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德育信息化教学(合集7篇)

时间:2022-03-10 02:06:38
德育信息化教学

德育信息化教学第1篇

关键词:信息化网络德育

人类文明迈入21世纪,我们迎来了网络信息时代。网络逐渐成为人们了解世界,掌握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人们越来越多地习惯从“网上”获取信息。

但是,网经扣寸代的网络文化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同时也在深刻地影响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情感、思想与心理,特别是今天校园学生。据统计,目前我国各类网站已有15000多个,网民近2000万,其中,学生占上网总人数的20%。据《北京青年报》在《中学生网上生活有滋有味》一文中的调查表明,中学生上网60.7%的人数在玩游戏,34.1%的人找朋友聊天,20.1%的人关注影视文艺动态,27.9%的人关注体坛动态,27.5%的人看新闻,24.3%的发E-mail,18.6%的人选择软件,5.7%的关注卫生保健信息。可见,目前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游戏、娱乐和交友。因此,如何指导学生选择和参与上网,让网上的有用信息积极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令他们做到上网有益,成了当前我们关注的焦点。所以,我们要通过德育教育与引导,让德育工作切入互联网络,建立起德育的网络前护部车地,使网络为我所用,助我所长。

本人就作好新时期校园网络德育建设作如下思考与探索:

一、加强校园网络德育建设的必要性

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种种好处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的不良冲击。上网成瘾、虚幻代替现实、黑客横行、病毒泛滥、信息混乱等种种负面效应,不仅对学校的传统德育工作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而巨对尚不具备判断力和自制力的青少年,在身心的健康发育和成长方面,可能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不良的网页内容的泛滥犹如一种“慢性”。有一所大学的专业机构对一批网吧进行了点击率的监测,发现网吧中的上网者中有20%多在聊天室里聊天,20%多在浏览黄色网站……因此,网络对青少年而言有可能成为一种“慢性”,而影响其身乙的发育和成长。

2、网络的虚拟空间很容易造成网络沉迷者脱离现实的幻想,从而融向正常的工作不肆学习、因特网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的社会,现实中有什么,网络上就有什么。在这个虚拟社会中,网络用户特别是青少年可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随心所欲地成“大侠”、“剑客”或是“流氓”、“泼妇”,其身份、行为等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隐匿和篡改,而且大多不需要承担任何的责任和义务。

3、网络信息的泛滥给人干扰、使人弱智。在网络空间中,由于信息具有公开、共享和易于传播的特点,使得网络信息可以无限泛滥,如果让他们沉沦在这些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假消息、黄色信息、暴力信息等)之中,就有可能使其变得麻木、弱智,甚至受到毒害,使他们的身心在广度、深度以及强度方面受到空前的干扰,使他们的个体思维发展偏离人类正常的价值取向,甚至走向极端,产生不良后果。

因此,加强使用网络的道德教育,对于信息化时代成长的青少年学生而言,有者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校园网络德育建设的可行性

开放的、交互式的、个性化的网络,又使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学校德育,突破时空的限制,为构建网络文明创造了条件。

I、网络的介入,使学生群体的生存环境发生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变化。传统的德育工作,主要是在学生上学时间内通过学科渗透这一主渠道,以及“两课”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开展。今天,教育的时空由于网络得以延伸。在时间上,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学校德育不仅限于班会课、团队活动等有限的在校时间,完全可以通过网络的信息传递方式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德育关怀。在空间上,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冲破物理空间的限制,由学校、教师所构成的有限的德育空间,与现代化的“电子空间”、“电子社区”等开放式的德育空间进行整合,逐步实现德育的电子网络化改造。

2、学校德育内容得到了扩展。互联网的兴起,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空间,吸引了学生也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教师不必再摊上“唇焦口燥呼不得”的尴尬局面。在网上,学生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通过有效的分析、参与、整合、创新,很快地便有所获。无疑,网络技术的支撑,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内容的存量。

3、教学相长得到新的诊释。身处网络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之类的古训。这让因闻道在先,有一定专长而为人师的教育工作者感到危机四伏。面对网络,我们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直抒胸臆,表达他们的见解、意见和建议。这种交流,无疑是一种全新的方式,它让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重现“亲其师,信其道”的和谐,更能闪耀出智慧的火花。

4、网络教育双向互动,开放、活泼,符合素质教育要求,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学生个性化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极大地动摇了传统教育(当然包括德育)的基本模式。网络的精彩,使得学生真正能从思维上打破传统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开阔眼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现代意识,提高了素质。

5、正是网络的开放、交互式的特点,真正拓展了学校德育的途径。(1)教师利用无限的网上资源,查阅各地方德育工作信息,了解发展动态,学习新的具体方法......

(2)建设校园网,通过过滤技术及软件让学生从原来的无限上网变为有限上网。实现采编人员过滤后的新闻上载、;学校工作动态上载;政策法规上载;网络知识竞技大赛等。

三、如何搞好校园网络德育建设

1、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是构建数字化校园文明的先导。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如何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提高他们对运用现代信急技术的重要性、紧迫感的认识,是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我们应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实施教育信息化的文件和理论文章,使老师们深刻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谁赶不上那个潮流,谁就必然被淘汰;使老师们充分认识到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对老师的传道、授业的地位的冲击,教师将失去先知先觉的优势,教师的作用将着重在于指导、帮助学生提高选择信息的能力;使老师们认ip,}0现代认息技术广泛应用下的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必然会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权威,而是与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朋友。意识增强了,观念转变了,老师们才会以最大地热情投人到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中去,成为数字化校园文明建设的主力。

2、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具有学生思想教育经验、有科研能力的新型教师队伍,是构建数字化校园文明的关键。

构建数字化校园文明,必须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米、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包括专职工作人员队伍、班主任、党团员和师生骨干队伍。

3,建立一套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处罚措施,是构建数字化校园文明的法律保障。

网络德育就像大禹治水一样,要根据具体情况,该堵的堵,该引的引,该教育的就教育,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势禾得。对于该堵的东西,比如宣扬色情、暴力以及主义制度言论的网站等,要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彻底封杀,违反了哪.条规则,就要给予相应的处罚和教育,使校园网的环境尽可能得到净化。

4、利用网络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是构建数字化校园文明的重要阵地。

德育信息化教学第2篇

教育部于2012年3月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战略、发展任务、行动计划及保障措施,提出了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是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积累起来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经验、知识、技能和体现这些经验、知识、技能的劳动资料有目的的结合过程。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丰富了教学,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声形并茂的广泛应用提升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高职德育教学现状

1.生源现状

五年制高职学生来源于初中毕业生,多数因为中考的失利、过去学校生活中老师、家长对自己的不够关心、不够信任、不够理解等造成如今他们或多或少的自我、自卑;迷茫与迷失。加上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对职业教育的误解和对职校生的偏见,造成自暴自弃,思想上、品德上、学生、行为上都存较大的缺馅。不爱学习,不爱思考,生源素质呈下降趋势。

2.德育课堂现状

在长期的德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德育课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一是认为专业课对未来找工作更有利,二是德育教学内容方法死板。德育课的授课形式一般是讲解加板书,习惯于传统的教学形式,有个别教师甚至不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法单一;以教师为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和记忆,只是被动地学习,尤其德育课(如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理论性较强,往往只能死记硬背,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产生厌学情绪而失去学习兴趣。课堂常出现教师唱单独戏的现象,师生缺乏互动,教学效果差。德育课发挥不了育人的功能。要打破一现状,教师教法有待改进,一定要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问题的分析者,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教学策略的决策者,教学资源的组织者。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听课的效率。信息化教学可以实现一种师生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

三、高职德育教学课堂应用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针对高职德育教学课堂现状,有利于优化教学,提升教学效果,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更大限度发挥其作用。

1.“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加,主动交流,帮助学生发现规则,掌握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能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以致用。

2.课堂效果

改变了传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从文字、图表、动画、声音等多个角度去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求学、求知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3.学习方式

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研究能力。传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严重影响教学的开展。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学生学习变得主动。

四、信息化教学在高职德育教学课堂应用中的实效

信息化教学模式运用到德育教学课堂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浓厚。本文以德育一年级课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为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课程中《素养提升》的知识点——“人生四张名片”,通过多媒体制作了四张行为幻灯片,分辨对应的素养知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知识点——“团队合作”,学生上台做游戏,利用多媒体播放一小段音乐,随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情绪,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又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通过视频播放知识点——“职场素养”,让学生直观了解职业素养要求,并能结合自身实际与本专业要求对职业素养的要求,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增强职场适应能力;课后作业——通过E-mail将作业或疑问发给老师或发送到学习平台进行小组讨论,交流,陈述各自的意见与看法,对知识进一步巩固。整个课堂将网络环境,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多媒体、网格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将学生引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助的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教学效果,牢牢掌握《素养提升》课程的要求。

五、对信息化教学在高职德育教学应用中的反思

1.信息风暴冲击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大量广泛传播的信息充斥着教学。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得学生过于依赖网络资源,不肯动脑筋。

2.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懒于查阅各类书籍,更乐于求助网络资源,过多关注教学形式和方法而忽略教学内容。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资源的利用、削弱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实现不了教育、培养目标。

六、结语

德育信息化教学第3篇

关键词:信息 网络 社会化 德育

无可置疑,信息社会化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把越来越多的人联系在一起,当然也把传统的、封闭的教育推进到现代的、开放的教育。因此,我们应当正确面对信息社会化的影响,充分利用信息社会提供的机遇与挑战,去加强学校德育教育,使学生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化的年代里健康成长,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一、信息化社会对学校德育教育的影响

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信息社会化对学校德育教育的影响也有正反两个方面:积极影响与消极作用。

(一)积极影响分析

信息网络以其强大的覆盖力促进了世界各国文化教育的大融和,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德育的内涵,创造了新的德育方式和途径,使学生能在广阔的德育环境下接受熏陶,具有积极的影响。

1、信息网络扩充了德育的内容。我国传统的德育教育,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主与法制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主,而忽视了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接受的教育是被动的。同时,通过信息网络,学生可以主动地去猎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打破了知识传授的时空界限,使学生随时随地获得知识成为可能。再者,信息网络为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竞争与协作精神的培育提供了重要的德育素材。事实上,信息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内容新颖、及时便捷、数据资料全面的载体。因此,信息社会化就为促使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诸方面的竞争与协作提供了便利,更为人材的交流与流动提供了便利。有许多大学生就是通过互联网进行择业,或者出国留学。实践表明,信息网络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学生的竞争与协作精神,能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2、信息网络提供了新的德育途径与方式,更有助于实现德育教育目标。我国传统的德育教育途径与方式限于说教,限于课堂或课后对学生的了解关怀上,限于树立榜样、精神陶冶的方法上,这样就使得德育教育工作方法单一,难以达到“知、情、意、行”四者的统一,因而效果有时不是很明显。但是,信息网络却能打破时空限制,利用它自身的网络提供各种各样的德育途径与方法,比如学生可以利用BBS找自己信任的教师进行双边和多边交流,利用网上聊天把自己心里的秘密向别人请教,利用E-MAIL方式进行心理咨询。总之,通过不同的德育教育途径与方法,可以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很显然,信息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了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巩固了学校的德育效果。

3、信息网络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育人环境。传统的德育环境在时间上是间断的,在地域上是有限的,并且由于人力(家长,教师)的限制,也不能做到面面俱倒。但是,网络却能克服这些缺点,它可以在课上也可以课下随时随地为学生提供德育教育。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自身的虚拟功能、图像显示以及特殊的视频、音频功能和多媒体的交互性,形成生动活泼虚拟的现实环境。这些环境,丰富了原本枯燥乏味的有限环境,为德育开辟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二)不利因素分析

信息社会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前所未有的,对德育的促进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产生了各种社会问题,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我国德育工作的有力开展。

1、信息环境的开放性和难以监控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德育教育的可控性。信息网络是全天候的,二十四小时开放。并且,它又具有容量极大的特点。所以,学生能够很方便地从网络上吸收到知识。但是,这些知识的性质如何却无从知道或者无法鉴别,这不利于学校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动态。

2、西方腐朽文化对学生的侵蚀,加大了学校德育教育工作难度,是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信息化社会,促进了各国之间文化相互交流与协作。但各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制度、法制环境、风俗人情不同,文化也有着各种冲突。其中,拜金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以及惟我独尊的世界观,侵蚀着我国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特别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时期的青少年。另外,西方国家的凶杀暴力、色情的东西会乘虚而入,不断腐蚀我国青少年的思想。因为,青少年年龄小、阅历浅、是非辨别能力差,极易受到错误思想的侵害,对我国青少年造成极坏的影响。在这方面,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因此,网络信息化的消极影响在客观上加大我国德育教育工作的难度。

二、信息社会化条件下加强学校德育教育的对策

客观来讲,社会信息化对德育教育工作的影响主流是好的。但是,对其消极影响也不能掉以轻心,应该采取稳健措施,扬长避短,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全面进步。

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德育教育工作,做到从根源入手,以适应信息化社会

部分学生之所以为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侵蚀,究其原因是他们阅历浅,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就成为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先进的做法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走出课堂,多与实践结合,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德育教育上,要从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调整:要把马克思主义教育融入德育教育全过程,思想品德教育要体现学习时代的特点和要求,要注意用信息社会的具体国情教育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这样才能正本清源,才能明辨是非、善恶、丑陋,才能自觉增强对错误思想的抵制力,从根本上克服信息社会对德育教育的消极影响。

2、渗透情商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情商》的作者戈曼认为,人的认识、理解、掌握情感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样,可以影响人的一生际遇。情商的内涵,不外乎五个方面:自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关系和受挫折的能力。信息社会条件下,学生对外界的接触面不断加大,竞争的日益激烈,也在客观上要求进行情商教育,从学生的个体内因出发,塑造学生健康完整的个性。按照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对健康作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美好状态和完全安宁。因此,现在的德育教育,应从学生的健康出发,积极渗透情商教育,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班主任应当通过主题班会,通过跟“问题”学生谈话,通过播放与《情商》有关的课件来加强和渗透情商教育,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3、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监管,利用信息网络的优势,加强德育工作。

德育信息化教学第4篇

(一)师生角色的平等性

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注重的是教师怎样教,学生如何学被放在次要的地位。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教学过程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教师和学生是传授和服从的关系。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巨大转变:教师的权威地位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指导作用被强化,教师从高居讲台之上的“圣人”,变成了与学生平起平坐的、关注他们成长的指导者、帮助者;学生的“学”成为教学的中心,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师生在教学中建立起了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学过程变成了师生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双向交流,学生如何学与教师如何教被摆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

互联网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给教学提供无以计数的资源,通过互联网,师生们可以很方便地进入各个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可以利用各类搜索引擎(百度、谷歌、搜狗等)查找信息、搜集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不仅体现在数量的庞大上,还体现在类型的多种多样上。这些资源有纯文本形式的,也有多媒体形式的,丰富多样,还有众多教学软件、数据、程序、各种数据库、全国各地的名校名师教育资源等。互联网的资源来源丰富,任何个人都可以是资源的提供者,也同时是资源的分享者,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得到了极大的共享。网络教学资源以它的丰富性和共享性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无限广阔的信息世界,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给予的。

(三)教学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要求在固定的时间、地点统一进行,教学活动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单一。信息化教学则不同,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使教学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师生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进行教学信息的传递、交流,教学活动的载体是网络这个无边的虚拟世界,时间和空间得到无限的扩展。对学生而言,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学习的地点也不仅是教室,还有计算机室、图书馆、家里等凡是网络可以连接到的所有地方都能够进行学习。对教师而言,他们同样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通过网络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学习。

(四)教学活动的多样性

信息化教学的教学活动具有多样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多样性,信息化教学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还有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地演示教材内容和有关原理,图文并茂,还可以借助专门的教学软件开展模拟实训教学。二是形式的多样性,师生间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是实时教学,即师生在同一时间进行教学活动,也可以是非实时教学,即先由教师把学习信息预先放到学习网站,学生再从网站上获取信息后进行学习;可以是教师组织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资料寻求答案的发现式学习,也可以是组织学生在线讨论的讨论式学习;可以是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协作式学习,也可以是通过网络进行的个别辅导式学习等等。网络教学活动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是灵活而多样的。

(五)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信息化教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学习时间、地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方法,按照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选择学习进度,还可以从丰富的网络资源中挑选符合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选择的自由度保证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与学生交流,了解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作出评价,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调整学习;根据学生的差异提供不同的教学资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制订不同的教学进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进行学习。

(六)教学过程中的交互性和协作性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时间、地点、内容、方法都由教师单方面决定,教学过程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交互性、协作性相当有限。信息化教学则不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媒介,轻易就可以实现双向、多向的交流和协作,实现人与人的交互、人与机的交互。几乎覆盖全球的互联网的建立使得教学中的交互和协作不但可以在班内、校内进行,还可以与校外、国外的师生发生联系,极大地拓展了交互性和协作性的对象和内容。

二、信息化教学在中职学校德育课

教学中的价值意蕴从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可见,信息化教学很好地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不足,相较于传统教学而言,信息化教学具有更多的优势。信息化教学的优势特点决定了它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可以有效增强中职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这就是它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价值所在。

(一)符合教改趋势,针对学生特点

2010年国务院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出了战略部署;2012年5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中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在《意见》中,教育部明确指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可见,中职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是大势所趋。中职德育课程概念多、理论性强,部分知识比较抽象,而中职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知识结构松散、学习习惯不良等问题,导致学习困难,教学效果比较差。但中职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思想活跃、热爱表现、模仿力和可塑性较强,对信息化学习环境接受度高。基于这些情况,在德育课堂开展信息化教学更贴近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借助信息化教学的优势,针对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开展教学,可以使学生扬长避短,有效增强教学效果。

(二)变革教学方式,强调学生主体

信息化教学的平等性、自主性和个性化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方式必定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从教师的强势控制下走出来,获得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传统德育课堂往往是灌输式教学,形式单一,无法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目前德育课课程改革要解决的重要问题。2008年教育部下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强调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信息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正与此相契合。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符合德育课程关注心灵、启迪智慧的课程特点;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学习;能打破教师的“一言堂”,转变学生认为德育课程“说教”的印象,消除抵触情绪,让教师走近学生,让德育走进心灵。

(三)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德育课是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包含大量抽象的概念、原理,中职学生由于缺乏生活实践,思想和心理不成熟,学习理论知识比较困难,加上授课形式单一,导致德育课枯燥乏味,学生兴趣淡薄,教学质量不如人意。信息化教学资源丰富,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德育课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将知识多媒体化,将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学习工具软件融于教学当中,使德育课程的抽象知识形象化,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渠道传递给学生,刺激学生多感官、立体化地接受信息,让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教学质量。

(四)培养职业能力,增强综合素质

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指出:德育课教学应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德育课开展信息化教学,其目的在于让师生们在“做中教、做中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组织和协调作用,指导学生的学习探索活动,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如何独立思考问题,如何搜集、整理信息,如何与他人讨论协作,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处理信息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发展。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使教学的自由度得到很大提升,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综合素质。

(五)实现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职生思想活跃,追求平等自由,他们的个性化特点日益突出。德育课教师要适应学生多样化、个性强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和个性特点开展教学,贯彻落实德育课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传统德育课堂强调整齐划一,适应学生的普遍性而忽略了他们的特殊性,不能满足众多个性差异、能力差异学生的学习需要。信息化教学则不同,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优化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信息化教学的这种灵活性使德育课更具个性化、人性化,有利于增强德育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突破传统局限,丰富教学方式

德育信息化教学第5篇

中职德育教学设计信息化近几年随着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的轰轰烈烈的开展,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大赛也进行的如火如荼。比赛深化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调动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的积极探索,提升了教师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数字化资源的能力,促进了教师素质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在比赛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无论是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还是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设计,还都需要我们德育老师认真反思、学习和探究,从而让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教学设计是一堂课的核心部分,而信息技术则是优化教学设计的辅助手段。所以,信息化教学设计应当如专家所言,首先重视顶层教学设计,再拿出最优化的信息化教学方案,实施课堂教学。

中职德育教学设计要考虑中职学生身心特点。 大部分中职学生热衷于网络、游戏,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的文化基础薄弱,但智力素质并不差。许多学生思维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性强且追求时尚。因此课堂教学设计一定要以“学情为本”,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年龄特点、性格爱好的基础上,选用学生喜闻乐见且易于接受的方式来渗透理论知识的学习,避免理论课堂的枯燥乏味。如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调节情绪的方法教学时,课前搜集学生情绪方面的问题案例,在课堂上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呈现出来,甚至老师也参与到表演中去,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将问题产生的原因、各自内心的想法呈现并交流,有效缓解了情绪,掌握了相关的方法。

中职德育教学设计要考虑专业特点。中职生的专业性比较强,德育教学要为专业学习服务。学生一般对德育课不重视,但对专业课比较感兴趣。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在《哲学与人生》的课堂教学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个经常使用的案例,但用在农学专业的德育课堂上,学生对这一案例的分析就更得心应手。给学前教育专业讲创业时,利用身边中职生自己创办幼儿园的案例比利用“创业教父”马云的案例就更有启发性。

中职德育教学设计要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普通教育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偏重于,为上岗做准备。中职学校德育教师很多是从普通中学政治教师转过来的,要想适应中职德育教学的需要,首先要转变学生观。要树立“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的观念。教师要通过德育课堂教学做学生成长中的“贵人”,成为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还要转变教学观,很多教师多年的应试教育和理论讲授的观念根深蒂固,而中职学生一般动手能力强,在课堂上坐不住,他们的特点决定了传统理论讲授的形式早已不适应德育教学的需要,只有贯彻“做中教,做中学”原则,让学生动起来,德育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起到“育德”的作用。在《职业道德和法律》的教学中,与其在课堂上讲礼仪的理论,就不如走出教室在舞蹈室、操场甚至实习基地进行各种模拟场景下的礼仪训练。

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在综合把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其学习能力,提高学业成就,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信息化教学设计提倡教师不仅需要通晓现代信息技术,而且需要掌握如何学会设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德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有些德育教师存在惰性心理,只是出于职称计算机考试的需要才去接触计算机,不愿更深入地研究。还有些教师自己平时不学习,只是在比赛时请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帮忙做课件,日常教学就更谈不上信息化教学了。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德育信息化教学设计已从传统的PowerPoint转为画面更流畅的Flash乃至互动性更强的网页设计以及教学主题网站的建设。中职德育教师必须主动学习相关技术,积极参加相关培训,才能适应信息化教学的需要。

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必须恰当把握师生在课堂中的角色。有些教师以为信息化教学就是利用PPT把大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一股脑倒给学生,完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极端表现则是完全地让学生自己利用计算机去搜集素材,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果就是学生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花费大量的时间打开一个又一个网页,却不知道自己到底怎样才能达到任务要求。这些都不利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要以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找点、埋雷”,巧妙引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德育教师必须学会教学资源配置。一方面,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设计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形式和学科知识系统,而是将教学目标组合成新的教学活动单元。在开始课程教学之前,一定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在备课时要吃透教材。根据教学大纲、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对教材做适当处理,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一线德育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时间有限,同一课题各自为战,质量不高。要精心制作、整合一个好课件,从构思到收集素材到制作到修改到完成需要很长的时间。为了合理使用宝贵的人力资源,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就要由教研组把教师组织起来,进行资源的整合,进一步把这些小规模、零散的宝贵教学资源保留、优化并加以利用,共同享用这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全面提高德育课堂教学质量。

虽然一些中职学校的信息化硬件配置还不到位,还有很多客观因素制约着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设计水平,但随着全国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的开展,相信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设计水平会不断提高,中职德育课堂也将焕发新的活力。

德育信息化教学第6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德育课 中职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045-01

中职生本身存在自控能力较弱、行为偏差等这样那样的问题,加之在社会信息多元化的背景下,对中职生的德育教育的确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德育实效性成为困扰中职德育的难点之一。

当前,德育课一个很大弊端是理论说教占主导,脱离中职生实际的生活世界,缺乏生活气息,使思想道德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信息化教育的出现,给中职教育带来巨大的变革。

1 中职德育课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1.1 信息化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先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实现注意力的吸引,比如制作多媒体课件中的录音、录像引起学生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可以运用多媒体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项目,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影视案例分子”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学结束时,则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利用语音、图画、知识框架图等来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2 信息化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德育课教学的关键,是在教师的影响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形象逼真的画面,富有情感的声音,使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思考、探求,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心理健康课中《珍爱生命》环节中分段展示桑兰的成长录像:成长—辉煌—意外受伤—高位截瘫—依然上大学—做节目主持人,让学生和自己作对比,引起对生命的共鸣,然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主动发表生命感言,达到授课目的。

1.3 信息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德育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如,讲解《悦纳自己》一课的“正确认识自己,促进自身发展”内容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典型的案例,如李小双、王宝强的成功,赵括、马谡的失败,等等。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针对问题,师生共同讨论,适时点评学生的回答,这样师生之间变为“零距离”,教学交流变成了情感交流、心灵交流,学生潜力才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会逐渐把德育教师当作知心朋友,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无疑会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1.4 信息化教学有利于教师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学校教学所需的各种数据库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库都可以存储到网络上,教师可也以选取网络上的名师教案或课件进行教学,从而实现互联网上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备课水平和教学效果。

1.5 信息化教学有利于提升中职德育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技术使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信息化中信息量大,更新快,冲击力和感染力极强,大大超出了德育课所传播的信息,如多媒体课件由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组成,这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另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将德育课教学空间、时间和重点向课外进行了延伸和转移,更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2 中职德育课的信息化教学对策

2.1 利用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增强中职德育课的吸引力

传统的德育教学方式单一,说教性强,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德育课教师必须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网络广泛搜集学科资料,建立起资料库,可以通过德育教研活动,发挥集体备课的力量,制作多媒体课件,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教学数据库,将中职德育课丰富立体起来,从使学生们爱上德育课。

2.2 运用信息技术收集和浏览德育课时事素材

教师可以用布置作业的时间为学生们介绍一些好的电视节目、好的网站地址、精彩的电影等,并且结合课堂内容抽取精彩部分在课堂集体观看、引导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更多精彩的信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德育活动,如观看有意义的电影,学生看后写影评参赛;举行我关注的新闻信息比赛;每日新闻信息搜集记录、发表自己的看法,等等,这样可以弥补中职学生知识面不足、接触社会少的实际,让中职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2.3 引导学生参与德育课信息平台建设

信息化资源丰富浩瀚,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对信息资源加以筛选,要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和最具说服力的材料,选择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的信息化资源。更重要的是要选择和学生实际相接近,学生也感兴趣的内容。所以,更要鼓励学生参与到信息的搜集中来,收集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在德育学习中掌握的学习资料、体会和感想,供全体师生共享,这样的资料会更有价值。

3 结语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发展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初步建立但是尚未成熟,职校时期是职校生从心理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是他们的个性人格趋于定型的时期,多元信息的冲击有时是会弱化中职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并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意识,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取向。信息化背景下的中职生德育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为中职生提供科学的、易于接受的信息引导,促其健康成长,早日成才,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的人才。

(即墨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山东 青岛 266200)

参考文献:

[1]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目标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2,(2):53-55.

德育信息化教学第7篇

关键词 中职德育课 信息化教学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信息化教学是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它指的是在信息化环境下,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课程有效地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2011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第二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颁奖会上做了题为“以现代信息技术带动职业教育的现代化”的讲话,明确提出要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因此,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大背境下,每一位德育老师都必须思考在教学改革中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取得实效。

1 中职德育课信息化教学的现状

(1)德育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不到位。在教学中我们会大量使用多媒体手段,但很多教师误把多媒体教学等同于信息化教学。此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多媒体手段仅仅是信息化教学手段中的一种,多媒体教学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信息化教学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然而,我们很多德育老师没有意识到二者的区别,认为使用多媒体手段就是信息化教学,没有根据信息化教学手段多样化的特点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仅对资源进行简单堆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编排不科学.呈现方式不符合课程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够,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凸显出来,这样的课堂还是传统教学模式,而不是信息化教学模式。

(2)德育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待提高。信息化教学是在信息化环境下,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课程有效地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教师不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就很难进行信息化教学,它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如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制作课件、对网络驾驭的能力等。如果说学生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成长的环境里充斥的都是信息技术、信息知识,他们从小耳闻目濡,不用刻意学也懂得相关技术和知识,那么,我们充其量只能是这个时代的“移民”,很多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我们必须从头学。另外,德育老师是文化课老师,在信息技术应用上落后于专业课老师,尤其是年纪大一些的德育老师其信息技术能力偏弱,有时在网上看到一些好的资料就是不知道如何拿来为我所用。因此,不能自如地运用技术解决学科问题,也不知道运用怎样的技术进行信息化教学,是德育老师必须重视和面对的一个问题。

(3)德育课教学资源建设滞后。德育课的教学资源不同于其他学科,在讲解观点时经常要结合案例、事例,而案例事例尽量要用到最新的,十年前或者五年前用的案例再拿到现在的课堂上,必定是脱离时代、脱离社会、也脱离学生,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所以,我们的教学资源必须经常更新、丰富,而纵观当前的教学资源,适合中职德育课的教学资源缺乏且质量不高,很多资源只注重表面形式而不注重资源本身的内容;教学资源的开发需要中职德育老师来进行,但在资源开发和共享上我们明显有些滞后,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在资源开发上各自为政,更由于彼此间缺乏合作与协调,资源建设在重复中进行。

(4)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没有发生改变。很多所谓的德育信息化课堂教学,教师仍主宰课堂,不可否认,多媒体有它诸多的好处,如可以节约板书时间,增大课堂的信息容量,知识的呈现更直观、生动,但是教师仅把信息手段当作灌输知识的工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能调动起来,很难真正进行知识的建构,知识是教师“塞给”的,而不是学生自主探究而来的,这样,学生的能力培养效果不理想,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他们在竞争中必将落后、落伍。

2 中职德育课信息化教学的对策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推进教育信息化,而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即信息化教学,我们每位德育老师都是当仁不让的信息化教学的践行者,因此,我们要提高对信息化教学的涵义、特点和作用的认识,自觉地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积极地将信息技术、资源融入到课堂中,丰富教学方式与内容,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另一方面,要意识到我们提倡信息化教学,并不是完全排斥传统教学,不是所有的课题都适合运用信息化手段,有些课题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解决的我们就不必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哗众取宠。传统教学有它的优势,信息化教学并非完美无缺,找到二者的结合点正是我们进行课改的方向。例如中职德育教材《职业生涯规划》第1课“发展职业生涯要从所学专业起步”中的“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这一内容,我认为让学生预习课文内容,教师再结合事例讲解就能达到预定教学效果,不必非得花心思用信息化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能解决问题的,咱们就不用信息手段。

(2)掌握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要进行信息化教学,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中职德育课老师肩负的任务比普通中学德育老师的任务重,除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外,还要对学生的就业、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这就要求德育老师必须与时俱进,懂得运用网络吸取最新的资讯、信息例如当前的就业形势、国家的相关政策等并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善于汲取信息知识,德育教师的授课就很难做到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3)加强教学交流,共建教学资源。在建设教学资源方面,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加强多方面的交流,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与本校其他学科教师间就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交流,可拓展学科的视野;再如与兄弟校德育教师在资源建设上的交流,加强资源建设方面的合作开发,实现资源的共享,并能根据教学实践不断地对教学资源进行更新。2011年福建省职教学会德育教学委员会年会在厦门召开,在两天的会议过程中,来自全省各地职校和职教中心分管德育工作的领导及德育教学骨干教师们就如何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进一步增强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进行交流探讨,这其中也包含了对德育课信息化教学的探讨,两天的会交流研讨使我们一线的教师获得了很多新资讯,视野也开阔了。笔者认为在德育课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我们应该形成合力,各市、区把本地区优秀的课件资源集中起来,再由福建省职业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建设中职德育课教学资源库,以此实现对资源的共享并实时进行更新,如此,可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并能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

(4)调整师生地位,改进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因此,我们要调整传统的师生地位观,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精心为学生筛选和组织学习资源,使其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各种能力的培养。比如在传授教材《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单元“职业生涯发展条件与机遇”第二课“性格及其调适”这一内容时,笔者设计了一份任务书(见表1):

要求同学利用网络这一工具来完成任务书:首先上网测试自己的职业性格并通过资料搜索完成任务书上的其他问题,由于是对自我的探索,学生很感兴趣,接着引导学生分享任务书的内容,在分享中学生进行着知识意义上的建构:不同职业对从业者性格要求是不同的,比如推销员和办公室文秘对从业者的职业性格要求截然不同,而同学们的职业性格可能和想要从事的职业所要求的性格特征不一致,怎么办?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对于讨论中形成的不同观点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进行辩论,在辩论中探究,在探究中同学们又形成了这样的知识建构:人职匹配是最理想的状态,当无法实现时,我们要主动改变自己,调适性格适应职业、适应社会。当同学有了这样的知识意义建构时,便是突破了难点(职业对从业者性格要求的不同),同时也把握住了本节课的重点(性格能调适)。整个过程借助信息化手段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的原则,学生在自我探究和合作探究中进行自主的知识建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改变师生地位观,改进教学设计,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在21世纪信息化大浪潮中,知识呈爆炸式的增长,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在教学中实施信息化教学势在必行,每位德育老师应该明确当前的形势,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改变观念,实现信息手段与课程内容的完美结合,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屹,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2002.1.

[2] 苑永波.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中国电化教育,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