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德育一体化建设(合集7篇)

时间:2023-07-02 09:22:34
德育一体化建设

德育一体化建设第1篇

一、概况

1.精心设计德育“一体化”管理总目标

学校制定出一到五年级德育管理的总目标,将德育有机地统一在一到五年级德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并能与之互相融合、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学校德育管理的总目标:教育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每个年级分别设立不同的主题教育,使整个学校德育活动循序渐进,形成一个整体,让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能得到不同的思想品德教育。

2.构建德育“一体化”层级管理网络

学校构建了以校长负责制下的德育、教学一体化的层级管理网络。具体而言,由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德育、教学一体化工作,设立德育的分管校长具体实施,下设德育处,由德育主任、少先队、各班主任(中队辅导员)具体开展各项工作。要求:德育处、少先队、班主任(中队辅导员)人员素质高、职责明确;强化少先队的职权;管理层机构和人员少而精;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建立“星级式”德育课程“一体化”评价体系

学校按照导向性和激励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形成性和阶梯性、主体性和个体性、操作性和实用性等评价原则,运用“星级”评价方法,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角度,建立科学简明的学校德育课程星级评价指标体系。

二、星级阳光少年“递进式”激励性评价的做法

1.评价项目

星级阳光少年“递进式”激励性评价的项目主要包括乐学星、守纪星、礼仪星、健体星和感恩星。(见图1)

2.评价标准

(1)乐学星

达到以下标准之一者即可获得“乐学星”。

第一,课堂专注:上课遵守课堂纪律,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能够积极发言,善于思考回答问题。

第二,作业认真:认真完成各科作业,正确率高,能及时订正作业中的错误;书写整洁、规范、美观,行款整齐;能按时独立完成并检查家庭作业,完成预习、复习工作。

第三,晨诵午写:早上到校后能自觉、大声地诵读;中午到校后能自觉、认真地进行午写。

第四,坚持阅读:坚持每天阅读30分钟,坚持做读书笔记或读书卡片;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或精彩段落;能够经常动笔写读后感、日记、小文章;能向校报投稿。

第五,学习进步:单科学习成绩较之上次测试在分数、名次、分数或等级上有进步;课堂、课问纪律有进步;其它方面有比较大的进步。

第六,成绩优秀:期中、期末考试学科成绩为优秀者。

(2)守纪星

达到以下标准之一者即可获得“守纪星’’。

第一,课堂纪律:认真遵守课堂纪律,不迟到、早退、旷课,不做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任课教师针对学生课堂表现可实行一票否决权)。

笫二,路队纪律:遵守上学、放学路队秩序,走路时昂首挺胸,呼号时声音响亮。

第三,集会纪律:整队时速度快,能保持安静;集会中站姿标准,不与同学交头接耳;离场时按指挥退场。

第四,校园纪律:上下楼梯靠右走;不说粗话、脏话;不骂人;不打架;不大声喧哗;不疯跑,

(3)礼仪星

达到以下标准之一者即可获得“礼仪星”

第一,着装标准:学生在校期间必须穿着謦洁的校服并佩戴红领巾。

第二,举止文明:保持个人卫生及周围环境的整洁,主动捡拾塑料盒、纸片等,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杂物,不乱涂画墙壁;不在路边摊点购买“三无”食品。

第三,行为示范:能被评选为班级、校园文明礼仪示范员的同学。

(4)健体星

学校各项体育测验达标并且达到以下标准之一者即可获得“健体星”。

第一,体育课堂:体育课上听从体育教师指挥,训练动作规范,不做危险性活动,

第二,坚持锻炼:阳光大课间时能在规定区域进行锻炼,并且每天在家能坚持锻炼15~30分钟。

第三,做操规范:做眼保健操、礼仪操、广播体操动作规范。

第四,行为示范:被推选为运动员的同学或被推选为眼保健操示范员、礼仪操示范员和广播体操示范员的同学。

(5)感恩星

达到以下标准之一者即可获得“感恩星”。

第一,热爱班级:不在课桌凳上乱涂乱画;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约束个人言行,给班级争光添彩。

第二,爱护同学:当同学遇到困难时能提供帮助。

第三,孝亲敬长:尊敬师长,孝敬父母,能接受老师、父母的教诲,不顶撞长辈,能用实际行动回报老师、父母(如积极为教师服务;为父母洗脚、端茶,坚持做家务等)。

3.评价办法

(1)评价周期

建议低段2周,中段3周,高段4周;年级部视学生情况自主确定。

(2)评价流程

其一:周期初申请一同学监督一班级评定会评定一班主任颁发喜报。

其二:即时申请一班级评定会评定一班主任颁发喜报。

评价流程中的两种申请方式涵盖了学生申请需求,同时全体同学参与,加强了监督,保证认定的公开、公平、公正。

(3)认定时段

每学期,分期中、期末两次汇总得星数,认定金星、银星、铜星阳光少年,由学校隆重表彰并颁发“星级阳光少年”奖状。

三、星级阳光少年“递进式”激励性评价效果

1.科学的评价体系,有效引领学生幸福快乐成长

该体系既要保证用幸福快乐引领学生成长的激励性评价理念,更要注重能在教育教学中好落实、易操作;注重加强过程性评价,避免只依靠学期末的总结性评价。

“乐学星、守纪星、礼仪星、健体星、感恩星”多种类别的评价,不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优劣,是对学生综合表现情况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每个班级设有“争做阳光少年描绘成长画卷”评价园地(见图2),用笑脸章来对学生平时表现进行动态管理,采用“笑脸章-半圆星-整圆星-铜星-银星-金星-星级阳光少年”递进式评价模式。

每个班的班主任以及所有任课教师都参与评价,体现了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主体的多元化。根据学校所分配的表彰数量,每名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均又制定了适当的评价方案。这种评价体系,重在激励,重在激发学生“争章”的意识,从而不断地超越自己,由他律“争章”到自律“守章”。

2.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成就学生的幸福人生

为保证评价效果,让学生体会到幸福成长的快乐,学校重视评价结果的运用,进行了班级阳光少年、级部阳光少年、学校阳光少年的评比。除每学月对班级阳光少年表彰外,在学期末还对级部阳光少年、学校阳光少年隆重进行表彰(人数约占全校学生数的1/2),主要是进一步激发学生争章的信心,让其感受幸福,快乐成长。这种评价方式,改变了单纯依靠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方式,使那些在某些方面有特长、各方面表现进步较大的所谓“学困生”一样能被评为阳光少年,人人都能找到幸福感。

3.转变的评价观念,成就学生的幸福课堂

评价改革带来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笑脸章的使用,杜绝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教师们有了共识:既然笑脸章能解决问题,何苦再用体罚去解决问题。教育理念的更新,带动了学生教育工作的整体变化,教师不再只是盯着学生的不足看,更多的是去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笑脸章不再只是优秀生才有的待遇,适当调整标准,“学困生”一样可以得到笑脸章的鼓励。评价观念的转变,保证了所有学生都有得到奖励的机会,而学生为了获得笑脸章,需要不断改正不足,尽最大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争取在某个长处上获得笑脸章,这也就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变激励为动力。与此同时,师生关系也由对立转为朋友,增强了彼此的幸福感,最终促使全校形成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幸福氛围。

4.家长参与式评价,成就幸福家庭

校外自律章,将评价权主要交给了家长,表现好的学生可由家长为其争取笑脸章。当学生得知学校让家长颁发自律章时,为了得到这枚章,就会付出努力,并在家长的监督下,通过长时间严格要求自己,慢慢地改正自己身上的一些坏毛病,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也会变得懂事很多。这种在激励性评价中纳入家长评价的方式,加强了对学生在校外表现的监督,提高了家长的话语权,解决了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无奈和烦恼,减少了亲子矛盾,有利于形成幸福和谐的家庭关系,家校合力也更强了。

5.学牛幸福指数提升,成就幸福学校

激励性评价不断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比以前更守纪律了:上课乱说话、做小动作等现象逐渐的少了,学习的劲头更足了。不仅如此,学生整个的学习生活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自信自强的多了,自卑胆怯的少了;遵守纪律的多了,乱打乱闹的少了;虚心好学的多了,不求上进的少了;助人为乐的多了,损人利己的少了;爱护公物的多了,破坏环境的少了;学会合作的多了,自私自利的少了;创新实践的多了,墨守成规的少了;遵守公德的多了,违反秩序的少了;家长积极为孩子争取自律章的多了,来校告状的少了。

德育一体化建设第2篇

关键词: 食品经济管理专业 德育 学生工作与学科建设一体化

学生工作与学科建设一体化是德育新的生长点,它推动了学生工作的转型升级,促进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升了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工作与学科建设一体化应立足学科发展特色,引导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主动性,促进教学改革;以学科发展为核心,学生工作为载体,促进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健全的完人;以学生工作与学科建设一体化为平台,推动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德育的有效性。

一、新时期学生工作的职能与内涵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迅速变化,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大学的培养目标随之而变,相应的,学生工作的内容面临更新、扩展和转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资助、勤工助学、招生宣传和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等工作内容相继进入学生工作领域[1]。学生工作向教育、管理和服务三大内容并重转变。促进学生道德、智力、情商发展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是学生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工作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内容,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帮助和支持,使大学生不仅具有适应时代需要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具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当前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培养中越来越重视通用技能培养与训练,探讨和实践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培养通用技能,承认和张扬学生个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程度学习、生活的自和选择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用技能不同于专业技能,它是各个领域中都可以运用的能力。英国里丁大学认为最重要的七项通用技能是:商业意识、信息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数字能力和团队工作能力[2]。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报告指出,新世纪的本科教育要培养学生所需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以使学生适应大学、研究生和个人生活的需要;培养艺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欣赏能力,并提供机会,让学生在适应的深度和范围体验这些学科,为学生毕业后做细致而广泛的准备,不管他们将来是进入研究生院还是寻找第一份工作[3]。

很多知名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不考虑其所学专业,而是将考核重点放在通用技能的考核上。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用人单位对通用技能的重视程度都并不低于专业技能。可见,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起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是高等教育、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食品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科教育理念

近年来的人才需求表明一向备受冷落的农业专业人才,尤其是涉农企业和食品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走势开始上扬,并正在成为职场新热点。食品企业需要既有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经验,又有扎实的农业环境资源、食品基础知识的人才。因此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食品经济管理人才正日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经济管理专业从食品产业体系和食品供应链战略管理的高度和视角研究食品产业发展、食品安全战略、食品品牌营销等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撑。食品经济管理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研合作道路,强化专业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坚持素质教育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以“产学研结合、校企生互动,着力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型食品经济管理高级人才”为专业教育理念,并通过理论研究、教学实践、产学融合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来践行这一理念。从2007年第一批食品经济管理专业招生至今,上海海洋大学食品经济管理专业已经有5届学生,在人才培养中坚持以服务产业为宗旨,以社会就业为导向,以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紧紧围绕食品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紧密结合教育教学规律和食品产业生产经营规律,不断探索产学研结合方式,拓展产学研结合途径,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走出一条“创设专业、发展企业、服务产业、促进就业”的产学研结合、校企互动的新路[4]。

食品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是未来食品行业的经营管理者,其职业素养和伦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我国食品产业的发展[5]。2012年5月我对食品经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等情况作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的企业仅需要食品经济管理人员对相关专业知识具有面上的了解。近90%的企业在招聘学生时最看重学习、口头沟通、团队服务疑难排解和说服他人等基本的能力。一般来说,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工作中所能达到的能力水平平均在40%左右,想要达到更高的能力水平,如65%以上,则需要长期的工作积累。因此所有的调查企业愿意选择与高校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如实习基地建设、订单人才培养、决策咨询、人员培训、课题研究等。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毕业生的能力普遍达不到雇主的要求,这是一个不容乐观的事实,说明大学生在校的时候更多地专注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基本工作能力,但这恰是工作中很重要的素质。在基本能力的培养上下工夫就会让学生在求职中更具有优势。

德育一体化建设第3篇

婚育道德是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关于婚姻、家庭、生育、节育等活动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婚育知识、婚育习惯、性伦理和。婚育道德建设旨在提升公民婚育文化的软实力,形成科学、文明、进步、和谐、幸福的婚育观念和道德准则。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社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所提出来的,代表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大方向、大趋势和大目标,构成了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中枢和动力源。因此,婚育道德建设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指导,才能不断拓展广度和深度,转变公民的婚育观念,提升公民的婚育文明水平。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同样需要婚育道德建设强有力的支撑。

一、婚育道德建设呼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和引领

婚育道德已成为我国婚育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我国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促进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实现人口均衡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但是,与时展的趋势、社会生活的要求和公民的婚育意愿相比,婚育道德建设还存在需要体制机制创新、理论实践创新、方式方法创新等一系列问题。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婚育道德建设需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婚育道德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反复性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30年的实践证明,我国公民的婚育道德受封建传统的伦理影响根深蒂固,重男轻女的婚育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普通公民对婚育道德建设要求别人的多、约束自己的少;政府倡导的多、个别主动的少;计生唱独角戏的多、部门联合登台的少。而“欲壑难填”现象呈蔓延之势,婚育道德建设主体性“缺位”和利益诉求主体性“越位”同时并存。相当一部分人心理上只想当婚育道德建设的受益者,而不想当婚育道德建设的付出者。有的地方没有像抓经济发展那样抓婚育道德建设,从而形成婚育道德建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的局面。如何化解、引导、培育、提升公民婚育道德水平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亟待解决、影响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目标实现的重大课题。

2.多元化性文化和多重性道德观冲击不断加剧,人们的婚姻价值迷失、婚育道德困惑有增无减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伴随着西方性文化的“世俗化思潮”的汹涌而至,注重孔孟之道“草根”与执着“草根”的性文化观念不断冲突,婚育道德建设的“庸俗”、“低俗”和“媚俗”、“西俗”日趋严重,底线伦理不断下沉或退却,一些人以“躲避崇高”、“拒斥先进”为时尚,甚至一些西方性文化、性思潮、性观念竞相在社会生活中推广并抢占婚育道德空间,西方性伦理、性道德受到欢迎且被评价为所谓的“主流”,致使部分公民心理失衡,婚育道德追求上不知如何是好,陷入深深的矛盾与困惑之中。

3.婚育道德所付出的牺牲和代价并未在社会层面上得到应有的认可、肯定以及回报与补偿

在政策统筹上,普惠政策与特惠政策不衔接,在普惠中没有体现特惠的“优先感、认同度、定位度”。在社会馈赠上,默默无闻的遵守婚育道德的人群没有真正得到应有的社会奖赏和回报,没有从根本上体现政治上有待遇、生活上得实惠、社会上有地位。在风险成本上,履行计划生育政策婚育道德家庭风险投资成本较未履行计划生育政策婚育道德家庭风险投资成本高出近20个百分点,带来的经济收入低近30个百分点。因此,婚育道德建设超越“形式主义”而向实质主义回归的任务相当繁重,培育重视婚育道德修养的道德氛围仍然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解决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将婚育道德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框架中来思考、设计和建设。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实践,用改革创新精神来鼓舞实践,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实践,才能促进婚育道德建设上档次、上水平、上质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婚育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30多年来,人们的婚育道德发生了新的变化,计划生育也已成为公民的共同心愿和价值共识,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育观念、生育行为、生育方式。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其特有的价值符号和精神理念作用于公民的现实生活,对婚育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凸显以人为本的科学、文明、进步、和谐、幸福的婚育道德价值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针对新世纪国际国内发生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我国面临的新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和战略思维,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促进了人口问题统筹解决和人口均衡发展,也引领着婚育道德的转变。随着时代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婚育道德建设领域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科学发展的理论引领和推动婚育道德建设,形成科学、文明、进步、和谐、幸福的新型婚育道德。要在全社会形成这种新型婚育道德,并转化公民的自我行为,都需要我们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去认识、去解决、去创新婚育道德建设机制和体制,坚持用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去分析、去调研、去实践婚育道德建设工作模式和方法,构建体现科学发展精神、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体现人口均衡发展、体现公民进步行为的婚育道德建设体系。

2.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凸显以“八荣八耻”为基础的婚育道德基础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其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旗帜鲜明地规定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辨别是非善恶、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准则和规范。在当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应围绕打造“诚信计生”的目标,深入开展“共铸诚信计生”活动,大张旗鼓地营造诚信为本、科学为重、文明为荣、失信为耻的良好婚育氛围;以诚信计生服务为支点,着力加强诚信计生、诚信服务、诚信公民等婚育道德建设,以婚育道德建设的积极成果促进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推进人口均衡发展。

3.坚持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为核心,凸显以“科学、文明、进步、和谐、幸福”为目标的婚育道德要求

“科学、文明、进步、和谐、幸福”是婚育道德建设的共同目标,也是人口均衡发展的本质要求,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反映了现阶段公民婚育道德的普遍追求,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我们应该把“科学、文明、进步、和谐、幸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婚育道德建设的共同目标,强化公民的认同与追求,加强公民的认知与培育,使之在公民日常生活中得以贯彻落实。同时,要大力加强“婚育品德”建设,使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能够内化为公民的婚育道德品质。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加强公民的正义、诚信、创新、宽容、感恩等婚育品质的培育,使人们能够比较好地抵御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自觉地同“庸俗、粗俗、媚俗、西俗、世俗”作斗争,自觉地做婚育道德的开创者、崇尚创新的开拓者、文明进步的追求者、抵制婚俗的捍卫者,呈现科学、文明、进步、和谐、幸福的婚育道德氛围。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指导婚育道德建设创新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指导婚育道德建设,从婚育道德建设的重点和主体来讲,除加强宣传、创新载体、调动公民积极性以外,还应注重婚育道德建设的拓展与延伸,并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加以创新。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指导公务员婚育道德建设,筑起婚育道德建设导向标

加强公务员婚育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公民婚育道德建设的重点;既关系到婚育道德建设的成败,也关系到公民婚育道德建设的风向标。因此,只有培育公务员良好的婚育道德,才能倡导和引领社会的婚育道德。(1)在融入中培育公务员的婚育道德,使婚育道德建设始终贯穿于公务员培养教育之中。(2)在考核中引导公务员的婚育道德,使婚育道德建设始终贯穿于公务员履行岗位职责之中。(3)在提升中强化婚育道德,使婚育道德始终贯穿于公务员发展进步的全过程。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指导特殊群体婚育道德建设,拓展婚育道德建设新领域

(1)加强青少年、未成年人的婚育道德建设。青少年、未成年人的婚育道德建设直接影响着我国婚育道德建设,关系到整个民族婚育道德的未来和希望。我们要实现人口均衡发展,必须重视青少年和未成年人的婚育道德建设,把青少年和未成年人婚育道德建设纳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予以整体规划、重点设计、突出特点、强化对策,真正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了确保青少年和未成年人树立科学、文明、进步、和谐、幸福的婚育道德,我们必须大力开展净化社会婚育文化环境工作,为青少年和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打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建设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婚育道德教育工作网络,形成全社会在青少年和未成年人婚育道德建设上齐抓共管格局,整体提升青少年和未成年人婚育道德建设的境界和水平。(2)加强农民工和“两新”组织成员等新群体的婚育道德建设。新群体是随着市场经济建立和城市化建设而出现的产物,它包括农民工和从事民营经济、私营经济和其他新兴经济的成员,是我国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婚育道德的认同和重视,直接影响婚育道德建设的信心指数和认同指数;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婚育道德表现,包括婚育权利的获取、履行婚育道德义务、表现婚育道德行为,都直接影响全社会婚育道德风气的形成;同时也表现出对科学、文明、进步、和谐、幸福婚育道德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影响力,是衡量婚育道德建设的重要参数,成为推动婚育道德建设的重要力量。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指导城市社区和农村村组婚育道德建设,推进婚育道德建设生活化

德育一体化建设第4篇

【关键词】道德责任 教育 校园文化 建设

高等教育不仅要教育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要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高校道德责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都属于大学思想教育的方面。高校道德责任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责任意识,以及大学生的道德责任实践能力,大学文化建设重在建设优良的、高品位的大学文化,以此来使大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教育,二者在教育形式与教育策略上各有不同,但是二者的教育目标有着本质的共性,都是强调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提供坚定的思想保证。

一、大学文化建设与高校道德责任教育的内涵

大学文化从广义上来讲是指一切与校园生活有关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物质文化既是指大学校园文化的空间构成形式,又是指承载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景观、校园文化宣传设施、各种奖励物品等硬件设施,这些看得见的空间构成和物质文化载体本身既是一种物质文化,又承载着一种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指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工作、学习、生活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态度、作风、观念、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育教学目标等精神层面的教学文化内涵,它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体现着大学校园文化的本质特征和个性特色,统领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方向;制度文化是指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的大学各项规章制度及其所体现出来的制度习惯或风气,它以制度的形式强制调控着大学校园内部的各种关系,是校园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大学校园文化的三层内涵是相互影响,互为基础的,三者的协调发展能够推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更加和谐,从而营造积极向上的高品质校园文化。

道德责任是一个重要的伦理学范畴,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标准与规范,是保证一切社会关系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自我行为约束;责任是个人应该承担或者对自己实施的行为必须承担的责任或义务。道德和责任是一对内涵相关的范畴,任何道德问题必然涉及责任,责任亦涉及道德问题,二者共同规范人的行为。道德责任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高校道德教育离不开责任教育,责任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道德责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增强责任心,培养大学生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规范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使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符合全面发展的需要,符合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从个人的发展来看,道德责任教育一是要发展人,二是要通过发展人的道德责任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同时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这是个人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

二、高校道德责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的互动

高校道德责任教育为大学校园文件建设提供良好的精神保障,大学文化建设为道德责任教育提供重要的展示舞台。高校道德责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的功能可以互动,高校道德责任教育越成功,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责任意识就越强,那么各种大学文化建设活动就更容易展开,文化建设就更容易朝着更高的方向迈进;反过来,大学文化建设的质量越高,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就越会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就会越高,道德责任意识就会越强,因此,高校道德责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是可以互相影响的。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充实着道德责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增强道德责任教育的影响。大学道德责任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责任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内容贴近生活性的可接受性,然而,传统的道德责任教育重在课堂上传授单调的道德责任概念和高深的道德责任义务与重要性等,这种空泛的、单一的道德责任教育,往往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造成学生对大道理空谈的厌恶。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正好可以填补道德责任教育高谈阔论,将道德责任教育拉回到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使学生与道德责任教育产生共鸣,从而提高道德责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校园文化能营造良好的道德责任教育氛围与环境,创造道德责任实践条件。道德责任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合适的环境,恰当的道德责任教育环境能对道德责任教育起着感召、熏陶和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对道德责任教育正好可以起到一种环境影响与促进作用。

道德责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又反过来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道德责任教育的实效性体现在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与道德责任行为上,道德责任意识强的大学生,道德行为就很有责任,同时综合素质就随着提高,其结果必然为大学文化建设增添极大的活力与生机。道德责任意识高的大学生必然使大学制度文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制度文化的硬性影响力逐步弱化,精神文化的柔性影响力逐步提升,同时,精神文化在高尚的道德责任意识的影响下更加具有品味,更加具有魅力。另外,道德责任意识很强的大学生会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这必然会带来大学校园物质文化的更新与促进物质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高效的道德责任教育对于大学文化建设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则不利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高品质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反过来又有利于道德责任教育效果的提升。因此,不能孤立片面的看待高校道德责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而是要将二者的关系统一到大学生的综合思想素质教育上来,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大学文化建设与加强高校道德责任教育互动的举措

高校道德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有着共同的目标,即,都是为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道德责任教育的好坏与大学文化建设效果的高低都体现在大学生身上,一个道德责任意识很强的大学生很难说就一定就是道德责任教育的直接效果,其中不乏优秀校园文化的影响,反之,优秀的大学校园文化也不一定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直接结果,其中也必然受到道德责任教育效果的影响。可以说,道德责任教育的好坏影响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亦对道德责任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成功的高校道德责任教育对大学文化建设具有促进作用,优秀的大学文化建设也对高校道德责任教育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加强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以物质文化教育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大学校园物质文化是高等教育理念的一种重要物化,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基础,时刻以无言的方式影响大学生的认识、情感与行为。大学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富有深刻文化底蕴的校园物质文化对于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宏伟目标,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责任感和发扬与传承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构建多姿多彩的大学校园行为文化,以各种有意义的校园活动教育大学生道德责任。虽然大学校园人数众多,但是占主流的校园行为文化能够统领大学生的行为,使大学生的行为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精心设计与策划多种多样有意义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教育,对大学自身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设高尚的、先进的校园精神文化,以崭新的精神理念教育大学生道德责任。优秀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能使大学生在无形中受到启发、熏陶与感染,引导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向积极健康的方向迈进。大学校园文化本身具有一种凝聚人心的内在功能,它能够将这种凝聚力作用于大学生,培养大学生共同认可的价值目标,包括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与理想信念等。社会心理学有一个概念是趋同性教育,它是指群体中多数人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等常常会影响其他的个体,使个体思想行为、价值观念最终与整体的一致,所以,大学生校园精神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很重要的同化作用,因此,高尚的、先进的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作用是很大的。

总之,高校道德责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互为基础,互相影响,高效的道德责任教育必然带来高品质的校园文化建设,高品质的校园文化建设对道德责任教育有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要加强高校道德责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使二者的共同协调发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新时期,我国新的道德文化还没有完全树立,传统道德文化也没有完全失去它的影响力,我国道德文化处在各种道德文化激烈交锋期,需要全面加强新时代道德文化建设。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的道德指导思想,另一方面,要吸收与借鉴各方面有益的道德文化成果,建立当代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观。要使符合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深入人心,就要将道德责任建设纳入国民教育,在全国兴起道德责任教育建设高潮。高校道德责任教育是我国整个社会道德责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祖国未来道德责任发展前途,所以,加强大学生高校道德责任教育长效机制建设,形成卓有成效的当代道德责任教育体系是我国道德责任教育的紧迫任务。只有在高校德育工作者、大学生以及高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高校道德责任教育长效体系才能逐步形成。

基金项目:2010年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应用性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01066);2011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大学文化研究中心项目“新闻出版与大学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1YKF26);2012年度安徽省高校省级科学研究项目“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机制构建研究”(项目编号SK2012B487)

参考文献:

[1]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2]范跃进.论制度文化与大学制度文化建设[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 (2).

[3]何独明.大学校园文化概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4]张春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J].思想研究,2010(5).

[5]周中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中国文化中的引领作用[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8, (5).

作者简介:

德育一体化建设第5篇

下学期学校德育工作计划

一、明确主要任务

(1)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禁毒教育。

(2)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校本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

(3)建立德育的目标体系、德育的网络体系、“三结合”的德育育人体系。

(4)加强学校乡村少年宫建设等工作。

二、坚持德育首位

切实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将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要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机构,落实德育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和相应的考核评价、奖惩机制,将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学校党组织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校党、团、队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三、以德育队伍建设、校本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文环境

1.以“组建学生会机构”为载体,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德育队伍建设,重视德育干部的培训学习,注重发挥教师群体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二是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教育局将在四月份举行主题班会观摩活动,十一月份组织小学主题班会活动竟赛。

2.以“三自德育”课题研究为载体,加强校本德育课程建设。将校本“三自德育”课程建设作为德育创新的重要载体,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特点,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在尊重学生个性需求、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大力挖掘本地、本校教育资源,逐步开发出德育校本课程,使校本课程成为“一校一品,一生一长”特色学校打造的助力器。

3.以“打造三自育人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切实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净化、文化建设,充分挖掘本地、本校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打造“三自育人”校园文化特色。二是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全面发展、个性彰显的人才成长氛围,积极推进“自学互帮导学法”课堂教学改革,鼓励学生质疑思辨,丰富课外活动内容,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培养创新性人才创设条件。三是加强乡村少年宫建设,配备专兼职辅导员,做好活动场所的管理、使用,充分发挥乡村少年宫的作用。

四、以德育网络体系、“三结合”德育育人体系建设为保障,推进德育工作健康开展

德育一体化建设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个德教育;大学德育教育;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1-0070-002

一、公民个体道德建设是社会公德建设的主体

公德,即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它可以称为公共生活道德、社会道德、交往道德、人际道德等。个体道德,并不是狭隘的私人生活领域道德,而是道德主体的内在德性。就公德与个体道德的特点而言,公德具有义务性、他律性和制度性特点,而个体道德则具有内省性、自律性和自决性特点。

公德与个体道德只是道德的一体两面:一方面,个体道德推之于外即为公德,社会成员在相互交往(不论是公共生活领域还是私人生活领域)并共同遵守基本的公共道德准则的过程中,个体道德必然外现和转化为公德,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体道德是公德之网上的纽结;另一方面,公德内敛于己即为个体道德,公德对社会成员具有规约性且社会成员必须遵守,如此,公德则必然内化为个体的个体道德,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德又是个体道德之网。道德的这种公德与个体道德的一体两面性为公德与个体道德的相互助益奠定了基础。

公民道德建设不仅要重视公德建设,更要重视公民个体道德建设。因为公民个体道德建设是搞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

第一,公德状况是衡量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标尺,公德建设的目标就是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和全民族的道德素质;个体道德状况则是衡量个体道德境界的标尺,个体道德涵养的目标就是提高个体的道德境界,养成个人美德。

第二,个体道德涵养有利于公德水平的提高;公德建设则有利于个体道德境界的提升和美德的养成,这就是罗尔斯所谓的社会至善是个体从善的前提。《纲要》提出的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要为全体公民认同、接受,成为大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决非一朝一夕能实现。人们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从道德信念到道德行为必须历经内化修养,不能奢望一蹴而就。同时,个体道德的最终自我完善,又有赖于社会提供良好的文明背景,营造高尚的道德氛围。也就是说,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来完成。

第三,由于无个体就不成其为社会,因此,归根结底,个体既是个体道德的涵养者和承担者,又是公德的践履者和建设者,公民道德建设离不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个体道德涵养和公德践履,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公民道德建设中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就是加强对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道德教育和道德要求。一切共产党员、先进分子、普通老百姓和所有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的人,甚至是青少年,都属于公民的范围之内。《纲要》的公布和实行,必将促进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以德治国更好地实施。

第四,就道德个体的安身立命而言,无个体道德则无以自立,无公德则无以立于社会。总之,个体道德涵养是公德建设的个体基础,公德建设是个体道德涵养的社会前提。因此,公民道德建设应该是公德建设与个体道德涵养双管齐下,不可偏废。

在现实生活中,公德与个体道德往往相互阻隔,其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个体道德不能推之于他人和社会。这样,个体道德通向公德之路被阻隔了,个体道德与公德之间有了一道无形而难以逾越的屏障。比如,不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以“独善其身”、“束身寡过”而沾沾自喜或聊以,却对损害公德的行为只是口诛笔伐但不力行公德甚至对损害公德的行为无动于衷、麻木不仁的现象,可以说是随处可见。这至少会导致如下严重后果:以所谓“独善其身”为托词推卸对他人和社会的道德责任,拒绝履行公德以明哲保身,做所谓的“谦谦君子”。很难设想,一个对他人和社会缺乏道德责任感和拒绝履行公德的人,会由衷地爱他的祖国、人民甚至亲人。从道德的眼光看,私德再好,如果“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对国家和人民所应负道德责任的缺乏;“在其位谋坏政”更是对国家和人民所应负道德责任的嘲弄和践踏;而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者,则是为逃避和推脱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道德责任寻找遁词。这些都是缺乏公德甚至损害公德的表现,久而久之,这种“独善其身”终归会反过来严重损害个体道德、腐蚀个体道德。正是在这里,人们深感目前公德建设的薄弱和重要。

二、加强公民个德建设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强公民的个体道德教育,并使个体道德推之于他人和社会,实现个体道德与公德的贯通。为此,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道德责任教育,提高公民意识和公民的道德觉悟,正确处理公民权利和公民义务的关系,在全社会形成强制的道德责任意识。即社会公民的个人行为必须满足社会准则、社会规范和主流价值观,回报社会。该责任可以通过主观道德责任意识和外在道德责任行为两个方面考察。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上建立义务转化为自省、他律转化为自律、个体道德与公德相互贯通的机制。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惩奖机制。

三是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机关、企事业单位是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

四是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成为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才能使公民道德教育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公民道德建设是教育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普遍参与,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要继续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人们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思想文化阵地和精神文化产品,对公民道德建设有着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一切大众传媒、文学艺术都要以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为己任,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帮助人们辨别是非,抵制假恶丑,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文化氛围。

五是建立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相适应的道德文化基础。市场经济运行除了依靠良好的制度和与其相适应的法律环境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与它相适应的道德文化基础。市场经济中的道德文化是控制市场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它是市场运行的基础支持力量。大学运行于市场,自然要受这支手的控制。不讲道德的大学无法长久,没有文化的大学绝不会壮大,大学道德文化是学校生存发展壮大的必备因素,大学的行为必然受到这只无形的手的制衡。

三、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是大学德育教育的基础

首先,我国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催生了高等教育的转型和与之俱来的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的新课题。同时,高等教育转型期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面临许多新问题。所以说,转型期的高等教育必须秉承中国千百年来的教育传统,注重人文精神,注重道德教育和转化,强化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主要途径应该包括:强化道德教育和内化,抓好基础道德文明教育;鼓励道德教育和修养,完善个体道德建设机制;坚持一元道德教育,高唱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主旋律。

其次,目前在校大学生道德认识存在的矛盾性,迫使大学必须提高德育效益。为了探索新形势下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提高德育效益,王兆云等学者针对“80后”大学生的道德认识进行了问卷抽查。在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到:“80后”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具有矛盾性,并分析了道德认识矛盾性的原因,重点从三个层面提出提高德育效益的途径:第一,社会层面,重构社会高层价值体系;第二,学校层面,要树立全员育人的大德育观念,内容要具有可接受性,方法上要加强情境性教育、体验性教育;第三,大学生要注重自我教育。

第三,大学的主体性德育教育必须弘扬人的主体性。培养人文精神,是大学德育教育的终极价值指向。相辅相成,现代科学技术也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但是,在科技迅猛发展,社会财富急剧增长的同时,在大学生中间也出现了一些非现代化甚至反现代化的观念和行为。如何更好地利用科技为人类服务,培养具有高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协调发展的新型人才,是世界各国尤其是转型期的中国大学德育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倡导和谐社会与大学的主体性德育教育弘扬人的主体性,既是培育和谐社会主体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德育的明智选择。大学德育工作者要牢牢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和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素质为培养日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主体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日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活动,使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和积极实践来培养自主德育意识,掌握自主德育方法,养成自主德育习惯,提高自主德育能力,避步形成主体的现代道德素质,让学生的主体之光在德育中闪烁。

参考文献:

[1] 王兆云等:《解读“80后”大学生道德认识矛盾性提高德育效益》,《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8卷第1期。

[2] 吕祥:《论高等教育转型期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年第10卷第6期。

德育一体化建设第7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德育空间;班级文化;德育课堂;校园文化;德育网站

一、班主任与学生共建班级文化

班级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战场,班级集体既是教学的对象,

又是对班级成员实施教育的主体,发挥着主力作用。因此,德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扎实做好班级德育空间建设。

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德育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班级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班风的载体和平台,更是学生动手操作、发展个性的精神家园。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实际中,班级文化建设往往是要么注重形式,忽略内在精神;要么搞一刀切,学生参与少,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多数学生处在一个“被愿意”和“被学习”的负能量的班级,不难想象德育的效果是多么的难保证。

要建设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班级文化:

1.德育处不要一刀切,要留相当大的空间给班主任

2.成立有广泛代表性的班委会

班级文化建设要在班主任指导下,由班委会共同建设,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3.设立班级德育讲坛

每周由学生自主发言,讲述身边人的德育情况与成长历程。

4.教师布置要体现个性化,但不能一味顺从学生

班主任组织班员会,讨论方案,再交全班学生表决,由被动变主动。

二、教师与学生共建高效德育课堂

课堂是德育战场中最重要的场所,事关德育教育的成败。为此,国家在中小学乃至大学阶段专门开设思想品德课,并要求在其他学科中融入德育教育。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德育课教学也在不断改善。

当今的教材都力求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行文活泼、言之有物,而且都力求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但是,作为执教者的德育教师其教学理念、手段和方式方法变化不大。

建设高效的德育课堂,第一需要教师驾驭教材,灵活使用。

1.教师要吃透教材

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例子,灵活地处理教材,展开课堂教学。教师们能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学习,学习也离不开生活。

2.需要教师注重学法,培养能力

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着眼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教学的实践性特点,更多地让学生参与,避免简单灌输,更多地使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现场教学、课堂模拟教学,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创造学习热情。

三、全体教职工共建校园文化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中指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

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本节所阐述的校园文化不包括班级文化(班级文化节在前面已叙述)。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学校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四个层次,这四个层面的校园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着学校育人的效应。由此看来,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一种不容低估的潜移默化的德育资源,也是育人环境。

四、建设学校德育网站

德育工作者要能够因势利导,利用学生喜爱上网的特点,吸收学生共同建设网上德育学校,延伸教育时空,让学校德育网站成为学生开展网上德育活动的精神乐园。

1.要整合网上德育资源,建立学校德育网站

为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袭,全面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学校的德育网站内容体系的构建就必须要以国家、省市下发的系列德育文件特别是以中央文件为依据,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以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心理等要素为支点,收集整合那些涵盖民族精神、优良传统、自然景观、社会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德育资源;收集整合学科教材、校园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收集整合学生社会调查、生活劳动、道德体验活动、参观访问等德育活动实录,创建一个具有德育效能的校园德育网站。

2.要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丰富德育网站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