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服饰艺术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5-20 06:10:30
服饰艺术论文

服饰艺术论文第1篇

1.1不重视课程设置

服饰艺术专业英语在专业课程教学设置中得不到重视。长久以来,服饰艺术类院校以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为主导方向,因此忽略了理论的强化与学习。在整个专业课的教学设置中,教师在主观上对服饰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

1.2教材的专业性强,难度大

通用的教材内容对于艺术类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根据服饰艺术类学生的能力和特点,专业性和理论性太强的教材无法使学生透彻地学习和理解。

1.3专业术语较多,理解难

服装专业英语的专业词汇较多,理解难,阅读起来难度较大,与基础英语课程相比较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的兴趣不大。

1.4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和情趣

基于服饰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的背景和特点,单一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法,使学生缺乏兴趣和动力,学习效果不佳。

1.5缺乏双师型教师

既懂英语语言又有服装专业知识的双师型教师资源有限。专业英语课应该以英语语言能力较好的专业老师担任,但这样一来,课堂上,由于教师的语言能力有限,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大大降低。在大多数服饰艺术类院校,专业英语课是由英语专业的教师担任,专业知识极其缺乏,导致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十分松散。

1.6教学与考核方法单一

目前,多数教师对于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实行的是讲解课文和翻译术语这样直接的方法,使得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效果也不明显。考核时,也是以翻译术语和做选择题这样古板老套的方式,而没有把英语作为一门交际语言贯穿到整个的服装专业教学中去,学生尤其是在阅读和写作方面非常逊色。

2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探讨

2.1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首先,作为一名专业英语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在信息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地学习,给自己充电,才不会落后于时代。另外,在专业英语课程当中,对听、说、读、写和译的要求更高,这就要求老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把自己理解的知识信息以简单易理解地方式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学生。其次,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做到精益求精。最后,努力创造机会与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做到专业英语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教师不仅仅局限于一些专业的词汇的讲授和专业课文的翻译,而且要与专业课同步学习。比如:在讲解服装各部件英文名称的时候,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出一款自己喜欢的服饰,用英语标出各部分的英文表达,并且用英语对创意灵感进行描述。在课程教学中还应采取与专业相结合的英语教学方法,英语教学首先要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对于服饰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把兴趣爱好和学习相结合是最佳的途径。英语课堂应该是学生自我展示的一个舞台。他们可以利用每节课开始的几分钟时间用英语介绍自己的作品或自己喜欢的作品或感兴趣的话题。这样一来,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运用印象加深,同时还能结合到已学的专业课知识。

2.2启发式教学,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采用启发式教学,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在专业英语的学习过程当中,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的记忆是一个难点,在这一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掌握词汇的记忆方法,比如拆词法、词缀构词记忆法来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另一方面,在教授专业内容上也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问题引入法,网络资源学习法,情景教学法和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自己动手操作和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工具来分层完成学习内容。基于服装专业的特点和英语水平现状,在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中采取从简入手、步步为营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在课程设计上,把专业英语课放在第五学期,在学生掌握了丰富的服装专业知识的背景下开始教授,这时,学生对服装专业英语课程中的许多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例如:讲解Bohemian,波西米亚原为Bohemian译音:一般译为波西米亚,原意指豪放的吉卜赛人和颓废派的文化人。追求自由的波希米亚人,在浪迹天涯的旅途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哲学。波希米亚不仅象征着流苏、褶皱、大摆裙的流行服饰,更成为自由洒脱、热情奔放的代名词。学生已经对这一风格的历史由来有了深入的了解,因此对应相应的英文阅读就似乎简单多。还比如,在给服装专业的学生讲解时装设计内容时,可以给学生提供面料(纸张)、人台、剪刀等材料,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讲解的内容和自己对时装设计的理解,从而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2.3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

考虑到服装专业实际的英语水平和服装专业的特点及心理特征,在教案的选择和整理中,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的采取灵活多变、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课件中插入与课程相关的画面,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如知名设计师、画家和各种服饰配饰的图片等。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将最新的时尚信息以精彩、绚丽的画面和声音来传达,强化教学的听觉和视觉效果。在多媒体教学中,既可以借助于网络上的服饰图片帮助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也可以让学生拍下自己设计的服饰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看,直接询问学生对自己设计的服饰品的价格,相信学生会更喜欢这种形式的对话。

2.4强调专业英语的翻译学习

在国际间的服装交流和服装贸易中服装术语的翻译及其重要,因此有必要强调专业英语的翻译学习。如:中山装是我们的传统服饰,翻译版本也能见到几种:sunyatsen'suniform,zhongshansuit,Chinesetuniesuit;又如:旗袍,译版很多。还比如:各种各样的帽子在汉语中很难找到对应词:beret,bowler,topper,panama,stetson等等,汉语里原本没有表达这些帽子的词汇,只好采用解释性翻译法把他们分别译为:贝雷帽、常礼帽、高顶礼帽、巴拿马帽、宽檐帽等。还有一些服装颜色词汇,如:khaki译作卡其色,peru译作秘鲁色,salmon译作鲜肉色,beige译作米色,navy译作藏青色等等。

2.5应用能力的培养

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大学毕业生的基本目标就是“学以致用”,在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要把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努力构建实用为主的专业实训与实践教学体系。例如,在引导学生去浏览国外的电子商务网站之后,首先去点击购买自己喜欢的服饰艺术商品,既可以熟悉国内外购物网站的区别,又能在相关的英文网站上学习相关的服装贸易以及服饰艺术品的颜色、尺寸和规格型号等等知识,然后让学生用E-mail形式告之教师在期间遇到的问题与难题,让学生试着以英文模式设计自己的店铺网站,达到理论与实践同步学习的效果。

3结语

服饰艺术论文第2篇

1.满汉文化对黑龙江省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服饰影响

17世纪中叶达斡尔民族迁徙黑龙江省嫩江流域后,和临近的满族有较多的交往。由于当时正是明末清初时期。受政治经济因素影响,满汉文化逐渐渗人融合达斡尔民族生活。由于满族与达斡尔族同为萨满教信仰民族,同样的信仰和思想追求使得满族文化在黑龙江省嫩流域的达斡尔族群中影响迅速且深入。在服饰上影响较为明显,如:面料,款式,纹样,佩品。面料影响:由于交通不便,没有棉纺工业及从商人员,达斡尔民族迁徙黑龙江省嫩江流域起初仍以猎物皮毛作为服饰面料。后因清朝统治通过向满人进贡可换回少量棉布。棉布在达斡尔民族服饰中最早出现在女装上,用作服装的吊面。达斡尔族迁徙以后,受邻居满族部落影响,以及清朝统治后效命于清廷被编入八旗等原因。与外界接触加大达斡尔族的经济,文化,贸易的往来。因此布料增多,缎面也进入了达斡尔民族的视野。开始很多达斡尔族人用棉布或绸缎来吊皮衣服。由于布料的出现也使得达斡尔民族的装扮带来了身份地位的区分,丰富审美意识。一般妇女外出时着装吊布面的皮衣服。达斡尔族在清代和清代以前基本上都穿皮衣,这是出于狩猎和防寒的需要,面料增多同时也丰富了达斡尔民族的服饰色彩。款式影响:受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服饰上也相互影响、融合、借鉴。但多数服饰仍然秉承传统的契丹服饰,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左衽。男子的传统袍服为左衽、圆领、窄袖、后开衩、无缘饰、疙瘩襻扣。女子袍衫为左衽、直领(亦称交领)、窄袖、无缘饰。清末满族文化融入,钢针和棉丝线出现,达斡尔服饰的刺绣工艺在布匹绸缎有所体现。纹样中的人物故事图、素材主要来源于汉族、满族的优秀古典文学,在配件上应用广泛,如:烟荷包、钱搭袋、手帕等均以装饰祈福主要作用。

2.萨满教对达斡尔族传统服饰及造型艺术影响

黑龙江省嫩江流域达斡尔族的萨满信仰与其它流域达斡尔族萨满基本相同。萨满对自然动物神灵的膜拜,使达斡尔服饰纹样及装饰寓意提供了宝贵特性。达斡尔族“萨满”的服饰,达斡尔语称“萨玛石铠”,是达斡尔族萨满在跳神治病和举行大型祭奠时穿戴的。由神袍、神坎肩和神裙组成。萨满服饰的制作规范,用料工艺讲究,神袍、披肩、飘带各有不同的底色,上配白色的贝壳,绣有各种花草鸟兽,神衣用熟皮制的长袖对襟长袍,配有两层背裙,坎肩。从领口至下摆钉有8个大铜纽,象征城门。左右衣襟之间分别钉30个小钢铃,象征城墙。左右袖筒及神衣下摆各佩3条黑大绒,以示雅德根之四肢八节,并在下摆的6条大绒上各钉10颗小铜铃,象征木城之墙。背悬5个铜镜,1大4小,大则为护背镜,胸前佩l中型铜镜,为护心镜。两肩部各立一只小鸟。上下两层背裙各有12条飘带,上层12条代表12个神树和飞禽,下层之12条飘带象征12个月。萨满的头饰形如发带的头箍,黑大绒底,粉色花边,上绣若干图案。两边为荷花、荷叶,中间为一龙一凤,龙凤中间是火球与小鸟,下为云朵,四周缀若干亮片。萨满的传统思想影响着达斡尔的民族艺术审美及思考习惯,因此达斡尔的纹样上多有如意纹,八宝纹,云卷纹,由于满族与达斡尔族的共同使得满族文化很快被达斡尔民族吸收,而后产生花,建筑,猛兽等纹样。达斡尔原始纹样以简洁寓意浓厚为主要特点。

3.现代文化对黑龙江省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服饰影响

工业科技进入我国,纺织业迅速发展。达斡尔族原始皮毛装束改变。从皮毛与布料,绸缎结合到皮毛装饰再到保暖替代品。达斡尔民族服装逐渐与时代融合。其独特的民族韵味给现代服饰装饰及设计创新提供了艺术价值。现代达斡尔民族文化研究得到重视,各地达斡尔部族都会举办他们的节日盛会。黑龙江省嫩江流域的齐齐哈尔梅里斯区的达斡尔族村落会在每年5月举办“库木勒”节。“库木勒”———柳蒿芽。我国只有东北地区生长。“库木勒”对于黑龙江省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民族来说意义深远。在清朝战时期达斡尔族男子半数战死疆场,给家庭造成不幸和贫困;在旧社会,由于三座大山的压迫和民族歧视,达斡尔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库木勒”成为挽救无数达斡尔族人民生命,赋予了希望。在演出服饰方面:多以绸缎为主,其款式传承着原始服饰的左衽和袍式服饰。头部的发箍也保留原有的黑色大绒地,镶嵌贝壳等装饰。服饰色彩丰富,仍然多以蓝色为主。在纹样上如意纹,蝴蝶纹,八宝纹较常见。在体育竞赛项目服饰及化妆造型方面: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体现着达斡尔人民对鹰的敬仰。达斡尔人民对鹰的敬仰来源于他们信奉的萨满教,对自然对动物对神灵的崇拜。其他传统项目竞赛的着装可以发现达斡尔的民族服饰简化程度,由于新文化的影响,原先的达斡尔民族服饰在日常生活着装中不为常见。但在节日着装中,内部穿戴仍为现代,在外部服饰仍保留着达斡尔民族的袍式服装及左衽等特征。先进科技使得优秀的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服饰做为思想及文化的传递和记录载体需要得到保护。达斡尔民族服饰的制皮工业,对自然动物的膜拜产生的纹样等方面艺术表现,从思想到技法到形态上均可以为现代服饰的艺术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结论

服饰艺术论文第3篇

作为一种传统的瑶族文化符号,服饰图案记录着本民族沉厚的历史和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瑶族服饰的美。从图案种类看,有动物、植物、人物、几何等纹样。动物图案有鱼、鹿、锦鸡、飞鸟、凤凰、乌龟、蝴蝶、蜘蛛等,反映了古代瑶族的渔猎生活;植物纹样有八角花、莲花、梧桐花、韭菜花、柏树花等,在日常劳动中常见的植物均被吸收为图案题材;人形纹多是象征祖先和神灵的图案;几何纹有圆点波纹,水波状、三角纹等,各含寓意。例如,点波纹代表太阳,常见于女子头巾上,且一定摆在头部正前方。在新郎礼服后背中心也绣有12组变形的太阳花,即“盘王印”,背中即代表“心”,可见太阳在瑶族信仰中的重要性。水波纹和三角符采用红、黄、绿丝绣,代表山与水,表现了瑶族先民对自然物象的崇尚。这些趋吉、避凶、祈福的图案内容,体现了瑶族人民热爱自然、热爱生命以及坚定乐观的信念。在表现手法上,以谐音表达吉祥的有蝙蝠和寿字组成的“五福捧寿”图案;以象征手法寓意美好生活的有“四季花香”图案。从色彩看,一般以红、黄、橙等暖色为基调,配以绿、蓝、白等冷色,主次分明,给人以繁缉瑰丽之感。年轻人多以红、黄、橙等艳丽、对比性强的暖色线织绣图案;中年人偏好冷暖相间的色彩;老年人则选用红、蓝、白、青等冷色,显得素雅、温和。图案对服装不仅具有引人注目的装饰作用,还能保护衣物,常装饰于人体活动之处,如袖口、裤筒、衣肩、门襟、后背、腰带、下摆等易磨损部位。

2贺州瑶族服饰的工艺特征

贺州瑶族服饰主要有染色、织锦和刺绣三种工艺。据《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瑶族先民很早就会用植物染色,自那时就存在有“衣衫斑斓”的景象。从民族学调查资料看,传统染色有靛青、桨染和蜡染等三种工艺。靛染是用一种蓝草发酵得来,蓝草又称作蓼草,把蓝草的枝叶放在加水的木桶里浸泡发酵,等枝叶全部腐烂后就变成蓝水并散发香气时,就可把残渣捞起加入碱性材料进行化学作用,最后将沉淀在桶底的蓝靛膏捞起即可。先将布料放进染料水中浸泡两三个小时,拿出晾晒到半干状态再次浸泡,反复多次直至理想颜色为止。浆染和蜡染基本相同,区别体现在原料上。蜡染最巧妙的是利用蜡液来防染的方法,使织物纤维某些部分不被染液浸入,最后去蜡现花,这种用原始方法染成蓝花布,民族风情浓郁。瑶绣发源很早,东汉时已有五色衣的记载。贺州瑶绣喜用红、白、黄、绿、橙等彩线在黑、蓝色布料刺绣,多为单独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构图,针法有乱针绣、错针绣、叠针绣、网绣、反面绣等。无论是方形、锯齿或圆形等图案,均不需画稿就能根据布色和经纬直接用彩线绣出,如彩蝶双飞、二龙抢宝、游鱼戏水、凤凰、鸳鸯等花鸟纹样,寓意丰收、爱情的图案,常绣作花边、花带使用。在精美绝伦的瑶绣中,挑花首当其冲,针法有十字挑和平针挑。它是利用布料的经纬线,以丝线、绒线或纱线作料,将布折成若干部分,数纱下针的方式挑出预期的图案,先挑出大骨架,再挑小骨架,后挑花样。取材多源于河流山川和花鸟树木,如天上的飞鸟、蝴蝶;地里的芭蕉、柿子;水里的游鱼、螃蟹等。挑花最突出的特点是耐磨洗、结实,因此一般装饰在易磨损的部位,审美与实用兼具。瑶锦则以棉线做经,彩色丝绒做花纬,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交织而成。受工艺限制,织纹以象征性的矩形、三角形为主,组成对称性、连续性图案,善用蓝、红、橙、赭、褐等色做基调,间以绿、黄、白、紫等色。例如,富川平地瑶织锦,疏密有致,古艳浓厚,厚实耐用;又如盘瑶织锦,结构严密,程式化强。织锦腰带中间的黑色双线分十七双线、十三双线和七双线三种,有瓜子花、大树花、小树花、八角花、节子花等四十余种传统纹样。瑶锦常被做成服饰、被面、床品、头巾、腰带,具有民俗文化象征物与日用品的双重功效。

3贺州瑶族服饰之应用价值及走向

独特的瑶族服饰经历了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集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于一体,是瑶族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2006年6月,贺州瑶族服饰被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瑶族服饰及所包含的传统技艺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植于当地民俗文化之中,其艺术遗产价值与当地风俗有关,与其原生性和独特性有关,也与其艺术品质有关,它具备了该项民俗艺术的最高品质,表现出贺州瑶族妇女的精湛技艺。保护和传承贺州瑶族服饰,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并能为艺术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资源宝库和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如何保护、开发贺州瑶族服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工作。

3.1专业收藏、整理和研究

在收集、整理、保护、传承的宗旨下,对贺州瑶族服饰及其传统技艺进行系统、深入调研,挖掘服饰民俗的原始资料,采用现代信息化科技手段对散布在民间的传统服饰工艺流程进行静态和活态的采录、研究,以留存其多样性的艺术形式,维护、探讨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3.2建立有效的传承路径

传承民族服饰及传统技艺既包括随纵向的时间线索的不断传习,也包括在一定横向空间范围内接受型传播。因而,贺州瑶族服饰不应只将其作为博物馆陈列展示的对象,还应通过功能嬗变、载体创新、时空变换等应用本体的实效变异和形式创新途径,为其寻找当下的应用空间和生存土壤。例如,当前贺州瑶绣最大的变化是制作方式,近年来贺州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大型节庆活动的举办,对瑶族服饰的量化生产增大,部分瑶绣开始使用机器制作。但不管是机绣还是手绣,传统图案是不变的,且仍采用十字绣。还有一种瑶胞做装饰用的“哈袋”,如今也变成装有拉链的手机袋,成为当地瑶族文化旅游的一个创新产品。另外,瑶族服饰传承人的培养也得到了当地文化及教育部门的重视。在富川瑶族自治县的五个瑶乡和六个瑶族文化生态村,就有12所中小学开办了瑶族文化普及班,聘请当地瑶族民间艺人传授织绣技艺。贺州市八步区文化馆也从2010年开始,分别在黄洞瑶族乡民族学校、步头中学民族班、贺州镇城厢中学民族班开设瑶绣传习班,从贺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瑶族服饰生产基地”派出老师传授传统工艺,培养新一代的瑶族服饰继承人。

3.3开发旅游产业资源

服饰艺术论文第4篇

1.丝绸服饰质料多种多样,染织绣纹柔美洗练

南宋女子丝绸服饰质料有用素纱、苎纱、天净纱、暗花纱、粟地纱、茸纱、萧山纱、香云绉、素罗、花罗、花绮、绢、帛、异向绫、织金缎、闪褐缎、闲道缎以及上百种织锦缎等,其中以苏州宋锦、状锦、织金锦最出名。南宋女子丝绸服饰的纹样体现了典雅秀丽、清新自然之美。花木题材以牡丹和芙蓉居多,糅合月季、蔷薇、芍药、荷花、、海棠、栀子花、茶花、梅花、萱草、松竹真红樱桃、真红水林檎等十几种造型写实纹样;呈艺术表现形式有自然灵动的团花纹、纤巧优美的缠枝纹、鲜活写实的生色花。动物题材有盘龙、麒麟、翔鸾、天马、花凤、孔雀、仙鹤、金雕、云雁、练鹊、狮子、对鹿、金鱼等。另外最能体现南宋理性艺术风格的就属几何纹样,回字纹、米字纹、八达晕、锁子纹、曲水纹、龟背纹、连线纹、盘绦纹、绣球纹、雪花纹、波纹、柿蒂纹、枣花纹、梅花方胜卐字纹等均体现构图严谨、寓意吉祥的南宋理性审美,并影响着元明清服饰图案风格发展。

2.印染彩绘技术、缂丝及刺绣工艺并蓄发展

南宋丝绸印染技术在隋唐的基础上发展出凸纹版印花彩绘和镂空版花缬工艺,十分盛行。凸纹版印花彩绘始于汉代,主要是在女装对襟与衣摆花边进行装饰运用。德安周氏墓出土有三件罗襟绉纱衫,在对襟处有6~8厘米的花边均采用凸版印花彩绘手法装饰。相互验证的还有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的九件大袖衫和部分背子上用了泥金、贴金、勾金彩绘花带。镂空版花缬工艺是将镂空的缬板贴在平整的丝品上,在镂空部分涂刷调配的胶液色浆,再按花版规格进行接版印刷,有植物染料印花、涂料印花、胶印描金印花和洒金印花四种,呈现的花纹精美有序,生产简便,在南宋官方和民间广泛采纳。据吴自牧《梦梁录》卷一“车驾诣景灵宫孟飨”记载从驾官员的仪服,有“红缬锦团搭”、“红缬团花衫”“、方胜缬衫”“、红缬衫”“、红罗缬衫”等。黄昇墓出土服饰中的印靛圆点花罗裙、软罗掩裙、双虎纹罗料,南宋小品画《杂剧图》中女演员的白地浅蓝圆点膝裤等均采用花缬工艺。缂丝,又称“刻丝”,始于唐朝,经北宋时期的迅速发展,至南宋达到极盛。当时临安、松江、苏州一带的能工巧匠创新出子母经、长短戗、包心戗和参和戗等多种缂法。纬丝色彩自由变化,形象生动地摹刻出唐宋名画家的书画,细致入微地表现山水、楼阁、花卉、禽兽和人物,以及正、草、隶、篆等书法,取得空前绝后的古代缂丝艺术成就。南宋刺绣同样达到精妙细致的高水平,宋高宗时期的临安城内就云集300多名技艺出众的绣工和画师,专为皇家、内苑绘绣各种服饰,被称之“宫廷绣”。官宦士大夫阶层的官服刺绣、贵妇的服饰刺绣,家用被面、装饰屏风、壁挂等则由“民间绣”完成。明代张应文的《清秘藏》卷上“论宋绣刻丝”记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夺目……”从考古实物资料如“褐色罗地金彩纸贴绣缠枝花纹花边”、“绛色罗贴绣牡丹纹褡裢”“、绛色罗刺绣花鸟璎珞纹残片”“、绿绢地贴绫绣牡丹、飞蝶纹残片”“、褐色罗刺绣蝶恋芍药纹花边”等汇总当时刺绣针法有:平针、齐针、接针、套针、铺针、扎针、错针、掺针、戗针、旋针、施针、刻鳞针、长短针、盘切针、辫子股、打籽针、贴绣、满绣、盘绣、锁绣、戳纱绣等。女子服饰刺绣多见于领抹、对襟、袖边、褡裢、佩绶、荷包处,绣纹题材以花卉为主,其中穿插昆虫。南宋特有的社会条件促使当时的丝织技术空前发展,女子服饰材料以丝绸为主且品种丰富多样化,印花彩绘技术与刺绣缂丝工艺的革新使女子服饰高雅精致,为款式风格多样化提供条件。

二、杂糅再构之南宋丝绸女装艺术文化的创新

1.程朱理学对后妃命妇服饰的影响

学界普遍认为南宋女子服饰拘谨保守、简朴淡雅风格是深受理学影响。然理学始于北宋中叶,代表人物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的身前政治主张并没受到当时皇权重视,后作为官方哲学在南宋后期宋理宗执政时才被推崇,在明清两代正式成国家统治思想,对世人影响达到顶峰。由此可见,南宋前期、中期的宫廷后妃、命妇正统服饰是北宋的沿袭,在后宫和官宦士大夫阶层对女子审美观念是崇尚清瘦儒雅之风;直到南宋后期女子袒领露胸服装在全国至上而下消失,缠足之风日渐盛行,南宋后妃命妇服饰趋向拘谨淡雅。南宋前期、中期的宫廷后妃、命妇正统服饰趋向高贵华丽。

2.民间时人的服装样式追新求异,竞相效尤

服饰艺术论文第5篇

(一)、清代华侨主要服饰特征

1、男子华侨服饰形象

出国后的华侨,往往流向或聚居在同一地区,一般把华侨聚居在海外的地区称为中华街、华人区、唐人街或华埠。清、民国时期广府华侨聚居的唐人街,他们服饰的共性特点是:众多华侨仍穿着家乡服饰款式,保留中国服饰特征。美国唐人街的广府华侨男子头后拖一条辫子,女子未婚梳辫,婚后梳髻。男子的辫子在外国常被白种人笑之为“猪尾巴”⑤,但华人却视之如宝。第一批留美少年到旧金山乘火车赴康乃狄格州的首府哈特福德时,由于他们脑后垂辫子,身穿宽阔的长袍马褂,而轰动哈市全城。后来中国进入民国时代,华侨才剪掉辫子。清代广府男子服装有便服(对胸衫、裤)、祭服、礼服、寿袍、裘服、长衫、马褂等。其中广府商人服装多用丝绸、锦缎等上等面料;广府工仔多以青麻、葛布、纱、绸、薯莨、土布等面料制成服装。华侨男工平时身穿蓝色广东土布(俗称“大成蓝”)低领大襟衫,在田间、农场工作时戴上用竹篾或竹丝编成的广东式竹笠帽。日常装束是短衫、长衫、敞口裤,在侨乡市井小贩多是这种形象。清末吴沃尧以广东为背景所著的小说《发财秘诀》提及:“然而他还是乡人本色,平日只穿的是蓝布短打、黑布裤,脚上穿的一双细蓝布袜,除了拜年、贺节、赴席之外,轻易不穿长衣白袜,所以上中下三等人他都交处得来。”因此可见,民间劳动男子以短衫布裤为常服,来到海外仍同家乡如出一辙。总之,清代广府男子商人以长袍短褂为主的形制为主,服装风格呈现出庄重、华贵、整洁、大气的汉服艺术特征,因商务需要而着西装的形象开始出现;广府男子华工服饰形象呈现出以短装为主,服装风格为宽松、简朴、实用的汉族服饰特征。

2、女子华侨服饰形象

广府妇女移居海外多以“与丈夫或家人同行”或“投靠丈夫亲戚”为目的而出洋生活。早期华侨妇女在海外地位低下,富裕家庭已婚妇女只能在家中操持家务;贫困家庭妇女多以洗衣、缝纫等小工、小贩、农间劳作为主。妇女们劳作时主要穿着宽松的圆领大襟衫,衣长至膝,袖子为挽袖,颜色深沉单一,衫下一般穿着裤子,天足或着屐,依然保持侨乡广府民间服饰穿着习惯。19世纪末,自梳女谋生之地从广州、上海扩展到东南亚主要城市,她们留着长长的辫子,穿着以广东特有的香云纱所制作的无领短大襟衫,衫身宽大,右衽布扣,长至腰下,内穿大裤裆黑裤,裤头配以银链裤缰,裤筒宽阔齐至脚踝。清末民初,中山县古镇、海州、曹步以及花县、南海、三水的一些乡村妇女相率出国当泥水工人。女工在工地里习惯以方形红布包在头上以遮泥尘,身穿蓝衫黑裤,脚穿用旧轮胎制成的“皮屐”。平时成群结队出现于市上,人称“红头巾”;而花县、南海华侨女工则头戴“蓝头巾”。民国时1933~1938年,海峡殖民地政府实行的移民法规定,“妇女移入马来西亚不受限制”,期间东莞、顺德有不女来到马来半岛在矿山、橡胶园工作,她们保持戴有“蓝头巾”的习俗,从而“蓝头巾”成为了她们的标志。总之,清代广府富商女子服饰以大襟长裙为主的形制,服装风格呈现出庄重、华贵、整洁、大方、繁缛装饰图案的汉服艺术特征;广府女子华工服饰形象呈现出短装中裤为主,服装风格为宽松、简朴、实用的汉族服饰特征。

(二)、民国时期主要服饰特征

1、男子华侨服饰形象

清王朝后期,居留海外多年的华侨已逐渐接受西方服饰文化的熏陶,华侨都逐一剪去辫子,富裕商人、文人雅士着装深受西方服饰影响,并将洋化气息带回并影响侨乡,使广府地区呈现西学东渐之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的盛况。其中,广府华侨以知识分子为代表,将西方服饰文化带回侨乡。他们传送“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游历他邦,则都市腾笑”的观念,提倡国人剪掉辫子。辛亥革命前,服饰西化的潮流,只是少数进步人士的微弱呼声,但辛亥革命以后,西式服饰便蔚然成风。“洋布、洋鞋、呢帽之类的洋货,在上层人物的身上以及他们的家里一天天增多了”,华侨也陆续地给侨乡亲属寄回各式各样的洋货。富家子弟、侨商及官员爱穿洋服(西装)、绒大娄、西式大衣、西裤皮鞋、戴西帽,其服装面料更有绉纱、软缎、天然绸、礼服绒等,他们在长衫内穿西式衬衫、西裤,脚上穿皮鞋,头上戴西式礼帽,配上墨镜、拐杖和洋怀表,这样一种服饰形象是当时典型的中西结合服式,引领了全国服饰时尚。无论是侨乡还是居留海外的华侨,他们之中仍有不少普通百姓着棉衲、长棉袍、棉套裤以及长衫和马褂,长袍形制长至腹部,大襟右衽,其下摆左右两侧各开一小衩。虽然民国时期仍保留“长袍马褂”的影子,其与清代相比不同之处在于—更注重“量体裁衣”。民国时期的学生装是西方服饰的改良着装,是一种简便的西服,没有翻领,只有一条窄而低的独立领,为一般资产阶级进步人士和青年学生所用。服装的洋化最不容忽视的当然是中山装的发明,可谓是中外服饰互融共存的成功例子。其依据西方服装形制,在吸取西装贴身干练的风格上,渗入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传统元素。如果没有中山装的发明,难以想象中国的宽袍大袖是如何走进现代的社会当中,这不仅是广府服饰的革新,也是民众思想的革新。

2、女子华侨服饰形象

清末民初时期,华侨女子服饰受西方女装的影响,将袄褂由原先低矮的圆领换成高耸的元宝领。民国时期,部分华侨妇女服饰仍保持上衣下裙的传统,领子逐渐由元宝高领而降低,日常穿着宽袖圆摆的衫袄,下穿黑色长裙,裙长及脚踝露出双足。随着西方思想的逐步渗透,华侨女子服饰已有西化的转变,发型由原来的盘发、梳髻变得更加现代化,她们开始把长发剪去,效仿西方女子烫发,到后来还染发,以此为时髦。并接纳西式连衣裙、西式套裙、西式大衣、西式皮鞋等服饰,有的还带回侨乡彰显奇特。西式针织内衣、袜子、裙、裤等商品的进口,促使了广府侨乡女子服饰的多样化,从而与西式服装相匹配。西洋纺织面料的引进,使得女子服饰打破了晚清时期服装沉闷、呆板的风格。华侨女子服饰标新立异,她们“穿着腥红袜裤,裤高不掩胫,后拖尾辫,招摇过市……”此番形象还影响到当时的侨乡广府女学生的衣着。虽然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就颁布服制令,制服多采用西装,但是其影响力在当时社会并不大。年轻妇女服饰以长衫短裤为主,露腿赤胫,争趋时髦,其服装多以纱、绸、绉、缎、土洋布等做大衿衫裤,并以绸、缎绣制成长裙。此外还有针织内衣(笠衫)与领带恤衫、手套等,这些都是深受西洋文化冲击所产生的新式服饰。华侨女子把西方审美观念中大胆表现女性体态美的思想,积极引入侨乡女的服饰审美意识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旗袍,逐渐抛弃了传统满族女子的宽袍大袖、廓形平直的形制⑨。从20年代开始,旗袍便在更加适体、更加美观的基础上不断变化,其风格充满了中西元素交融的特色。此外,束身衣裙的洋式服饰形象为侨乡民众逐步接受、效仿、直至流行。黄金分割比例逐步在中式服装中被运用,西方洛可可式曲线、图样在服饰中得到普及。

二、结语

服饰艺术论文第6篇

1.紧身胸衣与三寸金莲

紧身胸衣与缠足实质上都是对身体进行变形,这种变形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谴责,并被扣上“刑具”的帽子。然而从性的角度来看,紧身胸衣是以强调曲线美来展现女性的性感的身体,缠足是以强调柔弱美来展现女性的性感的身体,它们都是显示性方面强势的一种服饰。同时也都表达了两个相反的欲望,即在束缚身体的同时又放纵了它。紧身胸衣最早产生于希腊克里特岛,直到中世纪之后的16世纪的上半叶,才在西班牙流行起来。人们以鲸须为骨架制成一种无袖胸衣,这种胸衣呈倒三角形,穿上身后从肩至腰都非常紧身,可调节的系带能将女人的腰肢勒到一个理想的程度,同时又把向上提高得更加丰满。与之相配合的下装则十分的膨胀,一种由鲸骨、藤条、木块或金属丝制成的圆环将吊钟状的裙裾层层撑起罩上长及地面的华丽面料,正面看去是X型,背部却很舒缓,这种曲线形体在当时被认为是最完美的。但这种完美是残酷的,由改变内在生理机能而使其外在形体得到当时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类服饰史上绽放的一朵奇异的虐恋之花。由于当时人们性观念与并不保守,在给外界留下极为得体优雅和明显的性感印象的同时,紧身胸衣还以一种为大众接受的方式,赋予了女人表达自身对性的渴望的权利。并且人们还认为紧身胸衣能掩盖女性身上不够“理想”的部位,从而使她们看上去更妩媚动人。这一点在文学作品巴尔扎克的《贝姨》中有具体的描述:“在这一时刻,一个既不丰满又不苗条的女人,却美的非凡,她的曲线因不经意地遮掩而若隐若现、因闪光的衬裙褶皱和紧身胸衣下摆垂片的衬托而清晰可辨,这一切让她如此的性感可爱……。”和紧身胸衣并驾齐驱的缠足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是始于南唐。缠足一般于六、七岁开始,要到十岁左右才能解除。用四尺长的窄布条将双脚紧紧地缠绕,除大趾外,将二趾紧紧约束,以后越来越紧,一直要缠到“小瘦尖弯香正软“才算大功告成。当这样的小脚穿上长三寸、尖锥型精美的小鞋,“三寸金莲”由此而产生了(如图3)。我们可以从南朝潘妃“步步声莲”、南唐后主李煜的窅娘帛步缠足轻歌载舞中看到,那纤小如初月的三寸金莲让女人们步态摇摆不定,身形婀娜多姿是多么的娇弱,让多少男人们迷恋。虽然女子缠足,要蒙受极大的痛苦,即所谓“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可是俗语说的好“女为悦己者容”,在这种痛苦中,由于男人的“注视”而使女人们得到。男人的“注视”最终决定女人的着装的趣味,使她们在精神上体味到虐恋的快乐。

2.纹身

虐恋美学现象并不仅仅限于缠足和紧身胸衣,在世界的很多地方纹身和穿孔也成为时尚,是一种皮肤化妆,就如同人们穿各种漂亮衣服一样是藉此展现一种美、一种精神。美国著名的服装心理学家弗格博士认为:人的装饰形成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肉体装饰和外表装饰,而纹身绣面就是肉体装饰的最古老形式、是人类童年时期对美的一种追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深受人类社会的喜爱,谱写着人类追求痛苦和快乐的传奇。中国的纹身历史悠久,《礼记•王制》记载:“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南方曰蛮,雕题交趾”,这“文身”“雕题”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纹身装束之一了。纹身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同时纹身者也在痛苦中磨练意志,享受着快乐。纹身可以在很多部位进行,如脸部,胸部、背部,或者在性感部位如、臀部、腰部等。当我们进入纹身世界中,不论在哪个部位纹身,都会发现纹身同样是一种精神上的行为,它需要一种信念,就象缠足和紧身胸衣一样,在对人体本身进行改变的同时,精神上获得和满足。这已经不是原始的冲动,是一种思想信念的反映,是痛并快乐着的一种美的形式。

二、街头文化中的虐恋服饰现象

服饰艺术论文第7篇

当历史变迁到齐国之后,齐国人追求时尚成风,礼制也被流行淡化,上层社会的装束也影响着服装的审美,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齐桓公好服紫色,国人皆好服之”导致紫色价格昂贵;《史记•苏代怡燕王书》“齐紫,败素也,而价十倍。”看着紫色价格如此昂贵,齐桓公甚感担心,问管仲怎么办。管仲说:“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于是公谓左右曰:“吾甚恶紫臭!”当天宫中无服紫者,次日,城中无服紫色,三日,国中无服紫色。韩非子讲的故事反映了当时齐国上层人物对礼数的逆反心理。对传统礼教的是一个颠覆。色彩上紫色颠覆了传统朱色而引起流行,齐国尚紫色对后世服装色彩产生影响深远。后代紫色脱离卑贱从而成为正色。春秋时期各国衣冠服饰的等级差别已经标准化和教条化。齐国工商业发达,工商业者为了适应社会及人们审美消费观的变化,必须时常翻新商品的花样,齐人逐渐养成趋时嗜新的风尚。“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管子•正世篇)。齐人常常开辟一代新潮流,如齐国人喜欢巨冠,常常显达高贵的冠戴在帽子上。在齐国时期,当时的齐人女子有着男装的现象,据《宴子春秋•内片杂下》记载,“女子而男子饰者,断裂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君使服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买马肉于内。”公曰:“善”使内勿服,而国内莫服之。齐国这种开放的对后世也产生很大影响,如唐代服装不断推陈出新,女子穿男装在唐代也形成一大特色。女着男装反映了一个国力强大与开放对服装产生的直接影响。

齐国服饰形制

当时齐国管仲因阻挠齐桓公回国奔丧继位,拔箭向齐桓公射去,正好射中齐桓公的带钩,齐桓公装死躲过了这场灾难,后成为齐国的国君。但齐桓公知道管仲有才能,于是不但不记前仇,还重用管仲,帮助自己最终完成霸业,于是带钩便成为了护身的象征。在山东临淄商王村1号战国墓出土的带钩,造型生动,样式各异,如实地反映了齐国当时带钩的流行程度,而这种装饰成为中国古代服饰品的重要特征。

从章丘女郎山出土陶俑可以看出,腰间束丝织大带,腰身束的细小,可证这种束腰时尚已成习俗。春秋战国以来特别是儒家提倡的古礼制抬头,礼服常服都要求“短毋见肤,长毋被土”,齐国丰富的衣料文化发展对后代服装造型影响很大。绕襟深衣的长度越来越大,这样穿裤子就成了多余,宽松的服装以至于后来导致各国行军打仗不便,引发了赵国武灵王进行服饰的改革,学习胡人穿着服装,让士兵改穿行动方便的裤子,推动了服饰的变革。

齐国服饰对后世的影响

服饰面料的材质、颜色、装饰手段以及制作技术等方面,均会受到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齐国国力强盛,促进了纺织技术的发展。当时纺纱技术非常高超,如纺麻技术达到很高的技术水平,有些高级麻织品因其工艺难度高,价格甚至超过丝绸。在周朝服饰制度中,头冠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麻布做头冠是纪念老传统的古礼。周代规定做冠用30升的细麻布(这里的升是指的纺织品经线的密度,在幅宽2尺2寸的内经纱如果是80根为一升,如果是80根的2倍为2升,升数越大,织物越细薄),30升的总线数相当于现在每厘米内48根,这个密度与现代丝绸的密度相当,能把麻纤维手工纺织到如此精密,难度是相当大的,可见当时的手工艺发展的水平。春秋时期由于桑蚕丝的发展应用,用80升的丝不但价格便宜而且质地均匀,所以人们都用丝制品代替麻纤维,后来就连维护旧礼教的孔子也开始接受这个变化。《论语•子罕》中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其意思就是说用麻布是礼制的需要,现在用80升的丝比麻更便宜,所以从节约的角度,我也接受。而高超的纺织技术也决定了齐国的服装无论是形制、色彩、纹饰、质料还是各种首饰都构成了齐国服饰的形式美,也充分体现了当时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艺术特色,这些服饰特色对我国后来服饰的丰富与发展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对现在的服饰设计艺术水平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