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融合教育(合集7篇)

时间:2022-03-26 01:27:06
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第1篇

英国学前融合教育强调多机构间的互相合作。学前融合教育需要教育、卫生、社会服务、志愿者机构等部门的相关人员以及儿童家长的参与。这些融合教育参与者分别具有不同的职责,他们的相互合作促进了学前融合教育情境下特殊儿童的发展。

在教育部门中,参与学前融合教育的专业人员包括教育心理学者、早期特殊教育支持教师、视/听/语言障碍行为支持教师、融合教育协调员以及学习辅导教师。这些专业人员主要负责参与学前儿童的法定评估,鉴别学前儿童的发展困难状况,为融合教育教师及家长提供教育建议,并为融合教育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其中融合教育协调员和学习辅导教师承担着重要的任务。融合教育协调员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前特殊儿童的特点,为儿童提供可获得的资源;对融合教学提供建议,进行融合教学示范,监测融合教育政策的实施质量及效果;为教师提供专业建议,帮助教师正确处理与特殊儿童及同事的关系,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与特殊儿童家长保持合作关系等。〔6〕学习辅导教师必须了解学前特殊儿童的不同需求,与教师讨论对儿童有利的课程安排,增加儿童学习主流课程的机会。同时,学习辅导教师还应经常使用开放式问题向儿童提问,鼓励儿童讨论所学知识及他们理解的内容,为儿童提供分享展示的机会。学习辅导教师必须记录儿童的学习成果以及所提供的支持策略对儿童的影响效果。此外,学习辅导教师要经常与任课教师沟通,互相合作,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7〕

卫生部门的参与人员包括一般干预者、健康状况巡访员、儿科医生及儿科顾问、

学校健康服务人员、言语语言治疗师、生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听力/视力学家及临床心理学家,还包括其他参与人员,如儿童精神疾病护士、精神疾病顾问、心理治疗师、咨询师和其他领域工作者。卫生部门的专业人员主要在幼儿入学评估中提供医学方面的评估诊断以及干预意见,具体责任包括:鉴别儿童生理问题,对儿童的特殊需要进行鉴别和诊断,定期监测儿童发展状况,及时与儿童家长联系,为家庭提供合理的干预训练策略,监控干预训练过程及特殊教育服务质量等。

社会服务部门中参与融合教育的专业者为社会工作者,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通常与专家小组一起工作,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社会工作者主要通过一些专业技能和资源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服务。如果儿童家庭在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当服务时出现困难,社会工作者会评估儿童家庭的困难情况,为儿童家庭提供指导和支持。社会工作者可以就某些问题指导儿童家长向相关机构或专家求助。在某些家庭得到有关机构或专家的帮助后,社会工作者会经常对这些家庭作巡访,并提供适当的支持。总之,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职责是在家庭情境中对儿童进行评估,并提供相应的干预支持,推荐儿童到相关机构接受服务,监控儿童及其家庭情况,向家长提供建议等。

志愿者支持机构通常是一些慈善机构。志愿者机构主要负责向公众宣传融合教育观念,为特殊儿童提供午餐,对融合教育者进行培训,为融合教育研究者提供研究数据等。转三、英国学前融合教育实践及其存在的不足

自“融合教育”概念被提出以来,英国的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日益受到关注,学前特殊儿童逐步走向主流学校,参与普通同伴的学习活动。

在英国,教师注意充分发挥学前特殊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全方位调动儿童的能力,进行有效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儿童多种智能的参与,通过儿童喜欢的教学方式吸引儿童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儿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针对具有不同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各不相同。比如,对需要培养听觉技能的儿童,教师主要采用讨论、口头反馈等方法;对需要提高视觉能力的儿童,教师主要采用看录像、绘画等方法;对需要加强运动知觉能力的儿童,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让儿童触摸教具,进行实际操作,促进儿童对活动内容的理解和掌握。〔8〕

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与实践,英国学前融合教育取得了很大进步,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促进了全纳教育思想的推广和传播,但是离真正的全纳教育还有一定距离。英国学前融合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值得我国学前教育研究者思考。

Scruggs和Mastropier(1996)对教师的融合教育观念进行调查,发现仅有40%的教师认为融合教育对大多数儿童而言是现实可行的目标,认为自己已具备相关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不足1/3。〔9〕如果教师没有接受足够的培训,缺乏专业知识技能,缺少相关资源支持,英国政府正努力开展的融合教育实践将很难进一步发展。政府部门需要调拨更多资金用于融合教育实践,培训更多专业教师,为融合教育实践提供更多支持。

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虽然在英国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无法证明融合教育的绩效,教师对融合教育的利弊众说纷纭。例如,有的教师认为融合教育对特殊儿童大有裨益,却影响了正常儿童的受教育情况。〔10〕因此,开展大量的融合教育实践研究,提供更多令人信服的研究资料,有利于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促进融合教育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二、英国学前融合教育政策

英国的教育政策重视特殊儿童教育权利的获得,重视对特殊儿童的全方位教育和保育,也考虑到家长参与以及家长与专业人员合作的重要性,这对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70年代,英国政府提出要关注学前儿童的早期健康和发展,对儿童早期发展存在的困难进行鉴别,还要关注儿童家长及专家参与的重要性,强调训练者应从儿童的利益出发,与儿童家长合作,同时从其他专家处寻求帮助及引导。〔2〕1978年沃诺克报告的提出使融合教育成为英国特殊教育的核心政策。在这个报告中,融合教育按层次由低到高被分为:场所融合,即在普通学校中为特殊儿童提供专门服务,但特殊儿童不属于普通班级成员;社会融合,即特殊儿童在普通班学习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功能融合,即特殊儿童成为普通班级中的一员,教师全力帮助特殊儿童,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3〕1997年,英国政府颁发了特殊教育绿皮书,要求所有学前儿童均要在普通学校注册,同时建议优先考虑对存在感官障碍、肢体障碍或中度学习困难儿童的融合教育。〔4〕

2001年,英国政府提出了特殊教育实施章程,提出要在学前教育环境中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诊断、评估,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该章程规定,一旦儿童被鉴别出存在特殊教育需要,教育者应及时采取早期干预措施。该章程同时赋予儿童家长更多知情权,也强调要成立有效的多学科工作小组,为特殊儿童提供融合教育服务。〔5〕

参考文献:

〔1〕〔4〕陈明聪。英国融合式教育政策的发展与争议〔EB/OL〕.〔2006-01-10〕.140.130.42.78.

〔2〕〔5〕〔9〕KATEWALL.Specialneedsandearlyyears:A

practitioner’sguide〔J〕//雷江华。全纳教育之争。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4).

〔3〕黄志成。全纳教育: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参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69-206.

〔6〕〔7〕〔8〕RITACHEMINAIS.Howtocreatetheinclusiveclassroom:Removingbarrierstolearning〔M〕.London:DavidFultonPublishers,2004:36,38,61,63-64.

〔10〕ANTHONYFEILER,HOWARDGIBSON.Threatstotheinclusivemovement〔J〕.BritishJournalofSpecialEducation,1999,26(3):147-151.

【摘要】在融合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英国的学前融合教育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从教育政策、教育参与人员及教育实践等方面对英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作了概述,旨在为我国的学前融合教育提供借鉴。

融合教育第2篇

1.1STS

sTS是“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的英文缩写,即科学、技术和社会。在历史上,它第一次把“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进行系统地研究。我国有学者把STS定义为: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交叉学科。

1.2STS课程

STS课程即“科学、技术、社会”课程。我国的STs课程,以徐辉主编的《科学•技术•社会》121为例。该课程主要研究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历史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各学科、各门类的基本内容:研究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以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深刻内涵;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政治、军事战争、文化艺术、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从而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理论,熟悉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提高科技意识,掌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1.3STS教育

STS教育是一项综合性教育,基本精神在于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等紧密结合;使受教育者智能得到开发,劳动素质得到提高,未来意识和参与意识得到增强,即培养出了解科学技术及其后果并能够参与科学技术决策和具有良好科学紊养的人才口,.STS教育是sTS在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教育上的反映。我国有学者把STS教育归纳为:asTS教育是科学教育领域中实施的以改进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为目的的一种文化战略;它将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环境作为进行科学和技术教与学的背景.”STS教育着眼于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注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和兼容,提倡以人为本,重视教育的人本价值取向.STS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观、价值观、科学观和教育观。STS教育中的“科学”提供知识,是巨大的精神力里。“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和手段,是巨大的物质力量。“社会”则要求以一定的价值观念作指导,使学生值得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科学和技术.“科学”是第一重要的,“技术”只是它的物化,“社会”是指它的应用,都隶属于“科学”之下。

2sTS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胜合的教育

2.1STS教育的兴起是科学教育与人丈教育触合的需要

科学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过程中,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是STS教育产生的现实社会背景。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许多新问皿摆在了社会公众面前。如核能利用的安全性,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安全性,世界人口增长的对策,非再生资源的消耗控制,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由于片面追求物质进步,产生了道德滑坡、人文心理方面的失落.这些都促使人们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作出进一步探讨.STS教育远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提出,7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开始对STS教育进行积极的实践,并对STS教育的特点、内容、结构、功能及内在关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STS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科学技术的讲授,而是增强了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力,并培养学生自觉地把科学技术与整个人类、环境和文化系统的复杂性结合起来,这就为传统的科学教育走出危机提供了出路。sTS教育的兴起除了广泛的社会原因外,还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自堵根提出“知识旅是力t,的口号以来,科学技术越来越被人类皿视,倡导科学孩育的科学文化迅猛发展,冲击了以前占据人类文化主导地位的人文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教育是文化的产物,在科学文化催生下的传统科学教育弊端日益明显.传统科学教育俐裂了科学、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只强调科学技术对自然的控制力t,忽视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恶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而且忽视了科学教育中价值和伦理的存在,过分张扬科学的理性主义,忽略了人和社会的价值孺要,无法把握住科学的正确发展方向。英国学者C.P.斯诺在其两种文化理论的阐述中,认为要消除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的隔阂,必须要重新建立我们的教育体制。应引入新的教育形式,这种新的教育形式能够保证我们的受教育者“既其有对科学与艺术两者的丰,想像力,又对应用科学充满热情;或者对大多数人类同胞遭受到可以拯救的苦难并非无动于衷,而且把它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贵任阅.,许多有识之士都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途径寄希望于教育改革。为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孺要,STS教育在徽烈的文化冲突中应运而生。STS教育的兴起,是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整体化发展以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然结果,它所倡导的新发展观、价值观、科学观和教育观全面地揭示了未来社会的特征,对我田的现代化建设有盆要的指导作用。

2.2STS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触合

对STS教育的研究具有极其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愈义,这主要表现在,它为了克服科学技术的负面形响,使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念和视角阅。①折的发展观。STS教育的发展观是与传统发展观相对应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它认为,社会发展不能只考虑经济数t的增长.要注意质t的发展,特别是环境质t.经济的发展和增长,与环境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它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润足当代的裕求而不能扭容摘足下一代孺求的努力.②新的价值观.STS教育的价值观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社会的制约,科学技术是盆含着价值的复杂“社会过程”、“社会事业”。STS的价值观批判了在旧的价值观的背景下所产生的科学技术的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片面性,吸取了它们的合理因素,彻底抛弃了人统治自然的狭陇观点,追求自然一人一科学技术一社会之间的和谐和统一以及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平衡和协调,试图建立一个人在其中能获得全面发展的、幸福向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③新的科学观。机械论的科学观是“部分一整体一部分”,部分是思维的出发点和归宿,整体是部分的简单总和.STS教育的科学观是“整体一部分一整体”,整体是思维的出发点和归宿,整体是部分的有机的统一体,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具有自己的特点.STS科学观强调联系、系统、练合,实际上是一种整体论的科学观.④新的教育观.盯S的教育观是交叉学科的模式,其显著特点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系和整体化,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密切结合;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技术素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型公民.所以sTS教育强调联系和综合,是整体的、全面的世界观.sTS教育的先驭斯诺指出,由于对专业化教育的狂热祟拜和一种使我们的社会模式任化的倾向,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互不沟通的文化,一种是人文文化,一种是科学文化.这种分化不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他呼吁两种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并希望通过教育来造就一代新人来解决这个问翅.STS教育对两种文化的沟通,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协调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STS教育以建立全面发展、幸福向上的社会环境为宗旨,追求自然与人、科技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STS教育将社会整体作为科学的出发点和归宿,Srs的产生和发展为弥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裂痕,促进社会整体进步提供了新的观念和工具。盯S教育把科学文化观和人文文化观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整体的生态的文化观:STS教育的文化整合还表现在价值教育观念与理性教育观念的融合;S铭教育奉行多元文化整合观。STS教育‘鼓励学生从不同文化的角度去批判性地理解科学、技术和杜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学习者提供科学、技术、社会的全方位的文化背景:布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对于不同社会群众的相同意义气”STS教育的核心在于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STS教育是当代最具时代性、针对性,且社会化色彩最为强烈的一种教育形式。简言之,S铭教育是通过从科学、技术、社会关系上改进科学教育实现个体社会化的现代教育。STS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触合.

2.3STS教育的实施实现了科学教育与人丈教育的触合

2.3.1STS教育在中学理科教学中的实施

我国于1984年开始了对STS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引起了国外STS教育研究者的关注.19BS年10月下旬,在苏州召开的中学理科教师能力研讨会上,我国正式提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在中国的实施问且,在此之后,一些学校和教师相继在物理、化学等理科教学中实施了STS教育研究。1987年,中央教科所召开中学综合理科教学研讨会,STS教育课理纳入国家教委“七五”计划,组织试点学校.1988年11月,中央教科所和浙江教育出版社在杭州联合举办了STS教育研讨会.1995年在中国召开的18届太平洋大会,其中就有一个由我国主持的STS教育专翅研讨.依据51名教育目标,选取STS教育内容是实施sTS教育的重要一环,而确定合适的STS教学切入点又是选取STS教育内容的前提.在中学理科教学中作为STS教学切入点的内容有:①与生产、生活有关并且被广泛应用的理科知识;②与社会发展有重大关系的理科知识;③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热点问月;④理科发展的成就及前沿问题.sTS教育的教学形式有:①课堂教学;②STS活动课;③社会实践.STS教育的教学方法有:①课堂教学的有机渗透;②专题讲座;③现状调查法;④利用传媒进行资料收集;⑤实验操作法.中学理科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①符合中学理科教育综合化的趋势,实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素质;②STS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有利于橄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③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孺求:④STS教育促进了中学理科间和中学理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丰富了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

2.3.2STS教育在高职教学中的实施

融合教育第3篇

融合教育,是继回归主流教育理念后的全新特殊教育理论,但是,她的教育方式是以经过特别设计的环境和教学方法来适应不同特质小孩的学习,所以融合班的教室和一般小学教室的摆设不一样,不是排排坐的对着黑板、看着老师,而是分小组上课,很少写黑板却有许多辅助教具,针对孩子不同的特质设定每个孩子不同的学习目标,以合作学习、合作小组及同辈间的学习、合作以达到完全包含的策略和目的,最终目的是将特殊孩子包含在教育、物理环境及社会生活的主流内。所以不管普通孩子还是特殊小孩都因其不同特质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分数不是唯一的指针,而是适才适能的快乐学习 。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融合教育第4篇

什么是融合教育

所谓融合教育,指的是让大多数残障儿童进入普通班学习的一种关怀教育方式。在我国一些地方,残疾学生已经可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这一理念尊重了学生的差异和特点,反对歧视和排斥,倡导平等和接纳,推进平等参与,为残疾学生融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河南郑州的王先生对此深有感触。他的儿子牛牛患有“唐氏综合征”,几年前,牛牛刚到当地的七色花幼儿园时生活还不能自理,如今他已经会帮助老师发碗、擦桌子了,还能表演儿歌、画画、写简单的数字,牛牛最喜欢的就是和其他孩子一起玩。王先生欣慰地说,这都是“融合教育”给孩子带来的改变。据悉,这十年来,七色花幼儿园先后训练了100多名特殊儿童,其中共有6名孩子进入普通小学学习。

依法享有的权利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残疾儿童不能接受正常的文化教育。2012年,深圳自闭症儿童被学生家长联名驱逐出校园的事件,将这一令人心酸的现实带进公众视线,牵动了人们的心。

事实上,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是残疾人依法享有的权利。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推行全纳教育和全纳学校,极大促进了融合教育的发展。融合教育推行至今,虽然招致许多反对的声浪,但从融合教育的哲学观来看,学生的学习以单一教育系统替代普通、特殊二分的教育系统,以及家长、教师、学生交互影响的力量可以促使融合模式比分离模式更易成功。

当然,融合教育不仅是让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在物理空间上结合,还能让他们在心理空间和人格健康发展上相融合,更重要的是为残疾学生的特殊教育提供足够的支持。这种支持,包括显性的特殊教育手段、条件,也包括隐性的环境和氛围,而这并不容易办到。根据国外特殊教育发展经验,在普通学校为残疾学生提供教育,需要高水平的软硬件环境。

未来十分光明

对全国众多残疾学生而言,能否接受学校教育,过什么样的学校生活,决定着他们如何认识和融入这个社会。近年来,保障残疾人权利尤其是受教育权利的问题,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也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融合教育第5篇

相关热搜: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形式。产教融合历经多年,已经形成“订单班”、“校中厂、厂中校”等多种形式,但诸如企业参与度不高、学校与企业价值取向矛盾、企业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等问题也凸显。在分析产教融合现状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明确了深化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形式区别的重要特征。经多年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已形成一些固定形式,并取得极大成功,但很多方面的问题也同样凸显。在全面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产教融合应总结以往经验,拓宽内涵、创新形式,以达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及其意义

 

产教融合的基本内涵是产业与教育一体,两者良性互动、有机结合。从而使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教育教学、科学研发、素质培养、技能提升、生产劳动和服务社会等多种因素一体发展。产教融合的基本内容是要实现“五个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其根本目的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培养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产教融合办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能够解决职业学校老师实际操作不足的缺点,提升其业务水平,并且对地区经济的繁荣、产业升级可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产教融合打破了传统教育脱离社会、脱离经济、脱离实际的弊端,真正将教育与就业衔接起来,学校真正形成“产、学、研”的能力,培养的人才更适应社会需求。企业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将岗位的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相衔接,并将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带入课堂。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无缝对接,从而达到合作共赢。

 

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现状

 

1.常见产教融合形式

 

1.1 “订单班”培养模式

 

“订单班”培养模式,即职业院校根据企业提出的行业标准、人才标准与岗位规范等要求,设置专业和制定培养方案、组织教学、安排培训项目,双方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培养、技术培训、办学条件建设方面开展合作,以达到对学生共同培养的办学模式。“订单班”培养的学生可与企业进行无缝对接,实现“零距离”就业,有效促进就业率的提升和实现高质量就业。“订单班”培养模式让企业能够深入参与学校办学,企业与学校双方得以有效沟通,生产、教学、科研有机结合,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产教融合合作模式。该合作模式目的性强、人才到企业的适用性高,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参与度高,近年来已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展,成效显著。

 

1.2 “校中厂、厂中校”培养模式

 

“校中厂”即由学校提供场地、劳动力与部分生产设备等生产要素,企业将研发、生产部门设在校园的一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下,学生获得了充分的顶岗实习机会,解决了在常规培养模式下实践不足的问题。同时,企业也节约了场地、设施、劳动力等要素。“厂中校”则由学校提供劳动力、技术,参与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将提供学习、食宿等条件和部分劳动报酬。这种模式下,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生产效率的提高,学生也得到一线的生产体验,获得实践机会和锻炼技能。“校中厂、厂中校”根据学校和企业的需求已经发展为多种多样的方式,在这种培养模式的框架下,企业均得以降低生产成本,学生则得到大量的实践机会。

 

2.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参与度不高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度往往较低,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企业方往往投资较大,而获得的回报难以得到保证,同时面临着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培养的人才却无法留在自己企业的风险。其次,由于实训过程中涉及到学生管理和生产安全等方面的因素,企业方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也不愿深度参与校企合作。

 

2.2 学校与企业价值取向矛盾

 

学校与企业分属两个不同的主体,其追求目标与价值取向是不同的。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注重素质的培养,追求高质量就业,培养的过程较长。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他们更注重高质与高效并存,以较低的投资、较短的时候换取高回报。双方追求目标与价值取向的矛盾,往往会使得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产生分歧,合作方式难以达成一致。

 

2.3 企业存在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的倾向

 

一些企业具有将到企业参与实习实践的高职院校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的倾向。多数输送到企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并没有得到系统的生产培训,去到企业后,企业方为了节省成本,省略了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培训条件,要求学生马上上岗生产。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专业技能和知识得不到提升,并沦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工具。这种合作方式已经与产教融合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改善产教融合现状对策

 

1.构建校企共赢体系

 

校企双方应树立“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构建共赢体系。校企双方应统一人才培养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目标。学校作为人才的输出者,企业作为人才的接受者,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因此,两者在合作过程中完全是可以达到共赢的。学校从企业获得资金、并促进办学思想的革新,企业从学校获得人才,促进技术的进步,生产的提升。校企高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双方充分沟通,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2.政府充分参与指导

 

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学校、企业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框架下的权利、义务,充分调动校企双方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参与合作的各方进行监管和评估,保证产教融合在一个合理框架下有效运行,提高合作的质量。政府部门也应着力于落实相关政策,指导学校育人与企业地方发展相适应,鼓励企业参与学校转型发展。

 

3.创新产教融合形式

 

创新产教融合形式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改革传统的办学模式,改进产教融合形式。职业院校办学应该从自我为主导发展为以地区行业产业为依托,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校服务地区发展,地区发展促进学校进步。二是扩展产教融合的内涵。从原来的单纯教学、实训方面合作拓展至文化及其他领域的合作。三是创造性地利用“互联网+”新思维,探索产教融合的新方向。“互联网+”时代带来了新技术、新思维,这对于产教融合是一个机遇,需利用好这一发展契机,整合平台资源促进全面发展。

融合教育第6篇

“产教融合,校园合作”的培养模式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能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提前培养学生适应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能力,为日后学生的专业发展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和幼儿园的需求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特色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职业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也不同于普通教育,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调动大量的企业资源。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在指导教师(师傅)指导下零距离的观察幼儿,完成对儿童的感性-理性的认知(观察学习法,提升理解水平,强化应用意识);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在指导教师(师傅)指导下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场景教学法,树立实践意识);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在指导教师(师傅)指导下,在教学实践中为完成一个个具体工作任务运用已学的知识,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不断提高技能技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产教融合,校园合作”培养模式,让学生首次参与、体验、挑战职业,会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该培养模式能促进学生对幼教职业的理性认识,使她们懂得了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要求与职业规范,提升其科学育儿的教育观,使其掌握幼儿园教学的基本规范与流程,增强她们热爱幼儿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2)能够促进学校专业建设。“产教融合,校园合作”培养模式有利于加强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广泛听取幼儿园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与幼儿园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使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更趋合理、特色更加鲜明,最大限度地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行业标准对接”。3)能够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产教融合,校园合作”培养模式有利于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合作幼儿园进行实践锻炼,既能丰富教师的专业基础理论,又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此外,还可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从幼儿园及其他早教机构等聘请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高管理与教学水平、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这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也能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4)能够促进实习基地建设。“产教融合,校园合作”培养模式有利于学校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幼儿园参与共建校内、校外实践和实习基地,采用合资建设、共同使用等方式,从而满足人才培养对实践和实习基地的需求,为学生进行实习、提高实践技能提供可靠保证。5)有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产教融合,校园合作”培养模式使学生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管理等有亲身的体验和明确的认知,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有效促进学生专业素养和技能的成长;同时“零距离”与幼儿园师生接触,拉近了与用人单位的感情,从而有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稳定率和工资待遇的大大提高。

2产教融合,把握教育教学主动

2.1教学改革

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上,实现学生培养过程融入幼儿园保教工作全过程;深化以产教融合、校园合作为主线的教学改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机融合。以此,探索解决职教的跨界教育中学校、企业两个界面的平衡,试图建立一个融合的对人才培养有效而可控的体系架构。1)校企共建“双课堂模式”。专业教学与学生实践融入一体,开辟职业教育学校理论课堂与幼儿园实践课堂互动的双课堂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做中教、做中学,做中促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尝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三年的培养过程融入幼儿园保教工作全过程,深化以产教融合、校园合作为主线的教学改革。2)建立“一对一”跟踪指导。试点项目班级的新生入学就5~10人/组,安排进入幼儿园一个班级,其幼儿园的班主任就是她们的具体指导教师(尝试建立现代师徒制)。试点班的班主任负责教学指导。学生与幼儿园小朋建立“一对一”结伴成长的关系。学生三年不间断地到幼儿园实践好“一对一”,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真正从头到尾观察一个小朋友幼儿园阶段的各种成长。一年级时每周去1-2次,并参与相应幼儿园班级活动;二年级时“三学六法”课理论联系实践,先在学校学习教育学、教学法等理论基础,再结合教学见习、实习,在幼儿园实践学习;三年级时顶岗实习。整整三年都让她们真正参与到幼儿园的幼教工作中,从观察者到保育员到配班老师再到主班老师,每个岗位都有机会分别见习和实习。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才是真正的校、园一体,是真实的职业环境的体现。

2.2师资融合

1)引师傅入校,带老师入园。实现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交叉任职,使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既能担任本专业的教学任务,又在幼儿园任职,完成幼儿园的相关工作,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使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幼儿园资深教师交叉任职,有利于教师的共同成长,使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聘请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来校担任相关实践课程教师,专业课教师也100%到实验幼儿园任职,以获得最新的学前教育信息及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向,并进一步实现校园师资融合。2)教育沙龙,竞技舞台。定期开展各种教育教研活动。可通过聘请国内外学前教育专家开展讲座,也可为学前教育教师们开办主题沙龙活动,还可举办各种各样的比赛,为老师们的相互交流、教学教研提供平台。

2.3德育管理

1)项目实验班推行双班主任制(校内、幼儿园),为学生的在校学习和幼儿园实践提供充分的保障和教育教学指导。2)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册”。“校园融合一体”模式下的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践活动会十分丰富,每次参加都要求学生要有活动过程资料,包括活动计划、活动过程照片、活动总结等。学生会见证自己的成长,从取得的成绩中体会到成就感。3)实现学生自我完善。在新模式下,学生的管理难度增加,学校的安全责任重大。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学生在此种模式下学习,也扮演了学生与老师的双重身份,他们也能从中成长得更快。因此,在教育中要充分信任学生,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发挥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作用。4)推行学校、企业、家长三方管理模式。为提高在“产教融合新模式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要定期召开学校、企业、家长三方座谈会。通报学生学习情况,随时调整学生学习方案和计划,处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促进学生较好发展。

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模式

3.1建全机构,专家引领

聘请学前教育领域专家、学前教育机构园长、学前教育机构一线骨干教师参与校园合作,并组建产教融合校园合作指导委员会。通过研讨、定期检查和总结,对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建设进度及整个建设过程进行全程跟踪指导、监督和管理,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3.2完善制度,保障实施

深化内部管理体制,以专业建设为改革突破点和工作重点,制定或完善促进“校园融合一体”与园校互动相适应的相关制度,包括完善、修订教改试点所涉及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人事等相关制度,以及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教学文件的调整,形成一套有章可循的制度,为园校互动提供体制上的保障。

3.3初探品牌,产教融合

第一阶段,在我校园合作单位中,遴选一家幼儿园进行试点,深入开展校园合作,产教融合新模式。我校和幼儿园共同打造学前教育品牌,形成独立的办学理念和思想,创建独树一帜的幼儿园品牌。同时,该园也作为我校校外实训场地,为学生的教育教学见习服务、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研讨提供试点,为理论与实践搭建平台,成为学前教育研究的先行者,促进学前教育发展。同时,为第二阶段奠定坚实基础。校园双方共同拥有幼儿园的经营权、股权,真正意义实现产教融合,校园深度合作,开启教育改革试点新模式。第二阶段,结合我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将与优秀幼教机构或幼儿园深度合作,创办教学幼儿园1所,以此为基础打造自有品牌幼儿园,在3~4年内预期发展3~4所分园,以满足本专业教学活动所需,最终形成拥有自己独立品牌的学前教育集团。

3.4扩大规模,形成产教结合链

当前,学前教育集团已成为一种驱势。该项目拟计划形成拥有自己独立品牌的学前教育集团,集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学前教育机构品牌策划、早期教育机构、幼儿园、儿童艺术培训、家庭育婴服务等为一体的产教结合链,真正成为“产教融合、校园合作”改革的先行兵。

3.5效能评价

融合教育第7篇

 

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明确了深化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形式区别的重要特征。

 

经多年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已形成一些固定形式,并取得极大成功,但很多方面的问题也同样凸显。在全面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产教融合应总结以往经验,拓宽内涵、创新形式,以达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及其意义

 

产教融合的基本内涵是产业与教育一体,两者良性互动、有机结合。从而使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教育教学、科学研发、素质培养、技能提升、生产劳动和服务社会等多种因素一体发展。产教融合的基本内容是要实现“五个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其根本目的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培养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产教融合办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能够解决职业学校老师实际操作不足的缺点,提升其业务水平,并且对地区经济的繁荣、产业升级可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产教融合打破了传统教育脱离社会、脱离经济、脱离实际的弊端,真正将教育与就业衔接起来,学校真正形成“产、学、研”的能力,培养的人才更适应社会需求。企业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将岗位的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相衔接,并将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带入课堂。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无缝对接,从而达到合作共赢。

 

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现状

 

1.常见产教融合形式

 

1.1 “订单班”培养模式

 

“订单班”培养模式,即职业院校根据企业提出的行业标准、人才标准与岗位规范等要求,设置专业和制定培养方案、组织教学、安排培训项目,双方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培养、技术培训、办学条件建设方面开展合作,以达到对学生共同培养的办学模式。“订单班”培养的学生可与企业进行无缝对接,实现“零距离”就业,有效促进就业率的提升和实现高质量就业。“订单班”培养模式让企业能够深入参与学校办学,企业与学校双方得以有效沟通,生产、教学、科研有机结合,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产教融合合作模式。该合作模式目的性强、人才到企业的适用性高,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参与度高,近年来已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展,成效显著。

 

1.2 “校中厂、厂中校”培养模式

 

“校中厂”即由学校提供场地、劳动力与部分生产设备等生产要素,企业将研发、生产部门设在校园的一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下,学生获得了充分的顶岗实习机会,解决了在常规培养模式下实践不足的问题。同时,企业也节约了场地、设施、劳动力等要素。“厂中校”则由学校提供劳动力、技术,参与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将提供学习、食宿等条件和部分劳动报酬。这种模式下,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生产效率的提高,学生也得到一线的生产体验,获得实践机会和锻炼技能。“校中厂、厂中校”根据学校和企业的需求已经发展为多种多样的方式,在这种培养模式的框架下,企业均得以降低生产成本,学生则得到大量的实践机会。

 

2.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参与度不高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度往往较低,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企业方往往投资较大,而获得的回报难以得到保证,同时面临着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培养的人才却无法留在自己企业的风险。其次,由于实训过程中涉及到学生管理和生产安全等方面的因素,企业方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也不愿深度参与校企合作。

 

2.2 学校与企业价值取向矛盾

 

学校与企业分属两个不同的主体,其追求目标与价值取向是不同的。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注重素质的培养,追求高质量就业,培养的过程较长。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他们更注重高质与高效并存,以较低的投资、较短的时候换取高回报。双方追求目标与价值取向的矛盾,往往会使得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产生分歧,合作方式难以达成一致。

 

2.3 企业存在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的倾向

 

一些企业具有将到企业参与实习实践的高职院校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的倾向。多数输送到企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并没有得到系统的生产培训,去到企业后,企业方为了节省成本,省略了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培训条件,要求学生马上上岗生产。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专业技能和知识得不到提升,并沦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工具。这种合作方式已经与产教融合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改善产教融合现状对策

 

1.构建校企共赢体系

 

校企双方应树立“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构建共赢体系。校企双方应统一人才培养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目标。学校作为人才的输出者,企业作为人才的接受者,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因此,两者在合作过程中完全是可以达到共赢的。学校从企业获得资金、并促进办学思想的革新,企业从学校获得人才,促进技术的进步,生产的提升。校企高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双方充分沟通,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2.政府充分参与指导

 

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学校、企业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框架下的权利、义务,充分调动校企双方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参与合作的各方进行监管和评估,保证产教融合在一个合理框架下有效运行,提高合作的质量。政府部门也应着力于落实相关政策,指导学校育人与企业地方发展相适应,鼓励企业参与学校转型发展。

 

3.创新产教融合形式

 

创新产教融合形式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改革传统的办学模式,改进产教融合形式。职业院校办学应该从自我为主导发展为以地区行业产业为依托,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校服务地区发展,地区发展促进学校进步。二是扩展产教融合的内涵。从原来的单纯教学、实训方面合作拓展至文化及其他领域的合作。三是创造性地利用“互联网+”新思维,探索产教融合的新方向。“互联网+”时代带来了新技术、新思维,这对于产教融合是一个机遇,需利用好这一发展契机,整合平台资源促进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