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时间:2023-03-22 11:32:12
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要深化产学研用结合。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规范化的发展阶段,在国家顶层设计的正确引领下,各地依托地方特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为地方培养高质量人才,服务社会经济。但就目前职业院校财务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而言,在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合作等工作开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1],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足,对此,职业院校应通过深化产学研融合助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1产学研融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产学研融合一直以来都备受学者们的关注,是指企业、高校、科研的不同社会分工在职能与资源优势上的集成与协同,保证学生学习前沿的专业知识,同时以市场为依托,将研究成果、创新技术更好地传递到企业中去,推动技术成果落地,使学生成功就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因此,产学研融合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有着重要作用的[2]。

1.1有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课堂与社会紧密联系理论可以用来指导实践,而实践是检验理论的试金石。应用型人才培养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专业能力培养、实践“参与感”、人际交往、适应能力、团队意识、心态管理、创新理念等,这些光靠课堂上的教学是不够的。而产学研融合立足于地方产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将教学与生活、课堂与社会紧密联系,打破传统的校园内教学方式,通过理论教学、实地生产以及科研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更为立体、开放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任务中[3]。产学研融合整合多渠道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提供更多元的实践方式和更宽广的实践平台,增强学生的职业参与实感,从而提高其动手操作、团队协作以及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求职竞争力。

1.2有助于建立更稳定的校企合作渠道,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作为为国家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应该将更多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但一直以来职业院校由于与行业、用人单位未有稳定的合作渠道,无法将企业的生产力量形成合力,导致科研成果转化不尽如人意。通过产学研融合,一方面,可以为师资队伍提供在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生产革新、技术创新升级与新品的研发,为教师提供教学的实际案例、提高教学应用能力,还能促进教师科研项目的研究及成果落地,实现科研反哺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能更精准把握企业需求,选择反映市场需求、贴合企业经营实际的科研课题,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并运用于企业实际生产经营,为科研成果转化创造更多可能。

1.3有助于助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适应性[4]近年来伴随着“就业难”并存的是“招工难”,一边是大学生找工作一职难求,一边是用人单位招聘求贤若渴,这看似矛盾,实际上折射出了就业领域凸显的问题——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技能不能很好地匹配市场的需求和产业的发展,重“面”轻“专”,教学课程面广,但知识深度与专业应用培养不够,导致其就业难度增加。通过产学研融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会基于产学研的背景突出对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教学上,将根据行业环境背景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中突出“应用型”特色;在师资队伍上,通过聘请校外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与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社会专家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联系[5],极大拓宽学生的学习边界;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企业开展定向培养,进一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2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2.1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具有时滞性培养目标是职业教育的起点和归宿,而专业定位则是指专业在社会上的形象和地位,这涉及对能力素质的细分、对目标市场的细分、对用人单位的细分等。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对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这两者的时滞性主要体现在多数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都是基于教育部所制订的专业教学标准再结合自身办学资源进行适当调整确定,且热衷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没有契合“数字化”“互联网+”“大数据”这些体现时代特色的关键词,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数只能胜任凭证管理、会计核算、报表制作、审核录入等传统财会工作,无法满足大数据时代需要财务管理人才完成的信息系统应用、智能财务应用、财务大数据分析、企业投融资管理、预算管理、营运管理、前置管理等工作的要求。通过对湖南省内部分职业院校财务类专业在校学生和教师进行调研显示,超30%的受访者认为当前财务类专业所设置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不科学[6],未充分体现时代的特征和需求,大学生在未来规划方面仍感到迷茫,难以与市场变化合拍。

2.2课程体系和学科内容不够科学教学品质是职业教育办学的生命线,而决定教学品质最重要的两个要素就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好这两个要素,一方面能够保障财务专业学生的高水平素质,另一方面也能为培养合格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创造更多可能。然而,目前部分职业院校财务类专业课程体系松散,课程内容改革也只是在旧学科思维开发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上进行重新整合:⑴课程结构:通识类课程占比较多,核心课程占比较少,理论课相较实践课比例偏重,这与数字化趋势与财务管理业务持续创新是不相适应的;⑵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培养数字化时代财务岗位专业技术能力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且部分院校的课程内容出现了重叠,比如“数据分析”和“excel数据分析”两门课程;⑶实践课程:没有充分体现技能培养与岗位适应的要求,实践教学也以讲授或者演绎为主,学生实践学习主要在教室内完成。

2.3师资来源渠道单一,缺少实践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就是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但据调查显示,大部分的职业院校教师引进的方式都是公开招考与人才引进,其主要门槛是学历与科研成果,仅个别岗位要求有企业工作经历,但要求较宽泛。因此,每年高职院校引进的教师以高校应届毕业生为主,或是从其他同类院校调任过来,没有在企业担任过财务管理、运营管理、经济方面的经历,存在高学历、轻实践的问题,其社会实践经验不足,也没有切身体验过企业财务管理、运营管理的真实状态和完整流程,因此对学生的教学侧重于理论讲授,而无法传递更多的工作实践经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现在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生源增多,也使教师的教学任务更为繁重,为其参加企业实践减少了可能性。

2.4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校企合作是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方式,职业院校通过与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能够学生拓宽实践平台、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也能更好帮助学生适应社会需要,成功就业。但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还不够深入,一方面,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培养模式、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并不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特别是其实践教学没有很好地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匹配,更多的是选派学生前往企业进行实习,合作不够深入。另一方面,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意识淡薄,企业的首要目标是盈利,能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是其参与校企合作的重要动力来源,但现有的合作模式对企业而言更多是管理成本的增加,由于学生的经验不足导致工作效率低甚至发生用工风险,这些都成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阻碍。总的来说,目前校企合作模式还不成熟,合作的深度还不够[7]。

3基于产学研融合的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3.1面向岗位优化课程体系首先,以“依托专业,面向应用”为原则,构建符合人才培养定位的课程新体系。财务管理的职能不仅仅是会计核算,还有前置化职能,如预算管理、过程管理、风险管理等,故课程内容应针对岗位进一步聚焦。因此,我们将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分为基础课程、中阶课程与高阶课程三大模块,具体课程如图1所示。

3.2校企双元合作共编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必备工具,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而教材开发也是一个专业教学管理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反映了教学改革的思路。企业直接参与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是职业院校教材发展的趋势,一是能强化实践教学,帮助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二是能够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双方在教育教学、专业设置、学生就业等多方面深入合作,三是能让教师参与更多的企业实践,对学校的专业与课程建设是很好的助力。校企双元合作共同编制高质量教材,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教材编写的全流程管理:⑴构建组织关系,保障校企共编教材的长久生命力。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成立工作团队、明确分工与职责、设立议事规则、设置工作室等方式,有效保障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工作的有序进行。⑵要深入企业调研,选取教材内容的第一手资料。校企合作编制教材需要契合企业岗位的真实情境与工作流程,让学生能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更大程度接触岗位的真实工作场景与其职能要求,因此教材编写成员必须深入企业实地,针对岗位说明书、工作流程、工作场景中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关键操作方法、岗位角色定位等内容搜集资料,提取岗位任职能力要素,为教材编写提供有力的支持。⑶要立足岗位任务编制教材内容。将岗位工作内容任务化,由浅入深构建学习项目,以“预算管理”岗位为例,可以设置编制及分析营运预算、编制及分析资源配置预算、编制及分析利润预算、编制及分析资金预算、编制及分析风险准备预算、编制及分析其他预算6个学习项目,并将6个学习项目分解成多个学习任务,如表1。⑷是构建教材质量评价与激励机制。在完成教材编写后,一方面要由校企双方共同对教材的目标设定、内容选择、难易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也要面向全体师生提供教材评价、意见的反馈渠道,实现教材质量可持续性提高;另一方面也要定期评选优秀教材,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的积极性。

3.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随着我国迈入“十四五”发展征程,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技能人才成为经济发展重要的内驱动力,市场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院校要有效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8],主要取决于其是否拥有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因此,在产学研融合的视阈下,职业院校应当将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一是要通过产学研融合来增强教师对社会发展的服务意识。所谓“育人为本,科研先行”[9],高校教师服务社会发展主要通过教书育人、开展科学研究、撰写学术报告、提出新理念、推广新成果等途径,因此,要通过产学研融合让教师有更多机会深入了解市场与行业、研究企业与岗位,增长其社会实践经验,使得教师的科研目标更接地气,增强其服务社会发展的意识。二是通过校企协同项目提高师资水平。职业院校通过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引入企业的项目开展科学研究,研究成果除了有论文专著、项目专利,还要能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能有效增加教师与企业合作的吸引力,这个过程也能很大程度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三是要通过产学研融合优化师资队伍。职业院校一方面可以通过积极引进企业财务管理各岗位工作人员作为教师,另一方面也可以选派合适的教师进入企业岗位工作,实现人员协同与流动,让双方的骨干精英在固守岗位之外继续创造价值。

3.4构建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3.4.1“KSQ”人才培养质量标准“KSQ”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由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素质(quality)三方面的评价标准构成。⑴知识方面:掌握应知应会的思政文化知识、法律法规基础知识;掌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知识、创新与创业知识、心理健康知识、文学与英语知识;熟悉大数据与财务管理学科的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熟悉岗位职责与要求,行业标准与方针政策;掌握基础财务知识,如核算、统计、税收、大数据等知识;掌握岗位必备专业知识,如企业财务、资金、成本、营运、税务、风险内控等专业知识;⑵技能方面:具有自主学习、信息获取、分析与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勤奋努力、敢闯敢拼的良好意志;具有一定的逻辑与数据思维能力、管理决策能力、应变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具备会计核算、报表制作等基本业务操作能力;具有财务管理操作能力,如投融资管理、预算管理、数据分析等;具备财务信息系统操作能力;⑶素质方面: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纪守法、热爱劳动、尊重生命、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意识,具备敬业精神和责任心;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处事公正;具有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良好,拥有健全的人格,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具备数字素养,即数字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以及数字社会责任[10];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3.4.2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11]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能确保各项教学工作得以有效落地,也能提升校企人才培养需求的关联性,从而保障毕业生能在专业领域可持续发展。⑴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对学生在校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在企业实践项目完成情况都要进行不定时抽查,可聘请专业的督导人员或邀请企业专家来验收教学成果。⑵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相关制度[12]:科学、完善的制度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前提,如教学检查制度、学生实训管理制度、学生企业顶岗制度、教师校外实践管理制度、企业用人评价调研制度等。⑶构建人才培养评价反馈渠道:对接用人单位,建立一套人才培养反馈制度,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结合用人单位反馈信息,持续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匹配。

参考文献:

[1]李忠,王雅蓓.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问题及其应对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7):10-16.

[2]陈乔.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个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3]高彩云.校企合作视域下创业教育模式探究——评《校企合作新探索——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20(09):135.

作者:刘怡 柳志 孟琳霖 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