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职校企合作(合集7篇)

时间:2022-10-17 10:09:51
高职校企合作

高职校企合作第1篇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social demand for talent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eaching mode is a development trend. With the country's strong encouragement, enterprises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bu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kind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prospect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and inherent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e should continue to explore and study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novate the mode, expand the operation idea, improve our own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rain applied and skilled talents that enterprises need, to truly achieve the win-wi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关键词: 校企合作;高职教育;专业建设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pecialty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7-0257-02

0 引言

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有关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行业指导,强化校企双方在专业建设、实习就业、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合作,本着互惠互利、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各个高职院校都与企业进行了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

1 现阶段校企合作模式的种类

校企合作的形式有很多种,普遍采取的主要形式有:

1.1 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 校企合作委员会由高职院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同组成,是加强校政企沟通交流的桥梁与纽带,是探索有特色的产学结合模式的平台,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主要工作职责是开展专业建设与发展研究,参与专业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产学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修订,以及教学质量评价;为学院人才培养提供咨询。

1.2 订单培养模式 积极主动地与企事业单位沟通协商,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的职业岗位群知识和技能,达到供需共识,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招生,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

1.3 顶岗实习模式 通过前两年在校的学习,培养学生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最后一年,跟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实训,在企业实践教师指导下实现轮岗实操培训,熟悉企业一线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为顶岗实习奠定坚实基础。

1.4 职业培训模式 利用学校教师资源、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点、培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资源,主动承接企业的职工培训工作及继续教育工作,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和技术服务工作建立良好的双方支援体系,互惠互利,互相支持,获取企业对学校设备设施及实习耗材的支持和帮助。学院进行对外检测和建造师培训工作。

1.5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课程开发应考虑到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校企共同制订课程的教学计划、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课程实施过程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主。

1.6 校企合作开发教材 教材开发应聘请行业专家与学校专业教师针对专业课程特点,结合学生在相关企业一线的实习实训环境,编写针对性强的教材。学院特别重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驱动法编写的校本教材。

2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对校企合作的政府法规和指导作用欠缺 校企合作只有在政府统筹和支持下,部门、企业和学校才能在校企合作上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与机制,校企合作才能够真正实现,达到双赢的目的。

2.2 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其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源自其经营目标。有相当部分的企业将参与职业教育视为直接或间接的利益损失,是否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企业的投入和收益均不能产生影响。企业不愿意培养学生,只愿意接收熟手上岗工作,因此企业缺乏对校企合作的动力。

2.3 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热情高,合作能力不足 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热情很高,但是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

3 结论建议及展望

3.1 提高政府对校企合作的指导作用 政府提高校企合作的战略意识,并建立校企合作的机制。有效统筹校企合作的平台,使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和企业真正通过校企合作取得双赢的效果。

3.2 提高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动力 首先,政府应给出相对应的校企合作鼓励政策。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其次,企业应有社会责任心。提倡培养对企业甚至对社会贡献的人才。最后,高职院校应培养出企业所需,毕业就能上岗的毕业生。三方共同努力,才能提高企业对校企合作的信心和动力。

3.3 提高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合作能力 高职院校必须提高自身的能力,培养的毕业生必需是企业所需的。高职院校的教师应是双师型,真正能教会学生生产实际的知识,并能为企业提供理论技术支持,为社会提供职业教育培训平台,共享资源。

参考文献:

[1]罗静.构建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9(01).

[2]朱萍萍.提高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质量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07).

[3]吴二利.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应用性人才[J].企业研究,2008(06).

[4]李志辉,杨海英.学生顶岗实习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7).

高职校企合作第2篇

“校企合作”是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现状与趋势

“校企合作”是国际上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随着21世纪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教育的国际化竞争和跨国化渗透特点越发凸现出来。纵观国外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办学发展职业教育的典型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德国“双元制”模式,美国“合作教育”模式,英国“工读交替”等模式。

美国“合作教育”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其实施办法是:新生入学后,先在大学里学习半年,而后便以两个月左右为期限在企业进行实际训练和在大学学习理论知识,到毕业前半年再集中在大学授课,最后完成毕业设计。其目的是减轻大学在设施设备上的负担,优化教育资源配制,并使学生在学习期间获得就业技能和经验。其主要特点:办学以学校一方为主,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的需要与有关企业取得联系,双方签订合作合同,明确权利与义务。学校一方派教师到企业去指导、监督学生劳动,沟通学校与企业合作双方的要求:企业一方提供劳动岗位、一定的劳动报酬,并派管理人员辅导学生适应劳动岗位、安全操作,协助学校教师确定学生应掌握的技能,共同评定学生成绩、劳动态度、工作数量和质量等。教学时间分配上,大致分为1:1,一半在校学习,一半在企业劳动,学习与劳动更换的方式灵活多样。美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是社区学院,“合作教育”贯穿于社区学院的办学全过程。实践证明,合作教育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贴近大众的生活需求,是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合作,三方受益的育模式。

德国“双元制”模式。所谓“双元制”,就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双元制”中的一元是职业学校,主要负责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等校外实训场所,主要负责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专门培训。这种模式的特点:职业培训是在企业和学校两个完全不同的场所进行的,但以企业培训为主。在企业受训的时间是学校理论教学时间的3-4倍,以突出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性强,企业参与度高。政府出面干预并使校企合作制度化。

英国“工读交替”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制也称“三明治”学制。其主要特点是在正规学程中,安排工作学期,在工作学期中,学生是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顶岗工作并获得报酬。其学制主要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长期的工读交替制指在学院学习和在企业工作的年限都较长如4年制的课程,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第3年在企业工作,第4年又回到学院学习、考试,取得证书,即“2+1+1”。而短期的则通常为6个月。工读交替制的学生也分为两类:以企业为依托的和以学院为依托的。以企业为依托的学生,无论是在企业工作还是在学院学习,都由企业付给薪金。以学院为依托的学生,在学院学习期间由学院提供资助,在企业时领取企业付给的工资。企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获取更高的职业资格,改善其职业前程;学院的学生由于在企业实习,因而有可能在择业中处于优势。这种学习形式要求有非常细致、周密的组织。使得学院的学习与企业实习融为一体,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实践证明,这一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掌握生产技巧和生产过程中较为重要的管理知识。熟悉自己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其前后衔接的生产程序和关系。

以上的概括起来主要呈现为三种不同的模式:以企业为主的模式;以学校为主的模式;以行业为主导的模式。

国外的几种模式的比较分析具有的共同点:拥有完备的职教法规;企业全程参与办学;有政府财政和政策的积极支持;确立完备的人事保障机制。

目前在我国已通过“校企共建、校校联建、引资援建、产业化辐射、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方式,在许多成人高校和职业院校建立了校内和校外的实训基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训基地的优势日益凸显,已形成当今我国成人高校和职业院校应用型专业的特色和灵魂,也是应用型专业赖以生存的根基。虽然我国近年来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设施建设与校企合作模式探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推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实训基地的建设还相对滞后。

国外的几点启示

完善政策法规,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通过有关立法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使职业教育走上法制化、规范化道路。完善的职业教育法规是各国职业教育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目前,校企合作更多的是处于民间活动状态,表现为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加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责、权、利的规定比较模糊,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因此,国家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应有政策、基金等方面的鼓励和支持政策,促进高职院校大力开展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应给予包含实际利益(如减免税额)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主动参与到校企合作的全过程。

发挥政府行政功能和行业主导作用。校企合作是学校、企业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组织形式。由于两者隶属关系和任务目标等的不同,仅靠它们自身,或者各自的主管部门来协调双方的利益和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难以实现的,必须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组织协调和强有力的工作才能实现。

我国应组建从中央到省、地(市)的各级职业教育工作专门机构(该组织与各院校无行政隶属关系,由政府、行业、教育各界代表组成),来统筹、协调、监督、评价职业教育工作,发挥政府的行政功能和服务社会功能,充当校企合作的推动者、协调者、监督者、评价者,以使校企双方承担自己的合作职责,实现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推进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应重视行业组织的建设,加强行业组织对职业教育的指导和服务职能,发挥行业组织在职业院校教育改革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专业开发、设计培养方案、人才需求信息、办学质量评估、师资培养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加快落实职业资格制度。职业资格制度是一种证明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具有一定的专门能力、知识和技能,并被社会承认和采纳的制度。它是以职业资格为核心,是围绕职业的资格考核、鉴定、证书颁发等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的统称。

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双方互动机制。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校企合作中政府和法律这些外部的政策和法规保障至关重要,但还有赖于学校和企业内部的动力支撑。只有利益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校企合作才能成为双方的自觉行为,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双方互动。目前,我国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高,内在动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增强服务意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服务功能,积极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技术公关、员工培训,帮助企业解决他们急需解决的技术、管理、生产以及劳动力问题,使其切身感受到合作办学的重要性,形成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从而转变观念。将校企合作变成自觉行为,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谋求双赢的长效机制。

拓宽思路,开拓校企合作领域

高职校企合作第3篇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系 山东潍坊 261061

[摘要]作为工学结合的一种重要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一直被高职院校所采用。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能促进高职院校办学理念,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深化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率。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势,通过拓展校企合作渠道、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完善配套机制等方法来完善这一办学模式。

[ http://

关键词 ]高职;校企合作;意义;思路

校企合作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训的过程。它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培养,找到一条适合企业用人要求和学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新路子;校企合作为学校和企业搭建了平台,学生到企业实习,既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实操的训练 ,同时又能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准职业人岗位素质要求、技能质量标准的学习,实现了学生由会考试型向学做人做事型的方向转变。本文以我校为参考案例,深入探讨校企合作的有关问题。

一、校企合作的意义

1、校企合作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的创新

校企合作培养制度着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技能特色,重视学生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在发扬了它的长处的同时,并结合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实际,增加了新的内涵。教育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以其自身特点影响经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制度来自实践,具有可行性。就我校而言,在多年的校企合作实践中我们感到:首先,校企双方都希望合作,一方面企业要发展,需要学习不仅为其输送合格的技能人才,而且还要为其在岗员工提升技能;学校也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来培养学以致用的技能型人才,这对双方都是共赢。其次,只有校企合作,才能走上技能人才培养的快车道。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与传统培养模式不同,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下的高职院校都拥有校内实训条件,使学生在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再到企业顶岗实习。再次,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实践证明,这种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扎实的文化和专业理论基础,又有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的专业技能。这种制度培养出来的学生,学校满意、企业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

2、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是教育制度的创新

衡量一个教育制度是否科学、有用,或者教育体制改革是否成功,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这种教育制度下,学校毕业生是否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与很多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相比,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大中专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高的事实证明,校企合作培养制度是科学的、有用的,作为教育制度的一项改革,它无疑是成功的。就我校而言,实现校企合作,是我校酝酿已久的举措,这对我们学校和企业来说都将具有深远的意义。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我们选聘、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来企业就业,同时也将为学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实习平台,提高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

二、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思路

1、开展校企合作,最关键的是选择企业

在寻求合作企业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企业的核心技术,企业规模及发展趋势,然后针对我校具体的专业情况,找到与企业的对接口,切入点。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走出去请进来,把企业的需求作为学校的追求;企业找到了专业对口,能顶岗工作的人才,学生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的知名度。我们必须利用我们现有的优势,扩大就业范围,选择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实现以“出口拉动进口”的局面,只有出口畅通了,学校在企业站住脚了,学校就有生命力了,效益好的企业愿意与我们合作了,宣传渠道自然形成,进口问题自然解决了。

目前我校还处在低层次校企合作,我们应走出所依托歌尔集团等本地企业,让大部分的学生能找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好学生就业时就得去好企业。这样就解决了学生学好学坏都一样的结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形成良性循环。

2、搭建“两个”平台

一是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成员由企业领导、技术人员、学校领导、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主要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职业岗位能力和制订校企合作教学计划,监督检查学生学习培训的全过程,协助安排学生实习,推荐学生就业;学校以指导委员会为纽带,开展交流研讨活动,获得信息,企业也从中了解学校培养学生状况,使校企联系得到加强,促使双方的进一步合作。

二是建立校企合作联络员队伍。校企合作是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培养模式,联络队伍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可选派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加强与企业合作企业沟通、协调,拓展合作领域。

3、加强实践型教师的培养

“打铁还须自身硬”,有了先进的培训教学设备,如何能更好地应用于技能培训,为学生提升服务能力,师资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的学生基础差,综合素质低,为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我们选择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加强技能训练,所以要求我们的教师既具有管理学生的能力,又懂理论还能带实习,我们现在已开辟教师第二课堂,通过校本培训完成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同时,开展校企合作,我们可以有计划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掌握岗位技能要求,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了解企业技术发展,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加快学校“一体化”教师建设。

校企合作机制取决于学校培养学生的素质,我们只有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构建以“出口畅”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把素质教育能力培养,技能培训放在教学首位。总之,校企联合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反哺高校、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应尽责任。通过合作,学校和企业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学校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而企业则能更好地发挥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只要我们真诚合作,必定能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http://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2012年1月10日.

高职校企合作第4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探析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社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技能型人才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实行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多渠道进行校企合作,可以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增强学校培养目标的确定性,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就业渠道。下面从三个方面对校企合作做以阐述:

1.校企合作的途径

(1)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每年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邀请企业人士参与课程建设与改革,使校企合作更加融合。

(2)就业指导讲座:邀请知名企业来学院院讲座,与学生共同探讨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交流行业动态,行业发展前景,分享成功经验,使学生更好定好位,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

(3)聘请金牌工人、能工巧匠客座教授:邀请金牌工人、能工巧匠作为我院客座教授,定期来我院讲座,可了解行业动态,企业生产运营情况,也可了解企业用人情况,学生也可根据企业发展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

(4)走访企业调研:走访企业调研,获取企业用人信息,了解毕业生动态,通过毕业生座谈会,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5)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每年带学生到单位实习:每年在大二期间,教师会组织学生到相关单位进行实习,可使学生尽早熟悉单位情况,与单位达成用人意向。

(6)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联合实施订单培养:与企业订单培养,使学生尽快融入企业。

(7)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企业向学院提供实训设备,为学院教学提供了大量设备,大大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8)企业委托学校进行职工培训:每年给企业职工进行培训,提高了企业职工素质,进一步加强了校企合作。

(9)校企联合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难题。学校给企业提供理论支持,企业给学校提供实践支持,共同解决技术难题。

2.校企合作的利弊

2.1校企合作,互利互惠

2.1.1学校受益有

①利用企业资源,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了实践教学,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保障。

②建立发展校企合作关系,为就业工作拓宽了渠道。

③在专业设置和建设中,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模式、整合课程体系、培养核心能力、岗位对接等方面提供了根据。

④在招生工作宣传上,扩大了各系在省内外企业的影响面,提高了知名度。

⑤为青年教师参加生产实践提供了场所。

2.1.2学生受益有

①在工作环境中学生身份转变员工身份的体验,熟悉工作程序及其各环节的注意事项。

②了解或基本掌握了相关工作规程和具体操作方法,会使用各种相关的工具。

③熟悉具体的工作岗位,结合具体工作完成的论文或实习报告非常实用。

④在综合素质方面提高更大,两三次进企业实习,同学们能改变自己,形成吃苦意识,磨练意志和增强毅力,而且同学间互相帮助、关心、体谅,发扬了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向前看的精神。在人际交往方面,同学们做到了理解他人,关心他人,真诚与员工沟通、合作。

2.1.3企业受益有

①企业可通过实习过程来考查学生,选拔留用自己满意的员工,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

②学生实习期间的各种良好表现,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员工,对宣传企业文化和全面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工人的素质,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③借助接纳学生实习、合作办学这一平台,通过学生间、校友间、老乡间和学生家长间的信息传递以及学校网站等宣传途径,给实习企业进行了广泛宣传,增加了行业知名度和影响力,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④企业在生产任务多、工作忙的季节接收学生实习,缓解了员工短缺的矛盾,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一定效益。

2.2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学校方面有:企业接收学生时间有不确定性,生产量高时要学生,否则拒收学生,严重冲击教学计划的正常运行。

学生方面:

①有的企业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用,不给报酬或很少;②实习期间及其以外时间,存在安全隐患;③实习岗位不变(个别企业不轮换岗位);④无食宿条件。

企业方面:

①给员工管理造成负面影响(如管理过严学生不适应,过松员工有意见,学生报酬冲击员工工资)。

②违规操作会带来很大经济损失。

③实习期间换岗,减少产量。

④返校空岗,临时雇工困难。

⑤与学校合作,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很少或无。

3.解决问题的对策

①教师服务企业,解企业燃眉之急或解决实际困难。如挑选骨干教师为多家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理论水平,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②推荐优秀毕业生,为企业发展储备力量。如认真挑选优秀学生到企业就业,这些学生到企业不久便脱颖而出,有的做了班组长、车间主任、销售顾问、站长等,为企业创造了效益。

③派送实习生,解企业之急。选送实习生到单位顶岗实习和教师到企业学习,学生能顶岗锻炼,教师在企业学习又能获得实践经验。

④根据行业市场规律、企业生产形势,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校历时,与企业沟通,结合他们的生产计划,派送学生实习,使岗位用工保持连续性,也避免冲击校内授课秩序。

⑤加强学生实习期间安全教育工作。每批每个实习周期进行多次安全知识培训,如离校前,老师给培训;上岗前,车间主任给培训;实习中,带队教师定期召开安全会议,反复强调岗位安全和生活安全,不要违规操作等。

⑥对于行业内名声不佳、效益不景气、提供实习条件差的企业,不送实习学生和推荐就业。

⑦加强实习期间管理和实习指导。制定了《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不仅抓过程还抓结果与质量,要求教师实习前进行专业培训、召开实习动员大会,指导规范操作和完成实习报告,实习后进行总结,举办实习报告会。

⑧院系领导投入主要精力、主要时间,做校企合作工作。如亲自联系企业、洽谈合作事宜、签署协议、落实实习点、寻找就业单位以及就业回访等,围绕这些方面做了大量具体事情。

总之,校企合作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益事业,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我们应充分看到校企合作的现实意义,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途径新方法,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产学结合上取得突破并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共赢”。 [科]

【参考文献】

[1]于迎霞.关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9,(4).

[2]罗钧恒.浅谈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共享与双赢”[J].今日南国,2009,(8).

高职校企合作第5篇

一、校企合作的意义

1、校企合作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的创新

校企合作培养制度着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技能特色,重视学生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在发扬了它的长处的同时,并结合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实际,增加了新的内涵。教育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以其自身特点影响经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制度来自实践,具有可行性。就我校而言,在多年的校企合作实践中我们感到:首先,校企双方都希望合作,一方面企业要发展,需要学习不仅为其输送合格的技能人才,而且还要为其在岗员工提升技能;学校也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来培养学以致用的技能型人才,这对双方都是共赢。其次,只有校企合作,才能走上技能人才培养的快车道。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与传统培养模式不同,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下的高职院校都拥有校内实训条件,使学生在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再到企业顶岗实习。再次,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实践证明,这种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扎实的文化和专业理论基础,又有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的专业技能。这种制度培养出来的学生,学校满意、企业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

2、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是教育制度的创新

衡量一个教育制度是否科学、有用,或者教育体制改革是否成功,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这种教育制度下,学校毕业生是否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与很多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相比,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大中专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高的事实证明,校企合作培养制度是科学的、有用的,作为教育制度的一项改革,它无疑是成功的。就我校而言,实现校企合作,是我校酝酿已久的举措,这对我们学校和企业来说都将具有深远的意义。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我们选聘、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来企业就业,同时也将为学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实习平台,提高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

二、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思路

1、开展校企合作,最关键的是选择企业

在寻求合作企业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企业的核心技术,企业规模及发展趋势,然后针对我校具体的专业情况,找到与企业的对接口,切入点。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走出去请进来,把企业的需求作为学校的追求;企业找到了专业对口,能顶岗工作的人才,学生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的知名度。我们必须利用我们现有的优势,扩大就业范围,选择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实现以“出口拉动进口”的局面,只有出口畅通了,学校在企业站住脚了,学校就有生命力了,效益好的企业愿意与我们合作了,宣传渠道自然形成,进口问题自然解决了。

目前我校还处在低层次校企合作,我们应走出所依托歌尔集团等本地企业,让大部分的学生能找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好学生就业时就得去好企业。这样就解决了学生学好学坏都一样的结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形成良性循环。

2、搭建“两个”平台

一是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成员由企业领导、技术人员、学校领导、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主要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职业岗位能力和制订校企合作教学计划,监督检查学生学习培训的全过程,协助安排学生实习,推荐学生就业;学校以指导委员会为纽带,开展交流研讨活动,获得信息,企业也从中了解学校培养学生状况,使校企联系得到加强,促使双方的进一步合作。

二是建立校企合作联络员队伍。校企合作是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培养模式,联络队伍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可选派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加强与企业合作企业沟通、协调,拓展合作领域。

3、加强实践型教师的培养

“打铁还须自身硬”,有了先进的培训教学设备,如何能更好地应用于技能培训,为学生提升服务能力,师资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的学生基础差,综合素质低,为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我们选择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加强技能训练,所以要求我们的教师既具有管理学生的能力,又懂理论还能带实习,我们现在已开辟教师第二课堂,通过校本培训完成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同时,开展校企合作,我们可以有计划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掌握岗位技能要求,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了解企业技术发展,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加快学校“一体化”教师建设。

高职校企合作第6篇

1.从校企合作的广度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还停留在个别的专业试点上,而绝大多数专业还是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上。既使是走在全国前列的高职院校,其校企合作教育也没能覆盖全部专业。

2.从校企合作的深度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仍然停留在表层形式上。虽然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或专业指导委员会,但专业培养计划实际上都是以学校为主制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也以理论教学为主,很多的实践教学环节还是停留在专业培养计划上,并没有得到企业的通力配合和认可。

3.从校企合作的时间上看,绝大多数的校企合作教育都是在高职院校的单方热情下,一事一议,一时热一时冷,缺乏稳定的校企合作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校企合作教育难以深化的原因

1.政府的主导作用还没有完全到位

首先,中央政府、教育部出台的一系列引导、鼓励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政策,仍然停留在宏观政策层面上,还没有建立起权威的、完整的校企合作教育的法律法规,更没有具体的规则或指导手册等操作层面的东西。特别是对校企合作教育中企业行为、企业责权利如何界定,更没有明确规定。其次,虽然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承诺,由国家财政拿出140亿元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地方政府还有配备资金出台,但是这些资金主要用于职业院校的实训中心建设,对校企合作教育的资金支持没有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国家还没有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护校企合作教育中企业的利益。第三,各级政府还没有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教育的组织协调机构。仅仅依靠教育主管部门的沟通是不够的,因为校企合作教育涉及到众多的企业,从而牵涉到众多的政府主管部门,因此必须由政府出面来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2.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首先,企业过分强调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责任。企业普遍认为,人才培养是院校的责任,企业只需要从高校毕业生中挑选人才即可。而一旦挑选不到动手能力强、操作技术成熟的人才时,企业宁愿花高薪去“挖”其他企业的人才,也不愿意与高职院校合作来培养实用的人才。第二,企业过分强调眼前的利益,还不能用长远的眼光来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因而不愿意在人力资源上进行基础性的投资。第三,企业对校企合作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学校在校企合作教育中决不仅仅是企业利益的“索取者”,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者”。因为高职院校可以在人才、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给企业以强有力的支持。因此从长期来看,校企合作教育应该是双赢的,而不会是以一方利益受损为代价。

3.高职院校的服务功能不健全

在推动校企合作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说高职院校是积极主动的一方。但这并不能认为高职校企合作教育难以推进,高职院校就完全没有责任。首先,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不能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准确对接,导致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适合企业需要,而企业需要的人才高职院校又不能及时培养。第二,一些高职院校由于自己条件的限制,还不能为合作的企业提供人才、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支持。第三,高职院校的学制改革相对滞后,弹性学分制还有实质性实施,从而制约了校企合作教育的灵活运行。

三、深化校企合作教育的对策

高职校企合作教育的深入推进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构建协调、稳定、长效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政府的引导、推动。

1.观念的转变

首先从政府的角度看,中央政府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推动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态度的转变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在需要的是地方各级政府的深入推进,并将中央有关职业教育的精神落实到实处,真正形成整个社会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风尚。其次是企业必须认识到,积极参与高职校企合作教育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企业要办成“百年老字号”,人才是最重要的支撑力量。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教育,不是无偿的付出,而是对企业自身未来发展的最有效的投资。

2.利益的协调

利益是一切合作的基础,高职校企合作教育也是如此。从短期看,高职校企合作教育似乎是有利于高职院校而不利于企业。因为校企合作教育的有效运行,企业肯定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这些投入不可能立即取得经济效益,高职院校也没有足够的财力给企业以补偿。这时,需要政府出面来调节校企双方的利益关系。可以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做法,通过立法的形式,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企业以利益激励,从而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从长期看,随着高职院校服务能力的增强,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的服务也会越来越多,同时企业的人力资源效益也会逐步显现出来,再加上政府的政策支持,长效的校企合作教育机制就能建立起来。

3.各方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

如果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都认识到了高职校企合作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通过政府的引导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那么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就能够顺利地推进。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有关各方必须建立起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并制定相应的规则,为高职校企合作教育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首先,各级政府应成立校企合作教育委员会,制定出校企合作教育的规则和具体指导手册,以规范校企合作教育行为。其次,校企双方应在各自内部先行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的组织协调机构,明确各自一方在校企合作教育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最后,校企双方应联合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管理委员会,并以合同的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以保证校企合作教育行为有章可循,使校企合作教育能够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教育发展研究,2006,5.

[2]李芹,谭辉平.政府在高职产学合作教育中的角色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06,04.

[3]张传龄,廖克玲.当前高职院校产学研的实现途径与存在问题.教育与职业,2006,6.

高职校企合作第7篇

关键词:地方特色;校企合作;政策扶持;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27-02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特性,其职业性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践环节,始终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方针,而校企合作则成为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关键所在,教育部[1]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开展与社会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把校企合作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要把握学生校内学习与岗位需要的一致性,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开展教学做一体化;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实行校企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实现产业文化进教学,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高职院校要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的相互结合,依托产业、行业和区域经济,走职业院校与企业一体化办学的道路,在经济、技术等飞速发展的时期,职业教育的主题是改革与发展,与时俱进,产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则是实现产学结合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不仅是企业发展和参与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校企结合,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使高校与企业实现双赢,是当前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现状

纵观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2]在世界各国的教育领域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德国实行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即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技能和相关专业的培训,又在职业院校接受理论和文化教育,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技术工人;韩国实行的“产学合作”职业教育,即以如何培养合格的“就业者”为导向进行职业教育;美国实行的“合作教育”鼓励将学习和见习交替进行,将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近年来,中国的职业教育也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2002年教育部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各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之路,例如,“企业配合”模式,即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过程以学校为主体,企业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实践环节,实现工学结合[3];又如“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即学校和企业联合,共同培养具有专业素养和行业技能的人才;另外像“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是指企业和学校联合办学,企业向学校入股,成为学校的所有者之一,在教学设计和人才培养方面,企业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进来,与学校共同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三、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建议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目前绝大多数的职业学校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企业进行了合作,校企合作从理念上不容置疑,但在实践上却难有实质性的进展,受学校所处的环境、专业的设置、双方合作的主动性、有效性等方面的限制,校企合作的内容、层次、形式、途径比较单一,主要表现在校企之间虽然签订合作办学的协议,而真正开展实质性合作的项目比较少。例如,在校企合作模式实施的过程中,受生源和学校办学能力的限制,学校方面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而企业虽然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但是却找不到引进人才的好方法;政府虽然大力提倡和鼓励校企合作,但是力度不够。下面将从政府、学校、企业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学校方面:高职院校应从自身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反思,认真领会教育部16号文件的指导思想,从高职教育的定位、目标、改革、建设、保障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既会动脑又会动手,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另外,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加大具有“实战经验”的教师比例,教师队伍的水平,决定了教学质量的水平,“双师型”教师不仅是一个口号,要落实到位。

企业方面:在每年的校园招聘会现场,用人单位更加重视的是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如果招聘的员工缺乏实践能力,企业还需要花实间和精力从零开始培养,从这个角度分析,企业与学校合作,是“双赢”的政策,即学校可以从中顺利完成教学实践的环节,而企业可以从中提早进行企业的业务培训,为企业的人才引进拓宽市场。

政府方面:尽管国家对校企合作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及原则,但对校企双方在实施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没有明确表达,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和实施规则。政府可以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行为纳入对社会做贡献的范畴,颁布相应的奖励政策,或者减免一部分税务(或提供一定税务优惠条件),让企业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真正得到实惠,以此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四、总结

校企结合,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应经常性地邀请行业、企业的领导和专家定期来学校开讲座或讲课,组织师生定期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鼓励教师参加学术活动和校际合作;聘请校外专家当学校发展的顾问等;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与国内外高职院校、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培养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应用技术型人才。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高校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结合的有利途径,完成“向社会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大使命。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是贯彻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当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明智选择。校企合作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经营,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在企业的积极配合下,在高职院校的自我完善下,校企合作之路必将突飞猛进,从而实现校企双方真正意义上的互惠共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6号,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