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语文说课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11-26 01:51:04
语文说课论文

语文说课论文第1篇

《观察中的发现》(口语交际)说课稿说课人东莞市石碣镇水南小学潘秀琼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五册的口语交际课《观察中的发现》。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是要培养学生乐于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善于发现生活中各种有趣的现象和奥妙,并乐于与人分享的良好习惯。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的目标是:“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有趣现象,并乐于说出来与别人分享的习惯。2.引导学生学会互动交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提出问题和意见。3.培养学生把话说清楚,能有一定条理的把观察过程说清楚、说完整的能力。二、教学重点打开学生思路,激发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讲出自己的有趣发现。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做到互动交流,学会认真倾听和积极质疑。四、教具准备:象形字、五人头画;实验器材:鸡蛋、透明小杯、盐、水五、教法和学法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游戏法、实验法、直观教学法和举一反三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倾听、质疑、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小组互动、质疑问难、自主合作学习的局面,力求体现《新大纲》中指出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六、教学过程(一)、回忆旧课,反思所得。通过学生复述已学过的本组课文15、16课课文内容,练习说话,教师引导并给予肯定,使学生把话说清楚,让人听明白,从而以此为凭借,引出话题:只要仔细观察,就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二)、仔细观察游戏和实验,善于发现其中奥妙,练习说话,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这一环节,是教学中的重点,我们采用了游戏法、实验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通过观察猜测字、找人头图相和小组亲自实验、观察鸡蛋在淡水中和在盐水中的不同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倾听、质疑、交流,再引导学生练习说话,说说自己和听听别人的观察所得。从而达到打开学生思路,激发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讲出自己的有趣发现的目的。(三)、拓展创新,联系生活,交流生活中的观察发现;借助评价,激发互动。这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我们采用了举一反三法:通过前面的游戏和实验,联想到我们平时的生活当中,你又有哪些发现呢?再进一步有机地引出话题,让学生练习把话说清楚、把话听明白。在表达自己观察所得和答辩问难时,力求话意清晰、容量理解;在认真地听别人说的时候,还要记住别人的发现、质疑别人的发现。在教学过程当中,通过自评、生评、师评,促进学生说话和倾听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小组充分地说和评,在班上互相评议、复述、质疑、答辩,激发兴趣,引发全体学生参与互动交际的积极性,从而达到锻炼口语交际的能力。(七)、总结,拓展延伸想开去《新大纲》又指出:“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这个要求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的技能,养成与口语交往相关的良好习惯及待人处事的交往能力。因此,在教学最后,我们还设计了课后,让学生更多地观察周围的事物,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家人和朋友。

语文说课论文第2篇

关键词:技能;说课;说理

在当今教育模式不断进步和完善的大背景下,要求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不断地与时俱进,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说课就是老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技能。

说课是在我国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进行教学研究的有效形式。最初的说课主要是指授课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说,提出改进意见,再由教师修改,完善教学设计的活动。随着说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语文教学这样一个有着自由创作的学科,赋予教师和学生多的自由性,这样就要求老师说课的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基础性的说课要更加深入发展,说课的形式和内容及设计也要更加吸引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深刻研究教材,熟悉课程标准,研究和丰富教学方法。我认为,说课的过程不是教案的简单重现,而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也就说明说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技能。在教学中老师要明白说课的重点是“为什么这样做”,要把教学构思、教学效果及其理论依据说清楚。说课不是宣讲教案,不是浓缩课堂教学的过程。说课在于说理,在于说清“为什么这样做”。在说课活动中教师不仅要说清怎样教,而且要说出这样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根据,力求做到言之有理有据。教师要明白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关键是要改变课堂教学形式,而说课在改变课堂教学形式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我十分重视说课这种教学技能,在不断的研讨中,我相信会使老师的教学能力有一个大的飞跃,可以更加自如地应对各种教学材料和教学问题,大大提高老师的教育成果。说课就是借助于语言把教师的知识和经验呈现出来,在我的语文说课中,我认为这就是老师对自身的教学情境和经验作出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可以发现和澄清自身的隐性教育观念和思想,并在说课中发现新的教学理念,进而转化为老师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在不断的说课中使老师不断成长。语文说课中老师可以运用无限的想象力和自由创造力,这样就更加保证了在语文说课中不像理性学科中有那么多的限制,可以让老师之间的交流更加有深度,更加有针对性,使老师得以在更大范围内共享。在传统的学校文化里,老师长期奉行“个人主义”,这样使老师的学习和教学与其他老师相互隔离,有时还会使老师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由此我也发现在教学中能使老师解决许多问题,在和参与说课的老师们通过对课堂内容分析、阐述、讨论,表达自己对教学问题的解决和思路,就会让我学到很多知识,老师们各自分享想法,相互解答疑问,争辩、评价解决各种问题,从而可以使老师更好地改进课堂。

在语文说课这种形式下,我相信会对老师自身的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在说课这样的教学技能下,通过沟通不断地反思、虚心求教,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提高老师的对话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老师能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老师的创造性。

说课,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肖峰.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语文说课论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安塞腰鼓》说课稿

 

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安塞腰鼓》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安塞腰鼓》这篇散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是巨大的。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语文教学论文,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学习目标 ⑴知识目标: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⑶情感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难点: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二、说教法

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教学设计思路为:先从声像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再通过朗读进一步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的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因此,本文的主要教学流程为:创设情境、整体感知、品味美句、主旨探究、课外拓展等,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其中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

三、说学法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又从更深的感悟中,准确掌握朗读的语速、停顿、重音,更能传情达意。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教学准备 ⑴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论文网站。(可以是视频、音乐、文本等等。) ⑵教具准备:扫描仪、多媒体课件(A.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B.铿锵有力安塞腰鼓鼓声。C.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的大型演出。D.《安塞腰鼓》wav朗读。)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欣赏、了解中激发阅读的激情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来自黄土高原的绝活——安塞腰鼓表演短片,用一个词说说短片带给你的感受?。

(屏显介绍安塞腰的鼓配文图片)请同学们细看图片齐读文字,了解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安塞腰鼓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在古代,它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又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它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它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毅奔放的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与壮阔场景,我们只需看一看便能感受到语文教学论文,但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生命意识,却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和感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看看他是如何用生花妙笔描绘这惊心动魄的表演,并揭示其文化意韵的?

(二)、整体感知:听读中感受安塞腰鼓的生命之劲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象安塞腰鼓表演带给我们的画面和鼓声。

2、听完老师的朗读,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请同学们用“__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屏显)对安塞腰鼓进行概括评价,可以填词、短语或句子,最好用文中的语言。

3、课文中有一句话略有变化的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这句话是──(“好一个安塞腰鼓!”)它一共出现了几次?(四次) 这四句“好一个对安塞腰鼓”的反复咏叹之中又有变化有新意,是文章具有了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来,让我们一起饱含赞美之情的来读它们!(屏显:“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4、请同学们仔细跳读课文,看看它每出现一次,分别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哪个方面的“好”? (学生回答,屏显“安塞腰鼓之劲”资料: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老师读前半句,同学们齐读每句的最后两个字,要读出“劲”来!

(三)、品读美句:感受文中排比句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1、安塞腰鼓表演是那样的有“劲”,作家描绘它的语言带“劲”吗?这“劲”是大量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带来的?

2、请找出文中的排比句。挑出你最喜欢的语句仔细品味,准备读给大家听,并简要说说它好在哪里。

(学生回答,教师评点并加强朗读指导)

文中还有很多铿锵的短句、激昂的排比句、节奏鲜明的反复句,从变幻的舞姿、铿锵的鼓声、击鼓的后生等角度来描绘安塞腰鼓,我们不一一举例了,留给同学们课后继续去体会。

(四)、主旨探究:体会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生命意识

1、好一个刘成章!若不是你“陕北生来陕北长,因为你魂牵着地方”哪能写出如此激扬文字!让我们从无声的文字中感受到安塞腰鼓力量语文教学论文,那你们认为安塞腰鼓体现一种“________之美”(屏显)。

(学生回答,师在空白处板书“生命力量”)

2、齐读课文25至27小节,把这种生命力量之美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

(五)、课外拓展:借鉴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安塞腰鼓就是这样,于浪漫中宣泄生命的激情,于诗意中追求永恒的精神力量。听着同学们的朗读,使我想起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豪放之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旷达之美;想到人世间各有千秋的美。同学们,你们上了这一课,会联想到身边哪些壮观场面之美,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说一段话吧!(学生展示,师生评价)

六、教师寄语

同学们,从《安塞腰鼓》中老师读出:人,活的要有一股劲!这劲,是生命力,是上进心,是坚韧不拔的意志!愿同学们每天都如那激情燃烧的鼓点,学习上,永远有那么一股猛劲!

语文说课论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安塞腰鼓》说课稿

 

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安塞腰鼓》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安塞腰鼓》这篇散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是巨大的。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语文教学论文,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学习目标 ⑴知识目标: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⑶情感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难点: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二、说教法

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教学设计思路为:先从声像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再通过朗读进一步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的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因此,本文的主要教学流程为:创设情境、整体感知、品味美句、主旨探究、课外拓展等,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其中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

三、说学法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又从更深的感悟中,准确掌握朗读的语速、停顿、重音,更能传情达意。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教学准备 ⑴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站。(可以是视频、音乐、文本等等。) ⑵教具准备:扫描仪、多媒体课件(A.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B.铿锵有力安塞腰鼓鼓声。C.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的大型演出。D.《安塞腰鼓》wav朗读。)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欣赏、了解中激发阅读的激情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来自黄土高原的绝活——安塞腰鼓表演短片,用一个词说说短片带给你的感受?。

(屏显介绍安塞腰的鼓配文图片)请同学们细看图片齐读文字,了解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安塞腰鼓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在古代,它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又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它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它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毅奔放的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与壮阔场景,我们只需看一看便能感受到语文教学论文,但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生命意识,却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和感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看看他是如何用生花妙笔描绘这惊心动魄的表演,并揭示其文化意韵的?

(二)、整体感知:听读中感受安塞腰鼓的生命之劲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象安塞腰鼓表演带给我们的画面和鼓声。

2、听完老师的朗读,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请同学们用“__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屏显)对安塞腰鼓进行概括评价,可以填词、短语或句子,最好用文中的语言。

3、课文中有一句话略有变化的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这句话是──(“好一个安塞腰鼓!”)它一共出现了几次?(四次) 这四句“好一个对安塞腰鼓”的反复咏叹之中又有变化有新意,是文章具有了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来,让我们一起饱含赞美之情的来读它们!(屏显:“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4、请同学们仔细跳读课文,看看它每出现一次,分别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哪个方面的“好”? (学生回答,屏显“安塞腰鼓之劲”资料: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老师读前半句,同学们齐读每句的最后两个字,要读出“劲”来!

(三)、品读美句:感受文中排比句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1、安塞腰鼓表演是那样的有“劲”,作家描绘它的语言带“劲”吗?这“劲”是大量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带来的?

2、请找出文中的排比句。挑出你最喜欢的语句仔细品味,准备读给大家听,并简要说说它好在哪里。

(学生回答,教师评点并加强朗读指导)

文中还有很多铿锵的短句、激昂的排比句、节奏鲜明的反复句,从变幻的舞姿、铿锵的鼓声、击鼓的后生等角度来描绘安塞腰鼓,我们不一一举例了,留给同学们课后继续去体会。

(四)、主旨探究:体会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生命意识

1、好一个刘成章!若不是你“陕北生来陕北长,因为你魂牵着地方”哪能写出如此激扬文字!让我们从无声的文字中感受到安塞腰鼓力量语文教学论文,那你们认为安塞腰鼓体现一种“________之美”(屏显)。

(学生回答,师在空白处板书“生命力量”)

2、齐读课文25至27小节,把这种生命力量之美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

(五)、课外拓展:借鉴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安塞腰鼓就是这样,于浪漫中宣泄生命的激情,于诗意中追求永恒的精神力量。听着同学们的朗读,使我想起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豪放之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旷达之美;想到人世间各有千秋的美。同学们,你们上了这一课,会联想到身边哪些壮观场面之美,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说一段话吧!(学生展示,师生评价)

六、教师寄语

同学们,从《安塞腰鼓》中老师读出:人,活的要有一股劲!这劲,是生命力,是上进心,是坚韧不拔的意志!愿同学们每天都如那激情燃烧的鼓点,学习上,永远有那么一股猛劲!

语文说课论文第5篇

其次,小说教学可以陶冶情操。我们可以通过小说当中的人物形象解读,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小说教学中,不仅要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还需要对作者所提倡的价值观有所反应与考量。再次,小说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学习到作者的写作方式,例如将看似毫无关系的事情联系到一起,亦或是作者如何将主人公周围环境融入到故事情节的描写中。

二、当前高中语文课堂小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小说教学中还是存在着多种问题。首先,教师在进行小说教学时,教学理念比较陈旧。教师往往对考试中常考的小说作者简介、小说三要素等等为主进行教学;学生在接受的同时,其个性无法体现出来,阅读鉴赏能力也只是跟着老师的步调走。其次,相关小说阅读的学习材料比较匮乏。学生和老师因为高考的压力,对于小说阅读的重视力度就明显的下降,对一些中外名著的阅读也只是匆匆带过,相关材料也就没有准备,学生也没有衍生材料可供阅读或是参考。

三、高中语文课堂中小说教学的应对措施

(一)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

苏教版的语文课本重视的是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为了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编排体例上也做了变化,用人文话题进行一个个专题的统筹。苏教版语文5必修本中就有22个专题,都是根据某一话题按照深浅度编排展开的。但是并不是说对必修本中的课程进行掌握,就学好了语文,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多收集一些名言警句、成语、格言或是诗句,再将必修课本与选修课本结合起来,对课文中出现的异同点进行对比。因为,如果不跳出语文教材,那么就学不到更多的语文知识。

(二)对小说进行多元化的解读

在上文了解到,现在小说教学中一个通病,就是使用一套传统的方式。该种方式,严重遏制了师生多元化的精神方式、思考方式、个性语言。就以苏教版课文中的《项链》为例,该篇课文是说美丽的妇人经过项链丢失、还债以及最后还债结束后坦然面对之前借项链给她的好友,反应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与追求享乐的思想以及主人公心理历程的改变过程。又或者是苏教版课文中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是对当时在沙皇警察制度下的毒害,对于封建礼教的讽刺与批判。如果只是老三样的解读,将会错失课文中的多种趣味性。通过多元化的解读,解放了学生受传统解读模式的禁锢,从而肯定与鼓励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对小说的温习,有利于培养出学生具有自我的理性思维,解放自由精神。但是在进行多元化解读时,要避免脱离文本的结构与形象体系,这样才不会偏离最开始的小说解读方向。

(三)研究新的小说教学模式

语文说课论文第6篇

关键词:英语听说课课堂教学导入法

一、导入的重要性

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掌握知识和技能。课堂教学中自然、恰当、巧妙的导入,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

二、导入的方式

导入的方式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完全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特点做到灵活变通,有所创新,提高教学效果。

1.提问式导入

在学习新课之前,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提问。学生通过反复思考回答问题,然后把他们的答案进行对比,为下一步学习新课文打下伏笔。

例如,学习LearningToListeningBookI,Unit9PlanningYourDay一课时,可以这样进行。

(1)对有初学英语水平的学生可问:

Aretherewomen/meninthepicture?

Aretheysittingdown/eating/etc?

(2)对有中等英语水平的学生可问:

Howmanywomendoyouseeinthepicture?

Whataretheydoing?

(3)对有高级英语水平的学生可问:

Describewhatyouseeinthepicture.

Howmanyitemsinthepicturecanyouname?

Putthesewordsinasentence.

2.游戏式导入

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爱说爱动,习惯于通过具体生动的实际事物来感知和理解新知识。因此在上新课之前适当地组织一些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学习LearningToListeningBookII,Unit3HappyBirthday一课时,可以首先请学生想出两种在他们生日时收到的礼物,然后写在小纸条上,把学生分为两组,每组学生把他们的纸条放进一个袋子里,第一组的一个学生从袋子拿出一张纸,递到另一组的一个同学手里,并嘴里说:“HappyBirthday!”,接到纸条的同学念出纸条上的内容,同时分别用激动或失望的语调来感谢对方。

Student1:Happybirthday!

Student2:AtriptoNewYork!Thankyou!(excitedvoice兴奋的声音)

Student3:Happybirthday!

Student4:Apieceofchewinggum.(一块口香糖)Youshouldn’thave.(disappointedvoice失望的声音)

3.做练习导入

要大面积的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加强口头练习是重要的一环,将课文设计成练习进行训练,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能提高迁移知识的能力。

例如,LearningTolisteningBookII,Unit9,TrafficJam一课中,重点学习交通工具和形容词的比较级。首先把课文里一些形容词的比较级写在黑板上,例如morecomfortable,healthier,faster,drier,slower,等等,请学生帮忙再找一系列不同形式的交通工具,例如car,bus,motorcycle,truck,等等,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句子,Aisthana.让学生分成两人一组或四人一组,进行填空或听写。

4.情景导入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到国内外时事,小到校内、班里发生的新事、新现象,都为一个活泼、灵活的英语课开头提供了广泛的题材。如能在课的伊始就巧妙地运用这些素材,就能将学生引入到老师既定的目标,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例如,在学习LearningToListeningBookIIUnit16JobFair(招聘会)一课时,可先请几位学生扮演各个行业的招聘者并上讲台设点,举办招聘会,与其他学生扮演的求职者交流,为他们提供择业信息。这样学生们就会非常自然地加入到这个活动中了。

三、导入的教学效果

1.导入能启发学生的主动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组织、引导、训练和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努力创设语言情景,而不是强迫和代替。

2.导入能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兴趣教学,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快而有效地掌握知识,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3.导入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导入时,通过课堂知识的辐射和延伸,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善于发现,敢于探究。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英语课的开头虽无“一定之规”,但有“一定之妙”。其原则是要注意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和趣味性。只要在上课之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这就是成功的开头。

参考文献:

[1]顾远明.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湛蓊才.课堂教学艺术.湖南师大出版社,1994.

语文说课论文第7篇

一、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创造心理学认为,创造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民主气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强调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突出了学生语文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部分教师常常误解误用了“主导”,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主角”、“主演”,一节课大部分甚至全部时间被“主讲”完,而忽视了其中的关键“导”一“引领”学生朝着学习目标前进,学生遇到困难时“扶持”一把,学生提出疑问时做好“顾问”,和学生一道“共同”实现学习目标……这样就势必导致学生的“学堂”变成了教师的“讲堂”,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失却,教师变成了“主体”,丧失了“教学”即“教”学生“学”的本质意义。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讨论法,重新扶正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走下讲台,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或教师提出问题,或学生提出问题,或师生共同提出问题,一块探讨辩论,分析综合,寻求解答。这样,可以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百家争鸣”、互相尊重、平等活跃、宽松自如的教学氛围,有利于他们“充分参与探求知识”的活动――做学习的主人。因此,《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高中课程的每一个模块中都直接问接地安排有“讨论”的内容和“讨论”的环节,“讨论”几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所以,作为中学新课程主要内容的“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中,几乎是“讨论”唱主角。可见,讨论法是一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

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学仍多是教师“一言谈”,目的也多为“授业解惑”,其答案也多是教师一己之见,很少有学生的参与。即便有,也多是教师问,学生答;或教师拨,学生转,这“答”和“转”也必须符合教师(或《教参》)的“钦定”。这种以教师为轴心的“牵牛式”教学,势必使学生形成一种单向思维定式――只能走老师测量好甚至开辟好的“路”,只能徘徊在老师划定的“金圈”里,否则就是“越轨”,这无疑是对学生思维活动的严重束缚。讨论法则一反常规,以学生为主体,实行大家谈、人人说;可以各言其见,独辟新径,只要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理论(创造教育学)的基本观点:现代教育的主旨是开发人的创造力,其核心是以迁移学习为中心,着重培养应变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更具体实施了关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课程目标(“发现创新”)――“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因为语文学科较其他学科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很少有可直接获取的内容,大部分需要“加工”才能“吸收”,而且“加工”的程序和方法也并非唯一的,“产品”也就不可能是“青一色”。“成品”固然重要,但“加工”活动更重要。语文教学中的讨论,其实就是“加工”活动。这种“加工”,必须放手让学生大胆地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如教学《孔雀东南飞》,结末可让学生讨论:如果刘兰芝没有“举身赴清池”,焦仲卿也没有“自挂东南枝”,那么,刘焦可能有什么结局呢?学生自然会思路活跃、浮想联翩,想象出各种各样的情节。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域,激发他们的多向思维。长此下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积极性是进取向上、努力学习的思想和表现,与兴趣动机一样是学习的原动力。因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讨论的主体是问题,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即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已知与未知、旧知与新知的矛盾。因此,《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因为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无疑是良好学习品质的重要成分。而且大凡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就是希望得到同学尤其是老师的认可。而这种“价值”的实现,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表现自己。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讨论,能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广阔舞台,所有学生都是“主角”。学生为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必然会竭尽全力,积极主动地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并进行认真地分析论证,直至问题的解决。这种“大家谈、人人说”也可算是一种学习中的“竞争机制”,因为其中隐含着“谁谈论得更好”的“竞争”因子,这种“因子”能激发人的大脑皮层建立起相应的兴奋点而指向相关目标,表现在心理上就是兴趣,表现在行为上即为积极性,它能催动人们积极动脑、动口、动耳、动手,使分析解决问题的目标变为自觉的思想和行动。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四、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沟通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过程必须建立在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上,既重视智力因素,又重视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为非智力因素可以产生“意向作用”,并在教学活动中成为“调节系统”。特别是积极的思想情感,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内驱力。作为语文,不仅教学内容渗透着思想情感,而且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感流程。只有师生思想上相互沟通,情感上产生共鸣,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因此,《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流和心灵沟通,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情感纳入了“三维”课程目标之中,强调教学所追求的不仅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等课程目标,还有情感的培养,并且将“情感体验”作为课程基本线索之一,明确要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的体验”。而传统的语文教学重在“智力”因素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结果使“学堂”变成了“讲堂”:单调、平板、压仰,不顾学生的所思所感和情之流向,甚至产生了“逆流”也无从知晓,使本来双边活动的“教学”变成了教师单边“说教”:教师讲解滔滔不绝,学生听讲无动于衷。究其原因,恐怕主要在于教学中师生缺乏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沟通。那么,要如何才能使师生情感思想得以交流呢?言为心声,情动于衷而显于行,必须给学生“言行”的机会。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讨论,可谓是“良机”之一:既是智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更是师生情感思想交流沟通的直接传道,因为师生在共同讨论解决语文问题的同时也就自然交流了情感思想。例如教学鲁迅《纪念刘和珍君》,让学生讨论“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人,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细节描写的作用,师生在达成“回映了三女子遇害的具体经过”(特写镜头)的共识时,心中也激起了种种思想感情的波涛:有的说,是对统治者屠杀徒手女子的凶残暴虐罪行的愤怒揭露控诉;有的说,是对三女子临难从容,相互救助,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的热情赞颂;有的说,是对为革命殒身不恤,中华儿女精英化身的殉难者的沉痛悼念;有的说,以上三者兼而有之……诸如此类,如果仅凭教师“讲解”或“提示”,学生就无法传递各自的情感思想,教师也就不能接收学生的情感思想信息,更谈不上交流共鸣了。因此,语文教学中的讨论法,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沟通的直接传道,是师生思想感情的共振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