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人际沟通艺术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7-13 16:28:15
人际沟通艺术论文

人际沟通艺术论文第1篇

关键词: 企业 政工 沟通艺术

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做思想工作的,做思想工作是必须要与人交往和沟通的,沟通一旦上升到艺术的高度,就成了一门讲究说话方法和技巧的学问。沟通艺术引入思想政治工作不啻为新的历史时期的一种创新。社会的转型,观念的更新,党内民主也在向以人为本的方向转化,和谐沟通成为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工具。我们通过对沟通艺术的学习和研究,把它运用到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对提高广大职工的觉悟,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构建和谐单位,创新单位文化建设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沟通的目的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一大优良传统,也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中之重。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深入群众,善于与群众沟通,这就要求我们首先明确沟通的目的是什么:

1.1传达信息,一是上情下达,贯彻上级指示、工作指令。目的是让职工知道领导的意图,在职工中形成共识,起到激励职工按上级指示行动,改善工作绩效的预期目标。二是下情上传,让领导了解民意民情,为下一步改进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1.2陈述事件,例如讲述国际国内以及同行业和企业内部发生的一些事情,目的是用事实说明一些道理,知己知彼,引起职工的思考,提高职工的觉悟和改变一些原有的见解。

1.3增进感情,通过与职工谈心聊天,拉近距离,表达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目的是使对方产生相同的感应,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度。

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沟通的形式

2.1会议

会议是通过以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传达信息和讨论问题的一种沟通形式。开会也是我党宣传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特色。按照工作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召开和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会议可以小到2、3个人,大到全体职工。通过开会可以使与会者统一思维,统一行动,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更高的工作热情。

2.2文件

文件是通过书面语言来与人沟通的一种形式,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经常用到重要沟通工具之一。例如党委会下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安排》《某月党委工作要点》以及领导开会的发言稿等。当然,还有要求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书写《活动总结》、《思想汇报》,同样有讨论或表态的发言稿等等。文件沟通的优点是便于存档,比较正式,像红头文件就很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有的口头发言会遗漏的问题,可以直接照本宣科而实现圆满表达。

2.3谈话

谈话是人们通常认为的最应讲究沟通艺术的一种形式。包括正式面对面的交谈、闲的唠嗑摆龙门和日常偶遇时对话,谈话可以增进与接触交往者友善关系。便于聆听他或他们的观点和意见;便于的了解真相。便于深层次的问题探讨;也便于批评对方不正确的想法和行为,把正确的观点和要求传达给对方。

2.4网聊

网聊是使用网络聊天工具进行的交流和沟通,它是介于书信文件和面谈之间的一种新兴的沟通方式。在网络上,网民们可以畅所欲言,尽情抒发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由于网络具有一定的私密性,无论是群聊还是私聊,当面不好说出的敏感问题或让对方难堪的话题,可以通过化名私密网聊而一吐为快。有的网络话题会比较深刻,有的话题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网络同时也能起到民主监督、抵制腐败的作用。网络的特殊性和普及性已经使之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交锋交融的场所。网聊中的消极言论会因从众性心理而引起人云亦云,对于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言论有时反而会置之不理。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沟通的重心很有必要向网络转移。

3.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沟通艺术

3.1会议的沟通艺术

开会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能不开会就不开;能开小会不开大会。必须开会时,讲话发言要简明扼要,语言生动,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要把事情说透,让人真正理解。如果是讨论座谈会要让与会者充分表述自己的想法,不同意见也不要轻易打断。组织者要善于紧抓会议主题,控制会议方向,掌握会议节奏。与会者要做好会议记录,领会会议精神,便于执行会议决议,收到会议效果。

3.2文件的沟通艺术

一是主题明确,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切忌读了半天,不知所云。二是实事求是,文件要真实可信,说真话讲实情,切忌说假大空。三是言语通顺,用词得当, 四是言简意赅,文件尽量简短,重点突出,便于阅读者记忆和理解。这就需要文件的起草者具备高度的政策水平和相当的文字功底,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第一手资料。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和良好的文风。

3.3谈话的沟通艺术

无论是有目的的找人谈话,还是没目的的唠嗑或偶遇时的寒暄,都要充分尊重对方。人有分工不同级别高低,但人格是绝对平等的。礼贤下士地起个身、让个座、倒杯茶就会把心拉得很近,很容易进入你想沟通的话题,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很容易听到掏心窝子的真话。即使在指出别人的错误时言辞激烈也能得到对方的理解和接受。有时我们的立场观点也未必完全正确,对方的思想也并非完全错误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博大的胸怀。勇于向真理低头。使对方实际地感受到我们具有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诚意,乐于接受我们的思想,达到主客互补、共同进步的目的。

3.4网聊的沟通艺术

人际沟通艺术论文第2篇

关键词:语言艺术;门诊医生;产生的效应

【中图分类号】R4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530-01

语言是人类敞开心扉的交流形式,是人类搭架心灵桥梁的快捷方式,语言艺术是人类情感交集的抒发模式,是人类释放悲喜的表达公式,新世纪名院多了起来,名医多了起来,名医疗设备也多了起来,这就出现了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作为门诊的医生就是医院的窗口,语言艺术本和医生无关的词也随着新世纪的发展需要紧密的联系了起来。笔者通过对门诊30例患者就诊过程的分析,现将语言艺术对工作效应体会介绍如下。

1热情而诚恳的态度是门诊医生语言艺术的关键

门诊患者就诊时,对医院和医生的陌生加之疾病的折磨,非常忧虑、痛苦、急躁甚至恐慌,所以医生应运用安慰性语言,热情而诚恳接待患者,详细讲解病情,尽快解除患者的陌生感,此时从语言中已显示出医生态度可亲,尊重爱护患者,患者就会感到安全感和亲切感。

2沟通技巧是门诊医生语言艺术的核心

沟通技巧分别是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1]。非语言沟通在人际沟通中亦占有重要地位,因为人们相互沟通在许多情况下不可能全部以言语的方式来表达,但可以通过表情动作、目光接触、周围环境信息等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达到沟通的目的。非语言沟通可分为动态与静态两种。动态主要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人际距离等。静态包括衣着打扮、环境信息等。病人走进来时面部痛苦的表情、弯曲的身体和捂着头的动作,都是在向医生传递着信息,而医生不停地点头,仔细观察病人的神态也是在向患者传递自己的信息。这些都是非语言沟通,通过这些沟通可以建立起双方的信任关系。

患者就诊时对疾病方面存在各种疑问,对此门诊医生一定要有耐心,该解释的一定要解释清楚,需要保密的一定要给患者一个可以接受的答案。细心的观察和认真的讲解有利于了解和掌握患者的思想动态,巧妙的运用语言是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保证,深入到患者的内心世界,全面了解病情才能更准确的诊断。这两种沟通手段能够让医生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也能够提高病人对医生问诊的满意度。

3扎实的临床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门诊医生语言艺术的精髓

扎实的临床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是医生和患者沟通的精髓[2]。当患者对自己现在的身体状况一无所知时,门诊医生能用熟练的理论知识并结合临床实际病例给患者讲解其发病原因、病理过程和相关的疾病知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患者听的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患者很快就会提高对医生的信任感和依赖感。

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医患沟通在确立和谐医患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门诊是医院的窗口,是医疗服务的前沿,门诊医生在医患关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3]。在医患沟通中运用语言艺术的技巧有利于构建和谐、诚实的医患关系,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大大提升医院整体医疗服务质量,结合实际将语言艺术运用于门诊医生同时为医院赢得医疗市场。

参考文献

[1]章小缓,胡雁,罗园园.医患关系在临床实践的运用,中国实用医药,2008:3.(19)

人际沟通艺术论文第3篇

关键词:当代中国;城市艺术节;特色化开发;国际化传播;公众沟通;ISC模式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艺术节是城市定期举办的综合性节庆活动,其内容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等表演艺术类节目,以及开闭幕庆典、节目交易、专题论坛等,体现一个城市的国际形象、文明程度、跨文化交流与国际合作能力。在节庆研究领域,相关机构(IFEA)与专家倾向于将之归结为城市事件,其短期效果虽不及奥运、世博一类国际性大型活动,但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它为城市专有、公众认同、资源整合、国际传播、文化特色、长时段周期性持续效应等特点,决定了它在全球化城市竞争与合作的形势下,特别是在资源市场和品牌创新的竞合关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艺术节不仅是城市满足自身文化生活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而且是城市特色品牌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路径。其深层意义,在于为主办城市的全球化资源整合创造条件和机遇。在当代产能过剩条件下,资源整合的实质是需求交换。这就对特色化开发和国际化传播提出了要求。两者间相生相长的关系,使特色化和国际化双向互动成为文化城市建设的基本路径,艺术节沟通的主要依据与追求。当前艺术节发展所面临的难题,集中表现为同质化倾向,缺乏满足特色化需求的能力,制约了在国际市场上的交换价值和“走出去”的进程。艺术节有必要立足于城市特色化的成长实践,从内容到形式追求个性化发展,实现特色化与国际化的双向互动,形成资源个性的不可替代性,进而与城市一起走向世界。这一途径,或可概括为ISC模式,即可持续整合沟通。这就要求把艺术节当作一个有生命有感受有个性的有机系统来看待,结合国际案例,认真研究其历史、特征、要素、结构和规律,走可持续整合沟通之路。

一、艺术节的历史与传统

(一)古代艺术节起源于城市

艺术节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众所周知,古希腊戏剧节曾经如同奥运会一样盛况空前,影响广泛。不同的是,奥运会四年一次,戏剧节则每年一度。公元前6世纪,雅典工商业繁荣,对外贸易日趋扩大,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了明显进步。原本流行于乡村的庆祝丰收、祭祀酒神和农神的节日歌舞和仪式表演,出于宗教认同、文化娱乐和公民教育的需求,被有意识地引入了雅典城邦,逐渐演变为全国性的节日庆典。这类庆典表演之最盛大者,是每年三四月间,在新酿的葡萄酒上市时所举行的“酒神大节”。酒神节上最重要的内容,是以戏剧竞赛的形式出现的戏剧节。一时间佳作纷呈,新人辈出,剧场林立,举世追捧,官方资助,成为万人空巷的文化盛事。

古希腊戏剧节的兴起离不开民主制城邦的需要和人们对戏剧艺术的喜爱与追求。古希腊人以宙斯的子孙自居,相信神人同形同性,渴望在肉体与心灵两方面向英雄靠拢,借助奥运会和戏剧节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争取诸神青睐,跨入英雄的行列。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戏剧已经演变成为雅典文化和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正是这一时期,戏剧的影响扩散到了雅典以外的诸多希腊城邦。戏剧节期间,来自希腊各地的人们,甚至包括外国人,都会不远万里,纷纷赶到雅典参与戏剧节。雅典政府的文化政策,通过公共政策和制度,I生安排,为戏剧节繁荣做出了卓越贡献。政府不仅鼓励戏剧节活动,支持戏剧节大赛,建造露天剧场,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甚至为了维护戏剧节的秩序制订专门法律,规定看戏是每一个雅典公民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凡强占座席挤走他人者,一定要被处以重刑。

雅典戏剧节的活动,激励和推动了希腊各城邦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当年,希腊的主要城邦几乎每一家都在建造自己的剧场,你追我赶,各显神通。其中,至今保存相当完好的是埃匹朵拉斯露天剧场。正是长期持续而盛大空前的希腊戏剧节活动,造就了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一批伟大戏剧家,包括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三大喜剧家克拉提诺斯、欧波利斯、阿里斯托芬。他们的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底浦斯王》、《美狄亚》、《阿卡奈人》、《鸟》等,早已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不朽经典。长期以来,雅典戏剧节一直被公认为戏剧艺术的温床和西方文化的神圣殿堂。

古希腊戏剧节的繁荣附丽于长期希波战争所促成的爱国热情高涨,以及城邦民主制的崛起。古希腊戏剧与民主制城邦同呼吸共命运,随着希腊各城邦反侵略、争民主斗争的发展而兴盛,随着希腊城邦之间的分裂内战而式微衰败。伯罗奔尼撒战争后,雅典的实力显著削弱,戏剧节确立的英雄主义被蚕食消解。尤其是在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帝的一系列扩张战争之后,希腊政治上愈趋专制,直接影响到戏剧的发展。戏剧节从此由繁荣昌盛走向停滞没落。

总结古希腊戏剧节的渊源、历程、主要成就及其传统特色,我们发现:艺术节的生命有赖于公民与城邦的可持续沟通。古希腊戏剧节的成功,在于城邦当局自觉主动地把艺术节当作公共服务加以长期支持,而艺术节则在百多年的繁荣过程中,通过长期大量、周而复始的现场集聚、戏剧演出、情感交融和人格陶冶,牢固确立了英雄主义的戏剧母题,充分激励起城邦公民的爱国热情和民主意识,直接服务于反侵略战争和民主制斗争,从而在既缺乏交通工具,叉缺乏传播媒体的古代世界里,难能可贵地把高度分散、彼此存在利益冲突的164个希腊城邦团结起来,凝聚为大希腊民族整体,不断地挫败波斯帝国的征服企图,有效维护了民族独立领土完整,创造了古代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伟大奇迹,甚至在古希腊被罗马人征服之后,仍然以其高度发展的文化成就,征服了征服者,充实了古罗马文明。

(二)近代艺术节的城市传统

现代意义上的艺术节最早出现在近代欧洲的城市,其创办动机如同缪斯女神那样婀娜多姿。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九大使命:艺术庆典,娱乐需求,商业目的,专业平台,创新实验场所,观众培养,社区亮点,政治或社会传播,刺激经济。这中间,“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的内在动机犬牙交错,然而主线始终是艺术与人生两者间的制约依存关系。艺术节由此成为城市这一人类生活基本方式的个性特色与锦绣篇章。

艺术节经历了兴起、发展与繁荣三个阶段。这一分期立足于1991年NSL Research Institute委托吉本光宏等一批学者,针对全球知名的37个艺术节所进行的为期四年的实地调查。@其中,近代欧洲被看作今天意义上艺术节的发祥地。据考察,近代以来,“世界上最久远而且至今仍在举办的艺术节是法国奥兰治国际歌剧节,创立于1869年”,时值工业革命高潮。此后绵延不绝,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直到“二战”。艺术节的蓬勃发展期是“二战”后至1960年代,活动范围由欧洲扩展到美国。目前世界知名的艺术节大多形成于这一阶段,如爱丁堡国际艺术节(EIF,1947)。自1970年代以来,艺术节迎来了繁荣鼎盛期,其特点是在欧美中心之外向亚太扩展。一方面,艺术节成为欧美亚太许多国家“文化生活的一个突出特点”,如英国每年“要举办超过500个艺术节和数百个为期一天的地方与社区的节日和狂欢节”;另一方面,亚太地区除了大阪国际艺术节(1958)创办稍早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大多是在这一阶段创立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节,如东京艺术节、伊斯坦布尔艺术节、台北艺术节、汉城艺术节等等。

在我国,艺术节的兴起或可追溯到抗战全面爆发之际,起因是救亡图存。1938年10月10日至31日,当时的国民政府在重庆举办了为期22天的“第一届戏剧节”,演出了近40个剧目,观众达数十万人。它不但对重庆广大市民进行了一次抗战救亡教育,而且有力地支援了前方的抗日斗争。各剧团在这20多天里的收入除去开支,所余8100百多元全部捐献给前线将士,表现了抗战初期戏剧工作者,为争取民族生存而斗争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目前中国资格较老且颇具规模的城市艺术节,至今仍在运营的是香港艺术节(1973)和哈尔滨冰雪艺术节(1985)。广东艺术节(1984)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早一个以艺术节命名的演出盛事。其他艺术节,特别是至今活跃度较高者,多半诞生于90年代,如南宁民歌艺术节(1993)、吴桥杂技艺术节(1993)。我国艺术节起步虽晚,然因城市化快速推进,活跃度颇高。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范围内冠以国际名号的艺术节即达200个之多。究其创办动机,与前述大同小异。

近代艺术节的传统,是服务于城市发展,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城市表达和城市间交往。艺术节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机制,与城市表达和品牌推广有内在联系。艺术节通过公共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竞争、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等文化活动,“塑造城市的文化个性和特征,以建立城市独特的文化氛围”,在全球化时代和知识经济背景下,使城市形成了“不可复制的文化个性,以增强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二、艺术节对城市发展的独特作用

在一定意义上,城市品牌的实质是公众印象,由城市内部与外部公众对城市表现的多方面认知与评价构成,往往体现为公众舆论,带有很强的情感直觉性。艺术节通过其感性直接性和艺术审美魅力,跨越语言文化障碍,实现城市特色的节庆表达和国际化沟通,为公众提供难以忘怀的体验,进而借助口碑和媒体,形成面向世界的二次传播。这也是活动传播的特点之一,即“由定制的内容、独特的创意和表现形式而获得了独一无二的体验,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他会向更多的人去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并且通过微博、博客、短信、论坛等社会化媒体平台,将活动传播的效果进一步扩大、延伸,带来信任度高、说服力强的人际传播效果。”

艺术节的文化感召力,主要通过表演艺术国际化的节目集聚、观众集聚、资源市场信息集聚和媒体集聚来实现。其最大特色在于跨文化的公众参与、体验与沟通。在受众行为层面,艺术节的营销策略主要针对以下四类艺术节参与者,即自发的(spontaneous)、有限的(limited)、延伸的(extended)和常规的(routine)行为决策者。他们包括艺术家、经纪人、观众与游客、各国政要和同行等等。艺术节为城市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刺激市民的艺术兴趣、扩大艺术欣赏的人口比例,从而提升市民的艺术素养,并最终使城市受益于市民文化归属感的增强、社区文化氛围的营造、城市形象的改造与提升”。与此同时,艺术节成为激励艺术创新、成就艺术繁荣、促进艺术教育、推动艺术普及的发动机。

艺术节还具有显著的社会整合意义和经济刺激价值。据研究,“南非国家艺术节具有促进南非国家从种族制度走向民主制度的重要意义”。1994年以来,在南非之父纳尔逊·曼德拉的领导下,艺术节会同南非主办的大型体育赛事,在实现国家战略、塑造“新南非”形象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功地向全世界推广了“新南非”这一国家品牌。

艺术节的经济价值实现于“在组织、运转过程中必然发生的那些经济活动;艺术节必然带来人流,而人流的往来与逗留又必然产生一定的经济活动”。艺术节为主办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和资金流,“对诸多产业的拉动效应造就了巨额经济产出,如旅游业、宾馆业、餐饮业等。此外,艺术节通过创造艺术需求、加强场馆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本土创新以及活跃当地参与的方式发展艺术产业,促进了旅游业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直接收益,即对艺术节的直接投资,如艺术设施、艺术活动、人力资本等方面的资金投入;间接收益,一般包括艺术节相关的旅游收入;诱发性(induced)收益,主要是指由于艺术节的举办给城市带来的无形收益,包括城市经济结构、产业升级方面的影响等。”

三、艺术节沟通的ISC模式

(一)ISC理论的运用

ISC(Integrated Sustainability Communication)即可持续整合沟通,在美国学者舒尔茨IMC理论的基础上,由跨国传播机构日本电通提出,并经过了长期的城市开发和大型活动实践的检验,可以用作我们的参考。这一模式的关键,是对内整合全社会资源,对外传播城市品牌,在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产业经济、安全信任、教化濡染等社会生活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在艺术节与城市的双向互动中推进特色化建设和国际化进程。该模式秉承了舒尔茨整合营销沟通(IMC)的传统,更加推崇特色化城市表达,强调营销即沟通理念,注重内外沟通过程中全社会所有接触点的个性互动,通过主题化活动,“让消费者主动参与并积极行动”。ISC发展了IMC理论,要求立足于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来看待城市传播问题,强调利益相关方的可持续参与和企业的社会责任。

其实,早在1989年即有学者提出将节庆活动纳入市场范畴,用作城市营销的工具,理由是民间节日可以“将不同民族、种族和文化的人们聚集起来,有助于赞助商用人们喜欢的方式为城市表达留下深刻的印象”。随着媒体关系的解构、重组与整合,全媒体(Omnimedia)概念要求通过全方位媒体组合提供浸入式沟通体验,使得特色化城市表达有了更丰富的手段。全媒体的理想场域,被设定为一个诸如艺术节之类的特定时空。艺术节出于市场需求,关注文化交往和社会交流。随着城市的发展,商业化程度不断加深,艺术节的公众沟通模式被广泛采纳。在这类沟通模式下,“艺术不再是一种文化霸权,而是一种自然的模式”。这种自发的感性的模式催生了多元的市场文化,进而在城市中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空间,专门从事国际性艺术交流。一个城市的发展如果与艺术绝缘,那么这个城市将变成文化沙漠。艺术应当成为城市人的生活方式。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艺术节实现了“文化身份的跨越”,有助于城市建设全面发展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在艺术节发展的ISC模式中,城市品牌居于核心地位。它直接有助于促进内部公众和外部世界的双重沟通,在资源交换的意义上,形成创新激励、经济繁荣、社会整合与文化认同等效应。城市资源指的是城市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集合,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等。其中,艺术资源是其重要组成,比如表演艺术、品牌节目、著名演员、演出团体、场馆设施、艺术人口等等。资源的价值,只有在交换中才能得以实现。ISC沟通以特色化推进国际化,强调艺术节特有的亲和力、感召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这恰是艺术节人文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体现。人文价值强调平等、宽容、公正、友爱的精神,文化价值提供了一个不局限于专业圈子的普通大众的交流平台。

(二)艺术节沟通的特点

艺术节是由举办城市提供的公共服务,主办机构(可以是政府、非营利组织等)通过艺术节这一媒介,向城市内外的广大公众(艺术家、观众、经纪人、游客等)传播以城市品牌为核心的城市文化、城市理念、城市精神,以期获得社会整合与文化认同效果。艺术节传播的主要任务之一,在于建设和维护公共关系。传播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离不开五个要素:谁要说(Who)、说什么(Say what)、对谁说(To whom)、通过什么样的渠道(In which Channel)、希望取得什么样的效果(With what effects)。此即传播学奉为经典的拉斯韦尔“5W”模型。如果把这五个要素植入公关传播背景,它们将转化为:组织机构,即传播的主体,体现是谁想要传播;传播内容,即说什么;传播介质,即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来说;目标受众,即对谁说,明确传播对象;传播效果,希望达到怎样的效果。这就构成了公关传播的五个要素。

艺术节沟通作为会展传播活动,突出体现如下特点:1,集聚式精准传播。艺术节通过广泛邀请和公开售票等方式,把演出节目、演员观众、演艺活动决策者和经纪人、专业资源信息、相关媒体等等要素集聚在一起,在剧院、广场和校园等演出现场,将艺术的创新创意集中展示给目标受众,从而在传播主体诉求、受众行为习惯和接受信息方式之间搭建起了直接沟通精准传播的舞台。2,主题化创意策划。艺术节围绕主题的内容演绎和创意设计,为受众创造了直观而深刻的艺术体验。通过管理运营全过程,主办方有计划、创造性地展现演出节目的艺术个性,揭示其内涵意义,引导目标受众的体验感受。3,多元化传媒整合。艺术节主办方千方百计追求的效果,是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注意力,体验艺术的精致微妙,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人际沟通的诉求。进入全媒体时代,针对艺术节传播的受众特点,借助传统与新兴媒体的特色整合,艺术节能够实现沟通效果最大化。4,体验性关系建构。艺术节沟通以演艺节目为基础的特点,决定了其传播效果注定与感官体验、思考体验、行动体验、情感体验和关联体验不可分离,与演艺节目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内容不可分离。这种艺术沟通的独特方式最容易与受众取得共鸣,使之在主动参与中体验艺术传播的意义,进而与艺术节形成品牌信任以至品牌依赖关系。5,口碑式营销沟通。艺术节受众在主动参与相关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演艺、论坛、交易现场的丰富感受,形成了对艺术节、艺术创造、艺术体验、艺术价值的某种认同,成为演艺节目和艺术节的自发传播者,将自己的经验与他人分享,进而提升了艺术品、艺术家、艺术节的品牌美誉度、忠诚度。世界著名的国际艺术节,几乎都要凭借良好的口碑,推出业界公认的名家佳作,使艺术节品牌在国内外做到家喻户晓,其所属城市也因艺术节而名闻天下。英国爱丁堡艺术节、法国亚维侬艺术节、德国拜罗伊特艺术节等,莫不如此。

细察历史线索,艺术节与所属城市之间双向沟通互动,特色化与国际化两翼并举齐飞,或许既是艺术节特色化转型的当下机遇,又是城市资源不可替代性的激活与开发的方法途径。比如我国广西自治区南宁市通过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走特色化国际化双向互动之路,开辟了一条艺术节会同其他会展活动,共同促成城市发展的新路径。从外部看,南宁市为举办民歌艺术节等会展活动,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115.76亿元,完成建设项目524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至少十年。从内部看,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广大市民带来了国内外优秀的演出团体和演艺节目,发扬光大了民族文化传统,显著提高了城市品牌的美誉度忠诚度。南宁在一个并不算长的时间内,从一个不起眼的三线边远城市,一跃而为国际知名的会展之都“中国绿城”,对东盟各国发挥了重要的辐射作用。这与南宁积极推进城市艺术节建设,坚持特色化与国际化双向互动的文化城市建设方针有内在联系。

四、突破与创新:爱丁堡艺术节的实践

爱丁堡是苏格兰政治、文化和金融中心,一个“充满苏格兰本土气息”的城市。随着艺术节与城市半个多世纪的涵养互动,这个三流旅游目的地成功地刷新了自己的城市品牌,转型为国际表演艺术的圣地、世界一流的“节庆之都”,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爱丁堡国际艺术节(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缩写EIF)的定位是国际表演艺术的盛大节日,目标是促进爱丁堡及苏格兰人民的文化、教育和经济福祉,主旨在于通过公共文化品牌服务,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城市形象的自我更新与亲和深入的国际沟通。调查显示,85%的参与者认为,艺术节提升了苏格兰人的民族自信心。89%的爱丁堡居民为自己的城市能举办这样一个艺术节而感到自豪。2010年度的40万观众,竟有高达82%的人属于回头客,体现了人们发自内心的依恋之情。据2010年年报,爱丁堡艺术节经济效益显著,票房总收入达267万英镑,创历史新高;拉动效益达1907万英镑,带来了5200多个就业岗位。

爱丁堡艺术节公众沟通的奥秘在于抓住了人们艺术追求的心理和热情,突出独有特色,赢得国际认同。创办人Henry Harvey Wood相信艺术能增进各国文化间的交流与联系,延续人类的精神文明。秉承这一信念,他于1947年创办了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爱丁堡艺术节始终注重艺术节的创意策划,衍生出包括爱丁堡国际艺术节、边缘艺术节、军乐节、国际图书节、国际电影节、国际爵士乐节和多元文化节在内的七个艺术节,涉及几乎所有当前世界流行的表演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在这里,怀揣不同诉求的参与者都能找到各自的所爱。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爱丁堡边缘艺术节是民众的狂欢,自由、多元、开放的文化艺术交流平台,为充满创意的小乐队、小剧团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成为民间艺术团体的盛会。传统艺术与实验艺术共生,既是爱丁堡艺术节的魅力,又是城市胸怀与包容力的体现。EIF发展至今,每届都有大约200位艺术家带来150多部表演作品及活动,有来自全球的大约40万观众共享盛事。

人际沟通艺术论文第4篇

关键词:艺术概论;沟通与表达;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84-02

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作为以理工为主的院校,学生对于人文艺术的认可和了解知之甚少。然而,艺术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理解艺术,重要的是能掌握一种进入艺术世界的方法,老师来指导学生掌握一种“一生受用的本领”。

一、对“沟通与表达”的认识

在教学中实施“沟通与表达”,不仅是针对学生的一项教学改革,同样也是老师实施有效教学的一种途径与方法。沟通是展开教学的基础,是实现教学的平台,是技巧和智慧,这是隐性的。表达是能力的提升,是教学目的的实现,是学生多方面水平的呈现,是隐性的。两者是有层次的,并且是递进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良好的沟通才使表达能有效,表达是建立在和谐、熟悉、轻松、有效的沟通基础之上的,反之亦然。

首先,用“沟通”来搭建教学平台。“沟通”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和谐、熟悉、轻松、有效的学习氛围中搭建起的教学平台。这里包含着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沟通是建立在和谐、轻松、有效的氛围中,如果总是老师的“一言堂”,或者“一问一答”,学生被动地敷衍就失去了实际的意义。

其次,用“表达”来实现教学目标。表达是在涉足大量信息后,能够运用专业的术语,进行有逻辑性、有个性、有创造力的一种口头或书面表达。“表达”是一种能力的提升,是“教与学”多方面作用的结果。

二、“沟通与表达”的实施目标

当下,老师在教学中,尤其重视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次序的翻新与探索,但我们的教学不能太“理想主义”或“想当然”,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培养学生沟通与表达得能力,既要全面考虑,又要注重细节,在实施中注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的翻新与多变是一种训练途径,更重要的要对与“教与学”有关的一系列客观、主观因素的构成等进行全面的思考,从课程设计、教学执行到教学反馈,特别对诸多环境、心理、生理等因素都要进行有效的组织与思考。

1.从“观看与倾听”到“沟通与表达”――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艺术概论》课程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入艺术世界,从各种优秀的艺术作品中获得最宝贵的体验与快乐,使学生获得知识;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在对艺术的理解与艺术作品的欣赏中,能够运用恰当的字眼来表达体验与快乐,并能更好地将这种感受与其他人来分享。

为了以上教学目标的实现,分别制定了三个层次的目标方案,以此来实现和推进课程改革,并最终达到学生沟通与表达素质的提高。

第一层次的目标是通过艺术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在这一目标的实现中,学生主要通过一种接受式的学习方法,来接触、熟悉和感知艺术。在这一环节里,学生主要通过一种接受式、发现式的学习,来接触、熟悉和感知艺术。比如,在面对一个艺术作品时,我首先要与学生分享艺术审美的经验,指导学生在作品中观看什么,倾听什么和阅读什么。进而,培养学生能形成一种自觉地、积极地、正确的审美观。

第二层次的目标是通过艺术的教育,丰富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在这个阶段目标的实现中,采用启发式、对话式的教学方法。当学生对艺术的概念有所理解,也知道在他们遇到艺术作品时如何去解释时,主要通过中外经典艺术作品的鉴赏,尽可能地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释放自己的心灵。在这个层次中,主要通过交流、讨论、欣赏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感知艺术,并进而产生一种想交流与分享的愿望,希望将自己的艺术感觉和想法表达出来。

第三个层次目标就是通过艺术的教育,使学生沟通与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这一层次目标的实现,正是需要通过沟通与表达的专项训练来实现。在艺术课的教学中,更有利于实现学生沟通与表达能力的提高。这一阶段里,教学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对艺术杰作的批评性欣赏能力,具备审美判断的标准。当学生能对艺术大师的杰作及艺术问题进行讨论,并能当众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进而进入到一种表现、表演的状态时,教学目标也就实现了。

综上所述,以上三个层次目标的实现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针对于实际教学可能过于理想化,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对于艺术课程的教学的确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审美的教育更像是“艺术的旅行”,需要自由畅游,主动感受,并选择自己的感兴趣的方向。

2.“沟通”的智慧与具体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一:打破距离感。

这种距离感存在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首先不会吝惜自己的微笑与眼神,这是实施沟通的基本,这是一种态度的影响,将学生引入一种境界中。解决办法是在课前、课间播放经典、流行的歌曲、音乐,将学生引入一种轻松、和谐的情景氛围中。

实施方案二:让学生开口。

在课堂上,学生不愿开口,懒于开口,开口之惊人,是一个普遍现象。解决办法是让学生进行定义、诗词、要点的大声诵读。老师再提问时,要通过以不经意的、聊天的方式,介入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里的原则是不要难道学生。

实施方案三:同学之间的配合与互动。

在课堂上,有意强化了与学生的交流与分享,更多地是以一种交流与对话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除了课上交流、课上讨论等教学环节,并用课堂自由辩论、课上讨论来丰富了教学内容。这里可以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将小组竞争机制的引入,效果非常好。

实施方案四:打破常规的课堂布局。

如何让学生主动与你交流?这是成功的第一步。在课堂的布局上,采用围坐的方式来授课,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虚拟距离,实现“面对面”的沟通。

实施方案五:建立学生与老师的沟通。

在大学的课堂上,由于学生数量居多,对于个别学生而言,很难与老师建立一定的认知,在这里老师一定要努力记住学生的名字,争取与学生在一学期内有至少一次的交流与关心。也可以利用课前问一问学生。课后听听学生的建议的方法,使大部分的同学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

综上所述,如果能解决以上问题,就是解决了有效沟通的根本问题,以上实施方案的实施,即使教学的一种态度,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

3.“表达”的提升:听、看、说、讲、写。在此项专项训练中,开展学生的轮讲、演讲能力的培养。在以往的课程设计上,利用课上讨论、课上提问、课上小组汇报的教学环节,但由于层次性与目的性不强。但实际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学生在演讲中,一方面缺乏思考,另一方面缺乏自信,不知道如何进行语言逻辑关系的组织,重要的是部分学生尽管是照着念也表现出很紧张,并不能很好地讲述自己的观点。结果一到让学生开口时,学生还是难于开口表达,老师也感觉自己在唱“独角戏”。而这里,把演讲环节放在了学期末,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鉴赏。通过一幅画、一个舞蹈、一首歌曲、一部电影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调动他们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用专业的术语、概念,结合艺术审美鉴赏的基本方法来发表自己观点,并予以纠正。

针对书面表达这一环节,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弱项,由于没有真情实感,写出的文章也没有自己的见地与思考。因此,先通过让学生来写200字左右的观后感、随笔等小文章,来培养学生用文字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其次,要求学生撰写1500字左右的小论文。在论文写作上,首先要求学生掌握论文撰写的基本框架、基本格式以及诸如摘要、关键字、正文、注释、参考书目等基本要求。大部分同学们经过多次地反复修改才最终定稿。学生之前对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并不了解,也是通过这样一种训练,使学生知道了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并为今后的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这里,尤其注意及时对学生的作业予以反馈和讲评,建立与学生的有效沟通。

三、结语

“沟通与表达”除了完成对学生能讲会写的能力提升之外,对于学生讲话的体态、仪表和礼仪的忽视是我们在教学中通常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这种基本素质一定要在大学期间去培养。对学生的体态、仪表、声音等方面予以关注,更加有效地提升了“沟通与表达”的实际意义。我们的课程教学一定要试图来影响和教育学生,课程所赋予学生的也将是能受用终身的,并是一种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教育。正如艺术的教育要更加具有感召力、说服力与影响力,用影响、感染、交流、评价等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来实现学生沟通与表达全面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人际沟通艺术论文第5篇

关键词:护士;护理;沟通技巧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529-01

护理操作作为一项基础护理工作,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护理工作质量,在护理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随着整体护理工作的开展,及患者需要得到人性化服务心理需要的进一步提升,给护理操作质量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我院及其他医院普遍存在护士在护理操作中缺乏主动与患者、家属沟通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介绍我院培养护士护理操作中的沟通技巧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1 护士在护理操作中缺乏与患者、家属沟通问题的分析

1.1 长期的护理操作模式的影响,护士只是机械的完成护理操作。

1.2 护理人员缺乏对护理操作中沟通重要性的认识,认为只要高质量的完成护理操作,就会得到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忽视了患者的感受。

1.3 护理人员缺乏沟通的技巧,没有沟通方面的理论知识,不知如何与患者、家属沟通,缺乏沟通的信心。

2 构建我院护士护理操作中沟通技巧培养模式并实施

针对上述问题,我院在培训护患人际交流及沟通艺术的基础上,制定了构建我院护理操作中沟通技巧培养模式并实施。

2.1 第1阶段;进行人际交流及沟通艺术理论知识的培训。

护理部组织对各科护士长进行护患人际交流及沟通艺术的培训,各科护士长对护士进行培训,护理部对护士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作为考核护理人员的一项指标。

2.2 第2阶段:设计新的护理操作程序图。

2.2.1 方法:抽调2名资力高的护士长设计护理流程图,以一个科室为试点逐项进行试行,然后再修改,直到问卷调查患者满意率达98%以上。

2.2.2 设计思路:新的护理流程图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原护理流程不变,增加操作前告之,操作中患者配合,操作后的嘱咐三个步骤及评价。即(1)操作前先自我介绍,然后介绍操作的目的、过程、可能出现的不感适和如何请患者配合(2)操作时观察、询问患者的实际感受, 及时给予鼓励,并调整下一步操作的力度和速度,关爱患者(3)对患者的配合表示感谢,对患者的努力给给予肯定,并叮嘱注意事项。

2.3 第3阶段:进行护理操作中沟通能力的培训。

选四项最常用的护理操作即密闭静脉输液技术、氧气吸入技术、气囊留置导尿技术、胃肠减压技术,护理部选派四名护士长进行操作讲解、示教科。护士长用1个月的时间负责对本科护士进行培训,然后以竞赛的形势进行全员公开考核,考核时其他护士可以观摩,以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考核后评出护理操作明星予以表彰。

3 效果评价

通过在护理人员中进行人际交流及沟通艺术的培训,设计新的护理操作流程图,并以点带面选四项进行新护理流程进行培训,提高了全院护理人员操作中的沟通技巧。

4 体会

4.1 人际交流及沟通知识的培训,改善了护理人员的精神面貌,建立了护士在护理操作中沟通的信心。

4.2 良好的护理操作中的沟通,减轻患者紧张的心理和不适感,患者能够很好地配合操作,提高了护理操作的成功率。

4.3 使患者得到了人性化的服务,提高了服务质量,融洽了护患关系,使护士的劳动得到患者的认可。

人际沟通艺术论文第6篇

[关键词] 大学生;影视艺术教育;素质教育

 影视艺术是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它综合了所有其他艺术的优势,作为最生动、丰富且最具活力的艺术形式和教育媒介,在提升国民综合文化的素质教育方面有重要意义。影视艺术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途径,在教育内容上和教育形式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它综合了各种高科技力量,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向前发展。在大学生中间开展影视艺术教育,对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发展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有积极意义。

一、大学生影视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

大学生影视艺术教育与专业影视艺术教育不同,属于公共影视艺术教育。它是一种不以掌握专业影视艺术技能为目的但层次较高、普及性较强的影视艺术教育。它重视的是影视素养、理念、品味等的培养而不是影视技能;是面向全体大学生进行影视文化普及和影视审美鉴赏,而不是以培养少数人为目的的专业精英影视教育。其目的主要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着力点主要放在对专业化教育、机械性文化和技术性理论构成的文化结构的强有力制衡上。[1]素质教育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体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积极开发学生智慧潜能和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其核心是不断改变素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优化其结构,同时使其获得新的功能和全面发展。[2]

影视艺术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重要内容,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接班人,同时也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大学生影视艺术教育是目前高校普及素质教育过程中最有效、最迅速的公共影视艺术教育方式。影视艺术教育以其综合性、直接性、真实性、传播大众性等特点,加之其生动的视觉效果、丰富的信息来源、真切的艺术感染力等,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完全契合当代大学生求新求异、丰富的审美心理。影视艺术以其绝对优势日益显露出巨大的教育功能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当前,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影视艺术教育,实质上是素质教育的延伸与拓展,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综合的创新能力,为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二、影视艺术教育在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主要表现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当今社会升学、就业等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且已经传递到了校园,尚未走出社会的新一代的大学生深有体会但其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很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障碍,进而引发不同程度的社会问题,而影视艺术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帮助他们走出思想困惑,从而促使他们回归正常心境,因此,影视艺术教育是改善大学生身心素质的良好渠道。影视作品能更具体、直接、永久地反映社会中一些积极向上个案和事例,能为情绪低沉的人树立一个好的学习榜样,激发大学生敢于面对困难并迎难而上的精神。那些反映身处逆境但仍有坚定信念的影片,能有力地鼓舞大学生以积极心态应对学习生涯和择业可能遇到的困难等。因此,引导学生赏析一些高尚、励志的影片,能极大地鼓舞学生以一种坚忍不拔的乐观精神去应对困难和挑战,从而形成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人际沟通意识和能力

当今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迅速,社会对人才的人际沟通意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较好的沟通意识和能力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需要后天有意识地培养,影视艺术教育在促进人的沟通意识和能力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影片《霸王别姬》中主人公小四儿与程蝶衣反目成仇的原因,就在于主人公之间没有进行很好的交流和沟通,进而提示学生人际沟通意识及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对影视艺术作品中类似于这些对没有语言交流的沟通方式的危害与后果进行思索和剖析,可以使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在人生发展中主动、平和的语言交流与情感沟通,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人际沟通意识和较强的沟通能力。

(三)对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有重要意义

影视艺术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对优秀影视作品进行分析,促使他们通过这种渠道了解和分析影片人物的核心精神,这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例如,在影片《疯狂的石头》中这一角色,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这个角色所塑造的坚毅、不卑不亢的人格对大学生有积极的影响,并使学生受益。另外,通过分析对摄影师刘兵前后的不同态度,不难发现,这种因有求于人而轻易打破自身交往原则的人早晚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所以保持自己的人生态度与人格是人生成功的重要因素。大学生通过影视艺术教育,对影片中所反映的不同人格都会产生不同的思考,进而联想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在课堂上体会和了解与人交流的基本原则,从而不断完善自我、健全人格。

人际沟通艺术论文第7篇

关键词:中美两国;跨文化交际;艺术;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J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0-45-1

在科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现代化社会中,横亘在国与国之间交往的现实中有形的距离在无形的网络信息化充斥的社会环境下被大大的缩短了。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语言和文化存在较大冲突和差异的国际环境中,交流的方式和方法称为了跨文化交际艺术实践过程中的关键所在。

一、中美两国跨文化交际的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剧的现实背景下,“地球村”的出现成为了不可避免的全球发展趋势,各个国家间的国际性经济文化交流成为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潮流,跨国际文化交流全球化浪潮发展趋势势不可挡。中国和美国作为东西方国家阵营中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典型,再加上中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差异化,直接导致了在跨国际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交际中的矛盾和冲突逐步升级,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问题本源。中美两国跨文化交际艺术,成为了解决东西方文化差异给跨文化交际中带来的问题的唯一途径,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减少冲突和矛盾,缩小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化的不良影响,推进中美跨文化交际的艺术性、文明性、高效性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就现阶段的中美两国跨文化交际的现状来说,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导致了中美两国跨文化交际中双方沟通的效果差强人意,冲突和矛盾时有发生,无法达到预期的跨文化沟通交流的效果。

二、中美两国跨文化交际艺术的实践模式分析

(一)以扎实的跨文化语言知识为基础,为跨国际交际艺术的实践提供可能

中美两国跨文化交际的方式是多渠道、多方式进行的,比如:单纯的语言交际就分为口头语言交际和书面语言交际两种,口头语言交际,即为中美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口头语表达的沟通和交流,表现为谈话、面谈等形式;书面语的交际方式为通过书信、电视、商品等物质为媒介进行的跨文化交往的方式等。多样的交流方式为中美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沟通交流的双方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只有不断扎实中美语言文化知识的基础,充分的掌握和了解到中美两国文化知识的差异,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知识的素养和能力,才能够在中美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达到有效沟通、及时沟通的目的。

(二)构筑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知识与文化交际的双层体系,为跨国际交际艺术模式提供保障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将世界上的国家有机的联系成为了一个主体,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成为了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而语言文化成为了跨文化交际的最大障碍所在。中美跨文化交际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交际的双方对于文化知识与文化交际的认知程度和掌控能力的素质上。这并不只是意味中美跨文化交际中,交际方式能够准确熟练的将两种语言进行翻译的能力素养,这仅仅是对于文化交际的要求体现,同时,更加的体现着对于外来文化的学习和把握上。前者注重的是对于外来文化的交际中是否能够将对方的意思表达出来,后者注重的是具备一定的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构筑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知识与文化交际的双层体系,为跨国际交际艺术模式提供保障。

(三)以跨文化交际的社会需求为导向,为跨国际交际艺术模式提供目标

中美两国代表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阵营,是两种不同的知识冲撞。只有不断的拓展交际双方对于对方国家文化差异的深入了解程度,以跨文化交际的社会需求为导向,为跨国际交际艺术模式提供目标,注重跨文化交际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跨文化交际中的应变能力,加强国际交往实践,构筑跨文化交际交往的新模式,建立健全中美两国跨文化交际艺术的实践模式。

三、结束语

总之,在科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现代化社会中,中国和美国作为东西方国家阵营中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典型,直接导致了在跨国际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本文详细阐述了中美两国跨文化交际的现状,并就如何构筑中美两国跨文化交际艺术实践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以期有助于提升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水平,保证跨文化交际中两种不同的文化的有效沟通和理解,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零障碍,掌握中美两国跨文化交际艺术,促进国际间合作和发展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杜瑾.论跨文化交际中艺术的实践类别探究[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2004:4.

[2]刘颖晴.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迁移与语用失误以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7:6.

[3]关世杰.十年来我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定量研究方法的缺失是学科发展的瓶颈[A].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