的功能,最终通过“灵活运用”和“悟学反馈”将成果扩大化,实现点线成面,纵览全局.

2.析题――追求路线,曲径通幽

在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时,教者始终强调解题分析,从“元认知”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启发,寻找思维的“路线图”.如,变式一的处理,许多学生(包括笔者)当时的主要想法就是要模仿母题建立一个目标函数解决问题.但是,问题是对于学生来说在变式一中建立目标函数要用纵坐标表示横坐标,这对一次函数不是问题,对二次函数就是一个大问题了,学生走这条路由于计算的功力不够就会走不下去(如第一个展示的同学就用的这个方法,结果走不通了).教者在这个时候并不急于将学生向预设的方法上引导,而是耐心倾听学生的困惑,加以巧妙的点拨,正在笔者担心的时候,没想到同学们受到启发三下两下就“化平为直”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将问题解决了,真给人一种曲径通幽,峰回路转的感觉.

3.说题――暴露思维,精彩纷呈

让学生说题,说题意的理解,说思维的障碍,说障碍的突破,说思路的获得,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是解题教学中应值得提倡的.在本节课中,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说题的作用,利用个体思维激活了群体思维,使得整个思维的过程精彩纷呈.比如,变式一中求那条水平线段的最大值时,第一个女生采用直接模仿母题建立函数的方法,结果此路不通.教者启发她对比变式一与母题之间的联系,引导她发现水平线段最大与垂直线段最大的关系,此时群体的思维被激活,大部分学生豁然开朗.在本节课中既有教师的引领说题更有学生的模仿说题,既有学生独立说题,也有几个学生接力合作说题,在说题过程中少展示成功的路径,多展示碰壁的过程,在教者的恰当点评中,学生的思维随之点燃,方法、策略从此形成.

4.品题――细酌慢饮,提升境界

本节课在教学中强调的是“悟学课堂”,教者真正抓住了“悟”这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留足时间,让学生探索解题思路,审视解题过程,更重要的是在变式完成之后引导学生纵观题组的特点,品味教者的意图.正如一位同学所说“这节课我的收获是,掌握了求线段最值的基本方法――函数法,然后就是设法将其他问题向基本问题转化”.由此可见,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并不像有些教师所说“只能靠说教”,而是可以让学生慢慢“品”出来的,关键是教者要有这个意识,要有巧妙的方法,还要舍得花时间.正如卢梭所说“最重要的原则是要浪费时间”,在这看似“浪费”的时间中,学生的境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难道还不值吗?

3关于小专题总结的几点思考

3.1小专题总结“三要”

1.小专题总结要做到“小而准”

小专题总结的“小”是指覆盖范围小,而范围小容易造成适用性不强,所以这就要求教者的选题要有针对性,要瞄准中考必考知识、方法或题型,要瞄准学生易错、必错的考点进行小专题的设计,确保选题效度.本节课的选题就是准确而有效的.

2.小专题总结要做到“小而深”

小专题总结尽管覆盖面小,但是知识、方法的深度却不能小.选准了课题之后,要在组题上下功夫,做到层次化、递进化、通式化,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点线成面,最终要形成一定的套路和策略.要做到通过这个小专题总结让以后相关问题不再是问题.正如评课时一位老师所言“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今天在这个小专题上的深入,为的就是此后的“太平”.比如,本节课的题组设计从垂直于x轴的线段到平行于x轴的线段,再到特殊斜交线段,最后到任意斜交线段,难度逐渐加大,直至学生最终形成“函数化策略”,形成“转化意识”,学会“转化的方法”.可以说是由知识到方法,由方法到策略,由策略到思想拾级而上,真正做到了“小而深”.

3.小专题总结要做到“小而全”

小专题总结的“全”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就某一个专题知识、方法的总结要全面;二是指要设计系列专题,用若干个小专题将一个大专题全覆盖.前一个全面容易做到,因为它毕竟是一题一法的工作.而后一个全面是个难题,它要求教者要有全局的观点,对知识、方法等要有全面的理解与认识,必要时还需要调动全备课组的力量,划分小专题,分工合作,做成一个大专题下的系列小专题.关于这一点笔者觉得值得所有的学校和备课组思考.

3.2小专题总结“三防”

以上阐述了小专题总结的“三要”点,为了防止小专题总结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小专题总结还应注意以下“三防”.

1.小专题总结要防止“小而偏”

小专题总结的针对性要强,要瞄准考纲、考点,不搞冷门,不“剑走偏锋”,不做无用功.这一点就不多阐述,想必大家能理解,必竟我们进行的是中考总结,在这个阶段不宜做过多的发散.

2.小专题总结要防止“小而繁”

笔者在此处讲的“繁”有三层含义.一是形式繁,一段大容量的表述,一个复杂、拼凑的图形,让学生一看就生厌,就不想研究;二是过程烦,解题的过程冗长而繁琐,将专题的特点淹没在长篇的过程中,不利于突出主题;三是结果繁,是指结果的表达式,或结论不便于概括或归纳为一般的形式,不利于专题结论的整体迁移.因此,在设计小专题时教者要避“繁”就“简”,让小专题容易“入眼”、“上手”、“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