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老年人护理(合集7篇)

时间:2023-05-31 15:07:30
老年人护理

老年人护理第1篇

老年病人的护理特点

老年病人的生理、心理诸方面都处于衰退阶段,造成发病率高、并发症多,恢复缓慢,常易留有这是思维,表达能力不像年轻人那样连贯和流畅,听力下降、记忆力差,可造成主诉不确切;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降低和疼痛反应不敏感,造成症状和体征不典型;老年病人器官功能衰退,自理能力差,心理上固执不易接受,给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护理人员要掌握老年病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掌握老年病的发病、护理规律;善于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日常中老年病人经常表现出精神过度紧张、焦虑、恐惧悲观等情绪,导致老而无用猜疑、依赖返童等心理。常处于痛苦不堪的状态,对周围的事物比较敏感,向医护人员提出质疑,甚至发脾气。因而,医护工作者对老年人更要多理解,多体贴,不厌烦不急躁。多方体贴关心,让病人更多的感到人间温暖,工作中要耐心细致,说话时要态度和蔼,语言清晰准确,平时要用尊称主动和他们打招呼,以满足自尊需要。促其心理平衡。

老年病人的护理要求

老年病人阅力深,知识和生活经验丰富,工作上有成就,在家庭、社会中有地位,因而自尊心较强。当他们患病后,由一支配别人的人变成了受别人支配的人,这种角色的改变,使老年病人的自尊受到压抑,同时也对护理人员的态度、表情观察的十分细致和敏感。作为护理人员要理解他们的心理,尊重他们,耐心倾听他们的要求和意见,尽可能给予满足。限于条件做不到的要耐心诚恳的解释,以消除各种不利的心理因素,即不冷淡他们,也不要奚落和讥讽他们,使他们产生安全感、舒适感和信任感。对老年体弱、力不从心、缺乏自理能力者,要多给予关心和帮助。对身心衰老、反应迟钝、说话哆嗦,语无伦次,暴躁的老年病人,要有耐心,要宽容他们,并采取老人乐意接受的方法。对长期患病、受疾病折磨而出现的抑郁、消沉、沮丧情绪,要细致观察,耐心疏导,防治意外的发生,帮助他们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老年人护理第2篇

1.1老年期认知变化:随着年龄增长,感知觉的适应性变化最明显。表现为视力明显减退,出现所谓的“老花眼”;听力下降,尤以70岁以后明显;味觉、嗅觉、皮肤觉在60岁以后都有明显下降;记忆力下降表现为记忆广度、机械识记,再认和回忆等均减退[1];思维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组织质量和脑细胞数减少,萎缩,思维迟缓。但现实生活中各国政府官员和大中型企业中的决策者大多是50岁以上,甚至70岁以上的老人,表

明思维的个体差异是很大的,虽然思维速度逐渐变慢,但可以用经验、技能或专业知识来弥补。

1.2老年人的社会变化:由社会人变成自由人,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短期内可能不适应,随之而带来情绪上的变化,表现为消沉、郁闷、烦躁等。

1.3人格的变化:不安全感主要表现在身体健康,经济保障两方面。由于权势的失落而诱发的孤独感;由于子女关心照顾的较少,或失去配偶等因素而导致的孤独和苦楚。适应性差对周围环境的态度和方式趋于被动,依恋已有的习惯对新环境很难适应,拘泥刻板,速度减退,趋于保守。

2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2.1焦虑紧张: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躯体各器官功能减退,易患许多慢性疾病,由于对身体健康问题的担忧,惟恐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给家人带来烦恼,给自己带来痛苦而焦虑,紧张不安,甚至夜不能寐,食欲不振,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躯体疾病,造成恶性循环。

2.2抑郁:由于离退休后,社会角色的转变,一时难以适应,认为自己对社会、对家庭没有贡献了,成了社会、家庭的负担,而导致抑郁,也有的丧偶后,一个人独自生活,子女都忙于自己的事务,对老人缺乏关心、照顾,老人长期生活在孤独与寂寞、单调等待之中,久而久之,便觉得生活毫无意义而导致抑郁,甚至有轻生的念头。也有的长期生活在躯体疾病的

折磨之中感到生活没有希望而采取自杀行为。

2.3沟通障碍、人际关系紧张[2]:老年人由于脑组织萎缩,脑细胞减少、脑功能减退而导致智力水平下降,记忆力减退,敏感、多疑、爱唠叨,对人不信任、斤斤计较等,造成与家人及周围人沟通困难,人际关系紧张。

3心理护理

3.1确立生存意义、正确对待身体的变化: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年人也一样。老年人应客观地意识到岁月不饶人,要正确地对待身体的变化,要定期体检,发现疾病及早治疗。不要抱侥幸心理,麻痹大意,欺人自欺,延误治疗;也不要被疾病吓倒,要坦然面对死亡,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要认真地过好每一天,不仅应老有所养,还要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3.2保持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这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愉悦心情,又可以及时的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在退休之前先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工作,认识到退休是将工作岗位让给青壮年,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从而有利于社会发展,避免“养老金死亡”。退休后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发挥

余热。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使生活丰富多彩。

3.3生活规律、适度脑体劳动:让老年人学会安排规律的生活与合理的作息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体质状况有选择性、有规律地进行运动。

包括跑步、打球、爬山、太极拳等体力运动,下棋、打牌等脑力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延缓大脑功能的衰退,有效地延缓记忆力的减退,思维能力和精力等高级心理功能的减退。

3.4家庭的和睦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基础:老年人常会感到孤独,希望得到家人的关心、爱护和照顾,因此子女应经常与老人沟通,遇事与老人商量,使老人得到应有的尊重,丧偶的老人独自生活,会感到寂寞,因此子女应理解老年人求偶需求,支持老年人的求偶行为,满足老年人的愿望。

总之,老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是身体及心理极易出现问题的时期。因此应充分了解老年人的变化特点,及时发现老年人的变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及时治疗慢性疾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使之愉快地度过晚年。

参考文献

老年人护理第3篇

生活方面的护理

饮食护理:饮食质量影响人体的衰老与寿命,老年人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全身器官一样日趋衰退。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对营养上有特殊要求,所以老年人的营养问题应当引起重视。老年人基础代谢率比较低,对热能供给相对减少,一般比成年人降低10%~15%;老年人分解代谢增强,而合成代谢变慢,易出现低蛋白血症、水肿和营养性贫血,故对老年人蛋白质供给不应低于中年人;脂肪摄入不宜过多;碳水化合物是膳食的主要来源,占膳食总量的50%~60%;并要有适量的植物纤维。

合理搭配食物:饮食要五味调和,多样化。主食提倡米、面、杂粮混食,这样可起到蛋白互补的作用,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保证维生素、无机盐的供给,其中纤维素胶有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可预防便秘及肠道肿瘤的发生;海带、紫菜等海生植物食品对缓解动脉硬化有好处;多吃大豆及豆制品,能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骨质疏松。

合理烹调加工:老年人舌表面味蕾减少,味觉减退。烹调时要柔软易消化,色、香、味、形俱佳;由于咀嚼方面的原因,食物制作应适应老年人的特点,应切碎煮烂,并尽量少吃油炸和较硬的食物。

合理的膳食制度:吃饭应定时定量,可少食多餐,每餐不宜过饱,禁暴饮暴食。肥胖者应控制饮食;吃饭要细嚼慢咽,并经常保持口腔清洁;老年人饮食要冷热适当,辛辣和过咸过甜者少吃,以清淡为主;养成饭时较多喝点汤水的习惯,这样利于消化,且补充水分,也可防止便秘的发生。

老年人的体育锻炼:开始锻炼前,先由医护人员进行全身体检,对老年人身体状况给予评估,并按医护人员制定的计划,结合平时的运动习惯来进行锻炼,以防发生意外。运动前先做准备工作,运动强度逐渐增加;运动结束前,运动强度再由高峰逐渐减弱,慢慢恢复到平静状态。运动项目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做到健身、医疗、娱乐相结合,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太极拳、保健操、按摩、钓鱼等等。运动量的掌握应以自我感觉运动后体力充沛、精神愉快、食欲睡眠俱佳为度,同时尽量做到运动保持群体性,以防运动时发生身体不适,互相照应。

老年人的睡眠:睡眠与养生关系密切,良好的睡眠能使老年人免疫力增强,延缓器官功能的衰退。避免一切影响睡眠的不良刺激,睡前不宜多饮水、浓茶及咖啡,不宜做剧烈运动,不过度用脑,保持心态平和。采取促进睡眠的各种方法热水泡脚或饮少量热牛奶,也可重复温和按摩颈、肩、腰及下肢的肌肉等等。正确舒适的睡眠姿势以右侧卧位为宜,使肌肉放松,呼吸畅通,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床铺老年人多伴骨关节疾病,故应睡硬板床。床褥柔软、平坦、厚薄适中,枕高可视老人的自身情况而定。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光线暗而不黑,通风良而无风感,温湿度适宜,减少噪音干扰。

心理护理

帮助老年人正确对待健康、衰老和死亡:身体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家属及护理人员有必要帮助老年人正确看待健康、衰老和死亡,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关键在于做好心理调适,积极就医,并与疾病抗争,实现健康老龄化,这样,仍然可以为社会、家庭发挥余热,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用。

多与老年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勤与老年人沟通和交流,理解老人的心理,耐心倾听老年人的内心宣泄,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情绪。适当的时候最好带老人出去领略外面的风光,并把一些有益于身心的事情告诉老人,利于其与外界保持通达。培养老年人的兴趣爱好,鼓励老年人发挥特长,有意识培养一些兴趣爱好。

提供家庭、社会支持:作为家人,要积极主动提供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学、乐及情感方面的需求。社会要发扬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建立健全老年人健康咨询及疾病治疗方面的专门机构,完善法律,增加老年人的安全感,解除后顾之忧,实现老有所养。

参考文献

老年人护理第4篇

【关键词】居家;养老;护理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随着人口逐渐老龄化,我国六十岁以上的人口有1个多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1%,人口老龄化,无疑会给社会以及家庭带来诸多问题,如:养老、家庭、环境、社会福利、收入保障等,但是,社会人口的老龄化,是我国社会稳定,人民生活福足的具体标志,同时老年人是社会和家庭的宝贵财富。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初级阶段,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仍然难以面对如此庞大的就医需求,养老是一门科学,不能粗放管理,从而,医疗服务模式社区化、家庭化成了必然趋势,老年人将会是社区、家庭健康护理的主要受益者。

要做好家庭老年人的护理,必须了解老年人的特点:

1、老年人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其生理、心理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也是各种疾病的好发时期,因此了解老年人的特点,及时予以生活及心理护理,能不同程度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其愉快度过晚年生活。

2、心理特点

当人步入老年后,社会角色会发生重要改变,似乎已退出了社会舞台,退休后的失落、与子女的代沟、与社会的脱节等渐渐被忽视凸显了他们的矛盾心理,会出现强烈的失落感和无力感,也会相应引发一系列特征如:自卑、孤独、固执、落寞、怀旧等。

3、生理特点

进入老年,从外观到内在生理代谢、器官功能都有相应变化,外观形态的变化自然一目了然,如须发渐白,稀疏。老年人皮肤弹性减弱,皮肤松弛,眼睑下垂,面部皱纹增多,额头、眼角出现抬头纹、鱼尾纹.皮肤出现色素沉着、褐色斑.反应迟钝,步履蹒跚等。

3.1代谢功能改变―基础代谢率下降、合成代谢降低,分解代谢增高,基础代谢率下降,加之老年人体力活动量减少,结果是能量消耗减少。

3.2中老年人骨的无机盐含量下降,导致骨密度降低。一般在30岁~40岁时人体的骨密度达到峰值,以后随年龄增高逐年下降,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绝经期妇女更是严重。

3.3消化系统的变化,如牙齿松动、脱落,会影响食物咀嚼。舌上味蕾减少,使老年人味觉明显减退,对甜、咸味都不敏感。老年人胃酸分泌不足,各种消化酶活性下降,影响对食物的水解及消化。将导致各种营养素的吸收率降低。肠蠕动缓慢,易患便秘,同时增加了有害物质在肠内停留时间。

3.4心血管系统功能变化,由于老年人心肌细胞内有脂褐质集聚,胶原和纤维增多等导致心肌细胞功能减退,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不能承担过重的体力活动,又因血管硬化,中老年人易患高血压,老年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远高于其它年龄段人群。

3.5视觉器官的功能变化,老年人眼球晶体弹性降低,眼周肌肉的调节能力减弱,视力减退。易发生白内障、青光眼等眼疾患。

3.6神经系统变化,老年人记忆力、听力下降。反应能力降低,肢体动作不到位导致老年人易发生意外伤害。

3.7 免疫系统功能改变,伴随老化进程的进展,免疫功能逐渐降低,使老年人对外界的刺激、伤害的应变能力下降,对各种疾病更为敏感,整个机体的协调作用和对环境变化适应能力也会减退。

3.8此外,神经与心理功能、肾功能、肝代谢能力均随年龄增高而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3.9老年人的体成分、新陈代谢、器官功能等的改变,是一个随年龄增高而缓慢的生理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可因疾病及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加速或延缓。老年人个体差异十分显著,因此加强身体、心理各方面的保健对预防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及推迟生理功能老化进程尤为重要,在膳食营养方面的妥善安排与调整亦是重要措施之一。

4、 老年人需要的是安静、舒适、卫生、整洁的生活休闲环境,家庭的环境因素有:

4.1为老年人营造良好的休息环境:

当所处环境的噪音在50^60分贝时,会有吵闹感,并引起强烈的情绪波动,长期停留在嘈杂的环境会引起人体内分泌紊乱,此外,对于心脏病的老年人,安静也是一种治疗手段,家庭中创造一个宁静、优雅的环境,同时,老年人起居的房间,光线要比较好,阳光中的紫外线还有消毒、杀菌作用,日光照射,可以改善皮肤组织的营养状况,维持适宜的室内温度,保持最佳的湿度一般在50^60%,给人以舒适感,有利于老年人修养身心,每日应开窗通风,新鲜的空气对老年人尤为重要。

4.2为老年人营造良好的饮食起居环境:

老年人的饮食,是老年人健康的保障,但是,由于老年人的牙很多失落,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减弱,所以,我们要争取老年人的意见,选择适合她们的口味,同时保证老年人的营养,老年人的床,以床垫不下陷为宜,床的高度应以小腿的长度相等,便于起居,必要时选用辅助器。

4.3保持老年人的卫生:

老年人护理第5篇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老年人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使老年人的疾病也逐渐减少。人类的平均寿命日见增长;老年人在社会人口中的比例不断增加;老年心理学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它不仅让老年人延年益寿,而且使老年人在有生之年身心健康,生活愉快,提高生活质量,安度晚年。下面谈一下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1建立社区老年健康咨询中心:应有专业人员指导老年的自我保健。如饮食的烹调,营养的搭配,娱乐活动的具体内容等。建立保健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组织专家进行老年保健讲座,订阅老年保健杂志,建立老年健康宣传栏,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活动,使他们愉快地安度晚年。

2消除病人的恐惧焦虑感:全社会都应该尊重老人,爱护老人,使养老敬老成为社会美德和风尚,让老人事事处处都感到和受到优待,而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帮助老人建立价值观、满足感,用科学的态度看待衰老过程。根据观察,老年病人适应力差,一旦患病,非常恐惧和焦虑,担心自己的身体能否好转,是不是不行了等等。这时护士要主动接近病人,帮助他们挂号,取药、取送化验标本,热情接待,解除孤独感对住院卧床的老年病人,应经常变换,使其能做些轻微的活动,放松肌肉,消除紧张情绪。通过护士与病人的交谈使病人感受到在医院得到了妥善的治疗和护理,增强他们对医院的信赖,解除了焦虑,增强了恢复健康的信心。

3热情周到的护理:马克思说“热情体贴和蔼可亲的举止,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由于疾病老年人心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情绪低沉,固执,爱发脾气。对老人医务人员应加倍耐心,热情,更加体贴,用诚恳的态度,亲切的话语,就能增添老人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严密注视病情发展:对疾病的细微变化,护士都要严密观察,因为老年人的抵抗力下降,易引起合并症,所以要加强护理,根据不同的生理变化,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如糖尿病患者易发生交叉感染,故作静脉穿刺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减少刺激。吸人性或坠积性肺炎时,可采用经常翻身拍背的护理方法,保持呼吸道畅通。根据气温的变化,注意衣服的增减,以免受冻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和其它器官的疾病。

5饮食护理:老年人的合理膳食应当是低盐、低脂肪或低糖,充足的优质蛋白,多种维生素多种蔬菜、水果等的平衡膳食,力求色香味俱佳,易于消化,有营养。采取少食多餐方式,从而增加食欲。

6为病人创造舒适优美的环境:病房宽敞,光线柔和,安静,安全。病床要低,被褥要轻、保暖,增加病人的舒适感。因此,住院环境要逐步家庭化,以增强病人的适应性。要创造条件,种植花草,在病室的墙壁上可挂贴优美的字画,以美化环境,使病人心情舒畅。病室的设备要维持病人的独立性,如准备轮椅、手杖等。走廊、厕所等处要设扶手,便于行走,保证安全。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可做适当的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病情的恢复。

老年人护理第6篇

当代医学模式是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改变,护理工作也由“以疾病护理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随着我国人口逐渐的老龄化,老年患者日益增多,而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情绪的变化,采取最佳的心理护理措施、调节他们的心理活动,才能更有效地促进老年患者早日康复。

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有:①角色转变:离退休后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化,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却不太一样。②经济状况:经济状况不佳的老年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且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营养、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服务的享受,从而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③家庭环境:许多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亲友亡故、突发重病等意外刺激,在心理上也产生了许多问题,最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④身心衰老:具有价值观念和思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然而,身心健康状况却并不理想。这样使得一些老年人陷入深深的苦恼和焦虑之中,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在社区便于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及康复,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疾病,增强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顾的能力,有的老年人总有躯体的某种病症,可能会加重他们的狐独、恐惧、抑郁的心理,社区护士要和蔼、友善热情的服务,这样,可以增加老年人对生活的信心。教育老年人要树立坚强的信念,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从生活中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乐趣。善于安慰、控制自己,对不良情绪进行调节,帮助老年人保持与社会的接触:社区护士应多给予老年人特别的关心,经常主动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变化,尊重衰老的客观规律,帮助他们安排适应新的生活,使生活充满情趣,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们走向社会保持与人交往,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生活动力,摆脱孤独,消除失落感和不必要的担心。

保持家庭关系和谐:老年人身边关心、亲近的人越多,生活就越充实,因此要维持家庭关系和谐。社区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多与老年人的家庭进行多方面联系,教育家属密切配合,多关心体贴老人。

帮助老年人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培养适当的兴趣和爱好,考虑到老年人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鼓励老年人参加适当的活动如唱歌、跳舞等。这样能保持机体代谢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延缓衰老,丰富他们离退休后的生活。

对老年人健康的护理:首先帮助老年人安排规律的生活,社区护工应指导老年人有规律地安放自己的日常用品形成固定的位置或指定日程安排,便于记忆,如帮助老年人将每日服用的药物固定摆放,安排合理的日程表,保持有规律的日常生活等,并指导老年人对健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告诉老年人健忘是正常的衰老现象,不必过分担心同时还要经常提醒他。

由于老人个体的特征不同而存在着对疾病的不同态度,所以人们对疾病的态度可以按其个性特点被分为以下五种类型:虚弱抑郁型、精神衰弱型、疑病型、歇斯底里型、漠不关心型。 针对不同的个性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 :

1 护士要做到举止端庄,态度和蔼可亲。对患者和家属都要尊重,针对老年患者的不同特点、不同个性、文化差异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2 一个人病前的个性结构可以影响到病后的行为和反应,一个人对疾病的态度和反应也往往表现出这个人的个性特征的最真实的侧面。理智能力差的人会“一头栽在疾病之中”而老年人患病还会想到死亡的来临。对待虚弱抑郁型的患者应在轻松的环境中,使他们把心里话说出来。即不盲目乐观也不惧怕疾病,放松自己、愉悦自己、从疾病的阴霾里走出来。 

3 对待精神衰弱型的病人应是心平气和的。有目的的讲解与之疾病相关的情况,但必须详细具体的了解这类患者的病因,通过一些必要的检查手段确定诊断后给予相应的治疗和护理。 

4 对疑病型的病人从心理学角度上看要对病人耐心细致,这种耐心的表现不单是诊查方面认真负责,而且在诊治过程的开始到结束都严格按照科学规律办事。消除他们的疑虑,使他们对医护人员充满信服。 

5 歇斯底里型的病人、如果安慰他们时说:“你的病不重,不要过分担心”等,不但不会使他们安静,反而会加重他们的歇斯底里的反应。为了适应每个患者的个性对于疾病的反应,在与病人交谈中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是解除病人的痛苦,所以要把各种心理的病态当做病人的痛苦一样去给以理解和帮助,让他们正视现实,按实际情况制定生活计划。不能牵就和毫无根据的鼓励,帮助他们战胜疾病。 

6 有些病人否认自己有病,其原因大部分是患者不能忍受现实状况和不可能认识自己已患了严重和危险的疾病。对待这类患者应该极端体贴,要从病人的兴趣出发有策略地进行治疗和护理,通过复检等手段用事实让患者及家属相信科学、摒除杂念、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7 满足患者对自身疾病及相关知识的需求,向患者讲解相关疾病的转归及注意事项。在遵守保护性医疗原则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其解释说明,消除思想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8 态度决定一切,把热情对老年人多倾注一些,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多说几句话多几个搀扶的动作,都会使他们感到温暖。 

9 护士必须注重护理效果,才能真正体现护理价值。要不断地找出工作中的不足,改进和完善护理工作。这需要我们日常细心的观察、不断地分析探索和努力。

老年人护理第7篇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210-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平均寿命普遍延长。我国逐渐进入人口老龄化。临床上需要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日益增多。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及他们大多合并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各种慢性病和老年性疾病,导致生理状况发生变化,以至于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也会发生变化。手术对老年人生理上、心理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刺激,因此护理老年手术患者,护士做好心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 一般资料

1.1 老年人生理特征: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变化,重要的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化,机体的应激能力、适应性、对疾病的抵抗力均有所下降。各种反应迟钝,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耳聋、眼花、视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老年人多合并多种慢性病,手术后容易出现并发症。

1.2 老年人心理特征:

1.2.1 恐惧心理:老年人到医院就诊时就有紧张心理,特别是明确诊断需要手术时,心理更加恐惧。担心自己年龄大了,身体各个方面功能不如年轻的时候了,能不能挺过手术这一关,感受到死亡的威胁。心理严重失衡,往往会产生情绪低落、恐惧心理。

1.2.2 焦虑心理:老年人由于适应能力差,住院后饮食起居、休息睡眠等生活常规受到扰乱,加上环境的陌生产生焦虑不安心理。

1.2.3 怀疑心理:很多老年人被告知需要手术治疗疾病时,首先怀疑医生诊断是否正确。老年人性格固执,患病后更是坚持己见,表现为心情紧张、坐卧不安,要求做各种特殊检查等。有时候表现为不相信别人,以自我为中心,拒绝配合治疗和护理。

1.2.4 自卑心理:许多老年人一旦得知疾病需要手术治疗时,就认为自己在世不长了,自己会给亲人带来麻烦,造成负担而产生内疚感和自卑心理。

2 针对老年人手术以上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

2.1 关心、体贴病人 护理人员要多加关心和体贴老年手术病人。与他们多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手术前要了解患者的家庭、职业、文化程度。通过语言来启发安慰老人,并且用通俗易懂、朴实恰当的语言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讲解手术治疗的必要性,介绍经过手术治疗而痊愈的例子,引导病人从心理上自我调节,摆脱恐惧心理,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手术后要主动地接触老人,以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在护理工作中给予其心理上的安慰,使病人得到温暖,帮助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2 尊重、理解病人 与老年病人交谈时要恰当地称呼他们,言行礼貌,耐心地倾听老人的主诉,切不可表现出厌烦,对老人的唠叨要谅解,他们提出的要求要尽量满足。在护理时,更不要因为他们年老,护理工作量大而表现出厌烦,逃避行为。让他们感觉到被理解、被尊重。

2.3 情感疏导 老年人面对手术往往会过度伤心,影响食欲与睡眠。在护理时应鼓励病人尽情诉说,主动帮助病人分析病情及预后,增强病人对术后生活的信心。病人手术后,我们也要玉他们多交流,增加老年人谈话的兴趣,帮助他们调节情绪,鼓励手术后老年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帮助他们做功能锻炼,尤其是在手术后疼痛时,更应该陪伴老人,可以握住老人的手或者帮老人擦汗,这些细致的动作会让老人在情感上得到满足,使他们不要有孤独感、失落感,从心理上振作起来,从而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总之老年人手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心理因素不容忽视,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改变其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其心理状态良好,能乐观地面对疾病,顺利通过手术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