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老年服务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2-04 15:32:02
老年服务论文

老年服务论文第1篇

(一)服务方式上从家庭养老、福利服务向福利经营和市场经营相结合的转变传统家庭养老的基础是多子女共同生活居住,子女照料是最主要方式,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转型,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四二一”代系结构渐趋普遍化。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和预测,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数量约1.5亿,约占全国家庭总数37%,今后还将继续增加。老年人家庭呈现空巢化和独居化趋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失去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和人力基础支撑,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许多家庭难以为继[4]。2010年全国65岁以上空巢老年人口4150万人,约占老年人口的25%,到2015年,将超过5100万人[3]。近10年来,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增加了近一倍,目前超过2000万,据测算,到2020年、2050年将分别超过3000万和9000万,占老年人口的12.37%和21.78%,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均寿命延长,重度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6]。2010年浙江省城乡老年人口生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实际空巢率为74.96%,农村实际空巢率为59.56%,和2006年相比,分别上升0.97个百分点和4.07个百分点;城镇和农村独居老人户和只有一对老年夫妇的一代纯老家庭户分别占老年人家庭户的67.37%和55.81%。[7]为减轻子女压力,有稳定收入的老年人倾向于用社会化方式,享受专业、优质的养老服务,改善老年人自身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开始从封闭的供养救济型向开放的自费寄养型转变。尤其对医疗护理与康复服务、日常维护、日间托养、心理咨询等项目有强烈需求,如浙江省即将迎来独生子女父母需要社会提供生活照料和护理的最迫切时期。

(二)服务运作上从政府管办为主向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转变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迅速推进,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供给逐渐减少。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是近4个劳动力养1个老年人[8]。大部分地区市、县两级中心城区条件较好的养老机构普遍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排队等候老人众多。许多老人等待多年,可谓望眼欲穿。而中青年一代正面临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照护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力不从心。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中国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着眼城乡统筹,从构建体系的高度,明确了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办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政补贴政策、税费优惠政策和其他支持政策等。老年居民的收入保障和健康保障正在从制度覆盖走向人员覆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起坚实的现实基础。促使由公办机构为主向公办与民办机构同步发展转变。根据实际对农村敬老院、城镇福利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进行功能提升,促使保障“三无”、“五保”老人为主向社会有需求的老人转变。

二、社会养老服务短缺的现状与问题

养老服务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和各级政府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国各地出台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并取得了长足发展,对涉及谁来养、用什么养、在何处养、养得怎么样、养老的基础是什么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探索创新,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但从实施效果上来看,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社会养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失衡,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显著。如一些生活困难的老年人购买不了服务,失能老人生活质量较差等问题。如何使养老服务对象分工更加合理,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更加优化,需要辩证思考和理性定位。主要表现在:

(一)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1.社会养老服务主体严重匮乏。由于投入大、风险高和利润薄,社会力量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推进难。没有人愿意去从事养老服务产业,经济条件好的老年人买不到服务。这点在全国大部分城市基本相似,不仅是居家养老服务产业,整个家庭服务业都发展滞后。现有政策难以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的门槛过高,管理过于严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存在先天条件不足,如选中的土地得不到落实,又没有政府的补助资金,全靠自己筹集资金,难度较大。社会养老服务业虽不是纯公益事业,但带有一定程度的福利性,行业利润空间小,很多养老机构都是负债经营。2.社区居家养老公共设施欠缺,供给不足,服务滞后。笔者调研数据显示,在老城区老小区中,60%没有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点,而老小区的居民大多以老年人为主。另外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程度低,抽样调查显示浙江沿海发达地区只有40%[9]。各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大多只是围绕空巢、高龄、孤寡、病残、贫弱等特殊困难的居家老人提供简单的基本养老服务,诸如家政服务、安全守望、餐饮代购、卫生打扫等。对于需要介护的老人来说,居家的老年居民无法就近方便享受到专业的照料、康复、护理服务。3.机构养老服务床位不足,配置不均。据民政部《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42475万个,养老床位493.7万张,比上年增长18.9%(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24.4张,比上年增长13.9%),其中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位64.1万张,年末收留抚养老年人307.4万人,比上年增长5.5%[10]。我国目前每百名老人拥有床位2.15张,与发达国家5到7张的国际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以沿海相对发达的浙江地区为例,据《浙江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浙发改规划(2011)1666号)显示,截至2010年底,养老机构床位数18.9万张,床位数占老年人口数的2.4%[11]。据浙江省民政厅研究报告推算,假设3%~4%的人愿意并且也有可能入住养老机构,按照老年人口的预测数,可推算到2015年养老机构床位需求量约为30~40万张;而到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峰值年份2043年,养老机构床位需求量将达到56~75万张。由此可见,浙江省现有床位数仍有较大的差距。养老机构床位布局存在比较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即低档养老机构供给过剩与中高档养老机构供给不足现象并存。一方面是农村敬老院床位部分闲置,平均入住率67%左右;另一方面中心城区床位“一床难求”。目前浙江省养老机构大多以面向自理老人养老服务为主来设计建设与服务管理,护理型养老机构的床位数仅占养老机构总床位数的17.78%,护理型床位占比不及1/5,高端养老机构或社区建设尚待开发引导。

(二)养老服务相关制度缺乏1.管理制度缺乏规范。养老服务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因此管理上缺乏规范,尤其是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也是造成服务水平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现有民办养老机构缺乏专门的行业组织、独立的行业标准和行业管理规范。2.民办养老机构的准入、运营、退出三个环节上还缺乏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表现在缺乏具体的行业规范和服务等级、收费标准、入院合同范本、老人意外保险等相关配套措施。一些民办养老机构处于“四无”状态,即无法人资格、无法开设银行独立账户、工作人员无明确身份及待遇、管理经费无保障。许多养老机构是由闲置的校舍、医院、厂房等老建筑物改建而来的,存在设施简陋,配套设施缺失、医疗条件匮乏,用房建设不达标,不方便老人居住,存在安全隐患,管理不规范等问题。3.在运营补助上,养老机构自我正常循环发展机制没有形成。随着运行成本的上升,收费管理制度未参照物价指数水平进行调整。对于民办养老服务业补贴的门槛过高,比如浙江现行政策只对50张床位以上的(场地租赁期在5年以上的)民办非营利养老服务机构予以床位补贴,对营利性机构没有补贴。居家养老服务还没有引入社会化机制。

(三)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严重不足1.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着用工缺、招工难、留人难、提升难等问题。在笔者调查的在养老机构中,平均每1位工作人员要服务12名左右的老年人。在沿海地区调查发现,基层养老院负责人的年薪大多在3万元左右,超过5万元的很少,普遍工作人员的月薪大多在1千元左右,这与许多小工厂流水线的普通工人都有差距,更别说一些企事业单位专技岗位。专业护理人员难以招聘,即使已有的专业护理人员,人员流失的情况比较严重。养老机构负责人年龄偏大,特别是乡镇敬老院,普遍以快退休的原当地乡村干部为主,难以适应养老专业管理的要求。工作人员主要是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4050”人员。在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中,极少数是护理专业毕业或经过护理培训,绝大部分没有专业的业务知识和服务技能。2.管理养老服务的机构人员不到位。从各个省来看,还没有建立自省到市县、乡镇(街道)的养老服务组织指导体制;从事养老服务组织指导的人员较少;还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估和补贴制度等。当前养老服务理念已由救助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发展,养老服务职责已由保障“三无”和“五保”老人基本养老生活变为满足所有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养老服务供需主体规模和数量较以往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建立的相应管理机构,大多属于挂靠在一家养老机构的有牌子、无人员、无编制、无经费的空壳机构。

(四)优惠政策执行落实乏力1.基层政府参与养老服务积极性不高。一些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对人口老龄化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认识不深,对养老服务是公益性还是非公益性的问题定位不准,缺乏责任考核,指挥棒不灵。部分地方采取漠视或回避公众对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强烈呼声的态度,按部就班仅仅关注“五保”、“三无”老人的敬老保障,不太关心社会其他普通老年群体,认为这是家庭子女的事情,任其自行发展。或者以养老服务社会化为借口推卸政府主导责任。2.政策不够完善。养老服务业属于低碳化、规模化、劳动密集型的绿色经济,有着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广阔的市场潜力,但缺乏政策把养老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给予优惠扶持,培育壮大,对养老产业的骨干企业培育发展也不够。政府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定位把握不准,存在“缺位”、“越位”现象。由于缺乏系统的总体规划,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落实政策的职责不清和权限不明,即“谁优惠、谁出钱”机制不到位,导致政策之间衔接不到位,部分优惠政策实际上很难落地。3.民办机构优惠政策有待于进一步落实。政府部门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由于优惠政策的有效实施需要财税、金融、土地、人才等诸多领域的政策配套、跟进和完善,目前这方面的政策跟进还不尽如人意。同时,一些民办养老机构的土地划拨费用远高于创办民营幼儿园,且金融机构贷款利息等同于商业贷款,导致资金筹集成本过高。四是政策执行不力。近些年有关养老服务政策文件,虽然在税收、土地、信贷、水、电、气等方面有原则性规定,但调查发现,养老机构除水电费执行民用价格外,床位补助、税费减免以及电话、有线(数字)电视、宽带互联网一次性接入费的免收和减半收取通信费、试听费等政策基本没有落实。

三、新形势下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以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为宗旨,以政府引导与多元参与相结合、突出重点与适度普惠相结合、深化改革与持续发展相结合为原则,加强政府、社会、家庭各方资源和力量整合,从服务主体、制度、设施、管理、人力资源和政策等六个方面着手,推进“定位清晰、结构合理、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管理规范”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产业服务与公益互为补充的格局,基本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城乡一体化的适度普惠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幸福指数。

(一)增加有效供给,优化社会养老主体服务体系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老年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消费理念发生转变,老年人的生活需要由生存型向服务型转变,由物质型向文化型转变。现代老年人已不再满足于日常的基本生活需求,文化生活、精神享受、心理沟通、情感交流等日益成为老年生活的主要内容。养老服务内容将由单一化、简单化向多样化、多类别方向发展,这需要我们必须改变以往对老年人的传统观念,正视他们合理的需求,更新传统的养老方式,创新养老内涵,发展多方位、多层次的、满足不同需要的现代文明的社会养老服务。1.深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适度市场化发展。实践证明,居家养老由于其经济性、自由性及不脱离老人熟悉的生活环境等特点,是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模式,同时由于居家养老服务成本低,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未富先老”的国情。居家养老服务在整个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因此,政府应继续大力倡导和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目前面对高龄、独居、失能、失智老人,居家养老服务也表现出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的问题。通过政府补贴和服务外包方式,将此服务项目外包给专业的服务机构或者现有的养老机构(如“家院互融”模式),组织专业的护理人员定期定时上门为老年人进行护理服务。需要继续通过“星光老年之家”,面向社区老人,提供各类服务。通过全科医生网络,为老人配备家庭责任医生,实行定期健康探视;逐步推广应用紧急救助服务,为空巢老人安装求救求助呼叫器;为低收入老人提供定额免费的装修及家电家具。此外,不断创新社区居家养老项目和方式,以适应老年人需求。发展适度市场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引入市场机制,打破社区行政界限,通过税收减免和相关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在一定区域内提供更加高效的养老服务。对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达到一定规模的生活服务企业、家政服务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鼓励这些企业拓展服务内容和项目(如上门做服务、聊天解闷、陪散步和其他应急服务等)。整合各方面资源,建设小型化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居家养老照护站等社区养老机构,为这些困难、高龄、独居(空巢)且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开展居家护理服务。发展居家养老服务,需要注意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城市着力点应该放在一是补缺,二是提升,三是带动和促进农村社会养老服务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与城镇相比,农村居家养老社会服务供给明显滞后,但农村老年人社会服务的需求在快速上升。事实上,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农村的老龄化程度已经高于城镇,且农村家庭的老年照护能力下降速度快于城镇。因此,要加快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资源重点向农村倾斜,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向贫困人群倾斜,逐步实现基本养老服务的城乡均等化。2.发展机构养老服务,优化机构养老资源配置目前养老机构大多只停留在吃、住、医等基本生活照料服务上,尚难提供高层次的精神慰藉、文化娱乐、全面康复等服务。而民办养老机构受城市地价高、资金短缺、社区用房紧张等因素制约了发展空间。针对这种情况,需进一步增加养老机构的总量。鼓励企业和社会事业单位对城镇现有空置房产设施资源进行改造和利用。通过改造和新建等方式,大力发展护理型养老机构,提高每百个老年人拥有养老服务床位数。调整养老机构的结构。依照功能定位和医疗介入程度的不同,对养老服务机构进行功能分类。支持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开展社会化老年医疗卫生服务和老年病护理服务。符合条件的,应将医疗卫生服务和老年病护理服务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养老机构的功能定位,建立多层次的养老机构体系。形成包括上门照料服务、一般照顾服务、中级护理服务、出诊看护服务、医疗护理服务、临终关怀服务在内的普惠型养老服务供给层次。同时,要加强对各类养老机构的监督和规范,对养老机构的申请及主要负责人等实行资质认证。推行质量评估体系,提高养老机构服务水平。要以科技创新为着力点,执行科学评价机制,才能提升养老服务的社会管理水平。

(二)注重实际需求,健全社会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养老服务慈善化和社会化属于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范畴,具有很强的福利性、公益性,可由政府出面,为老龄群体提供各种制度保障。对什么人应该养老,安排怎样的人入住养老院,没有进行科学定位和评估,使一些能自理的老人长期占据护理床位,一些生活困难的老年人购买不了服务、失能老人生活质量较差等。养老服务是一种特殊的老年公共服务产品,未来养老服务内容将随各式各样的需求得到细分,单身老人、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居家的病残老人等规模不断增大的各种特殊老年人群体,将提出更多的养老服务需求。因此,要推广养老服务标准化、制度化发展。一是尽快建立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制定和完善养老服务质量、服务资质、服务规范、服务安全、环境卫生、设施、设备等标准及半自理、失能老人风险评估标准,构建养老机构公共责任险标准,完善养老服务质量评估制度,科学利用评估方法,监督检查服务机构、服务人员,降低机构养老的社会风险。二是做好养老服务产业内部规范工作。上海浦东新区、杭州市民政局专门设立老年福利处,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一块管理,使得两者之间形成有梯度、一体化的服务。特别是在制度建设方面,上海市制订了《养老机构年度验审办法》、《养老机构处罚暂行办法》、《养老机构管理和服务基本标准》、《养老机构意外责任保险的通知》、《居家养老服务收费问题的通知》等各类规范文件和操作文件。使得养老机构管理组织体系比较顺畅,政策文件配套齐全,操作有章可循。三是加强行业管理。在养老机构规范运作方面,除依靠政府力量推动外,还要依靠行业协会的力量。要积极组建、培育和发展养老服务业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来加强协会会员间的沟通交流合作与监督,提高公信力,增强行业发展张力,提升行业质量水平。

(三)科学布局规划,构建社会养老服务设施体系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断增加,必然会对社会、家庭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因而我们要按一般人口发展演变规律,明确养老服务的社会地位,把养老服务事业发展作为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重要内容来抓,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要像学校、医院建设一样,融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形成专门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布局规划,在总量和结构上满足不同层次的刚性养老服务需求。将养老机构服务网点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结合城乡社区建设,科学规划建设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网点,确保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全部城市社区和大部分农村社区。一是面对中心城区中高档养老机构供给不足现象,建议当前政府出台一些政策,鼓励和引导养老机构服务资源向社区老人辐射,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如医疗机构、家政服务结构等)向家庭和机构住养老人辐射,实现资源共享。二是面对乡镇低档养老机构供给过剩现象。按照盘活存量、发展增量的原则,对相邻乡镇(街道)进行合理规划,挖潜、整合、提升现有的乡镇敬老院等养老服务资源,实现敬老院向区域性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转型。对空置率较高的养老机构,所在地县(市)区应加强统筹协调,打破户籍限制,明确跨乡镇托养经费补助操作细则。各镇(街道)在综合改造设计时,必须设置医疗保健室、康复活动室、阅览室、娱乐室。规模较大的敬老院须单独设置卫生所(医务室),规模较小的可与周边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作,促进养医结合,提升乡镇养老机构服务的功能和档次,吸引更多的城乡老人入住,实现从救济型向福利型、从供养型向护理型转变。三是对已具一定规模且能基本满足本辖区老年人养老需要的养老机构,功能设施不完善的实行综合改造提升;对床位少、设施差、功能不齐全的要实行改扩建,采用缺什么功能建什么功能,以完备其功能。对存有消防、卫生等安全隐患的必须立即整改到位;对基础设施差、安全隐患无法整改的要拆除重建或迁建。

(四)改善运行机制,提升社会养老服务产业体系我国养老服务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因此管理上缺乏规范,尤其是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也是造成服务水平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民办养老机构的准入、运营、退出三个环节上还缺乏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缺乏具体的行业规范和服务等级、收费标准、入院合同范本、老人意外保险等相关配套措施。因此,养老服务工作做得怎么样,靠什么去衡量?就要靠科学的监督评估体系。目前民营资本雄厚,养老服务产业将为我国民营经济继续保持发展优势提供重要的投资渠道,对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服务型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就要求政府对养老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积极发展老龄产业,把老龄产业列入扶持行业目录,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把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开发等产业发展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着力推动服务观念、方式、技术创新,促进养老与医疗、家政、保险、教育、健身、旅游等相关领域互动发展,打造“社会化与产业化、福利性和市场性兼容并蓄”的老龄产业发展模式。对公建民营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和指导各类国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改制、改组,在运营主体的遴选上实行竞标制度,入选运营主体允许在适度范围内获取赢利。积极培育发展、规范管理各类养老服务的社会团体、服务组织等非营利机构及服务性企业,彻底消除国办养老机构过去那种人浮于事、高耗低效的弊端,把养老机构交给社会力量兴办,由市场和企业管理。

(五)加强队伍建设,深化社会养老服务人资体系完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免费培训制度。养老照护如果没有专业化服务,其质量很难保障。当前照护服务人力资源主要有家庭成员、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及其他闲散人员、少数大专院校毕业生等构成,这些资源在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中要继续整合利用,加强培训力度。对从事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包括对为老年人服务的家政人员、志愿者、社工等进行集中免费培训,培训经费可从各县(市、区)职业技能培训费中列支。建立健全政府与协会、专业培训机构相结合,岗位培训、等级培训相衔接的培训机制,覆盖所有养老服务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全员培训。健全完善养老服务人才使用制度。改革乡镇敬老院院长产生方式,采取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将一批年纪相对较轻、文化程度较高、工作责任心较强、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优秀人才,选聘到敬老院院长的岗位上来,切实提高乡镇敬老院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岗位管理、岗位考核与人员退出制度,合理配备工作人员,严格人员管理。建立完善激励保障制度,制定养老服务人才薪酬指导政策和奖励政策,切实改善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建立完善养老护理员职称评聘体系,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与职务晋升、待遇相挂钩。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积极鼓励大中专院校和护士专科学校毕业生到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从事养老服务工作。

老年服务论文第2篇

。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没有先例。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多年的探索,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逐步探索出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模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有中国特色的运营结构,包括领导体制、战略定位、运行机制、文化机制及其综合监管体系,涵盖意识形态、民生、市场配置、家庭保障、法制建设、行业自律等多个领域。随着人口老龄化在中国的发展,养老服务业将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未来,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业迫切需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优质养老服务发展目标更加明确,政府、市场、社会协调责任更加明确,而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将更加完善,智能养老技术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满足老年人对更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

的中国特色。养老金服务。发展模式。

响应社会需求,调整政策措施,为人民服务。历史演变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酝酿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初)

这一阶段的养老服务主要体现在城市福利院和农村养老院的建设上,旨在解决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赡养对象的基本生活问题。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养老机构。(1) 当时,新政权接受的福利机构主要用于接收和安置城市流离失所者。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内务部将其确定为一家社会福利机构,收养孤儿、老人和残疾儿童,这些儿童无助且无法维持生活。到1964年,国家福利机构在农村地区收养了7800名残疾人和老年人以及16500多名精神病患者1)。1956年,黑龙江省在拜泉县和兴华乡开设了第一家养老院,“为没有孩子的老年人提供了更好的药物简编(五保户)”[2]。两年后,全国敬老院大学收养了300多万五保对象人1。1978年,城乡只有8365家老年人和残疾人机构,收养了14万名老年人和残疾人,每1000人拥有0.17张社会服务床位4)

(II)探索阶段(从改革开放之初到老龄化社会早期)

1979年,国家应对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对福利机构实行改革开放,明确向退休孤儿和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老人开放,如科技人员、党政机关和公共机构,自费寄养。[1]1984年11月,全国城市社会福利机构整顿经验交流会正式提出了“社会福利社会办地区”,持续到2000年2月,《关于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的通知》(国保发[2000]19号)(以下简称国办19号文件),以市场化为基础的社会福利社会化作为一条鲜明的主线贯穿其中这一时期,大中城市的城市福利机构开始专业化,包括以收养老人为主的福利机构和以收养孤儿、残疾儿童为主的儿童福利院。然而,在县和市一级,大多数地方福利机构仍然是综合性机构,主要包括儿童区和精神病医院。中国养老床位从1978年的157000张增加到1999年的1024000张4]1988年,城市福利院的自筹对象达到17000张,占收养者总数的2.4%,比1984年增加了33%]1994年,养老院自费接待8000人,占当年345000例收养的2.3%4。截至2003年,全国共有1620家私营养老机构,6万张床位,4万多个服务对象,其中996家在民政部门登记,国家相关文件提出了“老龄产业”和“老年服务业”,强调需要“运作市场化”和“发展方向产业化”在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过程中[11]。

(III)体系形成阶段(2006年十八大会议之前)

这一阶段,养老服务被正式提出为一种商业形式,养老服务体系形成。200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发展的通知》(国银发[2006]6号)(以下简称国办第6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养老服务业的概念,明确遵循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发展、市场推广的原则,积极支持以公通过私有制、私人公援、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建立养老服务业,鼓励社会基金通过独资、合资、合作、合资、参股等方式建立养老服务业。以市场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业,也明确了政府的责任。2009年,国家发改委和民政部公司在明代特别实施了《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试点》确政府鼓励和引导社会主体进入养老服务市场,提供各类养老服务。同时,确政府应确保基本养老服务12]在此期间,政府开始从制度角度构建养老服务模式,并从整体上推进。2008年底,全国民政工作会议被更简洁地称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体系13]2010年11月,民政部大学召开全国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会议,明确提出要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免费、低补偿与有偿服务相结合,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是一种公共互助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该声明被全国人大于2012年12月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采纳。国家建立健全了以家庭、社区、事业单位为主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进入法治化轨道。

(四)综合推广阶段(自中共十八大)

强调,中共十八大应积极响应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年服务和产业。此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三中全会19日都提出了积极应对老龄化的要求,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和产业。这一阶段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GBF)[2013]35号)首次以国务院的名义。2016年5月,主持中央政治局学习会,强调要推进养老服务体系、标准、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疗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这一重要指示进一步丰富了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顶层设计。2019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9]5号)(以下简称国办第5号文件),要求开放“堵点”,消除“最后一餐”,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二是市场发展方向坚定。2016年10月,主持召开深改组会议,呼吁开放养老服务市场,提高养老服务质量,让广大老年人享受优质养老服务。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国保发[2016]91号)(以下简称国办91号文件),明确了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区分公私机构,在价格管理、土地供应、投融资等方面实行分类担保。私营机构继续在发展中成长。2019年,全国38000家养老机构中有一半将是私营机构。第三,质量导向不断加强。2016年12月,要求将养老院的服务质量作为重点金融领导小组会议为人民办实事的内容,以医养结合为主要内容,全面提高素质。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发[2015]84号)(以下简称国办84号文件),强调医疗服务的有序共享,卫生养老服务资源,形成覆盖城乡、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综合性、持续性的医疗养老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已提上日程。民政部和本田制定了《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民发[2017)第145号,并相继颁布了《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养老机构等级评定》等标准。同时,自2017年以来,民政、公安消防等国家相关部门启动了为期四年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继续转变政府职能。2018年12月,全国人大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制度改为备案制度,全面放开市场,转向强调事中事后监管,明确扶底责任。

不到30年,中国已经经历了在西方完成的数百年的老龄化过程。这意味着中国养老服务业必须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探索适合老年人口大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国情的养老服务发展模式。经过长期实践,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共的探索,中国初步形成了适应当前老龄化形势的养老服务模式,包括领导体制、战略定位、运行机制、文化机制、综合监管体系等基本要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一)党政领导体制和联合管理是养老服务模式的核心。

·

的养老服务涉及数千个家庭,是关系到民生福祉的大事,需要强有力的领导体系来保障和推动。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探索和实践中,中国养老服务逐步从单一民政部门的职责上升为党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建立了党委领导的领导体制,政府领导、社会参与和国家行动。该系统在养老服务发展模式中处于核心地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的养老服务长期由民政部大学领导和管理。其代表形式是城市社会福利院和农村养老院,反映出明显的部门行为和城乡分割等特征。2000年,中国一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央政府就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即民政部门推动的以老年人福利为重点的社会福利社会化升级为党委和政府的行为。2000年8月,中共中央公司和国务院在《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发展老年服务业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国办了第19号文件,该文件还要求各级政府政府应该把社会福利社会化作为一件大事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予以高度重视。“各类社会福利机构数量和集中收养人数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作为一项指标列入各级民政部门的考核。此后,党和政府主导的养老服务发展模式开始形成。2010年10月,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这是《养老服务》一词首次写入党的文献,标志着养老服务上升到党的领导的高度。在中共十八大事件之后,这一概念进一步成为共识,并被系统所固定。在国发第35号文件中,国务院大学将48个具体的分工进行了梳理,并移交给了相关部门。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各部门的职责得到了合理化。例如,民政部和卫健委分别负责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政策,分工更加明确。2019年,国务院大学建立了以民政部为首的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形成了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养老服务工作机制。

(二)战略定位是民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是养老服务模式的引擎。

的科学定位对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起着引擎的作用。在过去70年的探索和实践中,中国养老服务首先定位于民生事业,从救济性福利发展到公益性,推动了养老服务形式的发展通过市场手段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出发,进而确定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这种双重定位跳出了养老服务本身。从民生和经济转型升级的角度看待养老服务业也意味着我们不再从特殊对象入手,而是着力解决所有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从而更好地解决特殊对象的养老服务问题。

作为养老服务初期的代表性机构,是福利院和养老院的主要职责。随着老年人数量的增加和对机构服务需求的增加,国家对福利院和养老院的性质进行了调整。1997年3月的《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指出,养老院位于“太平洋沿岸”,2010年10月颁布了《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将《敬老院》改为《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农村五保”支持服务组织,其特点是“公益性机构为农村五保提供支持服务”“。根据中央政府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福利院大多被认定为二级公益单位。同年在江苏无锡举行的全国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会强调了这一点。会议呼吁从公共福利的角度探讨促进现代管理发展的途径15]公共福利意味着公共利益和公共利益。当然,公共福利机构提供公共服务。另一种主要的养老服务方式,居家养老服务是从公益性的社区服务开始的。2000年,国家和民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城市社区老年星光计划》,并修建了“星光老年之家”,以提供不产生经济效益的公共服务。基于居家养老服务、上海、南京、宁波等地的公共福利部门已经探索了居家养老补贴制度,并根据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和身体状况颁布了补贴标准。因此,长期以来,在与人口老龄化打交道之初,由机构和家庭组成的养老服务业大多被列为民生事业,并被视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此同时,

、政府和社会各界都从行业角度发现了养老服务行业的巨大商机。一方面,对老年人护理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从2000年的1.3亿增加到2007年的1.53亿,2019年超过2.53亿[4]。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的增加带来了供应机会。特别是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养老机构与房地产一样,有着漫长的产业链。因此,在养老服务出现的初期,它被视为一个产业,并被列为老龄产业的一部分,国家办公厅2006年的第6号文件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如果人们在2000年中国首次进入老龄化社会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老年人数量的增加,这种认识已经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自2019年

建成以来,养老服务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得到进一步肯定。国务院强调,发展养老服务业有利于加大增加就业、扩大服务消费、促进内需、促进社会合理分工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力度。第5号文件国办也将其作为就业创业的重要领域,要求大力推动养老服务业吸纳就业,并对相关人员给予社保补贴。这样,民生与产业统一,形成新的战略定位。老年护理服务业的发展包括两个角度:一是从养老供给的角度看,养老服务从以制度福利为基础发展到公益性服务和基本服务,再扩展到民生事业。第二,从投资角度看,养老服务是服务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受到亿万老年人需求的刺激,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三)养老服务资源市场配置的运行机制是养老服务模式的关键

如果

将养老服务视为一个产业,市场配置资源是自然的。这既是养老服务业逻辑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养老服务模式在过去70年中探索和形成的关键。在这一时期,这不仅是总体环境的结果——中国从计划经济全面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也是民政等相关部门主动从社会化角度启动社会福利事业改革,主动向市场索取权力的结果。一方面,

全面放开了养老服务市场。一是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由社会福利机构进行的自费寄养长期以来被视为行政事业性收费。根据国家有关价格管理的法律、法规,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核定收费标准即使是私人机构也需要遵循这一程序。2000年,财政部和国家计委大学将民非登记的养老机构的收费改为物价部门备案,但大多数备案的收费都涉及社会福利机构,导致事实上的价格扭曲。中共十八大之后,国家对养老服务价格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放开了私营养老机构的服务价格,养老机构自主定价。二是发挥供求机制的作用。以需求为导向,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加强养老服务供给,及时推进供给侧改革,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质量,尤其是土地因素。国家国土部规定,非营利养老机构享有与公共机构相同的土地使用政策,并依法使用国有划拨土地或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用地,按照国家依法办理经营性用地有偿用地手续的规定,优先保障供应。明确营利性机构获取土地的方式,土地应通过租赁、转让等有偿方式提供。土地原则上以租赁为主,以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供应。另一方面,

应该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第一,确立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过程,也是计划体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民政部调整了其过去的建设、对象选择和服务管理职责,将重点放在决策、指导、组织、协调和监督上。2006年,国办发6号文件增加了为《三无老人》(1)和(2)提供安全服务的必要性生活困难的老人。由此,政府在养老服务发展中形成了宏观管理、统筹规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和保障的基本职责。二是改革事业单位运行机制。一是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推进事业单位办医院,不触及所有制,重点用副医院搞活医院。然后实行承包制,转让经营权,努力实现自负盈亏,减轻政府负担。届时,我们将在建设过程中推动公营和私营企业、公营和私营企业以及BT、BOT和PPP,因此,现有政府保留所有权,社会主体拥有经营权和使用权。此外,还存在公私合作关系,以分享部分所有权,并充分转让经营权和使用权。即国办91号文件强调“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独资、合资、合作、合资、参股、租赁等方式参与公立养老机构改革”。第三,确保基本养老服务。长期以来,各级政府,特别是民政部门,限制“保基本”经营福利院和养老院。进入新世纪后,《保基本》增加了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2010年前后,它从“保基本”转变为基于服务对象的基本服务,强调需要为“五保”和“最后晚餐”对象、经济困难的残疾和弱智老人提供服务。在中共十八大之后,用基本目标和基本服务确定“保基本”的想法已经澄清,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确保为赤贫老人和经济困难的残疾和弱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而且要按照基本生活水平为所有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基本服务。公共机构、公共建设和私人机构应发挥辅助作用。推进养老服务补贴和护理补贴制度建设,让更多困难老人享受基本养老服务。

(四)发挥家庭作用的文化机制是养老服务模式的基础。

·

强调家庭安全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正是由于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养老机构的作用才得以凸显。如何为家庭找到合适的位置,发挥其在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一直是人们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西方家庭护理概念的引入似乎打开了新思路。1998年4月,中国老龄协会和中国老年学学会在

举办了一次关于家庭养老金和社会化养老金服务的全国研讨会,认为西方的家庭养老金是“与机构养老金相对的养老金方式”,“它是家庭养老金和社会养老金的结合,以家庭养老金的形式存在,基于社区养老的服务网络,由国家制度、政策和法律管理提供保障”[17]也就是说,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基础的,这与传统的家庭养老不同,因为引入了社会化服务。这是现代社会对家庭功能的一种新诠释。这一发现很快被普及,因为它符合中国的依附传统虽然在执行过程中充满了误解,但这是对家庭的承诺。2008年2月,当全国老龄办和民政部大学出版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这项工作已经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很长时间。经过多年的实践,

已基本理清了思路。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离不开家庭,但传统家庭难以承担现代养老服务,需要落实家庭养老服务支持政策。一个是在社区建造旧的服务设施来支持家庭。这些设施因时间、功能和城乡不同分别被称为“星光老年之家”、“日间照料中心”和“蒂凡尼早餐”,但它们可以为住在家中的老人提供几项就近服务。民政部和财政部继续为这些项目提供财政支持。自2017年以来,它连续四年每年花费10亿元进行家庭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2019年5月,国务院执行会议要求进一步发展社区养老设施,并通过政府回购和租赁弥补旧社区养老设施的欠款。按照规定在新建小区建造的老年人护理设施移交给政府后,将免费或以较低的补偿用于社区养老的服务。第二,培育上门服务主体,支持家庭。当地政府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为老年人提供家政、生活护理、膳食援助等服务。根据2018年的统计数据,社区养老在全国拥有45000家护理机构和设施18]与此同时,财政部和民政部决定从2019年7月起免除社区养老和家政服务获得的收入的增值税。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以90%的降低率计入总收入。免征契税、土地使用费、耕地复垦费土地复垦费、土地闲置费等第三,实施《互联网+》扶持家庭。GF第35号文件明确要求“发展居家网络信息服务”,并强调“支持企业和机构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和其他技术手段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国家发改、工信部、民政部等公司特别挑选了450个社区进行试点,并实施了《健康养老产业智能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该计划要求使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硬件等信息技术产品,实现个人、家庭、家庭之间的有效联系,社区和机构以及卫生和老年护理资源。《互联网+》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家老人独立生活的能力。第四,努力支持护理假的家庭。在老年权益保障法地区倡导“常回家看看”之后,黑龙江、广西和杭州等10个省市通过了地方立法,为带老人的儿童提供护理假。

。随着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养老保险监管逐步从单一机构发展为综合监管。

首先是职业监督。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看,养老金是监管的逻辑起点。20世纪90年代,养老金服务开始被用作专业术语。根据知网搜索,1991年8月,刘长茂首次使用“养老服务”一词,并提出了“养老服务活动要社会化”[19]。作为一个官方术语,它出现在1998年早些时候。那么,多吉才让民政部部长指出,民政部“承担一定范围的养老服务工作”,并希望“为自愿居住的社会老年人提供高品质的养老服务”[20]当时,我们对养老服务的理解还比较简单。在全国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服务研讨会上,养老服务仍被解读为关注生命护理17]专业监管相对薄弱。直到2006年,国办了第6号文件,首次给出了专业定义。“养老服务业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的特殊生活需求。蒂芙尼早餐”。这时,专业监督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国办84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做好老年人照护服务工作”,重点为老年人、重病、残疾和部分残疾老年人提供服务。《照护服务》养老服务的专业化表述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标志着养老服务真正开始走上专业化道路。相应地,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健等相关部门已经实施了老年人能力评估,并开始评估老年护理服务的绩效,明确了老年护理护士的专业能力要求,专业技能由原来的四个层次调整提高到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层次,重点引进医务人员、社会工作人才、行政管理人才。

的第二个观点是统一的监督。养老服务初期的监管重点是社会福利机构,主要依靠福利机构和敬老院机构的自我管理。除规章制度外,还受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制约。直到1993年4月,民政部《部级福利院评定标准》(民福发[1993]6号),才有统一的行业监管福利机构。然后是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违反了这个部门的规定。农村养老院主要基于当时制定的“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随着机构形式的多样化和创办人主体的多样化,人们要求对机构进行统一监督的呼声越来越高。2013年,民政部首次先后了《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将社会福利院、农村五保支持服务机构和私营养老机构统一纳入养老机构的管理,并对其资质条件、发证程序等进行了规定,对监督检查的方法和法律责任进行了界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制度性监督管理框架。标准是监管的工具。2006年,国办了第6号文件,要求组织或推动制定养老服务行业的建筑设施、卫生条件、质量标准、服务规范等标准,开展服务质量评价和服务行为监督,推动养老服务业向标准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标准化行业监管正式启动,建筑等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范,用于建筑设计、养老服务设施和设备的老年人。其次,它是软件的服务标准。民政部和国家标准委为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等部门制定并了一系列标准,以指导养老服务的专业运作。三是老年人前端能力评价标准。民政部通过试点形成的老年人能力评价标准国办发5号文件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完善全国统一的老年人能力评价标准,统一开展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价,研究制定长期护理服务项目、标准、质量评价等行业规范,建立健全老年人、残疾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完善连接家庭、社区、机构的专业化长期护理服务体系。

的第四条是依法监督。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散见于民法、家庭及其相关法律、刑法等各种一般法律中,对侵害老年人权益、不履行赡养义务的行为进行处罚的规定。另一部分是根据《宪法》精神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农村五保供养条例》、《光荣院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制定的《特别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范养老服务行为,惩罚违规者,以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员工和老年人依法享有权利。在此基础上,加强信用担保。二2019年10月,民政部《药品市场纲要(试行》中不诚实行为共同处罚对象清单管理办法,涉及养老服务机构和员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偏离公司章程规定的宗旨和经营范围,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通过非法集资或欺骗手段出售“保健”的活动,中国将逐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逐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的不断深化,将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业迫切需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提供更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因此,我国未来的养老服务模式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养老服务业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是由中国庞大的老年人口决定的。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其对服务需求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为过。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需要,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我党长期执政的社会基础。由需求引发的供给将形成相应的产业链,跨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带动建筑、康复辅助、老年医疗、金融服务、信息电子、护理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老年医学的发展服务业正随着服务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比重的不断扩大而成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生事业的战略定位和引擎作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只会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因此,全国党委领导、政府领导、相关部门联合管理、社会参与制度将进一步加强,基础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二)优质发展养老服务的目标更加明确作为一个与人们的感情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

的质量目标是第一位的。实现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质的服务设施、优质的管理和护理队伍,离不开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服务模式。一是养老服务设施多样化。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逐步进入老龄化后,我国老年人口的总体特征将发生变化。这些老年人经济状况良好,大部分享受养老保险,接受良好教育,对个性化养老服务和优质养老服务有强烈需求。因此,养老机构将不再是统一的,而是在强调规范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化。因此,康复辅助治疗因其有助于延缓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延长老年人的独立生活时间,降低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而受到欢迎和大力发展。二是护理队伍的快速发展。决定老年护理服务质量的是人,尤其是护理人员。由于个性化服务的特殊性,人文因素非常重要,而服务的质量护士的数量将是决定性的。政府和社会应大力培养和发展护士队伍,提高护士的待遇和社会认同。第三,原始居安的养育模式是成熟和定型的。原居意味着不破坏老年人的长期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尽可能延长老年人在家庭中的生活时间。即使去养老机构,他们也主要选择社区内建的机构,远离社区(村)。只有这样,老人和他们的孩子才能感到更自在、更自在。这种养老金模式植根于传统文化,强化了家庭在养老金服务中的作用。它不仅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完善,也是制度服务形式的重构。这样,老年人将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更优质的服务。

(三)政府、市场和社会协调的责任更加明确

市场机制已达成共识,认为其在老年护理服务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此前提下,政府和社会只有依法履行职责,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今后,政府将进一步加强质量监督,通过评估,确定监督的基本对象和服务。人们将对社会组织的作用有新的认识。过去,登记为私营非企业的养老机构和专业组织往往被视为市场主体。未来,作为社会服务组织的民间非政府组织将回归本色——更加关注非营利组织。由于养老服务的半公共产品性质,特别是在农村或偏远地区,很难通过市场力量发展。没有政府的激励,市场主体不会也不愿意接纳极度贫困的老年人进入养老机构。这是政府和社会组织需要关注的地方。非营利社会组织如果不受约束,不仅可以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而且可以按照企业的方式获取利润,也可能没有发展的动力。这就要求政府不仅要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刺激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参与养老服务的提供,而且要主动填补空缺,在失败的情况下共同努力。未来,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种力量将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各自的责任界限,实现放松和密切合作。政府将提供资金保障困难老年人的基本服务,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为老年人提供基本服务。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将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国办大学的第5号文件提出了这一建议。到2022年,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有效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较为完善。随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更多的养老社会制度将陆续出台、成熟和定型,养老服务体系将不断完善。这些制度至少包括资金保障、机构管理、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人才队伍、智能养老技术等,尤其是资金保障制度。一方面,财政资金将委托给包括基本保障和基本服务,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另一方面,保险制度的试点护理将升级为全国性行为,以改善共享,使更多的老年人获得必要的养老服务资金。

(五)智能养老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不仅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大数据背景下,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发展养老服务,具有一举多得效应,可以延长老年人的独立生活时间,拓展他们的生活空间,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养老机构和专业组织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老年人的需求,对于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精准服务.可以分散集成为产品的需求,使得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提高效益。同时,对于政府来说,它还可以加强有效地的社会管理,改善政策措施老年人护理服务的绩效。因此,“互联网+”作为养老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将成为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参考文献

[1][3][5]陈良瑾:《中国和社会工作百科全书》,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第422-423、225和423页。

[2]毛泽东:《中国农村社会主义的高潮》,毛泽东作品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242页。

[4][6][9][1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7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年,第148-151页,第148-149页,第151页和35。

[7]王振耀:《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第12页。

[8]多杰·凯让:《救灾》,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第200页。

[10]严浩:《本田的发展趋势与前景》,社会福利,2004年第4期。

[11]本刊编辑部:《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内涵与实践原则》,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第4期。

[12]苏国:《关于“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宏观经济管理,2011年第2期。

[13]李学举:在2009年民政工作全国会议上的讲话,《中国社会报》,2008年12月26日。

[14]王辉:《新思路在新时代的老年护理服务》,福利中国,2019年第1期。

[15]夏洛克·窦玉沛:“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国社会报》,2010年11月12日,第1版。

[17][21]穆光宗、姚远:《探索全面解决中国特色老龄化问题的未来之路——全国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服务、人口与经济研讨会纪要》,1999年第2期。

[18] 民政部:《2018年民政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8月1日,mca.gov.cn/article//SJ/tjgb/201908/20190800018807. shtml,2019年8月20日。

[19]刘长茂:《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机制》,人口研究,1991年,第4期。

[20]多吉·彩让:《关于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若干问题》,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第4期。

1为了便于写作,本文将兴业银行和养老院(五包集中支持机构)视为养老机构。然而,在一段时间成立后在新中国,城镇福利院收养的残疾人、孤儿、流浪者和乞丐的比例很高。惠普主要解决低水平的食物、衣服、住房、医药和埋葬问题,因此它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养老机构。

2(1)“三不”是指城镇居民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他们不能工作,没有生活来源,没有赡养人人和受抚养人,或者有能力在赡养人、扶养人和确无生活。

自2017年2月6日起,国家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有限公司联合《行动计划智能健康与养老产业发展(2017-2020》以来,智能家居养老服务模式发展迅速,各地区先后推出了朝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以泉州市老年人为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卷,了解泉州市老年人对智能家居养老服务模式的意愿和需求,包括对智能家居养老服务平台的认知情况,对智能设备公司掌握情况,以及智能家居养老服务的需求内容,然后对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前瞻性建议,以改善老年人对智能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优化性能.智能养老服务平台,确保泉州市智能养老服务平台的顶级设计。

居家养老.埃尼油井法戈银行

智能家居养老服务智能化与需求调查分析E 模式——采取 泉州 城市 像 这个 例如

陈 艳娟 吕 金布尔布尔 闽南 研究所 属于 技术学 自从 二月 6. 2017, 这个 部 属于 信息 技术 这个 部 属于 公民的 事务 和 这个 国家的 健康 和 家庭 计划 委员会 共同  这个 行动 计划 对于 这个 发展 属于 衣冠楚楚的 健康 退休金 工业(2017-2020年) 这个 衣冠楚楚的 基于家庭的 退休金 服务 模式 有 发达的 迅速地 和 每个 区域 有 接连 促进 这个 基于家庭的 退休金 服务 到 这个 衣冠楚楚的 方面。 基于 在…上 这 出身背景 这 纸张 设计 A. 问卷调查 到 侦查 这个 意愿 属于 这个 老年人 在里面 泉州 城市 到 这个 衣冠楚楚的 基于家庭的 老年人 照顾 服务 模式 包括…在内 这个 认知 属于 这个 衣冠楚楚的 基于家庭的 老年人 照顾 服务 站台 这个 精通 属于 聪明的 设备 和 这个 需要 对于 这个 所容纳之物 属于 衣冠楚楚的 基于家庭的 老年人 照顾 服务 和 然后 …制造的 统计的 分析 属于 这个 调查 数据

。根据国际通用计量标准,截至2018年底,泉州市共有870万常住人口,其中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112.3万,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的12.91%(数据来源:泉州市统计局网站),泉州市目前正处于老龄化社会阶段(国际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通常为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作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或地区标准)。据估计,到2020年,该市老年人口将达到124万,泉州市的老龄化人口正在增加。随着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发展,高山养老服务业的供需缺口将越来越大。同时低质量养老服务的供给将促进供需矛盾的升级。因此,本研究以智能养老为出发点,研究泉州市区老年人对智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需求,通过智能养老模式的发展,促进养老服务产业的升级,从而缓解泉州市养老服务业供需严重失衡的局面。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制作,并通过互联网分发给泉州市的老年人。共收到314份有效问卷。

泉州市老年人问卷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泉州市老年人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泉州市老年人的收入和保险,第三部分是泉州市老年人对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认知,第四部分是被调查的泉州市老年人对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

。结果表明,泉州市脉的老年人占男性的42.04%,女性的57.96%。其中60岁以上占71.34%。从文化程度来看,49.68%的老年群体为大学生或以上。在生活方式方面,53.5%的老年人与配偶同住。虽然大部分老年人都能自己照顾自己,但也有很多老年人独居需要帮助,占19.5%11%。基于这一现实,我们可以大力推动智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然后通过信息平台和智能终端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所需的服务,从而减轻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的压力。

(二)收入和保险情况

整理了问卷,发现接受调查的泉州市老年人群体在高收入和低收入方面人数最多月收入水平在中间两个年级的比例大致相同。其次,大部分被调查老年人的收入来自养老金,这也与他们的高等教育水平密切相关。在整个调查样本中,相当一部分人在退休前没有正式工作,导致退休后没有养老金收入,不得不依靠子女的抚养。最后,绝大多数接受调查的老年群体都有保险。

(III)受访者对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认知

表1泉州市老年人对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认知

来源:r

·

调查问卷B的整理情况见表1,大多数接受调查的泉州市老年人对智能家居养老服务模式一无所知,只有24.84%的人知道智能家居养老服务模式。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受访者使用的智能设备大多集中在智能手机上,对其他智能设备相对不熟悉。虽然老年人对智能手机和一些智能设备并不陌生,但他们会发现老年人并没有很好地掌握设备的使用方法。以智能手机为例,有些APP无法全部使用。人大老年人诞生于教育资源匮乏的时代。再加上近年来互联网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速度相对较慢,导致老年人对智能设备的认知较低。虽然老年人对智能设备的掌握程度不高,但很多老年人愿意继续深化对智能设备的学习,因为智能设备确实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四)受访者对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

调查了泉州市采访的老年人对智能家居护理服务的需求,如图发现60.51%的老年人需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可以提供实时监控健康状况功能,57.32%的老年人需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可以提供智慧“订餐、沐浴和日常生活照料”功能,如“环游太平洋”、“SOS紧急救助”、“远程医疗会诊”、“文体娱乐活动”、“室内安装安全监寝服务”、“聊天解闷需要电话护理”、“远程视频”和“蒂芙尼早餐”

。根据老年人对智能养老服务的需求,本次调查从生活照料服务、精神慰藉服务和医疗照料服务三个方面总结了所需的智能养老服务。从表2可以看出,本次访谈的老年人群体中,精神慰藉的需求量最高,其次是医疗保健。目前,老年人与配偶同居或独居的比例不小,导致老年人缺乏精神慰藉。同时,他们担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会有很多不便,孩子也不在身边,因此他们更迫切需要医疗保健服务。总的来说,这三个方面的需求都很高。B R

(I)改善老年人对智能养老服务的需求。目前,泉州市内的老人对智能养老服务存在诸多疑虑,仍处于观望状态。因此,政府需要在前期投入一定资金,建设相关的智慧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并与部分科研机构或高校合作,开发适合老年人接受和思考的智能养老服务维护养老服务平台,并加大宣传力度,在公园、社区等人流较大的场所,向老年人及其家人讲解科普知识,培训部分智能终端设备的使用,提高老年人对智能养老服务的需求。您还可以使用社区、公交车站和电梯中的公告板,通过显示屏滚动智能养老服务模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智能养老服务模式的优势,包括适当降低养老成本,定期体检,方便日常生活。例如,综合健康检查机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准确方便的多种体检,同步上传数据到平台进行分析、显示和预警。通过移动APP客户端,亲属可以立即了解家中老人的健康状况,这既聪明又方便。通过智能手表的GPS定位、健康监控、安全围栏、智能导航等功能,实时监控老年人的安全,吸引更多老年人参与智能养老服务模式。

表2被调查老年人对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数据来源:从问卷调查中,

·

(II)不断优化智能养老服务平台的性能,以及从

泉州市老年人调查中获得的数据结果,泉州市应继续进一步发展智能养老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智能养老服务平台的良好运行。老年人想要获得的许多服务,包括生活照料服务、精神慰藉服务和健康护理服务,都需要在智能养老服务平台上完成。一个功能完善的智能养老服务平台需要设计合理、操作简单方便、价格低廉、确保老年人数据安全、不泄露老年人隐私、能够为泉州市内的老年人提供个性化服务。针对目前的弱势局面,首先,政府需要站出来,在城市建设统一的多层次、多功能的智能养老服务平台,开放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其次,需要建立不同的功能中心。例如,研发中心负责不断开发新产品,以满足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需求。数据分析中心负责老年人开展大数据观测,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服务。质量监控中心负责确保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等。最后,智能养老服务平台需要形成包括周边医疗机构在内的综合系统服务平台,将第三方服务机构和保健中心纳入智能养老服务平台,让老年人能够自主选择服务机构,从而提供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三)确保泉州市智能养老服务平台顶层设计的前瞻性

·

首先需要立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来确保泉州市智能养老服务平台顶层设计的前瞻性,确保泉州市智能养老服务在规范的法律环境中健康发展。首先,我们应该强调智能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其次,为了推动泉州市智能养老服务向市场化方向顺利规范发展,政府需要并制定一套统一的标准、服务流程和收费标准。三是出台政策,鼓励智能养老服务企业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建设智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鼓励泉州市智能养老服务平台根据老年人实际情况不断开发新服务,最终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市场,深化养老服务机构改革,推动养老服务向市场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参考了肖东的

[1]。哈尔滨市智能养老服务发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学,2018年。

[2]韩柯。徐州市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9。

老年服务论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香港社区卫生服务启示

一、香港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起因

1.严峻的老龄化趋势对卫生资源耗费提出挑战

香港是目前世界上最长寿的地区之一,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超过80岁。香港政府统计处公布的1996年、2001年、2006年香港65岁以上老人总数分别为62.9万、74,7万、85.2万,从这组数据来看,每5年香港65岁以上的老人就增加10万多人。到2006年,65岁以上的老人已占总人口的12.4%。据预测,到2033年,香港65岁以上老人将达到223万,占总人口的26.8%。因此,如此严峻的老龄化趋势为香港老年人卫生服务带来了难题。

2.社会保障的缺陷使老年保健面临难题

在香港,老年人的保障问题是社会福利工作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香港诸多社会问题中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香港享有退休保障的主要限于公务员和专业人士,近百万制造业、建筑业以及其它产业的职工,大部分退休后是不能保障享有退休金的。同时,香港老年人还缺乏一些如医疗保障等重要的社会保障计划。

3,卫生工作前移(重视预防)和下移(重在社区)是健康低投入高产出的必然选择

香港身处中外文化混合的位置,服务发展亦夹杂着新旧经济的体系。在香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为公立和私营两个部分,社区预防保健服务主要由政府开办和补助的卫生机构提供,而私营诊所主要开展社区医疗服务。随着人口老年化进程,社会的卫生服务需求量愈来愈大,在社会保障系统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香港转换医学模式,来保障老年人口的卫生服务需求,因为再富有的国家也支付不起日益昂贵的医疗费用,因此关口前移(重视预防)、重心下沉(重在社区)是政府的一种必然选择。

二、香港的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内容及成效

1.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

(1)社区支持服务提供的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支持服务依托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暂托、家居照顾等一系列服务和支持,这些支持由香港政府提供,包括中心服务和家居服务两大类,它们之间相互承接,成为保障老年人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手段之一。

中心服务包括长者地区中心、长者邻舍中心、长者活动中心和长者日间护理中心提供的四类服务。其中,长者地区中心与长者邻舍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了一系列的社区支持服务。而长者活动中心和长者日间护理中心则为保持老年人的健康提供了一定的卫生服务。

长者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健康而有意义的社交活动,以促进老年人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中心鼓励老年人利用空余时间,不断的通过学习来发展自己,从而扩大自己的社交网络,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这种社区、居家照顾和服务,不仅能为长者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让他们更有尊严、更自信地生活,更重要的是,上门为长者提供服务的不同人员,会让长者特别是独居长者增加与外界、与人接触和沟通的机会,减少他们的社会隔离感和孤独感,有助于他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

长者日间护理服务是介于家居照顾和院舍照顾之间的一种服务,主要的服务对象是那些日间家中无人照顾并且身体状况较为衰弱的老人。中心提供的服务包括个人照顾、护理、复康训练、健康教育、护老者支持、暂托服务、辅导及转介服务、社交及康乐活动、膳食及往返中心的接载服务等。老人在中心进行日常生活护理、复康活动以及社交活动。这一服务旨在通过提供以中心为本的日间照顾和支持服务,帮助身体机能中度或严重受损的体弱和痴呆症老年人维持最高程度的活动能力,发展他们的潜能并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以协助他们在可能的情况下在社区内安享晚年。

家居服务只包括综合家居照顾服务和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两类服务。

综合家居照顾服务因应服务对象的不同需要,为两种不同健康程度的老年人提供服务。体弱老年人主要是指受损程度为中度至严重及需要一系列护理服务的老年人,而普通老年人则是没有或轻度受损的老年人。针对体弱老年人的需要,服务队会采用多专业的模式,向他们提供护理、个人照顾、康复服务及社工服务等。服务队会考虑服务使用者的受损程度,为他们设计并提供一套有计划、完整的家居及社区支持服务。而对于需要较少服务的普通老年人,服务队将提供个人照顾、简单护理、家居清洁、护送服务、日间到户看顾、家居安全及健康评估服务、购物及送递服务、膳食及洗衣等服务。

(2)长者医疗服务

在香港,除住院服务外,卫生署及医院管理局还针对长者的特殊需要推出了基层医疗服务、长者健康服务和社区康复服务等系列服务。

基层医疗服务包括了基本保健和医疗以及老年专科医疗服务。

基本保健和医疗是基层医疗服务中很重要的一环,因为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老人专科医生人数很少,大部分老人都由第一线的普通科与私家医生诊治照顾,他们需要具备实用的老人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从而及早检查出病因,减少并发症和因延误治理而引发的伤残,并减低不必要的入院的长期护理。同时,医生也要加强与病者及其亲友的沟通,提供基本的健康教育,使病人康复能够事半功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医生必须要让病人尽量保持活动能力,因为长期卧床会使病者失去自我照顾与行动自由的机会。

老年专科则是提供高一层次的医疗服务,病者经由急症室或任何医生转接。老人科医生以专业的知识去处理解决较为困难和复杂的诊治问题,并可在老人医学教学和研究上做出贡献。

长者健康服务由老年人健康中心提供,在香港的18个区,每一区都设立一个长者健康中心,凡年满65岁的人士,都在老年人健康中心登记成为会员。登记及缴纳年费(低收入者也可以减免费用)。老年人健康中心为会员提供身体检查、健康评估、辅导、治疗和健康教育的服务。

香港医院管理局推出社区康复专职医疗服务、社区康复护理服务、社区老人评估小组服务、社区老人精神科小组服务和老人日间医院等5项社区康复服务计划。

考虑到老年人生理、心理功能的特殊性与复杂性,香港老年社区服务除了常见的护理和医疗治疗项目外,还提供职业治疗、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及怀旧治疗等多种形式的康复护理服务,力求在各个环节促进老年人的功能恢复。

香港对安老服务实行统一评估机制,以国际认可的“长者健康及家居护理评估”工具为标准,通过评估员对老人身体状况、自理能力、行为及认知能力,情绪稳定状况、家庭状况等各方面进行一些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老人应接受何种类型的服务,确定老人对住宿照顾和社区照顾服务的护理需求,并实施了长期护理服务中央轮候册,集中处理为长者而设的受资助长期护理服务的申请和服务编配。

另外,老年人日间医院在为市民提供全面的住院、普通科门诊及专科门诊的同时,也为老年病患者提供日间综合性的诊断和治疗。病人无需留宿就可以得到适宜的康复活动、合适护理及心理照顾。从而使病者能够重投社会,同时在家庭也能正常生活。医院由专科医生、护士及经过特别培训的专职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等组成。为患者提供一站式全科医疗及专科康复评估服务。

2.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成效

(1)老年健康状况改善

人口老龄化造成的“银发社会”,对世界各国和地区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在香港,无论是在南丫岛榕树湾天后庙休憩处,还是香港耆康会怀熙荃湾长者地区中心,或者是北角城市花园小区内活动场地,都能够看到的香港长者都散发出积极乐观的气息,即使是行动不便、卧床的长者,也是安详而淡定的。

(2)卫生经费及资源节约

香港越来越多的人士认识到居家养老、社区照顾可以为政府节省部分社会福利经费,故这种理念普遍受到政府决策者和社会各界人士推崇和欢迎。从香港社会福利署了解到,2006-2007年度,香港政府在老人社区照顾上的投入为10.6亿港元.安老院舍的投入为20亿港元。利用这30.6亿港元,香港政府向各个社会服务机构购买了一年的服务,满足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和安老院舍需求。在各种福利服务中,政府采取了谨慎的、不过多的实际介入的方式,主要依赖于社会团体和志愿机构的力量。提供适当的老人医疗服务,实有政府、专业人员、民间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与互相配合。政府(卫生署、医院事务署、社会福利署)可以妥善地安排资源,设立较完善的医疗卫生系统。

三、对内地的启示

香港的养老服务已走过50年历程,其水平可与世界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媲美。香港与内地,虽然体制不同,但在对老年人的照顾服务上是相通的。对比香港地区,内地也存在类似的困难和窘境,甚而情况更加严峻。

1.我们面临相似的状况

(1)老龄化日趋严重

民政部最新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国老年人口有1,62亿,占总人口的12.79%,中国已经跑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人口逐渐老去之后,中国经济增长倚靠的劳动力优势将消失,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障体制也面临更大挑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人口生育的高峰期,从2010年开始这些人将开始进入退休年龄,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将进一步提速。民政部表示,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以800万人至900万人的年均速度递增,预计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17%,剧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30%以上,这意味着每3-4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

(2)卫生资源更加紧缺

相比香港地区,内地的卫生资源更加紧缺。我国投入的卫生经费总量虽逐年上升,但卫生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低,占政府卫生支出的比例也很低。根据2003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为5.52%-6%,在175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81位。国家卫生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05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由6.56%下降到了4.73%。从卫生总费用的构成来看,1980年,政府、社会、个人卫生支出的比例分别是36.2%、42.6%、21.2%;而到了2005年,三者的比例变成了17.9%、29.9%、52.2%。很明显,在卫生总费用中,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

(3)经济支撑更加困难

我国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出大于进,劳动力不足,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供养系数上升,劳动力成本提高,退休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支出加大。据专家预测,这部分支出1997年为2068.3亿元,2030年将达73219.5亿元,2050年将达182195,2亿元。同时,老年人问题中最重要和最迫切的就是健康问题。2002年统筹基金支付总额中,退休人员人均医疗费用是在职职工的4.9倍;退休人员平均住院率为3.86%,比在职职工1.05%高出2.81个百分点。2003年统筹基金支付总额中,退休人员人均医疗费用是在职职工的5.2倍;退休人员平均住院率为4.60%,比在职职工1.28%高出3.32个百分点。可以看出,退休人员的各项发生额均高于在职职工并且呈持续增长趋势。

(4)相同的文化背景

大陆与香港地区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传统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是一致的。如:中国老人好热闹、怕孤独的心理以及难以接受儿女将他们送入养老中心等想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情和社区建设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我国社区照顾养老必须体现中国化,即在供养方式上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模式。从历史发展和中西比较两个角度进行文化伦理分析,部分养老职能虽然已从家庭组织中分离出来,但家庭作为养老职能的最主要承担者的作用并未降低,在某些方面还有所加强。家庭养老有着很高的财政贡献度、传统伦理支持度和社会和谐贡献度。基于以上原因,要提高内地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就应当向香港进行适当的借鉴学习。

2.对借鉴香港经验的几点建议

(1)充分利用社区力量健全社区卫生服务

香港利用社会支持系统为老年人提供了一系列的社区卫生服务,而这些服务却并不是全部依靠卫生工作者完成的。如家居服务中的综合家居照顾服务队和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队中,很多成员都是社区的志愿者,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通过一定的培训,就可以很好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护理、个人照顾、护送服务等对卫生、医疗专业要求不是那么高的服务。这样的人员的加入,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降低了卫生服务机构的压力,保证社区老年人的卫生服务需求可以得到满足。

(2)设立多样化的服务内容,满足不同卫生服务需求的老年人

观察香港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可以发现,从预防到治疗,从护理到康复、从生理到心理,香港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多方位、多角度保障着各种健康状况老年人的卫生服务需求。无论是健康、患病、残疾、卧床或需要康复的老年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区卫生服务。通过多样化的社区卫生服务内容,保证了老年人生活的质量,让他们能够更加健康的安度晚年。

老年服务论文第4篇

张家口市大力鼓励和扶持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坚持“欠发达绝不能欠民生”的理念,成为河北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标杆。

1.1建设运营政策2011年7月张家口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对民办养老机构补贴政策标准,每张床位给予1500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按实际入住老人数量给予每张床位每月50元的运营补贴。2011年,河北省借鉴推行了张家口市的补贴办法。

1.2土地、投资等政策采用土地置换、土地划拨方式,解决机构的用地难题,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吸引民间资金投向养老服务行业,通过适当减免税费调动企业创办社会养老机构的积极性。春雷老年公寓不仅由政府划地,水电收费都执行居民用水用电标准;该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走的也是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扩大面积、再以企业为主投资建设的模式,水电收费也都执行居民用水用电标准。

1.3养老机构意外险政策2013年底张家口市政府在河北省率先出台了“每年按1/3比例,连补三年”的鼓励政策,据测算,每年意外险补贴约在15-20万之间。

2养老机构管理制度创新

2.1服务内容全面养老机构为收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服务内容符合养老机构行业标准和规范。提供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的吃饭、穿衣、如厕、洗澡、室内外活动等服务,还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实施分级分类服务。根据需要为老年人提供情绪疏导、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精神慰藉服务。并开展适合老年人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2.2管理制度创新

2.2.1该公寓在任用管理人才方面很严格,如院长的选择,院长负责老年公寓的一切事务,关系到老年公寓的兴衰成败,角色非常重要。不仅要求院长有爱心、专业能过关、责任心强;还要求经营管理水平高,往往用入住率指标考核。

2.2.2院民会制度---它是春雷公寓的民主创新与实践,每个月进行一次。一是参加会议的人员要求,除了尽量让所有神智清醒有语言表达能力的老人参加外,还尽量邀请所有的老人家属参加。会议由院长主持,各部门主管参加。二是当面交流意见,如每半小时为老人翻身用力大小、下午5点为老人泡脚水温高低等等,会上老人、家属直接提出问题或期望,由主管负责人直接回答,接受建议,同时做出承诺以及承诺做到什么程度等等。三是老人对管理人员进行投票评定,院方再根据这些老人的意见进行最终评定。这样的优势在于,能直接反应出管理中的优缺点,客观评价服务质量,最终院方根据他们的反应和评价决定管理人员的去留。

3拥有“无陪护”一级医院优势

春雷医院正式成立于2013年12月,由原春雷老年公寓医务室发展而来,总投资两千余万元,春雷医院是张家口市唯一的“无陪护”型一级医院和城镇医保定点单位。它与春雷老年公寓互为依托,实现了“以医促养”“以养助医”的新型养老理念,老人入住公寓后根据护理等级,由专业护理人员提供个人起居、饮食辅助、大小便照料、个人及居室卫生清理、衣物洗涤、健康监护、康复治疗,心理健康以及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年龄高、体质虚弱、慢性病种类多、病情复杂、需进行持续的综合治疗、住院时间较长的问题,与医保制度中一些规定产生矛盾,如“入院期限”和“次均费用”、“定额限制”等等。张家口民政局几经努力,已与市卫生局、市社保局达成合作协议:只要具备医疗定点条件的养老机构,申请后即可纳入定点范围,考虑到老人免疫功能低易发病等问题,入住的老年人享受的待遇还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如住院时间每月可提高到28天,住院费的标准额度也有提高。

4收费低环境好因素

老年服务论文第5篇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 巴州图书馆 老年读者 社区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059-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老年人口的急剧增加,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约占人口总数的15%。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加速到来,老年群体也越来越庞大, 同时对于图书馆而言老年读者成为公共图书馆读者群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丰富老年的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关注老年读者阅读,实施贴心服务,帮助其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成了老年人学习、信息交流与娱乐于一体的充满活力的文化中心,应对新的社会变化,使让更多的老年读者能走进公共图书馆,参与图书馆开展的各项活动,让更多的老年读者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

一、服务好老年读者是公共图书馆当前重要工作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性机构,是知识共享的重要保证。是社会公共文化供给的重要载体,具有信息收集、文化传播、社会教育的职能。随着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形式和手段很人性化、规范化。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现有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5.65万人,占全州人口的的11.3%。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带来的成果,各族人民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也不断适应当今社会。而在这众多的各类群体中,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我们要格外引起重视的。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必然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而提高。在解决了老年人“老有所养”之后,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必将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巴州图书馆在这个新的问题上,应有新的考虑,工作有新的拓展。

图书馆作为面向社会大众提供精神文化产品、信息服务和娱乐消遣的重要阵地,必然也要把提高老年读者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满足老人“求知、求乐”的要求视为一项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过去那种认为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就是打打太极拳、养养花、溜溜鸟是狭隘的。这显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和新变化,必须认识到老年人年老智不老,年老求知欲不退,尤其是从工作一线上退下来的老同志,关心政治、关心社会、关心自己曾经为之奋斗过的工作环境。只有这样想,才能按照老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在环境设施、书刊种类、服务方式上有放矢地开展针对性的服务,从而为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特有作用。

二、为老年读者服务是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迫切需要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许多高层次、高素质、拥有一技之长的老年人都有“退而不休”的想法,继续发挥余热,为社会多做贡献,即继续社会化。这些老年人迫切希望参与社会、继续学习。一方面,老年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会顺应时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变化,需要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潜移默化地转变已形成的原有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另一方面,则是知识结构的继续社会化,知识的不断更新,就使得老年人也会自觉地学习,不断获取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知识内涵。老年人,尤其是老干部、老知识分子,都清楚地认识到如不更新观念,不断充电、充实自我,就会脱离社会,与时代疏远,也很难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最终会被社会遗弃。而老年人更新知识、继续学习的最佳途径,就是充分利用图书馆在时间、空间、文献载体、服务手段上为其提供大量的、可操作性的知识与信息,以便他们获得更快更多知识养料,满足其继续社会化的特定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公共图书馆在工作上有所对应,范围应有所拓展。

三、尊老、爱老,为老年人群体制定服务措施

老年读者利用图书馆提供的知识信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在图书馆的老年读者服务工作取得了社会群众的认可。从本馆读者人数统计显示,老年读者一年比一年多,80年代末期在读者群中老年人仅占8%,90年代末开始就逐渐上升,现在已达到46%,这固然与我州老年大学、老龄委与州图书馆经常一起开展活动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与老年同志“退而不休”的思想境界有关。老年读者不断增多的现象说明,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愈来愈强烈,进入图书馆和利用图书馆已成为广大老年人人群参与社会继续学习新知识的好去处,看报,看杂志、借书、查资料、记笔记。有的老同志已把图书馆当作工作室,在一段时间里每天必到。现在,图书馆的老年读者正在由过去的“消遣娱乐”型向现今的“学习研究”型方向转变。因此,为老年读者提供文史、法学、报、艺体戏剧、医疗保健等综合类文献信息,已是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服务的主要发展趋向。具体做法以巴州图书馆为例:

1.提供免费服务、让老龄读者充分享受阅读快乐

老年人群体做为一个重要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巴州图书馆根据他们的生理性、心理性特点把他们做为重点对象,制定出相应措施,例如,提供老花镜、放大镜、免费复印资料、急救医药箱、免费饮用水,失物招领台等。在老年阅览室还为他们免费提供毛笔、纸张、墨汁等用品,让老年读者在图书馆充分享受阅读、书法、绘画等带来的乐趣。

2.提供上网、电脑知识培训服务,让老龄读者与时俱进

图书馆充分利用电子阅览室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设施,为老年人提供互联网服务,图书馆职工义务为不会用电脑的老年读者开展电脑知识普及讲座,详细讲解电脑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使用电脑进行阅读、收发邮件、查询所需要的信息等一些基本的操作方法,让老龄读者也享受到网络、电子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

3.其他老年人服务活动

图书馆还开展了其他丰富多样的、适合老年人的活动,具体活动见表1。

表1:巴州图书馆为促进老年人阅读的活动

四、为老年读者服务优化的方法与途径

为老年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延伸和拓展。如何更好地实现老年读者服务作的优化,笔者认为必须有针对性地从以下诸多方面去实践。

1.建立老年读者活动中心

图书馆可与地方老年人工作机构(老龄委或老干局)、老年大学、社区主动攀亲结缘,联合建立老年读者活动中心,以传授知识。传递信息为主,辅之以其他。这样既可以减少双方重复投资,又可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有效空间,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受益。我州所在的库尔勒市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城市,经常跟沟通交流街道、社区,开展多项社区服务,关心老人精神生活,如果每个社区都搞老年读书中心,势必建房购书花费量大,因此图书馆应主动找到社区结为联盟,方便老人到图书馆读更丰富更全面的书。这样既发挥了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功能,拓宽了图书馆的服务内涵,又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

2.举办各类专题讲座

图书馆要针对老年读者的不同需求,请名人或是专家,有的放矢地举办各类专题讲座。如“健康咨询”、“法律知识”“戏曲音乐”、书画展览等讲座展览,以激发老年人的学习兴趣,增强图书馆的吸引力。

3.主动服务

图书馆可根据老年读者的不同需要,主动提供上门服务。老读者每天来图书馆查看资料都是有针对性,诸如有关健康方面的知识、科研、文史资料等。有心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就要主动服务,平时进行专题分类归档对新来的资料就要保存归类,方便老同志短时间查找、阅读,有必要设复印机,便于老同志复印所需资料。更有主动性的,还可上门服务,把老人所需要的资料送上门去,避免老年人冬夏挤车到图书馆查看资料。对于年事已高或体弱多病的老年读者,图书馆除提供上门服务外,还可增设专用咨询电话,解答老年读者所关心的各种问题,为他们的学习研究需要排忧解难。

4.网上服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巴州地区家庭拥有电脑的用户逐渐增多,巴州图书馆也应看到这一发展趋势,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建立自己的网站,增加网上服务,为已经掌握计算机技术的老年读者提供网上文献信息服务。

总之,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文化养老服务,实现国家文化惠民带来的实惠,满足广大老年读者渴望参与社会上的各种活动,渴望被认可、被重视,实现老年人的适应度、参与度,让更多的老年人能走出家庭,融入社会,融入到图书馆的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巴州的图书馆 拓宽工作思路,将自身的优势与老年人的特点需要结合起来,努力做好老年读者的文化养老服务工作,为提高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做出应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蒲莉.公共图书馆在构建老龄学习平台中的服务创新[J].西部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创新与发展,2012(9):97-101

[2]吴健君,邱烈祥.浅谈县(区)图书馆的服务群体定位―“一老一少”之服务定位新视觉[J],2012(9):200-204

[3]陈秋燕.公共图书馆为老年群体服务的思考[J]. 图书馆论坛,2008(3)

[4]张云.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全新定位[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1(1)

[5]赵胥炯,武吉红.适应时代全面创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1(1)

老年服务论文第6篇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体育健身环境。健身场地器材,是老年人体育健身的重要物质保证。良好的场地器材,能提高老年人体育健身的积极性,保证老年人健身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政府应该加大体育健身活动场地器材建设的投入,将老年人健身器材场地建设列入财政预算之中,并多方筹集社会资金,努力建设高质量的老年人体育健身场地器材。在此基础上,与学校、企事业单位联系和合作,争取是这些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开放体育健身场地器材,从而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

(2)加强老年健身管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任何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在政府的组织和参与指导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政府相关部门的参与,能对老年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为老年健身活动提供基本物质条件和政策保障,从而保证河北省老年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有序、高效运行。在政府的宏观组织管理下,基层老年体育协会的组织和管理也要重视和大力发展。目前河北省一些城市社区的老年体育协会组织者,是有事业编制的人员。但是,这种具有事业编制的工作人员比较少,大部分还是没有事业编制的兼职人员。随着老年健身活动组织日益增多,工作人员出现了不足的现象,因此,增设一部分老年健身组织管理工作的事业编制人员,是促进老年健身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3)加大老年健身宣传力度,提高老年健身氛围。大众媒体对体育活动的宣传,是提高人们体育健身活动积极性的重要举措之一。比如人们对电视、电脑、报纸等大众媒体体育节目的关注,能提高他们的体育参与。但是,调查显示,目前我省对于老年健身活动的宣传明显不足,一般的体育节目以竞技项目为主,而这些项目是青少年爱好的体育项目,很多老年人并不喜欢。因此,要加强一些老年健身知识技能的宣传,吸引老年人的关注,提高老年健身氛围。另外,宣传内容要贴近老年人的实际生活,在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宣传上,要尽量的细化。比如活动的时间、活动的量和强度、频次等等,从而使老年人能科学、合理、有效的健身。

(4)加强资金筹集力度,完善筹集资金机制。目前,河北省老年健身活动经费来源单一,主要靠政府拨款。经费是老年人组织体育活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缺少资金不仅仅影响基础建设是建设,也难以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因此,要在政府支持的基础上,多方筹集资金,以保证老年健身活动有序、健康运行。比如企业赞助、和企业共同组织活动、参与活动个人捐资以及活动经营收入管理等等。

2结语

老年服务论文第7篇

1.油田社区具有调解家庭矛盾,解决邻里纠纷的价值很多的从事石油工作的老年人群他们退休以后,赋闲在家,无事可做,长时间的孤独和寂寞导致这些老年人群心烦意乱、无聊,所以,当这些老年人群遇到不能顺应自己内心的事情时就会情绪激动,变得暴躁易怒,控制如果不得当,非常容易产生家庭矛盾,甚至还会导致邻居之间产生纠葛矛盾。但是,随着油田社区的建成,可以非常有效的将这些问题统统的化解掉,进而,建成后的油田社区对于避免邻居纠葛矛盾和缓解家庭矛盾起到非常关键的价值。

2.油田社区可以起到聚拢人心的作用对于老年人群而言,当离开工作之后,失去了组织的约束力,很容易出现人心涣散的情况,建成后的油田社区可以依据具体情况开展一些老年活动,从而将人心再次的聚拢起来。例如,可以举行老年书画比赛、老年唱歌比赛、老年跳舞比赛等等活动,使得老年人的生活丰富起来,通过这些活动还带动了全民健身,促进老年人对于科学事物的重新认识,摒弃那些违背法律人伦的蛊惑。

3.发挥出政府的主导价值全面改革创新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开展油田社区卫生服务,增强老年人群对于预防疾病的能力,促进老年人群健康化,从而实现宏观大发展战略目标。同时,老年人群卫生服务体系要从根本上转变几个方面,由过去的主要以医院为主的向着社区卫生服务为主的改变。还有是以医疗为主要目的转变为预防为主的方向。还有更高层次的以疾病为核心的转变为健康为核心的体系。总而言之,要从根本上,随时随地的关心老年人群的晚年生活。

二、不断完善社会的保障体系,积极推动油田社区老年管理服务的社会化

1.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真正社会化的具体体现国家采取立法的强制性推行的一种企业以外的制度,从而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其中就有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企业和劳动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所执行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义务。劳动人员和国家制定出的法律条件相互对应,所以,就应该由整个社会体系来为老年患者提供社会保险项目。油田社区可以依据国家对养老保险基金实现收支两条线并进的管理概念,全面推动养老金社会化的进程。医疗保险对于企业有着非常高的依耐性,从过去的劳动保障医疗体系来看,公司的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生病时所需要的金钱都必须由公司承担,所以,公司承担的医疗费用就会变得非常高,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盈利构成了损害。公司在体系改革进程中,多数国有企业因为常年亏损,资金链条不稳,所以,就出现了常常拖欠员工和退休人员的医疗费用现象,最终导致这些退休人员没有办法得到自己应有的医疗保障利益。油田社区应该依据上述状况,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准确的判断出需要实行的原则,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可以使得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体系增强,同时,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社会化进程的脚步也加快了。

2.凭借社会各界人士的资源和帮助,实现老年服务管理的社会化老年服务的管理社会化应该依据一定的社会进程来循序渐进的发展,老年退休人员,他们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供职于一家企业,所以,这些老年退休人员对于原公司都会有一种非常深厚的感情,纵然这些老年人群的医疗保险和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在绝大部分上都削减了对于原有公司的依赖性,但是这些老年人群在个人感情上依旧离不开公司。公司对于老年退休人员的一切虽然不再有关系,但是还是要对老年退休人员进行一些帮助和慰问。老年服务社会管理化需要社会大众的鼎力支持,油田社区要加强呵护和关心老年退休人员,尽量使得这些退休人员可以安心的过好生命余下的每一天。

3.加快社会服务业以及老年福利设施的建设,为老年人群提供切实可靠的居住条件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的寿命大大的延长了,社会老龄化的急剧严重,导致家庭照顾老年人群的功能被无限的降低,这个时候,就需要社区为老年人群提供社会保障制度。进而,油田社区要不断的推进社会服务业的发展,对于老年人群的生活各方面要起到关心和照顾,不仅如此,还要满足老年人群的各项基本需求。同时,油田社区还要掌握好国家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措施,从而对社会医疗资源进行重新定位和制定,将过去单位的医务室和里面的医疗人员转变成社区医疗卫生站,来服务老年人群,不仅如此,还要建立起关于老年人群卫生保健的信息评估和监测机制,定期的开展对于预防老年人疾病研究的工作,定期的组织一些老年文化娱乐活动,从而丰富老年人群的晚年活动。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