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合集7篇)

时间:2023-03-07 15:16:50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第1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流程管理;科普展馆

中图分类号:C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2.07.017

引言

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知识总量急剧增加。由于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人人都需要随时补充新知识,进行科普教育是让民众了解科学的最有效的途径。任何科技进步都离不开人民的参与,因为科学技术只有被人们理解,科学应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科普教育能使科学工作者的劳动成果被社会认同,使科学发明被社会应用,同时能向社会公众讲解科学的原理和应用方法,从而提高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

科普展馆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设施,是面向社会、面向公众宣传科普教育的重要机构,也是我国科普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展示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向社会大众传播科学知识,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尽管科普展馆的建设对科学普及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科普展馆建设是近几年才在国内兴起的一个新兴产业,其规划、设计、开发、验收等过程是仍一个全新领域。在实际科普展馆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流程可循,整个环境布展工程和以及各个展项工程的设计、施工和制作往往处于一种非专业化、非程序化和非规范化的运作状态。

本研究将从项目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并将项目流程管理理论知识应用于科普展馆建设过程中,结合无锡感知中国博览园综合馆这一科普展馆的实际案例,针对科普展馆项目管理中的最薄弱环节——流程管理,运用现代项目流程管理的思想,分析科普展馆工程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此基础之上,系统性总结出科普展馆建设的总流程以及各个阶段建设流程。该研究旨在利用项目管理提高科普展馆的教育质量和展示效果,为以后科普展馆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1.项目管理流程的引入

1.1科普展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科普展馆的建设在目前来说仍是一个比较新的工程领域,其建设和管理过程存在如下问题:

1.1.1规范的缺乏性

科普展示工程是全新的工程领域,缺乏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可循,如:整个展示工程的建设流程、展项的制作流程、展项内容设计流程、科普展馆的验收流程都没有统一的规范。

1.1.2过程的不明确性

科普展示工程主要由环境布展和展项工程组成。由于展项常是为一个特定的展馆设计的,每个展项涉及的学科广泛且都需要创新设计(这些创新设计大都是非标准化的设计),展项创新设计的这一特性给施工和制作带来了很大的不明确性。

1.1.3信息的不对称性

展项设计制作是一个科技、艺术、生产知识的投入产出过程,展项设计制作的特殊性表现在科技展项设计制作的一次性、成果价值的难测性、过程的研发性、创新性展项的首创性等方面。这些情况使得项目管理人员对展项设计制作的相关主体信息掌握不充分,从而导致信息的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很容易使项目管理工作面临很多困难。

1.2科普展馆的项目管理理论

项目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科普展馆传统的管理概念,更新了工作流程和思维方式,提升了科普展馆整体的教育效果。因此,在科普展馆的建设中引入项目管理的方法和经验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的流程管理的角度出发,阐述项目流程管理的重要性,具体说明如下:1)缺乏流程,管理脱节: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流程管理,其内部管理人员对于参建各方的工作关系是迷惑的。2)流程缺乏,沟通不畅:没有流程管理各专业无法进行必要的沟通,参建各方也不知按何种程序进行工作,相互之间的关系只停留在合同限定的情形之中,而没有深入去挖掘和理顺合同界定的各种关系的真正含义。3)流程管理是推动岗位履行的有效机制:职责的履行需要具体的操作程序,流程管理正是推动岗位职责被履行的有效机制。

2.现代科普展馆的建设流程

2.1现代科普展馆建设总流程

本模型参照柯少敏——现代科技馆展示工程项目管理流程的分析,在项目识别和启动、设计变更、项目验收三个方面进行了改进。

科普展馆建设的总流程:首先对展馆建设进行项目的识别和启动,然后进行相应的项目立项;立项通过以后,项目团队要进行相应的概念设计;概念设计完成以后,在布展方案和展项展品方面要进行相应的方案招标,然后业主进行相应的评审,业主评审通过以后确认项目方案;方案确认后,在布展工程和展项展品两方面进行相应的深化设计;深化设计过程中涉及到项目设计变更的部分要通过业主审核,业主审核通过以后才能进行相应施工制作,如果业主审核没有通过还要再进行相应的深化设计,直到业主审核通过完成为止;深化设计中如果没有设计变更,深化设计可直接进行施工制作;施工制作完成以后,要对各个展项以及设备进行相应的验收。

概括流程为:项目识别和启动——项目立项——概念设计——方案招标——深化设计——施工制作——项目验收。

2.2分阶段的各个流程

2.2.1项目识别和启动阶段

项目的识别和启动包括:机会研究、可行性分析、项目评估、项目决策等内容。具体过程如下:

机会研究:科普展馆建设的起步阶段,设计者可通过参照典型科普展馆(如上海科技馆、上海世博会)建筑的大量信息资料,在针对不同类型的科普展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判断和选择,从而确定所要投资科普展馆的类型。

可行性分析:科普展馆建设前期,要对展馆的建设地址、投入资金、展项的施工工艺、设备以及展馆的盈利能力等相关内容进行相应的可行性分析,来确定该科技展馆是否值得投资。

项目评估:科普展馆的项目评估,是对科技展馆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的审查和评估,对其各个展项进行可行性论证,然后做出最终的决策。科普展馆工程不同于普通建筑工程,它强调科普性和教育性,对创意一般要求比较高,所以项目评估要对其创意可不可行进行论证。如果创意被论证不可行,看是否有其他方案能够代替。如果其创意可行的话,要对其净效益进行计算分析,确定最佳的展示方案。

项目决策:科普展馆的项目决策是通过上述机会研究、可行性论证、项目评估等程序以后,对展馆的建设规模、资金分配以及展馆内各个展项的选择和布局进行准确的判断,从而确定各个展项的投资以及展馆的布局,以确保科普展馆的展示效果。

概括流程为:机会研究——可行性分析——项目评估——项目决策。

2.2.2项目立项阶段

科普展馆立项阶段流程:首先起草立项报告,然后根据立项报告来确定展馆内各个展项的材料、设备、工艺、以及人员薪资,从而编制经费预算。编制完成经费预算以后,需要对项目的进度进行分析,例如项目何时启动,何时完工,确认最迟完工时间等。进度分析完成后,要对项目的效益进行分析,如自己的资金投入、项目的工程款、预期的投资回报率等。经过上述程序以后,项目组还要筹措项目经费,确定自己的合作伙伴,构建自己的项目团队。

概括流程为:起草立项报告——编制经费预算——工程进度分析——效益分析——经费筹措——合作伙伴确立。

2.2.3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的流程包括前期未确定方案之前的概念设计,以及后期确定方案之后的深化设计两部分内容组成。

概念阶段流程包括展示布局设计和展示的内容设计。概念设计阶段的建设流程为:展示布局设计:平面规划图——展区效果图——参观游览路线;展示内容设计:展示主题——内容大纲——展项展品策划文案——主要展项设计。

深化设计阶段流程:图纸设计阶段——展示环境装饰设计——声光电系统设计——展项展品设计——媒体等深化施工图设计——展项实现的手段设计。

2.2.4施工阶段

施工流程:首先执行深化设计时制定的项目计划,然后跟合作伙伴以及业主进行信息沟通,确认计划的可行性;沟通完成以后团队内部要建设高效的沟通机制,同时还要落实团队内部的激励制度,跟踪实际项目进展,并进行现场的监督;对项目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尽量减少和控制项目变更,然后对采购过来的设备和材料进行检验,跟甲方、业主、分包进行适当的沟通,平衡项目冲突,最后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施工完成后,还要对完工后的展项进行阶段性的评审。

施工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进行项目沟通管理。通常花在这方面的时间应该占到全部工作的75%~90%。只有通过良好的交流才能获取足够的信息、发现潜在的问题、控制好项目的各个方面。

项目沟通管理把成功所必须的因素——人、想法和信息之间提供了一个关键连接。所有的项目参与者,包括项目的开发投资者、管理者、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都希望能以各自的沟通能力、技巧来完成必要的沟通,以使项目建设顺利地进行。

项目沟通管理的方式包括制定切实可行的沟通计划和确定项目沟通方式。沟通计划包括:首先确定项目相关文件保存方式,建立项目组织联系方式,然后确定工作汇报方式,统一项目文件格式,最后沟通计划应简单实用。沟通方式包括:按行势划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按等级划分为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按互动分为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按正式程度分为书面沟通和口头沟通,按肢体语言分为语言沟通和体语沟通。

概括流程为:执行项目计划——项目沟通管理——建设高效团队——落实激励制度——跟踪项目进展——控制项目变更——采购设备和材料——平衡项目冲突——解决项目问题一进行阶段性评审。

2.2.5设计变更阶段

变更流程:甲方先提出变更申请,首先通知工程部的经理,要求工程部经理立即根据变更修改原来的施工计划,然后协商确认修改后的计划;涉及到设计成本方面的内容要预先通知项目经理,让项目经理修改原来的费用计划,然后协商确认修改后的计划;甲方还要跟设计方进行沟通,要求设计方根据变更要求拟定详细的制作和实施方案,最后甲方、工程方、设计方三方进行沟通,制定出三方都认可的变更计划交由监理审核;监理审核通过后,要拿给业主审核,最后业主审核通过以后,由业主签字,变更计划。

概括流程为:变更申请——制定变更计划——协商确认——监理审核——业主审核——变更计划。

2.2.6验收阶段

验收流程:首先,甲方要在项目施工即将结束时通知项目团队,要求建设方做好相应的验收准备;建设各方得到通知以后,要准备相应的验收材料,例如准备项目文件收集、施工图和效果图的整理、说明书、合格证、检验报告、测试材料合格证、第三方检测证明、原厂证明、资质证明、取样被查、照相取证等;材料准备完毕以后,成果交付验收之前,团队有必要进行自我检查,找出问题漏洞已尽快解决;自我检查完成以后,建设方向甲方提交申请验收的请求报告,并同时附送验收的相关材料,以备验收者进行验收;业主在收到验收请求后,业主会同项目监理、政府相关人员、审核师等专家人员,组成验收工作组,对项目进行初步审核;初审完成后,如果合格的话,验收团队还要进行正式的全面的验收;正式验收合格后,业主签发合格文件,然后将验收的成果变为固定资产进行相应的移交。

概括流程为:项目收尾——准备验收材料——项目团队自检——提交验收申请书——项目团队检查——初审——正式验收——签发合格文件——固定资产移交。

3.流程管理在实际展馆中的应用

无锡感知中国博览园综合馆序厅工程设计、施工制作采用了现代科普展览展示的规范流程取得了良好的展览展示效果,本节将重点阐述项目识别启动阶段、概念设计阶段的流程理论在无锡感知中国博览园项目中的实际运用。

3.1无锡项目识别启动阶段流程

无锡项目在项目识别启动阶段实际用到的流程为:机会研究——可行性分析——项目评估——项目决策。在此本文着重阐述可行性分析的主要流程,针对为何要在无锡建馆和为何建物联网展馆这两个方面进行相应的可行性分析。

(1)在物联网标准方面,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层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话语权,2008年总理访问无锡国家物联网传感中心时,将“感知中国”定在无锡。

(2)物联网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感知医疗”、“感知健康”、“感知家居”、“感知生活”等,这些应用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由于民众对于物联网这一概念比较陌生,所以建设物联网科普展馆有利于科学普及,从而提高民众的科学素养。

综上所述,从技术、经济、政府支持的角度来说,在无锡建物联网科普展馆是一项有潜力、值得投资、可行的项目。

3.2无锡项目概念阶段展示布局流程

无锡项目在展示布局方面实际用到的流程为:平面规划图设计——展区效果图——参观游览路线,具体流程应用如下:

(1)进行平面规划图设计,其平面布局规划图主要从接待台、浮雕、物联网大事记、环幕、沙盘、设备间等这几个区域进行平面布局的划分。

(2)参照平面规划图进行相应的展区效果图设计,展区效果图划分为信息之门、信息之窗、全景环幕、LED数字沙盘、探索之路等五个方面。

(3)进行相应的参观游览路线设计,无锡项目针对不同参观者参观目的和动机的不同,将参观路线划分为2条线:一条是面向普通观众的普通参观路线,一条是针对领导和专家的VIP参观路线。

3.3无锡项目概念阶段展示内容流程

无锡项目在展示内容方面实际用到的流程为:展示主题设计——展示内容大纲设计——展示主要展项设计,具体流程应用如下:

(1)进行展示展示主题设计,项目展示的主题词为:感知中国,启迪万物。

(2)进行展示内容大纲设计,项目展示内容大纲设计为:感知中国博览园综合馆主要是通过共性平台+应用子集的模式全面展示真实的物联网技术和未来的物联网城市。

(3)进行展示主要展项设计,项目主要展项设计包括:接待台、环幕、LED沙盘、科普展板、卫星模型五部分组成。

4.结论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第2篇

【关键词】流动科技馆;展览;展教资源;开发

作为我国科普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动科技馆以其灵活、高效的方式,覆盖我国未建设科技馆的市县级地区,弥补了基础科普设施数量有限、辐射范围不足等问题,在目前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科普资源分布不均的国情下,有效缓解了基层科普资源匮乏的现状,推动了我国科普服务的公平与普惠。在中国科协的积极推动下,2012年12月中国流动科技馆(下文简称“中国流动馆”)项目获得财政部立项,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推动了流动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据统计,截至2015年7月,中国流动科技馆共巡展903站,受到公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受益观众达3734万人,取得了很好的科普教育效果与社会影响。

1 展览资源现状

目前,中国流动馆主要以“体验科学”为主题,通过50件左右的互动展品与科学表演、科学实验、科普影视相结合,组成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流动科普资源,项目开展以来,历经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已形成Ⅰ型、Ⅱ型、Ⅲ型三种展教内容:

Ⅰ型流动馆,围绕基础科学,主要展示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与应用,设有声光体验、电磁探秘、运动旋律、生命奥秘、数学魅力五个分主题展区,共计45件展品,科学表演3项。

Ⅱ型流动馆,在保留部分“Ⅰ型”展品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与公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如健康生活、安全生活和数字生活三个分主题,向公众揭示生活中的科学,引导公众以更加健康、安全、科学的方式生活。同时增加了简易棚房及相关配套设施,可适应老少边穷地区复杂的展览条件,展品共计38件,科学表演和科学实验5项。

Ⅲ型流动馆,在Ⅰ型、Ⅱ型基础上,不仅增加“移动科普影院”,将展品数量提升至50件,同时强调展览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可根据场地情况进行不同组合,使展览面积在300-800m2之间变化。2014年流动馆则重点对Ⅲ型展览进行了细致梳理,优化展品展示方式及设计图纸等设计资料,并推行图纸的标准化以降低制作成本。

2 问题与反思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中国流动馆基本实现了“广覆盖、系列化、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形成以互动展品、科学表演、科学实验、科普影视四者结合的展览内容,受到各地观众的普遍欢迎,也给大家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但是目前流动展览开发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展教资源上尚不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科学素养层级的观众的差异化需求;专题内容较少,缺少对公众关心的科技热点、节能环保、心理健康、航空航天等方面内容的展示,地区特色科普资源有待挖掘;高新技术展示的可靠性、稳定性等技术问题亟待解决,展品表现形式难以突破;展教活动重视不足,活动形式缺乏创新;开发过程社会资源介入不多,创新模式需要完善。

3 未来发展建议

展教资源是中国流动馆项目提供展示和教育内容的核心支撑[1],因此展教资源开发的创新能力是中国流动馆不断发展的源动力。未来中国流动馆项目开发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更多地探索与实践。

3.1 建立模块化开发模式,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流动展览开发的模块化设计,是指采用围绕某一核心主题的展示内容模块分割和组织展教资源。每个模块单元围绕一个特定主题展开,分别具有展品、活动、影视等不同的展示功能;在资源系统中,主题模块单元可组合、分解或更换。模块化设计将打破展教内容整体升级更新的模式,提供了另一个开发思路。未来流动馆的更新将主要聚焦开发新的主题展示模块,主题模块单元可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需求实现自由组合,形成整体展览,适合不同展览面积、多种场地条件下展出,使流动馆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地方各省市可根据当地公众的科学素质水平和需求、已有的场地大小,在已有展示内容模块中针对性的选择适宜的内容和数量,组合形成整套展览,充分实现按需配置,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观众群体的个性需求。

3.2 关注社会热点,增加本地特色,研发专题展览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目标中提出,重点宣传普及节约资源、改善环境、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在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综合地方的需求和国家的规划,今后流动馆展教资源开发应重点向航空航天、身心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当今世界热点科技问题拓展。在传承经典基础科学展示内容的基础上,一方面聚焦社会热点,将前沿科技作为展示亮点,一方面增加地方特色展示内容,增强展览对当地民众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看点”。同时,借鉴国外流动展览的策展思路,设计真正的故事化、主题式的专题展览模块,采用主题故事引起观众的兴趣,将学科综合知识或科学方法进行结合,营造环境氛围,引导观众探究。

3.3 加大高新技术应用研究,丰富展览展品表现形式

随着国家加大对科普产业的重视与投入,先进的全息投影技术、虚拟现实技术[2]、人脸识别[3]、智能机器人[4]等技术在科普传播中的应用引起了很多科研院所的关注,为流动科普展品创新带来强大的推动力,然而流动馆的流动性为高新技术应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成为未来需要攻克的关键难题。2015年7月,由中国科技馆联合部分企业、科研院所等申报的2015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技馆展品创新关键技术与标准研发及信息化平台建设应用示范”(项目编号:2015BAK34B00)获得科技部立项资助,国拨经费2231万元,项目主要通过对基础科学原理解读与探究、高新技术互动体验、机器人技术互动展示等系列展品关键技术的研发,进一步拓展公众互动体验功能,丰富科技馆展教资源,这将有助于攻克部分前沿技术应用的难题。

国外流动馆的展览设计起步较早,尤其在主题流动展览和展示形式上都已形成一定的特点。我们应积极收集和研究国际上的优秀案例,吸取好的经验为我所用。2012年全国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工作启动后,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的科普硕生们,也在积极尝试将现代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引入流动馆的创新研究,这将为探索更加新颖、更具特色的、适合和满足流动需求的展览展示形式打开了大门。流动馆在展览形式设计上期待更多突破,结合前文所述主题模块的开发思路,将流动馆展览开发视作微型专题展览的开发,围绕主题,采用互动展品、活动、影视、多媒体、艺术形式、静态模型、环境设计等多种展示形式与技术,全方位、多角度、深入诠释主题,使展示整体氛围感更强,主题更加突出。

3.4 重视展教活动的策划组织,充分实现展教效果

关于教育活动与展品的关系有过很多研究与探讨[5-6],但在展览开发项目操作中教育活动与展览并未达到实质性的融合。对于流动馆这类巡回展览,可以考虑以策划一个科普传播活动的思路策划展览,对于展品硬件无法更好表现的本地化、特色化内容,通过活动中表演者的演绎和与观众的现场互动,传递展览想要表达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深层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最好的选择,而且能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今后流动馆教育活动一方面需加强对地方活动策划、组织和开展的培训,通过活动融合地方科普宣传需求、展示本地特色、提升展教能力;一方面积极引导高层次科普人才培养试点高校的科普研究生们,将流动馆教育活动开发作为研究课题,通过实习体验项目激发和带动地方展教活动的创新。

3.5 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创新科普资源开发的模式

知识经济时代,仅仅依靠内部资源进行创新活动,已经难以适应科技馆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观众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开放式创新[7]”就颇具意义,将外部展览创意和外部市场化展览研发的作用上升到和的内部研发同样重要的地位,均衡协调内部和外部的资源,不仅把创新的目标寄托在基础展品的研发上,还积极寻找外部的技术支持、委外研究、技术合伙等合适的模式来尽快地把创新思想变为现实的科普资源,只有打破专业壁垒,加强各方深度合作,优势互补,才能实现流动展教资源的创新发展、规模化发展和规范化发展。为鼓励展品创新,丰富展览内容,中国科技馆8月底启动了中国流动科技馆展品研制项目的申报工作,面向社会征集展品创意,迈出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科普资源开发的第一步。

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投资巨大,建议今后对重点高新展示技术、展览形式设计、科普影片成果转化等成立专门项目,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流动科普资源研发与建设平台。同时组织行业交流会议,就当前开发中的先进理念、技术、做法以及存在问题、发展趋势等共同研讨,形成行业齐心推进的局面。

4 结语

中国流动馆项目经过几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经初步建立了一定的展教资源开发体系和模式,也积累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教资源,然而面对新形势下科技馆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基层观众不断变化的、多样化的需求,今后流动馆资源开发应仔细思考和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创新设计思路和展览形式,挖掘鲜明特色,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完善开发体系,提高流动科普资源的设计与制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流动科普设施子课题组.我国科技馆流动科普设施发展研究[R].中国科技馆,2014.

[2]李锋.混合现实技术在科普展示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08):246-248.

[3]田锋.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人脸卡通化科普展品的设计与开发[D].东北大学,2008.

[4]赵姝颖.科普中的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在科技传播中的应用探索[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14(1):37-41.

[5]常羽.科技馆教育活动组织过程的思考[J].科技馆(中国科技馆内部刊物),2009(3):20-22.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第3篇

近些年,国内众多高校根据本校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建起了各类科普场馆,该类科普场馆一方面满足学校学生实验、实践等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承担起了对社会科学普及等众多教育功能。纵观国内高校各类科普场馆的运行情况,多数场馆由于承担对社会的各类职能对学校自身来说属于新生事物,因此多数高校科普场馆在管理方面逐渐凸显了诸多方面的不足,急需探索出一系列规范的、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以适应国内众多高校科普场馆达到常态化的管理,以满足该类场馆多功能化的需要。

二、高校科普场馆管理模式现状

高校科普场馆的各种职能充分发挥了其正能量,既满足了高校学生学习的需要,同时利用高校优势的专业资源和设施,为社会公众提供科普知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发挥了显著的社会职能。但是,从管理模式上来说,诸多的管理措施并不是十分完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一是在满足学校相关专业综合实验室功能上,其实验环节多数并没有建立规范的课程体系,教师根据理论课程的需要灵活地安排现场教学的时间和学时,其实验室管理人也没有完全按照正规周密的管理,造成课前临时通知准备不充分的局面,有时造成社会公众的参观与实验课程出现撞车现象;二是在针对社会公众的科普教育等相关教育职能上,其管理也不是十分规范,如参观接待制度等常规制度,高校科普场馆多数不能满足年内全天对外开放,使得对外教育职能受到限制;三是针对高校科普场馆对外教育的职能,目前多数高校科普场馆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教育活动的组织策划等工作,造成科普教育活动随机性较大。另外,在众多职能当中,科普教育的形式、内容和安全保障等众多措施还不是十分完善,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场馆多功能化的发展,制约了场馆众多功能的最佳发挥,因此,对场馆进行管理模式的规范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三、建立完善的管理模式

针对高校科普场馆目前的功能现状,建立完善的管理模式主要应包括:对内课程管理体系的建设、对内研究学习管理体系的建设、对外参观管理体系的建设、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激励管理体系的建设。

1.对内课程管理体系的建设

校院两级教学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场馆现场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将该类现场教学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做到按教学计划进行现场教学,与其它理论课程和实验教学的管理模式同等对待,制定现场教学大纲,建立教学管理部门统一安排、正规管理的现场教学管理体系。

2.对内研究学习管理体系的建设

作为校内专业学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和教师从事科研课题的现场实践场所,要建全周密的管理体系,针对从事科研活动的特殊性,要建立学校多个部门协同管理的体系,教务处、学院教学管理部门、科技处、保密部门和场馆共同审批的进馆制度,以达到毕业设计有组织计划、科研课题不问题等得到规范。

3.对外参观管理体系的建设

针对高校科普场馆对外科普基地和其它教育基地的职能,根据场馆目前的接待能力等现状,需要健全参观管理制度,针对开放日的公众参观,要做到入馆前做好严格登记,确保出问题能够联系到责任人;针对基体预约参观,需要建立完善的参观审批制度,制定参观审批表,需要参观组织单位领导审批并加盖公章,学校相关部门进行资质审批和场馆负责人进行形式审批后方可进行入馆参观。

4.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

安全问题是高校科普场馆的重中之重,要细化安全管理制度,一是展品安全问题,完善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展品安全保障体系,人防要做安全保卫专人24小时巡视看护,保卫人员要进行严格的政审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岗位职责,确保人防万无一失;物防要利用防护手段使馆内与外界隔离,保证人员无法通过隔离墙等防护漏洞处跃入馆内;技防要做到馆内高清监控无死角,并且监控与保卫部门视频监控室联网,监控范围内有紧急情况自动报警等。二是人员安全问题,要建设完善的入馆参观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应急处方案等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同时在安全隐患处设立提醒标志,确保工作人员和观众的人身安全。

5.激励管理体系的建设场馆能否良性可持续发展,激励机制的建立是比不可少的。

第一,要建立合理的工作人员和科普志愿者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兼职从事科普教育工作的体制,支持和鼓励有丰富经验的离退休干部、教师和专家参与到科普工作中从事科普产品的创作和科普工作的研究,以壮大科普工作队伍,同时充分发挥社会上兵工领域的相关人才关注场馆的建设,可以设立科普作品创作奖、科普工作建议奖、科普展品征集奖等奖励制度,同时,学校要将科普工作纳入到教职工考核体系中,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聘任、年终工作考核等重要指标,另外还要酌情考虑从事科普工作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相关待遇,以稳定科普工作队伍,吸引更多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从事科普事业。第二,要健全对外合作激励机制,营造高校与其它高校、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联合从事科普工作的氛围,高校场馆可为合作单位提供实践活动的场所,同时可为合作单位提供宣传服务,合作单位可为学校提供资金和相关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四、结语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第4篇

关键词:科技馆 专业技术人员 胜任力模型

科技馆是以普及科技知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的公益性科普工作机构,承担着展示科技成就与发展,举办科普展览,开展科普活动及相关社会服务的职责。我国科技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蓬勃发展,全国现有科技馆273座,从业人员已形成一定规模。根据国家科技统计报告显示,2008年全国科普专职人员已达22.97万人。随着科技馆新建、改建规模的扩大,近年来不断引进和聚集优秀的青年人才,从业人员年龄结构逐渐趋于年轻化,专业技术人员对职业发展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要做好科技馆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工作,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胜任力的问题。因此,弄清楚科技馆专业技术人员的胜任力,并根据相关的胜任力设计选拔、培养的标准和方案,根据胜任力来确定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和职级评定标准,这对科技馆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

1.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方法

本文使用的是才能评鉴法,其核心是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BEI)。该方法采用开放式的行为回顾式探察技术,通过让被访谈者找出和描述他们在工作中最成功和最遗憾的2~3件事,每件事详细地报告当时发生了什么,具体包括:这个情境是怎样引起的? 牵涉到哪些人? 被访谈者当时是怎么想的,感觉如何? 在当时的情境中想完成什么,实际上又做了些什么? 结果如何?

2.访谈被试

综合绩效考核、领导推荐、专家意见确定了18名员工作为绩效优秀组。在其余员工中,我们随机抽取了15名作为绩效一般组,根据录音清晰度、访谈配合程度等问题,去掉了2份不符合要求的录音。选出了绩效优秀组17名,绩效一般组14名,共31名被试的访谈录音进行分析。

3.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程序

(1)胜任特征编码

第一步,将访谈录音输入计算机,整理成WORD文档。

第二步,编码训练。采用Spencer的《胜任特征编码辞典》,由心理学专业人士组成的4 人编码小组分别对一份访谈录音文稿进行试编码。经过讨论,使得4人对这份访谈文稿的编码达成了一致意见。

第三步,预编码。4人分别对11份录音文稿进行预编码,这11份文稿全部来自绩效优秀组。经过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形成编码规则。

第四步,正式编码。选择预编码过程中编码一致性较高的2人作为组长,将4人分为两个小组,每组分别对10份文稿进行编码,同一组中的2人对同一份文稿进行编码。

(2)数据处理

将编码结果汇总。统计出每个被试在每个特征出现的频次、平均等级分。将31名被试的数据输入SPSS16.0进行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根据科技馆的特点,把科技馆工作人员分为三类,分别是:科普工作类、教育活动类和工程技术类。下面对三类员工的结果进行分析。

1.平均分数的差异性检验

首先,我们进行科普类工作人员的差异性比较,把差异性显著的特征作为该类人员的鉴别性胜任特征。

对平均分数的秩和检验表明,优秀组和一般组在7项胜任特征上存在差异:培养人才、团队领导、随机应变、思考力、专业知识与技能、影响力、信息搜集。

其次,我们对教育活动类工作人员的差异性比较,把差异性显著的特征作为该类人员的鉴别性胜任特征。

对平均分数的秩和检验表明,优秀组和一般组在3项胜任特征上存在差异:团队领导、自信、专业知识与技能。

最后,我们对工程技术类工作人员的差异性比较,把差异性显著的特征作为该类人员的鉴别性胜任特征。

对平均分数的秩和检验表明,优秀组和一般组在9项胜任特征上存在差异:情绪与压力管理、自信、组织承诺、分析问题、政治判断力、进取心、计划性、信息搜集、人际沟通力。

2.胜任特征的频次分析

Spencer认为,胜任特征出现频次也包含了重要的信息。在前面的分析中可知,频次与长度相关性较大,说明其受访谈长度影响较大,所以我们没有统计其在优秀组与普通组的差异。但出现频次较多的特征,表示在事件中被访者经常表现出这种行为,所以可以作为通用胜任特征(徐建平,2004;李文,2006)。

科普工作类各特征出现的总频次最高13次,最低0次。出现频次最多的特征有:团队合作、情绪与压力管理、自信、随机应变、组织承诺、专业知识与技能、进取心、主动性、人际沟通力、客户服务导向。其中,随机应变、专业知识与技能是秩和检验中存在差异的特征,去掉这两项后得到科技馆科技辅导员普遍具有的特征有:团队合作、情绪与压力管理、自信、组织承诺、进取心、主动性、人际沟通力、客户服务导向。

教育活动类各特征出现的总频次最高22次,最低1次。出现频次最多的特征有:团队合作、情绪与压力管理、自信、随机应变、组织承诺、分析问题、进取心、计划性、主动性、信息搜集、人际沟通力。其中自信是秩和检验中存在差异的特征,去掉这一项后得到科技馆教育活动员普遍具有的特征有:团队合作、情绪与压力管理、随机应变、组织承诺、分析问题、进取心、计划性、主动性、信息搜集、人际沟通力。

工程技术类各特征出现的总频次最高20次,最低0次。出现频次最多的特征有:团队合作、自信、组织承诺、分析问题、专业知识与技能、进取心、计划性、主动性、信息搜集、客户服务导向。其中,自信、组织承诺、分析问题、进取心、计划性、信息搜集是t检验中存在差异的特征,去掉这六项后得到科技馆工程技术员普遍具有的特征有:团队合作、专业知识与技能、主动性、客户服务导向。

三、科技馆专业技术人员胜任特征模型

总结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科技馆专业技术人员的胜任特征模型,分别见下面的三类模型:

1.科技馆科普工作类人员胜任特征模型

由图1可知,优秀科普工作类人员的胜任特征有:培养人才、团队领导、随机应变、思考力、专业知识与技能、影响力、信息搜集。科普工作类人员通用胜任特征有:主动性、进取心、组织承诺、团队合作、情绪与压力管理、自信、人际沟通力、客户服务导向。

2.科技馆教育活动类人员胜任特征模型

由图2可知,优秀教育活动类人员的胜任特征有:团队领导、自信、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活动类人员通用胜任特征有:主动性、计划性、信息搜集、组织承诺、团队合作、情绪与压力管理、分析问题、进取心、人际沟通力、随机应变。

3.科技馆工程技术类人员胜任特征模型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第5篇

关键词:教育项目;科技馆教育

引言:用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让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喜爱并了解科学技术,是作为促进公众终生学习重要场所的科技馆的使命。宽松开放的环境,支持多元化学习与弹性学习的教育资源,没有评测压力,是科技场馆在开展非正规教育活动中的天然优势。科技馆应该用实际行动告诉公众自己有多好,多有价值,而不是关在象牙塔中孤芳自赏,开展教育项目是科技场馆应该迈出的一步。

1 我国现代科技馆的教育定位

要形成对现代科技馆(以下简称科技馆)教育特点和教育方式的正确认识,除掌握基本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以及先进的大众科技传播思想之外,还必须懂得科技馆独特的教育属性及特点。

1.1 科技馆教育的基本属性【1】

科技馆有别于正规的学校教育,它不是仅以青少年为教育对象的并以课堂教学(老师讲学生听)为主要特征的学校教育,而是基于自愿原则的、以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的社会教育。它不像学校教育那样具有半强迫色彩,而是通过公众的自由选择,利用精彩的内容吸引人,从而达到科学普及的效果。另外,科技馆也有别于一般的陈列馆、传统博物馆等,虽然其均具有向公众开放的展览展示功能。但科技馆追求普众,它强调先进性、互动性和时代感,强调能引起公众的兴趣并易于公众参与、理解和接受。

总之,科技馆是用富有趣味性的科学内容和形式向公众进行普适性教育的特殊场所,科技馆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一种基于开放和观众自主的先进教育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动手、体验、交互,强调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等。

1.2 科技馆的教育特点

对普通公众而言,面对眼花缭乱的众多科普展品,短的时间内能学习到什么?能理解和掌握多少?即使暂时理解了又能记住多少?这些都注定了科技馆只能进行感受、体验型的粗略教育,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么,三个基本事实决定了科技馆的教育特点。

第一是观众构成,科技馆面向全社会开放,其对象可以是不同年龄和不同文化程度的所有公众,可见观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是参差不齐的。

第二是参观时间,这点尤其重要,就是绝大多数观众参观科技馆的次数很少,而且每次参观的时间又相对较短,最多一天,少则半天,甚至1-2小时。

第三是科技馆内容,科技馆的内容可涉及科学技术及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可以说无所不包,一件展项经常会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表现形式更是丰富多彩。

2 科技馆教育项目的主流模型

2.1 科技场馆教育项目的现实需求

2.1.1 科技馆教育项目的相关概念

科技馆教育项目 是以科普教育为手段和突破口,带动科技馆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与任务。因此,开发此类教育项目时应立足于是否能够带动科技馆事业的发展,是否能够赢得科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参考文献2

科技馆教育活动 主要包括知识讲授、动手制作、科学讲座、实地观摩等。从活动目标群体的划分来看,针对不同年龄群体,进行活动主题、内容及形式地细分,奶名满足不同参与者的实际特点与需求。如浙江省科技馆举办的“细菌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敌人”的专题讲座主要适合小学、中学阶段的学生。

2.1.2 青少年群体为对象的科技馆教育项目的生命力

很高兴地看到,在我国科技场馆建设、展览布局、展品配备等硬件设施的建设高潮逐渐消退之后,科技馆界对科普教育形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强,科技馆培育的教育项目作为常设展览的重要补充,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推广。特别是对于青少年群体,专题参观导览、互动式科学培训、科学演示、动手做活动、科学考察、科学俱乐部……各种轻松有趣的科学教育项目的出现,不仅拉近了他们与科技场馆的距离,无疑为科技馆的普及性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那么,如何通过对科技馆教育项目的研发应对科技馆教育事业的新要求,如何把枯燥、深奥的知识用生动的形式传递给青少年受众,都变成了我们科技馆的教育工作者现阶段所要探讨并解决的问题。

2.2 科技馆教育项目开发的主流模型参考文献3

2.2.1 科学课堂

这是最为流行的一种方式了,它是对科技技术的一种系统的调查研究活动。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提问、假设、检验甚至得出正确结论等步骤,向青少年揭示科学的奥秘并让其产生浓厚兴趣的过程。我们之所以把这个方式称之为科学课堂,是因为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作为一方,教师或专家作为另一方而聚焦在一起来讨论或谈论特定的议题,就像学校中传统的课堂所做的那样。

“课程拓展”就是这样一个项目,它为中小学科学课程所设计,结合教育计划,为不同年级、不同课程内容的学生量身设计参与、互动、体验线路,围绕科技馆展品设计辅教育活动,用在科技馆现场辅导的授课形式,使科技馆的教育活动与学校教学活动同步。

由退休科学家来担任的一种科学课堂是另外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尤其是西部地区,以此来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与理解。

2.2.2 科学展览

与传统的方式不同,这些展览强调让年轻人通过参与精心设计的活动来体验科学,而不是仅仅对科学物件给出展示。换句话说,在这种展览中,青少年将有机会在辅导员或专家的帮助下直接参与科学过程,甚至参与科学实验或其他的相关活动,而且可以看到,这种传播方式不仅有助于成功地吸引青少年,而且使得青少年更容易对那些看起来抽象而无关的科学技术产生了解或理解。

例如,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介绍了另一种值得注意、处理环境污染这一特定问题的“环境与能源”主题展。在这个展览中,向青少年展示的富于创造性的、得以装备的、涉及环境问题及可能解决的一些材料。例如,有一个厨房装备有矿石、煤气管以及棉花,它们与炊具、燃气炉以及布料连在一起,以此来展示环境污染并不是距离我们遥远的东西。还有一个巨大的地球模型,上面开了48个洞,从每一个洞里都可以看到一幅关于环境污染的画面,以此来激发青少年对环境问题的兴趣,并且显示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2.2.3 科学竞赛

科学竞赛被广泛用来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并且吸引他们参与到科学的工作进程之中,而不仅仅是了解科学知识。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就是为青少年搭建的一个科技创新活动成果展示交流的平台,内容包括竞赛活动和展示活动两个系列。竞赛活动包括小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中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科技辅导员创新成果竞赛,展示活动包括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比赛、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比赛等。在青少年创新大赛终评期间,还设立了科技教育论坛,包括主旨报告、专题发言、参与式培训等。

3 对我国科技馆青少年教育项目的反思与建议

3.1 我国科技馆教育项目的实践问题

开展场馆教育项目是非常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挑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3.1.1 没有合适的团队来进行教育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工作

设计出既能帮助不同年龄的学生建构对抽象科学概念的准确理解,又新奇有趣教育项目,恰到好处地丰富拓展学生课程非常不容易,这很难由科学家、科学教师或者科技辅导员独立完成和实现。科技馆工作人员的专业背景呈多样化,有法律、中文、历史、设计、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物理、生物、化学、计算机等,其中,具有理工科背景的人少,具有教学经历、教育学背景的人少。另外,科技馆人员的大量精力要花费在场馆展品展项的维护与管理、参观的讲解与引导等常规事务中,很难有时间来做好教育项目的策划工作。即使有一个好的创意,直至其成为一个成熟的项目,也常常只有三五人的团队策划实施,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3.1.2 教育项目的实施受时间、空间、参与人数等因素的制约

一个新的教育项目成功落地,往往要考虑诸多因素,如参与对象的规模、参与时间、场地需求等。以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中小学课程拓展”之“生活与能源”课程为例,其设计与课程教学同步,在科技馆进行,实践效果好,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每次活动2小时,仅40个学生可参与。对于中等规模的学校来说,一个年级至少有5个班级,那每周必须有五个下午需要带学生到科技馆来完成课程拓展,这就对距离较远的学校提出了挑战。

3.1.3 要避免将科技场馆的教育项目完全变成学校教育的附属品

科技馆的教育项目有普及性的特点,强调社会效应,是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已有的展品、展项等馆内资源的开发简单易操作, 但科技馆外的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复杂且壁垒多。以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为例,“百场科普讲座进学校”“中小学生低碳创意展品制作大赛”“科普体验营”等项目,都是以科技馆为平台,整合市级资源开发的,旨在用直观、互动的形式传播科学技术的,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

3.2 提升科技馆教育项目开发设计与实践能力的建议

3.2.1 整理各个科技馆的青少年教育项目资源库,建立网络共享平台

科技馆的教育项目开发工作一直是瓶颈,在单个科技馆的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项目开发的进程缓慢且没有系统。而科技馆的青少年教育工作又具有明显的共性,如果将每个科技馆的特色教育项目整合起来,建立一个全国科技馆的教育项目资源库并实现网络共享,就可以节省极大的研发时间,着力于项目的实施下推广。

3.2.2加强媒体合作、国际合作,开创多元化、高水平的教育项目

湖南卫视的“给力实验室”,科学松鼠会的亲历“世界最大的科学实验”等项目,给科学传播接了地气,又将科学还给生活,还插上了翅膀,走出国门。

3.2.3组建科技馆教育项目组,该项目组必须具有实施项目的专长

一个创意经过策划变成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团队结晶。开展项目前首先要设立一个精于该项目并能统筹管理的项目主管,组建具有各专长人员的项目组,从事科技馆教育项目的策划、监控、跟踪,并要为该教育项目设定目标、制定计划、组织人员、时间调控、做出预算及保证项目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 黄体茂.现代科技馆核心教育理念与常设展览教育[J],科普研究,2012年,第7卷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第6篇

【关键词】流动科技馆;基层群众文化;推动作用

1 流动科技馆的发展促进基层群众文化建设

科普大篷车是为贯彻“宏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精神,由中国科协根据国情及基层科普工作实际,创新的一种新的科普形式,被形象称为“流动科技馆”,大篷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偏远地区科普投入不足,各类基础科普设施匮乏并且空间分布不均衡的问题。科普大篷车的展品与科技场馆的有所不同:体积变小,数量减少,涉及的多是基础学科。主要涵盖声、光、电、磁、力学、数学、化学、机械等多学科,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可参与性、互动性的特点。由于体积小、重量轻、便于移动,能使更多的青少年特别是偏远山区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观看、操作,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助力不少。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公众对科学科技的需求日益迫切。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也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2010年,总结近几年科普大篷车的运行经验,我们切实感到大篷车的运作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社会的需求,也认识到提高基层的科学素养刻不容缓,一种新的科普宣传模式――流动科技馆县县通应运而生。

实施“流动科技馆县县通”工程,是山东省科协、省财政厅、省教育厅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精神,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开展的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一项具体行动。通过扎实推进,进一步弥补县级城市科普阵地的不足,对加强基层科普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尤其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流动科技馆县县通”工程是乡村文明行动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以“科学、体验、流动、共享”为主题,建立了约150件展品的科普资源库。由互动展品、平面科普知识展览、数字科技馆、科技体验项目四个板块构成,每套流动科技馆每年巡展4~5个县(市),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流动科技馆县县通”工程。经过几年运作,山东省已经建立七套流动科技馆,通过三年时间已在全省100多个县巡展,受众人数也达到550万人次。

2013年,3家再次联合启动“县域流动科技馆”项目,计划在3年内为每个地市配备1-2套流动科技馆,其后探索为每个县(市、区)配备一套。这样的一套流动科技馆,包括互动科普展品50件,数字科技馆、科普智力游戏体验展项,机器人表演等科普演示项目,以及具备四维特效影视系统的流动科普影院等,完全跳出了早期大篷车展品的构成模式。目前,已为17市配备了9套,2014年再配8套,2015年为人口较多的地市增配一套。每套科技展品之间有2/3的展品是不重样的,在每个县展览时间为2至3个月,每套科技馆每年约在4个县展出。照此发展下去,流动科技馆每年受众人数可达到近400万人次。

2 流动科技馆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2.1 基层群众文化的现状

党的十之后,各地的文化建设也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加强文化建设对于我们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社会,意义重大,一个国家的兴盛,不仅仅只是物质方面的富足,文化方面的匮乏,没有文化的繁荣,就没有小康社会的实现,更没有中华民族的复兴。但是应当看到,城市和乡村两级分化的现象十分突出。一方面是城市文化生活愈来愈丰富,一方面是农村群众文化生活萎缩,出现荒漠化的倾向,已严重影响到农民素质的提高,基层的文化建设远远落后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影响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村文化建设滞后,严重制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文化建设,难点是在农村,重点也应该放在农村,加强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满足人民对文化的不断需求,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我们要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引导群众抵制不良文化侵袭。要让先进文化、主流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同时还应该将知识性和趣味性与农村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文化精神需要。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以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转变农民对文化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主流文化的热情,通过科普知识的传播,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业务技能水平,掌握科技知识并学能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掌握一技之长,发展致富奔小康。

2.2 科技馆的作用

科技馆作为非正规教育机构,承担着政府所赋予的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教育工作的责任。公众通过在科技馆参观、培训、观摩、互动等,学习正规教育之外的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理解科技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基本方法,陶冶科学精神和情操,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培养良好的科学兴趣和习惯,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促进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不断和谐和进步。这也正是政府投资建设科技馆的初衷所在,为此,科技馆要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承担应有的责任,要扩大受众的范围,不能单单局限于实体馆。

2.3 流动科技馆的作用

一是,流动科技馆丰富了传统科普工作的手段和形式。以其鲜明的形象、功能强大的科普宣传教育手段以及互动式的参与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公众参与科普、走近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成为科普宣传的一面新旗帜。这些展品、展览资料和先进的传媒手段不仅给公众带去了科学知识、实用技术和科学生活方法,还向公众大力宣传科学精神和方法,使他们学会用科学精神去思考、用科学知识去分析问题、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二是,流动科技馆项目起到了整合科普资源的目的。流动科技馆整合了科普经费资源,带动了各地增加对科普的投入,还较好地解决了科普投入的短期性与长效性、推动科普工作与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协调问题。不仅为今后的科普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也为各地探索科普新模式提出了新的方向。

三是,与传统科普工作有机结合,促进了各项传统科普工作的创新。每到一地,都根据当地公众的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活动,为基层群众普及农村实用技术和宣传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实现了各项传统科普工作的有机整合,形成了集成效应,起到了单项科普工作难以起到的影响。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第7篇

作者:祖爱香 单位:山西省科学技术馆

科技馆被视为一个接触和观察“现实”的地方,一个展示科技的历史和演化的地方,一个进行各种科技演示和积极参与到活跃科学过程和体验的地方,科技馆的核心是通过展品或展项向公众展示科学技术的原理、应用、社会意义以及发展过程和趋势。如何依托科技馆的展品和展示,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吸引更多的观众?除了科学小实验、科普培训、科普剧等以外,展览和展品功能的多样化、高科技数字科技馆的多元化,也将是未来科技馆的发展方向。科学性是科技馆展览内容最具生命力的。科技馆的展览浓缩了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科技馆展品要开发公众在观看过程中对新科技的期待,昭示未来科技的新方向,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展品、展项着力展示信息技术及数字化的内涵,这是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数字化科技馆的特点数字化的科技馆是通过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的演示,展示关于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信息传递的基本知识,使观众了解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在互联网中传递的技术和方法,感受在网络世界中人如何交流、学习、生产、创作、娱乐和观察,体验异地的人们穿越时空、时时沟通的快乐,了解网络文化、网络艺术的精彩等。新时代的科技馆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公民终身教育的讲堂,更需要一大批符合现代人口味的、具有时代气息、有质量、有品位的高科技的主题展览。科技馆科普展品档案是促进科技馆展品发展和应用的基础资料,也是科技馆实施科普教育活动的历史见证。

科技馆工作中的档案管理档案工作是科技馆的软件工程,它是及时地把科普活动中形成的文字、声像、实物模型等收集齐全,并加以系统整理。建立科技馆科普档案,是展览、培训、实践工作的有力后盾,是领导决策的参谋,是展品设计和科研的指南。要开创科技馆的新局面,必须重视这一工作。展览和展品是科技馆展教功能的重要载体,是科技馆的灵魂所在,展品的更新改造及新展品的诞生是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科技馆科普展品档案具有保存信息、记录历史、启迪后人的作用,是科普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公众通过所展示的科技馆科普档案,了解科技馆各个时期科普活动内容,了解不同时期科学技术发展情况,充分地发挥了科普活动的作用,使科普档案成为公众吸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还可以成为科技馆科普宣传的新形式。

科普档案对科技馆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熟悉了科技馆的档案内容、掌握了特点,才能有效地满足工作需求;其次,充分利用现有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涉及科技馆科普活动各方面科普展品档案,为馆领导在谋划全局、制定计划、发展科普事业中提供新的有力支持。但是,随着信息化建设过程的加快,许多单位有大量积累下来的视、音频资料,照片资料,办公文件及科普档案资料需要进行分类整理和归档,传统的档案管理软件多媒体检索及提取功能较弱,这就需要我们运用现代化高科技的软件,无论是在档案的收集、处理、加工上,还是在档案信息的保存、传输上,电子档案都具有传统档案无法比拟的优点,比如快捷、方便、易于查找、便于修改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馆队伍的不断壮大,使得档案在建设工作中更多地运用了现代化高科技手段,这样才能不断完善科普展品档案制度的建设,为公众提供更加称心的服务场所,在服务科普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科技馆事业永远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