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图书馆度意识形态(合集7篇)

时间:2023-03-13 11:24:40
图书馆度意识形态

图书馆度意识形态第1篇

【关 键 词】公共图书馆馆员 绩效 态度培训

一、提升公共图书馆馆员绩效的意义

公共图书馆肩负着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使命,它不仅是一个社会机构,更是一种制度安排,是文化民生的需要,是“一种社会用以调节知识、信息分配,以实现社会知识、信息利用机会的平等,保障公民求知的自由和权利,从而从知识、信息角度维护社会的公正。”[1]图书馆员是图书馆事业重要的战略资源,图书馆对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绩效如何,关键看图书馆员对图书馆发展的绩效如何。阮冈纳赞曾明确指出:“一个图书馆成败的关键在于图书馆工作者。”在美国图书馆界有一种说法,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图书馆建筑”所起的作用占5%,信息资料占20%,图书馆员所起的作用占75%[2]。因此,如何提升图书馆员的绩效是图书馆管理和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二、影响图书馆员绩效的因素

影响图书馆员绩效的因素主要包括:(1)知识因素;(2)技能因素;(3)态度因素。知识,是“是什么”;技能,是“怎么做”;态度,是“愿意做”。图书馆员的知识水平和所掌握的技能是其工作绩效的基础,高知识水平和技能是为读者提供高效服务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只有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才构成了图书馆员工作高绩效的充分必要条件。知识水平可以通过学习、教育得到提高;技能可以通过操作、锻炼得以熟练;态度则可以通过反省、培训和激励得到强化。

在以往的学习、培训中往往更注重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提升,而对图书馆员的态度培训方面则相对要弱得多。事实上,随着读者所需服务多元化、个性化的不断发展,对图书馆员在服务中投入更高的情感要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的服务态度已成为搞好服务工作的关键,而员工态度培训作为员工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西方国家己引起了足够的重视[3]。加强对员工心理品质的培养,重视和开发态度培训,是比提高员工技能要重要得多、复杂得多的培训任务,“态度决定一切”已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共识。

三、态度的形成及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

所谓态度,是指人们对一定对象较一贯、固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态度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过程,其组成成分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4]。态度的认知成分为态度中更关键的态度情感成分奠定了基础,而情感能够导致相应的行为结果。比如:针对乞丐能否进入图书馆阅读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公共图书馆的性质决定了应对每位公民提供图书馆基本服务,应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对图书馆的需要,有了这样的认知,在情感上就不会排斥乞丐公平利用图书馆。在杭州图书馆,针对其他读者提出乞丐不应利用图书馆这一异议,馆长褚树青说过一名经典名言:“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它引起了整个社会的热议和公共图书馆界对乞丐拾荒者服务的思考和行动。

态度,大多是从父母、老师、上司、同学、同事、朋友、名人甚至是对手那里获得的,其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凯尔曼提出的依从-认同-内化三程序。(1)依从:指个体为了获得奖励或逃避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2)认同:是个体自愿地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心目中榜样的观念和态度相一致;(3)内化:将新观点与原有的观点或态度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个性的一部分。

态度一旦形成,与情绪相比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同时态度又具有一定的可变性。研究表明:人们总是寻求态度之间以及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就会调适自己的态度,使自己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态度的这些特点为我们开展态度培训,强化积极态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改变态度的一般规律

通过培训可以改变人们的工作态度,但需要遵循态度改变的一般规律。它要求:(1)选择谁去说服;(2)选择什么时机;(3)改变幅度控制在多大;(4)选择什么方式。

研究表明:人们更愿意对那些受人喜欢、值得信任、有说服力的人所作的改变态度的努力作出反应[5]。如果人们喜欢你,他们更容易认同并且接受你的信息;当员工对某一态度还未公开表态,未做出任何承诺时,改变他(她)的态度就比等到已经公开后容易得多;当要求其态度改变幅度不大,对态度与态度之间、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协调性影响不突出时,则改变态度则相对容易一些;当要求其改变态度的理由充分、必要,逻辑性强,人们更愿意改变其态度;当他人能够通过一定的行为活动亲身体验你所说的状况时,其态度改变更容易发生。

四、公共图书馆馆员的态度培训

当前我国图书馆事业正处于重大变化之中,知识、信息的记录形式、载体形式、发行方式、传输方式、组织方式、检索方式,读者利用知识、信息的渠道、手段、方式均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图书馆的馆员构成、技术构成、文献构成、读者构成、馆舍构成以及管理构成、服务构成正处于翻天覆地的变革之中,图书馆员态度作为其行为的先导,我们必须抓住时机,与时俱进,及时开展态度培训,调整馆员的态度,提升图书馆员的绩效,高效率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效能。

(一)态度培训的内容

激发态度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引发另外两个要素的相应反应,引起态度改变。因此,任何改变认知,改变情感,改变行为倾向,都可以成为态度培训的内容。

(1)公共图书馆的使命。公共图书馆馆员必须清楚认识并牢记和努力践行自己所肩负的使命,才会做到“不辱使命”。对于图书馆的使命,在2008年10月中国图书馆学会颁布的《图书馆服务宣言》中已有清晰的表述:“现代图书馆秉承对全社会开放的理念,承担实现和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缩小社会信息鸿沟的使命”[6]。公共图书馆作为全额事业单位,作为社会的一种制度安排,其运行由公民税收全额支付,它必须“公平”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便利”、“免费”的图书馆“基本”服务。据《中国图书馆年鉴2009》统计,2008年全国各地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占总支出的比例平均仅为14.5%,而对图书馆员的经费支出已大大超过这一比例。因此,必须把“公共图书馆员的使命”作为态度培训的内容,让每位馆员清楚、牢记、践行自己肩负的使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战略作用。

(2)公共图书馆现代意识。新世纪10年来,公共图书馆实践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在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先进、实用的意识。主要包括:①公平意识。《公共图书馆宣言》中规定: 公共图书馆的大门应为社会上一切成员自由、平等地开放, 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②服务意识。以读者的利益和愿望为中心开展公共图书馆的各项工作,这就是服务意识的体现;③全局意识。公共图书馆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单个馆功能的代数和,因为系统内部作用机制不只是遵循加减运算,它存在协同效应、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④问题意识。发现公共图书馆存在的问题是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的起点,是求“是”的客观依据;⑤发展意识。公共文化与人民群众的需要和愿望还存在巨大的差距,与西方社会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科学发展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钥匙,“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发展”;⑥创新意识。时变则势变,势变则是变,是变则事变。随着中国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步上了快车道,创新应是我们的常态;⑦效能效率意识。有效地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高效地发挥公共图书馆在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效能是当代公共图书馆的追求目标。我们不仅要正确地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⑧科技意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的服务蕴含的知识、技术越丰富,越能为读者创造更多更高的价值;⑨量化意识。文献计量学中的三大定律:布拉德福定律、齐普夫定律、洛特卡定律,均是运用统计学量化方法,发现了知识、信息的存在和运动规律。与经济学相比,图书馆学中定量化的结论还少得很;⑩行动意识。公共图书馆事业各项成就的取得无不是行动的结果。威・赫兹里特说:“伟大的思想只有付诸行动才能成为壮举。”只想不做就是“纸上谈兵”,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二)态度培训的方式

(1)案例研讨。案例,因其形式扁平,有具体的情景,矛盾冲突明显,容易引起图书馆员的注意,谈资丰富又无标准答案,可自由发挥,发言真实,可深度调动馆员情绪,对冲击或强化馆员原有态度效果明显,而且非常经济,成本几乎为零,更主要的是惠及面广,可有效实现全员培训。我们应在公共图书馆馆员态度培训中广泛、大力推广案例研讨这一培训方式。

(2)专家讲学。专家,因其在人们心目中具有客观、公正、专业的固有形象,很受人们的信任,他(她)所陈述的理由,列举的事实,提供的信息更易被馆员听众的接受,对强化或改变图书馆员的态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图书馆不仅可以从外部聘请知名专家到馆针对态度方面的课题授课,还可充分培养、挖掘内部威望较高的专家开展对全馆馆员的态度培训,这样不仅成本低,而且对情况比较熟悉,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考察访问。“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实地考察访问,对图书馆员的感官冲击、情感体验,都比坐而论道来得强烈、深刻、持久得多,到理念先进,管理卓越,服务效果突出的公共馆考察、参观、学习,这对改变图书馆员的对工作的认知、情感和动机等态度因素都有很明显的效果,不过这种方式成本相对较高,而且受益面小。

(4)岗位轮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通过轮换岗位,不仅可以调整馆员的心境,还可以增加图书馆创新的动力,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更有利于使馆员形成全局观念,换位思考,构建和谐的组织文化。这种方式成本不高,但是要考虑各个岗位和馆员的实际情况,注意控制好轮换的岗位数量和时间周期。

参考文献:

[1]范并思.维护公共图书馆的基础体制与核心能力[J].图书馆杂志,2004(6):3-7.

[2]王海华.论图书馆员应具备的人格类型与心理素质[J].图书馆界,2007(4):32-34

[3]谷永.运用态度理论提高员工态度培训的科学性[J].现代商业,2008(14):13-14

图书馆度意识形态第2篇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在工作中,图书馆党支部认真履行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小组成员各负其责,将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情况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完善谈心谈话制度,始终掌握职工的思想文化动态,辨析突出问题,分清主流支流,针对性引导重大事件、重要情况、重要社情民意中的苗头倾向性问题。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目标管理,确保了意识形态工作的落实。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思想认识

图书馆党支部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学习内容,切实抓好全体馆员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工作。一是制定政治理论学习计划,将学习纳入到“三会一课”中,做到理论学习有制度、有计划、有主题、有记录。二是丰富学习内容。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内容丰富,先后开展了组织收看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组织收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组织学习贯彻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开展党史国情大教育、大学习活动、传达贯彻落实学校推进以案促改制度化常态化工作会议精神、传达学习贯彻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先后采取专题学习研讨、集中学习、党小组学习讨论等方式,反复学、扎实学,确保将精神深刻领会并学以致用,贯彻到学习和工作中。

三、注重舆论引导,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图书馆始终坚持做好网络舆论管理。掌控图书馆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截止目前,已妥善回复和处理读者反映的关系图书馆借还书、电子阅览等各类问题20余个,同时制定完善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方案,先后在河南工院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发表30余篇文章,思想文化得到有力宣传,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管理成效明显。注重掌握了解舆情动态,健全舆情回应制度,及时搜集、研判、处置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和社会动荡的言论,为学习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四、团结服务师生,做好意识形态阵地

图书馆度意识形态第3篇

【摘 要 题】理论纵横

【关 键 词】理论图书馆……

1 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理论起点与历史任务

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理论起点,应当是系统总结19~20世纪世界图书馆学的理论成果,在准确把握当代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历史基础的同时,确定新世纪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础建设——理论图书馆学研究的学术使命,而建立21世纪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为21世纪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建设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则是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

理论图书馆学的基本任务一般可归纳为3个组成部分: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关于图书馆的理论系统: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关于图书馆学的理论系统;通过建立起上述两个系统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机制,构筑图书馆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1.1 关于图书馆的理论系统

(1)图书馆的理论系统应具有如下理论功能:

①准确把握并系统阐述图书馆的哲学本质

对图书馆的名称与概念的准确把握是对其哲学本质理论把握的前提。关于图书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称谓,各国有各自不同的情况。关于图书馆的概念,各国也往往根据各自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认识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图书馆的概念加以定义。这些具有不同民族和历史文化特征的社会称谓和定义不仅直接反映了图书馆的社会生存环境的实际状态,而且对特定社会生态环境中图书馆的社会组织形态具有直接的社会影响。就图书馆的社会称谓而言,在中国历史上就有“院”、“馆”、“楼”、“阁”等一系列名目繁多、各具细微语义差别的社会称谓[1]。就图书馆的概念而言,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对图书馆的概念加以定义。大体而言,世界各国对图书馆概念的定义基本上有3种不同的角度。其一是从图书馆的内容角度加以定义,指“为阅读、研究和参考而收集的一批书”;其二是从图书馆作为一种具有藏书和阅读功能的建筑和场所的角度加以定义;其三是从图书馆作为一个具有文献收藏和利用功能的社会机构的角度加以定义[2~7]。然而,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所作出的定义,伴随社会的进步、图书馆的发展和人们对图书馆认识的深化,其结果都是殊途同归,将关于图书馆概念的最终认识统一在分别从上述三个角度所作出的定义的统一之上。

根据以上对图书馆概念的认识,图书馆的哲学本质是: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记录、承载于一定物质载体和社会载体并传输于相应传通媒介的人类知识的集合。即图书馆的本质是其知识本质、技术本质与社会本质三者的统一。这三合一的统一体由作为精神层的知识本质、物质层的技术本质和社会层的社会本质三个层次结构而成。就是说,图书馆作为人类的文明成果,不仅有其精神内容,而且有其物质存在手段和物质存在形式,同时还有其社会存在手段和社会存在形式。即图书馆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存在,而且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社会存在。在精神、物质、社会这三者关系中,图书馆精神层面的知识本质是图书馆本质即其内在规定性的哲学基础与核心要素,即图书馆本质的核心层;图书馆物质层面的技术本质是图书馆的知识本质赖以物质性存在的技术手段,是人类知识的物质外壳,是人类精神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形式,这一形式是图书馆本质的中间层;而图书馆社会层面的社会本质则是图书馆的知识本质与技术本质的统一体赖以社会性存在的社会手段,是以信息技术为表现手段的人类知识的社会外壳,是人类精神、信息技术与具有相应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的现实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形式,这一形式是图书馆本质的外层。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关于图书馆本质的整体。吴慰慈教授所提出的图书馆中介性的本质,其深层意义即应是以这一由精神、物质和社会这三层要素所构成的整体性综合性很强的哲学本质为基础的[8]。图书馆就是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其中介性这一本质特性,以信息和知识为内容,以信息技术和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为手段,在人类历史上有效发挥着精神媒介、物质媒介和社会媒介的传通作用。

②把握并阐明基于上述哲学本质所确定的图书馆的知识本质。图书馆的知识本质是:与具有一定历史文明特征的技术形态和社会组织形态相联系的人类知识的集合。这一知识集合是表现为人类知识的历史文明形态。

③把握并阐明基于上述哲学本质所确定的图书馆的技术本质。图书馆的技术本质是:关于人类知识、信息的记录、存储、传输技术的社会应用形式即信息技术的社会应用形态。

④把握并阐明基于上述哲学本质所确定的图书馆的社会本质。图书馆的社会本质是:人类知识的社会载体;知识传通的社会媒介;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机构,即人类知识资源的整序、存储、传通、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管理形态。

⑤阐释构筑在上述知识本质、技术本质和社会本质基础之上的社会属性(基本属性和一般属性)的社会功能。

⑥阐释图书馆社会功能的社会实践形态——社会职能。

⑦阐释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具体的社会实现形式。

⑧揭示通过上述知识系统的内在联系所反映出来的由图书馆和图书馆事业内在的社会生存依据、社会发展基础和社会发展动力所构成的关于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运动规律。

⑨揭示图书馆在与其社会环境、历史条件、时代背景这些外在因素的互动过程中,通过这些外部联系所构成的图书馆的社会运动规律。

⑩揭示通过上述内在规律与其社会规律的互动与融合所形成的关于图书馆本质与其事业发展的总规律[9~10]。

(2)在阐述图书馆事业发展总规律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阐述其社会运动规律的过程中,其理论关键是在准确把握图书馆本质的基础上,把握以下图书馆与相关社会要素的互动原理。

①图书馆与其知识本质的现实基础——人类知识的互动。

知识是人类智慧的表现和存在形式,是图书馆社会实践活动的直接对象,是图书馆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依据,其发展和发达程度是人类文明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所达到的历史水平的历史标志。人类知识发展的直接结果对图书馆而言就是其本质和内涵的深化。而图书馆本质和内涵的深化反过来又为人类知识创新的社会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可再生资源。二者之间这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同步发展的循环与互动过程构成了具有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意义的重要一环。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的信息、知识资源已成为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基础性战略资源。与此同时,作为人类社会信息、知识资源系统的社会标志的图书馆与人类知识创新的社会实践二者之间这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同步发展的循环与互动过程便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构成了人类社会信息化知识化进程的核心内容。图书馆与人类知识以及人类文明三者内在的统一与一致以及这种统一与一致对当代人类社会的决定性作用是准确把握21世纪图书馆本质与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依据。

②图书馆与其技术本质的现实基础——信息技术的互动。

图书馆是信息技术历史发展的产物。这是图书馆的技术本质所揭示的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因此,图书馆与信息技术具有天然的和本质的内在联系。正因其如此,在人类文明史上,人类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变革与飞跃,无不引发图书馆事业的历史性剧变与进步。而图书馆作为信息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最主要的社会应用领域,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促进信息技术向更高层次发展。当然,在图书馆与信息技术的互动过程中,同时交织着图书馆与人类知识发展的互动。图书馆与信息技术互动与同步发展的历史事实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这样一个历史规律:信息技术的变革与飞跃所引发的历史效应决非图书馆的消亡,而恰恰相反,是人类社会的图书馆实践活动在新的技术背景下的迅速发展与历史深化。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正在给传统图书馆带来根本性冲击的今天,全面而准确地把握这一历史规律意义重大。

③图书馆与其社会本质的现实基础——社会生态环境的互动。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社会载体、知识传通的社会媒介和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机构在与其社会环境,具体而言,与其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社会组织环境和社会管理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中,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历史文明条件下,形成了具有不同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特征的对人类知识资源进行整序、存储、传通和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形态。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历史文明条件下所形成的图书馆社会组织形态的发展演变过程,构成了图书馆社会组织形态的历史沿革。

图书馆的知识本质、技术本质和社会本质反映在社会表象上,相应表现为具有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特征的知识形态、信息技术形态和社会组织管理形态。这三种性质不同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特质形态的结合与统一构成了特定社会生态环境下图书馆的社会形态。即图书馆的社会形态是其具有一定历史时代特征、民族文化特征和社会现实特征的知识形态、信息技术形态和社会组织管理形态的统一。

在人类文化史上,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和各国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的图书馆往往呈现为各具特色的社会形态。

以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构成了当代人类社会和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形态。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人类客观知识得以空前活跃与便捷的方式生存与交流的虚拟空间。这一虚拟的知识空间,启动了人类客观知识虚拟化的历史进程,结束了人类客观知识只能固化在物质实体之上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和图书馆的知识形态——由单一的物质实体形态转变为实体形态与虚拟形态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消长的互动形态。图书馆信息技术形态与知识形态的质变,必然引发其组织管理形态的变革。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和发达国家所十分重视并竞相实施的数字图书馆计划,已经启动了这一变革的历史进程。这样,21世纪图书馆的社会形态,尤其是其社会组织管理形态的变革趋向不仅仅是理论图书馆学所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也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世界图书馆界所十分关心和密切关注的现实问题。

上述三个方面的互动构成了图书馆与其生存环境——人类社会的互动原理。对这一原理的准确把握,是把握图书馆发展规律的理论前提。与人类文明相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协调,与历史进步的方向相一致是图书馆发展的基本规律。

1.2 关于图书馆学的理论系统

以知识和知识时代的社会发展为基础构建21世纪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应考虑以下研究内容:

(1)世界图书馆学学术思想史

通过对世界图书馆学学术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总结,结合对图书馆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把握,把图书馆学的学术思想与知识和知识时代的社会发展建立起内在联系,构筑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历史基础。

(2)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

基于图书馆的知识本质,以图书馆为基本研究对象的图书馆学,必须把其研究工作深入到关于图书馆的本质——人类知识的研究。这样就必须把哲学及其分支认识论和科学哲学作为其核心层次——哲学层次的理论基础。图书馆学对知识的研究,不仅关注人类个体认识和个体知识的形成规律,以探索图书馆在促进人的个体发展中的社会作用,同时更十分关注作为社会群体的社会认识和社会知识的形成规律,以探索图书馆在促进人类整体发展中的社会作用。这样,社会学与其分支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及其相关学科知识学、社会认识论必然是其第二个层次即与其核心层次相对应的社会知识层次的理论基础。基于图书馆的信息技术本质,图书馆学必然十分关注信息技术与社会特别是与图书馆之间互动关系与相互影响。这样,科学学、信息科学便构成了当代图书馆学科学技术层次的科学与理论基础。基于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社会载体、知识传通的社会媒介、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机构即人类知识资源的整序、存储、传通、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管理形态这一社会本质,传播学和与之相关的知识交流学、文献交流学、情报学、档案学、知识社会学等,以及文化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分别从社会知识信息交流、社会经济、社会管理乃至社会文化诸方面为图书馆学提供了社会与文化理论层次的科学基础。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信息知识资源是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在这一形势下,越是高层次的社会竞争,越体现为对社会信息知识资源组织管理与开发利用的科学水平上的竞争。因此,信息知识资源管理便构成了当代社会管理的核心领域。与此同时,以信息知识资源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信息管理科学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当代社会管理学学科群的核心研究领域。从研究对象角度加以分析,21世纪的图书馆学显然是信息管理科学群的一个分支学科[11~13]。基于整体大学科群与小学科群乃至具体分支学科的关系,社会管理学和信息管理科学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层次和理论层次构成了21世纪图书馆学的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

如上所述,在信息和知识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图书馆学与众多学科建立了各种复杂的内在联系,通过这些联系,图书馆学在当代人类科学体系中确立了不可替代的学科地位。图书馆学应在与上述各相关学科的交流与互动中,一方面及时吸收这些学科所提供的源源不断的理论营养,一方面用自己的学术思想促进这些学科不断向纵深发展,进而推动当代科学的整体发展。就是说,21世纪的理论图书馆学应该发展成为上述众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综合成果,形成21世纪综合性最强,最能代表本世纪科学整体发展趋势的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

(3)21世纪图书馆学的基本问题

图书馆度意识形态第4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馆员 形象 塑造

网络和技术的发展更为图书馆功能的施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作为信息时代的图书馆馆员,是知识的载体,是图书馆信息库的建造者和维护者,是高知识信息产品的设计者、生产者和操作者,是图书馆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和支柱,为此,提高馆员整体素质,努力塑造图书馆馆员新形象,以焕发图书馆新的生命力,是新形势下提高图书馆整体形象的关键。

1馆员形象的意义

馆员形象是指在为读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在读者中产生的印象以及由此得到的评价,是体现图书馆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拥有美好的形象是公共图书馆最宝贵的财富,它像一个巨大无形的磁铁石,一根有力无形的指挥棒,支撑、推动着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

新形势下,塑造图书馆馆员形象应重视馆员的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馆员的内在形象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服务层次、职业道德等;馆员的外在形象包括仪态、仪表,举止风度,语言等。

1.1内在形象

所谓馆员的内在形象是指馆员具备的内在素质,它不像外在形象那样容易被人们所感知,是要借助于理性的判断,通过抽象分析才能得到的。馆员的内在形象有职业道德,包括馆员是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忠诚于学校图书馆、能够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等;业务能力,包括馆员是否具备了信息收集处理的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文化素养,包括馆员是否掌握了图书馆学情报学的专业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等等。

1.2外在形象

所谓馆员的外在形象是指馆员的生理特征及语言行为给读者带来的直观性、具体性的主观印象。馆员的外在形象如生理形象,包括馆员的容貌、形体、健康状况等;礼仪形象,包括馆员的言语、表情、行为、服饰等都可以作为读者评价馆员的精神风貌、学识能力的主要依据。

2塑造高校图书馆馆员形象的原则

高校图书馆馆员具有图书馆馆员的共性,也具有不同于其他公共图书馆的个性。在塑造其良好形象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2.1审美性

良好的馆员形象必须要遵循审美的原则。塑造良好的馆员形象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实践。尤其是和高校师生直接接触的流通、咨询等馆员的形象塑造一定不能忘记“美”,要给人以良好的审美感受。

2.2教育性

高校图书馆馆员不仅要为高校师生提供信息服务,还要传播新思想、新知识,肩负大学生文化信息素质教育的使命。因此,在塑造高校图书馆馆员形象时要不失教育性。

2.3个性

高校图书馆馆员形象的塑造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在塑造馆员形象时,要着重突出馆员形象的个性。馆员形象塑造要在各行各业成员形象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突出文化性,给读者以读书人的形象,同时也要适当突出高校图书馆与一般公共图书馆馆员形象的区别。

3新形势下塑造高校图书馆馆员形象的策略

高校图书馆馆员形象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构成馆员形象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不可或缺。

3.1着力打造外在形象

馆员外在形象表现为仪表风度、仪态举止、语言等,它反映着每个人的经历、文化程度和修养代表着信息社会的服务品位,既渗透了其内在的精神实质,又反映出整个图书馆的文明程度和工作作风,对启迪读者的心灵与智慧、影响读者的思想行为,在读者心目中树立一个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的馆员形象,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是图书馆员人格形象的完美塑造。

馆员的仪表风度、仪态举止、语言。具有仪表风度、语言美的馆员,衣着打扮的体,举止大方文明、态度和蔼可亲、工作勤恳敬业,使读者感到亲切舒服,易于融洽馆员与读者之间的感情,给读者以美的熏陶。能在读者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并能调动和激发读者求知的积极性、创造性,是塑造图书馆整体形象的重要窗口,是信息时代馆员所必须具有的形象素质。由此可见,一个优秀的图书馆馆员所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知识、信息和书刊,更重要地是完美的人格魅力和灵魂的塑造。

3.2着力提升内在形象

3.2.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高校图书馆馆员要充分认识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性,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认真负责、和蔼可亲的服务态度,无私奉献、甘当人梯、为他人做嫁衣的奉献精神。这些都是图书员职业道德的生动体现。加强馆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每名馆员的职业意识和服务意识。在图书馆各项工作中,馆员的工作态度、精神风貌直接影响其工作效果。新时期的图书馆馆员,要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明确图书馆事业需要图书馆馆员勤勤恳恳、默默无闻的奉献。在默默无闻、甘于奉献中完成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满足公众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

3.2.2提高馆员文化修养

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的文化修养,提升馆员的内在形象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贵在坚持。首先要不断加强高校图书馆馆员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专业的基础知识的培训,这是胜任工作的决定因素和重要保证;其次随着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的实现,高校图书馆馆员要不断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成为网络时代高校数字图书馆需要的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再次,高校图书馆馆员还要加强外语知识的学习,以便掌握高等学校各学科专业的最新动态、查阅外文文献信息,广泛了解和跟踪国内外最新信息,收集、整理有价值的信息为高校各重点学科和专业提供最前沿的信息资源。

总之,每一位馆员都是一道亮丽风景线,良好的职业形象,要靠自己去创造。所以为了图书馆的整个风景,为了图书馆在信息时代的发展,馆员应自觉地立言、立行、立德,把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塑造和提高自己的形象,让图书馆这个窗口亮起来。只有这样,高校图书馆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发展。

参考文献:

图书馆度意识形态第5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角度:图书馆服务;探讨

一、前言

目前为止,随着全球气温变暖,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使全球各国的领导人及有识之士都不约而同的提高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度,而在我国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度有目共睹,更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将生态上升到文明的程度,而党的十中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图书馆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已逐渐成为了我国的主要建设方向,更是成为了全国21各以上的国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图书馆服务生态建设便显得尤为重要。

二、图书馆服务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生态环境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了世界性问题,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各国采取了不同措施遏制环境恶化。其中围绕着图书馆服务的生态文明建设在众多措施中具有重要的领导作用,而为了更好的构建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对生态文明建设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所谓的生态文明建设狭义上是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发展的同时减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广义上是指人鱼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而生态文明之所以会被提出,主要是由于当前社会的污染日益严重,环境过于恶劣,因此为了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部分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是一项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一样对社会有着重要发展作用的同社会文明之一。图书馆作为信息获取的主要来源之一,在人的一生之中对人的认知、行为方式以及三观有着重要的领导作用,因此构建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对总体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主要是由于图书馆可以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信息,无形之中加强人们的生态文明意思,在生活中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加强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能在在一定程度上能促使人们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更能保障图书馆内的和谐。

三、生态文明视野下图书馆服务内容

自各国意识到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所具有的重要社会意义,便加强了构建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而我国自从党的十七大将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并进行了书面报告以后,我国关于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便被逐渐提上了日程,而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围绕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开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因此这也就表示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主要从可以从人员与建设、制度和生态文化建设三个方面进行。这就表明图书馆必须有自身的文化、制度与文明,才能最大限度依照这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保障内部馆员与信息,信息与信息、馆员与馆员之间的和谐,保障图书馆内外和谐,并在图书馆服务中努力地改善自身,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其中,从而同时发展出属于图书馆自身的特色。

四、图书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的探究

众所周知,目前为止,世界环境持续恶化中,其中包括海平面不断的上升,沙漠化严重以及雾霾等等十分显著的环境问题,因此,各国开始投入越来越多的精力来缓解世界环境恶化的现象,一开始越来越注重对本国人民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逐渐发现来了图书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所具有的特殊功能。

(一)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构建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意识,而意识正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书籍具有启蒙人类的作用,而作为书籍的载体,图书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教育的作用,而通过教育可以将保护生态文明的概念深深的刻入公民的脑海中,并且形成生态文明意识,因此,图书馆应该发挥其信息功能,定期的开展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讲座,制作有关生态文明的宣传海报,甚至可以制作一些相应的视频,而且这是由于图书馆所具有的社会地位,才会是其在环境保护这一自觉性问题上所起到的作用高于政府的力度,会在无形之中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二)构建完善的服务系统

生态文明建设在图书馆服务中不只是馆员与馆员之间和谐共处,还应该包括信息的和发展,因此购见完善的图书馆生态文明服务系统也是构建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主要追求人鱼自认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而加强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会最大程度上实现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推行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响应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知识、信息的需求量和及时性,而由于图书馆本身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色,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馆外人员在图书馆进行阅读时的气氛和谐,从而保障公民的身心愉悦,调节读者的心情。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世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刻不容缓的,而其中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也因此,必须采取不同的措施完善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的建设,可以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化建设以及生态制度建设这三面内容,通过培养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构建图书馆上台文明服务系统,构建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且坚持以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图书馆服务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图书馆度意识形态第6篇

【关键词】 生态 高校图书馆 阅读推广

1 引言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被提高到和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同等位置的第五个建设。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生态素养对社会生态文明的实现有着直接影响。中国系统而正规的学校生态教育虽然已经在中小学阶段展开,但是并没有在大学阶段延续和深化[1]。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素质文明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殿堂,也是培养大学生文明素养的大课堂。阅读推广是高校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态教育视野下要求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应不断地注入生态要素。做好生态阅读推广,对大学生利用馆藏生态资源、获取生态知识、提高生态文明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2]。

2 生态教育对高校图书馆的要求

2.1 高校图书馆参与生态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大课堂 ,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生态教育视野下高校图书馆也应随着生态教育需求而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加入生态知识的传播。高校图书馆开展生态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生态意识,塑造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通过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全面提升他们的生态文明素养。

2.2 生态教育对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要求

阅读推广是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现行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通常没有专职人员负责,多是由图书馆其他业务比较靠近工作人员兼职完成。图书馆开展的阅读推广活动项目的形式众多,但是多需要借助实体的场所或纸质资源来进行。各项阅读推广活动多被确定了一定的主题,但是对于阅读推广的内容则没有规范,虽然学科丰富,但是大多没有形成系统的专题深入推进。生态教育视野下要求图书馆各项服务包括阅读推广中引入生态要素,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加大推广力度和深度,配合高校生态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3 生态教育视野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

生态教育视野下高校图书馆应有意识地在阅读推广中引入生态知识要素,在大学生中深入推广生态知识,最终促进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的提高。

3.1 高度重视,丰富生态阅读推广层次

生态知识阅读推广的开展离不开高层的高度重视,需要高校图书馆在管理和规划同时重视起来,丰富生态推广的层次,指导导读工作的顺利开展。生态教育以及大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对大学生的生态教育导读必定不是一个单一层次的工作,而必须从多个角度,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多种层次的生态文明教育。一方面,生态教育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需求从社会、政治、经济、技术、道德和美学等多角度来看待环境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生态教育导读的目的辅助学校做好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生态教育导读不仅仅是传授、传播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生态、地理以及环境等基础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生态意识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注重读者互动,拓展生态阅读推广方式

针对大学生生态教育的阅读推广必须贴近生活,注重与大学生的互动。在当今社会,各种信息产品层出不穷。高校图书馆的生态知识推广工作开展应该在传统推广形式的基础上,注重与读者的互动,充分利用移动设备这样的信息载体,拓展生态推广方式,开展移动推广服务。图书馆可以开发自己的服务软件推送到读者移动终端,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介推送生态信息。至于推广的形式则可以各种活泼生动的活动为载体来开展。还可以通过将生态知识融入信息检索课教学,大学生不仅可以直接获得生态知识,同时还可以获得搜集、获取、利用生态信息知识的能力。

3.3 以读者为中心,精选生态阅读推广内容

图书馆应针对大学生个性化需求特点进行读者细分,以读者为中心,精选生态阅读推广的内容。图书馆员应根据对读者需求的分析调研,辅之以过去的经验,为用户提供阅读推广服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人员除了将馆藏生态知识甄别推荐给读者外,还需要对网络上的公开信息以及用户自制的信息进行甄别、选择、有效的整合,从而为用户提供丰富、精炼且准确的信息。图书馆可通过实时整合图书馆资源设置生态文献资源专题资料室,并开发生态专题特色数据库作为高校图书馆开展生态教育的资源基础。生态阅读推广的内容上要结合大学生身边实例选择,内容选择上还应关注生态问题的背后所隐藏的人的价值取向问题。推送的信息形式除了传统的图书外还可以加入大学生比较乐于接受的图像、音频、视频资料。

4 结语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信息知识中心,是高校重要的教辅部门,不仅担负着高校信息服务的职能,也是进行文明素养教育的大课堂,对大学生文明素养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态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教育对高校图书馆提出了新的需求,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也应随着生态教育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延伸与拓展。本文从生态教育视野下生态阅读推广的层次、方式及内容三方面分析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生态教育视野下要求图书馆阅读推广将生态知识阅读推广纳为专题,推广活动应向更为深入、精细、专业的方向发展。这也为图书馆其他各项服务指出了新走向。

参考文献:

[1]刘建伟.高校大学生生态教育:需求、供给与对策――基于陕西省部分高校的调查[J].兰州学刊,2012,10:166-171.

[2]刘海霞,刘煦.生态教育内容的立体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2,16:14-16.

图书馆度意识形态第7篇

关键词:图书馆员;职业精神

所谓职业精神就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现代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就是图书馆从业人员在对图书馆整体利益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对图书馆职业所承担的社会义务的文化自觉,是图书馆从业人员的职业观、价值观。现代图书馆员职业精神包括崇尚科学知识,维护个人获取知识的平等权利以及追求知识资源的最大利用。它是图书馆从业人员共同信奉的原则和信念,它蕴涵在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价值观中,是职业行为规范的基础。

1.良好的职业态度

一个图书馆员的工作职业与否,首先取决于他的职业态度,既用什么样的态度进行工作。职业态度会影响到服务的成败,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图书馆的发展。一个图书馆员不仅要清楚地认识到态度的重要性,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去,还要同其他馆员一起,为发展图书馆事业献策献力,勇于进取。

1.1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

所谓服务理念,是指人们从事服务活动的主导思想意识,反映人们对服务活动的理性认识,是在一定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在人们长期服务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从图书馆诞生之日起,就和整个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图书馆已经成为广大群众共同使用馆藏文献的场所,尤其是各级公共图书馆,它主要是面向社会,为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广大群众服务。服务理念决定着图书馆的服务面貌,“一切为了读者”应当成为图书馆人为读者服务的基本理念。作为一名图书馆员要牢固地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观念和意识。只有这样,在提供服务工作时才会更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追求高目标,提升服务品味,创造服务特色。如我馆为了提升馆员的服务理念,制定了长春图书馆馆员理念。即

1.2朴实端正的服务态度

服务态度是图书馆员对于自己的工作所持的认识、看法和见解,服务态度是否端正直接影响到服务水准和服务效果。图书馆员要用良好的服务态度取得读者的好感和信任,以便双方建立良好友善的关系。良好的服务态度是进一步做好读者服务工作的基础,是贯彻“读者第一”原则和增强图书馆员服务意识的具体表现。良好的服务态度,会使读者产生亲切感、热情感、朴实感、真诚感。因此,提高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质量,服务态度是关键。

2.规范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图书馆员必须遵循的根本行为准则。图书馆工作的核心是为读者服务,对读者负责,让读者对图书馆的服务质量称心和满意。通过图书馆员的一言一行,传达图书馆对读者的贴心、关心和敬意,也能反映出图书馆积极进取、道德高尚的精神风貌。所以,为了能更好地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图书馆员必须以《中国图书馆馆员职业道德准则》为准则,规范职业道德。

2.1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

敬业就是重视自己的工作机会、责任和价值,用心投入,积极地为个人、团体和社会创造出良好的效益和价值。一个有敬业精神的图书馆员,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崇敬,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工作中有所知、有所悟、有所获,把自己培养成为深受读者欢迎和尊敬的朋友,才会为图书馆的发展做出贡献,自己也才能从工作中获得乐趣。在图书馆员中,大多数是在平凡岗位工作的一线员工,由于工作性质的限制,从事都是简单、繁琐、单调而辛苦的工作。要在这样的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并不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经常提醒自己,做个优秀的具有职业精神的图书馆员,保持工作热情,在工作中坚持不懈地做到细心、耐心、专心和规范。要努力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延伸你的职业价值,保护图书馆的利益,让你接触的每一位读者因为你的言行而更信任和热爱你所在的图书馆。

2.2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

奉献是具有献身图书馆事业、忠诚图书馆事业、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崇高精神境界.一个优秀的图书馆员一定奉献的比别人多,如果我们能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则读者必定会记住我们,也会无形中激励他们,以至于更多人。

只要选择了图书馆员这一职业,无论是双休日还是法定假日,都要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战斗在一线为读者服务。

2.3平等互助的团队精神

图书馆是许多馆员组成的团体,而图书馆的发展目标是需要全体馆员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同时馆员之间搞好团结协作,也是向读者展示图书馆员职业精神的一种体现方式。做为图书馆员要明确自己的定位,竭力做好本职工作,馆员之间只有互相支持、互相包容、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积极配合,才能为自己带来更稳定的工作保障、更高的工作效率、更愉快的工作心情和更美好的职业前途,进而促进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

3.强烈的职业责任

职业责任是指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依法应负的责任,或者应尽的义务,是从事某种工作所必须的行为规范,违反这种规范,不但要受到道德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行政等方面的追究。图书馆既是文献信息资源的收藏中心,又是文化信息的服务中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就是保存、传承人类知识的记录,保障社会的知识信息需求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这一整体责任分解到图书馆员,就是图书馆员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履行的岗位职责。文献资源只有被开发出来并被读者所利用,才能变为现实资源,从而具有现实价值。而文献开发的实质是知识重组工作,其中附加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智慧和创造。因此每个图书馆员都必须忠实地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并且把客观的岗位职责变成自觉履行的道德义务,这是图书馆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

就读者来说,我们馆员一定要发扬人文精神,认真贯彻“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方针,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做到一切方便读者,一切为了读者,以读者的满意度来衡量图书馆工作。图书馆职业活动的价值取向,只能建立在图书馆职业使命感和职业理想之上,所以,“强烈的职业责任”是图书馆活动的核心,是维持图书馆活动知识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基础。所以就馆员而言,更应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职业精神,而图书馆的所有领导者,也应该同时把馆员和读者至于同等的地位。因为读者和馆员构成图书馆的基本要素。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是作为一名图书馆工作者应该具有的一种职业意识、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是对实现自我的自觉超越。具体地说,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是一种向理想的图书馆员形象拼搏进取的精神,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其价值取向是更加重视读者,工作上以读者为导向。

参考文献

[1]彭艳.浅谈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J]. 图书馆论坛, 2008, 28(1):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