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合集7篇)

时间:2022-06-08 02:54:47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依据,以建设低碳城市、低碳城区为目标,以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为契机,创新理念、创新方法,部门合作,先试点后推广,开展低碳社区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加大低碳知识普及,增强社区居民节能减碳意识,促进居民群众生活方式转变,提高社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水准,探索一条市民以低碳生活为行为特征、家庭以节能减碳为绿色消费、社会以生态环境为建设特点的低碳社区建设路子,为建设低碳城市、低碳城区提供条件,积极推进我区生态文明城区创建和生活品质新示范区建设。

二、低碳社区试点对象

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要求,本次低碳社区建设试点对象,选择省级科普文明示范社区——采荷街道洁莲社区和闸弄口街道万家花园社区。

三、低碳社区试点主要任务

(一)开展低碳家庭创建活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创建低碳家庭是实现低碳社区的基础。要以“低碳之星”评选为载体,设计消费、减碳、节能等相关考评指标,在社区家庭中广泛开展节水、节电、节气、节油等低碳实践活动,更新转变居民消费、出行观念,不断增强居民节能减碳意识,社区有10%以上家庭成为“低碳之星”,积极倡导并自觉践行绿色消费、低碳生活。

(二)积极推进节能减碳活动

积极开展绿色运动,社区辖区内的机关事业单位办公场所、车库、楼道、公共厕所、垃圾房等公共场所,要积极推行无纸化办公、LED节能灯改造,广泛推广采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照明、地热取暖等节能、节水、节材型产品和技术,大力倡导并推行废弃物分类处置和回收再利用,垃圾无害化处置达到100%,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逐步减少或降低碳排放。

(三)加大社区生态环境建设

按照“环境立区”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要求,发动社区居民和辖区单位积极实施植绿、扩绿、增绿活动,区域内空闲地100%植绿,有条件的可推行屋顶、墙体绿化,不断增加社区绿色植被面积,提高平面、墙体的绿化率。

(四)加大低碳知识普及宣传

紧紧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主题,突出低碳主线,结合科技活动周、科普日、地球日、环境保护日等重要节会,创新思路和方法,针对社区居民群众的不同类型,采用培训、讲座、文艺演出、资料分送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社区居民低碳知识宣传普及,倡导低碳生活,践行低碳行动,努力提高低碳生活知晓率。

(五)加强社区科普组织体系建设

加强社区科普工作站建设,确定社区两委会有一名副职分管科普工作,健全完善“一室一廊一员”社区科普体系,明确以新招聘的大学生社工担任科普宣传员,积极探索单元楼道设置科普宣传员,组建一支10人左右的科普志愿者队伍,为加大科学知识普及宣传,扎实推进低碳绿色和谐文明社区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四、实施步骤

低碳社区建设试点从年1月始至年11月止,大致分四个阶段组织实施。

(一)前期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1)制定低碳社区试点方案,提出低碳社区评价指标体系;2)确定试点社区,完成社区概况调查;3)成立低碳社区试点工作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4)指导试点社区制订具体实施计划,明确各个阶段工作任务。

(二)培训调查阶段

主要工作:1)按照试点社区住户数的10%比例,确定试点入户调查名单;2)举办骨干培训(党支部、楼道组长、志愿者、居民代表等),提高对低碳社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3)建立工作网络,组织入户调查(发放试点户调查表及节能减碳记录表);4)4)开展大型低碳宣讲(2-3次)活动,发放低碳生活科普资料。

(三)组织实施阶段

主要工作:1)组织开展“低碳之星”争创评选活动,重点抓好10%户低碳家庭实施的指导检查;2)组织实施社区公共设施节能灯改造工程,推进节能减碳,降低碳排放;3)组织开展“立体绿化”活动,提高平面、墙体绿化率;4)健全完善社区科普工作体系,增强科普工作站服务能力;5)组织多形式科普宣传活动(低碳知识竞赛、低碳金点子、低碳窍门交流、低碳文娱、小手拉大手活动等),加大科学知识普及。

(四)总结评价阶段

主要工作:1)数据汇集整理,搞好试点工作总结;2)召开工作会议,表彰奖励“低碳之星”等优秀低碳家庭及优秀活动项目;3)分析修改完善低碳社区评价指标,成为“标准”,提出长效实践低碳生活与推广的建议。

五、几点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开展低碳社区建设,是一项新工作,也是一项系统的基础工程。为抓好低碳社区试点工作,决定成立区低碳社区试点工作协调组,由区民政局、区科技局、区文明办、区环保分局、区科协和采荷街道、闸弄口街道办事处,以及洁莲社区、万家花园社区负责人组成,聘请市科协和区政府领导担任顾问,外聘杭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专家担任技术指导。下设联络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社区是低碳社区试点的实施主体,要建立相应工作班子,确定专人负责,制订具体工作计划,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第2篇

作者:余茜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设计艺术学专业在读硕士

如整个装饰过程的低碳化设计可以集合低碳化环保新材料应用、采用自然采光系统、实行高效循环通风、能量循环收集利用、低能耗墙体结构设计、各种建筑材料废弃物再回收和先进的集成智能控制等技术,使得整个装饰在低碳化设计中具有以下几个优点:整体装饰设计规划合理、使用环保新型建材、使用高效节能措施、建成后的环境更加健康舒适、大量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具有更加灵活宽敞的生活居住空间。生活环境的好坏从本质上决定着人们生活的舒适度,通过低碳装饰合理地提高生活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在保障人类健康生活的同时提供高品质生活环境,对于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低碳化装饰在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发展道路的规划具有重要意义。1.健全相关制度结合目前我国“十二五”规划出台的节能减排指标和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应对《环境保护法》等国家法律的相关完善,同时制定出室内装饰行业切实可行的相关制度规范、标准体系。形成有基础国家法律支撑,行业律例相配套组成的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对于坚持开展并推进低碳化创新设计的装饰企业、相关科研院所,政府可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相关的扶持,金融机构也可以在资金上给予一定形式的倾斜与支持。对于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创新设计、材料研究与开发、工艺优化改进等更是要在财政扶持、价格补贴、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充分大力的支持,以形成有利于低碳化发展的鼓励政策,助推室内装饰行业走上低碳化发展的新兴之路。2.低碳装饰国内“产、研”结合及与国际的合作与交流低碳化装饰的实施必须要有相关技术配合,因此相配套的“产、研”机构必不可缺。装饰企业与科研院所的“产、研”结合为主,积极探索装饰行业的新模式。主要在于开展相关技术的应用和研究。广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当前各个领域都正在制定低碳化标准,装饰行业应积极主动参与,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技术与理念。国内装饰行业应引进国外先进低碳化的理念和技术,本着合作双赢的理念,为我国室内装饰行业的低碳发展指引方向。3.从具体细节上将低碳装饰理念落到实处室内装饰设计项目的建造实施要实现从高能耗向低碳化发展方向的转变,就必须抓住设计这一关键的环节,必须要在建造初期的设计中规划和体现出低碳装饰的理念。努力促进低碳设计成果向现实建造的转化,建立相关的低碳排放设计体系,实践节能减排的设计创新理念,推广低碳设计相关手段,注重设计直至后续建造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有效控制和降低室内装饰项目的低碳排放。并形成可循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最终使室内装饰项目达到有效的节能、减排至相关标准。这是我国室内装饰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更是室内装饰行业义不容辞的责任。4.加强低碳装饰理念的推广普及低碳装饰理念不能只停留在艺术设计者的口头上,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工作者,我们必须要切实贯彻“低碳发展是坚持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的思想。通过低碳化的相关知识讲座、案例分析、技能培训、工艺推广等形式开展针对室内装饰行业从业人员低碳化设计知识的培训,以此形成浓厚的学研结合氛围。大力加强低碳理念在各个领域的推广,从根本上推动我国装饰行业的低碳化,使得人居的低碳化进程得到进一步的普及。

低碳装饰理念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新时代社会精神,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要求,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我国室内装饰行业的低碳化发展之路前途光明而任重道远,“低碳”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理念必将掀起新的环保理念革命的热潮。低碳的提倡与推广不但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更需要各行业积极响应与支持,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在日常的相关设计中低碳化的设计尤为重要。在当前气候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和我国现实国情的条件下,室内装饰行业大力推进并普及低碳化有着深远的意义。低碳装饰的实施将有力促进环境及气候的改善,提高全球人居环境的质量,为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结语我国的国情及世界发展的现实决定了社会对于低碳化的要求更加迫切,作为一个艺术设计工作者,在室内装饰设计时必须坚持低碳化。只有我们从每个细小环节做起,环境污染问题才能得以有效解决。只有各行各业从自己做起,坚持低碳化方向,全球变暖等现实问题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第3篇

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指出,所谓的低碳建筑,就是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降低碳排放量的建筑。它相对于普通建筑,可以更好的实现节能减排,降低建筑能耗。诸多报告指出低碳建筑应该是与传统建筑相比必须达到至少80%的温室气体减排要求的一类环保经济型建筑。同时,我国也对于低碳建筑进行了界定,指出该类建筑是一种能够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新型建筑。建筑节能具有很强的商品外部性,在推广低碳建筑改造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因此可以说发展低碳建筑是一个动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效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是发展低碳建筑基础。好的激励政策能够正确引导人们客观看待低碳行业,并给予低碳建筑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科学构建衡量低碳激励政策的评价方法,正确选择政策评价工具,能够有效的保证低碳建筑的经济效益,为政府实施各类激励政策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政策的提出能够对低碳经济有一定的辅助和扶持作用,但政策能否正常运行,能否真的带来收益性效果,我们还需要借助政策工具来评估其绩效。我们可以通过几种视角来对低碳经济政策的绩效进行评价。

2建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理论

我国也在运用不同的政策评价工具来衡量低碳政策的有效性。例如投入产出模型,凯恩斯系数等,希望能够证明低碳建筑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积极关系。笔者认为,建筑的碳排放量表现在建筑全寿命周期的一次性能源消耗中,因此可以以建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计算建筑各阶段的碳排放量,通过各阶段的碳排放量对比,使决策者明确低碳建筑。生命周期理论是指产品从兴起到结束,即从自然中来再回归自然的一个过程。建筑工程的生命周期是从建筑的起步设计、施工,再到使用,最后废弃拆除为止的一个过程。由于建筑项目的技术复杂,建造周期较长,并且风险高,因此,对建筑进行生命周期划分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建筑划分为4个阶段,规划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营维护,拆除阶段。规划设计阶段,包括了建造前期的图纸设计,建材选择,交通运输。施工阶段和拆除阶段可以由不同的施工方式来计算,运营维护阶段包括了建筑使用过程中对各种类能源的消耗。近年来,国内相关领域通过运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基本对四个周期做出了一定的评估。大多数学者认为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运营维护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是最高的,大约在81%左右,此阶段的碳排放量大多集中于供暖,照明和燃气等设备的运行。而其他阶段所占的碳排放比例相对较低,规划和施工阶段,大约占10%~15%,而拆除阶段的碳排比率不超过20%。低碳建筑的核心就在于碳排放量比普通建筑少,建筑材料也大多运用环保绿色材料。通过该种计算方式可以有效的证明一个建筑是否符合低碳建筑标准,以及低碳建筑的优势所在。如果一个建筑在建造过程中运用了绿色环保材料,并且对其运营维护进行合理管理使得它的碳排放量低于其他的普通建筑,那么就可以有效证明该建筑属于环保低碳建筑。因此以生命周期为理论基础,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出每个环节的碳排放量,从而针对实际指标来研究相应的技术,制定相应政策法规。

3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碳排放量计算

我们可以通过一栋建筑四个阶段的碳排放量之和来计算该栋建筑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假设CO2排放总量是E,周期内的四个阶段的碳排放量分别为设计规划阶段Em,建筑施工阶段Ec,运行维护阶段Eo和拆除阶段Ed,那么就能得出:E=Ep+Ec+Eo+Ed由此可以得出单位面积的年碳排放量,即CO2排放量评价指标C:C=E/(S*Y)其中,S代表某栋建筑的建筑面积,Y代表使用年限。(大多数资料表示,我国普通房屋的使用年限均为50年,即Y=50)以上两个等式,不仅可以让决策者明晰的看出每一阶段的碳排放量,并且根据此数据制定相关政策,同时也可以作为衡量普通建筑和低碳建筑差异的标准之一。由于低碳建筑的碳排放量比普通建筑要小,等式中的总排放量和单一阶段的排放量成正比关系,所以假如在某一阶段融入了低碳技术使得碳排放量下降,建筑的总碳排放量也会随之下降。建筑周期过程中四个阶段均属于变量,我们可以通过针对每一个阶段的碳排放量进行详细的计算,来推断出建筑的哪个阶段需要引用低碳技术,可以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首先,在第一阶段设计规划中,我们可以将其Ep分为两个部分,由于设计规划阶段主要包括建筑材料的选择和运输,因此,我们可以使:EP=Em+Et其中Em代表各种建筑材料在用量选择上的CO2排放量,例如水泥,玻璃,混凝土等。Em=Σδmi*δiδmi表示第i种建筑材料的用量,表示第i中建材单位CO2的排放系数。由于运输过程中,与材料的重量,运输工具类型和运输距离相关。因此Et代表运输过程中运输工具所释放的CO2量。Em=Σδmi*Li*ηδmi同样表示第i中建筑材料的用量,Li代表第i种建材的运输距离,而η则表示建材相对应的运输工具的CO2排放系数。第二阶段,是建筑的施工制造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建筑施工量,以及建造过程中不同建筑方式的碳排放量来计算第二阶段的碳排放总量,而此处的不同建筑方式是指在建造过程中所需的不同工种,例如打地基,施工地照明,楼层建设等。由此得出:Em=Σβci*σci表示该工程的建筑施工量,σci相应施工方式的单位CO2排放系数。第三阶段则是当建筑建设完成之后,开始正式运营维护的阶段。由于运营过程中,CO2的排放主要取决于建筑运行过程中的能耗,因此我们可以将能耗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电能消耗量,即针对照明,电器运行等一系列的消耗。另一类则是化石能源消耗量,即采暖,燃气等一系列能源消耗。由此可以得出:Eo=Y*(Qe*fe+Qg*fg)Qe代表年耗电量,fe表示电力所产生的碳排放系数;Qg表示年耗气量,同样fg代表能源的碳排放系数。最后一个阶段是拆除阶段,与上述同理,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拆除方式来划分并且计算。Ed=Σβdi*σdi其中,βdi代表拆除建筑所需的施工量,σdi代表不同的拆除方式的单位CO2排放系数。

4我国的低碳政策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第4篇

主持人:今天我们请来了海尔洗衣机全球企划部部长吕佩师,中国惠普副总裁、信息产品集团大客户部总经理邵冬和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能源政策经理丁蔚,共同探讨在目前形势下,企业对于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目前,国家环保部以及环境发展认证中心公布了首批11家中国环境标志低碳产品认证企业。此次认证遵循严格的评判标准,全面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影响。请问吕部长对于此次认证工作有何感想,海尔在全生命周期是如何实现低碳的?

吕佩师:海尔洗衣机是首批认证企业之一,对于此次认证,我认为不仅能推进我国企业和消费者的低碳消费,也将有利于企业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加有利的竞争机会。

海尔洗衣机始终坚信应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管理体系。首先,采用绿色设计。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绿色特性分析,重点开展产品的模块化、可拆解,材料的可循环利用以及节能、降噪、轻量化等绿色设计中关键技术的研究。其次,进行绿色制造。严格遵守国际相关法规,有效控制铅、汞、镉、六价铬等有毒有害原料的使用。然后,运用绿色经营。一方面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始终坚持绿色和环保的经营理念,将其融入产品的每一个环节。最后,采取绿色回收。以部级静生态工业园建设为依托,不断完善回收体系,多渠道回收废旧家电;通过建立手工拆解与机械分选相结合的废旧家电处理体系,实现产品的绿色回收及材料的资源化再利用。

主持人:邵总您好!此次低碳认证工作主要涉及家电企业,其它行业的认证工作会逐步展开,您认为低碳认证工作对企业具有哪些意义?一直以来惠普电脑都致力于节能减排工作,能谈谈具体的做法吗?

邵冬:环保部低碳认证工作不仅是政府机构需要切实执行的建设要求,更是各家企业,乃至全社会必须遵从的国家战略目标。对于惠普来说,我们更强调企业与社会共赢,将节能环保作为企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对于众多企业来说,低碳产品认证的出台,更是一种积极的督促。企业需要将绿色节能当作核心要求之一,而不仅仅是一项增值内容。

对于具体的节能减排工作,惠普更是将低碳行动融入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主要从绿色设计、绿色节能、绿色回收等多方面人手。

在研发阶段,惠普电脑的塑料外壳部件均不含溴化阻燃剂,产品涂料中均不含铅,制造过程中也不采用臭氧消耗物质;其次,惠普Illumi-Lite显示器均采用不含汞的LED背光板,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了有害物质的使用量;另外,惠普的大部分电池不含水银或镉,部分含量的不会超过当前法律规定标准。

在用户使用过程中,惠普也引导消费者降低PC产品使用中的能源消耗。如惠普的智能AC适配器安装了内建传感器,可以根据各种电脑机型调整额定功率,优化性能,降低用户电量功率的使用。

此外,惠普还倡导用户建立IT产品的绿色回收意识,在全球率先为用户提供便利的回收再利用服务。在国内,惠普已经在78个城市设立了电子垃圾回收站;商用笔记本电脑中90%以上的材料均可回收和再生,惠普电脑机箱均采用免工具拆卸设计,减少了聚合体、塑料、着色金属的使用,更利于产品的回收利用。

主持人:如果谈到电脑那就不得不提到英特尔,我们知道英特尔是全球电脑芯片的第一巨头。请问丁蔚,英特尔在节能方面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丁蔚:英特尔致力于从产品的设计、生产、使用和回收等各个方面实现全生命周期的节能减排,并在每个环节安排相关部门进行战略推进和技术改进。

在提高产品能效上,英特尔借助微缩制程技术,将更多晶体管封装到英特尔处理器中,同时降低能耗。实际上,每一代新制程技术都有助于英特尔构建性能和提高微处理器的能效,据估算,2006年至2009年间,英特尔酷睿微架构相比上代技术共节省了260亿度电,相当于2010年夏季用电高峰期中国国内两天的用电量。

在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策略上,首先英特尔与全球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展开合作,促使各方制定和执行一系列有效计划,通过数据收集、分析和建模技术等措施,对能源进行有效管理;其次在《英特尔行为准则》、《环境、健康和安全政策》里体现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制定了一系列环保目标,将环保理念贯穿于产品的整个生产链中;最后,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英特尔环保事业,并将员工的部分可变薪酬与他们在产品高能效、公司碳排放、能耗降低三个领域挂钩。英特尔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绿色可再生电源的购买者,努力实现最小化的碳足迹,并在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近10年来,英特尔公司一直积极倡导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能源消耗以及采用可再生能源等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企业低碳发展仍需大环境支持

主持人:刚刚大家也都谈了企业在走低碳化的道路中,更注重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也根据产品的周期性制订了不同政策,采取了不同措施。请问各位,您认为企业还应在哪几个方面加大力度推进低碳事业?

邵冬:目前,惠普电脑形成了“绿色科技生态圈”理念。我们还需将这方面进一步完善与推广。

“绿色科技生态圈”渗透在惠普电脑整个产业链的各个层面,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所有产品都会考虑如何使用环保材料,如何通过设计减少能源耗费,如何通过设计减少包装对环境的影响等。我们将不断降低制造和使用产品所消耗的能源效率,将此概念贯穿其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全线,并致力于帮助消费者了解如何降低PC产品使用中的能源消耗率,真正实现“绿色科技生态圈”的建设。

吕佩师:海尔洗衣机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加强节能力度。首先是以科技创新加快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技术创新,依靠科技创新制造绿色环保产品,从而有效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其次以管理创新保证低碳经济发展。颠覆传统管理,让每个人都为企业的碳减排出谋划策。最后是以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低碳经济深入发展。创建“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目的。

丁蔚:“节能减排”已经成为英特尔在中国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环境绩效目标。英特尔中国区的各个工厂和机构均积极支持中国“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减排政策,并积极在生产和产品方面研究开发节能新技术和解决方案,持续降低生产性的碳排放,促进并推动在产业生态链中实施节能环保,努力应对气候变化产生的问题。

为了实现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目标,英特

尔除了在产品制造、产品能效、政策制定和员工动员上加大力度,实现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化,还积极致力于在全球各工厂实施可持续水管理。例如工厂选址时严格考核该地区是否靠近可持续水源,并为新制程技术制定具体的水资源使用目标;在运营的各个阶段,合理采用对环境有利的高效水资源管理措施。

英特尔还加强对废弃物的管理。每年,英特尔回收利用大部分运营中生成的废料,其中包括施工过程中的固体废料以及每块芯片的化学废料等。

主持人:从目前形势上看,政府是大力支持企业实现低碳发展的。从近两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我们就能看出政府重视的程度。但是政府只是政策制定方和支持方,请各位从政府和企业角度谈谈目前需要怎样的环境?

丁蔚:国家环保部作为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者,不仅积极推动面向企业的中国环境标志低碳产品认证,而且致力于将环境认证标志的成功经验应用在低碳产品的认证上,这些都大大促进了企业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我认为国家实现低碳发展需要从管理、结构和技术三个方面人手。

在管理方面,国家应当建立良好的机制和流程,鼓励企业积极实施低碳发展,同时限制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粗放增长。要加强对于信息通信技术在全社会节能减排重要作用的认识,推动传统产业积极采用信息通信技术,贯彻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实现低碳发展。

在结构方面,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鼓励低排放产业更快发展。信息和通信产业(ICT)是低排放产业的代表,大力推动ICT产业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减少碳排放。

在技术方面,希望政府大力推动研发采用ICT技术促进节能减排的新型技术方案,并通过国家的相关政策鼓励实施,引导企业实现低碳发展。

吕佩师:中国环境标志低碳标准不仅对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做出要求,而且对产品的有毒有害物质、回收利用、污染排放、人体健康等产品综合环境指标做出要求,确保了中国环境标志低碳产品不仅低碳,而且全面环保。本次政府仅仅在家用电动洗衣机、冰箱、数字式多功能复印设备、数字式一体化速印机四种产品上开展了低碳认证。我们期待着政府能够扩大认证的范围,让全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加强低碳意识,营造一个全员低碳的社会大环境,以支持企业进行低碳发展。

邵冬:大力推进低碳发展,需要形成一个社会各界都来支持和倡导节能环保的大环境。从政府的角度看,需要做的是制定完善的标准和规范,来整体管控和推动市场的发展;从企业的角度看,需要严格遵从政府的要求和相应的标准,进而自发地来推进节能、环保的建设;从终端用户的角度看,要将节能、环保作为生活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并在产品购买和使用中时刻贯彻这一原则。

未来,可持续低碳发展仍是目标

主持人: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未来的五年中,对于政府和企业来说,都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时期。未来各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低碳方面将会采取哪些措施?

邵冬:未来,我们将会延续多年来的开发研究方向,细分子行业特点,深入挖掘用户需求,推出更多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例如可帮助政府用户实现“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以日常办公应用为核心的解决方案,以及实现“安全稳定、高效便携”的以移动办公应用为核心的解决方案,用于满足不同用户不同层面的IT需求。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第5篇

一、建立馆校双方定期沟通联系的交流机制

馆校共建涉及到双方单位,要使共建活动有序地开展好,必然离不开良好的沟通与互动。为此,学校与低碳科技馆形成了开学初一起商定共建活动计划,学期末对共建活动进行总结交流的交流机制。双方互相把对方的活动有效地纳入到自己的工作计划中。在具体活动的开展中也保持密切联系,确保各项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下去。同时通过共建这个平台,馆校双方辅导老师也有了一个交流的机会,大家在低碳教育领域中,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二、科技馆成为学校开展低碳教育的实践基地

1.依托场馆资源在参观体验中感悟低碳理念

低碳科技馆里面有三层展厅,每层展厅主题不同,内容丰富。比如一楼的儿童天地展厅,设立了低碳实验室、池塘奇趣、穿越丛林、田园历险和科学探索基地等项目。学生在玩、看的同时不知不觉就对低碳有了一定感悟。比如全球变暖展厅,它是低碳科技馆的核心展项,采用4D动感黑暗乘骑形式,充分利用了现场实景、立体电影、现场特技和多自由度动感轨道车等多项高科技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和感受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全球变暖后人类将面临的各种灾难,从而认识到低碳的必要性。低碳科技馆还有碳的循环展厅、低碳城市展厅、低碳科技展厅、低碳生活展厅,通过参观与体验学生对低碳的认识会一步步加深。

2.依托场馆资源在探究活动中深化低碳教育

除了常规展项外,低碳科技馆还为学生设计了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深入了解低碳。

(1)低碳科普实验公开课活动

为了让低年级学生也能更好的参与低碳活动。低碳科技馆为学生设计了“科普实验公开课”活动。“神奇的泡泡”就是是专门为低年级小朋友设计的低碳课程。科技馆的老师给小朋友们进行了生动有趣地讲解与演示,同时还告诉小朋友们泡泡水自己在家里就可以制作以及如何制作。小朋友们领取了肥皂水后开始吹自己的泡泡,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泡泡飞向天空,这些泡泡也带着小朋友们对低碳生活的美好愿望。

(2)低碳科学拓展课程学习活动

低碳科技馆为学生精心准备了“航模”“趣味实验”“互动游戏”“低碳手工创意”等多种能渗透低碳教育的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在双休日开展。学生可以通过学校联系,也可以自己进行预约,活动时间比较灵活。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较好地增长了低碳知识。

(3)主题科学课程体验活动

低碳科技馆为我校学生设计了“生活和能量”主题科学课程。首先,辅导员给学生讲解活动内容及要求,给学生下发《生活和能源》主题活动单,让学生在参观、体验等活动中填写好活动单。学生在低碳科技展厅参观各种各样和能源相关的展项,例如“智能电网”“能源2050”和“太阳能热发电”等。通过参观与辅导员讲解,学生了解到原来生活中存在动能、势能、声能、电能、风能、水能、和太阳能等等,它们之间并不是独立分开的,经常在互相转化着。接着,学生来到全球变暖展厅,乘坐导览车亲身体验了全球变暖的情景。在整个探究和体验的过程中,大家手拿主题活动单,边思考边填写,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许多课本内外和能源相关的知识。最后,同学们来到了科学实验室,分组体验了“羊族大逃亡”“疯狂的水果”“摩天轮”和“太阳能车”拓展实验。在这些实验中又一次感受了能源的重要性,同时也对节约能源、低碳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

三、学校成为科技馆普及低碳理念的教育基地

1.建立固定的校园低碳宣传阵地

为了更好地在校园中向学生普及低碳理念,开展低碳教育,我们在学校的科技长廊中建立了低碳教育专栏。该专栏内容由低碳科技馆负责,定期来学校展出有关低碳教育的宣传图板。在第一期的专栏中,一方面介绍了垃圾分类的情况,倡导学生在家庭进行垃圾分类,从而实践低碳理念。另一方面也介绍了低碳科技馆开展的一些与低碳有关的实践活动,邀请学生积极参与低碳科技馆的各项活动,从而在活动中进一步渗透低碳意识。

2.邀请专家进校园传播低碳理念

低碳科技馆有着良好的社会资源,建立了科普专家讲师团。由他们安排专家来我校开展低碳教育的讲座,向更多的学生传播低碳理念。本学期在低碳科技馆的安排下原杭州市科协原党组书记洪芳柏高级工程师给同学们上了十分生动而有意义的一课。洪工程师结合生动形象的图片给同学们介绍了什么是低碳生活,并从全球气候变暖的角度分析了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同时,洪工程师也对同学提出了要求,希望我们的同学能从自己做起,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真正在生活中做到“低碳”。

3.指导学校开展好低碳教育活动

低碳科技馆拥有比较专业的辅导队伍,在开展低碳教育活动中非常有经验。为此,学校在低碳科技馆青少年科技辅导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开展了“碳排放计算”和“减少碳排放”活动。本活动在一周内进行,每个学生在家里进行碳排放计算,看看家庭一周到底会有多少碳排放。然后按照班级进行统计,最后全校的参与班级一起汇总。为了让每个学生更好的行动起来,学校还专门制作了活动手册,把需要学生填写的数据直接写在活动手册的表格中。通过活动与计算,学生比较直观具象地感知了什么是碳排放,为什么要碳减排。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第6篇

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是城市发展的新型模式和社会共识。在城市问题日益突出、原有城市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今天,大力发展低碳生态城市,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文明本底的“C(Chinese Model)模式”城市发展道路,是我国当前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迫切需要。我国政府明确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较2005年降低40%-45%,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低碳生态城市(Low-Carbon Eco-city)”概念是“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和“生态城市(Eco-city)”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发展理念复合起来的综合概念。“低碳经济”的概念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这一概念脱胎于2003年英国政府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的“低碳经济”概念,切入点是能源的利用和气候的变化。尽管地球变暖是否由人类活动引起还有争议,但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发展方式对气候造成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因此提出要从能源角度和气候角度,保护地球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提出低碳的理念,并提出城市的发展要遵循低碳理念。“生态城市”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这个概念最早是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NSCO)在“人与生物圈(MBA)”计划中提出的,计划中明确提出要从生态学的角度用综合生态方法来研究城市。

低碳生态城市不是“低碳”、“生态”、“城市”

三个词的简单叠加或者说用“低碳”和“生态”限定“城市”,而是三者相结合,创造了一个新的完整的概念,并超越了原有概念的涵义。“低碳”不仅局限于降低碳排放,更延伸到经济产业、消费理念,甚至是城市的集约化发展道路上,从能源资源角度进一步强调了生态化。“生态”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态,超越了原有单纯的学科意义,发展成为一种方法论,用于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种系统方法论。“城市”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是在对传统城、乡辩证否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城-乡复合共生系统,是人类住区发展的高级阶段。(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11)

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把生态城市与低碳经济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发展理念复合起来,在2009年国际城市规划与发展论坛上首次明确提出“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低碳生态城市”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节能、环保型城市,是一种强调生态环境综合平衡的全新城市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而建立起的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低碳生态城市”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低碳生态城市可理解为是生态城市实现过程中的初级阶段,是以“减少碳排放”为主要切入点的生态城市类型(沈清基等,2010),也即“低碳型生态城市”的简称。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的策略与路径

(一)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大力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城市发展道路是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反思和改变旧有的城市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探索符合可持续要求的城市发展道路。总的来讲,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合理、有序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不同类型低碳生态城动态评价综合指标体系,按照可持续发展程度对低碳生态城进行分级评价,引导城市政府和市民建设生态城的创新意识,逐步推动同类城市在生态城建设方面开展友谊竞赛并实现互帮互学;

2、建立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合作机制;

3、充分借鉴中国传统的生态思路,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城;

4、通过良好的设计和精细的管理,使城市成为景观上具有吸引力,具备良好服务、设施齐全、社会和谐的宜居城市;

5、通过建设成本可负担、发展模式可模仿、自身发展可持续的“先锋”城市实践,引导全国其他城市转变发展模式。(仇保兴,2009)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引导政策

为了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0年8月15日启动五省八市低碳试点工作,并积极推进低碳试点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同时,近期正在组织实施“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这个方案重点从强化目标责任、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实施重点工程、加强节能低碳管理、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完善相关经济政策、推动五省八市试点、健全体制机制等十个方面,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2011年6月,财政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关于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的实施意见”(财建〔2011〕341号),在“十二五”期间积极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9月份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批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财建〔2011〕867号),公布了第一批试点示范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名单,①推进绿色小城镇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考核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0年正式启动了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工作。2010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深圳市政府共同签署了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的合作框架协议,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2010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无锡太湖新城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河北省共同签署《关于推进河北省生态示范城市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合作备忘录》;2011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成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组织研究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政策建议、指标体系、示范技术等工作,引导国内低碳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同年6月,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低碳生态试点城(镇)申报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建规〔2011〕78号),启动新建低碳生态城镇示范工作。另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与美国、瑞典、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有关部门签署了生态城市合作方面的谅解备忘录,共同开展生态城市方面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三)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推行步骤

低碳生态城市的推行主要包括诊断、规划、实施、运营、评估五大步骤。规划和设计之前需进行诊断,诊断城市现状的生态制约条件和价值点;建立一套综合实施体系,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运营是一套体系措施,需要对城市运营状态实施信息监控和动态管理,及时验证、校准和调整城市规划;评估是检验基础,评估城市建设及运营状况,其结果将成为新一轮诊断依据。

三、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践行概念与内涵

(一)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总体概述

根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学术交流部所做的一项统计表明,截至2012年2月,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提出低碳生态城市有关建设目标的城市已达280个,②占到地级市比例的96%,如下图2所示。

除了地方政府在建设目标层面的积极响应和倡导,相当一部分的城市(城区)也已经开始了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活动,这些结合各自地域特色开展的实践探索为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以及运营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利于从中总结和归纳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策略。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类型分析

根据目前正在开展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案例用地性质和开发建设模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三类: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现有城区改造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和现有城区扩张发展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

1、城市新建地区低碳生态化的实践

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是指在既有建成区以外,以低碳生态发展模式开展新城的建设。调研发现,低碳生态新城的选址所占用的土地性质各不相同,其中中新天津生态城和唐山湾(曹妃甸)生态城具有探索型的代表性。其特点为,开发建设过程中尽量不占用耕地或实现占补平衡,是以盐碱地、滩涂地的生态化恢复、改造为主进行的从规划到建设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

相对来讲,低碳生态新城实践受到的现状约束性因素较少,规划设计和建设发展的余地较大,可以通过制定指标体系等手段来较好地和相对完整地应用低碳生态城市有关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技术,全方位地开展建设活动,但同时也存在依靠政府投资、建设成本相对较高、人口集聚、产业集聚需要依托周边城市辐射力等方面的缺点。目前中国所进行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多数属于这种类型。(李迅等,2011)

2、现有城区原址改造的低碳生态化实践

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主要是指对原有城镇进行的低碳生态化改造,其特点是根据当地的现状发展水平和特色,兼顾低成本、高效益的原则,利用适宜的低碳生态技术,逐渐改变原有不合理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共赢。如浙江安吉充分利用当地“竹乡”的资源禀赋,形成了从竹产业的原料供应、竹制品的初、深加工到竹产品的销售这样一条循环、高效、完整的产业链;北京的延庆、密云地区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实际需求,在国家相关政策的财政补贴和技术扶持下,在新能源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力发电等)、生态修复、垃圾分类处理、循环产业等方面进行了建设示范和应用。相对于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见效慢,需要政府加强扶持和引导,但我们应当意识到,既有的改造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是我国当前最应重点推进同时也是未来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一种类型。(李迅等,2011)

3、现有城区扩张发展的低碳生态化实践

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也属于新城建设,有别于原址改造型的最大特点是与主城区距离不远,属于主城区扩张发展的范围。如厦门市结合当前“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战略目标,在集美、翔安、同安、海沧等四个新城的建设中,启动了低碳生态新城规划,逐步实现城市建设由岛内转向岛外,推动厦门进入“全域特区”时代。目前,集美新城(21平方公里)、同安环东海域(114平方公里)、东海科技创新园(4.9平方公里)、翔安低碳研究所和低碳配套产业园(10平方公里)已选定为低碳新城示范区,开始按照低碳要求进行规划建设。(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11)

(三)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问题剖析

综上所述,无论是政府提出的建设目标还是正在开展的建设实践,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热潮已经席卷中国大地,中国正成为世界上探索低碳生态城市最为积极和主动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当前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尚处探索阶段,其建设和发展中所表露出的问题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表现为导向不明、目标缺失、理论缺失、唯技术论四大方面。(李迅等,2011)

导向不明具体表现为:(1)尽管当前地方政府已经普遍对低碳生态城市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且进行了不同程度和规模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活动,但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动机不够明晰、盲目跟风,一味强调政绩工程的现象;(2)尽管全国90.2%的地级以上城市均提出了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但从其提出时间和地理分布上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呈现提出时间早、分布密度高的特点,而且当前开展生态城市实践活动最为积极的多数也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城区),以至于造成了“低碳生态城市等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一种错误认识;(3)尽管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投入成本很高,但其具有见效快的特点,因此在多种因素的驱使下,很多城市在进行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时选择了“新城运动”,而见效慢、推动慢的建成区生态化改造则处于被当权者冷落的境地。

目标缺失具体表现为:(1)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忽视与中国国情和客观需求的结合,如上海东滩生态城和廊坊万庄生态城均是因为生态城开发占用了农用地等土地性质方面的问题造成生态城建设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困境;(2)由于目前尚未出台全国性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尽管各地出于实践建设的需要纷纷制定了地方性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但是缺乏宏观层面的目标引导性,导致地方在制定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存在目的不清、导向不明的问题。

理论缺失具体表现为:(1)目前学术界尚未对低碳生态城市有一个明确、公认的定义和理解,其名称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2)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地位、编制方法和体系等目前尚未得到明确,各地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均属于探索性阶段,对于编制内容和深度均没有统一、明确的要求,无法对规划编制后的建设实施起到很好的保障和引导作用。

唯技术论具体表现为:(1)目前进行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摒弃一些传统的低成本、高效益的手段,热衷于追求技术的新、奇、特,热衷于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盲目地将高投入与高回报划上等号;(2)低碳生态城市的实践中还存在着建设选址盲目性较大的问题,将地点选在自然基底良好的生态敏感区内进行开发建设,不但是对自然环境的极大干扰,同时也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引发连锁性自然灾害,对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安全造成隐患,酿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四、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发展与展望

在中国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实践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由于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且目前尚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生态城市及其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方法论、指标体系、规划设计原理、政策体系以及相关的建设技术和实践经验,中国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开展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活动需要今后在以下六方面进一步提升:

(一)城市低碳生态化的理念目标需要进一步深化

低碳生态城市强调尊重过去,着眼未来,因此确立正确的城市发展理念,应建立科学化评估生态城市发展的指标体系,遵循平衡、共生、发展、循环的原则,顺乎自然规律的发展之道,将城市加入到整个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循环的平衡当中,将生态学的最小干预自然、让自然做主的理念贯穿到整个规划设计管理的全过程。同时,要以人为本,把人的因素与生态并重,确立人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低碳生态城市的目标应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四个维度进行构建,最终是要通过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来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和社会和谐的总体目标,达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发展思路需要进一步转变

我国当前已经进入城镇化的中后期,其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重建“微循环”。从全国情况来看,许多城市在发展中已经到了转型的门槛前,其空间格局、基本框架,在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建设之后,已经基本定型,各类大型基础设施也已基本建成。同时,城镇化初期大拆大建的弊端,也已充分暴露,市民对社区环境改善的愿望及提升居住舒适度的需求也愈发强烈。在这种条件下,城市的发展思路应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将传统集中式、机械式的处理方式向分散、有机化、生态化的处理方式转变,由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向小型补充式设施建设转变,由集中处理排放向就地就近处理转变,由各公用设施功能分离向综合利用转变。同时,在规划建设理念方面,还应实现由自上而下向规划透明、设计透明、上下结合、充分调动民间创新积极性转变。

(三)城市低碳生态化的规划引导需要进一步加强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是进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引导城市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要以其高度的综合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在实现优化城市资源要素配置、调整城市空间布局、协调各项事业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建设优质人居环境、维护全体市民公共利益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具体来讲,各层次的规划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层面,应当重视研究区域内的城市化战略和政策,人口、产业、城镇的集聚发展,综合交通体系以及区域生态格局等;(2)城市总体规划层面,应当重视研究城市的性质与功能、规模与容量、空间与形态以及城市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和中远期发展预测与控制,尤其是通过生态运行模拟技术综合调配生态基础设施的配置;(3)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应当重视研究城区土地利用、建设容量控制、环境容量控制、建筑空间形态与市政基础设施控制以及城市规划指标落实。

(四)城市低碳生态化的技术体系需要进一步创新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技术涉及城市规划与设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设计、产业发展选择、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废弃物处理与管理、绿色交通规划与管理、能源生产与利用、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数字信息技术等方面,其研发、推广与应用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当前对于技术体系方面的应用和实践多数为单项技术的尝试,因此迫切需要对各项低碳生态技术开展系统性、整体性的尝试与整合,形成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集成技术,进一步指导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推广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管理经验与可行模式。

(五)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发展政策需要进一步健全

低碳生态城市仍处于不断探索中,当前对低碳生态城市起促进和保障作用的法规政策体系还很不完善,政策、市场、技术三方联动的体制创新仍需不断探索。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涉及的能源、资源、土地、水、环境保护、经济等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衔接。当前迫切需要总结国内外成功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案例,逐渐转化为可推广、可复制的组织和运营方式,形成明确的引导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导则,同时,制定促进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有关财税、产业配套政策,以城市公共政策的形式从宏观上进行引导,保障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实现公共管理和服务更为周到的低碳生态城市。

(六)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国际合作需要进一步拓展

低碳生态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到人类长远发展的环境、生态、资源、健康等全球性科学问题,这些问题一直都是各国政府和科学界关注的热点。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促进低碳生态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聚集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通过不同国家与地区、不同文化与思维方式、不同学科领域的思维碰撞,通过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科学家之间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交流,共同致力于世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当前,没有其它任何一种城市发展战略像低碳生态化城市发展战略这样存在如此普遍的共识,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必然是中国乃至世界城市未来的发展模式。低碳生态城市理想的实现,即始于我们今天的认识和行动。让我们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努力,让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携手创建我们美好的生态未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永续发展!

注释:

①第一批试点示范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名单: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天津市静海县大邱庄镇、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海虞镇、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三河镇、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

②由于目前对于低碳生态城市的理解尚未在定义和内涵上达到统一,且指导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部门存在交叉,因此,城市在开展规划建设时存在“生态城市”和“低碳城市”等多种建设目标的提法,上述提法均列入低碳生态城市的统计范围。

参考文献:

[1]仇保兴.从绿色建筑到低碳生态城[J].城市发展研究,2009(7):1-11.

[2]仇保兴.重建微循环——生态城设计的基本原则[C].生态城市中国行——重庆站,2011.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第7篇

关键词:交通规划;低碳;规划设计;公交优先

1 前言

哥本哈根会议让“低碳”这个名词再次引起全世界人的关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亟需世界各国协同减低或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从1997年《京都议定书》通过开始,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目标,我国也提出了要在2010年实现单位GDP能耗(能源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20%, 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碳强度)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的目标。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概念的出现,也是形势所迫。自从工业革命以来,随着规模化大工业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煤炭、石油等碳基能源的消耗快速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迅速。工业革命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长期维持在280 ppm 左右,目前已经上升到387 ppm 左右。世界气象组织估计,即使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到2050 年左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将达到450 ppm 左右。一旦达到这个浓度水平,地球的平均温度将比工业革命前上升2 ℃。不要小看这2 ℃,科学家们说,这是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生存的底线。一旦突破,全球将面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短缺、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以及疾病增多,人类将陷入无法挽回的全面环境灾难之中。有科学家断言,如果人类还想维持一个与文明发展、生态适宜的环境,那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必须降低到350 ppm 以下,节能减排,尤其是减少碳基能源的消耗量,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这是势在必行。

从碳排放的源头来看,全球大城市消耗的能源占75%,温室气体排放占到80%。根据美国资料,由建筑物排放的二氧化碳占39%,交通工具排放的二氧化碳占33%,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占28%。英国资料也显示,英国交通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占23%,且其中85%来自道路交通。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一样,交通部门也是我国的油耗大户,从而也成为碳排放大户。据统计,2005 年,我国交通营运部门消耗了全国45.7%的柴油、50.9%的汽油和81.9%的煤油。如果加上机关企事业单位车辆以及私人汽车用油,初步测算,2005 年我国交通系统的油耗为1.33 亿t 标准油,约占同期全国石油消费总量的40.8%,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16.3%。由于与交通相关的碳排放在碳排放总量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是否在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规划设计中充分应用了低碳设计理念,将会对我国是否能够践行自己对世界的承诺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2 规划先行,为低碳城市交通模式打好根本基础

合理的城市规划布局,有利于推行低碳城市交通模式,建议在城市规划中设置有关低碳交通规划的专门章节,以发挥其对建设低碳城市的规划引领作用,并将之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规划评审。可以将碳排放作为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的重要约束性量化考核指标,从发展规划的层面上为城市交通减少对碳基能源的依赖提供保障。然而,由于对低碳经济发展认识不足,中国过去所经历的城市区域空间发展,更多的是依托于公路道路网络的简单卫星状向心结构模式。此种模式,更有利于小汽车交通方式的发展。近来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在中国更合理的都市区发展模式应该是结合轨道交通或区域公交导向的走廊模式,特别要强调的是在中国的中小城市,区域公交发展尤其重要。另外,城市周边以产业发展为主的开发区规划,必须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避免由于开发区规模偏大、土地使用不经济、功能配套不完善而使开发区最终沦为通勤工作的卫星城。

调查显示,公交车、轨道交通、小汽车、出租车、自行车和步行,已经构成了目前中国城市的主要交通方式。在所有的交通工具中,公共交通是最为节能的方式。以小汽车每百千米的人均能耗为1 计算,公共汽车为8.4%,无轨电车为4.4%,有轨电车为3.4%,地铁为5%。近几年,虽然我国的城市公共交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公交出行分担率仅占城市居民总出行量的10%~25%,与发达国家40%~60%的出行比例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对汽车工业的支持,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增长势头迅猛,私人汽车拥有量由1985 年的28.5 万辆,激增至2008 年的3 501万辆,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9 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汽车产销均突破1 360万辆,一举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2010 年一季度,产销量均超过400 万辆,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国的交通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也将快速增长。如不尽快加快交通结构的优化调整,加快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及服务水平的提升,一旦当小汽车在城市得到充分普及,形成私家车依赖型的出行习惯,将会导致城市的低密度蔓延,高碳的交通发展模式将更加难以扭转。

逐步引导公交为主的出行模式,在规划层面的措施还是很多的。例如,鼓励适度的用地混合,提倡小尺度街区、土地混合使用的开发模式;将公共交通的可达性作为大型公共设施开发的制约性条件,大型公共设施建设要与公共交通枢纽的建设相结合,将公共交通可达性引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并作为区域开发强度的重要因素,公交可达性好的,可以适度提高建筑容积率等;从有利于减少出行次数、出行距离,有利于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有利于自行车、步行等交通方式使用的角度出发,进行城市空间结构布局的研究等等。只要在规划的各个阶段能够切实把握好,应该可以做到在高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将交通源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3在“公交优先”的交通战略思想指导下,构建层次分明、搭配合理的公共交通体系结构

一级系统为大容量高运能的轨道交通捷运系统;二级系统为诸如BRT 或有轨电车的骨干公交系统;三级系统为联系各中小组团,以到达服务为目的的普通公交系统。

在大力发展轨道交通、BRT、公交专用道、普通公交的同时,必须下决心保留和扩展自行车道和步行道,以“快、准、廉、优”为目标来优化公交出行方式。客运枢纽、一般轨道交通站点及主要公交站点应安排适量的自行车停车设施,以鼓励“慢行 + 公交 + 慢行”的低碳交通出行方式。合理搭配这三个层次的公交系统,规划建设多模式交通方式兼容的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建设立体型的换乘枢纽及停车换乘设施,改善换乘条件,减少换乘距离,与自行车、步行形成无缝对接,提高公共交通的可达性、便捷性,从而提高公共交通的出行分担率,减少交通的碳排放及其对城市空气的污染。

由于我国目前的城市空间布局大多属于“紧凑型”,这对于大力推行“公交优先”的交通战略创造了有利的先天条件。由于轨道交通的建设周期比较长,在加紧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的同时,近期应积极推行BRT 及公交专用道建设,同时,在现有的道路交通体系上,推广应用现代化的交通管理技术。欧美发达国家自上世纪60 年代以来,已经着手研究先进科学技术在交通管理方面的应用,希望应用计算机技术、通讯和控制技术来改善城市交通阻塞、污染和能源消耗。八九十年代,英美等国应用了先进的城市交通控制系统,提高车速20%、降低污染20%,减少延误20%。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轨道交通、BRT、普通公交这三个层次的交通系统的有机搭配,辅以智能交通管理技术,基本能够获得生态、土地节约、经济发展、便利出行和社会等几方面的均衡,用最少的交通用地和能耗来解决机动化的问题,而且不论是富人、穷人,本地居民还是外来人口,在公共交通服务方面一律平等,有利于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4 低碳交通规划要重视低碳技术在城市道路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打造低碳城市交通系统,要从规划入手,从城市空间布局、公共交通体系的构建上,使低碳的城市公共交通,相对于个体交通,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吸引人们利用公共交通出行。做到这一点,就是向低碳交通跨出了一大步。当然,具体到某一项城市道路工程设计,也需要充分考虑低碳技术、低碳设备及材料,体现低碳的设计理念。

例如,沥青是道路工程中常用的材料。目前的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通过降低沥青混合料拌和与摊铺温度,达到降低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中的能耗与CO2 气体及粉尘排放量的目的。由于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温度比普通热拌沥青混合料低30~50 ℃,因此可节约30%的能源消耗, 减少2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温拌沥青混合料可作为新建路面材料应用于长隧道路面施工、超薄层罩面和桥面铺装等。

另外,过去由于道路工程实施后,导致当地地表径流系数增大,通常的做法是配套实施雨水排水系统,一方面增加了管网系统和泵站的投资,另一方面,增加了日常的运行能耗,现在看来,这种做法是非常不低碳的。目前,在低碳设计理念的指引下,我们提倡在道路工程实施时,配套实施雨水蓄渗技术措施。地面应采用雨水渗透措施,可采用包括地下蓄渗、绿地入渗、透水铺装地面、渗透管(渠)、渗透沟、渗透井、渗透池(塘)等单一或组合渗透方式。采用排水性沥青路面,较之常规密级配沥青混凝土路面,前者更安全、生态、环保。人行道铺装采用透水性材料,一能做到雨天不会在上面形成积水,行人走在上面不湿鞋;二能起到增加地下水补给,促进行道树和绿化带植物生长的作用;三是能带走路表热量,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研究表明,雨水渗透技术可削减暴雨径流30%~99%,延迟暴雨径流峰值5~20 min,削减污染负荷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