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校园食品安全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5-23 11:31:17
校园食品安全论文

校园食品安全论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结合全县上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机,全面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强化食品安全的法律意识,推动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和消费维权,提高师生员工自我保护能力,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氛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活动主题

2014年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主题为:“尚德守法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

三、活动时间

2014年6月10日至22日。

四、宣传内容

(一)紧扣宣传周活动主题,加强宣传贯彻学习和经验交流,推动各校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日常监管,落实学校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完善学校食品安全科学监管体系。

(二)宣传遵法守信的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及从业行为,进一步推进食品行业社会公德建设,巩固强化食品经营者的主体责任与品牌声誉、经济效益相联系的价值传导机制,弘扬尚德守法的行业风气。

(三)宣传市场在食品行业资源配置、行业约束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培养形成更多自发的食品安全市场监管和调节手段。

(四)深入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普及辨别假冒伪劣食品和有毒有害食品的基本知识、食物中毒预防与应急处理常识等安全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食品安全法律意识,树立科学、理性的食品消费观念。强化道德观念教育,倡导诚信从业风气,普及信用文化知识,着力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形成主体责任和道德诚信意识。

(五)突出抓好食品经营、管理者的教育培训。各校要定期举办各类讲座和培训班,对食堂、小卖部、营养餐的从业及管理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以及食品安全基础知识等内容的培训,不断强化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的责任意识,使依法、规范经营成为从业人员的自觉行为。不断提高食品监管人员和食堂、小卖部、营养餐从业管理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水平,促进食堂、小卖部、营养餐食品安全管控能力不断提高。

(六)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报道工作。广泛宣传党和政府关于食品安全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科学、准确、全面地报道我县学校食品安全形势和各类食品安全事件;充分报道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和查处违法生产经营案件取得的成效;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褒奖遵纪守法行为,曝光漠视食品安全、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犯罪行为。

五、宣传形式

1.举行学校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各校要在宣传周活动启动之际,组织举行本校的学校食品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动员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学校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主动了解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争当学校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志愿者;号召校园商家根据自身实际参与食品安全宣传,弘扬尚德守法的行业风气。启动仪式前后可因地制宜安排学校食品安全工作成果展示、资料发放、现场咨询等活动。

2.在校园媒体上开设学校食品安全宣传专栏。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在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橱窗、信息公布栏、班级黑板报等校园信息平台上开辟《食品安全知多少》、《食品安全小常识》等专题节目、专栏报道,通过食堂消费体验、小记者采访、专家点评等媒体表现手法,展现食品安全领域热点解析、谣言破解、热门常识等多元话题,建立食品安全正面宣传长效阵地。学校食堂、小卖部等食品消费集中场所要悬挂、张贴主题标语、海报,指导学校师生员工树立健康、节约的饮食理念,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科学应对风险的能力。

3.举办“学校食堂开放日”主题活动。邀请师生、家长、社会人士到学校食堂进行实地参观,宣传有关部门和学校做好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措施及成效,提升消费信心。

4.开展学校食品安全科普教育。以校内食品安全知识竞赛、演讲、专题展览、组织咨询、印发科普读物、参观食品安全科普教育基地等形式开展食品安全科普教育。

5.开设专家讲座活动。主动邀请食品安全领域专家、管理人员开展“食品安全大讲堂”等讲座。为合法的社会公益组织进入校园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活动提供帮助。

6.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志愿者活动。充分发挥学校作为文明窗口的示范作用和广大师生对家庭、社区、社会的联动影响效应,组织学校志愿者利用休息日深入村社、街道开展食品安全义务宣传活动。

7.开展学校食品安全从业人员培训教育。强化对学校伙食工作从业者、校内小卖部经营者等人员的食品安全教育,加强专项培训,完善管理措施,增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

8.开展“校园商家承诺活动”,号召校内商家发起诚信倡议,签署经营承诺,确保学校食品安全。

9.开展校园食品安全检查活动。在本次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期间,各学校要联系乡(镇)卫生院食品监管员组成检查组,对学校食品安全进行一次检查。一查校园内餐饮、食堂各项卫生制度是否落实;二查校园内食堂、小卖部等饮食场所是否规范;三查学校食品安全日常监管是否落实到位。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校要严格按照中省市县食品安全工作相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周活动的重大意义,由校长亲自抓,分管副校长靠前抓,要按照主题内容和要求,抓紧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活动方案,精心组织实施,确保食品安全宣传周各项宣传活动取得实效。

校园食品安全论文第2篇

一个时期以来,优质教育资源在农村和城市间的差距不断拉大,广大农村学生家长为了让孩子得到高素质的教育,纷纷将孩子送往远离家庭的城镇学校就读,中小学住校就读或就近租房就读的学生日益增多,中小学校园食品消费与日俱增,校园食品安全监管也日显重要。多年来,肩负着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的工商部门。着力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取得了较好成效。然而,校园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家长有反映,群众有看法,一直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从市场准入情况看。通州全区共有120所中小学校,分布在各个镇区。每所学校都设有规模不等的食品经营部。均实行对外租赁经营,并以租金的大小决定经营权归属。租金收益用于学校建设和教职工福利待遇。由于经营部的租金收益关系到学校切身利益,从而形成了学校对租金收益格外重视,而对经营部管理则流于形式,经营人员的素质、食品安全责任的落实、经营主体的证照等情况学校很少过问。从调查情况看,经营部从业人员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仅为30%,其余均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同时。由于学校经营部租赁期限大都定为一年,致使经营主体变化较为频繁,无照经营或租借证、照经营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为校园食品安全留下了隐患。

从进货渠道情况看。为化解高额租金,实现利润最大化,校园食品经营者往往从不正规的渠道进货。销售的食品以杂牌、小品牌居多。同时,为了在色、香、味上增加对学生的诱惑力,经营者进货时一味追求食品的外观,导致校园食品中添加剂超标使用情况比较严重。另外。由于校园食品经营者素质有高有低。食品安全意识有强有弱,因此,对监管部门提出的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及时清理库存食品等自律制度不能完全执行到位,给工商部门的日常监管特别是破解溯源管理这一瓶颈带来很大压力。

从卫生环境情况看。校园食品经营部营业用房一般为附属用房,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的占15%。20-50平方米的占30%,20平方米以下的占55%,大部分内部设施简陋。仅有一至两张简易柜台,摆放包括食品在内的200多种商品,与现时期的食品安全要求不相适应。位于通州北部的一农村初级中学,其经营部面积仅为15平方米左右。使用的是普通家用方桌摆放食品,从业人员年龄也偏大,由于多年来养成的不良卫生习惯,经营部内环境十分糟糕。食品的外包装上也积满了灰尘,食品安全令人担忧。据调查。校方和经营主体对改善经营部环境都不够积极,从学校方面来讲,经营部租金收益如果用于硬件实施的改善,势必对学校建设和教职工的福利造成影响:从经营者方面来讲,由于租金较高,经营成本较大,再加上短期经营行为,投资改善经营部环境不可能也不现实。导致了校园食品经营部卫生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对食品安全直接造成了影响。

从经营状况情况看。校园内设经营部的经营范围一般只核定预包装食品经营,然而,经营者为增加利润空间,超范围经营现象较为普遍。在销售质次价高食品的同时,大部分校园经营部还从事自制食品销售,而且加工的都是散装、裸装食品、防蝇、防尘设施很难达到《食品安全法》和《散装食品卫生管理规范》的相关规定。在此基础上,为增加校园经营部的销售额,同时也为了保证下一年度校园经营部租金有新的提高,学校以保护学生消费安全名义,规定在校学生必须在校园经营部消费。在某种程度上校方与经营者形成了利益的共同体,增加了校园食品有效监管的难度。

从校园食品安全风险看。根据每年媒体披露的学校食物中毒事件以及食品卫生监测报告。我国校园食物安全风险依然存在。70%以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学校,80%以上的学校突发事件为传染病流行事件。说明校园食品安全风险重重。在调查中了解到,通州当地校园食品安全不仅存在着现行风险。其潜在风险也令人担忧,表现在不少学校对校园食品安全问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总感到这么多年来没有出什么大事,就是发生了食品安全问题,根据学校与经营者签订的租赁协议,也应由经营者承担,学校不承担任何责任。经营者则认为,我在学校从事食品经营,租金要远高于其他地方。如果经营的都是品牌食品的话。则利润很小甚至亏本。由此形成了校园食品不安全的因素。种种现象表明,校园食品安全已经成为整个社会食品流通领域的重灾区,实现校园食品安全有效监管。思路要变,方法要变,模式要变,探索创新校园食品安全社会治理刻不容缓。

社会治理理论发源于西方,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提出了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管理理念,倡导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不仅对西方国家政治管理制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我国政府社会治理制度改革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通州工商局实施的校园食品安全社会治理,就是在总结过去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经验,实现了校园食品安全监管由工商部门一家主打向政府牵头、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社会治理转变,形成了校园食品安全社会治理雏形。校园食品安全社会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究其原因,在于将社会治理的四个主要特征:民主、协商、开放、合作贯穿于工作过程的始终。

民主――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通州区校园食品放心工程领导组多次召开成员单位负责人会议,集思广益,反复论证,民主确立了校园食品安全社会治理的工作思路。通州工商局依据相关会议精神和区政府领导要求,从优化学校经营布局、加强校园周边食品经营秩序管理、推行校园食品连锁配送机制、完善学校经营部竞标招租标准、推行食品安全保险机制等方面人手,草拟了《通州区校园食品放心工程工作方案》,经相关职能部门会商修改后,上报区政府。区政府第1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以通政办发[2009]68号文下发了《关于印发全区校园食品放心工程工作方案的通知》,正式拉开南通市通州区校园食品安全社会治理工作序幕。

协商――通州工商局牵头实施的校园食品安全社会治理,从酝酿到方案到实施,更多地体现在各职能部门之间、职能部门与学校之间、职能部门与学生及学生家长之间的平等协商和对话合作,各职能单位从讲政治、促和谐、保稳定高度出发。抛弃畏难情绪,主动作为,根据《校园食品放心工程工作方案》要求,切实发挥职

能作用。从而形成了目标一致、整体联动、合作共赢的校园食品安全监管新格局,确保了各项工作按时序稳步推进。

开放――为了实现“有保护”目标,确保源头上食品消费安全,确定合适的经营模式至关重要。在前期分析论证的基础上,通州工商局创新思维,勇于探索,在校园食品经营部引入连锁经营模式,既可以有效落实食品溯源机制,又可以更好地规范食品经营行为,并将先行试点的17所学校经营部的经营权“打包”后由招投标中心实行公开招标,由资质优、条件好、信誉高的企业实施连锁经营。在招标过程中,以“公开、公正、公平”为原则,区招标投标管理中心全权负责17所学校超市经营权招投标工作,使整个招标工作合法、合规、合理。“能放心”是校园食品安全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为此:招标文件中明确了能放心的“双保险”制度。一是约定高额履约保证金:招标文件规定中标企业必须缴纳100万元的高额履约保证金,在签订合同前全额缴入财政专户,有效约束了中标企业履约行为和经营行为。二是引入食品安全意外保险。根据招标文件、投标承诺和合作协议的约定,中标企业在经营期内为在校学生免费办理食品安全意外保险,并且在保险合同中约定了先行赔付条款。目前,江苏超越超市连锁发展有限公司已免费为17所学校的4万多名学生办理了食品安全意外保险,解除了在校学生食品消费的后顾之忧。

合作――这次“校园食品放心工程”充分体现了合作意识。区教育局、卫生局、工商局、物价局、服务业发展局、供销合作总社、监察局为校园食品安全社会治理主要职能部门,依据职责分工,在校园食品放心工程领导组统一组织协调下,积极开展工作,力求取得实效。教育局主要负责统一学校思想。在教育系统形成推进氛围,并检查督促学校经营部履行食品质量安全自律制度:卫生局主要负责审查学校经营部经营条件。加强学校经营部卫生管理:工商局主要负责审查学校经营部主体资格,帮助建立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等制度,加强食品经营管理;物价局主要负责规范经营者的价格行为,监督经营者依法明码标价;服务业发展局主要负责参与学校食品经营部规划和布局,配合审查参与招投标企业的资格条件:供销总社主要负责中标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规范食品配送行为;监察局主要负责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全程监督。

社会治理是一系列来自政府和企业、非政府组织、社会公众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行为。必须通过多个主体的彼此合作、相互支持和交流协商来提高治理能力。从而实现治理的目标。在校园食品安全社会治理工作中,政府、工商、部门、学校、家长等主体相互配合。形成了“政府主导、工商主动、部门协作、学校主体、家长参与”五位一体的多元化治理格局,使社会治理发挥了最大的功效。在校园食品安全社会治理推进过程中,通州工商局注重把握了以下五个方面问题:

注重发挥自身参谋作用。在推进校园食品安全社会治理工作中,通州工商积极建言献策,努力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工程缘起于通州工商局牵头相关部门对全区校园食品安全状况开展的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掌握了较为翔实的校园食品经营第一手资料,并及时将调查情况和工作设想向区政府汇报。赢得了区政府对校园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迅即成立了由区委常委、分管区长任组长。工商、教育、监察、卫生、物价、服务业发展、供销7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为确保校园食品安全社会治理实现预期目标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注重协调各方工作职能。通州工商局主动协调各方利益。有效整合监管资源。明确校园食品进货环节、价格环节、销售环节、卫生环节、自律制度执行环节的监管部门,落实工作责任,明确工作要求,提升监管效能。建立工作交办机制、信息沟通机制、问题会商机制,做到任务明确、职责分明、整体联动、强势推进。促成了“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监管工作格局的形成,避免无序管理造成推卸责任的局面。

注重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学校是育人的场所,营造安心上学、放心消费的校园环境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推行校园食品安全社会治理工作中。注重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在17所试点学校中,均建立了组织机构,落实了责任部门,明确了具体责任人,形成了校长负责制下的分级管理、各司其职的管理机制。

注重新闻媒体引导作用。随着现代媒体种类的丰富和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媒体在营造食品安全监管氛围、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执行力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校园食品安全社会治理的实施,充分借助和发挥了媒体作用,一方面使社会各界群众充分知晓校园食品放心工程的实施情况,从而加大了对职能部门工作的监督力度,促使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做好。另一方面也使政府职能部门及时掌握群众对校园食品放心工程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充实完善相关工作做法。

注重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利用多种途径吸纳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群众参与,广泛征求意见,主动接受监督。通过新闻会等形式及时向社会公布调研情况,让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召开有学校、经营者、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群众代表参加的座谈会,认真征求他们对校园食品安全有效监管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梳理和归纳、分析和采集。充分体现群众的参与权;通过网络留言、媒体专栏、热线等形式,与群众进行互动,让群众充分行使监督权,形成群众参与有序、监督有力、评价客观的良好体系,切实体现了服务群众和让群众满意的要求。

校园食品安全监管的社会治理,其成效与仅靠工商部门实施监管显然不同,主要体现在:

校园食品消费环境有效改善。过去。学校只关心校园超市的租金收益,而对超市经营的商品、超市的卫生环境很少过问。现在,从17所试点学校来看,均落实专人负责,对校园超市的装潢、食品的购进及价格实行全程监督,工作的主动性大为增强,使校园超市的面貌发生了质的改观。硬件设施更齐备。经营场所进行了合理规划,并统一装潢,既保证安全,又给学生舒心的感受。加大硬件投入力度,配置了统一的电子收银系统、监控系统和货架。部分校园超市安装了电子开水炉。免费为学生提供开水。超市与学校实行校园消费“一卡通”,实现无缝对接,让学生方便消费。经营项目更齐全,学生超市经营的食品、日用品、学生用品达千余种,是原来的2―3倍,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满足学习消费和生活消费。服务态度更贴心,学生超市的所有从业人员,都是公开招聘的文化程度较高,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上岗前统一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培训,服务水平更高、服务质量更好、服务态度更贴心。

社会治理效能有效提升。一是实现监管多个经营主体向单个经营主体的转变。全区学校经营部原来分别

由不同经营者承租经营,监管部门面对的监管对象众多,监管难度很大。校园食品放心工程实施后,由1家有实力、有能力的规模企业开办连锁超市,监管部门得以将监管资源集中于一家企业,通过企业总部落实有关监管政策、监管措施。更好地实现了监管效果。二是实现行政监管为主向企业自律为主转变。江苏超越超市连锁发展有限公司是集零售、批发、配送、物流、加工包装于一体的大型连锁企业。有多年的经营实践,在商业道德、食品安全意识等方面都高于一般经营者。目前,江苏超越超市校园连锁店率先使用的食品电子溯源管理系统和食品在线查询,在履行食品进货查验、进货查验记录、清理库存食品、执行食品退市等方面更为快捷规范,企业自律制度的完善和新技术的推广运用,有效降低了行政管理成本。

受益领域有效拓展。校园食品安全社会治理惠及面广,美誉度高。学生更加放心,学校超市销售的食品将杂牌、小品牌拒之门外,使学生消费的食品质量上有保证,同时学校连锁超市与校外超市的商品同质同价,销售时主动向学生出具包括品名、价格、数量等信息的购货小票。食品消费价廉物美,真正使学生明明白白消费;学校更加省心。以前校园经营部多为个体经营,一旦发生问题经营者想方设法推卸责任,必然要分散学校部分精力,也会给学校带来一定负面影响,校园食品放心工程的实施,保障了校园食品质量安全,学校的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家长更加安心,中国家庭历来以孩子为中心,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目前中国越来越多的家庭组成为“421”结构,一个孩子承载着两代人六位家长的关爱和冀望。通州全区有12万名在校学生,保障了他们的校园食品安全,不仅有助于12万名在校学生更认真地学习、更努力地进步、更健康地成长,而且也惠及72万名学生家庭成员。

通州工商局实行校园食品安全社会治理,有效克服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理资源不足、管理方法不多、管理成本过高、管理模式固定等诸多弊端,在提升校园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的同时,也带给我们诸多启不:

社会治理符合工商行政管理改革的方向。2008年5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对公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保障,能唤起公民参政议政的民主意识和政治热情。它的实行进一步深化了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体现了我国政府不断向民主、开放、服务性政府转型,是推进社会主义、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举措。契合了社会治理民主、开放的理念。随着工商两费停征、新三定方案等相继出台,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全面转型。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社会治理理念的借鉴为工商部门更好的履职尽责指明了方向,它有助于在现有的行政资源条件下实现高效能的监管,达到高质量的服务,有助于为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社会治理破解了工商行政管理监管难题。从目前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履行情况看,有些方面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直接反映在管理层面上的是:监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监管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校园食品安全有效监管,涉及多个部门。触及多方利益,相对于其他方面监管来讲难度要更大一些,然而,探索推行校园食品安全社会治理以后,校园食品经营面貌发生了实质性改观。实现了由治标向治本的转变,破解了食品安全监管难题,坚定了工商部门做好监管工作的信心,同时,将校园食品安全社会治理这一成功案例引入工商其他方面监管。必将推动工商监管工作跃入一个新层面。

社会治理缓解工商行政管理资源不足矛盾。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市场主体逐渐增多,工商行政管理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如果沿用过去的监管方法,势必造成监管效能低下、监管质量下降,在社会上形成不良影响。借鉴社会治理,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一方面缓和了工商行政管理资源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形成了监管整体合力,有效提升了监管成效,从而实现工商行政管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校园食品安全论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食品安全;呈贡大学城;消费意识;监管合力

中图分类号:TS201.6;G478.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254(2016)06-0028-06

Abstract:The food safety issue of university campuses and their periphe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students health and life safety as well as school teaching order and social stability.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food safety of university campuses and their periphery in Chenggong University Town of Kunming, we found that the food safety problem has its regional specificity and some major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s follows: license processing, mode of operation, production equipment, health and safety, raw materials purchase, food quality, prevention and safety awareness, division of responsibilities, law enforcement supervision. These problems were correlative to a variety of factors like university awareness, university enrollment, catering mode, access threshold and consumer awarenes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should make joint efforts in inspection and management to establish food safety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crease investment in food facilities, regulate the relevant system, encourag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strengthen law enforcement and supervision.

Keywords: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food safety; Chenggong University Town; consumer awareness; joint efforts in inspection and management

食品安全是一项遍及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1],不仅关系到人类的健康,还制约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腾飞,社会物质不断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长足的提高。然而,近些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高校食品安全问题也时有发生。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

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同年6月1日废止1995年10月30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下简称《食品卫生法》),正式实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明确指出,我国食品安全同时包括保障食品原料、加工、运输、销售等一系列环节的合法有序,并涉及相关各方的责任,规定相关单位、企业和个人的法律义务,较之《食品卫生法》涵盖的范围更广、要求更严、层次更高、意义也更大。

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还关系到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尽管《食品安全法》的实施从法律的层面强有力地保障了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但是,全国各地学校频频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还是在不断地警示我们,保障和维护校园食品安全仍将任重而道远。本课题组深入昆明市呈贡大学城10所高校及周边进行调查,发出调查问卷900份,收回有效问卷875份,回收率达97%以上;同时,通过现场实地观察、访谈等,深入高校及周边了解食品安全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与思考分析。

一、高校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问题分析

(一) 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的区域特异性

呈贡大学城位于呈贡新区,多所高校校区相互毗邻,校园外、校区间的街道多为商业街,在下午五点至晚上十点间,人口密集且多为各高校的学生。近几年,校园食堂在社会市场的导向下,学校承包给校外不同的经营者,各经营窗口经营的饮食种类较多,价格从几元至几十元不等。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校园内食堂、小卖部的食品卫生状况相对较好。但同时,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各高校周边陆续开设了不少的食品餐饮店,聚集大量的小食品摊点。这些小食品摊点业主大部分来自云南各地州及外省,摊点平均面积不足5平方米,主要经营麻辣烫、煎炸、烧烤、蒸煮食物和茶饮等。这些食品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普遍受到大学生这一青年群体的喜爱,但因受到摊点面积有限、加工设施设备不足等影响,摊贩常常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以增加收入而仅注重食品的“好卖相”和“重口味”,却轻视食品的卫生与安全。这些状况构成了高校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的区域特异性。

(二)无证无照流动经营仍然存在,监管面临压力

呈贡大学城各高校校内食堂、超市、小卖部基本达到《食品安全法》中的相关规定标准,证照齐全,经营的食品基本符合食品卫生的要求。但是,校园周边却仍然存在无证无照经营的食品摊贩,这些摊贩经营者多为进城务工人员、下岗待业人员、退休人员以及社会低收入人群,通过经营小吃摊点维持生计,经济状况本来就较差,难以达到获得证照的条件。同时,这些摊贩经营者流动性和随意性较强,设施简易,面对城管、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的检查,能够迅速逃离躲避,监管人员撤离之后,他们便又雨后春笋般出现。加之,这些摊贩经营的时间恰好是学生上学前和放学后,而这也正是行政执法人员正常工作之外的时间。虽然,相关部门也会进行临时的突击检查,但是由于基层工作人员人手不足、力量薄弱,且突击检查也只能起到短期的效果,使校园周边食品监管执法工作面临严峻的压力。

(三)食品生产加工设施设备不足,卫生安全状况不容乐观

目前,大学城各高校食堂、超市、小卖部基础设施基本能满足在校学生的人数需求。但是,校园周边的食品餐饮店却存在较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大部分食品餐饮店为了降低投入成本使利益最大化,在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各个环节想方设法尽量减少相应的设施设备投入,食品卫生条件严重不达标。走访调研中发现,这些食品餐饮店的操作间面积狭小,生食熟食加工存放未严格分开,洗碗洗菜池混用,污水排放随意,无固定消毒设施,无卫生防护设施,食品原料来源无法追踪,食品与杂物混乱堆放,从业人员不穿工作服,餐厨废物随意弃置,食品卫生状况不容乐观,食品安全隐患问题突出。

(四) 食品原料进货渠道无保障,食品质量令人堪忧

调查发现,校园食堂在进货渠道和食品原料使用方面基本实现严格的规范管理,也基本实行了索证索票和配送制度,做到食品原料来源的严格准入和公开透明。但校内承包经营者和校园周边食品餐饮店、小摊点,在进货时更多地考虑到价格的问题,对食品原料的质量和生产者的资质漠不关心。因校园周边食品摊点的流动性经营,难以监控原料的来源和加工过程,难以判断追踪食品的生产日期、生产厂家、保质期等信息,物品的乱堆乱放易导致交叉污染和在保质期内因风吹日晒而提前变质腐败。在调查中还发现,有些食品经营者虽然在从事食品加工和销售,但自身从未对食品原料的安全性质疑和考究过,肤浅地认为“只要吃了不出事就是安全的”。

(五) 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有待提高,经营者食品安全意识淡薄

通过调查问卷反馈发现,高校学生对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对食品安全知识也是在被动获取,很多学生因图便宜和好奇,对食品的选择主要依靠个人的直觉和感官上的偏好,面对色彩艳丽、口感诱人的问题食品常会失去自制能力,忽略食品的质量与安全。再有,大部分学生在面对遭遇的食品安全问题常常会选择缄默,一方面是不知道应该通过何种途径和渠道投诉,另一方面对投诉的结果持消极的态度,总体上对于自身的食品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律维权意识较薄弱。而与此同时,校园及周边餐饮经营者90%为初中及以下学历,极度缺乏食品安全意识,且基本从未参加过任何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常常忽略食品在采购、运输贮存、加工制作等环节中的安全卫生问题。在经营过程中为了吸引回头客,常常通过超剂量或违规违法添加各种食品添加剂来提升食品的口感和卖相,将食品的安全问题置之不顾。

(六)各职能部门监管职责不明,联合执法监管力度不够

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问题涉及的职责部门较多,如农业、食品药品监督、工商、卫生、教育、城管、公安、文化等众多部门。目前,根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每个职能部门在食品生产、加工、贮运、销售等环节都有各自的管理侧重点。但是,在日常的食品安全保障维护工作中,在分段监管的层面上,各职能部门对校园周边食品摊点的监管还存在一定的盲区和薄弱环节。通过调研发现,在实际的监管工作中,职能部门间职权交叉、职责推诿的情况时有出现,加之各部门基层监管人员配备有限,很难做到时时跟踪、监督与巡查,由此造成各部门联合执法监管力度不够的问题。

二、高校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问题归因

(一) 高校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认识还需不断加强

在高校校园中,较之教学科研,部分学校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认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虽然有的学校有专人负责食品安全管理,但是因为存在职责不明确、制度不健全的问题,致使制度执行不力,且工作流于形式。与此同时,长期以来高校后勤部门的部分职工因在思想观念、市场意识和工作方法上都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致使高校潜在的饮食安全风险不断加大。例如,大宗食品(粮、油、肉)的定点采购和索票索证制度在某些高校食堂未被严格执行;留样未做记录和留样的样品较少;各种杂物混乱堆放于食品储存间;餐具消毒设备设施缺乏。某些高校为了应付上级部门和相关执法单位的检查,虽应付性配备“三防”(防蝇、防尘、防鼠)设施,但餐具保洁工作仍然落实较差,加之承包经营者素质较低、管理和操作不规范,使得食品安全风险大增。调查中发现,这些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的存在,与缺乏必要的管理员制度或有制度却执行力度不够有很大的关系[2]。

(二) 高校扩招导致食品安全管理压力不断增大

自20世纪90年代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扩招以来,高校大学生人数迅猛扩增,多年的持续扩招之后,现在普通高校本专科生人数较20世纪90年代末近乎增加10倍。而与之对应的大部分高校学生食堂却未能相应扩建,无法容纳大批学生集中就餐。同时,因高校财政紧缺,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非常有限,食堂面积较小且操作间无功能分区或分区不明显,配套设施不齐全或陈旧不堪,地面潮湿、脏乱,从而出现因食堂饭菜质量、饮食卫生得不到保障致使部分学生选择到校外餐馆和小吃摊点就餐的现象。调查发现,呈贡大学城各高校因刚完成新校区的建设工程,虽食堂面积与基础设施基本能满足在校学生人数要求,但相应的配套设施则尚需进一步完善。

(三) 高校餐饮经营服务模式有待改变

自1999年始,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推进。在改变高校后勤服务模式落后、负担较重的状况后,后勤社会化有力地增强了高校的办学活力。之后,大多数高校基本不再直接管理和经营校园餐饮服务,而是将之承包给社会餐饮公司或个人,承包者因临时观念不愿投资进行设施改造,且承包者聘请的员工多数为外地农村人员,素质低、不稳定,卫生安全意识和卫生习惯严重缺乏,有些员工甚至未经过健康检查便上岗工作,而每年卫生监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卫生安全知识培训一般只面对学校食堂承包者,无法普及到每一位工作人员,从而导致各项卫生制度措施落实不力、食品制作各操作环节不规范。例如,聘请的员工为了图方便擅自拆除纱门纱窗,上岗操作未穿戴工作服,佩戴戒指等饰品,冰箱内食品未及时清理出现交叉污染等。

(四) 校园周边餐馆许可准入门槛低,无证经营屡禁不止

校园周边食品餐馆经营的种类丰富多样,价格处于中低水平,吸引了庞大的学生消费群体。且因小餐馆使用面积小、经营成本低、经营模式简易、操作环节简单、工作人员一身兼几职,这样的低许可准入门槛吸引了大量的经营者。通过实地走访发现,在校园周边常会出现一些无证经营的小食品摊点,经营者因文化和生活层次较低,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在利益的驱使下,避开执法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利用民宅或街边角落无证无照经营,或超越卫生许可标准擅自经营中餐、煎炸食品(如烤臭豆腐、烤玉米等)以及各种切好的即食水果――这些水果多为摆放时间较长或已部分腐烂变质的劣质品,食品原料无法追踪溯源,加工操作过程不规范,卫生状况令人担忧。对于这些摊贩,工商、城管及食品监管等部门已三令五申明令禁止,但因其设备简单,逃避执法检查时机动性强;再者,因小摊贩的经营设备简单且成本低廉,即使被执法部门处罚没收,在短期内又会重新购置而“卷土重来”。故无证无照经营难以完全杜绝,给食品安全埋下隐患。

(五)学生消费群体食品安全意识淡薄

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几乎所有的被调查学生都表示有过在校外周边小餐馆或小摊点就餐的情况,而且在校外就餐的频率还较高,小部分被调查学生几乎每天三餐都在校外就餐。在校外就餐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从未关注就餐餐馆和小摊点是否挂有卫生许可证,在密密麻麻的摊位点前,常常根据食品的诱人外形和浓重口味进行选择;而餐饮工作人员个人、摊点环境以及操作环节等是否达到卫生安全标准,并不在学生消费群体就餐的首选标准之内。此外,调查还显示,被调查的对象中近50%的学生对于《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及食品安全和食品营养方面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几乎为空白。

三、高校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建立食品安全责任制

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关乎师生健康与生命安全的食品安全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根据2010年国务院三部委(卫生部、教育部、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由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的食品安全责任制度应在各高校切实贯彻和落实。同时,在校长负责制的基础上,还应该明确分管领导及专职或兼职食堂管理人员的具体责权,建立分级管理、各负其责的管理机制[3]。学校各职能部门(如后勤保障部、学生社区)应参与组成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将食堂管理人员选聘为食品安全管理员,做到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管理制度挂牌上墙等。此外,为了有效督促和检查,可以考虑将校园食品安全作为教育考核的内容之一纳入到学校的考评指标体系中。

(二)加大食堂饮食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应总体规划,加大食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投入,在学校的规划和建设中统筹考虑食堂建设及其实施条件的投入,使学校食堂建设及其设施条件与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同步进行[4]。通过新建、扩建和改建,改造房屋破旧、操作工艺流程及布局不合理的食堂;更换老化落后的餐饮设施设备,增补餐饮用具的清洗、消毒、保洁等设施,配备保质保量的食堂“三防”(防火、防毒、防盗)设备,建设完备的食堂排污系统,做好食物残渣清除工作,配备足够的工作衣、帽、口罩和鞋,以及打扫、洗涤、消毒、杀虫、灭鼠等卫生用品。在做好食堂内部基础建设工作的基础上,聘请相关专家对食堂的建筑、设备和周边环境进行检测评估,保证各个方面均达到国家规定的食品安全标准要求。

(三)加强构建校园食堂科学管理体系

各高校校园食堂应严格按照《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餐饮业和集体供餐单位卫生规范》的要求进行管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在学校食堂建设工程的预防性卫生监管和颁发营业许可证前的现场卫生评审环节严格把关。各高校后勤保障管理部门应主动借鉴、积极推行如食堂卫生量化分级管理、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5S(餐饮业“五常”法)[4]等具有先进理念的管理制度和体系,将食堂各级工作人员职责上墙,原料采购渠道和价格等对外公布。通过各种制度的建立制定、管理实施,使学校食堂运营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四)规范食品原料及添加剂的进货管理制度

《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将“不得采购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引入法律条文,体现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在原料进货环节的重视。首先,经营者应尽可能实行统一采购,并与蔬菜基地和食品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需关系,在控制食品原料价格的同时保证质量。其次,在购进食品原料的过程中应建立购货记录制度,查验票据,登记验收,从食品源头开始抓食品安全。与此同时,对于备受关注和争议的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使用,食品生产经营者也应该对其购置、保管和使用进行严格的管控,登记备查,不断完善,形成规范的管控制度。

(五)形成师生共同参与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局面

对于高校校园食堂、小卖部等,学校应鼓励在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日常的食品安全监督和管理工作中来。在校园食品安全维护这个问题上,食品卫生与安全不仅仅是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后勤餐饮服务人员的职责,同时也是服务对象行使合法权力与维护自身利益的体现。可在学校食堂内设立现场接待点、意见反映箱、留言薄等,通过各种方式开拓食品安全工作落实情况的反馈渠道。与此同时,校园餐饮工作人员还应主动开展学生座谈会、师生满意度调查等工作,在加强餐饮服务工作人员与服务对象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将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一把有力戒尺。

(六)利用高校学科特点,鼓励相关专业大学生参与维护校园食品安全

目前,呈贡大学城高校中设有食品、医学相关专业的学校有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云南中医学院,这些相关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在食品卫生、食品营养以及食品安全方面都有一定的学科基础。对于大学城高校食品安全问题,可以鼓励这几所高校的食品、医学相关专业学生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在各大高校定期面向师生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的学生团体,既可以弥补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因人力有限而无法长期深入到高校进行宣传教育的不足,同时可以通过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维护校园食品安全的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将自己的专业所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在服务他人与社会的同时锻炼并提升自我,为今后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培养输送一大批同时具备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食品安全行政执法人员,从而为今后校园乃至社会食品安全问题的保障和维护储备人才。

(七)加大校园食品安全的宣传力度,提高师生食品安全意识

调研中还发现,在校大学生对近些年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有所了解,但对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却知之甚少,而且大部分学生一般仅通过网络媒体被动获取食品卫生、食品营养和食品安全等相关信息。为了有效提高学生食品安全的消费意识、法律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高校后勤部门可以在校内开展形式多样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5]。比如,开展食品安全专题讲座、专题知识竞赛,借助校园广播、校园网、微信平台、宣传栏、校报等渠道,向广大师生宣传食品安全知识,邀请食品药品监管执法人员进校园普及相关知识等。通过在校园内外开展持续性且形式多样的食品卫生、食品安全、食品营养、食品质量鉴别等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防范意识。

(八)加强校园及周边经营者食品安全培训,强化食品安全意识

从本次课题组的深入调研中发现,校园及周边餐饮服务的经营者和员工基本都处于初中文化水平,对于我国食品安全法规等相关知识的了解甚少,食品安全意识也较淡薄。因此,政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学校可定期面向食品经营者进行《食品安全法》、国家食品安全法规及食品安全标准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同时针对食品经营者开展诚信自律教育,使他们的食品安全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自律意识不断增强。在培训结束后,通过资格考试合格者颁发培训合格证书,同时坚持持健康证上岗的制度,从而有效提高食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九)发挥媒体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舆论作用

进入21世纪后,人类社会也随之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爆炸时代,各种新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已悄然植根于现代人类的生活中。正是媒体对食品安全的“揭黑”曝光,才促使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在2006年“两会”期间首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才使普通民众的知情权得以实现。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中近77%的人员主要是通过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获取食品安全相关信息。因此,对于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问题,可以通过媒体的积极介入,对食品安全事件及时如实地进行披露报道,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同时对涉事个人及部门形成社会舆论压力以督促整改。通过正面合理地利用媒体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效力,填补目前监管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及时性和有效性不足的缺陷。

(十)加强监督执法力度,形成社会各界齐抓共管的监管合力

首先,由政府出面牵头,食品药品监管、工商、卫生、教育、城管、公安、文化等多个部门参与合作,避免政出多门、各自为战的尴尬局面。各职能部门联合统一执法,加大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监察频度和综合整治。其次,发动社会群众的力量,建立并完善投诉举报制度,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借助群众对食品流通经营过程的监督和对违法经营情况的举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再次,及时对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媒体报道和舆论曝光,动员民众积极参与监督,有效发挥12315综合执法网络平台的作用。通过上下各级各部门及群众的协作配合,形成社会各界齐抓共管的监督管理合力,共同维护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

四、结论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尽管《食品安全法》的实施从法律法规的层面有力保障了校园食品安全,但是,面对日益凸显的全国各大高校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问题,了解探究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积极探索并采取各种预防应对措施,依然显得极其重要。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文化素质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他们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群体对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关注程度,他们对于食品安全的认识不仅直接关系到自身身体素质的提高,还影响与其密切相关的社会群体以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对于高校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问题,社会各界都应该高度重视,上下协作、齐抓共管,形成一股强有力的监管合力,着实保障高校校园及周边的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 WHO. Food Safety:A World-wide Public Health Issue[R].2011.

[2]杜镶.高校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原因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4(3):214-215.

[3]廖文科.我国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的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26(10):954-955.

校园食品安全论文第4篇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高举爱心旗帜,把握育人主题,坚守平安底线”为引领,以“强化公益原则,规范管理行为,提升服务品质”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以生为本”为内涵。保基本,促规范;保标准,促均衡;保安全,促健康。努力打造“规范后勤”、“满意后勤”、“健康后勤”和“平安后勤”。

二、工作目标

1、规范学校后勤服务性收费行为工作目标:服务性收费项目公开、公示制度全覆盖,完善责任追究制度,降低各类举报、投诉率,力争零投诉。

2、“四个创建”工作目标:评选10个“后勤工作先进单位”和10名后勤工作标兵,5-10个“示范食堂”,5-10个“文明宿舍”,5-10个“放心超市”,2-5所市“花园式学校”,1所省“绿色文明校园”。

3、食堂“五员制”工作目标:食堂饭菜成本、伙食价格和每周营养食谱公示制度全覆盖。无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4、“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目标:营养配餐全覆盖。扩大学生饮用奶惠及面。

5、后勤队伍培训工作目标:各类培训不少于300人次。

6、校园风险管理工作目标:校责险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投保率100%,非义务教育阶段投保率90%以上。校车险投保率100%。在校中小学生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农村合作医疗投保率80%以上。中职实习责任险投保率80%以上。

三、主要工作与措施

(一)坚持公益性、服务性原则,规范后勤服务性收费行为,打造“规范后勤”。

服务性收费必须做到“两个不得、三个严禁”:不得与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并收取,不得与学生报名上学挂钩;严禁将学校应免费提供服务的事项纳入收费,严禁将国家明确规定纳入公用经费开支或明令禁止收取的项目列为服务性收费项目,严禁通过家长委员会或班委会等形式变相强制学生接受有偿服务。

服务性收费坚持阳光操作。要通过《致学生和家长一封信》等让学生和家长自主选择,明白消费。建立健全公开、公示制度,服务性收费项目一定要在学校公示栏公开收费依据、项目、范围、标准、实施情况以及投诉举报电话等,并实行定期审计和责任追究制度。

坚持“学生和家长自愿”的原则推进学生装、防近视簿、学生饮用奶、学平险和医疗保险等,严禁以任何理由强制学生统一购买并收取回扣。严禁学校向学生收费饮用桶装纯净水,学校公共区域必须设置饮水处,饮用水水量必须满足学生每日在校的生活需要。

将各类举报、投诉控制在最低,力争零投诉,年度后勤评先实行投诉一票否决。

(二)加大后勤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力度,深入开展“两个四”创建活动,打造“满意后勤”。

以改善学生就餐条件为重点,以“节俭、安全、卫生、实用”为原则,加快学校食堂标准化建设。倡导学校实施“煤改气”、“煤改电”、“油改电”等工程,积极打造节能型校园。因地制宜解决学生饮水、洗热水澡、方便卫生如厕等问题。推行米、面、油等大宗物资以市或镇处为单位集中采购配送,从源头上把住校园食品用品质量安全关。

1、以“五员制”建设为突破口,努力创建“示范食堂”。

以安全营养、等值优质为重点,倡导“道德食堂”、“良心食堂”,积极开展以饮食文化、厉行节俭为主题的养成教育活动,倡导全体师生做好“粮心”、“良心”和“娘心”的大文章。全面推行每周营养食谱、食品原材料采购价和成品价公开制度。实现食堂“五员制”全覆盖,推行教师陪餐制度,常年开展“社会家长品餐评餐”活动或“最佳营养食谱”评选活动。充分利用《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日常监管手册》加强食堂食品卫生监管。

学校食堂坚持“公益性、非盈利性”原则,严禁将义务教育学生食堂进行承包或变相承包经营。坚持“四个务必”:学生进餐务必坚持自愿原则,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在校进餐;食堂财务务必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专帐核算;食堂饭菜务必明码标价,做到等值优质、物美价廉;食堂盈利和结余部分务必全额退还给学生,严禁用食堂盈利发放教职工津补贴。

2、以“文明宿舍”创建为抓手,规范学生寝室管理。

以“家庭化”管理服务模式为重点,渗透亲情教育,强化身心健康、家庭温暖等养成教育。实施“亲情电话、常备药品、日常用品”“三配置”。开展帮扶“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有缺陷学生、孤儿单亲留守学生”等“三个帮扶”活动。坚持陪护人员与学生同吃、同住、同行等“三同”,用真情实策,把寄宿制学校打造成“留守儿童之家”。创新寝室文化内涵,丰富寝室生活,让宿舍成为学生的乐园,让学生体验家的温暖。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强安保、防火、防盗等工作。

3、以“校园连锁配送”为宗旨,打造校园“放心超市”。

深入开展“放心超市”创建活动,将校园店引入市场机制,以安全规范为基本要求,强化对进入校园消费市场连锁配送企业的备案管理与服务,配合工商、税务、食药、物价等职能部门,加强对校园消费市场的监管,促其健康发展。

4、以“绿色文明校园”创建为目标,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大力开展“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活动,加强“花园式学校”、“绿色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绿化、美化、净化、香化校园,让“师生渴求自然,校园呼唤绿色”愿望得以体现,真正实现“沮漳校园美如画”的构想。

(三)规范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创新“菜篮子工程”建设管理模式,打造“健康后勤”。

加强营养知识教育,周食谱注重营养搭配,切实改善学生营养。按照“学生自愿”的原则继续做好学生饮用奶推广工作。充分利用属于学校的土地,建立蔬菜副食基地与学生劳动实践相结合的稳定基地,让师生参与经营、管理,提高蔬菜自给率,力争65%以上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实现蔬菜部分自给或基本自给。加强农校对接,解决学生吃菜难、吃菜贵问题。

(四)规范学校风险管理,实现学校风险转移,打造“平安后勤”。

学校和学生保险要做到“两个必须、两个不得”:中小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必须按省人社厅及省医改办有关规定办理,投保学平险必须尊重家长和学生自愿原则。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强制学生投保,不得收取保险机构任何形式的回扣。对于校方责任险,要坚持应保尽保,一校不漏的原则,统一投保校方责任险,资金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列支。提倡监护人为学生购买意外伤害险和附加住院医疗险(补充医疗保险),倡导教职工参加住院医疗补充保险和女职工专项保险。

完善学校风险管理服务体系,健全校园伤害事故应急机制,提高学校风险转移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切实维护学校及师生的合法权益。

(五)做好舆论宣传和理论研究工作,加强后勤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后勤工作氛围。

校园食品安全论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以维护广大师生身心健康和消费安全为目的,以推动学校商店商品准入制度为基础,引导、督促全市校园商店走正道、售正货、树正牌,规范经营行为,积极维护广大师生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食品安全消费环境。

二、实施目标

到20*年10月底,全市九年一贯制学校,全日制高级中学、初级中学、各类职业学校及具备创建条件的小学均应创建“校园放心店”。

三、实施内容

(一)“校园放心店”应具备的条件:

1.业主应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并具有较高的诚信度。

2.营业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上,应具备所经营食品种类、数量相适应的仓储。

3.营业场所整洁明亮、卫生条件好。

4.实际经营范围与营业执照核定的范围相一致。

5.各种证、照和相关制度整齐悬挂于营业场所醒目位置。

6.商品要分类摆放整齐,明码标价。

7.制定合理的销售价格,商品定价原则上不得高于当地同种商品的价格。

8.为保障食品的质量,经营的食品实行配送制,配送率达100%。

9.经营的食品要加贴具有自身特征的标识,经营散装食品应单独设置销售区域,有明显标志,并在散装食品上加盖。

10.店内无“三无”商品、无过期食品、无假冒伪劣商品。

11.优质服务,文明售货。食品从业人员必须取得健康证明方可上岗。

12.建立进货台帐,详尽记录食品的来源、数量和保质期限,进货时须索取进货凭证票据,每月将进货票据装订成册。

13.业主要遵纪守法、文明经营,年度内无属于业主自身责任的较大的消费投诉记录,一般性消费纠纷能及时妥善处理。

(二)“校园放心店”的统一模式

创建“校园放心店”的商店要实施“五个统一”,即“一块牌匾、一套制度、一个标识、一本台帐、一项承诺”。

1.统一牌匾。经考核合格的,由市农村消费安全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颁发“浙江省百县万村放心店工程校园放心店”牌匾。

2.统一制度。商店统一执行《进货验收备查制度》、《不合格商品下柜制度》和《消费投诉处理制度》。

3.统一标识。商店对所售商品作具有自身特征的标记,并在工商所备案。

4.统一台帐。商店建立统一格式的进货台账,及时具体登记食品的供货单位、时间、数量、保质期等;同时,要索证索票,并保存完整。

5.统一承诺。商店统一对外开展消费安全承诺,承诺的内容和三项制度一并制作统一样式在店内上墙悬挂。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抓好“校园放心店”工程建设工作,是防止食品安全事故的重要举措,符合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各工商所(分局)、各中小学校都要充分认识开展“校园放心店”工程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加强领导,明确任务,落实好工作职责。把“校园放心店”创建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切实抓出成效。

(二)加强领导,注重实效。“校园放心店”工程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工商、教育部门要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既分工又合作,把各项实施工作落到实处。工商、教育部门要相互配合,选择具有一定规模,较强经营能力,较好信用度的商店作为“校园放心店”创建对象。各工商所切实加强对学校商店的指导,针对每个创建对象的具体情况,做到因店制宜,充分调动业主的创建积极性,坚决避免形式主义,使“校园放心店”创建工作落到实处。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校园商店管理。

(三)落实政策,强化监管。验收合格的“校园放心店”按农村放心店标准由财政部门进行补助,各学校要加强对学校商店的监督,定期开展商品质量的检查;各工商所要适时开展重点商品的质量抽查。采取定期与不定期巡查的方式,开展日常监管工作,对“校园放心店”实行动态监管。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整改,发现不符合标准的,即作摘牌处理,保证“校园放心店”质量。

校园食品安全论文第6篇

关键词:食品;文化活动;大学生;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278-02

高校食品文化艺术节是基于食品知识宣传、食品安全教育、食品文化传播、食品技能培养的一种专业文化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专业精神,提升审美修养,提高职业情操为目的。它在构建良好食品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兴趣爱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以笔者所在高校湖南农业大学为例,作为全国较早开设食品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始终将食品文化教育贯穿于学生培养教育的各个环节,自2002年开始,连续十三年开展食品文化艺术节,该活动以源远流长的中华食品文化为基础,以独具匠心的活动形式,诠释了食品文化的精髓、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食品艺术的创造性,本文笔者拟立足于高校食品文化艺术活动为基础,对高校食品文化艺术活动育人特色、问题以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高校开展食品文化艺术教育活动的育人特色

1.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食品文化艺术活动往往以食品制作、展示、艺术表演、品尝、观赏等为主要活动内容,以多种多样灵活新颖的形式来表现中华传统食品文化,让大学生把在第一课堂里学到的专业理论,通过食品文化活动予以运用,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融合,将专业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巧妙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巩固专业知识,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实现专业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高校食品文化艺术活动往往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活动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它克服了传统专业教学活动的单调性、枯燥性和机械性,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文化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无形之中让学生牢固树立了专业思想,提高了专业技能,强化了专业素质,提升了专业境界,弥补传统专业教育的不足,实现专业发展与活动育人的有机交融,更好地促使大学教育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实现食品文化和食品安全教育相结合。高校食品文化艺术节不仅是食品文化传播的窗口,更是食品安全教育的大舞台。比如,大学生们用各种日常食材为原料,手工制作出一件件精真的艺术作品,通过亲手制作蛋糕、水果拼盘等,有力地宣传了中华美食文化,加深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食品文化知识的普及、理解和传承。

4.实现院企合作与就业创业教育相结合。例如,湖南农业大学食品文化艺术节一直遵循“打开门来办活动”,依托“学研产”良性互动的办学优势,充分挖掘与学院联系密切的企业资源,十三年来,邀请国内近二百家食品企业前来活动现场展示校企合作产品、企业产品,同时举行人才招聘。不仅为企业做出良好的宣传,促进了院企合作和双向交流,扩大了活动影响力,而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实习和创业机会,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二、现状与问题

1.活动涵盖面受限,育人内涵拓展不够。高校食品专业文化活动往往离不开“食品文化”和“食品安全”这两个核心主题。但随着高校食品文化艺术活动的不断增加,很多高校对食品文化育人的内涵和活动形式缺乏深入的挖掘,食品安全和食品文化艺术教育尚未真正深入人心,问起大学生对有关“食品文化”或“食品安全”的理解时,发现他们往往只知其形而不知其魂,深谈则不知所以然。活动缺乏系统的文化内涵,往往局限于一些粗浅的层面,比如只涉及食品原材料的文化、食品加工的文化,忽略了与之相关的食品器械、食品典故等关联文化,而整个活动的各个版块之间联系性也不强。另活动中设计的内容涉及中国现代、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内容较少。这使得大学生通过参与专业文化活动的学习效果并不深刻,学习的内容也较为局限。

2.活动参与面受限,育人效果凸显不够。高校专业文化艺术活动育人的效果不应仅仅局限在主办高校,而应该带动其他相关院校和单位部门,产生广泛的育人效果,起到弘扬食品文化,宣传食品安全的实质作用,拓宽社会影响。而在现行高校食品专业文化活动中,往往是由某一高校牵头来主办,举办地点往往局限在高校校园内,影响到了活动规模,也直接影响了活动的参与面和育人效果。加之,高校主办方经费有限,组织实力较为单薄,其他高校的大学生和社会群众参与少,使活动规模、活动地点、活动持续时间和活动参与面受到了限制,未能使食品文化艺术节的效果辐射到校外乃至更广的范围,导致社会影响力受限。

3.学生能力提升受限,专业性指导不够。校园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大学校园生活相对沉闷的状况。大学生是一个具有创新性、带动性的群体。高校食品文化艺术活动本身既含有丰富的专业元素,又含有活泼的文化艺术元素。因此,高校食品专业文化活动往往是在高校辅导员老师和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实行由大学生群体自主策划、筹办与参与的模式,这使得校园文化活动更加富有创造性、快乐性、民主性。但在实际组织过程中,由于专业教师在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活动内容和形式的设计缺乏专业教师的直接参与和有效的专业指导,活动模式多泛而不精,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指向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使大学生在专业理论和实践教育的延伸不够。

三、对策与建议

1.寻求多方支持,实现强强联合。同一地区采用强强联合的方式筹办一场专业文化活动能够扩大其影响效果,单一高校可以和同一性质高校或含有相同专业的高校联合举办专业文化活动。高校更可以将每一届的专业文化活动以项目的形式上报地方教育厅,以省级专业文化活动项目进行开展,针对面拓宽到全省高校大学生,宣传效果也会增大。同时,多个高校合作可以争取更多方的赞助方合作,确保资金支撑并逐渐扩大规模。

2.挖掘文化底蕴,实现内涵延伸。把握时代背景,抓住高校自身的特色背景环境,着力熏陶文化氛围,是加强专业文化活动人文艺术性建设的重要点。食品安全的教育则应该挖掘时代热点与大众的关注点,例如,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食品文化艺术节中将世博会的各大展馆与艺术展结合等,用大众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达到育人效果。此外,随着精神文明意识的逐渐深入,每所高校都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以育人为根本目标,构建符合时展要求,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具有实效、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体系。而在以往的食品专业文化活动中,较为缺乏的是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食品精神文化和关联文化,食品文化不仅仅是食品原材料、工艺的文化,烹饪工具、烹饪技巧等也是一门独特的文化。选择主题时,应注意选题的精读和广度,不局限在某个地域、某个时代或者某个方向。配合性地挖掘关联文化同样可以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3.加强专业指导,实现“学”、“玩”结合。专业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以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紧紧围绕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展开,实现专业文化特色和活动育人紧密结合。那么,应将专业教师的指导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实现全程指导。活动应使尽可能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不仅参与筹办,还参与引导。同时,专业的内容、思维、视野和标准应贯穿其中。从专业的角度去筹办活动,才会使大学生深入认识和了解专业内涵,提升和巩固专业学习热情。除此之外,娱乐性的活动内容也应该进一步探索:以节日食品的制作与创意为内容的专业实践活动,以娱乐游戏、节日食品分享馈赠、诗文吟诵等为形式的文化熏陶活动等。只有运用专业和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方式举办活动,才能真正做到大学生“学”与“玩”的结合,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最佳育人效果。

4.完善运行机制,实现周密部署。要积极探讨食品文化的育人内涵,分析食品文化艺术活动的育人功能,紧扣专业和学科特色,科学设计和不断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从活动宣传、人员安排、后勤保障、安全保卫各环节要精心组织。活动前期要精心策划、广泛宣传。尤其要通过媒体、网络平台、海报展板宣传等多种形式进行前、中期宣传活动,广泛发动,提高全校师生和周边社会居民参加食品文化艺术活动的积极性。确保活动当天人力物力及时到位,保障现场秩序有条不紊。

参考文献:

[1]谢蓝华,侯爱香,夏延斌.探索高校食品文化艺术节的现状及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5).

[2]姚劲松,汪黎黎.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专业指向性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教学,2012,(4).

[3]李冬娜.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8).

[4]糜红缨.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文化的双效互动[J].教育与职业,2009,(36).

[5]张斌,王洪光.打造学习型组织建设先进校园文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83).

[6]曲云进,姜松,刘凤英.中国传统节日与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以食品类大学生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7]黄群,杨万根,麻成金等.浅谈食品类专业大学生食品文化教育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

[8]权静.微时代――多元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与对策[J].科教文汇,2013,(22).

校园食品安全论文第7篇

校园饮食是校园安全的重要部分,本文以安全卫生的视角分析当下嘉兴市高校饮食环境现况,总结影响校园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提出营造安全卫生的校园饮食文化建设初探,以饮食文化带动饮食安全建设。

【关键词】

安全卫生;高校;饮食文化

一、嘉兴市高校饮食文化基本现状调查

笔者对嘉兴高校食堂卫生、服务管理、价格品质及反馈意见等几个方面展开调查,调查小组分别对嘉兴学院、南湖学院、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及同济大学浙江学院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小组通过对250份有效问卷进行详细的数据总结后可得,各高校学生对于日常必须接触的食堂表示充分关心,反映问题集中在饭菜价格、卫生条件及菜式更新等方面。

二、从安全卫生角度看嘉兴市高校饮食文化存在的问题

1.校园周边流动摊贩盛行。

学生对校园食堂的评价及满意程度并不理想,围绕校区周围地域兴起广大的流动摊贩,他们能提高多种多样的风味小吃,选择多、速度快、口味佳使得客体更青睐于这种饮食。对于食堂就餐和在流动摊贩就餐所消费的支出进行比较,校园食堂在价格竞争上并不占优势,加之流动摊贩提供的食物更能够满足客体消费需求,甚至有配送服务等,使得校园食堂这一看似在一定范围内“独家经营”的主体受到强烈的冲击。

2.校园饮食的安全卫生不尽如人意。

现今校园食堂基本上存在着学校自主经营、专门后勤餐饮单位经营、外包其他餐饮单位经营三种形式,各种形式之间的安全卫生管理标准不一。其他校园饮食的个体经营户的安全卫生管理更加参差不齐。至于校外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卫生环境,使得校外餐饮单位、流动摊贩等鱼龙混杂,在食品原材料、食品加工、制作销售人员等全过程的安全卫生无法得到保障。

3.校园饮食消费群体的安全意识薄弱。

消费群体主要是学生在对众多提供餐饮服务的单位缺失辨识能力,对于其是否合法经营、有无卫生许可等忽视,容易从价格、口味等单一导向去消费,同时缺少对食品安全及疾病预防等知识的学习。如针对流动摊贩所提供的食品,广大学生明知流动摊贩不可能有相关卫生许可、食材来源不明等情况,仍选择去消费食用。

4.校园饮食受社会食品卫生环境影响较大并反作用于社会环境。

社会食品卫生安全的缺失往往对校园饮食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2014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中,2014年全国发生的学生食物中毒事件为36起,较2013年增加8起;其中有26起为集体食堂中毒事件。

三、解决对策

以确保校内餐饮单位的主体地位,培养安全卫生的校园饮食文化是解决上述主要问题的基本思路。

1.校内餐饮单位的完善与升级。

要满足庞大学校人员的就餐需求,必须发挥校园食堂的强承载力,提升这第一主体的服务质量,吸引、吸收广大师生员工乐于在食堂就餐;集中力量对校园食堂强化责任管理,建立良好的安全卫生信誉,如创新菜品、收集反馈食客意见、公开透明食堂信息、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督举报相结合等手段提高服务。

2.严格规范地对待校内餐饮的个体经营单位。

校园食堂是保障校园饮食安全的重点单位,为创造更多的用餐选择可适当引进极具特色的民族餐饮、风味小吃等,但对于外来餐饮单位进驻校内的筛选和审核必须十分严格规范,不仅要达到学校具体的标准,还要统一进行指导、培训和不定期抽查。

3.倡导校园饮食文化内涵。

安全卫生是就校园饮食主体而言的,环保节约则是对校园饮食客体而言的,结合起来就是校园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重视校园饮食的安全卫生反映的是学校在管理上的态度及对广大师生员工负责,环保节约的饮食习惯反映的是学校人员的内在修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以信赖为纽带的校园饮食文化形成。结合校园饮食公开透明的管理手段,宣传能够更好地促进校园饮食客体对校内餐饮的了解,潜意识地认可安全卫生的管理举措。加强对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食物中毒的急救方法、流行疾病的传播与预防、食品添加剂不当食用的危害等等具有较高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开展教育学习,提高学校人员对待不同餐饮单位能够有清晰明了地认知以及对自身健康负责的态度。

4.鼓励校园饮食文化推广活动的开展。

校园饮食文化能够反映学校特色,也能体现一个学校管理、育人的方针,积极有效的校园饮食文化不仅能满足学校人员日常饮食需求促进身心健康,还能加强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四、嘉兴市高校饮食文化的实际应用价值

以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为例,该校食堂专门后勤服务单位进行管理,在采购、存储、制作、供应等各个环节严格管理,相关责任人签署安全承诺书并予以公开。在2014年9月,该校食堂进行“阳光食堂”建设,实现高度高开透明,保障所有用餐着的知情权、监督权,公开接受广大师生对校园食品安全卫生的监督。同济大学浙江学院“阳光食堂”具体措施有:在粗加工间、切配间等包括仓库在内的后厨窗前各关键部位安装高清摄像头,并以视频同步传送至负责人办公室和食堂用餐大厅的电子监控显示屏上;在“阳光食堂信息公开栏”上就原材料索证、食材采购合同、废旧油脂回收处理合同、工作人员健康证等资料进行公示等等。该校目前作为培养学校独特饮食文化第一步上已经有实际效应的体现,但要形成一定的饮食文化体系仍需多方面的探索与发展,除了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校园食堂管理制度外,针对校园可能突发的饮食安全问题的预案建立,独特餐饮风格口味的形成,广大校园饮食客体良好餐饮习惯的养成等仍需进一步探索。

作者:胡馨 陈佩 陈轶甄 单位: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全宏.浅谈高校校园饮食文化建设[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93-95.

[2]周新建.构建校园饮食卫生安全的协调保障机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3,(1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