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价值观调研(合集7篇)

时间:2023-08-25 16:34:09
价值观调研

价值观调研第1篇

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深入,价值理论及价值观研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经过近10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我国价值理论的体系框架。

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社会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由单一到多样、由封闭到开放、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同时也引发了不同价值观之间的激烈冲突。社会转变根本上是价值观的转变,很多问题的争论实质是价值观的争论。价值观的变化既充当了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也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引起了一定的混乱。

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冷战”结束,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国家力图利用其经济、军事优势,对其他国家进行价值输出和文化侵略,试图开展一场没有硝烟的价值战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国家利用其主导全球化进程的优势,力图在全球推行西方的价值观乃至政治制度,实现西方主导的政治、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同质化”,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文化冲突和价值冲突成为90年代国际冲突的重要形式。

同时,90年代以来科技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影响着社会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当代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产生空前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时空观,使世界进入了普遍交往的时代,信息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的各个角落,引发了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也带来了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我们的生命本身,对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也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科技领域的一系列变革,引发了价值领域的深刻变化。

国内改革的深入,国际形势的变化,科技革命的进展,使传统的主导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价值观建设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在人们思想观念空前活跃的同时,也出现了价值失范、目标阙失等现象。这种状况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引发了价值观问题研究新的热潮,大大拓展了价值观问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价值观基础理论研究得到加强,价值观结构的研究受到重视,对我国当前价值观现状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导价值观的研究,特别是系统地揭示和总结了邓小平价值观理论。

二、价值观及其结构

虽然对价值观的精确界定还有一些争论和分歧,但是学术界对价值观基本内涵的理解已趋于一致。大家普遍认为,价值观是有别于事实判断和科学知识的另一类认识形式,是判断是非曲直、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价值准则。“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而人们在价值追求上抱有怎样的信念、信仰、理想,便构成了价值观所特有的内容。” “价值观是指关于价值的特殊观念系统。进一步说,它是人们在处理价值问题,特别是那些普遍性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态度的总和。价值观特有的形式,是人们头脑中有关的信念、信仰和理想系统。”在心理学中,关于价值观也早有研究,认为价值观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

价值观是判断好坏的标准,也是指导人们行动的指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应该禁止的,对此做出判断就要借助于一定的价值观。价值观不同则对同一事物或同一行为的价值评价也不同。价值观就是价值评价的标准,价值评价的差异根源于价值观的差异。人们的行动受到价值观的指导,在方向各异的行动背后可以看到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在社会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是社会文化的精神之所在。“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是它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决策的动机和目的之所在。正因为如此,价值观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往往占有核心和基础的地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差异,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冲突。

价值观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别。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指导人们积极、健康地生活,而错误的价值观只会引人误入歧途。“一种价值观是否科学、合理、先进,归根到底要看它如何反映和反映了什么样的主体利益、条件和需要,是否同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历史进步的趋势相一致。”当一种价值观同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并能够反映最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时,这样的价值观就是合理的、正确的。而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趋势,违背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的价值观就是不合理、不正确的。关于价值观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讨论,以及关于价值真理的讨论都与此相关。主张价值观具有绝对性和真理性,就是肯定正确价值观与错误价值观之间界限分明,不容混淆。

价值观与世界观、人生观密切相关。世界观是价值观的前提,有了科学的世界观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价值观的一个部分,价值观对人们如何看待自我、如何理解生活、如何处理人我关系都有重要的影响。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共同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动,对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是对人的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术界普遍认为价值观是分为不同层次的。就个人的价值观来说,有的居于核心地位,它制约和引导着其它价值观。就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而言,有的价值观居于主导地位,它引导着社会主体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从主导价值观或核心价值观中引申出次要价值观,从而形成主导价值观的“保护带”。但是究竟哪些价值观属于核心价值观,学术界对此意见分歧较大。

观点之一:在价值体系中理想、信念、信仰是最深层次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信仰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核心的价值观念,是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这就决定了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建设的核心。”

观点之二:价值观念的深层结构是与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相联而形成的对最高价值的看法或原则。它构成价值观念的内核,表层结构则是由之推出和派生的对具体事物、行为的利害、好坏的观点,执行评价标准的功能。

观点之三:关于劳动的价值观和关于人我关系的价值观是价值体系的两个核心价值观。劳动价值观用以解释劳动的价值,合理的劳动观可以激发劳动的热情和创造的渴望。人我价值观用以解释人在社会中的价值,正确的人我价值观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观点之四:本位观念是价值观的核心。把什么看作是最重要的价值,以什么作为衡量其他价值的标准,对此作不同理解就形成不同的本位观念,如群体本位、个人本位、权力本位、金钱本位、能力本位等。

观点之五:利益观是整个价值观的基础,也是其核心。

以上是在哲学的层面上对核心价值观的探讨。在心理学中也有对价值观内容的分类研究,最有影响的分类方法是将价值观分为经济的、理论的、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和宗教的不同类别,并按此标准制定了价值观研究量表。还有的心理学家将价值观分为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每一类由18项价值信念组成。

我们认为,区分价值观的层次并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实践问题。从当前社会面临的价值观问题出发,以引导社会价值观为目的,有针对性地划分价值观的层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据此,我们主张从以下三个方面划分社会价值观的层次。

第一,要区别主导价值观和非主导价值观。每一个社会都有一个或几个价值观成为主导价值观,它们引导着社会价值取向和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信仰。主导价值观应该有最广泛的接受者和最深刻的解释力,成为社会群体在观念上普遍认可并在行动中实际践行的价值标准,为人们的价值评价、价值选择提供最有说服力的依据。主导价值观还应该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和基本要求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入人心,发挥更强大的引导作用。当一个社会主导价值观阙失时,会出现价值危机、信仰危机、价值失范等现象,此时必须尽快确立主导价值观。非主导价值观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主导价值观基本一致的价值观,对这些价值观应该给予积极的引导;另一类是与主导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价值观,应注意这些价值观对社会和个人造成的消极影响。

第二,要区别理想价值观和一般价值观。理想价值观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和最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其合理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理想价值观在目前社会历史阶段还不能成为社会大众普遍践行的价值观。如果无视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把理想价值观作为唯一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宣传,是不符合实际的,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为此,在提倡理想价值观的同时,还应该宣传人们应该践行而且能够认同的一般价值观。如爱国主义、公民观念、社会公德等。一般价值观不能违背理想价值观,一般价值观也应该发挥提升人们思想境界的作用。

第三,要区别公共领域的价值观和私人领域的价值观。不同价值观所涉及的领域并不相同,有些价值观涉及的是社会公共领域,如政治观念、公德观念等;有些价值观涉及的仅仅是私人生活领域,如审美观、职业观等。前一种可以称为公共价值观,后一种可以称为私人价值观。虽然纯粹的私人价值观并不存在,它们或多或少都与公共价值观有所联系,但是区别公共价值观和私人价值观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从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角度进行价值观宣传与教育,应该主要针对公共价值观领域。公共价值观应该统一,如此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有序,而私人价值观应该是多样的,如此才能使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当前社会价值观现状

关于中国社会当前价值观现状,学术界普遍认为,社会价值观出现了多样化(多元化)的态势。有研究者指出,目前我国有三种价值观形态同时并存:一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集体为本位的价值观;二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所形成的重功利、重才能的价值观;三是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极端利己主义、绝对功利主义的价值观。还有研究者从价值观的内容、目标及衡量体系三个方面对价值观多元化表现作了描述。

关于价值观多样化,学术界指出其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价值多样化一方面是对原有价值观内容的拓展、深化和丰富,使价值评价标准更为全面,可以对人和事物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的多样化,造成了多种不同性质价值观并存的局面。如集体主义价值观和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并存;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和拜金主义价值观的并存等等。不同价值目标的并存也造成了对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冲击,在一部分人中间形成了“价值虚无、无所适从”的状况,造成了价值失范的现象。

价值多样化引发了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有研究者把当前价值观冲突的主要表现概括为: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冲突;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冲突;个体价值观内在的矛盾与冲突;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和利益的冲突。价值观的多样化还引发了信仰的危机。信仰的危机给一些歪理邪说提供了可乘之机,使一些人产生了理想和信念的混乱,误入歧途,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这方面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关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价值变迁有两种对立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当前的价值观与以往的价值观相比出现了“滑坡”。由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负面效应,也由于长期以来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不够,导致价值观念偏离正确轨道,物欲泛滥,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流行,社会风气恶化。另一种意见认为,现在的社会道德风气虽然在某些方面不如改革开放之前,但价值观念在本质上、整体上却是进步的,人们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平等观念、效率观念、竞争意识、代价和风险意识的强化,都是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不能因为一些暂时的无序和混乱就否定当前价值观念变革的历史进步意义。

关于中国当前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学术界基本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仍然是我们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仍然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另一种观点认为,当前社会的价值观是多元的,没有主导的价值观,主导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或重建阶段。持前一种观点的研究者占大多数。他们比较一致地认为,集体主义是当前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但对集体主义的理解已经发生了变化。

关于价值观现状的讨论涉及到怎样看待传统价值观和亚洲价值观的问题。传统文化的作用及其评价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90年代以来,这种讨论不再停留于对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二元纷争,逐步摒弃了简单的文化决定论和文化相对论,开始把关注的重点转向从价值学的角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进行历史反思,从全新的视角重新评价了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中国的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和思想史。这表现出学术界历史价值观的重大转折。

关于亚洲价值观的讨论是与亚洲经济的兴衰密切相关的。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一度被称为经济奇迹,东亚国家的一些政要和国内外的部分学者把亚洲经济的崛起与儒家文化的影响联系起来,认为亚洲价值观为亚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内在的文化支撑。所谓亚洲价值观一般被归纳为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义利兼顾的行为准则、克勤克俭的生活信条,其核心是整体主义的儒家价值观。国内的一些学者对盲目崇尚亚洲价值观的做法提出了批评,认为儒家文化与亚洲经济腾飞没有直接关系,也不可能开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各种不同观点表现出此消彼长的状况。更多的学者看到了儒家文化对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认为“裙带资本主义”在亚洲国家的普遍存在与这些国家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这与金融危机有着一定的联系。亚洲价值观的讨论深化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互关系的认识。

四、主导价值观研究

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有的主导价值观问题,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看法。主流观点认为,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价值观仍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提倡和坚持的主导价值观。

在近年有关价值观的讨论中,关于集体主义的文章占有很大的比重,这表明集体主义价值观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同时也说明集体主义价值观需要重新阐释。学术界批驳了把集体主义对应于计划经济,把个人主义对应于市场经济的说法,否定了在市场经济中个人主义价值观代替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的观点。指出不应把集体主义价值观与计划经济体制强拉在一起,只要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就应该以集体主义为主导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而不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固然对强化集体主义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决不能把这种作用误解或夸大为唯一的、决定性的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为巩固和完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而进行的经济体制的更新,而不是否定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因此,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集体主义价值观作为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地位不能改变。

但是,学术界认为,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需要重新理解和阐发,以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现实。有的研究者指出,要坚持集体主义首先要澄清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误解。误解之一,认为集体主义就是只讲集体利益而不讲个人利益。集体主义是关于集体和个人关系中把集体利益放在头等重要地位的一种态度、倾向和信念,并不是把集体看作唯一的真实存在、只承认集体利益不承认个人利益。集体主义不同于整体主义,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和集体不可分割。个人利益只有和集体利益相结合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和实现,集体利益代表个人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应在兼顾二者的同时,要求个人服从集体。而尊重、保护和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是集体主义的内在要求,一旦集体不考虑并实际地满足个人的正当需求,就迫使个人只有自己去关心自己,脱离集体去谋求个人的发展,这时集体就已名存实亡,成为“虚假的集体”,失去向心力和凝聚力了。误解之二,认为集体主义与市场经济相排斥。虽然市场经济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体主体性,但市场体系中不同利益主体必须把个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为他人或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个人利益才能得以实现。个人意识、个人取向和集体意识、集体取向都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放大、强化市场经济中的集体意识、集体取向,在重视个人利益和个人主体性的同时,应明确提出人民为本、集体优先的原则,树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

有的学者还指出,要坚持集体主义还必须将集体主义的价值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结合起来,批判地继承计划经济时代倡导的集体主义,合理地对其进行体系结构的调整和内容的更新,形成新的集体主义。与传统的集体主义相比,这种新的集体主义应具有如下两个主要特点:

其一,强调集体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集体成员的正当个人利益。传统的集体主义具有片面强调集体至上性、绝对性的弊端,其突出表现为:过分强调集体的权利,对个人的权利重视不够;过分强调集体形成后个人对集体应承担的义务,对一个真实的集体形成的前提条件即集体必须维护集体成员的切身利益的义务承诺强调不够。新的集体主义必须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需求,将集体应当对个人承担的义务加以科学的阐释。真正的集体应该维护各个集体成员的个人利益,实现组成集体的各个主体的自我价值。这种新型的集体主义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关系的真实反映,既与个人主义有本质区别,也不同于传统的集体主义。

其二,要体现道德要求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在计划经济时期的集体主义,缺乏清楚的层次性要求,过分地强调了道德的先进性,忽视了道德的广泛性要求,错误地把作为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应该践行的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要求视为集体主义的全部内容,从而使集体主义脱离了普通群众的道德水准。在现阶段提出集体主义的层次性要求,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们的思想道德层次性的客观状况,符合社会先进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准的实际水平。集体主义的先进性要求是针对社会先进分子而言的。集体主义的广泛性要求是针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的。作为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般社会公民,只要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时,具有谦让精神,能做到“三兼顾”,即在实现个人合理利益的同时,兼顾到他人、国家和整个社会的利益,就可以说他们坚持了集体主义的原则。

学者们对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也作了深入的讨论,认为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和最高原则。为人民服务凝聚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的精神实质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为人民服务,被历史地赋予了以下两大新的特征:首先是服务者与服务对象关系的社会一体化。其次是为人民服务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制度化特征。把主人意识与服务意识切实统一起来,是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邓小平价值观理论为研究探讨主导价值观提供了根本的指导思想。对邓小平价值观理论的探讨也是近年来价值观研究的一个热点。学术界普遍认为价值观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邓小平价值理论的基本框架:邓小平价值观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讲求实效,邓小平价值观的基础是爱国主义,邓小平价值观的核心是集体主义,邓小平价值观的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价值观的取向是人民利益。很多研究者认为,邓小平价值观思想中的“三个有利于”是当前社会历史条件下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五、当前价值观建设的几点建议

总结近年来价值观问题研究的成果,针对目前我国的价值观现状和价值观建设的实际,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认真总结和宣传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价值理论,以此作为我们当前价值观建设的指导思想。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同志审时度势,及时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理论,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发展,而且是对价值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它标志着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价值理论的形成。这一理论继承和发展了和邓小平的价值学说,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适应了世界形势的新变化,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要求,是价值理论的新形态,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和时代品格,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高度统一。这一面向新世纪的价值理论,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价值取向,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为价值目标,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以开拓创新为实现手段,以公平竞争为激励机制,以遵纪守法、德法统一为行为准则,以“三个代表”为价值标准。我们当前的价值观建设要紧紧围绕着这一核心价值观展开。要对这一理论加以丰富和发展,使之理论化、系统化,并采取有力措施宣传这一价值理论。

第二,把“以德治国”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道德观是价值观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既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也需要伦理和道德的支撑。在治国方略上,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统一起来。现阶段,在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前提下,要把“以德治国”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以德治国”有两方面的含义:治国者须有德;治国必用德。坚持“以德治国”的方略,首先是加强执政党的思想道德建设,“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执政党的党风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全体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建设。“以德治国”的思想事实上是从国家宏观治理的高度强调价值观的建设,从而把价值观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第三,强化价值观的创新。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主导的价值观,我们要努力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而新价值观的生成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价值观的创新要植根于中国实际,把握价值观变革的规律,掌握科学的方法。当前主要应从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进一步挖掘、整理、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价值理论,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创造性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经典作家关于劳动创造价值、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自然与人道统一、人类共同价值等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显示出现实意义,对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观察和分析全球化进程具有极强的指导价值。因此,我们应该从时展的实际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原始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创造出与时代共进的科学的价值理论。

二是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根据新的形势加以改造,使之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形成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时代感的新的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念,诸如经济上的诚实守信、公平竞争;政治上的敬业爱国,团结协作;自然观上的尊崇自然,天人合一;道德观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格精神上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都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开掘,实现传统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

三是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外来价值观,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作为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西方价值观也有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的方面,如强调个人的权利,独立的自我意识,这些都对发挥个体价值的合理因素有一定作用。在经济领域强调自由竞争,重视信誉,遵守法纪,这对我们发展市场经济也有借鉴意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 ,西方一些政党在90年代后半期发生了引人嘱目的变革,他们所提出的“第三条道路”的主张就是其政治架构的价值论基础,他们所推崇的一些价值观,如“没有责任就没有权利”,“没有民主就没有权威”,在推动社会变革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值得我们思考。我们要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总结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立足中国实际,批判地借鉴其优秀成果。

四是总结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鲜活的价值观,加以精心培育,使之成为新价值观的生长点。人民群众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观的创新者。我们应该及时总结人民群众的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价值理论。同志倡导的“五种精神”,就是对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先进价值观的宏观概括。再如“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人民”,“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民主思想,就是对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具体化。还有“知识改变命运”的科学理念,对“知识就是力量”做出了更为鲜活有力的阐释,表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

第四,加强对价值冲突的引导和调控。随着社会的转型,社会价值观越来越多样化,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价值观念的激烈冲突和深刻变革,是当代人类文明进程的突出表现。当前,价值冲突表现出普遍化、尖锐化、复杂化的趋势。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的矛盾,自由与规范的矛盾,政治统一性与思想多样性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矛盾,传统观念与时代观念的矛盾,外来价值与本土价值的矛盾,公平与效益的矛盾,权利与责任的矛盾,等等,就是价值冲突凸现的明证。价值冲突的结果可能是从无序到有序,最终确立一种新的主导价值观;也可能是主导价值观被摧毁,而新的主导价值观又没有确立,导致社会总体价值目标的失落,从而造成社会心理的失衡与混乱。因此,对价值冲突要加以调控和引导,使科学的、健康的价值观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要在价值观研究中引入定量分析等科学方法,逐步建立一套价值冲突的预警系统,以准确把握时代脉博,及时采取有力举措,主动进行调控,使价值观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健康有序。

价值观调研第2篇

 

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深入,价值理论及价值观研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经过近10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我国价值理论的体系框架。

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社会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由单一到多样、由封闭到开放、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同时也引发了不同价值观之间的激烈冲突。社会转变根本上是价值观的转变,很多问题的争论实质是价值观的争论。价值观的变化既充当了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也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引起了一定的混乱。

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冷战”结束,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国家力图利用其经济、军事优势,对其他国家进行价值输出和文化侵略,试图开展一场没有硝烟的价值战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国家利用其主导全球化进程的优势,力图在全球推行西方的价值观乃至政治制度,实现西方主导的政治、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同质化”,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文化冲突和价值冲突成为90年代国际冲突的重要形式。

同时,90年代以来科技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影响着社会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当代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产生空前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时空观,使世界进入了普遍交往的时代,信息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的各个角落,引发了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也带来了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我们的生命本身,对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也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科技领域的一系列变革,引发了价值领域的深刻变化。

国内改革的深入,国际形势的变化,科技革命的进展,使传统的主导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价值观建设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在人们思想观念空前活跃的同时,也出现了价值失范、目标阙失等现象。这种状况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引发了价值观问题研究新的热潮,大大拓展了价值观问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价值观基础理论研究得到加强,价值观结构的研究受到重视,对我国当前价值观现状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导价值观的研究,特别是系统地揭示和总结了邓小平价值观理论。  

二、价值观及其结构  

    虽然对价值观的精确界定还有一些争论和分歧,但是学术界对价值观基本内涵的理解已趋于一致。大家普遍认为,价值观是有别于事实判断和科学知识的另一类认识形式,是判断是非曲直、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价值准则。“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而人们在价值追求上抱有怎样的信念、信仰、理想,便构成了价值观所特有的内容。” “价值观是指关于价值的特殊观念系统。进一步说,它是人们在处理价值问题,特别是那些普遍性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态度的总和。价值观特有的形式,是人们头脑中有关的信念、信仰和理想系统。”在心理学中,关于价值观也早有研究,认为价值观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

价值观是判断好坏的标准,也是指导人们行动的指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应该禁止的,对此做出判断就要借助于一定的价值观。价值观不同则对同一事物或同一行为的价值评价也不同。价值观就是价值评价的标准,价值评价的差异根源于价值观的差异。人们的行动受到价值观的指导,在方向各异的行动背后可以看到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在社会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是社会文化的精神之所在。“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是它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决策的动机和目的之所在。正因为如此,价值观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往往占有核心和基础的地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差异,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冲突。

价值观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别。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指导人们积极、健康地生活,而错误的价值观只会引人误入歧途。“一种价值观是否科学、合理、先进,归根到底要看它如何反映和反映了什么样的主体利益、条件和需要,是否同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历史进步的趋势相一致。”当一种价值观同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并能够反映最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时,这样的价值观就是合理的、正确的。而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趋势,违背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的价值观就是不合理、不正确的。关于价值观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讨论,以及关于价值真理的讨论都与此相关。主张价值观具有绝对性和真理性,就是肯定正确价值观与错误价值观之间界限分明,不容混淆。

    价值观与世界观、人生观密切相关。世界观是价值观的前提,有了科学的世界观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价值观的一个部分,价值观对人们如何看待自我、如何理解生活、如何处理人我关系都有重要的影响。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共同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动,对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是对人的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术界普遍认为价值观是分为不同层次的。就个人的价值观来说,有的居于核心地位,它制约和引导着其它价值观。就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而言,有的价值观居于主导地位,它引导着社会主体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从主导价值观或核心价值观中引申出次要价值观,从而形成主导价值观的“保护带”。但是究竟哪些价值观属于核心价值观,学术界对此意见分歧较大。

  观点之一:在价值体系中理想、信念、信仰是最深层次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信仰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核心的价值观念,是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这就决定了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建设的核心。”

    观点之二:价值观念的深层结构是与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相联而形成的对最高价值的看法或原则。它构成价值观念的内核,表层结构则是由之推出和派生的对具体事物、行为的利害、好坏的观点,执行评价标准的功能。

    观点之三:关于劳动的价值观和关于人我关系的价值观是价值体系的两个核心价值观。劳动价值观用以解释劳动的价值,合理的劳动观可以激发劳动的热情和创造的渴望。人我价值观用以解释人在社会中的价值,正确的人我价值观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观点之四:本位观念是价值观的核心。把什么看作是最重要的价值,以什么作为衡量其他价值的标准,对此作不同理解就形成不同的本位观念,如群体本位、个人本位、权力本位、金钱本位、能力本位等。

    观点之五:利益观是整个价值观的基础,也是其核心。

    以上是在哲学的层面上对核心价值观的探讨。在心理学中也有对价值观内容的分类研究,最有影响的分类方法是将价值观分为经济的、理论的、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和宗教的不同类别,并按此标准制定了价值观研究量表。还有的心理学家将价值观分为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每一类由18项价值信念组成。

我们认为,区分价值观的层次并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实践问题。从当前社会面临的价值观问题出发,以引导社会价值观为目的,有针对性地划分价值观的层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据此,我们主张从以下三个方面划分社会价值观的层次。

    第一,要区别主导价值观和非主导价值观。每一个社会都有一个或几个价值观成为主导价值观,它们引导着社会价值取向和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信仰。主导价值观应该有最广泛的接受者和最深刻的解释力,成为社会群体在观念上普遍认可并在行动中实际践行的价值标准,为人们的价值评价、价值选择提供最有说服力的依据。主导价值观还应该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和基本要求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入人心,发挥更强大的引导作用。当一个社会主导价值观阙失时,会出现价值危机、信仰危机、价值失范等现象,此时必须尽快确立主导价值观。非主导价值观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主导价值观基本一致的价值观,对这些价值观应该给予积极的引导;另一类是与主导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价值观,应注意这些价值观对社会和个人造成的消极影响。

    第二,要区别理想价值观和一般价值观。理想价值观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和最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其合理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理想价值观在目前社会历史阶段还不能成为社会大众普遍践行的价值观。如果无视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把理想价值观作为唯一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宣传,是不符合实际的,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为此,在提倡理想价值观的同时,还应该宣传人们应该践行而且能够认同的一般价值观。如爱国主义、公民观念、社会公德等。一般价值观不能违背理想价值观,一般价值观也应该发挥提升人们思想境界的作用。

    第三,要区别公共领域的价值观和私人领域的价值观。不同价值观所涉及的领域并不相同,有些价值观涉及的是社会公共领域,如政治观念、公德观念等;有些价值观涉及的仅仅是私人生活领域,如审美观、职业观等。前一种可以称为公共价值观,后一种可以称为私人价值观。虽然纯粹的私人价值观并不存在,它们或多或少都与公共价值观有所联系,但是区别公共价值观和私人价值观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从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角度进行价值观宣传与教育,应该主要针对公共价值观领域。公共价值观应该统一,如此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有序,而私人价值观应该是多样的,如此才能使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当前社会价值观现状  

    关于中国社会当前价值观现状,学术界普遍认为,社会价值观出现了多样化(多元化)的态势。有研究者指出,目前我国有三种价值观形态同时并存:一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集体为本位的价值观;二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所形成的重功利、重才能的价值观;三是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极端利己主义、绝对功利主义的价值观。还有研究者从价值观的内容、目标及衡量体系三个方面对价值观多元化表现作了描述。

关于价值观多样化,学术界指出其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价值多样化一方面是对原有价值观内容的拓展、深化和丰富,使价值评价标准更为全面,可以对人和事物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的多样化,造成了多种不同性质价值观并存的局面。如集体主义价值观和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并存;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和拜金主义价值观的并存等等。不同价值目标的并存也造成了对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冲击,在一部分人中间形成了“价值虚无、无所适从”的状况,造成了价值失范的现象。

    价值多样化引发了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有研究者把当前价值观冲突的主要表现概括为: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冲突;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冲突;个体价值观内在的矛盾与冲突;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和利益的冲突。价值观的多样化还引发了信仰的危机。信仰的危机给一些歪理邪说提供了可乘之机,使一些人产生了理想和信念的混乱,误入歧途,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这方面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关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价值变迁有两种对立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当前的价值观与以往的价值观相比出现了“滑坡”。由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负面效应,也由于长期以来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不够,导致价值观念偏离正确轨道,物欲泛滥,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流行,社会风气恶化。另一种意见认为,现在的社会道德风气虽然在某些方面不如改革开放之前,但价值观念在本质上、整体上却是进步的,人们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平等观念、效率观念、竞争意识、代价和风险意识的强化,都是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不能因为一些暂时的无序和混乱就否定当前价值观念变革的历史进步意义。

    关于中国当前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学术界基本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仍然是我们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仍然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另一种观点认为,当前社会的价值观是多元的,没有主导的价值观,主导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或重建阶段。持前一种观点的研究者占大多数。他们比较一致地认为,集体主义是当前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但对集体主义的理解已经发生了变化。

    关于价值观现状的讨论涉及到怎样看待传统价值观和亚洲价值观的问题。传统文化的作用及其评价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90年代以来,这种讨论不再停留于对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二元纷争,逐步摒弃了简单的文化决定论和文化相对论,开始把关注的重点转向从价值学的角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进行历史反思,从全新的视角重新评价了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中国的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和思想史。这表现出学术界历史价值观的重大转折。

关于亚洲价值观的讨论是与亚洲经济的兴衰密切相关的。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一度被称为经济奇迹,东亚国家的一些政要和国内外的部分学者把亚洲经济的崛起与儒家文化的影响联系起来,认为亚洲价值观为亚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内在的文化支撑。所谓亚洲价值观一般被归纳为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义利兼顾的行为准则、克勤克俭的生活信条,其核心是整体主义的儒家价值观。国内的一些学者对盲目崇尚亚洲价值观的做法提出了批评,认为儒家文化与亚洲经济腾飞没有直接关系,也不可能开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各种不同观点表现出此消彼长的状况。更多的学者看到了儒家文化对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认为“裙带资本主义”在亚洲国家的普遍存在与这些国家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这与金融危机有着一定的联系。亚洲价值观的讨论深化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互关系的认识。  

四、主导价值观研究  

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有的主导价值观问题,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看法。主流观点认为,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价值观仍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提倡和坚持的主导价值观。

在近年有关价值观的讨论中,关于集体主义的文章占有很大的比重,这表明集体主义价值观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同时也说明集体主义价值观需要重新阐释。学术界批驳了把集体主义对应于计划经济,把个人主义对应于市场经济的说法,否定了在市场经济中个人主义价值观代替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的观点。指出不应把集体主义价值观与计划经济体制强拉在一起,只要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就应该以集体主义为主导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而不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固然对强化集体主义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决不能把这种作用误解或夸大为唯一的、决定性的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为巩固和完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而进行的经济体制的更新,而不是否定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因此,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集体主义价值观作为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地位不能改变。

但是,学术界认为,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需要重新理解和阐发,以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现实。有的研究者指出,要坚持集体主义首先要澄清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误解。误解之一,认为集体主义就是只讲集体利益而不讲个人利益。集体主义是关于集体和个人关系中把集体利益放在头等重要地位的一种态度、倾向和信念,并不是把集体看作唯一的真实存在、只承认集体利益不承认个人利益。集体主义不同于整体主义,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和集体不可分割。个人利益只有和集体利益相结合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和实现,集体利益代表个人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应在兼顾二者的同时,要求个人服从集体。而尊重、保护和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是集体主义的内在要求,一旦集体不考虑并实际地满足个人的正当需求,就迫使个人只有自己去关心自己,脱离集体去谋求个人的发展,这时集体就已名存实亡,成为“虚假的集体”,失去向心力和凝聚力了。误解之二,认为集体主义与市场经济相排斥。虽然市场经济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体主体性,但市场体系中不同利益主体必须把个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为他人或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个人利益才能得以实现。个人意识、个人取向和集体意识、集体取向都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放大、强化市场经济中的集体意识、集体取向,在重视个人利益和个人主体性的同时,应明确提出人民为本、集体优先的原则,树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

有的学者还指出,要坚持集体主义还必须将集体主义的价值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结合起来,批判地继承计划经济时代倡导的集体主义,合理地对其进行体系结构的调整和内容的更新,形成新的集体主义。与传统的集体主义相比,这种新的集体主义应具有如下两个主要特点:

其一,强调集体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集体成员的正当个人利益。传统的集体主义具有片面强调集体至上性、绝对性的弊端,其突出表现为:过分强调集体的权利,对个人的权利重视不够;过分强调集体形成后个人对集体应承担的义务,对一个真实的集体形成的前提条件即集体必须维护集体成员的切身利益的义务承诺强调不够。新的集体主义必须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需求,将集体应当对个人承担的义务加以科学的阐释。真正的集体应该维护各个集体成员的个人利益,实现组成集体的各个主体的自我价值。这种新型的集体主义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关系的真实反映,既与个人主义有本质区别,也不同于传统的集体主义。

其二,要体现道德要求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在计划经济时期的集体主义,缺乏清楚的层次性要求,过分地强调了道德的先进性,忽视了道德的广泛性要求,错误地把作为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应该践行的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要求视为集体主义的全部内容,从而使集体主义脱离了普通群众的道德水准。在现阶段提出集体主义的层次性要求,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们的思想道德层次性的客观状况,符合社会先进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准的实际水平。集体主义的先进性要求是针对社会先进分子而言的。集体主义的广泛性要求是针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的。作为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般社会公民,只要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时,具有谦让精神,能做到“三兼顾”,即在实现个人合理利益的同时,兼顾到他人、国家和整个社会的利益,就可以说他们坚持了集体主义的原则。

    学者们对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也作了深入的讨论,认为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和最高原则。为人民服务凝聚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的精神实质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为人民服务,被历史地赋予了以下两大新的特征:首先是服务者与服务对象关系的社会一体化。其次是为人民服务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制度化特征。把主人意识与服务意识切实统一起来,是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邓小平价值观理论为研究探讨主导价值观提供了根本的指导思想。对邓小平价值观理论的探讨也是近年来价值观研究的一个热点。学术界普遍认为价值观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邓小平价值理论的基本框架:邓小平价值观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讲求实效,邓小平价值观的基础是爱国主义,邓小平价值观的核心是集体主义,邓小平价值观的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价值观的取向是人民利益。很多研究者认为,邓小平价值观思想中的“三个有利于”是当前社会历史条件下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五、当前价值观建设的几点建议  

    总结近年来价值观问题研究的成果,针对目前我国的价值观现状和价值观建设的实际,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认真总结和宣传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价值理论,以此作为我们当前价值观建设的指导思想。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江泽民同志审时度势,及时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理论,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发展,而且是对价值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它标志着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价值理论的形成。这一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价值学说,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适应了世界形势的新变化,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要求,是价值理论的新形态,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和时代品格,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高度统一。这一面向新世纪的价值理论,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价值取向,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为价值目标,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以开拓创新为实现手段,以公平竞争为激励机制,以遵纪守法、德法统一为行为准则,以“三个代表”为价值标准。我们当前的价值观建设要紧紧围绕着这一核心价值观展开。要对这一理论加以丰富和发展,使之理论化、系统化,并采取有力措施宣传这一价值理论。

    第二,把“以德治国”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道德观是价值观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既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也需要伦理和道德的支撑。在治国方略上,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统一起来。现阶段,在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前提下,要把“以德治国”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以德治国”有两方面的含义:治国者须有德;治国必用德。坚持“以德治国”的方略,首先是加强执政党的思想道德建设,“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执政党的党风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全体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建设。“以德治国”的思想事实上是从国家宏观治理的高度强调价值观的建设,从而把价值观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第三,强化价值观的创新。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主导的价值观,我们要努力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而新价值观的生成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价值观的创新要植根于中国实际,把握价值观变革的规律,掌握科学的方法。当前主要应从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进一步挖掘、整理、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价值理论,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创造性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经典作家关于劳动创造价值、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自然与人道统一、人类共同价值等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显示出现实意义,对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观察和分析全球化进程具有极强的指导价值。因此,我们应该从时展的实际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原始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创造出与时代共进的科学的价值理论。

二是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根据新的形势加以改造,使之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形成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时代感的新的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念,诸如经济上的诚实守信、公平竞争;政治上的敬业爱国,团结协作;自然观上的尊崇自然,天人合一;道德观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格精神上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都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开掘,实现传统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

三是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外来价值观,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作为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西方价值观也有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的方面,如强调个人的权利,独立的自我意识,这些都对发挥个体价值的合理因素有一定作用。在经济领域强调自由竞争,重视信誉,遵守法纪,这对我们发展市场经济也有借鉴意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 ,西方一些政党在90年代后半期发生了引人嘱目的变革,他们所提出的“第三条道路”的主张就是其政治架构的价值论基础,他们所推崇的一些价值观,如“没有责任就没有权利”,“没有民主就没有权威”,在推动社会变革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值得我们思考。我们要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总结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立足中国实际,批判地借鉴其优秀成果。

四是总结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鲜活的价值观,加以精心培育,使之成为新价值观的生长点。人民群众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观的创新者。我们应该及时总结人民群众的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价值理论。江泽民同志倡导的“五种精神”,就是对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先进价值观的宏观概括。再如“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人民”,“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民主思想,就是对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具体化。还有“知识改变命运”的科学理念,对“知识就是力量”做出了更为鲜活有力的阐释,表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

第四,加强对价值冲突的引导和调控。随着社会的转型,社会价值观越来越多样化,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价值观念的激烈冲突和深刻变革,是当代人类文明进程的突出表现。当前,价值冲突表现出普遍化、尖锐化、复杂化的趋势。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的矛盾,自由与规范的矛盾,政治统一性与思想多样性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矛盾,传统观念与时代观念的矛盾,外来价值与本土价值的矛盾,公平与效益的矛盾,权利与责任的矛盾,等等,就是价值冲突凸现的明证。价值冲突的结果可能是从无序到有序,最终确立一种新的主导价值观;也可能是主导价值观被摧毁,而新的主导价值观又没有确立,导致社会总体价值目标的失落,从而造成社会心理的失衡与混乱。因此,对价值冲突要加以调控和引导,使科学的、健康的价值观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要在价值观研究中引入定量分析等科学方法,逐步建立一套价值冲突的预警系统,以准确把握时代脉博,及时采取有力举措,主动进行调控,使价值观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健康有序。

第五,要改革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应当注意价值观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将先进性与广泛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提倡什么和要求什么区别开来,切忌形式主义和一刀切。既重视对主导价值观的倡导和宣传,同时也不能忽视一般价值观,尤其是劳动观念和公德观念的宣传教育。不仅要从政治的角度提倡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主导价值观,还要在公共生活领域提倡健康合理的公民观念、责任意识等。在行业部门抓职业道德教育,在家庭抓家庭美德教育,全方位地培育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还需要行之有效的手段,要把思想教育、舆论导向、政策调节、法律约束结合起来。当前尤其要突出强调对一部分价值观加以规范化,以法律、法规、政策的形式,使之成为有强制力的硬约束。价值观教育需要以理服人,也需要以情感人,将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应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将价值观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价值观教育落实到现实生活之中。

价值观调研第3篇

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深入,价值理论及价值观研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经过近10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我国价值理论的体系框架。

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社会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由单一到多样、由封闭到开放、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同时也引发了不同价值观之间的激烈冲突。社会转变根本上是价值观的转变,很多问题的争论实质是价值观的争论。价值观的变化既充当了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也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引起了一定的混乱。

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冷战”结束,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国家力图利用其经济、军事优势,对其他国家进行价值输出和文化侵略,试图开展一场没有硝烟的价值战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国家利用其主导全球化进程的优势,力图在全球推行西方的价值观乃至政治制度,实现西方主导的政治、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同质化”,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文化冲突和价值冲突成为90年代国际冲突的重要形式。

同时,90年代以来科技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影响着社会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当代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产生空前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时空观,使世界进入了普遍交往的时代,信息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的各个角落,引发了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也带来了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我们的生命本身,对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也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科技领域的一系列变革,引发了价值领域的深刻变化。

国内改革的深入,国际形势的变化,科技革命的进展,使传统的主导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价值观建设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在人们思想观念空前活跃的同时,也出现了价值失范、目标阙失等现象。这种状况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引发了价值观问题研究新的热潮,大大拓展了价值观问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价值观基础理论研究得到加强,价值观结构的研究受到重视,对我国当前价值观现状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导价值观的研究,特别是系统地揭示和总结了邓小平价值观理论。

二、价值观及其结构

虽然对价值观的精确界定还有一些争论和分歧,但是学术界对价值观基本内涵的理解已趋于一致。大家普遍认为,价值观是有别于事实判断和科学知识的另一类认识形式,是判断是非曲直、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价值准则。“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而人们在价值追求上抱有怎样的信念、信仰、理想,便构成了价值观所特有的内容。” “价值观是指关于价值的特殊观念系统。进一步说,它是人们在处理价值问题,特别是那些普遍性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态度的总和。价值观特有的形式,是人们头脑中有关的信念、信仰和理想系统。”在心理学中,关于价值观也早有研究,认为价值观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

价值观是判断好坏的标准,也是指导人们行动的指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应该禁止的,对此做出判断就要借助于一定的价值观。价值观不同则对同一事物或同一行为的价值评价也不同。价值观就是价值评价的标准,价值评价的差异根源于价值观的差异。人们的行动受到价值观的指导,在方向各异的行动背后可以看到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在社会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是社会文化的精神之所在。“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是它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决策的动机和目的之所在。正因为如此,价值观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往往占有核心和基础的地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差异,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冲突。

价值观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别。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指导人们积极、健康地生活,而错误的价值观只会引人误入歧途。“一种价值观是否科学、合理、先进,归根到底要看它如何反映和反映了什么样的主体利益、条件和需要,是否同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历史进步的趋势相一致。”当一种价值观同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并能够反映最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时,这样的价值观就是合理的、正确的。而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趋势,违背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的价值观就是不合理、不正确的。关于价值观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讨论,以及关于价值真理的讨论都与此相关。主张价值观具有绝对性和真理性,就是肯定正确价值观与错误价值观之间界限分明,不容混淆。

价值观与世界观、人生观密切相关。世界观是价值观的前提,有了科学的世界观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价值观的一个部分,价值观对人们如何看待自我、如何理解生活、如何处理人我关系都有重要的影响。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共同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动,对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是对人的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术界普遍认为价值观是分为不同层次的。就个人的价值观来说,有的居于核心地位,它制约和引导着其它价值观。就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而言,有的价值观居于主导地位,它引导着社会主体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从主导价值观或核心价值观中引申出次要价值观,从而形成主导价值观的“保护带”。但是究竟哪些价值观属于核心价值观,学术界对此意见分歧较大。

观点之一:在价值体系中理想、信念、信仰是最深层次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信仰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核心的价值观念,是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这就决定了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建设的核心。”

观点之二:价值观念的深层结构是与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相联而形成的对最高价值的看法或原则。它构成价值观念的内核,表层结构则是由之推出和派生的对具体事物、行为的利害、好坏的观点,执行评价标准的功能。

观点之三:关于劳动的价值观和关于人我关系的价值观是价值体系的两个核心价值观。劳动价值观用以解释劳动的价值,合理的劳动观可以激发劳动的热情和创造的渴望。人我价值观用以解释人在社会中的价值,正确的人我价值观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观点之四:本位观念是价值观的核心。把什么看作是最重要的价值,以什么作为衡量其他价值的标准,对此作不同理解就形成不同的本位观念,如群体本位、个人本位、权力本位、金钱本位、能力本位等。

观点之五:利益观是整个价值观的基础,也是其核心。

以上是在哲学的层面上对核心价值观的探讨。在心理学中也有对价值观内容的分类研究,最有影响的分类方法是将价值观分为经济的、理论的、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和宗教的不同类别,并按此标准制定了价值观研究量表。还有的心理学家将价值观分为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每一类由18项价值信念组成。

我们认为,区分价值观的层次并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实践问题。从当前社会面临的价值观问题出发,以引导社会价值观为目的,有针对性地划分价值观的层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据此,我们主张从以下三个方面划分社会价值观的层次。

第一,要区别主导价值观和非主导价值观。每一个社会都有一个或几个价值观成为主导价值观,它们引导着社会价值取向和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信仰。主导价值观应该有最广泛的接受者和最深刻的解释力,成为社会群体在观念上普遍认可并在行动中实际践行的价值标准,为人们的价值评价、价值选择提供最有说服力的依据。主导价值观还应该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和基本要求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入人心,发挥更强大的引导作用。当一个社会主导价值观阙失时,会出现价值危机、信仰危机、价值失范等现象,此时必须尽快确立主导价值观。非主导价值观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主导价值观基本一致的价值观,对这些价值观应该给予积极的引导;另一类是与主导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价值观,应注意这些价值观对社会和个人造成的消极影响。

第二,要区别理想价值观和一般价值观。理想价值观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和最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其合理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理想价值观在目前社会历史阶段还不能成为社会大众普遍践行的价值观。如果无视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把理想价值观作为唯一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宣传,是不符合实际的,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为此,在提倡理想价值观的同时,还应该宣传人们应该践行而且能够认同的一般价值观。如爱国主义、公民观念、社会公德等。一般价值观不能违背理想价值观,一般价值观也应该发挥提升人们思想境界的作用。

第三,要区别公共领域的价值观和私人领域的价值观。不同价值观所涉及的领域并不相同,有些价值观涉及的是社会公共领域,如政治观念、公德观念等;有些价值观涉及的仅仅是私人生活领域,如审美观、职业观等。前一种可以称为公共价值观,后一种可以称为私人价值观。虽然纯粹的私人价值观并不存在,它们或多或少都与公共价值观有所联系,但是区别公共价值观和私人价值观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从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角度进行价值观宣传与教育,应该主要针对公共价值观领域。公共价值观应该统一,如此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有序,而私人价值观应该是多样的,如此才能使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当前社会价值观现状

关于中国社会当前价值观现状,学术界普遍认为,社会价值观出现了多样化(多元化)的态势。有研究者指出,目前我国有三种价值观形态同时并存:一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集体为本位的价值观;二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所形成的重功利、重才能的价值观;三是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极端利己主义、绝对功利主义的价值观。还有研究者从价值观的内容、目标及衡量体系三个方面对价值观多元化表现作了描述。

关于价值观多样化,学术界指出其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价值多样化一方面是对原有价值观内容的拓展、深化和丰富,使价值评价标准更为全面,可以对人和事物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的多样化,造成了多种不同性质价值观并存的局面。如集体主义价值观和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并存;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和拜金主义价值观的并存等等。不同价值目标的并存也造成了对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冲击,在一部分人中间形成了“价值虚无、无所适从”的状况,造成了价值失范的现象。

价值多样化引发了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有研究者把当前价值观冲突的主要表现概括为: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冲突;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冲突;个体价值观内在的矛盾与冲突;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和利益的冲突。价值观的多样化还引发了信仰的危机。信仰的危机给一些歪理邪说提供了可乘之机,使一些人产生了理想和信念的混乱,误入歧途,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这方面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关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价值变迁有两种对立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当前的价值观与以往的价值观相比出现了“滑坡”。由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负面效应,也由于长期以来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不够,导致价值观念偏离正确轨道,物欲泛滥,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流行,社会风气恶化。另一种意见认为,现在的社会道德风气虽然在某些方面不如改革开放之前,但价值观念在本质上、整体上却是进步的,人们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平等观念、效率观念、竞争意识、代价和风险意识的强化,都是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不能因为一些暂时的无序和混乱就否定当前价值观念变革的历史进步意义。

关于中国当前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学术界基本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仍然是我们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仍然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另一种观点认为,当前社会的价值观是多元的,没有主导的价值观,主导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或重建阶段。持前一种观点的研究者占大多数。他们比较一致地认为,集体主义是当前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但对集体主义的理解已经发生了变化。

关于价值观现状的讨论涉及到怎样看待传统价值观和亚洲价值观的问题。传统文化的作用及其评价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90年代以来,这种讨论不再停留于对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二元纷争,逐步摒弃了简单的文化决定论和文化相对论,开始把关注的重点转向从价值学的角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进行历史反思,从全新的视角重新评价了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中国的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和思想史。这表现出学术界历史价值观的重大转折。

关于亚洲价值观的讨论是与亚洲经济的兴衰密切相关的。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一度被称为经济奇迹,东亚国家的一些政要和国内外的部分学者把亚洲经济的崛起与儒家文化的影响联系起来,认为亚洲价值观为亚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内在的文化支撑。所谓亚洲价值观一般被归纳为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义利兼顾的行为准则、克勤克俭的生活信条,其核心是整体主义的儒家价值观。国内的一些学者对盲目崇尚亚洲价值观的做法提出了批评,认为儒家文化与亚洲经济腾飞没有直接关系,也不可能开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各种不同观点表现出此消彼长的状况。更多的学者看到了儒家文化对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认为“裙带资本主义”在亚洲国家的普遍存在与这些国家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这与金融危机有着一定的联系。亚洲价值观的讨论深化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互关系的认识。

四、主导价值观研究

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有的主导价值观问题,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看法。主流观点认为,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价值观仍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提倡和坚持的主导价值观。

在近年有关价值观的讨论中,关于集体主义的文章占有很大的比重,这表明集体主义价值观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同时也说明集体主义价值观需要重新阐释。学术界批驳了把集体主义对应于计划经济,把个人主义对应于市场经济的说法,否定了在市场经济中个人主义价值观代替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的观点。指出不应把集体主义价值观与计划经济体制强拉在一起,只要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就应该以集体主义为主导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而不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固然对强化集体主义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决不能把这种作用误解或夸大为唯一的、决定性的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为巩固和完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而进行的经济体制的更新,而不是否定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因此,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集体主义价值观作为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地位不能改变。

但是,学术界认为,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需要重新理解和阐发,以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现实。有的研究者指出,要坚持集体主义首先要澄清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误解。误解之一,认为集体主义就是只讲集体利益而不讲个人利益。集体主义是关于集体和个人关系中把集体利益放在头等重要地位的一种态度、倾向和信念,并不是把集体看作唯一的真实存在、只承认集体利益不承认个人利益。集体主义不同于整体主义,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和集体不可分割。个人利益只有和集体利益相结合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和实现,集体利益代表个人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应在兼顾二者的同时,要求个人服从集体。而尊重、保护和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是集体主义的内在要求,一旦集体不考虑并实际地满足个人的正当需求,就迫使个人只有自己去关心自己,脱离集体去谋求个人的发展,这时集体就已名存实亡,成为“虚假的集体”,失去向心力和凝聚力了。误解之二,认为集体主义与市场经济相排斥。虽然市场经济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体主体性,但市场体系中不同利益主体必须把个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为他人或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个人利益才能得以实现。个人意识、个人取向和集体意识、集体取向都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放大、强化市场经济中的集体意识、集体取向,在重视个人利益和个人主体性的同时,应明确提出人民为本、集体优先的原则,树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

有的学者还指出,要坚持集体主义还必须将集体主义的价值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结合起来,批判地继承计划经济时代倡导的集体主义,合理地对其进行体系结构的调整和内容的更新,形成新的集体主义。与传统的集体主义相比,这种新的集体主义应具有如下两个主要特点:

其一,强调集体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集体成员的正当个人利益。传统的集体主义具有片面强调集体至上性、绝对性的弊端,其突出表现为:过分强调集体的权利,对个人的权利重视不够;过分强调集体形成后个人对集体应承担的义务,对一个真实的集体形成的前提条件即集体必须维护集体成员的切身利益的义务承诺强调不够。新的集体主义必须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需求,将集体应当对个人承担的义务加以科学的阐释。真正的集体应该维护各个集体成员的个人利益,实现组成集体的各个主体的自我价值。这种新型的集体主义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关系的真实反映,既与个人主义有本质区别,也不同于传统的集体主义。

其二,要体现道德要求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在计划经济时期的集体主义,缺乏清楚的层次性要求,过分地强调了道德的先进性,忽视了道德的广泛性要求,错误地把作为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应该践行的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要求视为集体主义的全部内容,从而使集体主义脱离了普通群众的道德水准。在现阶段提出集体主义的层次性要求,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们的思想道德层次性的客观状况,符合社会先进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准的实际水平。集体主义的先进性要求是针对社会先进分子而言的。集体主义的广泛性要求是针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的。作为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般社会公民,只要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时,具有谦让精神,能做到“三兼顾”,即在实现个人合理利益的同时,兼顾到他人、国家和整个社会的利益,就可以说他们坚持了集体主义的原则。

学者们对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也作了深入的讨论,认为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和最高原则。为人民服务凝聚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的精神实质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为人民服务,被历史地赋予了以下两大新的特征:首先是服务者与服务对象关系的社会一体化。其次是为人民服务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制度化特征。把主人意识与服务意识切实统一起来,是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邓小平价值观理论为研究探讨主导价值观提供了根本的指导思想。对邓小平价值观理论的探讨也是近年来价值观研究的一个热点。学术界普遍认为价值观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邓小平价值理论的基本框架:邓小平价值观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讲求实效,邓小平价值观的基础是爱国主义,邓小平价值观的核心是集体主义,邓小平价值观的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价值观的取向是人民利益。很多研究者认为,邓小平价值观思想中的“三个有利于”是当前社会历史条件下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五、当前价值观建设的几点建议

总结近年来价值观问题研究的成果,针对目前我国的价值观现状和价值观建设的实际,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认真总结和宣传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价值理论,以此作为我们当前价值观建设的指导思想。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江泽民同志审时度势,及时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理论,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发展,而且是对价值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它标志着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价值理论的形成。这一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价值学说,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适应了世界形势的新变化,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要求,是价值理论的新形态,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和时代品格,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高度统一。这一面向新世纪的价值理论,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价值取向,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为价值目标,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以开拓创新为实现手段,以公平竞争为激励机制,以遵纪守法、德法统一为行为准则,以“三个代表”为价值标准。我们当前的价值观建设要紧紧围绕着这一核心价值观展开。要对这一理论加以丰富和发展,使之理论化、系统化,并采取有力措施宣传这一价值理论。

第二,把“以德治国”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道德观是价值观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既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也需要伦理和道德的支撑。在治国方略上,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统一起来。现阶段,在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前提下,要把“以德治国”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以德治国”有两方面的含义:治国者须有德;治国必用德。坚持“以德治国”的方略,首先是加强执政党的思想道德建设,“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执政党的党风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全体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建设。“以德治国”的思想事实上是从国家宏观治理的高度强调价值观的建设,从而把价值观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第三,强化价值观的创新。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主导的价值观,我们要努力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而新价值观的生成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价值观的创新要植根于中国实际,把握价值观变革的规律,掌握科学的方法。当前主要应从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进一步挖掘、整理、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价值理论,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创造性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经典作家关于劳动创造价值、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自然与人道统一、人类共同价值等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显示出现实意义,对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观察和分析全球化进程具有极强的指导价值。因此,我们应该从时展的实际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原始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创造出与时代共进的科学的价值理论。

二是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根据新的形势加以改造,使之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形成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时代感的新的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念,诸如经济上的诚实守信、公平竞争;政治上的敬业爱国,团结协作;自然观上的尊崇自然,天人合一;道德观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格精神上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都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开掘,实现传统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

三是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外来价值观,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作为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西方价值观也有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的方面,如强调个人的权利,独立的自我意识,这些都对发挥个体价值的合理因素有一定作用。在经济领域强调自由竞争,重视信誉,遵守法纪,这对我们发展市场经济也有借鉴意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 ,西方一些政党在90年代后半期发生了引人嘱目的变革,他们所提出的“第三条道路”的主张就是其政治架构的价值论基础,他们所推崇的一些价值观,如“没有责任就没有权利”,“没有民主就没有权威”,在推动社会变革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值得我们思考。我们要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总结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立足中国实际,批判地借鉴其优秀成果。

四是总结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鲜活的价值观,加以精心培育,使之成为新价值观的生长点。人民群众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观的创新者。我们应该及时总结人民群众的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价值理论。江泽民同志倡导的“五种精神”,就是对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先进价值观的宏观概括。再如“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人民”,“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民主思想,就是对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具体化。还有“知识改变命运”的科学理念,对“知识就是力量”做出了更为鲜活有力的阐释,表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

第四,加强对价值冲突的引导和调控。随着社会的转型,社会价值观越来越多样化,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价值观念的激烈冲突和深刻变革,是当代人类文明进程的突出表现。当前,价值冲突表现出普遍化、尖锐化、复杂化的趋势。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的矛盾,自由与规范的矛盾,政治统一性与思想多样性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矛盾,传统观念与时代观念的矛盾,外来价值与本土价值的矛盾,公平与效益的矛盾,权利与责任的矛盾,等等,就是价值冲突凸现的明证。价值冲突的结果可能是从无序到有序,最终确立一种新的主导价值观;也可能是主导价值观被摧毁,而新的主导价值观又没有确立,导致社会总体价值目标的失落,从而造成社会心理的失衡与混乱。因此,对价值冲突要加以调控和引导,使科学的、健康的价值观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要在价值观研究中引入定量分析等科学方法,逐步建立一套价值冲突的预警系统,以准确把握时代脉博,及时采取有力举措,主动进行调控,使价值观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健康有序。

价值观调研第4篇

表1 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总信度

因素一 因素二 因素三 因素四

.837

.852 .773 .651 .602

2.2.2 问卷的效度

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因素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检验问卷的构想效度,从而对研究生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理论构想做进一步的探讨。

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将239人对18个题项的回答作探索性因素分析,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陡阶检验准则提取因子,抽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4个,能解释的总变异为57.446%。旋转后的因子负荷情况见表2。

表2 价值观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表

题号

项目

共同度

因素负荷

因素一 人际关系 (特征值为5.280,贡献率为29.334%)

T17

和同事在一起感到心情愉快

.709

.833

T16

能常有一种愉悦的感受

.665

.779

T18

下班后,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570

.742

T15

能获得他人的好评

.538

.713

T12

上司和同事好相处

.519

.688

T11

能受到他人尊敬

.501

.674

T9

能有许多亲密的同事

.467

.451

因素二 职业优越感 (特征值为2.112,贡献率为11.732%)

T1

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674

.815

T5

工作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629

.766

T6

可以获得事业上成就感

.596

.705

T2

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

.517

.673

因素三 物质生活(特征值为1.729,贡献率为9.603%)

T4

单位解决户口问题

.642

.743

T7

单位能够提供住房

.565

.721

T3

单位解决两地分居

.508

.711

T8

能使我方便照顾父母

.388

.517

因素四 职业发展(特征值为1.220,贡献率为6.777%)

T13

较少考虑名利报酬

.659

.802

T10

单位少有改革或风险

.574

.671

T14

领导的性格人品符合期待

.619

.572

从表2可看到,抽取的4个因素共包括18个题项。因素1主要涉及与同事和上级的关系,命名为“人际关系”。因素2反映个人的才能发挥,命名为“职业优越感”。因素3集中体现单位能为自己解决的现实问题,命名为“物质生活”。因素4反映单位的发展前途,命名为“职业发展”。

为进一步检验问卷的效度,还考察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效度,见表3。

表3 题项与因素及问卷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表

因素一

因素二

因素三

因素四

tota

T17

.822**

.640

T16

.769**

.595**

T18

.738**

.554**

T15

.717**

.590**

T12

.713**

.592**

T11

.722**

.594**

T9

.623**

.629**

T1

.768**

.425**

T5

.797**

.377**

T6

.786**

.531**

T2

.739**

.589**

T4

.748**

.339**

T7

.721**

.480**

T3

.707**

.363**

T8

.615**

.519**

T13

.745**

.348**

T10

.701**

.446**

T14

.492**

.645**

结果表明,除第9题以外,题项与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均显著地高于它们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这说明各个题目之间的内部一致性效度较好。

3 研究生职业价值观的特征

3.1 研究方法

3.1.1 被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西南大学选取330名研究生作为测量样本。有效样本220名,男155名,女67名。

参 考 文 献

1. 张进辅.论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引导.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3):82--87

2.杨静,张进辅.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述评.价值工程,2004(9):37—41

3.于海波. 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4.黄希庭,张进辅,张蜀林.我国五城市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调查.心理学报,1989,3:274一283

5.郑伦仁.国内外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研究综述.高等工程价值研究,增刊,1998,68—71

6.丁雪红.当代大学生职业动机的定量比较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硕士学位论文,1998

价值观调研第5篇

Abstract: Sports values is related to adolescent health concepts and sporting behavior. Through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this issue analyzes sports values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f Lianyun Distric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p three specific indicators of values is goog body without exercise, harmful effects on health, more unsafety; the degree of awareness of the physiological level is high in the overall indicators of values, followed by leisur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levels.

关键词: 体育价值观;初中生

Key words: sports values;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244-02

1 研究问题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肩负着和谐社会和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重任和历史使命。青少年的健康、体质与发展如何,将影响一代社会接班人。2011年9月公布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肥胖发生率和视力不良率继续上升。面对不容乐观的青少年体质与健康,学校体育不断反思。这难道只与学校教育有关吗?更广泛的社会主体又应发挥怎样作用?

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对将来是否终生参与体育有直接影响,影响学生走向社会以后能否坚持体育锻炼的关键因素。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研究,关于江苏和连云港的研究内容更少。体育价值观研究更多的是理论分析。研究对象上偏重大学生而忽视中学生,方法上侧重于调查研究而忽视实地研究。此外,体育价值观研究内容相对松散,未能清晰界定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及其指标的构成。就地区而言,连云港地区学生的研究更少。因此,本课题对体育价值观界定和操作化的前提下,以连云港市连云区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和实证调研。

2 研究方法

采取调查研究的研究方式。在阅读文献和参照有关问

卷基础上,设计了有关中学生体育价值观与体育行为问卷。

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系数为0.84,说明可信度很高。

在遵守抽样原理的基础上抽取了4所中学的调查对象360人并于2012年10月实施问卷调查。这4所中学来自2郊区的板桥中学、连云中学和2城区的西苑中学、东港中学。问卷收回352份,回收率达到97.8%。同时对部分学生进行个案访谈。总样本352人,男生190人,比例为54%,女生162人,比例46%;初二318人,比例90.3%。

3 研究结论

3.1 体育价值观的具体指标分析 根据有关研究文献,本研究设计了初中生体育价值观调查表,共设计了16个陈述,以测量初中生的体育价值观的现状,内容包括了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调节心理、加强人际交往、保持健美体型、娱乐等。按照非常同意5分,同意4分,说不清楚3分,不同意2分,非常不同意1分,各分值相加除以人数得到一个初中生体育价值观平均等级得分。本文以初中生体育价值观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为主进行分析。

从表1看出,初中生的体育价值观具体指标的前十位分别是:身体好不需锻炼、有损健康、不很安全、对体育投资、消磨时光、表现自我、娱乐、健美、适应未来发展、促进学习。强身健体、提高自信心、令人心情舒畅三指标得分较低。

①对体育持否定态度。从排列的前三位来看,初中生对体育价值观持否定态度。因为他们是14岁左右的青少年,身体正在发育,器官健康,充满活力,能量无限;他们觉得自己身体很棒不需锻炼。尽管55%以上的同学喜欢体育,但他们人为体育运动有损健康,不安全。这是与他们的体育认知密切相关,也需要相关主体加强宣传、树立青少年正确的体育观念。②对体育价值认识消极。体育有积极和消极两面性。从前10位排名看,消极部分占了一半。这种状况出现原因很复杂,有学生自身原因,也离不开学校教育的氛围,也与父母责任密切相关,更受整个社会风气的熏陶和渲染。③体育的生理价值未得到充分认识。体育最基本的是通过身体运动进行,因而体育的健身性、健康意义是最基本和最直接的。表现自我、交往、娱乐、促进学习等方面是基于体育的生理价值之上的。有研究显示,运动不仅对控制当下的青少年肥胖有显著效果,还对大脑发育、感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2 体育价值观的总体指标分析 我们把16个体育价值观指标概括为4个层面:生理、心理、社会、休闲。统计情况见表2。

价值观调研第6篇

关键词:浙江价值观 适应性 对策

一、调查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国际形势的变化,科技革命的进展,使传统的主导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价值观建设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在人们思想观念空前活跃的同时,也出现了价值失范、目标阙失等现象。人们普遍出现逐利倾向,掀起了经商潮、下海热等。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即以个人主义为核心,逐渐充斥着人们趋利赴势的观念,物欲就像脱缰的野马四处奔腾也给社会带来了混乱和无序.为社会的价值观导向和价值观整合带来了困难.甚至诱发了许多违法犯罪活动。所有这些都要求社会主导性价值观承担起新的社会统摄与驱动的职能,以保证社会既充满生机和活力,叉不致失范而无序。

二、调查目的及意义

2.1.目的

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的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价值观,是建设现代浙江的现实需要,它来源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民族精神,树立和践行浙江价值观,是浙江“更强、更富、更和谐”的本质要求,引领着浙江人民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贯穿并渗透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伟大实践之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励精图治、埋头苦干,在深化“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实践中促进“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才能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写下壮丽诗篇!

2.2 意义

近几年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系列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这一切,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然而要实现社会的长期和谐发展,必须形成能够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价值观。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一方面,利益格局和组织形式不断分化,价值冲突日益广泛和复杂;另一方面,中与西、传统与现代、进步与落后,各种价值观相互交织,竞相纷呈。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价值观,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提升。

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巨大的经济资源和技术条件,需要独特的社会政治条件,也需要包括道德精神在内的文化道德资源。而追求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价值观,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多关注整个社会文明程度,关注社会个体道德修养,明确现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价值,建构与社会发展相应的文化体系和价值体系,为浙江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提供动力。

三、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个别交谈、小组讨论、文献检索

四、调查对象

浙江省金华市洋埠镇居民,金华市市民,及在校大学生

五、调查结果及分析

此次调查共向金华市市民及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27份。为确保数据分析的准确性与专业性,调研组借助SPSS19.0专业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一)公民对浙江价值观的了解程度

(二)公民践行浙江价值观的方式

由图表二可知,影响个人践行浙江价值观的最大因素是家庭教育,其次是朋友圈子,然后是学校教育,可见家庭教育在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方面作用很大,虽然学校教育的影响靠后,但我们不能忽视其在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从图表三中可以知道大部分公民希望大众传媒在宣传浙江价值观方面加以正面引导,并且开设专门栏目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浙江价值观。

由图表四知政府以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尤其是建立图书馆、文化宫等公益设施,开展地方特色活动以及文化演出等方式,来宣传浙江价值观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

(三)总结分析目前现状及建议

在我国,对价值观的全面系统研究始于改革开放以后,与价值观相关的一系列核心范畴,如主导价值观、主流价值观、价值导向、价值取向、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标准等等已经成为从学术研究、到人们的日常用语、直到官方的正式文件都大量使用的概念。而浙江省出台的浙江价值观历时4个多月,在“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中,收到5万多份建议稿,23万余次的价值观词条,全省11个市人民热情参与,总结出“务实、守信、崇学、向善”八字内涵。

六.结束语

本次研究针对浙江价值观分析与影响,采用问卷数据以及文献搜索等方法探究浙江价值观的现状,经过小组讨论得到解决方案。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巨大的经济资源和技术条件,需要独特的社会政治条件,也需要包括道德精神在内的文化道德资源。而追求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价值观,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多关注整个社会文明程度,关注社会个体道德修养,明确现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价值,建构与社会发展相应的文化体系和价值体系,为浙江进一步发展指明正确方向,提供支持和动力。(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荣国,仇小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价值观冲突的控制[J] .广东: 广东商学院, 2009.

[2] 史瑞杰.价值观建设与大学的社会责任[J] .2011.

[3] 姬翠梅,张桂梅.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调研分析[J] .山西: 山西大同大学, 2011.

[4] 北京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关于价值观研究现状的调研报告[J].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2002,(01) [5] 梅荣政,王炳权.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J].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7,(06).

[6] 杨芳,梅荣政.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关系[J].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2011,(10).

[7] 戴木才,田海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J].1006-0391(2007)02-0036-4.

[8] 鲁宽民,杨尚勤.网络时代边缘化价值观对青少年的侵蚀[J].西安:西北工业大学,1003—3637(2012)02—0212—04.

价值观调研第7篇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药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取向及特点。方法:运用修订后的萨帕职业价值观量表对复旦大学药学院2007届本科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学生职业价值观更多受到宏观社会文化的影响,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药学专业特点。结论:药学教育应积极倡导良好的职业价值观,为医药行业和社会发展服务。

    价值观是人类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等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感情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对个人的行为及其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职业价值观(work values)是个人追求与职业有关的目标,以及在从事工作时所追求的职业特质或属性。黄希庭等〔i7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职业价值观既表现在人们的择业观上,也表现在具体的工作态度上。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职业价值观与个体职业选择、工作满意度和道德判断均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影响到工作绩效。因此,无论是对个体还是组织,了解其职业价值观,并尽可能保证职业价值观与工作的匹配,将有利于个体和组织的良好发展。本研究旨在探讨药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取向和特点,以便为药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价值观塑造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上海市复旦大学药学院2007届本科毕业生问卷调查。共发放职业价值观量表78份,回收67份,回收率85. 90%。有效问卷67份,有彭率100 %。应用excel软件将问卷表数据录人,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方法采用宁维卫修订过的萨巾〔( super)职业价值观量表[’〕( work  values inventory简称wvi),修订后的量表既适用于在职人员,也适用于学生。萨帕将职业价值观分成3个维度,即内在价值(与职业本身性质有关的因素)、外在价值(与职业本身性质无关的因素)和外在报酬(在职业活动中能获得某种满足的因素),每个维度下又组分为若干个价值尺度,共有巧个。它们的含义分另l是:“生活方式”指希望工作能带来消遣、休息或享受的生活方式;“经济报酬”指希望通过工作获得优厚的报酬;“成就”指不断完成自己的目标;“工作环境”指希望有优越的工作条件;“同事关系”指希望与同事的相处感到愉快;“独立性”指工作时不受他人的干扰;“变动性”指希望工作内容丰富多彩;“利他主义”指希望工作能为大众谋利;“创造性”指希望工作能不断产生新想法和新东西;“声誉”指希望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监督关系”指希望与上级容易相处;“安全性”指希望工作稳定;“美感”指希望工作能追求美的东西,得到美的享受;“智力激发”指希望工作中充满困难和挑战;“管理”指希望通过工作能获得对人、事的支配权。每个价值尺度都通过四个问题来测量,共60题。测量采用五级评分法,分别为“很重要”分、“较重要”4分、“不能确定”3分、“不重要”2分、“极不重要”1分。

    2结果与分析

    2.1药学生职业价值尺度得分的总体情况67份有效问卷中,男生34人,占51%,女生33人占49 %;上海学生29人,占57%,外地学生38人,占43 %。按照平均分排序,药学生最为看重的工作价值是生活方式、经济报酬和成就等,各价值尺度的重视程度如表1所示。按价值维度打分,内在价值平均得分14. 89分,外在价值15. 36分,外在报酬15. 61分。

    由表1看出,在得分排序最高的5项价值尺度中,除“成就”属于内在价值外,“生活方式”、“经济报酬”、“工作环境”、“同事关系”均属于外在价值或外在报酬。说明药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外在价值和外在报酬高于内在价值。

     2. 2职业价值取向受社会宏观文化的强大影响本研究与杨慧[2〕对华中科技大学201位本科生的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进行了比较(见表2),表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具有一致性。重视“生活方式”、“经济报酬”、“成就”、“同事关系”等价值。这说明在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社会宏观文化具有强大的整合同化能力,其他影响职业价值观的因素只在有限范围内产生作用。

3讨论

3.1大学生正处在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期,其职业价值观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尽管药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主要受宏观社会文化的影响,但是,专业教育亦有不可忽略的影响。郑伦仁等〔’〕曾对全国14所高校1 044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文科生和理科生职业价值观尺度的重要性顺序显著相关,但在某些尺度上具有显著差异,如文科生对美感和成就的评价高于理科生,理工科大学生对变动性的评定高于文科大学生。孟续铎〔4〕2006年对北京地区25所大学425名应届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调查发现,不同专业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的某些因素上有显著差异,如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看重工作的自由性和经济报酬,法哲类大学生则对社会声望与地位特别看重。

3. 2药学生职业价值观呈现外在价值高于内在价值的倾向,可能与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有关现实生活表明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对职业行为具有不同影响,西方学者研究发现,有外在动机倾向的个体在工作雇佣期有如下表现:偶然性习得比较粗糙、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降低;得到的知识比较粗糙;比较急躁、刻板;需要打破工作定势时的固化思想较高;在变化的工作中创造力较低。此外,有外在动机倾向的人,经常是服从权威的,或想得到奖赏的;而有内在动机倾向的人,经常是独立的,不迷信特权的,自信的。曹娟i进行的教师的职业需要与教学成效的相关研究发现,优秀教师比一般教师更注重职业的内在价值。因此,帮助药学生发掘职业的内在价值,将职业与兴趣、能力相结合,将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潜力。

3. 3通用职业价值观量表可能无法满足药学生核

心职业价值观的测量尽管在重要价值尺度的排序上,药学生与普通大学生表现出了较大的一致性,但在一些具体价值尺度的评分上两者仍表现出一定差异。如药学生对“生活方式”、“经济报酬”、“工作环境”、“变动性”、“安全性”的评价较普通大学生高,而对“利他主义”、“声誉”、“美感”、“管理”的评价较普通大学生低。由于本研究的样本较小,范围有限,可能存在某些偏差。此外,目前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大多是在不同院校开展,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也可能是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因此,药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仍需更多的对照研究来帮助判断,或设计专门的药学生职业价值观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