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2-16 11:53:36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第1篇

一、 从政治试题看考核思想和方向

从今年广东省的政治试题来看,最大的特点就是与时俱进的特色。试题的主旨思想仍是以现实问题立意,以问题为出发点,通过特定材料和情境的设计,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关注我国社会发展与国情,具体表现在:

1 考查近期时政热点的“外壳”:突出引导考生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有机的社会科学知识。这类题型主要在选择题中。

2 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具有长久价值的热点问题(长效热点)的考查,这可以从对经济理论的考查中获知,试题选取我们身边的经济学现象作为命题背景或切入点来考查学生对时政热点知识和所学学科知识的理解,以及根据题意对知识进行整理、重组、运用的综合能力。这种题型主要在非选择题中。

3 试题以能力立意,考察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命题多选取生变得经济生活实例,注重考查学生解决实际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 相比往年高考,今年政治试题新变化

1 试题中出现新教材中的观点,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今年政治试题经济部分注重了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尤其是主观题中:41题,材料一考查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材料二考查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材料三综合材料一、二考查我国今年扩大内需的主要途径和政策,实现了政治学科内的综合,也实现了热点问题经济化分析解决的综合考查。

2 高考试题贴近新课程

今年的试题涉及不少新教材的内容和课程,如35题(1)、(2)问,考查国际分工合作中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国际贸易等问题,还涉及经济学家的思想理论和分析,以及效率和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知识。

3 试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注重主干知识联系重点时政

广东省高考题选择题基本上我们看到34道选择题覆盖了34个重点和热点。其中:时政热点7道题:包括单项选择前7题,第8、9、10、11题是经济常识题,12-26题则依次为政治和哲学常识题。35、28题通过国际贸易中的分工与合作,考查我们经济(全球化)常识和政治(国际关系)常识。紧扣热点,27题开始,通过市场的无形调节,考查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知识。31题,从“超级女声”获得的巨大经济利益看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和经济对文化的反作用力,这就属于一个关于文化的热点问题,从传媒界到经济学界的热点,从现象到本质的升级,需要学生在平时多积累,对电视选秀活动要深入剖析,上升到文化产业的高度,进而发掘其经济潜力和规律。

三、 学生在答题中应如何把握复习要点

1 学生在答题中的失误

(1) 失误一:知识准备不足

表现在一是知识的全面把握不够,二是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因此,答题时只能就是论事,就题目所给的材料“论”材料,缺少理论分析,缺少知识理解。如第41题(3),以“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角度为扩大内需提出你的建议”,此题的得分率也只在40%左右。失误在于,或者之论述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或者片面的列举一些扩大内需的事例,毫无针对性。凡此种种答案,都说明考生对经济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够。

(2) 失误二:理论不会联系实际

近年高考政治试题都是选取生活中的热点进行剖析,并联系实际,找出解决的办法。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缺少对实际生活的理解,理论既学不好,也没有价值。很多考生答题失误,关键还在于对理论不理解,即平时学习时就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只会背概念、记忆原理是不够的),平时对理论的内涵就没有深刻理解,只当作“口号”来记忆,答题时空话连篇就是必然的了。

2 从答题失误中总结高考政治备战的能力和素质: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试前准备,这是至关重要的,每一场考试都应该做到这点,要从经济学基础常识扩展到边缘知识,熟练运用哲学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政治学的深度去剖析生活中经济现象的本质;对发散性思维问题,仔细揣摩题干内容,大胆想象,更重要的是答题的技巧和条理,条理清楚,有利于考生在阅卷时得到加分,也有助考生当场发挥系统化、条理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作答时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不用于指导实践,就是空的理论,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联系实际,才能体现考题的必要性。

四、 教师在政治教学上应采取新措施

从教学看,仍然需要注意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训练思维能力,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第2篇

2014年—2014年中央国家公务员申论科目题材分析

时间考查主题归属领域

2014药品安全监管政治+社会

2014网络监管文化

2014安全生产经济+社会

2014城市交通拥堵经济

2014三农问题经济

2014突发公共事件政治+社会

2014耕地保护经济

2014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经济

2014产业升级和粮食安全经济

一、命题趋势分析

从上表中我们分析出三点:

第一,近几年申论考试的命题围绕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而且与中央基础性政策文件有密切的关系。或是对政策进行前瞻,或是考查对已文件的深入领会。

比如2014年的申论主题就是在2014年初中央宣布取消农业税和采取了一系列关注“三农”的政策的背景下提出的,以此来考查考生对“三农”问题的理解。2014年中央第一次把“三农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下发,足见这个问题的重要性。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就是保护耕地,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2014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将耕地保护作为主题,其实是一种前瞻。2014年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全面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内涵,2014年的国考申论中就以水电开发作为切入角度考查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而2014年8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在安徽的一些考察都释放了一个重要的政策信号: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再加上2014年开始的金融危机,这两者之间的结合进入命题范围也就不足为奇。

第二,新出现的社会问题往往不会马上出现在申论命题范围内。

2014年的“非典”很多人一定还记忆犹新,这一事件成为了对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能力考验的重大标志,而06年这一问题才进入命题范围。因为一个新的热点事件升格为一个社会问题而引起人们的关注需要一个过程,申论考试的材料组织不大可能以一个事件作为例子,可能需要很多同类型的事件进行比较,需要一段时间使问题的表现更为集中。另外,新的社会热点事件往往需要政府部门进行处理,进行事件的定性,社会各界对问题的研究也需要不断深入。申论考试不是“抢新闻”,命题者不会拿自己的政治前途开玩笑,更不会拿一个连学术界都“悬而未决”的问题难为考生。

第三,经济与社会领域的主题居多。

从表中可以看出,近9年以来,申论考试有4次考查了社会领域的热点问题,4次考查了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1次考查了文化领域的问题,没有考查政治生活的热点问题。

历年的申论主题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关注“民生问题”,这和申论考试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试要求是密不可分的。从01到04年,以具体的经济和社会领域的角度入手,考查的范围比较狭窄,从05到09年,开始偏向于宏观方向,这与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的工作特点是有密切关系的,要求考生具备大局观念和对全局的驾驭能力。

二、进入申论命题的热点问题一般特征

1.庙堂之事

历年申论考试的热点问题都与政府职能密切相关。社会问题很多,进入媒体和公众视野的问题层出不穷。但政府不是万能的,政府的职能存在必要的限制。有些社会问题可以通过政府的公共管理得到合理解决,另一些问题只能通过社会或社会成员自发调节,不适宜进入政府管理的范围。公务员考试考查的是考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申论主题必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应该是与政府职能相关的社会问题。

2.问题意识

热点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但是如果成为一个“问题”,那就表明它必须有一些负面的、需要解决的因素存在。申论考试不可能只列出一些积极的典型让考生“大唱赞歌”。因为申论考试需要“概括问题、分析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对策”,这些都需要“问题”的存在。但是问题可以存在,却不能过于敏感。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第3篇

2014年—2014年中央国家公务员申论科目题材分析

时间考查主题归属领域

2014药品安全监管政治+社会

2014网络监管文化

2014安全生产经济+社会

2014城市交通拥堵经济

2014三农问题经济

2014突发公共事件政治+社会

2014耕地保护经济

2014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经济

2014产业升级和粮食安全经济

一、命题趋势分析

从上表中我们分析出三点:

第一,近几年申论考试的命题围绕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而且与中央基础性政策文件有密切的关系。或是对政策进行前瞻,或是考查对已文件的深入领会。

比如2014年的申论主题就是在2014年初中央宣布取消农业税和采取了一系列关注“三农”的政策的背景下提出的,以此来考查考生对“三农”问题的理解。2014年中央第一次把“三农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下发,足见这个问题的重要性。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就是保护耕地,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2014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将耕地保护作为主题,其实是一种前瞻。2014年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全面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内涵,2014年的国考申论中就以水电开发作为切入角度考查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而2014年8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在安徽的一些考察都释放了一个重要的政策信号: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再加上2014年开始的金融危机,这两者之间的结合进入命题范围也就不足为奇。

第二,新出现的社会问题往往不会马上出现在申论命题范围内。

2014年的“非典”很多人一定还记忆犹新,这一事件成为了对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能力考验的重大标志,而06年这一问题才进入命题范围。因为一个新的热点事件升格为一个社会问题而引起人们的关注需要一个过程,申论考试的材料组织不大可能以一个事件作为例子,可能需要很多同类型的事件进行比较,需要一段时间使问题的表现更为集中。另外,新的社会热点事件往往需要政府部门进行处理,进行事件的定性,社会各界对问题的研究也需要不断深入。申论考试不是“抢新闻”,命题者不会拿自己的政治前途开玩笑,更不会拿一个连学术界都“悬而未决”的问题难为考生。

第三,经济与社会领域的主题居多。

从表中可以看出,近9年以来,申论考试有4次考查了社会领域的热点问题,4次考查了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1次考查了文化领域的问题,没有考查政治生活的热点问题。

历年的申论主题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关注“民生问题”,这和申论考试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试要求是密不可分的。从01到04年,以具体的经济和社会领域的角度入手,考查的范围比较狭窄,从05到09年,开始偏向于宏观方向,这与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的工作特点是有密切关系的,要求考生具备大局观念和对全局的驾驭能力。

二、进入申论命题的热点问题一般特征

1.庙堂之事

历年申论考试的热点问题都与政府职能密切相关。社会问题很多,进入媒体和公众视野的问题层出不穷。但政府不是万能的,政府的职能存在必要的限制。有些社会问题可以通过政府的公共管理得到合理解决,另一些问题只能通过社会或社会成员自发调节,不适宜进入政府管理的范围。公务员考试考查的是考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申论主题必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应该是与政府职能相关的社会问题。

2.问题意识

热点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但是如果成为一个“问题”,那就表明它必须有一些负面的、需要解决的因素存在。申论考试不可能只列出一些积极的典型让考生“大唱赞歌”。因为申论考试需要“概括问题、分析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对策”,这些都需要“问题”的存在。但是问题可以存在,却不能过于敏感。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第4篇

【关键词】国际热点 理论学习 教学模式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基金项目】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教研项目(项目编号:Y1090270)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90-02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简称“当代”)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学术畛域和教育价值。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就重点提到,在大学的政治理论课中“应向学生介绍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基本情况,国际关系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使他们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下有坚定的立场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要坚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提高科学判断和战略思考国际形势的水平,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需要有认识和解释世界的“理论基础”和“世界眼光”。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16号文”)中更是强调,要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观点,研究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密切关注国际大事,及时准确把握动态,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这些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其教学中,既要承担正确引导学生关注和解读国际问题的任务,又要积极培育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解释国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探讨国际问题评析与基本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定将裨益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国际热点与《当代》课程理论学习的相关性

大学教学的内容、方法及其模式,有其独特的内涵和要求。对容量大而课时有限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教学来说,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和有效的教学手段十分关键。通过国际热点探讨从而习得相关理论是十分有效的途径,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所谓“热点”,现代汉语词典是如下界定的,即“指某时期引人注目的地方或问题。”[1] 当然,就“国际热点”而言,就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引人注目的问题或存在引人注目的地方。

作为一门公共政治理论课程,它之所以能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际热点频发是吸引学生选择《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理论学习的主要动因。在近三年的授课中,仅就学生选课原因的调查中,87%以上的学生认为选择该课程缘于对频发的国际热点问题解读的理论诉求。因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国际热点对我国的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多多少少受到国际重大事件的影响,比如利比亚局势动荡和石油价格飚升等。对国际热点的关注不再是一些职业外交家和决策者们的专属领域,它已成为寻常百姓的关注热焦点。如有人统计,在1998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晚会上,三分之一以上的小品中不同程度地渗入了国际问题的用语。人们利用国际关系术语评述国内事件和人际关系,足以印证国际热点对人们生活与思维的影响。[2]特别是随着中国与他国经贸交流的扩大和密切化,信息获取途径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国际热点进入普通民众的视野,国际问题研究正成为“显学”。[3]但是,相对于西方相关国际关系和外交理论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国际问题分析理论的影响相对式微。因此,对我国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知识群体来说,探讨和推广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国际热点问题分析教学模式定有深义。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具有以下学科特点:一是现实性强。主要涉及的是当代的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问题,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二是课程的理论性强。通过课程的学习,探讨国际问题的共性和差异性,表象及深层原因,对国际问题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做出一些合理预测,并进而揭示国际社会的发展规律;三是综合性强。不仅包括世界政治、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等诸学科,还涉及历史、哲学、地理、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四是政策性强。即国际热点问题涉及到各国的对外政策,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不能回避也不能信口开河,需要根据事实和材料来分析,根据某一问题涉及到的有关方面的态度来判断,根据某一问题的历史发展来预测。[4]对国际热点的解读,不仅需要广博的知识,而且需要很强的理论功底和政治素养,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一门主要以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国际问题分析能力的重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因此,国际热点问题评析是促动马克思主义国际问题分析理论和方法传播的动力和有效手段之一。正是基于此,无论是“98方案”还是“05方案”,都把这门课程列为大学生要了解和学习的课程之一。但面临的挑战是,在西方相关理论占强势的今天,如何在大学生中树立起马克思主义国际问题分析的基本理念,这不仅是知识积累和理论跟进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的问题。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第5篇

申论考试命题的题材具有普遍性、时效性、非敏感性的特点,这是无论部级还是地方各级考试所共同遵循的规律。

一.普遍性

题材反映的是全国各地、各领域、各行业、各层级普遍存在的问题,蕴含的对策思路是全国要共同遵循的指导思想或原则。例如,2014年国考以怒江水电开发为题材,主题是科学发展;2014年浙江省考以应对金融危机为题材,主题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2014年北京市考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为主题,领导经济建设、应对金融危机和加强公民文明素质建设是全国各级各地政府普遍面临的宏观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道德建设与依法管理结合,是政府处理上述问题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二.时效性

申论命题在选题的时间范围上,突出当前热点;在当前一个时期的热点中突出当年热点,在当年热点中突出最“热”热点,这些热点问题与政府的施政重点通常表现为一定程度的重合。例如2014年前后“史上最牛钉子户”等话题显示出征地拆迁问题突出,当年国考主题为“土地是关系到国家稳定与发展的命脉”;2014年浙江省申论主题为当前政府关注的首要问题——应对经济危机,加快经济转型。在保持整体时效性的同时,申论命题也会表现出“反规律”性,即回避过于热门、社会关注过于集中的话题,增加命题的不可预测性,以免被应考者押中题目。例如2014年国考就回避了公众普遍关注的抗御自然灾害、保证食品安全、处理等问题,而选择了相对为人所忽略但又有一定时效性的应对金融危机和粮食危机问题。

三.非敏感性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第6篇

首先,从教材内容中把握德育的立足点。

我认真分析高中政治课教材,在弄清教材内容认知价值的同时,又深刻地挖掘出知识的德育价值,并以此为教学的立足点,因势利导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我利用《政治常识》中的“国家”、“民主制度”、“政党制度”和“宗教”,《经济常识》中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建立社会主上市场经济体制”,《哲学常识》中的“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居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决定的”,“事物发展的趋势――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各课的教学,阐述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必要性。又如,运用政治常识中的“政治和经济的关系”、“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哲学常识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经济常识中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起来”等知识的教学,论证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政治观点。再如,利用政治常识的“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和“中国共产党的作用”以及哲学常识的“两点论和重点论”引导学生了解国情立足国情;运用经济常识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等内容,说明“社会主义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性及“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性。这样,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就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教育具有更强的渗透性和说服力。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在此不作一一列举。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把握住具体的立足点,方可达到教育的目的。

其次,从教材内容与时政热点的联系中寻求教育的结合点。

为了更好地达到德育目的,教师应当把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时政热点,正是理论与实际的交结点。例如,我们讲“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时,可以联系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的“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务必带头加强党性锻炼,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严以律己,防微杜渐”;“西方敌对势力要‘西化’、‘分化’我们,要把他们那套‘民主’、‘自由’强加给我们”等讲话,再结合李登辉要搞‘’等时政热点,引导学生展开“我不讲政治、不警惕、不斗争行不行”的讨论,使他们在分析和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的思想教育。再如,我们讲“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切实改善党的领导”时,可以联系中央对犯罪案件和严重错误的处理,联系孔繁森、李润伍的事迹以及国务院反腐败工作会议等时政热点,学生在这些热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就会明白:尽管我党存在着贪污受贿,个人特权等腐败现象,但不能由此说“中国共产党已经腐败”。

第三,在了解教育对象时,捕捉德育的共鸣点。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认识与情感活动是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晓之以理”,更需“动之以情”。在“培养崇高理想”的教学时,由于“理想”常被人视为“高而空”的“大道理”,讲不好会变成高深莫测的纯理论说教而“空对空”。为使“理想”这朵蓝天上的五彩云落到学生思想实际的焦土上,我首先作了一次微型思想调查,要求每个学生都写出自己的理想。从查醒中我发觉学生受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影响较为严重。所以我就精选古今中外新颖别致、鲜为人知的感人事例,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强光辐射,(诸如对少年时身革命留给父亲的那首诗;拒绝的高官厚禄,于1927年革命最困难的时候在党旗下举起手臂;叶挺出狱后的第一件事是“请求恢复我为共产党员”;杨靖宇烈士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在冰雪地里与日军斗争了5个月之久……尤其是我在讲杨公烈士押赴刑场的情景(杨公高呼“共产党万岁!”敌人将他的舌头割掉,他对敌人嗤之以鼻;敌人又将他的鼻子割掉,他用双眼怒视敌人;敌人又挖掉了他的双眼,他挥舞着双手指向敌人;敌人又砍掉了他的双手,他用身子摇动表示愤怒……)时,把自己完全置身于当时的情景,仿佛课堂就是刑场,而自己就是杨公,悲愤之情,溢于言表。由于我“进入角色”,用自己情感的巨浪去冲决学生情感的堤坝,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然后趁热转入抒情,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没有理想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追求的青春是没有光彩的青春。正是他用满腔的热血点燃的理想的火把,才照亮了这个天空,照亮了这片热土,拯救了这个民族!”在此基础上,教师“晓之以理”,就能使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第7篇

一、保持平常心态,展现真我风采

高考不仅仅是知识的角逐,更是心理素质的较量,复习效果和考试成绩总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在高考复习阶段,管理情绪、克服焦虑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第一,优化情绪,摆正心态。宫本和柳生是日本近代的一流剑客,宫本是柳生的师傅。当年柳生拜师时问师傅:“根据我的资质,要练多久才能成为一流剑客?”宫本答道:“最少也要十年吧!”柳生说:“哇,十年太久了,假如我加倍苦练,多久可以成为一流的剑客呢?”宫本答道:“那就要二十年了”。柳生一脸狐疑又问:“假如我晚上不睡觉,夜以继日的苦练呢?”宫本答道:“那你就根本不可能成为一流剑客”。柳生非常吃惊:“为什么?”宫本平静地说道:“要当一流剑客的先决条件就是不能两眼只盯着一流剑客的招牌,而应沉浸于练剑,你只想着当一流剑客,哪里还有心思专注于练剑。” 实际上,高考复习也需要“执着努力、淡泊名利”,要以平常心对待高考,把平时的作业和考试当作高考,认真对待、绝不马虎应付,把高考当作平常的考试,只要发挥出正常水平就可以了。心情不好的时候,要多想想自己生活中愉快、开心的事情,把积极情绪调动起来。在紧张、焦虑的时候,不要试图自己独自把所有压力承担下来,可采取主动寻求心理援助,如与家人朋友倾诉交流、进行心理咨询等方式来积极应对。

第二,感受成功,保持信心。很多学生的烦恼和痛苦是同别人比出来的,面对别人的成功和得意,咀嚼自己的失败和失意,盯着别人的巨大进步,反观自己的停滞不前,谁的心里能够不酸楚?因此,不要和别人比,要和自己比,只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了,明天的自己比今天的自己有更高的起点,就应该知足了。成功不是超越别人、战胜别人,而是超越自我、战胜自我。再说失败也是一件寻常事,我们不要总是以常胜将军来要求自己,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成功就会离我们愈来愈近。

第三,按部就班,循序渐进。高考复习的时间很有限,我们应该最大效率地利用,同时也要避免心态过于急躁,进步总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对高考带来的巨大压力,学生要做的事情不是去畅想尚不确定的将来,为明日做准备的最佳办法就是集中自己所有的智慧和热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按部就班执行自己的复习计划,每天坚持不懈,把每一件能做的事情尽量做好,从某一天来看,也许你做的事情不一定很漂亮,你收获也不一定会很多,但积累下来,你会发现自己的进步之大超乎意料,这中间的关键就在于稳重的心态和稳扎稳打的努力。

第四,劳逸结合,合理作息。到了高考复习阶段,特别是最后的冲刺阶段,一些学生会没日没夜地学习,甚至以减少睡眠来增加复习时间。其实这是不可取,过度用脑,并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只会适得其反。睡眠过程是大脑合成记忆蛋白的过程,只有睡眠充足,才能提高记忆能力和学习效率、减轻焦虑。反之,在冲刺阶段过度放松也不可取,高三学生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学习压力下,人的大脑中枢已相应建立起高度紧张的思维和运作模式,如果突然过度放松反倒不适应。科学安排生活、劳逸结合更有助于减轻压力,消除疲劳,提高复习效率。

二、清理知识家底,构建理论体系

在高考复习时,如果仍然是简单地阅读教材、识记理论和观点,由于不清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但影响对知识的牢固记忆,在解决问题时也难以有序地提取相关知识。高考复习要从整体去把握教材体系,透过一个个考点的具体内容,用教材之中的隐性线索将零碎的考点串联起来,结成知识网络。

高考政治试题的规定性一般由知识范围、行为主体、试题类型、研究对象等因素构成,试题常常以教材目录中的单元标题、课标题或框标题来限定知识范围,考生只有掌握每一单元、每一课或每一框的理论知识,才能在解读试题信息的基础上准确调用知识生成答案。如果对理论体系不熟悉,就可能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在高考复习中,要熟悉每一本教材的目录,并以目录为线索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做到系统准确地理解知识结构。比如,复习《经济生活》模块,按照教材目录可用“程序性”的思路来归纳知识,教材从消费切入经济生活,回答“生产什么”,然后分析生产、分配,依次回答“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进而从经济体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国际经济环境与发展趋势等方面,集中理解我国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复习《文化生活》模块时,要遵循由抽象到具体、由一般到个别的逻辑思路,按照“是什么――文化的概念”、“为什么――文化的力量”、“怎么办――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逻辑顺序展开。第一、三单元重点在于“感受文化”,一是从“是什么”的角度,感受文化的内涵、中华文化的特点,二是从“为什么要重视文化发展”的角度,感受文化的作用、中华文化的力量;第二、四单元重点在于理解如何发展文化,如何发展中华文化。

准确把握试题的规定性,常常需要明确试题规定的行为主体,特别是解答措施建议类的试题,要以“主体为线索”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进行归类,才能顺利地将试题与教材正确地链接起来。比如,经济生活的主体包括国家(政府)、企业(包括企业经营者)、个人(消费者、劳动者、投资者)三类,按照这三类主体,有关知识可以作如下归纳:

国家(政府):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与国家的宏观调相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对外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诚信经营,遵循价值规律,参与经济全球化,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个人:货币财富的所有者――对待金钱的态度;理智的消费者――消费心理、消费结构、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新型的劳动者――树立正确就业观、维护劳动者权利、提高就业竞争力;理智投资者――家庭投资理财的方式、理性投资;诚信纳税人――奉献回报社会。

三、解读时政热点,培养发散思维

在高考政治试题中,有的时政热点直接作为试题载体,有的则是通过生活化的素材间接体现时政热点。在高考复习阶段,学习时政的目标主要有两条:一是提前熟悉试题模式和情景,通过学习时政热点,了解时政知识,在考场上遇到相关热点的试题,考生不会感到陌生,从而有利于增强考生的信心;二是理论联系实际,政治学科知识更新速度较快,很多对社会有重大影响、对学生学习和生活有重大价值的知识不能一一体现在教材上,通过学习时政热点,可以帮助考生结合时政复习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

鉴于学习时政热点的上述目标,学习时政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以主干知识作为选择学习内容的标准。在高考复习阶段,要选择符合中学生实际,与教材核心主干知识有密切联系,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和理解的时政热点,作为学习和探究的对象,以热点的主要事实和基本观点为线索,调动和运用相关理论知识,把考点与热点链接起来,以理析事,以事明理,事理交融。对热点的剖析也不是越深越好,要以教材的理论为限度,抓住精要内容,如果不顾教材实际,过分深入地挖掘热点,浪费了时间不说,况且有些问题,也不是中学生的学识和能力所能认识和解决的。

第二,该浅则浅,该深则深。对于大多数的时政热点我们都可以浅尝则止,并不需要我们去死记硬背,而是应该尽量扩大时政阅读面,了解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了解重大政策或热点事件的背景。但是,对于重大时政我们又不能满足于跑马观花,要依据重大时政重构知识体系,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知识、思考和认识问题。时政专题在结构上一般应包括:热点综述,主要是简要概括热点的主要内容;内容分析,对热点相关内容作简要介绍,或分析背景和原因,或探究影响和意义,或介绍相关方针政策;链接考点,分析热点内容所体现的相关理论和观点;典型题例,回顾近年高考对该热点的考查情况,精选各地模拟试卷和复习资料中涉及该热点的新题,通过训练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三,识记和运用时政术语。从高考的评分要求来看,一份好的非选择题答案,要把基本理论与材料、时政有机融合起来,特别是适当地使用时政语言,既能够使答案具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避免简单地就事论事,同时也能使答案具备鲜明的学科特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把时政术语正确地用到自己的答案中去,离不开平时的积累、记忆和训练。

四、聚焦真题和错题,优化思维程序

高考复习阶段要重视解题训练,但不宜大量盲目地练题,切忌乱找题、乱做题,因为这些试题的质量参差不齐,做了也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应该把训练的重点放在重温高考真题和错题上。