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价值观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02 15:06:22
价值观论文

价值观论文第1篇

目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作为人才信息缩影的人事档案,在开发和使用人才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早在唐代就提出了“铨选之司,国家重务,根本所系,在于薄书”([1]《唐会要》卷八十二《甲库》)的论点。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事档案内容单一、空泛、雷同、失真等原因,造成档案信息量严重不足,人事档案的权威性受到质疑,“用人先看档案”被弱化,加之人事档案的机密性特征,保密控制偏严,利用手续较繁,以及手工管理模式下档案信息存贮、检索、利用服务能力低下、利用面较窄、利用方式单一等因素的制约,使人事档案长期沉睡在库房中,价值未能充分体现和发挥,继而得不到领导和各方面的理解、重视和支持。总体而言,人事档案管理事实上还远不能真正适应党和国家人才战略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们对人事档案本质属性认识不够以及漠视人事档案价值所造成的。因而,为了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的价值效用,有必要对人事档案的价值形态、特性、实现规律等进行研究。

我们知道人事档案鉴定与其价值息息相关,人事档案鉴定就是鉴别和判定人事档案的价值。然而,这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往往容易导致人们对人事档案价值研究囿于人事档案鉴定这一具体实践工作,并以此来同构人事档案价值。从某种程度而言,这种思维方式虽具体化了人事档案的价值,却忽视了人事档案属性决定其价值这一基本观点,无法从人事档案的本质属性出发来抓住人事档案价值的本质。

再者,在人事档案学和档案工作术语中,人们通常讲到人事档案的具体用处时多用“作用”一词,从总体意义上讲人事档案的意义时多用“价值”一词,且人们习惯于将人事档案价值等同于人事档案作用。比如王法雄认为:“人事档案是历史地、全面地了解一个人的必要手段,是人事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是确定和澄清个人有关问题及正常政治审查的凭证,是研究和撰写各类历史传记的珍贵资料”。([2] 王法雄. 人事档案管理概论[M]. 第1版.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第22页)

我们知道,价值是作用的抽象概括,将人事档案价值贸然的等同于人事档案作用显然是存在问题的。可见,当前的学术界对人事档案价值缺乏系统深入研究,没有明确人事档案价值的真正含义。

覃兆刿教授在其《中国档案事业的传统与现代化》一书中提出了“双元价值观”。笔者认为双元价值观站在哲学价值论、认识论与管理哲学的高度,结合档案本质属性来分析人事档案价值,抓住了档案价值的本质。而且这种从档案工具价值与信息价值的视角去认识档案价值构成的方式,将我们传统对档案价值的理解扩大到对整个档案社会实践过程的理解。

结合人事档案价值问题,要想对现代人事档案的价值问题作更全面、更准确的理解,要想推进人事档案管理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型,创建人事档案的高效管理机制,要想以原始的人事档案信息为基础资源,通过创新改革以及各项技术支持,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最大化实现人事档案的价值,笔者认为,可以借助覃教授的“档案双元价值观”作为理论基点,以人事档案的价值构成因素为突破口,从时空的二维角度分析人事档案双元价值的矛盾运动,来建构人事档案的新型价值观,并以此价值观来指导人事档案价值的实现。

一、“双元价值观”与人事档案价值概说

(一)档案价值与人事档案价值定义

1.档案价值概念举要

要讨论人事档案的价值,须得对档案价值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那么什么是档案价值呢?这是档案界长期以来不断探讨研究的问题,在档案学的著作和论文中有各种说法。关于档案价值,大致有以下四种认识角度:

(1)哲学的角度

从哲学的角度认识,认为档案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范畴,即档案客体对人们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这是最高理论层次的概括。

(2)政治经济学的角度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认识,认为档案价值就是凝结在档案之中的人类劳动,它反映了档案价值的创造者和利用者之间的一种社会的交互关系。有的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出发,以生产力要素论证了档案价值;有的从“档案是人类知识和信息的储备形式”,推出知识与信息蕴含档案价值的结论;有的以经济效益观点论述档案价值;在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大发展时,有人从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定义研究了档案价值以及科技档案商品化问题,并在档案界引发了档案是否能成为商品的争鸣。

(3)档案管理学的角度

档案管理学中所讲的档案价值是对档案作用的理性概括。陈兆祦、和宝荣主编的《档案管理学》中指出:“档案的作用有时也称档案的价值,一般说来,档案的作用和价值主要表现在行政管理的查考凭据,生产建设的参考依据,政治斗争的必要工具,科学研究的可靠资料,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权益的法律书证等几个方面”。([3] 陈兆祦,和宝荣. 档案管理学[M]. 第2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5页)此外各种档案管理学教材都明确档案的基本价值包括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吴宝康主编的《档案学概论》一书中说:“在档案学和档案工作实践中,通常所说的档案价值,指的是档案的利用价值”,“在档案学和档案工作术语中,档案的价值和作用,基本上是等同概念,都是说明档案有什么用处。通常讲到档案的具体用处时多用‘作用’一词,从总体上讲档案的意义时多用‘价值’一词”。([4] 吴宝 康. 档案学概论[M]. 第1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1月,第50页)

(4)行业标准的角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档案工作基本术语》(20__年修订版)指明,档案价值是“档案对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的有用性”。

我们具体对以上各类档案价值学说进行分析:从哲学角度认为档案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范畴,是站在了一个较高的理论层次对档案价值进行了抽象的概括。但是正如“关系”是一个抽象的范畴,它具有多维性和动态性。我国学者对主客体关系说的研究并未深入,在档案价值主客体之间到底是何关系这一问题存在较大分歧,且在分析主客体属性时没有很好的结合档案的本质属性,无法突出档案价值区别于其他价值的本质特性;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认识的档案价值理论在不同程度上混淆了“价值”与“功能”、“效用”与“价值”、“档案价值”与“档案使用价值”等相关概念。另一方面,他们把档案完全看作商品,对此定义笔者不敢苟同;从管理学和行业标准的角度对档案进行价值分析时,基本将“档案作用”等同于“档案价值”,这种角度的价值定义,将档案的作用简单的归约为档案价值,也就是将个性等同于共性,并未深入研究档案价值的真正含义。

2.人事档案价值概念举要

人事档案价值定义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档案价值学说发展而来。由此,人事档案价值概念研究也主要产生了从不同角度出发而衍生出来的不同概念。

从哲学的角度进行人事档案价值研究的学者,通常结合哲学界对价值的定义,将人事档案价值定义为“人事档案的价值,是指人事档案客体对于主体的各种有用程度,即人事档案这一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属性,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它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范畴”([5] 邓绍兴. 人事档案教程[M]. 第1版.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__年4月,第295页)一般来说,一个定义要符合本质性、周延性、具体性、动态性等要求。我们说人事档案价值作为一种个性价值必然满足哲学意义上抽象普遍的价值定义,这充分满足了人事档案价值定义的周延性,但是在本质性和具体性方面,这种人事档案价值的定义没有结合人事档案的本质属性,还是缺乏一定的指向性。

从人事档案管理学和行业法的角度,人们习惯于将人事档案价值等同于人事档案作用,比如史玉峤等人认为“人事档案是知人用人的重要依据,是澄清个人有关问题的最佳信证,人才开发的重要信息源”。([6] 史玉峤. 现代档案管理学[M]. 第1版. 青岛:青岛出版社,20__年,第224-225页)

王法雄编著的《人事档案管理概论》一书,对人事档案价值表述为“‘审查凭证’、‘史料供证’、‘研究资料’”。([7] 王法雄. 人事档案管理概论[M]. 第1版.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9,第22-27页)这种列举式的归纳有其可取之处,但在逻辑概念上显得有些交错。还有不少学者是从干部档案法角度去认识地。宁建平等人认为“干部档案是人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选拔、培养和使用干部等方面起重要作用。”([8] 曹青轩,宁建平. 干部档案管理的思考[J]. 山西档案,1989年第6期)我们知道,价值是作用的抽象概括,将人事档案价值贸然的全等于人事档案作用显然是存在问题的。可见,当前的学术界对人事档案价值缺乏系统摄入研究,没有明确人事档案价值的真正含义。

(二)双元价值观概述

1.双元价值观的提出和发展

20__年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覃兆刿教授从档案功能与档案信息内容两个角度对档案的价值构成进行了深度划分,并于20__年出版了《中国档案事业的传统与现代化》一书中提出了“档案双元价值观”。他认为档案双元价值主要包括:“一是它作为一种行为方式,人类的初衷在于借助它的结构形式所赋予的功能,称为‘工具价值’;一是作为记录或者文献归属的实体(或结构对象实体),其内容负载的价值,称之为‘信息价值’。前者是一种普遍意义的价值,后者是一种个性价值;前者由档案的自然属性赋予,后者由档案的社会属性赋予。在我看来一切对档案价值的分析都可以包括其中。”([9] 覃兆刿.中国档案事业的传统与现代化 [M].第1版.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__年6月,第8页)

其实覃教授在《中国档案事业的传统与现代化》一书中已经运用档案双元价值观的观点对档案从业者的职业角色定位、档案法制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信用档案、家庭档案与民营企业档案建设等当时档案界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评述。在阐述档案信息价值目标的实现要以档案信息中的“有效”为标志这一问题上,覃教授也关注到人事档案价值实现问题。他指出“人事档案应成为人事部门和被记录对象个人共同拥有的信息,个人和管理部门成为一种共建、互认的新模式中的契约关系,个人对记录自己信息的档案拥有知情权、纠错权、利用权、隐私权、个人应有的权利在人事档案的管理中应得到充分尊重”。([10] 覃兆刿.中国档案事业的传统与现代化 [M].第1版.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__年6月,第202页)

2.档案双元价值解说的方法论意义

“档案双元价值观”的提出是覃教授对档案价值认知的综合性阐释,是从哲学价值论、认识论与管理哲学的视角对档案工具价值与信息价值的探索与认定,其中蕴含了较大的后续研究的空间。

第一、档案双元价值观站在哲学价值论、认识论与管理哲学的视角,结合档案本身的本质属性为档案价值下定义,抓住了档案价值的本质。为档案价值下定义,应该注意像列宁所说的那样:“定义可能有很多,因为对象有许多方面”。([11] 列宁. 列宁全集[M]. 第1`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59年5月,第38卷,第254页)

我们必须明确是从档案学的角度为档案价值下定义,不能照搬其他学科的有关原理,否则,档案价值的定义将会五花八门,而抓不住档案价值的本质。

第二, 覃教授在《椭圆现象-关于档案价值实现的一个发现》一文中提到:“我们就是将档案价值分成档案价值本体和档案价值实现两个层面来进行解析的。一方面,我们承认档案价值在本体意义上的自在性或客观性以及量的守衡;另一方面,我们又认同“主体价值说”和“关系价值说”在档案价值实现上的意义,因为它看到了主体的贡献力和主客体双方之间的逻辑关系,关注一种满足和实现的作用过程。可见,无论作为资源的记录实体,还是作为记录形成、选择、组织与保存的“档案劳动”,以及作为保存记录的档案作用过程,都是档案价值考察必须观照的范围”([12] 覃兆刿等. 椭圆现象:关于档案价值现实的一个发现[J]. 档案学研究,20__年第5期)。由此可见,档案双元价值观广泛的参照了主、客体及关系价值说,将档案价值理解为档案方式、档案资源性状、档案劳动以及档案作用社会效应之和。

第三,双元价值论强调档案的双元属性,也就是说仅有工具价值或仅有信息价值的档案都是不符合档案工作实际的,档案是工具价值和信息价值的结合体。因此,双元价值论以工具价值和信息价值合力为立论基础,来判断档案总体价值。这是充分结合档案的工具价值属性和信息价值优点所产生的结果,它比上文概述的档案价值理论更加社会化、全面化,而且能够比较全面地显示档案双元价值的运动轨迹。这也是本文选择档案双元价值观作为研究视角的重要原因。

(三)“双元价值观”视阈的人事档案价值概念

1.重释人事档案价值概念的理由

人事档案由于自身的属性,可以满足主体的多种需要,在价值形态上呈现出多维性的特点。要想对人事档案的价值进行全面认识,我们有必要对人事档案的价值形态从不同的角 度加以区分。引入覃兆刿先生提出的“档案双元价值观”,来认识和理解人事档案及其管理具有较强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首先,档案的双元价值观点可以说是人事档案价值的一种新的理论基点,把它引入到人事档案的管理研究中,无疑丰富了人事档案的研究理论;其次,运用档案的双元价值观点,并结合决定人事档案价值的因素及时代特征,能让我们更准确、有效地把握人事档案价值的构成;再次,顺应社会发展,在准确、有效地把握人事档案价值的构成的基础上确立人事档案的双元价值观,有利于我们从一个崭新的、更贴近实际管理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和理解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可以有效总结传统人事档案管理中对价值的局限认识所在,为现代人事档案属性价值的分析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最后,把人事档案问题纳入双元价值观的视野,使我们对人事档案现象的解释,特别是对传统与现代化问题的认识拓展出一条新的思路。

2.“双元价值观”与人事档案价值概念及其理解

人事档案的双重本质属性(即一方面作为人事管理的控制方式,另一方面作为人事控制中的凭证信息实体)决定了人事档案的双元价值。也就是说光有工具价值的人事档案是不存在的,光有信息价值的人事档案也是不存在的,人事档案价值是工具价值和信息价值的双元结合体。如果我们能从人事档案作为方式的社会属性和作为实态的自然属性出发,就能对其作为控制工具和内在记录信息两方面的价值属性加以考察。

(1)人事档案的主体需要(行为方式)——工具价值

人事档案工具价值是由人事档案的社会属性赋予的一种普遍意义的价值。

从主体需要而言,人事档案是人类为了克服大脑记忆局限并作为人事的控制依据和契约关系的载体而诞生的,是人类对于人事管理和控制所选择的理想模型。我们称之为人事档案工具价值。人事档案管理人的主要依据,它既存储了组织的人力资源信息,又是管理的核心“人”的历史和现状的一个真实反映,它真实地记述了档案人的个人经历、德才表现及发展过程,是历史地、全面地考察人的重要依据,这对于更为精准的启用相关人员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为领导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不难看出,人事档案的出现首先是因为人们需要这样一种方式来对人事管理和人事信息进行外脑存储和凭证性维护,从而更好的对“人”进行优化管理,比如人事档案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求职者总体的、初步认识的工具之一;是考察和了解人才的重要工具和落实待遇、澄清问题的重要凭证等。因此,人事档案产生的初衷是作为实现人事管理和人事信息控制的工具,而且其保管、整理和利用也体现着鲜明的工具目的。

(2)人事档案的客体属性——信息价值

人事档案信息价值是一种由人事档案自然属性赋予的一种个性价值。

从客体能力而言,人事档案作为记录归属的实体(或者结构对象实体),记载了经组织查审或认可的反应人员经历和德才表现等原始信息的价值称之为“人事档案信息价值”。首先,从社会信息化发展角度而言,人事档案的完善及人事信息资源的发开与人力资源管理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再者,从人事档案本身特征来看,人事档案具有认可性、真实性、权威性等特征,无疑能够为单位和组织开发人才、使用新人才,进行人才预测及制定人才计划提供重要且真实的信息来源,当然对个人调动、晋升也是相当重要的信息依据。

(3)人事档案的社会实践活动——工具价值和信息价值双元的结合方式

所有社会实践活动本身,都蕴含着人类自身已确定的想要达到的某种目的。同样地,人们之所以从事人事档案实践活动,是因为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越来越能够清醒的意识到人们缺少一种能够真实、完整的记录人事管理活动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的东西,而这种记录对于人类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管理又是那样的重要。于是这种渴望真实、完整地记录整个人事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原始目的,操纵着人们进行人事档案实践活动,也决定着人事档案实践活动的方向,并最终成为人们从事人事档案实践活动的动力因素。也就是说,人类的人事档案管理活动由一种事实性的操作而转化为一种价值性和事实性相统一、主体性价值和客体性价值相统一的实践性活动了——即在人类进行人事档案实践活动的方式下,人事档案工具价值和信息价值实现双元结合。

二、双元价值矛盾运动及其在人事档案管理活动中的体现

(一)从“双元价值观”看人事档案价值的形态

人事档案强效的管理控制功能决定了人事档案必然具有参与国家管理及社会实践的工具价值;同时,作为一种文献信息的归宿,人事档案价值和人事档案事业的最终目标又体现为信息的含量和社会人力资源共享的理念。通过上文关于人事档案价值在“双元价值观”下的含义分析,我们可以将人事档案的价值形态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人事档案工具价值表现形态

档案工具价值源于档案作为行为方式,人类的初衷在于它的结构形式所赋予的功能。工具价值揭示了档案价值源泉及价值形成机制。人事档案的出现首先是因为人们需要这样一种方式来对人事管理和人事信息进行外脑存储和凭证性维护,从而更好的对“人”进行优化管理。人事档案的工具价值主要形态表现为凭证价值、管理手段和记忆工具。

(1)凭证价值

①人事档案是澄清问题的可靠凭证

人事档案形成于不同的时期,是个人社会经历及其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它记载着有关个人年龄、学历、参加工作时间、任职时间、及政治历史等方面的情况,这些内容对人才的调配和使用及个人的政治、经济方面的待遇有直接关系。因此,人事档案可以为落实人事政策、冤假错案、评定职称学衔、调整工资级别、改变福利待遇、确定或更改参加工作时间和入党入团时间以及解决个人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提供可靠的线索或佐证,具有无可辩驳的凭证作用。

②维护个人权益和福利的法律信证

在当今的社会活动中,有很多手续离开了档案就寸步难行。如公有企事业单位接纳人才,必须有本人档案和调动审批表需经主管部门审批,由组织人事部门开具录用和调动通知才能办理正式手续。随着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个人档案所记录的工龄、工资、待遇、职务、受保时间等都成为社会保险和福利最主要的根据,没有档案,社会保障与本人福利将受影响。

(2)管理工具

①人事档案是推行和贯彻公务员制度的重要手段

按照公务员制度的有关规定,用人 机关可面向社会直接招聘公务员,但对所招公务员的人事档案,有着严格要求。公务员录用后,其职业生涯的每个环节都在人事档案中有着准确和详尽的记载,无论今后在机关单位留用还是离开,这些材料都是可靠的依据,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推行干部交流轮岗,健全干部激励机制,加强干部宏观管理,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等方面,都离不开人事档案。

②人事档案是组织与干部之间联系的纽带

人事档案既强化了干部对组织人事部门的归属感和信任感,又增强了组织人事部门对干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干部档案部门对档案的科学管理和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又能增强人们的档案意识,调动广大干部关心和支持人事档案工作,还能对干部形成一种无形约束,时刻提醒注意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诚信状况和肩负的责任,使其忠于职守,廉洁奉公,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人事档案工作健康顺利地发展。

(3)记忆工具

档案是以“记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功能为基础形成的,是人类记忆的工具,充分利用它,就可以克服人的记忆局限,扩展和延伸人的生理记忆器官的功能,提高办事效率。查阅人事档案是做好人事档案工作的条件之一,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若能用现代化技术对人事档案中的信息进行存储和检索,查找时一索既得,十分方便。它能使人事工作者从强行记忆的繁重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把智慧集中到人本、人力资源管理上来,搞更多更高的创造性脑力劳动。

2.人事档案信息价值表现形态

档案信息价值源于档案作为记录或文献归属的实体,在于其内容负载的意义。信息价值揭示了档案价值的存在与实现方式。人事档案作为记录归属的实体(或者结构对象实体),存储着人员的个人经历、发展潜力、绩效情况等各方面的原始数据和信息的价值称之为“人事档案信息价值”,其主要形态表现为情报价值、参考价值。

(1)情报价值

人事档案是组织、人事工作不可缺少的依据,为开发人才、使用人才、进行人才预测及制定人才计划提供准确的信息。作为人才信息缩影的人事档案,在开发和使用人才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些信息有助于组织考察和了解人才,做到“因材施教” 和“量才录用”,便于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合理使用人才,有助于从各种信息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研究中探索出人员队伍的总体变化及规律,进而为领导决策人事工作以及作出准确的人才预测,制定长远的人才培养计划等方面提供丰富的信息和依据。

(2)参考价值

人事档案是进行科学研究、特别是编写人物传记和专业史的宝贵资料。人事档案范围广泛、数量巨大、内容丰富、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人事档案中的材料与当事人生活的历史时代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带有很强的时代痕迹。它的独特的记载方式为研究党和国家人事工作、研究党史、军史、国家机关史、地方史、思想史、专业史和撰写名人传记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由于人事档案中不少材料是当事人的自述,这些材料具有情节具体、事实真切、时间准确、内容翔实等特点,是印证历史的可靠资料。

(二)从“双元价值观”看人事档案价值的特性

人事档案价值的性质是对人事档案价值形成与实现过程中所产生现象的理论总结,反过来也是探索人事档案价值有效实现的依据,也可以作为人事档案价值鉴定的重要参考因素。人事档案价值性质的研究应从人事档案价值的概念及其形成与实现出发,从“双元价值观”的视野来看,人事档案价值具有以下性质:

1.工具价值与人事档案价值的主体性

人事档案工具价值是由人事档案的社会属性赋予的一种普遍意义的价值,人事档案产生的初衷是类为了克服大脑记忆局限并作为实现人事管理和人事信息控制的工具。也就是说人事档案的产生前提是人们为了对人事活动和信息进行合目的控制,人事档案价值具有主体性。

主体对档案价值有巨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主体需要是档案产生的前提。先有档案产生的意欲,然后才有档案的实体。人事档案的出现,尤其被作为一种人事管理维护控制的工具,无疑进一步推进了社会文明,同时也体现出了强效的工具价值。所以对档案的考察不能仅仅局限于实体的物质特征,更要将它视为一种人类主体进行合目控制的行为方式。

其二,档案价值将通过满足主体需要表现出来,档案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所产生出来的效应是衡量档案价值的依据。覃教授在《椭圆现象:关于档案价值现实的一个发现》一文中指出:“关于档案实现的概念,我们认同‘档案客体主体化’的看法,‘档案价值实现是档案潜在价值向显性价值的转换’”。([13] 覃兆刿等. 椭圆现象:关于档案价值现实的一个发现[J]. 档案学研究,20__年第5期)也就是说,档案价值实现是档案价值的外化或外在表现,是通过利用行为所达到的对档案价值本身的反映。同样地,人事档案价值实现也是通过主体需要及利用表现出来的,其价值衡量依据就是档案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所产生出来的效应。

其三,人事档案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主体活动,主体的知识结构、自身能力在很大程度影响了人事档案价值的实现以及实现的效果。如档案工作人员及其利用者对人事档案价值的认识程度和利用能力高,则人事档案价值实现程度高,反之亦然。

2.信息价值与人事档案价值的客体性

人事档案信息价值来源于人事档案的自然属性所赋予的作为记录或者要求归属的实体,必然会体现人事档案价值的客观性。

第一,人事档案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人事档案价值是相对于人事档案价值评价主体而言的,人事档案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否则就不可能有任何人事档案价值评价的活动的可能。人事档案价值是在人事档案价值评价主体之外自在存在的,不以人事档案价值评价主体为转移的。

第二,主体及需要也具有客观性。主体需要背后潜藏着客观性,需要是主观意志的一种表现,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是人主观臆想或任意编造的结果,它是受环境因素和需要者内在素质的相互作用形成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需要也是客观存在的。主体的需要,从根本上与主体的社会存在相联系,它是由社会实践活动决定的,受社会存在的规定与制约,因此它有着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的客观性和必然性。”([14] 张斌. 档案价值认识的系统结构[J]. 档案学通讯,20__年第2期)因而需要是动态发展的,其产生、发展与消亡都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此外,主体利用人事档案,实现人事档案价值的能力也是客观的,是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

3.双元价值的结合方式与人事档案价值的社会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基础和根源就是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主体与客体之间价值关系得以形成和实现的现实基础。因此,人事档案双元价值的真正结合,就是在于人事档案与时代条件、人事制度发展有机结合。所以我们说,人事档案双元价值的结合方式体现了人事档案价值的社会性。

什么是社会性?什么是价值的社会性?这是在解释档案价值的社会性前所必须回答的。王玉梁在《价值哲学新探》一书中指出“所谓社会性,就是事物受社会的影响和制约的性质。所谓价值的社会性,就是价值受社会影响制约,打下社会烙印的性质”。具体说就是价值受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和制约的性质。([15] 王玉梁. 价值哲学新探[M]. 第1版. 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95页)

笔者认为,人事档案价值的社会性是指:人事档案价值是一种社会性的现象,受到社会人事制度、人事管理方式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的深刻影响和制约。一般而 言,社会越发展就越需要人事档案,人才的作用越突出,人事档案的作用就越大。档案双元价值关系总是作为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具体的关系范畴而存在的,它任何时候都不游离于现实的社会关系和条件之外。人事档案价值及其实现方式,随着整个人事制度的历史发展而变化着,也反过来表现着人事制度发展的水平。

(三)人事档案双元价值矛盾运动规律推动档案价值的实现

1.人事档案双元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1)对立关系

在《矛盾论》中说:“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16] . 选集[M]. 第2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第一卷,第295页)“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17] . 选集[M]. 第2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第一卷,第293页)我们称之为矛盾的普遍性。因此,人事档案价值也是有矛盾的,也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人事档案价值的实现也与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是在矛盾的斗争中成长和发展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人事档案工具价值和信息价值看作一对基本矛盾,从一定的角度看,他们之间是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相互对立的。比方说我们过于强调人事档案信息价值,对人事档案信息过分开放,可能会因在安全性上错失,引发凭证力降低而削弱工具价值。因为过于强调开放和流通,而对档案实体失去控制,从而影响工具价值引起档案方式失效;反之,如果过于强调人事档案实体安全,又会在保管上表现为维护实体而缺乏人事档案的提供利用,引起信息价值无法实现。

(2)统一关系

与此同时,又必须指出,矛盾着的双方又是相互依赖、相互连接、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是统一的,这就是说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覃著说“光有工具价值的档案是不存在的,光有信息价值的档案也是不存在的,档案是工具价值与信息价值的双元价值结合体,这是档案与图书、文件、文物的根本区别所在。”( [18] 覃兆刿.中国档案事业的传统与现代化 [M].第1版.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__年6月,第8-9页)如果人类没有档案产生的意欲,没有将档案作为管理控制工具的需要(工具价值),即不会有档案实体及其负载的信息的存在;反过来说,如果没有档案实体及其负载的信息内容(信息价值),也就无法借助档案的结构形式来实现人类对于诚信的控制。

同样地,人事档案具有双重属性,也就是说光有工具价值的人事档案是不存在的,光有信息价值的人事档案也是不存在的,人事档案是工具价值和信息价值的双元结合体,即人事档案的控制功能所赋予的工具价值和其对象实体自在的信息价值是人事档案价值的集中体现。如果我们能从人事档案作为方式的社会属性和作为实态的自然属性出发,就能对其作为控制工具和内在记录信息两方面的价值属性加以考察。人事档案强效的管理控制功能决定了人事档案必然具有参与国家管理及社会实践的工具价值;作为一种文献信息的归宿,人事档案价值和人事档案事业的最终目标又体现为信息的含量和社会人力资源共享的理念。只有从这两方面入手,并结合我国人事管理实践活动,我们才能科学地评估人事档案的管理传统、设计人事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目标并充分实现人事档案双元价值。

2.人事档案双元价值矛盾运动

(1)M点从A2至B2的人事档案价值实现特征——从单方面重视工具价值到双元价值并重

覃教授在《椭圆现象:关于档案价值现实的一个发现》一文中阐述了关于档案价值本体与档案价值实现关系的“椭圆现象”。在此,笔者不对该发现进行详细说明,具体还请参照该文。

如图2.1所示,M点从A2运动到B2,一方面,随着MF1变短和MF2变长,两者逐渐趋向相等;另一方面,M的纵坐标逐渐变大,即人事档案价值实现量变大。

我们从时间和空间的二维角度来分析人事档案价值实现是否也呈现“椭圆现象”:从时间这一维度来看,即纵观人事档案事业史,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分析出人事档案价值双方同样也呈现了以上特征;相应地,我们从空间角度即从人事档案管理实践角度分析,人事档案经历了文书部门、档案室、档案馆三个阶段,分析这三个阶段的人事档案价值及其实现,我们发现人事档案价值在空间动态上依然呈现这一“椭圆特征”。

(图2.1 人事档案价值具体实现,此处略)

①纵向——从人事档案事业史与信息化发展趋势角度分析

在古代社会,由于人事档案属于皇室的私有物,其价值主要是作为方式的工具价值——人事制度的保障力和对人的控制作用,故基本上处于封禁状态,在人们眼中实为神秘之物。正是在这种价值取向支配下,古代档案工作体现了浓重的以控制为理念的神秘色彩。

汉代是我国人事档案正式形成和发展时期。汉代任用官吏十分重视政治审查,而审查又以档案材料为依据,人事档案的政治作用十分突出;魏晋南北朝是我国谱牒档案发展的鼎盛时期。谱牒档案在人事档案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在阶级社会,谱牒档案总是与一定的政治紧密联系,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手段。《唐会要·甲库》(卷82)载:“铨选之司,国家重务,根本所系,在于薄书。”其中的“薄书”就是当时的人事档案——甲历。甲历既然是封建王朝最重要的政治活动——人事工作的产物,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的制约。随着封建政治的日趋腐朽,铨选工作的弊端丛生,作为铨选工作组成部分的甲库工作,也随波逐流了;明代人事档案有严密的保管制度。建于皇宫内的古今通集库,保存着大量人事档案材料,且吏部、兵部架阁库及督抚、州、县衙保存的人事档案材料,均要做到“入呈册府,订封甚密”;([19]《神庙留中奏疏汇要·吏部疏》)在解放之初,我国处于不稳定之中,非常需要清出隐藏在革命队伍和人民群众中的反革命分子,形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时期,这时的人事档案工作紧紧围绕阶级斗争,服务阶级斗争,并且实现严格的保密管理,可以说是绝密管理,任何个人不得随意查阅个人档案。

以上人事档案发展的历史史实均体现了人事档案工作机制十分强调人事档案的社会参与控制功能,即人事档案作为一种政治控制和人事管理的工具价值,而对人事档案的信息价值关注甚微。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人事档案信息价值的发现及其与工具价值的并重过程。

唐朝时期,铨选和封爵活动开始后,甲历档案在选任官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三库要清检、核验每个选人的新旧甲历,逐份逐字检勘无误,选曹才对每个选人做出授官、改转、迁授和封爵的决定。所以,统治者十分重视甲历档案的提供利用,将其看成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因此,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尽可能做好提供利用工作,如“常日检寻,诸司取证,稍有差谬,所示非轻”([20] 邓绍兴. 人事档案教程[M]. 第1版.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__年4月,第29页);

宋朝时期人事档案材料的装具,由汉唐的封闭型装具——金匮,改变为开放型装具——架阁,方便了查找和提供利用;明代人事档案工作在人事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且十分重视发挥人事档案的信息价值(依据、参考价值等)。如:其铨选的核心内容是勘察文状,考核官吏以档案为稽凭,人事档案是用人的依据;清朝对人事档案的利用,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府对官吏的铨选和考核工作,年年月月都在进行,因“稽查引据全以旧档为凭”,以致“历年随带翻阅,间有擦损”,([21]《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九十八)特规定了修复与缮写制度,保证档案更长时期的使用。供机关日常工作查阅,是利用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清代以人事档案为依据,通过出版《缙绅录》的方式,适当公布官员的情况。如光绪年间李钟豫在给坊刻缙绅全书所写的序言中提到“国家设官分职,吏部刊列缙绅,按季进呈”。([22]《松竹斋、荣宝斋》光绪十九年合刻本)

如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也被纳入发展日程。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可以使人事档案工作跳出传统的管理模式,使档案室从收集保存档案的管理部门转变成一个主要业务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档 案信息开发利用的服务部门,从而能够提供优质、系统的档案信息综合服务,实现人事档案的信息价值。

历史是进步的,人事档案发展也是随着历史在不断的完善和进步。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人事档案在作为人事管理和人员控制的工具同时,其信息价值也逐渐凸显,体现了人事档案价值从一元价值观发展到双元价值观的过程。

②空间横向——从人事档案管理实践角度分析

人事档案与文书档案在形成时属于同宗同源。在文书部门阶段,人们利用相关人事文件是为了满足在人事管理活动中人们之间可以进行相互了解、记载个人社会活动和发展过程等的种种需求。可以说从人事文件诞生起便被人类作为一种人事管理工具来使用。此时文件的功能属性主要地体现为它对现时人事活动进行有效管理的工具性。到了档案室阶段,人事文件的这种对现时人事实践活动进行管理的工具性就极大地弱化直至完全丧失,但是它所记录的信息仍然可以为人事管理和实践活动提供重要的参考。因为人事档案是一个人在不同阶段成长过程中个人经历的真实记载,同样地,它也反映了所属组织和社会团体的社会职能和发展。无论是人事管理活动还是各种业务活动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以部分地继承前人的成果、经验为条件的。因而这些人事信息对于该集团或机关的人事工作人员考查以往、改变用人政策或作为后续人事工作的依据都起着不可替代的参考作用。所以人事档案在档案室阶段的功能属性主要地表现为它的参考性。当人事档案运动至它的第三个阶段档案馆阶段时,根据前面我们的阐述,因为档案所记录的信息反映了个人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囊括了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是对人类历史过程的最为真实、客观、完整的记录,因而可以满足社会公众对多种社会信息的需求,如利用人事档案研究专业史等。再者,人事档案在档案馆阶段的开放程度也会加大,因而此时档案的信息价值得到了提升。可见人事档案的功能属性发生了从工具性——参考性——信息性的变化。

我们说档案价值是由档案的属性决定的,档案功能属性的变化势必引起档案价值的变化。人事档案在三个不同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功能属性也体现了人事档案在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价值形态:由文书部门阶段的管理工具价值——档案室阶段的情报价值——档案馆阶段的信息价值的变化过程,是人事档案价值由它的工具价值逐步向信息价值偏移过程。(图2.2 人事档案价值演变规律,此处略)

三、“双元价值观”与人事档案价值实现障碍分析

所谓障碍,是指把需要与所需对象隔离、妨碍需要满足的东西。按其出现的不同环节,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以下三种:一是主体性阻碍。即某种超出现存对象、现存条件的理想性需要虽然在主体观念中已经形成,但现实还未形成适合这种需要的对象;或者对象已存在,却未产生主体需求。二是客体;即需要与所需对象虽然直接联系着,但这种对象却不适合甚至否定需要。三是中介,即需要与所需对象虽然同时并存,但因缺乏把二者联系起来的中介性条件而使需要的满足受到障碍。([23] 张书琛. 西方价值哲学思想简史[M]. 第1版.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8月,第231页)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人事档案双元价值观,笔者发现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存在以下几大方面的问题:

(一)主体淡化人事档案工具价值

1.人事档案意识淡薄

从管理者角度看:在实际工作中,有的领导将创造经济效益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对人事档案却不重视,档案意识薄弱,他们未能充分认识到人事档案潜在的人才信息价值。而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看堆守摊”式等待利用者上门的被动服务状态也很普遍,文化素质与业务水平更待提高,队伍稳定性不强,而且有很多领导和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仍坚守传统的“管人”与“管档”思维,不能适时把观念调整到“用人”与“用档”的新思路上来。随着人事档案对人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弱化,人们的档案意识也在逐渐淡化,很多人把人事档案看作可有可无的身外之物,任其遗失、沉睡。人们的轻视档案意识对人事档案和人事工作的发展构成了极大威胁,这些观念已无法与社会现实相适应,函待更新。

从当事人个人角度看:人事档案与社会管理职能的分离已经越来越明显,传统的“单位人”将越来越多地转变为“社会人”伴随着人事档案功能的弱化,“弃档”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据有关媒体报道,目前在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存档的有12万人,但有20%即2.4万人放弃了档案;武汉市人才服务中心的数据也表明,其所代管的5万余档案中,有1.5万份被遗弃;成都市人才服务中心也有五分之一的档案成为没有人要的“死档”;四川省有关部门统计,全省人才“死档”己超过20万份;而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甘肃省的一个人才市场,就有8000份人事档案遭到了主人的遗弃,竟占到该市场所存档案的40%。据新华网20__年1月23日报道: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的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60万“弃档族”,而且至今,“弃档”现象仍在大量增加。这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如图(图3.1 弃档演变规律,此处略)

(二)客体弱化人事档案信息价值

1.人事档案造假严重

据济南档案信息网公布从网上点击人事档案造假,有9400条信息,点假人事档案,有2800条信息,点击文凭打假,有45200条信息,点击人事档案打假,有976条信息。下面举一些例子来证实一下人事档案造假问题绝非危言耸听。海南工商系统人事档案造假案、河北石家庄团市委副书记王亚丽档案造假案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档案造假案例(具体参见附录A:王亚丽造假骗官案件),可见人事档案造假多么严重。

2.人事档案材料内容质量不高

人事档案是人的“说明书”,应能全面、详细地反映一个人各方面的情况,做到“阅卷如见人”或“档若其人”。而现实中的情况是,许多人的人事档案内容陈旧单一,信息量不足,缺乏个性,利用价值不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容未被记载,一些人事部门不注意及时补充新材料,所保管的档案多为“过去式”;在对人进行评价时,形式雷同,格调一致,空洞的语言比较多;在评价缺点时,则用“进取心不强”、“表现一般”等词语一笔带过,详细、具体的评价则很少,缺乏定量与定性的综合性评价语句。另外,人事档案所填内容混乱,前后不一致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3.人事档案信息化程度低,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仍然是滞后的、被动的。历来人事档案工作就被认为是保密性很强的工作,人事档案作为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机密,这给人事档案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还有就是现单位人事档案利用工作大多是被动服务,只是等待领导及有关人员来查阅,缺乏主动精神,而且利用材料主要是党团材料,落实材料和工资调资方面的,真正用于人才选拔,培养开发及预算等方面的较少,没有发挥人事档案应有的作用;另外,人事档案检索工具单一,查找方式落后,案卷质量不高,严重限制了其信息服务和交流作用的发挥。相对于历史档案、文书档案的宣传活动较少,使人事档案信息价值实现的广度和深度受到极大的制约。

(三)中介制约人事档案双元价值无法结合实现

1.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导致分散多头管理

从本质上而言,现行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运作模式仍是继续沿用党政机关管理干部人事档案的传统模式,只是依据建档对象(即管理对象)的分类以及建档对象的群体特征差异,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略显差异。我国长期以来实行集中统一和分级负责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但存在明显而严重的分散性。

2.人事档案管理机构的尴尬

中共中 央组织部、人事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指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机构为县以上(含县)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其他任何单位不得擅自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人事档案代管机构有隶属于政府部门的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也有与政府无隶属关系的猎头公司、人才市场;有以履行政府职能,为社会提供服务为宗旨的事业性机构,也有如企业般市场化运作的商业性机构,其性质不一,管理混乱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理顺。

3.人事档案法制建设不健全

现有的人事档案法规,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或中期制定的,没有根据现实需要进行及时修改,严重滞后。如《干部档案工作条例》、《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定》等;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事档案工作在法规方面实际执行的是一个条例《干部档案工作条例》、一个办法《干部档案整理工作细则》、一个考评标准《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考评标准》。无论是党政机关、企业、事业的所有人员都是按同一办法、标准进行管理和要求,只注意共性,忽视了个性,未能体现出分类管理的格局;学生档案、工人档案的法规建设力度不够,目前学生档案几乎无章可循。同样地,工人档案虽有《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定》,但它也只是《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的简本,未能体现出自身的特点。

四、“双元价值观”与人事档案价值实现

覃教授在《中国档案事业的传统与现代化——兼论过渡时期的档案思想》一书中总结到“档案双元价值的综合发挥是档案事业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工具价值与信息价值如何完美结合,是现代档案工作体制创新的关键。因此,档案事业现代化应以体现‘档案社会责任感’(工具价值的实现)和‘档案公众服务意识’(信息价值的实现)为观念要件”。([24] 覃兆刿.中国档案事业的传统与现代化 [M].第1版.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__年6月,第11页)

同样地,要使人事档案价值实现最大化,也就只有从上文分析的两条途径——一是紧密结合人事档案双元价值,加大人事档案价值实现的深度与广度;一是人事档案双元价值并重,遵循档案价值规律。

(一)模型分析

参照《椭圆现象:关于档案价值实现的一个发现》一文中建立的档案价值实现的“椭圆模型”,我们总结出增大档案价值实现程度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缩小c即工具价值与信息价值之间的距离,使其紧密结合;二是在一定现实条件下,让MF1与MF2趋向相等,即双元价值并重。

1.人事档案双元价值结合

若短轴变长(见图4.1),则会增加椭圆覆盖区域的面积,这表明在一定条件下(表现为工具价值与信息价值的紧密结合),人事档案价值实现的深度与广度加大了。或许,当我们对人事档案作为一种行为方式与其作为记录和文献所归属的实体所承载的人事档案资源的相互促进有了透彻的认识,档案工具价值和信息价值为什么要结合才能有益于档案价值实现就好理解多了。此时焦点F1、F2 向原点o移动,社会利用人事档案的能力提高导致人事档案价值实现的范围拓展和程度加深,继而引起“椭圆现象”的增大效应,表现为人事档案资源增量、人事档案利用需求增强、人事档案价值实现机会增多和利用工作效益提高,人事档案工作的地位和在人事管理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提升。人事档案双元价值高度紧密结合,呈现为椭圆向圆运动的态势。此事,人事档案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图4.1 人事档案价值实现程度的变大,此处略)

2.人事档案双元价值并重

在具体的利用环境中,“双元价值”集合的呈现量是不同的,其呈现的规律符合“椭圆现象”。在图4.2中,MF1(M呈动态表现为M1到M2的运动过程)表示档案工具价值取向的反映量大小,MF2表示档案信息价值取向的反映量大小,档案价值量等于MF1与MF2之总和。如图,当M点处于M1位置时,在该次档案利用时,其工具价值的实现大于信息价值的实现(M1F1>M1F2),就档案价值的本次利用总体实现程度来看,并没有达到最大(其所在“点”高度未及短轴端点)。很显然,当M2F1=M2F2 时(见图4.2),档案在某次利用时价值实现程度达到最大化。这表明本次档案利用是同时注重了工具价值与信息价值的实现。(图4.2 人事档案价值具体实现,此处略)

人事档案价值在具体利用环境中的实现依然符合以上现象。具体说来,在人事档案利用时,如果只是注重人事档案作为管理和控制工具的工具价值,而忽视人事档案所承载的信息所具备的价值,只藏不用,就档案价值利用时实现的总体价值来看,并没有达到最大;同样地,一味的重视人事档案信息价值的开放利用,而忽视了人事档案作为一种方式的工具价值,可能导致人事档案实体在安全性等方面出现问题,仍然无法最大化的实现人事档案价值。

可见,在人事档案价值实现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工具价值和信息价值双元并重,如果走向任何一端都只能是走向“封闭”或“失控”的不正常局面,因为都是违背档案价值规律的。

(二)实践指导

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人事档案工具价值和信息价值双方构成了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矛盾是人事档案价值实现的基本矛盾。档案价值的实现是指档案价值关系双方通过矛盾运动从而达到同一,是档案的潜在价值向实现价值转化的过程。具体同一实现的基本模式如图4.3所示

(图4.3 人事档案价值实现的基本模式,此处略)

1.人事档案作为管理工具的强化

“干部档案工作,是党和国家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档案工作的组成部分。它是为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和政策,选贤举能,知人善任。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25] 中央组织部、国家档案局颁发修订的《干部档案工作条例》,1991年)这里对人事档案的工具价值有了一个详细的描述和肯定,即人事档案工作是适应人事工作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是在人事部门领导下,围绕组织、人事工作的中心任务而开展各项业务活动。它是贯彻组织、人事工作路线的工具,是做好组织、人事工作的必要条件。因此,发挥人事档案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作用,实现人事档案的工具价值是有必要的。

(1)提高社会公众的人事档案意识

要培养和提高人们的人事档案意识,必须通过借助外力来实现。借助外力就是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广造舆论,大力宣传什么是人事档案,人事档案收集归档的范围,人事档案的作用,人事档案与个人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人事档案等内容。使人们认识到,人事档案与个人密切相关,是维护个人权益,落实有关待遇,澄清问题事实的可靠凭证,也是组织上选人用人的可靠依据,从而激发人们关心人事档案,主动向组织人事部门移交人事档案归档材料的积极性,提高人们的人事档案意识。这是人事档案工具价值形成与实现的基础。

(2)档案工作人员的档案工作水平

要提高人事档案工具价值的实现,要求人事档案工作者提高档案工作水平,深入开发人事档案信息,积极主动地提供利用,变“死”档案为“活”信息,把人事档案工作做细、做活。充分利用所管理的人事档案,对人才队伍的状况、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等做出分析,对人才队伍做出预测,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引起领导的重视和关注。这是人事档案工具价值的实现方式也是提高人事档案工具价值的 重要影响因素。

2. 人事档案作为人事信息的服务

计划经济时代,源于官僚制的人事档案,作为一种有效的制度技术和管理工具与单位制度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对“单位人”科层控制和非人格化管理,所以更多关注人事档案的工具价值的“控制力”实现。但信息时代,身处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人事档案管理在理念和制度设计上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其信息价值的社会服务功能亟待彰显。

(1)内容信息改革

①归档个性内容

在人事档案中增加反映人员个性内容的文档记录材料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在我国,已经有多个省市开始行动。如上海人才服务中心顺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我国率先成立了人才业绩档案部“旨在系统收集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对国内外企事业单位高级人才的业绩、技术等情况进行综合动态管理”。([26] 庞国明. 人事档案呼唤改革[J]. 中国人才,20__年第6期)对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充实档案材料,重点是及时将他们的工作情况、工作业绩以及在重大活动或重点工作中的表现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群众认可情况、考核考察材料收入档案;对一般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要重点收集他们的学术和技术推广成果材料、企业经营者利税材料等;对社会流动人员,则要着重收集那些能据此判断一个人素质优劣的材料,比如个人业绩、信用记录、素质能力、职业生涯、个性特点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材料;对在校学生,要突出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只看学习成绩难免会比较片面。

②收集补充新内容

“人事档案从建立起,就需要不断的补充完善,每个人的档案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需要及时补充真实详尽的各种材料。”([27] 白红霞. 对人事档案管理的人事[J]. 陕西档案,20__年第2期,第27页)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去形成的“人事档案观”也应与时俱进,人事档案的内涵应得到相应的扩大和丰富。其中不仅应包含个人履历之类的记述性材料,还应当包含许多其他关于当事人的材料,比如能真实反映人才的能力、特长的内容,关于个人信用的记录,涉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内容等。

(2)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

人事档案信息化是就是在组织人事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人事档案管理活动中应用现代化技术,紧密结合实际,对人事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管理和提供利用,为人才强国,人才强企做好组织人事工作的基础保障。

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主动提供服务

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变过去“重藏轻用”、“坐店等客”的被动服务局面。人事档案与其它档案比较起来,其保密性更强,有些人事档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不能公开利用的,但这并不等于说人事档案工作只能被动等待查阅,必须转变这种思想观念,正确对待人事档案的保密性,该保密的严加保密,可以提供利用的,应主动积极做好开发利用工作。

②建立人事档案信息和全文数据库

建立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是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也是人事档案工作提供利用实现优质服务、主动服务的基础和前提。信息库的内容要准确、全面、详实,并且随时维护和更新。不仅包括人员基本情况信息集,而且要包括人员的学习、工作经历集、职务任免集、职称评聘集、工资变化集、奖惩集、科研成果、发明专利集、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集。通过数据库,可以进行人员信息的查询、检索、统计、分析,生成各种名册和表格,大大提高人事档案利用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挖掘人事档案的内在潜力。

③建立人事档案信息服务网络

在全文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加个人图像、声音等资料,全方位扩充人事档案信息内容。加强局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三网”建设,建成内容齐全、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的人事信息服务网络。建立人事档案信息服务网络,信息的安全性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

可借鉴美国的人事档案信息管理制度,将我国的人事档案信息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级是自由查阅的人事档案信息;第二级是申请查阅的人事档案信息;第三级是严格保密的人事档案信息。

3.人事档案双元价值的实现

(1)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对于不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的规章制度,必须进行改革,改掉旧的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及时建立新的更为科学合理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完善管理办法,加强规章制度的落实,不断修改人事档案管理措施,打破旧的陈规观念,积极地做好新时期人事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2)设立人事档案社会化管理机构

人事档案社会化管理机构的设立是建立人事档案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推动各个单位人事改革,推动聘用制,而且十分适合目前流动人员大幅度增加的现状。保管人事档案的社会化机构可采用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市场化现代企业的运作方式,树立自己的“品牌意识、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营销意识”,靠先进的管理手段,极高的行业信誉,细致周到的服务,丰富准确的信息资源,根据社会及市场的需要,在职能允许的范围内开展业务。这种人事档案社会化管理机构的设置可以是某个行政区划内一个或几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也可以是跨区域的集团,规模与数量完全由市场决定,在优胜劣汰中接受市场选择,但它们仍然要接受组织、人事、劳动、档案部门的监督与管理。

(3)完善人事档案法制建设

人事档案法体系是组织人事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档案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建立健全人事档案法规体系是依法治档之本,是开展人事档案工作的依据,是搞好人事档案工作的根本保证,应花大力气做好这项工作。单位档案工作要真正做到依法治档,必须强化档案法治的宣传力度,必须从领导做起,增强单位整体的档案意识,使依法治档变为单位自觉的行动,重视单位的档案工作。同时进一步健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档案法》、《干部档案整理条例》、《干部人事档案的材料分类、排序、编目》等制度的要求办事,依法处理人事档案事务,以促进人事档案工作在法治的轨道上正常运作。

结语

对于社会组织而言,人事价值的实现既是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又是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最终落脚点,它贯穿于人事档案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始终,是检验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根本标准;对于个人而言,人事档案作为人的身份符号成为组织管理工具的一部分,同时又作为社会人的记录,成为个人实现的一种精神寄托和生命遗产。因此,基于双元价值观视阈的人事档案价值及其实现,不论是对社会组织还是当事人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可操作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关注人事档案作为行为方式的工具价值的实现,又要争取在人事档案为社会组织提供制度控制的前提下开发其信息价值,实现当事人的知情权和利用权。最后,在注重人事档案双元价值结合并重的基础上,为人事档案价值创造良好的实现条件,让人事档案工作发挥应有的社会价值。

受限于个人水平、时间、精力等因素,本论文存在一些疏漏和不足,理论上尚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人事档案价值实现平台的构建,人事档案管理业务流程的重组和优化内容管理等都是很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因此,笔者还需在今后继续深入思考和学习,望各位老师和广大人事档案工作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覃兆刿.中国档案事业的传统与现代化——兼论过渡时期的档案思想[M].第一版.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__年6月.

[2] 邓绍兴. 人事档案教程[M]. 第1版.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__年4月.

[3] 王英玮. 信息时代的人事档案管理——理论·实践·方法·技术[M]. 第一版. 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__年5月

[4] 朱玉媛. 当代人事档案管理[M]. 第一版. 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__年10月

[5] 王法雄. 人事档案管理概论[M]. 第一版.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

[6] 吴宝康. 档案学概论[M]. 第一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1月

[7] 陈兆祦,和宝荣. 档案管理学[M]. 第二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8] 史玉峤. 现代档案管理学[M]. 第一版. 青岛:青岛出版社,20__年

[9] 吴宝康. 档案学理论与历史初探[M]. 第一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10月

[10] 黄坤坊. 欧美档案学[M]. 第一版. 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年5月

[11] 吴宝康. 论档案学与档案事业[M]. 第一版. 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88年4月

[12] 王玉梁. 价值哲学新探[M]. 第一版. 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13] 覃兆刿等. 椭圆现象:关于档案价值现实的一个发现[J]. 档案学研究,20__年第5期

[14] 聂云霞. 档案价值新论:档案双元价值观的逻辑内涵与实践体认[J]. 档案与建设月刊,20__年第6期

[15] 任越. 双元价值论对我国档案事业的指导作用[J]. 湖北档案,20__年第2期

[16] 任越. 双重价值论与双元价值论——两个时代档案基础理论的对话[J]. 山西档案,20__年第2期

[17] 任越. 从观念到理论——档案双元价值论的演变轨迹研究[J]. 档案学研究,20__年第一期第30-34页

[18] 张斌. 档案价值认识的系统结构[J]. 档案学通讯,20__年第2期

[19] 宋明远. 要加强干部档案工作的宏观管理[J]. 档案工作,1993年第12期

[20] 庞国明. 人事档案呼唤改革[J]. 中国人才,20__年第6期

[21] 白红霞. 对人事档案管理的人事[J]. 陕西档案,20__年第2期

[22] 邵金莲. 论新时期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深化[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__年第6期

[23] 方彤. 国外人事档案管理的经验及其启示[J]. 科学教育家,20__年第9期

[24] 戈立华. 试述人事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与对策[J]. 科技创新导报,20__年第7期

[25] 昌韬. 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改进策略的思考[J]. 桂林师范高等专业学校学报,20__年3月第24卷第一期

[26] 冯惠玲. 论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J]. 档案学通讯,20__年第3期

[27] 姜建明. 新形势下的人事档案工作改革[J]. 兰台纵横,20__年第4期

[28] 邓绍兴. 人事档案的历史沿革[J]. 中国人才,20__年第6期

[29] 刘琴. 人事档案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 档案学通讯,20__年第3期

[30] 陈勇,韦克. “中国黑档”对人事档案工作的影响极其思考[J]. 档案学通讯,20__年第4期

[31] 陈慧兰. 浅谈人事档案的实用价值[J]. 世纪桥,20__年第23期

[32] 张喆. 美国政府人事管理制度放松规则对我国的启示[J]. 经济论坛,20__年4第4期

[33] 王凤芝. 国外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浅述[J]. 黑龙江档案,20__年第2期

[34] 周放. 美国联邦政府人事管理制度[J].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__年第1期

[35] 林苑纯. 中美人事档案管理之比较及启示[J]. 外国档案,20__年第2期

[36] 高合顺. 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对比研究[J]. 东岳论丛,20__年第5期

[37] 邹敏. 简述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历史演变[J]. 黑龙江档案,20__年第2期

[38] 李海军,王瑾,吴先年. 美国档案管理体制及信息化工程建设[J]. 兰台世界,20__年9月

[39] 顾彩霞. 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症结及解决途径[J]. 黑龙江档案,20__年2月

[40] 陈国云.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风险管理[J]. 档案管理,20__年第1期

[41] 贺未英. 中美人事档案利用之比较研究[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__年5月,第26卷第三期

[42] 沙莎. “主客体关系价值说”视野下的档案价值论[D].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__年4月

[43] 赵梓彤. 论档案价值在不同实践阶段的演变[D]. 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20__年4月

[44] 唐晶. 当前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发展方向的探索[D].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__年10月

[45] 杨恩红. 人事档案工作发展思路探析[D].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__年4月

[46] 沈卫. 论社会转型时期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D]. 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__年6月

[47] Mordechai mironi. The confidentiality of personnel records[J]. A legal and ethical view,May, 1974 Labor Law Journal

[48] E.C.Robbins. Development of personnel records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Notice of Use Restrictions,May 20__

[49] Pablo Acosta. Promotions, state dependence and intrafirm job mobility :evidence from personnel records [D].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April, 27th, 20__

[50] Eric Juergens. Feres and the privacy act:Are military personnel records protected?[J].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vists,Vol. 27, No. 2, October 20__, 227 – 246

价值观论文第2篇

我们看到,近20年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主要呈现以下几点深层特征:

首先,人们的价值主体意识普遍觉醒,社会呈现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的趋势。

不同的社会、群体和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定价值观念。其中主体意识或主体观念是价值观念的核心。社会主义的主体观念,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的中心。因为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是以广大劳动人民为主体的社会制度,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国家各级公务人员的"公仆"意识,应是构成正确的社会主义主体观念的两个主要方面。但是这种主体观念在现实中究竟是怎样的?如何使它充分地落实和体现出来?这个问题过去解决得并不理想。

在计划体制下,国家这个整体的、最高的主体,同时也几乎是唯一的主体,它主要通过自上而下的单向行政控制来强化自己的作用。而基层集体主体和群众个人主体的权力与责任在一些方面并不到位,事实上存在着整体与局部、领导与群众、上级与下级之间责、权、利结构不合理、不健全的情况。这种情况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上,则表现为主体意识的不健全和不落实。例如一方面,"公仆"总觉得自己已经代表了人民,是"为民作主"者,只要对上级负责,就是对人民负责了。因此"公仆"二字往往更多地联系着特殊的权力、级别和待遇等,而相应的服务意识、接受监督意识和权力约束感则不够充分。在这种情况下,"公仆"二字往往具有了相反的味道;另一方面,"主人"对自己的全部权力和责任缺少完整具体的实际体会,反而形成了某种依赖性强的脆弱心理,要么实际上不觉得自己是主人,要么以为"主人"二字仅仅意味着有权享受保障,而无须承担风险。人们把这种情况形象地叫做"主人空"。

市场经济是一种多元主体经济,它以经济活动的主体、价值主体的多层次、多样化、多元化为前提。只有作为生产和经营者的个人、企业法人成为自己活动的真正主体的时候,才能充分调动人们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才会有竞争,才会有效率,才会有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才会有市场经济本身。改革开放后,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并存,实际上确认了不同所有制主体,包括国家所有制主体、集体所有制主体和个体所有制主体等等多元化的主体性存在,强化了其主体地位与主体意识。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全民所有制单位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特别是承包制、股份制等的实施,也不同程度地强化了人们的主体地位与主体意识。在市场中,国家仍是最高形态的主体,但它不再是唯一的主体,不再通过下达指令性计划严格控制一切企业,而主要通过宏观调控积极地保护、干预和引导市场;企业不能再吃国家的大锅饭,工人也要扔掉铁饭碗,而去独立自主地负责生产与经营,追求最高经济效益。价值主体的责权利不断明晰且规范化,人们自己向自己负责的意识不断增强。在市场中,人人都必须"用自己的眼睛"寻求生存与发展,满足其需要,实现其价值。同时,左倾思想的清除与解放思想的号召和措施,以及创造性的改革实践,又使人们不断冲破观念上、思想上的束缚,使主体性得以高扬。因此,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必然不断唤醒、强化不同价值主体的意识,使社会整体呈现主体多元化的格局。

国家、每个集体和独立经营的个人都成为一定责权利的主体,彼此之间将不再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控制关系,而是双向或多向的相互关系。与之相联系,必然产生关于"公仆"和"主人"的新观念。例如集体和群众的个体主体意识大大增强,同时也就使他们对国家公仆的监督和选择观念强化,从而更切实地感受自己的主人地位。这是观念变化的主流。同时,多元化也必然带来新的问题。过去那种不健全的、脆弱的主体意识由于经受不起冲击,则可能演化成种种失落和失控状态,造成思想混乱和风气败坏,严重地削弱甚至瓦解社会的凝聚力。例如,由于破除"三铁"(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而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化公为私"现象泛滥,"公仆"在金钱和享乐的引诱下走向腐败,等等。多元化意味着差异和冲突。因此如何处理好多元化与统一性的关系,在多元化的现实基础上形成新的整体性,显然是经济转型过程中提出的、具有很大冲击力的文化建设课题。我国既不能简单地回到过去,重新拾起计划体制下那种单一式的统一,也不能放任多元化造成无政府状态来瓦解社会。那么新的观念是什么?我们认为只能是:在承认和引导多元主体充分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加强经济上的客观联系,通过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健全化,通过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文化凝聚力,造就一种富有新的时代特征的全民族主体意识。这一点在未来价值观念的建设中具有决定意义。

其次,人们的价值取向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从虚幻走向务实。

"主体多元化"只能是从社会整体的角度看到的情况,不是也不可能是每个主体自身的情况。就每个主体自身而言,其变化的趋势则是价值取向的多维化、多向化、立体化。

与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管理与行政导向相一致,过去的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单一的高度政治化特征。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一场又一场使每个人都卷入的"灵魂深处的革命",让人们对"政治"产生了虚幻的神秘感,以为它是生活中最大、最重、左右一切命运的唯一力量,从而对政治抱有不切实际的迷信或恐惧。久而久之,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便愈来愈整齐划一,愈来愈单调,愈来愈违背人们自己的本性,从而也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一个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价值重心的转移,各层次主体的利益与需要普遍而多层次地凸现出来,使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生活显现出它的丰富多彩本性。人们不再以政治为唯一的目标,而是将政治与经济、文化乃至个人的日常生活等彼此参照起来,看作是一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多维整体,不可或缺。而人们自己,则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对待自己的生活,不必人人都非得"修齐治平"不可;不同的角色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选择,从政言政,在商言商,球迷也可以通过对体育事业的关注追求国人的强国之梦;即使是同一个人,也可以、而且日益需要出入于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之间,进行多方面的考量,在朝言政,在家言情,在朋友之间饱览人生百态、纵论天下是非曲直……人们的价值取向随自己的条件、信念与选择日益呈现出多向化、多维化、多层次立体化的面貌。

在主体多元化的前提下,每一个作为主体的个人或群体,其价值取向也进一步走向多维化、多向化、立体化的状态,这不仅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而且是十分有益的社会进步。它使人们回到自身的社会存在,重新发现自己的社会角色、权利和义务,重新发现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真实了,并且通过努力可以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合理和充实。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人们自立自强意识、社会公正意识、效率观念、竞争观念等,不断为人们所认同与推崇。而过去的平均主义观念、轻商耻利观念、"穷光荣"观念等,则不断受到强烈冲击,逐渐为人们所抛弃。这一点比起过去那种单一政治化的紧张状态来,显然更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更有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多维化所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是如何处理好多种价值取向之间的取舍、平衡和协调。不同主体之间、新旧传统之间的价值观念冲突不可避免,因而迷惘与困惑、怀疑与失落、混乱与冲突在现阶段也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国家、社会和健全的个人说来,选择的导向问题至关重要。我们只能以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的全面发展,以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昌盛,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原则导向,在实践中探索其中的规律和具体经验,以创造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整套文化体系,来实现这一巨大的历史转变。因此,这可能是新文化建设中最为复杂、最为艰巨、也最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次,社会理想系统的自我审视和重新确立。

在主体多元化、价值多向化的条件下,如何确立健康、积极、切实可行的社会理想和信念,必然成为每一个主体进行价值选择的导向和灵魂。这个问题被历史地突现了出来,成为文化和价值观念领域里的焦点。

人们的社会理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方式、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它的力量是巨大的。那么,社会主义究竟意味着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和秩序、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生活方式?过去在这一点上确实存在着不少含混观念。

例如,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之一,是实现一种新型的社会公平和平等:没有剥削压迫,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达到人民共同富裕等等。没有这种新型的公平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但是以往对社会主义公平的理解和贯彻中,却存在着严重的扭曲。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公平。多年来,不少人习惯的是"截长续短,劫富济贫"的方式,而不大习惯于"公平竞争,各得其所"的方式。有人甚至正式把这一方式加以理论化,说"资本主义的原则是"损不足以补有余",社会主义的原则是"损有余以补不足"。"然而实际上,所谓通过"损有余补不足"的途径实现公平,这种观念最初来自古代社会小农的平均主义幻想,它从来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主张。无产阶级革命是"剥夺剥夺者",并不是什么"损有余补不足"。再将这一"损补"(即剥夺)方式用于理解社会主义公平的途径,则无异于把人民内部以劳动为基础的先富与后富、较富与较贫的差别,与旧社会中的剥削占有关系混为一谈。这种仍未摆脱"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方式,与过去曾有过的"一平二调"、"刮共产风"的思想方法同出一源。按照这种思想方法来追求平等,必然是片面依靠行政权力来推行平均主义,排斥竞争,不重效率;诱导人们在行动上保守封闭,在待遇上的攀比成风。只求"共同"不求"富裕"的结果,只能是抑制了先进,保护了落后。这种思想方式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格格不入。

相反,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要求确立新的公平观念。这种观念以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但决不留恋贫穷,不排斥效率,而是以提高效率为基础来实现富裕;不排斥竞争,不保护落后,而是鼓励公平竞争,通过"让短的赶上长的"来达到共同富裕;等等。

与公平问题相联系,是建立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大题目。什么是理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通过实现市场经济,我们要达到什么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目标?什么样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什么样的平等与公正?等等,都需要有科学、健康、文明的观念注入其中。这些恰恰是最现实的社会理想问题。从价值观念的高度看来,必须十分重视而决不应轻视这个层次的理想建设,它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是对立的,而是通往未来理想的阶梯。离开了现实空谈大目标,或用庸俗、片面的观念代替崇高目标,都是要不得的。

最后,社会本位价值的冲突明朗化。

一种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价值观念体系,必须有自己合理而又切实有力的核心价值(即所谓"本位价值")作为标准和导向。在以"家族本位"和"家长主义"为灵魂的封建主义时代,宗法等级权力是核心,"权本位"和拜权主义是其价值观念的导向;在以"个人本位"和个人主义为灵魂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交换关系中的私有权是核心,"钱本位"和拜金主义是其价值观念的导向。权和钱都是对人的利益和需要的某一方面的放大,作为本位价值,"权本位"和"钱本位"实质上也都是"人本位"――它们分别是以某些人、某一方面的需要和能力为本位,但事实上却是一种历史性的扭曲,是对人的社会本性和现实需要的异化。

无论是封建主义的权本位与拜权主义价值观,还是资本主义的钱本位与拜金主义价值观,都是建立在阶级分化与对抗、少数人统治大多数人的基础上的,是以牺牲和扭曲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的剥削阶级价值观。我们是在一个有长期封建主义历史的国度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目前又在进行市场经济建设,因此面临着防止和清除旧社会影响的双重任务:既要反封建主义、家长主义、拜权主义,又要防止资本主义、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泛滥。这一任务十分复杂而艰巨。在理论上,社会主义作为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否定,是以广大人民的全面利益为出发点的。尽管权本位、拜权主义与钱本位、拜金主义在相当长时期内仍难免有较大影响,为不少人所认同,但社会主义必须坚决摒弃这些不合理的价值观,而代之以新型的,即以人类的彻底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本位的价值观念。

从价值主体方面看,社会主义本质上依托于一种集体主义。这种集体主义既与个人主义相对立,也要不同于过去的家族主义和它的各种形式的放大,如小团体主义、宗派主义、地方主义、帮会主义、民族主义等等。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只能以人民为本位,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以人民大众创造历史和自我解放的实践为标准来衡量一切价值。它是要为整个中华民族和整个人类的光明前途而奋斗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论文第3篇

。社会转型期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青年大学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关键词:市场经济。人生观。价值观生命的价值。

。例如,在年轻学生的人生理想中,他们往往把事业成功放在首位。当谈到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时,他们会怎么做思想为生活指明了方向,这显然反映了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增强。然而,在物质充裕之后,许多大学生并没有忘记他们的个人奋斗。这一状况不仅是青年大学生的标志,也是改革开放的深化,对当前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从一些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来看,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不仅要个人努力,还要帮助他人。此外,他们应该熟悉当前的个人情况和社会背景。然而,也有少数大学生坚持“人人为自己主观,为他人客观”的观点。一些大学生认为没有“大公无私”的概念。这表明,一些学生仍然错误地坚持“自我设计”的概念,将自我价值等同于人生价值,将成功理解为名人,将人生幸福狭义地理解为个人幸福,最终“最后一顿饭”的极端概念出现在我的心里。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38.6%的大学生在闲暇时间会考虑“挣大钱”,19.4%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地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15.8%的大学生把钱的数量作为衡量自己人生价值水平的标准。31.2%的大学生认为金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许多大学生错误地将金钱视为人类尊严的基础。

。依靠这一理念,年轻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现实,而不是追求中庸之道在无知中,可以从社会价值的高度审视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在行动中践行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从而在青年学生心中形成积极的价值观。然而,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中,存在着许多负面影响,尤其是利益的诱惑。市场主体的一切交易都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这一理念与青年学生早期接受的价值观教育背道而驰。在两种不同思想的冲击下,他们会感到困惑,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内心的不平衡。为了迎合未来的发展形势,他们必须学习各种现代观念,形成新的观念,从而帮助学生解决价值多元化冲突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现代文化交流越来越开放。许多西方学术著作被翻译到中国,生活在文化前沿的大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了这些优秀的文化精髓。当西方多元思想开始冲击大学校园时,对传统文化观念的冲击也十分明显,也将极大地影响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最终的结果是,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观逐渐多样化,但一些学生仍然迷失在新旧观念的冲突中,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观,迷失在中西方文化现实的冲突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个人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当代大学生正在摆脱各种社会环境的束缚。与过去相比,当代大学生有了更多的人生理想和人生理想有更多的人生道路可供选择,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他们的心是非常自我激励和努力的。他们知道如何依靠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能在多元化媒体的帮助下接受和消化各种知识。他们重视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他们的综合素质开始不断提高。大多数大学生都有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把国家的繁荣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提高自身素质已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主导趋势。

。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这一特点,理性对待上述问题,与时俱进的市场经济对当代青年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必须正确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青年学生在价值观的重组中会浮躁无序。要牢牢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精心引导,正确教育。使青年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站稳脚跟,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把自己塑造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参考

[1]谢纳新。当代青年价值观简编[J]。福建省团校,350007.

[2]2000《当代中国青年思想道德状况与特征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0(4):4-5.

1朱永祥。当代青年人生价值观的特点与教育对策[J]学校周刊,2015年第10期。

他40多岁了。除了家庭、写作及时等客观原因外,曾巩对待科举考试挫折的良好健康态度值得我们年轻学生学习:不抱怨、冷静、反思、继续努力、以身作则、担忧世界、为国家选择素材。

,他的科举之路屡遭破坏。除了家庭、写作及时等客观原因外, 这个 好的 健康 心态 属于 曾 龚氏 治疗 属于 这个 帝国的 考试 是 值得的 属于 这个 下列的 属于 我们的 幼小的 学生:not complaining、calm reflection,不断努力,做榜样,关心世界,关心国家。

。mind。雄心壮志。字子固1019年出生于江西和南丰,于江苏南京于1083年去世,享年65岁。曾巩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重要参与者。然而,著名作家“唐宋八大家”经历了21年的科学研究过程。曾巩被困难和挫折压倒了。他跟随父亲来到北京,但遭受了父亲暴死的突如其来的灾难。他参加了两次科学考试,但两次都不及格。他直到32岁才结婚,直到39岁才获得奖学金。与同行相比,曾巩的机会总是来得晚。那么为什么曾巩是科举考试的弃儿呢?科举考试失败后,曾巩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家庭生活的贫困严重制约了他科举考试的时间和空间。曾巩的父亲曾易占娶了三个妻子,生了15个孩子。曾巩在国内排名第二。曾易占的公务生涯并不顺利。他只是当了县长,晚年又受到了惩罚在被别人陷害后,他在家里无所事事地生活了12年。曾晔饱,曾巩同父异母的兄弟,读诗歌和书籍,懂古今,写得很好,但他不善于挣钱养家。曾巩是诚实的。他的父亲非常重视他,因此曾巩过早地承担了家庭生活的负担。

根据宋代的规定,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而曾巩在21年内只参加了三次。1037年,18岁的曾巩第一次在科举考试中失败。他回到家后,到处跑来跑去,要家里的食物和衣服。1042年,曾巩第二次去北京参加科举考试。曾烨这次也参加了科举考试。结果,兄弟俩都失败了。科学考试再次失败后,曾巩呆在家里,专心做家务。结果,他因过度工作而生病,患上肺病,几乎丧命。1047年,曾巩的父亲曾易占(曾易占)向宋仁宗讲述了治理国家的战略,并获得了再次使用的意愿。曾易占决定带曾巩到宫廷去见皇帝。当他来到南京(今天的河南商丘)时,曾易占突然病逝。在这场危机中,杜衍在南京,他曾写信给曾巩,刚刚辞去总理职务。杜衍资助曾易占制作棺材,然后曾巩护送他父亲的棺材回到家乡南丰。灾难发生后,曾庆红的家庭生活更加破败。第二个原因是科举考试本身的内容限制了曾巩才能的发挥。曾巩是一位散文家,以其简单而正直的文章而闻名,这也是他能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宋朝的科举制度大多沿袭旧制度,以晦涩整洁的骈体文作为科举的开题内容。面对这种情况,许多学生为了应付科举考试,不得不学习辞赋和骈文。曾巩的不合时宜注定要失败。

。他一方面要管理家里十几个人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又要承受科举失败带来的巨大精神压力:35岁时,曾巩和他的大哥再次失败。他没有通过考试,真令人沮丧。也许是因为家里太穷,多次“梦见”着不合时宜,村民和邻居们都看不起他,家乡的人都嘲笑他。世界的不理解就像一盏冷光照在曾巩身上,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挫折,同时也带来了嘲笑。当时,人们还编造了一首打油诗来嘲讽曾巩兄弟:“三年一次,他们开垦田地,杀死了曾家的两位学者,就像屋檐下的一对燕子,一对飞走,一对飞来。”〔1〕356我们常说,人们的话是可怕的。这是事实。人的嘴能把金子变成金子,堆积能毁坏骨头。

。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困境,许多风险因素将伴随他。在经历了漫长的生活困窘之后,你忍不住要抱怨。他总是觉得这个社会对他自己不公平。他总是觉得上帝对我不公平,然后会有许多与他的本性相反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有害的。然而,曾巩不是这样一个人。

。他没有攻击那些赢得金牌的人。他们没有我好。与我相比,他们的水平不值得一提。这里我要提到的一个人物是韩愈·韩文公。韩愈的科举之路经历了曲折。他参加了四次考试,最后才通过考试。然而,每次考试不及格,他都非常焦虑,怨声载道。他经常胡说八道:考试不公平、不公平、可疑。他到处写信诉苦,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但30岁的曾巩并没有大声喊叫,四处奔跑,也没有嘲笑和诽谤考试中那些所谓的“漂浮的喧嚣”。他没有向主管当局投诉这些考试。

?当他从北京回到家时,他曾分析过这个问题:“环视对他们都很了解。他们确实有那么多的物质和资源可以调用。”[2]3这可能意味着我安静地来,轻轻地走,没有白云的困扰。考试后,我没有通过考试,因为我没有足够的材料和能力。然而,交朋友是生活中最好的事情。非常朴素的语言反映了曾巩健康良好的精神状态。

。首先,他非常认同自己的实力。他知道自己的水平一定很高。在经历了30年的寒窗之后,这不是普通人能做的。其次,他也非常了解科举考试的气氛。他知道骈体文在那个时候受到人们的尊重,喜欢对仗和押韵。他擅长写有意义的文章,所以他没有落入法律的眼睛,也没有坠入太阳。他准备充分。然而,他坚信这种无病物品最终会被淘汰。只要他坚持走正确的道路,总有一天他会登上榜首。

?曾巩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不如我。看看那些流离失所的穷人,那些人身自由受到限制的囚犯,他们被灾难困住,或者被名利束缚,不得不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不正常的心脏搏动和痛苦。至于我,我来自一个正式的家庭,不必做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我比他们幸福。因此,没有比较,你只能永远生活在你自己的世界里,但只能生活在你自己的世界里。那太可怕了。

在他的生活和工作中是非常有原则和坚定的。你工作越努力,你就越幸运,这也是对他的最好回报。欧阳修等老师对鸳鸯谱的笑话特别欣赏,甚至犯了错误,总理为父亲的葬礼买单,父母为他收地,这一切都表明曾巩的知识和性格都是一流的。曾巩并不追求所谓的名利。只要他的文章和才华得到大家的认可,这就是他最大的收获。曾巩的人生价值观是正确的、科学的。一步一步地,他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做事认真。科举考试没有失败,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的进步方向,这让他松了一口气。他对真理、公平和正义总是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因此,我们对曾巩的钦佩不仅在于他朴实朴实的写作风格,还在于他伟大的人格思想和精神力量。第三,继续努力,树立榜样。尽管曾巩在家呆了21年,但他的心还是很丰富的。他在《广其学而坚其守》中继续努力保存和备考。他21年的等待并没有白费。一方面,他丰富了学习的领域和范围,另一方面,他对生活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的家庭条件极其困难。家里有一位90多岁的祖母和一位躺在床上的老父亲,还有一些饥饿的年轻人儿童和未成年兄弟姐妹。但曾巩却不遗余力地抓住所有的时间学习。在他的驱使下,几个弟弟妹妹经常在黎明前起床复习功课。他们互相监督,几乎可以与“头悬梁锥刺股”苏秦竞争。最终,前后共9人的曾氏通过了考试,成为当时南丰的一大文化奇观。“固予地区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等待。”[3]34

的努力与他坚定的雄心壮志密不可分。在曾巩看来,儒家上的圣人之道比天堂还要伟大。他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学习所谓圣人智慧,这是他一生的追求,也是他人生价值观的全部内容。这一责任也成了一条红线,贯穿着他生命的长河。

。关于可怜而虚弱的北宋,曾巩表现出一种从心底治理国家和稳定世界的使命感,这在他的诗《胡使》和《叹嗟》中表达得非常清楚:中原脸色苍白,胡骑日又胖又邪恶。全世界都有皇帝。为什么不在北隅使用胡藩呢?“[4]46因此,他决心帮助宋朝,富国强军,复兴儒学,拯救文化运动。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但他写了《本朝政要策五十首》,他向朝廷提出了政府政策,并给出了一个很好的可行方案,并多次向当朝推荐王安石n欧阳修、蔡襄等人。在推荐信中,他高度赞扬王安石,并不断写信给王安石,告知他作为失败学生联系中政的方式、时间和时间在科举考试中,却一再推荐了一位受人喜爱的年轻官员,我们不得不改变我们对《文人相轻》的传统理解,中国古代不得不对曾巩的自卑深表敬意,不敢忘记忧国。王安石作为一代人的才子,开始逐渐显示出政治上的主导作用,而曾巩也因其公德心而引起世人的关注。这应该说是中国文坛的福音。他们相识相识,共同演绎了一个史诗般的人生故事。简而言之,曾巩的人格魅力值得每一位青年学生认真学习,学习他脚踏实地、朴素的文章风格,学习他不畏名利、不怕困难的人生情趣,学习他忧世、敢于承担责任的爱国情怀。如果我们看到天才,我们会觉得自己迟钝和低落,那么我们就可以增强我们的雄心壮志,努力工作,保持稳定和稳定,努力朝着曾巩的方向前进。有一天,这种执着的态度和价值观能够实现我们预定的人生目标,这也是曾巩带给我们的人生最大意义和思想启蒙。参考文献

[1]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2]陈杏珍、晁继周、蒂芙尼早餐[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3]康震。《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M]。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价值观论文第4篇

日新变化思维是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思维方式,它把整个宇宙、人类社会看成是处于不断变化、不断更新、永不停息的一种存在状态。例如,《易传》把变化视为事物发展之新的状态,或变易为新的事物。事物的生成与发展,均是变化的结果。《易传》记载:“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由于天地的变化才得以生成万物,变化即生成,生成是变化的结果。此外,“变化者……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4]。表明了变化的根本要义是反复与创新。《易传》创下了“先化后变”的思维,《中庸》则提出了“先变后化”的思维。《中庸》记载:“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说明了事物从小到大,从微至著,从内及外,逐渐由不明显到显著的变化过程。纵观儒学从先秦萌芽到两汉形成再到宋明鼎盛的历程,它是一个后儒在前儒的基础上不断继承与创新、发展的过程,体现了日新变化思维的烙印。例如,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并加以丰富和完善,将“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又如,荀子的思想体系源于儒家,又吸取了各家的思想。再如,儒学到了宋明时期,把佛教的心性说和道家的天地万物生长说批判地吸收进来,形成了新儒学,即理学。这些都是儒家日新变化思维方式在学说或者文化发展上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批判地吸收人类先进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时展需要高度凝炼而成的价值体系,体现了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以及合理“化”之的思维特点。同时,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由于时代是不断推进的、实践是不断变化的,时代与实践的发展变化需要变革,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未定型,还需要不断演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演进基于时代、源于实践、生于变革,从中便可窥探出儒家文化的日新变化的思维方式。

二、儒家文化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儒家文化必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滋养。

(一)国家价值目标

就国家价值目标而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分别是对经济层面、政治层面、精神层面、社会层面的发展目标所作的价值要求。儒家虽未就这四个层面作出过如此明确清晰的概念提法,但其思想主张与现代价值主张并不乏相通之处。例如,孟子强调国家制度要保证人民基本的生产资料,指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5]在政治上儒家主张实行“仁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6]实行德政的目的就是解决和改善百姓生活。同时强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即唯有百姓富足安康,国家才能和谐稳定。这种朴素的“民本”思想的烙印,反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就是“富强”、“民主”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是古代“民本”思想在当今时代的升华。中国自古是一个文明古国,今天所倡导的“文明”在儒家文化中体现在其所极力倡导的由“礼”至“德”的社会道德要求中。儒家文化崇尚“和合”,“和”是中华文化的特色。《礼记•中庸》记载:“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体现了尚中贵和的中庸之道。史伯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都表明了贵“和”的基本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和谐”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和谐,不仅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包括在国家交往中国与国之间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因此,这是对中华民族“尚中贵和”精神的高度延伸与升华。

(二)社会价值取向

儒家文化的社会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许多相通之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儒家文化的社会价值观中借鉴很多内容。“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这里所体现的公平、正义的价值观与儒家所强调的“义”是相通的。儒家强调以义制利、重义轻利、见义勇为的“正义”的道德界限。孟子提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8]即是说,在生命与正义发生矛盾时要“舍生取义”。儒家倡导积极入世、适应社会,在社会规范中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心性自由状态;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德性平等;儒家文化是一种德性文化,重礼制,强调以“礼”至“德”。同时,儒家的代表人荀子对“礼制”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提出“隆礼重法”思想。这些思想资源,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能批判地汲取的思想文化资源。这一层面的价值观虽然看似是西方的概念,但其具体的思想内涵在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却不乏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子和中国文化的特色,实现了外来价值概念与本民族思想文化特色创造性的融合。

(三)个人价值准则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伦理道德规范体系,因此,它关于个人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的思想资源自然十分丰富。“爱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入世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安民的人生理想,激发了人们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造就了大量的爱国英雄豪杰。同时,儒家“尚公”的集体主义意识也为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伦理道德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的内涵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已发生变化,实现了与社会主义的紧密融合。“敬业”一词最早出自《礼记•学记篇》中的“敬业乐群”,这是儒家提出的一种道德观念,意指安于职守,联合益友,共同奋斗,这与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尽职意识有相通之处。儒家十分重视“诚信”道德,孔子“主忠信”,大力倡导在为人处世、交友、办事、从政等各方面都要守信。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6]强调了“信”的极端重要性。孟子说:“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9]指出了实现“诚信”的关键在于“明善”。时展了,社会背景变化了,对公民个人的价值要求自然也要实事求是地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我们党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中抽离出其合理成分,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高度凝炼而成的。

三、儒家文化可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传播方法支撑

儒家文化之所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除了其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思想理论体系为统治阶级所需要以外,也离不开其独特的教育、传播方法的支撑。儒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进步,其传播方式已相当完善。今天,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充分运用现代社会的教育手段、教育技术及传播方法的同时,要充分借鉴儒家文化中一些有益的传播方法,为培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益的传播方法支撑,做到把传统与现代传播方法有机地结合、灵活地运用。

(一)注重价值观的生活化、具体化

例如,孔子讲“仁”,只告诉人们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克己复礼”等等,告诉人们在做人做事时怎么做才符合“仁”的要求。作为儒家的终极价值追求,“仁”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内涵,但却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和践行。儒家文化的这种教育方式,对于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具有一定的启迪。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主要在于理论层面的宣传和弘扬,抽象的理念尚未渗透到人们具体的生活中。因此,传播主体应该把重点倾向于将十二条价值理念恰当地融入民众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工作当中,告诉人们在做人做事时如何为之才能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标准,这样才能达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的———践行。

(二)全方位教育、多层次影响

传统儒家文化的教育方式十分丰富,体系十分完善,是一个包括启蒙教育、家庭教育、应试教育到社会传播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封建社会在小孩的启蒙阶段就把儒家文化通过儿歌、故事等方式灌输给孩子,在家庭中通过家训的形式规范家庭成员。另外,封建社会将儒家经典定为社会选拔人才的指定考试科目,学子想要应试成功就要学习、掌握儒家经典。这样,一方面巩固了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通过学子们把儒家文化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传播给平民,使儒家文化通俗化、大众化。营造社会文化氛围也是儒家极为重视的一种文化影响方式,它将其所倡导的内容通过小说、戏曲、说书等贴近民众生活的方式展现出来,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使儒家文化无处不在。传统儒家文化的这种全方位的教育、多层次的影响模式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能借鉴之处。正如所说:“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的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启蒙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充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传播手段及活动载体的优势,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无处不在。

(三)树立榜样,发挥示范作用

价值观论文第5篇

(一)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中”“和”精神。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中”“和”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之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由庄子提出,是中国人对天地最初的基本的思维,该思想认为人与天不是处于在主体与对象的关系,而是一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一思想后经董仲舒进一步继承后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成为了儒家、道家和佛教的的重要观点。

(二)以“仁”“礼”为内核的伦理精神。孔子创建了以“礼”“仁”、“中庸”为内核的伦理思想体系,为儒家伦理道德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基础。其中,“仁”的思想的提出是孔子对中国伦理学最突出的贡献之一,是中国古代伦理学由自发走向自觉的标志。仁”以爱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为根基,“仁者爱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思想根源逐渐演变为社会的伦理原理与道德情感。同时,孔子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后来时期的荀子也很重视“礼”的观点,认为礼是节制人的欲望的最好办法。后来的儒家思想继承发展了先贤的观点,主张用礼来调节人的,成为了儒家核心思想之一。

(三)以“修身”为根本的道德精神。儒家思想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所在。从儒学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来看,儒学的精华在做人这方面体现的尤为重要。《论语》在学做人方面蕴含着很精髓的思想,其中提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的根本是在修身,而且从天子到庶人,所有人都要以修身为本,这就是儒学的根本精神。要成为一个君子,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儒学把希望寄托于人的价值的提升,而人的提升要靠自身修养的提升来实行,而不是靠一套规则的束缚来实现。

(四)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在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中,推人及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不少思想家对推人及己的观点进行了论述,其中《论语》中就记录着很多关于孔子推人及己的观点,“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是该观点的体现。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能够合符规范,一个社会或国家就能够长治久安。后来的墨家的“兼爱”思想也体现了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后世的儒学家在前人的基础上将这一思想发扬光大形成了儒家处理伦理关系的重要原则之一。这种推己及人的伦理原则及其思维方式,在当今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过程中,也仍有重要意义。

二、核心价值观与现代文化精神

(一)现代文化的含义。通常意义上提到的现代文化是指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不断建构和发展的优秀文化。这种现代文化传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吸收西方文化精神而建构和发展起来的。

(二)现代文化精神的主要内容

1、现代科学精神。现代科学精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所提倡的现代文化精神之一。中国古代曾经有着灿烂繁荣的科学文化,形成了举世瞩目的中国传统的科学精神,但是随着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中国渐渐在世界科学的发展进程中落后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我们开始逐渐接受西方先进思想,形成了“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现代科学思想。而在现在我们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时刻,必然要求我们弘扬现代科学精神,树立科技决定今天,科技决定明天,教育决定后天,文化决定永远的科学观点。

2、现代民主精神。现代民主精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所提倡的现代文化精神的另一个方面。中国古代的优秀思想中有着悠久的民本思想,但长期的封建社会的统治,使得中国长期与民主无缘。“五四”运动以后,被引进的西方民主观点逐渐在中国生根发芽,中国完成了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阶段的更替,后来到当代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最终形成现代民主精神。当今培育和践行“民主、自由、平等”的核心价值观,也要求我们必须弘扬现代民主精神。

3、现代法治精神。现代法治精神的含义在于一是要求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二是要依据法律法规治理国家(依法治国);三是公民自觉知法、守法;四是法治目标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民自由、平等的民利,文明、和谐的社会秩序。当今我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逐步形成和强化“依法治国”理念。

三、结束语

价值观论文第6篇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五千年历史中唯一不曾间断的文化体系,这足以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也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有很强的文化自豪感以及强大的传承文化遗产的使命意识,正是因为如此,中华文明的血脉才能延续至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我更新能力极其强大,在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人民群众新实践中涌现的新思想、新观念纳入中华文化体系,为传统价值观念注入新的生命和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当中生根发芽,体现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引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塑造了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思维模式和心理结构。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赋予新的时代气息和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同时,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传统核心价值观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发展和升华。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蕴汲取传统文化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价值理念,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源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奠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升华和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阐释并概括了其中所包含的新的思想元素。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诉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富强,即富足而强盛。国家富强昌盛、人民幸福安康,历来是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管子•形势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强调物质利益,认为人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即是物质利益原则,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物质利益而存在。富强就是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利益原则的体现。人们的生活和需求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物质利益,而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是物质诉求和精神诉求的统一,人们不仅需要富足的物质生活,还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当代社会尤其如此。这就赋予富强以新的含义:富强在当代社会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充裕,更是包括精神财富的富足以及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双重发展。民主,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倡导“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等价值观念。与古代民本思想站在君主立场上限制和约束君主行为的思想不同,当代民主思想是在坚持和强调人民当家做主基础上维护和发扬人民群众的民利,确保人民民主国家的性质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制度,融入了时代内容和社会主义本质。文明,即是社会开化、进步的状态,是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的特征。中国古代关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的传统思想,阐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当代文化与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延伸,我们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建设更高层次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和谐,是对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描绘,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和为贵”、“和而不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内敛为主的传统“和”理念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改造演进为当代中国既强调和谐相处又主张积极进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为基础,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提供了共同利益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底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思想内涵十分深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人类历史进程创造的最重要成果,也是全人类最大的价值共识,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思想内容和最为深刻的价值观诉求。自由,在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从一开始就把个人的自由与他人的自由、自然的自由有机地统一起来。庄子主张人没有绝对的自由,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即是实现自由的途径。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由此才能实现“天人合一”。到了近代,西方自由思想传入中国并被先进的知识分子与中国传统的自由观相融合,把自由与民主联系起来,倡导资产阶级自由价值观。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传统自由观的伟大变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自由,就是要让人民能够享有充分的人权和自由。平等和公正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平等体现了民众的愿望与诉求,而公正则表现出统治者的职责和义务。中国传统文化对“平等”、“公正”都很重视。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孟子也谈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把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法治,即依法治国。传统文化虽然特别强调德治,但其中也蕴含法治的思想。孟子认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荀子更重视法治,他主张通过“法治”来补充“礼治”是很重要并且必要的。总之,在社会层面上,德治与法治应该相互补充,才能在固本培元的基础上有制度地保障。与传统文化更多强调德治、礼治不同,现代社会更注重法治。依法治国是现代国家的基本要求,通过法治来治国理政、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平等和公正。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诉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诉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塑造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具体而清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战国策•西周策》说:“周君岂能无爱国哉”;《汉纪》也有“欲使亲民如子,爱国如家”的记载。孟子亦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这便形成了中国人的“国”、“家”一体观念,是爱国主义产生的深厚文化渊源。敬业,是中国古代从业的道德标准,根源于中华民族的勤劳精神。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勤劳是兴国立世之本,是兴家立业之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勤有功”、“天道酬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等价值理念。敬业就要勤于学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劝学解》)。这些思想体现了古人的敬业精神。对于现代人而言,敬业就是一种对待职业、工作的奉献意识和使命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诚信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关于诚信的思想俯拾即是。《礼记•乐记》中就有“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儒家学说则把“仁义礼智信”作为“立人”五德;孔子说:“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这些诚信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发扬光大。诚信是做人的标准,把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中国古代诚信之道的传承,同时也是对现实社会中诚信缺失的强烈呼唤。友善,就是人与人之间亲近和睦。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孟子的“与人为善,善莫大焉”等,都是对“善”的最精辟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诚信、友善,继承了传统的思想,更超越了传统意识,赋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实现了传统价值理念的超越和升华。

三、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的思想来源。这就决定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从而可以看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的价值认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1.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深厚的内涵。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深入研究。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拥有灿烂的文明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价值追求和精神财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内涵丰富,意义远大。能否做到正确传承传统文化决定于我们能否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待西方文化,我们要包容借鉴,用西方文化的精华来改进和更新中国传统文化;对待现代文化,我们要自信包容,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让现代文化的精华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契合,从而建立一个真正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升华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文化的延续和历史的演进中实现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和孕育着中华民族思想和文化的优秀特性,我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坚持传承与创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应该对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和合理成分加以借鉴,只有这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会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源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追求的凝聚,理应让这些思想精髓在当今时展进步的生动实践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得到充实和更新,得到更大的发展。核心是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核心与灵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才能使自身的作用更好地发挥,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符合中国国情。当然,绝对不能生搬硬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不能形式主义地结合马克思主义,而是要在传承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中有效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在于弘扬传统文化

价值观论文第7篇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转型,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进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律师文化作为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因为律师制度的产生、推广、应用必然会产生一系列文化效应、文化价值观念和文化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一种文化类别,而这种文化价值观念、文化价值取向正是律师文化的核心,它决定着律师文化的构成,支配着律师制度的运行和发展。因此,要搞好律师文化建设,首先必须研究律师价值观念,建立律师价值观念文化体系。本文试图从哲学的角度对律师价值观念文化作以初步探索,以期有所裨益。

一、律师价值观念文化的涵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类活动是有目的的,其目的就是创造和获取能够满足自身或社会需要的具有价值的物质财富和观念财富,人类活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对客观事物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判断在于从价值的角度对客体进行评价,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所谓价值就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特定关系,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所以,价值观是人类文化的核心,决定着文化的本质,律师价值观同样是律师文化的核心,决定着律师文化的发展方式。wWw.133229.cOM因此,研究律师价值观念文化,科学界定律师价值观念文化的涵义,是推动律师文化建设工作的理论基础。

关于律师价值观念文化的涵义,是目前理论界讨论的热点,但至今没有达成共识。笔者通过对多种观点研究后认为,从哲学意义讲,律师价值观念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既包括低层次的社会心理,如传统、习惯、作风等,又包括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形态即理想、信念、宗旨、哲学、思维方式等。基于这一认识,笔者认为,律师价值观念文化是以心理、观念和理论形态为存在形式,其涵义应定义为:律师价值观念文化是由诸多因素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复合体,它是在长期律师业务活动和律师管理实践中,由律师群体共同创造而形成的传统、习惯、作风、理想、宗旨、信念、道德、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因素的总和。

二、律师价值观念文化的特性

律师价值观念是律师文化的核心,决定着律师文化的本质,律师价值观念文化的特性直接决定了律师文化的主要特性。通过上述对律师价值观念文化涵义的界定,笔者认为,律师价值观念文化具有下列特性:

(一)律师价值观念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性活动。与一般文化一样,律师价值观念文化虽然也是对律师业务活动与律师管理实践中己有的文化特质进行不断总结和再创造的活动,但是,律师价值观念文化却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性活动,其特殊性在于它是为培养律师群体共同意识而进行的一种具有律师文化特质的创造性活动。

(二)律师价值观念文化是法制社会形态下的价值产物。马克思理论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形态下产生,律师价值观念文化建设同样离不开经济基础以及在此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一定社会形式。律师是法制的产物,它是以法制社会形态为基础,可以说没有法制就没有律师,所以,律师价值观念是随着法制社会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这也是律师价值文化观念区别于一般文化的根本标志。 (三)律师价值观念文化是一种具有商品属性的价值观。律师虽然是法制社会的产物,但是其与检察官、法官、警察的性质不同,它参与法律活动并不是直接依据国家的法律,而是基于当事人的委托,其与当事人之间是一种有偿的服务关系。这种有偿的服务性质决定了律师价值观念文化从一产生就具有商品属性,这也就是律师文化区别于检察官文化、法官文化、警察文化的根本标志。

三、律师价值观念文化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